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17 18:06:39

联合教学论文

联合教学论文篇1

二、区域联合教学的实施细节

(一)建立联合教学师资平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师资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的比例大约为7∶3。每门设计课有2~3人同时分组授课。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形成之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加大规模聘请了多个高校的建筑设计课授课教师作为不同年级的外聘教师。目前建筑设计外聘教师库累积人数在20人以上。联合教学工作室以城市学院的建筑设计课为主导,借鉴多个高校的教学模式,学大纲和教学环节,并采取相同的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针对同一教学任务学程序及考核方法,共同探讨有效力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联合教学细节操作模式区域联合教学模式中,建筑设计授课教师来自三个不同高校,他们为学生拟定相同的设计任务,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学生要针对同一个设计问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策略,并做出建筑设计方案。以建筑学专业三年级教学楼设计为例,联合工作室在几所高校各选取一名教师作为授课教师,统一设计题目后,分别在各自的校园中选取了设计任务中所要求的建筑基地。学生到各个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观后确定基地选址,同时配合以设计课题的校外学者和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及分组指导、评图,最后成绩评定也采取相同的课程考核标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进行校际沟通与交流,展示个人设计成果。这种沟通与合作更增加了不同校园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提升了学生在专业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三、建立联合教学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为了保证区域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能推广下去,并成为建筑学专业师资中有特色的教育力量,需要联合同一城市中各高校的专业师资,并且主体学校和其他高校相关分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给予充分支持,才能够确保联合工作室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在联合教学团队的分工中,教学计划和任务的制定由师资团队共同完成。每个院校都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外聘为辅。在不同院校专职和外聘教师的角色会互换,形成非常鲜明的联合教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相对薄弱,因此外聘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建筑学师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联合教学工作室工作稳定有序进行,对联合教学团队的师资管理必须严谨规范。外聘教师实行双向聘任制,一旦签订协议,双方的责、权、利均受到协议条款制约,违约者应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对方经济赔偿。这样对激励外聘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目前为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建立了成员管理档案,详尽记录外聘教师工作表现、教学成果、论著发表、奖惩情况,以利于成员的聘用。

四、区域联合教学的创新点及实践效果

新办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教学及管理体系上与传统高校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专业师资少,外聘教师多成为其师资组成的典型特点。虽然这种师资组成对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而言,教学力量显得单薄而不够稳定,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大量外聘教师引入将不同院校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方法在同一个点上交融,形成了互为补充的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给不同院校的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契机,同时使得独立学院的师资问题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带动学校教学体系不断进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按照联合教学工作室实施计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一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到不同高校专业教师的授课指导。随着逐年的教学累积,在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2013年,学院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陆续在全国大学生优秀设计作业评比中获奖。设计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专业领域的充分认可。由于联合教学工作室的教学定位准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得学生在考研中专业课成绩一直保持较高的分数,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入学考试和用人单位的验证。

联合教学论文篇2

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中外联合办学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与世界大背景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籍此与海外高校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甚至引进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师资等。一般模式设置为3+1+1或3+1,即在国内进行本科学习的三年,在国外进行第四年的学习,各方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进行一年研究生的学习。当前的中外联合办学,主要合作对象为美国及英联邦国家,所以高校在进行联合办学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获得联合办学方要求达到的语言成绩――雅思考分,为继续的国外学习做准备。

就中外联合办学而言,外语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必要工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如何使学生有较强的可以通过雅思考试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本文中,笔者将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听力

雅思听力素材的选取主要包括生活英语(survival English)和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两方面。从笔者的亲身经历和对《剑桥雅思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雅思听力的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生活英语主要是围绕着在学生在英澳的学习和生活展开的:租房(renting)、面试(interview)、出行(traffic)等都是核心考点。掌握了这些常识后,考生便可以读题后对正确答案进行初步预测。而学术英语则一般是以学习和科研为主。如:课程安排介绍,师资力量介绍(teacher resources),课题的研究(course research),学习方法(learning methods)的讨论等。事先了解英澳人的说话方式及相关词汇也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各自的教育制度、生活方式、节日习俗、日常交往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果照搬母语文化然后平移到目的语文化表达中,肯定会造成听力理解障碍。

