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专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50:36

税收专业论文

税收专业论文篇1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衔接点。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市场,既要看到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光明前景,树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心,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优秀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税收专业是在国家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开设的,毕业生最终的走向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税收专业教育主要是为税务行政机关服务的。可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因此,高等财经院校税收专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首先也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还是社会的税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迫切需要大批能承担税收管理重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税收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将是长期的,税收专业教育应紧盯市场的这一需求,不断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可定位为: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毕业生的就业。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可以考虑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方式到税务机关工作,具体可从事一般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工作,为国家税收征管部门、税收稽查部门和海关等部门服务。

2、税务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税务是一项社会性的中介服务。在我国,税务是新兴的产业,它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因此,税收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主要定位在这一方面上。

3、企事业单位的报税员。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对我国的税收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很可能做出各种违法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鼓励政策,而加大其经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税收理论和税法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来为本单位办税、节税。这也为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

社会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为此,我们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分析涉税行业、涉税工作及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强劲特色需求为导向,利用财经院校在税收方面的优势师资资源,突出培养学生在国家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等行政执法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等。由此形成税收专业教育的特色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税收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税收专业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确保其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定位

财经类专业多属于知识应用性专业,税收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科学地、合理地定位其知识结构。税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组成。相应的课程支撑:基础理论知识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微积分及有关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理论有财政学、税收基础、经济法、税收管理等;技能基础知识有基础会计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技能专业知识有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税务实务、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等。在知识要求的实现途径上,除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不断改革的税收制度,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创新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决于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税收专业人才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就业面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重税务公务员人才培养、轻纳税人涉税人员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相关知识,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缺乏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简约性、再现性特点,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应当从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税收专业的生存空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税收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以社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背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税收专业的主干课程。税收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分设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理论主干课应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从理论知识结构出发,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注重能力、自成一体”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应该包括: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纳税检查、税收会计、税收综合模拟、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软件操作与维护、比较税制等。实践主干课应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客观能力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侧重训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中国税制实践教程、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务实践教程、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收会计实践教程和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2、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理清课程的开课顺序。每一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认为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熟练与自如过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时,必须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然后综合点拨,达到热能生巧的目的。我们设计的税收学专业知识脉络是: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纳税检查-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务-税务实践教程-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收会计-税收会计实践教程-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从事税务专门性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消化运用这些理论,必须通过实践。税收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这是由税收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要提高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税收专业特点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国家税务行政管理机关、中介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应逐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旧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真正做到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分项模拟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校外见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五个方面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专项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操作”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方案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系统。

(三)加强素质教育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较强的税务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个性为宗旨。要实践上述宗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实现人文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双向提高。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其健康人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是顺应新时期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以往习惯中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并重,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体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育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重,促使经验性教学向科学性教学、价值性教学方向转化,使现实中的越来越强化的考试式评价,向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方面转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税收专业论文篇2

(二)规范市场管理模式,全面降低执法风险

一是专业化管理模式。就是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小组,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加强领导,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税源特点,在明确机构、人员、管理职责和任务的基础上,实行专人专组管理。二是委托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有利于税收征管、方便纳税和受托自愿的原则,与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专业市场管理委员会及相关受托单位签订《委托税收协议书》,由受托人按照委托规定的范围、标准,依法对纳税人的相关涉税行为履行权利和义务。三是统一收款集中管理模式。就是在有条件的专业市场,推行类似超市型的收款办法,由市场管理者统一开票、统一收银、统一征收税费、统一缴纳税款,有效解决专业市场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综合治税管理模式。对市场内所有纳税人均按店面位置和楼层统一定位、编号,按市场方提供的区域按照品目分类,录入综合征管软件管理。根据我省情况,建议采取“依法治税、加强宣传、定额公开、司法保障、重点检查”的办法,既要通过市场公告栏或公示栏,向广大纳税人宣传相关的税收政策以及偷漏税的处罚规定等,让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明确“该缴什么税”、“该交多少税”、“不交税会受到哪些处罚”,又要成立由县区局分管领导、税政股、征管股、税务所人员、纳税人代表组成的定额核定小组,共同核定定额,并将核定的定额在市场范围内公开,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对于纳税人反映定额偏低的,进行重点核查。在确定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上,要加大信息管税力度。另外,要充分利用“金三”系统,可以通过国、地税代开的发票情况、到物流企业核查市场内商户发运货物情况等形式,与市场内商户进行比对分析,堵塞收入漏洞,增加税收收入。近期可以开展一次面向全省的专业市场税收检查,通过省局成立检查组、各市局交叉检查或自查的方式,对专业市场经营者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尤其对整体转租行为重点检查。

