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价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30 11:43:13

建筑评价论文

建筑评价论文篇1

进入21世纪以后,绿色建筑及相关理论开始迅猛发展。在人类品尝了过度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之后,注重保护环境和人类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概念被提出。在建筑界,作为一种概念,绿色技术提出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11(绿色建筑)的新理念。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开始,绿色建筑才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性运动出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在绿色建筑浪潮中的应用使得尽可能地节约能源成为现实。

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2)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3)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国外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儿种应用比较广泛:

1.1英国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它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该杉L}!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建筑环境评价方法“(的住宅版,首次于2000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能交通、污染、材料、水、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B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至今,它不仅在英国以外(例如中国香港)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美国LEER

“(LEEI)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1993年0月第一版,2000年ii月第二版)。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址、能源与大气、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设计过程的改进等六个大的方面。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该证书也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1.3加拿大GBC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I)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完善的时期,目前已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制作复杂,可操作性低,要耗费专业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这一评价工具应当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社会与经济等多因素,还应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行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建筑评价论文篇2

近10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一、英国建筑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以及<BREEAM‘98新建和现有办公建筑>等多个版本并己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

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最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资源部(NaturalResources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SB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最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Design)在2000年3月更新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最后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

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

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

建筑评价论文篇3

从学生技能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到测量初级、测量中级、施工方案、专业认识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别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个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达到79.4%,而优秀率却相对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学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学精学专的学生却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测量初级,基本都能达到100%的通过率。

(二)具体技能项目分析测量初级、测量中级

主要由第三方评价来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使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是实操,不涉及理论部分。考核相对难度不高,主要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只要按要求训练,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从考核的情况来看,还有20名考核不合格。从考核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不够,优秀率偏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认识: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主要是针对新生进行的建筑专业方面认识实训培训,考核以任务书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相对其他3个项目考核成绩总体相对较好,里面涉及的实操较少,主要围绕专业的入门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完成的情况也相对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优秀率和良好率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评价优秀需要多门专业课灵活运用,与实际工程结合较为紧密。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1.教师的教学

由4个技能考核情况来看,学生的考核优秀率实操为主的明显不如理论为主的,说明学生还没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技能教学的转变,应该把“学精技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4个考核总体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在60~70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合格就有技能证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他们对技能训练不积极或马虎了事,导致最后优秀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数技能训练在室外进行,建筑班级人数多、男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不能做到时时督促时时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时间短、人数多,特别是测量的初级和中级考,考核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平时训练不努力,最后临阵磨枪也可以勉强过关,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2.评价的方式

目前除了测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专业教师考核为主。考核的方式也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对全部班级情况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结论,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考核的数据还是显得有点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能力及进步,对学生个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方向还较单一,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解决的措施针对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训练的方法

为了使技能训练更加有效,每个技能训练都应有一份详细的训练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训练的方式、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考虑建筑专业班级人数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课小班化训练,尽量能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施教。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模拟竞赛队的训练方式方法,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评价的方式与主体技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既有书面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既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应用,既有分解技能项目又有综合技能项目,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小组合作项目,既有纯专业技能又有结合社会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等。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的4个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师考核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为主的项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毕竟教师不能对全班的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学生之间相互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全面。

(三)让学生了解评价

如果我们参加一项考试或竞技,必须知道其规则要求或评分点,这样才有针对性,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如驾照考试中,“上坡起步”这个项目,教练会不断的告诉我们起步时必需打出右转向灯,如果没做将会扣分。其实教练所说的不断给予学员的反馈就是在做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规则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强学生学生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动机;二是做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综合技能评价

系统每个技能评价都相互独立,各个项目的评价只有任教教师清楚,因此对与学生很难提供全面、准确的反馈结果,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如在本次技能评价分析中,有些学生的测量评价为优秀而施工方案设计评价却一般,虽都是技能项目,有些侧重于动手,而有些侧重于动脑。如果能综合所有技能项目,建立综合技能评价系统,给予每位学生系统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便于今后的职业规划。

建筑评价论文篇4

2再生装修装饰性材料的绿色化评价标准

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存在于再生的装修装饰材料中,比如,旧木板拼接而成的地板、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拆卸材料、塑料的再生木材、碎木料再生刨花板和木塑复合材料等。首先,具体的控制性标准:放射性,还是按照上文中的标准进行评判;按照再生结构材料的标准对经济性进行判断;每项的基础应用性能指标,依据被取代材料的有关产品规则进行,在检测再生材料结构的过程中,对标准的规定上产品的全部性能上一定要给予满足;对有害物质的释放,在进行判断的时候,主要按照GB6566-2011和GB18580-18588-2001中十项屋内装修装饰材料有毒害物质限量进行,在具体的项目当中,同上文一致,只要有一项出现低于6分的情况,最后的得分就会被记为0分。其次,有选性的主要指标。(1)原材料固废的利用率、单位产品产生废水量、单位产品耗能量、单位产品产生的废弃量。(2)文化价值、美观的情况、容易拆卸可循环、调节湿度、污染的情况等。

3再生的功能建筑材料的绿色性评价标准

首先,控制性的评价标准,放射性同上文,经济性仍然根据再生结构材料的情况,每项基础应用性能的指标情况,在被取代材料的有关产品标准执行,进而有效的检测再生结构材料,对标准的规定上,材料的全部性能上都要给予满足,最终的评分标准如上文所述。其次,有选性的主要指标,(1)原材料固废的利用率、单位产品产生废水量、单位产品耗能量、单位产品产生的废弃量;(2)多功能性和耐久性。上面所阐述的几种建筑结构材料的最后评分情况,要依据每项指标加权的平均分,在这当中,控制和优选指标中,1.0为第一组的权重,0.7为优选指标第二组的权重,合格的为评分在6分以上的,良好的为1.5分以上,优秀的为8.5分以上。

