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室护士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2 08:11:22

抽血室护士总结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65-01

1前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门诊抽血室是医院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其特点是患者人流量大、护患接触多但时间短暂,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科室,为了更好的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改善护患关系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主要总结我院常见的护患纠纷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现报告如下:

2纠纷原因

2.1环境原因:门诊抽血室环境比较狭窄,区域分隔不明显,互相干扰较多,再加之陪伴的家属多,说话声音大,有的患者没听清名字就坐下等抽血,再有名字雷同就更易产生差错[1],加之有些患者病情较急,长时间不能得到医疗处理,或是遇到一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者家属,强行插队,难免引起不满情绪的滋生。

2.2护士原因:护士缺乏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抽血室工作相对单一,操作简单,容易忽视对抽血护士的业务培训,个别护士抽血操作不规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缩短抽血时间,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导致发生纠纷事件[2]。患者的抽血操作大多在2min内完成,护患接触时间短暂,缺乏有效沟通,加上排队等候的患者较多,天气炎热等原因,使得等待的患者出现焦躁不安情绪,大家都希望尽快完成抽血,护理人员则机械性的工作,从而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同时护士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中忽略了对患者整体精神情绪的判断,对特别紧张以及既往出现晕针现象的患者缺少鉴别,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很难立即实施有效应对,这也是发生护理纠纷的隐患。

2.3患者原因:患者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较高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另一原因,尤其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的曝光以及各种社会舆论导向,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护士不尊重,一旦解答不满意或与预期有距离,就会引起纠纷[3]。对于普通老百姓,在抽血时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心理也更加重了护患关系的紧张,尤其在抽血高峰期,患者集中,抽血护士相对较少,而且有些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要求空腹抽血的,更是心情迫切,很容易出现焦急、拥挤现象,护士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防范对策

3.1增设抽血登记岗位抽血前的试管准备应该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首先把好源头关,再次抽血护士在抽血前,要再次认真核对试管上、化验单上患者姓名、性别以及年龄,避免由于试管抽错导致的再次抽血而影响结果显示时间导致的投诉纠纷。

3.2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护士为病人静脉穿刺尽量争取100%成功率,出现穿刺失败个案,做好记录,寻找失败原因,护士娴熟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患者等候时间[4]。3.3改善就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首先在门诊抽血室设立老弱残急优待窗口,对于此类患者应与一般患者进行区别对待,并在这些窗口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同时改善抽血室环境,在夏天,有条件时可以增设空调或电风扇,打开窗户,进行空气流通,安排保安人员维持秩序,减少插队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讨论

医院门诊抽血室是展示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场所,对抽血室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持续改进抽血室工作,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抽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护患沟通能力,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了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了放心、安全的抽血环境,大大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5]。要更好的减少门诊抽血室护患纠纷的发生,我院主要从加强护理基本技能的培训,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以及增加护理管理等方面入手,为达到改善患者就医难的现状问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梁栋蓉.信息化条件下门诊抽血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74-175.

[2]孟玉华,唐永红,刘晓红,等.传染病医院门诊抽血室风险事件的分析及管理对策.护理杂志,2009,26(4):72-73.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2

【摘要】  针对本院门诊抽血室为全开放式格局,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出抽血室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本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高达4000多人次,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500人次,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抽血室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工作室改为全开放式。抽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流动人员多且面对大量没有确诊的门诊病人,频繁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病人大多数免疫防御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抽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人员管理

(1)抽血室管理者对所有在采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2)对于新护士、实习生、保洁员先培训后上岗。对她们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人都会“六步洗手法”,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感染的机会。WwW.133229.COm(3)对于高年资护士,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对这一现象除了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外,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在抽血高峰时,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 抽血室物品环境的管理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抽血室的环境、物品消毒根据《医务人员医院的预防与控制》[1]采取以下措施:(1)止血带、消毒棉球由供应科集中配送,各种消毒容器、持物罐、镊子,采取独立包装消毒。消毒液和消毒容器要注明开瓶时间,消毒液的浓度要经常监测。(2)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抽血桌面、病人坐的椅子、试管架等用含有效氯500mg/l进行擦拭。(3)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及医护人员手平均细菌数≤10cfu/cm2。(4)加强感染监控力度,科室感染控制联络员与感染控制科定期或不定期对抽血室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物品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5) 医疗垃圾管理:医疗垃圾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集中处理,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警示标识醒目。医疗垃圾如使用后的棉球、棉签及一次性治疗巾放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如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放入黑色垃圾袋,针头入利器盒,内容物不要超过容器的3/4,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抽血流程的管理

护士采血时戴口罩、帽子,工作服、帽子每周清洗消毒1次,口罩每4h更换1次,病人采血部位皮肤采用安尔碘消毒2次。病人一人一巾一管一针一手消,这里重要强化手消毒意识。护士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采血的工作是连续性的,病人多工作繁忙,每采一次血就洗手一次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易引起病人不满。若频繁使用消毒液擦手,护士的手易发皲裂,皮肤粗糙[2],我们的做法是抽血时要求护士戴手套,每次采血后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方可接触下例病人,若接触特殊病人,如诊断明确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或皮肤破溃、手套破裂、沾有血迹等情况下,要求立即更换手套。

4 健康教育的指导

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 向病人宣传远离细菌从洗手开始,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嘱病人在24h内勿清洗采血针眼处, 按压针眼处的消毒棉球勿随意丢弃,统一扔到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

5 针刺伤的管理

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3] 。 抽血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基本功扎实做到忙而不乱,操作中勿回套用过的注射器,所有针头入利器盒,操作者每人身旁放一个利器盒,严禁两人共用一个利器盒。严禁护士手持采血针走动。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切勿按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本科按照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无因交叉感染引起纠纷和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

