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2:59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1

网络服务软件具有修改服务器软件与程序功能。当在其中嵌入特殊信息则具有过滤功能,从而可以对设定信息内容进行监测与过滤。

1.2通过服务器技术实现信息监控与过滤

服务器集群的监控与过滤,属于规则过滤技术。许多网络交换机使用这一技术充当防火墙。当信息流进入proxy后,需要过滤器过滤才能转发;依照服务器集群中的规则要求过滤“非法”信息,将合法信息转发至用户。

1.3通过Sniffer实现路由器报文捕获功能

与前两种监控技术相比,Sniffer信息监控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网络性能不产生任何影响。只需在边界路由器上设置一至多个监听端口,就能捕获所有途经报文。目前许多网络设备支持此类功能,通过端口映射获取交换机上的数据。

2、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设计的思路

设计思路从3个层面进行:一是在采用探针技术或sniffer技术,对链路层、途经边界路由器上的所有报文数据进行捕获。二是使用TCP/IP协议软件方式,在网络层实现数据包处理。

(1)对分片报文数据进行IP重组,使其成为完整的IP报文;

(2)对TCP层报文进行数据还原,使其成为传输原始内容数据;

(3)根据应用层协议进行具体还原数据分析。三是对还原数据进行特征关键字匹配过滤。

3、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数据采集的结构

数据采集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类似防火墙功能的边界路由器与内网间的监控主机,由其检测、拦截所有进出数据包,但此类采集方法容易影响网速、带宽等性能;另一种是Sniffer监听方式,该方式有传统、现代方式两种。传统方式将主机网卡设置成了接收局域网报文的混杂模式,现代方式是对网络原有设置不做任何变动,使用支持探针技术的交换机端口映射技术实施监听,这样对网络带宽无影响,即使在监控主机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对网络正常活动也无影响。如图1(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结构图)所示,系统为支持探针技术的Sniffer监听方式。它采用交换机映射端口转发途经数据包,主机网卡为混杂模式,专门用于接收被转发数据。但由于在高速环境下主机对数据包重组、监测,负载过重,数据丢失率较高。所以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监测模块设计上,需采用分布式集群结构以达到均衡负载的目的。交换机转发的数据由数据接收机负责接收,接收后转发给集群中各机器进行数据处理与信息监测。这种分布式集群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较,具有系统可扩充性等优点,更能满足多协议信息监控的需要。

4、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模块功能的实现

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的本质是对网络数据实施监查与对比,实现监控的目的。要使每个数据包都接受监查,就必须将流经数据截留下来,因此,怎样快速、高效地截获数据包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关键。截获后,还要对数据进行分离,应用还原技术进行比对,只有通过信息监控策略与模式匹配算法,最后才能实现信息有效监控。系统监控功能由以下模块实现。

4.1网络数据捕获的实现

对网络底层信息实施监听,一是利用以太网络系统的广播特性来实现,二是通过设置路由器监听端口来实现,两种方式(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工作情况。

4.2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

进行网络协议分析,先应将符合截获要求的数据截获,并滤掉有关不需要的数据报本机,后应在与其连接源端及目的端均无TCP连接的情况下,实现简化的TCP/IP协议组。这实际上是数据链路层数据帧的问题。因为一个完整的物理层以太帧的组成有4部分:一是头部,是以太网原始MAC地址头;二是IP数据报头;三是TCP/UDP数据报头,四是实际数据。

4.3网络TCP还原的实现

实现TCP还原的方法与IP重组的方法类似,即对接受的数据报进行分析处理,如属同一TCP连接,则要先用同一排序树按数据报的Sequence排序起来,而后遍历这一排序树就能实现TCP还原。实现TCP还原的过程,即是对iptree遍历,对IP数据报文内容进行还原的过程。通过报文分析,从还原结果中可监测到在进行数据捕获时,客户端、服务端之间命令的使用情况。

4.4网络应用层协议的分析

4.4.1HTTP协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就要浏览一个网页,建立多个连接。为此,选定哪个网页、哪些连接,传送哪些内容,就成了HTTP还原的核心。HTTP的分析设计如下:

(1)端口局部性与单调递增性。从客户端浏览器向Http服务器发出第一个请求指令开始,服务器为后续连接分配的端口号是单调递增的,且具有局部性,端口号相对连续,偶尔有跳跃。

(2)模块原始数据的组织方式。模块原始数据来源于TCP/IP协议模块的还原结果。为表示端口号,数据文件命名体现了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连接的四元组,这正是一个网页必备的基本信息。

(3)合成网页的处理时间窗口。在合成一个网页时,如遇无效文件存在,在一定时间内要删除以加快处理时间,这样不免形成一个处理时间的窗口。在时间窗口的一定时间内:一要确定哪些连接(传送的内容)可以合成;二要尽量还原网页所需全部资源;三要将还原网页尽快写入数据库管理。

4.4.2Smtp、Pop3协议分析

(1)Smtp协议分析。监听邮件时,需对邮件内容进行分析,当监测到Smtp的“Data”的命令报文时,对其后的数据就要进行捕获,从而获取发送邮件数据,进行数据语法分析、编码部分解码,以致获得整个邮件的相关信息。

(2)Pop3协议分析。在Pop3协议分析时,要重点考虑Retr命令,这是因为Retr命令的出现代表着协议状态阶段进入了数据传送阶段。接下来,对其后数据包分析,就可获得用户完整邮件数据。

5、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服务机制的创新

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建设除在系统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外,还应通过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融理论推动服务机制的创新。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完善在线文化信息监控与引导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在线文化信息监控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网络文化信息的“正能量”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要不断倡导网民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其次要加强管控措施,发现有害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或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网民点击和跟贴,弘扬网络文化正气。再次要建设网络文化信息宣传与评论工作队伍,抢占网络文化信息阵地,针对各种危急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引导和疏通,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效力。

(2)以敏感信息和舆情疏导治理为抓手,建设网络在线文化信息分析与甄别工作机制,准确把握网络信息整体动态,敏锐捕捉倾向性、群体性的信息和舆情危机苗头,提高网络在线文化信息应对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首先,要加强IP地址管理,建立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和用户实名信息登记制度,保证所有文化活动的信息能够实现“溯前追查”。其次,通过认真分析敏感和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网群动态,敏锐捕捉危机苗头。第三,通过分析与甄别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活动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方向、重点领域的关注,提高网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以开发应用网络技术统计工具为支撑,建立网络文化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机制,实现收集工作的即时化、经常化和全面化,进一步提升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服务机制的效能和水平。在创新网络文化信息监控机制过程中,应调查掌握现代网民从事网络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实现信息收集工作的常态化。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络文化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尤其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的重要敏感时期,要做到不断线的网络文化信息搜集和管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2

引言

本监控系统是为铁路用4kVA/25Hz主从热备份逆变电源系统设计的。

4kVA/25Hz主从逆变电源是电气化铁路区段信号系统的关键设备,有两相输出:110V/1.6kVA局部电压(A相);220V/2.4kVA轨道电压(B相);两相均为25Hz,且要求A相恒超前B相90°。由于逆变器是给重要负载供电,且负载不允许断电,故采用双机热备份系统,一旦主机发生故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切换,因此,备份逆变器一直处于开机状态。由于逆变器经过了整流,逆变两级能量变换,功率较大,且指标要求较高,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同时为了安全实现主从切换,也必须要有完善的监控系统来实现锁相,保证整机的安全。

