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堂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06

思品课堂论文

思品课堂论文篇1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曾经也是象美国一样的强国,现在我们又迎头赶上了世界强国、大国,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寓德育于体育之中……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其长期性和层次性,而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贵在日积月累,不会提过急过高的要求和强加于学生的说教,而侧重于潜移默化的熏陶.第五,在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爱好、恒心和毅力,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理想、信念又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扬起风帆。而知识的积累又为塑造更完美的品质提供了条件。这样,教书与育人便更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这不仅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弄清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采取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分析讨论等基本活动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

三、把握思想教育契机,强化育人效果

思品课堂论文篇2

思品课既遵循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品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品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品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2.把准教学重点一般说来,知和行是思品课教学的重点。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思品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品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品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品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

3.创造性使用教材

省编思品教材一般都是由课文、“想和做”两部分组成,课文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想和做”是用来巩固练习,反馈检测用的。

使用思品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品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品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品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4.把住延伸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品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延伸的度,不宜无限扩展。

把住延伸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比如:和好书交朋友,可以自然延伸到和好报交朋友;从小要敬爱父母,可以自然延伸到长大后有责任供养年老的父母。但这种延伸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范畴和同一个教育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比如:从小学好各门功课就不宜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热心为集体服务就不宜向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扩展。

思品课堂论文篇3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是引的意思,即引入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探索与尝试中发现,歌曲导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学习“我们共有一个家”时,播放歌曲《大中国》;学习“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世界需要热心肠》等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明理,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环节二:目标认定。“目标”,即想要到达的境地或标准;“学习目标”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所要到达的标准。“目标认定”是学生认定、认准学习本节所要达到的标准,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规划,学会明确目标、方向,不致于被动学习。“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的叫“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有“使学生……,通过……让学生……”;而“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就不能出现以上语气。既然“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那么怎样制定好的学习目标呢?

好的学习目标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1、恰当:制定的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的现状,目标不能很简单,也不能难以达到。

2、具体:对知识要求要具体;对能力培养的要求要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3、可测:制定的目标对于学生是否达到是可以检测的。对于知识性的目标可以通过当堂作业、提问等来检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看是否内化了、接受了、认同了。

环节三:自学指导。即通过课前预习或课中预习,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静”的过程,也是一个最高境界“动”的过程,是脑、手的“动”和声音的“静”,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该环节,老师要巡视,要确保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学生有疑问的作好标记,等到讨论时再提出,对个别学困生可以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激发课堂活力。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体系,预知新知的重难点,在小组合作及听老师点拨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环节四: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会的教不会的,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合作的目的是和同学合作解决不会的问题,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听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教的。

小组合作环节要注意一定是先独立思考然后才合作交流,切忌一提出问题还没等学生自己思考就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合作过程应是先小组、后班级,小组交流要达到小组达成一致,这是面向全体最好的方式。在展示时,最好的小组合作结果是小组所有成员意见一致、一齐举手。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巡视监督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讨论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发现生成资源。

环节五:展示质疑。

1、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样。对思品课而言,最基本的展示就是口头展示。在课堂上学生要站有站像、说有说像。

2、质疑:(1)教师质疑——教师去质疑学生的答案。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养成追问的习惯,如: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还能比这更好吗?在追问中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有效资源。(2)学生质疑——学生对课文基本知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学生质疑要本着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点拨的原则,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才是最厉害的。构建思维探究的质疑文化,让学生提出问题是第一要务。

环节六:达标反馈。达标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达标要限时进行,要有绝对的严肃性,以堂堂清测试为主。

思品课堂论文篇4

上课前一、二分钟,打开课件,音乐响起,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多媒体播放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优美图片、动情的朗诵,或是老师温馨的提示语……学生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课间的躁动、上节课遇到难题的困窘、犯了错挨老师批评的难堪等都会被优美的旋律所代替,轻松愉快而又神情专注地走进新的课堂。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第一课时,选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伴着音乐,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的嬉闹平息了,走进教室的同学脚步放轻了,翻动课本、作业本的同学动作幅度变小了,有的同学眼里甚至还闪动着泪花。就这样,同学们在课前背景音乐的伴随下,走进了课堂,进入了角色。

