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46

电视体育论文

电视体育论文篇1

(二)娱乐化现状加重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电视体育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朝着娱乐化、戏剧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消费文化的盛行下,我国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娱乐化发展倾向更加明显,比如《城市之间》《快乐向前冲》等,节目的初衷是以体育为主,在发展中以娱乐化形式作为主要导向,从根本上促进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在该现象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受到电视类体育节目的影响,体育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体育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跑步、做操,更多的是开展新型运动与体育比赛,从根本上带动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信息需要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与媒介接触的经验,无论是媒介的基本性质、媒介的主要作用,还是媒介在不同程度所带来的影响,都可以进行表达。

但是,大学生的经验较少,显然无法利用准确的语言将其进行表述。根据传播学理论,可以将受众与传媒的关系定位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理解、行动定向以及娱乐。首先,自我理解作为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信息需要的主要特点,主要是指在利用媒介体育信息的基础上,对个人的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行为以及体育情感进行维持与扩充,使媒介能够对自身有所了解。大学生在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上,能够对社会、对电视体育类节目产生一定的依赖关系,并在依靠多种途径中将体育现象进行表达,并加强自身与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的联系。其次,行动定向则是指受众在传媒的因素中对自身体育行为进行指导,加强自身的认识。其中,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最为重要的媒介影响便是媒介所带来的宣传,媒介的宣传内容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加强对电视体育类节目的认识,从根本上带动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娱乐是社会发展的形态之一,也是电视体育节目、体育教学发展的形式之一。在娱乐的影响下,媒介能够通过各种美学因素、文化因素、轻松因素将体育的魅力传达给大学生,引起当代大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体育知识以及体育运动。

三、电视体育节目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一)电视体育节目改善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所谓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是由体育参与者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所组成的。在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人文知识、体育文化进行学习,并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人文理念,培养成规范且严格的体育道德素养,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体育水平。而我国电视体育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普遍性以及渗透性为体育教学营造了良好的“体育信息环境”,在该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模式发生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以及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并且对体育有了正确的看法,从根本上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对体育行为作出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体育人文观念。比如像央视推出的《体育人间》,作为一项体育纪录片,该节目的主体便是人,并且在2002年,湖北电视台所拍摄的乙烯类人文关怀电视体育节目,对体育教学中所蕴藏的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我的同桌》,该作品选取以为小女孩与一位运动员作为主角,将同桌之间的体育活动进行阐述,在突出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促进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加深。

电视体育论文篇2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

电视体育论文篇3

电视体育评论节目是电视评论节目在体育专业领域的延伸,它是体育事件、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电视评论节目的一般特点——将视听相结合,使画面与评论相结合,让评论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同时它又有着体育节目的特性——具有更加专业的评论范畴。

可以说电视体育评论节目是电视体育节目中的一朵奇葩,与通常电视体育节目的快速、简练、直观不同,它在大体育的范畴下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展示体育的内涵,并且将体育的范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体育评论,可以引导我们解读热点体育事件,甚至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一、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功能和特点

2011年5月17日,《体育议起来》这档电视体育评论类节目在BTV体育频道正式开播。这档节目的存在预示着BTV体育节目中心提高自身深度报道、评论解读能力的决心。而我们要把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做好做精,就要对它的功能和特点深入了解、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存在目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深层次分析体育现象、解读体育热点问题,引发社会对于体育的关注,这种关注既包含对体育范畴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因为体育所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

其次,需要明确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功能。它的功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具有认知功能。它通过对体育赛事中的现象、对体育中的热点和焦点、对与体育相关的问题的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从而提高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2、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具有解读功能。它要对体育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解释相关现象,解读相关事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解除受众疑惑。

3、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具有引导功能。电视体育评论节目要对体育中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最终做出解释,并且正确引导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受众思想。

第三、需要明确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作用。体育是一个小众的范畴,电视体育评论节目也有着它特殊的服务对象。但是我们就是要通过充分运用各种电视符号,利用现场画面、资料画面、屏幕文字以及各种图文包装手段,使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突破时空界限,有强大的信息量,具有现场感、真实性和表现力,要把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做成大众化的节目,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体育,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二、高品质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基础

在明确了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存在目的、功能和作用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真正做出一档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一定知名度的高品质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而这些环节处理得是否得当,会直接决定节目的风格、定位和品质。

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这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节目中可以允许差异性的观点存在、允许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允许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但是节目最终的宗旨还是要对事件、现象进行评析、做出判断,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而决定电视体育评论节目质量的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节目定位。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范围一定是围绕着体育进行的,它所面对的群体是关注和喜爱体育的受众。

第二、话题选择。话题的选择对整体节目的运行也至关重要,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话题具有针对性。话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意义,选择最具热门的焦点话题进行评论,才能达到电视体育评论节目解读、引导的功能和目的。

(2)话题具有新颖性。话题设置要用最直观的表达来吸引受众的兴趣,引发受众积极参与的热情。

(3)话题具有时效性。只有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热点、现象才有评论的价值,因此体育评论节目在话题的选择上要有时效性。

第三、嘉宾的选择。选择正确的专家和草根,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节目的品质。

(1)专家的选择。要选择在所探讨问题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专业研究成果或者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

(2)草根的选择。带有草根参与的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在观众选择上一定要谨慎。草根参与节目话题的讨论是整个节目最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电视体育评论节目中尽量要避免草根直接参与具有导向性话题的讨论环节。

第四、主持人的选择。对于一档电视体育评论节目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主持人节目就成功了一半。

(1)主持人要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储备和相当的综合知识储备。电视体育评论节目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节目,在体育领域本身又有许多的门类,作为一名体育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了解体育、懂得相关的体育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具备体育知识的储备才能不说外行话。同时要具备相当的综合知识储备,只有主持人自身具有较高的修养,才能和嘉宾在节目讨论中真正做到交相辉映,相互衬托。

(2)主持人要具有理性分析事物、正确做出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主持人要对所探讨评论的话题有自己的分析和正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实际上不止代表主持人个人,更是整个节目所要体现的观点。评论节目进行中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直接沟通,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参与,全部依靠主持人自己。要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迅速捕捉到嘉宾评论的重点,并且抓住重点,利用钻井式的提问,不断深入探讨节目中所要评论的话题。面对突况如嘉宾出现言语过激、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要凭借自己的应变能力,睿智反应,化险为夷,适时引导嘉宾回归正确的话题轨道。

(3)主持人要具有良好的倾听和把控全局的能力。要能够倾听和引导嘉宾的表述,不打断嘉宾的思路,强行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嘉宾感受到主持人对他的尊重,让嘉宾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充分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能把握节目串联和进程。

(4)主持人要全程参与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评论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和制作全过程,要在节目开始之前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这样才有利于和编导、嘉宾进行沟通,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事半功倍让节目流程更加顺畅。

三、“议”起来—电视体育评论节目的个性化表达

做好一档电视体育评论节目要把眼光放长远。电视体育评论节目是要对体育领域的焦点事件、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它也许不会像大型赛事那样吸引人的眼球,不会获得太突出的收视业绩,但是它的存在会引发思考、启迪人生。同时,一档体育评论节目的优劣也是一个专业的电视体育频道内容生产的品质体现。

一年半来,《体育议起来》从初创到逐步发展,目前仍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在理论性分析的背后,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有关这档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特有规律。

