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7:40

口译教学论文

口译教学论文篇1

二、CBE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口译教学论文篇2

【Abstract】Thepurpos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todevelopappliedtalents.Accordingtothedemandofmarketdevelopment,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isofferedinmanycolleges,butit’sstillunderexploration.Thisarticleanalyzesseveralproblemsinteaching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discusshowtosolvethoseproblems,improvetheteachingefforts.

【Keywords】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Teachingobjectiv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正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对口译这种即时、高效的语言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教学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但仅仅靠高校培养的学生来满足日益蓬勃的市场需要是不够的,各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参与进来,培养符合不同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与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口译人才的教学目标相比,多数高职院校更偏向培养能从事一般商务活动口译的人才,所以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是高职院校今后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学生只关注过级考试,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机械化。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第三、四批次的学生,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是很大。面临高校扩展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倍感压力,不得不忙于备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只经过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能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口语和听力方面都未能过关。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很少能安排时间关注与自己所学英语专业或考级无关的学科,对经济、政治、商业、财务、管理等百科知识了解甚少。而商务英语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一般进入大三就会接触。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学这门课程就明显感到很难,基础知识和百科知识都缺乏,更别提掌握在具体商务活动中应用英汉两种语言灵活互译的能力了。这些学生大多只能采取机械的背诵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方法,但对一些术语的真正内涵往往一知半解,当然也就很难在商务口译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欠缺统一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列为中国高校专业必修课,有些重点院校或是翻译学校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口译教学的研究。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对这门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欠缺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都只能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自身和学生特点,很容易造成目标过高,学生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面较窄。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教学能力还要有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这两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有所提高,但在实践经验、师资组成、教学态度和国际交流方面仍有所缺陷。目前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英语教师;第二类是各种证书培训机构的培训师。但这两类教师都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第一类教师基本没有商务英语口译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第二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培训,只研究考证内容和技巧,知识面较窄。

二、对策

1.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倾向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能有机会进入国家经贸委、政府外事办以及跨国企业等充当专职口译员,多数情况下,招收他们的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工作后能身兼数职,口译能力只是其中一种,能接触到的口译内容为经济特别是外贸业务方面的题材。因此,高职院确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口译类的专业过级考试,而应该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商务口译技巧,能承担商务谈判、商务会议等商务活动的一般英汉口译工作。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一致。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知识面。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时,希望能较为娴熟的在具体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英语,但仅是机械的背诵记忆,积累词汇,很少花时间接触其他百科知识。有些学生对诸如中国邻国首都、国家领导人等的常识都磕磕巴巴反映不过来,更别提接触科技、财经类知识,而Gile(1995)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中就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knowledge.)学生不花时间来接触其他学科知识,也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际(LillianH.Chaney&JeanettesS.Martin.)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因此,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将一种文化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知识面是当前学生学好商务口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一些专题阅读、跨文化交际或者视听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视听说》、《欧美文化入门》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书目,也可以是网络等其他媒体上的畅销书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成功的教好商务英语口译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和其他学科知识,扎实的口译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口译经验。在上文提到,高职院的师资力量主体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加强口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关部门应派教师参加口译研修班,或是去专门的翻译学院培训学习,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同时也要增强实战经验,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调研或是兼职。现在,很多高职院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是同时上几门不同课程,就是一周十几节、二十节课,带一两百学生,连备课时间都不够,更别提挤出时间走访企业调研或是兼职,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学校学到的是脱离市场的知识,或是滞后的信息,这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这些专家不一定非得是高校口译研究人员或教授,可以是来自企业的职业译员。这样既可以给教师减负,让他们有时间去企业兼职或是去参加修研班,同时还可以通过与这些职业译员的交流,吸取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训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卓有成效。

4.现代多媒体手段帮助组织课堂教学,模拟真实商务口译现场。

口译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商务口译理论和技巧之外,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译操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大多数的商务口译教学活动虽然在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多数教师还是沿袭过去的笔译课程的模式,自己朗读课文或听磁带,然后学生逐句翻译,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翻译,缺少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协作的机会太少,缺乏真实口译环境的临场感;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会感到枯燥,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及运用给商务口译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课的综合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处理手段便捷,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再现真实商务口译的现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5.结合市场需求编写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教材

学生、教师、教法及教材是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现在市面上的商务口译课教材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传统教材,另一种是以主题为特点的各项交际能力型综合训练教材。前一种教材强调语言训练,内容过于书面化,对于语言程度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第二种教材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果是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因编写时间较长,内容比较滞后;而如果是国外直接引进版的教材又脱离了中国国情,因此,这些教材都不太适合高职院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商务口译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到企业单位调研,与一线的职业口译人员或行业专家研讨,根据具体岗位工作可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编写出既适应学生实际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材料。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两种能力融合的集中体现。商务英语口译与商务知识紧密联系,其专业性和时代性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专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特点,研究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5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Mark&Moira,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口译教学论文篇3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法在商务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3.1商务接待口译中情景创设

在商务活动中,商务接待是比较容易的口译环节,主要有接送外宾;致辞等。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要注意采用分组的方式,从而确保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扮演商务口译中的不同角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是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口译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与必要的帮助,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商务场合礼貌用语及文化差异。

3.2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创设

相比商务接待口译,商务陪同口译难度较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就地取材,以所在学校为参观地,或者某一景点作为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教学场景。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一组,可以使用道具对教室进行布置,如使用大屏幕投影、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也可使用图片等传统教具来模拟真实商务陪同场景。在课前预习时要布置学生对本校所在地区的著名景点进行英语介绍,以便为进行商务陪同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口译准备。以沈阳为例,可选择沈阳世博园、沈阳故宫等景点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选择某一场景进行模拟口译,在口译过程中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翻译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要让学生知道在口译过程中出现某一词汇不会翻译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处理这样的突发状况呢?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与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积极的投入到口译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向对方发问来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讨论锻炼其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以便在日后进行真正的口译活动中应对自如。

