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43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1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1.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先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电脑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3.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

3.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2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加信息密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文】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但现代教育技术之于教学,犹如化妆品之于美女,施妆得当,则美女更美;施之不当,则美女变丑女。那么,在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美化、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呢?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唐老鸭坐在长方体里面,米老鼠坐在直圆柱里面,皮卡丘坐在一头大一头小的圆柱里面。唐老鸭、米老鼠和皮卡丘在激烈争论谁跑的快,究竟谁跑得快呢?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等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急于要见分晓的时候,老师点击鼠标,此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屏幕上以动画的形式再现故事中的比赛情景:米老鼠跑的最快,唐老鸭第二快,而皮卡丘还在上面打转转。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被这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了,主动探究起了其中的奥秘。.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5个小朋友,5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而且能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考,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小数教材第五册《几分之一》这一课主要是学习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也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学生难以接受。但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收到了时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例一(一个饼平均把它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饼,然后用一把小刀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再取其中的一份和原来的这个饼比较,看这半份是这个饼的几分之一。教学例5(一段线段平均把它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时,先出示一段线段,再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每出现一份,就出现一个声音提示),然后老师和学生一齐数是不是平均分成十份(数的过程中,屏幕上依次出现①②③……⑩),取其中的一份,(屏幕上的其中一份闪烁),从而使学生一眼就明白了这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再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在屏幕上直观演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屏幕上的动画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通过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3

    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产生栩栩如生的感觉,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1998年以来,我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美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培养智能,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同时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

    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先请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先出现小鸟的巢,接着在巢中接连出现三只小鸟,然后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教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再扩展到同样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电脑画笔的帮助下,创作一幅《小鸟的家》,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

    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先请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先出现小鸟的巢,接着在巢中接连出现三只小鸟,然后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教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再扩展到同样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电脑画笔的帮助下,创作一幅《小鸟的家》,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我在讲授色彩的基础知识时,制作课件时把第11册中的《色彩的冷暖》和第12册中的《色彩的强烈对比、柔和对比》两课合并在一起讲《色彩的冷暖与对比》,达到了加大知识密度、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增大信息量的效果,显示了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美术教学的优势。

    本节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悟出所学知识点,而将色彩理论放在学生感知之后。改变以往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的开始部分从红、黄、蓝、橙、紫、绿

    六种颜色入手,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事物,谈对色彩感觉,初步认识冷、暖色以及冷、暖色的相对性;再通过一些反映自然、生活、绘画的图片加大信息来源,让学生判断冷色、暖色的画面;然后再出色相环,使学生的认识与色彩理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识冷暖色的基础上,引出对比的概念,通过色相的比较,找出哪些色是强烈对比、哪些色是柔和对比,在学生认识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出一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评议,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在学生操作时,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在线稿基础上的色彩练习,二是自己设计画稿并用色彩表现,练习由浅入深,给学生更多地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科幻绘画》、《畅想二十一世纪》的创作,用电脑画笔比几支彩笔、一盒颜料的绘画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也更能表现“科幻”与“畅想”这一题材。

    二、运用不同的电教手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广泛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绚丽多彩的形象信息和错落有致的音响信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涵。

    针对同一课业内容,我曾采用过不同的电教手段,结果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

    1.使用录像、投影辅助教学:

    五年级《对称的美》一课,我综合运用了录像、投影、录音机等电教媒体做过教学实验。在课上我先放映了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各种各样美丽的蝴蝶。同学们观察了美丽的蝴蝶录像,被蝴蝶那左右对称的双翅花纹、美丽的色彩深深感动了。在教学中,我当堂演示了采用套色剪纸制作蝴蝶的方法,并用投影仪展示了多种蝴蝶的纹样供学生参考,加深他们对对称美的认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蝴蝶形象,又在做好的蝴蝶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当学生们用手拉住拉杆时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就会在他们手中翩翩起舞。

    2.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以往教学中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充分利用我校自己制作的课件,成为辅助我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称的美》一课的课件是从自然界中的对称图形入手,请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使学生了解对称是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的,引出对称的课题,谈自己对“对称”的初步理解。课件中着重通过一只蝴蝶图形,启发学生假想,每位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机屏幕上真切的蝴蝶,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再通过一只蝴蝶的左侧翅膀旋转180度和右侧翅膀完全重叠的动态画面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轴对称,从而更好地认识轴对称的图形,接着由一组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如:从我们身边的北京城的布局到外围建筑的设计,都有对称的运用,课件中清晰地在图片上加上了对称轴、对称点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对称的另一种形式---中心对称,并引出对称的定义,进而通过几幅图片和凯旋门、飞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组不同画面的设计展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出对称图形“规则、整齐、稳定”的美感。学生在了解对称美的特征后,再联想生活周围的实例,感受对称的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根据对称的特征设计出对称的图形,完成本课的作业。教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及时将好的学生作业通过教学网发送给每一个学生,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一两名同学在网上演示自己的制作过程,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制作中的难点。在课堂小结时,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再出示一组不对称的图形,说明不对称图形的另一种美,启发学生思考,留给学生以想象和探索的空间。

    3.两课的比较

    演示内容的深度不同:

    “对称”图形是将对称轴或对称中心一侧的图形旋转180度后,可以与另一侧完全重合。在进行旋转180度的演示时,运用别的教学手段很难讲清到位,若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恰恰能清晰准确地把这个旋转过程展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通过眼前的屏幕,清晰地看到旋转的动态演示全过程,它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对称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资源的来源不同,致使丰富程度有很大差异:

    录像只放映了美丽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计算机多媒体的操作环境,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和光盘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有了可以传播和应用的载体。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询和下载有关的资料又可以从光盘中选取可需的图片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对图片进行所需的编辑、剪接及处理、加工,加大了信息的来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课业效果不同:

    前一课,作业采用了套色剪纸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当同学们用手拉住拉杆时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会在他们手中翩翩起舞,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制作时间较长。而这一课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的优势是:其一,缩短作业时间,作业的内容从单一的蝴蝶图形扩展到任意对称图形。其二,运用计算机独有的“网”的功能,教师既可以随时监控学生机,进行单机辅导,又可以利用教学网的交互功能,及时将好的学生作业转播给其他同学观看,并演示制作方法,实现交互式的学习。其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计算机软件的非线性链接,更加便于进行人机交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计算机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让学生观察、思维、实践、交流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作用

