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工作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50:06

整治工作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篇1

2.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内容、形式滞后。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偏重于理论,文物保护管理所也是这样,过于重视理论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代感,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与手段上上都比较滞后。并且不同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创新也参差不齐,有的文物保护管理所面对新问题能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单位就不顾实际,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输灌,内容比较呆板,也难以激发文物保护管理所职工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协调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注意协调性和整体性,与其他文物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这些部门往往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各自为战。有些政工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并不主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虽然他们自身工作也比较努力,但是这样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形成合力,也难以广泛发动所有的行政人员和普通职工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也会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大打折扣。

4.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中国话相关理论就能够胜任的,其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够,这就导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高。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其他部门偏低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不利的,也使得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1.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实现职能为目的。随着社会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次思想政治活动来开展,要结合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实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能的实现不但是思政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规范上,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强理论研究,服务文物保护管理。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研究水平,总结推广一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组织政研成果的撰写申报工作时要结合出现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将政研成果融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之中,努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课题研究,积极根据新情况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整治工作论文篇2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能与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一体化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对于全面整合与利用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保证部队“打得赢”、“不变质”中的联合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积极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中央军委和总部根据“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既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升军队院校整体现代化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需要。“全军院校一个馆”,是总部机关早在1998年就确立的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奋斗目标。《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全军院校图书馆基本建成信息资源丰富、布局优化、特色鲜明、联合共享、动态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建设目标。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即是依托了‘军训网”对各院校,尤其是对政治院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实施有序的整合和联合服务保障,也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是克服目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弊端的需要。近年来,全军院校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目前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来看,仍然存在着松散管理与条块分割、标准不一与自成体系、自产自给与重复建设、经费紧张与技术力量有限、规模偏小与尚未真正形成共享保障合力等弊端。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实施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联合、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各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运用“军训网”、“因特网”交互技术及《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雷达”、“知识导航”等搜索引擎应用功能,开发与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分别将“军训网”、“因特网”上被选定的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站地址、栏目名称、文献信息目录和内容摘要等指引信息,按照政治理论学科专业以及特定用户某一个研究领域和信息源载体形态与种类的要求,加以分类排序、规范整合集成,建立诸如“冠状树”结构的导航路线图和自助式搜索界面,同时建立一个能基本覆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专业及可以直接链接检索的知识信息导航库,直接帮助与引导“军训网”读者搜索和获取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集成系统。据了解,目前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研发或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队政治工作、军队文化工作、军事新闻传播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军事信息管理和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达20个左右,我院还相继建立了“政工”、“军旗”、“军心”、“军魂”等4个特色网站。这些分布在各单位的数据库和网站,不仅涵盖了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建设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基本形成更新维护制度。运用数字图书馆现有的“信息雷达”、“站点分布式检索”等应用工具及挖掘、转载、复制等方法,依据《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指南》公布的重点学科专业目录和相关标准规范,把这些数据库和网站的全文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查询、统一标引分类和有序整合集成,实行自动和便捷的查询检索,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科研提供针对。

(三)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系统。通过建立健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合作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依托“军训网”网络环境及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数字化生存平台和各院校现有设备与技术,采取统筹规划与协作分工、分布建设与统一整合、实物交互与网上递交、自动与在线共享相结合的途径,对分散在各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的各类公开发行刊物、自编教材与著作、学术科研成果、研究生毕业论文、内部简报与研究资料、专题讲座与报告等原生特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期分批地收集递交、规范化加工和集中统一整合,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及集成服务网站,确保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总中心和各联合院校门户网站的原生文献信息资源的及时自动更新维护和实时利用。

(四)构建军队政治理论教学相关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协调联合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以《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搜索查询到的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目录为基数,统筹分工联建,按照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再公共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轻重缓急,一方面有计划地对馆藏非密级教学参考书刊资料进行分期分批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军内外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络课件、专题讲座报告、最新教材和专著等资源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加工和更新维护,并将其与原生文献信息资源一道,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排序、合理配置、整合集成,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和集成服务网站,直接为各院校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查询系统,适时开展军队院校图书馆政治理论教育相关馆藏印刷型书刊的馆际互借活动。

