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7:54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供水水费和水资源费的内涵、构成、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探讨水利工程水费与水资源费的区别。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费;水资源费 水资源是国家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和水价改革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 一般地,现行水价包含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价、自来水生产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四部分内容,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价都是水价构成中的两个部分,这是它们的相同点。水利工程水费依据工程水价标准计收水费,遵循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2003联合颁发的4号令《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资源费依据水资源费的标准征收,遵循国务院第460号令《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下面主要从涵义、构成、使用管理等方面探讨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价的区别。 1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及水费的计收使用管理 1.1 水价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价格。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 水价历史沿革包括五个阶段:公益性无偿供水阶段(1949~1965);政策性有偿供水阶段(1965~1985);水价改革起步阶段 (1985~1995);水价改革发展阶段(1995~2003);水价调整与综合改革阶段(2003-)。其中:1992年,水利工程供水列入国家重要商品目录。1994年财政部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将水利工程水费作为生产经营收入管理。2003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颁布,全面规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行为。水价的改革与发展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水商品属性的认可,水利工程经营性供水促使水管单位提高供水服务水平。 水利为社会提供的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产品或服务,水利工程供水工程大多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水利工程供水不仅具有经济目标,同时具有政治目标,因此水利工程供水具有自然垄断性属性,由政府定价。 1.2 水费的计收与使用管理 水利工程水费是供水经营者从事供水生产取得的经营收入,依据物价部门批复的水价标准和实际计量水量收取,水费用来弥补供水经营者的供水耗费,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打下基础。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以加强水费的计收工作。水费的使用和管理,按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当前水管单位大多数遵照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1994]财农字第397号)使用管理水费。 2 水资源费标准的制定及其征收使用管理 2.1 水资源费的内涵及标准制定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三个方面。水资源价值的大小是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水资源稀缺性的体现。《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费实质是水资源出让的费用,是表明国家对水资源拥有产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水资源即是使有权的转让,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国家对水资源所有权的体现。劳动价值是指水资源所有者或使有者为了使天然水资源变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往往需要追加一定的人类劳动,如水资源管理、开发、保护等,这样必然在水资源价值中含有一部分劳动价值。 资源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然水资源价格,即地租本金化价格,包含了天然水资源的价值以及水资源的所有权的综合体现;二是水资源管理投入的补偿费用,包括水资源的勘测、开发、保护费用,水资源的再生产费用和损失补偿费用。 依据《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水资源费由取水审批机关负责征收。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水行政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聚焦中国的水利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研究及部署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推进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可持续发展水文转变。创新决定在发展,创新关键在人才。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对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提速,对水利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作为水利工程领域的基础专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与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给排水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涉水专业有着紧密联系,它涉及到对水文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与管理,是指导水文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1]。一直以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主要为水库、水电站、灌区、航道、桥梁等与水相关的工程建设提供水文水资源信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治水理念的转变,特别是2009年水利部提出了“大水文”理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为涉水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提供更快速、更精确以及更全面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为保障江河湖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提供准确信息,为抗旱工作提供科学分析依据,同时也要及时拓展信息领域,由传统的仅与水量有关的信息拓展为与水量、水环境和水生态相关的信息。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以满足新时期治水新理念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位从事该专业的老师需要不断认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起始于1952年,由刘光文等学者在河海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陆地水文专业,经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3],即以工程水文为主的“陆地水文阶段”,考虑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以及向工程水文、水资源水文和环境水文不断延伸与扩充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截止2011年,我国已有5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众多高校设置该专业,说明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表明该专业近几年来在高等国民教育中发展速度较快,水利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增加[1]。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目前大致形成了以下特点:①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除几所重点大学外,其余院校培养规格为“宽口径,厚基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水文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②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一致。由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由过去的陆地水文专业以及水文地质专业合并而成,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基本上形成了两个方向即立足地表水以及立足地下水,适当进行专业延伸。③课程体系基本相近。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启动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认证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大部分院校均以此为模板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不同的是,先前由水文地质专业发展而成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院校侧重于地下水方面的课程。④招生规模不大。除几所重点大学外,其余院校招生规模不大,一般为30~40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治水理念也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现代化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新时期治水理念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水利部“大水文”理念的提出,为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解决日趋复杂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提供了可能。然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面对新时期治水理念的变化,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理论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3S技术、水文计算软件应用能力不足,大量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生因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到工作单位适应期较长。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严重滞后现代水利发展需要,使得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比较单一,知识面偏窄,仅局限于本专业传统水文业务,对于水环境、水生态、农业水资源利用等知识领域涉入较少。事实上,很多水文专业上的业务,水利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学生也能基本完成,市场适应能力较弱。③由于招生人数少,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实验室及实验设备投入不足,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新技术、新手段了解甚少,就更谈不上对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④由于该专业(地表水方向)就业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如水利局、水文局等,毕业生进入这些部门均需进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有一定困难,与水利类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明显处于劣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文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同时也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期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已日渐发展为一个由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利科技发展、涉水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对水文水资源的需求,使本专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2新形势下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1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目前,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一致,已形成了两个大方向,即立足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适当进行专业延伸,形成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农业水资源以及地理水文等不同的专业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专业培养方向应结合国家水利行业发展需求,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不断调整,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增设相应方向课程,如农田水利学、灌溉与排水工程、生态水文、水文信息化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2.2优化专业教学体系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具有总学分多、课程覆盖面广和学时数多的特点,符合教育部所提倡的本科生学位教育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但是,由于受总学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等其他普通教育内容学分的限制,一些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的选修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现有课程设置缺乏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为此,应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前提,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既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优化专业教学体系,筛选符合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主要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界定课程教学内容,协调不同课程间的衔接,在避免知识交叉重复的同时,也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群,可根据水利行业发展需求设置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地下水、农田水利等课程群,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将来工作意向选择合适方向进行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③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根据国家水利行业发展需要,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农田水利学、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学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社会竞争力;④根据用人单位工作需求,结合水文水资源学科的需要,预留一定的学分空间以适当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例如,3S技术应用专题、流域水文模型、地下水数值模拟等,从而使学生熟悉本专业常用软件,进而提升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⑤适当增设若干与公务员、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如公务员考试辅导、二级建造师考试辅导等,以引导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增加学生社会竞争力。