    教育技术设备 特 征 作 用 优 势

    恰当使用投影辅助教学可以在普通的室内使用,课前制片,操作简便,书写自如,易移动,集体用。图文直观,节省时间。

    信息量有限,不能连续地展示图象,缺乏动感,不能配音。可面对学生操作,可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便于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随时在图上添加重点和细节。

    恰当使用录像辅助教学课前录制,声像真实,可移动,集体用。生动,直观,声形并茂。

    信息量单向传播,引发兴趣,全体参与。能呈现丰富的有声彩色运动图像。 可以多次复制,反复使用。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PowerpointxpFlashmx多媒体课件初中化学多媒体课件设计

一引言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教育要跟上时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许多关心中学教育或从事第一线教学的有识之士,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有助于中学教学的进步,但单一学科的系统的,科学的,成功的计算机课件还很少,相关的较为全面的文章更不多,笔者根据自己在运用电脑制作化学计算机课件的一些经验出发,谈一谈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都来参与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哪门学科,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那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中学化学中,“物质结构”内容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又是重点,许多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也不容易表达清楚,如果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模拟原子结构、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就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还可把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主要环节用旁白或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学中带有危险性的实验(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如硫化氢的性质)和现象不太明显或重现性差的实验也都是可选取的内容。还可将化学反应的反应部位、化学工业中的生产流程设计成动画,将工厂的设备、环境污染的现状等设计成影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的动态模拟功能,再增加视频录像和声音,就可将工厂生产的情况清楚地在课堂中重现。也就是说,选题要特别注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以弥补常规教学手段的不足。对于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能在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瘟不火,不滥也不哗众取宠,也许效果会更好。“不求多,但求精”应该成为选题的重要原则。

三可行性分析

在课件设计的开始,由于它的开发周期一般偏短,所以我们就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课件制作的时间期限、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可投入的制作时间。为什么要在课件设计的开始考虑这些呢?这些问题是整个课件设计的基础,不完善(不科学)的预算、策划、分工往往会导致一个好的课件设想流产。

第一个要考虑问题是课件制作时间期限。因为某个课件一般是为某几节课专门设计的,又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这个课件的制作时间是有限的,它的最大值以天计算,表示为N=(课件第一次使用的日期—课件开始制作的日期)。我们总不可能到课上完以后再开始做课件吧!

第二个问题是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可以想象,一个在技术上不能实现的课件,不管它的设想有多么好,其最终的结果还是“流产”。只有可以实现的设想才是一个好的设想。

第三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这是让课件制作“实际化”的一个要素。制作一个在7天以后就要使用、而预计一个月才能做完的课件,显而易见是不实际的。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显然和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课件中关键技术实现的难度、课件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搜集输入的时间、课件修改维护的时间等等。一般预算制作时间是以单人工作时间(小时/人)来计算的,它是上述众多因素所耗用单人工作时的总和。

第四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可投入的制作时间。这是实现课件的关键要素,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人力”。在这里它的重要性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可投入的制作时间直接和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人员对制作工具的熟练程度有关(此处不展开说明)。它一般可以用单人每天制作时间来表示。上述的是主要的可行性分析要素,其实在可行性研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课件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是否可行、课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等等,这些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还要分析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能力、一般特点和认识水平,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并注意搜集与之有关的材料,以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结构和体系,合理地组织教材、完善教学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程的多环节设计,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包括开始时怎样阐明教学目标,学习新内容前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利用色彩、闪烁、声音等技术强调教学重点,使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引导学习积极思考,诱导其主动学习;是否需要交互等等。对于显示画面的设计,要求画面主体突出,画面表现的主题形式应多样化,简洁但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画面布局均衡、统一,景物的搭配、色调的深浅给人以稳定、平衡、和谐的感受。复杂的图像要逐步显示,以利学生抓住重点,也便于教学讲解。在进行画面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画面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色彩搭配要合理,并不宜使用过多的色彩。比如某课件在演示过程中,不断有“小火箭”从屏幕上飞过,只是为了提示使用者“按任意键继续”。课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解说和背景音乐,在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中不宜过多使用,一来干扰教学的讲解,二来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合理地在课件中加入一些解说和

背景音乐,有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音乐的设计要注意节奏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并要设定开关按钮,便于教师控制。任何一节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直使用计算机,在什么时候使用及怎样使用计算机及相关媒体,也是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过分依赖,在没有必要使用的时候,则尽可丢在一边,以免喧宾夺主。最后综合各种因素,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优化组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五导航图解

总导航图可以使我们一目了然地从总体上了解本次课件制作的具体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对本次课件进行总的设计。这对于课件制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的一步,如果不对总的内容先做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做出来的课件就有可能偏离课件制作的初衷,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背道而驰。

这一章主要是介绍空气和氧的组成,性质等一些概念性问题,其中涉及组成等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东西,比如1.1节空气和1.4节燃烧和缓慢燃烧,可以通过powerpoint实现。而1.2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和1.3节氧气的制造涉及到一些动态动画,为了更好的反映出氧气的性质的直观的演示整个氧气的制作过程,我们选用Flash来制作。另外这一章里用到大量的图片,对图片的编排和放映效果的设置是本节的一大要点。

在这一章里很好的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优点。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也不容易表达清楚,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模拟原子结构、分子的空间构型以及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就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的帮助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理解。

这一章里,利用图形我们直观的了解了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的成氧原子和氢分子的,以及十八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了最外层电子少于4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容易得到电子的规律,由此规律进而引出了化合价,在化合价这一节里介绍化合价的结合过程,以及电子的得失,阐明了什么是共价化合物,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氢气的制法

在碳的单质这一节里,用图片显示了几种不常见的单质,并在旁边配以文字说明,增加可理解性。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则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处理。在一氧化碳还原性这一节里主要技术是采用Powerpoint画导管,酒精灯的化学仪器。

在第五章里,在介绍溶解度时用到坐标曲线图,坐标图清楚的体现了温度的高低和溶液的多少对溶解度的影响。在画曲线是应当注意线条的比例,做到恰当反映影响溶解度的条件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溶解读,最好还配了三道练习。