1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本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主从切换功能主从控制之间实现准确无误的切换,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功能,保证切换时电压同频率,同相位,同幅值;

2)锁相功能主从机组局部电压同频同相,同一机组内A相恒超前B相90°;

3)完善的保护功能具有软起动功能,以避免启动瞬间电压过冲对逆变器及负载的冲击,以及输出过压、过流保护,频率、相位超差保护,桥臂直通保护,过热保护等;

4)显示功能实时显示运行参数及工作状态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以提示值班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5)通信功能具有主从机组之间通信,与监控中心(上位机)通信等功能;

6)抗干扰功能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DS80C320单片机简介

DS80C320是DALLAS公司的高速低功耗8位单片机。它与80C31/80C32兼容,使用标准8051指令集。与普通单片机相比有以下新特点:

1)为P1口定义了第二功能,从而共有13个中断源(其中外部中断6个),3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两个全双工硬串行口;

2)高速性能,4个时钟周期/机器周期,最高振荡频率可达33MHz,双数据指针DPTR;

3)内置可编程看门狗定时器,掉电复位电路;

4)提供DIP,PLCC和TQFP三种封装。

2.2基于DS80C320的监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按照上述系统设计要求,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分为微处理器及外设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开关量采集模块,频率及相差测量模块,控制量输出模块,人机接口模块,同步信号模块以及通信模块。

1)微处理器及外设模块微处理器采用DS80C320,非常适合于监控。本系统充分利用前面已提及的特点,简化了硬件设计与编程,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根据系统需要扩展了一片8255,一片E2PROM和一片8254。

2)模拟量采集模块根据采集精度要求以及被采集量变化缓慢的特点,采用AD公司的高速12位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AD574A,其内部集成有转换时钟,参考电压源和三态输出锁存器,转换时间25μs,并通过ADG508A扩展模拟量输入通道。

3)开关量采集模块首先经光耦进行隔离后,再通过与门送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口,同时通过8255送入单片机,采取先中断后查询的方式。

4)频率及相差测量模块信号先经过具有迟滞特性的过零比较器转换为方波,然后通过双四选一开关4052送入单片机,通过定时器T0来计算频率和相差。

5)控制量输出模块通过光耦控制输出,实现可靠隔离。

6)人机接口模块包括按键和显示部分。通过简单的按键选择,实现电流、电压、频率及相差的显示。显示部分采用8279驱动8位七段LED显示,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提示运行状态。

7)同步信号模块本模块用来实现锁相。单片机控制8254产生局部同步脉冲和轨道同步脉冲,同步脉冲用来复位正弦基准。通过软件控制同步信号的频率,可实现主从锁相和局部及轨道的相位跟踪。具体实现过程将在下文详述。

8)通信模块采用了RS232和RS485两种通信方式。利用串口0采用RS232实现与另一机组监控单元的双机通信,获取对方机组状态信息;利用串口1采用RS485标准接口实现与上位机的通信,完成传输数据和远程报警等功能。

3系统软件设计

3.1系统软件流程

主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系统上电复位后,首先对单片机,芯片及控制状态进行初始化;然后读取AC/DC模块的工作状态,若正常则启动DC/AC模块,否则转故障处理;开启DC/AC后,读入其工作状态并判断输出电压是否满足要求,有故障转故障处理,正常则开启故障中断;接下来进行主从机组判断和相位跟踪,实现主从相位同步和局部及轨道电压的锁相;只有在实现锁相后,才采用查询方式处理键盘及测量显示。在软件编制中,键盘中断是关闭的。实验证明,对人机交互通道采用这种查询处理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系统的实时要求。开关量的输入采取先产生中断,后查询的方法,保证了响应的实时性和逆变系统的安全性。

3.2系统采用的主要算法和技术

3.2.1交流采样算法

测量显示大信号的交流量时,通过互感器得到适合A/D转换的交流小信号,然后对小信号进行采样,最后对采样数据采用一定的算法,得到正确的显示值。均方根法是目前常用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依据周期连续函数的有效值定义,将连续函数离散化,从而得出电压的表达式

式中:n为每个周期均匀采样的点数;

ui为第i点的电压采样值。

3.2.2数字滤波算法

A/D转换时,被采样的信号可能受到干扰,从采样数据列中提取逼近真值数据时采用的软件算法,称为数字滤波算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程序判断滤波、中值滤波、算术平均滤波、加权平均滤波、滑动平均滤波等。根据本系统对采集精度有较高要求以及被采集的模拟量变化缓慢的特点,采用程序判断滤波法和算术平均滤波法相结合的滤波方法,即进行多周期采样,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有效采样值。每次采样后和上次有效采样值比较,如果变化幅度不超过一定幅值,采样有效;否则视为无效放弃。

3.2.3单片机锁相技术

本监控系统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实现相位同步,即保证主从机组的相位同步和机组内局部电压相位恒超前轨道电压相位90°。本系统锁相的基本原理是,对于频率相同而相位不同步的两路信号,比如A路和B路,若A路为基准,B路超前(滞后)一定的相位,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增大)B路信号的频率来实现相位调整进而锁相,最后再把B路频率置为原频率值。

本系统中,单片机控制8254产生25Hz同步脉冲,同步脉冲用来复位正弦基准,使基准正弦波重新从零值开始。基准正弦波与三角波比较产生SPWM波,经逆变得到与基准正弦同频的交流输出,因此,通过调整同步脉冲的频率可改变正弦基准的频率,进而可改变被调整输出电压的相位。要实现系统的锁相要求,需要从机组局部电压跟踪主机组的局部电压,各机组轨道电压跟踪本机组的局部电压。因此,要有主从局部锁相和局部轨道相位跟踪两个子程序。

锁相的流程图如图3及图4所示。首先由多路开关选择要锁相的两路信号,由单片机测量相位差,并对所得相位差数据进行必要的运算和处理后,判断有无超差。倘若相位超差,则根据超差范围确定同步脉冲的频率值。如果是主从局部锁相,则应同时改变从机组局部和轨道的同步脉冲;否则,若为局部、轨道相位跟踪,则只改变本机组轨道的同步脉冲。通过调整同步脉冲,可实现相位调整。实现锁相后,同步脉冲的频率置为25Hz返回。

4抗干扰措施

由于该监控系统工作于强电环境,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干扰一旦串入系统,轻则会引起误报,严重时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甚至造成重大事故。本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采取了抗干扰措施,保证了监控系统的可靠运行。

4.1硬件抗干扰措施

1)光电隔离在输入和输出通道上采用光耦合器件进行信息传输,在电气上将单片机与各种传感器、开关、执行机构隔离开来,可以较好地防止串模干扰。

2)加去耦电路在电源进线端加去耦电容,削弱各类高频干扰。

3)合理布置地线系统中的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最后在一点相连,避免了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干扰。

4)数字信号采用负逻辑传输骚扰源作用于高阻线路时易形成较大干扰,而在数字信号系统中,输出低电平时内阻要小些,因此,定义低电平为有效(使能)信号,高电平为无效信号,可减少干扰引起的误动作,提高控制信号的可靠性。

