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鉴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13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1

盛世兴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产业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当前,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收藏家和经营管理者,他们需要博古通今、融会中西、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深化,美术鉴赏教学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我们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的研究显得极度贫乏和不够深入。

针对当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这种现状,同时为打造中国艺术品鉴赏教育平台,提升艺术品收藏家的鉴赏能力,以目前盛兴的艺术品鉴藏与投资为契机,分析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实施的主要状况,探讨湖湘艺术品鉴藏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我们认为,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积极借鉴美术鉴赏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教学内容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理论界的发展动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推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公共选修课的美术鉴赏教学尽管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与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深浅有别,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理论建设会制约或者促进该学科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譬如,什么是“鉴赏”?“鉴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鉴定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中国艺术品的鉴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它以鉴定真伪为中心,旁涉欣赏、收藏、著录、考证等诸范畴。

目前不少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进行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忽视了艺术品的分析、鉴定、考证。这种美术鉴赏观念片面、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二、加强美术鉴赏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寻找美术鉴赏与高校学子在精神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事美术鉴赏教学,阐述美术鉴赏的物质载体、审美特征与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讲出新意,讲出深度。事实上,美术鉴赏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还是实用的,要有“大美术”观念,它要不断进行创新,自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美术所蕴含的古典精神不少也具有现代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就能突破时代的壁垒,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古典式的极限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合观共视,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

三、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从事美术鉴赏,拓展教学内容

许多湖湘艺术品都是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美术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譬如,我们可以从湖湘艺术品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讲授美术的文化特性。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是当代一种自觉抢救和保护文物的文化传承活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的民族文化传承性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开辟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新路径。

四、精心凝练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板块,提高美术鉴赏教学实效

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头绪繁多。一方面,美术鉴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秀作品灿若繁星,艺术名家辈出。另一方面,美术鉴赏是一项融文学、历史甚至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面对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美术鉴赏教学体系,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精心凝练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笔者以为,美术鉴赏教育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首先是文学赏析教育,即介绍美术作品意境和叙事之美;其次是美术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造型、技法、色彩、风格之美;最后是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内容,也就是阐述美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五、结合当代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美术是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既是公众审美需求,也包含着深刻的宗教仪式内容,它广泛生存于人们日常生活等公私文化空间。人们接受美术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欣赏绘画作品,还可以通过制作和欣赏民间剪纸、雕刻、刺绣等方式来接受美术。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美术的生存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美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美术继续通过传统方式传播,另一方面,涌现出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光碟、手机等均成为美术的有效传播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要从业已变化的外部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艺术的殿堂,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言以蔽之,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2

一、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美术鉴赏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美术鉴赏课的地位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首先体现在学校、家长和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不重视。学生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主科的分数压力大,每个学生都努力备战高考,没有空余时间来顾及美术鉴赏课程,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解难题,背答案上,无法抽身于美术鉴赏课之中。加之高中生美术鉴赏的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各不相同,对美术鉴赏的理解不能统一,导致课程难以开展。由于高中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美术学科不纳入高考,所以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师的业绩和学校的效益都不能与其它学科的教师同等,所以学校在进行组织教学过程中,通常将美术课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压缩。家长的不重视是由于美术科目不参加高考,所以学生的学习内容都要以高考为重,他们认为美术教育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并无多大用处,可有可无。但是美术鉴赏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美术鉴赏,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多解几道难题或者多锻炼身体,保持头脑清醒。

2.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素质不高。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有广泛的美学理论和强大的文化内涵作支撑,需要教师的美学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和教育技能的牢固,能够有效地把美术理论和美术鉴赏课紧密地结合起来,带动学生进行深入理解什么是美,推动了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然而高中阶段,由于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许多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过着能过一天是一天的日子,没有把美术课的推进和发展提上日程,阻碍了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的发展。

3.美术鉴赏课教学手段落后。

美术其实是一门注重体验、实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将体验、鉴赏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是一门思维活跃、教学容量大、视野开阔的课程。然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是采用讲授法,给学生们传达的一般都是美学的理论知识,且多媒体、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也比较少,教学手段少。美术鉴赏的课程内容乏味枯燥、作品不够经典,鉴赏内容单一。教师上课不能将体验与鉴赏进行有效地结合,学生就难以理解。

