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合集12篇

时间:2022-10-26 02:09:16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篇1

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荣获中国企业策划案例金奖,2003年荣获中国十大企划人物奖。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著有《遭遇蓝之象》,出版专著《智赢》——蓝之象的品牌营销方式,主编叶茂中《新策划理念》丛书(六册)。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新概念

国科技园区发展到今天,把科技园区当成一个纯粹的平台来经营管理的理念显然已经过时,打造服务型园区的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经营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样,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五星级服务。

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应该具备“4S”服务体系:办公环境服务体(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公共技术服务体系(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辅助业务服务体系(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社区服务体系(Community service system)蓝之象第一次在业界提出4S服务体系建设,并在阜南工业园进行了适当尝试。入住企业的反响不错,有愿意进行深度沟通的,可与蓝之象联系。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

(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科技园区具备的最基础的服务功能,不过不同于传统的仅限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科技园区追求的是一种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的办公环境,这与科技企业工作要求高强度脑力、创意性等条件需求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已经注意到了生态化园区建设的需求,提出了“花园式园区”、“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的理念,把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相对于生态园区的打造,我国园区的人文化还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园区建设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味和生机活力将是科技园区未来建设的一个趋势,这也将是吸纳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的重要吸引力所在。

科技化的办公环境是我国科技园区现存的另一个短板。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由于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导致园区内企业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小、即时性差,进而严重影响了园区内企业获取外界信息和市场时机。未来来看,实现科技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建设“数字园区”将日益成为园区必备的基础条件。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对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项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形成了许多以生物医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数字动漫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科技园区,这些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对巨型计算、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技术培训等大型、先进的高科技平台系统都存在着紧密的依赖性。现实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建设这种技术平台的费用,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

对此,科技园区建设共用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平台支撑,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避免重复性建设。我国苏州国际科技园率先在园区内建成的集数据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动漫游戏服务平台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已经为园区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辅助业务服务体系

(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

每个企业除了核心业务外,为了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也将产生其他多种辅助业务,需要多种服务需求,比如法律财务、商标专利、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物流以及风险投资、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等。这对企业来说通常是一些不专业、繁琐但又十分必要的辅助业务。如果园区能够建立统一的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将对园区内企业来说是一件即便利又经济的服务举措。

建立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园区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一些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同时园区也可以与的专业的物流、法律咨询、人才服务公司达成合作,进行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园区企业的日常运营,还推动了地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社区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篇2

中图分类号:C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82-02

社区作为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社区服务作为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基层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深化城市各项改革,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机制要求,加快发展步伐,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我国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取得成就。1、社区服务政策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在社区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和保障作用,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在设施管理、服务管理、社区就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蓬勃发展的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实践为政策法规的出台奠定良好基础,政策法规的出台又为社区服务与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社区服务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社区服务设施是为社区居民、单位提供服务的场所和基本阵地,也是创造“居民生活方便”社区环境的物质基础。当前各个城市始终把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重点,使社区服务设施规模不断扩大。3、社区服务手段不断发展。各个城市普遍推广社区便民热线电话,制定热线服务和规范化管理标准,推动热线服务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些城市建立信息查询检索系统,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

二、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存在的问题。(1)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不足,难以为继;经营性服务猖獗。目前社区服务分三大部分,即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的双向服务。但从社区服务发展过程看,纯福利性、无偿或低偿类服务项目比例明显降低,经营型、有偿性服务项目逐渐提高并已成为最重要部分。(2)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不高。以青岛市为例,到2006年底,仅市南区就有社区服务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1.1万人,但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由家庭妇女、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成,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很低,基本属于劳务型,提供的都是简单的劳力活动。其他一些大城市也有类似现象。这样对像残疾人服务、弱智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行为偏差者矫治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精神康复者服务与辅导、刑释人员矫治与辅导、单亲家庭辅等专业性、智力型的社区服务难以提供应有的高质量专业服务。(3)社区服务中心角色尴尬。目前社区服务基本上是由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机构运作,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位一般是多功能综合性的服务事业单位。从现实看,目前的社区服务中心既履行行政职能,又履行社会中介职能和市场职能,集多重职能于一身;其组织性质和角色既是公共组织,又是中介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集多重性和多重角色于一身;其人员构成既有政府公务员,又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企业编制人员和临时雇佣的打工者。政企不分和政社不分。

