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能力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11 17:33:16

实验能力论文

实验能力论文篇1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制定观察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否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表面现象,而错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实验现象观察的范围,不同的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要求全面地观察,有的要求有重点的观察。如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是听到了"嘶、嘶、嘶"的响声,有的则只看到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而未注意到钠已熔成一个小球,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溶液变成红色。有些反应的主体特征较微弱,易被次要现象所掩盖,此时就必须提示学生排除干扰,对关键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简言之,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关键之处要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应用,即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现象是启迪思维的最好材料。化学实验中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虽然其结果只是验证某些科学上已知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亲身体验的科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一个适时恰当的提问,随时都会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进攻",对容易忽略的问题紧追不舍。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做铜片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硝酸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那么浓硝酸、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是否也是氢气?为什么?"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尽管起初是无色的,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也变成了红色;而氢气为无色,也不与空气反应。二者对比得出结论: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放出的气体都不是氢气。同时也就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只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连续思维,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知识的核心。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能力论文篇2

【Abstract】Howdidthisarticleelaboratehasraisedaspectandsoonstudent''''sobservation,thoughtthatoperation,innovationinchemicalexperimentShanghaiabilities,improvedthechemistryoverallquality.中国

【Keywords】Thechemicalexperimentobservesability;Powerofthought;Innovationability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思维,乃是当前化学实验课面临的新课题。以下谈一点笔者看法,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素质

化学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在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安排得恰到好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实验教材,吃透实验目的,把握实验实质,使每一个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素质有所提高。

1.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做到细微周到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准备好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先到实验室,同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同时虚心听取实验员的意见及建议。从仪器、药品到实验装置、实验操作,都要考虑得细微周到,点滴不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心中有数,课前排除。实验前,要认真预做一遍乃至多遍。从实验物品的摆放艺术、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操作规范程序都要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1.2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化,行为要准确化

课堂上演示实验要规范化。每一个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在讲台上摆放要整齐有序,给学生美观大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切忌满台仪器药品,杂乱无章。做实验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从药品的使用,仪器的安装,气体的制备及检验,要环环紧扣,顺理成章。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要做好。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尽在学生的观察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种新鲜感、美观感,使他们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新的求知欲。同时,为以后的学生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金属钠和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教师要先剪好铝箔,穿好针孔;再切好钠块,包好钠块;试管要预先装满水倒立在水中,然后提起试管靠近水面,将包有钠块的铝箔放在试管口下,收集氢气。尔后用拇指赌住试管口,提出水面,做验证实验。整个实验要熟练有序,轻车熟路,使学生看后,受益匪浅,观察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3演示实验要多采用启发式,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实验,要结合实验内容,扩展实验的外延,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信息输入——思维分析,获取实验新知识,提高化学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无须从头至尾由教师全部做完。也可开始设置疑点,创设实验情境,采用点拨提问法、师生共做法、学生演示法,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思维。提问也应分类型,多提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思维都得到发展。如铜和浓硫酸反应,让学生先预习实验、提出问题。很快优等生提出SO2有毒、污染环境,有害同学健康,不能排放教室。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变开口式实验为密封式实验。中等生提出了该反应的反应过程及机理,并指出反应后颜色的变化。差等生实验后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搞清了反应过程。整个实验气氛热烈。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多做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要深深懂得,采用启发式演示实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时要捕捉学生实验中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及时诱导,使整个实验氛围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实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及时安排的,意在通过实验,巩固基本理论、概念,对新学知识产生新的飞跃,增加学生手脑并用能力。因此,做好学生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巩固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实验前,组织学生认真预习

实验前,要认真组织学生预习,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及方法、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要布置一定的实验预习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看书。通过预习,使学生把要我学自觉地变成我会学、我爱学、我想学。也可以在习题中设置疑点,使学生学有压力,有动力。也可按实验小组,布置不同的实验讨论题,促使学生多角度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预习,初步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如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操作技巧、仪器装置等。

2.2实验课上精讲10分钟,开发学生智能

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课。一节实验课,就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巧的全过程。有些实验,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备好课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要细致认真,开拓创新。既要完成实验内容,又要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有难度的实验,可设法化解实验,降低难度。对优等生,要求对原有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备实验课,最好到实验室,亲自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的讲解,要精讲,宜简不宜繁,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板书应清楚精炼,写清注意事项及实验改动。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既有章可循,又不妨智力开发。如酚醛树脂的制取实验,提出两种实验方案:一种以浓Hcl作催化剂;另一种以浓NH3·H2O作催化剂。让不同的实验小组同时做,结果发现树脂颜色截然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因势利导,讲清树脂结构不同,从而解开学生知识上的迷雾。设置疑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催化剂、兴奋剂。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理解的深度,拓宽知识面,达到复习巩固提高之目的。