三、高中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对策

1. 让学生学会观赏。

美术鉴赏首先要有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不准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从外部因素方面隔绝对学生有转移注意力作用的物质。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首先学会观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作品,期间不提问。教师不要让学生产生“观赏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错觉,不要让学生有压力,这样学生才可能进行纯视觉的艺术欣赏。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让视觉与心灵更紧密地交流。

2. 让学生亲身体验。

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倾注了内心的情感。对美术的鉴赏需要心灵的感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找到艺术的思想源泉,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含义。教师可以举办一次画展,安排学生寻找相关的素材,组织学生作画,最后把大家的成果拿出来欣赏和讨论。学生在欣赏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分享作画的技巧,可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可以相互借鉴好的方法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对美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让学生上课。

在美术鉴赏教学阶段的中期,教师可以将上课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自己的课程,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分配任务,搜集相关的艺术作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做好讲课的准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最后在课堂上统一起来。这样的方法与只有教师单独授课的方式相比,更有灵活性,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兴趣。当然,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观的同时,应当适时地做出一些指导,如提醒学生色彩选择的差异性和与美术相关的一些常识等。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随时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加入学生的探讨,和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出师生的互动关系。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指出学生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优秀的表现做出肯定。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公共美术鉴赏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美术教育面向21世纪系列核心课程之一,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人格健全的高技能人才。本课程标准设计是针对高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预设有24课时。按照“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综合的文化素质。

公共美术鉴赏课强调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情感的体验,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艺术的鉴赏与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按过去上课的旧模式是无法真正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纳为辅”的教学方式不能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去深入掌握知识要领。

本课程应以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为目的而后不断能自觉组合、构建新知。艺术人文素养不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年轻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思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周海宏教授认为人的感性素质好,审美修养高,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审美素质的发展决定人未来的发展。美术鉴赏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研究正是以此为座右铭,深入具体的思考,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美育的有效学习,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出路。

课程设计以美术史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教学与考评用对话的方式,通过作品的创作者、时代人文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的意义、作品的社会效益、市场效益、文化价值、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与讨论,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理解意思作品的意义所在。并从艺术作品里体会到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体验艺术作品里的至善至美。课程目标是, 在认知、教育及审美功能基础上,进而发展至探索出提高学生创造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完善。并综合文化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鉴赏作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辅助学生提高岗位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微课、翻转课堂、课外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提问题,多思考,结合美术鉴赏与行业有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际针对性。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引领学生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全面了解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教学设计表现如下:

(1)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与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相关基础知识;

(2)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文化心理的关系等的相关知识;

(3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宗教意义、市场价值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4)结合本专业,进行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主题探讨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阐释主题和观点。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经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动手练习,并对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思考;并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知识点,以及实践知识操作要点。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学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具体掌握:

(1)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中美的元素进行美学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多种美术风格流派的艺术特征,阐释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社会影响力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熟练通过美术的创作原则、美学的规律,进行名画鉴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综合的美术鉴赏、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设定一个主题,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并阐述主题和观点的能力。

美术鉴赏是跟美术有关的文学、音乐、建筑、经济、政治、宗教等综合知识的积累,随着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不断增加,这些综合的信息会在学生的意识里组合、构建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美的眼睛,了解分析美的情怀,热爱自然与人类,理解世界的多元价值。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具体培养

(1)多元价值观理念的养成,这样视线不狭隘

(2)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

(3)良好的表达、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化原则。

2、n程设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多元文化与综合素质人才。

3、课程设计的思路: 将典型性被动灌输式教学转化为相对应的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从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成长过程,提高考核的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综合实训项目。形成以典型性主题任务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训实训项目为载体、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相互对应的教学内容组织体系。让学生了解学习美术作品、美术流派,美术与生存空间相联系,结合学生的本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

根据高职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比较-思考-讨论-实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艺术修养。

(1)将美术鉴赏力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虚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分层次实现基本理解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理解能力层,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完成模拟项目来实现美术鉴赏的能力。在进一步的实际思维拓展能力训练中,学会纵向横向的对比研究,进行不同时期的名画鉴赏,和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名画鉴赏,联系生活实际专业实际进行思考与实践,实现学习情境中能力的提示与迁移。