(三)建立健全税收协作机制,力争取得多方面支持

一是树立“纳税人、政府、税务机关互动三赢”的工作理念。在税务管理中,纳税人希望合理、公平、公正的税负,希望自身权益受到保护;地方政府既得利益与税收直接挂钩,也希望准确全面掌握税源情况,维护地方财力和可持续发展;税务机关在依法治税中要规避执法风险,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税收协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大面上来说建立税收协作工作机制,是有一定思想共识基础的。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地税主管、司法配合、社会参与”的税收协作机制。应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调机制,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成立由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机构,定期召开公安、城建、国土、国税、工商、审计、财政、核算中心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一方面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和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各支款单位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作为报销凭证。再一方面互相通报交流专业市场经营纳税人有关经营信息等情况。三是理顺税务机关内部工作机制。互动协作、互通信息,各负其责,减少工作脱节,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建立协税护税工作网络。在专业市场经营户中,把经营户每10户编成一个小组,从中挑选一名思想品德好、纳税积极、素质较高的经营业主担任义务协税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税款征收。税务机关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安排一些事项,通报一些政财税改革策,每年对一些协税护税好、纳税好、业绩好的小组长进行表彰。

税收专业论文篇3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衔接点。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市场,既要看到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光明前景,树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心,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优秀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税收专业是在国家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开设的,毕业生最终的走向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税收专业教育主要是为税务行政机关服务的。可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因此,高等财经院校税收专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首先也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还是社会的税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迫切需要大批能承担税收管理重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税收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将是长期的,税收专业教育应紧盯市场的这一需求,不断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可定位为: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毕业生的就业。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可以考虑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方式到税务机关工作,具体可从事一般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工作,为国家税收征管部门、税收稽查部门和海关等部门服务。

2、税务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税务是一项社会性的中介服务。在我国,税务是新兴的产业,它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因此,税收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主要定位在这一方面上。

3、企事业单位的报税员。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对我国的税收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很可能做出各种违法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鼓励政策,而加大其经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税收理论和税法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来为本单位办税、节税。这也为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

社会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为此,我们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分析涉税行业、涉税工作及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强劲特色需求为导向,利用财经院校在税收方面的优势师资资源,突出培养学生在国家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等行政执法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等。由此形成税收专业教育的特色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税收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税收专业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确保其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定位

财经类专业多属于知识应用性专业,税收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科学地、合理地定位其知识结构。税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组成。相应的课程支撑:基础理论知识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微积分及有关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理论有财政学、税收基础、经济法、税收管理等;技能基础知识有基础会计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技能专业知识有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税务实务、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等。在知识要求的实现途径上,除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不断改革的税收制度,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创新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决于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税收专业人才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就业面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重税务公务员人才培养、轻纳税人涉税人员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相关知识,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缺乏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简约性、再现性特点,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应当从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税收专业的生存空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税收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以社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背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税收专业的主干课程。税收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分设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理论主干课应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从理论知识结构出发,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注重能力、自成一体”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应该包括: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纳税检查、税收会计、税收综合模拟、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软件操作与维护、比较税制等。实践主干课应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客观能力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侧重训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中国税制实践教程、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务实践教程、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收会计实践教程和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2、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理清课程的开课顺序。每一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认为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熟练与自如过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时,必须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然后综合点拨,达到热能生巧的目的。我们设计的税收学专业知识脉络是: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纳税检查-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务-税务实践教程-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收会计-税收会计实践教程-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从事税务专门性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消化运用这些理论,必须通过实践。税收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这是由税收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要提高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税收专业特点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国家税务行政管理机关、中介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应逐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旧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真正做到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分项模拟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校外见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五个方面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专项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操作”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方案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系统。

(三)加强素质教育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较强的税务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个性为宗旨。要实践上述宗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实现人文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双向提高。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其健康人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是顺应新时期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以往习惯中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并重,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体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育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重,促使经验性教学向科学性教学、价值性教学方向转化,使现实中的越来越强化的考试式评价,向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方面转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税收专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结果设置课程,同时对税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税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一直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的税收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税收法规制度,正确进行各种税费的计算与申报,对涉税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乃至采用合法手段减轻企业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等等,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财经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税收知识的相对欠缺是很多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通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在财经类专业中增开了税收方面的课程,继《税法》或《国家税收》之外,《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纳税理论与实务》等也屡屡被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之中。然而,这些课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课程设置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税收类课程设置存在两种趋向:

(一)相关课程开设不足

有些院校仅仅只开设一门《国家税收》或《税务会计》课程。从市场上通行的教材来看,《税务会计》涉及的知识模块通常是税费计算与涉税事项会计处理,而《国家税收》则仅涉及税费计算知识模块。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相关专业所面向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税收知识欠缺现象依然突出。

(二)相关课程开设过滥

许多院校不管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或是税收或财政专业,均在《国家税收》或《税法》之外加开《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实行一刀切,而没有深入把握各门课程的内涵。课程定位不准,造成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