【参考文献】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3

本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高达4000多人次,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500人次,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抽血室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工作室改为全开放式。抽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流动人员多且面对大量没有确诊的门诊病人,频繁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病人大多数免疫防御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抽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人员管理

(1)抽血室管理者对所有在采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2)对于新护士、实习生、保洁员先培训后上岗。对她们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人都会“六步洗手法”,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感染的机会。(3)对于高年资护士,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对这一现象除了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外,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在抽血高峰时,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 抽血室物品环境的管理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抽血室的环境、物品消毒根据《医务人员医院的预防与控制》[1]采取以下措施:(1)止血带、消毒棉球由供应科集中配送,各种消毒容器、持物罐、镊子,采取独立包装消毒。消毒液和消毒容器要注明开瓶时间,消毒液的浓度要经常监测。(2)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抽血桌面、病人坐的椅子、试管架等用含有效氯500mg/l进行擦拭。(3)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及医护人员手平均细菌数≤10cfu/cm2。(4)加强感染监控力度,科室感染控制联络员与感染控制科定期或不定期对抽血室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物品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5) 医疗垃圾管理:医疗垃圾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集中处理,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警示标识醒目。医疗垃圾如使用后的棉球、棉签及一次性治疗巾放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如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放入黑色垃圾袋,针头入利器盒,内容物不要超过容器的3/4,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抽血流程的管理

护士采血时戴口罩、帽子,工作服、帽子每周清洗消毒1次,口罩每4h更换1次,病人采血部位皮肤采用安尔碘消毒2次。病人一人一巾一管一针一手消,这里重要强化手消毒意识。护士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采血的工作是连续性的,病人多工作繁忙,每采一次血就洗手一次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易引起病人不满。若频繁使用消毒液擦手,护士的手易发皲裂,皮肤粗糙[2],我们的做法是抽血时要求护士戴手套,每次采血后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方可接触下例病人,若接触特殊病人,如诊断明确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或皮肤破溃、手套破裂、沾有血迹等情况下,要求立即更换手套。

4 健康教育的指导

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 向病人宣传远离细菌从洗手开始,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嘱病人在24h内勿清洗采血针眼处, 按压针眼处的消毒棉球勿随意丢弃,统一扔到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

5 针刺伤的管理

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3] 。 抽血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基本功扎实做到忙而不乱,操作中勿回套用过的注射器,所有针头入利器盒,操作者每人身旁放一个利器盒,严禁两人共用一个利器盒。严禁护士手持采血针走动。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切勿按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本科按照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无因交叉感染引起纠纷和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

【参考文献】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4

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历来是门诊令人头痛的大问题,以往由于检验报告误发、丢失、破损等原因,引起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我院地处滇南边境地区,患者主要来源于边境城乡镇,且少数民族居多,患者就诊时,语言交流仍存在困难,造成患者对检验报告误领、丢失。我院为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做了一些改进,既方便就诊患者,又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管理方法

1.1 加强抽血室护士的责任心 门诊抽血室是患者流动量大、较集中的“窗口”之一,特别在患者就诊高峰期最为突出。所以我们要求抽血室护士严格遵守抽血室各项规章制度,对待病人做到有耐心、有爱心、有热心、有同情心,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认真查对确保标本与检验单准确无误。

1.2 建立“一卡两登记”签名制度 为了便于抽血室护士给患者交待的有据可查,患者又能明白,我们设计印制了取检验报告单的通知卡,此通知卡中包括患者姓名、采血时间、采血护士签字,以及患者的检查项目和对应的取检验报告时间,备注了取报告地点、咨询电话等。护士抽血后在通知卡上填写以上项目并发给患者,患者凭卡在咨询台领取报告单。“两登记”一是送血登记,抽血室护士抽血后登记患者姓名、检查项目及总抽血人次数与检验科交接签字;二是取报告单登记,查对报告单是否与送的血标本相符,并与检验科核对签名;这样使抽取标本领取报告单等环节清楚,责任到人,一旦发生问题便于查询。

1.3 提高咨询台护士的服务质量 咨询台护士负责从检验科领取检验报告单,发现问题及时与检验科沟通、联系。为方便患者查找检验报告单,我们还增加了电话咨询、电话通知、邮寄检验报告等告知检验结果的服务。并要求咨询台护士会看各种检验报告单,掌握各种数据的正常值,能给患者做常规解释及就医指导,对长期未能领取和滞留的检验报告单,咨询台护士按照时间整理成序,装在信封袋内保存以免丢失,以备患者随时领取。

2 体会

2.1 加强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是门诊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此项工作看似小事,实则责任重大,如果因工作疏忽造成检验报告单误发、丢失,极易引发护患纠纷。患者等待检验结果的心情在切,若找不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心情会异常急躁,对自己病情产生更多忧虑,进而表现出不满情绪,即使护士帮他找到检验报告单,或做了解释,但耽误了患者就诊时间,患者还可能怀疑检验报告单结果的可信度,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就医情绪,也会影响医院信誉。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5

1血培养污染率原因分析

1.1医院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院层面对新入职护士、轮转护士以及低年资护士感染知识培训不到位,导致该层级护士感染意识薄弱,无菌观念不强。

1.2抽血环境不达标

部分科室采集血培养标本时未在穿刺间进行,穿刺间空气消毒不合格,穿刺室患儿家属较多,来回走动。

1.3皮肤消毒不彻底

在为患儿抽取血培养标本时往往出现患儿家长不愿意剔除毛发,抽取过程中患儿的哭闹、躁动,家长来回搂抱孩子时,衣服、手是造成穿刺部位消毒后二次污染的发生原因,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此外,皮肤消毒剂使用不规范以及消毒待干时间不够也是原因之一。

