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室护士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55

抽血室护士论文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65-01

1前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门诊抽血室是医院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其特点是患者人流量大、护患接触多但时间短暂,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科室,为了更好的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改善护患关系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主要总结我院常见的护患纠纷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现报告如下:

2纠纷原因

2.1环境原因:门诊抽血室环境比较狭窄,区域分隔不明显,互相干扰较多,再加之陪伴的家属多,说话声音大,有的患者没听清名字就坐下等抽血,再有名字雷同就更易产生差错[1],加之有些患者病情较急,长时间不能得到医疗处理,或是遇到一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者家属,强行插队,难免引起不满情绪的滋生。

2.2护士原因:护士缺乏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抽血室工作相对单一,操作简单,容易忽视对抽血护士的业务培训,个别护士抽血操作不规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缩短抽血时间,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导致发生纠纷事件[2]。患者的抽血操作大多在2min内完成,护患接触时间短暂,缺乏有效沟通,加上排队等候的患者较多,天气炎热等原因,使得等待的患者出现焦躁不安情绪,大家都希望尽快完成抽血,护理人员则机械性的工作,从而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同时护士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中忽略了对患者整体精神情绪的判断,对特别紧张以及既往出现晕针现象的患者缺少鉴别,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很难立即实施有效应对,这也是发生护理纠纷的隐患。

2.3患者原因:患者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较高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另一原因,尤其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的曝光以及各种社会舆论导向,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护士不尊重,一旦解答不满意或与预期有距离,就会引起纠纷[3]。对于普通老百姓,在抽血时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心理也更加重了护患关系的紧张,尤其在抽血高峰期,患者集中,抽血护士相对较少,而且有些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要求空腹抽血的,更是心情迫切,很容易出现焦急、拥挤现象,护士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防范对策

3.1增设抽血登记岗位抽血前的试管准备应该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首先把好源头关,再次抽血护士在抽血前,要再次认真核对试管上、化验单上患者姓名、性别以及年龄,避免由于试管抽错导致的再次抽血而影响结果显示时间导致的投诉纠纷。

3.2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护士为病人静脉穿刺尽量争取100%成功率,出现穿刺失败个案,做好记录,寻找失败原因,护士娴熟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患者等候时间[4]。3.3改善就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首先在门诊抽血室设立老弱残急优待窗口,对于此类患者应与一般患者进行区别对待,并在这些窗口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同时改善抽血室环境,在夏天,有条件时可以增设空调或电风扇,打开窗户,进行空气流通,安排保安人员维持秩序,减少插队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讨论

医院门诊抽血室是展示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对抽血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持续改进抽血室工作,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抽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护患沟通能力,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了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了放心、安全的抽血环境,大大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5]。要更好的减少门诊抽血室护患纠纷的发生,我院主要从加强护理基本技能的培训,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以及增加护理管理等方面入手,为达到改善患者就医难的现状问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梁栋蓉.信息化条件下门诊抽血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74-175.

[2]孟玉华,唐永红,刘晓红,等.传染病医院门诊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分析及管理对策.护理杂志,2009,26(4):72-73.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9-01

门诊抽血室担负着所有门诊病人血样标本采集,是对外展示医院形象,树立医务人员良好形象的窗口,是患者就医的重要要途径之一。门诊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组成比较复杂,环境噪杂拥挤,护患沟通不良是产生矛盾冲突的直接相关因素,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矛盾冲突相关因素分析

1.1 当采血时,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的情绪,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矛盾的发生。护理人员在采血时技术不娴熟。说话生硬、冷淡,操作,技术不熟练,解释不到位,不能一针见血而多次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从而使矛盾发生。

1.2 在为小孩患者抽血时,护士如不能一针见血,着急的患儿家长会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矛盾冲突。

1.3 当患者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拿不到化验单时,如果不做好解释工作,易引发矛盾冲突,尤其急诊患者的处理和拿取化验单的问题上也容易发生矛盾。急诊患者总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重,在采血检查时应优先考虑,优先处理。而采血及拿取化验单是需要过程的,但患者不理解,总希望立即拿到化验结果,等候时间稍长就会质问护士,甚至大喊大叫,引发矛盾冲突。

1.4 患者对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以及环境不够了解,看病、挂号、交费、抽血、拿药处处排队,延误看病时间,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病人等待时间稍长就心生不满,在采血时,护士稍有怠慢即进行谩骂,引发矛盾冲突。

1.5 医院的环境及设施条件不足,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医生开具的化验单书写不清晰,发生收费错误,使患者在诊室、收费处以及采血室之间来回奔波,产生焦急、烦躁情绪,引发矛盾冲突。

2 护理干预对策

2.1 病人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各不相同,抽血时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晕血晕针,护士仔细认真和蔼亲切询问病人是否空腹、化验单有无遗漏 ,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注意收集病人信息,主动为病人提供护理需求服务,为病人营造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交代清楚化验结果领取的时间,地点态度和蔼,语速适当,在整个采血过程中,倾注真实情感,全神贯注的关注患者,通过目光的接触,语言的表达,以及护士的微笑,强化有声语言交流,准确的传达你对病人的真心关怀(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服务用语规范手册》,通过微笑服务把亲情服务送给病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病人需求得到满足。

2.2 单设儿童采血窗口,请经验丰富的护士在儿童采血窗口采血,在为患儿抽血时,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技术过硬,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再给予穿刺。耐心细致地确认好血管后再进行穿刺,穿刺后给予有效按压,使患儿家长觉得很重视的同时还要对患儿进行语言安慰,转移注意力;这样让患儿及家长首先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可避免因抽血不成功而引发纠纷。

2.3 不能如期取到验血报告而来抽血室询问时,护士一定要热情接待、态度诚恳的帮助患者查询化验单。查询后如化验报告确实尚未发出,护士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并主动告知患者可以电话告知或邮寄化验结果。免除患者再次来院奔波的麻烦,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把病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视之为亲人,(2)取得患者的理解,从而避免纠纷的发生。

2.4 抽血室护士要维持好抽血患者的秩序,对于不按规定排队的患者,每一个护士都要面带微笑,用温暖、适度的语言提醒其按序排队如患者确实有特殊情况:如病情危重或必须按规定时间点抽血时,护士要耐心向其他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增进相互的理解。同时完善抽血前的准备,安排专门护士给予穿刺,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缩短等待时间,解决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满意。