综上所述,善听的人,可以利用他们所有的资源来预测、检验和证实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在特殊环境――雅思考试中,非语言信息即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考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时,他们可以通过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尽量得出答案。

口语

从发音上来看,雅思以英澳发音为主,但其他国家的语音也会有所表现。

从思维上来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分别为“螺旋型”和“直线型”。中国考生说一个问题,往往先绕开主题,而身为西方人的考官更希望你开门见山。

一直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英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而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在雅思口语考试的过程中,如果考生还是按中国人惯用的思维模式来回答问题的话,考官就可能抓不住采分点。雅思优越于其他英语考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口语部分,目的是针对学生在国外留学的实际需要。

写作

在雅思写作的总体命题和测试中,也体现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生活和学习仍然是两大主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主题,“权利”是西方人最看重的。如2012/2/4日的雅思写作考试要求:Some people think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follow traditions of their society, and others think young people should be free to behave as individuals.考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西方国家更注重的就是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所以考生一定要跟上西方人的思维。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几种:权利、平等、人本主义等。同时,考生针对某个政治倾向的言论,最好都不要过分激烈,温和的观点会比较容易得到认可。

英语作为沟通工具,学习范围远不止听说读写,了解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同样重要。这样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才不至于因为风俗的差异而冒犯他们。”

阅读

文化的组成元素有两部分,分别是可见的(visible)和不可见的(invisible)。体现在雅思阅读中就是具体的词汇运用及中西方思维的转换。例如:寻找主题句时,要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开门见山。推理时,要尊重西方人的权利至上。分析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如green一词,汉语中的解释为绿色,而英语中的含义分别为:“嫉妒、眼红”, “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没有经验”等。

总之,文化因素是我们雅思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它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渗透的过程,承担中外联合办学雅思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定要将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以期帮助考生取得理想的雅思考试分数。

注释:

[1]. 王凤兰.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及发展对策[J] .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 蔡永莲.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的影响――关于国际合作办学的一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6)

[3]. 杨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的特色与实践《学习月刊》2009,( 10)

[4]. 周文婕. 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 .教育探索, 2005, (5)

联合教学论文篇3

2“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研究学问,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才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单靠教师自己充实教材内容,本校师生校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校校联合。多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形成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么,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也应该形成“校校联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学生和教师从本校课堂走进其他院校的课堂,从在学校内部的交流扩大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从中汲取更多、更广、更新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授课方法,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之间也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多方面考虑,“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是必要的,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3“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1)建立学习小组,创建管理制度。为推进“校校联合”的教学提供基础条件。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2)明确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再此基础上确定具体学习的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

3)成立教学小组,在“校校联合”过程中依据校校互通、专业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

4)形成新的评分体系标准。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对评分标准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往评分方式大多以作业成绩或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授课教师的评价为主。根据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由学校双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的评定。

5)确定学习课程结束后需要完成的作业形式。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小组共同辅导。

6)通过对“校校联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讨论: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方向—总结优点、避免不足。

4“校校联合”教学模式预期效果分析

1)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教师能够积累更多的教学新经验和方法,增强了课堂生命力和吸引力,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2)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能有效地增加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联合教学论文篇4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中,关于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思考。自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开展以来,先后产生了四套相关的教学理论体系,即自上而下式阅读理论、自下而上式阅读理论、交互式阅读理论以及图示阅读理论。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效果取得上却是各有弊端,难以全面呈现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阻碍。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服务于课程本身,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阅读必定是有效的拓展途径之一。关联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当中,是在语言交际的基础上建立了必要的语境关联,这一关联建立的原则既包括了主观的认知原则,同时也包括了客观的交际原则。所谓主观的认知原则,是指最大关联性的统一应与人类的基本思想意识相吻合。而客观的交际原则则是强调任何一个明示推断都必须存在与之相联系的必要关联属性。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注重个体与文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理解,不同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主体性质差异的影响下个体与文字之间更易产生情感的渗透和共鸣。在关联信息的指引下,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将这样的关联传递至沟通模式当中,呈现出自身的沟通意图。简单来说,英语阅读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在挖掘这一关联性的同时实现不同语境之间的互动,理解文章的本质涵义。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词汇中的渗透

