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舞蹈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0:58

本科舞蹈论文

本科舞蹈论文篇1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理论与技能

其他专业课程均有如上所示类似的评分标准。

从宏观上,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有具体的要求。比如1、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45学分。2、学生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50学分(包含公共必修课学分51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80学分、专业限选课学分10学分、专业任选课学分最低4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外语、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基础课的能力特点。增设专业选修课,按照舞蹈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按照学习规律进行调整,重点是能力的形成,明确每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各课程群应该形成的能力单元,注重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4、努力创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把教书与学习相结合,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多渠道交流探讨的机会,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共享系统。

5、教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多搞科研,尽量把教学问题列为科研课题。

6、建立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7、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案。

8、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本科舞蹈论文篇2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微妙和显而易见的。关于艺术的分化被苏联学者莫・卡岗称为“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到艺术的现代系统”,在其巨著《艺术形态学》中有详细论述。

所以,众多艺术理论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试图阐释艺术学领域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时,舞蹈是最适合拿来做例子的一门艺术。我们熟悉的德裔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其经典之作《艺术问题》中便不厌其烦地拿舞蹈来说明一般艺术学中的一般规律。她从哲学角度对舞蹈艺术的探讨具有方法论价值,比如她说:“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全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现实物就越少……所有这一切都是组成创造性形象的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的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这些论述不但适用于舞蹈,而且适用于一切“纯粹的艺术”。

舞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通过开发身心资源创造艺术作品的典型范例,这种创造力还恰当的延伸至周边事物,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样式,这在卡岗的《艺术形态学》中被称为“人类艺术才能不满足于直接赋予人的那些可能性(不满足于人的自然语言――音响语言、口头语言和哑剧语言),而寻求认识和模拟精神生活的间接途径,这些途径能够以人造符号系统的中介形式,体现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手段所不能够表现的主客体联系的那些方面”。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如出一辙,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自然性以及自然性的延伸形式(声乐延伸至器乐),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文明的进程而从未间断过。它们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注脚。在2011年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将音乐与舞蹈合并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做法不无道理。当前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源流清晰。和其他艺术学科明显区别的一点是,舞蹈学的学科机构设置比较单一,学科传承源流清晰。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有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院,音乐学科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众多布点。但舞蹈学只有北京舞蹈学院一家独大,其余综合性艺术院校尽管也有舞蹈专业,但基本上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研究基地,现实情况是: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中国舞蹈学研究的肇始者和传承者如吴晓邦、董锡玖、王克芬、彭松、资华筠、冯双白、罗斌、于平、欧建平、高历霆、谢长、宋今为等均出自这两个机构,他们引领着中国舞蹈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视角多元。从事舞蹈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从舞蹈实践入手的,他们大多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身体语言、艺术表现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研究才能做到“力从地起,由艺入学”,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的一般范式。如冯双白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资华筠对舞蹈生态学、舞蹈编导学的研究;欧建平对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学的研究;吕艺生对舞蹈哲学、舞蹈符号学、舞蹈接受美学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元、思想深邃、方法独特,对我国舞蹈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术强学弱。相比于其他比较成熟的艺术门类之学科,舞蹈学给人感觉总是在舞蹈技法、舞蹈编导等实践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在学术研究上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中心,音乐剧、舞剧、芭蕾舞、现代舞演出接连不断,群众对舞蹈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舞蹈教育始终停留在技法教育的水平,即使是一些专家、学者立足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法论领域所开展的舞蹈学学术开拓,这些成果与实际的舞蹈教学仍然是“两张皮”,舞蹈批评文章在各大媒体的艺术板块占比较低,舞蹈学术研究缺乏与舞蹈创作严密的学理过渡。

学科基础:艺术之母 民族之魂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舞蹈学开始建立,这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下,以学科“分科”的思想而划分和界定的,中国舞蹈学的创建人吴晓邦先生,立足把舞蹈史研究作为舞蹈创作的一种素材来源,注重舞蹈史研究对于舞台创作的直接关系,更是由于30年代舞蹈界多受西方舞蹈的传入,受到芭蕾舞、现代舞的影响,热衷舞蹈向剧场艺术上的专门化发展,把舞与歌、与乐分家,将舞蹈从历史对象中的整体和综合形态中抽离进行较为单一和孤立地看待。从积极意义看舞蹈本体的价值得到发展,随着艺术分工的发展,“乐舞”逐渐分化并成为今天独立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我国艺术学门类中,舞蹈学是较为规范的一个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纯粹化”的艺术特征,使舞蹈学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学科有多种含义,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指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由于舞蹈学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舞蹈学知识结构的分科性较强,但跨科性较弱。这一点从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到。其本科招生计划只有四个专业,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但在进入学校后却分科为古典舞系、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和艺术传播系。在硕士阶段尽管分工细化,有30个专业方向,但这30个专业方向在学科分类上是明显的四大分区,舞蹈史分区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典舞学创建发展史研究;理论分区为舞蹈美学、古典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古典舞道具服饰理论研究、民间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等;应用理论分区为古典舞创作理论研究、舞蹈身体语言研究、舞蹈人体科学与训练学民间舞表演理论研究、欧洲宫廷舞和性格舞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等;跨学科分区为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与宗教、舞蹈心理学、舞蹈文献研究等。

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舞蹈学学科呼唤更加科学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学科发展环境。中国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舞蹈学学科善于在中西对比中完善自己,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优越的发展环境使舞蹈学的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固有藩篱,实现新的突破,例如舞蹈美学、舞蹈社会学、舞蹈符号学、舞蹈语言学、舞蹈心理学等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都对舞蹈学学科产生重要推动力。另外,还有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从不同学科原有的范式整合、创新下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扩展重要方法之一。比如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舞蹈,我们对舞蹈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直观形态的认识。现代社会日趋政治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文化、经济霸权主义,因此当今学界很多人呼吁要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舞蹈学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就要认同舞蹈的差异性、多元性,无论是“中心”的还是“边缘”的舞蹈都应该被认同。