2.5 检验科引入了条码系统,病人抽血前使用磁卡产生条码,检验人员根据条码输入病人信息由专人负责贴条形码,阅读病人信息,扫描条形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未缴费或漏缴费的患者不愿再去排队缴费,护士应热情,主动帮患者去缴费;若抽血患者排队等候的较多,护士可先行给患者抽血,然后再让其去补交费用,这样患者比较容易接受。在抽血室放置醒目标志 “请依次排队”、“收费处请向前走50米”,“抽血后请持续按压3~5分钟,勿揉”、“抽血项目取报告时间”等。及时提醒抽血患者,帮助抽血室护士尽好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3 体会

门诊抽血室护士工作在医院第一线,每天都直接与各种患者接触。抽血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理刺激,所以门诊抽血护士不仅要技术过硬,一针见血,细心,耐心。还要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细心观察,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使其感到心情舒畅、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门诊抽血室护士要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注重护理质量,实施健康教育。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有效的防范护理纠纷,无护理纠纷投诉,使患者满意,提高医院声誉。同时拓宽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满足患者要求并争取超越患者希望,更好地塑造医院窗口形象,提高门诊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凤琴,赵重华.护患沟通在门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方法[J].中国医学丛刊2002.(6):96.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3

我院门诊抽血室是全院采集血标本最集中的地方,护士工作量大,平均每天抽血350多人次,加上是妇幼专科医院,患者及陪人多、流动性大、护患沟通时间短,是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岗位[1]。现将我院门诊抽血室对2010-2012年发生的12例护患纠纷的防范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统计2010-2012年门诊抽血室发生的 12起护患纠纷,其中服务态度4件,占33.3%;护士综合素质3件,占25%;患者自身因素2件,占16.7%;抽血管理秩序不严1件,占8.3%;其它影响2件,占16.7%。

2原因分析

2.1服务态度:

部分护士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态度生硬、表情冷漠、说话语气重,这种漫不经心而生硬的服务态度,很容易引发各种护患纠纷。

2.2护士综合素质:

护士综合素质决定着护理工作的质量、效率及效果,在我院发生的护患纠纷中因护士综合素质引起的主要体现在:少数护士,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她们由于工作时间短,没有足够的经历,自我反省能力也差,发生差错时不懂如何解释,使患者和陪人都产生不快的情绪,引发冲突和纠纷;有的在抽血操作时只顾关注患者的血管状况,忽略患者在晕针、低血糖等意外情况下的临时应变处理,让患者家属很紧张,误认为是护士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导致纠纷事件。

2.3患者自身因素:

抽血是一项具有创伤性的护理操作,患者对自己的保护意识很强,对护士操作技术要求高,例:有一位刚出院的新生儿要抽血,家长指定只能抽脚,不能抽头皮,并声明必须1次抽血成功,护士解释原因,患儿家属不听,这种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目前有些医疗卫生法律不健全,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往往同情弱势群体,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偏袒,造成患者在需要未能满足时,选择以纠纷形式来解决他们不满意的问题,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2.4抽血管理秩序不严:

根据门诊抽血室的工作特点,每天的抽血高峰时段一般在 9: 00-10: 30,由于此时段患者集中,抽血护士相对较少,且许多患者需要继续空腹做其它检查,患者心情迫切,在等候抽血时容易出现拥挤甚至催促、谩骂等现象,患者容易为排队次序争先后闹矛盾,护士要管理秩序而工作又繁忙时无暇顾及维持抽血室秩序,而影响整个抽血操作的质量,降低了优质服务。

2.5其它影响:

此类原因引起的纠纷多数是由于其它辅助科室协作不到位,例如实验室做实验的化学试剂短缺,导致实验未能按时出结果,有时错发实验报告数据让患者取不到结果,这些情况都能给患者带来不便,特别是外地患者,收费处错收或漏收化验检查费用,造成患者往返于抽血室―收费室―抽血室,有些检查项目繁多,费用较高,患者主观判断感强,在整个抽血流程中与护士打交道最多,有不满易找护士发泄不满情绪,护士觉得委屈,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客观对待患者的指责,护患关系紧张,从而引发纠纷。

3防范措施

3.1增强服务意识:

护士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2],开展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学习,要求护士用温暖的话语,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尊重患者的知晓权[3],护士在抽血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3.2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

定期组织学习,健全督促各种制度,严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通过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培养护士慎独工作、积极上进的工作作风[4],组织护士们练习静脉穿刺技术,对特殊人群,要注意多观察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低年资护士落实带教老师指导不断提高护士职业综合素质,从而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

3.3换位思考:

护士频繁接触各类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患者大多数免疫防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最易引起交叉感染,我们要理解患者的自我保护心理,工作人员也要做好防护措施,规范抽血操作流程,严格无菌及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抽血安全。

3.4规范抽血室秩序:

改善合理的门诊抽血室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抽血高峰时合理调配人力,实行弹性工作制,灵活增加抽血护士,以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3.5加强管理协作:

检验科引进先进设备,尽快化验结果,免除患者长时间在医院等结果的麻烦,出现需要协作的事情,各相关科室大力协助及密切配合,为防止护患纠纷发挥重要作用。

4讨论

门诊抽血室是社会和患者感受并检验医院对护理服务质量与护理技术水平的门户,对塑造医院形象和提高医院声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针对投诉内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对减少护患纠纷起到一定效果,通过努力,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就医环境,使我们每年接待门诊抽血的患者大大增加,每年以20-30%幅度增长工作量,护患纠纷大有减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满意率达99.8% 。

参考文献

[1]姚延,田玉爱,代红伟等.门诊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7):255-256.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53-02

2011年1月以来,本院门诊抽血室实施计件绩效考核,对护理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本科规范的排班计件管理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各班、各岗位职责,实施了旨在提高效率和质量的计件考核管理模式,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消除了排队现象,患者抽血实现了零等候,患者、医生、护士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保证了护理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本院门诊抽血室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每月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半年共计5 420份,其中,患者5 000份,医生300份,护士120份,作为对照组;2011年实行计件考核管理模式,发放问卷调查表5 420份,其中,患者5 000份,医生300份,护士120份,作为试验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1.2.1.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抽血室护士按序轮转早班、留班及正常班,按早班、留班及行政班从1~7号窗口排位上岗,大家按序工作,护士长、组长监督管理,有突况及时处理。

