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综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7:40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1

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也就是说,当你的论题已经确定以后,第一,围绕着立论去占有材料,多多益

善的去看。有的论题是来自老师已经拟订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确立论题的,先积累材料,

再有论点。一旦立论确立了以后,再回过头来去占有材料。在占有材料方面跟我《基础写作》里讲的有

相通的地方。第一要占有材料,占有研究对象的真实的材料。比如你要研究某个作家,某个阶段的几部

作品,就将这几部作品拿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进一步来确定自己的论点。如果你的论文是报告类的,

不是纯理论性的,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的形式来写论文的,那么你的调查材料、实验材料也要

占有。

        第二,要对研究对象的外延材料占有。

        比如你要研究的是作家作品的话,那么你就要对作家写作的背景材料,包括政治经济背景、文

艺思潮背景等。还有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材料,还有他人已经研究过的材料等。有了这些材料,你就可以

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使自己在研究当中尽量公允,不带偏见。所以,充分占有材料,也就使你的论据更

充分。这样你将来的论证就会更加深广。

        第三,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要选择材料。

        决不能只要有材料就统统拉进来。这是你们写论文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让你写一万字,你可能

写到五六万字。象刚才那个学生一样,写出六万字,太丰富了。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让老师来帮

助你,告诉你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多占有材料总比没有材料写不出来要好,因为删总是好删的。在

材料多的情况下,你就选更好的材料。

        2 、选择论文的类型。

        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选择论文的类型。毕业论文的类型一是学术性论文,二是报告性论文。应

用性比较少的科目来说比较容易做成学术型论文,比如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诗派的研究。应用性比

较强的学科,比如教学领域、新闻领域、治疗科学和实验等,论文一般写成调查性的或总结性的,我将

它概括为报告型论文。

        杂志上发表的3000来字的论文,一般就是报告型的论文。我曾经提到到的《新教材综合性学习

的教学体会》从标题上来说,我们能够看出它是总结型的或是报告型的。这个报告型的论文主要是总结

经验。不管是总结也好,报告也好,总之,最后是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比如说,《新教材综合性

学习的教学体会》有这样几条规律:综合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综合性学习能够激

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性学习以课外学习为主,能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强化能

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能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朝着健康的

方向发展。他的这几个体会是努力地从理论上探讨,说明它的意义。

        我们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是学术型的,学术型的论文主要是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经过充

分的研究以后,用文字符号进行表达。这一类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者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本专业的理

论问题或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术型的论文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论述性的论文,一是综述性

的论文。所谓论述性的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有极强的理论色彩。它又可以分为立论型和驳

论型。立论型就是正面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型就是批驳别人的观点。综述性的论文,在我们的大型报

纸上和一些杂志很多。比如,2003年已经过了半年了,我们就可以对过去的半年时间里的小说进行综述。

如果是综述文学创作,就要对各种文体进行综述,如果进行小说综述,就要对半年来杂志报纸上发表的

小说进行描述。这是一种综述型的,往往采用一种夹叙夹议的方式。两者比较而言,综述型的论文只要

你的资料可以找到而且你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这种论文的撰写要比论述型的论文容易些。因为论述型的

论文完全是议论型的,要求逻辑思维要好一些。另外,论证的深度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还是本科生,

那么研究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说我的有些学生写的《北京晚报发展前景的探析》,主要谈了一下北京

晚报的特点,一个是晚报,一个是北京,怎么在“晚”和“京”这两个字上做文章的。这篇文章主要还

不是谈它的特点,主要是谈它的缺点。从读者的角度是怎么样的,从编辑的角度的角度是怎么样的,是

一种论述性的。从缺点谈怎样改进,作者谈了一下自己的策略。多方突击,摆脱自己的落后的状态。

        论文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看论文的对象怎么样。如果是宏观的,我们就用综述性的面上的描述

;如果是微观的,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某一个问题,我们就选择论述性的。如果我们自己学

的专业应用性很强,比如说教学、新闻、农业、林业,建议大家写成报告型的论文,写成调查报告也行,

写成总结性的报告也行,都可以。这一类文章,可以看看报刊杂志。因为我们的课时有限,我无法将更

多的例文念给大家听。我只能讲这些原则性的条条给你们听。如果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建议大家写

成报告性论文,包括调查报告、总结和实验报告。有些实验报告就可以成为论文。这是第二条。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综合性材料 起草

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综合性文字材料的写作有着其自身多特有的性质与要求。国有企业常用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讲话稿、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研究综述、经验介绍、综合性文件(主要是决定、意见)等。起草综合材料是办公室文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办公室以文辅政的重要途径。综合性文字材料种类较多,起草背景和要求不一,起草的方法不尽相同。