第一、“两个W、一个H”。在选题策划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依据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坚持按照“说什么(what)?谁来说(who)?怎么说(how)?”这三点原则来进行节目创作和内容实施。“说什么”是指针对焦点体育事件选择独特的话题角度;“谁来说”是指根据话题选择合适的评论组合。我们的经验是,既有体育单项专业领域的顶级评论员,也有根据话题切入点不同的泛社会类学者,还可以有草根式的体育爱好者,以此来增加多元化的评论角度、语言表达、思想观点;“怎么说”,则是《体育议起来》这档节目区别于其它同类型体育评论节目最独特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把说教式的“评论”演化为更为激烈的“议论”。

第二、体育“议”起来,就要议论、讨论、甚至是辨论。首先,与其它的评论节目现场一名或两名评论嘉宾不同,《体育议起来》演播室的核心评论组合为每期四人,嘉宾的基本搭配尽可能按照正反对立的样态进行设置。因为人数的增加,导致每位评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发挥空间相对减少,直接结果是每位评论员要通过自己强于他人的表达内容争取到更多的表达机会,这就为“议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氛围。

其次,更多的引入微博、网络、视频在节目过程中的应用。通过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引入草根观点、大众情绪在节目评论过程中的交流,既增加了更多的观点冲突,又带动了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关注节目内容的热情。

通过电视体育评论节目不仅可以展示体育本身的竞技魅力,更可以彰显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现在的电视体育评论节目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迎合时展的要求,尝试全新的节目形式和手段,做出高品质、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性的电视体育评论节目。

参考文献

①张德胜:《体育媒体通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②周亭:《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③许正林:《体育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④孙庚:《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⑤吕智胜:《新闻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电视体育论文篇4

作为唯一的部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基础上,如何创造性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既是一个需要厘清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教育电视台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试从中国教育电视台30多年的历程回望,探析教育电视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的使命担当与阵地坚守,阐明如何培育唯一的部级专业电视有的品位和气韵。

一、历经30多年的使命担当

中国教育电视台是教育部主办的唯一的部级专业电视台,1986年10月1日正式播出。30多年来,中国教育电视台切实担负起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教育文化素质、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使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公益性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是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诞生的。1977年10月,受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英国有关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创办开放大学经验的启发,基于当时人才的短缺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邓小平决定我国利用电视手段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的倡议下,1985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卫星电视教育领导小组。1986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利用卫星电视开展教育工作的通知》。10月1日清晨6点,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个电视频道“中国教育电视”(英文简称CETV)正式开播。1987年11月2日,国家教委党组发文建立中国教育电视台。1988年10月29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第二个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1996年5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35频道正式发射播出。2000年10月31日,又开通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平台(CEBSAT)。2005年10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面向全国近一亿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早期教育专业数字付费频道。2009年3月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卫视频道正式开播。2012年11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CENTV)。30多年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早在1995年同志就为时正方兴未艾的教育电视欣然题词:“教育电视,大有可为”。正因为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才能在30多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微波传送到微波、光缆、有线和卫星传送并举,从一个频道到5个卫星、地面和数字频道,从模拟到数字再到高清,事业蒸蒸日上,影响愈来愈大。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将中国教育电视台确定为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十大重点媒体之一。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建设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重点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无论是为近两亿人提供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几千万人的扫盲教育,还是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都面临非常繁重的任务。在我国当时“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下,面对如此繁重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邓小平所看重的正是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从中国教育电视台开播后的十年间的情况来看,三套节目共播出各类教育教学节目约15万小时,这些节目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老年人教育,覆盖各个年龄段,是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节目内容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德育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接受各类教育的不同需要。实践充分表明,卫星电视教育以其迅速及时、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优势,直接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中国教育电视台自创办之日起,就为广播电视大学播出各种教学节目,成为广播电视大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远程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当时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两个卫星电视频道,播出的节目基本上是中央电大的电视课程。中国教育电视台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为广播电视大学优化教育要素,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向农村乡镇延伸创造条件,开辟了新的办学空间,扩大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规模和教学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建台30多年来,中国教育电视台立足公益性教育电视平台定位,始终为最边远、最广大、最贫穷地区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教育扶贫。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00年10月31日建成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成终端接收站点近70万个,先后为中组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文化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部队士官远程教育,以及国家开放大学、新疆远程教育、甘肃远程教育等十余个单位提供远程教育传送服务,直接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2000万农村党员、数十万基层党员群众、数十万名部队士官,用户人群覆盖我国几乎所有省份,特别是广大西部、偏远农村和边疆海岛地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建成和使用,为广大基层单位、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服务,对于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共享优质资源,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助推精准扶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0多年来,中国教育电视台始终把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使命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紧紧地连在一起。坚持立足教育,坚持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渴求教育的人们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不忘初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学生的空中课堂、教师的学习园地、群众的精神家园、党和政府的重要阵地”。

二、扎根教育沃土的阵地坚守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媒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遵循。中国教育电视台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主阵地和生力军作用,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第一,坚持党媒姓党,确保正确的办台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媒体的灵魂和生命。教育电视台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管媒体,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教育战线大局,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做到重大教育新闻宣传不缺位、不失声、有特色,打造电视新闻品牌,切实提升教育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新闻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绝不给错误有害的作品提供传播渠道。严把宣传导向和创作导向关口,全台各载体、各终端、各部门、各环节都要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选题设置和节目策划,确保“策划、编排、审查、播出”四权牢牢掌握在台里,守住阵地,抢占高地,彰显特色,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第二,勇于担当作为,抢占教育宣传舆论高地。继续坚持新闻立台,把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教育舆论氛围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中国教育报道》《e视界》《长安街》三个电视新闻品牌,推出整点新闻,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力,把牢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权和话语权。发起成立全国教育电视媒体联盟,以《中国教育报道》的新闻品牌为依托,打造全国教育新闻联播。探索“汇天下精华,扬独家优势”的“纵横并行”的新闻战略发展模式,开门办台、做新闻,联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以《e视界》《长安街》等电视新闻品牌为载体,整合主流媒体和兄弟教育电视台的优质资源,实现新闻线索互通、采访资源共享、传播平台互动,构建中央主流媒体的教育新闻集散地和电视播出平台,彰显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的独特价值。以新闻节目实现实时直播为契机,在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特性的同时,积极研发新型融媒体新闻栏目,使新的节目一经诞生就带着互联网基因,倒逼新闻传播思维和采编播方式的全面升级。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大编辑部运作模式,借力4G、电视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以内容整合、形式整合、渠道整合为重点,打通两个舆论场,逐步扩大教育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三,坚持核心价值,服务工作大局。教育新闻宣传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电视台既是教育部工作的抓手与平台,更服务于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核心价值和工作大局。换言之,作为唯一的部级专业电视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应当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按照中办、国办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需要一批教育电视台这样心有所持、肩有担当的公共媒体,其价值应当被更加重视和放大。使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视体育论文篇5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产品分销流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数字化存储技术、数字化视频摄录技术、数字化节目制作方式、数字化节目播放平台。其压倒性后果,是电视体育产业本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模型

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价值链展现了产品或服务在获取、转化、管理和营销与销售以及发行的每一步附加到产品和服务上的价值。

在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过程,基本是一个线性的链条式过程。根据波特所构建的价值链模型,笔者构建了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此时,电视体育产业还不太发达,产业链的上下游还不完善,基本上以电视体育频道为运营主体。电视体育频道为了赢得收视率,获得良好的利润,进行的价值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主要活动”和“辅活动”两大部分。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节目策划、节目制作、频道运营、节目播放和收视调查;价值生产的辅活动可以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和采购与供应。从图1可以看出,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基本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是专业化的体育节目生产。

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价值链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渐渐出现了虚拟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网的概念。