4.2软件抗干扰措施

1)利用可编程硬逻辑看门狗将单片机从死循环和跑飞状态中拉出,使单片机复位。而DS80C320提供了内部可编程硬逻辑看门狗,不须外加电路,就能够实现可靠的超时复位。同时,DS80C320还为一些重要的看门狗控制位提供了访问保护,防止单片机失控后对这些重要的控制位进行非法操作,进一步保证了程序的安全性。

2)对于数字信号采集,利用干扰信号多呈毛刺状且作用时间短这一特点,多次重复采集,直到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采集结果完全一致才认为有效。数字信号输出时,重复输出同一个数据,其重复周期尽可能短,使外部设备对干扰信号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

3)对模拟量的采样和处理,采用数字滤波技术。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3

智能温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对智能温室环境监控技术进行研究,其中日本、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温室监测技术发展的最快。国外智能温室最早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温室环境因子参数,并通过相关设备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随后又出现了分布式监测系统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监测系统的多因子综合监测系统。温室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的出现,才被广大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在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组态软件因为界面直观、便于二次开发、使用方便而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组态软件设计了一套温室监控系统。

1系统总体设计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各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些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各不相同[1]。目前,科学家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达52种,其中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植物生长最主要的几种环境因子。根据系统监测与控制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硬件设计

2.1传感器选型

要实现对温室环境因子参数的监测,必须选择适合系统的传感器[2]。为了便于电路设计,系统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选择上海搜博公司生产的SLHT5温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内置SHT10器件,主要用于土壤温湿度测量。光照度传感器选用ROHM公司的BH1750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一种用于两线式串行接口的数字型光强度传感器,内部包含一个16位模数转换器,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因此,该传感器使用时不需再进行复杂计算,使用非常方便。二氧化碳传感器选用MH-Z14NDIR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非色散红外(NDIR)原理对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碳进行检测,是一款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无氧气依赖性,寿命长,供电电压为4~6V,提供UART、模拟电压信号、PWM波形等多种输出方式。该传感器内置温度传感器,可进行温度补偿,具有良好的线性输出能力。几种传感器外形如图2所示。

2.2主控制器设计

系统主控制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本系统采用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STM32系列单片机[3]。系统选用STM32F103VE作为主控芯片,主频72MHz,内部含有256K字节的FLASH和64K字节的SRAM,LQFP100封装。操作系统选用了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4]。主控制器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3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是整个系统的灵魂,对于系统的运行来说至关重要,各个操作都是在软件的协调下进行的。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温室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通信接口驱动程序设计、上位机管理软件的设计等。本系统上位机软件因选取组态软件,此处不再赘述。

3.1系统主程序

系统的主程序是软件设计的核心环节,对整个程序架构起关键作用。系统上电后,将进行初始化,随后进入主程序。系统可以进行模式选择,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在进入相应的子程序后,将逐步完成按键的扫描和服务、控制方式设置、环境参数采集、通信接口驱动和执行处理控制等程序,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3.2CAN总线通信协议

CAN总线有其自身的特色,传送的报文没有目标地址,采取全网广播方式,每个节点通过反映数据性质的报文标识符筛选报文,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可在线上网下网,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满足控制系统及其他较高数据要求的系统需求。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包括CAN总线的初始化、报文发送和报文接收3个模块[5]。本系统所使用的芯片因其有专门一整套为其设计的固件驱动程序,因而大大简化了编程过程,为开发者省去了许多时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现系统功能上。

4组态监控系统设计

本系统上位机软件选用组态王组态软件。组态王(Kingview)是由北京亚控自动化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具有易用性、开放性和集成能力的通用组态软件。使用组态王的基本流程为:设计图形界面、构造数据库、建立动画连接、运行和调试。上位机是系统与用户直接对话的窗口。组态王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界面设计资源。本系统分别设计了登录界面、温室状态与控制界面、参数修改界面、实时与历史曲线界面、报警与事件界面,实现了系统相关功能[6]。

5结语

系统完成设计后,配合硬件试验资源,在杨凌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测试,系统测试运行界面如图5所示。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组态软件的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系统预期功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作者:冯春卫 闵卫锋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乾虎.基于ZigBee/GPRS的作物生长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4.

[2]杨少春.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丹,宗振海,陈慧珊,等.基于STM32的智能温室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3)791-796.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4

电网设备就好比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家用电器,一样需要使用者定期地进行维护或者保养。尤其是对于长距离电网线路这种高频率使用的线路而言,日常的维护以及保养就更显得有必要了。很多的操作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步骤,使得电网送电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影响,甚至是经济上的损失。

1.2工作环境不稳定

电网设备用于工业生产部门中,可以切实保证工业产品的生产质量,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长距离线路输电过程中,对于其工作环境也是有着一定要求。例如外界的温度、湿度,所含的杂质,甚至是噪音都成为导致电网长距离输电电流过大的因素。部分工作人员没能认识到规范设备的工作环境的必要性,而导致电网长距离线路长期处于非正常工作环境,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以及人员的伤亡等。

1.3变电站运行故障

变电站变电运行故障主要是包括PT保险熔断故障、谐振故障及线路断线故障等。这些故障都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必须找出排除故障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故障发生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通常情况下,在不直接和经消弧线圈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如果发生上述几种故障,中央信号将会发出“10kV系统接地”光字牌或者是发出报文。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小电流的接地系统母线的PT辅助线圈开口三角处连接着电压继电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来判断故障的发生。

2长距离供电大电流监控系统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实时监控主变低压侧向开关跳闸

对于主变低压侧向开关跳闸的排除方法来说,如果变电运行中因主变低压侧向而造成过流保护动作时,就需要对电网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然后再对现象进行判断。我们在进行检查时,不仅仅要检查主变保护,同时也要也要检查线路保护。最后利用对输入端设备的检验工作,对过流保护的故障进行处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故障维修这一系统工作,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作为计算机中心,实行对电网设备维修控制以及管理的有效场所。此外,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环节,例如信息的传递中心、机电设备的诊断及检查中心等,通过完善每个信息步骤进行有效的执行。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电网设备常常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使用,大大方便了工业生产,提高了对于长距离供电的效率。然而,在电网设备的具体应用中,常会出现种种不良状况以致于影响了其正常作业,给企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来进一步促进电网的合理发展。

2.2建立主变三侧开关跳闸应急处理方案

主变三侧开关跳闸的处理方法为:应利用检验保护掉牌及输入端设备来进行判定。假如出现瓦斯保护的情况,则可判定其故障为变压器内部或二次回路的故障,可以通过对压力释放阀门及呼吸器进行检查、查找二次回路的接地情况、变压器自身的形变情况,并进行处理。我们知道,机电设备用于工业生产部门中,可以切实保证工业产品的生产质量,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如果出现差动保护的现象,应对输入端设备的主变压三侧差动区进行检查。例如外界的温度、湿度,所含的杂质,甚至是噪音都成为影响电网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由于差动保护对主变线圈的相间及短路情况进行反应,所以,当发现这种状况时,应先认真对主变进行检查,包含其油色、油位、继电器等。如果继电器内有气体,则要对气体进行提取,由气体的颜色及可燃性能对其故障性质进行判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机电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对于其工作环境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