一、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

就针对于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是其服务性。虽然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是由秘书起草的,但是其最终是为领导所服务的,因此,综合性材料所承载的是领导的观点和意见,体现的是领导的风格和艺术。如果不能切实紧扣形势的脉搏、把握国有企业的实际,就不是一份好的文字材料,也很难被采用。其次,是其全局性。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性材料的作用重大,其不仅能够全面展现出领导的决策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领导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一般需要站在较高层次,对宏观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第三,是其多变性。从本质上来讲,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的撰写时,应当充分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能一味地照搬以往、照抄他人[1]。领导层次的不同,决定材料有不同的思想。最后,是其应急性。在很多时候,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撰写都是出于一种应急状态中,因此,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二、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策略

(一)明确材料的主题

简单来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主要就是将一些内容相近的基础素材,围绕某一主题,按照特定主线,通过归纳、提炼、分析、论述来反映单位或领导对某方面工作的要求、意见或观点的文字材料。这里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字材料的生命线。不同的综合性文字材料有不同的主题,起草前需下大功夫确定主题;主题错误,论述得再好,也是无用之作。确定主题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契合上级精神。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对基层单位具有导向作用,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一般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安排部署,起草的文字材料就一定要契合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不可和上级出现两个“调”,更不能和上级单位唱反调。二是结合实际情况。起草综合性文字材料的目的就是反映本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也是综合性材料的落脚点。如果一份材料与本单位实际脱轨,那只能是无意义之作。三是符合具体要求。综合性材料一般是应具体要求而起草的,要么为向上级汇报而作,要么为执行某项通知精神上报材料,起草之前应充分领会相应的要求,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符合需要之作。

(二)列好材料的提纲

在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当中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所以说,为使方方面面的情况条理化,就需要拟好提纲。综合性文字材料一般有固定的格式,结构大体上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根据材料类别、用途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环节。如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指标完成情况、重点工作回顾、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会议报告(如职代会报告)还可加入形势与任务分析,并可根据需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规划。调研报告、经验介绍、研究综述等材料为了叙述更加明确,一般包括前言或者编者按、立项背景、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或建议措施等。撰写每一大块的实际内容时,又可加以细化,也就是列出二级提纲,有需要还可以列出三级提纲。如油田国有企业展示“现在式”的成果或者做法时,可根据单位业务分成勘探评价、油田开发、党群工作等多个小块;罗列好二级提纲,文章就有了骨架。

(三)充实材料的内容

在完成材料的主题确定与提纲拟定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并以此来对内容记性分类填充,材料就会显得内容丰满、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填充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2]。撰写综合性文字材料要根据主题将各单项内容写全面,但切忌冗长累赘,需大则大,能小则小,务必突出主题,将一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舍弃掉。二是寻找特色。写作中除了做好上级的“规定动作”外,更要突出本单位自己的“自选动作”,这样的材料才能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三是要分类正确。虽然综合性材料由一定量的基础素材加工而成,但要避免写成“大杂烩”,为了使材料更具条理性和指导性,对相同内容要实行“合并同类项”,避免同一内容周而复始、反复运用。四是要用数字说话。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国有企业的文字性材料以讲实际情况居多,论述中最好用数据说话,关键指标加上准确翔实的数字,比大篇幅的定性式结论更具说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时,应当先明确材料的主题,然后再列出材料的撰写提纲,最后再充实材料的内容。当然,综合性文字材料因国有企业业务性质、起草的要求也会存在。综合性文字材料写作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也是一项能够出思想、出成绩的工作。只要甘于寂寞、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就一定能够成为一支领导满意、群众认可、工作不可或缺的笔杆子。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3

综述和述评统称为文献述评,是对某时期某学科或某专题所发表的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综述和评论,主要特点就是“述”和“评”,由于两者的重点、程度和水平上的不同,而有综述和述评之分。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述评又称专题述评。

(二)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区别

1、专题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

2、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文献综述有多种类型,大致可分为文摘性综述和分析性综述两种。文摘性综述又称综合文摘,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客观地综合性摘述,以提供详尽的资料为目的,不掺杂撰写者本人的观点,由读者对综述的内容作出判断;分析性综述,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后表达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既有回顾又有瞻望,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炼新思路、新方法。

二、医学文献评述的撰写方法

(一)基本结构

1、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索引等部分。具有强调文献性、时限性、专题性的特性。

2、专题述评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由于作者多为学科专家和课题带头人,有的期刊在发表此类稿件时,在正文之前、文题和署名之后,常附有作者简介及照片,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增强文章权威性。

(二)基本步骤与方法

1、选择合适的题材;

2、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

3、构思和拟定写作提纲。

(三)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

(1)文题,一般由文献引用、时限、综述主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组成。如《十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综述》,“十年来”为综述时限,“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为综述主题,“综述”为文体标志性词语。但有时可省去标志性词语和时限,采用“近况”、“进展”、“概况”等模糊词语,多属研究历史不长的课题或泛指近几年的情况。