1.2.1.2 试验组采用计件考核管理模式,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加入每人每日统计工作量并记录在案,月末、季末、年终排名表彰;同时打破按序排位及轮转早班、留班的模式,只要到岗,自由选择窗口上岗,早班、留班可以自由报名,自行调换;同时本方案注重激励,只奖不罚,鼓励大家力争上游。

1.2.2 评价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医生、护士、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种模式下患者、医生、护士的满意度做统计学调查。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施计件考核管理模式后,患者满意率从90.5%提高至96.5%,医生满意率从88.0%提高至98.0%,护士满意率从90.0%提高至9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3.1 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大家按部就班、按序轮班、按班排位,这种方法旨在造成一种大家相对公平的工作状态,早班、留班及患者高峰期较忙的窗口等,上岗机会均等,但这种模式对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思想境界要求较高[1]。然而实际运行的结果是,总有少数护士下位,如喝茶、上厕所、带人看病等,高峰时段离开频率高,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故往往在最繁忙的时侯,出现队伍长、效率低,因而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无弹性管理,护士工作(速度、质量与在岗时间)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因少数人的经常有事(或借故)离开、下位缺乏约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扰乱了在岗者的工作状态,使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僵硬、被动、程式化、缺乏责任感而不易到位,进而容易引起不满和冲突,不利于和谐、友善护患关系的迅速建立[2-4]。传统模式下护士干好干坏一个样,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影响和挫伤了那些自觉性高、比较敬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及主人翁意识,影响团队任务完成及总体目标的实现,直接造成抽血排队15~20人以上(8~11点)的现象。此外,由于队伍的存在,患者焦虑急切的等待与护士不能尽快完成任务的郁闷、不安情绪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加之其他部门工作的失误和不到位,同样也非常容易造成不满、冲突和纠纷,抽血室工作一度成为门诊投诉的焦点;再者长时间排队等候和长期处于抽血室工作对排长队的感官疲劳,也使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状态不愉快而欠缺专注,不利于持续质量改进。因此,如何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消灭排长队现象,成为本院2011年工作改进的迫切任务。

3.2 计件考核

实施计件考核,首先落实签字执行治疗制,即规定每位护士在自己所执行的治疗单发票上签字(表示对自己所做治疗的数量、质量负责),每天有固定的班负责点数、记录在案后独立包扎归总保管,这样无形中提升了护士对自己所执行治疗的责任心,一旦有标本未送达、丢失或报告单出错时,好追根溯源;其次,每月底、季末、年终对前3名进行奖励表彰。计件考核量化到人,质量到人,有力地强化了护士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提升其高质量自觉完成工作任务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她们力争上游。在这样的背景下,护士工作更细致认真,语言交流更文明,在抽血过程中对一次刺穿不成功的患者能说对不起,护患交流沟通更通畅;同时遇到问题积极处理的做法,减少了患者的疑惑、不满和不信任,有效地降低了抽血患者疲劳、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率;计件还使管理与考核依据更具体更确切。计件考核后,虽然每天抽血平均人次、护士操作熟练程度、技术水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但工作的效率、状态却截然不同了,门诊抽血大厅通畅、明亮、秩序井然,整洁的窗台前一字排开7位护士亲切、热情、有序地接待患者;抽血的患者一对一地与护士交谈、沟通;无喧嚣、无抱怨,更没有往日常常听得见的吵闹和骂声;有的是合作、和谐、高效的气氛。另外,计件考核后由于队伍的消除,护士疲劳、郁闷、焦虑情绪不易产生,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减轻,进而减少了护士把自身压抑情绪传递给患者的概率,护士的自我满意度提高,工作的自信和风采自然展现。此外,计件考核,效率提升,医生对患者所作检验的预期返回吻合率更高、完成诊疗个案更快,患者牵挂化验结果,围绕、烦扰医生的概率也少了,医生的满意率也明显提高[5-6]。

总之,计件考核管理模式,使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尽情释放,请护士参与工作改进的做法提升了她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克服了传统模式下抽血室工作程式化的弊端,计件考核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让患者受益,医院护理资源更合理应用,它是管理的杠杆,使绩效从这里起步延伸,让管理出效率成为事实。计件考核,质量、责任到人,效率提高,安全提升,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家琛. 医疗制度改革中输液室实行计件考核的探讨[J]. 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10(2):80-81.

[2] 张洁琼. 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抽血室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1,11(10):90-91.

[3] 樊军芳,张盛楠.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2(18):103-104.

[4] 郎巧珍.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1(17):67-68.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5

高霞石元洪杨扬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10月在我院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15例,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团队合作。结果: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心理科就诊的患者也能完成专科医院的治疗疗程,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评估;MECT团队;规范治疗流程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25

ECT(electroconst)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目前使用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sulsive therapy, MECT),又称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在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痉挛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营养脑细胞,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2]。MECT都是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开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2011年4月成立临床心理科,2013年3月开始首例MECT治疗,目前已成功为15例患者进行MECT治疗。作为全省首家开展MECT治疗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我们在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治疗流程、MECT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3~10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15例,共55次,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9~66岁。抑郁症7例,双相情感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木僵1例,强迫性神经症1例,慢性发声抽动障碍1例。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头颅CT等),排除其他躯体疾患,无MECT禁忌证,由管床医师提出该患者是否适宜或需要MECT治疗,该医师的医疗组组长提请专家组成员复议,在审核临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决定该患者是否可予MECT治疗,以及在治疗前还需要完善的资料和检查。管床医师在与患者或患者近亲属或患者法定监护人充分沟通,家属知情同意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前24 h内签署知情同意书。首次治疗前患者及亲属或法定监护人接受一次有关电休克的心理咨询。