三、社区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社区服务概念不清、定性不准确。社区服务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种产业。作为事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作为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第三产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属性上。并要求社区服务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运作。但现实中,社区服务既包含福利性服务,又包含便民利民服务和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的双向服务,既有无偿的、福利性、公益性的服务,又有有偿的、经营性的服务;社区服务既要以维护和保障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强调其社会福利和公益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又要保持社区服务业产值每年增长;社区服务与社会服务、与商业服务、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并没有规定。凡此种种,使社区概念和定性显得混乱不堪。社区服务概念不清,定性不准确,不仅造成了新的“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及营利性服务,牺牲公共利益和公益性、福利性服务的现象。(2)缺乏科学分类。分类是管理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分类,才有科学的管理。社区服务管理上的混乱,营利性、有偿性的社区服务占据社区服务的主流,背离社区服务发展的宗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社区服务缺乏科学的分类。致使有偿的、无偿的、低偿的,福利性的、公益性的、互助志愿性的混在一起,“鱼龙混杂”,福利性、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损害。(3)资源不足。目前社区服务的发展遭遇两大资源不足,一是资金不足,我们且不说经济落后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社区服务中,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也面临一个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社区服务开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政府的投入最多占30%,虽然我们不能对数字简单的类比,但基于政府的社会责任和功能,政府的资金投入显然与其所负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不相符。二是政策资源不足。总的说来社区服务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现有相关的减免税政策笼统、不详细,缺乏可操作性;各种政策之间矛盾、冲突严重,没有有效衔接,缺乏统一。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1、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据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的经验及社区居民的需求愿望,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城市老龄化和流动人口等问题,使老幼孤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成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和难点,要形成市、区、街、居四级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组织社区单位和社区志愿者开展义务包户或帮带活动,为散居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孤儿、弃婴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解决生活困难。人群福利体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辅助服务场所。(2)、社区居民再就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滞留社区,社区服务应以此为着眼点,把社区服务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拓宽下岗职工安置渠道;大力兴办中介服务、家政服务实体,完善服务网点,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开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鼓励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发挥自身特点和业务专长,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实现在社区内就业。社区服务与发展地区经济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以积累促发展。(3)、社区卫生服务。这是一项最难又是最重要的服务。社区要把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开展健康、自救互救、备灾救灾教育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建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功能合理,方便群众,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促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现代社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社区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服务业列入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把社区服务业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服务业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体系。要明确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分清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以街道为依托,以居委会为基本单元,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居委会作为社区的管理组织者,就不能作为企业法人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经营活动。(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公民观念。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以前,遇到什么发愁为难的事,人们习惯于找单位、找领导解决。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人们还不习惯找社区服务中心排忧解难,所以,必须利用新闻媒体、通过举办社区知识讲座、文艺巡回表演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和公民理解和认识社区服务的概念、内容及其重大意义,明确三个转变(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政府从对企业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为;政府由直接操作经济活动为主向监督经济活动为主转变),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尽快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加大社会自我推动效应,提高行动的积极性、公众性、社会性。(3)、对社区服务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建议将社区服务定位于社区公共服务,并将社区公共服务明确划分为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和互助性服务三大部分,福利性服务是指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免费或低偿的服务或商品,它一般需要界定特殊的弱势群体,这种服务一般是由第三者付费或补贴,服务对象只交很低费用或免费;公益性服务是指由公共酬资并公开免费提供给所有社区成员的服务,它是一种社区层面的公共物品,比如社区环境美化、社区卫生清理、社区健身以及其他社区公共设施等,这种服务资金来源是靠政府资助或社区内动员,但它的使用和其资助者不对称,它的使用是公共免费的,也是针对全体社区居民的;社区互助性服务是指社区内具有互补性的不同成员之间的互相服务,主要是指社区的居民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服务,它强调以服务换服务,而不是互相购买服务。由于目前的便民利民服务大多是经营性有偿服务,则完全可以通过培育相应市场来解决,由市场来提供,如现在的社区居委会举办的“便民餐馆”、“便民超市”、“便民维修业”、“便民理发店”等等。并且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以成为重大的商机,众多的商业服务机构纷纷参与此类服务的提供,因此,作为政府和居民自治体的社区居委会不应参与市场竞争,应将此类服务从社区公共服务中划分出去,社区公共服务不再包含便民利民服务。(4)、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服务队伍的状况如何,这是社区服务得以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逐渐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服务队伍。总体上看,这支队伍尚处于粗放式的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而其服务的项目内涵、质量及专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水平,这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社工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应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筹划和实施适用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其次,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并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最后,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半官方的群众政治团体,掌握并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知识和主法介入社区社会工作事务。在社会工作事务尚无法从它们的团体事务中分离出来之前,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分工一时半载难以理清的条件下,引导这些半官方、半社会的团体之分支部分走向专业化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要不断总结、深化、完善,借鉴国外经验,才能使城市社区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李勤德,张碧宇.应解决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经费问题[J].中国民政.2008.(02):48

服务体系篇3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Web服务数量迅猛增加,目前网站注册的Web服务数量已达到3万左右,这其中有大量的Web服务具备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如果以关键字stock进行检索可以得到391个Web服务,如果以weather作为关键字检索可以得到95个Web服务。 不同服务提供商了大量在功能上相同或者相似的Web服务,为服务请求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增加了用户查找和绑定最优服务的难度。

现有服务模式是单一服务请求/响应模式,即为用户的服务请求绑定一个Web服务,当用户需求发生细微改变或由于网络环境的变化造成当前响应服务失效时,需要重新在数目巨大的Web服务中再次查找合适的替换服务,这种再查找代价是巨大的。

为了提高查找速度,需要缩减服务查找空间。本文采取分簇的方法,将一组在功能上相同或者相似的Web服务映射为一个服务簇,并将服务簇作为服务响应的基本单位,构建一种基于服务簇的服务请求/响应模式(简称服务簇模式)。由于服务簇是一组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Web服务的集合,服务响应粒度得到了加大,因此可以有效缩减服务查找空间,从而降低Web服务查找和绑定难度。当绑定的Web服务失效时,可以快速从响应服务簇中寻找一个替代服务。

在以往的研究中,出现了服务组[1]、服务池[2-3]、服务社区[4]、服务容器[5]和服务簇[6-7]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均采用了服务分组的思想,但上述概念均要求包含在一组的Web服务必须具备相同的参数接口,因此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再查找时效率低下,并且上述研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中的服务簇概念并不要求簇内的Web服务具备相同的接口,因此,服务簇能够更好地满足具备细微差异的服务请求。

