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30 11:42:25

矿山地质论文

矿山地质论文篇1

1.2矿区承灾能力差,抗灾能力不足矿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承受地质灾害的能力差。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将十分严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矿区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普遍,一旦发生大规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矿山上万职工的生命及数亿元财产安全将遭受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3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灾害趋势加剧窑街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发育。区内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大量固体松散物质,直接堆积于狭窄的沟道内,严重堵塞沟道,一旦遇强降雨就会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2矿山地质主要措施

2.1立足实际,研究分析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自2008年开始逐年实施。在开展工作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一是对矿区内的水文、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等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时间、发展速度、分布情况及治理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区恢复治理的成熟经验,制定支挡、硬化、绿化、拆除、改线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对矿区进行地形测量,准确掌握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地质隐患的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等,确保治理工作有重点、有缓急、有实效。

2.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实际,还要着眼长远,更要注重实效,所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于顺利实现综合治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综合治理区。其中近期规划确定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和较重区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地表沉陷裂缝回填、不稳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拦渣墙、以及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沟等,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中期规划确定为2011-2015年,针对环境影响较重区域进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场平整、分级堆置、覆土绿化、矿区道路整修以及矿区绿化、美化等。远期规划一直延伸至闭矿期。主要对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并落实边生产、边整治的长期治理措施,杜绝地质灾害,并分年度对周边山坡进行植被绿化,创建绿色矿山,使矿山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平衡。

2.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保证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得以实现,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资,组织实施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对处于地面塌陷区内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户居民分年度实施搬迁安置。二是对于地面塌陷区出现的裂缝实施人工或机械夯填,并进行复垦植被。三是对崩塌、滑坡灾害实施放坡、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进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强和完善排水系统。四是对泥石流沟浴首先清理废弃物,保证沟浴畅通,同时适当采取修建排导渠、设置拦挡坝、格栅坝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五是对排矸场采取坡脚拦挡、分级堆置、设置防尘隔离网、在坡面坡头覆土种草植树、坡脚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六是对于废弃的工业场地和闭矿后的工业场地等区域,拆除建筑物,进行土地复垦。

2.4综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当前国家鼓励的一项产业政策,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灵活运用政策机遇,借助产业政策扶持,积极组织实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矿山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陆续建成窑街劣质煤热电厂、油页岩炼油厂、矿井低浓度瓦斯与油页岩炼化尾气发电厂、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免烧砖厂、新型墙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并规划建设窑街矿区2×350MW低热值燃料发电厂,对矿区历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矿山排放资源和煤层气、炼化尾气、半焦、烧变岩、粉煤灰等废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放了土地资源,进一步改善了矿区环境质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履行环节,既是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修建矿山医院、整修公路设施、开展包村帮扶行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动员全民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实现了群众、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和谐矿区、互利共赢”新局面。

3矿山地质主要成效

3.1通过加大地质隐患治理,促进了矿区稳定发展

治理因采空区形成的地表沉陷区域8.81km2,对塌陷区裂缝、坑槽进行充填夯实,并恢复植被,使得已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得以修复重现,通过实施拦、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的生物措施,对不稳定斜坡进行加固拦截处理,将大部分泥沙石块拦蓄于沟内,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沟坡,减轻泥石流灾害隐患,使矿区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区危房约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搬迁安置房39.96万m2,安置搬迁居民6430户,重新修筑因塌陷毁损的矿区公路3.18km,从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3.2通矿区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资源

历史堆存的煤矸石、废石、废渣,堆积高度不一,形态各异,不但压占地表植被,极大的破坏了原生地貌景观,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对矿区内的矸石山进行分级堆放、平整覆土和复垦绿化,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通过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加大对排放的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尾矿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废石、废渣充填沉陷区坑槽裂缝,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通过对矿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新窑煤

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投资大量资金对矿区环境进行大整治,修建矿区文化广场12000m2,铺筑矿内路面7000m2,整治矿区花园1400m2,种植草坪27900m2,植树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储煤场周边设置防风抑尘墙1500m,使矿区内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呈现出了“矿在绿中、楼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的生态宜居新景象。

3.4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地和谐发展

一是通过建设完善职工的生活设施,保障矿山内后勤工作到位,使职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质量,营造矿区和谐气氛。二是通过整个公路和、铁路路基、护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加了矿山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输损耗,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实施拦挡和水保工程的实施,极大削弱坡面侵蚀强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种条件,实现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维护了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四是通过实施防风抑尘墙工程,有效阻拦粉尘浮尘,空气质量大为改观,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五是通过矿区环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项目投资建设,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继续强化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要做到防治结合,动态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应从提前预防、动态管理和工程治理三个方面着手,其中预防和管理是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治理是体现成效的关键。所以,在矿井设计阶段,要根据资源开发方案和开发计划,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内容,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程度进行综合预测、评价,分区分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配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边开采边治理,重点加强观测、监测,并及时对监测、观测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治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做到以测布控,测控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技术和现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土壤恢复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区域性、差异性、地带性征和气候条件,按照“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时要充分考虑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可能引起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设计要本着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标制定,使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即可发挥资源自身价值,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企业要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协调机制,统一运筹,管理矿山开采,正确运用政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危险区监测、监控、监督管理。同时要通过文艺表演、广播、板报、专栏、标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宣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等,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还要把环境保护与矿区发展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动态平衡,在追求稳定发展中实现生态宜居,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矿山地质论文篇2

