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核算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48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1

由于长久以来农牧民都习惯于凭借经验来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满足于掌握大概的收支情况的状态,很难碰到有记账习惯的农牧户。所以对于一些有关生产经营的动态数据,比如近几年的收支变化等,无法提供详细、具体的数据资料,导致在分析过程中难以对样本户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较长时段的动态的分析,职能采取跟踪调查的方法,而这又会受到科研经费、时间、调查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2.牧民采取不同品种、大小羊只混放、混养的形式

根据调查结果,牧民在绵羊生产过程中,一般不会对不同品种进行分别管理,在饲喂时也不会根据羊只的大小来确定饲料量,习惯用平均法来决定饲料量。所以成本核算只能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来进行总的评价,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核算。

3.核算理论依据不充分,一些费用的处理需要靠经验或推测来处理

在绵羊生产成本核算过程中,一般都是运用畜牧业生产成本核算方法,以现有核算理论为指导,对样本户实际发生的费用按理论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归类,再进行核算。但随着新疆绵羊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的多样化,现有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行生产方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对一些费用的确定及归类方面,因没有直接的理论依据,只好凭借样本户的经验,采用推测的办法来处理。如在新疆牧区条件允许的地方摩托车已经替代了乘骑马,牧民大多都是骑着摩托车放牧,这意味着放牧环节会发生燃料费用、修理费用、租用费用等,而这部分费用在绵羊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是逐渐加大的趋势。同时,牧民拥有摩托车后在生活、生产环节都会使用,引发出了如何划分用于生产部分的费用的问题,即用摩托车放牧时的燃料费用标准的确定问题。目前只能以样本户对日常摩托车放牧时的耗油量的经验判断作为标准来进行核算。此外,还存在雇用人员同时从事两项以上的不相关生产活动时,对绵羊生产劳动投入部分的确定问题,即工资费用的确定问题,目前也只能以牧民提供的信息自行划定标准来进行分别核算等。

二、解决途径

1.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提高对调研活动的认识

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引导农牧民正确认识和看待调研活动。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分辨能力,使其能够了解和判断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行为与各高校师生及不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的调研行为的区别,认识到进行基层调研的必要性和对其的益处。端正农牧民对调研的态度,以提高农牧民和调研人员的相互信任程度,改变农牧民迫于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安排而被动接受调查的现状,使其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类调研活动,以保障各项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配合调研行为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义务制度化、法律化。

2.帮助农牧民养成记账习惯,提高调研效率和成果转换率

针对被调查的农牧民无法提供具体数据资料和动态数据资料的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如通过宣传使农牧民认识到记账的必要性及意义、系统地教授具体的记账方法、安排有关人员进行记账行为指导、建立相关制度等方法,形成每一农牧户都有自己的生产经营账本的局面。鉴于现阶段新一代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均有所提高的实事,本研究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如若实现,既便于农牧民具体了解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目标利益的实现程度,又能保证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顺利获取有关农牧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具体的数据资料,并能够以此为依据客观、全面地反映不同阶段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

3.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管理水平

虽然说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发生转变,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但新疆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因受生产环境条件和自身因素的约束,在生产管理的一些方面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手段,改变农牧民在绵羊生产过程中的粗放经营现状,帮助和指导农牧民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集约化生产,实现对不同品种绵羊和不同阶段绵羊的分别管理,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和饲养技术,以实现提高绵羊生产质量、节约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绵羊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2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3

资本核算与国民账户体系的关系紧密,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存量净额都已经是国民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存量核算是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资本负债核算的组成部分。固定资本消耗是不能脱离资本存量数据单独计算,它是存量核算的重要结果,在[文秘站:]生产账户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服务核算是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力研究中的重点,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其应用于宏观经济统计当中,一些国家也尝试将资本服务纳入本国的国民账户,2008版SNA中,资本服务已经以补充表的形式初步列入体系内容之中。

该章首先介绍资本核算发展的具体背景,然后从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本文的选题意义,并给出本文的逻辑结构。