(2)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典型项目驱动过程的学习主题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具体模块项目制作的行动导向来进行设计的,模块实训内容以主题项目,社会实时话题、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主题项目,完成对一个主题美术鉴赏的多媒体制作。

本课程主要分四个部分

具体思路:什么是美术鉴赏,通过文化心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综合阐释美术的鉴赏方法与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开阔思路和视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是什么决定艺术品的存在于价值?通过介绍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综合分析进行阐释,西方与东方的比较 现代与古典的比较,美的规律的发现与思考等。1.从艺术市场出发,从最贵的艺术品谈起2.艺术、艺术品的产生,与社会与生活的关联3.通过现代艺术阐述艺术产生的文化心理4.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的关联;6.寻找艺术美的规律,从主题上:原始拙朴的美(洞窟壁画、非洲雕塑、夏加尔、罗素、梵高)、西方古典主义的唯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华托、安格尔)、人文主义的美(伦勃朗、维米尔、米勒、博努盖尔)艺术与文化生活(陈宏绶、周P、韩熙载、唐伯虎、黄公望、郭熙、石涛)从技术层面上:材质美、肌理美、线条美、 构成美 色彩美 意境美等。

第一部分:美术的功能与意义

1.开发多元智力,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美术是训练人知觉能力的有效途径,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智力构成中,空间智力与视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表明艺术渗透于多种智力形式中;

2.提供综合素质,审美修养高的人感性素质高,幸福指数高;

3.绘画心理治疗表现;

4.艺术在政治宗教中的重要作用;

5.艺术品交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表现;

通过美术的功能阐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艺术?为什么要提升美术修养?(参考周海宏教授的艺术的启蒙)通过学画画-热爱美术-通过美术鉴赏-热爱生活-通过生活美的感知-体验幸福。

第二部分: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

该部分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西方的史前艺术、古埃及艺术、古典时期希腊艺术、古印度佛教艺术、拜占庭艺术、 哥特式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等;二是从中国的佛教壁画、画像砖、雕塑等方面阐述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该部分通过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浮世绘、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大地艺术、现代先锋艺术等阐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项目驱动――《我与艺术有个邂逅》

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探索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策划案,运用多媒体展示项目成果(包括视频、ppt等,演讲讨论)。

[参考文献]

[1]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i1.

[2]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l 1.

[3]杨柳. 创设文化情境,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1)

[4]董栋.从“独白”到“对话”的蜕变――高中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205

[5]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4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开拓学生独特眼界,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具备高中教学的理念要求,如创造性、科学性、真实性等,这些正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高中阶段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已成为时展的趋势。

一、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

目前,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已被推行,但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却仍很单一、很传统。据了解,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开展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或是开设了也没有把其当成授课的重点。以下列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2)没有领悟到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用领悟到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却把教学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业绩方面,并没有给美术鉴赏这门课提供足够的时间、设备等资源。在家长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多数家长一致认为,孩子的时间不能浪费在美术鉴赏这种非高考科目上,应该多抓高考科目。对学生本身而言,就是学习压力太大,在高中学习任务较为繁重的阶段已无法分出精力去领悟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了。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学生及家长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知与接收是很必要的,因为很多美术作品都有它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其意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细心领悟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开展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其次,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压力,于是开展美术鉴赏课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最后,美术鉴赏是一门充满想象、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并富有创造力的课程,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对高中教学时尤为重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抽象思考,还能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这个艺术文化浓郁的社会里,美术鉴赏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与不一样的视角。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卢梭曾说过:“有了审美鉴赏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和诸多事物。”由此可见审美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讲说的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一,师生转换身份,选择学生提前对课本进行预习,并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30分钟的讲说。一方面,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更特别的是,学生可以自主发挥,对美术作品的特点和特色从自我角度进行鉴赏。每个人所鉴赏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都不同,大大开阔了每位学生的审美视角。而老师与学生的身份互换后,学生可以分析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改正。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的部分试点学校实行,效果显著,相信未来这种师生互换的方法将会推广至全国。第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有趣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充分地和所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对中国画进行鉴赏时,更多地增加中国风元素,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筝、马头琴等的出现恰好烘托了整个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到画中的意境,最直观地去感受美术作品呈现的美感和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师的整体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方法为王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道理在美术鉴赏中同样适用。在美术鉴赏中,教师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鉴赏的技巧并且融会贯通。而学生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技巧,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授了美术鉴赏方面的基础知识后,需要结合实际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作品信息和形象特征,同时,还要对同类作品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自身所获得知识是否真正融会贯通。第二,鉴赏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相互交流能够促进双方共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不仅仅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教授,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人的思维,通过实践,让所学所得真正成为自身的美术鉴赏法则。第三,加强理论素养不可或缺。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石,如果理论知识得不到提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学生的审美层次,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水平,无法实现超越,因此,引导学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据可依。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必须从源头上严加控制。教师作为美术奖赏教学的主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全方位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行鉴赏并发表个人言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从而以艺术美去熏陶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并培养他们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学习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永进.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拓展型教学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6