虚拟价值链的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两位学者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要在市场场所和市场空间两个世界中竞争。市场场所主要指的是管理者可以看到的、触及的,由资源所组成的物质世界,市场空间则指的是由信息所组成的虚拟世界。而价值网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

数字化时代也对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模型提出了变革要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改变电视体育产业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电视体育产业产品分销的渠道,体育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生产流程,电视体育产业的消费者逐渐由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了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媒介革命,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者在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一个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模型与图1模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图2所示的价值链是双重的,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已经由体育节目转变为体育视频。核心产品的改变,意味着价值链的改变。传统上主要依靠电视体育频道分销节目的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依靠电视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移动存储设备等多种终端分销节目。因此,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将是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的复合模型。第二,图2打破了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生产活动的线性链结构,构建了一个价值生产的网状结构,视频接收者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分别处于价值网络的不同位置。第三,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只能单向传播的模式,视频接收者不再是坐在电视机前只能选择频道的被动的受众,而是主动的消费者。体育视频接收者、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处于价值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相关价值生产主体的生产活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整个价值生产活动。电视体育频道从产业链条上一家独大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产业链条诸多环节的一环。第四,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过程,视频接收者处在中心位置,这与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的产品使用方式,使得电视体育视频的价值生产,必须从开始就要做受众调研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要,而且要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结 语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电视节目生产、节目存储、节目播放的数字化,在对电视产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于观众数额巨大、政策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电视体育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得现有电子媒介的融合之态日趋明显,而且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从售卖体育节目到售卖体育视频,这一改变将带来电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重构。电视体育产业数字化价值网的构建,不仅能极大地改变电视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不完整的现状,而且会极大地扩展电视体育产业的市场空间。

本文只是为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什么定论,它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思考,而且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展开许多例子进行讨论,尚有提高的空间。不过,数字化浪潮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对电视体育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电视体育产业是否还能通过固守传统的价值链来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的产业收益;电视体育产业的未来应该怎样发展,对于面临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市场争夺的电视体育产业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电视体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6-03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转变,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教育事业也在发生着或即将要发生重大的改革与变化,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向标。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规俗(法规和习俗),但与今天社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迫切改革发生着巨大的碰撞,一时间难以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紧密的融为一体,这也是处在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教育所面临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结合实际教学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所需的要求,试探析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发展中所需的创新教育模式。

近几年来,中国倡导要有自主创新的品牌、技术和科技,以此逐渐摆脱靠人力、物力发展的旧时代而进入靠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生命之基,也是国家强大的有力保证,所以,时展要求我们去创新、要求我们去改革、更要求我们去发展,再加之,电视编导专业是20世纪新兴的专业,正巧在这种创新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为此,更应在创新中不断调整、改进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模式,才能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其存活久远。

现结合大多数院校所开设的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和学习与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经验、感悟而深化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一、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学校与社会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两个重要阶段,是人生历练的两个关键平台。具体而言,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或是夯实基础能力的前台。所以,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接纳环境中要有衔接,但也要有区别,这主要由教育环境的性质所决定。

(一)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电视编导专业针对的是电视节目创作领域中的发展,而未来从事电视编导事业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就是创作优质的电视节目作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此学科实践性较强,但是,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作离不开想象的思维,这种思维并非仅仅来源于实践技能的锤炼,更多的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感知、对生活的创想,这种感知与创想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知识积淀。而作为学校的大学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思维的关键节点,再加之,学校是更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四年本科)内快速积累文化内涵、打好思维基础的安逸殿堂。所以,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模式必须适合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全面创新适合专业良性发展的教育模式。

根据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特点应该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构。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是,理论教学对于创新教学而言更为重要。因为理论是形成思维,构建创作思路的后基源泉;是激发创作欲望,产生创作想法的内质基础。这也是解决在电视台及相关媒体工作的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容易导致“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1]”的重要方法。为此,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型模式,应该合理调整与规划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积极向着社会所需的方向发展。

(二)电视编导专业在社会平台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作为具有供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发展的电视台、媒体公司等相关社会媒体平台,所需求的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层次、突出的业务能力、执著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2]。

但是,从实际的媒体行业中反馈的信息可知,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这么全面的综合能力,反而在长时间的工作发展中赶不上同行业中文学类的媒体工作者,因为,电视编导的学生没有雄厚的文学基础,产生不出创造性的节目欲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各类电视节目创新缺失的重要原因,即实践技能好的学生缺乏想象,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理论构思新颖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导致有好的想法却实现不了,这就是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中所存在的失误,也是我国优秀电视节目只能依靠进口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必须走社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道路,合理创新教育改革模式,使学生受益,使学校与社会共同进步。

二、在创新形势下形成电视编导专业特色的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所需创新的倡导,在学校教育中也不断要求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当然,在教学中也要紧随创新的思想改进教育的环境,才能够营造出具有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创新人才。也就是说,环境塑造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个性的人,这在宏观的层面而言是教育得以创新的前提。创新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新。

(一)学习环境的创新

学校是提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长育所,更应该使学生有安逸的学习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这就应该提供给学生以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循环式培养环境。

1.硬件环境的建设

电视编导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该提供给学生学习、创作的硬件环境,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使用摄像机的机会,提高摄录设备的使用频率。公放影视编辑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都可以满足影片剪辑的欲望,学院应逐步完善影视工作室、影视编辑室、演播室、音频工作站、影视配音室、影视实验室、观片室,在满足电视编导专业发展与创新上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这将是营造软性学习环境的基础,也是根本保障。

2.软件环境的建设

就目前各学校电视编导专业硬件的发展而言,并非难事,只要资金到位便可实现,但是,相对硬件环境而言的软件环境来说,并非易事。这与对电视编导专业设计与规划的构架及其发展思路有关。所以,软件环境的营造更倾向于人本化的发展模式,即注重人的环境塑造,因为学生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大学教育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逐一进行的。因此,软件的环境就是要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形成弹性发展的人际关系,即学生可以随时咨询老师,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学习、创作。只有把软性的环境建立起来才能使硬件环境发挥充足的效率。电视编导本来就是一门创作的艺术,离开创作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专业所本有的特质。

(二)人文环境的创新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3]”学校发展要注重人文性就是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作为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更易于实现学生的人文观、价值观,这与它自身的专业特性有关,即为学生营造更多电视节目、影视短片创作的机会,真正重视起学生学习的地位和尊严,使学生成为本专业发展的创作主角,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实的教学、教育中使学生每天都能充斥在影视创作的环境中,比如影视编辑室、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影视制作、拍摄的学生,使学生成为校园的主角和主宰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把人(学生)调动起来,并形成一种规范,进而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一种风尚,便可形成良性教育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4]。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文环境就是由一届届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参与影视创作、拍摄以及每天在影视创作室、影视编辑室内参与影视制作、剪辑所形成的影视创作环境与氛围。这样的教育环境势必塑造更多的影视创作者和影视技能人才,这也是传媒院校所应该形成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日积月累便成为一个传媒院校优良的学习风尚,并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的传统。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人文化的发展环境是电视编导专业乃至传媒发展的优良途径:

有硬件资源的支持就得以实现软件的功效,二者在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中互相利益就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风尚便会促使专业院校人文环境的形成与传承。

三、创新形势下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一)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教学模式中的改革与发展

1.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社会在不断改革中发展,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更应该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写、采、摄、录、编、播的基本技能。只培养理论性,学生不会成为电视编导人员,而只培养实践性学生亦不会成为电视编导创造型人员。所以,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更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创造性实践教学均衡发展的模式改革,以使学生从理论上指导创新实践,从实践中反哺理论知识。