实验能力论文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之所以可靠,就是因为它们中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并经受了后来事实的检验。而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真知、发现问题的源泉。观察能力是通过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质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见为了使物理实验情境中的观察成为真正意义层面上的观察,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培养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演示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就必须抓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教师演示物理现象,学生现场观察法;二是测试时,靠学生回忆平时在课堂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回答测试题目的问题,此为回忆观察法;三是给学生放映有关物理现象的录像,让学生根据录像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相关的问题。这是观看录像法。在演示实验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敏锐性。

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以后就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出一个题目。在这里我采用了回忆观察法。例如:请你就刚学习过的《磁场》、《电磁感应》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你又感兴趣的演示实验,说出老师做的步骤、你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这样的题目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其一是,学生选择课题是自主的;其二是体现自己的兴趣、认识的独到之处是自主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观察及所得,与教师做演示实验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观察与一般感知的区别,教师当然期望学生观察的目的与自己演示的目的一致。一致,教学效益高,但不一致也不能轻易否定。“目的”定向本身就有它的缺陷,因为目的性太强会削弱或忽视观察时的意外发现,物理学史上的有些发现就是“目的”之外的收获。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要求一致,因为不同的观察能力本身就存在差异。这样的题目给评价带来了不便,但是教师正好藉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观察的目的性以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评价的标准较自由)。

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地用各种感官,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在讲时间和时刻这一物理概念时,我采用了观看录像法,给学生放一段火车站内的录像,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让许多学生迷失了自己,扰乱了他们的视线。当我问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列车时间表还是列车时刻表时,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他们哪里注意到了那挂在墙上的静止的物体,视线全部被移动的东西给吸引住了。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地听课,对知识点掌握得相当好。有了这次经验以后,学生在以后的观察中就全面多了。

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例如:在演示单摆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关系时,教师可以放一块强磁铁在单摆的下方,再测出其振动周期,比较一下放了磁铁与没放磁铁的哪个周期大?这样的题目,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只有靠敏锐的观察了。

2提高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善于实事求是去知觉事物的品质。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在中学物理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有些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经常歪曲实验数据,捏造出符合规律的数据来,常常弄得实验零误差。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客观性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弄虚作假,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体验,避免出现捏造实验数据、歪曲实验事实的现象。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除了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外,再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悟出凸透镜的前后两个镜面上分别出现正立和倒立烛焰像的道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了凸镜和凹镜成像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综合观察能力。接着追问:“把光屏取走,能见到实像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没有光屏就不能成像。”也有的学生感到老师的提问而又无法来肯定或否定。这时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先用毛玻璃代替光屏,并在成像的位置上把它渐渐下移,沿着光轴的方向看去在屏移去的位置上就有一部分烛焰实像,并和毛玻璃上成的另一部分烛焰实像上下接合,此时学生一种找到答案的喜悦感,犹如深山觅珍宝似的兴奋激动,使学生有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用求实的作风探索科学的奥妙。最后再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要应用光屏来接收呢?”让学生把光的漫反射知识和生活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内在联系,改变学生在实验中依葫芦画瓢的学风。

实验能力论文篇4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实验能力论文篇5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部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实验能力论文篇6

一、在化学实验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制定观察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否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表面现象,而错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实验现象观察的范围,不同的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要求全面地观察,有的要求有重点的观察。如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是听到了"嘶、嘶、嘶"的响声,有的则只看到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而未注意到钠已熔成一个小球,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溶液变成红色。有些反应的主体特征较微弱,易被次要现象所掩盖,此时就必须提示学生排除干扰,对关键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简言之,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关键之处要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应用,即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现象是启迪思维的最好材料。化学实验中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虽然其结果只是验证某些科学上已知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亲身体验的科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一个适时恰当的提问,随时都会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进攻",对容易忽略的问题紧追不舍。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做铜片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硝酸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那么浓硝酸、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是否也是氢气?为什么?"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尽管起初是无色的,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也变成了红色;而氢气为无色,也不与空气反应。二者对比得出结论: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放出的气体都不是氢气。同时也就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只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连续思维,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知识的核心。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我们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已经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对追求高升学率产生的正面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很难一下消除。学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空,这就使他们的某些潜能受到了压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上,那就是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因此,面对新的课改和教改,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程式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实验交给学生,让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设计实验并独立解决实验问题,这对于帮助他们学好化学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时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培养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设计实验前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对实验进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设计没有标准的步骤和方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互相交流、评判、质疑的时间,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设计的方案应从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安全性(即用药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可行性(要满足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等)四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只要学生掌握了评价实验方案的要领,他们就可以自己驾驭实验,积极动手了。最后,创造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探究性化学实验主要是指面对现实的化学问题或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自身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优化实验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明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02)