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开头亦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接或分开,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艺术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并在实践经验中传承、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往往忽略了经验在艺术中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经验是“形而下的”,认为艺术是富有灵韵色彩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高峰体验,仿佛艺术与经验一旦结合,就显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脱俗了。其实这种思想有偏颇。艺术本就是一种经验性的,具有着经验形态,艺术在经验中产生并传承。艺术鉴赏作为艺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具有经验性。本文尝试将上述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引入艺术学领域,重点对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进行关注,以期阐释经验在艺术鉴赏中的地位作用,重新发扬经验的价值。

杜威将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鉴赏,作为人的一种心态过程和主体行为,是由鉴赏的主体、鉴赏的对象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一个鉴赏结果。这一过程由鉴赏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品位兴趣等对鉴赏对象加以感受、认知、理解,是鉴赏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对鉴赏对象的品鉴、评价、判断。鉴赏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范围广阔的人类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的实践经验。鉴赏的内容包括对物品的鉴赏,对人对自然万物的鉴赏,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鉴赏等等。艺术鉴赏,作为鉴赏活动的高端形态,其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实践经验性,对鉴赏主体的经验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艺术鉴赏主体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鉴赏经验决定了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度、广度,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待视野。我们从鉴赏及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艺术鉴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艺术鉴赏的经验性。

一、鉴赏的经验性概念

鉴,本义是镜子,用作动词指“照”,后引申为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赏,一方面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如赏阅、赏月,赏心悦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据经验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并欣然称道,如欣赏、赏识、赞赏等。在汉语中,鉴与赏联用,形成鉴赏一词,其本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鉴、欣赏、评价等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鉴赏一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鉴赏对象极其广泛,而狭义的鉴赏则仅指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艺术鉴赏。艺术鉴赏通常是指一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鉴赏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从这种对鉴赏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出发,就性质看,鉴赏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仅持一种从实用价值出发的实用态度,而且同时也会由经验积累等产生某种鉴别、赏识、评价的鉴赏态度。在使用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对其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及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鉴赏,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依据相对成熟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体现人的人生价值态度的主观观念,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鉴赏的这种主观态度性质,是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的一种功能,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超越性特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实用价值与主体的自觉鉴赏这两种因素的比重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人类的主要满足越是集中到非实用价值方面,最终体现为一种从鉴赏角度呈现出的人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以陶器为例,远在人类文明萌发之初,荒蛮中的原始人便生产和使用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陶器制造由实用功能日趋发展出强大精美的审美功能。瓷器的产生,使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发展出一些专以欣赏其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陶瓷”。如美轮美奂的瓷瓶便是主要为装饰空间与艺术欣赏而产生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亦有所改变,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更多地趋向于审美判断。

对人、对物品、对自然万物、对社会行为、现象与事件的鉴赏与评价水平,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追求。鉴赏终归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实现过程。而所谓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取舍、评价等主观认识的外在表现。

鉴赏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鉴赏起源于人类的感知系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形式。

首先,鉴赏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感知经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鉴赏能力。从感知开始,人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等各种感知经验在人类头脑中形成意识反映。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不断刺激感官并形成人类意识。人只有具备这种感知经验,才能最终形成鉴赏。其次,鉴赏起源于人的判断力。中国古代称之为“类物”,即区别、分类、识物、类物,区别识物,判别识物,进而形成判断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象特性的认知判断。再次,鉴赏起源于批评力(评论力)。在判断力基础上表达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与价值期待,价值愿望。鉴赏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导向的经验性活动。