4分析具体的评价示例

在某电厂脱硫工艺之后产生了一种废弃物即为免煅烧脱硫石膏干混砂浆,利用水泥、人工砂(石灰石废料、炉渣、钢渣)、脱硫石膏等将抹灰砂浆制作出来,这样材料为可再生的装修装饰材料,对控制性指标上先给予一定的评价,根据<预拌砂浆》JG/T230———1007的判断方法进行评判,评分控制指标合格了之后,继续评价优选指标。优选指标的第一组评价,这种产品是由水泥、人工砂、助剂、脱硫石膏等一句相应的比例进行搅拌制作出来的,如此一来,二次污染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在当中,废水和废气也就不会出现在其中。

建筑评价论文篇5

1.1传统常权模型评述

常权模型较为简单,同时考虑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使综合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映各指标的影响。因而,常权模型广泛应用于许多评价工作中。然而,对于古建筑价值评价而言,该类模型会导致评价不合理,其原因在于当某一古建筑某一方面的价值特别高时,其综合价值就应较高,此时该方面因素得分对该古建筑综合价值影响较高,因而古建筑的各种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会随着评价对象的不同发生变化,特别突出因素的综合价值效应较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而常权模型无法有效体现其动态变化。例如,对古建筑甲、乙价值进行评价,设定这两处古建筑的综合价值受到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的影响,经测算,古建筑甲的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得分分别为95和50,古建筑乙的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分别为75和75。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专家论证结果,一致认为古建筑甲的综合价值高于古建筑乙。其依据是:虽然古建筑甲的建筑保存状况较差,不具有建筑代表性(有形价值为50分),但作为名人故居(无形价值95分),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体现出特定的文化载体;相对而言古建筑乙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没有显著特点。采用常权模型进行评价,一般可分为等量权重和不等量权重两种,如按等量权重(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权重分别为0.5)进行评价,则古建筑甲和乙的综合分值分别为72.5和75,此时与专家结论不一致;如按不等量权重(即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权重不等),如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权重分别为0.7和0.3,那么古建筑甲和乙的综合分值分别为81.5和75,虽然这一评价结果与专家结论一致,但如有形价值权重大于无形价值权重,那么古建筑甲的综合分值将低于古建筑乙的综合分值,因而不等量权重也仅能合理评价部分古建筑价值。综上,传统的常权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决策者对于组态①的偏好要求,可能“中和”某些“瓶颈”因素而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合理性[10-11]。因而,常权综合评价模型不能有效解决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价的问题,而变权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1.2变权理论及优越性

1.2.1变权理论变权的思想最早由汪培庄教授提出,李洪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权综合决策模型[10-13]。变权是指标权重因评价时间或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即在不同条件下随指标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1.2.2变权理论的优越性变权理论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因评价指标多且其权重系数恒定不变而引起的评价不合理现象,更能突出评价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的明显变化[11]。采用变权综合方法既能考虑因素的权重,又可考虑因素状态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考虑了因素状态值间组态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因素的权重随状态值的变化而变化来实现。相比于一般的静态、常权综合评价法,变权理论更能反映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及客观实际,更接近于专家评估的思维模式,因而该方法在众多领域受到了关注[10],更适合运用于一些特殊对象的评价工作。由于变权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评价中因素影响程度动态变化的问题,与古建筑价值特性相符,宜适用于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价。

1.3基于变权的古建筑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为了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特结合古建筑价值的特性,引入具有激励功能的变权综合法对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评价。为了突出各指标的均衡性,满足专家决策思维,变权综合法所得的评价结果应满足以下条件:其一,古建筑价值影响因素中,某一因素指标状态值非常高会大大提高其综合价值,但某一因素指标值非常低不一定明显降低其综合价值;其二,相对而言,古建筑价值的高低更取决于常权权重相对大的指标,因而对于常权权重大的指标,激励的灵敏度和幅度应相应增大;反之,则相应减小。根据以上条件和变权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实际古建筑价值评价工作,建立基于激励型变权的古建筑价值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分段激励变权向量函数来表示,即将激励区间分为强激励区间、弱激励区间和不激励区间。弱激励区间内,参评因素权重受到的激励作用较弱,在强激励区间内受到的激励作用相对强烈。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及专家意见,采用经验法取弱激励区间状态变权向量为抛物线函数,强激励区间状态变权向量为直线型函数。

2案例分析

本研究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市市区控制性保护建筑为例,控制性保护建筑(以下简称控保建筑)是指政府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其归属于古建筑。由于苏州市控保建筑较多,作为其综合价值评价方法的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10处控保建筑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数据资料主要通过调研及专家咨询获得。

2.1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值确定

本文中控保建筑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深入分析评价对象特征,结合专家意见,将控保建筑综合价值分为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环境生态价值5类,各类价值指标状态值通过15位专家打分④获取。

2.2权重确定

本研究首先采用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素基础权重。首先,选择15位专家分别打分,当专家打分意见趋于一致时,按15位专家打分的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再通过层次检验,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即可满足要求,各类价值因素基础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由基础权重可知,对于苏州控保建筑而言,历史价值占据了主要地位,其次为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则占据重要性的第三位,而排在最后的是艺术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因此,可以看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文化价值是影响苏州古民居控保建筑综合价值的重要因素。根据专家意见,前三类价值应对控保建筑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只要三者中某一项表现得非常突出时,综合价值也会相应较高⑤,而其余两项价值一般不应对评价结果起决定性作用⑥,故控保建筑价值评价无需对所有因素都进行变权处理,仅需对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变权处理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综合价值的变化规律,而对环境生态价值及科学价值则保持权重不变。故而,采用前文所述的局部激励型变权综合法进行处理,在处理时,征询专家组意见,将状态变权向量模型(公式(4))中的各个参数确定为α=70,β=85,a=20,b=40,从而加大对较高价值类型的权重的激励作用,变权处理结果见表3。从表3结果可知,由于各处古建筑三类价值指标状态值组态水平不同,因而其权重与基础权重相比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这体现了基于变权的古建筑价值评价模型的灵活性。