(五)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依托军队院校现有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学科专家与智能工具有机结合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专家人才库、咨询工作站、推理与获取机制和用户界面组成。其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人才库。在网上公布专家人才的自然概况、教学科研成果、专业研究方向和咨询资历等息,让咨询者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掌握咨询专家人才的情况。二是建立智能化推理和咨询信息库管理系统。前者能在跟踪分析咨询者需求和进行实时咨询解答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咨询者获得相关咨询信息;后者能对已咨询过的信息源进行自动搜索整合、及时更新扩充和咨询信息,为新咨询者提供参考咨询信息。三是建立专家联合咨询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是根据各院校学科专业分布和协议分工建立专家教授联合咨询站点,通过制作个性化网页、开设电子信箱和BBS等运作方式来实现。由于该工作站采取的是联合咨询模式,尽管网上的咨询专家所在的位置是虚拟的、不同的,但咨询者的需求能从四面八方获得满意的答案与信息服务,实现专家与咨询者之间由过去的一对一传统咨询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新咨询模式转变。

(六)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由全军政治院校及有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联合共建。考虑到各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和网络设备条件、数字化建设程度、技术力量及驻地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拟以全军院校整体数字图书馆和各院校现有数字化设备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信息资源互动调度、有序整合管理和网络信息共享检索的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实现“军训网”域内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界面的检索与利用;拟以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 )为开发平台,联合共建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系统,实现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分工合作、分布建设与有序整合;依据国际“DC核心元数据”、国家和军队“中文元数据方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元数据及分类规范标准体系,实现同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有序整合与统一界面快速准确检索;以联合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协作分工机制,实现联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时交互、应用导航、主动推送和高效管理与利用。

三、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整治工作论文篇3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在批判“四人帮”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叶剑英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西藏、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李鹏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性服务。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整治工作论文篇4

1.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主要动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系统,两者有着共同的德育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并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不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有效、有力的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最终影响德育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形塑思想政治工作的课外教育资源,旨在密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联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综合、融合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使之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功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1.2协同论是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内在理论根据协同论认为,为实现大系统总体目标,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它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实现系统优化就要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两者基本理念和德育目标一致,关注的侧重点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的途径相得益彰,应该而且必须相互合作,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努力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首先应该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按照不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拥有的课外资源分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四大类。

2.1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理论功底较深厚,但长期以来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了解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也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就业经历,与学生的关系较疏远。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同样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但是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职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反,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熟悉学生和学生工作,擅长组织各种比赛,大多有企业就业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并不是科班出身,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

2.2物质资源这里所说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素质所需的场地和经费。物质资源是最基本的资源,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任何教育活动都无从谈起。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有一定的专门的学生活动经费,虽然非常有限,往往对一些需投入经费较多的活动和项目有心无力,但是毕竟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没有独立的财政收入和经费。后来中央明确要求各校每年拨给思想政治理论部生均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落实这个要求,但是随着上级的督查和时间的推移,认真落实这个政策必是大势所趋。显而易见,这笔经费将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

2.3实践资源实践资源,也称活动资源,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能支配的开展实践教学所需的基地等资源。团委和院系学生处组织负责的各类竞赛、讲座、活动、实习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传统的实践资源。之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资源可以说是零。近年来,全国思政界都开始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广东省的改革令人瞩目。在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的大力推动下,实践教学得到极大重视,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还率先建立了校内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所。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巨资建立了德育实训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耗资60万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研练中心,此后更是将实践教学延伸到校外,努力与众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大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这些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新生的实践资源,并将发挥重要作用。

2.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网络课程、优质课程,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网页上浏览课程相关的信息、图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等资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还尝试建设了网上实践教学实训室,以求更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虽然还是初步探索,但勇气可嘉,前途光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也都有自己的网站,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势,本来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两个系统的教师很少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和条件。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各有自己独立的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这些资源的性质和内容相似或相通,本可以实现共建、共知、共享。但是由于这两大系统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这些资源的重复建设、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试想,如果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内耗,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办事情,必将大大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途径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精诚合作。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通过认同性整合,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制度性整合,推动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功能性整合,提高协同教育的实效性。

整治工作论文篇5

自开展整治活动后,四支部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种表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文山会海”方面:抓工作靠开会发文件,会议文件过多过长,有的缺乏实质内容,只注重形式和数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存在,有时把口号当成绩,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了,把布置的说成落实。有些工作落实不力、工作疲沓,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将会议和文件当成工作成效和成果,抓工作节奏不快。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系统的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政策观念,领导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