鉴赏活动是在上述能力基础之上符合人类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断、评价等经验性活动,乃至一种心理的享受、愉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鉴赏主体不断累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经验性内涵

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艺术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公众的艺术鉴赏的呼唤,而艺术鉴赏活动的进行不仅创造出鉴赏艺术品的观众或公众,而且可丰富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素质;反过来,伴随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素质获得提高的公众又可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样,正是通过艺术鉴赏,在鉴赏者鉴赏经验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内涵意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鉴赏意味着从鉴赏实践活动的经验性角度来强调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的鉴赏,是人的鉴赏、社会鉴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鉴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鉴赏本身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自然美的鉴赏,主要包括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对象的艺术鉴赏;第二层,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鉴赏,这是指与生活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物品及社会事物、社会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第三层,对纯艺术品的鉴赏,包括专业的批评与鉴赏。艺术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鉴赏美的价值,而专业的艺术鉴赏会形成评价的主导,具有某种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这些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品,是专门供人鉴赏、品玩的,这些艺术品将其自身的艺术鉴赏价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狭义的艺术鉴赏概念。

广义的艺术鉴赏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层次含义,正构成狭义的艺术鉴赏。一般艺术学方面提到的艺术鉴赏,都是指狭义的艺术鉴赏。与广义的艺术鉴赏概念范围广泛,涉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种种现象的鉴赏不同,狭义的艺术鉴赏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品进行的鉴赏。可以说,狭义的艺术鉴赏的鉴赏对象只限于艺术品。

艺术鉴赏是人类鉴赏经验的高端形式。鉴赏,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本身。随着评价、取舍等鉴赏经验的累积,人类具有了区别、判断的能力人类判断的自觉意识构成了鉴赏。而对艺术的专门品鉴即艺术审美,是专门为了人的美的品鉴而形成的鉴赏。人类从比较当中认识到如何判断,遵从有用、简明、直接、美妙等价值经验来判断取舍。如关于艺术的鉴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继而发展演变到在实用的基础上比较造型、外观,从而衡量出哪一个更好。鉴赏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人类鉴赏经验的一种积累。只有与人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人类的鉴赏文化才会有历史的纵横与思想的深度。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向好的品鉴、欣赏、评价、赞赏,并导致人类审美愉悦的经验性实践活动。

艺术鉴赏固然是一种批评,但艺术鉴赏不等于批评、评价、判断,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导向超越实用价值判断的审美期待。艺术鉴赏是艺术产生的动力,鉴赏经验的高端行为形成了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的经验性构成

艺术鉴赏的构成有三个主要成分:鉴赏对象、鉴赏主体、鉴赏场所及中介

(一)鉴赏对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品。现代艺术实践活动繁复多样,艺术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从艺术品的创作工艺、表现材质、表现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时间范围等入手,大致将艺术品分为绘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设计类艺术品、表演类艺术品、电子媒介类艺术品、语言文学类艺术品、音乐类艺术品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对象。

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活动也会不同。综合类艺术是两三种以上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戏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从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到综合艺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诸如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等不同的艺术样貌。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中国画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能够在世界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个原因。对象不同,艺术语言不同,鉴赏观念与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鉴赏活动总是伴随着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艺术鉴赏。这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品,才有艺术鉴赏;而是要肯定起码从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诞生对它的艺术鉴赏。除了这件艺术品的第一位观众、听众、读者,其实艺术家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从鉴赏意义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契合心仪与完善的过程,他自然是艺术品的第一个鉴赏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和艺术创造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从艺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说,其实在独立的艺术品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对作为实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国家的集体仪式中,那些作为生活用品和仪式内容的表演、音乐、面具等,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对其的艺术把握与某种程度的艺术鉴赏也就融汇在其中了,从此点看,艺术鉴赏的存在,早在独立的艺术品出现之前,这一点已为中外艺术史、生活史所证明。如果从超越单纯的艺术观点看,其实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人类广义的鉴赏行为与观念意识,是自“人”诞生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就存在的一种行为。人的鉴赏经验从“人”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积累历程。