2.3积极引入交流小型电网来分担电网压力

交流小型电网是指系统中含有交流母线,通过母线将小型电网系统中的能源存储设备、DG以及电网负载等装置通过电子转换进行传递,最终将信号传递给电网中枢控制系统,通过对公共联结点处开关的控制,实现交流电网孤单运行模式以及并网模式的来回切换。因此,交流小型电网可以实现对不同电压的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切换以及对交流负载提供电能补充,DG以及电网负载的电能流失可以通过电能补偿器来进行补偿。交流小型电网能够对现有的电器进行直接负载,不需要附加电流转换器就可以实现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由于交流小型电网自带过流保护器,能够在漏电侦测、过流保护及触电防护等放方面很容易实现监控。此外,交流小型电网能够实现孤岛运行模式和并网运行模式的自由切换,且与外部电网的衔接程度较好,不需要附加转换器就可以直接并入外部的电网系统。小型交流电网组建与安全运行能够将现有的各种分布式发电系统进行供电系统的合理改造以及优化,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给,实现提高电网的运营能力以及负荷能力。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5

(2)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对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信息进行交通状况监测的模型算法,能够检测拥挤与确认拥挤类型,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3)信息:通过可变信息标志等外场信息设备及网络等多种方式交通信息,将实时交通信息传递给车辆,以便驾驶员安全、及时地适应交通变化,有利于交通流在时空上得以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道路运行能力和交通服务水平。

(4)信息共享:形成以路段监控分中心为道路交通信息源头,以存储与共享平台为枢纽的信息共享与交换体系。

2监控系统需发挥的作用

(1)重点做好立交区、长下坡、易多雾积雪结冰路段、隧道及沿线设施的交通运行状况的监测,并注意长下坡路段降雨、横风的情况,做好该气象条件下的交通流疏导提示。

(2)能够实现在大监控业务量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出交通隐患和交通事故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使交通管控人员能够快速做出相应,并通过联网监控,迅速通知监控中心,开展联动救援,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事态的范围和规模,保证整个高速公路运营的安全有序。

(3)如果路段所在区内存在冻雨、大雾、冰凌等季节性气象灾害,运营管理宜作两个工况考虑:①晴好天气等条件下的正常交通;②冻雨、大雾、雪、结冰等条件下的非正常交通。

3监控外场设备布设方案

(1)摄像机

路段监控采用视频全程监控的模式,在重点区域(连续长下坡、服务区、特大桥、小半径路段、自救助匝道、季节性多雾及结冰路段)设置摄像机,实现无盲区覆盖。其余一般路段每间隔2km设置1套摄像机,均采用激光夜视高清摄像机,隧道作为重点监控区域已由隧道机电专业设置了摄像机。

(2)气象检测系统

云南境内的重要路段,某些高速公路路线途径的地区群山连绵,山地、沟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桥隧比极高,冬季易出现雨、雾、雪、冰等情况,再加上连续长下坡等因素,会对道路行车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按照交通运输部及中国气象局《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干线公路需要设置两种类型的气象观测站:局地站和普通站。局地站代表的是较短路段、特殊地形地物处或桥梁结构物的特定交通天气状况,如低能见度大雾频发路段、易结冰桥梁、易发生水淹水毁路段等,主要针对局地恶劣天气频发且严重影响交通的气象条件。普通站代表的是较大范围或较长路段的一般天气状况,主要是为满足路线、路网层次的气象信息需求,起到加密和补充气象观测网的作用,支持公路及其沿线天气状况的监测与预报,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普通站尽可能选取在相对开阔无遮挡的地方。局地站:在同样低温的情况下,隧道洞口路面及特大桥桥面相对路基段更易结冰。桥隧比超高,路基段少,桥隧相连的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易出现大雾,上述问题将更加突出。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特大桥、隧道的分布情况,需在桥隧相连的特大桥、超过500米的单独特大桥附近均设置了遥感式路面状态及能见度检测器作为局地站,使运管部门及时掌握路面状态(干燥、湿滑、水冰雪等覆盖物)、能见度(雨、雾、霾、沙尘等造成能见度降低的原因),对外提供实时准确地公众服务信息,对内及时有效地调用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采取路面处理等措施消除危险隐患。普通站:气候具有垂直分带明显、水平变化不大的特点,按照布设间距,根据海拔分布,在具有典型区域气候特点地区均设置全要素气象检测器作为普通站,与路段或桥梁摄像机合并设置,配合摄像机的视频检测功能,及时掌握区域气象条件,采取有效的交通控制措施,实现异常气候条件的安全管理。

(3)信息标志

某些路段桥隧相连的情况普遍,路基段较少,上述区域发生异常事件时,车辆无法掉头或掉头困难,这就更加增大了紧急情况下交通组织和事故救援的难度,只有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向区域路网进行交通疏散的唯一手段,因此根据构造物的分布特点,需要砸在交通管控的重要位置设置情报板用以路况信息,引导车辆行驶,辅助完成交通组织。结合立交分布特点,立交附近设置F型情报板,在交通量较大的立交设置门架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两侧均设置服务区信息标志,用以向驾乘人员提供路况消息,隧道洞口作为交通组织的重点区域已由隧道机电专业设置情报板。

(4)车辆检测器

根据规范,在各立交、主线站附近均设置车辆检测器用以反映路段内交通流分布情况,采用在云南省已广泛使用并且效果较好的双波长微波车检器。

(5)交通量调查站

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局规划》的要求,属国高网项目路段需要设置一类调查站和二类调查站。一类调查站的调查数据以反映路网宏观交通量特征为主,主要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在功能上兼容二类调查站;二类调查站的调查数据以反映道路运行状态和运行质量为主,主要为路网监控、应急处置、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具体设置方案如下:一类调查站:根据里程长度,设置于交通量平稳路段,与全程监控摄像机合并设置。

4传输模式

(1)外场设备

监控数据与视频图像均采用全数字的传输方式,所有外场监控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收费站内的视频传输交换机,再由通信系统提供的以太网电路上传至监控分中心。各交换机之间利用主干光缆组成千兆光纤自愈环网,保证数据、图像传输的稳定可靠性。

(2)隧道监控设施

各隧道视频图像、控制信号先传输至隧道管理所视频传输交换机,再由隧管所上传至站内通信点,最后经通信系统汇总至监控分中心。

(3)网络性能要求

路段分中心内部网络及外场设备至路段分中心互联的IP网络性能指标满足《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1171-2001)所规定的1级(交互式)或1级以上服务质量(QoS)等级要求。具体指标如下: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时延抖动上限值为50ms;丢包率上限值为1×10-3。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6