(2)贵在资料详实,如遗漏太多尤其是权威性资料,则降低了综述的价值。因此,详尽占有文献资料是先决条件。

(3)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可靠性大大降低。

(4)篇幅不宜太长,一般3000-5000字。

2、专题述评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4

综述和述评统称为文献述评,是对某时期某学科或某专题所发表的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综述和评论,主要特点就是“述”和“评”,由于两者的重点、程度和水平上的不同,而有综述和述评之分。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述评又称专题述评。

(二)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区别

1、专题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

2、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文献综述有多种类型,大致可分为文摘性综述和分析性综述两种。文摘性综述又称综合文摘,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客观地综合性摘述,以提供详尽的资料为目的,不掺杂撰写者本人的观点,由读者对综述的内容作出判断;分析性综述,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后表达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既有回顾又有瞻望,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炼新思路、新方法。

二、医学文献评述的撰写方法

(一)基本结构

1、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索引等部分。具有强调文献性、时限性、专题性的特性。

2、专题述评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由于作者多为学科专家和课题带头人,有的期刊在发表此类稿件时,在正文之前、文题和署名之后,常附有作者简介及照片,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增强文章权威性。

(二)基本步骤与方法

1、选择合适的题材;

2、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

3、构思和拟定写作提纲。

(三)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

(1)文题,一般由文献引用、时限、综述主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组成。如《十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综述》,“十年来”为综述时限,“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为综述主题,“综述”为文体标志性词语。但有时可省去标志性词语和时限,采用“近况”、“进展”、“概况”等模糊词语,多属研究历史不长的课题或泛指近几年的情况。

(2)贵在资料详实,如遗漏太多尤其是权威性资料,则降低了综述的价值。因此,详尽占有文献资料是先决条件。

(3)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可靠性大大降低。

(4)篇幅不宜太长,一般3000-5000字。

2、专题述评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5

非选择题的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考查考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而且考查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确立答题逻辑的关键。答题逻辑不清,实质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坚持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的欠缺,是当前考生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确立答题逻辑,“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答题“小逻辑”各异,如描述事物,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组织答案时,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在论证问题时,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大逻辑”合理,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答好非选择题,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答题“大逻辑”是考生的软肋,亟待提高。在备考中,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题组反思: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概括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试题关注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学生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基于材料信息,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2)问为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违背生理学”“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了二十多分钟,始终一动不动”。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3.35,难度0.34,属于中等难度(0.30~0.70)试题。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照搬教材关于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要点,不会结合材料信息,从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出发分析问题,导致得分偏低。

[试题分析]从设问指向看,本题属于探究措施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形成具体措施。

本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有人捏造抹黑英雄形象的谣言有人误信并传播谣言英雄形象被抹黑,价值信念动摇、迷失。针对上述问题,从正面来“立”,首先是“拒绝”,即不信谣(教材理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表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演绎);其次是“抵制”,不仅不转发谣言,而且要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事实真相、批驳错误言论;再次是“宣传”,即奏响主旋律,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宣传和弘扬英雄精神。

大逻辑: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三个层次:拒绝抵制宣传)

小逻辑:基于材料信息和理论依据进行演绎分析(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

[参考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描述信息、探究措施类问题多以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信息较为丰富,信息呈现较为具体,材料信息的层次决定答题的层次,材料信息的逻辑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由于这类问题一般没有较为固定的“理论”逻辑支撑,或者说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信息的逻辑临场重构理论逻辑。因此,忠实于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储备,是解答此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016年全国文综试卷中,基于“事实”逻辑答题的典型试题还有如卷Ⅲ第38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本题的“大逻辑”有三大层次:一是中央是如何做的;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的;三是国务院(发改委)是如何做的。“小逻辑”为:概括材料信息+演绎分析。

2.分解设问层次,基于“问题”逻辑答题

作为选拔性考试,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于此类问题,切莫“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需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分解复杂设问,“化繁为简”,在分解设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逻辑,引领问题的分析,做到“条分缕析”。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1)问: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2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依据(时政知识)不熟悉,设问指向把握不住,问题的层次分解不到位,答题逻辑混乱。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复杂的关系论证题,设问较为复杂,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分解设问层次,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调用学科(时政)理论展开论证。设问要求说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作用。先分解:一是B何以影响C?(思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A何以影响C?(思路: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综合: A、B何以影响C?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文化生活》理论,文化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建立“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必须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亦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乡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混合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上传奇故事的记忆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依恋等。材料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设问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提,已经提示了建立“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路径,亦即: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起“乡愁”“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后,再回归论题,阐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意义,即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大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三大层次,先分述后综述)

小逻辑: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大前提),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前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结论①,分述:BC)。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小前提),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结论②,分述:AB);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总结论,总述:A+BC)。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归因论证类问题多以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较为宽泛,而设问中蕴含的信息较为丰富,答题时需要进一步分解设问的层次,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展开分析。

2014年北京卷第38题第(4)问也具有典型性,值得大家关注: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统上由政府政投资兴建地铁,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本题的“大逻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什么要改变地铁投资方式(由财政全额投资到“PPP模式”)?第二层,为什么要引入民间资本修建地铁?第三层,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民间资本?小逻辑为:必然性分析+重要性分析(关键词:财政、民间资本、市场化手段)。