3.3商务会议口译情景创设

相对于其他情景中的口译,商务会议口译难度比较大,因为场合的正式性比较高,专业性也比较强,那么对于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不同行业的商务知识,这样对于口译的教学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更多的讲解与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教师,相关商务知识比较匮乏,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尤其对于在商务谈判中的合同、协议、条款等专业知识要了解清楚,以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4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4.1情景教学法提供的情景是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的模拟口译练习

也不能代替真实的口译活动口译考验的是口译员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平时的口译练习中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紧张的感觉,因此这种模拟仿真的教学法针对口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达到和真实口译一样的效果。

4.2模拟情景体验效果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个体差异,因此在这种模拟仿真的情景中进行口译训练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

在高职口译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商务口译情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需要注意,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多的语言指导,要尽量给学生留出空间来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口译教学论文篇4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口译教学论文篇5

一、引言

“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邓刚(2001)’对图式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图式是记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社会一文化知识和其它知识,也包括己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图式理论现己被广‘泛地用于听力和阅读研究。阅读理解或听力理解实际上是输入信息中的前景(foreground)信息和读者或听者头脑中已有的背景(background)信息的动态交互过程,背景知识其实就是已存入人头脑中的图式信息(schematic knowl-edge);语言的缺陷可以通过激活图式的能力来补偿,从而提高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

口译(包括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一种即席的口头复制过程,将一种语言所述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涉及如何由源语(source language)向译入语(target language)转换的全过程。与笔译不同,口译有它的特点,即译员必须及时地、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翻译。这就要求口译人员较强的自身素质,如双语基本功、口译技能、记忆力、知识面等。同时口译人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多面手”的角色,具体表现为翻译员、接待员、导游员、宣传员和联络员(李郁青,2005)。但对于译员来说,口译中最难的莫过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可以说,口译是翻译文化而不是语言。因此,口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决定其能否把握翻译尺度且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衡量一名优秀译员的重要准绳。

刘件福(2001)已尝试以图式理论为框架,用实验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背景知识在英语口译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其研究结果如下:(1)背景知识与口译成效(success of oral interpretation)呈正相关,背景知识对口译的各个环节均有促进作用;(2)在语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有无背景知识可能会导致口译成效的显著差异;(3)口译成效与语言(包括源语和译入语)水平相关;(4)口译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并非完全取决于某一个因素,如背景知识。本文只就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因素在口译中的作用用图式理论加以理论阐释,突出跨文化意识在口译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文化图式在口译中的作用

(一)口译中图式的分类

口译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些因素包括口译人员自身素质(如双语基本功、口译技能、心理素质、记忆力、背景知识等)和外界非语言因素(环境舒适度、外来帮助、话题难易度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用图式理论来解释,总结为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文化图式(culturalschemata)和语言外图式(extralinguistic schemata) 。

口译中译员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为双语基本功,如听力敏锐度、语音语调、句法和词汇量等。语言图式主要通过语境(上下文)、源语和译入语的篇章差异(句法结构)、文体差异(正式或非正式,特定文体或一般文体)等体现出来。非语言因素如译员的心理素质、背景知识、话题难易度、讲话人意图动机和环境等可归结为语言外图式。下面重点谈谈文化图式与口译的关系。

(二)文化图式与口译

刘明东((2003)认为,文化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不难得到结论:文化翻译包括口译就是要理解并编译(decode)源语中的文化图式,然后重建(reconstruct)译入语中相关的文化图式。这就要求口译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文化图式信息来解译源语中的文化图式,且译入语中文化图式的重建要能激活起译员头脑中的文化图式信息。只有做到这两方面,口译才能表达出原讲话的全部内容,并且易于听懂。比如,在翻译中国古代四大美人时,把西子比作Chinese Cleopatra,就很好地建立起英语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图式,突出了西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遇到外国人不熟悉的建筑雕刻一一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由于与西方的独角兽(unicorn)相似,于是解释为Chinese unicorn就比较好。

在此,难免要提到语言的文化可翻译性(translatability ofcultural schema)问题。不同的翻译理论家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就中英文来讲,是可翻译的,口译更是如此。就以有中国特色的习语"三教九流”为例。译者可以翻译为people ofall sorts or people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backgrounds,但听者可能还想知道”三教”和”九流”具体指代哪些。这时译者要加以解释,”三教,,指儒教(Confucianism)、佛教(Buddhism)和道教(Daoism);”九流,,指((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s),分别为儒家(the Confucians)、道家(the Taoists)、阴阳家((the Yin-Yang),法家(the legalists)、名家(the logicians),墨家(the Mohists)、纵横家(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杂家(the eclectics)和农家(the ag-riculturalists)。再tEi如,我们称赞女子美丽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种情况,译员可以翻译为’’Her beauty isbeyond description",再进一步解释”In Chinese, we often saythat 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nd goose falldown and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

(三)跨文化意识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口译教学论文篇6

一、引言

口译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院校试办翻译专业,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走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之路。要想成功实践这条新路,必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翻译释意理论(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是来自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学者创立的,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口译教学实践成果证明,并且这些理论在中国口译界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传播。该理论主要认为:口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意义,还要考虑诸如所说话语的认知语境,口译发生的场景和口译者自身的综合知识等因素(Lavault,1996:97)。该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口译应当以从整个语境派生出来的、非语言化的预期意义为依据,而不应当以原文本的词语为依据(Seleskovitch,1976:92)。本文将结合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现状、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和口译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当前的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