第二,要进一步融入学科融合的知识潮流中去。学科发展其实质就是学科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而学科文化的背后是不同的科学范式和知识潮流,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成熟的学科都是经过历次交叉派生而实现知识的更迭和创新。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对于舞蹈学的研究就应该以舞蹈为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互通。比如,现代舞蹈教育所遵循的原理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原理。因此,在舞蹈教育学上就涉及心理学。舞蹈学科视角多元化就应该跨学科研究,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提倡文化平等、多元,建立本土舞蹈学科课程是现代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人以西方舞蹈界的评判标准维系着全球舞蹈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是建立舞蹈学科多元的极端,不是从西方“拿来”就是多元。无论是对于舞蹈鉴赏还是创作,我们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与本土的结合。舞蹈教育课程伴随着学科的多元化走上了综合教育的道路,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有交叉,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基础舞蹈课的教育课堂。对于高等的舞蹈课程安排就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上述的那些基础课程,还包括除了艺术学和美学之外的与之相关的学科。

本科舞蹈论文篇3

在艺术领域的大家庭中,各艺术门类因其自身的特点而获得一种独立的存在方式,以人的身体动作为表现方式的舞蹈艺术,其独特的媒介载体不仅形成了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也构成了其自身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柯林伍德所说的“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还是约翰•马丁认为的“舞蹈先于所有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个人永远随之携带的,说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都是在强调舞蹈本质的特殊性。在进入艺术行列之前,人的身体就已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昂首挺胸、步伐轻快的身体语言传递出一种健康积极快乐的信息,而收缩的躯干、缓慢的步伐则传递出一种消极压抑或不健康的信息。日常生活中7%的信息依靠词语传递,38%的信息依靠音调和声响,而55%的信号是通过身体来传递的。“身体不会说谎”已经为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普遍认同并应用于实践。由于身体媒介的共享,舞蹈艺术与日常化的身体行为也具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也就造成了即便是大家对艺术已经具有了明确认知的今天,在一些民间仪式中也很难分清“舞”与“非舞”界限的原因。日常化的身体语言通过艺术化的夸张与变形,形成各种舞蹈姿态与动作,也就构成了舞蹈身体语言。这一过程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对日常动作进行“等节奏”“等动作”的处理,如天冷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跺脚,将跺脚赋予一定的节奏并不断重复就形成了舞蹈中的“踢踏”;其二是将身体延长,夸大动态,例如生活中跨过一个地方的动作在舞蹈中延长其动作线,就变成了“凌空越”“大跳”;第三种方式是在延长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变化,如日常生活中恋人间的相互拥抱在芭蕾中变化为用腿部动作展现这种情感,也正是由于动作发生了变化而形成“陌生化效应”,使得舞蹈身体语言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时由于社会传统的制约与影响,动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与方向。以身体为媒介的本质特征使得舞蹈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属性也带来身体的社会性特征。安德鲁•斯特拉森认为,“身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现象,其意义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梅洛•庞蒂也提出,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有时候它被局限在保存什么所必需的行动中,因而它便在我们周遭预设了一个生物学的世界。而另外一些时候,身体通过行动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的核心:这真切的体现在像舞蹈这样的习惯性运动行为之中。有时,身体的自然手段最终难以获得所需的意义,这时它就必须为自己制造出一种工具,并借此在自己周围设计出一个文化世界。他提出的“身体图示”概念,认为身体不是并列的各个器官的组合,各个部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人在一种共有中拥有整个身体,因为全部肢体都包含在“身体图示”中。“身体图示”首先可以解释为身体体验的概括,还可以解释为整体限于部分的一个现象,即一个完形。那么,作为以身体在世的人来说,身体即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完型”。对于身体来说,即便是机体最简单的行为,也反映着生存价值诉求的辩证关系而非单纯的适应关系,舞蹈不仅是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以身体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人是以身体在世的,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的形式中,身体不是一个呈现为文化形式的客体,实际上是文化的主体即人本身。”舞蹈是一种使用身体语言符号作为媒介的艺术形式,由日常生活体语演变而来的舞蹈身体语言构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身体也承载着社会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情感观念,是社会文化的身体表征。身体不仅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更是文化主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马赛尔•莫斯看来,身体是一种生理潜能,通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的训诫、约束和各种身体实践,被社会地、集中地实现。在日常变化的生活经验中,身体的性质具有极大的差异,社会习俗、阶级地位、职业群体以及时代风尚都会导致身体产生重大差异,由此也产生不同的舞蹈实践,形成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芭蕾对“开绷直立”的要求是西方宫廷和上流社会基本身体礼仪的“延长”与“畸变”,今天共存于民间舞概念下的“原生态民间舞”和“学院派民间舞”虽然有各种互动和相互借鉴、学习,但舞蹈的呈现始终带有不可磨灭的阶级差异和群体差异。正如布迪厄所认为的,身体具有某种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通过指向外部的身体的特定实践表现出来。舞蹈者的身体是社会政治文化习俗规训的产物,是时代风尚与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是他们带着这些已有的社会印记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我们把舞蹈看作是一种人参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活动时,舞蹈体现出的特点也具有了社会性。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观者通过身体接受信息获得体验,这一来一往并非是个人化、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包含在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在这其中,无论是观赏者还是表演者,都通过舞蹈的身体实践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舞蹈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中介,而舞蹈的媒介———身体,与生俱来地就带有社会属性,也使得社会性成为舞蹈本质之一。舞蹈社会学从探讨舞蹈的社会属性出发,在多元互动、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来关注、审视舞蹈,提供一种认识舞蹈、分析舞蹈的视点与维度。