2.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总体规划

由于电视编导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对专业的基础储备尚浅,所以本科第一年应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电视编导专业及其影视创作,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对电视节目创作有总体性的把握;本科第二年更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创作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专业实践之中,使其更加熟悉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工作及其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本科第三年,此时的学生对电视编导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丰裕的理论积淀与娴熟的实践技能,可使学生进一步创作新的影视作品和创造新的节目形态;本科第四年,完成大学所需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的四年规划,学生从无知或少知逐渐成为理论知识厚实、实践技能娴熟的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更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

3.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发展

要体现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性,必须让学生从心态上动起来,即勤于动手和动脑,动手可以拍摄、制作作品,动脑可以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互动的纽带就是创作影视作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二)电视编导专业在社会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创新发展

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为了学生能够从学校学习与社会接轨,应该使其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性教育,这样,电视编导的学生一出校门便会融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中,所以,在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提供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与平台。

首先,与电视台合作并使其成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和规范,使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一系列流程,这样更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演播室的实体,使学生对影视创作有直观的印象,从而可以指定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努力的方向。

其次,与影视传媒公司、影视创作基地签立合约,给学生创作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影视创作的气氛和影视创作带来的魅力。

最后,设立院校影视类大赛并参与社会中各类影视创作大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我找准电视编导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与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反省自己,引导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总 结

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是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既要使学生具有充足的理论内涵,又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这是在创新时代下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编导人理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学校作为承载学生培养的摇篮,既应该对学生负责,也应该对社会负责。所以,电视编导专业在学校内的教育更应该同社会对人才所需的要求相接融,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创新人才。综合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可见,环境是承载事物(包括人)发展的育床,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制度保障,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更应该创新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孟改正.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10).

电视体育论文篇7

影视传播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影视文化直接与大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最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影视文化能够为他们提供人物榜样、道德典范,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好的方面形成和转变。

一、关于影视文化内涵

在我国,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起步较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数专著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去研究的,将价值观和影视文化联系起来研究的,大多是期刊上的论文。总体来看,研究较为零散,一般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胡智锋的论文《影视文化三论(上)》及其著作《影视文化论稿》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了影视文化的内涵及系统构成,他认为狭义的“影视文化”就是以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艺术性的电视“屏幕作品”(如艺术性的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及艺术性的电视纪录片),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1]

孙沛然的《影视文化导论》在绪论中将影视文化定义为“图像+音响+文字+多媒体技术”,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大部分研究只是对影视文化的内涵作了简单的界定;还有些研究则将电影文化、电视文化和影视文化三者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但也有些研究者从影视文化的影响出发,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全部界定为影视文化的内涵。[2]

二、影视文化功能、特征的研究

曾耀农的《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从艺术的角度论述了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影视文化对观众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化能够愉悦身心,有益于观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美育与德育、体育的功利性有明显的不同,它并不仅仅以受教育者的直接收获为唯一目的,使人情感愉悦,身心解放本身也是它的目的。[3]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相当大,更需要宣泄,以求心理生理功能的和谐发展,喜剧性的影视显然能够起到这种宣泄作用,幽默风趣、轻松愉快的影视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放的民族性格。

袁智忠、邓翠菊的《试论影视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讨论了影视文化对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功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爱心培养、人文精神的滋润、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影视文化可以配合某些学科的教学,以美启善;可以配合艺术教育,以美灵性;也可以纯粹是为了放松、娱乐,以美强健身心。观看科技探索片、科学知识片和科幻片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世界的浩瀚神秘,通过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观众从中所获得的审美偷悦是抽象的数字、公式、符号等所难以达到的,这种审美愉悦能将兴趣转化成动力,丰富人的情感,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4]

黄旭东的《关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分析与思考》中说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园林、建筑、综艺等艺术影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育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同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满含着情感的“悟”,天长日久,逐渐悟得。艺术影片提供的经典艺术不仅令人陶醉,其中也蕴含着艺术的规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会提高观赏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5]戴代红的《对于影视文化的深层思考》中提到经典艺术不仅有形式美,更有内容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经常领略艺术,徜徉在美的海洋里,人的精神境界会美化,向善的本性会得到复苏,就会自觉以美来规范自己,美化生活,从而形成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永不满足的创造精神,一种充满灵动之气的融汇贯通的能力。[6]

这些研究大部分仅仅对影视文化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征及其影响作出论述,很少系统、全面的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思考。Carlsons说:“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是观念,特别是这些观念所附着的价值。”他提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传媒的异常发达使得社会舆论广泛扩张。这种新型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使得以往的那种群体舆论乃至于组织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弱化,只有当它们转换为公共舆论时,才可能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机关产生影响。这使得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更重要地表现为公共舆论监督,尤其是通过影视等大众传媒而进行的媒介舆论监督。[7]表明影视文化同时还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

三、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

蒋立红在《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大学生处于成才的关键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十分重要,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问题的处理与抉择。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看法不同,对荣辱、公私、苦乐、生死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就不同。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8]

王新山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概论》一书中说到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人》再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光辉的人生之路,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感受到我们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阔步前进的脉搏的跳动。在《中国人》的所有纪录片中,始终贯穿着主流文化的突出的导向特征,如对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热情赞颂,对吃苦耐劳、勇敢无畏、尽忠职守、永攀高峰的品德的充分肯定,可以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通过对众多知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访谈,启示人们“人怎么样活,路怎么样走”,对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激励作用。[9]

2.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

孙巧丽,赵康生在《人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指出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崇尚“肯定自我,坚持自我”理念。[10]而影视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他们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并使他们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大学生独立的理性精神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茅中平在《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中提到,影片《卡拉是条狗》通过主人公“老二”的人生境遇诊释了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作为一个人,抑或是一条狗,也要拥有完整的人性和全部的尊严,“我”不要残破的生活,“我”不必左顾右盼,“我”是为自己而活的。喜剧演员葛优的成功诊释使观众在黑色幽默的背后深刻感受到人的尊严和自我意识的不可缺失。[11]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

周星在《21世纪影视艺术教育》中讲到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的过度关心下,“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差,遇到困难承受能力不强。但他们模仿能力极强,言语和行为容易受舆论和同伴的影响。通过观看一些反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影片,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榜样,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头脑中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的承受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12]胡雪梅在《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一文提到影片《生死牛玉儒》,认为影片以牛玉儒同志最后100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他忍受病痛折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全面塑造了一位心系百姓、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当代共产党人形象。同时,通过观影活动之后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监督、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对困难的受挫能力,促进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又如2005年风靡全球的韩国励志电视剧《大长今》,塑造了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在各种挫折面前不屈不挠、自主自立、坚强自信、积极进取的医女长今的形象,这一形象为广大青年学生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教材。[13]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影视作品的市场商业化、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模仿、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倾向

杨立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中说当前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是金钱万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钱就有了一切。人们想方设法拼命赚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为赚钱而奋斗。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已成为人们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内容的具体显现,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渗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思想也随着他们的影视作品流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4]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一书中论述了影视对学生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1)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在部分影视片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以自私自利为人生目的,唯钱是求,唯利是图。有的学生只顾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从以往的重集体、轻个人的极端走到了无视社会只重自我,无视集体只重个人的极端。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由于把个人置于社会集体之上,只顾个人成功,不顾社会集体的兴亡。(2)行为方式以个人利益为主导。在部分影视片所宣扬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必先言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没钱不能办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向钱看”作为个人行为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的人生价值目标。在“人生为钱”的观念指导下,有些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应及时行乐,以至于有的大学生达到了相互攀比,盲目摆阔的地步。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满足于“六十分万岁”,把时间和精力消磨在打麻将、经商、炒股票、谈恋爱上。(3)职业选择以金钱为第一标准。由于受到部分影视片所宣扬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根本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只考虑工资待遇的高低。只要是工资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想方设法削尖脑袋往里钻。这也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现象。[15]