3. 拓展知识层次,基于“理论”逻辑答题

高考试题的每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类别一般会指明清楚,或宏观布局,或微观具体。为考查考生对理论掌握的深度,考查考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命题人经常设置基于某一具体知识阐释某一问题的问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往往是学科中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核心主干知识。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且多为哲学试题。回答此类试题,既需要考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也需要考生拓展具体知识的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以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39题第(1)问为例: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演绎分析不到位。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属于阐释类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能动的反作用又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014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Ⅲ第39题,是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教学观念的作用,主要考查“指导作用”;而本题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来分析抗战精神的作用,主要考查“调节与控制作用”。本题答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述原理;第二层次,结合“调节与控制作用”演绎抗战精神的作用,即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第三层次,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精神作为精神动力的具体表现,即激发斗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持久抗战。

大逻辑: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围绕意识的能动作用展开)

小逻辑:理论依据+演绎分析(理论隐藏在材料分析之中,概念转换+保留关键词)

[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阐释类设问多以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要求考生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而且着力考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能力,对思维深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

2016年全国文综三套试卷都有此类试题,如卷Ⅱ第39题第(2)问: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卷Ⅰ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卷Ⅲ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设问中限定的“具体知识”的范围、层次把握不全面、不深刻:二是习惯归纳分析,不习惯演绎分析,演绎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演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哲学原理或方法论);第二步,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4.联系社会实际,基于“生活”逻辑答题

新课标政治试卷,经常设置开放性试题,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侧重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和问题,具备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历年的第39题第(3)问多为此类问题,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8题第(2)问的“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8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50,难度0.18,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是近几年内难度最大的非选择题。多数考生只能答出财政的三个作用,得分很难超过3分。

[试题分析]高中生对财政并不陌生,不论是历史学科,还是政治学科,对财政都有集中讲解,因此,财政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本题的特殊性在于,材料没有揭示财政赤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无事实依据),设问没有提出可用的具体知识,属于“双无”(无具体材料信息、无明确理论依据)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掌握财政赤字资金的“常识”,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需要从财政赤字资金的性质角度来论证,还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注意财政赤字资金的公平性。从客观实际来看,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首先需要做好预算,这就需要优化预算赤字资金支出结构,优化即能够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其次是管理到位,要把赤字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赤字资金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再次是注重公平,与企业资金不同的是,财政赤字资金安排属于再分配范畴,要更加注重公平,即需要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大逻辑: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熟悉财政赤字资金使用的“常识”)

小逻辑: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计划、管理、公平)

[参考答案]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6

二、 考纲解读

三、 命题趋势

1. 选择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例如,镇江卷选择的话题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盐城卷选择的话题是“八礼四仪”,宿迁卷选择的话题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话题都与当代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校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关注媒体热点栏目,不再机械、单一地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追求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

【典题剖析】(2014・镇江卷)

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了。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而是出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有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活计。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被建议围绕“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讲述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引起轰动。(《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1日)

【材料三】网民“@颜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新华日报》2014年4月22日)

(1)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3) 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泪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试题评析:该试题所选择的话题是时尚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多个层面的介绍,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的生活所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该记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美食不仅带动了旅游、餐饮的发展,人们争相赶赴品尝,而且人们还在品味美食中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感悟了生命的传承与奇妙。这样的思想熏陶不是硬性的说教,而是柔性温暖的。因此,命题者选择这一话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智慧的,它不仅打开了考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了中国各地的美食与文化,而且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起着很好的熏陶作用,可谓“润物细无声”。

2. 文学特征鲜明,注重与名著阅读考查的整合。

2014年江苏省13个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4个大市将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两个考点进行了整合,其中,完全整合的有南京市和淮安市,部分整合的有南通市与扬州市。

比如南京卷:“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该题涉及课内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以及课外名著《草房子》,考查内容与课内外小说阅读相结合。这样的考查形式新颖独特,将文学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体现了中考命题的新走向。它提示我们,经典与时代、文学与生活要紧密相连,不可孤立地应试,而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典题剖析】(2014・南通卷)

江洲中学拟举行“生命与自然相爱”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 八年级将举行郊游活动,请你从爱护自然方面给同学一句温馨提醒。

(2) 《汤姆・索亚历险记》多次写到汤姆在大自然中的感受,请具体说说汤姆经历“海盗生活”时,大自然让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请你以学校文学社的名义,为5月23日的“生命与自然相爱”征文活动写一则启事。(80字左右)

试题评析:该题设计新颖,将综合性学习与文学名著阅读考查有机结合,将生命教育、自然教育、课外阅读相链接,引导考生在名著中、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生命、爱护自然。对于中国教育而言,生命教育、亲近自然是当下学校教育需要强化的,如何在突发事件中保护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生命、敬爱生命,在文明礼仪的践行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让蓝天变得高远,让空气变得清新,让河流变得澄澈……这是学校教育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

