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20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篇1

【摘要】旅游管理專业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希望在闲暇之余有外出旅游的体验。基于人们的此种需求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性的人才,可满足人们对旅游行业的高要求。目前形式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如何变革原有的实习模式,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老师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的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课实践环节;另一部分是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环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对于提高自己进入社会的适应性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模式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难以满足社会旅游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就需要高校老师们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反思,进一步创新该专业的实习模式。

一、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上学校关注度不高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起步较晚,因此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拓展上也没有针对性指导。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从其他专业上演变而来,老师授课过程中不注意为学生推展相应的知识,因此不利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实习过程中缺少稳定的单位

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有些高校与企业之间确实必要性沟通,在沟通不及时的情况下,导致高校每年都会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在每年都变化的情况下,难以保障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即便有的高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构建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但是两者也没有进行深入性了解,不能从彼此身上汲取经验,这样的实习基地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校、学生、企业实习目标的不一致性

学校、学生以及企业实习目标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各求所需,缺少广泛的体共同利益,促使合作过程中问题频发,难以开展真正有效的合作。比如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学生想的是能够在企业单位有比体面、轻松的实习岗位,但是企业常常将学生看做是廉价的劳动力,将他们安排在比较辛苦、繁忙的部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要想换到其他部门,以便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但是企业往往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规定来要求学生,不让学生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学生想要多学点管理和服务上的知识,会存在较大困难。实习目标的不统一性,三方利益的不一致性,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

二、推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变革以往年年找实习单位的模式,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寻求利益共同面,实现两者之间的系统发展,将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靠的实习基地。高校所选取的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确保一定的档次,在管理上要确保规范化,业务面的广泛化,这样的企事业单位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有重要意义。此外,高校需要摒弃之前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的做法,要将学生尽量安排在实习基地中,将酒店经营方式与实习计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实习目标可以实现的基础下,为酒店盈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可以在培训、科研以及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促使学生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基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校企一体化模式

针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构建学校附属的饭店、酒店以及旅行社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有高校的教师负责酒店、饭店以及旅行社的运转和管理。高校附属的企业可以直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此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搬到企业中来,借助现场教学的模式,强化学生实习效果。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实习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实习单位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的联系性

高校需要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内实习基地,在校内实习基地上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模拟实习,强化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基本功,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校内实习基地上,老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与实习环节相符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实习任务。校内模拟实习可强化学生服务意识,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能避免步入工作岗位后失误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实习模式的国际化程度

旅游业是一个对外开发程度较高的行业。旅游业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引进外资的先例,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也充分借鉴了国外旅游业的管理模式。目前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旅游业在国家市场上的地位就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的境地。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们具有国际性教学视野,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上也要秉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强化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国际知名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学习国外的旅游管理技能、理论和方法,这对拓展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旅游专业上的人才极为紧缺。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强化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可显著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强化对实习模式的反思,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增强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时代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旅游业品质化、智慧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全面构建适应新时展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瞄准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校内与校外“两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大实践教学模块,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结合创业教育,形成本科阶段四年不间断、滚动式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学生实践阶段性评估、教师教学开放型评估、学生主动竞赛式评估和用人单位反馈性评估等“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活动及改革成效,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6-0167-03

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我国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当前,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成为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以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主动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适应时展、适应社会进步、适应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求成为当前我国旅游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旅游业品质化、智慧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必须要全面构建适应新时展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卓越职业素养的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

旅游教育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是关键。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必然要以培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核心。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考核5方面[1]。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框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注重社会实践和研究型实践是旅游实践教学改革适应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而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对策[3];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体系[4];重点是加强认识实践、专业实践、模拟实践、管理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旅游实践研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5];以强化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6],积极对接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求[7]。

一、改革目标与思路

作为地方高校,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国家特色专业与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结合民族地域特点,紧跟高校教育创新发展趋势和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探索,持续升级,始终坚持将旅游管理与民族学、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服务于国家与广西旅游业,取得了众多专业平台和成果奖项。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旅游规划与策划”三大特色专业方向和“校政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同类高校和旅游行业的普遍认可,成为西南地区旅游管理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已为国家培养输出6000多名旅游类专业人才,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旅游人才需求,明确以培养“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总体改革目标。其总体思路为:瞄准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校内与校外“两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大实践教学模块,由浅入深,逐层递进,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结合创业教育,形成本科阶段四年不间断、滚动式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学生实践阶段性评估、教师教学开放型评估、学生主动竞赛式评估和用人单位反馈性评估等“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活动及改革成效,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二、改革舉措与内容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三创”能力培养