二、基于舞蹈学科理论建构的思考

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舞蹈随着人的出现而发生,但是作为一门科学,作为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则是近代以来的产物。随着舞蹈学科的建立,舞蹈基础理论作为支撑舞蹈学科的理论基石责任重大,舞蹈本体论、舞蹈美学、舞蹈生态学、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人类学等舞蹈基础理论的探讨应运而生,从不同视点、不同维度进行着对舞蹈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随着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概念之下的分支学科也相应地成为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的平台上如何扩展、坐实并形成格局化发展,是每个分支艺术学科应该思考并着力建构的。自舞蹈学科建立之初,舞蹈特征的社会性就已经被关注和探讨。《新舞蹈艺术概论》作为1949年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舞蹈理论著作就已经提出,“舞蹈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上美的规律性的学问,人体运动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前者是研究有关脊椎对人体运动的作用、人体的结构和人体各部位如何相互结合,后者则是关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生产规律,这规律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而逐渐形成,在舞蹈学上就包括了跨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的关照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在这一讨论中,无论是针对舞蹈动作而提出的“本能的动”与“习性的动”之划分,还是有关“表情”“节奏”和“构图”的舞蹈三要素之说,都关注到了舞蹈自身的社会性。1997年出版的《舞蹈艺术概论》首次正式出现了“舞蹈社会学”的概念,与舞蹈哲学、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舞蹈美学并列为舞蹈基础理论,是“创建中国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并未落实。在已有的舞蹈研究中,或多或少都关注到了舞蹈与社会的话题,但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大多都停留在“反映与被反映”“影响与被影响”的层面。舞蹈社会学则是要在已有的认识和成果下,系统、深入、多层次地建构起一种学理认知,这在与其他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对比中能够找到支点。“舞蹈生态学”是近年来非常重要且比较完整的一门舞蹈基础理论,建立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把舞蹈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探讨影响舞蹈发生、发展、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因素,是揭示舞蹈自身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在这一过程中,舞蹈生态学以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目标,主要运用联系的、系统的认识论观点,首先确定影响和制约舞蹈的环境因素,进而探讨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舞蹈。舞蹈社会学与舞蹈生态学在关注舞蹈形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舞蹈生态学以寻找规律性的舞蹈形态特征为研究起点和终点,舞蹈社会学更加关注舞蹈形态中的个体差异。人是以身体在世的,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则是人存在于社会的身体表征,即是群体的,也显示出个体差异。尤其随着世界体系的建构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下任何一个地区或民族的舞蹈都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固定化的存在,所观察到的舞蹈形态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充满了个体的创造性与场景化的变动性,这与舞蹈存在的时空、情境有关,更与舞蹈实践者的身份、地位和诉求有关。由此,只停留在一种静态的“因果论”研究范式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更需要一种动态的“互动论”的关照。个体与社会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下,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作为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也将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呈现。

本科舞蹈论文篇4

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71—74页,读研了温柔老师的《对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学术论文后,兴奋异常,感受万千。我们舞蹈界学者们再次将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与舞蹈训练科学化提出,说明充分认识它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舞者们身体机能所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的舞蹈运动能力与他们在超负荷情况下“代谢”的状况,使笔者再次认识到由舞蹈比赛刺激起来的人体训练科学,要求舞蹈研究者、编导、教师必须尽快为舞蹈者从生 理学 、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诸方面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新模式,并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我们舞蹈自身的生存、进化和发展。正如温柔老师所说的那样:“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舞蹈训练的科学化,一直是舞蹈界重要的课题。舞蹈科学训练科学化的实现,有赖于舞蹈人体科学的理论指导,舞蹈人体科学是实现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理论基础。wWW.133229.Com”

抛开国外舞蹈大师对舞蹈人体训练科学性的重要阐释。让我们回到现实训练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急需搞清楚的问题,就会使我们迫切渴望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及时切入。例如:过渡的韧带动、静力拉伸为什么会对爆发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在进行较长时间超负荷爆发性跳跃训练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再训练时我们的韧带那么难以拉开?对于舞蹈比赛,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时间内,舞蹈者的身体机能究竟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舞蹈运动负荷?人体跟骨高度、跟腱长度与跳跃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关联?……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舞蹈科学系统理论的支撑。尽管温柔老师在她的学术论文中 总结 出:“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也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与价值的研究成果,如‘百分复试法’、‘骨龄自动判读系统的研制’、‘舞蹈学员体成分的研究’、‘舞蹈动作的机电分析与研究’、‘舞蹈学员的营养与配餐’、‘芭蕾舞演员的能量代谢’、‘舞蹈学员的体重控制与减肥’、‘舞蹈演员的损伤的预防与 治疗 ’,等诸多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为日后舞蹈人体科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舞蹈人近几十年在舞蹈人体科学训练方面所取得的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与成果的“含金量”,笔者觉得这些形成不了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系统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些成果的价值与实际用途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知道舞蹈肯定是实践在先而理论在后,理论源于实践。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悟到舞蹈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实践转化到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舞蹈理论前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舞蹈理论是怎样从实践转化而来,还要了解它又怎样作用与舞蹈”。吕艺生教授上述对舞蹈从实践上升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说,为我们指明了要善于从实践中 总结 舞蹈人体训练 科学 基本原理,要尊重科学 发展 规律 ,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高水平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成果。舞蹈训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证明,对于它的研究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当。我们的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之所以滞后于其它学科,关键原因是我们的 教育 方针、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半个世纪的舞蹈教育历程记载着我们对于舞蹈人才文化的培养不足,至少说我们没能大量造就出高质量具有丰富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吕艺生教授在他的《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中有着权威性论述。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 艺术 ,肢体语言是以舞者的生 理学 基础为本源的。因此,有关人体的解剖学结构、生理、生化、心理学……基础知识构成了舞蹈训练科学的基石。