第六章,说明了酸碱盐的溶液的导电性导电的原因---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同时说明了什么是酸,碱,盐。酸的同性里讲了酸的分类和命名,还有酸的六种同性。最后讲了PH的表示法,PH的范围,以及PH值在哪段范围为酸,哪段范围为碱,哪段范围为盐。

六软件开发平台的介绍

6.1硬件平台介绍

CPU:P42.0GHz;内存:128M;显卡:CirrusLogic5446PCI,支持1024*768分辨率,因为现在计算机的配置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分辨率一般在800*600以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演示效果,本系统选用了1024*768的分辩率;

6.2软件平台介绍

早期的教学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利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pascal等语言来完成.但采用这种制作方式需要依赖专业的系统分析员,而且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成本高.因此,就很需要有一些开发工具来帮助我们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使得课件的制作人员能够把精力放在主题的表达、交互特性的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等方面.有了这些工具,即使没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也能够方便的开发课件.

多媒体创作系统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特殊工具的软件,它使开发周期短.创作系统对于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画、动画等)的实现提供了完美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面向对象的特点,使编程变得直观,可称为所见即所得,同时使结构变得更清晰明了,为编程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轻松有趣的环境.在本次制作中主要运用的这种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是Powerpointxp,Powerpointxp是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officexp中自带的幻灯片制作软件,该软件因为制作灵活,操作完全可视化,而且插入图片、音乐等也较为方便,易于掌握而受到广大的多媒体课件制做者的欢迎。另外也选用了其它辅助工具软件,如:动画制作软件:FlashMXMacromedia公司的一个网页交互动画制作工具,与其它工具相比,它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畅、数据量小、色彩鲜明等特点。图片处理软件:Potoshop7.0目前PC机上公认的最好的通用平面美术设计软件,它的功能完善,性能稳定,使用方便。

七.技术的实现

z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形成课件设计总体思路的过程,决定了后续开发的方方面面,课件设计过程所要遵循的所有原则,都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总体设计要具有规范性、组织结构要具有条理性。总体设计时,本人应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即从一个大的功能为出发点,将它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模块,如此这般,将模块一直分化到最基本、最容易实现的基础模块,在设计时,尽可能的重用已经设计的底层小模块。

z动画制作

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进行逼真的模拟,一些比较枯燥、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或课堂上一些无法或不易演示的实验(如微观过程、动态过程等),可借助多媒体来实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制作化学课件的过程中少不了动画效果,一般的动画效果我们选择Powerpointxp中的“自定义动画”来实现,之所以选择

Powerpiontxp,是因为它实现起来更为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自定义动画”中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画效果,如图所示:

只需选定其中一种就可以实现,相对于Flashmx来说要简单的多,丰富的多。在Powerpiontxp里实现动画效果的一大难点是动画开始时间上的选择,也就是“单击时,之前,之后”三者里的选择,如果不经过慎密的思考,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弄乱的地方,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动画时间上的安排,尽可能弄清“谁先动,谁后动”,对时间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动画效果的合理性。当然动态动画是Powerpiontxp所不能实现的,比如化学实验的演示,这正是Powerpiontxp功能的局限性,在本次课件制作中实现化学试验我们都选择了Flashmx。在实验动画制作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验的特点和需要,对关键铮和时间轴做了不同一般Fls的设置,同时也注重对图层制作和对场景的控制,对场景的控制我们是通过对场景中的帧的控制来实现。

z图片制作

图片的格式均为jpg和gif及gif动画,除了一些自然图片是从网上收集外,其他的比如化学仪器等借用Potoshop和FlshMX,虽然FlshMX也提供了较好的画图工具,对于像试管这样简单的化学仪器已足够胜任,可对于像启普发生器这样稍微复杂的图形画出的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在我们画图过程我们更多的是选择了Potoshop这个强大的绘图工具,再适当运用Potoshop外部滤镜插件处理,最后再把做好的图片导入FlashMX的库中,以备使用。但是采样Flash画图也有起自身的优点,那就是用Flash的图画粘贴生成的文件要比用Windows中的画图板上的图画粘贴生成的文件要小得很多了。当然我们也利用Powerpiont绘制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剪贴画和图片资料和插图等,它们都是一种图像语言,它是幻灯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善于选择能反映内容进行状态的、抽象的难于言表画面,能达到直观有效的效果,又有感染力,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z表格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为使显示的内容一目了然需要用到表格,这里的表格和Word里的表格没太大区别,只是在编辑表格前要将表格转化成Powerpoint格式,否则整张表格不能任意组合,也就无法实现动画效果,具体操作:为选种表格,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取消此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单击“确定”后,就可以对表格进行编辑了。

如图所示:

z超链接

超链接就是将某方面的内容链接到指定地方内容,如果没有超链接,幻灯片的播放就只能按照制作幻灯片的顺序顺序播放,这样做出来的课件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如果只想看某方面的内容,没有超链接的话不得不一步一步的从头放映,既费时又麻烦,有了超链接就可以随时点击到想看的内容。超链接的实现很简单,先选择要超链接的对象,右键单击选择“超链接”然后选择要链接的目标对象的路径即可。

如图所示:

z界面设计

这一过程是要体制作的关键,其内容是否充实和表现手法是否独到、新颖直接关系到整个课件的效果。一个好的课件最起码的条件是要有好的外观,也就是好的界面,在这方面,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和幻灯片的背景模版的选择,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协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了美观,整个课件用Powerpointxp制作的幻灯片我们都统一使用了很有内涵的蓝灰色背景模版,文字颜色以白色为主体,字体以楷体_GB2312和隶书为主,使得每个幻灯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z脚本的编写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在本次课件制作里,脚本的设计我们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画面的设计、甚至于按钮的操控等都一一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成为课件制作的精确“图纸八课件的测试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不断进行完善,最好能请对计算机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试用,这样往往能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这是确保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完毕后,通常还要将制作好的源文件打包,使之生成可执行文件。课件完成后,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你必须确保拥有课书为主,使得每个幻灯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z脚本的编写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在本次课件制作里,脚本的设计我们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画面的设计、甚至于按钮的操控等都一一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成为课件制作的精确“图纸八课件的测试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多次调试、试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不断进行完善,最好能请对计算机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试用,这样往往能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这是确保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完毕后,通常还要将制作好的源文件打包,使之生成可执行文件。课件完成后,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你必须确保拥有课