1.4医务人员无菌意识不强、手卫生不规范

采血人员洗手不规范,操作前未洗手或洗手时间过短;抽血时因患儿哭闹导致血管暴露不明显,需要采血护士反复用手触摸,造成已消毒的皮肤再次污染;抽血完毕用棉签止血时,棉签触碰采血针头导致血标本假阳性。

1.5其他原因

因患儿家属原因对采血不配合,依从性不高,导致只留一套血标本。

2对策

根据血培养标本的采集要求、人员培训内容和血培养标本污染原因分析的结果,制定如下检查项目,由护理部,感染办和细菌室相关负责人组成血培养抽血过程采取个案全流程检查督导,并及时补充流程和检查项目。

2.1人员培训方面

医院管理部门对采血护理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并监督及考核等,合格后方能参与血培养标本的的采集。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尤其是年资2年以下的护士进行穿刺流程培训,所有操作者及助手必须按规定洗手、戴口罩。

2.2环境方面

采集血标本统一在穿刺间进行,穿刺间的每日2次紫外线环境消毒,抽取标本时,杜绝家长的随意走动讲话,必要时为家长佩戴口罩。

2.3皮肤消毒方面

2.3.1进一步对相关文献分析可知,常见的四类污染细菌主要寄生在皮脂腺深部及皮肤毛囊中,而它们若在肘部、腹股沟及会阴部等处则会更易于生长。对于这些细菌,若只是简单消毒及擦拭的话,往往无法将其消除,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污染,一般采取先用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擦拭才能有效提高杀菌质量。2.3.2一般采集静脉血[1]其他研究表明已存在的内置静脉导管与污染率增高相关,所有研究表明只有新插人的导管才不会增加导管采集的标本的污染率。2.3.3穿刺前应清理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剔除毛发减少为患儿摆放体位人员对穿刺部位的污染。

2.4医务人员方面

2.4.1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护士标准手卫生后进行穿刺操作和标本采集,护士操作时手指避免反复触摸消毒部位,护理人员应规范消毒,抽血完毕,为患者按压取针时不能使棉签直接接触针头,应在离穿刺点1cm处按压棉签,穿刺后滚动按压穿刺点3~5秒。拔出针头并更换针头后将标本注入消毒过瓶口的。2.4.2培训医生了解抽取血培养的指征,病人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如何准确对血培养结果进行解析和临床验证。2.4.3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培养基和时机的把握,如何进行结果报告等进行培训。并在护理部,感染科和细菌室分别选择有资质的的人员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考核通过方能进行血培养项目的相应工作。

2.5其他方面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6

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及重要性在临床诊治中日趋显见,临床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报道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标本采集、保存及运送的3个环节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士是标本采集的执行者。为切实把好检验前护理质量关,根据护理人员在血液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相应对策。现将血液标本采集中的护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与患者沟通不够详细:患者的饮食、起居、精神状态是保证检验参数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护士对患者在留取标本前注意事项的交待却过于简单。如抽取肝功能、血糖等,仅交待患者禁食,未说明还应禁水、禁药。

采集标本方法不当:标本凝固或溶血是生化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原因为静脉采血时不顺利,时间过长;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失调;采集须抗凝的血标本时未及时摇匀或采血顺序不当;抗凝管误用普通管。

采集部位不当或采集标本量不够:从静脉输液管道同侧取血,不仅会稀释血样,同时药液也可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血量的多与少均可影响检测结果,尤其对加有抗凝剂的标本。因此要严格控制采血量,否则会影响血常规中凝血项目检测的准确性。

标本送检不及时: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1小时。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等应该在30分钟内测定。血糖测定应于30分钟内送检。

护士对检验报告质量认识不足:护士对标本留取、送检要求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采集标本有一定的随意性。护士只负责采集到标本送出,对检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几乎不关注,而检验科也较少和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沟通。

主要对策

正确指导患者作好准备:①明确禁食时间及内容:实验证明,在常规生化指标的21项分析中,有5项餐后浓度明显变化,其中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最为突出,分别会增高9.9%和24.0%。但空腹时间超过16小时,会使血清中蛋白、补体C、转铁蛋白、葡萄糖含量下降、胆红素上升。因此,护士在各种检验标本留取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禁水、服药、时间(10~12小时)及禁食的内容,以避免饮食带来的误差;②适当的休息后抽取血液标本:门诊抽血患者,往往是从院外匆匆赶来,可能会导致乳酸、丙酮酸、酶类升高,剧烈运动时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尿酸、尿素均可升高1倍以上。因此,标本采集前避免剧烈运动;③避免精神干扰,消除紧张心理:人在精神紧张、兴奋时,血清胆固醇增高、血糖增高、红细胞计数也会增高,在恐惧、发怒、疼痛的刺激与应激状态下,血中的儿茶酚胺均显著上升。在采血前的准备中,要应用心理沟通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掌握采取标本的正确方法:①患者:人体处于不同时,同一部位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因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采血时最好取坐位;②采血部位:临床采血部位多用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婴幼儿可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不能选择过细的静脉,否则血量不足,导致溶血。当患者正在静脉输注药液时,不可采血做电解质、血糖、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用于血气分析时则为动脉采血;③防止溶血:防止标本溶血的预防措施有待静脉穿刺处干燥,再行进针;避免用不合格的抽血器具,不用过细的针头;抽吸不要太猛、过快,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不要从血肿处取血;不要搅动标本,若有抗凝剂,要轻轻充分混匀;④正确应用止血带: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用止血带采血,可使血钾增高。测定乳酸、丙酮酸和血氨时抽血尽量不用止血带,必须用时先将针头刺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等待数分钟后再抽血。特别是血气分析时,不得使用止血带。

掌握标本的采集时间:理想的采集血标本的时间是早晨7∶00~8∶00,血培养标本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复检标本采集时间应尽量选择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