2.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水文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教学,既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但现代化水利的建设,需要大批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应对新形势下水利行业发展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提出的挑战,应当在适当精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有利于提升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同时还应加强校内实验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水文与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的锻炼,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迅速了解当今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另外,鼓励学生参加水资源论证、水环境监测、水土保持等建设项目的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等有关上岗证的培训或考试,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年轻教师比例不断增加,由于年轻教师绝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台,缺少实践锻炼,因此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年长的教授由于没有职称上的压力,给本科生授课的时间大大减少[5]。同时,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生活及职称晋升压力,往往很难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大教授授课比例,做好年轻教师传、帮、带工作。另外,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引导本专业的专职教师到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局(站)、水利工程施工一线进行科研合作或技术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丰富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同时,也可以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以讲座或论坛方式给学生讲授相关专业知识。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以及近期国家对水利行业的重视,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激增,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也给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需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把握行业发展对水利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发现不足,适时调整,勇于探索,不断推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出满足新时期治水新理念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动态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8-20.

[2]莫淑红,宋孝玉,黄领梅.新形势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5):61-63.

[3]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3

流域水文循环机理研究

可以说,流域水文循环机理研究是当今水文学最具希望的前沿领域。针对现有的水文分析方法,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利用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相结合、流域宏观规律与微观机理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讨和建立这一新的水文学理论。

2004年起,他们开始在山东省位山引黄灌区筹建生态水文综合试验站,并于2005年3月正式开始观测。该试验站采用了国际水一能量观测计划(GEWEX)中的通量观测设备和观测项目,同时还增设了土壤物理、作物生理、地下水监测。另外,还定期和不定期对土壤水分、地下水水质、作物长势等进行强化观测。通过田间直接观测研究地下水一土壤一作物一大气耦合系统中的水热循环机理及田间蒸散发规律;结合田间观测、卫星遥感建立灌溉条件下区域分布式水文模拟模型,分析和评价我国北方大型灌区水资源消耗的时空变化规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他们参考我国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地观测与试验,将水文数据分析方法和水动力学理论相结合,在水文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水能量(热)耦合平衡概念出发,统一了关于蒸发的三个假设即Penman假设、Bouchet假设和Budyko假设,一经刊出即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此外,他们还重新推导了流域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并建立了基于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流域蒸散发模型,为预测气候变化的区域水循环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热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国内较早开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的单位之一,甚至多位成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于国外留学期间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GBHM模型、基于代表性单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散耗性分布式水文模型。

其中,基于地貌特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BHM》充分考虑了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以Gls为工具,利用分形理论对分布在不同气候条件的流域进行了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独立提出了一套有别于常用的方形网格和三角形网格的离散单元划分方法,将流域宏观水文特性与水动力学过程结合描述流域水文过程,既提高了计算效率又保证了精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特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的瓶颈问题。在GBHM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污染物的地表径流冲刷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构建了分布式的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他们提出的“基于代表性单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不仅总结了流域水文本构关系建立的方法,提出了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数值法,构建了适用于一般流域水文模拟的完整的本构关系,与基本方程一起构成的闭合常微分方程组,还采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模型求解的计算效率、稳定性和鲁棒性,已在中国和美国的近10个不同类型的流域进行应用和模型结构与参数的诊断研究。

同样地,“干旱区散耗型水文模型”的提出也是他们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结果。在对干旱区绿洲水文过程的长期研究之上,他们突破传统的流域概念,根据干旱区绿洲的水文过程以径流的散耗为主的特点,提出了水文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干旱区完整的水文过程,包括出山口以上的径流产汇和出山口以下的径流散耗,将流域相应地可划分为径流产汇区和径流散耗区,对干旱区绿洲内水分转化过程建立各种计算方程和转化关系,从而可对整个绿洲的水资源的转化和消耗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可为其他地区的水文模拟提供新的思路。四水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转化规律及水热耦合迁移和转化机理是SPAC(土壤植物一大气连续体)研究中的重点,是农田水循环研究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水文教研组就开始了土壤水领域的研究,在土壤水分运动机理、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测定,植被蒸发蒸腾原理、降雨入渗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编著出版的《土壤水动力学》已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建立新疆叶尔羌灌区地下水和土壤水,盐观测基地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SPAC相关研究,形成了SPAC机理、模型与应用的一系列成果。微观机理方面,包括陆面蒸发和腾发的机理、饱和一非饱和土壤中的水分运动机理、田间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中水热的耦合运移机理、伴随水循环的作物生态过程机理。宏观区域水循环方面,他们又应用“3S”技术将微观(田间)水循环机理应用到灌区或区域,用以研究区域水资源消耗,特别是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价农业节水潜力。

由于长期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四水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他们提出干旱区绿洲四水转化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以耗水平衡为基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为新疆叶尔羌、山东位山、宁夏青铜峡等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及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支撑,为干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他们还开发了遥感腾发模型PT-VITT,为大尺度非均匀区域的腾发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水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

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逐渐寻找出水资源研究的突破口,将研究重点从水资源系统本身的规律,扩展到对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问题的研究,研究尺度也从单个水利工程向覆盖全流域和相关区域的范围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的宏观经济水资源理论,面向生态环境的宏观经济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上。