本科舞蹈论文篇5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科舞蹈论文篇6

舞台艺术实践是舞蹈本科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将其所学的艺术理论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舞台艺术实践能加快舞蹈本科生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转化。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进行思维增强,需要靠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和调节。舞蹈教学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模式的教学新理念,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性人才。

一、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本科教育

舞台艺术实践是对舞蹈本科生教育成果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舞蹈本科生从课堂走向舞台艺术的演练和寻找舞蹈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是舞蹈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本科教学包括基本理论、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形体身韵、素质技巧、舞蹈剧目、芭蕾基础、各种舞蹈、舞蹈编导、专业实习、舞蹈艺术欣赏和分析和各种具体的舞台实践。舞蹈课堂教学为舞台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而舞台艺术实践是舞蹈本科教育的检验。因此,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本科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二者并存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真正感受舞台表演的心理状况,开阔视野,提高临场的应变能力和现场的表现力,提高综合能力。

二、舞台艺术实践平台

舞台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西北师大在教学上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实践平台,使得同学们学以致用,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演艺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各种专业舞蹈比赛: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三年一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两年一次,舞剧、舞蹈诗比赛三年举办一次,甘肃省“飞天杯”舞蹈大赛每三年一次,西北师大舞蹈学院从师技能大赛暨原创舞蹈大赛每年一次,宗旨是: 检阅舞蹈教学成果 总结交流教学及创作经验,提高教学品质和表演水平,繁荣舞蹈剧码创作,发现、选拔优秀人才。

2.大型文艺演出: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甘肃省“陇原名师”颁奖晚会,西北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甘肃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国?兰州桃花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以及兰州各大舞剧院的实习演出等。艺术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对学生初步了解舞台有了一个提高,这种广阔的实践途径为舞蹈本科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过程中,为舞蹈艺术发展的继续和延伸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实习基地的建立:西北师范大学青岛海泉湾艺术团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将在港中旅(珠海)海洋温泉有限公司建立第二个省外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各大歌舞剧院实习以及学校的教学实习。

4.激情舞动中国梦——西北师大舞蹈学院舞蹈剧目展演活动的举办是学院推动师生舞蹈创作和提高舞蹈表演艺术水平,发现、鼓励优秀编创、表演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学院舞蹈表演和舞蹈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舞台艺术实践对舞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1.舞台艺术实践培养舞蹈本科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拓展教育空间,在参加艺术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多样化舞台艺术实践的形式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将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舞台生产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我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2.舞台艺术实践促进舞蹈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

舞台艺术实践与理论教学发展紧密相关,教育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理论教学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发展,增强自己的艺术管理和自身价值,同时学校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也有较大的提高。加强舞蹈校外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

3.舞台艺术实践有助于舞蹈本科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增强协作精神

大学生从学习,排练到舞台表演,是对舞蹈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艺术表现力在不断提高。舞台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对舞蹈情感更准确地把握。舞台艺术实践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艺术表现力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反复、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为舞蹈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舞台艺术实践促使舞蹈本科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锻炼和培养了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舞台艺术实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平时学习和表演之间的差别。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亲身面对各种挑战,认真对待表演在舞台上展现自已的良好风貌。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要求自己,加强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舞台艺术实践促使大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去塑造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舞台艺术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进取创新的意识,锻炼和培养了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5.舞台艺术实践提高舞蹈本科生的创作,表演,鉴赏,欣赏能力,锻炼综合艺术素养

舞台艺术实践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艺术传达信息的情感语言,大家要伴随统一的节奏有规律地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感、责任感 ,可以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融入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舞台艺术实践可以激起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大学生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审美感受。人脑在运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思维能力,创作,表演,鉴赏,欣赏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舞台艺术实践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有利途径,只有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舞蹈学生才能够更好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舞台艺术实践将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功课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新特色,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娟.浅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意义[J]群文天地,2011,16.

[2]何佳苡.浅谈舞蹈本科生实习的重要性[J]发展.2010,10..

[3]张娟娟.排练与表演齐飞 目标与演出共存[J]黄河之声2013,20.

本科舞蹈论文篇7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科学管理应该是围绕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内外部所涉及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因素,使之更有机的结合组成更有效的组合,从而保证舞蹈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和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管理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舞蹈教师和学生是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性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是舞蹈知识的传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训练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舞蹈学生是舞蹈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者。舞蹈教育最终是为培养舞蹈人才,而舞蹈人才就来自舞蹈学生。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可以通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进行整合、调整、撷取对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的因素,从而创设适合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以舞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舞蹈教学制度和适宜的舞蹈环境。舞蹈教育管理应最大限度的调动舞蹈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它主要涉及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四个因素。舞蹈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传统的舞蹈教学管理一直是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的单独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教育成本的投入、人均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是采用与一般教育同等的标准和要求,显得十分不科学。

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教授在《舞蹈教育学》专著中指出:“现代科学管理的派别林立,理论也很丰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管理实验及新的经验不断涌现。我国管理理论界在引进这些理论过程中,做过各种不同的归纳和整理,对其理论原理有各种不同阐释。这些原理,不仅关系到不少新产生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还涉及学到新的观念的确立,联系到舞蹈教育与教学管理,我认为系统原理、信息及反馈原理、效应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则等尤其显得重要。”

只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对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积极的引入当今世界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科学的统筹教学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解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水平来充实舞蹈教学管理各个环节。

三、加强舞蹈教育科学管理者的培养

舞蹈教育管理者是舞蹈教育管理主体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舞蹈教育工作的质量和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教育管理者是指那些在舞蹈教育领域中从事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人员。他们既需要一般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还要有舞蹈艺术、教育学专业的知识储备,其能力要求比较高,比较全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许多艺术家、学者被选拔到管理者行列中,开始逐步解决舞蹈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专门化艺术人才对于管理岗位的不适应等。事实上,艺术人才并不一定是管理人才,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也不等于管理者的艺术家化,如果片面的把艺术家当成管理家来使用,只会导致艺术人才的大量浪费,得不偿失。真正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当是既懂得舞蹈教育规律,有懂得管理规律,有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通才”。“通才”的才能范围要求是很广的,但对于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来说,应主要侧重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构成上。