党员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极力克服“文山会海”改进会风和文风。强调会议实质内容,要全面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把高涨的工作热情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力戒浮躁浮夸。

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政风。

二、“经典路线”方面:调查研究搞形式、走过场,有时决策前不了解实情,调查研究不到位。与群众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有些工作上贴近群众不够好。党员干部相互之间缺少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工作上存在怕得罪人,和稀泥的现象。在总结汇报上还存在不实事求是,爱面子现象。

整改措施:加强党员党性锻炼修养,从严要求,紧密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决策,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联系实际,严抓政治思想。放下思想包袱,坚持原则。凡事要求亲力亲为,认认真真对待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要在理论联系鉴定工作实际、指导鉴定工作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具体要求

整治工作论文篇6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寓于辅导员的导向功能和价值定位

1.1 高职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背景阐释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组成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方向,而高职教育更加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旨在通过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技能并实践于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突出,其“直接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职业体验的速度快,效果鲜明,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体现了高职生的职业拓展。

运用专业技术的实践动向和从业领域直接诠释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导向特征,高职教育的职场化特征明显,除了体现所学的专业理论,背后还潜隐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感情观等,这些会直接间接影响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重视实践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诉求,从学理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1]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行业中的专业服务于实践其实就是点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无意的呈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现的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实习就业的能量储备,其思想、态度、情感及性格的熏陶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不无关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寝室教室督查、法纪意识强化等众多领域直接影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趋形成。

辅导员工作内涵和外延赋予其艰巨任务,其育人过程必须自行“先育”,而先育的方向和素养集中体现于思想政治理论层面。这样才能对高职生“后育”,帮助其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纪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力量和精神品质,如自强、自爱、自律、自信等优良品格,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高职学习、实习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在班级建设中,积极维护好校园安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生涯指导与服务工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想、精神、道德等其实践特征不由自主地带上了思想政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观念认知,而此从一定程度上归结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核心指引。

2 系统技术优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元素构设

2.1 系统技术实施的理论渊源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系统技术优化视角首要要求就是整体性。[2]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本质属性是整体性。而思想政治理论内在的专业知识面即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同样,系统论视阈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结构内容决定功能的发挥。辅导员岗位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间和视角能够依据学生工作的平台进行不断扩容和整合。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在思想、精神及文化领域的表现。

2.2 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组合和功能实现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讲,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帮助高职学生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元素涵盖了多种元素,而各种元素的灵动与组合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效果。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专业理论和知识面涉猎到育人的多种元素,思想和精神层面是首要的,其直接关系到核心的思想与精神取向。这无疑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结构元素的首要构成,其内容涉及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其次,针对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与建设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体”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班团管理、信息管理,日程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是常态形式,是系统的运行元素。同时,对于高职学生的辅导与咨询是“思想潜于心灵”的不断补充,涉及到学业、生活、就业,感情等咨询与解答,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微观表达。这些系统元素的宏观指导与微观组合决定辅导员工作的能量范围,直接决定辅导员工作评价效果。

3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外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对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为思想政治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内部运转和外部交流的理论钥匙之一。在实践层面,系统有自己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丰富与外化工作就是目标、过程、结果的协调。[3]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先育”之后“后育”,在学生中形成这种认知力量的思想与精神支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互育”,构成系统元素与能量的交换与支持。

内置辅导员工作进程,系统化路径则鲜明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引作用。在面对高职学生,需要体现直接的“高职性”,在鼓励和引导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将思想先驱化,在行动导向的实践中加深和体验思想和精神要求,以便形成高职生“只缘身在此山中”行为实践;②从系统优化整体和外在角度来看,辅导员工作依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班级管理,日程事务及心理情感引导都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状况,归结到对高职人才的能量供给。③现代教学与育人实际构成一个整体,师生互动,在辅导员工作中也有可取之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与其经常谈心,真正建立“平等自由”的系统协同关系,在师生互动系统中获得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

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营养能量”扩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在“90后”高职生成为高职生学生主体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软实力”。而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是一个内外部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中探究和实践,能够合力迸发内化思想与外化工作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7