2 面向服务簇的服务响应模式及其体系结构

为了改进当前单一服务请求/响应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面向服务簇的服务请求/响应模式,如图1所示。在传统

的业务模型层(Business model layer)和物理资源层(Physical resource layer)之间增加虚拟资源层(Virtual resource layer),用以存储服务簇。

物理资源层中存放具体的Web服务,这些Web服务按照一定的算法聚类为服务簇,用户的服务请求由业务模型层进行描述,根据业务模型层中的服务请求为其在虚拟资源层查找满足其功能的服务簇,最后再从服务簇中选择一个质量最优的Web服务返回给服务请求。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的服务请求有时仅仅由一个Web服务无法完成,此时就需要在业务模型层分解为服务组合,然后在虚拟资源层选择一组服务簇进行响应,最终在物理资源层会出现一个组合Web服务流程为其提供响应服务,具体实现另文表述。

5 结语

当前单一服务请求/响应模式下,在众多的功能相似的Web服务中查找一个适合服务请求的质量最优Web服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一旦当前绑定的Web服务失效,需要重新进行服务的查找,因此效率较低。为了缩减服务查找空间,提高查找效率,本文提出服务簇的概念以及面向服务簇的服务请求/响应模式。文中给出了服务簇的形式化定义、面向服务簇的服务请求/响应模式以及服务体系结构,设计了服务查找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面向服务簇的服务请求/响应模式在服务发现方面具有较高效率,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服务再查找时间。下一步的工作是对服务簇的粒度划分进行研究,发现粒度划分方案以及粒度与服务发现效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MAGUIRE T, SNELLING D. Web services service group 1.2[M]. London: OASIS, 2006:1-42.

[2]LIU X Z, HUANG G, MEI H. Discovering homogeneous Web service community in the usercentric Web environmen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 Computing, 2009, 2(2):167-181.

[3]刘哲, 黄罡, 梅宏. 用户驱动的服务聚合方法及其支撑框架[J].软件学报, 2007, 18(8): 1883-1895.

[4]SHENG Q Z, BENATALLAH B, MAAMAR Z, et al. Configurable composition and adaptive provisioning of Web servic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09, 2(1):34-49.

[5]BENATALLAH B, SHENG Q Z, DUMAS M. The SelfServ environment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3, 7(1):40-48.

[6]LIU J, WANG H Y, CUI L Z, et al. Method and supporting framework for business domainoriented Web service discovery [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08, 24(3): 369-371.下了PDF是英文版

[7]陈科,成毅,谢明霞,等.基于服务簇的空间信息服务自动发现[J].计算机工程, 2012, 38(24):182-190.

[8]栾文静,杜玉越.一种基于服务簇网元模型的Web服务发现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12, 39(8): 147-152.

[9]李庆诚,左珊珊,董振华,等.中文RSS信息自动检索与分类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11,37(6):79-81.

[10]ALEXANDER B, HIRST G. Semantic distance in WordNet: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oriented evaluation of five measures [C]// Workshop on WordNet and Other Lexical Resources: Second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ittsburgh: [s.n.], 2001:29-34.

[11]LI Y, BANDAR Z A, MCLEAN D. An approach for measuring semantic similarity between words using multiple information sourc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3, 15(4): 871-882.

[12]GANJISAFFAR Y, ABOLHASSANI H, NESHATI M, et al. A similarity measure for OWLS annotated Web service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621-624.

服务体系篇4

要想使服务产品化,首先是将服务打造成精品,打造得与有形产品一样,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是优质的,才会有市场。如太阳能产品由支架、真空管等组成,那么厂家要保证这些硬性的产品配件必须都是优质的。此外,从软件上来讲,服务由响应速度、电话预约、主动预约、上门着装、服务技术等方面组成,每个方面看似无形,其实也都是有形的产品,只有这些环节都是规范的、标准的、优质的,才能让服务成为精品,才能成为“让用户感动的产品”。因此,要打造让用户感动的服务类产品。

既然服务是产品,就要有服务的产品线,且产品线要针对不同市场,不同的客户开发和设计,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产品线。如四季沐歌针对老用户开发的至尊保养,通过每年的春冬双检暖心大巡动,主动与老用户联系,为老用户提供贴心服务。再如对行业用户的服务方面,主要指那些使用的不是我公司产品,但却是行业的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不管,经销商不管,售后网点不管的用户,四季沐歌采取领养三不管产品的措施,并且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升级,对其进行以旧换新和智能升级等服务。

服务产品也需要差异化,这是将服务类产品销售出去的关键。因此在服务产品的设计上要有优势,要有区别于其它品牌的竞争力。如果能将服务打造成品牌的符号,如四季沐歌每年的春、冬双检和领养三不管活动,如果行业能一提到春冬双检和领养三不管,就能想起四季沐歌,那么这两个服务产品就成为了四季沐歌的符号。因为其它品牌都没有,或者做得不到位,只有四季沐歌做到位了,因此,就与四季沐歌划了等号。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中国,城乡的市场差别较大,消费者的组成也特别复杂,因此服务必须平台化才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往的服务平台只有电话服务,但现在城市中的用户根本没有时间接400电话,对很多用户来讲,400电话甚至是一种骚扰。因此要通过网络客服,以及其它互联网工具打造一个人性化、互动化的平台。如四季沐歌特有的悦享会交互平台、微信、智能产品等,通过多个通道打造360度立体的用户服务平台,可以让不同的用户通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渠道去满足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在互联网化、消费需求结构复杂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服务平台化。