(一) 政治素养

社会主义的舞蹈教育事业,时刻也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社会主义舞蹈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敏锐的政治思维,能够清醒的把握和坚持正确的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舞蹈教育工作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的探索性很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思想活跃,思维敏锐的知识分子,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把握正确的舞蹈教育方针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性格品质

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众人,成为一个组织的精神纽带,这种能力就是人文品质。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有时很难既保存了个性,又目标一致,整齐划一,同心同德。这就要求管理者和领导者首先要做出表率,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令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同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要有自我激励能力,控情能力,幽默能力,演讲能力和倾听能力,这样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工作更有效率,有利于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技能

舞蹈教育管理者的本职是管理,因此,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舞蹈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种:技术技能,指的是本岗位和舞蹈教育领域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和技术技能;观念技巧,即观念形成的能力,它是指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能进行抽象思考,有形成观念的能力,有一定管理理论水平,能适用管理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人文技巧,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它是指与人共事合作的能力,包括对内联系同级,了解下属活动,激励与诱导下属的积极性,对外与有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和协调。

(四) 专业知识

舞蹈教育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舞蹈艺术的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管理工作。在当代社会,舞蹈教育体现出了形式多样,发展迅速的特点,它是一门科学,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学习、钻研舞蹈及舞蹈教育,甚至要直接参与到舞蹈教育活动和教学中去,探寻和发现舞蹈教育发展的规律。只有对舞蹈以及舞蹈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对舞蹈教育实行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

(五) 经营才干

21世纪是的舞蹈教育已经被推向了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要有经营的头脑,具备市场经营的才干。要懂得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使舞蹈教育既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有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培养出让社会所接受的优秀的舞蹈人才。

(六)全局观

全局观就是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不仅要熟悉了解舞蹈教育本专业、本部门的情况,还要有宽阔的视野,明确本专业在整个文化艺术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自觉的按照文化艺术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调整本专业的任务。要有全局观,能够把自己本专业的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去大力促进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且谋求与其他各分支学科共同发展。这样的舞蹈教育管理者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

当今世界舞蹈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和舞蹈日益融合,交流,统一;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舞蹈形态多样,多元发展。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舞蹈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多元舞蹈文化的传播的主要方式。基于此,舞蹈教育要努力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舞蹈教育的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使我们的舞蹈教育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更多的能够经得起时代和社会检验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本科舞蹈论文篇8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本科舞蹈论文篇9

我校1953年创办,是新中国首批设置的体育高等学府,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400亩,在校生达11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同时还举办了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在校生近6000人。

我校具有体育学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4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

我校现有8个学科门类11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学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我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模特表演、健身健美方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技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我校现有3个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门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18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是国家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单位。

我校现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0多个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建有各种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及教学楼、实验楼,建有数字化图书馆和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97万余册。

我校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奥运攻关课题承担单位。我校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入选了教育部名栏工程。

我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先后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李珊珊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外与境外多所高校开展本科与研究生合作办学。

欢迎报考武汉体育学院!

二、招生专业、计划、学费标准及专业介绍

(一)招生专业、计划、学费标准

学科

门类

专业

代码

专业及专业方向

科类

学费

标准

预计

计划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

艺术文理

10350

100

130204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艺术文理

10350

160

130204

舞蹈表演(大众艺术体操)

艺术文理

10350

20

130205

舞蹈学

艺术文理

10350

40

我校将根据专业考试的合格生源分布情况制定分省分专业计划,具体专业计划以当地省级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2015年收费标准以湖北省物价局核定为准。

(二)专业介绍

1、舞蹈学

我校舞蹈学专业(专业代码130205)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我校舞蹈学专业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培养舞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舞蹈专门人才。在接受舞蹈基本训练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舞蹈理论的学习,不断拓展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及艺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舞蹈理论、舞蹈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等工作,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鉴赏、舞蹈教学论、舞蹈基本技能、舞蹈心理学、舞蹈创编基础、舞蹈教学剧目、音乐基础理论。

(3)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7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137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选修38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舞蹈表演

我校舞蹈表演专业(专业代码130204)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二级学科专业。我校舞蹈表演专业以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服装表演为主要培养方向,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舞蹈人才。在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不同舞种教学及编导知识、艺术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现专业舞蹈培养与普及教育的结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系统地掌握舞蹈教育理论与基础技术、技法,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群文系统从事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主干学科与主要课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学论、舞蹈基本技能、动作分析与编排、教学组合、舞蹈教学剧目。

(3)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76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138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选修38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三、报考办法

(一)报考资格

报考武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舞蹈学专业的考生,须取得当地艺术类考生的报考资格,文化考试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考试。

(二)统考要求

1.报考我校舞蹈学专业考生必须参加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统考,我校不单独组织专业测试,统考合格者均可报考我校;

2.报考我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外省考生须根据生源地省级招办文件要求执行,若有统考要求,则考生必须参加省级统考,且统考合格后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若无统考要求,考生则直接参加我校专业校考。

3.报考我校舞蹈表演专业的湖北省考生可不参加省统考,直接参加我校专业校考。

四、专业考试

(一)考试安排及要求

1.考生报名时需提供的材料与费用:市(县、区)招办印发的《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或《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网上报名登记表;考生二代身份证原件;报名、考务费200元/人。