1.2功能模块设计在系统目标的指导下,结合移动通信网络实际优化工作情况,详细分析和总结系统功能需求后,将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分为分析呈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和网络评估四个模块。1)分析呈现模块。a)云图呈现模块以不同的颜色在百度地图上标示珠海市移动通信网络状况,包括全网综合及各类型网络话务量、全网综合及各类型网络数据流量、各类型网络语音业务质量、各类型网络数据业务质量。支持地图基本操作(如平移、缩放等)功能。地图放大后可以显示更细致的地理区域的网络云图,还可以选择显示全网基站分布和小区覆盖情况。支持自定义基站定位、自定义地理位置定位、自定义地理区域云图呈现功能。b)统计信息呈现模块用各类型统计图表呈现不同时间粒度、不同空间粒度、不同网络类型的网络产能和网络质量信息,包括它们的历史变化趋势曲线、绝对数值及其变化幅度、达标和不达标情况等。2)数据管理模块。a)数据查询模块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多条件组合查询,提供文字选择和在地图上自定义地理区域等查询方式,查询结果是个性化的数据报表。b)数据编辑模块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编辑(如新增、修改、删除等),并且所有的数据均有历史备份,可以追溯查询。b)数据输出模块根据系统用户需要自定义输出数据报表、各类数据图表及网络质量或产能云图。3)系统管理模块。对系统操作权限和系统维护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密码管理、日志管理等。4)网络评估模块珠海移动通信网络现有网络质量评判标准是按照网络接入性能、网络质量、网络保持能力和网络资源四类指标数据进行评估。从话务统计指标中筛选出每一类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性能指标,根据客户感知体验和对总体网络的影响,确定各性能指标在本评估体系中的优差门限和得分权重比例,综合四类指标数据得到无线网络中每个逻辑小区的网络质量得分。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需要建立地理栅格级别的网络质量评估算法,在小区覆盖范围与地理栅格匹配关系已建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现有逻辑小区网络质量评判标准和地理栅格中逻辑小区重要程度,对现有网络进行新的评估。影响地理栅格中逻辑小区重要程度的因素包括逻辑小区的面积大小及其所覆盖范围的场景属性。这种方法考虑了网络的应用场景,使评估结果更符合用户感知。

1.3数据库设计从实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本文描述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的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SQLServer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度高等优点[3]。为了保证系统的处理和响应速度,数据库的连接方式采用ADO(ActiveX数据对象)方式。ADO方式使用简单、速度快、内存支出小[2],是一种高性能的数据库访问方式。数据库设计时,数据库安全问题也很重要[6]。在数据库权限配置能力内,根据用户的业务需要,配置其所需的最小权。通过区分不同的访问者、不同的访问类型和不同的数据对象,进行分别对待,获得数据库的安全保密性。

2系统实现

2.1系统开发环境结合本系统实际需求情况,数据库管理使用SQLServer2008,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工具,以百度地图API作为地图服务工具,.net作为应用程序设计平台,C#、JavaScript等作为开发语言来开发本系统功能。

2.2系统运行以分析呈现模块中的统计信息呈现模块为例介绍系统运行界面。统计信息呈现模块分为产能概览、质量概览、分区域产能、分区域质量、分网络产能、分网络质量六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今日、本周、本月三种不同时间粒度呈现相应的历史变化趋势曲线、绝对数值及其变化幅度、达标和不达标情况等信息。以今日分区域产能为例,界面呈现的内容包括珠海三大区域(香洲、金湾、斗门)今日产能总量趋势图,一天24小时的达标与不达标时段统计堆积图,当天香洲、金湾、斗门产能占比,当天香洲、金湾、斗门增幅,香洲(或金湾、斗门)GSM/TD/WLAN/LTE数据流量占比,香洲(或金湾、斗门)GSM/TD/WLAN/LTE数据流量增幅。图2是某一天珠海三大区域数据流量趋势图。

2.3系统运行效果系统在珠海移动网优中心试运行后,通过实时监测珠海移动通信网络状况,及时发现网络异常情况,工作人员能立即解决网络问题,提高了运营商网络运维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控制整个网络状况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珠海一个月的无线网络均衡指标得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保持人员配比不提高的情况下,无线网络均衡指标得分较系统运行之前提升了17.5%,说明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12月底,珠海移动网络优化人员配比由2012年底的91.19%下降到了68.49%,经济效益明显。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7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因此,因此,必须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一、构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师资、设备、实验室和图书等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都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还有一些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时间补修其它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教学单位也非常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重视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忙于自己的学历、职称的提高,对学生无从顾及。可以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瓶颈因素。

(二)教学经费、资源不足。虽然各个高校近年来不断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骤增,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匮乏已经是各个高校暴露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刚刚留校的助教就开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实验室容纳几十人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绝不可能提高。

(三)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数量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多样,学校采用笼统、粗放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形成针不同专业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方案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过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抄袭、代做等情况不能完全无法控制,也是各个高校出现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估工作只局限于学校的层次,没有形成校、院二级评估机制,而且评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不能真正发挥评估工作的真正作用。

(六)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选题、答辩考核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同时如何能更准确、更规范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也是各个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总之,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并逐渐完善它。

转贴于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2] 

一个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要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的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通常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它主要包括校长、分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组以及教务处等相关机构,起着决策指挥、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的功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层次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第三层次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具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学生,通过学生反馈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3]。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制度系统。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与优化的建设机制,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而且学院也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系统,涵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了评价功能,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反馈系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对于能否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可分为管理反馈信息、教师反馈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管理反馈信息来自于管理层,主要是学院级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者;教师反馈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来自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通过建立质量反馈制度、开展阶段式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存档检查)、建立多层次的反馈渠道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论问题,又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所以,在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涉及到学校中很多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教师和一届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监控正常运作。要使质量监控正常运作和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质量监控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监控能有的放矢;建立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各方面积极性。另外,要优化质量监控环节,提高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在监控中的作用,使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方便快捷,真正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体系。

(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任务,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同时,应该随时掌握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四)分阶段实施,实现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形成长效管理。

总之,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设计(论文)的质量。全国各类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深入、持续的创新,不断优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

1.徐静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3~4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8

 

一、概述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因能源供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节电节能、绿色照明是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若还是采用那些传统的手控、钟控城市照明系统的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如何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上述矛盾也就成为当前照明控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经比较分析,最终选择GPRS系统作为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数据通信平台。

二、基于GPRS照明监控系统的特点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通过对国内外照明监控系统特点的分析,采用基于GPRS网络来监控照明系统,其具备如下诸多优点:

1.可靠性高:GPRS DTU采用面向连接的TCP/IP协议通信,避免了数据包丢失的现象,保证数据可靠传输。

2.实时性强:GPRS具有实时在线的特性,数据传输延时小,并支持多点同时传输,因此监控中心可以在多个监控点之间快速、实时地进行双向通信。

3.监控范围广:GPRS网络已经实现全国范围内覆盖,并且扩容无限制,接入地点无限制,能满足城市路灯的监控需求。。

另外还有系统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低、可实现集中控制、传输容量和扩容性能好、按流量计费等优点。

三、照明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基于GPRS的照明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点即路灯、远程监控终端(这两部分统称为现场采集)、GPRS网络、监控中心等组成;系统的方框图如下:

图1 照明监控系统的方框图

其中,远程监控终端硬件部分主要由三相交流电进线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GPRS远程控制器,继电器,12V开关电源,4回路空气开关等组成,如下图:

图2 现场控制器接线图

1---三相交流电进线空气开关;2---交流接触器;3---GPRS远程控制器;4---继电器;

5---12V开关电源;6---4回路空气开关;