3. 考点巧妙综合,进一步增强题目设计的多元性。

综合性学习的常规考点是仿写例句、拟写新闻标题及宣传标语、概括文义、发表观点、口语交际、图文转换等,2014年江苏省13个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又将应用文写作与病句修改整合进来。例如南通卷,与应用文写作相结合,要求考生拟写一则启事。又如泰州卷,与修改病句相结合:“晓华把这则消息与在活动中所拍的照片到学校网站论坛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①大家发现消息‘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你结合提示将错误的具体类型和修改方法向晓华做一个解说。【提示】成分残缺的情况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这些变化意味着,语言运用的所有知识点与能力点都有可能被整合进综合性学习的考查中。

【典题剖析】(2014・扬州卷)

综合实践活动

(1) 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4个字)

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参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赛结束后,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请从赞成者与担忧者的角度,分别列出两点理由。(每点不超过10个字)

赞成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担忧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记者根据教科书中“名著推荐与阅读”的作品《水浒传》现场出了测试题。请你完成。

①写出右图故事名称。

②简述该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试题评析:该题围绕经典诵读这一主题设计题目,三道题涉及三个考点:拟写标题、发表观点、对名著阅读情节的辨识与概括。该题既考查考生名著阅读的真实状况,即能否看图识情节,又考查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即能否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简述;既考查考生的名著识记能力,又考查考生的现实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以全面、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既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述是否简明,又考查他们的语言表述是否形象。这样的试题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考点考查内容与形式的多元性。

4. 表现方式异彩纷呈,分值差异增大。

为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近年来,江苏省13个大市在中考命题时多采用“套餐”形式,即确定一个主题,下设几种类型的考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但是,2014年的中考试卷中,试题的表现方式更趋多元,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市均未设计活动主题,而是直接考查;同时,各市中考试卷中,“综合性学习”这一考点的分值差异也较大,最低的苏州卷、无锡卷只有3分,最高的扬州卷达到了10分,而南京卷、常州卷、南通卷均为9分。

四、 综合性学习常见的解题误区

1. 忽略题目设计的特定情境,答题抽象不具体。

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计最显著的特征是题目具有鲜明的主题,几乎所有题目的设计都是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拟定的。因此,答题时千万不能忽略题目的具体情境。特别是答口语交际类题目时,同学们要仔细研读题干,看清楚以什么人的身份对什么人说话,说话的具体情境与说话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千万不可想当然地胡说一气。

例如,2014年甘肃省白银市的综合性学习题: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班级开展了“最美汉字书法”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 活动一:我来介绍

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限80字以内)

材料一 “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材料二 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

材料三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材料四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材料五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2) 活动二:我能表达

李明同学写不好汉字,同学劝他认真练习,可他却说:“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以后就用不着用笔在纸上书写了,写不好没关系。”你要反驳他,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道综合性学习题中的两个活动,都需要考生认真审题。

第一个活动要求考生选择可用的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并且限定了字数,必须在80字以内。不少考生忽略了“方法”两个字,结果答成了练习书法的好处、作用等。如能答出下面这样的答案,就是扣住练习书法的方法作答了:“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而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考生需要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说一段话来反驳李明的观点。有的考生还没有弄清李明的观点,就仓促答题,如“李明,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在用笔书写的。因为他们的科技水平还不够高,所以,他们仍然要用笔来书写”,这样的回答就没有把语段中的“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以后就用不着用笔在纸上书写了,写不好没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准确,该句的前提是“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考生需要回答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以后就不需要用笔书写,写好写差是否就无所谓了。如果考生能这样回答,就很好:“李明,你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虽然电脑和智能手机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但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用笔书写。再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应当把它传承下去。”

2. 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不强,语言表述不规范。

这主要体现在概括消息、探究结论等类型的试题上。概括消息内容或拟写消息标题这类题目往往会限定字数,忽略了这一限定要求,就会导致丢分。而探究结论题则要求考生把握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考生的语言表述如果偏离了主旨,就会导致答非所问。

比如下面这道题:

右面是一位学生参加某市“雏鹰金奖章”夏令营活动时对150位学生的调查,请根据下面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回答问题。

(1)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怎样的问题?

(2) 请你就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考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出现了这样两种错误:一是信息遗漏 (认识错误),如答“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教育孩子”或答“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训斥的方法教育孩子”;二是语言表达不规范、不严密,如没有体现出存在问题的家长的数量,没有使用“一些”“一小部分”等词语。

其实,考生在完成该题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柱状图表的项目及数据:引导占73%,训斥占25%,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占2%。根据题干要求“存在怎样的问题”,可知“训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存在问题的教育方法,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为:①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训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教育孩子;②家长应当采用积极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

3. 问题辨析的论据不充分,理由单薄幼稚。

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发表观点是一个重要考点。考生观点表达不明确、论述理由单薄幼稚,是导致此类试题失分的最主要原因。综合性学习中的论辩题会提供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发表观点,并展开论述。因此,同学们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同时语言表述要完整,不能是简单的赞成或反对;其次,要分层陈述自己的理由,论述角度要尽量多元且有深度,要能够体现一名初中生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感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比如201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综合探究题:

【材料一】如今的中国已超越欧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1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材料二】继“辽宁舰”下水、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

【材料三】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材料四】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地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1) 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你提炼信息。(至少三条)

(2) 某些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中外记者,你将如何回应这种论调?

