自学能力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38

自学能力论文

自学能力论文篇1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自学能力论文篇2

一、 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看它是否顺口,发现错漏之处,立即自己进行修改。

二、 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总得有个过程。想要学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台阶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四年级以修改句子(段)、标点、错字为主,五年级可过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级修改全文后可学写评语并评分。

老师还可按写作水平高低分组(高低一组、中等一组)。学生互相交换习作细读,互相讨论修改习作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师生评改

自学能力论文篇3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小学学生都是客观被动的学习知识。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六岁至十二岁,难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中。故教师的教学趣味性是能否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使他们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幽默风趣,不宜过于严肃。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进而引入教学内容。在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期,学生在第一章将会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并向学生讲述圆周率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故事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则进一步的引导学习,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教师便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教学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与同学们讲数学有关的笑话和讨论生活中数学问题,并对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给与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2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部分的小学中,由于数学教师的人数和学生的数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清楚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出现厌倦数学学习的时候,教师无法及时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进一步恶化。教师通过分组教学,便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分组,教师便可以极大的减少工作量,故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分组来进行数学教学。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教师简单的介绍教学重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水平。比如,在进行“方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问题和目标:什么叫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通过小组组员讨论与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一般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并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此,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获得知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总结学生的学习疑难和问题,并进一步的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分组教学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能够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3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01-02

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自主,也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一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应该要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因此,研究如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读、思、议、练”的语文实践和探究活动中,主动去获取知识,领悟方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质疑问难

课前自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小学生自主地对学习内容的先行实践究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疑是人们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有了疑问,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少,还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因此,小学生的课前自学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方法之一应于带着问题读书,读思结合,读中求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言。

例如在教学《苦柚》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事”这一问题去自学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伯父为什么要买小姑娘的柚子?为什么一下子就要买十个,后来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②伯父的家人是不是都居住在圣地亚哥?③小姑娘为什么边卖柚子边看书?④那么多人在吆喝卖柚子,伯父为什么偏问没有吆喝的小姑娘?⑤伯父为什么那么傻?在对学生敢于质疑做出肯定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哪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第一个问题直接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第五个问题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明白了不仅要敢于提问,还要善于提问,逐步提高提问质量。

二、鼓励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我们“教”的根本目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展开讨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合作学习。学习在自读中自悟自得的知识,感受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之间总是更容易交流些,发表意见也放得开。因此,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更适合让学生讨论解决。比如上《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在总结课文时提出“陈赓同志说自己对不起小兄弟。你认为对得起吗?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对得起”,有的说:“对不起”,双方各执己见。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虽然最后仍没有达成共识,但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的说:“对不起”,因为如果他不离开先走,小鬼就不会死的。不管怎样,在讨论中,学生又一次深入地读了课文,体会了课文主人公的崇高精神。同时,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我还给予学生“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也得到发展。

三、加强训练,加深理解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在于加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还要充分调动学生部分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课文文质兼类,形象性强。如《快乐的节日》本身是一首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演唱,排舞蹈,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自唱、自演、自说,寓理解于演唱中。而古诗寓深刻、形象的意境于语言之中,展示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以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让学生动一动手画一画“春色满园”的画面,这样就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有的课文出现了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学生自行表演来领会。如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中,要求学生理解“就势”和“武松”是就这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上课时,我就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剩下的学生当评委,观众。通过演示,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表演中,很快就领会了“就势”的意思。

四、优化课堂反馈、评价

教师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信心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就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根据“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等问题。先让学生教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由我进行评价。对学生答错的给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感到评论中肯,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因此,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凝聚师生情感的需要。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就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薄俊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自学能力论文篇5

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否则,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应该而且能够统一起来的。国内外的各种实验证明,采取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办法,能比较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因为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探索,全面地动手、动口、动脑,十分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据《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2日报导,郑州一中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减少课时,提高密度,提倡自学,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口号,对学生具体实施“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手、眼、耳、大脑。其核心问题是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学者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学记》中关于自学的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的“善学”“不善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解放学生,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拼体力、拼时间”的现象,课上一些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课下学生被“练习”“作业”所围困,师生疲惫不堪,而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只有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二者互相促进,才会“师逸而功倍”。正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意思是教师之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在相机诱导,促使学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决。这才叫“善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注意对学生的诱导,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只动用记忆力而缺乏思维的训练,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自学的诱导有其优势,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内容,学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师只要善于点拨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没有必要每篇课文都以讲授为主,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自学能力论文篇6