1.1研究背景

资本核算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固定资本消耗与纳入国民负债核算的资本存量核算很早就已经引入SNA中,并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SNA存在三个十分重要的版本:1953年版、1968年版和1993年版①。这三个版本在SNA的发展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分别代表SNA在孕育期(1939-1952 )、初创期(1953-1967)、成长期

(1968-1992)和成熟期(1993年以后)的发展状况。鉴于新版SNA的公布时间就在2008,其对SNA的影响力尚未可知,因此2008版SNA不包含在以上讨论之列。其中,前两个版本由联合国单独编写,1993版与2008版开始由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编写。

1968版SNA正式将资产负债核算纳入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将存量核算引入体系。资本存量净额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之一,因此资本存量核算是资产负债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存量净额和固定资本消耗都是资本存量核算的主要估算结果,在1993版和2008版SNA中,资本存量净额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指标;而固定资本消耗作为总额与净额之间的扣减项,在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使用账户以及积累账户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资本存量核算在一国SNA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鉴于核算水平较低,一些国家还没有依照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资本存量核算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官方统计基础作为实际应用的条件,这也无疑成为很多国家很难短时间内建立系统的资本核算的门槛。

虽然很多国家的资本核算停滞在存量核算,但一些核算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在成熟地存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资本服务核算,在扩展资本核算内容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DECD国家很早就开始公布资本存量数据,因此

这些国家有关资本存量核算的实际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并在2001年汇总现有的理论成果形成《资本测算手册》,这对世界范围的资本核算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手册内容涵盖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存量、资本服务,总结了一直以来资本测算的理论成果,详细说明了一些基础的测算技术方法,对于各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也做出分析解释。近些年来,资本服务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本服务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着起来,资本服务数据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分析中。很显然,资本存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研究的需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将资本服务作为官方数据公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资本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趋势。OECD鉴于这些年来资本服务的快速发展,将较为完整的资本服务理论内容和实际应用方法总结在一起,并于2009年出版《资本测算手册第二版》。该手册一方面整理出资本存量测算中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相关计算,一方面大量扩充资本服务的理论内容,将资本服务与资本存量放在同一个计算框架之下。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4

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现状

中国开展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国政府于1994年正式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之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①完成了“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该研究应用了生态定位站的长期观测数据,结合了一些实地调查资料;②与世界银行合作,采用世界银行“真实储蓄率”的概念,开展了真实储蓄率的核算,并在山东烟台和福建三明两市进行了试点;2000年开始,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03年开始,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建立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模拟系统研究以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2004年,开展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项目有:①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文本).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课题;③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中国八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能源使用、大气排放趋势;④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水、工业污染、森林、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⑤组织翻译出版了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一2003》;⑥正在进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污染物实物核算、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研究工作。此外,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持召开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关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主要著作有《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综合核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环境经济与环境经济核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环境核算体系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绿色核算》、《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1)SNA及其附属卫星账户SEEA的介绍和认识方面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联合国1993版SNA及2000版、2003版SEEA公布之后,学者们对这一新鲜事物进行了分析解读。高敏雪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测度论述实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重要意义.认为环境经济核算实质是有关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ll3l。雷明、张东光、张建华对SNA和SEEA给予比较和评述,肯定了SEEA的重大意义。向书坚介绍了包含环境账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并将其与SEEA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NAMEA的思路。许宪春、刘红艳、陈杏根、李静江等对SEEA的基本框架、估价方法、实施途径和数据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我国绿色GDP(EDP)核算理论问题探索。

首先是EDP核算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杨缅昆在《统计研究》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及其相关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杨缅昆对一些学者将环保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从GDP中剔除出去的主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商榷,并对研究绿色GDP时缺乏理论支持,对只是热衷于开“菜单”调整GDP的做法不大满意_15I,对环境退化核算提出了理论模型。杨缅昆、刘树和许秋起、杨灿还就EDP核算中资源价值是否进入产品、资源价值应否计算中间消耗、资源价值在EDP核算中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廖明球区分了GDP绿化和绿色GDP,认为计算绿色GDP就是在GDP基础上扣除非生产经济资产的耗减和非生产自然资产的降级。其次是关于我国绿色GDP核算框架构建的研究。张东光构建了我国环境一经济一体化核算框架.建立了包含环境因素的生产账户。钟兆修分析了城市绿色GDP的两种核算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开创性探讨了开放式绿色GDP核算问题。