这道题中的第一小问是提炼、概括题,难度不大,很多考生在认真审题、细读材料后都能答出较为理想的答案,如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防建设得到强化、航空航天事业领先世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力增强是为了改善民生等。但在回答第二小问时,不少考生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中的“中国”的含义,同时又没有认真细读上面的材料,对我国“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没有把握透彻,因而反驳的理由不充分。另外,很多考生又忽略了口语交际题需要注意称呼语等问题。因此,只有类似下面的答案才是好答案:“这位记者,客观上我们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显著增强,无论经济、科技还是国防事业等都领先世界,但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是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对外我们一直坚持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原则。因此,渲染‘中国’的人纯属别有用心。”

五、 复习策略

1. 精心选取主题,充分体现素材的多元价值。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习,其活动内容和进程一般都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目前,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喜欢选择一些与生活、社会息息相关的年度事件作为综合性学习考题的材料。综观主题选定,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时代特征鲜明,引导考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平时,同学们要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比如在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以此培养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

地方特色显著,培养考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同城市的命题往往会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盐城的“铁军文化”“生态湿地”、苏州的园林文化、镇江的醋文化等,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挖掘地方人文与自然资源,引导考生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自然可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文气息浓郁,提升考生的文化品位 这也是不少城市将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考查相结合的主要因素。将经典品读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穿越中,引导考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关注自然科学,引导考生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链接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既是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最缺乏的素养。中考试题不仅具有检测功能,还具有拓宽考生视野、丰富考生知识的功能,因此,不少省、市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时,都考虑到了这一因素,旨在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科学,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

2. 注重基本能力训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考点越来越多,其“综合性”正日渐增强。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针对各项基本能力做一些专项训练,理清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特别是图文转换题、材料探究题、活动方案设计题等难点,同学们普遍失分较多。下面,我们就以这三大难点为例,谈谈中考复习时如何应对。

难点解析一:图文转换

常见的图文转换题有三种:表格文字转换题、图文转换题和漫画文字转换题。

表格文字转换题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是考生不知道抓住表格的核心说明对象去表述。因此,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要注意“表头”与“表脚”的文字,弄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次,要仔细分析表格,分析比较项目以及各种数据的变化特点;再次,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这样,才能准确规范地答题。

图文转换题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是考生读图能力的缺失以及审题不清。特别是徽标解读题的两种考查形式:一种是对画面内容的说明,一种是对构思寓意的解读。这两种类型的考题,考生很容易混淆。其中,前者偏重于说明,只要能介绍徽标的画面构成即可;后者则偏重于感悟,要能说出徽标所蕴含的内在信息。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能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有针对性地答题。

漫画文字转换题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是考生无法准确把握漫画的实质。漫画不同于故事性的图画,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看了之后往往能引人深思,让人有所启发。漫画家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学会从反面立意思考,分析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典题剖析】(2014・苏州卷)

今年,苏州某网站随机抽取了540名中小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试题评析:这是一道表文转换题。做这道题时,同学们首先要研读题干,了解表格所反映的数据背景:对540名中小学生所做的上网情况的调查;其次,要分析表格,研读“表头”,找到具体的比较点:起始触网年龄、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以及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再次,要提炼、概况这三个比较点的呈现规律:起始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差异不大;最后,用简洁的语言逐一表述。

难点解析二:材料探究

材料探究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常见题型,一般来说,此类试题总是由2~3则有相互关联的材料组成。所谓“探究”,就是要求考生通过对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与研究,从而发现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材料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一种是材料之间的并列关系(几则材料之间具有共性特点或材料是从不同角度表述同一主题)。考生回答此类试题时,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是未能发现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拟写结论时要点不全或者偏离主旨。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归纳材料,即将题目所提供的每一则材料“瘦身”,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提炼出材料的要点,让所给的材料变得内容简洁、要点清晰。第二步:辨析关系,即发现并明确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果是因果关系,要分清原因与结果,并理清原因之间的主与次;如果是并列关系,要辨析其共性特征及个性特征。第三步:写出结论,即把捕捉到的规律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要做到语言表述准确、简洁、连贯。

【典题剖析】(2014・常州卷)

很多人担心纸质阅读将败给网络阅读,你也认为“网络阅读会取得压倒性优势”吗?请探究下列材料,作为你的分析判断。

材料一:调查显示,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刊的接触时长均有减少;上网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继续增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