正确持送标本:①准确标记:护士执行医嘱时须看清检查项目,标记准确完整,有患者姓名、病历号、病室床号,标本采集时间;②及时送检:存放标本的时间长短对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如血糖每小时可降低6%~10%;而在炎热的夏季结果偏差更大;血钾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结果可明显增高。标本采集后应迅速送到检验室,防止标本中某些成分的降解或标本受污染。

护士要补充检验的相关知识: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断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摒弃重视临床护理知识忽略检验常识的思想,总认为学护理不用了解临床、诊断及检验的知识,这恰恰是造成各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隐患,护理人员要提高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可靠性;②提高护士标本采集的知识与技能:护理部定期与检验科进行沟通和协调。将常规、特殊检查、新开展的检查项目采集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采血名称、采血量、所需试管、注意事项等汇编成表格供护士参考使用。针对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护师结合自身实际,对年轻护士进行技术操作培训。

参考文献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7

1.1 采血试管不对。如将抗凝管抽成了普通管。

1.2 少抽或漏抽。要抽两至三管血的只抽一管血;因抽血项目太多,没认真核对数量或给其他物品遮住而漏抽某项目,且已抽的血标本无法替代而造成此项目不能及时检查。

1.3 标本溶血或凝固。其原因多为:①如采集血标本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标本溶血;②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③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取血等均易造成溶血;④抗凝管抽血后没有按要求混匀标本,造成血液凝固或采血量超过抗凝剂的抗凝范围,导致血液凝固(如血沉只能抽血1.6ml,凝血系列只能抽1.8ml)。护士抽完血后未按要求充分摇匀试管,操作标准是180度左右摇晃3次,使血液与试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合。

1.4 缺乏三查七对意识,试管条码姓名或/和项目与申请单不一致。护理人员没有将检验单与试管对号入座,导致试管上的条码与检验单的条码项目不对、姓名不对,有的医生开的检验单字迹潦草,护士看不清,只能照单涂鸦,造成病人不相信是自己的检验结果。

1.5 基础知识贫乏。如做血气分析标本,检查单上未注明当时病人的体温,给氧浓度,甚至采静脉血,如生化标本在输液侧肢体抽血,导致结果不准确。血液标本采集多数要求空腹,应该提前通知患者避免进食,以防影响检验结果。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为避免交叉感染必须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目前,大多数医院已普及封闭式真空采血器,即有利于标本的收集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血标本容器和针头、采集时机、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血液量与抗凝剂的比例以及治疗措施都可影响检验结果[2]。而护士对检查项目的相关知识和采集方法缺乏正确的了解,不遵循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导致选择不合适的采血试管、针头。在输液侧肢采血、血液量与抗凝剂的比例不当,采血量不准确等现象。

1.6 实习护士单独操作,工作不严谨,操作不熟练。

1.7 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主要表现为刚独立工作的护士,不能掌握有效的采血方法和技巧,如血容量不足,血管难找的病人,在需要股静脉穿刺时,不能准确定位而出现多次穿刺血管,或静脉血与动脉血分不清;有的护士不掌握血标本的采集要求,多次在同一试管内注入血液;或抗凝管血液摇匀时间及次数不够,造成血液标本凝集或血标本溶血。

1.8 标本送检不及时,延误病人结果。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可靠性越高。因为储存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化学反应、渗透作用、光学作用等直接影响标本质量,运送过程注意器官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如做血气应严密封闭防空气进入,以免产生溶血,血钾放置时间长了,结果可增高0.3~1.0mmol/l。血沉应于2h内测定完毕,否则血沉减慢。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小于1h。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等应该在30min内测定。血糖测定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因为采血后室温放置,由于糖酵解作用,每小时可降低0.05mmol/L,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10%的速度分解,标本留置时间过久易影响血糖的检验结果[3]。

1.9 收费室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误将甲项目收成乙项目,甚至不知道价格;有的医生开的医学术语、英文缩写等收费室人员不认识,便断章取义只收其中一个项目,而检验科根据医生开的项目给全做了,病人来取结果时要病人补交化验费,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绝,发生争执。

2 对策

2.1 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职业责任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①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应作为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来抓;②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慎独意识: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病人的利益;③提升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其解决困难,维护医患和谐。对此,注射室不定期组织大家学习关于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通过互相模拟、探讨和学习,努力规范自我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将实际工作与医院文化内涵、文化理念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

2.2 定期开展讲座,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培训。

2.2.1 学习检验有关知识。每半年请检验科工作人员讲授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如什么项目该抽什么试管,怎样防止溶血,为什么有些标本需空腹等等,并在每月的业务学习中有目的的穿插与标本采集相关的学习内容,提高护士采集检验标本的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

2.2.2 学习采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技巧,并要熟悉医院环境,特别是检验科的准确地方,科室将采血规范要求贴在墙上或压在桌上,护士长随时抽查护理人员掌握程度。

2.2.3 收费室人员的培训。对收费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对常规的与新开展的检验项目的简写进行学习考试,并要求熟记价格,对收送血液标本的工人、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学习、医院文化学习。

2.3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2.3.1 坚持三查七对,明确查对制度是最基本的护理管理制度之一,是确保病人安全强有力的保障[4],让每个护士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到自觉地将查对制度贯彻在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采血时先将化验单上的姓名与病人姓名、试管上的条码姓名进行查对,核对无误后将化验单上的项目与贴在试管上的条码上项目进行查对,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抽血,并做好采血登记。

2.3.2 严格带教制度。对于进入临床实习同学做到以身作则,手把手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