件的所有版权(包括各种素材),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八软件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1.用了几种常见的软件,其中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sh等。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了解并学会了这些软件的用法,功能等。也知道了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其中收获和体会也是颇深。PowerPoint:因为这个课件是以此软件为主,那么接触和用的最多,自然也是收获最多,以前对于Powerpoint只能说是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通过对它的运用即在制作过程中对它的学习逐步掌握并学会灵活使用。在作此课件之前,我也用Powerpoint做过一些简单的课件,只能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功能。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看课外资料、询问教师、向同学请教等方法,对本软件的认识逐步提高。

2.美工设计多媒体课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较好的美工设计,这可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用Photoshop设计了较多的图像及画了一些背景,几乎每个图像和背景都要细致的画。因为第一要考虑它的美观;第二要考虑整个课件的统一性。在制作过程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Photoshop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艺术效果,因为它有强大的滤镜功能,从图像到文字,能制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几点道理作为一名对多媒体制作有很少了解的学员,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课件制作,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它不仅要求我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全面地学习多媒体制作所需要的软件知识。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有点茫然,只有抓紧时间学习电脑知识。后来才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想把这方面的知识学得很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期间,也有过抱怨当时不该选择做课件的论文。有时也被弄得心烦意乱。然而,这一切我都克服了。同时我也得出了一点道理: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二、做什么事情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则欲速则不达!三、在做一件事情以前必须有详实可行的计划,否则就会出现不知做什么的现象和后来的手忙脚乱的现象。

4.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展望

4.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走向智能化。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下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等。

4.2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向网络化发展。它的优点在于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更方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

九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机的交互性,这能够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个是可重复性.当你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计算机可以不厌其烦的为你解释,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课件的讲解中,只要你不选择退出,那么你将可反复学习你不理解的内容直到学会为止.这无疑是电脑众多优点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将不仅仅局限在单机上,它可以在空间上扩展,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的党校里教师将变得非常少,甚至只需要一个网络管理者便可以了.这样便会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将节约大量的资金.综上所述,我了解了多媒体技术应用所具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它将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对其做出深刻的探讨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而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长足的发展。这既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愿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是使学生而且也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深刻领会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指示不仅是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阐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就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进入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努力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领域、各学科的应用和研究。

2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又有什么关系?本人认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的大量产生和快速传递是20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成熟阶段。现在仍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中。被看作这种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属于现代信息技术范畴。

对什么是“多媒体技术”,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来集成和传播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主要指文本、图形、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和动画等。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辅助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他们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

2.2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要求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我国,电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但我国“电化教育”在国际系统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误解,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全球网络教育的风靡),国内外同仁越来越迫切要求尽快将“电化教育”改为通用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2.3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人类教育技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口语技术、文字技术(约产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术(约产生于7世纪初)、电子视听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初)、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后来的直观教学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概念,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讲的“教育技术”不是上述广义上的“教育技术”,而是指20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

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方式,这被称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们都可找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但是这样来探讨教育技术和基本内容也未免太宽泛了。于是,人们习惯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它要求综合运用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目标是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学与教的最优化。

而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该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则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很明显,在音像技术中,理应包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技术。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早就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指南》中开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灯、录音为实验媒体的实验课题。这就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是现代教育技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概念的内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它们都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传统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之分。有人把音像媒体作为“传统教育技术”,而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那也许是他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的缘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概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才能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勤学苦练,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本领。

3.1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领先一步就将领先一个时代”、“采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就像燕汽机的发明使用带来工业革命一样,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带来知识的革命,广大教师在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降临,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须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促进“角度”的转换,即由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知识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

3.2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必备的条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纪的教师只有以“精”、“深”来构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学功底,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诸素养便是教师博大精深大厦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得又主要是靠平时的刻苦钻研与辛劳积累,只有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及时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广纳最新动态信息,课堂上方能如鱼得水,才能出奇制胜。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习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即时和大量获取信息与培养技能的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3.3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与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消除对教育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纠正只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发展多媒体教育的深远意义,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学技术,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编制、使用技能。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6

记:作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工作者,您如何评价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

桑:教育技术学是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联系的纽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新兴分支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和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当前本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必要作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从电化教育学演变而来,在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是“电化教育”阶段,这一名称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当时正值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之时。“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在教育中运用了以电力为能源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其内容和形式来看,则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了视听技术以及后来的影视技术。

第二是“教育电视”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影视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电视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并使电教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技术含量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不仅研究电视技术与媒体,而且研究教育内容与呈现、传播方式,这使电教研究的教育含量也大为提高(但若从教育思想和观念来分析,教育电视基本是单向传播与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仍然是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延续。)。

第三是“现代信息技术”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制高点!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因此需要论证。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且传统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不仅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由此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1)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

(2)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与教材模式的变化;

此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变化!这充分表明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地位的明显提高。

记:从理论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出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桑:从理论层面来看,199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将《教育技术学》从原来附属在《教学论》中的三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并设立了博士点,这促使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世界教育技术学前沿的进展。比如,美国教育技术“94新定义”的引进和研究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个人认为,这些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的研究,尤其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教学过程双向互动的教学设计;

其二,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

其三,从孤立地研究和发展技术、提供设备与技术的维修、服务,到重视技术与教育之内在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新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模式之创新,正在孕育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新一代教师,他们不仅代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而且代表中国教育的未来!

以上这三点变化,使教育技术从教育发展的外围深入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与前沿,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和制高点!并使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必将逐渐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改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记: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现象?