实验能力论文篇7

各试件试验过程和现象分别见表2、表3和表4,由表可知,尽管通过加劲肋对开洞部位进行补强,但是洞口角部仍然容易出现断裂,但对试件整体抗震性能影响不显著;中柱的设置明显限制钢板屈曲条带的发展,能有效提高试件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各试件整体破坏形态见图6。

试验结果及分析

1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试件水平荷载-顶点位移(P-Δ)滞回曲线如图8所示,水平荷载-顶点位移(P-Δ)骨架曲线如图9所示。由图8和图9可知:1)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2)试件SPSW-1在加载后期东侧柱受压屈曲,导致负向加载时荷载下降较明显;试件SPSW-3在加载后期西侧柱跟和墙跟与底板的焊缝连接处开裂,从而释放部分能量,导致荷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实际工程中不会发生这些情况,因此可以确定该类钢板剪力墙结构在达到极限状态时,承载力、耗能和延性等抗震性能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3)试件SPSW-1的刚度和承载力明显低于试件SPSW-2,说明开洞会削弱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4)试件SPSW-3的刚度和承载力明显高于试件SPSW-1,与试件SPSW-2的刚度和承载力相当,说明设置中柱提高了试件的刚度和承载力;试件SPSW-3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较饱满,说明中柱有效抑制了屈曲拉力带的扩展,抑制了钢板屈曲后的平面外变形,提高了试件的耗能能力。5)在弹性工作阶段时,试件的平面外变形不明显,说明布置在墙板和洞口周围的加劲肋显著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承载力,洞口周围布置加劲肋具有很好的开洞补强效应。

2剪力-剪切变形滞回曲线

根据文献[12-13]的研究结果,钢板剪力墙结构的侧向荷载主要由腹板承担,因而近似认为墙板承担了全部水平剪力。对于试件SPSW-3,因墙板开洞降低了墙板的抗剪刚度,但洞口周围布置加劲肋起到了良好的补强效应,可近似认为开洞墙板与不开洞墙板承担相同的剪力。墙板的剪切变形可根据文献[14]计算得到,由于墙板受到的水平剪力沿高度方向不变,近似等于加载端荷载,墙板剪切变形的发展只与其承担的水平剪力有关,因而剪切变形沿墙板高度方向变化很小。图10给出了各试件第3层墙板的剪力-剪切变形滞回曲线。由图10可知:1)试件SPSW-1的抗剪刚度明显小于试件SPSW-2的抗剪刚度,说明开洞会显著影响墙板的抗剪刚度。2)正向加载时,试件SPSW-1第3层墙板的剪切变形不断发展,远大于负向加载时的剪切变形,其原因是洞口周围布置了加劲肋,在其附近区域的墙板刚度较其余位置的墙板刚度显著增强,正向加载时远离洞口区域的墙板受压屈曲,墙板的抗剪刚度减弱,有利于剪切变形的发展;负向加载时洞口区域墙板受压、远离洞口区域的墙板受拉,由于加劲肋的补强效应,洞口区域的墙板刚度较大,不易受压屈曲,负向加载时墙板的受力性能优于正向加载时的受力性能,因此墙板的剪切变形会在正向加载时不断发展。3)试件SPSW-2的墙板不开洞,由于几何对称性,第3层墙板剪切变形的发展在正负向加载时基本对称。4)试件SPSW-3第3层开洞墙板的剪切变形大于不开洞墙板的剪切变形,说明洞口加劲肋的补强效应尚不能完全弥补开洞对墙板抗剪刚度的削弱影响。