如,各税种的计算既是《国家税收》课程里的主要内容,又在《税务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则必然造成学生相同的知识学两遍;“所得税会计”是许多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或《高级会计》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而《税务会计》教材中往往也有大量篇幅介绍,税务会计老师通常都会把暂时性差异的确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与账务处理等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造成两门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如,税法教师在讲解相关税种的计算时,由于受课时限制,会将某些内容省略,认为学生在《税务会计》课程里还会学到;而税务会计教师则认为各税种的计算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无须重复讲授,这样就造成学生知识面上的盲点,相关税收知识欠缺。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深刻反思当前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准确定位各专业所面向岗位群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分解,重新构架各专业所需要的税收知识体系,据此为各专业设置相关课程,既要避免开课不足、应有知识的欠缺,又避免了盲目贪多求全,更避免了各专业课程开设一刀切。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要求与财政、税务专业的学生应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有别于会计专业。根据会计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税费计算与申报及涉税会计处理应是其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之一。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将《税务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取代《税法》或《国家税收》课程;同时开设《税务筹划》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较之会计专业有所延伸,其核心岗位能力还应包括筹资管理,进而可细化到减轻企业税务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应将《税务筹划》也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税务、财政专业则不必开设《税务会计》课程,税务专业可将《税法》与《税务筹划》作为必修课,财政专业仅需开设《国家税收》课程即可。同一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应按照知识的递进性依次开设,如会计专业,应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到《税务会计》,及至《税务筹划》,并要严格区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特色,力求把重复内容缩减到最小。来源于/

二、课程内容体系

纵观当前税收类教材,无论是《税法》、《国家税收》,还是《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抑或是《税务筹划》,其内容编排体系大多是按税种分列,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也多局限于按税种讲授。这样安排,讲求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对宏观的《税法》或《国家税收》教材来说也许没问题,对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来说也是适宜的,但对于要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高职学生而言,其实有着致命的缺陷。现实工作中,企业发生的各类涉税事项往往不只涉及单个税种,如购销产品就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或者资源税等,房地产销售业务,会涉及到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不同的涉税事项可能还要进行不同的所得税纳税调整,这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税收知识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申报及会计处理,而学生在以分税种的模式学习税收知识后,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遇到这样复杂的涉税问题往往不能作出圆满的处理。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个税种的涉税处理都掌握得较好,可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就丢三落四,在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背景的会计综合实训中要完成所有纳税申报就更难了。用人单位屡屡反映学生涉税处理能力较差,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在安排税收类课程内容体系时,同样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标准,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税务筹划》等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按税种分类的编排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大类设置专题的方式。比如《税务会计》课程,对于与制造业、流通业联系紧密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的计算与会计处理,可以购销业务为专题串联起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通常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相联系,可将相关税种的学习以房地产开发为专题串联起来。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税务筹划》,分税种讲授税务筹划的技巧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以企业投资、筹资、日常经营以及资产重组等各主要经营活动类别为主线排列知识或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而分制造类企业、流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及服务行业等等行业大类讲授税务筹划的方法可能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满足高职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免)税的申报、会计处理或筹划,在很多院校税收课教学中都被忽略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深入讲解,有的甚至完全遗漏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会涉及到出口退税业务,熟练掌握出口退税的程序、退税的计算与申报及会计处理或出口退税筹划同样应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等人员要具备的重要岗位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互相融合,交替进行。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税收类课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实践课时很少,更没有系统科学的对应实训教材,有的学校课程计划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有的学校实践条件简陋,实践形式单一。比如《国家税收》课程,其实践课可能就是象征性地填几张纳税申报表,时间既短,内容也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学校把《税务会计》的实践课与《财务会计》合并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当中,手工会计模拟在实验室进行,共用一套财务会计资料,完全没有突出税务会计应集中训练的内容,以上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许多院校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至于《税务筹划》,出现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还是近几年的事,其理论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教学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笔者在对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电子报税软件,当工作中需要利用报税软件进行网上申报时产生极度不适应感。事实上,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配备这类实训设施,也没有进行过类似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形式亟待改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税务会计》、《国家税收》及《税务筹划》等税收类课程实践性极强,更应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适当的工作任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税费计算与申报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应在实践课中为学生提供多税种纳税人企业的、包含了各项涉税业务在内的资料,将其细化成具有独立工作任务的多个小单元,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正确进行税费计算并填制相应的纳税申报表。同时,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的今天,税务会计课还必须增加模拟电子报税的训练,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电子报税的流程,增强动手能力,缩短就业适岗期。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除实践课教学以外,税收类课程在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应注意深入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应大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精心选择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直至解决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平稳过渡。

总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而税收类课程又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牢牢把握两者特色并实现有机结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市场对财经专业学生税收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先锋.关于《税务会计》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1-92.