立足“人才强旅,科教兴旅”,基于我国旅游业智慧化、品质化、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和新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动求变,重点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立旅游管理、智慧旅游管理方向、旅游规划与策划等三个专业方向,以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地方院校旅游教育的痛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与内容和学生需求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质量不相符等问题,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

应顺应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当前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优化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具体为:1.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人类学、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等;2.旅游规划与策划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规划设计实务、计算机辅助旅游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旅游策划学、旅游项目投资等;3.智慧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旅游概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智慧旅游管理、旅游网站设计、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营销与策划、互联网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等。同时,强化专业认知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的实践环节教学,让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形成互动,相互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知识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二)强化“双创”教育,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立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当前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实际,前瞻旅游业未来发展和技术进步,按照紧贴产业发展、瞄准人才市场、对接职业需求,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融入创业教育,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如旅游与酒店市场营销(双语)、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等课程,并通过集中的专业认知实习实践课程进行系统提升;专业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如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导游实务、会展管理实务、旅游公共关系、旅游项目投资与管理等课程,并通过集中专业综合实习进行系统提升;创新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的专业骨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实务、旅游策划实务、旅游网络营销与策划、旅游网站设计与制作、互联网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创新与就业、职业经理人养成与修炼等课程,并通过集中的生产实习进行系统提升;综合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强化,面向旅游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系统提升。

(三)从“校内、校外”两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紧贴产业发展、瞄准人才市场、对接职业需求的要求,将专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校内、校外”两大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校内”平台主要依托学院已有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桂林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同时积极建设民族与乡村旅游规划、乡土景观与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等三个由知名教授团队挂帅的旅游规划与策划工作室,新建旅游创新创业工作坊(与校外公司合作)、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室、旅游大数据分析中心、模拟导游实验室、智慧旅游工程综合实验分中心、前厅、客房、主题餐厅等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充分满足旅游管理的三个专业方向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平台主要以实习实训基地、旅游观测站(桂林龙胜龙脊古壮寨景区)为主,先后建成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及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等20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广东东莞观音山國家森林公园景区、桂林冠岩景区、桂林大银工坊文化传播公司、桂林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建立紧密的实习合作关系,拓展与校外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实习和就业联动以及为政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吸引政府、企业自愿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实习津贴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较为完善的产学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四)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力推动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相关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教,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认知实践、社会实践的学时比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掌握专业教学知识,健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行业竞赛、社会活动及科学研究。一是通过鼓励开设应用研究型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等;二是拓宽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全国旅游规划策划大赛、遗产旅游大赛、万礼豪程职业挑战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最美讲解员大赛的渠道,把行业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在师资、时间、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推动学生广泛服务于旅游扶贫、大学生暑期实践、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东盟旅游论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旅游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共获得部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承担旅游管理科研项目50余项。专业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注意成果的转化应用,上述项目成果大多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充实了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库。大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与了科研实践项目,并由此孵化出部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多项,且多个项目在全国、自治区获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在校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5余篇,各项竞赛获奖30多项。通过以赛促教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市场,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勇气,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论文篇2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和国内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就旅游者心理展开讨论,内容如下: 旅游者心理探析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代笔,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代笔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和国内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就旅游者心理展开讨论,

旅游管理论文篇3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旅游管理论文篇4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A.开发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B.参与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c.发展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1981,Lundgren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罗斯·道林(Ross.K.Dow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旅游管理论文篇5

AIDS从20世纪80年代初诊断第一例病人至今,以其特有的传播速度在全球各国迅猛传播和流行,现在累计HIV感染者已超过3430万人以上,成为了人们谈虎色变的话题与疾病。中国于1985年报道检查出第一例外籍艾滋病人以来,到2000年12月底,全国除台湾和港、澳特区外累计HIV感染者已有22517例、AIDS病人880例(已死亡446例)(注:据全国艾滋病防治办有关资料。)。说明国内外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区流动人口增多,或多或少伴随着一些和高危行为。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甚至以色情旅游作为旅游吸引物。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Graburn曾对色情旅游(SexTourism)下过定义:以追求商业性的性关系为主要动机的旅游。它是在明确界定时间和地点为支付金钱或物品的商业交易[2]。Gay宣称约有70~80%的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国家去亚洲旅游的男性游客唯一的追求就是性娱乐[3]。Naibavu和Schutz指出每年有近10万来自菲律宾、韩国、泰国及台湾妇女前往日本从事日本的色情业。至于旅游业与有无联系,根据东南亚及非洲的某些国家的研究表明,这种关系并不明显。如巴厘的妓院其顾客绝大部份是巴厘本地或其它地方的印度尼西亚人。针对外国游客的主要发生在海滩或采用包身的方式。色情与旅游本身并无太大联系,这种结论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得到了印证。但在泰国、加勒比海地区却把色情作为一种吸引物来推销,一些西方人曾一度称泰国是“男人的天堂”,一些日本、我国台湾及香港特区的旅游者去泰国度假是作性旅游。马来西亚色情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游客的数量攀升有关。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欧美就把东南亚国家促销成“东方情调”、“南海浪漫风情”、“失去的天堂”[2]。随着改革开放、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以及某些经营管理者把色情当作一种吸引物资源,有着能增加收入和就业的错误观念。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一些社会恶习有所回潮,如、等有所抬头,并经屡次“扫黄打非”活动,仍然是屡禁不止。在一些旅游发达区流动人口增多,一些来自贫困地区、城市无业的青年妇女进入到行业,甚至转向取得经济收入,少数旅游者为寻求刺激、放纵自我等在旅游区,或寻找“妓男”等,从而使旅游区流动人口中的部份人群有高危行为,并进而导致STD、HIV/ADIS传播等严重社会后果。