桑:我在这里特别要呼吁重视网络文化的研究。国际互联网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不仅创造着一系列全新的教学形式,而且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与教育时空。从网络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深化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方面始终紧紧跟踪着世界前沿,但在网络文化的研究方面则明显滞后,由此导致网络教育发展层次和水平的相对滞后,这不仅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是令人深思的。

反思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态度,也许能给人更深刻的启示。鸦片战争对中国人的教训是沉重的,它使中国开始正视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但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并开始从西方引进洋枪洋炮,但却忽视甚至拒斥西方在科技创新背后的文化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致使中国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洋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后面爬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跳跃式发展的机会。

如今,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华民族要想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实现跳跃式发展,不仅需要有经济创新、科技创新,而且要有文化与教育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它不仅需要创造前者的社会心理土壤,而且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前者提供一代新人;同时,这两者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教育的创新不仅需要有新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必须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

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在全体国民中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我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界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桑: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教育技术也不再是以往教育技术工作者孤军奋战的舞台。在教育信息化的强大潮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三个战场,五支队伍,会师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三个战场:1)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正在经历着艰难的数字化改造,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战场;2)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是近两年突击组建的方阵,不仅发展迅猛,而且实力雄厚;3)中小学网络教育和网校远程教育人数众多,前景广阔。

五支队伍:1)教育技术专业;2)开放教育(电大)系统;3)高校成人教育+网络中心;4)网上教育专家;5)IT产业:网络公司和教育软件产业。

传统的电教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要做的事情显然很多,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技术观念,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局限于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影视技术等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传统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近年来,不少教育技术学者开始较多地关注现代心理学、教学设计、系统科学,由此推动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置身其中的教育技术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新的正是技术观和教育观,以及作为二者之内在统一体的教育技术观!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记: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化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桑: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1)近程与远程交互的跨时空协同学习;2)自主性、个性化的自我构建式学习;3)任务驱动式的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非线性—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化教学水平和实力的主要标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化教学发展中的难点;个性化、远程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是网络化教学健康发展的指挥棒;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 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是网络化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依靠这支队伍,才能成功创造出新型的远程学习与教育模式。

记:随着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信息化,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桑:随着二十一世纪的降临,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信息化,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目前全国各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近5至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如何使广大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我国教育界必须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互联网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消费者、用户,而最广大、也最具潜力的两大领域正是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和有实力的企业家,尤其IT产业都看好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这个网络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新生长点,抓住这个生长点,不仅能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跳跃式发展,而且会全面推动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网络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因此,对远程教育的战略研究已经开始从一个部门、领域关注的课题,上升为跨领域、跨学科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各国高层领导、决策者所重视和关注的课题。

记: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很快,您认为我们教育技术界应该着重研究哪些课题?

桑:当前迫切需要加速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走向国际化与民族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为此需要加强对本学科世界前沿的追踪研究,倡导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不同学派的争鸣,为确保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建议研究以下课题:

1.当代信息技术前沿跟踪与教育应用研究;

2.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

3.国外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管理模式及优秀论著与教材的引进,尤其是《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体系亟待更新,这是专业的标志性课程和基本建设,也是专业吸引力的关键之所在!

4.国外优秀教育技术专业网站资源研究;

5.教育技术专业的文化、艺术基础研究;

6.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办学模式,合理分布与发展规划研究。

记:您是如何看待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建设?

桑:我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这显然必须超越作为经典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戴尔“经验之塔”!)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系统科学方法论;

教育技术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

教育技术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尚未引起教育技术研究者足够重视的数字文化艺术。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适应数字化生存挑战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也是教育技术专业每一个合格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显然,这样的毕业生在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必然供不应求,而且从物理系、计算机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出来!

记:我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您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有什么构想?

桑:我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是1983年才建立的,在将近二十年的学科建设发展中,本专业广大研究者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逐步开设出了不同风格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由于本领域技术发展太快,理论涵盖的范围又太广,因此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至今尚不够完善,大部分课程是从其他专业照搬或移植而来,其基础理论建设显然还不尽人意,最明显的莫过于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电化教育学》或《教育技术学》至今还缺乏理论深度和较为完整的范畴—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不仅应该区别于物理系、计算机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而且必须有其不可替代性!

记:您在国内率先开设教育类公共课程《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桑: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深入地研究了信息时代对学生素养提出的挑战和新要求,结合中国实际从3个层次6个方面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教给学生信息时代该怎么学习,尤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怎么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等(文字版教材2000年11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门课程的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探索中,我们创造了可视化、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来,并运用创作个人学习主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形成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与教材新模式;我们还在国内率先提出:不能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网校”远程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畅想》,《中国教育报》“制高点”栏目99年6月28日)。这门课程的开设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获2001年部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我们正在将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推广到中小学和教师培训体系中,并承担了全国唯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全新的培训理念,正在创建“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与培训新模式。

记:您是怎样理解哲学、未来教育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桑:我最初的专业方向是哲学,主要感兴趣的是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转向教育哲学和未来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未来教育的研究中,我强烈感受到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生长点,其一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导致教育领域产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其二是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教育系统加强对健康个性的系统培养。于是我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计算机,研究多媒体和网络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完全转行专门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当然主要还是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我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还只能算是一个新兵,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客串”。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技术这一名称从出现开始,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诸多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被我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整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力素质、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教育效果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1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 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为现代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3 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1-04

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电化教育阶段,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和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相关概念随技术的进步而几经变迁,各教育技术学界前辈、专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其特殊的学科推动作用,教育技术学作为专业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在我国各高校情况也不尽相同,教育技术学所依托的理论基石也一直是业界思索的重点所在。同时,在对我国教育技术学整体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东西部教育技术水平上业已存在的差距。因此,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必要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整体推进。

1 教育技术的概念

国外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一词来源于国外,但是提到教育技术不得不涉及的就是教育技术AECT94以及AECT2005定义[2]。AECT94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AECT2005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通过AECT94和AECT2005定义的参照可以看出,AECT2005定义中突出强调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趋向于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还有教师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要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国内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 南国农教授将教育技术分为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广义理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我国的国情又有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等名称,且这些名称是我国特有的称谓,显然同我国特有的国情分不开,却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见证。

1)电化教育。首先是有关这一词汇大致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舒新城的观点,认为是1933年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司司长陈礼江提出的,是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的简称;第二种则是刘之常的看法,认为这一词汇是1934年由镇江教育馆提出的;第三种认为的是由1936年由陈友松、戴公亮根据“Electrifying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3]。第一种说法在《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阿伦娜,2010)一文中进行了实物考证,但时间却是1936年。

其次是电化教育的定义:①简单说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②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南国农,1985);③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观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④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