随着二十世纪中后期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学科不断涌现,成果蔚为壮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系统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具有元科学,横断科学性质的科学群,是有一批学科组成的,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基础理论学科,系统工程学、系统分析等应用学科以及系统自组织理论、泛系统理论等更一般的系统理论在内。”[1]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方法论特征的科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在于确立适用于系统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交融性等。

要想更好地把系统科学运用到教育实践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因此,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系统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系统科学虽然是在二十世纪之后诞生的,但是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它的萌芽与壮大,从简单到深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就渗透着朴素的系统观念,《尚书.洪范》中就有相关记载,它的“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构成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人们还通过对实物系统直接经验的观察发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这就囊括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对客观世界统一性的直接猜测是我国最原始的系统思想。除此之外,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的“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一章》)等思想都体现了朴素的系统观念。同时,西方也较早出现了系统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他在其代表作《宇宙大系统》中最早使用了“系统”这个词语。十八世纪,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通过对物质世界的长期深入研究,提出了“单子论”的观点,他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体的单纯实体”,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的“单子论”对现代系统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系统思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机械论和还原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般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原理,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为基本原则。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在未来科学中的作用,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在古代科学中的作用。”[3]

系统科学论的诞生在为我们带来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性思维。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应具备系统头脑和系统眼光,把物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先综合,后分析,再到更高层次的综合的方法,以求得对物质系统的准确全面把握。目前,系统科学方法已经广泛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发展。同样,系统科学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它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认为这个整体的性质和特征只存在于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并不等于各部分的机械相加。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等要素。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调动其立志成才、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宏伟理想;教育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方法有说理启迪法、调查研究法、情感交流法等;实施主体包括专职辅导员、党支部、团组织、任课教师等。这些要素都服从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整体的目标和功能。由于思想政治的目标、对象、内容在一定时期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其落到实处,就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专职辅导员、党支部、团组织、行政机构、任课教师、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克服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事的思想。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发挥出来的潜能远比部分要素发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潜能更为有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校党委行政部门的领导部署下,着重理论研究,树立旗帜方向。团、工、青组织、辅导员、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社团。任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一方面是因为和专职辅导员相比,教师的队伍更为庞大。从数量上来看,教师人数是辅导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从质量上来看,“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要高于政工干部,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有些教师还是专家、学者,人格魅力很大,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也很大”。[4]不同学科的教师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析问题,给学生全面、精辟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还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使命来对待。高校应该把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鼓励教师通过校园活动、访谈、专题讲座等形式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主管部门也要做好对学生社团的监管引导工作。

总之,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原则,以系统思维的眼光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各级部门、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等组织要形成合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2.系统科学的层次性原则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要抓主要矛盾,分层次和分级思考。层次性指的是系统与要素或者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属性。系统不同的层次、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能,“高级层次在系统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系统整体的性能主要是由其最高级层次的结构和性能决定的。同时,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系统的层次关系,既要考虑纵向层次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还要考虑横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5]

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是有不同层次构成的,各层次在整个系统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根据层次性的原则,我们可以按照政治素养高低及知识能力结构的差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政治觉悟一般的群众;另一类是知识结构不同的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看,文科生的接受消化程度要普遍高于理工科学生。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分级来进行,抓主要矛盾。基于文科生中党员同志的思想状况、政治觉悟比较高这一事实,针对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自觉学习、自由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则是理工科学生中的一般群众,对于这个群体则要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合力。

3.系统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原则,启示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系统科学中的增熵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不能自行地、不付代价地从冷物体传向热物体,熵与无序性是相互联系的,在自然过程中,系统的熵趋向于增加,即系统的无序性是趋向于增加的。因此,开放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取负熵,才能克服内部的增熵,从而保持自身的有序性。换言之,任何一个开放系统都是处于一定复杂环境之中的,也只有在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才可能保持保持系统的稳定、有序运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需要与社会其它子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在全社会汲取有效的信息与能量,以确保系统的有序运转。把这个原则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学校内部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又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会实践等方式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强化,这一新情况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地运用各种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面对一些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专职辅导员更要站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层层分析,深入浅出地启迪教育。同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随着年龄、知识结构、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动态开放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沟通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绝对不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的唯一法宝,面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非系统性的因素,系统科学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同时,由于系统科学自身也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它对教育领域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花朴.系统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