材料二:网络知识全世界共享,方便学习。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网络文学有“几乎是海量的阅读需求”,低成本的网上付费阅读形成趋势。网络阅读形式花哨、内容庞杂,浅阅读、片断阅读唱主角,更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材料三:中国有着悠久的书香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的基础雄厚。纸质图书能够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经典作品文字精妙,内容厚重、系统,很多年长的人担忧传统阅读的危亡,认为将海量的网络信息变成“知识”还任重道远。

(材料出自《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等)

试题评析:该道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其中,两则材料与网络阅读有关,一则材料与纸质阅读相关。仔细阅读材料,即可发现命题者的观点倾向:纸质阅读不会被网络阅读所替代。材料一反映的是网络阅读现状;材料二说明的是网络阅读风靡全球,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但也含蓄地说明了网上阅读的弊端:浅阅读、片段阅读;材料三说明的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优点及年长者的担忧。这三则材料引导考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时展所带来的阅读变化,又要正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发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变革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又要理性地面对其负面效应,从而一分为二地接受新事物,思考阅读的本质。

难点解析三:活动方案设计

考生在面对此类考题时,失分多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经验欠缺,不知道策划一个活动的具体流程究竟是怎样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个单元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的新闻会、赛诗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八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市场新商品调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九年级的生命专题、人性专题等。这些活动都涉及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具体操作。如果我们平时能真正地策划组织过这些活动,那么,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其实,任何一种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活动的主题与目的;②活动的时间、地点与参与对象;③活动的具体流程;④活动的效果。明白了这些要素,同学们在拟写活动方案、设计问题时,就能够轻松应对。回答这类试题无需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关键是把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内容表述清楚即可。

【典题剖析】(2014・盐城卷)

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言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

【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了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

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访谈对象:_______________

预设问题: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试题评析:该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又不是无原则的开放,考生必须紧扣“孝心”这一核心话题设计问题。此题的答题关键在于问题的角色定位,要从学生、家长、专家的不同身份去设计相关话题,以突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见解。

3. 锤炼语言,根据要求,恰当规范地表达。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7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no-materials"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Exploration

LI Hongping, CHEN Beibei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Nano-material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nvolving a number of areas materials,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o on. Emerge and flourish nano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and on the "nano-materials" teaching activitie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ith it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determine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students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nano-material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chanism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公布于世,从而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①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重要性以及教学经验,拟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课程特点概述

相比于其它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纳米材料是一门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概念抽象以及知识更新快的特点。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纳米材料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的领域众多,再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点内容的更新速度,所以采用单一的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纳米材料这门课程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课程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纳米材料课程涵盖了纳米科技的整个领域,它的内容多、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且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将整个纳米材料领域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同时要结合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以点带面,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此,笔者从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基础与前沿的兼顾、新旧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考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如下:(1)纳米材料的概念:从纳米材料的新奇特性开始,引入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分类方法,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基本效应:该部分内容是理解纳米材料特殊性质的基础,也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讲述过程中,结合纳米材料应用实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原因及相关应用等),加深学生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理解和掌握。(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气相法中重点讲述物理气相法和化学气相法的原理及特点。液相法中重点讲述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及应用条件等。在固相法中重点讲述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的特点。纳米材料的主要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重点讲述测试仪器的原理、优缺点及使用范围,让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的主要方法。(4)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及应用领域:回忆前面纳米材料结构和基本效应的学习,引出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以微观结构―特殊效应―特殊功能―应用领域为思路,使学生认识纳米材料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入掌握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5)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热点。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纳米材料基本理论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为什么具有自清洁功能?美丽的紫铜在尺寸小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变为黑色?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对于其中的难点再予以解释。另外,针对纳米材料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优点,将大量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2)加强师生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及兴趣,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通过PPT形式与大家进行课堂交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加以详细讲解。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3)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参与一定科研项目,是一个双赢举措。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对于纳米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③笔者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球、纳米管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通过多媒体形式与学生分享。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二氧化钛形貌的因素、光催化特性的原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电镜样品的制样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 评价机制的确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具体如下:(1)考核方式:让学生查阅资料、做PPT,介绍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相关应用,在PPT汇报的同时,撰写综述。(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上课表现)占20%,学生做PPT及演讲情况占40%,综述占40%。这种灵活的考核评价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不同于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纳米材料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评价体制的确定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本科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模式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纳米材料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释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9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 档案陈列——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10