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双向活动的呈现过程。这其中,语言交际的一方在明示环境下与另一方共同完成语境推断,实现语境交际的最大关联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理解一直是学生的弱项,然而词汇又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至关重要。此外,阅读中的词汇还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关键,是语篇作者思想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挖掘其中蕴藏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出必要的关联语境,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对语篇的知识背景有切实的了解,在充实的知识储备下完成知识的背景渗透,进而对词汇和句型一一击破,在合理推断中理解文章的准确涵义。比如在碰到陌生单词或是一词多义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推断来斟酌单词的准确释义。

2.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篇思想中的体现

以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学生集体朗读、分段式朗读、概括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整体感知与讲解几个阶段,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探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思想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段落的主题核心,理清不同句型之间的关系对比,进而总结出文章的本质涵义。此外,运用关联理论还能训练学生寻找信息之间存在的最大关联性,促进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时导入必要的背景介绍,力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当中构建有效的阅读语境,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3.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境构建中的应用

阅读语境的构建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关键,同时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构建,是建立在多种语言信息相互作用效果下的一种有效集结。需要注意的是,语篇中的语境创设并非是文章作者事先构建的内容,而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产生的对于其中语言信息的一种整合意识,如此形成的语境效果对于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形成正确的语境构建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语境内容相互融合,赋予每一个单词更加鲜活的生命意识,深化文章的情感表达。这一过程的实现与主体关联性的发挥以及语境推断显然存在着必然联系。

四、关联理论应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解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关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呈现:其一,从字面释义理解文章的大意。这主要是指读者在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过程中了解语篇的字面释义,这对回味语篇的主要内容、其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辨认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构筑其中人物关系之间的脉络极为有效。其二,在推理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单纯理解文章的字面涵义显然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辨认人物关系和事件特征的基础上合理推断语篇的结构和形成背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语篇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以及创作目的。其三,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在读罢文章之后,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来进行自我有效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出发,充分运用语言知识的应用技能来对文章内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价,进而获取最为有利的阅读信息。综上分析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当中的认知原则是建立在有效的知识与背景分析功能之上的辩证评价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自我参与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去接受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思辨、自我推断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自我阅读水平。相比之下,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源于语码交际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分析和提供教学素材之后让学生自我预习,再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逐句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如此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讲授过程。教学实践显示,语码教学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程教学,而单纯对于单词和句型的解码并不是阅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英语知识的传授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阅读材料的最先接触者,也是阅读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最为透彻的语言传授者。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概括,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材料,从综合性与连贯性的双重角度组织好阅读信息的传递,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阅读环境,更是对于关联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为学生的语境发展创设最佳条件。从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来看,当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理应朝着这样的模式发展:第一,教师在充分理解语篇大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境关联素材,指导学生把握语篇的知识精髓,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和认知语境。第二,教师应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素材中的关联信息,并加以组织和整合,创设有效的阅读语境和情景假设,在有效思辨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合理推断。第三,关于在阅读分析和阅读推理的处理上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阅读权利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关系建立和组织推断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阅读语境,提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第四,阅读过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动性,积极展开师生间或是学生之间的合理探讨与互动,让学生在内容判断上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理解错误之处的认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许多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大多数阅读材料都不存在太大难度,生词的数量有限,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句型结构上也能够大致明白意思,感觉理解语篇大意并非多么困难的事。这样的认知误区往往在考试中就会显露出弊端,比如一道题目在问到“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推断出什么?”时,学生大多会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作出准确选择。甚至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是单纯地逐句翻译,单方面揣度语篇的字面意思,在具体应用时生搬硬套,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质内涵,缺少了必要的内容推断意识,忽视了语篇理解的整体性。关联理论的应用正是从语用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辨、判断及推理意识的发挥,这不仅符合学生基本的语言认知发展规律,更加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体现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极其重要的。

1.注重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英语阅读课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交流过程,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关联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一种体现,这对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关联理论主张语言交际过程当中的相互理解与渗透,这就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能够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再创造,满足学生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结构需求以及表达习惯。阅读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语篇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营造特定的语用氛围,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及区域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知识对于语言的关联性与适用性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2.在关联性的指导下探究文章的内在涵义