[2]胡鲜葵.对《税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税收专业论文篇5

一、序言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此之后,企业的设立以及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小,各种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更加灵活的建立起来。并且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动力和交通运输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无疑对当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便是要不断扩大规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满足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巨大需求。此时企业大型化就成为各种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也成为了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面临的税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所需缴纳的税种也由“单一小额”到“复杂大额”方向演变,并且当今世界大企业更是越来越多的涉及跨国经营,这样以来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不同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具体政策的差异,这为很多跨国企业提供了很多避税的手段。

由于大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对这个群体管理不好不仅会造成一国的税收流失还会对一国的其他企业树立负面榜样,同时一国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也往往代表着该国整体税收管理水平。因此,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往往是各国税收管理的重点。

二、目前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向不明、两种范式并存。

当前中国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分税种、分征管功能、分纳税人类别专业化管理三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各模式专业化管理决策及制度安排呈现分而治之、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统合三种模式缺乏方向指引和发展战略安排。在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中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依据基于纳税人类别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国际规范,设计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二是以国家税务总局税源专业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设计税源专业化管理下的大企业专业化管理。两种范式并存使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更为复杂,探索难度加大。

(二)各地区做法各具特色,缺乏统一规范。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国税总局对大企业分类标准、组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专业化管理主要内容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由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但是,各地在探索过程中由于注入过多中国特色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偏离了国际方向,减少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理论指导,使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过程更为曲折。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国际理论,大企业的共性特征为我们借鉴国际经验、利用国际理论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但前提条件是我们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国际规范趋同。

(三)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与国际做法差距较大。

由于缺乏成熟理论和经验指导,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传统文化等多因素,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进展缓慢,效果难尽人意,与国际规范尚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企业分类标准比较混乱。第二,国际范式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薄弱。第三,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职能实现受制于属地管理的财税体制。第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团队建设滞后。第五,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信息保障程度低。

三、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一)选择基于纳税人类别的税收专业化管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与国际规范差距大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选择类型,缺乏方向指引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在机构设置、团队建设、职能实现等方面缺乏统一制度规范和战略安排。基于纳税人类别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全新税收管理战略,是当代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实践的主流类型,主导着国际税收分类专业化管理的方向。因此,中国必须明确中国税收专业化管理类型的选择方向,指导中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二)制定能和国际接轨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框架。

为了使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税收专业化制度性促进规范性,进而推动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顺利进行。在明确中国税收专业化管理类型后,应当在税收专业化理论指导下,总结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成果,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框架,对大企业分类标准、机构设置、团队建设、职能实现、信息保障等重要内容进行统一制度规范和战略安排。

(三)明确大企业划分标准。

要划分中国大企业标准有两个困难:一是中国大企业情况复杂,全国统一标准困难。二是两套标准如何统一。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全国统一标准有困难,可在省级先行统一,在省级标准统一后,再根据省级实践情况制定全国标准。省级标准的划分方法可借鉴江苏经验: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本省实际制定省级大企业标准,二是根据标准选出本省大企业名单进行列名管理。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各省的大企业标准确立后,符合大企业标准的重点税源企业按国际范式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不符合标准的重点税源企业可有选择的参照执行。

四、结语

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我国应该在我国税收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借其他国家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方面的经验,使我国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方面更加完善,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大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避免造成我国税源的流失。

参考文献:

税收专业论文篇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revenue courses of accounting specialty:such as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 lack of practice sector,and old fanshioned exam means.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torward solutions to achieve improvements.

Key words: accounting specialty;revenue courses;teaching reform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的教学中,都遵循着这样一种传统模式:固定的授课地点,使用固定的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税收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税收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税收政策,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等,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锻炼学生对税收政策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不过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还或多或少受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训练量总体偏小,教学效率低下。

(二)税收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提倡“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今天,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税收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比较笼统,实践性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和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偏少,远没有达到税收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而且实践性教学质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考试方法有待改进

税收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属于考试课程,其考试基本采用闭卷形式。笔者认为,考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税收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教师讲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和税收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讲授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应当避免对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和照本宣科[1]。

2.学生讨论法。学生讨论可以多种形式开展。比如,针对事先给定的主题,由学生在课后自行收集资料,利用课堂时间讨论。这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等,这样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3.案例教学法。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税法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生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税收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师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税收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4.邀请税收界知名人士讲学。由从事税收工作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可以拉近学生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注重跟税收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大量聘请税收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承担相当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把税收理论教学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税收教材中几乎每一税种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会浪费大量时间。此外,税收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2]。