二、用自己的歌声导入新课

利用歌曲导课,是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我用歌曲导入课题,从不播放歌曲录音,而是自己唱,我觉得这样更有感染力。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第一个专题《友情伴我同行》时,采用卡拉OK的形式,多媒体播放音乐,出示歌词,我把歌词的重点内容作了标识,音乐响起,我放声歌唱,歌声落下响起的是一片掌声。“老师愿意做你们的朋友,而且期盼着能成为你们永远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愿意吗?”学生们非常激动地高喊:“愿意。”“那么,谁能帮老师把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反应积极,有位学生主动跑上去,写出了“让友谊天长地久”。多有创意的课题,况且还是一首歌曲的名字。

三、巧用歌词,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

我们一直追求“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思品课中有些理论,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降低记忆难度,我就巧用歌词,把要记忆的内容融进歌词里。如我教《让友谊之树常青》时,就把交友的原则融进了歌曲《让我们做个朋友》的歌词里:“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平等、尊重、真诚,关爱、帮助、宽容,朋友间要讲原则,友谊之树才能长青。”简单明了,易懂易记。再如我教九年级第二单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时,就利用了歌曲《越来越好》的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来越好;孩子高了,懂事多了,学习越来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通过歌词,学生们体会到中国的发展,不仅经济发展了,而且文化教育也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精神素质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巧用歌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生的记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机智选歌展示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品课的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收获的环节,叫收获平台,设置要求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诗歌、名言、小故事、一首歌、一段话……)来展示这节课的收获。学期刚开始时,学生一般都用文本中出现的资料,像课本中的名言、诗歌或者是文中的标题来说。随着歌曲积累的增多、教师思想情感引导的加深,很多学生都学会了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所学。谈友情时,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一首《思念》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说师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和我手拉手》;爱家乡、爱亲人、爱国家,学生们找到的歌曲更是丰富多彩。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思品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思品课堂论文篇5

不能为了课堂有活动而去刻意设计活动。部分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新教师的新,就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添加各类型的活动,表演、竞赛、谈论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一节课看着确实是有说有笑,热热闹闹,但是等到结束了,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表演,哪个组得分多,很少去在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抓紧时间,没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那也只能是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怎么能达到呢?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来评价,不能仅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课程的实质性的内容,这样才是活动教学开展才有意义,活动教学也才能够有意义。否则就活动就会变成表演,表演也就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为此,我们在教学预案设计过程中,要先明确一节的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再根据课堂学生学习学习惯和生活实际去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和需要什么形式的活动。同时,还必须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教育的功效。

活动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新阅读教学设计,我发现上一学年中大多数失败的课堂,主要的问题都出在课堂活动没办法有效展开,而活动没办法深入深刻地展开的原因又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有时候参与进来了,但没有自己的理解。在仔细去思考了这些失败的活动设计时,我发现,不管表演,还是辩论,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考虑,设计时无意识地远离了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感觉举步艰难,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凭空想象,所以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达到我预定的目标。 比如,让学生去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学生的生活角色仅仅是个孩子,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就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亲身体验,他如何去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呢,那他又如何去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并从重的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呢?如何去让学生理解父亲,体验“父亲”,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针对父母工作较辛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父母的工作,或者体验父母的工作。如果父母工作环境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再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那可能就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针对父母工作生活优越的这样一群孩子时,体验的角色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要转向父母抚养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细心地关怀,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担忧角度。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如果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思品课堂论文篇6