针对流域生态用水管理与调度评估关键技术,他们结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用水问题,建立了干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监测系统,取得了系统的监测资料建立了干流上中游,干流下游水均衡模型,测算了不同根系深度、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应的潜水蒸发量,确定了自然植被的年耗水量,计算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需水量。一系列成果在干流下游水资源配置和工程规划以及应急输水的效果评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价值。

针对水权理论框架和实施关键技术,以及基于水权的水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石羊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中澳水权项目、中日水权项目中

得到体现,提出了我国初始水权分配的理论、原则和模型方法。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该规划于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

针对流域人与自然用水冲突协调关键技术,他们又提出了以耗水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干旱区绿洲水资源配置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叶尔羌河流域规划修编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提出干旱区社会经济用水比例,适宜灌溉面积,合理地下水位,自然生活耗水量等指标,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用水冲突协调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面地下水联合调度关键技术,他们在大比例尺水文地质条件勘查、流域地下水监测网络、大型水均衡试验场等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ls平台的灌区地表水一土壤水一地下水,溶质垂向运移与二维水平扩散耦合的模型体系,运用数量化理论进行了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评估,应用于疏勒河流域的水土资源综合规划,对世行项目规划的移民方案提出了重要的修正意见并得到采纳。

流域水量统一调度

不唯如此,在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上,他们整合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以黄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为背景,他们提出了系统流域水量调控的理论方法和模型体系,建立适用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管理系统和情景模拟平台,应用于两个流域的水量统一调度实际工作中,对防止河道断流和提高水量统一调度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理论方法层面,提出了水量统一调度的两个理论基础,即水流演进与水量调控机理和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作用机理;在模型层面,提出了流域水量调控的自适应模型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整体优化模型;在应用层面,更是开发了黄河流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投入使用。

理论方法与模型暂且不论,仅是应用层面的工作就大大值得称道。经过反复的实践,他们将现行水量调度方法方案编制由原来的人工计算变为计算机控制,而且应用自适应理论和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建立了水量自适应分配模型和优化调度模型,克服了以往调度中存在的多项缺点,不仅能根据国务院分水指标,实时跟踪动态目标,快速精确地将水量分配给各用水单位,也能对全流域年水量调度分配指标进行优化,并通过三维仿真对调度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应用实践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系统,克服了实际调度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增强了水量统一调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方案编制的效率和调度精度,为黄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科学调度提供了操作平台和决策环境。两个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4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日常已经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水资源工程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水资源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水资源工程起步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在现阶段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如何通过有效的责任体系来引导工程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工程社会责任的一个分支,也是工程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当中的应用。一个成功的水资源工程应当要包含几个要素: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功能;在完成工程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中的支出;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收入,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耽误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与环境和社会向协调,是水资源工程能够保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要素都是现代工程的社会责任体现。并且,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在多个角度都有着不同的含义[3]。从组织角度来看:水资源工程在有关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对较多,并且各个关系之间较为复杂,但这种关系的维持时间较短,在工程结束之后,这种利益关系变也会随之结束。其次,大型的水资源工程当中,在合作方面的要求往往要比产期组织更为迫切,合作之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工程最后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水利资源工程中可以将企业治理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企业生态理论等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通过这些理论能够体现出水利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从工程哲学角度来看: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指,水资源工程共同体在水资源工程实践中对水资源工程价值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需要对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受众的人群复杂,并且还需要将水资源工程中对环境以及人类的各项危害降到最低,在整个工程中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存,并在水资源工程中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目前,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其中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个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创建精品水利工程。通常,水资源工程的施工规模都比较大,并且建设周期较长、施工技术较为复杂,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内容,而水资源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战略规划中都发挥出来重要的作用[1]。在水资源工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会使施工人员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提高,更加有利于水资源工程这种大型工程的建设。同时,还能够保障水资源工程在项目规划、决策、施工以及设计方面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使水资源工程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完善,从而建设出质量优秀、环境和谐、技术先进的精品水利工程。第二,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性。水资源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大众的公益事业,且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维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服务人民、为社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工程建设获取利益,在这个层面能够有效的促进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水资源工程能够满足于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5]。第三,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人文的协调性。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履行,不但是一项工程上的建设,同时还是工程精神的创造。在我国大部分的水资源工程建设中都体现出了水利行业精神,使其不但获得了物质上的收益,同时还获得了精神与文化上的财富。因此,在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中需要提高工程的宣传度以及媒体的曝光度,这样不但能够使工程受到大众的检验,同时还能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向公众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水资源工程建设理念,更加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人文之间的协调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三、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中,首先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统筹全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其中的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全面协调水资源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工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于整个工程的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以及人文责任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多个方面的要求中体现出人与水的和谐共存,实现工程、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能够在精神与工程中体现出社会的责任感[2],因此,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出主要作用力,准确的体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工程市场环境,使水资源工程能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同时,还需要统筹全局,保护水资源工程中的工人、移民等弱势群体,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与环境的评测标准,努力在工程中实现绿色水电,并倡导生态文明。

(二)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

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能够有效的对工程的施工起到约束作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与质量。完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利益与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方面,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当中,需要扮演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使用国家的权利与法律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执行,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工程中的执法力度,这一层的约束是企业、媒体、公众以及政府自身所形成监管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障[4]。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协调水资源工程中的各项矛盾,以政治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水资源工程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并对其中出现的逃避社会责任现象进行严格的处罚。同时,政府需要坚定自身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只有作为监督者的政府部门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有效的帮助水资源工程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从而构建出和谐社会发展。