2.半自主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贯穿着三个阶段的是自测,即设立学生题库。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测互检,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就是他们单元复习的资料。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略读和详读)。如:消遣类的小故事,新闻类的读物,语言结构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内容大意即可,就采用略读方法;如果要寻找某个具体的资料或信息,或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理解,就要详读。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了对比调查。如下表:

阅读习惯对比调查表阅读技巧实验前(2000.9)实验后(2001.5)

是否是否

不良习惯(唇读、指读等)4061234

默读17393016

此表表明,实验前绝大多数学生有唇读、指读等不良习惯,实验中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默读习惯。

2.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包括Text和SupplementaryReading两个部分。Text作为精读教材,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语法、词汇等,是获得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偏重于“质”的方面。SupplementaryReading均是课文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背景介绍或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从中可了解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利用这一部分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等阅读能力。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充,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实验的一年中,学生阅读英文杂志或小说平均每周一本。他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作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作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效果

本课题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通过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以促进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形成。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验中多数的学生能自觉地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由过去的识记课本知识变为能自觉地加深知识的难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原来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他们爱思考爱发问。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听课效果、学习效果。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用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补充学生预习方面的不足。

2.变考试为复习。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或互测,可检测自己预习复习情况,而“试题汇编”是源于对学生自尊、取胜等心理机制的调动。只要好试题就可以编入班级题库中,差生担心同学说自己的题出得没水平,学习尖子担心回答不出差生出的题,于是每一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已学知识的认真、全面、深入复习中,以达到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复习的目的。

3.以下表格说明了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

对预习工作对比调查表(1)项目实验前(1998.11)实验后(1999.11)

好中差好中差

预习自觉程度1016915171

自学查找资料81691320

预习重点难点确定的能力5217924

解决问题的能力22471023

注:好、中、差等级的划分是研究者根据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自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等能力及学生自评综合数据划分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确定难点、重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且能主动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导致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快。

1999~2002学年区统考成绩对比表(2)分数段人数

期中期末期中期末

QSQSQSQS

9011174376

802613572472336629

7063246214727619

6061850562561

备注:Q代表全年级的人数,S代表四班的人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优秀率逐渐提高,60分数段的人数由原来的8人减少到1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普遍有所好转,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浓厚,自信心增强。

在2001年高考中,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为93,高出上海市普通高中英语平均分10分,高考升学率居嘉定区普通高中前列。

五、实验论证

自学能力论文篇7

1.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原子化”社会已经初步在中国建立起来,并且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趋势呈快速发展的状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未来所面临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社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自然应该重视相应的自主学习教育。同时,由于信息大爆炸,人们所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强,但是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有用程度却出现了明显分化,特别是所谓的“文字垃圾”的出现更是倒逼人们拥有更强大的文字质量识别能力,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尤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一生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人的下意识养成有关键性的塑造作用,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体系化教学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更是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简而言之,就越是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为之后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对于个人未来发展来说,由于现在的小学生未来可能处于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己的可变因素还很多,但是又一点可以确定,在未来的人才需求中,对于自主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因此现在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会得到更好的生活。语文在中国社会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这一阶段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人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尤其是在现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潮下,不进行自主自愿的学习就会面临个人无法融入社会的窘境。同时,通过小学生语文想自学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迅速融入其中,实现与其他“社会原子”的重新组合,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实现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显现,以及个人价值的存在。

二、在小学阶段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

上文中我们通过对未来与现实社会的分析以及现在小学生们为未来个人发展的讨论认为必须进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相应的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三方面来进行相应的探讨。

1.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的重要动力,由于他们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直观的理性认识,在加上小学生心理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进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主要的引发者在于教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定向文本阅读以及通过相应的调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同是进行相应的兴趣点分类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小组的分化,在集体精神动员中,实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序培养。

2.学习方法的教授。学习方法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指导,在小学生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教授尤其重要,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才可以使学习兴趣的提升变成一个可以实现的过程。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学习方法。

首先,要进行课前预习,特别是进行书面化的课前预习,,并且在进行预习过程中还要安排初期的预习课,做到精品教学与典范教学,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预习阅读题目,提升学生初步的阅读思考能力以及相应的阅读辨别程度,以此为基础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未来学习的期待,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进行摸底考察,作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学与培训。

在进行预习时,也应该提出初步的预习提纲,通过提纲来对小学生的自由散漫的学习状态进行管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学子指导以及学习兴趣的完善,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提纲设置: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极大限度的明了自然文化遗产介绍中的相应的文化因素,同时也根据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关注与基础的特点而设置,并且在这样的提纲设置中也可以为学生之后的思考埋下伏笔,通过具体的典型化与普遍的具体化相互结合,为学生之后的自主阅读进行引导与示范。