2方法

2.1治疗前评估治疗前由MECT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MECT治疗医师评估患者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审核各项治疗前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脑电图、全胸片、头颅CT等符合MECT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症状和躯体情况确定治疗频次和疗程。MECT治疗麻醉师评估患者麻醉的风险、是否能耐受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护士评估:治疗前1 d协助患者清洗头发,清除头皮及头发上的污垢,以免影响通电效果[3]。常规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38 ℃,脉搏>130次/min,血压>160/110 mmHg,或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痛、鼻塞、腹泻等),应暂停治疗。

2.2治疗中配合

2.2.1准备包括治疗室准备和患者准备。(1)环境和物品准备。MECT首次在我院开展,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都非常重视,特别筹备了MECT治疗室。治疗室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整齐,各种仪器设施安全完好,如中心供氧、负压吸引、麻醉机、除颤仪、抢救车、醒脉通等。醒脉通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是第一台通过计算机控制,提供多种生理学指标,为治疗师提供治疗方案的仪器。其特点为:①改正弦波为短暂脉冲矩形波电刺激,对记忆、认知无影响。②按不同年龄确定电量,治疗成功率为100%。③有脑电监护分析和自动监控仪,随时监控脑电变化。④有抽搐指数提供发作指数和抽搐指数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⑤有两条安全电路,确保患者接受刺激不会超过治疗电量。⑥有声、光报警装置,当抽搐超过警界限时会有声光报警。其优点是安全、副作用小、几乎没有禁忌证,适用于老年人及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患者。治疗前半小时医师、麻醉师和护士均需到达治疗室,认真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准备好治疗所需的各种用品,如治疗药品、抢救药品和器械设备。(2)患者准备。治疗日晨停服抗精神病药物,糖尿病患者需测毛细血管血糖。治疗如在上午进行,前1 d晚24∶00后禁食8 h、禁水4 h;治疗在如下午进行,则当日早餐后禁食8 h、禁水4 h。除去患者眼镜、假牙、项链、耳环及金属物品,女患者禁擦口红和指甲油,穿宽松、舒适的病员服。治疗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以防尿失禁或膀胱破裂。治疗前30 min连接心电监护仪,当心率>120次/min或<50次/min,血压>150/100 mmHg或<90/50 mmHg,应暂停治疗[4]。治疗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

2.2.2操作流程治疗时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医师将涂有导电糊的电极紧贴在患者头部两颞侧,或单侧大脑非优势半球的顶颞侧(百会穴-印堂穴),测量电阻。1名护士连接好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末梢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另1名护士开通静脉。麻醉师接通氧气,戴好氧气面罩,供纯氧3~4 min,当患者血氧饱和度达98%~99%时,通知护士给药。根据患者的体重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至患者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后再快速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生理盐水稀释液,1~2 mg/kg[5]。观察患者足部肌束自发性收缩情况,当肌束的收缩减轻时,放置口腔保护器(以保护牙齿、嘴唇和舌头) ,采用“十”字交叉法托住患者下颌和保护肩关节。给治疗师“好了”的信号,治疗师按通电按钮直至放电结束。通电治疗后,麻醉师继续用麻醉机辅助患者呼吸至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

2.2.3MECT治疗后的护理患者意识、呼吸恢复后,被送至醒复室,严密观察患者的状况。醒复区内有1名护士和1名护工,该名护士具有对意识尚未完全清晰患者护理的临床经验,并在必要时能协助医师完成心肺复苏。在恢复区内,护士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6]。使用护栏,防止患者躁动时坠床。分别于治疗后15,30 min及1 h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注意生命体征是否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老年患者(年龄≥60岁)更需加强MECT治疗后观察及护理。一般患者在治疗后10~15 min开始恢复意识,但麻醉过后仍有嗜睡的感觉,或有时显得激动或兴奋,易导致外伤,此时可以温和地约束患者,继续观察,以维护其生命安全[7]。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才可被护送回病房。

2.2.4观察记录和终末消毒有关MECT的记录,术前、术后部分由管床医师完成,术中部分由MECT治疗师完成,主要记录能量抑制指数、抽搐时间、抽搐指标以及呃逆、躁动、肌肉震颤、呼吸暂停时间过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师完成相应的记录,包括治疗过程中丙泊酚、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的剂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麻醉剂至苏醒时间。患者转醒复室后护士将所用物品、器械按相关消毒隔离原则处理,治疗室打扫卫生空气消毒。

3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HAMD(24项)量表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以HAMD(24项)减分率评定疗效。规定HAMD(24项)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本组患者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在每次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8],15例患者中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在严密监护、精心护理和对症处理后皆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误吸、继发性呼吸抑制和跌伤等现象。

4讨论

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与本地区的专科医院相比,在开展MECT治疗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势一:资源优势。可以完善各项治疗前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如ECG、脑电图、头颅CT、极速光纤MIR等。人才优势:强强组合的MECT治疗团队,MECT治疗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均具有高学历层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MECT治疗医师由在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医师担任;专职的麻醉医师为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人流的麻醉工作,工作十年以上的麻醉专业毕业的副主任医师,在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给氧、麻醉剂的使用、肌肉松弛剂的使用、心肺复苏技术、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MECT治疗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16年又在神经内科工作7年的副主任护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醒复室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和CCU工作13年的主管护师,对CPR和电除颤等急救技能能熟练掌握。优势二: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制度。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作为当代精神病学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治疗前评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人员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疗,还有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MECT治疗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同时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可以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优势三:规范的操作流程。MECT治疗的执行具体按照“电休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治疗前审查评估、严格遵从操作规范、治疗意外的抢救、治疗的病历书写、治疗后的维护、出院后患者的随访等。在MECT治疗组建立前,由管床医师相应的专家组专家负责对此进行监管,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总结得失(整个科室进行);MECT治疗组建立后,将由负责该治疗组的专家负责监管和定期学习总结。当然我们开展MECT治疗时间还不长,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护士的精神疾病专科培训尚不到位、不了解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等,我们今后将会派护士前往专科医院培训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6.

[2]金文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11):1-4.

[3]张桂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17.

[4]颜红英,潘晓华,陈丽玉.42例抑郁症病人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人性化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A):884-885.

[5]潘晓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51-52.

[6]刘燕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30例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824-826.