2.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

陈默在《影视文化学》一书中说:“通过影视文化输入的西方民主观、人权观等观点,虽然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它通过具体形象容易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16]这就使阅历较浅、对历史了解甚少的青年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误导。

3.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与婚恋道德观的西方化

饶朔光、袭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提到西方影视片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实利观念。从西方影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提倡职业道德,要求员工发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的精神,但我们若仔细剖析其实质,可发现其中渗透着浓厚的实利观念。[17]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提到婚恋道德的西方化。从西方影视片中可以看出,恋人及情人之间的交往,在性的方面较少约束,比较随意,婚前及同居现象较为普遍,两情相悦则合,互不适应就分,双方均无歉疚感。这种观念意识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

四、关于影视文化建设措施的研究

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建设措施的研究,较早的有蒋立红的《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用较详实的调查数据论证了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8]范国英,龚奎林的《试论<紫日>的人文关怀一兼论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影片《紫日》为例,论述了优秀影片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些文章既谈到了影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又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茅中平的《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19]胡雪梅的《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这类研究大多以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为主,多数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表格,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13]

(一)硬件建设

万国庆在《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提到,影视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但多数高校不具备良好的、应用影视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在新的形势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对这方面进行硬件建设是必要的。在硬件系统的建设中,要考虑到管理者对影视文化信息输入的调控问题,以便使学生能朝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大多数高校目前尚不具备让学生收看影视的条件,电影放映活动偏少,学校在影视文化活动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必要的引导。[20]姜俊耀在《论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特点》提出大学生在影视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有鉴于此,学校有关部门应把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21]、国家教委、广电部、文化部就曾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各高校开展爱国主义影视系列教育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推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视片100部,提供全国各地选用,并要求把这些影视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宿舍统一安装电视机,使学生能够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电视文艺节目。

(二)软件建设

杨少伟在《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说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构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影视文化的内容体系,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建设。对校园影视文化软件系统建设应着眼于影视文化的特点,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及年龄特征,着眼于我们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并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使校园影视文化内容体系既与高校的德育目标相协调,又为高校学生乐于接受。[22]

万国庆在《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提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影视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1.积极开发影视文化资源。当前,国内外己经出现了许多优秀影视片,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培育思想品德、提高审美品位很有意义,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学生能够看到的还不多。这样做,对于开发影视文化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很有意义;2.积极开发影视教育资源。现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但真正开展有益工作的还不够多。为此,高校应当倡导一些社会组织如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发展基金会、社区影视文化站等有关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0]

(三)建立相应的机构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系统,都要有人去建设和管理。校园影视文化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更要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杨万江在《论影视文化的德育效应》中提到有组织、有系统、坚持不断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的作用。高校中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建设校园影视文化,管理校园影视文化,使影视文化成为高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都有类似影视协会的组织,但这些组织大都隶属于社团协会,主要以丰富大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的活动数量有限,影响面也十分窄小。很多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但大都以“堵”为主,创造性、建设性的办法和措施少,因此,要建立专门性的机构来负责校园影视文化环境的建设。[23]

(四)加强与影视管理部门的联系

罗梅,费凌捷在《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中提到:“这既可为高校的影视文化建设积累素材、拓展渠道,又可为繁荣影视文化出谋划策,使学校和影视文化更好地协调,为学校利用影视文化进行德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如邀请著名影视工作者参加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电视节;举办德育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座谈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参加影视片的审看活动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工作依然是个薄弱环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从制度措施和组织保证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影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加强交流,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24]

(五)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力度,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和环境。

武锦华在《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中讲到,扫黄打非是党和政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证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结合扫黄打非工作,对校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杜绝不健康的东西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扭转只顾票房收益、不顾影响和后果的现象,整顿好校内和周边的影视放像点,做好影视片的放映工作,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校园影视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激发他们抵制这种思想影响的自觉性。[25]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曾耀农.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J].嘉兴学院学报,2002(2).

[4]袁智忠,邓翠菊.试论影视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

[5]黄旭东.关于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影视研究会,2006(5).

[6]戴代红.对于影视文化的深层思考[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7).

[7]Carlson.Televisionviewing:Cultivatingperceptionsofaffluenceandsupportforcapitalistvalues[J].PoliticalCommunication,1993(10).

[8]蒋立红.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R].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

[9]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概论[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0]孙巧丽,赵康生.人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1]茅中平.试论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2]周星.21世纪影视艺术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13]胡雪梅.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6).

[14]杨立.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文化发展研究,2005(1).

[15]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6]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7]饶朔光,袭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电出版社,2005.

[18]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9]范国英,龚奎林.试论《紫日》的人文关怀一兼论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5).

[20]万国庆.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文化教育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4(1).

[21]姜俊辉.论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特点[J].职业时空,2006(6).

[22]杨少伟.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科联,2004(3).

电视体育论文篇8

近年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体育传媒业的逐渐走强。CCTV5体育频道作为我国最大的体育赛事转播平台,其地位虽然难以被撼动,但腾讯体育、PP体育、爱奇艺体育等网络媒体,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赛事资源正异军突起。大量体育赛事的网络播出,推动着网络体育解说的快速发展。网络体育解说以更为多元、互动、开放的特点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和竞争,这在青年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电视体育解说需在竞争中找准定位,从媒介特点和受众角度不断强化特性、应对挑战并持续创新。

一、基于媒体功能的电视体育解说特性

电视的出现曾使体育解说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电视体育解说是以电视为媒介,依靠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对体育活动进行叙述、介绍、讲解、评论和烘托的应用语言艺术。”电视诞生后,通过之前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及影响力,实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大众共情的感染力。体育比赛通过电视传播,形成更广泛的受众及更大的影响力,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要地位并被赋予特殊使命。1.话语的权威性。电视在我国是官方媒体的重要代表,具有特殊地位以及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赛事转播上,往往承担分量更重、影响最大的比赛。因此在解说方面,电视体育解说要做到最具权威性。这里所说的“权威性”,一方面指电视体育解说要让受众信服,在其心目中占有较高地位;另一方面,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与观点要成为其他媒介引用或借鉴的主要来源。CCTV5在许多重大赛事转播中,不仅有非常专业的解说员,同时经常邀请相关领域著名运动员或教练参与赛事解说评论。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往往具备很高的权威性,许多观点和说法常会被其他媒介所引用。2.解说的专业性。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形成权威性的要素,也是电视体育解说员必备的素质。解说员不仅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专业性更需体现在对所解说项目的熟悉程度、对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了解情况,以及对教练员战术安排的分析,还要展现自己对比赛的整体看法。“解说员聚焦的核心不能止步于运动员,同时还需要兼顾运动场上的教练,既要评价战术运用和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而且还需要对裁判和教练的表现进行深入解读,最后的环节是总结赛场情况。”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的核心,未来会有更多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员成为体育解说员并出现在各类媒介中,而电视体育转播要在解说员人才发掘、储备、培养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3.受众的广泛性。从受众年龄来看,青年群体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体育比赛的比重较高,而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受众群体则更为广泛。因此电视体育解说要兼顾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受众的多样需求,在解说层面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受众的收看习惯、接受方式、态度情感、审美取向等。这在体现人文关怀、普及体育专业知识以及合理掌控态度倾向上,给电视体育解说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众是媒介传播效果的鉴定者,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最终要反映于各自受众数量的多少。电视在赛事版权上“一枝独秀”的传统已被打破,继续依靠“独家转播权”就雄霸天下已不太现实。体育解说是体育赛事转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反映体育赛事转播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电视体育转播要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就需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才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4.评论的公正性。与电视体育解说相比,网络体育解说更突出解说员的个性化和球迷的狂欢化。“个性化的体育解说,永远是体育传播狂欢化特质的催化剂。”一些网络体育解说员会更注重作为个人观看比赛的体验、感受并进行分享,但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保持评论的相对客观和公正却更为重要——也许在部分受众看来,这样的体育解说和评论不够“过瘾”,然而这种坚持正是电视体育解说在当前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可贵之处,也是体现“权威性”的关键。当然,在互联网主导的新媒体时代,电视体育解说必须要直面挑战、与时俱进,在文本设计、解说内容、解说方式、个性化展现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更多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互联网环境中电视体育解说面临的新挑战