2)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同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以下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陈述,可以从这些定义中找到有关“电化教育”的影子。①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南国农,1998);②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张舒予、张新民,2002);③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刘睿智、高炳岩,2005)。

3)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4]。

由此,可以按照“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定义来抽取主要共同元素,三个定义中首先谈到的活动都是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教育理论,再有就是优化教育的活动。那么,从所提取共同主要元素的角度出发,这三种名称所解决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亦能够理解为:时代的发展导致技术深层次的变革,促使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侧重点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并不是说这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社会背景的需求下,对各种媒体的运用、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中所贯穿的理论、方法以及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诸多思考与别样设计。

2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及其思想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端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的先驱人物,如孙明经、舒新城、刘之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领军人物,并产生了诸多思想,如南国农、萧树滋以及何克抗、李克东和桑新民等。

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 1917年,陶行知先生在嘉兴利用幻灯机进行《千字文》授课,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早将幻灯技术用于教学的事件(平民教育)。自此,电化教育开始进入我国的社会教育,即为我国的电化教育发端于民间。1936年,由当时的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礼光、理学院院长魏学仁授命孙明经起草“电化教育训练班”授课内容,“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根据其当时的授课内容,电化教育的内涵也有明确的规定。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孙明经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成就了孙明经先生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同时期的还有舒新城、刘之常先生。下面就孙明经先生、舒新城先生和刘之常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予以介绍。

1)舒新城先生(1893—1960)的思想。舒新城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史,为早期的电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将电化教育定位于“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技术万能论”。

舒新城的电化教育理念主要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①认为“电化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变革,“大教育观”是电化教育的根本;②从技术方面、艺术方面以及教育方面论述了电化教育的人才培养观;③提出了电影—幻灯—课本—电影的四段教学方法;④提出电教建国,这一观点是基于“实用”提出的,彰显那个时代与民族的需求。

2)孙明经先生(1911—1992)的思想。孙明经先生认为,电化教育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化教育有基本的原则:第一点,尽量应用直接的感觉;第二点,发挥和拓展直接感觉的效果。在电化教育该如何发挥作用中体现了孙明经先生“活”的电教观,包括信息资源媒体观、教学思想以及注重实践的观点。在孙明经先生的文献中还特别指出了教师是电化教育教材的制作者,明确提出教材的制作要全盘考虑,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变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孙明经先生在科学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他认为电影的重要功能是传播与教育,并且亲自拍摄许多影片,涉及人文、科学、地理、教育等方面。

3)刘之常先生(生卒年不详)的思想。刘之常先生是电化教育的先行者,积极开展电化教育的实践,在进行电影教学的同时,对影片进行设计,产生了朴素的“整合”思想,并且认为电影是教学的“工具”,积极推进民众教育,在负责各地的民众教育馆期间,对电化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得到了第二次发展机会。谈到教育技术的第二次发展,就必须提到南国农先生和萧树滋先生,以下是两位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

1)南国农先生(1920—)的思想及其贡献。南国农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提出了“大电教”的观念,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将电教与实践教改相结合,关注教育实验,积极弘扬现代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实现一个目标。

③提出了“七论”,构建电教理论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充实发展完善。

④在传播学的引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照传播模式建立了三种电化教育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位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5]。

2)萧树滋先生(1914—2002)的思想及其贡献。萧树滋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3年,萧树滋先生与南国农先生同时进入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的实践工作,开展了电化教育的实验,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教师。萧树滋先生关注我国电教人员的管理与队伍建设,并与南国农先生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这一电教学术期刊。

两位先生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重心,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强调电化教育应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这期间,由于受1966—1976年“”影响,许多工作被迫停止或转入地下,所以没办法考证教育技术在此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之后的几年,相关工作处于逐步复苏的状态,这就为后期的迅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

198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界诞生了第三代的领军人物,如何克抗、李克东、桑新民等,以下是他们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1)何克抗的思想及其贡献。何克抗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并开发出了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将建构主义不仅作为学习理论而且作为教学理论进行介绍,系统总结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典型的教学案例。其研究领域还涉及绩效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2)李克东的思想及其贡献。李克东坚持“专题讲授”、文献译读、主题作业、作品创作、作品评价、成果交流等教学策略,他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4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功能的转变、教学进程的转变。这些观念在李克东教授的许多文献中都有体现。

3)桑新民的思想及其贡献。桑新民坚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关注高校的建设,倡导绿色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其研究主要是以建构主义为研究主线,并在1999年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

第三代的教育技术领军人物的思想,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如何将系统的方法用于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本教学。

3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之路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两条线索来谈:第一条线索是各地高校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本科阶段的专业建设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位点建设;第二条线索是中央电教馆、各地市级电教馆以及各个高校的电教馆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概况 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学制2年。1940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年。1948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专修科改为系,学制4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电教专业;1952年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3年[6-7]。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1984—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相继有18所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被评选为我国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部级重点学科。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22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有7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设置了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8]。

可见,教育技术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是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并在许多高校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是,教育技术专业要办成功,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现代教育思想创建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二是要做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教材、本科教学和硕博研究生培养这三件大事。

各级各类电教馆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 1938—1943年,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1964年,北京市成立电教站,北京市各区县相继成立电教站,全市性的电化教育初具规模[1]。1978年,教育部首先成立了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与此同时,1978年,我国创办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可见,电教馆的成立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发展是考察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各级各类电教馆、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方面优势凸显。

4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路线及支撑理念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不过80多年的积累历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2004)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4种学习理论、4种教学理论和4种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2002)中提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在《电化教育导论》(李运林、李克东,1986)中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表现出各抒己见的趋向,并没有确定、统一的定论,然而从中可以发现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是各家争鸣中均提到的。

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学科,要有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那么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即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9]。确定了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发展的支撑理论,根据南国农先生《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提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焦点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向混合学习理论的转变[10],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撑理论。但是,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所以混合学习理论的发展也属必然的趋势,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11]。

参考文献

[1]张宝志.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拾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114-116.