二、内容问题化,激活情智

内容问题化,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问题”驱动教学的进程,实现以问激趣、以问引思、以问促学,以问改善课堂气氛,以问提高教学效率。什么是教育?“教育”一词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教育、自我超越。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内容问题化的艺术。善教者必善问。情智课堂要求教师善于“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到桃”;善于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如果问得机智巧妙,就会事半功倍;如果问得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如果问题过大、过深、过难,学生就会卡壳,课堂就会出现冷场;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课堂虽然热闹,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书本中、实验中、作业中、反思中找到转化学习内容的“问题”。学生只有多次经历“质疑———解疑———再质疑”的过程,才能从“不问”到“敢问”再到“会问”,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养成质疑与创造的习惯与品质。

三、过程活动化,生成情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活动,既有外部活动,又有内部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过程活动化,思想品德情智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学习主体的活动化过程。通过学习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之间的双向转化,通过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取能力、提升情意、发挥潜能,实现主体性情智和谐发展。

四、师生互动化,发展情智

思想品德情智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互动有多种方式:一是倾诉式交流互动。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感悟、体验,急需倾吐。教师要因势利导,创造互动机会,在交流中激发生成、引领生成、提升生成,促进学生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习惯的养成,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二是反思式交流互动。新课程理念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主人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成功处反思,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失误处反思,使学生在吸取教训中成熟起来;引导学生在疑惑处反思,使其减少失误与困惑,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辩论式交流互动。当学生个体产生独特体验,形成鲜明立场,以至出现不同观点评长品短、辩是论非时,教师要组织辩论式交流互动,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辩论中增乐趣,长智慧。四是拓展式交流互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内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书本外的知识,把交流互动活动延伸到社会、家庭,拓展到课前、课后,为学生的情智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效益最大化,展示情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有三项指标:一是学习速度,二是学习结果,三是学习体验,因此,展示情智,也不仅展示谁学得快,谁掌握的知识多,而且还要展示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是效益最大化的内在保证。基于此,教师要通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的全方位展示活动,拓展学生认知、情感、思维发展和习惯养成等综合效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内化知识,张扬个性,升华兴趣,发展思维,养成习惯,从而发展成为情智和谐的高素质新人。

思品课堂论文篇7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这样。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构建高效课堂,进而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笔者的做法是:

一课前“小动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关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价值,而课前来个“小动员”,应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做课前“小动员”,需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积极的、善良的心态精心设计课前“小动员”。“小动员”内容以肯定、鼓励、鞭策的话语为主,这样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2)课前“小动员”一定要精练。短则一两句话,长则三五句话。(3)避免重复,每一次课前“小动员”都要有新意。当然,课堂并非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如果教师善于抓住随机发生的“契机”,进行“小动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课堂激情四射

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激情四射,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好做法。

如果老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恰到好处。相反,如果教师带着忧郁、烦躁、愤懑等消极情绪授课,即使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也会出现思路阻塞、思维凝滞等现象,让学生感到老师不知所云,难以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必然会觉得压抑、憋闷,又如何谈得上提高教学效率?

1.面带微笑进课堂

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向往未来与充满憧憬的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一个微笑,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与他们的心相连。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一定使教师的魅力倍增,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课堂质量将可能得到提高。

2.语言要极富感染力

初中生情感丰富,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有时,教师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我曾经教过一个初二的学生,许多老师都认为他是“双差生”,即思想品德和学习都差的学生,老师们都不愿管他,他也不听老师的话。可我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上课时我用鼓励激发他,他从来没有和我闹过别扭,也很愿意上我的课。

3.走到学生中去

讲台不是教师唯一的位置,除了要在黑板上板书外,其他时间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而是要到学生身边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更靠近他们,学生会感到更亲切,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鼓励,当然应以鼓励的眼光看待他们;当有的学生上课走神和做小动作的时候,教师的走动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在学生活动时,走到学生身边,可以去鼓励一般的同学,也可以解决一些同学的质疑。面向全体学生,不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进行“目中有人”的教学。

4.打破课堂的“安静”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活而不乱”,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理念,同时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课堂“不乱”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乱”是一种求异过程,更是一种求同过程,课堂“不乱”,势必又回到严而有序的平静状态,学生成为听的个体而存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不乱”到“乱”再到“不乱”,充当了创设这个打破“安静”的角色,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有所得,使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三“读、讲、写”三段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思考、互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1.“读”,读出思想品德语感