受众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接收者及者。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终端,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成为新的“信息源”与无法忽视的传播力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收看体育赛事转播的途径愈发丰富的同时,也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新媒体兴起带来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权威消解。电视线性传播的时间维度与单向传播的空间维度,决定了其在内容输出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于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也是如此。长期以来,电视体育解说员大多是以类似“意见领袖”的权威形象出现。受众不仅通过电视体育解说员了解比赛进程、体育知识、运动员情况等,解说员对于赛事和运动员的点评也代表着“官方意见”,成为大家信服的观点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前,电视体育解说员有着强势的话语权力,甚至能主导大众舆论的走向。宋世雄、孙正平等著名体育解说员,在当时成为了人们信服乃至“仰视”的体育赛事话语领袖。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把传播的单向输出变成多向互动,普通受众、体育爱好者、体育专业人士等都可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赛事的观点,其中一些人由此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新媒体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体育解说员群体,他们更为个性犀利或更“接地气”的解说使其获得了一大批拥趸。这些新媒体带来的变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消解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强势话语权威地位。2.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员出现个性危机。如今人们可在众多媒介中选择观看体育赛事,就现场实况传输而言各平台并无太大差别,对于体育比赛的解说就成为各家媒体彰显个性与水平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的受众,他们往往更加感性,并会以各种互动形式参与体育比赛进程,实时发表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一些专业体育网站和社交型体育APP上,会形成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网上“体育社群”,受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更需要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宣泄。这种语境下的体育解说,往往要求个性化表达更突出、情感化倾向更明显。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宣传政策及舆论导向上具有特殊性,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如何在分寸把握和彰显个性之间找到合适“点位”,是全媒体语境下的一个新课题。

三、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路径

全媒体语境既给电视体育解说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并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并不意味着电视体育解说将走向困境,只有立足自身的媒介特性,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电视体育解说才可能继续立于不败之地。1.树立“品牌”特色,培养个性风格。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缺少个性化风格特点,33%以上的人认为风格特点是电视体育解说员最重要的职业形象要素。”电视体育解说的个性风格,主要通过解说员的语言进行展现。电视体育解说要在专业、大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及解说员自身的特点形成不同风格的体育解说,比如韩乔生的风趣幽默、段暄的激情洋溢、杨影的专业沉稳。解说员要想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风格,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相对于网络媒体,电视体育解说员往往更为稳定,这也有利于解说风格的形成。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电视体育解说员要敢于成为相关体育项目的代表“品牌”,主动占领该领域体育解说的“高地”。2.树立“融媒”意识,适应多元传播。电视体育解说作为全媒体传播发展中体育解说的“主力军”,不仅要下功夫适应电视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更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从内容共享、营销互推到多平合制作、播出,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的价值,让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良性互动、互为补充。在解说的文本设计和语言样态上,电视体育解说在关注多数受众群体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适应不同媒介的多元传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传播理念迎接向纵深发展的媒体融合与全媒体时代。3.树立“需求”导向,强化交流互动。互联网与新媒体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过去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因此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树立受众“需求”导向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发挥描述、解释、说明、评论、预测等基本功能外,电视体育解说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受众观看不同比赛时对解说的需求。对于受众面更广的体育赛事,如足球、篮球的解说,应主要满足普通受众观看比赛的需求;而一些较为小众或专业频道播出的赛事,则应满足特定受众想通过专业解说与评论对体育项目深入了解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电视体育解说在强化与受众交流互动方面,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弥补电视单向传播的不足,通过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实现节目预先宣传和内容二次传播,创新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及多向互动。

四、结语

网络体育解说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体育解说的开放度并推动其创新发展。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互联网与新媒体已改变了以往体育解说被精英话语垄断的局面,大众话语在体育解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这两种话语在体育解说领域相互碰撞、互相融合,使体育解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媒体融合加速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体育解说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技术的变革并守正创新,才能持续发挥媒介优势,不断满足受众需求,继续引领体育解说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力.试论电视体育解说的功能和结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8).

[2]何修铎.电视体育解说研究——以CCTV5部分热点项目解说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

电视体育论文篇9

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

我国的电化教育源自美国的视听教育,又不同于美国的视听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中国电化教育7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是依附西方,也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全球联系、与时代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教学、教育。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20世纪2O年代至40年代末期)、奠基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尤其是初步创建和形成了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我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O世纪2O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即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化教育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直至1966年。“文革”时期.我国的电化教育一度处于停顿状态。但电化教育工作的基础已经奠定,教育现代化的火种已经播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我国的电化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展迅速,学校电化教育、广播、卫星电视教育蓬勃开展,推动并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产生了很好的效益。198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电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项产业、一种专业学科类型。邓小平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上海)时的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几乎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界80年代的名言,也是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巨大动力。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2O世纪9O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的发展已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

电化教育中国之路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大支柱,即基本理论研究、硬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有效管理探索;第二部分是三大应用领域、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管理与信息化教育队伍培训。电化教育理论在信息化进程中融合信息科学技术理论,已经并将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我国的电化教育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比较严谨的知识体系,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育的最优化,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基础。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教育领域内专业分工比较明确,电化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区别于其它教育专业的工作范围,就如一门学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考虑,电化教育把自己的领域划为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教学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与其它教育手段或媒体有机的结合、如何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应用在我院越来越得到重视,我院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多年以来,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教师水平,为电教传统媒体及计算机和网络进入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新世纪,信息时代,教师的使命是要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尖兵,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已经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化教育不断进步,现代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手段逐步走向大众、走向教育教学的各个角落,教育技术事业日益辉煌。计算机几乎成了教育工作者离不开的工具,多媒体技术使人们对教育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显示产生了惊人而神奇的效果。电教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热门话语,电化教育伴随信息化进程健康而有序地发展。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中去,大力推进教育技术应用,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电视体育论文篇10

ブ泄数字付费电视自2003年下半年启动已六年多。六年来,政府及各地职能部门大力推进,各地网络公司不遗余力安装设备,规模已经初具,影响也可谓不小。这其中最显眼的要数中数传媒、上海文广、鼎视传媒、华城影视,四家数字运营平台在全国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上是各显神通。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应该说前景可观,但也令人堪忧。