与时俱进,由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的定位不应该是解决企业的质量偏差,管理误差等问题,而是把服务当产品销售,那么服务渠道一定要变革。基于以前的服务理念,线下只要有服务网点就可以,当用户出现了问题,联系网点,让网点去服务就行了。但服务既然已经呈现产品化、互联网化的趋势,那么服务渠道一定要变革。如何变呢?家电行业要由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也就是线下的服务网点要向服务互联网化、服务智能化延展。

如以前的线下网点派人上门服务,对用户来讲,有等待上门的时间以及在家等待维修的时间,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是否可以不等服务人员上门呢?因为一方面现在的信息很发达,另一方面目前很多消费者的动手能力、社会阅历足以支撑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因此,如果可以让用户通过企业提供的一些平台方便快捷的解决掉问题,那么对企业和用户来讲,一定都是愉快的。如四季沐歌推出的在线视频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官微上的微视频查询一些小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观看一分钟或者两分钟的小视频解决遇到的常问题,从而不需要再打电话,等服务人员上门。其实消费者遇到的很多小问题,往往是就是工程师上门按了一个键或者动了一个地方这种简单的行为,对服务人员和消费者来讲,这样的服务模式其实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此外,还有网络直播等工具,企业把这些工具利用起来,也可以很好的与老用户互动。这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互联网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服务智能化解决,以前都是传统的产品,现在可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如远程监控的产品,通过产品后台的数据管理平台,发现问题并主动与用户联系,提醒工程师上门服务,或者远程控制解决问题,以减少用户体验不好,以及资源的浪费。后期还可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定时上门服务。

以用户体验思维设计产品,以共赢的理念打造服务产品。

在服务产品化上,企业撑握最大资源,渠道掌握资源的能力有限,因此企业要输出优质的服务产品,让渠道有利益保障,要采取与服务渠道共赢而非管理的思路。不在渠道中去谈服务管理,而是谈服务共赢,与服务商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的服务产品通过他们销售出去,才能让服务成为企业的业务增项。服务工单量少,服务费用不足以吸引服务商,且四五级市场从事服务的人员甚是欠缺,导致服务时效满意度低。解决方案并不是一味的提高服务费,而是要整合这类资源,引导和教会他们实施服务营销,把服务当产品去推荐销售,提高收入,如让他们拥有一定的用户,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能够达到销售。

当然,这就需要企业投入资源和费用,且在投入过程中要明白不是企业想要什么,而是市场想要什么,渠道想要什么。与渠道一起规划和建设服务产品的销售平台,将优质的服务产品通过优质渠道很好的销售出去,并让服务渠道赚到服务利润,企业“顺便”实现了业务增项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如打造一支技能专业的服务团队,专注客户各类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及时响应节约客户时间,要客户可以快速的与品牌直联,不断提高满意度,为品牌加分。反推品牌服务产品化的实施,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化和简约化,打造傻瓜式安装维修理念。

企业总是想要给用户提供主动的服务,要给用户保养,但用户真的需要么?这是否是企业思维呢?例如回访这件事情,用户的想法就是我不需要时你不要打扰我,尤其是城市的用户,甚至是一种讨厌的情绪。不要让这N服务成为用户的负担,要从你想“给用户什么样的服务”的企业思维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的用户思维转变。要做到我需要时你立即到位,快速处理问题,真正体现与“品牌”匹配的专业与速度。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用户体验思维”去设计服务产品,如一些服务APP,企业认为很方便,但用户就是不想占用手机内存,因此感觉不舒服,要让用户有愉悦的体验而非成为鸡肋。让服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有温度的产品。通过服务传递情感,产生价值,让服务管理透明化,数据化,动态量化管理。

思维变革是服务变革的前提,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链条的认知教育。

现在90后都不愿意做终端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服务的定位及服务产品的销售上进一步提升。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成本高,这是共性问题。行业中海尔的商和服务商对服务的认知较高,但很多品牌的终端商和服务商对服务产品化的认知较弱,他们仍然是赚销售差价的销售思维。对于四季沐歌来讲,目前商、服务商对服务的认知及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认识不到位,不认为服务可以收费,不认为服务是有价的。

此外,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认知也有待提高,目前,用户普遍认为不应该对服务付费,所以思维变革是服务变革的前提。因为在三四级市场大多为熟人销售,口碑销售,免费服务意识较强。当然,这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对消费者三保、三包服务观念灌输下所形成的用户思维,用户认知也是有偿服务转型的困难之一。城市中资源相对丰富,但在三四五级的乡镇市场,行业内资源相对稀缺,如太阳能,净水等在乡镇的服务非常弱。

城市的消费认知教育较为容易,美的、海尔等优秀企业在县城以上的服务网络和资源都特别好,但由于乡镇服务的难点,使得一些平台的服务商已经开始不接乡镇的服务了。因此,要做好城乡服务资源的匮乏与平衡的问题。四季沐歌的优势是乡镇市场,这个优势恰恰就是服务转型的劣势,这些困难也需要克服。