(二)鉴赏主体

谁在鉴赏?无疑是鉴赏主体。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对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鉴赏群体,具有不同的鉴赏经验。鉴赏主体经验的差别,是影响鉴赏的重要因素。

艺术鉴赏存在悠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即没有经过鉴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就不能创造出来艺术品,但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品,只存放在仓库博物馆,虽然算是一种存在,但却没有实现“艺术”上的完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经过受众的鉴赏,经过具有鉴赏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品才真正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者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品评过程中,融入了鉴赏者的主观态度与内在感受,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感知艺术品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和完善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因此,只有经过了艺术鉴赏的艺术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这是鉴赏论的艺术观。没有鉴赏,何谈艺术?这在当代文化中已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共识。

(三)鉴赏场所及中介

在何处鉴赏?这正构成艺术鉴赏的场所

艺术鉴赏发生在什么场所,是在家庭还是在广场,是在影院还是在音乐厅,是在个人私密空间还是群体场合,是在博物馆还是歌剧院,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场所、空间对艺术鉴赏产生不同的影响。

鉴赏的中介,指媒介。艺术总是由媒介材质作为其物质存在基础的。媒介不同,有时是我们区分艺术门类的一个根据,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以媒介论的观点来区分史诗、戏剧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来传达,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媒介材质不同,因而也会在表现题材和表达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领域范畴,听《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国民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梁祝》恐怕就“窜味儿”了。

四、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主要涉及心理过程审美过程个体鉴赏与大众鉴赏、生活鉴赏与专业鉴赏、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走向艺术经典等问题。

(一)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艺术鉴赏活动,这就需要鉴赏者在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感官刺激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鉴赏主体相关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唤醒沉积的情绪、情感经验,发挥审美想象,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通感与共鸣。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只有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自觉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鉴赏者情感的激荡,从而获得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艺术鉴赏主体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丰富、沉淀、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经验人生经验有朝一日在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才会被唤醒,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独特个性特征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鉴赏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注意”,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发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鉴赏主体的一种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转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鉴赏态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在转变过程中,应适度把握心理距离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环节。感觉和直觉合在一起并称为感知。如果说“注意”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准备阶段的话,感知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艺术品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敏锐地感知到这些艺术形象,再结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在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体验。品鉴,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使鉴赏活动由对艺术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内蕴之中。

“想象”,是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艺术鉴赏活动需要人的想象。培养和发挥鉴赏主体的想象力,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活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帮助鉴赏主体完成鉴赏活动的推动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鉴赏者才会得到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情感”,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复杂而多样。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触景生情”每个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在情感影响下去感知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经验又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情感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因此,情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艺术品的内在情感,体验艺术品的情感内涵,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艺术鉴赏活动中渗透在各心理环节中的因素。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逐渐认识事物的关联、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艺术品不仅具有浅层次的感性形式和艺术形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寓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特有的艺术空白中去品鉴艺术品,要求鉴赏者情感体验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感知经验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二)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不但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以情感和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过程。鉴赏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桑塔耶纳曾指出:“对于疏忽大意的人们,形式不能引起共鸣:他们从对象中只获得一种模糊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唤醒外在的联想;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观看一个部分或欣赏它们的关系,因而感觉不到种种统一体的种种魅力……不能发现形式的价值”。因此,桑塔耶纳说:“形式美特别能引起有审美禀赋的人的共鸣”。通过不断地接触阅读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掌握各类艺术的一般规律,积累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我们的大脑成为接收艺术信息的敏锐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使鉴赏者获得丰富的鉴赏经验。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包含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感性直接而又瞬间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先于知觉而存在,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在审美直觉的形式中,艺术鉴赏活动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在直观中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领悟。通感是审美直觉的特殊形式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审美体验以审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活跃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新的再创造活动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高境界我们采纳李泽厚先生有关审美能力的三层面划分,将艺术鉴赏获得的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即作用于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作用于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悦志悦神”。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分别对应于前两个层次,而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使鉴赏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实现人格层面上的审美愉悦,完成了一次超越。顿悟与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艺术鉴赏是鉴赏主体面对艺术品产生鉴赏活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群体的、社会的、大众的存在。个体的鉴赏是从个体的个性个人因素来谈,但个体鉴赏也不排除社会性,往往更显现出其社会性,作为社会一员,个性更显现了共同性的特征。大众鉴赏是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特定社会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方面,或者用来指在历史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群体的艺术鉴赏行为与艺术鉴赏活动。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来看,鉴赏总是表现为一种从个体鉴赏融入、走向群体鉴赏,又从群体鉴赏回归个体鉴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众鉴赏除了相对个体而言表达社会群体的性质外,有时也用于表示精英群体专业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鉴赏。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虽然艺术品是独立的艺术品,但鉴赏活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甚至从个体角度说,从生活角度说,一是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进行鉴赏,而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生活环境进行艺术鉴赏的,即便是在剧场、美术馆,它所呈现的空间也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关联,不能独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一种剧场生活美术馆生活;二是艺术鉴赏就其性质看,它本身应是生活性的,艺术鉴赏构成鉴赏生活、艺术生活的要旨,在于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鉴赏生活,我们必须将艺术鉴赏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艺术鉴赏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群体鉴赏大众鉴赏的基础上,由生活性经验形态的鉴赏,逐步会产生出专业性经验形态的鉴赏,即趋向于专业艺术评论的鉴赏,乃至一种职业性的鉴赏。专业鉴赏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权威性专业鉴赏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起着引领、平衡作用。它引导艺术舆论,提供权威的评价机制,提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标准,通过专业鉴赏组织社会鉴赏活动,对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艺术鉴赏在大众鉴赏生活鉴赏的基础上走向专业职业性的鉴赏,最终形成艺术理论与批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艺术鉴赏学,是对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与升华。艺术鉴赏学作为研究艺术鉴赏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提供艺术鉴赏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总结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经验,以鉴赏为出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理论。它是研究鉴赏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规律,研究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构成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关系,研究鉴赏经验与审美效果的一门学科。艺术理论与批评是艺术鉴赏的高级专业形态,它作为社会大众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支持大众性社会性生活性艺术鉴赏的实现与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规律性体系性升华水平,代表或标志着艺术鉴赏的完成与实现程度水平。