(三)提高水资源工程的创新能力

在对于水资源工程的施工方来说,企业需要提高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创新能力,其中包括了技术上的创新以及管理上的创新。在水资源工程的建设项目当中,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能够使工程具有一定的科技效益,对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工程的创新能力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管理层面上的创新有着体制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这四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各项创新方式,来实现水资源工程的进步,弥补现阶段的发展不够成熟的不足之处。以此同时,企业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前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与施工策略,不能只抱着一套规章制度不放,要保持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灵活的针对工程进行改变,体现水资源工程中的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以及人文责任。

(四)积极开展社会监督模式

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不但需要政府来充当监督者角色,更加需要积极的开展社会监督模式。社会监督模式能够将水资源工程展现在社会当中,增加工程的透明度,使施工能够受到多方面的约束,更加的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施工单位以及各项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开展社会监督模式,也能够让人们看到水资源工程中的人文精神,并使人们能够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工程的管理者变为相关利益的参与者,在水资源工程中实行民主制度,以保证水资源工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在招标方面,同样需要体现透明性,并保证工程招标中的公正、客观,在社会的监督中建设出一个阳光工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利益所求的和谐工程,从而体现出和谐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水资源工程中的体现社会责任,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而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工程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阶段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改善。因此,需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提高水资源工程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监督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资源工程中体现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11276-11278.

[2]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70-72.

[3]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2009(01):48+5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5

一、用人单位调研及结果分析

站在社会新时代的今天,从事水利相关方面的人员也应具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与研究性人才,在教学培养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定位,力求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2]。为探索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以下称“我系”)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水利系统(含水文领域)的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共发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过对73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水文人才培养定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

调研发现,水文领域需要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并具有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能从基层工作做起,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这种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才满足现代化水利事业的需求。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练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工程局工作,从事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工作。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设置系统的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与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完成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无缝对接。

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为培养基础雄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竞争意识的专业人才,在总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系以传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为主线,加强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实际中应用水文与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系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断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掌握。我系将相关智能软件引入教学课程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软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工程实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我系也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3],进行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学习过程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针对水文测验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综合多途径培养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综合考虑水文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能力培养,构建理论与教学体系相互呼应,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实用性,兼顾社会发展的前沿性,与工程项目、教师科研、毕业生就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实例教学、框图教学和水文水资源相关软件的介绍与应用,增加课堂报告与讨论次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文文献能力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国外视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采用精讲多练、案例教学、启发与引导、提问与讨论等方法[4];而对于新的理论和技术,课内着重启发、引导,课外指导学生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硕(博)士毕业论文、专著等,加深学生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内学时紧张的问题;吸收、借鉴国外水文教育经验和优点,聘请水文专家开课或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定期播放生产录像,将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6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它与给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水质工程学等一起构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是城市健康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还需要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我校得到了优化和完善。

一、课程体系建设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及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

1.1 课程教学目的及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有关水文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设计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水文现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概论和基本设计与计算技能。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供水水文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微生物学及管理工程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不太容易掌握,且学习起来困难较多的课程。为此,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做了精选、整合优化处理,力争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办出特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了解课程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2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阐述了水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水资源的相关理论、国内外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重点介绍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取水工程的类型、设计和使用条件以及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该课程在48学时的理论课授课外,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工艺方案选择、工程计算及设计绘图方面得到训练。

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2.1 教学内容改革

(1)针对教学内容广,在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例如,“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取水工程”等部分作为本课程重点,在教学中分配了20学时时间,其次“水资源量评价”和“节水理论与技术”分配了6学时时间。重点内容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力求精,有一定深度。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例紧密结合。例如在“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中,补充了“引滦入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内容。在“取水工程”教学中,详细讲授了“龙庆峡”等工程。同时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水源地选择、评价及取水构筑物结构建立感性认识。总之,在整个理论教学,始终贯穿着工程实例教学。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为2002年出版,某些内容已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在本次教改中,及时进行了修改。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将教材用的GB5749-85标准,改为GB5749-2006,并对GB5749-2006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范围的逐步拓展,为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教学中我们把国际上一些前沿课题和研究进展等内容引入教学,如最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与模型等。

2.2 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向探索性教学转变,采用灵活式教学形式。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表格、数据模型、水资源现状分析图、取水构筑物图等贯穿始终,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不仅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甚清楚,而且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也可以事先把一些图表制成幻灯片,但图一般是静止的,不够形象生动,还是难于理解。2005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书籍,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分解成不同知识点,并补充实际工程案例以及图片,自行研制了《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易于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增强了信息量。该课件具有演示直观、动态感强的特点,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课时的缩减和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具体采用以下教学形式:①放映中国水资源现状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视频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②放映各种不同类型取水构筑物的图片,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不同取水构筑物的构造和作用,并增加浓厚的学习兴趣;③放映案例内容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案例,对于日后遇到的实际工程都起到积极作用。#p#分页标题#e#

同时尝试和研究双语教学,大力提倡双语教学。自制双语教学课件,做到通过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的科技英语能力得到了训练提高。

2.3 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型教学手段,主要从“多维互动”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它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形式,促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互动局面的出现,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全方位参与,促进和谐和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备课时带着问题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书籍,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分解成不同知识点,拟出讨论题,然后设计出多种较典型、讨论性较强的题目。上课时鼓励学生勇于回答和提出问题。课后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特别在“世界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节水现状及措施”等教学环节中,学生讨论异常活跃。