由于GPRS通信是基于IP地址的数据分组通信网络,因此监测中心计算机需要一个固定的IP地址或固定的域名,各个数据采集点采用GPRS远程控制器将采集到的实时数据通过IP地址或域名来传送给监控中心,从而实现数据的通信。监控中心若要向某个测控终端提出数据请求时,它会根据IP地址来找到对应的终端,将命令发送到该终端,终端响应后,会通过GPRS远程控制器把数据发送到Internet网络端口,通过端口转发到监控中心,即完成了一个信息传递过程。

四、监控中心的设计

监控中心是整个照明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系统的操作、维护、信息的分析、处理、响应等;监控中心的设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部分的设计;这部分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的设备;监控中心还安装了大屏显示,在大屏上可以实时地、动态地监控各分控点的情况,使得自动监控非常的灵活、高效;另一部分是软件部分的设计;它主要将系统设计成图形对话框的形式,界面及操作方式采用Windows风格,以实现整个系统中信息的上传下达和人机互动;本系统使用Delphi为开发工具。。。

五、结束语

实现城市照明系统的自动监控和管理,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能源供需的矛盾和改善了传统的“人工巡视”,时效性差,处理故障慢,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实时、快速、稳定、高效的监控和管理; GPRS技术非常适合地域分布广,采集点较多且同时又要求实时性较强的场合。

参考文献:

【1】李继豪,赵瑞峰,李爱莉,基于GSM/GPRS网络的路灯监控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7:1889-1890.

【2】江晖,基于GPRS的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大众科技,2009年第11期:20-21.

【3】陆凌云,基于Ad Hoc的分布式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9年第7期,95-97.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9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47

0 引言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科学化设计,是保障电气设备正常使用的重要举措,在监控系统设计中会涉及到诸多的内容,将这些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科学化设计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为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1 我国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发展情况及火灾监控系统构成

1.1 我国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发展情况

我国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系统的设计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电气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很大威胁,我国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逐步的对电气火灾的标准进行了制定,以及在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相关规范上有着提出[1]。

1.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构成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多方面进行构成的,其中的火灾监控单元以及区域监控主机和中心监控主机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火灾监控单元构成元素,就是安装配电柜的时候,在温度传感器剩余电流传感器对电气线路当中参数实施了检测,这是在每个火灾单元配有独一的地址,在现场总线下就能通过相应通信协议的应用,能把数据发送到区域监控主机当中。在中心监控主机方面,这一单元设置在火灾监控中心,在工业以太网获得数据以及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当中,就能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监测人员对监测参数的查看就比较方便,能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查询[2]。区域监控主机的部分,分成了几个子区域,区域监控主机主要是火灾监控单元以及中心监控主机的中间环节,区域中心主机管理辖区内的火灾监控单元以及存储数据,在安装上比较灵活化。

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实际设计

2.1 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原理分析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安全用电的水平得到了提高,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将通信网络以及电子技术进行的结合,在通信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将多方面的剩余电流探测器连成网络,从而就接入到了计算机,从而就构成了一套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线路的作用发挥也比较突出,在出现了故障的时候,就能迅速的对故障线路进行切断,以及发出警报,这样就能对相应信息数据进行存储以及故障记录的查询,在多种通信以及指示方法的应用下,就能及时报警,能够实现全面性的监控[3]。

2.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在软件总设计方面要注重,以及在现场总线通信软件的设计方面要加强。CAN 总线、Lon Work 总线、工业以太网总线、PROFIBUS 现场总线等,是当前比较常用的现场总线。在对发送程序的设计方面,采用PIC18F16K22内部的定时器模块来标记RTU模式中所需的时间间隔,这一芯片的应用内部有三个八位定时器模块,以及有四个和十六位定时器模块,可选择八位TIMER0对报文的时间间隔计时[4]。在对接收程序的设计中,先将字节存入RCREG寄存器内,然后根据缓存数组的指针判断当前存储的字节是否为第0个字节,即地址字节,如果是地址字节与主机地址匹配,则将数据保存至缓存数组,并设置 TIMER1 定时器的初始化数据为检验字符间隔的时间。

注重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存储模块软件设计,存储模块软件设计在系统上电后,要延时使存储系统能得以稳定的工作,然后进行发送CMD-CHECK-EXIST 命令,通过返回至主机处理器的数据判断CH376 是否与单片机正常连接,如果没有则要检测模块晶振是否起振,或者模块是否上电等硬件问题。

最后是对触摸屏的软件设计,在触摸屏和单片机通信方面,就要有完整性的指令格式。为能够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受时,就要为串口触摸屏模块添加RTC时钟模块,在上位机软件方面就要设置显示的模式,对字体的大小以及颜色等能充分重视,时间可通过触摸RTC时间所在位置,系统自带键盘实时修改。

2.3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在技术的逐步升级下,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测量以及存储技术的不断提升下,就能对监控测量数据实施自动化的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在计算机的功能发挥下,就能对电气火灾隐患出现进行有效预测,这样就能对监控系统的误报以及漏报的现象有效减少。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中在无线化的目标上也会逐步实现,通过无线传输方式的应用,能够为监控系统配备无线通信模块,这样在对火灾隐患检测到之后,就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从而对火灾的控制就提供了有利条件[5]。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下,在产品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上也会实现。产品化的发展目标,主要就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监控探测器以及监控主机的独立工作,在监控设备就能和相同通信协议以及标准不同探测相结合,从而就能发挥报警系统的作用。在网络化的发展下,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基础的不断发展下,能将监控单元在网络技术应用下,将区域主机进行有效管理,然后进行数据传递到网络,在宏观的管理调度上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控制设计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主要设计的完善性。通过此次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希望能有助于系统设计的完善性和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田永,张浩.论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05).

[2]蒋慧灵,杨卫国,王允,王海荣.城市火灾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12).

[3]邓志凯.谈电气火灾监控系统[J].广东建材,2015(02).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10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对校园网络加速建设,网络应用已经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工具,而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引导舆论、影响学生思维的力量。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监测关注的舆情,由于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依靠人工方式很难完成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因此需要借助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开发一套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来实现对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关联,生成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设计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内容审计、用户管理、查询统计、统计报表、日志中心等功能模块,帮助高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舆情安全威胁,杜绝带宽资源滥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

高校校园网络流量较大,且校园舆情监控平台更多地关注数据信息的审计,所以采用对网络核心交流层设备进行多端口镜像的方式接入校园网,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实例图

2.1 系统监控

系统监控模块可以以各种图表来展现监控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便捷地获取设备的运行状况、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数据、带宽资源的使用情况、审计策略的监控结果等,并可通过配置数据过滤条件,查看所需的监控数据。

系统状态:显示平台当前运行信息、当前设备流量、系统时间等。

报警平台:直观的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信息、网络流量、内网用户使用网络的合规情况、安全内容审计等。若有报警信息,则图标闪烁且根据报警信息级别显示为红色、橙色或黄色。

网络活动:默认显示当天最近十分钟统计信息、如应用流量排名、网址分类排名、用户流量排名、网络活动概要等;

实时监控:显示当前设备实时流速、用户实时流速排名、应用实时流速排名、审计实时日志等;