2.我校同一专业在全国各考点的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与评分标准,完全一样。

3.凡我校设有校外考点的省份,其考生必须到生源所在地的指定考点报考。

4.2015年艺术类专业测试安排表

省份

考点名称

专业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甘肃

甘肃兰州

兰州文理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1月19日—20日

1月22日

湖南

湖南长沙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1月29日—30日

1月31日

山西

山西太原

山西省艺术学校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25日—26日

2月27日

山东

山东济南招办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2日-26日登陆山东省

艺术报名系统报名:

http://wsbm.sdzk.gov.cn/art

3月1日—2日

河北

河北石家庄

河北招考大厦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3月5日—6日

3月7日—8日

未设

置考

点的

其他

省份

武汉体育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1日—3月10日,

湖北考生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

院网站报名,外省学生登录学

校网站报名

3月14—16日

备注:详细考试安排以考生准考证上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考试报名

1.省外考点考生均可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和相关证件,到指定考点现场报名(不接受函报)。

2.凡在武汉体育学院考点考试的湖北省内艺术类考生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

凡在武汉体育学院考点考试的省外艺术考生登录武汉体育学院网站进行报名,正式考试前再到学校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缴纳报名考试费,领取准考证。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2月1日—3月10日。

(三)考试内容

舞蹈表演专业(考生可在以下3个方向中选择一项考试)

健美操、啦啦操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气质及形象 20分

(2)个性舞蹈模仿 30分

(3)自编成套动作 50分

体育舞蹈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20分

(2)现代舞秀 30分

(3)自编成套动作(考生必须跳主项舞蹈两支与副项舞蹈一支)

50分

大众艺术体操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20分

(2)组合动作 30分

(3)成套动作展示 50分

五、录取办法

(一)学校原则上只录取第一志愿考生。

(二)舞蹈表演专业考生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份录取控制分数线后,首先按专业成绩排序,录取招生计划数的30%;其次按文化成绩、专业成绩各占50%(专业成绩+文化成绩/7.5),两者相加,从高到低排序的方式,录取招生计划数的70%。

(三)舞蹈学专业按照各省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

(四)体育舞蹈方向考生原则上按男女比例1:1录取。

(五)对于校考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单独编制招生计划,考生可以填报,视该专业全国录取情况,择优录取。

六、特别声明

我校是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各省份的招生政策进行招生考试和录取,未委托任何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参与我校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也不向考生收取除国家规定的相关费用之外的任何费用,从未以学校及个人名义在校外开设“预科班”、“培训基地”,也从未招收任何形式的“跟班附读生”。希望广大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我校将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各类以我校名义所进行的各种招生诈骗及违法活动。

请报考我校的考生直接打电话咨询或通过学校网站查询招生信息。

七、其他说明

第一,若教育部及生源所在地省份对2015年艺术类招生政策有新的规定,则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按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进校后只能在本专业就读,不得转入其它专业学习。

第三,其它未尽事宜,按照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招生章程执行。

八、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 邮编:430079

本科舞蹈论文篇10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论文 lwkoo.cn  毕业论文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本科舞蹈论文篇11

文艺理论中关于音乐与舞蹈关系的探讨从未停息过。早在先秦,中国就已有关于音乐舞蹈关系探讨的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舞蹈美学的自觉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不断加剧而发生,其时的舞蹈理论界,开始尝试按照西方现代主体意识崛起的文化理念,重新解释舞蹈艺术中的音乐与舞蹈关系问题。

在这场舞蹈美学大讨论中,关于舞蹈和音乐之存在关系的观点可以大致分为“他律’、“自律”与“和律”三大类别。

“他律”论者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是因为‘‘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恰如鱼和水的关系,一个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气“舞蹈是有韵律的动作美,这些美的动作只有在美的音乐伴奏下才能真正臻于完善,成为完美的艺术”0这一理论的总体特征就是认为音乐是舞蹈的核心、根本、源泉、灵魂。而“自律”论者则截然相反,针锋相对地站在舞蹈本体的立场上对“他律”进行批驳,认为上述观点是一种过时的口号。3舞蹈的灵魂应存在于舞蹈自身,舞蹈是用肢体与灵魂结合后的显现与表达独立的艺术“舞蹈并无阐释音乐的义务”应当把“舞蹈音乐视为‘躯壳’,而把源自生命躁动、情感冲动的舞蹈视为‘灵魂。“和律”论者则试图用综合统一的观点来调和两者的关系。比如吴晓邦先生就认为:“舞蹈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形式”它“需要用音乐去表现舞蹈进行中的速度、力度、量度、幅度等,突出表现人物气质上的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舞蹈依靠听觉上的时间感去表现人物的情感和进行形象的塑造。音乐在舞蹈的综合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好的舞蹈要有好的音乐来配合,这里不是谁服从谁,而是相互默契。这一观点,强调音乐与舞蹈的对应与平等。

及至今日,这些观点还在寻求各种论证并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热议。笔者认为,无论“自律”还是“他律”,都是单方面强调音乐或舞蹈的作用,这显然有失偏颇。我们知道,人类艺术之初是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混生在一起的,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也随之被细分,音乐和舞蹈才分为了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而翻遍所有的艺术理论,无一例外地把舞蹈定义为:“视听艺术’、“时空艺术”等至少包含两个元素的“综合艺术”。而从现实存在上来讲,音乐作品可以独立于舞蹈作品之外,而舞蹈作品离开了音乐也便不是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了。因此,舞蹈艺术应是同时包含舞蹈音乐和舞蹈样式两种要素的综合艺术,而不是仅仅等同于舞蹈样式的独立艺术,舞蹈中的音乐如同舞蹈动作一样,是研究舞蹈本体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舞蹈艺术中舞蹈音乐与舞蹈样式的关系既非“他律”也非“自律”亦非二者平等的“和律”而是“舞蹈样式决定律”。因为无论对于表达自身经验与体悟的编舞者还是二度创作的舞蹈表演者,或者带有审美心理期待的舞蹈欣赏者来说“舞蹈样式”对于他们的作用显然大于‘‘舞蹈音乐”。