我们要在平衡资源的优劣势上,建立起企业的绝对优势,并利用优势发展壮大,在行业内获取绝对的地位,占据绝对的优势。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困难但同时也是机会。如四季沐歌悦享会平台是TO B端的,现在已经上线,前期是针对自有品牌的服务,后期会向平台化、社会化规划,会打造一个服务平台,但是会有步骤的进行。

用户教育从基础做起,以精品服务让渠道实现服务产品的落地。

其实,家电行业的用户对服务的收费并非零认知,只是消费者长久以来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因此用户教育很重要。用户教育需要精品的服务来体现,在认知问题上,以往连收费标准在终端都没有落地,那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首先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收费标准,并且让收费标准在终端落地,能够让用户看到服务的价格体系。此外,就是帮助商和服务商做用户教育,让用户看到服务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让用户知道服务是有规范,有标准的,且服务是优质的,因为没有优质的服务,就不能向消费者收钱。

服务体系篇5

一、不断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党组织和党员有能力服务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把权力的运用当作服务的过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增强“公仆”意识,真正实现机关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强化民生意识,解决为群众服好什么务的问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帮助下级党组织查找问题,为下级党组织予以人力、财力、物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障党员权力、提供党内服务;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生产致富的信息服务和为群众提供所需办理的服务内容。

二、努力丰富服务群众载体

一是建好服务平台。镇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各村总支(支部)成立便民服务工作站,绘制好群众办事路线指南,向广大群众公开办事人员业务内容及联系电话,建立一个全镇工作业务人员网络信息专栏,使群众找得到人、办得到事,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深入开展好“三关”工程、政策法律咨询、民事纠纷调解、远程教育、农产品或农用物资售销、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二是推行服务公开。公开服务内容,在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党组织负责人职务、职责分工、联系电话;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摆放工作人员公示牌,姓名性别、工作职责职务,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上墙。并将站所职能职责、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宅基地审批等各种事项的办理程序、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编印《便民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切实转变作风。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贯彻《基层工作守则》,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切实开展文明办公活动,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确保干部群众双满意;四是创新服务载体。大力培育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综合示范典型,抓好服务载体,旧城村以开展农民夜校为载体,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培训和“我为新村建设献计出力主题实践活动;长坝村围绕党员设岗定职为载体,成立支部+蔬菜合作社、开展“党员带头,群众致富”主题实践活动;槐坪村以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为载体,成立支部+烤烟专业合作社,开展“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永城村以党员+平安卫生创建为载体,开展“整脏治乱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关坝村以支部建设为载体,开展“我是代言人”主题实践活动,河西以促进产业状大,挤进进经济发展为载体,以支部+专业户的形式,开展“我向党组织靠拢”主题实践活动;土城关以“三关工程”为载体,开展“服务群众双满意”(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主题实践活动。

三、突出示范创建群众满意工程。

以深入倾听群众心声,急群众之所急,助群众之所需,真正使群众满意。一是示范带动促整体。该镇结合县委“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在长坝村争创“黔北黑猪”示范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旧城村创建一个“黔北民居”示范点;在怀坪村创建一个“亮丽怀坪”示范点。各村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做示范、在创新服务载体做示范、在深化服务内涵上做示范、在拓宽服务渠道上做示范、在增强服务实效上做示范,不断深化和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二是健全机制强保障。镇党委书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服务体系篇6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都已经处在成熟时期,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具备公益性体系市场化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尽管在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数量上以及质量上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制约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落后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建设以及科技创新素养普遍偏低。而在我国,当下区域发展落后地区却是资源的集中地。这些资源急需科技创新使之得以利用并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2.配套政策与行业规范不完善

政策与法律环境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政策与法律的完善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但就目前而言,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我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尚不如意。首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出台的关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规章条例,内容相当粗略,没有做到细化,且界限相当模糊,甚至某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方面法律与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其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执行不规范,表现为扩大或缩小政策法律范围与严格度、歪曲政策法律意图、钻政策与法律漏洞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必然带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运行的低效率,甚至增加创新主体的创新风险。最后,关于科技创新体系主体之一的科技创新中介组织的法律认可尚未明确,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地位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科技创新体系运行达到“零距离”与“零成本”。

3.缺乏战略规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

美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直重视战略规划,从而一步步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相对美国,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欠缺,这不仅带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带来了科技资源重复建设以及科技资源浪费问题,由此加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本。

4.市场供需不景气,服务利用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与变化,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大多局限于技术咨询,而这与企业的需求往往并不匹配,表现为现实服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即供给与需求差距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认识不够,意识不高,由此导致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健全。

5.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偏低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科技新兴产业,这种产业需要的是能够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而在我们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存在偏颇,年龄结构达不到优化,经验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工作专业化导致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缺乏整体认识,可能出现对技术咨询在行但无法实际操作等问题。

6.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是,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技成果由于与企业的现实技术水平无法进行转化,更无法产业化。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中介在进行难题对接时,发现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难点脱节。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主体由于资金有限,在研发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技术还处在“青苗阶段”就被进行交易“套现”,这样的技术风险使得企业在交易时也心存顾虑。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根源性问题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根源性问题在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磨合性,即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以及角色边界性问题。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就导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体系内部运转的不协调、无效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指的是为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以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以及成果转化为共同目标,致力于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行动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部门,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协调、导向主体;第二类是企业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应用以及科技产业化的主体;第三类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心主体;第四类是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四类创新主体之间的角色意识以及角色边界问题是产生问题的根源。首先,政府部门的角色应是致力于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与法律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而现实中的政府部门职能出现“错位、越位”现象,导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应有职责。其次,企业本是市场的主导,应该积极探寻市场需求,主动寻求市场供给,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供需提供市场感应器,但是现实中企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对自身的职能以及角色的认识不足。再次,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科研主体以及人才队伍的输出主体,但是往往由于其对市场实践尚浅,导致对企业需求认知与现实的差距,进而带来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问题。最后,科技创新中介组织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走向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桥梁,但现实中科技创新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成了行政隶属关系。