在STD、HIV、AIDS流行蔓延过程中,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造成感染的三大途径。其中,性传播的问题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旅游区流动人口的不洁、不律的是其组成部份。说明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与STD、HIV/AIDS传播有重要的关系。

二、对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危害性的认知

色情旅游发达的国家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而政府十分强调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到第一优先地位,而较少考虑其社会代价。这些国家无疑把发展色情旅游作为经济发展手段,作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手段,这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想传播到第三世界的结果。斐济就是典型案例。Naibavu和Schutz指出:色情是完全地方化的产业,它能给没有技术而又没有任何其它合适工作的妇女创造就业机会,它不需要任何外国投资,能带来大量外汇,且没有一点经济损失[2]。在泰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泰国各旅游城市、度假区的酒吧、按摩院、歌舞厅等不断增加,其中不少地方就是通过色情招徕顾客。据不完全统计,光曼谷一地就拥有350多间酒吧、130多家按摩院、100多家歌舞厅,贩卖色相的妇女达10万人,全国约50万人。如闻名世界的“人妖”,在歌舞表演之后,一些人还要从事“第二职业”,按摩院中有健康者,亦有许多特殊的浴客,甚至在当地报刊刊登的广告也公然特意标明该浴室拥有多少“佳丽”,随时提供额外的“特殊服务”[4],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泰国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虽然色情旅游或在短期内扩大了旅游流量,经济收入有了一定提高。但却忽视了社会成本、旅游目的地形象等,忽视了性别与社会等级问题,造成伦理道德的丧失、性病和艾滋病流行、种族关系的冲突、社会犯罪、家庭破裂等众多严重问题。文明人羞于去此地旅游,家人也不允许亲人去这些地方旅游,一旦疾病流行,风景再美也无人敢于问津,对旅游目的地造成恶劣影响。色情旅游或无疑是饮鸩止渴,与死亡共眠。泰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业衰退与此息息相关。泰国四分之一的吸毒,77%的吸毒者共享针头,使色情、吸毒与STD、HIV、AIDS流行相伴生。据报道,泰国总人口5600万,仅6~16岁的儿童就有25万,其中84%有性病,28%血清检查呈阳性。在泰国有40万血清为阳性者,这意味着约有几百万人要为此而死,相当于损失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近年来泰国竭力主张改变旅游形象,发展家庭旅游,重新修改旅游发展目标,放慢发展速度,提出“开展有尊严的旅游,而不是美元与性的旅游”的口号[2]。说明国外清楚地认识到,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所带来的社会代价以及STD、HIV/AIDS传播等危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向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对“黄”总是严厉打击的,每年都要开展多次打黄,但一些地方管理干部、经营管理者违反国家法规,或明或暗在包庇、纵容色情业的发展,不明白其中的危害之大。必须猛喝一声:醒来吧,别与狼共舞。

三、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旅游发展导致了旅游区中大量流动人口的发生与迁移,这些流动人口良莠参差,有部份会发生高危行为。正是有这些少数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导致性病、HIV感染和AIDS传播,且有加速传播的趋势,造成严重的社会恶果,应引起有关人士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有关部门的控制管理。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供有关部门和人士参考:

(一)加强研究,构建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HIV/AIDS关联性的分析研究模式。

旅游区流动人口迁移及其行为是—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行为及其现象。关于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与HIV/AIDS传播关联性分析研究模式,可以选择社会控制理论、社会隔离理论、社会地理网络理论、行为地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卫生保健理论等作为理论框架和指导,在宏观分析研究市场转移、旅游业发展、劳动力临时迁移、旅游者行为活动规律等基础上,构建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HIV/AIDS关联性的分析研究模式,其分析研究模式构建如下图,今后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附图