3特征荷载和位移

文献[14]给出了确定试件特征荷载和位移的方法,如图11所示。根据文献[14]并结合试件的水平荷载-顶点位移骨架曲线,表5给出了3个钢板剪力墙试件的特征荷载和位移。位移延性系数μ为极限位移Δu和屈服位移Δy之比,其中极限位移Δu取为荷载降至85%Pm(Pm为极限荷载)对应的位移。由表可知,每个试件正负向加载的极限荷载基本相等,试件SPSW-1的极限荷载明显小于试件SPSW-2、SPSW-3。各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都在2.0以上,延性较好。需要说明的是,试件底板焊缝受拉开裂影响了试件延性的发挥,但实际工程中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可保证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4承载力退化

图12为试件承载力退化情况,由图可知:在正向加载过程中,3个试件的承载力退化曲线波动较小,都在0.9以上;负向加载时,试件SPSW-1的钢管混凝土柱受压屈曲、试件SPSW-3的柱脚焊缝受拉开裂,试件的承载力会显著降低,因此负向加载后期,试件SPSW-1、SPSW-3的承载力退化系数明显减小。

5刚度退化

实验能力论文篇8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一、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1、观察: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学生分组实验,其中初二年级开始的几个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音调前,就布置学生制作音乐瓶,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乐音的相关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演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4)、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知识复习、思考练习;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惯性、压强、物体浮沉、电荷流动、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电脑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2、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 (1)、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初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老师多做实验,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如对于彩虹,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我就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还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用喷雾器或学生用口斜向上方喷射水雾,就可以看到一道人造小彩虹,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论文格式。以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 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这个阶段主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物理实验。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也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做好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做好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实验器材,但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敲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二、引导学生善“问”

1、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不以为然的,对此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瑞利就是通过测密度的方法而发现氩气的。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的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深的学习。

2、善于设计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其艺术性,应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在学习《杠杆平衡》一节内容时,从实验过渡到实际应用,设计了将将托盘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吗?引导学生想到托盘天平的制作原理,为什么要调节天平平衡?引导学生想到在设计制作托盘天平时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要考虑到杠杆等臂和平衡螺母。

3、引导学生提问题。 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提问题,刚开始学物理时就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学习物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定期开展问题研讨。

三、综合提高创新的实践。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2、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已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义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引导学生讲座为什么会发生物态变化,进而导入分子运动,内能的学习,通过内能的学习,引入热机知识的学习,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通过欧欧姆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导体的电阻等,使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了知识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3、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3)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4)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5)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6)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7)自行车的座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8)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9)普通自行车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等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实验能力论文篇9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

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

3、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

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五、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实验能力论文篇10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3、有关研究物质的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1][2]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五、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学生绘的装置图往往比例失调,难以辩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方面,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找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线条的比例关系及每件仪器部分线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使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能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实验能力论文篇11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

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

3、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

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五、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实验能力论文篇12

一、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时首先接触到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整个中学物理教材中贯穿着各种各样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大多数准备方便,操作简单,而现象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也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上好物理课,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一定要重视演示实验的开展,争取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基本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故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例如,在演示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时应提出具体操作的步骤是:估测温度,选择温度计(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充分接触,正确读数(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这些操作要准确无误,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马马虎虎,错误百出,不注意规范操作,那么,一来要求学生注意规范操作就没有说服力,二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即使他记住了规范操作的要求,到具体操作时也不一定会做到。所以,我认为,教师在重视演示实验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做学生的好榜样。

二、重视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前的物理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学生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并得出结论。这里比较重视实验的操作和得出的结论。自从实施了课程改革,我们的教材中所出现的已不再是以往的学生实验,而代之以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我认为一定要重视科学探究的开展与实施,尤其要重视探究过程的开展。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大胆的设计,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我们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研究了电流的强弱和串联电路以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个灯串联时,这两个灯中的电流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就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有些学生回忆起串联电路电的路径只有一条,就猜想两个灯当中的电流相等;另外一些学生则根据连接串联电路时两个灯的亮暗程度不一样,就猜想两个灯当中的电流不相等。根据他们的猜想,我再让他们选择器材,设计电路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并且设计了记录数据的表格。最后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不管灯的亮暗程度是否相同,串联电路每个灯当中的电流都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还指出,两灯串联时,不论亮暗,总是同时亮同时灭,没有先后之分,这更加深了学生对串联电路的认识。做完实验,我又让学生讨论本次活动,他们学到了什么,有的说学到了知识,有的说学到了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有的说学到了互相合作的精神……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致昂然,讨论激烈,学习热情很高,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能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是比较欢迎的。作为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每一个探究实验的开展,尤其要重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