本文尝试从音乐学科角度,立足我国传统乐舞思想,借鉴《声无哀乐论》中确立音乐本体独立性以及‘‘声情对照”的思路,对“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论”——“舞蹈样式决定律”这一问题展开考察分析。

一、“声无哀乐”的理论内涵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专论,被誉为音乐美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诞生于魏晋南北朝那个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的“文的自觉”时代,此时,文艺中的各个门类也均以独立的形态呈现于理论文献之中,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文论)、钟嵘的《诗品》(诗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画论)等等。音乐类的理论专著也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以纯音乐(器乐)为研究对象的专论专著,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音乐艺术的独立、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在《声无哀乐论》出现之前,传统乐舞美学思想并不是十分注重对音乐和舞蹈进行区分,而是如《乐记》中“师乙篇”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样把二者都看作是表情的艺术,只不过舞蹈是情感表达进入高潮不可遏制的显现。

嵇康强调:“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这是认为,音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不需要依赖人的哀乐情感,人的哀乐情感也不会改变或影响音乐的存在=“声无哀乐”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观念,意谓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感情则纯粹主观,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者并无因果联系。

在嵇康之前,儒家乐论一再强调“乐”是哀乐的情感表现,而嵇康却认为作为“乐”的本体的“和”是超哀乐的,与哀乐无关。在《声无哀乐论》中,乐的形成基础是纯粹听觉材料的‘‘声’,“声”有大小、单复、高埤、舒急、猛静的不同,但它们仅是物理的存在,却不含有哀乐情感,因此音乐并不能像诗歌那样表达某种具体情感或思想内容。那嵇康是否就否定了声音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呢?通过分析,也显然没有。从《声无哀乐论》中可以看嵇康在声与情的关系上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具内在逻辑关系的方面:(1)音声与情感之间具有‘‘无常”的关系;(2)音声对人的哀乐情感只起到“发滞导情”的作用;(3)人在音乐审美中体验到的哀乐情感是由社会生活中所获。从这样三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所强调的是声情对应点在于听声之时的“人心”。意即:音乐本身无哀乐,而在听音乐的人心的悲喜。舞蹈音乐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如何理解舞蹈艺术中舞蹈音乐和舞蹈样式各自独立的作用与结合呢?

二“声无哀乐”与“舞有哀乐”

(一)“声无哀乐”——舞蹈音乐

如果说“声无哀乐”,那又如何解释人们在听到音乐的时候都会有感触或者感动呢?嵇康这样解释“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哀而已。其大意是说,人们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并不是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在听音乐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心中的,音乐只不过是通过音响激发起了人们潜存的情感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人们听音乐会生发出情感就把音乐与情感相等同,而是人心是什么,听到的就是什么。

其实,近代音乐理论对嵇康“声无哀乐”观点的认同也不在少数。俞人豪先生这样认为:构成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性的基础在于它是以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这句话从本质上决定了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较之其他艺术,音乐不必去寻找现实的对应物,它可以因形式上的绝对化而存在。斯特拉文斯基也认为音乐什么也不表达,只是一种结构。这种自律论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只能象征、暗示,而无法写实。

法国舞蹈家诺维尔在他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说:“音乐之于舞蹈,正如歌词之于音乐一样。用这一比喻,我只想说明一点:舞蹈音乐是,或者是一个提纲,它规定或预先决定着每位演员的动作和表演,因此演员应该表达提纲的内容,以富有表情的、精力充沛的姿势和生动活泼的脸部表情把这个提纲变成人人易懂。

这里的音乐虽然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艺术属性上它是属于音乐的,具有一切音乐的艺术特征,自然也顺应“声无哀乐”的定义,它们与舞蹈样式一起构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并被舞蹈样式限定、修饰和启发。

(二)"舞有哀乐”——舞蹈样式

1.舞蹈动作的具象性

    尽管舞蹈与音乐一样都是由抽象的形式发展而来,动作与声音最终来自设计而不是来自实际的情节,但没有一种舞蹈可以说是绝对抽象,它总是与生活发生某些联系,表达人类的情感。不管动作是多么的形式化,编舞者都要以手臂、脚、头和其他许多可以暗示的部位来表现生活中某些真实并可模仿的东西,并以具体形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里给人以某种约定性。

就舞蹈而言,没有动作,不能称其为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最根本的基础。与声音的自然属性不同,凡是动作皆有目的。柯林伍德指出:“表现某些情感的身体动作,只要它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并且在我们意识到控制它们时把它们设想为表现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们就是语言。当人们沉默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没有沉默,许多情况下反而迸发得更多,流动得更快。这些思想情感的流露是由人的身体符号外泄而出的,人的每一个表情、姿势、动作都是一种符号,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当这一无声的符号世界被艺术夸张或变形以后,舞蹈的符号世界便五彩斑斓地跳动起来。

即使是古典芭蕾这种建立在几何构图原则之上,远离生活经验的人为动作体系里,动作仍因欣赏者的肌肉的“内模仿”而被赋予具象的意义。如:舒展的动作大都表现愉快的心情;收缩的动作大都表现恐惧或忧伤等灰暗的心情;快速的动作多被理解为激动或烦躁不安;慢速的动作会被认为是犹豫或害羞的心态表达……舞蹈通过动作来表达思想,而观众也通过动作对舞蹈的意图做出反应,并且了解到舞蹈要表达什么。

2.舞蹈环境的限制性

“声无哀乐”表明了音乐的非语义性,说明了音乐反映现实的方式是间接的,人们对音乐的主观解释范围比其他艺术宽广很多。而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无法确定的内容,在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后具有了相对的约定性,作为综合艺术的舞蹈使用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更接近于生活经验的物质材料,为观赏者营造了一个具象的时间、环境与氛围。

取材自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在文学艺术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欣赏者通过舞蹈样式和舞蹈本身所蕴含的情节内容对文学戏剧性的具体阐释,更是超过了抽象的、非具象的音乐声态本身。