二、口译教学的现状

2000年以来,开设口译课程的学校大幅增加,翻译学院和翻译系雨后春笋般出现(刘和平,2005:99)。虽然口译研究的主题在不断深入,但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依然严峻,口译教师仍然感叹口译课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教学时间短,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入学考试和结业考试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是内地长时间没有专业的翻译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完全由语言院校承担。与此同时,外语教学大纲又规定翻译课既是外语学院的专业课又得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致使口译教师、学生等对口译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区分不够明显。

三、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目标与对策

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的性质。口语教学与口译教学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都各有侧重,但明确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是进行有效的口译教学的前提条件。

翻译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话语篇章,而“对翻译工作者来讲,话语篇章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勒代雷,2000:3)。他们认为的释意翻译即是话语篇章翻译,而把字译、句译视为语言翻译。

释意理论的观点对区分口语教学和口译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中国的口译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许多院校的口译教学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停留在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刘和平,2005:100),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混为一谈势必会对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口语教学目标是提高外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进行口译教学的重要基础。但因口语训练与口译训练的目标不同,而且两者在内在机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可以用口语训练来取代口译训练,因为译员要表达的是意义,译员的基本能力是要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的内容,摆脱原语言形式。释意派的倡导者认为译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这种能力。刘和平提出,口译教学的目标应当是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刘伯祥也说道,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因此口译教师只有在明确口译教学目标之后,才会从语言教学和口语训练的误区中转向对口译技能意识的培养。成功的口译证明这种转换技能同游泳、开车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转换技能训练的基础是双语交际能力,而训练的重点则是逻辑、形象、灵感、思维技巧。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口译教师的任务便是将整个翻译过程拆解成若干分节动作,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并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最终实现“上路”目标。

四、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材选编与对策

教学中的三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刘和平,2005:104)。而作为口译教学中主导要素的口译教师,应当在科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确定教学目标,选编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同时还要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口译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因而口译教材的科学选编是提升口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对口译人材的需求日益加剧,口译教材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投入。自1990年到达2007年5月已有181本各类口译教材问世。这些教材为中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并且也为今后编写更有特色的新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教材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编排不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练习缺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合理安排;未能突出口译技能训练的特色;材料与真实的口译场景有距离;未考虑教与学的效果,参考译文与教材配套方面设置还不够完善(陶友兰,2008:155)。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对口译教材的研究重视不够有关。为了让口译教师更好地选择进行口译教学的教材,从理论的高度来考察口译教材的设计和编撰是探析成功口译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

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从译出语到译入语经过了意义阶段,而不是译出语与译入语的直接转换。而意义才是翻译的核心问题。“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1992)。并且他们将意义视为有机整体,而不是字词的总和。“在口译中呈现的是篇章意义”(勒代雷,2000:11)。这些理论观点对口译教材的选编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口译教材应该把语篇作为主要的翻译单位,以方便学生以语篇意义为背景来考虑选词造句;教材中应该包括以传递意义为主要目的的训练,通过一些复述训练来引导学生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同时,释意学派还主张让学生自发地表达讲话者的意思,而不要翻译他使用的字词。这对口译实践的参考译文也有重要启示:参考译文最好只是原文的大意表述,而不是书面的、标准的译文。

五、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方法与对策

明确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是选择口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和原则。以上通过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其对口译教学目标及教学选编的指导作用之后,对口译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实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是有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张景莹认为,职业技能的获得可分三阶段:分节动作、动作的交替及动作的协调和提高。如果口译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口译技能为主的话,那么口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则围绕口译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展开。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理解、抓住信息意义和表达的三阶段可以成为口译训练的主要内容,即将这三阶段的内容从分节训练开始,加上笔记训练,逐步从分节到交替,从交替到提高,最终使这些技能成为学生自觉的口译行为,实现口译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口译教学方法的指导,具体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还有: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即以听意义为主,学生主要做好信息的接受和分析,而不要停滞在语言形式上。为此,在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避免使用非母语表达的讲话,避免段落过短”(刘和平,2003:59),听的内容主要是意义。而在听的材料上,初期可以选一些大众话题,让学生找到口译状态,中后期则可以逐渐从书面材料过渡到真实讲话(160-220字词/分)左右,以电视采访、辩论、报道为主。同时,释意理论派还强调,笔记训练的作用在于在记录时帮助译员集中精力,在使用笔记时作提示之用。因而在笔记训练中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以大脑记忆为主,以笔记为辅。教师可以对记录的内容和记录的语言进行一定的要求来实现上述标准。

六、结语

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的口译教学实践还不尚成熟的情况下,理论的指导对稳步推进口译教学实践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限于篇幅,笔者只是对涉及口译教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的选编及口译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在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在翻译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口译教学教师和研究者对当前的口译教学研究和探索还可以更深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不断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和口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Lavault,Elisabeth.Review of Marianne Lederer’s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in The Translator,1996.2:1:96-100.

[2]Seleskovitch,Danica.Interpretatio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in Richard W. Brislin (ed.),1976:92-116.

[3]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陶友兰.论翻译,专业口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J].进入21世纪的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口译教学论文篇7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 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 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

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口译教学论文篇8

一、多模态理论概述

多模态理论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类。而多模态理论认为,其他语言符号也有这三类功能,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西方研究者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当属Kress&Van Leeuwen,其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多模态也称多符号,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态。[1]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Stein在本世纪初提出多模态教学理论。Stein认为,课堂上一切的交际活动需呈现多模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活动,而且良性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要围绕学习环境和模态特征进行。[2]李战子将该理论引进国内学术界。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李战子研究了Kress & van Leeuwen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并提出多模态是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3]多模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信息输入手段,将各种符号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多样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果。

在多模态理论中,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有一种模态为基本模态,起基础的交际作用。当该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时,需要借助另一种模态来补充。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可以是起到补缺作用,也可以是强化作用。而当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模态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作为一种模态出现,与第一种模态形成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关系时,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为非互补关系。[4]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听觉是主要模态,为了辅助教学采用视频,则视觉为补充模态,两者起互补强化作用。在选择使用各种模态时,要遵循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使各模态之间互相协同,成为最佳搭配,以实现各模态的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避免模态之间相互冲突,产生负效应。