(六)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艺术鉴赏,离不开艺术经典,因为它才是理想的艺术鉴赏对象,特别有益于艺术鉴赏者。

什么是艺术经典?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经典主要指艺术鉴赏中具有“经典性”价值的艺术品,它由艺术品的历史化和经典化而形成。艺术鉴赏必须注意和研究鉴赏与经典艺术家,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典故和文化遗产: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并获得大众认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穿越长久的历史隧道为后世人们所鉴赏。艺术经典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本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定国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这样的艺术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呢?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就自动会成为艺术经典,它需要在不断的艺术鉴赏实践中大浪淘沙自觉地筛选锤炼,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鉴赏的历史化过程,艺术史的历史化的背后就是这样的鉴赏过程的历史化;其次,它才由这种历史化的鉴赏以及鉴赏的历史化形成流动与积淀稳定相统一的经典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统一于艺术鉴赏

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专业的艺术鉴赏活动形成互动,经过历史的打磨,使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化,会形成艺术经典。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就会被推崇、经典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不会继续成为经典,不再被赏识,这就形成了艺术经典的变数、变化;有的作品在当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经典。所以,要用历史时间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艺术的经典化。有些艺术作品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是经典。

五、经典形成后,引领艺术鉴赏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7

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美术鉴赏课,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是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基础学科。初中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能够唤醒学生的艺术细胞,让学生在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感受世界的美好以及艺术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无论是出于教育的角度还是人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育都十分必要。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还要真正懂得美术鉴赏,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

一、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作者深入分析了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1.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开设初中美术鉴赏课时采取的组织形式都是课堂教学,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课外教学。新课改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周边的艺术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校只进行课堂内的教学很难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没有课外的学习经历和课外的作业,即使有的话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同时,因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质量过低,很多教师也就自动地放弃了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2.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初中美术鉴赏课这门学科上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学生的美术基础又普遍不佳,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口头或文字方面的教学检测。实际上学生在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美术鉴赏教师对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课堂上的作业学生不能随堂完成;其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比如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或者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工具不齐全;其三,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没有对美术鉴赏课给予足够的重视。