语篇的内在涵义并非是从字面信息中整合而来的,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有效的阅读途径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总结所得。无论是明示的信息,还是暗含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有效斟酌,在思辨及推理的过程中探究语篇作者的本质写作目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从语篇作者间接性的情感表达中概括出语言的实用价值,理解作者真实的交际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章的精髓,在掌握文章关联性的基础上探究语篇的内在涵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3.在语境创设中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是对语言运用及综合技巧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这对语境关联的创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语篇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会首先对读者的综合认知能力进行基本推断,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某一文体形式表达语篇的内涵和意图。通常这一文体风格体现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因此,展现其特定文体风格的语篇里,必定存在与之对应的词汇、语法及整体文章结构特征。正如在说明文中,通常出现的都是非人称主语的词句,整篇文章鲜少带有感彩;而记叙文的显著特点则是通篇语句较短;至于议论文则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论格式,其语篇在语言技巧表达上比较严谨和慎重,目的在于突出作者的观点。可见,阅读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不同文体风格在阅读材料中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找寻语言和结构的关联性。

4.在文章整体结构中探寻关联理论的应用

从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看,其文章内容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各分句必须与文章主题存在关联,文章各段落结构之间也必定有着关联性。语境作为这些关联性存在的基础,使得整体语篇的信息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效集合,前段文章信息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寻找到必要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语篇在境界上不断深化,促使文章整体结构越发有序和完整。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设计,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修辞手法和信息填充技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对相关修辞和填充技巧的讲授也是极为必要的。比如在阅读素材中经常会出现的反语技巧,就运用了与文章本意截然相反的词句表达,以此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或幽默意味。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可通过对前后文推断来正确分析反语的使用技巧。此外,隐喻手法也是关联理论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不少内容会被作者省略,而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内涵,就需要我们对文章信息进行填充,以此来推断其真正含义。

联合教学论文篇5

 

引言

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综合英语作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不少阅读教学的理论,如Gough 的信息加工模式,Adams 的图式理论等等,但作者看来这些模式关注对阅读材料中单词和语句的解码,而忽略了对于读者整体认知环境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理解应该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和推理的心理过程。因此,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认知角度的关联理论来探讨英语阅读,也为英语的阅读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一.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两位学者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为准则,二是交际原则,即人们的明示交际行为都以建立最佳关联为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听者或读者对话语的推理理解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effort)论文格式模板。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这就是语境假设或认知假设。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在说话人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做出语境假设。

二. 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学生根据已有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读懂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即明示信息,但对于暗含话语信息的理解一无所知,或者根本想不到,这样的理解其实不能叫真正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关联理论的视角能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根据关联理论,任何话语都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信息接受者不但要理解信息发出者的明说,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暗含,即语境暗示或意义的间接表达。在明说的基础上,通过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进行推理,最终得到暗含结论。因此,阅读理解就是一个从作者的明示信息推导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以关联性为指导(何自然、陈新仁,2004)。 如前所述,话语的关联分为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信息接受者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花费一定的努力去寻找关联,但他不是去寻找话语的最大关联,而是寻找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信息接受者只需付出有效的努力去理解话语,那么该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既然阅读理解是对读者对作者话语进行推理的过程,那么它也是一个寻找关联、确定关联的过程,应该遵循关联性的认知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阅读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读者理解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和时间、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推论理解层,读者推测词义、文章目的、作者意图等;评价理解层,读者分析评价文章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事实的可信性和断言的正确性等(何自然、陈新仁,2004)。 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对于阅读理解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优越的指导作用。

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综合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题材接近的课文组成,教师授课中通常先精读Section A,再泛读Section B,最后把Section C作为快速阅读或自学材料。这种授课安排看似非常科学合理, 能够兼顾学生整体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但是,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设计忽略了三篇课文内在的关联性, 也违反了学生认知环境的构建规律。从内容和难度上讲, Section C是三篇中最简单易懂的, Section B次之, 而Section A 的写作水平最高论文格式模板。根据关联理论, 我们不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拿Section C做快速阅读, 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关键词汇和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Section A进行精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顺理成章的根据篇章的字面信息, 结合语境假设, 寻求最佳关联, 推断含意, 从而获得对语篇的正确和连贯理解, 乃至对语篇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以上的授课安排也是基于关联理论的内涵, 在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关联的认知环境。具体到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 因篇幅关系作者将以Section A精读为例, 阐述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语用认知阅读教学策略。