同时,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每节课腾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海洋中去求知,引导他们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说出来,从而让全班学生得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2.4 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搞好实验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参观实践,让学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计算方法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水文观测、河流径流、河流水库取水工程现场考察实习,增加对水文学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水文测验实验中进行某断面过水流量的观测时,可用浮标法、流速仪法、ADCP法,这些方法都是间接测量流量的方法。测量水位时,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设定一组水尺来进行,它具有设备简单、观测方便的优点;而要想记录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节省人力,可用自计水位计。学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实践后才能切实体会到水文数据采集的全过程,才能更充分理解并掌握测流理论及技术。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只是在平时成绩考核和考试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课堂提问、小测验、大作业等结合起来作为平时成绩,同时由于在平时课堂上采取教学讨论的方式,要视学生在教学讨论中的表现打分,大作业也可适量布置写论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将此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此外对应试考核部分,进行了分解,将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课程结束考核两个部分。考试内容方面,取用了一些灵活性试题,改变了以往答案固定的现象。同时,为了真实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05年建立了试卷库,考试时随机抽取一套,力求做到教考分离。这样平衡了考试内容,提高试题的覆盖面和增强了综合应用性,同时有效避免了猜题、押题等不正之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起了一定作用。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对<水文学和水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及时反映当前技术发展的潮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7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利部负责全国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并对资质证书的发放实行总量控制。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五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按照申请单位的技术条件和承担业务范围不同,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与资质证书载明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业务。

第六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各等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四)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七条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等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

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地表水日取水规模4万立方米以下或地下水日取水规模1万立方米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下列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审批的;

(二)在国际跨界河流、国际边界河流干流上取水的;

(三)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上取水的;

(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跨流域(特指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取水的;

(五)涉及国家、地区安全的特殊行业取水的。

第八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规定区域和水系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或单项业务;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要求,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专项仪器设备。

第九条申请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取水、用水、退水等主要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影响预测,有能力开展相关区域水资源现状调查和预测,有分析、审核技术报告、监测数据的能力,能独立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态与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等工作要求,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设备。

第十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法人资格证明;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证明;

(四)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技术骨干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业务的业绩证明;

(六)必备的工作场所和专业技术设施、设备证明;

(七)单位章程或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八)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甲级证书,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乙级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乙级证书后的三十日内,将有关情况报水利部备案。

水利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的所属单位申请甲、乙级证书的,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

第十二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报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在报水利部前,应当先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流域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直属单位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直接报水利部审查。

第十三条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水利部应当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名单和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技术人员,应当取得上岗培训证书。

水利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上岗培训证书。

持证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在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书中载明资质证书的等级、编号、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事项。

持证单位受委托完成的成果,必须附有资质证书的复印件、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签名以及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十七条对资质证书实行年检和日常检查制度。年检工作由发证机关组织进行。

年检期间为每年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或者年检不予通过:

(一)不按规定填报《资质年度检查表》的;

(二)没有在合同或完成的成果上注明资质等级、编号、技术负责人等有关内容的;

(三)一年内完成的成果两次没有通过审查的;

(四)不参加年检或拒绝接受日常检查的;

(五)人员或设施设备发生变动,不符合资质申请最低标准的。

第十九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注册地址变更的;

(三)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的;

(四)其他应当办理变更手续的事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解散、破产、依法被撤销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一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一条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距期满六十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资质证书或者没有取得资质证书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业务的,其评价或者论证报告无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缴其资质证书,并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收缴其资质证书:

(一)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业务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承接业务的;

(三)超出资质业务范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活动的;

(四)出借资质证书的;

(五)连续两次年检不予通过的;

(六)从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取得资质证书后两年内没有开展业务工作的。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8

日前,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水论坛在兰州隆重召开。本届水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国内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参加。此外,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等国外机构的学者也出席了本届论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第九届中国水论坛组委会主席丁永建研究员主持的大会开幕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曦所长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中国水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第九届中国水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军研究员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刘昌明院士、王光谦院士、王浩院士、张建云院士、薛禹群院士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秦大河院士、刘昌明院士、王浩院士、王光谦院士、张建云院士、傅伯杰研究员、贺缠生教授分别作题为《IPCC 气候评估新进展》、《维护良性水循环,谐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流域水沙过程模拟的计算技术》、《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影响评估研究》、《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流域科学与水资源管理》等7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设有9个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129人次。

本届中国水论坛以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与生态、冰冻圈对水/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气候变化与区域水循环、水与农业、水资源转化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与灾害、城市化过程中的水问题、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人文因素、同位素水文学、水文信息学等10个主要专题。大会设置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与生态\冰冻圈对水、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人文因素,水与农业\城市化过程中的水问题,同位素水文学\气候变化与区域水循环,水资源转化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与灾害\水文信息学,青年报告专场等五个分会场。论坛立足于西北地区典型的水问题,从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视野对“中国水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以期为经济、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水支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大会闭幕式由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其亭教授主持,中国水论坛组委会主席夏军研究员作了总结讲话。会议表彰了“中国水论坛2011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 “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将由中国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9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水高开采、用水高消耗、排水高污染造成的开发过度、河流干枯、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等问题,2002年5月,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这是以水资源为基础,指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审批取水许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云南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有三年多了,经过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评审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共138项,其中40%为水利,60%为水电。笔者作为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参加了13个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评审。回顾三年来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论证)工作,总体感到进步较快,大多数有资质承担论证任务的单位都能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要求,认真开展论证工作。但是,也不难发现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工作的深度参差不齐,在这里对评审工作中碰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2 论证范围的选取和工作等级确定

云南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绝大多数是以地表水为取水水源。在论证工作中,合理地确定论证工作范围和等级是保证论证成果质量、工作深度和费用协调一致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大,工作量大,浪费严重;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工作深度要求。

2.1 论证范围的选取

对地表水而言,一般应从3个方面考虑论证范围:①水文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取水,从水文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的角度,考虑流域水文控制站所涉及的范围。②取水用水评价区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需平衡、累积影响所含盖的范围。③退水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退水口所在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对周边水功能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述3个方面考虑的范围可交叉、重叠,并在论证范围图中示意清楚。此外,还要考虑水量平衡计算条件及与现有的规划成果、资料协调一致等因素,使论证工作能顺利开展,论证质量得到保证。