3.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备情况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有一部分学校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大部分学校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的美术教室中进行美术鉴赏课,如果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就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国画等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也会影响学生在美术鉴赏时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另外,也存在着教师对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而不使用专业教学设备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后不难看出,目前在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课的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进行语言表达和评论表述自己美术观点的机会;其二,很多美术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更没有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环节;其三,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临摹,机械地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其四,学生的美术作品局限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其五,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术设计时,思维比较局限,缺乏创新性和知识性。

2.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在美术鉴赏课的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无法按照新课改中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其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很多美术教师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授课;其二,对学生的欣赏教学环节,常常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取代实际的欣赏过程,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身边的美术现象没有判断力,无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情趣;其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没有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深刻认识到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学生的意义以及深入分析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提高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美术鉴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保证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课时。另外,在美术鉴赏课的鉴赏资料方面,学校也要在图书馆以及计算机设备等方面满足师生的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

2.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

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知识有利于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顺利开展。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缺乏系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所以学校在开设美术鉴赏课之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比如让学生学习关于美术的概念、分类等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思维来鉴赏美术作品,一点点地从初级学起,进而在美术鉴赏的道路上向前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3.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

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深造、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保证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其二,教师之间要多交流沟通。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美术教师座谈,讨论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改进。其三,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让美术鉴赏课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认真分析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才能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8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发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9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10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术鉴赏教学从初始的赏心悦目逐渐深入,拓展到影响学生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基本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范畴。国家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个人和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相关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加强高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美育工作明显改观。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文化使命就是引导大学生具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使人生更有意义,给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神圣性。美术鉴赏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品鉴、赏析和评述,进而逐步形成审美趣味,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活动。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美术鉴赏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对学生而言,这往往是美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固有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仅有粗浅的认识。部分学生美术素养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教师教法不当。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法意义重大。

一、美育范畴的美术鉴赏

美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基本素质进步的关键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美术鉴赏包含“术”与“育”:“术”即美术专业范畴内的理论、技能、方法,理论主要涉及美术原理、美术史、美术批评、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技能、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艺术语言、材料、表现技能以及表现技法等;“育”主要指育人,美术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育人功能,具体指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富含美的元素,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体会美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属性。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基于此,下文从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入手,围绕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这一主线,研究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法,以期实现美育的价值与目的。

二、中西方美术鉴赏

中国画和油画分别蕴含着中西方美学思想、哲学思考以及艺术价值,在中西方美术鉴赏的对象方面,中国画和油画具有一定代表性。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是本能,中国画以山水画为代表,更讲究意境美;油画以人物画为主,更突出形式美。油画非常注重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寸的把握,需要艺术家考虑如何把恰当的比例、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典雅的情调展现在画布上,让欣赏者有美可赏。对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精确的概念,重视自然的美感。中国画的审美则明显不同,其品评讲究气韵生动,即便是重视写实的工笔画,也会讲究气韵。因此,油画与国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写实与写意的区别。

三、基于美育的美术鉴赏课教学

《庄子知北游》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蔡元培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在《美育与人生》中,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倡导的美育,既在乎人的修养,又强调功用价值。对个人来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于社会,他相信倡导美育,能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育对提高全民艺术素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美术鉴赏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保持包容的心态,学各家所长,根据中西方审美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方面审视美育的现状,坚守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更好地将前瞻性的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融入美术鉴赏课教学。

1.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美育既是超越精神的,又具备一定的社会、政治色彩。其蕴含审美的境界,这是美育的内核。美育依托文化沁润人的心灵,以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人的影响,而文化具有社会、政治属性,因此,美育必须与时代、社会、国家的利益相吻合。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化的传播与宣讲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审美娱情畅心。如,在《画山水序》中,宗炳认为山水画的鉴赏如同卧游,且可畅神,这实际就是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赏析实现娱情畅心的目的。如,《鹊华秋色图》(图1)系赵孟頫为周密(祖籍山东济南,但从未到过济南)创作,画中描绘了济南的美景,让观画者(主要是周密)感受了家乡之美,寄托其思乡之情。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获得警醒和反思。如,《内战的预感》由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达利根据当时的形势预感到西班牙内战即将来临,因而创作了该画,并且在画中用撕裂的人体表现战争的残酷。美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还要使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文化,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如,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可感受北宋时期的生活气息,了解宋代建筑结构框架、造船技术等。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11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篇12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dylw.net ]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