三、创新主体的创新联动机制框架

创新主体的无缝隙磨合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流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无形的手”对于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互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政府应该站在战略规划的高度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政策与法律环境,为其发展提供导向、规划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政策与法律引导,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严谨、科学以及具有科研精神的运作体系。第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分配与激励作用,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运作。第三,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者之一,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可通过外包方式、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设备进行研发。第四,高校、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报于政府,结束一轮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互流,在这个环节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成果上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成果改进这一循环。

(二)政府与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的互流

政府与中介组织的互流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与中立性,其运作却遵循着市场化模式,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并优化资源配置。而在中国中介组织一部分是由对科技创新服务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另一部分则归功于政府的放权,由原本隶属于行政机构向社会服务机构转型。第一,政府进一步出台与完善关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律条文。目前而言,关于规范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律尚且不足且不完善,尤其在规范其运行、赋予合法权威性等方面。第二,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服务进行考核监督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绩效与长远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应该为政府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例如,市场对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提供过程中的颈瓶等等,以便政府作出进一步规划。第四,政府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同样存在外包互流。

(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织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的互流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三者不同于政府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三者相对独立平等,但是三者之间相互存在互流关系,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织而言,两者对市场中科技创新服务的供需双方角色是相对的。为了更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市场企业组织的相关信息与科研资金,例如,现实需求、现实技术等,此时高校、科研院所是需求方,而企业组织则是供给方。另一方面,企业组织需要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并将这一成果转化,进而产业化以实现自身对利润的追求。这时,企业组织是需求方,而高校、科研院所是供给方。就科技创新服务中介与企业组织,相对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运作更偏向市场化,两者都属于市场主体的一部分,遵循着市场的运作规则。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更多的是为企业组织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咨询、机器设备等相关服务,企业组织享受相关服务并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服务内容丰富化、服务水平高效化以及管理机制完善化。

(四)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的互流

政府部门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的一部分,同样也承担着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职能,但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政府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属于公有资源,更偏向的是公平性与资源共享的多元性,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因此,加强政府的开放性,增强与企业组织的互流是必要的。首先,政府提供给企业的是一套规范性的法律条文、资金补贴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组织要将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进行物化,实现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并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

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界定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职能范围与角色

创新主体间的职能范围与角色直接关系到各自的分工,尤其是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任务分配。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职责,促进政府更好的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服务,以此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流,让资源充分流动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存在供需关系,这就要求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交换信息与资源,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此来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探索创新主体间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基于创新主体发展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激励与考核是各个创新主体寻找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积极探索创新主体间的激励与考核联动机制具有迫切性。

服务体系篇7

通过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务服务体系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税收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与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较高,征纳双方基本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其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理念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萌芽。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东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年代。欧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掀起了“管理主义”(Management)或“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模式的政府改革热潮。“新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府管理中引进商业管理技术和市场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官僚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由此带来的是税务管理,从“打击制约型”管理模式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纳税服务逐步建立,并成为税务工作的主流和重要内容。

二是服务意识强。在西方经济学界,许多税收专家极力主张税务机关有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他们主张:帮助纳税人解决纳税技术上的问题,以便纳税人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对纳税人提供生产经营方面的有益信息,以便提高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对纳税人提供税法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教育,以便纳税人更好地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涉税问题,提高遵从税收法律制度自觉性。他们的这些主张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如,美国实施了“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的管理策略,并将“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写进新的使命宣言,在税法内容中,维护纳税人权益的条款达70余条。

三是服务机制全。建立一套完善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早已成为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征管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如,加拿大拥有以全方位服务为基础的自核自缴制度,为纳税人顺利、正确地申报纳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特点: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为纳税人日常服务体系;二是拥有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税务司法服务体系。新加坡则建立了“信息推动”型的纳税服务体系,税务机关建立了“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四个面向纳税人的综合服务电子信息系统,需要服务的纳税人可通过电子系统随时与税务人员见面,随时得到税务系统的咨询回复。

四是服务手段强。美国税务机关把向纳税人公布的信息划为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刊物等广告媒体对共性信息进行公告,并通过企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公布,通过电话查询、书面查询、柜台查询等方式向纳税人提供个。英国通过“税收志愿者行动”,组织有关人员登门为老年纳税人服务,为纳税人免费提供纳税咨询,保障了纳税人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服务。法国强化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专门设立录音电话,24小时为纳税人解答问题,并专门设立了税收咨询因特网站和电子信箱,在48小时内对纳税人的来信给予答复。

五是服务层次高。以美国为例,一是设立专门的税收服务部门。早在1973年,美国联邦税务当局就将为纳税人服务列为自身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并赋予和征收、检查等部门同等的地位,具体负责对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工作。二是税收服务得到了政府、立法机构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些新技术和创新计划不断被运用到为纳税人服务工作中,为推动该项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推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税收服务计划。服务计划主要包括:发行出版物、电视宣传、税务教育、电话服务,以及其他方法。四是服务经费得到保障。每年有10%-15%的税务经费专用于为纳税人服务。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体系的现状