2.3综合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得到的各类价值指标分值及其变权权重,即可根据公式(5)计算出各控保建筑综合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10处控保建筑综合价值在72.7312~82.2710之间,其中,尚志堂吴宅综合价值最高,主要是由于其社会文化价值较高的同时,艺术价值等其他价值也相对较高,特别是社会文化价值较优而使其对应的权重较大,从而激励了该价值因素对综合价值的贡献。综合价值排名第二的是许乃钊故居,其综合分值达81.7063,而综合价值最低的3处控保建筑分别为陆润痒故居、尤先甲故居及潘祖萌故居,其综合分值分别为74.3312、72.8226和72.7312,这是因为这3处控保建筑各项分值均相对较低且缺少较为突出的价值。研究中,将这一控保建筑综合价值及其排名提交专家组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排名结果与实际相符。为了分析变权模型在古建筑价值评价中的优势,本研究采用基础权重及常权综合评价法对10处控保建筑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价(表3),并将常权评价结果与变权评价结果进行排名和对比分析。常权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权重不随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各古建筑的综合价值均明显低于变权模型所得结果,其变化幅度在0.0672~3.4419之间,这是由于常权评价不能突出较优的因素,从而使较好的因素被较差的因素“中和”。从排名来看,基于常权评价的控保建筑综合价值最高的是许乃钊故居,其次为尚志堂吴宅,而其他控保建筑除了尤先甲故居、潘祖萌故居和吴宅(富郎中巷)排名不变以外,均出现了排名次序的变化。因而,基于常权的评价结果与专家意见及各古建筑综合价值排名相比有一定偏差。因而,基于变权理论的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方法更能使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更符合古建筑价值的特性。

建筑评价论文篇6

摘要:针对村镇领域农房建造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以绿色建筑构成原理为依据,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构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指标体系。选择灰色聚类评估法中的三角白化权(TWW)函数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设立评价等级,以实例通过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绿色农房;灰色聚类;三角白化权函数;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52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2

Evaluation on Green Farmhou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Method

LIU Hui-ying,SU Yi-kun,GONG T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objectiv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of the energy-saving farmhouse into consideration, we set up the standard index system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principle in techn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By using the gray system evalu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TWW) function of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we set up the ranking system for the green farmhou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The valid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re test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function so as to offer provi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green farmhouse promotion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green farmhous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9B00)

作者简介:刘卉颖(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电话)13946113649(电子信箱)508454943@sohu.com。

公 婷(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通信作者,苏义坤(197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电话)1594518673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建筑界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近年来绿色建筑模式的发展与研究已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方面的压力已逐年增加,建筑业结合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相关耗能比例已达到40%,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属高耗能建筑。因此,打造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我国村镇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为自建房,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很多耗能高、不环保的住宅。所以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以及推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为评价方法进行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1.1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首次把建筑理论与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概念进行整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建筑”的新兴理念[1]。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2012年在国家“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以人文本”的思想下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2]。绿色建筑的标识工作也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353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共计2 674栋,总面积达到3 488万m2。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国内的学者也对绿色建筑做了深入研究。李道增[3]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应主要从节能、减少资源的利用、场地影响最小化、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智能化、可持续等几个方面进行定义。高升[4]总结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在建筑发展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而且也应该把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使其具备一定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Edwin等[5]建立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绿色建筑投资决策模型,并采用模糊识别计算出了目标成本与功能系数,为绿色建筑实际实施方案的优选提供了评价标准。侯玲[6]基于费用效益理论,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应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估,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与准确度。姚润明等[7]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点,回顾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评估方法、激励政策等,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2 绿色农房建造研究现状

我国在农村和乡镇的新建住宅中,绿色建筑的实践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金虹等[8]从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的角度对比评价了传统的住宅和“生态屋”的各项指标,为绿色农房的建设作了早期探索。2006年,孙佳媚等[9]介绍了绿色村镇住宅从节约用地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的角度进行建设节能、低价、环保的实践情况,为大规模的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吴庆驰[10]对乡村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乡村的绿色建筑在我国仍然处于概念炒作阶段,工程理论研究多,建设实践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研究、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绿色建筑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适用于村镇的绿色建筑少,有关绿色农房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基于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为基础,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使得绿色农房建造标准得以实施。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要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进行指标的选取。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等相关规范为参考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根据绿色农房建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绿色农房的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大方面出发,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决定,形成了评价指标的集合。通过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预处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发放80张调查问卷,其中选择20位农房建造方面专家,20位标准体系设立研究专家,20位绿色建筑方面专家,20位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要求各专家对现有评价指标的集合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高低,选择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在筛选指标时依据时效性和适用性原则,最终得到综合得分较高的40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技术合理性以及与国内外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得出我国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方法选择

灰色系统评价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相应样本观测值进行灰色聚类,通过计算被研究对象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判断被研究对象的优劣,实现对被研究对象的评价。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其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个灰数,其评价因素的TWW函数具有线性变化的特征,采用由梯形分布函数简化而成的三角形分布函数,并通过白化权函数的选取使得模型定量化,从而增强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因此选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3.2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域的确定

根据上文已经建立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三个灰类,也就是s=3,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每个级别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所对应的等级灰类k(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则为所评价对象——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根据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情况,可看出所评价的农房在初期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中对各项指标和要求的实施情况,并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的实证研究

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地区绿色农房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对各项因素划分具体的评价等级标准。得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等级标准的具体情况。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后,根据来自节能、环保、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现实值,并标出其所属等级,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5)计算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函数,将各指标的实现值带入三角白化函数,算出最后结果。根据计算所得出的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以及公式(6)求得该项目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经过计算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该项目的各项指标的白化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可看出该项目的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得分较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该项目得知通过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是合理的、可行的。

5 结论

随着我国村镇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村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村镇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提出了现实要求,基于此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级研究刻不容缓。以此为背景,本文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构建了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为我国村镇地区建设绿色农房的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的参考价值。但是绿色农房建设领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因此,如何建设一个绿色农房建造的全面的标准体系,完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HIKMAT H A,SABA F AL NSAIRAT. Developing a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o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of Jorda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9,44(5):1053-1064.