[2]王有英.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整治工作论文篇8

作者简介:顾千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检修公司,政工师。(辽宁 大连 11603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39-02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了解,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从概念上弄清楚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关于企业理念、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的理论,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理论概括,用文化形式来表述,这些表述的文化内容及其形式指导并影响着企业的各项工作。它集中反映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具体到一个企业内部可以由全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规定,以及按照这些文件展开工作的人的心态构成。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理论,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服务的。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影响和提高人的政治觉悟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法制道德水平的工作指导理论。该理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而创立和不断丰富。

从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它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是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二是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民主法制教育、经济形势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政府的需要。三是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规厂纪教育以及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日常教育等,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企业本身的需要。四是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个别职工的思想问题、协调职工之间的关系,该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个别职工的需要,人们思想上有了矛盾,有了问题,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间有相同点,是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关系,其共同点表现为:目的相同,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相同,都以人为本;方法相同,都强调从实际出发。第二,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有所区别,不能互相代替,其不同点表现为:企业文化着重于理念渗透,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理论灌输;企业文化内容广泛,管理属性明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政治倾向更鲜明;企业文化作用对象既有人,又有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

二、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开展企业具体工作中,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确实有许多人有很深的见地和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思路和经验。但是也不能否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系也有不正确的认识,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这是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

一是相同论。认为这些工作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外的工作,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大同小异,区别不大。

二是替代论。认为这几项工作中的任何一项都能取代其他工作,只侧重抓好一项工作就可以了。

三是各异论。认为这几项工作各有自己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互不相联,各管一摊。

四是虚化论。认为这些工作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国有企业内的政治需要,所以搞些形式,完成任务即可。

这样的认识误区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

1.抓住根本点,把所有工作的根本目的定位到建设和谐企业上来

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传统的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建设和谐企业。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围绕建设和谐企业这个工作目标来开展,而决不是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游离于企业中心工作之外。否则,企业文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不能找到它们的根本点,每项工作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会使员工找不到工作重心,手忙脚乱而又不容易出成果。

2.找准切入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于企业文化范畴广,内涵丰富,具体工作中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纲,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来带动和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

首先,企业文化要建立的新理念能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以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前提,而企业文化建设导入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的管理思想能给企业思维创新和观念的转变带来契机,引导人们从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

其次,企业理念的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就是要打造和谐团队、塑造企业精神、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等,这些工作在职工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忠诚企业、自觉奉献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工作中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从而能够促进员工队伍团队意识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另外,企业文化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创造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这种好的风气一旦形成,整个职工队伍就呈现出一种奋发进取、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求实奉献的生活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劲头,企业内部就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工作环境是进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这几项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

3.把握结合点,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一是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要依赖各级党组织。进行思想发动、开展教育是党委工作的长项,所以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必须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保证。二是提升整合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要依赖各级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行提升整合工作。提升整合哪些内容、如何提升整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都离不开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同时,各单位党组织长期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单位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单位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都能从党委日常工作中反映出来。这些都是进行企业文化提升整合的基础素材。三是推进企业文化由文本文化向制度和行为文化的转变,要依赖各级党组织。企业文化说到底应该是执行文化,而不是理论文化,多好的理念不把它变成企业制度和员工行为,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理念实践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发展与推动,才能真正将企业文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四、公司党委协调各项工作关系,抓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2000年开始,大连供电公司明确由党委主抓,宣传部牵头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党委在全力组织建设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基本的环节,即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进行全员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出分阶段梯次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推动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同步提升、倡导内外结合的提升整合方式、促进企业文化由文本文化向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转变等。从几年来的实践情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打造“明珠彩虹”品牌的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系统性、全方位、长期性的原则,实现服务文化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到理性,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努力解决企业理念、制度、行为和队伍素质方面的问题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是分五个阶段梯次推进服务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即企业文化建设从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企业文化的启蒙阶段”、“服务文化初步认知阶段”、“系统提升整合阶段”、“服务理念实践化阶段”和“再提升整合”五个阶段。