周景博认为中国对SEEA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对SEEA实施步骤及其在中国实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㈣。雷明在SEEA通用框架基础上.围绕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征.结合国内有关研究,提出了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CSEEA)框架。

(3)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实现途径的研究。

环境经济核算主要思路有:体现“压力一影响一反应”框架的环境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立足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描述的自然资源账户、投入产出模式下的环境经济实物核算、以EDP估算为中心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和着眼环境保护活动的实物和货币核算。这些核算思路在实践中各有难点.需要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环境、生态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绿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降级损失的估算问题。

王永瑜就目前理论界争论较多的资源耗减价值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澄清,并建立了资源耗减价格模型。谢诗芬在绿色GDP核算中应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是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计量方法。此外,一些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4)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的研究

李忠魁等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认为北京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其中林地价值20.8亿元.林木及产出价值159.16亿元.环境服务价值2l19.88亿元,社会效益价值13.53亿元[191。姜恩来等对海南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论为海南省森林资源的存量价值为325.90亿元。此外,杜丽娟等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牛继宗等对山东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沈炜等对黑龙江省友好林业局森林价值进行了核算。聂华对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探讨。曹克瑜提出了将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数据来源及实现途径,特别指出其实现途径可有两种:纳入GDP核算和纳入资产负债核算。张颖综合借鉴了已取得的成果,计算出了我国2002年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数值。

2.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实践情况

我国学者对环境经济核算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至今已开展了北京、山东、黑龙江、山西、海南、重庆以及其他区域性的实践研究。如张军涛估算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损失价值.结果达29.6l亿元:王舒曼估算了江苏省大气资源的价值,并以此对GDP进行修正;王德发试算了上海工业绿色增加值:段志刚等编制了北京市社会核算矩阵。现以重庆的工业污染核算、张掖环境经济核算、宁夏基于环境的投入产出核算和海南森林资源核算为代表予以介绍。

(1)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

秦瑶、陆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重庆市工业污染环境核算实践[201。他们采用治污成本作为环境降级成本核算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基本思路是:以工业污染的实物量核算为基础,通过环保支出调查确定工业“三废”治理成本。一方面就当年实际处理的工业“三废”核算实际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就未处理量核算虚拟降级成本,进而根据环境降级成本GDP进行调整。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环保核算提供了一种从污染物治理视角出发的核算思路。

(2)宁夏地区绿色投入产出核算。

雷明、胡宜朝应用绿色投入产出核算技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背景,编制出了宁夏地区1992年和1997年绿色投入产出表l2l_。该表的结构框架中包含8个能源产业部门及35个其他非能源产业部门共43个传统产业部门、3种能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使用和3种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3个资源恢复部门和3个污染治理部门。结果发现,1992年宁夏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动用量分别为当年资源生产量的1.86倍、3.05倍、1.91倍。并得出1992年和1997年三种能源完全消耗系数、资源恢复贡献、三种污染物直接排放(产生)量和完全排放(产生)量前15个行业排名。

(3)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陈东景在其博士论文中以联合国SEEA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干流中游的张掖市为研究区域.从而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首次应用于我国内陆河流域。该成果建立了张掖市2000年的以水资源核算和环境污染核算为重点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账户,并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模型。结果发现:2000年张掖市环境保护的总支出额为4682.5万元,主要发生在“三废”治理上: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生产总值(EDP)为50.87亿元,比传统净国内生产总值(NDP)减少了8.43%;该市煤炭、水资源、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的环境总成本为4.681亿元,其中水资源过度使用的成本为1.9793亿元,煤炭的枯竭成本为1.3356亿元,环境维护成本为0.7379亿元。

(4)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的综合核算。

海南省地处热带.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中国林科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组织对海南省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核算。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实物量核算、热带森林资源价格研究、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以及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项目编制出了1995—2000年海南森林资源实物量变动核算表、海南森林资源价值型核算表、海南绿色GDP森林核算表、资产负债森林表和国家财富森林表。