(二)提高认识,加强经营者、管理者观念转变,并强化其自觉抵制行为。

前已述及,虽然旅游区流动人口中某些高危行为能为经营管理者和地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是短期的,是以长期的社会成本、旅游目的地形象损伤等为代价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政方针相悖的,支持、经营色情业是违法的。因此,要加强旅游区经营管理者和某些地方干部的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加强卫生保健教育,使其意识到支持旅游区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会造成包括STD、HIV/AIDS传播在内的人类社会危害,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犯罪,同时也是违背社会主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犯罪,支持、经营色情业是违法的,会受到道德法庭和真正法庭的审判,使其转变观念,能站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性道德的高度,从思想观念上清晰其危害性,自觉地采取抵制、主动控制旅游区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控制和遏制包括STD、HIV/AIDS传播在内的疾病流行,净化旅游区环境氛围,使地方旅游业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调研和管理,明晰旅游区流动人口状况和高危行为特征。

旅游区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地方工商管理、地方卫生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及有关群众性组织、经营管理者等,应加强对旅游区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和管理,清楚地知道旅游区流动人口数量、分布地点、从事职业、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人口学特征、心理特征、身体状况、社会行为状况、迁移动态等,以便心中有数,实行有效管理。在一些“灾情”较重或流动人口较多的旅游区,甚至可在美国研究所在其国家AIDS研究项目中所使用的高危行为评估问卷(RBA)的基础上,根据本旅游区的实际和特点修改、完善个人问卷等,进行一些问卷调查,以了解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发生的特征与规律,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杜绝旅游区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遏制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所带来的STD、HIV/AIDS的传播。

(四)加强关心和教育,使旅游区流动人口自觉杜绝高危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

旅游区流动人口同其他地区流动人口一样,旅游区流动人口(除旅游者以外),大多经济收入不稳定或经济贫困、情感孤独、与主流社会隔离等,会导致部分流动人口转向以取得经济收入(Lveeks,1998),远离家庭和主流社会,逃辟孤独窘境又会导致部分流动人口、寻找姘妇姘夫以慰藉自我,从而导致流动人口中的少数人群产生高危行为。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发生高危行为者是外来农民、城镇无业人员、私营个体业主、营销人员、外来或合资企业、国有或集体或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者,部分演艺人员等[5]。因而当地社区应多从组织有益活动、联谊活动、文体活动等,丰富外来流动从业人员的生活,多关心其生活,努力改善其生活条件,创造较佳的生活氛围。同时,利用一些机会,如每年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周活动等,加强对旅游区流动人口卫生与健康、艾滋病的危害、预防措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等的教育,使流动人口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减少SID、HIV的感染与AIDS传播。使其外部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厌恶高危行为,从而避免STD、HIV/AIDS的传播,形成文明、健康的旅游区。

(五)加强政府职能,加强“扫黄打非”力度,遏制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

在AIDS发展成为问题之前,AIDS曾是公共卫生问题。明智的公共卫生工作者意识到,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环境赞同然后支持行为的改变,才能最容易改变个体行为。反对高危行为主要依靠对总体人群进行干预,而不仅仅是对个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在相当的范围内实施这些干预,从而带来公共卫生方面的变化[6]。政府应组织有关人员研究旅游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HIV/AIDS传播的关系模式,在研究基础上,会同相关学者、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着手制定诸如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政策、行为规范等管理政策体系,并予以实施。在一些必要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如旅游区流动人口的研究、流动人口的管理、相关知识的普及及宣传教育等,使防治STD、HIV/AIDS传播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尽管我国对“黄、赌”向来打击是严厉的,每年开展多次扫黄,但经常是黄色现象时隐时现,看来对扫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更严厉的法律形式打击这一丑恶社会现象。政、法相结合,增加遏制力度,尤其是严惩某些从地方利益出发或明或暗地保护一些高危行为的企业管理者或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真正杜绝加速STD、HIV/AIDS传播的流动人口高危行为,还我旅游区以“清白”、“纯洁”。

流动人口管理是我国人口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流动人口的某些行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旅游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同样是难题。旅游区流动人口的一些高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STD、HIV/AIDS的传播范围与速度,对此问题一向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有关方面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以及控制管理。这也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柱产业建设应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成就和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2-03-26

【参考文献】

[1]骆华松,敬凯.流动人口与HIV/AIDS扩散——以云南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0,(3).76-78.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3:214-21;217;216;220.

[3]Hall,C.Michael.Sex;tourisminSouth-eastAsia,Tourism&.LessDevelopedCountries,editedbyDavidHarrisonBelhaven

Halsted,1992.