2.2 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主要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有别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文专题分析。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用途、当地的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等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3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

在确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范围内,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要分析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入河污染物的现状及水资源质量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和现状供水能力,查清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行业用水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平均耕地水资源量,农业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现状可供水量占总需水量及规划水平年需水量的比例等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结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取用水的必要性、迫切性。

3.2 取水的重要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设项目取水应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取水应符合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并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3.3 用水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进行各行业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的拟定,并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区域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相比较,分析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并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是否缓解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如2003年水利部水规总院对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麻栗坝大(二)型水库用水合理性评价为:报告提出的陇川县2015设计水平年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定额、灌区需水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基本合理。经分析,麻栗坝灌区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7.31亿m3,水利设施多年平均可供水量0.67亿m3(未考虑麻栗坝水库),设计枯水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水1.49亿m3.修建麻栗坝水库工程后,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陇川坝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陇川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宛河流域规划》的要求。通过径流调节计算分析,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42亿m3,灌溉供水保证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取水水源论证

4.1 取水水源论证的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取水首先要分析来水量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水文控制站、邻域参证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论证所采用径流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可靠性。通过径流特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和插补延长,一般可把径流资料还原到天然状况,或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使其具有一致性。

依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方法,一般按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布,适线法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经验频率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适线时,在照顾大部分点据的基础上,应侧重考虑平水年、枯水年的点群趋势。当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区域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公式、等值线图等计算来水量。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资料条件的或是无资料条件下的来水量分析计算,都应对径流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即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符合其降水径流特性与自然规律。

4.2 应体现宏观规划与微观项目建设的结合

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是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的重要依据。

规划水平年的确定,除考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外,还要结合考虑宏观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等的水平年,以便资料成果的协调一致。

根据论证范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规划用水量,结合现状用水量分析调查进行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 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可供水量。可供水量的计算原则是,需考虑河道生态用水,有航运要求的航运用水,以及其它用户用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的可供水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拟建工程条件,对不同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4.3 综合分析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根据分析调节计算得到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来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可供水量的减少对供水要求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是否满足用水水质的要求。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5 取退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影响,重点是分析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取水量占论证范围内现状和规划用水量的比例,特别是枯水期和枯水流量的取水比值,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区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当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对引水、蓄水工程,由于水域流态改变,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农业蓄水灌溉工程而言,重点是对回归水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净耗水量,在枯水期对河道产生的影响及对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的最小流量和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当取水可能对敏感生态水域和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构成明显影响时,要针对取水引起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流速变化、水质下降、水温改变等水资源特性改变的情况,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保护性生物群落栖息地、繁殖场和迁徙通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取水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退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对水利工程而言,主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工程建成、灌区开发后,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

规划目标的影响,是否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要结合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及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环境特点,特别是周边水功能区集中城市生活饮水水源或第三者取用水的安全,分析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自净转化能力,论证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使其符合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

6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或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

(2)对于南方地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的确定,与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有冲突之处,即在水电站设计保证率90%以上时河道水量都变成生态基流量不能开发利用,规范所定设计保证率没有实际意义。

(3)水资源论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论证范围内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有关用水户之间的合法利益,更要站在水资源管理代言人的立场上,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即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社会责任重大,但还不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导致论证工作中对相关受影响方利益考虑欠周全,遗留下一些问题,增加今后的处理难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10

2论证范围的选取和工作等级确定

云南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绝大多数是以地表水为取水水源。在论证工作中,合理地确定论证工作范围和等级是保证论证成果质量、工作深度和费用协调一致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大,工作量大,浪费严重;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工作深度要求。

2.1论证范围的选取

对地表水而言,一般应从3个方面考虑论证范围:①水文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取水,从水文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的角度,考虑流域水文控制站所涉及的范围。②取水用水评价区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需平衡、累积影响所含盖的范围。③退水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退水口所在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对周边水功能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述3个方面考虑的范围可交叉、重叠,并在论证范围图中示意清楚。此外,还要考虑水量平衡计算条件及与现有的规划成果、资料协调一致等因素,使论证工作能顺利开展,论证质量得到保证。

2.2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主要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有别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文专题分析。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用途、当地的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等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3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

在确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范围内,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要分析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入河污染物的现状及水资源质量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和现状供水能力,查清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行业用水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平均耕地水资源量,农业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现状可供水量占总需水量及规划水平年需水量的比例等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结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取用水的必要性、迫切性。

3.2取水的重要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设项目取水应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取水应符合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并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3.3用水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进行各行业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的拟定,并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区域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相比较,分析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并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是否缓解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如2003年水利部水规总院对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麻栗坝大(二)型水库用水合理性评价为:报告提出的陇川县2015设计水平年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定额、灌区需水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基本合理。经分析,麻栗坝灌区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7.31亿m3,水利设施多年平均可供水量0.67亿m3(未考虑麻栗坝水库),设计枯水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水1.49亿m3.修建麻栗坝水库工程后,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陇川坝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陇川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宛河流域规划》的要求。通过径流调节计算分析,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42亿m3,灌溉供水保证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取水水源论证

4.1取水水源论证的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取水首先要分析来水量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水文控制站、邻域参证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论证所采用径流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可靠性。通过径流特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和插补延长,一般可把径流资料还原到天然状况,或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使其具有一致性。

依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方法,一般按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布,适线法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经验频率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适线时,在照顾大部分点据的基础上,应侧重考虑平水年、枯水年的点群趋势。当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区域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公式、等值线图等计算来水量。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资料条件的或是无资料条件下的来水量分析计算,都应对径流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即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符合其降水径流特性与自然规律。

4.2应体现宏观规划与微观项目建设的结合

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是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的重要依据。

规划水平年的确定,除考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外,还要结合考虑宏观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等的水平年,以便资料成果的协调一致。