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观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经济核算研究已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其理论和方法也在日趋完善.但环境经济核算作为一个前沿和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有待完善。

目前环境估价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论较大。资源价值的实质还不明确.这成为实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的一大障碍。

(2)生态环境的会计、专业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的协调统一研究有待加强。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5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尤其个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个体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的企业老板不太重视财务部门管理,有的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在一定阶段不是会有问题的,但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必须有一定专业水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操作性财务方面意见,企业的发展要重视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发展要重视会计高级人才培养,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成本核算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核算是一个企业经营的财务支出。企业成本核算是对一个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支出进行科学核算,这也是一个企业规范的标志之一。企业核算是一门技术型强的核算,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科学核算,不仅要核算出企业近期的财务支出,还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资金流的走向有一个科学的核算,对企业发展起到预测作用,对领导的决策起到建议性作用,企业生产根本目标就是追求更大利润,降低成本也是追求利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是实际可行的。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发展,让专业会计对企业成本进行科学核算,做一个长期规划,分析企业现在状况,未来的发展走向,让有限的资金能正确的使用,对企业发展起到财务应该有的作用,对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效益,扩大市场都有一定保障作用。科学的进行预算,让企业能健康发展,对企业资金调控起到积极保障作用,让企业科学的发展,在激励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理论落后与不合理

我国企业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发展势头非常良好,原有的企业成本核算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本依据,落后的理论对实践不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我国的企业主要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关系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企业家很少,都知道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现在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很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能起到积极指导作用,有的时候促使成本核算不是很准确,缺乏一定实践性,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理论素养培养,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全面化

现有企业成本核算缺少理论指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够全面具体。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其特点就是对一些特殊资产、无形资产等知识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深度不够,但这些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素。企业发展中心是如何增加利润,企业家不太关心会计成本核算的内涵,内涵建设是一个非具体内容,但忽视内涵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利于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生存,因此企业必须保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这一项目,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具体案例分析

(一)在建工程成本核算

一般来讲,成本部门会每月定期向财务部门提供公司的成本数据,并将动态成本表交给财务部门。产品类型不一样,会导致平方米单方成本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假设本项目为单个产品类型,每平方米单价为7000元,建筑面积总共4万平方米,那么总投资成本为40000x7000=2.8亿元。

(二)完工成本结算

工程完成施工后,便在完工成本中增加了在建成本,在主营业务成本中增加了完工成本。若动态总资产固定,那么完工成本中的结算部分就和主营业务成本中的对应部分相等,但动态总资产中如果有变化,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企业成本核算在企业应用的案例很多,即使在理论、技术上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成本核算规章制度

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现有的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不多,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对会计成本核算重视不够,会计成本核算要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保驾护航,企业也出台相应文件,让会计成本核算成为一种常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居多,但会计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主要进行外部引进高级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会计出去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核算方法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都是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企业在选取核算方法时,必须按照自己的产品类型,生产步骤,应用适合自己的核算方法,不能盲目地追求利益。

总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不多,对实践指导作用不强,企业高管对会计成本核算重视不够,这都是阻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发展的瓶颈,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辅助作用,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企业,有利于在激励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商论,2015,(8).

[2]赵英会. EOQ模型在企业库存成本优化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5,(13).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9-02

一、引 言

成本会计原属《工业会计》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并未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开设,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计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的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职能的重要性目益显现。为适应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成本会计》课程成为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现状