目前的教学也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都以为只要听懂课就行了,即使布置了“阅读课本”的作业,学生也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东西,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以为阅读能力是第一位的。初中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龄段。加之思想品德教材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我经常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读出思想品德语感,进而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有所提高,终生受益。

2.“讲”,教师讲得少而精

思品课堂论文篇8

     影视作品,特别是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因其在塑造国家精神、民族认同、伦理道德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为常用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教学手段虽乐于为教师、学生所接受,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笔者尝试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有益思考。

一、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影视”源于英文“movie and television”一词的直译,内容不但包括了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动画等通过拍摄,绘画,等手段制作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影片。我国1987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提出作品创作要反映社会进步总潮流的时代精神。“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影视主旋律要坚持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1]与此同时,适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倡优化教学过程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变革时期,影视作品逐渐进入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影视作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应用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于灌输式教学法,教学内容多是理论知识。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激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信息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播放影视作品配合课堂讲授,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吸引力。列宁曾指出“影视作品是最能教育人的艺术”。因而,影视作品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得到延申,同时还拓展了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笔者播放了近期几部建国题材影视作品片段,意图重现当年的革命氛围,拉近了学生同革命年代的距离,使学生感同身受。在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章节,笔者截取播放了有关青少年犯罪题材的电影片段,配合课堂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强调情绪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有机整合的过程,而情绪体验是刺激学习的直接动力。影视作品将深刻的理性内涵用直观的影像、声音反应,运用影视作品创作手段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强调的抽象要求通过影视作品具体表现。将说教式的思想理论教育表象化、通俗化,可以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影视作品通过对重大历史题材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再现、对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弘扬、对各种英模或者普通人物的精神发掘,激发学生对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恨,这样的情绪体验过去很难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

3、活跃课堂气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借助某些形式的教学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信息形式传播给大学生的过程。其中受教育者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是影响其课堂信息的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可以打破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较为封闭的语言环境,通过观看主旋律影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过去说教式的道德要求被形象化为真实的生活实例,条文式的法律规章变成了身边鲜活的案例,学生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变的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二、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了解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应用效果如何,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研究环境,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调查对象全部为大一学生,涉及物理、计算机、中文、英语等专业。从调查数据以及统计结果看,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并不理想。

调查中,在问及是否喜欢观看影视作品时,有66.1%的学生选择了“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占总人数的22.5%,选择“说不清”占总人数的11.4%。关于“是否乐于接受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问题,选择“乐于接受”占88.5%,选择“不喜欢上课播放”占9.4%,选择“无所谓”占2.1%。关于“你是否会在课下自主选择主旋律影视作品观赏”的问题,选择“会主动选择观看”占37.2%,选择“接受别人推荐观看”的占33.8%,选择“不会主动观看”占29.0%。由此可见,在大一学生群体中虽然有较高比例学生喜欢影视作品,但主动观看比例却相对较少,在课堂播放影视作品受到学生欢迎。在关于“影视作品中你最关注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内容”的占35.2%,选择“演员阵容”占39.3%,选择“作品的深层寓意”占25.5%。大学生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对自身和影响”问题,选择“丰富知识”为17.2%,选择“激发爱国情怀”为31.5%,选择“提升思想认识”为39.5%,选择“无影响”占11.8%。关于“教师播放的主旋律影片是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联系”问题,选择“紧密联系”的为35.5%,“有相互联系”的为41.8%,认为“无联系”的为22.7%。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受到学生欢迎,对丰富知识、激发爱国情怀、提升思想认识都有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虽然有较多的学生认为影视作品对其有影响,但影响力并不大。同时,学生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与课程联系紧密度不高,他们更容易被影视作品中的演员阵容、故事情节等因素吸引。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运用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法、手段并不十分满意,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高校审美教育缺位