ゾ萃臣,截止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数字电视已经超过5 400万用户。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付费频道无论是节目内容和精彩程度远远达不到观众的期待。从理论上说,付费数字电视应该比传统电视更有吸引力,更能吸引特定观众群。但目前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与节目质量很难与传统电视抗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数字电视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试想,随着政府及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推进数字化进程,数字频道的构建、制作就必须给广大观众一个付费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观众对新媒体的期盼。然而,这个理由在很多地方还有所欠缺。

ナ字电视队伍要壮大,观众收视群要扩展,我们从事这方面业务的人们有许多必要的工作要做。

ブ泄数字电视目前需要一面旗帜,引领中国数字电视形成群体规模,进而走出数字电视的低谷,迎接我国数字电视的春天。

ヒ弧⑹字付费频道的构建

ツ壳按统电视与数字电视并存,但并非没有高下的区别。现实是传统电视的收看几乎是免费的;央视,各省卫视逐年增加投入,同时伴随着广告收入逐年提高,高投入高收入的费用支撑频道,形成良性循环,也让电视节目日趋完美。而此时的数字付费电视刚刚起步,既投入过少,也没有广告运营,只是靠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支撑。在这样一个不相匹配的环境中改变人们的收视习惯,其难其艰可想而知。那么面对这样巨大的困境和最大挑战,怎样才能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是数字电视工作者在频道策划过程中就要认真考虑的事情。笔者认为,数字电视人只有具备大视野,具有超前意识,深入了解受众,了解国情,才能艰难地摸索出一条上升通道。这样才可以均衡各方面因素,扭转目前数字电视窘境。数字电视在初期构建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国际化视野

ナ字化是以容纳更多质量上乘电视节目为技术基础的,如果电视人视野狭隘,只看眼前,仅仅以本国文化为参照,必然造成节目的趋同。目前,我们仍然经常可以看到多家上星省级电视台同一时间播放同一部电视剧,这种局面很难让观众有新鲜感。

ゴυ诘苯裾庋的信息社会,我们应当具有大视野,应当引入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们强调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文明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一个宽容的民族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应当相信,发达国家不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在接触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品位和鉴赏优秀文化,同时在生活细节中也能随处感受到高雅的举止、绅士的风度、对他人的关爱等。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成为国际竞争的佼佼者,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影响世界文明进程。这一切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分表现出来,新媒体自然应该首当其冲。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信念――展示给数字电视观众的不是世界的局部,而是整个世界的文明。

(二)关注社会问题

ッ教迦硕陨缁岬母叨仍鹑胃小⑼情心、爱心决不是作秀,而且是必须。试想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能够告诉观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数字电视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既可以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又极容易由于编导的素质和疏忽制造无用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只有深切关注社会,关注人民,才能得到观众的回馈。简单地说,我们只有深爱观众,并且把这种爱心在电视节目中体现出来,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解说词说到观众的心里,观众才能喜欢我们的节目,花钱购买我们的频道。

ビ牍外媒体相比,我们的报道长期以来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甚至于我们有机会走出国门,看到或听到别人报道我们,自然有一种习惯性的错觉――仿佛我们自己报道自己大多是好事,别人报道我们大多是坏事。歌颂、赞美是一种爱护;同样,善意的批评劝导也是一种爱护。真正的公正的展示,尝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同样是一种深爱。

(三)体育教育能够率先成为数字电视关注社会的突破口

ス外数字付费电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电影、体育节目是最容易在数字付费节目获得成功的两类节目。美国的HBO、ESPN已率先走出一步。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体育节目的政治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所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们观看国外高水平体育竞技并非大众体育的最直接目的,更深层的意义是用国外体育的理念,解决中国的体育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身体教育问题。深入到社会的更深层面:青年――健康――快乐教育――家庭和谐。

ザ西方教育各有千秋,经历过东西方两种教育的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两种教育的巨大差别。我国学生普遍基础教育过硬,应试教育能力极强,小学、高中阶段理科学生与世界教育最发达的美国相比,不是超出,而是远远超出。

ピ诿磕暧谐过250多万的美国标准化满分的2400SAT考生中,美国学生平均分数为1500多分,而大多通过自学的中国学生平均分数为1700多分;每年SAT1超过2140分的考生不足1%,而我们英语好的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并不吃力,仅仅是我国英语好的学生是凤毛麟角;而 SAT2 的数、理、化得到2400分满分的并不少见。

ヒ桓鲋氐阒醒У难生同样去美国读中学,如果他具备英语交流能力,他的数、理、化不是领先,而是遥遥领先,难怪美国人把考试得A的同学人戏称为Asian,意思是亚洲人。

サ是我们的弱项也相当明显,我国内地学生的国际交流语言英语格外落后,落后于新加坡及香港、台湾。尽管我们花费很多时间,进步还是相对较慢,甚至硕士、博士毕业的学生依然是哑巴英语。国内名校英语专业的高才生出国留学前半年可以在嘈杂的食堂写作业,因为听不懂,旁边的谈话对他不构成干扰。特别是体育、艺术这些增进健康、陶冶情操的课程,由于不在高考范围内,备受歧视。很多家长自己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课程设置的不适当,但没有办法,学生学习压力太大,构成家庭生活的不和谐。我国的高中理科超出发达国家太多,我们的重点学校的实验班很多学生是在小学读初中的课程,在初中读高中的课程,在高中读大学的课程,无止境地超前,导致升学竞争惨烈,学生学习负担太重,这是让孩子身心疲惫,让家长看着伤心、痛心的教育。学校很少有缓解脑力劳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导致我国学生的近视率达到世界之最,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时期的学生一旦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教育,他们自然感受到那里是教育的乐园,父母们则感到那里是“孩子的天堂”。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教育培养的人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对社会有爱心、责任感,对自然有好奇心,能够影响社会进步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教育,实际上是负责任媒体需要回答的问题。

ザ、体育频道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ッ教骞刈⒌闹氐闳巳呵嗌倌暄生,他们是数字电视“窄众”之中的大众,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重点是解决青少年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大部分成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孩子和父母组成的家庭构成社会细胞。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特别是学校体育,仅仅是理论上得到关注,而在强大的中考、高考压力下,不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得到鄙视。体育特长生仅仅是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上露一下峥嵘,很快就会被遗忘,甚至体育生是学习不好的代名词,我们生活在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远远重于校运动会第一名。笔者在此无意贬低理科优秀学生,只是想倡导教育的均衡,有时在本国教育很难找到参照物的情况下,以世界公认的美国的教育与我们比较,用比较教育的方法,更具有说服力。

ニ档匠4禾偃嗣亲匀换嵯氲绞澜缫涣鹘逃的代名词,但常春藤的前身是美国东部几个高校的体育联盟,东部名校为吸引体育特长生,树立名校形象,不惜大幅度降低体育特长生的入学文化分数;后来为保证学生的文化素质,几个学校在招生时达成统一的文化考试标准,从这一点上足可以体现美国高校对体育崇尚,后来的常春藤联盟统一体育特长生入学标准,进一步体现了在强调健康运动的基础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而美国的近邻,被称为美国后花园的加拿大,中学课程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周有两次音乐课。课程的多样性,脑力与体力的交互作用,大大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均衡发展,容易产生幸福感。

ト、数字电视使体育频道的拓展成为可能

电视体育论文篇11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广播影视传媒类人才的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但从其前身(安徽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教育时就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办学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堂”即课堂,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后台”,即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其他教学成分,分为“校内台”、“校外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三部分。“校内台”指学院的实验电视台、广播实验电台、各专业实验室和网站、院报等实验实训场所。“校外台”指全国各省、市、县电视台(站)、广播电台(站)、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社会实践平台”指各报社、通讯社、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制片厂以及其他实习实训场所。“前堂后台”,就是以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雄厚资源为平台,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密切结合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交叉互换为手段,以产学研结合为教学最高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