二、口译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听、说、读、写、译技能课程,强调学生语言技能、百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介绍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交替传译的技能。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显现出一些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1.教学方法缺乏多模态。口译教学应当结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堂讲与练习,但大部分口译课堂很难实现两者的平衡,要么过于注重理论和教师讲,忽视实践练习,要么相反。此外,讲解口译理论时,大多数口译课堂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口译练习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听译形式,运用教科书纸质资源或者音频资源,先讲解词汇,再由教师朗读原文或播放口译音频,邀请学生进行口译,最终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口口译,未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译能力的作用,而且单一的模式令学生觉得口译这门课程单调乏味。

2.教学材料不合理。口译课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上课采用教程的文本材料及所附带的音频材料,材料呈现出的模态单一。而且该类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口译实践练习,只是篇章的陈列,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口译相关理论;其次,教程内容缺乏时代性,材料比较陈旧,即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滞后性,不能体现口译与时俱进的特点;虽然此教材每单元按照不同话题安排口译文章,但是很多文章文学性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学生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3.课程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口译员要求广泛的百科知识,而口译课堂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只利用课堂时间,稍微讲解所需口译内容的相关背景,这种做法所补充的知识极为狭隘。口译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不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课下也没有给学生补充相关材料扩大知识储备,造成学生知识面不能拓展。

4.学生缺乏口译自主学习能动性。在口译课堂之外,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口译的时间少,教师很少布置口译任务,或者只是单一的布置听写或者课文练习等口译作业,自主学习缺乏多模态。另外,教师未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口译练习等后续辅导;而且学生缺乏口译实践的机会,基本很少参加会展口译、陪同口译等简单的口译活动,未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

5.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口译评价一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也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另外,在最终口译考试时,教师评价学生口译通常围绕词汇、内容完整度和流畅度进行评价,比如专业词汇是否准确,内容所有点是否都覆盖到,是否一气呵成,然后给一个总体的分数。这样打分未能客观评价学生口译质量,主观性太强。

三、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原则

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需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实现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客体包含教学内容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网络环境等要素。为了构建多模态口译教学,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1.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课堂中的教学主体通常为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师生互动包括课堂互动及课下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以问答形式启发学生,以学生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听译形式培养学生口译能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另外,教师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口译主要困难,帮助解决问题,或布置相关口译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不可少。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形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听觉、视觉、触觉等模态的发出者,不仅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多模态口译教学要以师生交流为基础,学生交流为重点。

2.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不仅与教学内容互动,也会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设计多模态口译教学,首先要实现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由于口译的实时性,要求口译课程材料与时俱进,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程教材,而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添加最新的听觉、视觉材料等,并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口译练习时,教师需针对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了解口译理论、培养口译能力,以认知技能及情感方面与教学内容交流。再次,多媒体环境中的师生与网络媒体的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模态符号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口译课堂,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吸收多媒体呈现的信息,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口译训练。

3.教学客体之间交流。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教学中,伴随语言媒体包括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口气以及字体的形状、大小、空间布局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这些伴随语言媒体特质相互协调,使其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作用[4]。在口译教学中,听觉是主模态,视觉和触觉等是辅助模态,各模态直接相互交流,如PPT与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交互,形成多模态口译教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基于多模态的口译教学策略

在口译教学中,最主要的模态是听觉模态,教师讲解的语言、口译材料音频等听觉模态十分丰富,其次是视觉模态,例如口译时的视频材料等,而其他模态符号例如嗅觉、触觉等使用则较少。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多模态口译课堂教学构建原则,口译教学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选择使用多模态教学策略,使各模态达到协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并为课堂增加乐趣。

(一)教学方法多模态

第一,目前口译课上,教师会将口译理论或技巧和口译练习相结合,但是出现几个问题:1.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都是随意结合,相关性不大;2.口译理论或技巧的讲解与口译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注重理论,要么轻理论重实践,整体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需将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联系,并合理安排两者课时分布。首先,在讲一个理论或技巧时,安排与其相关的口译练习主题。比如,讲到数字口译技巧时,口译练习主题可以是商务性口译,里面包含很多数字,这样就可以在练习口译时,实践数字口译技巧。其次,课时安排上,改成理论或技巧讲解1课时,搭配3课时相关的口译实践,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理论讲解或口译练习过于单一,也能让学生通过理论技巧讲解更有效地学习口译方法。教学内容上理论与技巧的互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运用。

第二,口译课堂形式多模态,不再只采用听录音口译或者看文本口译,而是口语、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方式。根据每次口译练习的主题,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译方式。比如,在接待口译时,可以利用场景模拟,学生扮演角色接待外事来宾进行口译;在说服性口译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安排学生辩论,部分同学正方,部分同学反方,再部分同学口译;在礼仪性口译时,安排学生模拟角色演讲,同时部分同学口译。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主题之间相互交流,优化教学设置。除这些多样的练习方式外,口译操练时选择不同形式的练习材料。比如,如果选择课内的音频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文本或视频材料;如果选择课内的文本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材料。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口译活动和口译材料,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乐趣,乐在其中,并能为其实际口译工作增加经验。