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能准确地把握和定位,对建立和完善现行税收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指导作用。

一是服务理念明显滞后。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服务理念相比,我国的税收服务理念形成时间较晚,真正意义上“为纳税人服务”理念的提出,始于1993年的全国税制改革会议,确立于1996年的全国征管改革会议。2001年新的《征管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为纳税人服务纳入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内,明确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解决了征纳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为深化税收服务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38号),对纳税服务进行再规范,丰富和发展了税收服务理念和服务理论。

二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我国传统的“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纳税人是被管理者”的观念还存在于税务人员潜意识中,“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没有形成。目前,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更多地从方便税务机关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纳税人的需要。如税务机构的收缩,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偏远地区纳税人开票难、办税难、多头跑、多跑路。同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如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税务机关宣传不及时、纳税人因税收政策不了解而被处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服务机制不尽完善。近年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以自我为中心,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服务措施,出台了有关税务服务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全国依然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税收服务体系,还没有从立法的高度加以确认。同时税务机关还缺少统一规范的税收服务考核评估机制,侧重于对税收计划、征管和队伍建设的考核。此外社会各界和纳税人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也不完善,还不能全面、客观的衡量税收服务工作。

四是服务手段需要改进。客观地讲,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与手段在税务部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区域性、局限性强,手段与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计算机联网、金税三期工程仅停留到国税系统的条条之上,兼容性差,就是与地税部门都不能对接。同时,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适应税收工作的需要,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办法不多。

五是服务档次有待提升。主要滞留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优美环境”等较浅层次上;好多的规章制度,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号上,没有很好地落实到税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之中。甚至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脸难看、事难办、话难说、门难进”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税收服务体系的构想

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服务的做法,结合我国税收服务的现状,我们认为要在我国建立一个以纳税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开放式的税务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当前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我国新时期税收服务体系。

一要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职责。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体系,形成平等互信的征纳关系,真正把纳税人当作“顾客”、“上帝”来对待,做到“服务至上”。进一步明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职责与责任,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述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当前,要在国家、省、市、县成立专门的为纳税人服务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要全面推广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一个日常咨询的交流平台。要办好“税务网站”,接受纳税人网上咨询、举报和投诉,免费向纳税人发送电子税收资讯,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税收法律政策服务。

二要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人是决定因素。有了好的服务观念,还需要税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本领。当前,要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实行绩效管理,打造学习型机关,培养学习型干部,激励税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与税务部门的科技发展形势相适应。要针对当前税务系统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加大税务人员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同时要吸纳“新鲜血液”,招收专业人才强化税务队伍建设。

三要简化办税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要进一步优化税务部门内部的工作流程,解决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要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按照“办税事项在前台集中,服务在外部延伸,业务在内部流转,质量在后台监控”要求,把税收服务事项拓展到所有纳税人、所有税种、所有涉税事项,实现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认证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申报纳税系统和发票、会计、统计、纳税评估系统等6个系统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共享,真正让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享受“一窗式”服务。

服务体系篇8

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荣获中国企业策划案例金奖,2003年荣获中国十大企划人物奖。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著有《遭遇蓝之象》,出版专著《智赢》——蓝之象的品牌营销方式,主编叶茂中《新策划理念》丛书(六册)。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新概念

国科技园区发展到今天,把科技园区当成一个纯粹的平台来经营管理的理念显然已经过时,打造服务型园区的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经营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样,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五星级服务。

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应该具备“4S”服务体系:办公环境服务体(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公共技术服务体系(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辅助业务服务体系(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社区服务体系(Community service system)蓝之象第一次在业界提出4S服务体系建设,并在阜南工业园进行了适当尝试。入住企业的反响不错,有愿意进行深度沟通的,可与蓝之象联系。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

(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科技园区具备的最基础的服务功能,不过不同于传统的仅限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科技园区追求的是一种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的办公环境,这与科技企业工作要求高强度脑力、创意性等条件需求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已经注意到了生态化园区建设的需求,提出了“花园式园区”、“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的理念,把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相对于生态园区的打造,我国园区的人文化还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园区建设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味和生机活力将是科技园区未来建设的一个趋势,这也将是吸纳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的重要吸引力所在。

科技化的办公环境是我国科技园区现存的另一个短板。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由于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导致园区内企业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小、即时性差,进而严重影响了园区内企业获取外界信息和市场时机。未来来看,实现科技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建设“数字园区”将日益成为园区必备的基础条件。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对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项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形成了许多以生物医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数字动漫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科技园区,这些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对巨型计算、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技术培训等大型、先进的高科技平台系统都存在着紧密的依赖性。现实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建设这种技术平台的费用,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

对此,科技园区建设共用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平台支撑,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避免重复性建设。我国苏州国际科技园率先在园区内建成的集数据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动漫游戏服务平台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已经为园区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辅助业务服务体系

(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

每个企业除了核心业务外,为了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也将产生其他多种辅助业务,需要多种服务需求,比如法律财务、商标专利、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物流以及风险投资、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等。这对企业来说通常是一些不专业、繁琐但又十分必要的辅助业务。如果园区能够建立统一的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将对园区内企业来说是一件即便利又经济的服务举措。