(二)加大税收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修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税收相关课程门数,确保实践性教学课时。如今高职税收课程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 ,但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税收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加强税收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高职院校应当增加税收课程门数,税收涉及的税收原理、涉税实务和税收筹划等,这些内容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包含,税收课程至少应达到3门,课时比例在25%以上,同时扩充税收实训科目,选择或自编合适的税收实践教材。当前市场上税收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合于高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税收实训教材。

2.高职院校应当强化税收模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场所。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税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税收模拟实验室,同时把税收工作有创新、有成果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3]

3.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培养税收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4]。税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税收专业教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税收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定期参加税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经常到企业从事报税的实践操作工作。应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税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聘请税务专家、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税收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担任税收实践课程教学,弥补在校税收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可与税务部门联系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税收教师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税收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税收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实际,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税收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 ,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给出企业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尽量避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税收实务分为若干段,编制若干段的实际操作考题,给每段的此类题目编号,由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段就考哪段,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学生的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考前定能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段技能,考试结果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3.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工商管理大学科中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101-104.

税收专业论文篇7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reexistsomeproblemsintherevenuecoursesofaccountingspecialty:suchasmonotonousteachingmethod,lackofpracticesector,andoldfanshionedexammeans.Thispaperanalysestheseproblemsandputstorwardsolutionstoachieveimprovements.

Keywords:accountingspecialty;revenuecourses;teachingreform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的教学中,都遵循着这样一种传统模式:固定的授课地点,使用固定的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税收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税收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税收政策,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等,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锻炼学生对税收政策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不过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还或多或少受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训练量总体偏小,教学效率低下。

(二)税收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提倡“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今天,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税收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比较笼统,实践性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和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偏少,远没有达到税收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而且实践性教学质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考试方法有待改进

税收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属于考试课程,其考试基本采用闭卷形式。笔者认为,考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税收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教师讲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和税收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讲授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应当避免对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和照本宣科[1]。

2.学生讨论法。学生讨论可以多种形式开展。比如,针对事先给定的主题,由学生在课后自行收集资料,利用课堂时间讨论。这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等,这样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3.案例教学法。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税法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生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税收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师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税收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4.邀请税收界知名人士讲学。由从事税收工作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可以拉近学生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注重跟税收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大量聘请税收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承担相当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把税收理论教学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税收教材中几乎每一税种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会浪费大量时间。此外,税收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2]。

(二)加大税收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修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税收相关课程门数,确保实践性教学课时。如今高职税收课程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税收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加强税收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高职院校应当增加税收课程门数,税收涉及的税收原理、涉税实务和税收筹划等,这些内容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包含,税收课程至少应达到3门,课时比例在25%以上,同时扩充税收实训科目,选择或自编合适的税收实践教材。当前市场上税收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合于高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税收实训教材。

2.高职院校应当强化税收模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场所。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税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税收模拟实验室,同时把税收工作有创新、有成果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正如同志所说:“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3]

3.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培养税收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4]。税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税收专业教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税收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定期参加税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经常到企业从事报税的实践操作工作。应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税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聘请税务专家、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税收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担任税收实践课程教学,弥补在校税收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可与税务部门联系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税收教师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税收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税收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实际,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税收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给出企业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尽量避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税收实务分为若干段,编制若干段的实际操作考题,给每段的此类题目编号,由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段就考哪段,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学生的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考前定能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段技能,考试结果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3.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工商管理大学科中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101-104.

税收专业论文篇8

3.读书与论辩——一种培训方式的探讨朱歌幸,ZHUGe-xing

4.税务文化团队活动实证研究谭文辉,TANWen-hui

5.房地产业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探研蔡少优,薛玉连,CAIShao-you,XUEYu-lian

6.房地产企业税务稽查证据问题分析曹映平,CAOYing-ping

7.忽视手段要件,偷逃税定性泛化现象及其谬误何小王,HEXiao-wang

8.时间序列模型在税收预测中的应用张新波,ZHANGXin-bo

9.基于效用损失期望条件下的股票投资决策黄海敏,HUANGHai-min

10.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分析王卫红

11.公共治理视角下农村合作医疗困境及出路分析朱美丽

12.湖南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彭佳妮

13.税务行政处罚听证技巧探析王丽萍,WANGLi-ping

14.国际化趋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对策刘慧,LIUHui

15.领导干部成长规律若干问题探讨(上)余跃进

16.管理必须简约化赵赛波

17.《白鲸》-象征手法影射的生态悲剧余丰

18.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方法张娟

1.纳税服务的公共供给:经验借鉴与改进思考陈懿赟,CHENYi-yun

2.激活创新,实现税收文化建设的大提升——江西省国税系统税务文化建设发展研究报告杨春燕,YANGChun-yan

3.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构建问题研究刘慧平,LIUHui-ping

4.论房地产保有税崔岩,殷琛,CUIYan,YINChen

5.借重各色经验:物业税制度的国际比较薛玉连,XUEYu-lian

6.电子发票管理平台在发票管理中的应用凌晨,LINGChen

7.析税收征管审计夏昱,XIAYu

8.税务检查调账中常见错误陈丹朵,CHENDan-duo

9.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诠释及其精神实质王浩斌,WANGHap-bin

10.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国库现金流预测牛润盛,刘琼,NIURun-sheng,LIUQiong