旅游管理论文篇6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不少风景旅游区正在逐步走向联合、走向协作,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西南五省区的旅游协作网络组织,陕西、四川、湖北、甘肃、河南五省的“三国游”协作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在探讨体制、交流信息、开发资源、互送客源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协作程度不深、协作盲目性大等问题。本论文试从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和方式上进行论述,以期得出区域协作的一般规律。旅游管理论文提供更多精彩内容。 发展风景旅游区域协作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

旅游管理论文篇8

旅游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敏感的产业,发生在国内外的旅游危机事件必然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讲,旅游危机可能威胁到旅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并破坏旅游目的地的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程度的整体形象,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旅游业中各旅游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加之旅游企业经营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企业更易面临各种危机,因此,旅游企业必须推行和加强危机管理。

一、旅游危机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危机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干扰旅游业正常运营的意外事件。”亚太旅游协会(PATA)将旅游危机定义为具有完全破坏旅游业潜能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信心,、经济危机、恐怖主义活动、战争以及疾病等危机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出游决策,当危机爆发时,旅游业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一系列国内外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不断冲击着中国旅游业,“98洪水”、“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美伊战争”、“印度洋海啸”等对中国旅游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危机主要受安全性因素、经济社会性因素、物质性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安全性因素包括危机中不确定性因素对旅游安全的威胁和对旅游预期安全的威胁。目前,大多数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性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安全已成为影响旅游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过程和旅游愿望。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根本因素,这两个因素的波动自然导致旅游需求的波动。危机事件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扰动,会改变旅游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可支配的收入状况,从而导致游客的出游能力和愿望的波动。物质性因素指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危机事件往往可能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设施造成极大的破坏,降低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旅游资源质量,进而影响旅游需求。

二、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

(一)从旅游供给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1.旅游企业的关联性。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它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不仅包括旅游部门内部各个行业(吃、住、行、游、购、娱),还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相关行业,如外贸、交通、工艺品生产、建筑业等,所涉及方面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到旅游业。旅游业由有关国民经济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等构成。从波特的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旅游业的价值构成应是: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旅游工艺品。在整个价值链上,各个旅游企业以旅行社为中介组成战略联盟的形式,旅行社在事前以契约的形式向其他旅游企业预订旅游者所需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如果某个企业由于人为的或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没有履行契约,就会波及到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每个企业都将遭受损失。所以,应加强各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消除危机以减少损失。

2.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在完成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全部服务过程、旅游条件以及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它是以服务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产品,旅游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和一般服务产品的特性,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的特性。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经历”,是旅游者对旅游全过程的一种“感受”。无形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难以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和客观评价,而只有购买了某一旅游产品,并且完成了整个旅游活动后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不可转移性的特点说明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时,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只能自己享受购买的旅游产品,而无权让他人分享;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说明生产旅游产品是一种风险极强的行业。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即它是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旅游者购买的主要是整体旅游产品,任何一家旅游企业都只能提供一项或几项单项旅游产品。因此,只要旅游产品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服务出现危机,必然影响整体旅游产品,进而影响其他旅游企业。

(二)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危机。从旅游消费来看,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旅游者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旅游需求是一种发自于要求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等动机的一种非基本需求。生理和安全是其最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这两者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旅游才可能成行。旅游需求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如:政治局势、经济危机、自然环境、传染性疾病、安全事故等影响,这种非基本需求必然要为基本需求让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也是这样的,安全和舒适是他们旅游决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一旦旅游企业及旅游地发生了影响这两者的负面事件,旅游者会立即“抛弃”该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对危机事件的敏感程度是有层次的。旅游消费者在做出旅游决策时,会伴随产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可以被旅游者觉察的。任何危机事件都有一个阈值(或者临界值),即旅游者对所觉察到的旅游决策风险的容忍限度,每个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都有一个他们所能承受的特定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消费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旅游者对旅游决策的主观评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旅游业发生的负面事件很容易被识别并获得认同,一旦发生了负面事件,就会使旅游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旅游企业预防危机的措施