   “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是其文化修养、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的集中体现”。[2]为培养、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而采取的教育措施称之为审美教育。大学生虽可以通过各种课程获取专业知 识与技能,但对于真善美的内在认识上缺乏自我接受的能动过程,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播放影视作品时,学生更关注于故事情节、演员阵容、制作水准等表象因素,却不乐意思考其中与德育的相关性,不能很好的从观赏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审美实践中捕捉到德育的信息,难以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时,学生不能产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非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和心理逆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2、观影的娱乐化倾向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课堂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远高于课下自主观看。很多学生把课堂放映主旋律影视作品视作是一种课堂小憩,将课堂视作电影院。同时笔者注意到,影视作品的演员阵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以《建国大业》和《开国大典》为例,同样是是建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更乐于接受有着众多明星参演的前者。这种有娱乐化倾向的观影有悖于课堂播放主旋律影片的初衷,甚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严肃感消退。另一方面,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影视作品本身的德育功能,把放映影视作品作为填补课时空白的手段。进一步造成学生对观赏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课堂放松与休闲。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问卷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师在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之后没有设置讨论环节,42.1%的学生表示教师播放的主旋律作品与课程结合不紧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听课的大一学生面临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不能很好的理解主旋律影视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若未设置讨论环节,往往使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不能很好的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加之,主旋律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其中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只占整个影视作品的一小部分,如果不加剪辑的播放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使教学失去内容的连贯性,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4、影视作品题材、内容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其生动形象的影视艺术在大学生过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需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需要加以甄别和选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播放影视作品处于教师自由掌握状态,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加之影视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保证内容与课程衔接,一些影片中不适合的情节、镜头运用和对白也并不适合在课堂播放。某些国外影片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很容易误导学生。如果不加选择与审查,势必会造成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提升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效性的对策

1、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影视作品结合的紧密性,应首先把其视为一种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笔者认为,首先要审慎选择在课堂播放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选取一些时下热播的商业大片,要围绕教学中心恰当选择能够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与主旋律影视作品较好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掌握。其次,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收集、整理影视作品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同时,要积极学习影视编辑技术,对于过长的影视作品要进行剪辑,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最后在课堂运用时,尽量控制影视作品的播放时间、频率。教学实践表明,过多的播放视频资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视作品终归只是教学辅助内容,不可取代讲授教学。

2、科学规范教学行为

目前,影视作品在课堂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对于如何选材、整理、运用这种教学资源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教师认为在课上播放影视作品是娱乐学生,另一种观点认为影视作品是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用分一半的讲课时间来放映。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播放影视作品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观念上分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缺乏统一管理。笔者认为,学校教务部门应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对教师课堂播放影视作品提出具体要求。对于需要占用整节课时进行放映的,要提前申请,并将其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指导与服务。期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作为教学效果考评的一项指标予以考核。学校教学技术部门应开展教师视频处理培训班,专题培训教师利用网络获取影视作品的能力和视频剪辑能力,列入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授课的能力。

3、着力营造审美氛围

黑格尔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审美取向是促进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具有审美特性的,是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和营造”。[3]影视作品将深层次的理论思想、道德要求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营造赏心悦目的心境,目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播放这些影视作品时应协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在观影后开展小型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种那些情与美结合的鲜活形象,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冲动,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审美实践,在现实中寻找道德模范并加以学习,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4、课堂教学与课下观影相协调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利用课堂完整播放影视作品并不现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教师可以将要求学生观看的影视作品列出清单,作为课程作为布置给学生观看,再利用上课进行观后感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轻易获得。这种“轻松”的作业形式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学校主管部门还可以将观看影视作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主题观影活动、组织学 生撰写影视作品观后感、开展演讲比赛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惠林.国产主旋律电视剧的主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3)

[2] 刘思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4)

[3]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

思品课堂论文篇9

【中国分类法】G623.15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品德素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品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初中生等90后在校学生的很多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学生的不良表现屡屡见诸报端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镇级中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直接接触90后、00后学生群体,正处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的黄金阶段,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更负有直接责任。