建立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园区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一些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同时园区也可以与的专业的物流、法律咨询、人才服务公司达成合作,进行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园区企业的日常运营,还推动了地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社区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篇9

一、Web服务的概念

Web服务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它们具有对象技术所承诺的所有优点。同时,Web服务建立在以XML为主的、开放的Web规范技术基础上,因此具有比任何现有对象技术更好的开放性,是建立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Web服务平台是一套标准,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可以用任何语言、在任何平台上编写所需要的Web服务。

二、Web服务的体系结构

2.1体系结构中的角色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是基于三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中心)之间的交互,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Web Services-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

服务提供者是可通过网络地址访问的实体,它从服务请求者接受和执行请求。它服务和接口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于服务请求者能发现和访问该服务。

服务注册中心是可搜索的服务描述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在此列出他们的Web服务清单。服务请求者可以从服务注册中心搜索Web服务。服务注册中心己包含了一个可利用的服务仓库和允许服务请求者查找他们感兴趣的服务提供者接口,使服务发现成为可能。

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是另一个需要其它服务的服务。它向注册中心提出服务请求,通过传输器绑定该服务,然后执行该服务功能。服务请求者通过接口调用该服务。

2.2体系结构中的操作

利用Web服务,必然会发生以下三个行为:服务描述、查询或查找服务描述以及根据服务描述绑定或调用服务。这些行为可以单次或反复出现,这些操作具体为:①(publish)。为了使服务可访问,服务提供者向服务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功能和访问接口,服务描述以使服务请求者可以查找它。②查找(find)。服务请求者向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或在服务注册中心中查询所要求的特定服务。在查找操作中,服务请求者直接检索服务描述或在服务注册中心中查询所要求的服务类型。对于服务请求者,可能会在两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牵涉到查找操作在设计时为了程序开发而检索服务的接口描述,而在运行时为了调用而检索服务的绑定和位置描述。③绑定(bind)和调用(invoke)。在检索服务描述后,服务请求者最后需要绑定以调用服务。在绑定操作中,服务请求者使用服务描述中的绑定细节来定位、联系和调用服务,从而在运行时调用或启动与服务的交互。

2.3Web服务协议栈

服务体系篇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1现实。也就是说,1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1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1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1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2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3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1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2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1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1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1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1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1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1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1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3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3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2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3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1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服务体系篇11

2.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关键种。关键种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一些珍稀的、特有的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许多生态过程的持续或改变。关键种主导共生网络运行、引导、调节其他关联物种,关键种的微小变化可能形成连锁效应引发整个系统的剧烈变化,研究关键种对于分析共生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非常重要。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种的作用,对于控制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检测碳减排项目等发挥关键作用,其强大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动、信息集中等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决定其在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与政府、环境交易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进行碳金融合作,作为企业CDM项目的牵头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政府、中介机构、投资者等碳金融业务联系,促进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碳认证、环评机构等在碳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银行为中心的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网络。

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构建对策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服务体系篇12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全市的行政服务体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办发[]36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办事处、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大厅,条件成熟的村建立便民服务室,按照“应进必进”充分授权”要求,所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切实提供便民便商、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实施办法

(一)健全机构

各乡镇、办事处要相应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成立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二)制定方案

制定出适合本乡镇、办事处的筹建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办事处要结合本地实际。内容包括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具体措施、工作要求、人员经费安排等。具体方案于10月30日前上报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落实场所

尽可能方便群众。要有足够的办公空间,便民服务大厅要尽可能设立在临近街道或靠近乡镇政府大院醒目的地方。所有进驻大厅的单位要集中办公,还要有适当的供群众歇息的场所,装饰要求简洁、朴素、美观。各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室设置办公桌椅、办公电脑、打印设备和办公电话等。原则上业务量较多的窗口,每个窗口配备一台办公电脑;业务量较少的职能部门,可集中设一个综合窗口,多个部门共享一台电脑。各村便民服务室至少配备一台办公电脑,并联网。

其他具体要求:

1便民服务大厅名称:乡镇(办)便民服务大厅;

便民服务室名称:乡镇(办)村便民服务室。

2办公面积: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场所面积不得少于150㎡。办公大厅不得少于100㎡;便民服务室面积不少于15㎡。

3公示进驻项目:包括项目名称、办事程序、政策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

4公示工作人员:统一制订工作人员工作证、上岗证。工作制度上墙。

(四)窗口设置

必须设立民政、公安、计生、财政、国税、地税、工商、国土、城建、林业、畜牧、农技推广等服务窗口,大厅窗口组成:便民服务大厅由各乡镇、办事处承担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站所组成。有条件的乡镇还可以增设其他服务窗口。

业务量少且有阶段性工作的服务窗口可多个窗口综合办公,窗口设置要求: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业务量多的服务窗口要安排常驻工作人员。设立综合窗口,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其他不值班的人员必须在大厅内公开通讯方式,做到随叫随到

加强服务大厅的管理,各乡镇、办事处要组织协调窗口服务项目及窗口工作人员的进驻。安排好人员的值班,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五)人员配备便民服务大厅主任由各乡镇、办事处的常务副镇长兼任。另选配一名干部为服务大厅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便民服务室要安排专人负责。

四、具体安排

(一)动员发动阶段工作任务:召开会议。做出规划,报批方案。

(二)实施建设阶段工作任务:落实便民服务大厅相关设施。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建设运行中的各项工作并试运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