2.3.3 实施奖罚制度。每月护士开会时将各类大小采血疏忽进行公布,对抽血操作完成好、与病人沟通好、无疏忽发生者给予表扬,并与奖金挂钩;对于采血发生疏忽较多或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2.3.4 首诊首问负责制。对于一些特殊生化检查的采血时间、取结果时间、注意事项等等,必须如实、详细、耐心和精确回答,问到谁,谁负责,不能将责任再推向下一站。

2.4 保证人力充足。各级医院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解决护士严重缺编的问题,临床上不能一味缩减护士,提高护士待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支持系统,杜绝因为人手少造成的疏忽,保证当班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检验标本采集工作。

2.5 全方位向病人宣传教育。根据各专业各病种常规检查的项目特点,在住院病人须知、科普宣传栏等载体上以及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卫生宣教中,将分析前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患者准备的配合方面告知患者,使病人能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在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配合。

3 小结

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护理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回顾我院门急诊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因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减少门急诊血液标本采集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温旺荣,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6,8(3):16-17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8

由于医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抽血检查已经成为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及了解疾病治愈情况的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而小儿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健康的重视,小儿抽血的机会越来越多。门诊抽血室作为医院的对外窗口,科室患者多流动量大,而小儿抽血又成为门诊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人性化服务就是"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全方面为患者服务[1]。在对小儿患儿抽血的护理中,我科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其年龄在1~4岁,平均年龄为(2.5±1.5)岁。患儿入院后均伴有发烧、发热等临床症状,并且入院前均服用相关药物,患儿中没有伴有甲状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服务,具体方法如下:①入院后,向患儿家属介绍我院的情况、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给患儿以微笑、关心等,使得患儿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②患儿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让患儿玩玩具,这样能够分散他们注意力,减轻患儿抽血过程中的不舒服感。③医护人员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抽血相关知识,让他们对抽血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儿以及家长拉近距离,让家属能够指导患儿用药,提高临床治愈率。④患儿出院后,要加强患儿日常指导,告知家属定期给患儿测量体温,尽可能的饮食营养较高的失误,让患儿能够早日康复[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儿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中95%患儿护理效果较好,患儿护理结束后体温基本正常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P

3讨论

人性化服务近年来在小儿门诊抽血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从理论到临床经验到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并根据患儿情况制定适合患儿的护理方法,它遵循"患儿为中心"理念[3]。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帮助医生和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的内容,是一种责任心加爱心的延伸,具体方法如下:

3.1营造人文氛围 ①营造舒心的小儿抽血环境 :抽血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把他们带到专门设立的小儿抽血间。抽血间墙壁为彩色,内放治疗床和椅子,温度适宜,环境整洁温馨,让患儿及家长感到亲切和温暖,缩短护患间的距离,便于护患沟通。②设立门诊便民角:我们从细微做起,免费提供冷热开水,一次性纸杯和儿童书刊,墙上设置了科普宣传栏,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还有"抽血注意事项""经血传播的疾病"等。③设立护士长接待日:为了更好为患儿服务,我科开展了护士长接待日,更加深入患儿,了解患儿家长的困难,帮助患儿家长解决实质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4]。

3.2 做好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学龄前的儿童通过逗乐、语言、等方法来分散其注意力,使小儿减少恐惧心理;对学龄期儿童通过表扬、鼓励、启发等方法使其能勇敢配合抽血。并且向家长耐心解释抽血的相关内容,解除家长的顾虑,以取得理解与配合。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加强与患儿间的沟通,告诉患儿关于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医护人员要不断给患儿鼓励,让他们充分感受家庭和集体的温暖,让患儿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3]。根据想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人性化优质护理后能够有效的患儿就患儿紧张、恐惧等心理,能够降低患儿抽血后的并发症。

3.3. 提升护理的人性化水平 冬天在穿刺之前护士先把自己的手搓热后再找血管,以免自己的手太冷使小儿的血管受到刺激后回缩或使小儿哭闹。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抽血部位及方法。抽血后指导小儿家长正确按压方法及时间,并在墙上贴有红色标语:"温馨提示:抽血后请按压3~5min"。主动为小儿拉下衣袖及整理衣物,并详细告之拿取检验结果的时间和地点[5]。

3.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①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 :小儿抽血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娴熟的交流技巧,关心患儿,注重沟通,力争一次抽血成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八对"制度;针对小儿特点做到"一患者一针一管一巾一消毒一擦手",防止交叉感染。②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 :小儿抽血间专门固定几名年轻又有丰富经验的护士长期工作。新生儿和婴儿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和股静脉抽血,幼儿和儿童还可选择肘正中静脉,内踝大隐静脉,颈外静脉等。一般在为小儿抽血时,护士先扎止血带再选血管,这种做法:首先由于系止血带时间长,局部血容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低,影响穿刺成功;再次由于消毒酒精未干行穿刺,易造成酒精对针孔的刺激,这些都会增加小儿的抗拒感。合理的程序是先做好处置前的准备,选好静脉血管,做常规消毒后,最后系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操作时动作轻,迅速,防止消毒部位被污染[6]。

综上所述,小儿抽血间开展人性化服务以来,增强了护士的"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改变了原来只为小儿机械化抽血,以自我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仅使小儿抽血间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提高了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影响新入院患儿静脉采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36.

[2]吴春荣. 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护理管理杂志,2004,3(2):113-114.