(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许多分散、零星的信息组织到一起,全面地监测、跟踪各种动态,向风险防范指挥部门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旅游企业应时刻监测、搜集旅游市场上潜在的危机,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对引发旅游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旅游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的与本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可以促进企业决策者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将有利于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危机。旅游企业平时应对自己的所有产品和相关信息有通盘的了解,洞悉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然后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并制定好相应对策,主要包括:(1)设立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这些成员必须提供24小时的联络方式,确保在危机爆发后成员间能形成顺畅的通讯网,每个人适时扮演相应的角色。(2)预先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发言人。这个人可以是CEO、总裁或对危机最为了解的人,此人应具有相当的沟通能力,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感,在第一时间传递最适当的信息。(3)注重与旅游业领域相关的重要媒体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这对旅游企业在“事件”发生时,能否引导媒体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是至关重要的。(4)将危机管理制度制作成手册或文件,并按制度认真执行,否则危机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员工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危机管理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种“危机”氛围。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可以凝聚旅游企业内部员工的信念,建立共同的危机预防,增强旅游企业的战斗力,避免在危机发生时,把时间浪费在企业内部的危机沟通上。加强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反制危机的能力。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线服务员工的失误是引发企业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为失误的内在根源多是由于企业缺少危机处理的教育训练。因此,结合职业训练,加强危机教育能够大量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危机。旅游企业危机教育不仅要注重单纯技术层面的强化,更要进一步加强危机处理前的心理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承受危机的能力,建立起处理危机的必胜信念。在服务态度上,要以顾客为中心,充分考虑并满足顾客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要。通过危机教育,让员工深切了解到员工前途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四)注重危机公关。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事先已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企业的信誉、形象等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所应采取的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旅游企业发生危机,应立即查明危机的原因和来源,及时向旅游者公布,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并以诚信的原则主动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任何一个不谨慎的反应都有可能使旅游企业遭受更大的破坏,而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则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更快地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公关的好坏,一方面体现出危机当事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更直接影响到危机当事人的信誉和利益得失。旅游企业形象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有的公关行为都要围绕着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一中心来开展,危机公关也不例外。因此,凡是有损于企业社会形象的事都不能做;当具体利益与维护社会形象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具体利益。当事件只涉及具体利益时,应该立即将其与社会形象明确区分开来,不让其与社会形象挂上钩;如果事件涉及到损坏社会形象,则应该马上以修复社会形象为主要目标展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关行为。我们都不希望出现危机,但危机到来并不意味着企业对此无能为力,不意味着问题不能解决,事态不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只要旅游企业能够注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握好危机公关的每个过程步骤,积极引导舆论,就能安然渡过难关。而且有些危机事件处理得当,还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改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的机会。

(五)引导旅游者改变行为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危机的影响。危机过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仍会潜伏在旅游者心中,并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合理的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经过SARS的洗礼,旅游者逐渐认识到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赞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卫生条件及其防疫防范服务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和选择将会变得比较挑剔。安全顺畅旅游、健康卫生旅游、文明有序旅游,将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项目活动的第一要求。旅游企业应该根据危机后旅游者可能的行为模式,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的旅游愿望、旅游信心的恢复和旅游目的的实现。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应包括:(1)引导旅游者出游方式的多元化;(2)引导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空选择多元化;(3)引导旅游者主动承担旅游行为的社会、生态责任,促使旅游者接受生态化的旅游行为模式;(4)引导旅游者改变不良的日常行为模式,推广文明的日常行为和旅游行为模式;(5)引导旅游者逐步提高旅游目的的层次。

四、结论

旅游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质量、天灾、人祸、品牌、财务、犯罪、事故等方面。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外部因素往往是旅游业本身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负面事件对旅游企业所导致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负面事件所引起的恐慌及流言在市场中的长期扩散,从而对旅游企业具有持久性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游客对目的地负面性的认知,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度的声誉造成损害,以至旅游者数量减少、旅游支出减少,当地旅游经济出现衰退,并使当地旅游产业活动的持续经营发生中断。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建立有针对性的预防危机的策略。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时,首先,应该强调忧患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其次,应制定危机处理制度,注重危机公关,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美誉度。再次,应认真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九全,李开宇,张艳芳.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J].人文地理,2003,(6).

[2]吴昌南.试论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J].江苏商论,2004,(9).

旅游管理论文篇9

56.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近五年内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稳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这一发展背景下。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进入难度较低的用人单位;而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事业单位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旅游管理论文篇10

在管理领域,国内最早提出“界面”概念的是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1997)[1]。该研究所认为,界面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资、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宏观层次,最典型的就是用户(user)—制造商(manufacturer)—供应商(supplier)界面,即界面;二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层次,比如,市场营销—R&D—生产制造界面,即界面П;三是职能内部层次,如R&D—R&D界面、研究—开发界面等,即界面Ш。官建成、张华胜将产生冲突的区域叫做界面,认为界面存在于独立的子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中[2],其和谐关系对产品开发成功影响甚大。刁兆峰和余东方认为,界面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状态[3]。吴涛、海峰、李必强认为,界面是相关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集成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4]。