存于区内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地层中。矿山开采斜井的施工一般需穿过矿层上覆的基岩风化带,通常没有采取封堵措施,地下水便涌入矿山斜井,对矿山斜井、平巷的施工和矿床开采造成水害。为了避免地下水对矿山生产造成危害,斜井中地下水被持续不断的用提升设备排出地表,逐渐造成矿区及其周边地带岩层风化带中地下水、地表水的疏干。地下水、地表水疏干造成的危害是直接影响到疏干区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受影响区民井干涸、生活用水困难或缺乏,且水质变差,在贫、枯水季节尤为突出,部分地区群众患有结石等疾病。受地下水疏干影响的人数近万人,主要有东坡区万胜镇天乐村4组、彭山县岳油村2、3、4组、丹棱县张场镇洪坝村和郭村等3个村(约三千人)、洪雅县共同村6组大部分居民。其次,明星矿山、牧马山矿山地下水疏干也对当地居民有一定影响。。地下水、地表水疏干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据调查,眉山市芒硝矿区各矿山所在的村及小组均有作为农田灌溉水源的蓄水塘(共61处,面积51200m2)大多产生垂向渗漏,水塘干涸,特别是和昌矿山主斜井对地表水的疏干甚至造成付堰河枯季断流,对疏干段彭山县岳油村2、3、4组农民生产用水造成严重影响。另土壤中主要养分也会随着地下水、地表水疏干而流失,多地土地贫瘠,导致近万亩农田减产,或变为林地,甚至退化成为荒坡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2采空区地面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发生在采深100m以内的大洪山矿区,位于东坡区万胜镇天乐村4组,采空区地面变形面积约0.13km2,地面高程457~468m,地下采矿高程389m。目前,在采空区采斜井与平巷结合部位已产生了地面塌陷,陷坑呈长15m、宽13m的近南北向椭圆形,塌陷深度约22m,在陷坑两侧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塌陷裂缝、典型的有两条,一条裂缝长约300m,宽0.4m,可见深度1.1m,走向140°;另一条裂缝长约700m,宽0.1~0.3m,可见深度4.4m,走向275°。在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范围内有5户居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墙体开裂,地基下沉。若采空区地面变形(塌陷)继续发展,将严重威胁到当地5户居民4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采空塌陷变形区治理,对于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3地下水、地表水污染

根据芒硝矿的生产特征,矿区的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类型主要有矿渣场淋滤液污染和制硝车间废水污染两种类型。部分矿区内存在斜井排放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和老硝井残存污染。

1.3.1矿渣场污染据

统计,眉山市各芒硝矿区均设置有矿渣场,由于渣场底部均无彻底的防渗措施,渣场内地层主要为灌口组砂岩、砂质泥岩和第四系冰水堆积层、残坡积层含卵石粉质粘土、含碎石粘性土,地层的富水性较差,载污能力较低,少量的溶滤水即可形成污染。支沟为污染最严重的地段,污染物在支沟内主要集中在沟的底部,一般呈纵向的条带状展布,向两侧至山前地带污染强度逐渐降低。矿渣场污染的特征是持续时间长,污染强度较稳定且随矿渣堆积规模的增大而增加。

1.3.2制硝车间污染

矿山企业制硝车间的废水均直接向附近的地表水排放。废水呈乳白色或黑色,悬浮质多,透明度差,向外排放前基本上未进行水质处理,绝大部分排污渠无防渗措施,废水中硫酸盐含量、矿化度高,绝大部分在5g/L以上,废水的入渗,对沿途的地下水存在污染,废水排入溪沟、河流后对支沟河流水质影响较大。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的危害主要是受影响区居民以肠胃伤害造成腹泻为主,身体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以建新矿山(东坡区)、南风矿山(彭山县)村民患结石病的人数多;其次是对地表水域的污染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另矿渣场淋滤水渗漏污染和矿坑水排放沿沟渠渗漏污染,这种污染对地下水及其区内土壤的污染,也影响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后代人的成长。

1.4土地压覆

眉山市钙芒硝矿矿山开发建设,矿渣堆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面积土地,且多为耕地,有的矿渣堆放场压覆的是千百年来农民耕种的良田。据统计,全市芒硝矿用于矿渣堆放征地面积约2072亩,到目前为止,实际矿渣压地面积已达994亩,已占征地面积的47.97%。

1.5土壤污染矿渣堆放

对堆放场地及周围的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矿渣造成土壤污染的分布特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矿渣的淋溶水对堆放场地及其周围土壤造成污染,其特点是离矿渣场近,土壤污染严重,离矿渣场远则土壤污染程度较轻;二是在矿渣场的下游,井下含硝废水抽出排放和地面制硝废水大量排放入未加防渗处理的沟(渠)、河道,土壤污染严重,而在矿渣场上游或远离井下含硝废水抽出排放和地面制硝废水排放的沟(渠)河道土壤污染程度较轻。土壤污染在平面上的分布也十分明显,在矿渣场的下游和制硝废水排放的沟(渠)、河道两侧形成10~30m的污染条带,当被污染的沟(渠)河水补给地下水或使用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灌溉时,则会造成土壤被大面积污染,如彭山和昌钙芒硝矿、丹棱神虹钙芒硝矿和东坡区艺精钙芒硝矿周围及其下游的土壤污染面积达0.3~数平方公里不等。