[3]王守芳,潘燕春,季联群.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改进神经外科基础护理质量[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6):706-707.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9

高霞石元洪杨扬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10月在我院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15例,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团队合作。结果: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心理科就诊的患者也能完成专科医院的治疗疗程,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评估;MECT团队;规范治疗流程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25

ECT(electroconst)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目前使用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sulsive therapy, MECT),又称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在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痉挛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营养脑细胞,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2]。MECT都是在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开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2011年4月成立临床心理科,2013年3月开始首例MECT治疗,目前已成功为15例患者进行MECT治疗。作为全省首家开展MECT治疗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我们在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完善治疗前评估、规范治疗流程、MECT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3~10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15例,共55次,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9~66岁。抑郁症7例,双相情感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木僵1例,强迫性神经症1例,慢性发声抽动障碍1例。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头颅CT等),排除其他躯体疾患,无MECT禁忌证,由管床医师提出该患者是否适宜或需要MECT治疗,该医师的医疗组组长提请专家组成员复议,在审核临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决定该患者是否可予MECT治疗,以及在治疗前还需要完善的资料和检查。管床医师在与患者或患者近亲属或患者法定监护人充分沟通,家属知情同意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前24 h内签署知情同意书。首次治疗前患者及亲属或法定监护人接受一次有关电休克的心理咨询。

2方法

2.1治疗前评估治疗前由MECT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MECT治疗医师评估患者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审核各项治疗前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心电图、脑电图、全胸片、头颅CT等符合MECT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症状和躯体情况确定治疗频次和疗程。MECT治疗麻醉师评估患者麻醉的风险、是否能耐受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护士评估:治疗前1 d协助患者清洗头发,清除头皮及头发上的污垢,以免影响通电效果[3]。常规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38 ℃,脉搏>130次/min,血压>160/110 mmHg,或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痛、鼻塞、腹泻等),应暂停治疗。

2.2治疗中配合

2.2.1准备包括治疗室准备和患者准备。(1)环境和物品准备。MECT首次在我院开展,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都非常重视,特别筹备了MECT治疗室。治疗室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整齐,各种仪器设施安全完好,如中心供氧、负压吸引、麻醉机、除颤仪、抢救车、醒脉通等。醒脉通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是第一台通过计算机控制,提供多种生理学指标,为治疗师提供治疗方案的仪器。其特点为:①改正弦波为短暂脉冲矩形波电刺激,对记忆、认知无影响。②按不同年龄确定电量,治疗成功率为100%。③有脑电监护分析和自动监控仪,随时监控脑电变化。④有抽搐指数提供发作指数和抽搐指数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⑤有两条安全电路,确保患者接受刺激不会超过治疗电量。⑥有声、光报警装置,当抽搐超过警界限时会有声光报警。其优点是安全、副作用小、几乎没有禁忌证,适用于老年人及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患者。治疗前半小时医师、麻醉师和护士均需到达治疗室,认真检查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准备好治疗所需的各种用品,如治疗药品、抢救药品和器械设备。(2)患者准备。治疗日晨停服抗精神病药物,糖尿病患者需测毛细血管血糖。治疗如在上午进行,前1 d晚24∶00后禁食8 h、禁水4 h;治疗在如下午进行,则当日早餐后禁食8 h、禁水4 h。除去患者眼镜、假牙、项链、耳环及金属物品,女患者禁擦口红和指甲油,穿宽松、舒适的病员服。治疗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以防尿失禁或膀胱破裂。治疗前30 min连接心电监护仪,当心率>120次/min或<50次/min,血压>150/100 mmHg或<90/50 mmHg,应暂停治疗[4]。治疗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

2.2.2操作流程治疗时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医师将涂有导电糊的电极紧贴在患者头部两颞侧,或单侧大脑非优势半球的顶颞侧(百会穴-印堂穴),测量电阻。1名护士连接好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末梢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另1名护士开通静脉。麻醉师接通氧气,戴好氧气面罩,供纯氧3~4 min,当患者血氧饱和度达98%~99%时,通知护士给药。根据患者的体重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至患者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后再快速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生理盐水稀释液,1~2 mg/kg[5]。观察患者足部肌束自发性收缩情况,当肌束的收缩减轻时,放置口腔保护器(以保护牙齿、嘴唇和舌头) ,采用“十”字交叉法托住患者下颌和保护肩关节。给治疗师“好了”的信号,治疗师按通电按钮直至放电结束。通电治疗后,麻醉师继续用麻醉机辅助患者呼吸至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

2.2.3MECT治疗后的护理患者意识、呼吸恢复后,被送至醒复室,严密观察患者的状况。醒复区内有1名护士和1名护工,该名护士具有对意识尚未完全清晰患者护理的临床经验,并在必要时能协助医师完成心肺复苏。在恢复区内,护士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6]。使用护栏,防止患者躁动时坠床。分别于治疗后15,30 min及1 h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注意生命体征是否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老年患者(年龄≥60岁)更需加强MECT治疗后观察及护理。一般患者在治疗后10~15 min开始恢复意识,但麻醉过后仍有嗜睡的感觉,或有时显得激动或兴奋,易导致外伤,此时可以温和地约束患者,继续观察,以维护其生命安全[7]。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才可被护送回病房。

2.2.4观察记录和终末消毒有关MECT的记录,术前、术后部分由管床医师完成,术中部分由MECT治疗师完成,主要记录能量抑制指数、抽搐时间、抽搐指标以及呃逆、躁动、肌肉震颤、呼吸暂停时间过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师完成相应的记录,包括治疗过程中丙泊酚、静脉注射琥珀胆碱的剂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麻醉剂至苏醒时间。患者转醒复室后护士将所用物品、器械按相关消毒隔离原则处理,治疗室打扫卫生空气消毒。

3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HAMD(24项)量表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以HAMD(24项)减分率评定疗效。规定HAMD(24项)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本组患者痊愈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1例。在每次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8],15例患者中治疗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例,嗜睡1例,头昏无力1例,记忆力减退1例。在严密监护、精心护理和对症处理后皆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误吸、继发性呼吸抑制和跌伤等现象。