1. 阅读前的教学策略

作者通过实践证明, 在阅读前通过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结合已知信息和背景知识, 在头脑中建立篇章整体结构, 是有效的阅读前教学策略。教师导入的问题很关键, 它们可以让学生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阅读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 能够有的放矢的寻找与问题最相关的信息。例如, 在讲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9 Section A “PremaritalAgreement”时, 课文讲解前我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What is a “PremaritalAgreement”? 2) Who want to sign a “Premarital Agreement” and why? 3) Will suchan agreement affect romantic love of the prospective couple? 凭借自己的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三个问题, 也就是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预测了文章内容, 有时还可以根据问题句的逻辑隐含, 直接推导出相关信息, 从而减少阅读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 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此外, 阅读前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有效的关联阅读策略,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与语篇作者之间“共知”的语境假设, 而且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里不再赘述。

2. 阅读中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 阅读理解是读者根据认知原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材料进行的一个积极理解分析和推理过程, 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的过程。 因此阅读中的教学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鉴于此, 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阅读中教学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首先, 运用关联理论推测词义。

影响阅读理解重要的原因是对一些生词的词义的选择, 除了新单词和隐喻修辞需要凭借上下文语境, 充分利用句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猜测, 还有一些老词新用的情况更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来建立关联语境确定词义。例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 Unit9 Section A “PremaritalAgreement” Paragraph13: That can lead to “court-shopping”, since what mattersis the law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couple is getting divorced. He gave thefollowing example…… 该段落中基本没有影响阅读的新词, 但“court-shopping” 把很多学生难住了。课堂上作者并没有向学生讲解这个词, 而是给出一个他们都很熟悉的词“window-shopping”, 并让女生解释它与“shopping” 的不同。这样一来, 学生就把“court-shopping” 与“window-shopping” 建立了关联, 再结合下文的例子, 便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 “离婚当事人会像逛商店一样在几家法院之间选择一家来进行他们离婚的诉讼” 。

其次, 运用关联理论推导话语的言外之意。

理解语篇是一个很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 语篇作者有时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和受其写作意意图的支配, 往往 “明示”的部分出现信息空缺。读者要想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意,需要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 做出适当的语境假设, 从而通过关联填补信息的空缺。还拿上面这篇课文为例,Paragraph14: Romantic lovehas no bearing on this process, say these lawyers, who consider prenups to bebusiness agreements. Their justification: some 50 percent of all marriages in theUnited States end up on the trash heap. 仅仅从句面不好解释话语的关联性,即使两句话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论文格式模板。如果学生联系文章的前面部分所讲,只有四类特殊人群真正需要签订“婚前协议”, 而美国每年有一半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言外之意即美国每年50%的离婚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就不可能都是“婚前协议”所导致的, 这样再来看律师的断言,“婚前协议不会对夫妻间的浪漫爱情产生影响”就能站得住脚了。

最后, 运用关联理论理解语篇连贯。

语篇理解过程中,只要某一语段能提供解读后述语段的语境假设,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存在关联性。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说,如果两个语段之间存在关联性,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因为关联性是连贯性的内在本质。再看该文章的一个例子:

Paragraph11: (1) But not everyonetakes this advice. (2) A classic example is cited by lawyers: “An agreement isstuck under somebody’s nose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and it’s usually a‘she’—and she signs, but doesn’t even read it”.对于这个语篇的连贯性的解释需要明确两个‘she’的指称。根据(2)前半句“婚礼那天,一份协议摆在(当事人)面前”,读者很容易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把a ‘she’理解为a ‘bride’ ,而第二个she 的指称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1)“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听取这个建议”(为什么呢?) 和 (2)“律师引用一个经典的案例…”,如果作者的明示意义是两句间的关联,那么第二个she就是经典案例中的bride,这样(2)作为(1)的补充说明,上下文构成了连贯性。

3. 阅读后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综合英语阅读教学往往把课文的主要语言点和复杂句子结构讲解的非常细致,这样讲解结束会把课文切割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样他们一旦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题,如推理,结论和评价等就显得不知所措。在阅读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语篇的整体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使他们形成整体的认知环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作者通过实践发现, 课文分析讲解结束, 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并概括课文的语篇结构, 作者的行文思路, 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语篇推进过程, 最后留作口语演讲作业, 让学生在下次课开始前用英语进行复述讲解。这样的活动很受学生喜欢, 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积累了逻辑知识, 对今后的写作也很有好处。