第三,口译课堂操练时,教师在练习时的通常做法是,将要译的段落放一遍或两遍,再让学生口译,然后教师点评并读译文。根据多模态理论,可以按照Underwood总结的听力三个教学环节来设计口译多模态教学活动,即: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5]。在听前阶段,教师需根据文章涉及的话题,以多模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学生的背景常识,在为口译做铺垫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以以问题或图片的形式做头脑风暴活动。该类问题或图片需与文章有关,最好是对即将听译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并以PPT等书面形式呈现,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回答问题,以此预测即将听译内容。再次,通过PPT或Word等形式呈现并讲解文中难词或专业词,让学生充分做好译前准备中的词汇准备。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材料帮助师生之间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听时阶段,教师播放录音或视频,并配有相关词汇的图片,按照学生听力能力和材料难易度,适当位置停顿,并选择性播放第二遍。在听后阶段,即每段落停止后,教师给学生适量时间自己口译,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口翻译,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口译练习。接着,教师可按照专八口试给分标准中按点给分的道理,请同学回答该口译段落中的关键词。这么做不无道理,因为口译笔记就是记录关键词,口译时也是通过听力理解和记忆将关键词衔接,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口译笔记能力,而且能够检验其是否真的理解。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并加以点评,再给出译文。这种练习的方式,运用了PPT的视觉模态、音频或视频的听觉视觉模态、口译时的口语模态、教师点评时的重难点讲解模态,形成教学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以及客体之间的交流,多模态的运用让学生乐此不疲。

第四,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口译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主要依赖课堂时间锻炼口译能力,而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包括课前、课间和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课前可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视频,既能让学生利用这短暂时间学习到知识,也可以给学生做热身运动,让他们逐渐进入课堂和口译状态。课间可选择性播放视频,学生自愿观看。此外,课后教师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多模态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安排小组口译练习,两人一组进行口译练习,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是与课堂相关的视频观看或者口译,改善学生口译听力水平和知识面;也可以是优质口译文本材料阅读背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表达能力;也可以是音频口译练习。课前课间的视频模态再加上课后自主练习的各种形式模态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口译练习量,改善口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多模态

口译课堂通常使用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并且利用该教程附带的音频材料。一方面,单纯的口译教程文本模态和音频模态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对口译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该类教程内容虽然按照各个主题分单元进行,并且使用新版本,但不管哪本教材,滞后性都是其共性,所以必须依赖课外材料,呈现多模态的材料。

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课外材料需要结合时事,与教学内容不断交流,选择多种模态的最新材料,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而且音频、视频和文本的类型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演讲、采访、新闻、对话,等等,结合具体的课堂主题予以采纳。比如讲到礼仪性口译话题时,可以根据最近的热点选择视频;讲到数字口译时,可以选用商务谈判的视频案例;第二,课外材料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用性,比如讲到介绍性口译话题时,课外材料可以是学校所在省市某景点、某企业等的介绍,尽量体现该地方社会经济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课外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口译时的兴致。

(三)评估方法多模态

口译评估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口译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分、课堂表现分、口译笔记练习等作业分数,还要有一个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和额外加分。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是指教师布置自主练习材料时学生的成绩。自主练习成绩包括小组口译练习自评和互评,口译视频音频练习的录音或视频质量。此外,如果学生参加口译比赛获奖,或者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考试和上海中高级口译,按照比赛或考试的等级,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获取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添加筹码。终结性评价时,设计合理客观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专八口试评分标准,比如每句话的关键词按点给分、流畅性、语音语调、语法与词汇等各占的分值比例。

五、结语

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弊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符号,实现了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针对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口译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2015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15jg39]。)

注释:

[1]Kress,G&Leeuwen,J: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p183.

[2]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terly,2000,p2,p333-336.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

口译教学论文篇9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 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 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性交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口译教学论文篇10

一、前言

目前我国对外宾接待、旅游导览、参观访问、商务洽谈和各种交流与服务方面的口译需求越来越多。在我国,这些方面的口译被称作联络陪同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口译形式,而且,联络陪同口译也是我国外语专业的学生初入职场最容易找到、最能胜任的口译工作岗位(王斌华,2010)。国际权威口译专家吉尔教授在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口译人才还是从事商务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口译人才,而不是从事会议口译工作的人才(詹成,2010)。因此,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应该被提到一个比以前更为重要的高度。此外,随着我国口译职业化的推进和不断细化,社会需要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口译人才来满足各种不同的口译需求。

二、联络口译的定义及特征

按照国际惯例,口译按照交流的形式可分为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和联络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然而联络口译在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不同国家,联络口译所指的口译形式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和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

联络口译的定义可简短地表述为一种由同一译员在同一场合中担任两种语言方向(如英译汉和汉译英)口译的工作模式(王斌华,2010)。据此,联络口译具有如下特征:一,译员需要进行双向口译;二,口译内容常为交谈的话语,且每个话轮相对较短;三,常用于对话、洽谈、访谈、法律和医疗服务等场合。可见,联络口译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较于会议口译而言,它的职业性和专业性都相对较低(詹成,2010)。

三、联络口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外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

西方国家的联络口译不仅需求量大、应用范围广泛,而且涉及的语种繁多,译员背景复杂,政府投入巨大,相关研究成熟,是各种口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联络口译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联络口译人才供不应求、严重短缺。

西方联络口译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他们在译员的培训和选拔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更加规范。澳大利亚是最早开展联络口译培训的国家,其他国家如英、美、加拿大等也都对联络口译员进行了岗前或在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技能、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等。这些培训主要由口译公司和口译使用机构开展,培训的时间较短,内容以一些基础训练为主。还有一些高校将联络口译纳入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将联络口译课程列为翻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比如英国的西敏斯特大学(Westminster University)和巴斯大学(Bath University)等大学。

巴斯大学是欧洲最早提供翻译课程的学校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同声传译专业所在学校之一。在巴斯大学,口译和翻译专业的学生在第二个学期要学习“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并且口译方向的学生必须通过包括联络口译在内的三门口译课程考试才能取得文凭。巴斯大学在口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体化的联络口译教学体系。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onter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y)的翻译(口译和笔译)专业也属世界顶尖水平,该专业的课程中也包含了联络口译课程。日本越来越重视医疗口译、法庭口译等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由各地方政府出资开展联络口译方面的培训。