整治工作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43-04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客观地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各部门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从战略高度认真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很有必要、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效益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整合机制。整合又叫一体化,是指“由部分结合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1]整合机制就是通过组织、制度、价值体系等纽带把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整合的作用原理。”[2]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自为政现象并非鲜见,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念结合不紧;制度之间整合性、协调性不强;制度认同性不高;内容与现实脱节等等。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整合机制十分必要。

一、价值认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的关键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问题,这就注定了从一开始人们的认同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因此,认同说到底是对人的意义感的重新定位和评价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认同问题。”[3]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认同的内核和基石,决定着个体认同体系中其他类型或层面认同的选择和内化。价值认同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价值目标的利益首肯、情感认可和心理认同;二是有转化为行为的现实趋势与趋向。目标是价值认同的核心,因而也是整合机制构建的关键。整合过程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是建立在以目标为主旨的各种实施手段,没有目标的整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整合就失去了意义。只有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整合,才能使资源及方法的配置有的放矢,使整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资源的配置常常是顾此失彼、脉络不清,各种资源、方法未经筛选,难以达到整合的有序,更谈不上产生整合的效果,在价值认同的两方面内容中,第一个方面是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则是实现和检验价值认同的标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和教育的根本问题。《意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既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反映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该肯定,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目标是明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主体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价值目标往往出现偏离,这种偏离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而强化价值认同则是纠正这种偏离的核心和关键。价值认同对于实现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式、制度以及资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价值认同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核心

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原有的许多价值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价值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建立起来的价值规范也还未为人们所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机制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之中,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还未成型。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价值认同对于构建整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行动力。只有这一系统中所有的主体都认同并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体系,不断增强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同一致性,才能使各不同主体的行为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相一致,才能使大学生获得健康发展,成为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2.价值认同可以有效地协调价值冲突、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更好地谋求组织合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认同是指各级、各部门、各主体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大学生,在观念上对这一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有转化为行为的趋向和趋势,学生对自身成才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最终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在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重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如何缓解冲突、协调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价值认同的根本就在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与价值体系,谋求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

3.价值认同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青春勃发、思想开放、充满激情、富有个性、锐意进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面对开放的校园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是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各级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价值认同,能够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和实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价值认同,就能自觉地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开展工作,从而使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管理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相互冲突的离散趋向。

二、组织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的重要保证

组织是按照一定宗旨和结构形成凝聚力的系统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赖于各级组织,而组织整合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组织整合又叫组织化,是指通过组元之间的安排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实现各部分之间较为稳定的关联过程状态。组织整合包括组织之间、组织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三大部分。从整合效果看,组织整合可以分为适度整合与整合失灵。适度整合是指通过整合,分散的各部分形成了完整与和谐的统一体,保证了其功能目标的实现。整合失灵是指整合之后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依旧很松散(欠整合)或各组成部分之间过于紧密,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度整合)。这两种情况都导致组织形成不了应有的合力。[4]组织的运行过程是通过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其组织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并构造出子系统之间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整合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组织地实施这项工程,是其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利用校内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选择和传统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中,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能否达到适度整合的关键。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教育方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是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行政工作系统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些力量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不可各是其是,各行其道,以使各组织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量最优化、最大化。

当前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聚集方式的变化等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各类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注意把握、提升和引导新型组织形式的定向力和凝聚力。一是党组织要因应新变化,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要加强各类组织的自身建设,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场所和活动中建立党、团组织;三是提高各类组织管理者的素质,创立更加开放的组织环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组织管理,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尤其要重视以其自发性、自主性和兴趣性而深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提高社团活动层次和社团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社团的教育传播功能。

三、教学整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基本渠道。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有效地整合高校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根据“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由原先的7门必修课整合为现今的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一是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它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有机统一的整体。必修课程是稳固而不可改变的,以便于稳扎稳打,巩固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阵地;选修课是开放的,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除此之外,还有一门具有辅质的《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最新形势和动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充分体现了高度的综合性。“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都是经过高度整合的结果。《原理》整合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概论》整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纲要》则整合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内容,并以点线面结合、史论结合给大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则是综合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新课程的这些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和杂乱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新课程方案已初见成效,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如一些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时代性以及深入浅出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四门课程内容重叠交叉现象仍不时出现,四门课程与中学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复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此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必须不断调整和继续改革。而改革则应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以《意见》和“05方案”为基本原则和依据。