[2] 燕军委.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 李道增.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11会议文集,2011:55-69.

[4] 高 升.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53-57.

[5] EdwinH.W.Chan,Queena K.Qian.The market for green building in developed Asian cities——the perspectives of building designers[J].Energy Policy,2009,37(8): 3061-3070.

[6] 侯 玲.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9939-9941.

[7] 姚明润,李百战,丁 勇.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27-32.

[8] 金 虹,赵 华.严寒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2007:43-46.

[9] 孙佳媚,张玉坤.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J].建筑技术,2008:63-65.

[10] 吴庆驰.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64-265.

建筑评价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54-0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影响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新时期建筑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

建筑业发展程度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资料可以了解建筑业的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可以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综述旨在对近15年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可持续发展、钻石理论、逻辑框架法、国际竞争力4种理论和生产函数模型、竞争力评价体系、因子与聚类分析、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数据包络技术、软件评价系统共7种方法。

一、主要评价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持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挪威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赢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应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可持续发展[2]。

(二)钻石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理论”,是竞争力分析的有力工具。该体系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同业竞争、相关产业等4类要素组成的钻石体系描绘竞争环境,揭示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种因素[3]。钻石理论体系以4大关键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影响,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4]。

(三)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是国际组织常用的一种开发项目设计、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估的工具,逻辑框架分析的结果就是要生成一个逻辑框架表。由于该表能够充分体现表内所包含的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这种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矩阵式的框架结构,因此该法又被称为逻辑框架矩阵表[5]。

(四)国际竞争力

张德群将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某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以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6]。周化举将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建筑产业在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所表现出的赢得相对和绝对竞争优势的能力[7]。

二、主要评价方法

(一)生产函数模型

肖维品[8]应用“黑箱”原理,建立了反映建筑业科技进步与产出效果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建筑业递阶动态生产函数模型,并结合指标法来测定建筑业科技进步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变化率,以及科技进步对总产值、生产成本、劳动力与资金投入和利税效果等的贡献率。按该文提出的测定方法,不仅可以避开劳力和资金投入波动幅度的影响,而且也可避开测定劳力和资金弹性系数的困难。实践验证,这一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文从建筑业生产经营的大量统计指标中筛选出能反映建筑业科技进步效果的4大类12项综合指标,建立了建筑业科技进步效果的指标体系。

张磊等[9],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建筑业生产函数,从总量分析其投入产出,研究建筑业技术结构合理化条件,得出了中国建筑业规模报酬增减趋势、技术结构状态。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从总量分析投入产出系统,将其用于整个建筑业技术结构的评价,得出的结论具有宏观意义,适于从全局把握我国建筑业的经济问题。

贾洪等[10],构建包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规模、效益等标准的支柱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进行全面分析。

(二)竞争力评价体系

张德群[6],首先从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产业竞争结果的指标,来衡量建筑业的现时竞争力;然后从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等反映产业素质主要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建筑业潜在的竞争力;最后从政府行业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要素市场完善水平、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等反映宏观环境的指标来衡量建筑业的环境竞争力。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将构成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形成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周化举[7],构建的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赢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规模实力四个方面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从基本因素、根本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12项内容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提出了建立相应评价指标的途径和方法。其中规模实力反映产业的绝对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生产效率反映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实力和生产效率的外在表现;而盈利能力是产业经营管理成效的最终体现。这4个方面具有逻辑关系上的继承性和内在的关联性。

陆宁等[2],阐述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的处理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加权平均法、空间几何距离法和综合平均值法;并且基于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加权平均法、空间几何距离法和综合平均值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运用分层法建立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动力、发展潜力、资源消耗、环境效应几方面。

宋瑞乾等[4],以10个省市的建筑业为对象,对建筑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工作在3个层面上展开,即初步和直观的比较分析、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的比较竞争优势分析和基于建筑业竞争力指数(CICI)的分析。最后建立CICI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规模、能力、结构、绩效和关联产业等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组成。并利用蜘蛛图,从规模、能力、结构、绩效和关联产业等5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与不足。形成了建筑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框架。

李静[5],在建立建筑业经济技术综合指标体系基础上,选择了全国建筑业有代表性水平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指标结合客观实际特点,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素质、技术与创新、市场占有份额5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侯品等[11],以全国及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除港、澳)建筑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综合资源、过程、效益、环境4个方面对竞争力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基于均方差权值决策法和欧氏几何距离法相结合的复合模型对其竞争力的排名位次进行分析。资源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金、劳动力、设备、规模结构等,是建筑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过程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存在于建筑业的内部,而不是外部的作用力。效益因素:是决定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基础,衡量一项产业是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需要在产业产出的品质、数量上及市场的绩效中来体现,具体在建筑业中,可以从总体经济效益、效益增长能力、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人均效益等相关指标中来反映。环境因素:来源于产业的外部,主要包含市场需求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从上述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展开建立了15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建筑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三)因子与聚类分析

张长根等[1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原来各个指标中的各类信息。因此,能够在减少指标数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原指标所含信息的损失,即通过找出尽量代表原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主要成分,对所收集的资料作全面的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值时所涉及的权数都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并非人为确定,因此具有客观性。该文所取指标为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企业利润总额、建筑企业资产合计、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建筑企业单位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建筑企业房屋建设竣工面积一次交验合格率、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率、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得出能够代表原指标的主要成分有3个主因子:生产经营和资本因子、质量因子、技术因子。