11.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研究潘卫星,李长力,PANWei-xing,LIChang-li

12.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的问题与对策杨娣

13.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解比较分析王惠玲

14.论我国自益信托税制的立法完善陈玲玲

15.有效执行组织环境赵赛波

16.税务人员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困惑及对策程葵

17.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与执法人性化陈颖

18."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苏珊珊

19.多媒体语音室中的外语教学陈一莎

1.论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税收执法之关系张峰,ZHANGFeng

2.税收专业培训课程开发与讲授郭焰,GUOYan

3.发票偷税检查中的难点及对策王慧,WANGHui

4.基层税务机关推行"一站式"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刘红梅,LIUHong-mei

5.利用企业重组进行税收筹划的案例分析崔岩,CUIYan

6.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黄文懿,HUANGWen-yi

7.财政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下)周赟,ZHOUYun

8.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裴苏霖,PEISu-lin

9.售后回购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技巧郎菁,LANGJing

10.《热血江湖online》物价研究与现实楼价拟合实验陈理卉子

11.受托责任、会计责任及会计法律责任立法比较研究谢奕

12.化干戈为玉帛——浅议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杨雪

13.论高职院校职场文化建设郑碧新

14.国际旅游岛下海南黎族养生保健文化发展研究李攀,阳尕,王公法

15.基于混沌的多媒体数据加密王英,向进

16.论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傅彦夫

17.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的若干因素李攀

18.论我国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李时琼,李湘勇

19.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适度引入情景化教学张琛

1.正确看待和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李建新

2.纳税服务考核与评价的理论及实践怀化市税务学会地税局课题组

3.增强税务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与措施罗一帆,罗小帆

4.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税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黄建方

5.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分析杨美莲

6.增值税研究国外文献综述曾娟红

7.对纳税评估工作内涵与主体的认识刘忠益

8.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选择与完善陈思

9.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加工行业税收征管启示张德明

10.最优税负与经济增长——基于C-D生产函数及巴罗模型的实证研究牛润盛

11.财政民主是构建和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的基石(上)周赟

12.我校2009年度"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喜人

13.从行政学范式转移的角度看行革的趋势余跃进

14.提高国税系统办公室人员"可信度"的思考王飞

15.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实行党风根本好转何云其

16.二律背反:学分制下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郑碧新

17.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周贤

18.中(大陆)美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现状比较及原因分析苏珊珊

6.部门协作——纳税服务社会化的理性抉择王飞,WANGFei

7.提高税务施教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付刚,FUGang

8.税收分析培训项目策划研究易新,YIXin

9.析偷逃税主体的范围何小王,HEXiao-wang

10.完善税收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杨卫红,孙小茫,YANGWei-hong,SUNXiao-mang

11.有关税款追征期的理解——国税函[2009]326号文解读袁森庚,YUANSen-geng

12.加强税务廉政教育杨萍

13.视同销售的两种误解陈丹朵,CHENDan-duo

14.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郎菁,LANGJing

15.湖南农业保险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付菊,宁松,FUJu,NINGSong

16.我国信贷保险制度建设的设想喻晓,YUXiao

17.基于混沌的图像空间域隐藏算法王英

18.关注民生与科学发展宋学广

19.中西文化对比探析全辉霞

20.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徐建军,谢群

21.《新时代交互英语》倡导英语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曾健敏

1.如何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张峰,ZHANGFeng

2.税务文化视野中的税务干部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众形象塑造杨春燕,YANGChun-yan

3.税务系统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证探析曾玉清,何志平,ZENGYu-qing,HEZhi-ping

4.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税收宣传的有效途径夏小娟,XIAXiao-juan

5.培训组织的生命周期丁汀,DINGTing

6.问题法在税务培训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税务人力资源管理之如何激发队伍活力》为例谭文辉,TANWen-hui

7.做好税务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云贵税务教育培训调研小结罗一帆,LUOYi-fan

8.税务稽查规范与实践郭焰,GUOYan

9.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源管理蒋菊香,JIANGJu-xiang

10.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业税收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征管刘慧平,LIUHui-ping