[2]百度百科.教育技术学[EB/OL].http:///link?url=tlnmVA9anCN76sNNF0Vl6ja6igFNv_Y_4HUJv-E-cbftOyZ3Puf9KHwZIzV7Eoz0QELEoMMRMbpylpMOfeOeuInitWXtKotuUqh34XE-S_ahKuT_HHuJbraDg-mhA27P6y58kd1EO2_UXCz-xtG8knsZY-j0qN_qTLfBUKczxte.

[3]吴在扬.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4]百度百科.信息化教育[EB/OL].http:///link?url=r9809yEpWejczrW_xqljuf79sR5974Dph2j1LN2_6I6C4hcHF_sB1XiDWS-p4BPz.

[5]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17-70.

[6]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

[7]李龙.加强史学研究 促进学科发展(一):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9

1研究目的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目的在于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在促进学生运动动作形成的规范、运动技巧的完美、运动理论的形成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努力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及二者的结合应用。

2.2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参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1.2逻辑分析法: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有关论证及结论进行推导。

3 结果与分析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它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综合来优化教学理论和实践,从而建立一套全新的学习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必须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才能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

3.1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所学到运动技能进行锻炼,达到强体健身的目的。因而,在知识爆炸、信息载体更加多样、通讯手段更加先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教育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给学生呈现出更为直观的知识信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在体育教学中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1.2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与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形势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但是,基于“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故目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时数安排较少,学生对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主要是在实践课程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结构,可以有效规避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与理论课时数不足的现象。

3.1.3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其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各种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向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5 罗燕. 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模式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9).

6 詹崇将,陈小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1(3).

转贴于

3.1.4能够有效地改进体育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更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走进了体育教学之中,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正逐步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法简单的状况。通过CAI、摄像机和摄像仪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弥补了教师讲解的不足,使学生接触到更为直观的运动技能表象,充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5能够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强调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发展前提,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更为直观的动作技术和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能够丰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加工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2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学习者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往往掌握得迅速、准确而牢固。信息技术这一新生事物在普通高校学生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或是通过互联网上大量的技战术视频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刺激的探索。

3.2.1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高级形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不同体系的知识,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方面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创造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不但可以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突破体育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向由“跟随模仿”向“探索研究”方向转变,教师教学则向“研究突破”方向转变,起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的创造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2.2建立和优化体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改善体育教学管理方法。

普通高校必须建立大型的网络数据库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各种多媒体体育教学资源,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备课平台及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利于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可使体育成绩能够实现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体质测试和体育综合成绩的输入方式选择、规则设定、成绩修改、成绩查询及导出打印等功能。为学生在大量的教学资源中快速地搜索、浏览所需的体育知识信息提供便利的条件。

3.2.3、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应用于体育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各种体育教学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领域,从而弥补课本知识更新缓慢的缺点 。

3.2.4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准确掌握动作技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个新的动作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它能以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响效果优化教学过程,降低教学组织的成本,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

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体育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将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图象、声音、动画、文字、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这些素材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交互性,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的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这样就更便于学生看清楚每个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地建立起表象,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缩短学校技术动作的泛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这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3.2.5 提高教师的信息网络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教育技术。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的功能,通过体育网络资源整合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或在课外通过网络给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材以外的内容或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

4 结论与建议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用于体育教学,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是传统教育技术无法比拟的。它可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有助于教师结合动作讲解示范,突出动作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

在此本人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应当加快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体育教学之中的步伐,用用更加现代化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应用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步取代以往传统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更加适应于时展的需求。最终达到能够更好地完成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万清华.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11(6).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10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也积极参与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我们可认真审视一下近百年来我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状况,与大量出版的画册、专业美术技法、美术画刊、画家专著等等书刊相比,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等著作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问题之我见

1.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

美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上的,“正像人类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2]因为“(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精美的彩陶、玉器等等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不同,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3]因此,人类的美术文化若要得到发展与延续,美术技艺的进步和对其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术技艺的传承的活动。美术技艺传承构成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正是在这本源的基础上,才有了此后人们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上所做的诸多拓展和抉择。所以,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是肩负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也有美术技艺传承的先行责任。当然,在人类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美术技艺的概念和范围,也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时至今日,美术技艺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狭义的技法、技术或技巧,而应该是对史前至现时期对美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美术创作、创造最基础性的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受到了一些理论的影响,认为美术创作观念是最重要的,技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他们欣然地接受或认可了“反技艺”或“无技艺”的大旗,在教学中淡化、取消对美术技艺的训练的严格性和严密性。从实质而言,忽略美术技能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最终否定和颠覆了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无论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学习,还是极端地否定技能的学习,都是不足取的态度,我们需要将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兼顾起来,鉴于当前两者关系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科学研究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美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美术史理论、美学理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新兴的思想意识流派、经验、观点等。美术史可以使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文化时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把握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宏观的美术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美术历史事实,刺激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目前的美术状况;在推崇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学生体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的精神品质。美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乐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性质和价值。美术批评理论不仅指导推进美术创作,而且作用于美术教育、美术史及促进新兴美术流派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美术创作理论则指导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规范与创新的维度中高水平地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理论可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在整体上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以及新兴的思想流派、经验、观点等等与美术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满足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美术教师担负着美术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研为根,教学为本,只有彻底放弃轻视理论的职业思想,积极参与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以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美术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对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改革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培养模式,才能尽快构建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美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新型教材和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我们美术教师应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开展美术和美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使我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3.从我国现代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服务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或者为美术专业师资和素质教育师资而学美术,这些的学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必须懂得审美,要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教师肩负着培养服务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美术人才或普及美术文化以提高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首要任务是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能称职。

四、结束语

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美术教师,拥有新时代意义的专业美术的技艺,全面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其他知识是基本的条件。在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才能既专业又全面地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完成创作、教学、科研和教改等工作。

注释

[1]朱隶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11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尝试,特别是90年代从美国引进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论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关系的依附理论之后,我们可以在这个视角下来论述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问题。

    一、我国本土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的电化教育阶段,一直到90年代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阶段。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就开始使用幻灯机。建国以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的语言类的广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设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进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文革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半瘫痪的停滞状态。1978年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1984年起,在30多所高校开办了电教专业,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七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电化教学方法体系。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却进入了另一个的阶段。随着西方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进,特别是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进,我国的电化教育也更名为教育技术。原来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开始向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这只是教育依附理论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体现。