周建华等[13],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建筑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该文侧重从建筑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总体层、状态层、变量层。总体层反映各地区建筑业经济效益总体发展水平;状态层包含5个指标,是建筑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5个侧面;变量层为基础指标,由12个指标组成。可以用两个公共因子:总量因子以及技术和效率因子来代表原始指标对各地区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生命周期理论

龚志起等[14],结合建筑业的实际,将建筑看作产品,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框架中若干主体的作用和职责。指出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拓展相关主体的职责,以达到保护资源和最大化建筑绩能的效果,从而使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生命周期方法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建筑产品系统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一方面,通过生命周期评价的定量分析,可以为政策制定者、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及公众之间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有序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集成的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促进生产者在政府环境政策和公众对环境产品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产生较低的环境影响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产业经济学理论

王苏岩等[15],从建筑业的产业特点出发,应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建筑业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均衡度分析,计算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所选省市建筑业发展情况并进行客观评价。

(六)数据包络技术

邓屈波等[16],介绍了数据包络技术(DEA)模型用于评价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点,从投入产出指标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建立建筑业DEA模型。选取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为资源消耗指标作为投入(输入)变量;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和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发展效率指标作为投入(输入)变量;选取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作为发展水平指标作为产出(输出)变量。

(七)软件评价系统

邓晓红等[17],研究了一个基于Excel的城市建筑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首先建立了建筑业发展指数(CIDI)模型;然后详细描述了基于Excel的CIDI系统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IDI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对城市建筑业进行客观评价,操作灵活、简便,数据处理结果清晰、直观,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可移植性。CIDI模型包括3部分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和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论

1.在以上对中国建筑业发展程度评价方法的梳理中,可以看出,近15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发展程度也在测评与调整着。

2.虽然在评价建筑业发展程度中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方法体系,它们的评价流程是基本一致的,归纳起来可以用图1表示。

3.各种方法都在评价建筑业发展程度,但因为每种方法的适用前提不同,因此,各种评价方法对建筑业发展的评价侧重点也不同。比如,生产函数模型适于全局把握建筑业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又因为各自选取评价指标不同而不同;因子与聚类分析可以抓住主要影响因素;生命周期理论则涉及到跟建筑业相关的方方面面;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数据包络技术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评价结果的;软件系统在实质上并没有更多变化。

4.纵观15年来对中国建筑业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陆宁,蔡爱云,等.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 .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宋瑞乾,沙凯逊,等.建筑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8) .

[5] 李静.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07,(12) .

[6] 张德群.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8,(3) .

[7] 周化举.关于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2) .

[8] 肖维品.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指标分析及评价模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4,(1).

[9] 张磊,关柯.建筑业技术结构的生产函数评价方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10) .

[10] 贾洪,欧国立.中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评价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1) .

[11] 侯品,王幼松,等.泛珠三角九省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建筑经济,2008,(10) .

[12] 张长根,李涛.因子分析法对建筑业综合实力的评价[J].建筑经济,2003,(12) .

[13] 周建华,袁红平.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法的建筑业经济效益评价[J].建筑经济,2007,(12) .

[14] 龚志起,张智慧.生命周期评价和管理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青海大学学报,2004,(2) .

建筑评价论文篇8

1 使用后评价POE简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或环境某方面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POE的研究重点和应用方法是相似的。使用者是其评价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建筑性能是POE的重要概念,它构成评价所需要的参照系统。

2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目前,POE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发展出一系列的评价理论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国外POE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笔者则要对国内的POE研究情况作一番梳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学术交流及翻译著作等方式,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使用后评价也随着环境心理学一起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对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由此初步展开,但在实践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理论吸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2年常怀生先生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首先在国内传播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他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书中介绍了日本的建成环境评价实践。1992年起,常先生着手进行了住宅、医院和办公室等建筑类型的使用后评价。他的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杨公侠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涉及环境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在理论推广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结合视觉理论进行了许多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他于1981年将研究成果编著成《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出版。之后,他发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坎特(D.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语句法”。他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及参与环境评价实践、结合上海地方情况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文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先生于1990一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4城市17个居住区进行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吴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推广,1998年,吴先生《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收录在《建筑百家言》一书中,文中强调了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2009年发表《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一文,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国内建筑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吴先生还招收博士生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系统研究。

庄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他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另外,庄生先还指导研究生在硕士论文中讨论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后评价为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评价方法借鉴。

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先生以生态和人文精神对景观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偏重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评价等方面。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公园等景观环境,在他指导下,其研究生对具体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并将实践总结整理成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经是国内从事建筑和城市空间与行为关系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沦、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进行分析与用后评价,系统揭示了人与开敞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朱小雷是吴硕贤先生的学生,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自己读博时期参与评价实践,在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人文”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该论文于2005年整理为《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出版,对国内的建成环境评价产生在很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对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使用后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数量上看,总体研究趋势是上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使用后评价”感兴趣;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吴硕贤先生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从权威杂志的发表情况看,《建筑学报》作为学界学术方向的领军期刊,2008年后就没有再刊登相关论文,《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等其它学界权威期刊从没刊登过相关论文。这说明尽管有吴硕贤这样的学者在呼吁关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但建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热情。

3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对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偏重于对国外理论体系的推介,以及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学术上,引领学术界研究方向的权威学术期刊,对使用后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国外大量的评价实践研究著作也没有翻译引进;实践上,主要是个别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少有由政府和学术组织发起的持续性评价研究实践,而且市场也缺少对评价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没能有效地促进设计水平。评价对象虽然从居住区、幼儿园、宿舍、老人院扩展到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但由于社会观念和发展的限制,评价研究同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未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品质。

(4)具体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大多数实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引用了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学科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这也是在业内推广使用后评价的重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建筑评价论文篇9