(二)国内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联络口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上海市将联络口译人才列为该市的紧缺人才之一。由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推出的紧缺人才培训重点项目中包含了《外事联络陪同口译(英汉互译)水平认证考试》,旨在从国家机关、学校、涉外单位、外资企业等各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和输送胜任各类商务活动的联络陪同口译人才。该考试已在上海、浙江和武汉等地设立考点。然而,该考试的知名度、地位和覆盖范围仍有限,还不能与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等国家性翻译资格考试相比。

目前我国高校的基础口译教学以讲授交替传译技能为主,鲜有在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中专门开设“联络口译”课程,部分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涉及接待、商务、参观陪同等联络口译方面的内容。国内联络口译教学仍存在把语言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口译技能尤其是沟通协调技巧训练的现象。

我国联络口译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也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面上联络口译教材奇缺,以“联络(陪同)口译”为名的教材仅有五种,包括梅德明编著的《口译进阶教程:联络陪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王斌华和伍志伟编写的《联络口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詹成编写的《联络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及由梅德明和柴明主编的《上海联络陪同口译考试指定教材》,其中联络陪同口译考试的指定教材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购买,在当当、卓越和淘宝等网上书店均无法购买。

我国专门针对联络口译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根据CNKI主题检索结果,从1979年到2011年8月止,国内以“联络口译”为题的论文仅有7篇,以“商务口译”为题的论文有162篇,以“法庭/法律口译”为题的论文有33篇,以“医疗口译”为题的论文仅有3篇,以上各类共计205篇。我国各种学术期刊在2010年刊登的口译类论文共有200篇,其中仅有9篇是关于联络口译方面的内容。且我国联络口译方面的研究以总结实践经验居多,缺少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事相关研究者多为口译教师,缺少有实战经验的从业者的参与。因此,我国对联络口译及联络口译教学的科学研究明显不足,不能为联络口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四、对我国高校培养联络口译人才的思考和建议

联络口译理论和实践在我国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其中,高校在联络口译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建议将联络口译方面的培训主要放在高校进行,比如在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专业或者翻译专业中开设一个学期的“联络口译”课程,还可以开设更加细化的课程如“法庭口译”和“医疗口译”等。由于联络口译是无笔记交传,大部分为对话口译,难度相对较低,属于口译类课程的初阶段后层次,建议将它安排在基础口译课程之后进行。联络口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领域中从事口译工作的实践能力,将技能置于知识之中,辅以语言强化,达到训练的效果。为了使联络口译教学更契合市场需求,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即按照使用联络口译的企业的要求开展教学。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实地观摩和实战练习,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企业可以作为评估方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评估,以判断学生能否胜任将来的口译工作岗位。

(二)教材编写

我国已有的几种联络口译教材中大多为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并不一定非常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联络口译教学。为此,开发更多满足不同层次教学需要、具有不同特点的联络口译教材被提上我国联络口译人才培养的日程。联络口译教材的编写者除了要有丰富的口译教学与研究经验外,还要有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联络口译教材的编写应当遵循专题为纲、技能为主、语言为辅的编写理念,将技能和知识两条主线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联络口译工作任务设计每个单元,这些单元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如外事、旅游、商务、司法、医疗、教育和文化等,重点训练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完成联络口译任务的能力。同时要适当兼顾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在每个单元进行一定的语言难点解析。教材中对于理论知识/介绍部分的处理也要予以注意,怎样介绍相关理论和语言文化知识才能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联络口译”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给予关注、点评和有效的指导,不必过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法上是否准确、用词和表达是否完美等,不要把联络口译课上成语言学习课或者知识讲授课。由于联络口译在整个口译训练体系中属于初阶口译,因此,技能训练方面可能难度不会很大,特别是对于外语院校翻译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教学的难点可能来自于语言和专业知识上,比如法律和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英语和翻译专业的学生难度较大。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预习,也可以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内容的专业课程或者开展一些专业知识讲座。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口译过程的持续进行是最重要的,不要纠结于训练中听不懂的个别单词或者知识点。除了技能学习课外,还可以灵活安排一些讨论课、模拟或者实践课,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自如运用学过的联络口译技能。

国外一些高校在联络口译教学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教学经验以推动我国高校的联络口译教学工作。

(四)教学研究

联络口译教学研究必须扎根于联络口译教学实践并且要服务于联络口译及教学的发展。我国的联络口译研究应当拓宽研究范围、增加研究种类、提高研究水平,为国际联络口译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我国联络口译相关研究工作的现状,应当主要加强在联络口译的过程、特点、规律、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增加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

五、结语

联络口译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本文基于国内外联络口译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加强我国联络口译人才培养的几个重要方面。然而,联络口译教学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标准,有关联络口译教学的更多课题需要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伍志伟.联络口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

[2]詹成.联络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3.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许勉君.西方社区口译之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4):90-92.

口译教学论文篇11

一、口译教学现状

本科阶段口译教学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一门必修课的口译教学。《高等学校英语 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2000)将翻译课归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分为口译(在第7、8学期开设)和笔译(在6、7、8学设),每周一般有2-3节课。比如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将口译设为学位课程,在第5、6学期为三年级学生设置,每周为2课时,本科阶段总计为72学时。二是作为专业的口译教学。口译作为专业设置,隶属于英语系或者翻译系,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由教育部批准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到2008年,国内开设本科阶段翻译专业的高校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提供的翻译/口译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是这样介绍他们的翻译专业的:“……本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修读英语系的核心技能课程和基础国情课程,以继续雕琢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并增进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此外,他们还必须修读专门设计的小班讲授的中文课程以拓展并提升自己的母语修养。随着基础阶段教学的推进,本专业的学生将于二年级后半期开始接受口笔译的基础训练;进入三四年级后,他们除了每周8小时的专题笔译以及各种形式口译的高强度训练外,还需要修读以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外交、经贸、文学、艺术、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以及各种翻译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科意识和从业潜力。”