[7]杨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55-3956.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6

由于医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抽血检查已经成为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及了解疾病治愈情况的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而小儿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健康的重视,小儿抽血的机会越来越多。门诊抽血室作为医院的对外窗口,科室患者多流动量大,而小儿抽血又成为门诊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人性化服务就是"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全方面为患者服务[1]。在对小儿患儿抽血的护理中,我科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其年龄在1~4岁,平均年龄为(2.5±1.5)岁。患儿入院后均伴有发烧、发热等临床症状,并且入院前均服用相关药物,患儿中没有伴有甲状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服务,具体方法如下:①入院后,向患儿家属介绍我院的情况、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给患儿以微笑、关心等,使得患儿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②患儿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让患儿玩玩具,这样能够分散他们注意力,减轻患儿抽血过程中的不舒服感。③医护人员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抽血相关知识,让他们对抽血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儿以及家长拉近距离,让家属能够指导患儿用药,提高临床治愈率。④患儿出院后,要加强患儿日常指导,告知家属定期给患儿测量体温,尽可能的饮食营养较高的失误,让患儿能够早日康复[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儿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中95%患儿护理效果较好,患儿护理结束后体温基本正常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P

3讨论

人性化服务近年来在小儿门诊抽血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从理论到临床经验到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并根据患儿情况制定适合患儿的护理方法,它遵循"患儿为中心"理念[3]。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帮助医生和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的内容,是一种责任心加爱心的延伸,具体方法如下:

3.1营造人文氛围 ①营造舒心的小儿抽血环境 :抽血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把他们带到专门设立的小儿抽血间。抽血间墙壁为彩色,内放治疗床和椅子,温度适宜,环境整洁温馨,让患儿及家长感到亲切和温暖,缩短护患间的距离,便于护患沟通。②设立门诊便民角:我们从细微做起,免费提供冷热开水,一次性纸杯和儿童书刊,墙上设置了科普宣传栏,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还有"抽血注意事项""经血传播的疾病"等。③设立护士长接待日:为了更好为患儿服务,我科开展了护士长接待日,更加深入患儿,了解患儿家长的困难,帮助患儿家长解决实质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4]。

3.2 做好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学龄前的儿童通过逗乐、语言、等方法来分散其注意力,使小儿减少恐惧心理;对学龄期儿童通过表扬、鼓励、启发等方法使其能勇敢配合抽血。并且向家长耐心解释抽血的相关内容,解除家长的顾虑,以取得理解与配合。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加强与患儿间的沟通,告诉患儿关于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医护人员要不断给患儿鼓励,让他们充分感受家庭和集体的温暖,让患儿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3]。根据想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人性化优质护理后能够有效的患儿就患儿紧张、恐惧等心理,能够降低患儿抽血后的并发症。

3.3. 提升护理的人性化水平 冬天在穿刺之前护士先把自己的手搓热后再找血管,以免自己的手太冷使小儿的血管受到刺激后回缩或使小儿哭闹。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抽血部位及方法。抽血后指导小儿家长正确按压方法及时间,并在墙上贴有红色标语:"温馨提示:抽血后请按压3~5min"。主动为小儿拉下衣袖及整理衣物,并详细告之拿取检验结果的时间和地点[5]。

3.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①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 :小儿抽血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娴熟的交流技巧,关心患儿,注重沟通,力争一次抽血成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八对"制度;针对小儿特点做到"一患者一针一管一巾一消毒一擦手",防止交叉感染。②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 :小儿抽血间专门固定几名年轻又有丰富经验的护士长期工作。新生儿和婴儿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和股静脉抽血,幼儿和儿童还可选择肘正中静脉,内踝大隐静脉,颈外静脉等。一般在为小儿抽血时,护士先扎止血带再选血管,这种做法:首先由于系止血带时间长,局部血容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低,影响穿刺成功;再次由于消毒酒精未干行穿刺,易造成酒精对针孔的刺激,这些都会增加小儿的抗拒感。合理的程序是先做好处置前的准备,选好静脉血管,做常规消毒后,最后系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操作时动作轻,迅速,防止消毒部位被污染[6]。

综上所述,小儿抽血间开展人性化服务以来,增强了护士的"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改变了原来只为小儿机械化抽血,以自我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仅使小儿抽血间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提高了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影响新入院患儿静脉采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36.

[2]吴春荣. 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护理管理杂志,2004,3(2):113-114.

[3]王守芳,潘燕春,季联群.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改进神经外科基础护理质量[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6):706-707.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3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7-01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已经成为医疗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医院感染多数为病原体通过手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所致,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正确洗手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和阻断病原体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为了解我院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执行率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作者对100名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门诊、内科、抽血室、外科、口腔科100名护士洗手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门诊护士30人,内科护士22人,抽血室10人,外科30人,口腔科 8人;年龄最大为54岁,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34岁。

1.2 调查方法。2011年7-8月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卫生部规定的11项洗手指征设计洗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评洗手执行情况与实际洗手执行情况),向所在调查科室的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并按照七部洗手法和洗手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洗手操作考核和洗手相关知识提问。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

表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n=100)

注:*与自评洗手执行合格率比较,均P

2.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2可见,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洗手执行合格率最高是外科,其次是抽血室,最低是内科。

2.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3可见,对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来看,洗手方法正确率最高的是外科,其次是口腔科,最低是内科。

3 讨论

3.1 我院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调查显示(表1),护士执行洗手依从性做得最好是接触被污染物品、血液、体液及侵入性操作后,而戴手套前、处置清洁或无菌物品前、接触患者前的洗手率相对较低。说明护士对自身防护意识较强;但对不可见污染手或接触清洁物品及清洁区域时,执行洗手意识较淡薄。另外,在临床观察洗手情况中发现,护士自评洗手率高于实际执行洗手率。原因分析是大部分护理人员虽然知道洗手的指征和原则,但能坚持正确洗手指征的人员还不多,说明护理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还没足够重视,以后有待加强。

3.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由表2中可见,各科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外科最高、抽血室次之,内科最低。客观原因是内科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和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常常是视为不可见污染,护理人员控制感染隔离防护意识相对比较松懈,导致洗手率和执行情况较低的主要原因。