1.背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虽然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我国徽州传统建筑无论是保护数量还是保护覆盖面仍偏少。徽州传统建筑师由居住者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这样分散的属于个人的财产的保护在整体上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基础评价、历史评价和居民意向等对传统徽派建筑进行价值评价,得出建筑的价值评判,主要是为了对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

通过价值评价发现不同建筑的不同的价值,针对不同的建筑就可以分别进行保护,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徽州传统建筑能够得以源远流长。在对于利用方面主要是,进行平面改造,空间拓展还有就是功能的置换。现有的改造利用中已有很好的例子,比如将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成展览馆或者是茶馆等等,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使得徽派传统民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徽州传统建筑的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所谓传统建筑,就是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传统建筑含有中性意义,表明了传递意义,经常是口头上将活动模式、信仰、价值或者是品味等世代相传,因此,传统是不间断的连续和稳定。【1】

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传统建筑使用的时传统的建筑体系的材料所建成的,它具有传统的形式,反映了人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满足风俗习惯的装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我们应给予研究和利用。

建筑遗产保护进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

第二阶段:现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

第三阶段:现论的发展与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

2.1 初步探索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

2.1.1 法国学派 “风格修复”理论

勒·杜克提出的“风格修复”理论,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国学派。风格修复很快传遍了欧洲,成为当时欧洲各国修复文物建筑的主导理论思想。

1)科学性:注重建筑物的整体性,从外观到内部结构,表里如一;对文物建筑保护的目的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那就是要“传给将来” ;勒·杜克还说“经过了建筑师的手之后,建筑物不应该比修复之前更不便于使用。保护文物建筑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它找一个合适的用途”。

2)缺陷:恢复文物建筑在某个特定历史时间里的艺术特色为其基本目标,过分追求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的完整性。为了这种风格上的统一与完整 ,对建筑物进行改动也在所不惜。

这种风格修复理论完全忽视或者说在那个历史时期里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尊重和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真性”这一问题,对文物建筑的“完整性”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2.1.2 英国学派

拉斯金激烈地抨击风格修复,认为“修复意味着一幢建筑物所能遭到的最彻底的破坏”。认为文物建筑的物质结构的逐渐老化并最后坍塌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对文物建筑只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修复它。

1)进步:与“风格修复”较多的人为干预相比,英国学派主张,不要以过多的人为手段与措施改变文物建筑自身的自然发展与衰亡,只需要以日常的维护、管理使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的状态就可以了。强调加固措施的可识别性和真实的表达,表明英国学派对文物建筑的原真性的理解和重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局限:过于绝对地否定修复,使英国学派的理论与做法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因为构成建筑物的各种材料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在文物建筑处在即将破坏的危急时候,仍反对一切修复,只会使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最终衰亡。

2.1.3 意大利学派

1880年,意大利的两位文物建筑保护专家L·贝尔特拉米和C·博伊托提出了关于保护的新观念。

主要观点:

1)文物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所以保护工作不能只着眼于构图的完整或风格的纯正,而是要保存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2)要保护全部的历史信息,并使其清晰可读。历史上添加、改动的部分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的重要部分,是其生命中的积极因素。

3)为必需所补足的部分必需与原来所用的材料不同,特点不同,容易识别也容易去掉。

4)反对片面追求恢复文物建筑的初始风格。修缮者要客观地、无个性地研究文物建筑。

5)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环境。

2.2 现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

标志:《雅典》(1933,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中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该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2)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3)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建筑评价论文篇10

绿色建筑一方面具备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又有效兼顾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要提高设计质量,除了要注重具体的设计方法及程序外,还要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作为指导,全面评价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对能源及环境施加的影响。

一、全寿命周期理论概述及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全寿命周期理论及绿色建筑的基本含义

全寿命周期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制作、使用、终止等各环节要素,是基于产品整个生命流程的一种理念。全寿命周期与绿色建筑加以结合,就是指绿色建筑在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建筑运行到后期拆除等一系列环节的时间周期。绿色建筑高于节能建筑这一概念范畴,是以建筑全局为主的,把握建筑能源消耗各个节点,以此为根据,采用各类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建造而成的新型建筑形式[1]。

(二)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方面:1.功能适用性。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功能适应性指的是建筑物在物理特性、结构构成、环境利用、视觉营造等方面都要具备相应的实用性及灵活性,使绿色建筑兼顾传统建筑形式的一般功能。2.技术性。全寿命周期涵盖了建筑物使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在其每一阶段保障绿色建筑具备较高的技术性,以便使绿色建筑能够从整体上发挥其独特性能。3.协调性。全寿命周期下绿色建筑的协调性,主要侧重指建筑物要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建筑生态等各方面趋于协调,秉持能耗最少、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负荷及受损最小等理念,采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使用土地及水源,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从而使绿色建筑达到材料、技术与环境的协调,进而优化绿色建筑在各个寿命周期内耗费的成本费用。

二、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流程方法

在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流程方法主要包含了设计构思、方案制定、设计改进、方案确定等环节的内容,这些内容彼此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和制约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信息交换频繁的设计系统[2]。

(一)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

在全寿命周期理论范畴内开展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对设计目标加以明确,在众多设计目标中,生态性、环保性及可持续发展应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的实际需求及具体类型,再添加其他的设计目标及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目标体现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总体方向,在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期方案

在确定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后,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应发挥其创新思维,采用功能分析等方法,形成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在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形成过程中,其构思结果既可以以思维架构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具化为设计概念图。在绿色建筑初期设计这一环节,在确保设计思维理念与设计草图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秉持多多益善的设计思路,罗列出多种设计方案,以便于后期遴选。

(三)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后备方案

在这一设计流程中,要在遵循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着力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及工具,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期方案加以细致化具体化。例如,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使用、建筑结构确定、建筑构造方案、建筑施工流程步骤、建筑系统构成等各方面都要形成具体的方案及后备方案,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质量。