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动不动就从社会、国家、人生、价值这样的大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其实还有些遥远,有些不切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能够在教育教学话题上与学生有所贴近,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有好的影响。

倡导老师们在进行教学兴趣提升之前对学生群体的兴趣取向进行适当的了解和掌握,这是确保老师们的教学改进、改革能够迎合学生兴趣点的前提。当前乡镇一级的初中学校,学生在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确切的说是90后向00后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较多,智能手机、互联网、动漫文化、各种时尚特色浓郁的体育运动项目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们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兴趣取向做融合,从他们乐于接触的话题入手,从他们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展开关于思想品德话题、知识点的讨论,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刻透彻的思考,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改善教学环境的新尝试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有直接影响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环境都是以严肃为主。老师们不苟言笑,学生更是受到非常严格的课堂规范。从本意上来说,保持一个严肃、安静的课堂环境是很好的。不过从思维的角度来讲,这种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有所压抑,大脑思维转动的效率降低,接受知识的能力弱化。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本身就很容易陷入宣教的形式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无聊。如果老师们不注意改善课堂氛围,学生就更容易因为无聊无趣而学习效率低下。

老师们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就要改善课堂氛围。首先老师要起到课堂气氛的带动作用。总起来说,老师是课堂气氛的主导者。即便是默许学生们的课堂讨论,也不如老师以身作则的搞活课堂气氛效果更好。老师们要注重改善自己讲课过程中的表情、状态,改变严肃、中规中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气氛正在转变。通过老师自身的转变来鼓励学生、带动学生,大家一起朝着探讨性、交流性的课堂气氛过渡,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品德观念的有效灌输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老师要做到不以传统的课堂秩序观念来约束学生,允许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一个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可参照,很多地方要考学生自己来衡量的内容。因此,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强硬的要求学生去如何做,还不如拿出案例来分享,来讨论,让学生从中考虑和权衡如何去作为,如何把握道德、品德的准线。要讨论、要研究,自然要有宽松一些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对课程中的内容、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存在不同的意见并以此开展讨论,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让学生信服并参照某些思想品德观点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情境设计教学的新尝试

情境设计教学时一种超越了常规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教学尝试。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理论灌输,难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情境设计教学则是将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话题进行关联,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从这些实际生活案例中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

以乡镇中学为例,它所接触的实际生活环境中,不会和城市一样有城管等部门和人员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也可能会更多一些。比如乡镇人们在街道上乱扔果皮、纸屑、垃圾;或者停车占道、横穿马路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这类场景。那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老师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的场景,或者让学生以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场景,大家对这个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道德的现象进行评价,对一些相关的道德观点进行讨论。

再比如说现代的中学生普遍喜欢上网,我们可以以网络上的不文明发帖、网络攻击对骂或诽谤、谣传信息的现象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对这种基于实际生活设置的案例有充分的接触,有实际的了解,融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观点进行讨论也就更加透彻,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单调的宣教来说,这种案例和情境设计的教学自然更具实际价值和意义,能够起到更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当然,案例教学时需要以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前提才能够有效进行的。老师们如果不能改变课堂氛围的现状,学生的思维始终还是处于禁锢状态,不利于情境教学发挥作用。

四、总结: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镇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本身的兴趣、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实际接触的生活场景来落实,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也更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观点、知识点展开讨论。老师们如果能够放开思想,大胆创新教学思路,促进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对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提高一定有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琳琳.高职酒店英语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2]徐朋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架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5期

思品课堂论文篇10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10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理念和新思维注入了思想品德课堂中,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接近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呢?这里我来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这一前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具体做法是:

1.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把通过新闻或者报纸等获得的相关案例,在备课时,巧妙地渗进课文中进行教学。

2.多媒体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课件,图片资料等准备好,上课时渗进课文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体会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际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进行义务打扫公园、公路卫生。到学生家里去观看学生自己家种的农作物,并带领学生进行浇水,施肥。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二、围绕教材又走出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资源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三、理论结合实际不光只是一句空话