连接监控:显示设备当前实时连接信息,如内外网IP、端口号、应用协议名称,发送接收流量等;

用户监控:显示所有上线用户及其识别方式,还可以显示上线用户所使用的网络流量数据;

活跃用户:显示当前校园网用户中正在产生网络流量的用户及其用户信息,并可限制指定用户继续使用网络;

应用限额:显示当前网络应用协议的限额使用情况。

2.2 内容审计

内容审计模块通过建立各种策略来控制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如互联网访问地址过滤、网络游戏控制、聊天工具监控、下载文件控制、发送信息审计监控、流量速度管理等,对电子邮件、聊天工具、BBS论坛、传统HTTP提交等方式发送、接收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全面审计监控,通过设置既定的保护规则使得系统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警报信息,通过灵活的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审计指定用户或IP的目的要求。

访问策略由用户、时间、地点、访问方式、访问内容、操作行为及对此行为采取的控制方法等六部分组成,也称作访问控制的条件集合,即只有满足这个条件集合时,才视为匹配该条访问策略。

在访问策略配置页面,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查看和配置访问策略,如创建策略、修改策略、查看哪些策略正在生效、查看访问策略的控制方法、查看访问策略的优先级、查看策略的生效时间、生成策略报告等,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支持的审计策略共有六大类:

(1)应用层控制策略: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控制,如网络游戏控制、股票软件控制、网络视频监控等。

(2)HTTP应用审计策略:包含有网页访问策略、搜索引擎策略、论坛发帖审计策略、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和HTTP文件审计策略。可以对指定用户在指定时间内所访问的网页进行审计和控制;可针对不同条件配置策略,条件包括网站类型(如色情、等)、网址类型(如国家、地域等)、文件类型、网址URL、标题、内容、请求数及网络流量等;可对校园网用户的互联网搜索关键字进行审计和控制,如禁止搜索敏感关键字;可对校园网用户在网站或论坛上发送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HTTP协议传输的文件进行审计和控制。

(3)社交工具审计策略:包括腾讯QQ审计、移动飞信审计、微软MSN审计和雅虎通审计策略。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的行为和内容进行审计与控制,对校园网用户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进行传输文件的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可根据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进行控制。

(4)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包括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件和通过SMTP协议发送邮件审计。

(5)独立审计策略:包括对通过FTP协议上传下载文件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对通过TENET协议进行远程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对通过HTTPS协议访问互联网行为进行审计。

(6)终端访问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客户端准入策略和客户端应用封堵策略,可允许或禁止满足或不满足既定策略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络。

2.3 用户管理

用户是互联网访问的标识主体,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管理的目标对象。除校园网用户身份基本信息外,舆情监控所需的用户定义还包括其用户组信息和网络访问策略。每一个互联网访问都应映射到一个校园网用户,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用户定义信息是保证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

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导入、组织管理和认证管理三个子模块:

(1)用户导入:主要以三种方式来导入用户信息,可通过扫描计算机终端来导入用户信息,或对接校园网统一认证系统来导入用户信息,或直接通过文本文件来导入用户信息。

(2)组织管理:用户是上网行为的主体,一个用户包含有若干属性,比如用户名、登录名、IP、MAC、位置、工具等,一个用户可以属于某个组织,此外还可以属于某个位置,使用了某种工具,这种多维度的标识用户可以极大的方便管理员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了用户管理的多样性。

(3)认证管理:设置校园网用户上网的识别和认证方式,支持本地认证和第三方认证,同时支持用户、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绑定设置。

2.4 查询统计

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必备的重要功能。对网络日志的保存及分析,既是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管理好校园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切实需要。对校园网用户上网行为及其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能够对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查,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

查询统计模块可以查询指定用户的网络访问、带宽资源等数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数据信息涵盖了网址访问、搜索关键字、论坛BBS发帖、邮件收发、社交工具聊天、HTTP文件审计、FTP/TELNET/HTTPS协议审计、告警记录等,在每个类别中均有查询和统计页面。查询功能默认查询当天审计日志,通过设置过滤条件可查询历史审计日志,而统计功能是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5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将网站访问、邮件收发、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IM聊天、用户活跃度等对网络活动摘要、用户行为统计、带宽资源统计、上网时长统计四大类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饼图、柱图、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告,并可以订阅报告,系统会按照需要定期发送到指定信箱。

统计报表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1)报告订阅中心:主要提供报告状态查看、订阅列表管理功能。支持报告的手动生成和自动生成功能。手动生成指的是在网站访问分析、应用访问分析、活跃度分析下的各统计页面,通过手动执行生成的报告。自动生成指的是根据管理员设置的统计条件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或者指定日期的报告。

(2)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是针对网站分类、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等三类上网行为进行分析。

(3)应用访问分析:主要是对应用、邮件、文件和社交工具聊天等按设置的统计条件进行排名统计。

(4)活跃度分析:主要是将内网用户按照上网时长或者应用时长进行排名。

(5)综合分析:从网络带宽使用情况、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校园网络管理员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流量的分布情况,然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带宽资源报告内容分为整体带宽状态、重点事件、网络活动相关三部分。整体带宽状态以区域图、柱状图的形式显示整体情况;重点事件以表格形式展现汇总分析;网络活动相关则以饼图形式显示占比结果。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分析可对校园网用户的访问互联网进行合规度分析,监控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作效率评估可以分析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与学习、工作的相关性。

2.6 日志中心

日志中心模块完整地将校园网用户网络访问日志存储在外置存储设备中,日志信息包括用户上网时间记录、网络流量记录、互联网访问记录、发送接收邮件记录、社交工具聊天记录、论坛BBS发帖记录、网络游戏记录、P2P文件下载记录、在线视频观看记录等。为进一步查询统计和报表分析,系统预设的记录留存时间为90天,而且可以通过FTP方式自动定时导出日志信息记录文件进行备份。

日志中心模块提供强大的日志查询与分析能力,可以对用户上网的历史日志离线查询。由于数据查询可以离线进行,不仅提高了日志查询统计的效率,还降低了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计算压力,使其能够将重点放在协议识别与过滤控制。

3.总结与展望

借助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学校可以理清充斥于校园网格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牢牢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做出判断,在外界信息干扰他们之前就尽力避免学生中出现较大情绪的波动。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宣传媒体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鼓励支持学生中发起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倡议和活动。通过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构建起信息、人际、活动三位一体的网络架构,最终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导向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11

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是一种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内部,为了实现特定功能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一般是针对各种设备进行控制和监测。在建筑物中应用嵌入式技术,对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进行设计,能够实现电气系统的远程监控,提高电气火灾报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结构

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现场监控器、集中数据监控器以及远程监控软件。其中,现场监控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电气系统配电回路中的漏电电流、三相工作电流以及三感等进行监控,结合通信网络,将监控得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器中。若配电回路中的各种参数超出设定的预警值,则监控器会向工作人员发送警报信息,同时按照预先设定,切断供电电源。集中数据监控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总线,实现对现场多个通信装置的监控,不仅能够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的不问断监控和报警,而且能够对系统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准确记录。集中数据监控器包含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显示屏等多个组成部分,通过现场监控器以及总线实现通信,能够为电气系统的监控工作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远程监控软件能够为系统提供良好的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功能,在系统中同样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