2治理恢复建议

2.1工程治理方案

1)防渗挡墙。眉山市芒硝矿矿区均设置有矿渣场,各矿渣场一般位于矿区内的小型支沟或低矮斜坡,各渣场在地下水、地表水渗流方向均设置有淋滤液回收池,对硝水进行二次回收。但由于各点均无彻底的防渗措施,部分矿渣淋滤液直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因此对矿渣场需进行防渗处理。2)格构植草护坡。对各矿区的堆渣场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分级放坡,采用格构进行护坡,并在格构内植草,既做到生态恢复,也美化环境。3)地面塌陷治理。针对矿区地面塌陷区实际情况,建议对已产生的塌陷坑进行回填封堵,对沉陷裂缝进行回填和夯实。对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区内受损严重的居民住户进行搬迁避让,轻微受损的构筑物进行加固维修。

2.2生物工程方案

1)土地复垦。对矿山堆渣场进行土地平整,培植客土,种植林木、果树等,对于有条件的渣场可选择复耕,一方面可以恢复矿区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增加农民生活收入。2)土地整治。对部分矿区及周边的土地进行整治,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复垦复绿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3)供水工程。矿山开采造成地下水疏干、直接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与生产。受影响区的村民生活用水困难或缺乏,生产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在枯水季节更为突出。为保证当地村民和矿区工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在地下疏干严重的矿区建设集中供水厂,解决当地村民和矿区的生活生产用水。

矿山地质论文篇3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最后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矿山地质论文篇4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矿山地质论文篇5

1.2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团结沟采矿场已有30多年开采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矿业遗迹景观。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当地政府上报的《黑龙江嘉荫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2007年10月矿山公园揭牌开园。公园规划为矿山公园标志牌、矿业遗迹、地质遗迹、自然河流和生态、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5个参观景观;其中,矿业遗迹景观包括采场两个露天采坑、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经专业机构评估,目前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以及采矿工程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均较小,但由于30多年的矿山建设及生产,已对矿区内林地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产生了较大破坏。1)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采场周围植被也受到破坏,许多地方都被废石、废渣掩埋。2)占用大量林地。采剥作业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岩石),在排土场、废石堆堆放,占用了大量林地。截至2013年底,采矿场共计占用和破坏荒山及林地面积约1.92km。

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2.1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1)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3)坚持“边开采、边保护、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4)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2.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针对团结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上述问题,拟定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总体目标为:在矿山生产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对生产中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一部分可以边生产、边保护与恢复,其余部分应在生产结束后及时进行恢复、治理,以实现保护和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为最终目标。

2.3地质环境防治工程鉴于目前团结沟露天采场及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都已经获批为国家矿山公园,因此今后应以采坑边缘治理、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为重点开展有关防治工程,使矿山公园更具有观赏及研究价值。

2.3.1矿山公园保护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是当地政府在乌拉嘎镇区域设立的旅游参观景点,因此应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现有的矿山公园。该项工作以地方为主,企业予以配合。

2.3.2采坑边缘治理及绿化工程在采坑周边15m处设置绿篱带,绿篱宽0.9m;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灌木,规格为0.2m×0.3m,每处种植两株,总长度约为4.5km,共计种植灌木180000株,需客土约35830m3。在采坑边缘4~5m处与绿篱围栏之间覆土植树,恢复植被,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覆土约17000m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生长快、易成活的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8200株。种植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

2.3.3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废石堆位于东采场北部和南部,占地面积约为82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16000m3;平整后进行客土植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客土约940m3。可种植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9200株。

2.3.4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排土场位于东采场西南,占地面积约为1050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使其与周边地形坡度基本一致,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210000m3;平整后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可种植杨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共需客土约3960m3。植树规格为3m×3m,约植树116700株。

2.4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2.4.1露天边坡滑体监测露天边坡滑体是采剥作业中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应对东、西采坑滑移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尤其在雪融时节和雨季更要加强监测。

2.4.2水质监测由于废石经长期日晒雨淋及气候影响,一些有害元素进入地下水,可能引起水质污染,因此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

3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3.1保障措施

3.1.1组织保障为保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应以公司法人为项目总指挥,主管领导为副总指挥,主抓项目施工及安全工作,生产部和采矿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安环部、企管部、纪委等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监督。

3.1.2技术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进行专业咨询,对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切实有效。

3.1.3资金保障截至2013年底,企业从法律规定上已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上千万元。在以后施工过程中,企业还应按规定定期提取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做到专款专用。

3.2效益分析

3.2.1社会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可以大幅度减少矿区附近的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区的周边环境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使矿区及附近居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3.2.2环境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矿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得到抑制,基本改善了矿区内不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提高了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

3.2.3经济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项目竣工且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验收后,可使缴纳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得到返还,从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该项目实施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其减灾增值效益十分明显。

矿山地质论文篇6

(一)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查队伍

我国矿山资源极为丰富,矿山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行业之一,对提高我国综合的经济实力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矿山地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资源开采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主要问题出现开采技术以及工艺设计的不合理。在这里作者建议应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山地质勘察队伍,矿山地质勘察是综合多工种、多学科的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勘察人员熟练的掌握工程学、地质学等知识,更需要工作人员经过野外实践系统训练,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根据矿山地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合理的开采技术和工艺,从而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的提高矿山地质开采效率。