根据论证范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规划用水量,结合现状用水量分析调查进行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可供水量。可供水量的计算原则是,需考虑河道生态用水,有航运要求的航运用水,以及其它用户用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的可供水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拟建工程条件,对不同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4.3综合分析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根据分析调节计算得到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来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可供水量的减少对供水要求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是否满足用水水质的要求。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5取退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5.1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影响,重点是分析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取水量占论证范围内现状和规划用水量的比例,特别是枯水期和枯水流量的取水比值,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区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当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对引水、蓄水工程,由于水域流态改变,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农业蓄水灌溉工程而言,重点是对回归水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净耗水量,在枯水期对河道产生的影响及对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的最小流量和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当取水可能对敏感生态水域和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构成明显影响时,要针对取水引起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流速变化、水质下降、水温改变等水资源特性改变的情况,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保护性生物群落栖息地、繁殖场和迁徙通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取水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退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对水利工程而言,主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工程建成、灌区开发后,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

规划目标的影响,是否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要结合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及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环境特点,特别是周边水功能区集中城市生活饮水水源或第三者取用水的安全,分析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自净转化能力,论证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使其符合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

6存在问题及建议

(1)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或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

(2)对于南方地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的确定,与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有冲突之处,即在水电站设计保证率90%以上时河道水量都变成生态基流量不能开发利用,规范所定设计保证率没有实际意义。

(3)水资源论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论证范围内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有关用水户之间的合法利益,更要站在水资源管理代言人的立场上,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即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社会责任重大,但还不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导致论证工作中对相关受影响方利益考虑欠周全,遗留下一些问题,增加今后的处理难度。

(4)2002年省政府批准执行的《云南省水功能区划》中,对一些水能资源丰富的峡谷地区所划定的水功能区和保护目标,与近几年来云南加快发展中小水电的战略有不协调之处,有必要根据目前全省的水利水电建设局面,对该水功能区划作相应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结语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11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水高开采、用水高消耗、排水高污染造成的开发过度、河流干枯、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等问题,2002年5月,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这是以水资源为基础,指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审批取水许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云南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有三年多了,经过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评审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共138项,其中40%为水利,60%为水电。笔者作为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参加了13个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评审。回顾三年来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论证)工作,总体感到进步较快,大多数有资质承担论证任务的单位都能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要求,认真开展论证工作。但是,也不难发现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工作的深度参差不齐,在这里对评审工作中碰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2 论证范围的选取和工作等级确定

云南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绝大多数是以地表水为取水水源。在论证工作中,合理地确定论证工作范围和等级是保证论证成果质量、工作深度和费用协调一致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大,工作量大,浪费严重;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工作深度要求。

2.1 论证范围的选取

对地表水而言,一般应从3个方面考虑论证范围:①水文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取水,从水文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的角度,考虑流域水文控制站所涉及的范围。②取水用水评价区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需平衡、累积影响所含盖的范围。③退水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退水口所在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对周边水功能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述3个方面考虑的范围可交叉、重叠,并在论证范围图中示意清楚。此外,还要考虑水量平衡计算条件及与现有的规划成果、资料协调一致等因素,使论证工作能顺利开展,论证质量得到保证。

2.2 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主要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有别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文专题分析。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用途、当地的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等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3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

在确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范围内,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要分析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入河污染物的现状及水资源质量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和现状供水能力,查清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行业用水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平均耕地水资源量,农业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现状可供水量占总需水量及规划水平年需水量的比例等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结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取用水的必要性、迫切性。

3.2 取水的重要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设项目取水应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取水应符合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并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3.3 用水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进行各行业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的拟定,并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区域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相比较,分析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并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是否缓解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如2003年水利部水规总院对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麻栗坝大(二)型水库用水合理性评价为:报告提出的陇川县2015设计水平年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定额、灌区需水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基本合理。经分析,麻栗坝灌区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7.31亿m3,水利设施多年平均可供水量0.67亿m3(未考虑麻栗坝水库),设计枯水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水1.49亿m3.修建麻栗坝水库工程后,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陇川坝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陇川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宛河流域规划》的要求。通过径流调节计算分析,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42亿m3,灌溉供水保证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取水水源论证

4.1 取水水源论证的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取水首先要分析来水量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水文控制站、邻域参证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论证所采用径流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可靠性。通过径流特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和插补延长,一般可把径流资料还原到天然状况,或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使其具有一致性。

依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方法,一般按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布,适线法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经验频率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适线时,在照顾大部分点据的基础上,应侧重考虑平水年、枯水年的点群趋势。当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区域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公式、等值线图等计算来水量。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资料条件的或是无资料条件下的来水量分析计算,都应对径流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即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符合其降水径流特性与自然规律。

4.2 应体现宏观规划与微观项目建设的结合

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是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的重要依据。

规划水平年的确定,除考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外,还要结合考虑宏观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等的水平年,以便资料成果的协调一致。

根据论证范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规划用水量,结合现状用水量分析调查进行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 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可供水量。可供水量的计算原则是,需考虑河道生态用水,有航运要求的航运用水,以及其它用户用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的可供水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拟建工程条件,对不同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4.3 综合分析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根据分析调节计算得到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来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可供水量的减少对供水要求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是否满足用水水质的要求。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5 取退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影响,重点是分析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取水量占论证范围内现状和规划用水量的比例,特别是枯水期和枯水流量的取水比值,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区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当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对引水、蓄水工程,由于水域流态改变,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农业蓄水灌溉工程而言,重点是对回归水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净耗水量,在枯水期对河道产生的影响及对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的最小流量和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当取水可能对敏感生态水域和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构成明显影响时,要针对取水引起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流速变化、水质下降、水温改变等水资源特性改变的情况,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保护性生物群落栖息地、繁殖场和迁徙通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取水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退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对水利工程而言,主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工程建成、灌区开发后,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