3.3 各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分析。由表3可见,各科室护理人员之间洗手考核情况存在差异,外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口腔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低是内科护士。主要原因是跟各科室实际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平时工作中,接触血液、体液、被污染物品和侵入性操作比其他科室多,其次,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无菌观念比较强,对洗手重视程度高,还经常要接受院感培训和考核。

4 结论

针对护理人员主动洗手意识较薄弱,加强临床护士对院感制度和手清洁消毒知识的培训教育,加大宣传洗手的重要性,改变护理人员只注重自我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意识,从而改变不正确洗手方法,提高护理人员洗手执行行为的自觉性,充分认识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直接关系。具体措施:①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技能和方法,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②改进洗手设施和环境,以增加手卫生执行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手部卫生指南》制定手消毒的制度及管理措施,并进行定期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增加洗手的自觉性。③完善配置,改善洗手设施。安装密闭式液体容器、一次性擦手纸等,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增加洗手执行率。

5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院护理人员不规范洗手的原因,并制定一系列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普及、强化手卫生知识,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管理监测力度,一定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从而避免经手传播病原体而发生的感染,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冯梅.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态度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0.8(7):266

[2] 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护理研究,2004.10(18)上半月版(总第129期):1718-1719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8

1.1 采血试管不对。如将抗凝管抽成了普通管。

1.2 少抽或漏抽。要抽两至三管血的只抽一管血;因抽血项目太多,没认真核对数量或给其他物品遮住而漏抽某项目,且已抽的血标本无法替代而造成此项目不能及时检查。

1.3 标本溶血或凝固。其原因多为:①如采集血标本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标本溶血;②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③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取血等均易造成溶血;④抗凝管抽血后没有按要求混匀标本,造成血液凝固或采血量超过抗凝剂的抗凝范围,导致血液凝固(如血沉只能抽血1.6ml,凝血系列只能抽1.8ml)。护士抽完血后未按要求充分摇匀试管,操作标准是180度左右摇晃3次,使血液与试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合。

1.4 缺乏三查七对意识,试管条码姓名或/和项目与申请单不一致。护理人员没有将检验单与试管对号入座,导致试管上的条码与检验单的条码项目不对、姓名不对,有的医生开的检验单字迹潦草,护士看不清,只能照单涂鸦,造成病人不相信是自己的检验结果。

1.5 基础知识贫乏。如做血气分析标本,检查单上未注明当时病人的体温,给氧浓度,甚至采静脉血,如生化标本在输液侧肢体抽血,导致结果不准确。血液标本采集多数要求空腹,应该提前通知患者避免进食,以防影响检验结果。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为避免交叉感染必须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目前,大多数医院已普及封闭式真空采血器,即有利于标本的收集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血标本容器和针头、采集时机、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血液量与抗凝剂的比例以及治疗措施都可影响检验结果[2]。而护士对检查项目的相关知识和采集方法缺乏正确的了解,不遵循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导致选择不合适的采血试管、针头。在输液侧肢采血、血液量与抗凝剂的比例不当,采血量不准确等现象。

1.6 实习护士单独操作,工作不严谨,操作不熟练。

1.7 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主要表现为刚独立工作的护士,不能掌握有效的采血方法和技巧,如血容量不足,血管难找的病人,在需要股静脉穿刺时,不能准确定位而出现多次穿刺血管,或静脉血与动脉血分不清;有的护士不掌握血标本的采集要求,多次在同一试管内注入血液;或抗凝管血液摇匀时间及次数不够,造成血液标本凝集或血标本溶血。

1.8 标本送检不及时,延误病人结果。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可靠性越高。因为储存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化学反应、渗透作用、光学作用等直接影响标本质量,运送过程注意器官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如做血气应严密封闭防空气进入,以免产生溶血,血钾放置时间长了,结果可增高0.3~1.0mmol/l。血沉应于2h内测定完毕,否则血沉减慢。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小于1h。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等应该在30min内测定。血糖测定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因为采血后室温放置,由于糖酵解作用,每小时可降低0.05mmol/L,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10%的速度分解,标本留置时间过久易影响血糖的检验结果[3]。

1.9 收费室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误将甲项目收成乙项目,甚至不知道价格;有的医生开的医学术语、英文缩写等收费室人员不认识,便断章取义只收其中一个项目,而检验科根据医生开的项目给全做了,病人来取结果时要病人补交化验费,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绝,发生争执。

2 对策

2.1 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职业责任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①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应作为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来抓;②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慎独意识: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病人的利益;③提升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其解决困难,维护医患和谐。对此,注射室不定期组织大家学习关于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通过互相模拟、探讨和学习,努力规范自我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将实际工作与医院文化内涵、文化理念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

2.2 定期开展讲座,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培训。

2.2.1 学习检验有关知识。每半年请检验科工作人员讲授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如什么项目该抽什么试管,怎样防止溶血,为什么有些标本需空腹等等,并在每月的业务学习中有目的的穿插与标本采集相关的学习内容,提高护士采集检验标本的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

2.2.2 学习采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技巧,并要熟悉医院环境,特别是检验科的准确地方,科室将采血规范要求贴在墙上或压在桌上,护士长随时抽查护理人员掌握程度。

2.2.3 收费室人员的培训。对收费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对常规的与新开展的检验项目的简写进行学习考试,并要求熟记价格,对收送血液标本的工人、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学习、医院文化学习。

2.3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2.3.1 坚持三查七对,明确查对制度是最基本的护理管理制度之一,是确保病人安全强有力的保障[4],让每个护士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到自觉地将查对制度贯彻在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采血时先将化验单上的姓名与病人姓名、试管上的条码姓名进行查对,核对无误后将化验单上的项目与贴在试管上的条码上项目进行查对,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抽血,并做好采血登记。

2.3.2 严格带教制度。对于进入临床实习同学做到以身作则,手把手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

2.3.3 实施奖罚制度。每月护士开会时将各类大小采血疏忽进行公布,对抽血操作完成好、与病人沟通好、无疏忽发生者给予表扬,并与奖金挂钩;对于采血发生疏忽较多或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2.3.4 首诊首问负责制。对于一些特殊生化检查的采血时间、取结果时间、注意事项等等,必须如实、详细、耐心和精确回答,问到谁,谁负责,不能将责任再推向下一站。