11.对鼎城区个体税收征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贺姝红,HEShu-hong

12.基于RAROC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姜玉公

13.校园经济调研报告沙川

14.后非典时期的领导观朱歌幸

15.能级管理实践中的一个逻辑错误及其修正方向向宏

16.论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刘向伟

税收专业论文篇9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国家税收》在很多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会计专业开设《国家税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如财政、税收、经管等专业的要求,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各门学科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率都在加快,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受教育内容必须经常更新。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就以大约每7年更新一次的态势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终生学习的意识。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Richard E Flaherty所言:“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种教育目标也应该在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国家税收》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家税收》主要是面向会计本科、专科学生开设,培养“通用型人才”是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但其教学目标应有别于税收专业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专业要求。同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体现与会计职业教育的区别,兼顾税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具体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既不能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能陷入细碎的税收法规中。所以税收课程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于与《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相配合,掌握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应该是在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培养税收理论、税收法律法规的自学能力。

二、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思想。《国家税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税收基础理论与税收实务即具体征收制度两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税收概念、税制结构、税负转嫁,占总课时的20%左右,以保证学生了解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是主体,重点讲授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具体征收制度,是教学中重点内容,占总课时的80%左右。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照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理论部份引导实务学习,具体征收制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依赖于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体现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既是重点,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两部分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对税收知识做到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熟悉具体的征收制度,更理解具体征收制度的设计理由和原因,把握其本质精髓,对税收知识融会贯通。另外,国家税收政策性非常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税收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得到不断修订完善。如近两年,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相继修订,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随时就各税种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出台一系列具体规定和解释。税收政策经常变化势必要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刻苦钻研,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前沿,以动态观念对待税收制度的具体规定和解释,采取按重要性分类处理方法,对其中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影响深远的,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反之则可忽略。因为第一,税法具体规定本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琐碎的税法规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用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刀刃上。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国家税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水融。为此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课时限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本质精神以及税法规则如何操作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为此教师有必要按案例教学程序规范案例教学活动。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精心选取具体案例,明确案例分析具体目标,确定案例分析方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学时,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在案例实施阶段,既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秩序,课堂讨论时限制发言时间,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机会,情景模拟时准备充分,情景人物逼真,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总结阶段,及时对案例教学情况进行书面分析,自我检查,总结成效、存在差距及原因,以推动案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需要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除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方式以外,其他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对《国家税收》而言,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及进行必要的测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要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习题,作为课堂精讲和同步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复印或网络方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条件成熟时,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解答,及时反馈,充分提高教与学效率。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税务部门有关人员讲课,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当地税务部门,让学生对我国的税收管理有更直接

的感性认识,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关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会计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较全面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作为会计专业《国家税收》课程教师,要求有较全面的税收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知识也非常熟悉,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要求教师进行跨专业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自身不足,充实和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满足教学需要。这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况且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也就无法很好地“放电”。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有关院校去深造或到实际部门锻炼。一是在培训上应打破常规,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还应涉及关联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定期或不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层税务局(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去实践、去锻炼。税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此弥补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课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强华,涂江红.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1).

[2]李绍平,王甲山.经管类专业税收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2,(6).

税收专业论文篇10

《国家税收》是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政策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和会计职称考试的重要内容。课程相关内容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会计毕业生的素质,也必将影响日后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和实践中,普遍存在诸多误区和问题。现对常见现象做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优化对策。

一、将税收专业知识与依法诚信纳税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一些教师认为:《国家税收》课程包括税收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种税制、税收管理三部分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时很少关注与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联系。其实税务是所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业务,合理筹划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多交税款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少交税款则使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被行政处罚,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合谋偷逃税款而被追究法律责任比贪污受贿、会计造假等比例更高!所以,依法纳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诚信纳税职业道德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贯穿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从更高的视野看待、实施此课程,增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税收知识与会计、管理知识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人将《国家税收》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在制订《会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欠缺考虑与其他课程如《法律》《企业管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财政与金融》等的逻辑关联性。企业成立时要交资本印花税;经营过程中要交各种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终止注销时要交清算所得税等。大量经济业务和活动都和税法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或人都会遇到税法问题。本人认为,《国家税收》应该安排在《企业管理》《法律》《基础会计》之后。因为学习《国家税收》要求学生对企业运营、法律常识和会计原理等有个基础的知识。《国家税收》又应该安排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之前。因为学生只有详细深入学习税务税法,才能更好的掌握会计实务,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国家税收》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和观念、税收征管实务之外,还必须掌握企业常见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关课程必须统筹安排、相互协调。本人认为三年制计划中一般应安排在第二或第三个学期,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每周6节课为宜。

三、教学方法上重理论灌输,轻技能培养;重细节知识,轻宏观视野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税收法律法规条文对学生进行列举讲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初级职称等考试相关税法内容的备考经验时认为主要靠背,关键是“会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各个税种平均有力,将教学重点放在税额计算上,其实是缺乏对《国家税收》课程精髓和结构体系的准确把握,不得要领。