由此可见,作为一本必修课的口译教学(以下简称为“非专业”口译教学)和作为专业方向的口译教学(以下简称为“专业”口译教学)在培养目标、课程学时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在探讨口译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先分清楚所探讨的属于哪一个范畴。正如刘和平在《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指出:“……到了2000年第三届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上,与会者几乎一致认识到,口译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还是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语言教学,这是由口以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刘和平,2001:17)”在区分口译学习与语言学习之后,我们有必要再将不同类型的口译教学也进行区分,以求得口译教学的更好发展。

二、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虽然口译教学由于类型的不同,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方面都应有不同,但是口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一致的,可以同时为两种教学形式提供指导。内容涉及口译的定义、分类、发展史,口译的过程、译员的素质,以及口译的基本技能,包括记忆训练、笔记技能和数字口译等。

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人物的法国释意派口译理论用如下三角形来诠释口译的思维过程(蔡小红,2001:27):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口译需要具备如下的能力:1.听力理解能力。译员听懂源语是整个口译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条件。2.短时记忆力。连传译员要在数秒内开始翻译讲话人一次发言的内容,长度可能在数秒到几分钟;同传译员则要在讲话人开始讲话的数秒后马上开始翻译。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口译,译员都需要良好的记忆力来保障信息的传达。3.双语转换能力。译员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能够传递到听众耳中的译语的质量。

然而在语言之外,译员还需要其他的知识。塞莱斯科维奇将之称做“认知补充”,指的是“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而需要的语言之外的其他知识”(塞莱斯科维奇,2002:89),一般也将之称为“百科知识”或者“背景知识”。

因此,无论是什么范畴的口译教学,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都应该向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进行介绍传授,但是具体到教学当中,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及分配的课时都有很大的不同。

三、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口译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

1.了解教学对象,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目的对于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他们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相互之间英语水平仍有差异,具体到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就是,有部分学生体现了词汇量不足、听力不扎实、理解力不强的弱点。尤其是在翻译能力和认知知识两个方面,他们体现出了较大的弱势,原因是由于在普通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汉笔译课也是到高年级才开始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同时学习口译和笔译,或者在相邻学期先后学完笔译和口译,没有时间真正消化所学翻译知识和提高翻译能力。而百科知识和汉语知识则是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高校虽然重视对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其他知识,特别是母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了学生在用母语表达所听内容时表达不清或者令听者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

在学习目的和动机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对口译知识和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同时在媒体如公开播放的新闻会上了解到了一些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得学生产生了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态度:一是认为口译太难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对学习有相当负面的影响。二是对于学习口译产生了很高的期待,认为自己在学完两个学期的口译课程之后即希望能够胜任会议口译或同声传译的工作。但之后在具体学习过程当中发现期待和现实具体相差甚远,进而产生焦躁或沮丧的情绪,影响口译教学。因此在确定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目标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原则为指导原则,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语言基础实行相应的口译教学。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相关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认知、推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现在市场上可供使用的口译材料门类繁多,有以专题教学为主的,如梅德明编著的《高级口译教程》和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还有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如厦门大学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仅靠单独使用某一类或某一本教材都是不完全符合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特点的,主要问题在于教材内容从语言角度过于书面化,虽然在丰富学生背景知识方面有很大帮助,但不适应口译语言口语化的需求。实际教学中,教材主要供学生课前预习以熟悉背景知识并增加词汇量及表达能力,和课后进行练习使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笔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结合上述基本教材的同时,还使用大量其他补充材料。比如林超伦著的《实战口译》主要展示了笔记方法,另外从各大网站如新华网、美国的NBC网站下载新鲜的视频和音频材料,结合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除书面材料之外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输入。该类型的信息输入都以口头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可以弥补教材语言实用性的不足。并且视频及音频材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书面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常适合口译课程课堂教学的使用。

难度控制是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很关键又很微妙的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及学习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简单的课内练习材料会造成学生的轻视心理,使得学生忽视放松课前的准备工作。相反,如果材料难度偏大,学生往往会形成某种畏难的心理,使得口译学习过程难以正常顺利进行。对于刚入门的非专业学生而言,叙事性或逻辑性强的材料比较适合学生,能够帮助学生营造自信的心理感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着时间的推进适当增加难度,逐渐开始选用新闻性题材,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结论

总之,对于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而言,其目标在于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口译基本技巧的训练,结合口译实践,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译笔记、口头概述、公众演讲等基本技巧和口译基本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双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交替传译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信息意识,积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使其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各项交际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

口译教学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11-02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得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其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在2003年,我国的何自然教授将其引进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中,然后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总结了模因论,伴随着这两种理论在教学领域的盛行,其研究的深度逐渐加大,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模因论理论概述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用来对文化的传播以及继承规律进行解释的。模因论最早出现在国外,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国教学中,其内容逐渐丰富。然而,其出现在我国的时间较晚,是在2003才被引进的,然后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但是,无论是其发展的广度以及深度,都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模因论的最核心理论被称为四阶段周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1同化阶段

模因论中的模因指的是母体,当其与另一个新的个体进行接触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重组,需找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将其进行完全的融合,在此期间,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深刻。

将其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对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母体是中文,英语则是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语言,在学习的初期,英语这个新的个体是不能被母体所接受的,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接触,最后将两者进行重组,这样,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新的模因,然后母体与新个体之间的排斥状态逐渐消失,最终变为两者之间的彼此理解和逐渐接受。