第二,进行课堂上,注重学生们的小组学习。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大范围指导在随机状态下完成学生分组,并将教学任务公之于众,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讨论,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其次进行课文的精读即有个人进行相应的具体思考,深化理解课文同时对文章产生出的自我了解,明确课文的组织形式与文本特点。最后进行阅读总结,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基础上的阅读总结,明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第三,进行阅读后总结以相应的阅读习惯养成,实现读思结合,并且由于小学生处于一种心里不很成熟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要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自学能力论文篇8

(一)英语自主学习现状

问卷中的第一类问题从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认识、英语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效果三方面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我学习的潜力,愿意主动去学习。52.5%的学生认为每周自主学习的时间应在1~2小时,28.7%的学生认为应在2~3小时,其中,49.7%的学生可以保证每周进行1~2小时的自主学习,24.9%的学生则愿意每月花费4~6小时进行集中学习。64.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自主学习,自身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大部分学生取得成绩后,英语学习的信心倍增,在遇到困难时则会自我鼓励。这些都是满足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64.6%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18.8%的学生会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对英语学习有益的其他学习资源,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但仍有16.6%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度较低,自主学习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自我监控、自我反思,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这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愿望不高,很少练习英语,也很少积极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这不仅不利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5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的操作界面很方便;96.1%的学生会选择利用其中的学习工具进行听力和阅读训练,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成绩分析;29.3%的学生喜欢利用其中的参考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23.8%的学生还喜欢与他人进行互动,会在答疑讨论区和班级论坛提出问题,积极组织小组活动;但只有19.9%的学生会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训练自己的口语和写作能力,有8.3%的学生选择用问卷及测试中心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这说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渠道还不够丰富。76.8%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还是传统的预习、复习、做课后练习和阅读教材。在老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的表现比较盲目,不能很好地支配和利用网络课堂。此外,23.8%的学生认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反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口语、听力、阅读及写作能力不能平衡发展的结果。

(二)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问卷中的第二类问题从兴趣、动机和基本认识三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心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够认识到英语在未来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因而愿意学好英语。其中,49.2%的学生认为英语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同样重要,但相对于愿望和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仅有21.5%的学生表示喜欢自主学习,多达64.1%的学生则表示不喜欢自主学习,但仍能够定期完成学习任务。愿望和兴趣的不完全一致说明有一些因素阻碍着愿望和动机向兴趣转化。51.4%的学生需要教师发挥中介作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言输入这一建构过程的实现,并对其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三)英语自主学习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问卷中的第三类问题主要调查自主学习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制约自主学习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尽管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能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56.9%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91.7%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2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28.7%的学生则认为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写作和翻译能力。可见,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部分学生很享受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的过程。对于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学生普遍认为内在因素的作用大于外部因素,其中,58.3%的学生认为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54.7%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方法及策略的掌握也影响着自主学习的成绩;24.3%的学生还认为自己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也会对自主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外部因素方面,66.2%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的监督和周边同学的影响很重要;24.3%的学生认为良好的校风起着积极作用。由于50.8%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自主学习中心和图书馆机房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其中43.5%的学生认为上网条件和网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行自主学习的心情。

二、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培养策略

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应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以自主学习为实践模式,突出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培养英语思维,增强策略意识

语言和思维是辩证统一的,英语实用能力是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应综合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学习体系,促进他们英语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学有所用,从而强化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理想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计划和安排,监察、评价和反馈实际学习活动,并对其加以调整、修正和控制,因此,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评估。教师应将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这些学习策略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培养成自主的语言学习者,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开展依托教学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作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的中介作用也是需要强化的方面。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他人的交际,因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是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主动与他人的合作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此外,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也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通过发展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把自主学习转变为依托式教学的有力平台,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发展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学生能够就所学专业开展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实用能力。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及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保证自主学习的效度。

(三)鼓励自我管理,优化评价机制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习过程由学生掌握,学习方式由学生选择,学习结果由学生评估。教师在确保学生的个人潜力得到发挥的同时,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计划,主动获取知识,积极自我监控,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训练,并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逐步形成实用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时评价,利用答疑讨论区进行动态评价,通过作业展示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调整各项能力的考察标准,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构建课程资源,扩展学习空间