(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

首先,应适当的提升矿山资源开采的准入门槛,转变传统的观念,要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来对矿山资源开采队伍的资质进行全面的审核,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企业生产规模、职工权益保护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环境恢复能力等,都必须设立相应的指标,必须保证各项都能达到指标,才有资格获得准入证,如果有任何一项不达标的话,都不得必批准查权以及开采权。其次,要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山地质开采管理的力度,对一些违规开采、不正当开采的情况,必须给予一定的处罚,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追究其刑事责任,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环境的破坏就是在破坏我们生存的空间,因此,对于矿山开采恶意破坏环境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的必须严惩。

(三)推行奖励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为了提升矿产开采效率,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国家应通过奖励机制来扶持施工企业积极投入新的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效率,而且对降低环境污染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要推行鼓励政策,不断的鼓励相关科研部门对矿山开采设备、工艺的研制和开发,不断的替换落后的装备以及工艺,全面提升矿山开采的装备以及工艺水平,一方面做到提升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的装备以及工艺来实现绿色矿山开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做好环境治理和环境恢复的工作。

矿山地质论文篇7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地质灾害对于露天采区来说,主要是剥离及开采,未出现地裂缝、地面塌陷。根据现场调查,矿区岩石完整性较好,地表风化层薄,植被发育良好。矿区内各沟谷两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在原罗家岔铁矿,多年露天开采形成露天采坑深30-50m,边坡坡角为50°-70°,由于剥离、降水及风化的影响,采坑边坡发生零星崩塌。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未来开采,环宇铁矿共设计有三个采区,先期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一采区上部矿体,露采结束后转入地下开采,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分三个采区规划三套开拓系统开采区内剩余资源。预计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进行,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顶板的物力力学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当达到某个临界值,就会出现顶板冒落,从而在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出现由开采沉陷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根据矿体顶、底板围岩的特性及周围矿井的生产实际,本次确定的地表移动参数为:顶板、端部岩石移动角取65°,第四系沉积层移动角取45°。依据地表移动范围计算公式得出了地表塌陷范围面积约47.5hm2。对于各矿体开采沉陷范围来说,由于地裂缝、地面塌陷的存在,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当矿山各矿体采空区达到一定范围、开采深度逐渐加大,因开采沉陷地表可能出现地裂缝、地面塌陷,从而破坏开采沉陷范围内坡体的完整性,极易引发沟谷边坡发生岩体崩塌、滑坡,预测崩塌、滑坡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根据娄烦县气象资料,多年(1974-2009年)平均降雨量420.2mm,大多集中在6-8月,年最大降水量563.5mm(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77.1mm(1999年),日最大降水量88mm(1997年7月18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39.4mm(1994年7月23日12时28分),10分钟最大降水量7.8mm。本区暴雨强度指标为8.23,泥石流发生的机率>0.8,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220-2006)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界限值,对比研究区所在区域的降雨量条件,初步判定矿区具备爆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量条件。排土场所在范围汇水面积不大,上游所在沟谷植被覆盖良好,无松散的泥石流物源,且排土场堆积的废石及矿渣经分层堆放、压实后一般也不会构成泥石流物源,排土场沟谷在自然条件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预测评估排土场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综上所述,现状条件下,矿区内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均不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2含水层影响现状条件下,经过多年的露天剥离及矿石的开采,对采坑所在范围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孔隙含水层、矿带及顶底板岩石含水层造成彻底破坏,但由于含水层含水微弱或不含水,基本无矿坑涌水,露天开采对评估区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小,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未来该矿采用露天和地下开采方式采矿,预测未来开采条件下,露天采区将形成深近200m的采坑,将会破坏矿体上覆含水层的结构,而采坑以上的含水层主要为矿带及顶底板岩石含水层、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此处均为弱含水层,基本无矿坑涌水或涌水量小,采矿对矿体以上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影响小。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3土地资源影响现状条件下,原罗家岔铁矿面积6.47hm2,经多年露天剥离及开采,批采标高以上资源基本已开采完毕,其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露天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较轻”。在原私挖滥采区,面积165.31hm2,其中旱地2.45hm2、有林地12.33hm2、灌木林地11.20hm2、其他草地35.31hm2、采矿用地104.03hm2;破坏土地资源面积61.29hm2,破坏土地类型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其他草地,其中破坏耕地2.45hm2、林地面积23.53hm2、草地35.31hm2。露天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未来开采条件下,一采区占地面积约31.74hm2,破坏土地面积约10.82hm2,破坏土地资源的类型主要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其中旱地0.49hm2、有林地2.91hm2、灌木林地0.09hm2、其他草地7.33hm2;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3防治对策

3.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地裂缝、地面塌陷的整治以填埋裂缝、陷坑,恢复地表植被为主,具体应根据地形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对较小的裂缝、陷坑,可就地取土回填、夯实、局部整平;对较大的裂缝、陷坑,可先用废石回填至一定高度后,就近取土局部整平。地裂缝、地面塌陷填埋及崩、滑体清理后,及时恢复地表植被。清除影响区可能对人员及机械等有威胁的斜坡上的岩土体,降低临空面高度,减小斜坡坡度和上部荷载,提高斜坡稳定性,从而降低危岩(土)体的危险程度。同时加强(岩)土体形变监测,主要通过地面观察、形变测量等手段监测位移、裂缝变形。建立汛期巡查制度。

3.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在矿体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含水层和土地资源等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4-1

1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理论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与人为地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找出引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根源,并施以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缓解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和负面影响,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内容主要是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研究两个方面。