2.4 保证人力充足。各级医院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解决护士严重缺编的问题,临床上不能一味缩减护士,提高护士待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支持系统,杜绝因为人手少造成的疏忽,保证当班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检验标本采集工作。

2.5 全方位向病人宣传教育。根据各专业各病种常规检查的项目特点,在住院病人须知、科普宣传栏等载体上以及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卫生宣教中,将分析前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患者准备的配合方面告知患者,使病人能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在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配合。

3 小结

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护理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回顾我院门急诊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因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减少门急诊血液标本采集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温旺荣,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6,8(3):16-17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9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血标本;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2

作者单位:274500荷泽市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素英: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各项化验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临床护士如何正确采集标本,是医院加强安全管理,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2013年4月我院心内科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质检科同期调查360例患者对本科室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选取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质检科调查360例患者对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两组血标本检验项目有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生化、空腹血糖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控制,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如下:

1.2.1成立质控小组成立护士长、质控员、责任护士参加的质量改进小组,建立和健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重新制订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

1.2.2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对对照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标本150份,占4.76%,主要有采血量过多、过少,标本溶血、稀释,抗凝标本中有凝块;对开展的新项目不清楚,导致用错试管;加床患者调整床位后化验单未及时修改床号,匆忙中患者未听清自己的名字,导致抽血错误;护理人员未交代注意事项,导致患者进食、进水,从而影响标本采集,延误诊断[2]。

1.2.3制定改进措施(1)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血液标本采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聘请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内容中;对新上岗和屡次出错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重点管理,定期讨论、总结经验,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2)认真落实护理查对制度,杜绝标本错误。采血前、中、后均应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检验科室、采样时间,避免张冠李戴。了解检验目的,区分标本类别,根据检验项目选择相对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贴好标签,注明姓名、科别和床号等,保持条形码清晰,避免漏抽、重抽、错抽。(3)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有些患者不了解化验检查的目的,甚至拒绝检查,护士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根据检验的目的,结合患者诊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耐心正确解释,告诉患者化验的结果将是患者机体内在的客观指标,化验结果正常与否,与疾病的存在、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重视与配合。(4)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选择正常部位静脉血管采血,忌在外伤水肿及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更不能通过正在输液的针头直接抽血。普通血标本采血3~5 ml,注意一些特殊需要的试管,如凝血功能、DIC、备(配)血必用凝血管且2 ml定标,上不得>2 ml,下不能<1.8 ml;血常规管,有1,2 ml定标,抽血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剂量规定,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近年我院开展的血液流变检测,要求比较严格:一是试管要求用肝素抗凝,二是剂量必须在5 ml,三是必须充分混匀,不能凝血或溶血,3个条件缺一不可。(5)制定标本采集指南。将本科室常用的标本采集项目进行归类,把采集标本的项目、采血量、标本容器的颜色、采集的要求等,制作成表格,条理清晰、便于操作,防止忙中出差。(6)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召开临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患者交流座谈会,了解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措施。

1.3效果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6个月后观两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情况及患者对护士采血满意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个危险因素[3],血标本检验项目除有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及5项指标等一般项目外,还有血淀粉酶、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的血凝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急查项目,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急救、诊断与治疗,因而对心内科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4],使血液标本的采集、化验结果快速、准确,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了保障。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了自律性,规范了标本采集、送检流程,有效提高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个人素养,护理缺陷明显减少,护士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缩短了护患距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表1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4.76%下降到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士采血服务技术满意率由86.11%提高至97.50%,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提高至99.44%。

总之,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一份有价值的血液检验结果,除了检验过程准确无误外,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5]。因此,在血样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运用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可适应患者的需求、科学发展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芹,黄桂圆,董奕欲.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4B):29-30.

[2]刘岩琳,邓建琴.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6):109.

[3]朱小翠,王颖.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1-102.

[4]赵雅莉.老年科病人24 h尿标本休集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76-77.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10

1.2护理标识的分类与使用方法:①引导性标识:我科虽然面积小,但诊室多,因此我科将诊室分布和体检流程结合起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诊室在流程图上体现出来,红色代表抽血项目,橙色代表彩超项目等等,并用相应颜色的箭头标识行走路线,同时在每种颜色的第一个脚印上体现抽血、彩超等体检流程。导诊护士只要提醒体检者跟着脚印走,体检者就能快速了解体检流程,准确找到诊室,提高了体检效率,也减轻了导诊的工作量。②提示性标识:为了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我科在每个诊室门口贴有注意事项告知牌。如抽血室:提醒空腹抽血,有晕针晕血史要告诉护士;彩超室:肝胆彩超要空腹,盆腔彩超要涨尿检查等等。导诊护士进行宣教的同时指导体检者认真阅读标识牌,让体检者安心、放心的体检。③高风险性标识:拍片、妇检诊室门口除了有提示性标识牌外,我科还制作了红底黑字的标识,颜色醒目起到警示作用,贴在门上正中间醒目的位置,同时加上口头宣教,保证每个接受检查的体检者安全。

1.3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结果

2.1体检效率比较:规范使用护理标识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诊室分布、检查项目注意事项有了清楚地了解,体检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漏检率比较:规范使用护理标识后,护理不良事件较对照组下降,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3.1护理标识减轻了导诊工作量: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最直接、最敏感、最有效的感官是眼睛,不同颜色的引导性标识让体检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护士只要提醒体检者顺着某个颜色的脚印走就能达到导诊效果,同时也提高了体检者的体检效率。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40岁,平均27.0±6.8岁。文化程度:中专34名,大专36名,本科30名。工作年限1~22年,100名均为临床一线护士,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

1.2方法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请教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资料:年龄、职称、工龄等;②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包括13项护理操作项目(总分26分),全部戴手套为2分、有时戴手套为1分、都不戴手套为0分单选作答;③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调查,自行填写。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的操作方法和解说语,再由指定调查员分别到临床科室发放问卷,当时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采用百分比及χ2检验。

2结果

2.1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 结果见表1。

从表1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和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极低,而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引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

2.2不同工龄和职称的护士与戴手套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2、3。依照护士对第二部分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确定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确定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于中位数值者作为高分。