在问卷中,我们就学生对自主学习平台中学习资源的态度进行了调查,44.2%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任务枯燥、单一、繁重,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75.7%的学生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与自身专业和职业理想相关的英语技能;72.9%的学生希望多接触一些与西方文化或是自己的兴趣相关的英语知识;55.2%的学生则希望学习与各种等级考试和证书考试相关的英语知识(如四六级考试的内容)。由此可见,继续丰富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原汁原味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素材,有助于改变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枯燥的固有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网络技术融入教学实践,还要成为网络学习的先行者,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成为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和交互活动的合作者,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答疑区、讨论区等开展交流和讨论,合理组织和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能力论文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自学能力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自学能力论文篇11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容易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具有机械的操作技能,因此,处在新时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拥有单调的数学知识。那么,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者,在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就必须做到使数学教育从单纯地传承知识朝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首先必须弄明白“自主探索”与数学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一种知识不是学生“懂”了、“会”了,就达标了,而是学生自己真正领悟出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所谓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自主探索的基本模式: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进行有多大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折纸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定理的新课介绍之前,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情景:即一块缺了一个角的玻璃怎么样裁回来。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的。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在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三、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的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和磋商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启发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策略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时,不要将这种联系简单地理解成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和图形的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思考去探索这些表达式、图形在相应学科中的实际背景。如数学中的“还可以表示什么?”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应该先建立数学模型(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等)。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情况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要“公式化”,教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数学活动的主题应当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当然,这样的学习,应当通过对具体数学知识的了解、应用、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过程来进行。对于数学中的“试一试”,特别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注意点

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

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探索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要使“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自学能力论文篇1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迈入了“学习化”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已无法使个体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毕生面临的发展任务。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挑战的“主动”学习者则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对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在学习策略应用上表现为心理学习策略维度和行为学习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高,自我调节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低,说明大学生更擅长运用复述、阐述、组织加工、积极反思、寻求人际帮助、文献求助和实践应用等心理或行为策略。这些策略使用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和中等教育,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较为强调这些策略的教学和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但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调节问题,使得学生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和理解控制等策略的使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依据元认知,使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控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的一系列计策或谋略。学习策略可以表现为外显行为,即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既可以是一般性的通用策略,如监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的,与特定学科有关的策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也可以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类型、水平和有效性。一般说来,表面的、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将会导致表面型的、消极的学习策略;而具有深层次学习动机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往往是高水平的、积极的、主动的。而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动机。Ames(1998)研究表明,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具有良好动机水平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产生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动机水平差的学生有效策略的使用较少。

2.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进行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速度或者择用策略的优劣。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效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相应的活动,会运用更多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管原先取得何种成绩,他们的学习都会更加努力、更为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面临困难时更能持之以恒。

3.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性学习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运用程度有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在教学关键时候和关键环节给学生授以必要的策略,能使教师有效展示内隐学习策略,压缩思考过程,能使教师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仿,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

4.归因

学生的成就归因、学习策略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习策略的运用。如果学生将成败原因指向努力和学习方法,他们就会积极地寻找适当的技能和策略,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灵活调整学习方法,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或寻求外部条件的帮助,或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策略。而将落后、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良的学生,往往缺乏合适的学习策略,因为他们认为努力也无用。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个体自己来完成对学习计划的拟定、监控和调节,因此,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是个体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习策略培养的核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元认知的认识功能和监控功能的提高,即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如自我记录技术、自我记分技术、自我提问技术等,鼓励学生及时、准确、经常地对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手段,即如何通过反馈等方法来对不适当的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整,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调节监控方法的储备,这样,学生就能够拥有足够的工具以便在需要时去对付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去达到各式各样的目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加强大学生资源管理策略培养

资源管理策略是学习策略之一,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保障。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都属于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者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这些资源。(1)训练大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时间计划的重要性、并优先考虑时间的运用。(2)对大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训练。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接近学习目标,使大学生更为经常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策略。(3)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学业帮助。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学习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的问题,这时就要求个体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克服自身的学习困难,交给大学生一些工具性求助策略,使大学生知道何时、何地、如何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确立掌握知识的深层学习动机和目标。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三种方式:(1)增加学习者的成功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2)积极的自我强化。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可以达到的目标,使其能在较近的目标达到后看到自己的进步。(3)言语说服。这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提高高校教师学习策略教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多是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策略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决定了在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策略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术思想、学习行为以及学业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习策略内容的关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他们会认为所学知识相当重要而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策略教学素养将有助于促进或加速大学生获得和运用学习策略。

5.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学习策略教学应采取多种多样方法,如发现法、模仿法、讨论法、观察法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做到:(1)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策略学习中是一种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学习起推动作用。(2)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3)提供丰富的恰当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概括化的知识以便于知识的迁移,在恰当场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