2.哲学社会科学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

《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并列为第二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种提法抓住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意识形态性和专业性、科学性的对立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甚至包括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致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于科学知识课程,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毋庸讳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鲜明的。但“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性并非不可统一,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具有科学性。”[5]《意见》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具有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大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接纳度和融合度较高。因此,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教师以专业的身份和专业的知识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互补作用和增益效应。二是两者相斥则损其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有效利用,不交流整合融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资源,必将对自身带来极大的损毁。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可能是“局外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展开,必须在核心理念、价值评判、践行路径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保持正向性。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大学生,用主导的价值来凝聚大学生,用共同的理想来团结大学生。

3.其他各门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声望”和“学生欢迎程度”比专业课教师低;在“进修机会”与“经济收入”方面,分别有40.1%和35.5%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差;对“评优机会”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公共理论课教师则分别低于专业课教师29.3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由于公共理论课与学生专业学习并无直接联系,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公共理论课是“必需的多余”。68.9%的教师反映,学生对公共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比专业课低。因而专业课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有时要远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又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高校专业课教师及其他非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要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积极、科学的价值导向。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大学各门课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二是要注重挖掘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均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科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自然科学各类课程的教育。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四、队伍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行的主体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度重视这三支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及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这其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整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作尤为重要。

实现队伍整合首要的是确定核心。“以生为本”,“学生为主体”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指导理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虽然职责、分工存在差异,但其核心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成才而服务。工作核心价值的共同性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成为实现队伍全面整合,保障机制整体良好运行的基础。

实现队伍整合必须明确职能分工。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其领导者、引导者、指导者、研究者的功能与作用。但就其现实层面上说,职能分工应更加明晰。其中领导者角色由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部门及两课教研室(系)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职能和作用是共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潮流与方向。思想认识引领者角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成,主要以课程为载体,承担对大学生哲学、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指导者角色主要包括各级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在变化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成功成才之路。研究者角色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队伍,其组成依托课题组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主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把握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新情况、新动态,解决新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上述四角色必须以项目和任务为核心实现相互交叉与融合,实现有机整合。

加强队伍整合必须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迁移,不断探索新途径,创新思路,制定灵活多变的对策,在动态中把握平衡,在相互激励中凝聚合力。

参考文献

[1]李习彬,李亚. 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79.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87.

整治工作论文篇10

1.落实“两个责任”,是《》规定的政治制度。各级党委、纪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是党的章程关于管党治党责任主体的明确界定。《》总纲规定,各级党委要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第八条规定,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委领导下工作,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2.落实“两个责任”,是整治“”、强力反腐的必然要求。十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严厉整风肃纪;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大力整治“”;采取霹雳手段打“老虎”、拍“苍蝇”,形成史无前例的反腐败高压态势,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期非比平常的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主体责任的落地生根,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各级党委、纪委就是整治“”、反腐倡廉的主体责任者,就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支撑。面对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能否肩负起“两个责任”,是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忧党忧国、是否具有担当精神的现实检验。

3.落实“两个责任”,是整治“”、祛除沉疴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以来,兵团党委坚决贯彻中央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反腐败决心,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问题得到遏制,一批大案要案得到查处。但作风建设依然在路上,反腐败斗争依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党风廉政建设的压力传导还不够到位。有的缺乏忧患意识,对强力反腐依然麻木不仁;有的以为自己既非“老虎”也非“苍蝇”,逸然置身事外;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清,责任懈怠,“”整改隔靴搔痒、抓抓停停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重拾忧患,警醒警觉,强化担当精神。

4.落实“两个责任”,是不可懈怠的政治职责。反腐没有局外人,整治“”任重道远。从这次培训班和推进会通报的情况看,在一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着对“两个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光说不练的问题;反腐力度头重脚轻,压力没有很好传导到基层;整治“”也存在执行不力、进展不平衡、“回头看”不扎实等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警醒清醒,要以强化“两个责任”落实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着力增强贯彻力,扎实推动“”问题整改,以此带动党风廉政工作整体推进。

积极作为,把“两个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落实“两个责任”,关键在行动,根本在担当。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本级做起,从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做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无、没有领域之别,必须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坚决的行动,把自身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使自身的风气正起来,守住自身的一方净土。