四.结论

以上就关联理论对综合英语阅读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从而希望对今后的阅读教学有所启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关联理论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有助于解决学生阅读理解面临的瓶颈难题,从而找到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苗兴伟. 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 外语学刊,1997, (4). [3] 程兰芝.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境解读[J].. 考试周刊,2007, (17).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联合教学论文篇6

一、引言

阅读是外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学习者可以提高其英语语言水平及应用能力,因此阅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着重于语言点的讲解,而忽略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语用意识的提高。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阐释,本文拟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阐释,并具体分析了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是由于具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依赖于语境(话语理解前的一系列认知假设),对话语理解过程的解释至关重要。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语言交际中,听话者通过思辨推理寻求关联;思辨推理的依据就是一系列与话语相关的语境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者大脑中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取新信息。

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导向,而言语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导向。话语理解的过程即相关联的新旧信息的结合,也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付出有效的努力后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的关联取决于最好的语境效果。语言交际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

三、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种书面交际活动,也须遵守语言交际的原则和规律,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阅读理解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关联理论框架下,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即读者通过语用推理尽可能进行关联性最大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而且需要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阅读材料一般既包含明说信息又有暗含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需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意图,获取文字体现的明说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读者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百科知识、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结合语境假设,选取新旧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取相应的语境效果,从而了解作者隐含的交际意图。

阅读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尽可能进行最佳关联性的逻辑推理,以便理解作者意图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依据阅读材料,结合认知语境中的百科知识、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并寻找材料信息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这样读者便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交际和信息意图。最佳关联是指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是一个相对量,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和推理过程所付出的努力两个因素。关联程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处理努力成反比。即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愈小;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越小。这就是为什么暗含话语中的信息需要读者付出较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恰当的语境效果,而对于明说话语的认知推理读者无须付出太大的努力便能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语码分析模式,即课堂上教师针对课文文本的一些语言难点进行讲解,分析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这种模式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有极强的解释力,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相关跨文化知识的教学

关联理论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人们主要依靠“相互显映”和“互明”来达到相互交际、理解的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大学英语阅读中跨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充分把握文本精髓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阅读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造就一个认知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知识,也可使学生的认知环境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相关背景知识可激活学生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相关知识;新旧信息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对作者交际意图的推理和思辨。

大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主要来自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所以教师在讲解文本前适当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利用这些知识寻找最佳关联,达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一句:I got to think about Thanksgiving, of the Pilgrims,Indians,wild turkeys, pumpkins,corn on the cob,and the rest.此句涉及感恩节的历史和传统食物。对学生而言,感恩节的日期非常熟悉,但未必知道其历史和食物,所以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提供与之相关的知识: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饥寒交迫的冬天,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新移民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主要有野生火鸡、南瓜、玉米等。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就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教师通过不断地提供相关的跨文化知识,丰富学生认知语境中的百科知识,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注重分析阅读材料的文体风格

从广义上讲,文体风格指各种体裁文章在语言运用、技法表达等方面各种特点的综合。不同的文体有某些特定的词汇、语法和结构。Sperber&Wilson认为作者都希望作品能让读者用较少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作者首先要对目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进行判断和推测,这必然会反映在作者的表达方式上。作者选用一定的表达方式传达意图时确信这种方式是传达文章意图的最佳方式。同一主题的文章在词汇的使用方面有不断的重复。例如,在谈论竞选时,相同主题的文章常都会出现“candidate(候选人)”,“campaign(竞选)”或“voter(投票人)”等;另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在风格上会非常一致,他会使用自己习惯的词藻和表达方式。

作者确定文本的结构时力求追求最佳关联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教授一些文体风格尤其是句式风格分析方面的知识,可以使他们尽快进入阅读状态,促进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如说明文一般采用非人称主语的句子,作者不带任何感彩;议论文结构往往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且语言较严谨,作者观点较鲜明。