矿山地质环境指的是已开发、准备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矿山与大气、水以及生物圈层之间物质交换以及能量流动的环境系统。此系统以岩石圈层为依托,矿产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岩石圈层自然环境平衡的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和矿山地质环境是“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的派生词汇,目前,两个词汇混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意义等同,但术语的表述应用上还是有细微差别。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特点

2.1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从上文论述可以知道,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矿山开发利用紧密相关,而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别、严重程度及表现形式和矿区地质环境、矿山开采的规模及矿产类别等又密切联系在一起。煤矿、金属矿及石油天然气等是矿山资源当中非常容易见到的,开发区域所处的环境多是山地型的,因此,对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要进行分类研究,尤其是在当今科技大爆炸时代,不同的类别研究结果也是迥异的,以下就矿区活动给环境地质造成不同的结果进行分类研究。

(1)生态破坏。这种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过度抽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矿山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遭到破坏;矿石、矿渣随意堆放,占用土地,减少了可耕地及有用耕地面积以及露天矿给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在矿山开采所引发的又一环境地质问题,也是矿区发生最多的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泥石流、山体滑塌、地面塌陷以及裂缝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矿山资源过度的开采造成应力平衡系统被打破。

(3)环境污染。这一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随意排放,破坏矿区的生物环境。“三废”的随意排放给整个生物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身。矿山通常集中在人口数量稀少的地区,对于“三废”排放监管不到位或者缺少监管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类所开展的矿业活动造成的,无节制的矿业活动超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承载范围,加之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和废渣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短期内是无法扭转的甚至是永远不可逆的,当然,矿山自然地质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性。

首先,选用何种开采方式以及矿产种类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也有所区别,例如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或者裂缝等情况,造成低洼平坦地区积水,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建筑物构成破坏,再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和沙尘问题也和水资源遭到破坏紧密相关;其次,问题具有多次重发行特点,主要与矿业活动过度相关,开采过度会使原有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潼关由于废渣的随意堆放导致泥石流灾害严重,给当地经济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矿产开采活动的继续,这种问题会不断加剧;最后,问题类型的多样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呈现出来的不是单一性的环境问题,往往是多种问题的集中凸显,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资源破坏等,由于问题的多样性,使得危害更强、治理更难、影响也更加深远。

2.3亟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矿山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学当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尚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调查、评价和研究方法,涉及多学科理论。因此,需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矿山环境地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便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亟需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加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的甄别,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整理等;其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与评价体系,对所在矿山环境质量的优劣好坏与问题做出判断,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图件编制的基础;再次,预测方法,矿山地质环境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科学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支持,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最后,加强矿山环境地质编图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重点 是环境地质图系的内容,图层结构、图式图例及嵌表形式等,以及计算机自动成图等。

总之,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调查、评价方法,从大多数人对于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者混淆、混用的情况来看,矿山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这一工作的开展,及早建立。以便利用这一体系更好的进行矿山开采,强化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矿山地质论文篇9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强化矿产资源勘查,是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我国大量矿山在长时间的过度开采之下,正处于资源枯竭的状态,强化矿山找矿工作,成为矿山可持续开采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矿山找矿是解决矿山资源危机的有效举措,但在此过程之中,强调找矿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因此,文章以河南上宫金矿为例,阐述了矿山找矿的科学基础以及找矿的方法。

1 概况

上宫金矿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于1990年正式投产。在20余年的开采过程中,986以上各段已处于重度残采阶段。一方面,20余年的连续开采,地质储量消耗殆尽;另一方面,矿山的地质品质出现显著下滑,开矿生产日益困难。于是,早在2006年,上宫金矿便成为资源危机型矿山。因此,面对生产日益步入“死胡同”的上宫金矿,如何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上宫金矿在审核批准初期,批准储量为29087kg/423.6万吨,在长达20余年的开采过程中,上宫金矿已出现显著的金矿枯竭,逐步走向发展的“死胡同”之中。在2006年确定为资源危机型矿山之后,上宫金矿进行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并于2007年进行了组建,洛阳坤宇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组建,加快了矿山探矿工作的开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产矿山找矿的科学基础

生产矿山找矿是生产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现找矿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完备的科学基础,确保找矿的科学性。在笔者看来,生产矿山找矿的科学基础主要有以下两点:

(1)找矿的选区要科学合理,一般在已知矿床的附近。这是因为,矿床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中,是在有限的空间下地壳微量元素的大量沉淀。因此,对于身处矿山的找矿,应选择已知矿床的附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找矿的成功率。对于上宫金矿,其所处的地质单元,就是诸多地质因素巧合的发生地。于是乎,金矿在找矿的过程中,选择已知矿区的附近区域,实现有效的找矿,增加了矿床的探明储量,进而大大推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矿山矿体的分布、形态及产量等。针对这些真实的数据,为矿山找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方面,对于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分布规律等的查明,需要这些记录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找矿是一个过程,在进行成矿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对矿体的各项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便于找矿工作的全面开展。

因此,在生产矿山的找矿中,需要做好各项的准备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要做到科学找矿,突破传统找矿的思维和方法。当前,上宫金矿处于资源枯竭的危险期,如何有效的开展找矿,关系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以来,上宫金矿一直积极开展深部及找矿,并获得良好的收获。在文章的第三节中,笔者依据科学基础,具体阐述了生产矿区深部及找矿的方法。