(四)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在制定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后备方案后,要对设计方案加以评价及优化。事实上,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案一样,其设计流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及后期阶段对其加以评估优化,以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

建筑设计中的全寿命周期理论涵盖了建筑设计的各个流程及环节,采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可以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加以细致评价,其实施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各类信息加以汇总,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目标划分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要素。在评价要素的确定上应涵盖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因素,如建筑能耗,环保性能等,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2.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数据加以提取,并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一环节,可以借助于统计及数学理论,通过建立数据矩阵及模型的方式实施。3.通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做出整体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综合运用数据调查法、判断矩形法等方法对绿色建筑设计的众方案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论。

(四)筛选得出绿色建筑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以上设计流程及方法,借助评价模型及全寿命周期理论,可以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及后备方案加以全面分析评价,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评价内容及侧重点主要围绕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态性、经济性等因素。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后,一方面可以根据得出的评价结果对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加以完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参考评价模型给出的建议,选取最符合全寿命周期理论要求的设计方案,从而完成绿色建筑设计的总流程。

结语:

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一方面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分析及评价手段,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加以评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寿命周期理论要求的,兼具功能性、环保性、经济性的绿色建筑,保障绿色建筑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昌桥.从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应用于建筑设计理论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6):1009.

建筑评价论文篇11

一建筑学的“非”进化性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从它拓宽疆土的一开始就受到顽强“狙击”,在艺术和宗教领域更是如此。的确,宗教排斥变异,艺术以变异求存,艺术领域不存在稳定的、明确的价值观,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之间我们通常难断优劣。艺术和宗教都显现出某种“非”进化性,这是进化论介入建筑学的一个难点。然而,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宗教在它的体系成熟之后就保持着超常的恒定,而艺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系统。因此,如果说宗教不具有进化性的话,对艺术我们就不应妄言了。更何况,建筑学兼备科学与艺术两类学科的特点。“建筑学非进化性”还来源于“进化”与“进步”这两种概念的混淆。“进步”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它断言万事万物向着自我完美的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由于它不能解释创造力的来源,现代科学已抛弃了目的论。严谨的生物学者十分注意区分“进化”与“进步”概念的不同含义。这启示我们,建筑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昭示着新事物的出现,但这并不意味它更高级。比如说,我们很难说现代主义建筑就比古典主义建筑高级,只能说它在某些功能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我们也很难说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比现代派建筑思想更加高级,也只能说他更加适合于当代大众心理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在生物学上“进化”与“进步”的概念可能重叠的话,在建筑学上的进化概念就不一定具有进步的含义了。

二软、硬结构模型对设计思维的启示!模型的思想广义进化倚重的模型策略针对的是机器工作的创造性问题,它使用了一些“地形图模型”、“软、硬结构模型”等理论模型的方法对许多自然或文化现象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它希望这些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模型能代替以“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为基础的机器模型,从而创造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对话。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树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于建筑学这种带有模糊判断性质的学科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使我们的分析过程更加直观,还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并用以指导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工作。"软、硬结构模型赵南元先生在《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中提出的软、硬结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自举”现象,即前一级的成果对后一级的成果有制约作用,它们是“自我表述系统”(图!)。自我表述系统必须包括相互作用的软、硬两部分结构,其中,硬结构保证系统的存在,软结构在硬结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完成系统的自举。使用这个概念可以对建筑设计思维过程作出理性的分析#!$。建筑师思维中存在着软、硬结构。建筑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硬结构,建筑师在学习或与外界时接触得到的新思维可以视作软结构。软结构不断产生新的设计思想,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而硬结构在领会和捕捉新思想上至关重要。建筑师的成功与否视乎软硬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草图表达思索的轨迹,当其从纷乱的线条中选择出合适的线条时,就完成了一次创造过程。

其后,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过程,在建筑师的笔下产生出数种甚至许许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建筑形象。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选择范围大大缩小,直至最后确定针对特定过程给出的答案。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出于建筑师的职业心,反复勾画,也就是为了给自己多几种选择,以便优化设计方案(图")。我们在进行项目操作时使用的也是软、硬作用机制。方案招投标或方案咨询阶段是项目操作的软结构阶段,经过评标,根据专家或业主综合的价值判断,决定某个方案或结合某几个方案的过程就是项目设计的硬化过程。软结构阶段的思维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发散性,在这个阶段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后期的判断决定过程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一个设计的好坏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图)。关于评价评价即价值评判。《辞海》对评价的解释为:“泛指衡量任务或事物的价值。”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中,主体指的是设计师、业主、城市管理部门等对设计有需要的人,而客体则指设计目标、策略和图形成果等。设计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在软、硬结构模型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在以“求异”为任务的创造性活动中,正确完善的评价活动是“硬化”过程的推动力。因此,广义进化理论的核心是其价值理论体系。

“进化离不开变异与选择,而选择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客观性的价值理论体系,进化论向生物学领域以外进行推广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广义进化关于“负价值”的理论对我们的认知思维带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涉及到“复合地形图模型”的概念。“地形图”是生物与社会进化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模型,它是由空间和时间要素构成的四维体系。而“复合地形图模型”则是大小两个系统的地形图的叠加。由于价值观是向量而地形图却是非线性的超曲面,与地形图下降梯度一致的价值观,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必定成为“负价值”。而且,负价值的自我保持性越强,系统越有“逃离”的危险,从而使系统崩溃。例如,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出发的价值观是“生育人口”,但是超过一定数量,也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这时“生育人口”就成了“负价值”。在建筑上,思维评价中的负价值主要是由评价主体之间的不均衡性造成的。在设计师、业主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约性,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在各方价值保持平衡下才有意义,任何一方的独断专行都会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设计师作为协调性的评判主体应发挥主动性。