通过对上述的各个概念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界面具有以下特点:(1)相互作用;(2)相互连接。在此,笔者对旅游企业间界面给出一个比较粗糙的定义:有内在关联性的旅游企业之间为满足各自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根据长城研究所对界面的划分,旅游企业间的界面属于界面。本文旅游企业间合作主要指的是旅行社跟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的合作。

(二)界面管理

界面管理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企业需要处理企业之间、企业的各组织部门、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质、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解决界面双方在专业分工与协作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控制、协作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最优化[5]。

(三)界面管理的发展历程

界面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8年Souder&Chakrabarti开展的界面问题研究,他们发现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界面管理是新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华锦阳根据管理方式与公司战略的关联度,将界面管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6]:第一阶段:职能分割,部门孤立,各行其是,界面管理近于无;第二阶段:在项目水平上各职能进行联结合作,形成矩阵式结构,但仅限于单个项目,未能将所有项目一体化,缺乏企业全局战略思考,界面管理是不完全、不稳定的;第三阶段:在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的指导下,部门之间达成伙伴式合作关系,一体化程度高,界面得到很好改善,企业中高质、创新、高效益的产品快速、持续产生。

二、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

在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无益的冲突,从而导致界面双方连接、作用的障碍,也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无论是旅行社和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还是旅行社和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都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航空公司没有给旅行社确切的价格、航班及班次等信息,也没有给其充分的时间提前量,更没有较大的折扣;饭店没有及时告知旅行社饭店的预定、出租情况及价格的变化情况;景区的价格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还是会出现涨价的情况,而没有及时通知旅行社。旅行社需要提前制定其线路,在与其上游企业合作中,由于得不到及时、透明的信息而使自己在经营操作中常常处于无序状态,甚至自己支付机票、客房、景点的涨价部分,从而降低了利润。

2.关系松散、相互之间不信任。航空公司、酒店觉得旅行社不可靠,淡季的时候请旅行社帮忙推销一些线路,但如果该条线路利润很低,旅行社通常都不会尽全力去推销,而在旺季的时候,航空公司(酒店)也不肯给予旅行社较低的折扣和较多的舱位(床位)。旅游景区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希望跟旅行社合作,共同宣传,以提高其知名度,而当景区热起来后,却没有保证最先投入开发的旅行社的利益,而是提供同样优惠的价格给所有的旅行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早期投入的旅行社的利益。

(二)旅游企业间界面问题形成原因

在探讨界面问题形成原因方面,郭斌、陈劲、许庆瑞等对企业内部界面问题以及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界面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粘性信息”(stickyinformation)的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缺乏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目标差异导致的界面冲突、个人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等4个方面是产生界面问题的共同原因[7]。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面的形成原因可以分析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利益的独立性。旅游企业间是由不同的企业组成的,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因此,依然满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同时,又由于企业成员的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企业具有利益上的异质性。如在旅游旺季,酒店尽量减少提供给旅行社的客房数,而在旅游淡季,又希望旅行社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客流量。

2.组织异质性。每个旅游企业都有其各自的历史、经历、观点、行政系统和经营理风格,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而且该企业文化将影响自己员工的目标追求和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也影响企业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能力。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准则。

3.信息不对称。界面问题是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流动时表现出来的。因此,其信息流畅度与信息的内容、传递信息的介质有关。每个旅游企业是独立的组织,因此,具有独立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不一定跟其他旅游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也不一定能和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很好的匹配,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及时。

三、旅游企业间界面管理机制

界面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从界面的产生结构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纵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纵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部有直接隶属关系;另一类是因为横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横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的地位平等或相对平等[8]。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并行的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他们之间的界面是横向界面。

从界面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待横向联系方面的界面应采取跨职能整合原则、充分沟通原则和协商合作原则[8],相应地,建立了跨职能整合机制、充分沟通机制和协商合作机制。

(一)跨职能整合机制

跨职能整合是指在界面管理中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在系统目标指导下实现管理中各企业之间、各项目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绩效[8]。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针对产生界面障碍的利益独立性,可以采用跨职能整合,以建立合作各方共同的企业目标,需要制定这些目标的管理者具有精通多种职能管理知识的通才,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才,因为通才才能更好的与对方企业谈判并建立合理的共同目标。在合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原有目标不再符合现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合作者既希望从合作中得到好处,同时,又极力保持相当程度的自,自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共同目标的潜在冲突。因此,需要这些管理者需要对发展方向定期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协调一致[9]。

(二)充分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间的有效运作,克服信息不及时、不对称的障碍,必须加强界面沟通和协作。通过沟通,有利于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得到共同发展;有利于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理解对方的行为。

1.建立协调小组。当旅游企业开始合作后,不同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共同商讨一些事情,他们会定期开会,通过这个途径跟对方熟识。但是,并不是很多员工都能跟对方企业的员工交流的,因此,这些员工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同时,由于某些部分涉及到不同企业的共同的参与,因此还是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协调小组。