3 生产矿山深部和找矿

对于资源危机型矿山,扩大对矿山的找矿领域,是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强化对基础地质的研究,实现找矿工作的新突破;其次,新的找矿思路是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基于矿山的实际情况,突破传统找矿思路的束缚;再次,找矿是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赢,迎合生产矿山的发展需求。因此,针对上宫金矿的发展现状,就其深部和找矿进行如下论述:

(1)遵循“科学发展观”,扩大矿山的找矿领域。当前,为缓解上宫金矿的资源危机,扩大矿山的找矿领域是缓解危机的有效举措。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已有生产矿区的基础之上,强化对基础地质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强化找矿工作的力度,突破找矿瓶颈,实现矿山找矿的有效性。上宫金矿面对生产窘境,在986中段以上开展了找矿工作。通过探矿范围和力度的不断强化,上宫金矿找矿成果颇丰,找到多处矿产。如,磨石崖F8、陡石崖F17号矿脉等都是通过扩大生产矿山的找矿领域,寻找到的新的金矿区。这样一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矿山的资源危机,而且提高了开矿的价值,推动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找矿新思路,提高找矿的有效性。在矿山找矿的过程中,依托传统的找矿思维,不利于于找矿工作的创新性开展。因此,实现找矿新思维,是资源危机型矿山发展就的必然需求。首先,上宫金矿的找矿跳出了“主蚀变带”的思维,建立了“控矿系统”,实现了找矿思维的创新;其次,上宫金矿的矿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是露出地面的矿带比较零散;二是与其依附的是岩脉或断裂带。于是,在实际的找矿中,上宫金矿于2010年实现了找矿的新丰收。在野狐子沟1020中段发现金矿,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找矿的前景。

(3)矿山深部找矿,找到更多矿体。处于重度残采其的上宫矿区866中段,面对资源日益枯竭的危机,开展了矿山深部找矿的举措。上宫矿区866的生产能力处于下滑阶段,为增加探矿储量,实现矿山深部找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上宫矿区开展了深部找矿工作,在矿区的25线至49线706以上,进行了垂直孔钻探工作。在垂直孔钻探中,钻探的深度在10000m以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在2012年,上宫金矿的深部探明矿石量已达100万多吨,实现了深部找矿的大丰收。

(4)水平钻探与坑探工程综合运用,提高找矿的质量与效益。通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在找矿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水平钻探与坑探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找矿的质量与效益。在上宫矿区的段,存在大量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脉,这就强调找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前,随着对上宫金矿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开展扫盲探矿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于是,早在2009年,上宫矿区便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在2011年年初,逐步完成了陡石崖1188段、野狐子沟1020中段等的钻探工作。探明333级储量12万吨,金属量252kg。实践证明,水平钻探与坑探工程综合运用,提高找矿的质量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找矿的开展,是生产矿山,尤其是资源枯竭的矿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矿山找矿的过程中,要强调找矿的科学合理性。针对矿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且,在找矿方法上,要注重找矿思维的创新,在已有找矿思维的基础之上,实现找矿质量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姜文斌,陈特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讨[J].科技传播,2010(3).

[2]马虹.中国有色金属的地质找矿思路及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9).

[3]张原庆.地球化学信息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10(3).

[4]杨春亮.矿床密集区预测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矿山地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TD9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3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工业生产中以及城镇建设上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使得矿物质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因为我国的老矿山在长时间的开采过程中,多数进入到中期或是晚期,很多矿产企业由于资源危机或是产能闲置,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生产力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老矿山深部的找矿技术,通过先进的找矿思路与找矿方法,使我国老矿山的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1 我国深部的老矿山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1)在过去,对老矿山矿物质的勘察深度通常小于500米,对深部的矿体没有进行控制,但是很多西方发的国家现阶段对矿山的勘察深度已经达到800到1000米,所以,我国的老矿山有巨大的找矿空间;

(2)我国的老矿山具有加大开采规模的理论基础。由于矿体通常是成片分布的,在横向与纵向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同一种矿田可以有很多种矿物质的类型;贱金属矿床的经常含有贵金属;

(3)对老矿山使用新的探测技术,发现深部矿体有巨大能量,通过对我国的老矿山使用1:10000的高精度磁力探测器,发现老矿山舌部的矿体产生异常,出现第三阶段矿体,新增矿产资源1000多万吨;

(4)在对老矿山探测时产生的多解性,在新的找矿思路中对产生的异常重新推断,然后对新的探测技术进行验证。

2 我国老矿山深部的找矿思路

(1)深部老矿山的找矿特点,首先,可以将检测范围控制在已知范围内,这样找矿检测的目标相对较小、单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料、成果;第三,已知矿山的找矿标志与成矿规律可以作为检测矿山的重要根据;第四,可以在坑内钻眼,以便减少工程量;第五,在找到矿体后,可以使用现有矿山的采矿系统进行开发与利用,这要比新开发的矿山更具有经济性;最后,在矿区人文环境干扰大,例如,矿坑、生活用电、电磁场、轨道、厂房等,造成探测装置不能正常进行施工,影响观测数据的精确度。

(2)深部老矿山的找矿技术。第一,对找矿地段、找矿重点、找矿思路进行确定;第二,对改矿山地矿进行详细勘探,并对地质状态进行验证,包扩新发现的矿产地段,对找矿的具置进行确定;第三,钻探工作人员将具体靶位进行揭露;第四,在对矿山进行探测时,要找寻井底或是井旁的异常盲矿;第五,对钻孔的回馈信息深入了解,决定是否要对勘察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对下一步工作计划做出安排,并且使用成矿理论对新种类的矿产进行预测。