从表2显示:不同工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工龄的增加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从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2.3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 根据填写影响戴手套操作的主要原因的100张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主观的因素(嫌麻烦、浪费、不方便)所占比例高,具体见表4。

3讨论

3.1不同操作时手套的使用情况不同 首先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戴手套人员较少,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分析其原因是: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医用手套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尤其是慢性病及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性高,戴医用手套会严重影响抽血、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而且戴医用手套进行输液操作时,易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速度,又易造成医用手套的破损;②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手套操作担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患者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传染病,并且影响护士与患者肢体语言的交流;③三基中静脉输液操作中无需戴手套,所以有些护士没想到戴手套;④护士在加药时戴手套少的原因是科室内加药量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健康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且内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低,接触化疗药物时多数会戴手套,护士还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速度;⑤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护理及气管切开换药时采用无菌操作规程,认为手未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⑥护士在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未与患者的标本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于进行这些有明显的体液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时,由于担心传染病,均能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3.2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使用手套情况不同 从表2及表3看出,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其戴手套的情况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由于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安全教育学习机会,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同时送出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职业安全知识培训等,每年开展安全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

3.3影响戴手套的因素表4显示影响戴手套操作因素有:①戴手套时影响操作和担心患者有意见占相当比例;②认为没必要、没想到戴手套或戴手套太浪费、太麻烦,主要反映在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说明护士对标准预防知识认识不强,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标准预防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我国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

3.4下一步的措施①加强业务学习,普及院感知识。据资料显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要预料到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均应戴手套,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方面均要戴手套。不论护理的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使用医用手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使用手套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具备该方面的临床技能,知道何时使用手套,如何使用手套,了解未使用手套可能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健全规章制度。在《医疗用品的管理作用条理》中进一步强调关于使用手套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对护理操作的监督。同时改变护理操作规程,如静脉输液中必须带手套操作,以加强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手套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利用板报栏、宣传手册或入院宣教中向患者说明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戴手套、戴手套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偏见,解除护士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护士是否合理使用手套的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抽血室护士论文篇12

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及重要性在临床诊治中日趋显见,临床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报道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标本采集、保存及运送的3个环节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士是标本采集的执行者。为切实把好检验前护理质量关,根据护理人员在血液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相应对策。现将血液标本采集中的护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与患者沟通不够详细:患者的饮食、起居、精神状态是保证检验参数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护士对患者在留取标本前注意事项的交待却过于简单。如抽取肝功能、血糖等,仅交待患者禁食,未说明还应禁水、禁药。

采集标本方法不当:标本凝固或溶血是生化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原因为静脉采血时不顺利,时间过长;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失调;采集须抗凝的血标本时未及时摇匀或采血顺序不当;抗凝管误用普通管。

采集部位不当或采集标本量不够:从静脉输液管道同侧取血,不仅会稀释血样,同时药液也可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血量的多与少均可影响检测结果,尤其对加有抗凝剂的标本。因此要严格控制采血量,否则会影响血常规中凝血项目检测的准确性。

标本送检不及时: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1小时。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等应该在30分钟内测定。血糖测定应于30分钟内送检。

护士对检验报告质量认识不足:护士对标本留取、送检要求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采集标本有一定的随意性。护士只负责采集到标本送出,对检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几乎不关注,而检验科也较少和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沟通。

主要对策

正确指导患者作好准备:①明确禁食时间及内容:实验证明,在常规生化指标的21项分析中,有5项餐后浓度明显变化,其中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最为突出,分别会增高9.9%和24.0%。但空腹时间超过16小时,会使血清中蛋白、补体C、转铁蛋白、葡萄糖含量下降、胆红素上升。因此,护士在各种检验标本留取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禁水、服药、时间(10~12小时)及禁食的内容,以避免饮食带来的误差;②适当的休息后抽取血液标本:门诊抽血患者,往往是从院外匆匆赶来,可能会导致乳酸、丙酮酸、酶类升高,剧烈运动时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尿酸、尿素均可升高1倍以上。因此,标本采集前避免剧烈运动;③避免精神干扰,消除紧张心理:人在精神紧张、兴奋时,血清胆固醇增高、血糖增高、红细胞计数也会增高,在恐惧、发怒、疼痛的刺激与应激状态下,血中的儿茶酚胺均显著上升。在采血前的准备中,要应用心理沟通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掌握采取标本的正确方法:①患者:人体处于不同时,同一部位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因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采血时最好取坐位;②采血部位:临床采血部位多用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婴幼儿可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不能选择过细的静脉,否则血量不足,导致溶血。当患者正在静脉输注药液时,不可采血做电解质、血糖、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用于血气分析时则为动脉采血;③防止溶血:防止标本溶血的预防措施有待静脉穿刺处干燥,再行进针;避免用不合格的抽血器具,不用过细的针头;抽吸不要太猛、过快,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不要从血肿处取血;不要搅动标本,若有抗凝剂,要轻轻充分混匀;④正确应用止血带: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用止血带采血,可使血钾增高。测定乳酸、丙酮酸和血氨时抽血尽量不用止血带,必须用时先将针头刺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等待数分钟后再抽血。特别是血气分析时,不得使用止血带。

掌握标本的采集时间:理想的采集血标本的时间是早晨7∶00~8∶00,血培养标本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复检标本采集时间应尽量选择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

正确持送标本:①准确标记:护士执行医嘱时须看清检查项目,标记准确完整,有患者姓名、病历号、病室床号,标本采集时间;②及时送检:存放标本的时间长短对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如血糖每小时可降低6%~10%;而在炎热的夏季结果偏差更大;血钾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结果可明显增高。标本采集后应迅速送到检验室,防止标本中某些成分的降解或标本受污染。

护士要补充检验的相关知识: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摒弃重视临床护理知识忽略检验常识的思想,总认为学护理不用了解临床、诊断及检验的知识,这恰恰是造成各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隐患,护理人员要提高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可靠性;②提高护士标本采集的知识与技能:护理部定期与检验科进行沟通和协调。将常规、特殊检查、新开展的检查项目采集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采血名称、采血量、所需试管、注意事项等汇编成表格供护士参考使用。针对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护师结合自身实际,对年轻护士进行技术操作培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