(一)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目前国内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沿用传统制造成本法,讲述从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一成本计算方法为止。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对成本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只注重成本计算、核算转化为应具备成本计算、核算和分析判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就必须转变观念,突破原教学内容体系,对《成本会计》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二)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动手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长期以来一贯遵循“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基本停留在书本和课堂,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对企业、车间、仓库、流水线和工艺过程缺乏空间的概念;对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管理要求等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无法和现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想结合。在教学安排上。按一个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理论教学一般持续17周,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1周,主要内容是校内实验性模拟实习,实质是大作业,就是把在理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大作业的形式再复习巩固一遍。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对以制造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及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理论教学与卖践教学相分离,课程架构有待调整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在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成本会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有部分课程内实践学时,但是由于受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在结构上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衔接和融会贯通,课程架构的重整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成本计算、核算和分析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破与传统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学科体系特征,围绕职业能力标准,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经大量的社会调查,结合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应包括成本核算原理、通用成本计算方法、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成本分析和控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度,重点在第三模块的具体运用。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成本核算原理和通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成本核算原理部分涉及的计算方法很多,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制造费用的分配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也有7种方法之多。对于这些方法的讲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占用了相当多的课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各种方法的计算上,而忽视了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下各种方法的选择和实际应用,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理论教学中凸显各种分配方法的共性,使学生了解各种分配方法的个性。(以制造费用分配法为例)

(三)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要保证。要使学生明确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熟悉产品的加工步骤、掌握依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控制方法,从校内的成本会计独立实训来说,一方面应有仿真性较强的实训软件做保证,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做引导;从校外的成本会计实习来说,应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工业实习基地做全面的参观,让学生亲眼目睹生产工人是怎样从原料一步步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的,再到财务科了解成本核算的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及成本核算管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主干课程的考核都实行了考教分离,建立了试题库。期末由教务处或考试中心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进行考核。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可事先提出采用开卷、闭卷或开闭卷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但实际上这种考核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的实际应用能力,现在有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年年拿奖学金,学科成绩门门优秀,但是下到企业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抓瞎,无法做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为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成本会计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结课考试(40%)综合评定。在平时的过程考核中注重技能操作考核,将本门课程的课程内实训、独立实训和校外实习均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发展,如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环境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等,旨在拓宽学生视角,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可持续学习动力。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7

1.确定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且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

转贴于论文联盟

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论文联盟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8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WWw.133229.COm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9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供产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10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当期存在的各种核算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我国各个企业的核算提供了便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相对复杂的因素也融入到了企业成本核算中,此时,仅仅靠传统的成本核算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各种变动的因素。可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需要我们加以注意:(1)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不具有实时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已经和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相结合,成为了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这一部分因素考虑进来。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处理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的时候显得稍有滞后,无法及时的反应出流动性因素的存在,缺乏可操作性。(2)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真实的反应间接费用所产生的成本。所谓间接费用,就是指在不同项目和不同产品中,是否能够同时损耗的材料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多存在于生产部门或者是各个单位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费用中,它和每个项目和产品中所存在的直接费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部分间接费用的计算,成为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一个盲点。(3)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计算出对于环境的真实损耗。事实上,无论是任何一种企业,只要其生产,只要其经营,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向自然进行索取,这部分虽然不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对环境的损耗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需要计算在成本核算中。我国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因素,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二、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产生的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我国乃至是整个地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威胁和损害。但是,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这一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还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这导致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自然损耗越来越多。可以说,对于大自然来说,它也有它存在的极限,它不会无休止的承受对其的践踏,它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因此,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理论就是在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程度上产生的,以清晰的向企业表明其核算所需要的环境成本,引起企业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依据分析

(1)从扩大制造者责任理论出发,将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化。从扩大制造者责任角度出发,它是将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结合起来进行一个社会责任的评估,并将这种这回责任转嫁与制造者身上,成为制造者的一个责任。从实质上来说,扩大制造者责任这一理论思想实质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将对于环境的浪费归因于一种或者是几种因素上,使企业在资源损耗上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加强对资源的重视。(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原理的有一理论基础。所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质上是指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存续的全过程,既有生存也有消亡,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体现。与此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分析,从而对产品各个部分和各个阶段对于环境的索取和对于环境的浪费,是对资源损耗的一个综合性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从各个环节共同入手,综合性的对产品生命的各个环节进行透视的一种理论,它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3)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是企业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最终理论支持。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不停的向环境索取,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企业从环境中获得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这种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和再利用获得新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对资源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就是对这种利用的一种综合体现,为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综上,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是在充分尊重环境和充分利用传统核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正在以一种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间接费用损耗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依据。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11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wWW.133229.cOm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供产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篇12