(3)深部老矿山的找矿思路。提高找矿模式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将已经被试验证实的理论作为验证成矿的基础,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使老矿山的找矿思路得到扩宽。

(4)深部老矿山的找矿方向。首先,对已知矿体伸展部分的未知矿体进行找寻;其次,对已知矿体相邻的同类型未知矿体进行找寻;最后,对同一系类已知矿体的不同类型矿体进行找寻。

3 深部老矿山的找矿方法

(1)大地音频电磁法

大地音频电磁法是一种天然电磁探测法。其检测范围在-0.1到1000赫兹之间。天然电磁场在地下矿物质中传播时,因外受到电磁感应,地面接受的电磁数据将包含地下矿物质电阻信息,按照电磁场的形成理论,周期不同的电磁场信号将具有不同的穿射深度,经过研究大地音频电磁场对天然电磁场频率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解释,就可以获得不同介质、不同深度的电阻分布特征。但这时段天然磁场的信号较弱,需要使用多次叠加技术,使用的观测时间较长。大地音频电磁法使用天然磁场,不受过渡带效应的影响。

(2)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

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是在大地音频电磁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是一种人工源电磁法,其工作频率0.0007到8192赫兹。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的勘探深度大,高阻层屏蔽功率小,有些不能使用直流电探测高阻层下的矿体,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横向和纵向的分辨率高,适用于立体填图,有助于研究地下矿物质的三维分布。使用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的收发信号相较于深度不是很大时,则电磁场进入过渡区,然而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法产生的卡尼亚电阻计算方法是针对远区场提出的,所以将卡尼亚电阻产生畸形变化时,被称之为进场效应,这是要进行改正。

(3)复电阻法

复电阻法是近几年馨发展起来的频率电偶源探测法。复电阻源探测法通常是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探测大地的复电阻,经过对地下极化体和复电阻关系的研究,得到矿物质地下掩埋深度数据、异常大小的目的。复电阻法对大的电阻层、断裂层的反应良好,相应的矿体部位在深度剖析图上多数表现出异常。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老矿山深部进行找矿工作,不仅仅需要一定的工作基础,同时还有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将老矿山巨大的矿产潜力发挥出来。另外,在对老矿山的深部进行找矿时,注意考虑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使用有效、经济、常规的找矿方法进行找矿。

参考文献

[1]黄同兴,闵厚禄,杨振,李学凯,等.地质类比法在大冶铁矿深部找矿前景评价中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7(03):182-183.

矿山地质论文篇11

Abstract: the mineral resource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21 st centur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change the mineral resources for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sset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mining reserves assets, characteristic, analyzing the mineral resources geology factors on mining reserves assets value influence.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of mineral products resource mining reserves assets value geologic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口、资源、环境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备受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是资源,矿产资源现在已经是关系国计民生安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地质因素对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影响,对保护现有矿产资源,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矿产资源向矿产资源资产的转换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赋存于地壳内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的物质财富,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矿产资源是否有价,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矿产资源要能转换为矿产资源资产,就必须具备资产的属性:1.可以用货币计量;2.是由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3.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综合分析矿产资源的特性,矿产资源可以供人类使用,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进行市场交换,具有价格。采矿权、探矿权可以进行评估、估算其价值,然后在矿业权市场上拍卖、出让。因此,矿产资源可以用货币计量,通过市场交换可以带来一定利润。而矿产资源是属于国家的,有自己的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具有资产的属性。

矿产资源资产构成

对于矿产资源资产的构成,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存在争议。通过分析这些专家学者的著作或者论文可以得出,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由自身价值、劳动价值和环境价值三部分构成。

自身价值是矿产资源资产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它是矿产资源天然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决定的。它具有其它资产不具备的特点,因此矿产资源资产有一定价值。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损失破坏严重,矿山储量逐年递减,因此,将矿产资源自身价值定义为矿山储量资产,明确表示这部分价值来自矿山储量。

劳动价值是指矿产资源经过勘察设计开发销售,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就具有了人类投入劳动力的价值。

矿产资源是组成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破坏土地、水资源、污染大气,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了治理、恢复环境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这就是矿产资源环境价值。

矿山储量资产

矿山储量资产含义

矿山储量,是矿产资源资产的一部分,指的是矿山矿产资源的拥有量,根据相关规定,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

矿山储量资产特点

稀缺性:由于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矿产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其稀缺性决定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性。

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不可再生,随着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直至消耗殆尽,矿山储量也随之消失。

天然性:矿产资源是经过长时间地质和矿物质作用而成,在天然环境中形成,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估量和计算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

变化性:同一矿山,在不同时间矿山储量价值不同。它的价值由价格、经济可采储量、开发技术等因素决定。

矿山储量资产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因素很多,矿山储量资产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矿山地质条件、矿山勘察开况、矿山所处区域地理条件、国内外市场经济状况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等。

在影响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众多因素中,矿山地质因素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详细了解地质情况、对矿山基建、生成相当重要,是矿山是否开采的先决条件。矿山地质因素主要包括矿产规模及其类型、矿体赋存形态、矿石类型、半生元素、品味、围言稳固性、矿床水文地质等情况。下面从六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可采储量