    二、教育依附理论简析

    依附理论是产生于当展中国家论述不发达与发达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后来移植到教育研究领域,用来论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关系。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拉美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理论家和西方一些激进派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时所运用的重要分析框架,其主旨在于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

    教育依附理论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它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依附甚至依赖,这样一种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国际格局”短时内不可逆转。

    教育依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阿尔特巴赫运用了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与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他力图以“中心”与“边缘”、“发达”与“不发达”、“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等关系来逢释“两极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依附性倾向

    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基本上是从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引进和借鉴来的。特别是自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引入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教育技术的源头来自美国

    我国电化教育与美国教育技术产生都是在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国外传人的电影和播音技术进入中国,于是电化教育就这样萌芽了。20世纪初的中国不具备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都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来的。教育技术思想基础则是当时具有留学背景的有识之士主动引入的,从其萌芽之日起,我国的电化教育就深受美国的影响,这就注定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会相互影响。

    虽然我国的教育技术起源于美国,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这段时期,我国教育技术还是处在初期的本土化自我发展阶段,这可以从这段时期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上得到验证。早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存在依附现象。

    (二)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以后,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国农老先生认为,我国的电教界,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是:名称改了,学科名称,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定位变了,学科定位,由一般定位于“教育”变为一般定位于“技术”。研究领域“泛化”了,学科研究领域,变为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变得“泛化”了。培养目标模糊了。努力方向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犹如一支强心针注入了我国的教育技术,然而有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从实际情况来说,“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学科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一定的主体性迷失”,反映了自我文化殖民的心态,这不仅影响我们的学术自信心,也将对我们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依附理论的风靡一时,是西方国家有意无意的文化殖民和我们自我文化殖民心态结合的产物。

    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依附性

    从美国引入的教育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无论是是教育技术的哪个流派,媒体派也好,学习派也罢,都需要这些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的基本架构不会明显的存在教育依附理论的影子,属于中性的普遍理论。但是如果深入到某个具体的传播模式,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渗透了西方思维的一些模式。

    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学习论都是植根于西方的社会和人文背景,这跟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背景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思想急剧变革的时代,但是我们需要承认,无论是社会形态如何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是不会在短期内就会改变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动物属性,忽略了人的主观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我国本土的学习理论却是倾向于人文的教化作用,通过具体的某个有影响力的任务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也兼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有待商榷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具体的学习环境引发教学,但是我们在研究某个具体的情境时发现跟我们当前的生活情境是大相径庭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一种学习理论,过于依靠人的主观学习动机,这跟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不协调的。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的是中庸和谐,强调具体典型人物的教化作用,个人的自主化的建构学习是没有合适的发展土壤的。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其他的理论体系,诸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理论更是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

    2.教育技术实践的依附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实践和应用主要是按照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的框架进行的,忽略了这些框架在我国当前特定的国情下实施的合理性。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篇12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尝试,特别是90年代从美国引进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论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关系的依附理论之后,我们可以在这个视角下来论述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问题。

一、我国本土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的电化教育阶段,一直到90年代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阶段。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就开始使用幻灯机。建国以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的语言类的广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设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进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半瘫痪的停滞状态。1978年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1984年起,在30多所高校开办了电教专业,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七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电化教学方法体系。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却进入了另一个的阶段。随着西方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进,特别是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进,我国的电化教育也更名为教育技术。原来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开始向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这只是教育依附理论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体现。

二、教育依附理论简析

依附理论是产生于当展中国家论述不发达与发达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后来移植到教育研究领域,用来论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关系。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拉美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理论家和西方一些激进派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时所运用的重要分析框架,其主旨在于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

教育依附理论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它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依附甚至依赖,这样一种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国际格局”短时内不可逆转。

教育依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阿尔特巴赫运用了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与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他力图以“中心”与“边缘”、“发达”与“不发达”、“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等关系来逢释“两极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依附性倾向

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基本上是从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引进和借鉴来的。特别是自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引入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教育技术的源头来自美国

我国电化教育与美国教育技术产生都是在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国外传人的电影和播音技术进入中国,于是电化教育就这样萌芽了。20世纪初的中国不具备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都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来的。教育技术思想基础则是当时具有留学背景的有识之士主动引入的,从其萌芽之日起,我国的电化教育就深受美国的影响,这就注定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会相互影响。

虽然我国的教育技术起源于美国,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这段时期,我国教育技术还是处在初期的本土化自我发展阶段,这可以从这段时期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上得到验证。早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存在依附现象。

(二)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以后,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国农老先生认为,我国的电教界,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是:名称改了,学科名称,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定位变了,学科定位,由一般定位于“教育”变为一般定位于“技术”。研究领域“泛化”了,学科研究领域,变为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变得“泛化”了。培养目标模糊了。努力方向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犹如一支强心针注入了我国的教育技术,然而有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从实际情况来说,“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学科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一定的主体性迷失”,反映了自我文化殖民的心态,这不仅影响我们的学术自信心,也将对我们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依附理论的风靡一时,是西方国家有意无意的文化殖民和我们自我文化殖民心态结合的产物。

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依附性

从美国引入的教育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无论是是教育技术的哪个流派,媒体派也好,学习派也罢,都需要这些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的基本架构不会明显的存在教育依附理论的影子,属于中性的普遍理论。但是如果深入到某个具体的传播模式,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渗透了西方思维的一些模式。

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学习论都是植根于西方的社会和人文背景,这跟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背景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思想急剧变革的时代,但是我们需要承认,无论是社会形态如何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是不会在短期内就会改变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动物属性,忽略了人的主观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我国本土的学习理论却是倾向于人文的教化作用,通过具体的某个有影响力的任务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也兼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有待商榷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具体的学习环境引发教学,但是我们在研究某个具体的情境时发现跟我们当前的生活情境是大相径庭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一种学习理论,过于依靠人的主观学习动机,这跟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不协调的。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的是中庸和谐,强调具体典型人物的教化作用,个人的自主化的建构学习是没有合适的发展土壤的。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其他的理论体系,诸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理论更是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

2.教育技术实践的依附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实践和应用主要是按照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的框架进行的,忽略了这些框架在我国当前特定的国情下实施的合理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