思品课堂论文篇11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讨论法是小组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将其运用到思想品德课程中,努力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能力尤为重要。

1.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做好角色转换

首先不断提升教学素质,更新观念。思想品德教师,尤其要关心社会,关注时政;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的“热点”;要有机地将学生的“热点”和社会的“热点”置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带来生活化的情趣。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宰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讨论要顺利地展开,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教师就要设法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努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讨论是生成式的教学过程,教师难以事先对每一个细节做出详尽的计划。但教师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有预设,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做到随机应变、创造性的教学。

2.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常规

首先,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遵循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原则,注重男女生合理搭配,优、中、差生均衡编组等,从而达到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以学习小组组长为核心,成立学习小组“发言人”,明确每位小组成员的职责,通过分工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多赢、共赢。其次, 充分准备,按时完成。充分准备是保证课堂讨论成功的基础,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小组通过查资料、向教师咨询等方法提前准备好要讨论的内容;讨论结束后交流本次讨论解决的问题和收获。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的各项任务。

3.课堂讨论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首先,围绕主题,调控讨论节奏,形成良好氛围。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课堂讨论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同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所处环境的不同等因素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讨论的过程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期,讨论的结果也缺乏认同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醒和纠正,力争使学生的讨论能围绕主题展开,在有序的氛围中展开,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讨论秩序。其次,把握好讨论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成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讨论时间的长短要基于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认识和体验等,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想交流,又要预留一部分时间由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异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提升,最终达到对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最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讨论深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过去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而是关注过程,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讨论过程蕴蓄着知、情、意、信、行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发展过程,它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应不断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思品课堂论文篇12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化课,文化课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淡化知识,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完成本课程的育人任务,必须重视课堂,发挥育人功能、完善学生人格,引起学生心灵震颤。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得扎实、学得轻松,而且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也经得住书面的考核。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探究课堂,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能逐步实现活动教学主体化。

一、结合生活实际是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前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德育名家鲁洁教授说过:“德育需要体验……体验不可替代。”这些教育名家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生活即课堂”的重要性。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和谐,追求个性成长。因此,教师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思想品德课堂,使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课本、回归课堂,这是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时,我设计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外国就是比中国好”“外国的人权自由,生活水平高”,也有些学生对外来优秀文化态度偏激,采取拒绝的态度;有些学生还认为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在21世纪的今天,要向传统文化说“再见”。根据以上观点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辩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排斥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材料的生活化、生动性、真实性,有情境模拟、有视频影像、有课堂辩论、有真情体悟。要充分运用生活的智慧,激活学生思维,生成精彩、奇妙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同时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组织“生活”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开展实践活动是落实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道理,让他们亲身体验课外生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我家乡——资源”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走街串巷,到超市、商店调查商品的变化,到农村观察一望无际的田野庄稼生长情况。这些成果都是运用科技得来的收获,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使学生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在课外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又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调查。调查资源县城的商场和超市的商品是否有过期现象、是否有假货以及服务员的态度等。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学生养成了遇事自己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了自主行为。学生在活动中热情高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以活动为突破口是创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下,人的视觉、听觉神经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比较易于集中,思维活跃。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媒体演示、小品表演、情景体验等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由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置身于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有趣的活动进入课堂,使课堂丰富多彩,达到刺激学生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初一《学会合作学习》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学习的过程及重要性,我设计了“如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这一小实验,并准备好了道具。课堂上,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动手尝试一下。虽然不少学生实验失败了,但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为什么我的硬币浮不起来呢?而探究学习正是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经历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在探究中学习是提升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归宿

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学习——讲解——探究——练习”四环节构成。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教师做到坚决不讲,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时间,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每节课的开始,我都安排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5分钟左右的时事宣讲,演讲结束时由演讲学生自评或其他学生和教师做简评。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领略到“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能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时事,是中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心,同时搜集素材,进行整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出现亮丽的风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