“前堂后台”人才培养

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改革“前堂”课程设置,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学院成立之初,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原北京广播学院和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经验,教学计划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来设置课程,注重学科性体系。纵观教学过程,基本上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很少。要推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基于“前堂后台”模式的课程体系。为此,学院进行了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第一次是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理论性很强,学生难以接受的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体上达到6∶4。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践课的比例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二次是进行“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改造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把提高学生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文化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挤占了专业技能课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思想不够解放,课程设置不够市场化,有的仍在学科性体系里打转,一个真正的职教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强“后台”的建设,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课程的改革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密切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关键是要有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条件,否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仍是一句空话。所以,学院近年来加强了对“后台”的建设。

1.“校内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市级规模的广播实验电台、电视台,投资500万元兴建影视制作中心、影视演播大厅,建立校园网站,创办院报。课堂上,教师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下,教师、学生分别任台长、副台长、编辑、部主任、制片人、记者或播音员、主持人。利用这些实训场所,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自采自编新闻,自办网页,自办报纸。院广播实验电台每天4次播音,播音时长6小时,共有《广院新闻》、《广院聚焦》、《青春节拍》、《缤纷校园》、《音乐流行线》等12个自办节目。院实验电视台每天2次播出节目,时长3小时,有《广院视线》、《广院论坛》、《青春无极限》、《音乐天堂》等6个自办栏目。院报有要闻版、教学交流版、学习园地版、文学副刊版、信息广场版等版面。校园网站也由学生自办网页,进行在线新闻采编和在线主持。

2.“校外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省电台、电视台、传输发射总台和全省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见习或轮训。

3.“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黄山等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和动画广告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些报社、影视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媒体挂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近几年,学院教师共30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十几部(本),部分专业教师在省电台、电视台做兼职工作人员,安徽省摄影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评论学会等学术性社会团体都有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的参与。本校毕业生深受广播影视传媒系统和社会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存在的问题,一是“前堂”课程体系尚需改革。二是学院内“后台”与“前堂”结合得不够密切。三是我院与全省各专业台虽建立了联系,但仍是“松散式”的合作,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四是社会实践平台拓展不够。五是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不解决以上问题,“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完善和发展。转贴于

发展和完善“前堂后台”

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教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计划仍把文化课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仍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这样的体系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才能与岗位要求一致;学生具备了某一岗位的能力,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岗位能力低,可以在低层就业;岗位能力高,可以在高层就业。以此方法开展教学,才有职教特色,才可落实就业导向;以此方法进行分层,才有分层依据,才有技能差别;以此方法谋求发展,才能形成技能成才之路。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走学院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内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作用。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各部门现只有一套人马,总共不过一百人。学院应组织多套人马,轮流到电台、电视台和网站操作锻炼。这样,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实习基地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校内模拟公司。新闻系可组建模拟新闻报刊。影视艺术系组建模拟动漫公司、广告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等。信息工程系成立电子网络协会。播音主持系将现有的播音辅导间改造成音频和视频工作站,也就是一个个小型电台、电视台,形成模拟广播调频、电视频道的运行机制。条件成熟时,校内成立的公司,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跨系联合,成立文化传播公司,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市场;三是要发挥学院700平方米演播大厅的作用。可与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合作,共同制作节目。教师、学生直接参与节目制作,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锻炼;四是要实行任务引领式的项目教学试验。组织各方面人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以此推动学院实践教学。

根据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与省、市﹑县各专业台的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是学院利用教学资源,为各地专业台办培训班,或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各地专业台接收青年教师和学生顶岗实践;二是签订协议,共办栏目或节目;三是采取优惠政策,聘请更多专业台的专家学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四是成立校台联合董事会,学院和专业台合股共同办专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让整个社会成为学院的大“后台”,实行开放式办学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可与相关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挂牌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实行订单培养、协议合作、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共谋发展。目前,信息工程系、影视艺术系已与北大青鸟、北京依天万合公司、奥多比公司、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为学院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开辟出一条新路,也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及拓展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学院还要进一步发展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的合作关系,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在专业建设上,可与其他学校实行校校合作,联手打造精品专业,实现合作共赢。

实行“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依托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其他实践平台培养人才,是教学的重要选择,是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省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众多社会实践平台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设备、丰厚的资源是学院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强大后盾。与其进行实质性合作,将为教学提供更多实习基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院通过自办电视台、电台、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自办影视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等,进行模拟市场运作,实现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交叉互换,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合理配置“前堂”与“后台”的资源,实施好双赢和互动战略,才能推动广播影视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广播影视传媒等行业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源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蒋国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产教结合新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11).

[5]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6]程宜康.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3).

[7]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电视体育论文篇12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较好的完成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舆论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人们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对新闻宣传规律,信息传递规律有待深化;二是电视台的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即将开播的新闻荟萃栏目,目前我们的人员素质、制作水平、设备需求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队伍建设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这是制约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发展的瓶颈;四是体育设施设备建设较为滞后,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七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步伐尚需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正确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既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意义。精神文化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知识基础、文化底蕴决定着执政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基本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用知识的更新不断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用文化内涵的丰富增加执政的资本,用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行动增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能力,用精神文化资源的整合切实提高执政能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体现就是通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部门担负着组织引领文化战线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职责,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第三,从加快实现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深刻领会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长远意义和现实需要。大家知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任何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更,无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没有离开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也没有离开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的经济发展。从这一角度理解,经济和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面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加快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经济主管部门和经济实体的事情了,在整个文化领域,包括体育、广播电视、旅游等都要围绕经济转型,一方面,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借助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自身发展。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全县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是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无疑将加快我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投入;三是国家、省、地、县相继出台了有关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四是地委、行署对试验区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旅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又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五是国家和省要求今年要全面完成、、和四个年度“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一方面将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做好今年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创新思路,夯实基础,抓住重点,攻克难关,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切实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一是要抓紧落实“”期间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去年全县一共完成了12374套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今年需完成44320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调试任务,国家要求在月底要全部完成。对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要作好设备设施的供应,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严把设备验收关,确保设备质量和使用效果。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项目实施期间乡镇文化站人员原则上不安排其他工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设上来。二是要认真做好“十二五”期间20户以下未通广播电视自然村的摸底调查,认真编制好“十二五”广播电视建设规划。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关系到争取国家投入的多少,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此项摸底调查工作做好、做实,以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

(二)切实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国家扩大内需项目,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刚才海英县长就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了安排,从通报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仍然比较滞后,有的乡镇至今还未启动。会后,各乡镇要及时安排,抓好落实;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要作好跟踪检查,配合乡镇实施好该项目,确保这项工程在6月底前顺利完成。

(三)切实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课堂,是培养和造就科学人才的平台,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对农家书屋建设高度重视,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四)切实抓好“新闻荟萃”栏目的建设。开播新闻荟萃栏目是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及上级广电部门统一安排和部署的,是为了提高电视新闻制作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宣传效果。新闻荟萃栏目开播后,我县电视台新闻节目将由现在每周四期变为每日新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要抓紧提出方案,报县委、政府批准后抓紧组织实施。对涉及的人员、资金、设备不足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将尽力帮助解决。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发展的强大声势。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加强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工作的督促检查,把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事业发展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判断领导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要根据我县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抓紧研究相关的文化发展规划。

(二)尽快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涉及许多部门和单位,必须互相支持,协调配合。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齐心协力抓好落实,努力做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把目标任务职责统一起来,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为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