1.要深化学习,警醒警觉,强化责任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执政不忘防腐,干事业不放松党风廉政建设,这是防止我们党执政条件下自身腐败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许多地区、领域、行业和单位,往往对GDP厚爱有加,思想政治工作却在不断淡化;对所谓政绩追求有加,而党的自身建设却在不断弱化;对业务工作可以殚精竭虑,而对党风廉政建设却漠然置之、不管不顾等等。长此以往,政绩和腐败“两头冒尖”、成绩与问题同生共长,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政绩突出了,但老百姓却并不买账,一些领导干部也因此走到了人民的反面。因此,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奋力推动兵团文化发展繁荣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要始终保持履行“两个责任”的高度政治自觉。

2.要健全制度,明确规矩,落实“两个责任”。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组织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把党组织是否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否真正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是否真正履行“一岗双责”,作为检验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的刚性标准。二是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纪检体系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普遍没有专职纪检机构和纪检干部,但不能虚化纪检工作的监督责任。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纪律检查制度,党委、总支、支部都要配备纪检委员,使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纪律检查有人抓、不缺位。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的纪检委员要主动肩负起纪检监督的主体责任,切实履行起监督检查职责。三是要加大责任传导,逐级坐实“两个责任”。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使每个单位、每个党员干部和职工都要认清形势,绷紧党风廉政建设这根弦。

3.要知行统一,立说力行,着力抓好整改整治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整治工作,是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环节,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没有“”问题的彻底整治,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功亏一篑。“”问题又具有顽固性,不下大力就不会根治,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发扬钉钉子精神,扭住问题不撒手,以“”问题的根本扭转赢得职工群众信任。

4.要加强督导,严格追责,扎牢防范腐败栅栏。要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工作要求,上下联动,建立常态化巡视机制,加强对各级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落实“两个责任”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克服只挂帅不出征的懒政渎职现象。对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对党风廉政建设上出现的渎职、失职、塞责问题,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勇于担当,为落实“两个责任”凝心聚力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是党的意志、主张、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的传感器和发动机。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负有统一思想、筑基铸魂、提供导向、呐喊助威的政治使命,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理论支撑、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

1.进一步加大压力传导,为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根据兵团党委的分析判断,兵团反腐败斗争虽然初步形成了高压态势,但一些单位和少数党员干部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压力传导还不够到位,整治“”的政治自觉还不够到位。因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呼应大局、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兵团党委决策部署,紧随兵团党委工作节奏,调动各种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形成强势舆论,着力加大压力传导,积极引领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进一步动员起来,紧紧扭住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整治主题,加强策划计划,整合宣传资源,着眼加大压力传导,突出加强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理论、创新制度、总体布局、战略举措的宣传教育,突出加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教育,突出加强兵团党委新部署、新举措、新要求的宣传教育。通过深化学习、理论阐释、舆论引导、动态报道、典型警示,大力营造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良好舆论氛围。

整治工作论文篇1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邮政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条件和新的竞争态势,我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强化邮政企业融入市场,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意识,打不开思想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我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业经理原来被动靠组织选择,变为现在需要通过努力凭能力竞争到适合自己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岗位,干部职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像从前那样“混日子”已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普遍增强,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焕发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收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文秘部落原创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我局通过定期印发材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职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组织收看电教片,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在企业经营建设服务过程中,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研究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让局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作用。对组织机构适时进行了组建和调整。定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每年都要进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实践与探讨。并将评选上来优秀论文向上级局推荐。

三、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一把手为核心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地抓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深入实践,真正纳入全局的各项工作中,我局还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行为十条规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将其公布上墙,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格局。通过局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多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

整治工作论文篇1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邮政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条件和新的竞争态势,我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强化邮政企业融入市场,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意识,打不开思想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我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业经理原来被动靠组织选择,变为现在需要通过努力凭能力竞争到适合自己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岗位,干部职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像从前那样“混日子”已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普遍增强,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焕发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收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我局通过定期印发材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职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组织收看电教片,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在企业经营建设服务过程中,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研究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让局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作用。对组织机构适时进行了组建和调整。定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每年都要进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实践与探讨。并将评选上来优秀论文向上级局推荐。

三、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一把手为核心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地抓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深入实践,真正纳入全局的各项工作中,我局还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行为十条规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将其公布上墙,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格局。通过局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多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