4讨论

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与本地区的专科医院相比,在开展MECT治疗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势一:资源优势。可以完善各项治疗前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如ECG、脑电图、头颅CT、极速光纤MIR等。人才优势:强强组合的MECT治疗团队,MECT治疗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均具有高学历层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MECT治疗医师由在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医师担任;专职的麻醉医师为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人流的麻醉工作,工作十年以上的麻醉专业毕业的副主任医师,在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给氧、麻醉剂的使用、肌肉松弛剂的使用、心肺复苏技术、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MECT治疗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16年又在神经内科工作7年的副主任护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醒复室护士为在心血管内科和CCU工作13年的主管护师,对CPR和电除颤等急救技能能熟练掌握。优势二: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制度。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作为当代精神病学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治疗前评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人员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疗,还有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MECT治疗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同时完善的治疗前评估可以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优势三:规范的操作流程。MECT治疗的执行具体按照“电休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治疗前审查评估、严格遵从操作规范、治疗意外的抢救、治疗的病历书写、治疗后的维护、出院后患者的随访等。在MECT治疗组建立前,由管床医师相应的专家组专家负责对此进行监管,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总结得失(整个科室进行);MECT治疗组建立后,将由负责该治疗组的专家负责监管和定期学习总结。当然我们开展MECT治疗时间还不长,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护士的精神疾病专科培训尚不到位、不了解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等,我们今后将会派护士前往专科医院培训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6.

[2]金文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11):1-4.

[3]张桂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17.

[4]颜红英,潘晓华,陈丽玉.42例抑郁症病人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人性化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A):884-885.

[5]潘晓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51-52.

[6]刘燕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30例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824-826.

[7]杨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55-3956.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10

①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日总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设总查对登记本。单线班处理的医嘱,由下一班负责查对。

(2)各项医嘱处理后,应核对并签名。

(3)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4)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大声复述一遍,经医师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医师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留于抢救后再次核对。

(5)对有疑问的医嘱须经核实后,方可执行。

②发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发药、注射、输液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备药时要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标签是否清晰;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瓶(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等。任意一项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医学专用药使用后须保留空安瓿备查,同时在毒、麻药品管理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名。

(5)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6)发药、注射、输液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床号、姓名、主要药名、剂量,并留下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③输血查对制度

(1)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贴好写有病区(科室)、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的条形码,条形码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2)取血查对制度 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数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检查血液有效期及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3)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后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编号、供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冷藏保存24小时备查。

④无菌物品查对制度

(1)使用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前,应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干燥、清洁,检查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效果指示标识是否符合要求。若发现物品过期、包装破损、不洁、潮湿、未达灭菌效果等,一律禁止使用。

(2)使用已启用的灭菌物品,应核查开启时间、物品质量、 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污染。

(3)消毒供应中心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记录内容包括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4)科室指定专人负责无菌物品的领取、保管。定期清点,分类保管,及时检查。确保产品外包装严密、清洁,无菌物品无潮湿、霉变、过期。

⑤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患者接入手术室前手术室接患者人员与病区当班护士核查患者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与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手术患者均应佩戴身份识别标识(腕带),不能将贵重物品(如手机、戒指、项链、耳环)、假牙等带人手术室。

(2)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必须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医学专用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医学专用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并签名。由医学专用医师主持并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无医学专用医师参加的手术由手术医师主持并填写表格。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前,参加手术的手术医师、医学专用医师、巡回和/或洗手护士应全部到位,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核查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如下:

1)医学专用实施前:按“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内容,三方共同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医学专用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此次核查由医学专用医师主持,医学专用医师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三方签名。

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医学专用医师报告。此次核查由主刀医师主持,三方签名。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此次核查由巡回护士主持,三方签名。

(3)术中用药的核查 由手术医师或医学专用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查。

(4)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后查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等数目是否与术前相符。

(5)手术取下的标本,由洗手护士与手术医师核对后,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验单送检,并进行登记与交接。

(二)值班、交接班制度

1)值班人员应遵照医院规定的上班时数与护士长安排的班次值班,不得擅自减少或变动值班时间。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1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3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7-01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已经成为医疗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医院感染多数为病原体通过手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所致,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正确洗手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和阻断病原体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为了解我院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执行率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作者对100名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门诊、内科、抽血室、外科、口腔科100名护士洗手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门诊护士30人,内科护士22人,抽血室10人,外科30人,口腔科 8人;年龄最大为54岁,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34岁。

1.2 调查方法。2011年7-8月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卫生部规定的11项洗手指征设计洗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评洗手执行情况与实际洗手执行情况),向所在调查科室的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并按照七部洗手法和洗手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洗手操作考核和洗手相关知识提问。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

表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n=100)

注:*与自评洗手执行合格率比较,均P

2.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2可见,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洗手执行合格率最高是外科,其次是抽血室,最低是内科。

2.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3可见,对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来看,洗手方法正确率最高的是外科,其次是口腔科,最低是内科。

3 讨论

3.1 我院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调查显示(表1),护士执行洗手依从性做得最好是接触被污染物品、血液、体液及侵入性操作后,而戴手套前、处置清洁或无菌物品前、接触患者前的洗手率相对较低。说明护士对自身防护意识较强;但对不可见污染手或接触清洁物品及清洁区域时,执行洗手意识较淡薄。另外,在临床观察洗手情况中发现,护士自评洗手率高于实际执行洗手率。原因分析是大部分护理人员虽然知道洗手的指征和原则,但能坚持正确洗手指征的人员还不多,说明护理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还没足够重视,以后有待加强。

3.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由表2中可见,各科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外科最高、抽血室次之,内科最低。客观原因是内科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和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常常是视为不可见污染,护理人员控制感染隔离防护意识相对比较松懈,导致洗手率和执行情况较低的主要原因。