从嵌入式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要想实现对系统的有效开发,离不开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包括:

(1)PIC单片机Ic通讯技术。现阶段,在电气工程领域,IC总线规范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隶属于串行总线的工业标准,属于高性能芯片之间的串行同步传输总线,针对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进行了定义,在实现双工数据同步传输中,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可以用于多机系统和器件扩展系统等的组建,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系统移植与驱动程序。无论是Windows系统还是VxWorks系统,都能够移植到ARM平台的嵌入式系统中,而Linux系统内核小,效率高,同时能够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持,可以对系统的硬件资源进行限制,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系统移植与驱动程序,确保程序能够被存放在FLASH中。在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中,集中数据监控器采用的是看门狗驱动、FB设备驱动以及4线电阻式触摸屏驱动等,可以通过模块化的方式,移植到系统内核中,实现对于系统程序的操作。

对于电气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根据其系统结构,分阶段进行。

2.1现场监控器设计

(1)是硬件的设计,在现场监控器中,双单片机采用两片PICl6F877A,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

(2)软件的设计,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主MCU的设计,其功能主要是与集中数据控制器和从MCU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键盘参数整定等;另一方面是从MCU的设计,其主要功能包括定时控制、A/D采用、警报显示控制以及通讯等。

2.2集中数据控制器设计

在硬件设计方面,主要内容集中在核心控制器,采用RISC嵌入式微处理器,能够有效保证运行频率和数据处理效率;在对外部存储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64M NAND,满足文件与程序的保存需求;在网络设计中,可以采用网卡芯片,实现对现场设备的远程控制,以及文件和程序的下载与移植。在软件设计方面,主要是基于OTE的应用程序,不同的模块有着不同的自定义。这里对几个比较关键的模块进行简要分析。

(1)通讯接收电流数据模块:能够实现与现场监控器的相互通信,对其传输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接收和分析整理,在显示屏中将整理结果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对系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2)用户GUI模块:能够为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得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对各种参数进行设置,对数据进行查询。

(3)远程监控模块:能够与IP/TCP实现通讯,将各种数据实时传输到远程控制终端,实现远程监控。

2.3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监控系统设计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的高速发展,工程监理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监理模式---三维实施模型,是使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走向更全面,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现状

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针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信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对信息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约束和协调,并采取相应措施,制止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在国际上是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在国内,在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中引进监理机制也日益成为投资方的共识。早期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开始以不同形式出现,但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中缺少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及详细的成套标准,软件工程更是如此,监理人员对项目的控制可以参照的依据和标准不多。 欧美等西方国家先后成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工程的监理。但大多是一些比较抽象的规章制度,较少应用在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中,仍采用各种质量瞥理方法来控制,现行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认证体系才建立不久,无法满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需求。因此,客观来说,国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信息化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必要性

现行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传统建筑工程的监理模式,但企业信息化项目与建筑工程等一般工程不同:首先信息系统工程知识高度密集、开发过程复杂多变、显现度很低。建筑工程监理方在施工现场随时可以对工程的进度、质量进行现场监理、而信息化项目监理根本就没有什么施工现场可以考察、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软件质量、合同执行情况也难以掌控。这就是造成信息化项目监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差、“能见度”低的主要原因。而软件工程把高复杂度的工程进行分解,同时也针对能见度低的问题研究了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同时,借助软件工程现有的工具和平台,可以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平台,这是我们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所迫切需要的。

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构建

目前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已深入人心,大多企业都已经在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运作,这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供货商、集成商、甚至业主。借鉴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监理更易于被监理活动过程中的三方接受结合企业信息化项目自身特点,特别是充分考虑软件项目不可见性、复杂性等特点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引入到企业信息化项日监理中,对工程项目监理进行有效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软件工程在国内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

1.三控四管一协调”监理三维实施模型的形成

信息化项目监理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化项目特点,将项目分解为项目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系统维护阶段。借鉴软件工程理论对能见度低、复杂度高的项目进行管理和设计方法,并融入信息化项目监理中逮立软件工程理论的企业信息化监理模型该模型以信息化项目过程控制为主线对企业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维护阶段进行全方位监督控制、从管理上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信息管理、合同管理、需求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从控制上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质星控制以及进度控制、并从管理角度对项目阶段进行总体协调,形成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三控四管一协调”三维监理模型。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过程分析。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信息化项目监理模型,它主要包括三个控制、四个管理以及一个协调,其贯穿于信息化项目监理每个阶段中。

需求管理。需求分析阶段监理主要是监理的准备和规划阶段.组织监理团队.建立协同机制进行结构整台、程序整合以及社会整合这个阶段是信息化项目监理的里程碑。

监理中成本管理。目前,我国已完成信息化项目费用超支占绝大部分,所以成本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在建设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协助建设单位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设计标准、总概预算进行审查;在建设准备阶段协助确定标底和合同造价:在实施阶段审核设计变更_核实己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工程进度款签证和索赔控制.但是这个任务对于能见度低的信息化项目执行和控制非常困难为了更好地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本,信息化项日监理可以借鉴软件工程理论、按照软件工程的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等阶段进行分阶段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于合同及验收也应该分阶段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控制的风险。

监理中进度控制。设计阶段监理是项目已经进入设计阶段.监理重点是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其监理的主要任务是项目设计阶段进度计划审核、项目进度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检测与纠偏。

监理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贯穿在项目建设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实施竣工、启用及用后维护的全过程主要包括组织设计方案评比1进行设计方案磋商及图纸审核控制设计变更:在施工前通过审查承建单位资质等:在施工中通过多种控制手段检查监督标准、规范的贯彻以及通过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把好质量关等。

监理中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投资控制管理、设备控制管理、实施管理及软件管理现有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理论中的信息管理与软件工程中定义的配置管理出发点和针对的内容是一样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往往需要多人集体协作完成,而且由若干个模块、程序代码以及注释文档组成。为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分布式开发和协同工作模式必须要解决开发冲突和变更控制两个问题、主要通过版本管理和控制软件来实现。软件工程中配置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方法到工具的完整的理论和工具集合、更适合信息化项目开发、所以用来进行监理中的信息管理最适合不过了、可以协调软件开发使得混乱减到最小,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目的是使错误达到最小并最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监理中的协调。协调贯穿在整个信息系统工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主蔓采用现场和会议方式进行协调。

因此,信息系统工程中监理的三维实施模型通过““三控四管一协调”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信息化工程项目监理模型实施

信息化项目监理按照监理工作开展时间顺序。在信息化项目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监理实施。内容包括规划与组织、集成与实施、交付与支持滥督与评价4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随时间不同分为若干过程,主要由监理准备、监理规划、监理执行、监理收尾4个过程组成、相当于内容维中每个过程的生命周期。

总之,“三控四管一协调”构成了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满地完成监理基本任务,监理单位首先要协助建设单位确定合理、优化的三大目标同时要充分估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细致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防止和排除干扰的措施以及风险补救对策.

结束语

在信息系统工程中,监理的三维实施模式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进行主动的、不间断的、动态的跟踪和纠偏管理,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保障了工程的质量,达到了最终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红昌.信息化工程的全面监理休系研究.见:第二届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