【关键词】

军工企业;成本会计;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军工企业内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采取的是以制造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部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说,无需将产品的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是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计入到产品的成本当中,只有在产品销售以及毁损时才将其扣除。随着军工企业业务规模和生产内容的日益扩大,其业务范围涉及到军工科研、民品科研以及型号批次生产等,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为了实现对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员工绩效的考核等,军工企业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只有不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益的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国家改革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军工企业长远发展。军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成本管理理论与观念滞后、对成本工作不重视

相比较我国成本会计之前的发展状况,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成本管理发展步伐较慢,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由于成本管理理论系统的缺乏,在实际中,军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观念便没有预期的那么强烈,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就会忽略运用一些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加强对所生产产品的管理和规划,相反,一味去追求高收益,这便使得军工企业在使自身收益增加的同时,成本也随之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成本管理观念并没有深入军工生产企业当中的同时,他们对成本管理工作就不会予以重视。在日常中不重视成本管理,极端地去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会使得在整个军工企业内部形成成本管理慵懒的局面。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军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到其他部门,需要它们的配合才能加以完成。往往在现实中,当财务会计部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以便于划分成本核算的单位和费用,这时候,会由于在军工企业内部对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给予重视,其他部门就不会通力配合财会部门,这便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不便。这种局面的出现会从根本上影响军工企业效益的状况,更为甚者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混乱

核算分类以及分类的准确性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数额,才能更好地核算不同型号产品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规划。但是,在我国军工企业内部,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的混乱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账目类别的划分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这样不固定的情况,使得成本费用核算的整体情况会出现问题,并且这样不一样的标准会让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觉得企业并不重视对成本的管理,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懈怠。其次,军工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并且对于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但是有些军工企业为了图一时之便,对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采取同一种核算标准,这便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不真实,并不能够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最后,账簿和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军工企业对账簿和成本核算的制度管理并不规范,这一方面是由于内部的重视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够严格,执行力度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跟不上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成本费用划分界限不明确,成本信息失真

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它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这种成本费用划分的正确与否是成本费用核算工作的前提。在有些军工企业内部,对于直接归属于产品的成本的费用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但是对于间接费用,需要按照固定标准进行分配的费用往往缺乏固定的分配标准,有些军工企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分配标准,这些标准也是不准确的,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状况。由此可见,成本费用标准的不明确性,会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情况,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出现不完善的情况。

二、提升军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强化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是丰富的理论内含,只有完善的成本会计理论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因此在理论上,国家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每年应当发出更多的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课题,选择那些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界和实务界共享。并且可以基于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以此来引导成本会计核算的实务工作。理论工作的完善并不代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在军工企业中运用妥当,要想在军工企业中彻底贯彻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就应当在企业中强化成本管理的观念。成本管理观念的深入贯彻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在上层的管理者之间应当强化对成本的核算理念,由此向部门内部深入。另外,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成文规定,这样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按照计划执行下来。再者,应当要求除了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的配合,应为成本的核算涉及到很多部门,只有充分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成本信息,才能更好地控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二)规范账簿以及分类账户的管理工作

理论和观念的管理是基础,有了基础不能加以严格的运用,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言也无济于事。因此,军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对账簿和账户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结合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的标准,这种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应当在不同的时期加以执行,这样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对产品的优化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标准,不能图得一时之快而采取并不合适的成本核算标准,从而将成本核算工作给白白浪费。关于账簿的管理,军工企业应当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设置,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执行。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一家特大型的军工企业,它对于下属子公司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都有固定的标准,集团公司除了有特别的需要之外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

(三)明确成本费用的划分界限,提升成本信息真实性

对于成本费用额划分界限,应当固定一种最适合产品实际情况的成本费用核算的方式,有些成本费用能够很明确地划分到一定的产品身上,但是有些成本费用并不能够明确地加以分配。对于不能够明确划分的成本费用类别,军工企业在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同时,也应当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情况,这样的划分界限才能够更加符合产品的实际生产状况,才能够以此提供更加精确的成品成本信息。

三、结论

军工企业尤其是特大型的军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对于国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军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注意到产品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有在追求产出并且同时兼顾成本时,才能够使得收益最大化。虽然军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问题依旧存在,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