3.3 各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分析。由表3可见,各科室护理人员之间洗手考核情况存在差异,外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口腔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低是内科护士。主要原因是跟各科室实际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平时工作中,接触血液、体液、被污染物品和侵入性操作比其他科室多,其次,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无菌观念比较强,对洗手重视程度高,还经常要接受院感培训和考核。

4 结论

针对护理人员主动洗手意识较薄弱,加强临床护士对院感制度和手清洁消毒知识的培训教育,加大宣传洗手的重要性,改变护理人员只注重自我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意识,从而改变不正确洗手方法,提高护理人员洗手执行行为的自觉性,充分认识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直接关系。具体措施:①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技能和方法,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②改进洗手设施和环境,以增加手卫生执行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手部卫生指南》制定手消毒的制度及管理措施,并进行定期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增加洗手的自觉性。③完善配置,改善洗手设施。安装密闭式液体容器、一次性擦手纸等,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增加洗手执行率。

5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院护理人员不规范洗手的原因,并制定一系列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普及、强化手卫生知识,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管理监测力度,一定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从而避免经手传播病原体而发生的感染,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冯梅.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态度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0.8(7):266

[2] 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护理研究,2004.10(18)上半月版(总第129期):1718-1719

抽血室护士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25-02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结果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为重要。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分析前血标本质量涉及的环节因素较多,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如医嘱的开立和执行,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管、运送等,如何减少以至避免这些环节中错误的发生,保证血标本的质量,成为我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分析前血标本质量控制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院在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建立检验标本登记审核系统,确保标本采集前信息的准确

我院护理部与检验科、信息中心、病员服务中心等科室合作建立了检验标本登记审核系统,该系统对于保证血标本采集前信息的准确性起到极大的帮助。

1.1 开立的医嘱与检验申请单一致:我院检验标本登记审核系统与HIS系统联网,电脑能够自动将当日医生开立的检验医嘱汇总,由办公室护士负责打印出这张检验汇总单,并与打印出的检验申请单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漏打印的检验申请单或已取消的医嘱,使打印出的申请单与实际开立的医嘱完全一致。这张检验汇总单留存,以备再次核对和方便通知次日晨需要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1.2 患者准备符合要求:护士根据检验汇总单向次日晨抽血的患者交代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空腹等要求,要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患者的情况,必须有患者的积极配合[1]。在实际采集时护士进行再次确认,以保证患者的准备符合标本采集的要求。

1.3 检验汇总单、申请单及标本试管三者信息一致:晚班护士对照汇总单上的医嘱再次与已有申请单核对,无误后根据申请单上提示的试管颜色拿取试管,将试管号撕下贴在相应的检验申请单上,并将该申请单包裹于试管外,按床号顺序摆放备用,保证试管、申请单与检验汇总单上信息的一致性,完成一项后在汇总单上打勾表示确认。

1.4 所用试管与检验要求一致:为方便护士工作,防止用错血标本试管和多抽或少抽血量,我们在检验申请单上增加了试管颜色、血量、执行时间等内容,当医嘱开出检验项目后,电脑自动带出需用试管的颜色和血量,护士非常方便地根据申请单上的提示来准备试管,保证所用试管和所抽血量的准确性,防止因标本不符合要求造成二次采血所带来的浪费和对结果及时性的影响。

2 制订采集血标本流程,保证血标本质量

2.1 保证患者信息正确:护士携带已裹好申请单的试管以及抽血用具来到患者床边,在评估患者采血前准备符合要求后,将申请单上的床号、姓名、住院号与患者本人和床头牌上的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正确。

2.2 保证试管和采血量正确:采血前再次核对试管管号与检验申请单上的管号、试管颜色与检验申请单提示的颜色是否一致,根据申请单上提示的采血量进行采血(如用采血针可免查采血量)。

2.3 保证血标本质量:我院均使用采血针进行采血,为避免破坏血细胞,保证血标本质量,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尽量选择大血管;②扎止血带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min;③如同时有几项血标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的标本应放第1管;④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需用空针采血时,应取下试管塞和针头,将空针的沿着试管壁缓慢向试管内注入血液直至试管上提示的刻度,血液量不可多或少于刻度要求,特别是对有抗凝剂的试管,以确保抗凝的效果;⑤对有抗凝剂的试管,注入血液后将试管慢慢上下颠倒3-4次,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但应注意不可剧烈摇晃。

2.4 采血后再次核对采血结束后再次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核对所用试管、采血量、管号,核对无误后裹上相应的检验申请单放于试管架上。

3 保证血标本采集后的质量

3.1 确定实际抽血与送达地点的信息血标本采集结束后,护士在检验标本登记审核系统中将因各种原因暂未采集标本的检验医嘱取消,提取数据后即生成检验审核单,该审核单能自动将标本项目分类,自动生成送达的地点,保证将血标本准确送至指定地点。

3.2 送出前再次核对并及时送达办公室护士与外勤工人一起按照检验审核单逐个核对血标本,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将标本试管口朝上直立放于有盖、清洁的容器内,由外勤工人根据检验审核单上提示的送检地点在规定时间内送达。

3.3 保证运送过程中的血标本质量对外勤工人进行培训,运送时注意平稳拿取,不可摇晃和碰撞,送到检验科后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审核单由外勤工人回送到病房,放置病房规定地点,以便核对确认送出的标本均有检验结果送回。

血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将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二次采血,而二次采血又会导致血液的浪费、工作量的增加,更影响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满意度,因此应努力提高样本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从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等环节,制订一系列适合自己医院实际情况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使分析前样本不合格率控制到最低水平[2]。我们通过建立检验标本登记审核系统,制订严格的采集血标本流程和运送要求,经过3次确认医嘱信息,3次核对患者信息、试管颜色及管号,2次交接血标本,保证了血标本分析前的质量。作为一个临床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分析前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护理人员在此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实保证分析前血标本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