2.建立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旅游企业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因此,会缺乏对其他企业信息了解的冲动,从而造成信息流堵塞在信息源附近,导致信息粘滞。在旅游企业间界面管理中,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共的信息平台,这样,跟界面联系着的每个旅游企业都知道其他企业的一些信息及游客具体的需求信息、反馈信息,从而节省了管理的成本。为了了解不同企业员工的想法,还可以设立论坛,给员工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因为界面管理也不可能使每个员工都能面对面的跟其他员工进行交流。

3.建立适应界面管理的企业文化。针对产生界面障碍的组织异质性进行有效管理,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企业内部适应界面管理的企业文化。即努力营造有利于整合的旅游企业文化,积极倡导各旅游企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以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了解、沟通与合作。

(三)协商合作机制

在界面管理中,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各旅游企业形成了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关系。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各自的权、责、利,避免互相推诿责任。当出现矛盾时,撇开自己的局部利益,以整体利益为重。同时,需要增加双方的信任,达到共识。

参考文献:

[1]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现代企业组织的界面管理[J].中国环保产业,1997,(12).

[2]官建成,张华胜.R&D—界面协调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1-5.

[3]刁兆峰,余东方.论现代企业中的界面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85-86.

[4]吴涛,海峰,李必强.界面和管理界面分析[J].管理科学,2003,(1).

[5]李凤莲,马锦生.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的界面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6]华锦阳,张钢.试论界面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J]科研管理,2000,(2).

[7]郭斌,陈劲,许庆瑞.界面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向[J].科学学研究,1998,(1).

[8]邓志刚,李宝山.新技术革命与管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11-117.

旅游管理论文篇11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入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蚀比较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证,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入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入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入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个方向入手,并合理地调整三个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个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入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个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个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个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入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个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旅游管理论文篇12

束缚则难以施展拳脚,首先,政府方面,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偏离自己的角色,混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区别,没有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因此在该“作为”的时候表现为“不作为”,该“不作为”的时候则越权“作为”。

(二)体制外空间拓展缺乏,行业协会组织价值尚未得到重视和挖掘

实际上,数量繁多、形式多样、功能发达且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行会中介组织是其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会组织在间接的宏观调控者即政府与市场中自由竞争者即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承上启下。目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初具雏形。这些行业协会多数是地方性的,并且还存在缺乏政府宏观统一引导;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能发挥不到位;协会建设缺乏总体指导规划,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清晰等诸多问题,这必将对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宏观管理调空缺失,导致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旅游业虽然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下,但就全国来讲缺乏统一协调的宏观管理引导,各地旅游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旅游资源缺乏互补,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旅游业危机管理体制的现代性构建

(一)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

政府管理部门要明确界定自身的职能范围,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从具体的操作事务中解放出来,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

(二)明确企业产权,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旅游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对企业行政干预,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提高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其次,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旅游经营企业要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再次,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大小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三)拓展体制外空间,健全旅游行业协会组织

首先,旅游行业协会组织要接受政府授权,相对独立开展工作。行业协会是经过注册的法人单位,在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已对协会人财物有效管理的体制下,是否允许各协会根据行业发展与会员单位的需求,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其次,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职责,积极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将工作重点聚于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加强对本行业的企业和市场秩序的自律性管理。再次,明确区分重点,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协调行业关系、研究产业政策、指导协会工作等行业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提出政策建议,使旅游行业协会在中国旅游市场发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注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人才。

(四)树立泛旅游产业理念,引导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所谓泛旅游产业,是指“超出观光、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概念的更加泛化的旅游产业概念,是为人们提供具备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刺激性等特性的体验消费的一系列产业的总称。是在以“出游行为”作为前提的条件下,所有的消费经济通过相互融合,构成了巨大的消费经济构架。它融生态旅游、会展、体育运动、娱乐购物等诸多项目于一体,形成巨大的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服务产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扩大市场容量,拉动消费,刺激需要,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吸引人们聚集,从而产生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三、旅游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近年来,社会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必须提升开发工程,强力打造精品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形成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旅游业是劳动就业的巨大“蓄水池”,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导游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有力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建设计划目标:努力进行改革,打造特色专业

(一)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特点、依托产业优势,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优势,打造善教善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理念,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力争通过师生、学校的共同努力,使旅游专业学校成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要研究市场,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满足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培养能够达到中级技术等级标准,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争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促进,能为区域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确定具体目标

1)明确专业方向,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细化为导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能力。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我们要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使专业教学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3)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要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提高学生就业率;加快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