"舞有哀乐”舞蹈以稍纵即逝的人体动作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塑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感动观者的情感,而观众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受与想象去体验与领悟舞蹈语汇的内涵,把舞蹈样式变成心灵的对应物,将心灵的激情投射到舞蹈本身,从而形成‘‘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正所谓:歌之不足,故手舞足蹈之。

三、‘舞有哀乐”对“声无哀乐”的限定与阐发

"声无哀乐”而“舞有哀乐”。虽然舞蹈艺术中的舞蹈音乐只是一种形式结构,但由于舞蹈样式所含有和传达的各种信息带给观赏者情感上限定、启发、想象的空间,因此说‘‘舞蹈样式”对“舞蹈音乐”有着决定作用。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我们也许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舞蹈界会出现大量的“同曲异作”的现象。人们带着对舞蹈所营造的氛围与环境的认同,去感受并理解那原本无哀乐的音乐。

如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著名‘‘三大古典芭蕾舞剧”之一《天鹅湖》,从1877年诞生至今的130多年里被编出至少100个以上的版本。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有英国的男子版《天鹅湖》和中国现代舞版《天鹅湖祭》,风格跨越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另有“音乐界毕加索”之称的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舞剧音乐《春之祭》也有芭蕾、现代舞、当代舞、舞蹈剧场等相当多种舞蹈阐述版本。人们在观赏男子版的《天鹅湖》时完全抛弃了公主与王子的浪漫而转而投入到一个寻求真爱的男子的情感世界中;在欣赏中国现代舞版的《天鹅湖祭》时,同样悠扬的《天鹅湖》音乐主题只会激发我们对舞蹈事业的深思而再也无暇顾及它是不是符合柴可夫斯基描述的白天鹅形象。

那些不是为舞蹈而专门创作的音乐作品,更会被编舞家赋予它们与作曲家初衷不同的新的含义且不被质疑其合理性,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美国舞蹈家保罗泰勒曾根据巴赫的多部音乐作品编创作品,其中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被用来传达泰勒对尘世间生命和生活的可爱的赞美;福金采用肖邦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巴兰钦采用莫扎特和莱伯的作品;安东尼丘多尔采用勋伯格和马勒的作品……由于舞蹈样式营造了舞蹈音乐的外界环境条件,这些作品服务于编舞者的各种体验、感悟与情感。

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舞学家朱载堉十分形象地阐述了乐与舞之间的关系:“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痖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9341在舞蹈艺术中的音乐,由于舞蹈编导的个人感悟、舞蹈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以及观众审美期待等其他要素的诱导、限制与启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想象空间。舞蹈样式的“舞有哀乐”对舞蹈音乐‘‘声无哀乐”的结合、限定与启发,成就了动人的舞蹈艺术。

本科舞蹈论文篇12

关键词:舞蹈学;学科;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3-1

谈及舞蹈学科框架,首先想到的还是“舞蹈学”、“学科”这两个概念。舞蹈学的概念大家都熟知,是对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既是对舞蹈进行科研研究的学科,也是一门科学研究舞蹈的学问。

“舞蹈学”的概念是需要与“舞蹈”相区分的,是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学科是偏向知识体系而言的,所谓学科,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与分支;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将舞蹈专业中的舞蹈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提出的人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先生。

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开设了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吴晓邦先生便着手进行舞蹈学研究创建工作,在《舞蹈学研究》一书中,吴晓邦提出了关于“舞蹈学科”构成的理论构想,从此,舞蹈学学科概念正式产生。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学学科建设体系的研究主要如此分类:

从该图标可见,吴晓邦先生的“舞蹈学”学科构架是从“舞蹈史论”研究概念而来,他的理论对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套理论框架的形成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一种通行的“传统”――由历史和理论构筑一个学科的做法。他将这一传统做法从历史理论的研究转向“学科”的建设,这样,就有了学科规范性、规模等要求。可以说中国舞蹈学凑够一个“术”的概念转变为学问,是舞蹈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现今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套框架中一些未尽完善的部分,如史的研究,只限定在了中国舞蹈部分,在资料理论里提出了各国代表性舞蹈,但也仅仅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而非整个历史的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由于当时整个大的环境所致,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更广泛、全面的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之中。

除了吴晓邦先生的这套理论框架之外,在之后的时间里,舞蹈界又有了新的理论框架,比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也都在大量的分析研究之后建构了舞蹈学学科框架。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设置与类属关系,是与国家教育部门艺术学学科界定与要求保持一致的。但作为三级学科概念的“舞蹈学”,它不仅仅是依附于创作(或表演)实践的理论形态,也不仅仅是吴晓邦时代的“舞蹈学”概念,而是一门拓展概念。

在舞蹈历史研究中,较之吴晓邦先生的理论框架,加入了外国舞蹈史的研究,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舞蹈史,将整个世界舞蹈作为一体的研究对象。在跨学科研究这一部分,将与舞蹈本体相关的交叉学科纳入其中,组成了以交叉学科在内的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这份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舞蹈学学科的影响。

面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必然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拓展现行学科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教育模式已从职业教育向全面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各种新的交叉学科出现,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日益显著,舞蹈教育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边缘也在不断的突破。

对于舞蹈学科框架,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补充、丰富、完善。如舞蹈学是否在整体学时提高上需加大力度?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中国舞蹈界不可否认的存在着文化知识修养偏弱的现实,在地方上更为明显,这样的队伍必然在今后舞蹈学学科建设上放慢脚步,因此是否应增加能提高文化素质的综合课程,并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从而提升整个舞蹈界的学术性。

另外,应注重科学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是决定和被决定的方面。科学是第一位的,学科是第二位的,我们应按照科学的自身规律来考虑学科的建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应是科学研究发展相对成熟的产物,是以“规范化”为特征的一门知识学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