三建筑现象的广义进化思考典型江南水道空间的模式由以下因素构成:桥、水道、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尺度。现代生活方式使“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和“尺度”这三种因素已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在我们不可能再期望简单地通过开河和架桥来获得什么“水乡风情”。同样的情形体现在“岭南骑楼街”模式的演变中。人的活动和合适的尺度感是近代骑楼街空间形态的模式语言。在当代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建设中,我们采取的常常是一种错误的策略:拆除古建筑、拓宽道路、建沿街高层建筑。为了给大拆大建、破坏文脉寻找出路,骑楼文化被表达为沿街底层(或二层)架空的非连续走廊。事实上,我们很难在失去尺度的骑楼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前找到城市的历史印象。以上例子表明,传统的审美律在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适用了,社会生活环境赋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选择压力。

建筑评价论文篇12

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可拓理论,主要是基于物元理论、可拓集合与逻辑而成的统一知识体系,从定量、定性角度出发,对事物可变规律进行研究,为人们认知、分析以及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建筑设计创新评价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采用多元数据量化决策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可对建筑创新性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所研究的建筑设计创新可拓理论的基本逻辑单元是物元,将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物元,是以特征、事物、事物之于特征的量值作为基本要素,然后将其组成一个三元组,记为:R=(N,c,v)。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物元分析法建筑创新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建筑创新性特征集。比如,可利用物元形式将国内两座高层建筑进行如下表示:

根据该建筑作品的创新性特征集,构建一个二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级指标,即为上式中的建筑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功能创新;第二级指标,则是第一级指标子系统。对于形式创新系统而言,主要包括该建筑结构的形状、肌理以及色彩和相关的抽象元素创新;对于创新技术系统而言,主要包括建材、结构施工以及建筑施工所要到的机械设备和经济性等内容。值得强调的是:建筑本身也具有其他创新属性,而且还涉及到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应当建立与特征集一致的衡量条件集,并且设Ⅰ、Ⅱ...Ⅴ五个等级,从高至低依次递进,依次来表示建筑特征素衡量条件,实践中其取值区间一般在[0,10]。对于Ⅰ等级区间而言,取值范围为[0,2],并且将“Ⅰ”的计算值设定成1,评语为非常好;Ⅱ等级区间,取值范围为( 2,4],并且将“Ⅱ”的计算值设定成3,评语为“好”;对于Ⅲ等级区间而言,取值范围为( 4,6],计算值设定成5,评语为“一般”;对于Ⅳ等级而言,其取值范围为( 6,8],计算值设定成7,评语为“差”;Ⅴ等级区间,取值范围为( 8,10],计算值设定成9,评语为“非常差”。

二、明确评价权系数

实践中,由于建筑作品的功能类型不同,因此建筑创新评价重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些侧重于形式和功能创新,有些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或者同时侧重上述三项中的两项。基于对上述两座建筑结构分析,二者均属于综合性的大型办公楼,针对该类型建筑创新特点,确定每一等级的权系数;同时,还要利用具有信任度的德尔菲法对权系数进行构造。该种方式尤其自身的特点,即采用组织专家小组的形式,集中专家意见,最终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然后对其进行不断的反馈、修改,最后得到满意的结果。 基于以下公式,请专家们独立给出权系数。设 权系数是 ,则有以下公式:

同时以上公式,计算出回收结果,然后对各因素权系数均值、标准差等进行计算。 三、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计算

通过建立建筑创新性特征集指标体系、评价系数以及衡量条件集,结合相关要素制作调查问卷。在待评建筑创新优度值计算过程中,可采用如下具体步骤:第一,计算各因素量值平均数;第二,各因素量值关联度确定;第三,根据优度对待评建筑创新优度值进行计算。

1、将调查结果中的相关因素量值采用重心法对矩阵几何平均数进行计算,矩阵量值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的 ,并且将其作为统计表中选项统计结果,选择这一评语项人数; 为Ⅰ至Ⅴ指标对应计算值,通过计算得到各因素量值矩阵平均数,并以此作为每一个因素计算量值。

2、通过简单关联函数的应用,对待评建筑创新因素量值关联度进行确定,计算公式为:K(x)=(10-x)/10;上式中的x代表各因素计算量值,K(x)计算所得值为各因素量值关联度;通过以上计算,利用优度计算公式对待评建筑创新优度值进行计算:

( )

通过上式计算C(Nj)为建筑创新优度值,其中α代表因素权系数。同时,对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可以得到A建筑的创新优度值:C(A)=0.688;B建筑的创新优度值:C(B)=0.649。由于C(A)>C(B),则说明A建筑的创新可拓优度比B建筑的创新可拓优度要大一些。对衡量条件取值区间进行计算,可得到每一个衡量条件所对应的C值范围,其中“Ⅰ”对应的取值范围在0.8至1之间;Ⅱ等级的取值范围在0.6至0.8之间;Ⅲ等级的取值范围在0.4至0.6之间;Ⅳ等级的取值范围在0.2至0.4之间;Ⅴ等级的取值范围在0.2至0之间。通过这一计算和分类,A建筑与B建筑的创新可拓优度,均为“Ⅱ”等级,即创新可拓性好。基于对调查数据分析研究,评价者对功能创新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而这主要是与调查对象选定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评价者对上述两座建筑的功能熟悉度不够。在对A建筑进行调查时,比较重视形式创新作,而将技术创新置于次要地位,所以A建筑的形式创新是其最主要的创新性表现;而在对B建筑进行调查时,更多关注的是其技术和形式创新,二者表现出均衡性特点,所以说B建筑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综合创新方面,而A建筑却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实践中,将可拓学理论所包含的优度评价方法,有效地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评价过程中,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就建筑创新特征因素的综合性而言,在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权系数科学合理性基础上,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仍需总结经验,对其进行深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帆.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4(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