本人认为,应该从国家财政、企业管理、诚信守法、会计核算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税收》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税收基本理论,包括税收的概念、特征、职能和税法体系;二是我国企业常见的税类、税种;三是税收程序法和征管法。第二项是重点,其中又应重点讲授流转税和所得税。各税种的第一重点是征税对象;其次是税额计算;再次是申报税流程;最后是会计核算。相关税类、税种在教学上类比延伸,触类旁通。教学安排上一定要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中职学生由于时间和基础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所有税种知识和税法细节进行讲授和记忆,这样会适得其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教学考核手段单调、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的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没有适应时代进步,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试卷”等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本来重要而生动的课程变得烦躁乏味。2007年以来我国主要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均进行过重大改革,小型的税法修改完善每个季度都在进行,但国内大部分教材更新改版不及时,存在很多滞后错误的内容。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学和培训,及时更新税法知识,掌握税法和税务管理的最新动态。课堂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的知识点、实务中的发票凭证、申报表等还有相关案例制作成课件,立体化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教学上可以采取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训课等形式。近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税务管理申报纳税开票抄税认证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且税务机关都有相应的模拟操作教学软件,故课堂上要开通网络,对学生进行讲授、演示、模拟操作。课外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最新的税法条文,登录网上办税或开票大厅;带领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办税大厅进行观摩体验。

最后,本人认为中职《国家税收》的教学不能以会计证等考试为导向,而应该以构建良好扎实的职业理念和专业基础为导向。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应更多强调学习兴趣、专业思维、实践技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掌握在日后专业工作过程中学习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税收专业论文篇11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税收专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13-01

税收理论与实务类课程是财会专业必修课中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是,税收实务理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有必要对税收理论与实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税收实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税收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比较老化,内容陈旧

当前很多院校关于税收课程类的教材比较陈旧,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停的改革造成教材不能与时俱进,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了这一章忘记上一章,而且由于学校没有安排与企业进行对接等实践,因此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新的税收政策层出不穷,教材中的内容相对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滞后,实操内容范围狭窄会使得课程整体安排上比较欠缺,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操结合在一起。

2.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

税收理论与实务教材内容尽是税法条文的再现,基本布局依然是按税种分类、每一税种内部按税收要素列示。全部内容几乎是税收相关法律条文的罗列,遇到相关指标的计算,再针对性地给出一些例题。基本上不会涉及一项完整的涉税业务。

3.教学方法不灵活,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完善

在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类教学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固定的教学地点和用传统的方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尽管现阶段,院校的负责税务课程老师人数不少,但是仍然存在质量问题。很多教师毕业后未从事过会计、税务行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相关的实务经验,这就导致了会计专业老师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而不能保证对会计实务类专业的教学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进一步调整组合课程内容

遵循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要求和 “税收” 课程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寻求课程知识与岗位素质 技能和能力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课程知识的岗位利用率和适用度。具体而言, 应打破单一的按税种分类的编排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大类的方式, 将 “税收” 课程中涉及的各个税种,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比如,生产制造业或商品零售业主要涉及到哪几个税种, 税法如何规定, 税务机关又是如何征收,纳税人怎么计算、怎么缴纳,又该怎么进行账务处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程内容直接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地学习, 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者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

2.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

在管理系财管金融新实验室的条件下,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税收软件和网络平台,让学生相对真实地认识操作过程,“真实” 地进行技能训练, 增强动手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3.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积极尝试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现代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如在讲到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就拿大家熟悉的名星之类的人物来讲讲他们该怎么交税的问题,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让学生觉得学的东西有用。再比如说讲到房产税的时候,正好上海实行缴纳房产税,然后可以结合这个热点把房产税的历史以及发展方向给学生讲讲,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4.改革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要改革现行的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要多样化,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查,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训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融入考核范围。

4.1对基础理论部分仍实行传统的闭卷考试,但是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堂作业) ,期末试卷成绩占60%。

针对课堂作业:当堂做当堂交,共10次,每次课堂小测试都是对这堂课的知识点的检验。那上课认真听课的同学表现就比较好,这样既让学生知道这部分在总成绩的分量,也积极督促他们认真听课,也能达到一个过程控制的问题。

4.2对《报税软件》实训部分实行操作考核,增加开卷、半开半闭、实作等多样化考核方式,期末考核成绩由各部分综合评定, 使每一次考核都成为检验和继续学习的过程。

加强 “双师” 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要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相关企业、 税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或到税务部门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的现状,掌握涉税业务处理发展演变动态,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也可从社会直接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人才到校兼课,指导学生实践,将他们的会计工作实际技能与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办税职业技能。

三、结论

税收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必须要学好税收实务类课程。这就需要对税收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改革,使之能让教材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加深对税收实务类课程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瑞鹏. 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陈靓.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