乐清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5月26日下发《关于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情况的通报》,要求我公司于6月25日前完成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为按时按要求完成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将集团公司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进行一次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以提升集团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并为进军省级文明单位创造良好的舆论基础,现就集团公司精神文明电子台账建设提出如下策划建议。一、电子台账内容(一)分为“荣誉篇”、“法人篇”、“发展篇”、“奉献篇”、“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 “创安篇”等八个部分。(二)每部分由“文字综述”和“档案陈列”组成。(三)内容提要荣誉篇文字综述——集团成长历程简介档案陈列——公司各类荣誉陈列法人篇文字综述——董事长主要成就介绍档案陈列——董事长个人荣誉陈列发展篇文字综述——集团公司发展历程(创新、管理、质量、诚信、多元化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含重要的媒体报道)奉献篇文字综述——集团在发展中对社会的贡献(捐赠、助学、纳税、安排就业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文化篇文字综述——反映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档案陈列——相关材料(企业文化手册等)党群篇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介绍集团党建、思想道德建设、工青妇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情况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创建篇文字综述——集团创建文明单位的历程(或情况汇报)档案陈列——创建规划、方案、总结、申报材料、荣誉等创安篇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档案陈列——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二、人员分工(一)电子台账的文字、图片材料等内容由公关部负责组织(1)八篇综述文章的写作分工是宣传处长邱××负责“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创安篇”四篇文章的撰写;

内刊主编宋××负责“荣誉篇”、“法人篇”、“发展篇”、“奉献篇”四篇文章的撰写。(2)档案陈列资料由宋××搜集整合。(3)公关部总经理张××栋负责组织、审核、统稿。(二)电子台账的网络技术由信息部负责。网页设计制作等由技术员夏××负责,信息部总经理罗×组织、协调。三、时间要求所有文字及档案材料于6月20日前完成;网页设计制作及其他网络数据等于6月24日前完成,并报请集团有关领导审核同意;6月25日前完成与乐清市文明办的联络并实现网络连接。(本策划供领导参考)    策划人:集团公关部 宋××      2005年6月6日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11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材料化学综述论文篇12

一、知识范围的限定

知识范围的限定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直接限定,另外一种是间接限定。

直接限定是指在问题中明确地指出某一具体知识点或某一范畴的一系列知识点。明确知识点的直接限定要求学生要掌握这种易混淆的知识的区别,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各种知识范畴所包括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例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9题第2问)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要准确掌握这一问题的知识点范围,就必须明确“价值观的知识”不仅包括价值观的内涵、作用,还包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践行价值观的活动)。

知识范围的间接限定是指不直接指出知识点的范围,而是通过指出知识点的地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的特征来限定知识范围。要做好对间接限定的分析,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自觉分析的意识。

例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8题第2问)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其中“方法论原则”便是对知识点地位的限定,能称得上辩证法方法论原则的必然是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辩证否定观,而对这些观点的具体阐述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则不可能称之为“方法论原则”,也就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知识要点用来分析这一问题。

确定知识范围的限定,在限定范围内选择知识点回答问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

二、问题类型的限定

政治学科的主观题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是什么(定性类),为什么(归因类),怎样做(措施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他一些类型,如:体现说明类、启示类、意义影响类、认识理解类、辨析类等。掌握这些类型的特点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对于学生准确答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题:(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此问题属于认识理解类问题。认识理解类问题是对三种基本类型的综合,一般要求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进行分析。该题的重心在于“走进去”,而“走进去”教材没有明确界定,故是什么这一环节可以省略不答,着重阐述为什么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以及如何做到“走出去”和“走进去”即可。

总之,考生要掌握不同问题类型的答题原则,甄别问题的类型有针对性地作答。

三、主体及对象的限定

同一类型、同一知识范围的问题对主体及对象的限定不同,答案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把握这些限定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而不同的模块对主体及对象的限定有着各自的特点。

政治生活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国家,各种组织,人。对外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个体存在,对内各种类型的国家机关比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各种组织包括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公民,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比如农民工、中学生,也可以是特定的个体比如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例题:(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阐述工信部出台《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道理。

该问题就从知识范围和主体两个方面做出了限定,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以及“工信部”。

文化生活的主观题对主体的限定主要有以下几类:国家、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人民群众、各种特定的群体和个体如文化工作者。

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通常把主体限定为某一特殊的群体,在分析中要着重分析其特殊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第39题,“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在分析材料时要围绕“科研人员”展开。

政治生活主观题中的对象限定有三种情况:一是分析、理解的对象,通常是某一问题、现象、观点,例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3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二是某一行为的对象;三是某种影响、意义的对象。无论是行为还是影响、意义,其对象都可以由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主体转化而来,也可以是社会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或某一特定的区域、部门等。

例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4题第1问)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针对“民族和社会的价值”,在组织答案时应避免“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这种不符合限定的观点出现。

四、材料的限定

对于材料的限定往往存在于材料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分析材料特定的内容,例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表和图指出钢铁行业的现状”,根据问题的限定,材料一中表和图以外的部分不需要考虑;二是要求分析材料中的某个现象、问题或观点,例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3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该问题的要求是评析小林的观点,而不是整段材料。

五、回答问题具体方式的限定

有些主观题对答题的具体方式有特别的要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要求作答,否则很可能会做无用功。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一题多问”,即一个问题之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要求在答题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分别作答。

例题:(2011年福建文综卷第39题第3问)请分析材料三、四反映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该如何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