规划目标的影响,是否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要结合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及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环境特点,特别是周边水功能区集中城市生活饮水水源或第三者取用水的安全,分析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自净转化能力,论证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使其符合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

6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或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

(2)对于南方地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的确定,与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有冲突之处,即在水电站设计保证率90%以上时河道水量都变成生态基流量不能开发利用,规范所定设计保证率没有实际意义。

(3)水资源论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论证范围内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有关用水户之间的合法利益,更要站在水资源管理代言人的立场上,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即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社会责任重大,但还不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导致论证工作中对相关受影响方利益考虑欠周全,遗留下一些问题,增加今后的处理难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水资源属于一种无法取代的资源,它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所谓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质上就是在保证水的持续性以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支持环境、资源、人和经济协调发展,并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用水需要的过程。简单来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确保其开发利用持久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的正常用水需求,如果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那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水资源本身的重要性,其现已被列入到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

一、水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贡献

近些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的理念下,水文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以及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水文部门开展了我国首次的水资源及其质量评价工作,通过此次工作的开展,对我国水资源及其质量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水文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并通过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分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在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方面,我国各个主要流域的水资源调度和跨流域补水与调水中,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水文系统按照水资源的具体调度需要,都纷纷增设了临时断面,并加密了断面水量及水质情况的监测次数,这为补水和调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其二,在水质监测方面,积极配合水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取水许可实施过程中供、退水的水质监测工作,同时还开展了以淮河干流为主的水量、水质跟踪监测,这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信息;其三,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对地下水的监测站点进行了相应地完善,并加大了对地下水超采区域的监测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地下水监测资料的整体质量;其四,在水资源论证及节水保护方面,水文系统承担起了300余项水资源论证工作,这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现代水文不仅将工作重点放在防涝抗旱工作上,而且更关注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致使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严峻形势。而水文工作可以利用先进的水文技术做好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分析、水文测验、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各项工作,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使用、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以及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信息服务,有利于对水情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和周密部署,从而提高水资源调度管理效率。水文工作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不仅拓展了水文工作的社会服务职能,而且对于强化水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为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水权的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二)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文工作作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有效手段和基础,是依法管治水资源、落实水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必要条件。水文工作不仅包括水资源量勘测、水资源质量检验、监测排污量等工作内容,而且还涉及用水计划核定等工作事项。水文工作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从而将水文工作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防洪论证、建设项目水源环评、水质监测、城市河段水量监测、用水计量监测、河道工程测量、地下水监测、主要排污口监测、重要水源地监测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而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

(三)有利于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服务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域污染、防洪抗旱、地下水开采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城市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影响到城市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水文工作在保护水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水文工作可以准确了解城市水资源现状和供需情况,为城市水资源保护和节约使用提供决策建议。同时,水文工作还可以通过在市区建立雨量、流量、水位、水质等检测站点以及水土监测网站,研究城市水文运行规律,掌握水土流失的动态信息,为城市制定防洪排涝规划以及水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三、加强水文工作,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

水文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促进水利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并树立起“大水文”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的建设和提高水资源预测预报能力,来实现全面优质服务的目标。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水文队伍建设,并加快推进水文工作转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应当为抗旱、防汛和减灾等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优质的服务,这要求水文部门应不断加强水文情报的预报工作,并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水文情报的精度和实效,以此来为政府防汛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二,应为水资源管理、保护和优化配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在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同时还要做好水资源的各项论证工作,借助水环境的中心优势,提高水质监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三,为保持水土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服务,利用相关的水文监测成果,如降水监测、河流泥沙监测等,给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其四,为水利发展规划以及工程管理提供优质、可靠服务;其五,进一步拓宽水文工作的服务领域,为旅游、交通、环境保护等社会部门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

现阶段,我国水环境的总体情况是水资源并不稀缺,但是污染情况却相当严重,一方面体现在水质的污染上,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由于水环境严重恶化,并超出了水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形成了水质型缺水。而另一方面则是地下水超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此,水文部门应当加大对水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以确保我国水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当认真做好调水、引水、取排水、排污口、突发性污染事故等工作,这有助于降低水资源污染;其次,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这是控制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水文部门不仅应当加强对地下水系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还应加大对水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并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水功能区划。此外,还应加强对重要水体和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工作,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地下水资源超采区和沉降区的监测和研究上。

(三)加强水文科技工作

想要实现大水文的目标,水文科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该项工作对水文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水文科技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当围绕水文测报和信息传输等技术,来加大水文站网布设、巡测方案、水资源质量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水文观测新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力度;其次,还应不断加强对水文气象、流域内水资源演变等规律的研究,并将重点放在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上,这有助于提高水文的支撑能力;再次,应当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水环境问题,开辟一条全新的水文科技工作领,可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等热点问题,并借助不断创新的水文理论及其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水文工作发展;最后,还应重点加强一些重要水源地和断面水量水质的巡测标准研究,并加强对地下水超采区的评价工作,以此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四)加强水文工作队伍建设

水文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高素质、作风顽强、爱岗敬业的水文职工队伍作为保障。为此,水文部门应当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水文工作现代化应当是全方面、全方位的现代化,简单来讲,就是要确保技术装备和手段现代化以及思想观念现代化。首先,应当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积极弘扬水文行业精神明文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内部改革为推动力,通过实行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和一线工作人员重组制度,来进一步提升水文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应建立并完善长效培训机制,这有助于提高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峰.梁川.王志良.付强.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0(3).

[2]康绍忠.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发展态势及重大科技问题[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C].2009(4).

[3]尹志杰.管玉卉.胡晓雪.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J].水资源保护.2010(6).

[4]张杰.熊必永.创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