经济可采储量是在当前和可预知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权益区域中能够预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计产量。矿山经济可采储量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它会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矿石价格上升,引进新采矿技术和新设备,都将促进可采储量的上升,反之下降。

矿石质量

矿石质量由矿石品位和伴生元素两个系数构成。矿石品位是矿石或产品中所含有用成分、元素或化合物的百分含量。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矿石品位越高、矿床储量价值越大,矿石品位越低、矿床储量价值越小。矿石除了主要成分外还伴生了许多其它成分。伴生元素有益,可以提高矿床的工业价值,增加储量资产价值,而有害元素对矿石质量影响很大。

矿体埋深

根据矿产资源的垂直分布和存在形式,可以分为露天、地下和海洋三类。矿床埋藏深度的增加,将造成矿井的延伸、运输、通风、给排水的设施成本增加,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增大,矿山储量资产价值减少。

矿床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对矿床的影响。矿山所处区域的河流、降水,对矿床的开采、矿石的运输、安全状况都会造成影响。矿产开采还会使得矿区周围地面水系枯竭、地下水位下降。

矿体赋存形态

矿体形状可分为等轴状矿体、板状矿体、柱状矿体等,它受矿作用方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等多钟因素控制。矿体的产状是指矿体在空间的产出位置和状态。一般用走向、倾斜、倾角、侧伏角、倾伏角来表示。

矿体及围岩稳固性

矿石不稳固,会增加支护费用;围岩不稳固,一方面增加支护费用,另一方面,造成放矿过程中贫化增大,增加矿石运输、加工等费用,引起开采成本的增加。

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高低由众多因素交互影响,地质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矿床规模大,形态简单,埋藏条件好,矿石品味高,伴生元素固然都会提高矿山储量资产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除地质因素条件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促进矿产资源的保护、友好开采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姬小江,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地质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连民杰,影响矿山储量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金属矿山,1999年2月

矿山地质论文篇12

矿山地质是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矿井灾害防治、工程物探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及地质图件的阅读与使用等专业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与煤矿生产相关的地学分支学科知识,建立地质学的时空观,能阅读及编制相关矿山地质图件,掌握基本的地质工作方法,能够运用地质知识指导和保障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由于矿山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变,且难以在实验室中重现,导致了该课程较抽象。同时因其涉及学科种类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与理解的困难。另外,该课程与煤矿开采实际结合紧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采煤概论与矿山生产实习还没有完成,致使学生难理解,不能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与工作现场实际到底该如何对应。

针对这种情况,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一方面,强化基础概念与理论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地质模型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形象化,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地质工作能力。

根据教师对采矿、安全三届学生的授课经验,认为除了要进一步实施上述的教学手段,更应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相应实践环节教学。具体包括:(1)强化野外地质认识实习;(2)结合学院科研项目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与煤矿山相关的研究实例,讲授一些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地质学内容,以及在矿井灾害防治过程中正确认识地质条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3)吸收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矿山地质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充分地运用相关知识。

一、强化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提升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

矿山地质学课程面向采矿、安全等非地质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地质实践机会不多,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构造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煤矿开采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都有构造有关。所以认识各种复杂的构造现象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点。为此,在矿山地质学教学的过程意安排了野外认识实习教学内容。

经过认真筛选,矿山地质认识实习的野外教学基地选在北京西山东部下苇店村,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该实习区内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在华北地区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地质构造形态直观明显,易于学生现场学习,提高他们对矿山地质学的学习兴趣。

在实习中,沿实习路线从老地层到新地层前进,要求学生在每一个观察点认真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各类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并做必要的记录,对特征地质构造作素描图。并且通过产状测量,学生很好地复习和掌握了罗盘的野外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认真观察不同地层单位的分界标志、地层中出现的断裂构造和层间小褶皱,尤其是断裂构造附近的牵引构造等,训练他们运用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野外教学实习取得较好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对野外实习中所见到的地质现象印象深刻,部分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地质现象进行分析。

二、引入科研工作实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矿山地质的实际意义

矿山地质课程内容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是经常涉及的内容,教师把相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地质构造引入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把抽象的地质构造形象化,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矿山地质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院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矿山地质课程对这方面设置了专门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遵循矿井充水条件分析――矿井水文观测――矿井水害防治的流程,引入相应的科研实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实际采掘活动,对探测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充分说明井田构造格局、顶板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小构造对顶板富水区的影响。在采动条件下,后期的人为改造与先天地质条件的叠加,破坏了顶板含水层地下水天然径流条件,如果没有遵循矿井水害防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原则,很容易发生水害事故。强调在矿井水害防治中应落实“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同学们深刻领会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前面几章基础地质知识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

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抽调优秀本科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科研项目是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传统习惯。每年都有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队伍,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现场系统收集、整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力,而且能在繁杂的资料中收集到课题研究需要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参与项目数量增多,一方面学生能系统全面了解各大矿区各种的生产系统与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应对井下工作条件的能力;最后,经过2年左右的锻炼,在毕业时,这些同学都有不俗的表现,有获院级优秀毕业生的,由以优异成绩考研获录取的,参加工作的同学也由于有前期的积累,工作能很快上手,在用人单位都有不错的发展。

这项工作,从03级开始已经坚持了7届,今后还会坚持下去,相信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矿山地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面向采矿、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由于没有地学基础,授课教师如何能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对03级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分析,总结出具有安全工程学院特色的几种实践教学方法:

(1)强化矿山地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消化书本知识,认识实际地质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