1.2记忆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前,两者之间已经经历了彼此的同化,然后学生的大脑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模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记忆。假如模因停留的时间不短被延长,同时,停留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英语这个新个体的记忆,最终达到被英语这个新个体影响的结果,从而达到传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当母语和英语学习之间出现了同化现象时,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不再存在,然而,由于母语的学习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尽管两者之间不再存在排斥,但对英语的大量表达习惯,一时间还是不能快速进行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又很长一段时间的停留,从而保证能够记忆大量的英语载体,并对其进行反复的记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这些英语载体的永久记忆。

1.3表达阶段

通过记忆阶段的大量英语载体的记忆,这是的个体已经不在被母语影响,并被母体所记忆,因此,在进行个体的表达时,不在需要某些特殊的手段来搜索英语载体,仅需要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提取记忆中的英语载体,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个体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英语口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技巧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熟记,然后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将学习到的英语口语进行实际的应用,从而达到学习英语口语的表达目的。

1.4传输阶段

最后就是对个体的一个复制过程,在表达阶段完成之后,个体已经成功的传染到了母体中,然后,通过母体进行下一步的复制传染,并以此类推,从而达到共融的目的。

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一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口译的技能后,会逐渐在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全部的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口译这项技能。

2 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2.1口译的分类

口译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交替传译指的是连续传译,也就是口译员需要在讲话人讲完一部分之后将前面的内容立刻进行翻译,在翻译完成后讲话人继续讲述内容,然后译员继续进行翻译。由于讲话和翻译是交替进行的,所以称为交替传译。另一种则是同声传译,这种翻译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译员利用同传箱里的同传设备将听到的讲话进行翻译,这是在会议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另外一种是口译人员将听到的讲话同步的小声翻译给服务对象。

2.2口译的特点

首先是即席性,或者成为现场性,也就是在进行现场双语语言活动时,口译人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口译工作,同时,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不能对谈话的双反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的谈话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口译人员还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必要时立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翻译时的现场气氛非常的紧张,因此,对翻译人员的压力特别大,也就是所谓的即席性强。因此,即席性的特点要求译员能够快速的应变现场的变化,同时将双反之间的语言进行流利的表达。

然后是独立性。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进行双语言翻译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单人操作的,因此,口译人员往往只能够听到和讲述一次,然后讲话的双方将不再进行重复,中间留给翻译人员的时间非常的少,而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所说的话能够快速的理解,同时,还能够立即的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是一个翻译人员单独完成的,因此,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解决,保证谈话双方的正常交谈。

然后是综合性。口译工作不是考验一个人的单方面能力,同时,对一个人的视听以及读写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工作者,需要在进行翻译时正确的捕捉谈话双方的各种脸部表情以及手势等非语言的表达。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能够流利的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切换,同时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外,对于需要记录的内容,快速的进行笔记和理解。

然后是专业性。口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双方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因为交谈的双方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员,包含各个行业或者不同的阶层,因此,其文化背景和习俗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翻译之前,口译人员需要对双方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谈话所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一些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所以,口译人员需要是一个对本专业具有详细了解的专业翻译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正常交谈。

最后是跨文化交际性。口译工作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单向解码,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理解和重新表达,将听到的语言重心通过自身的理解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口译的工作模式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最开始是源语言的输入,最后是译语的输出,而两者之间的联接则是对两边语言的重建和表达。

3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最主要的就是在两个语种之间创造一种传递和转换的环境,而模因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语言模因论的产生很好的弥补了这项学习中缺失的复制和传播过程,而模因论中的四个阶段学习,很好的将学生学到的口译技能进行深刻的记忆,然后通过多种运用方式,将语言的学习进行复制和传输。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转换,从而达到英语和母语之前的相互转换。

3.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进行英语口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在语言的接受阶段注意相关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应该具有非常坚实的语言基础。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或者英语中的音标等,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反复的进行研究和训练,从而使自己的表达能力达到标准水平,达到一个口译员所需要基本水平。只有有了基础,在进行中英转换时,才能更好的超越这一基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口译学习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应的训练和练习,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保证英语复制和传播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根据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开设英语口译课堂的同时,还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语言基础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

3.2增强学生的语言记忆

从根本上来看,语言模因论中的复制过程就是语言的表达过程。因此,对于英语口译学习者而言,不仅需要对英语和汉语两者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将两者进行熟练的转换,基于这个目的,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首先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等,然后进行一些必须的模仿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口译者的发音等更加接近被模仿的原语言。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口译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准备足够的背诵活动和背诵材料,同时,还要对同学们的背诵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语言学习,背诵是最好的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选择背诵的英语材料时,不必受教材的束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电影中的对白等,这样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的口译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

3.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想要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不仅需要一个坚实的语言基础,此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译者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是将头脑中的一些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自身的感知将其进行有形体的表达,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不同语言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输入,然后通过自身的了解对其进行解释,最终将其输出。这个过程是在自身的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总体可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也就是所说的接受、记录、解码、编码和最后的表达,这个过程同模因论的四个阶段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在口译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语言的表达,这个环节是口译工作中最直接和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教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英汉表达能力,需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加强其训练力度,这样,将能够打破传统口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模因论的教学模式,像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训练的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其进行陈述,或者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比较合适的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堂提问,还可以布置一些真实的口译现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中,使口译教学更加的真实。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现场口译能力,必要的同声翻译等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多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仿真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口译学习不仅是一种机械化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交际活动。根据这个目的,可以发现口译工作不在是单一词汇或者句意的转化,而是基于此的一种综合际,在此目的上,口译者需要明确口译学习的重点,将传统的语言活动转化为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心理、文化和社交活动。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传递或者语码转换。这就要求口译者在进行口译学习时,不仅仅要保证翻译的准确,同时,还要根据译语文化的实际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做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模因传递,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以及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像能够说多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以及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口译中出现误解,满足翻译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英语口译教学时,模因论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本文通过作者对模因论的认识和分析,在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因论的主要阶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几点针对模因论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作者认为,随着模因论的应用逐渐成熟,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宇松.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