3.培养学生利用关联性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Blutner(1998)认为,关联是具有连贯性的语篇所须满足的条件之一,语篇中的各种构成成分都是相关的。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选择受关联原则支配,通过语篇中的一系列连贯构成的部分信息链来获得(金杰,2006)。语篇阅读中每一段与前一段间存在命题上的关联关系,读者可根据前语段的语境假设对新信息的理解作出正确推断。即便语篇中的句子也和语篇的主题及语境须具有关联性;众所周知,每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其目的性,且都服务于主题,是作者为了避免目标读者群可能产生的误解与质疑而写作的。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每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确定中心句或者是一段语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清晰中心句以外的句子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中心句与其它语句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确语篇中哪些句子提供了主要信息,哪些句子是为主要信息提供解释和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引导学生利用关联原则,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才能避免教学结束后学生脑海里只留有一些单词语句,而对文章内容毫无印象。

4.加强阅读技巧的传授

由上文分析可知,读者的阅读能力与其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文体风格知识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也能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技巧可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关联信息用以推断作者的暗含意义。例如,预测指在阅读中通过已知信息来猜测作者的实际交际意图,这是关联理论所强调的推断;通常它是在相关语境假设的基础上作出的推断。其它的一些阅读技巧包括略读确定文章主题,快速浏览寻找特定信息,及辨明重要细节内容等。教师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强阅读技巧的传授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了解释,对阅读理解过程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将关联理论引入阅读理解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读者能否利用明示信息,结合语境假设获取相关语境效果,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理解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推理过程;平时多补充一些跨文化知识使其拓宽知识面,丰富语境知识;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适当传授一些阅读技巧,最终提高学生对篇章的综合理解及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86.

[2]陈荣.认知语境与英语阅读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胡霞.略论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联合教学论文篇7

二、会议时间:2012年10月

三、会议地点:四川省绵阳市

四、论坛组织机构: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五、参会人员:全国科协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六、会议形式及内容:

1.专家报告。围绕会议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等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军队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2.交流研讨。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做专题发言,分享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不同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开展相关合作。

七、征文要求:

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2年8月30日,被论坛录用的论文将于2012年9月20日前通知作者。论文收录大会论文集。论坛秘书组将组织专家对全部论文进行评审,获奖论文优先安排在论坛交流,现场颁发证书,并推荐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

2.提交的稿件包括: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

3.省略(地方)、jxjylt@freemail.mtn(军内),注明作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并在稿件首页注明“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

4.征文主题:(征文请围绕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展开,所列主题仅供参考。)

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研究;

继续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继续教育学科建设;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

继续教育质量控制和保障研究;

企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与探索;

军队任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继续教育的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式联教联训机制建设;

有关继续教育的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5.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

联合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H319.6 文献标识码:A

0 概述

阅读理解是高校英语教育的侧重点。在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前提下,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传统的阅读教育方式越来越不满足。传统的阅读注重语法和词句,多倾向于就句论句,就词论词,对于语句理解多采用语句翻译法。传统阅读教学固然有其优点,但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是一个作者明示,读者推理的认知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与阅读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用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 和Wilson在语言交际功能存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对语义的表达和解释必须与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是在与他物的关联之中进行的。在关联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们提出的明示推理模式,即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得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进行解码,并结合听话人本身所知的旧信息对话语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进行推理就必须有语境。此时语境不仅包括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同时还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即一个人所知的旧信息(如常识、假设、信念及个人的认知能力)。

同时关联理论还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说话人的两种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换言之,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说话人的字面意思,更要揣摩话语中的隐含意义。

2 关联理论与高校英语阅读

2.1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而且高校中大学生面对的各种英语考试(公共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GRE、 托福、 雅思等),对于阅读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阅读策略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只是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现,学生在整个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自主性受到约束和压制,从而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厌倦。(2)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并不能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将其作为纯粹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未根据阅读内容设置特定情景开展多种教学活动。(3)教学中缺少语言文化知识,局限阅读本身。语言的学习不仅是对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更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简单运用;语言的学习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学习文化。学习文化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更能把握语言的得体性。

2.2 关联理论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

由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日益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阅读策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书面交际活动。阅读理解的过程本质是读者尽可能进行关联性最大程度的推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信息意图即理解呈现在文字表面的信息;交际意图则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词语的隐含意义及语境意义,对于文章段落之间关联性的把握,对认知知识及背景知识的掌握,甚至是猜词的能力等等。由此,基于关联理论,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寻找关联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的组合,而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过程。运用关联理论来指导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寻找关联信息,激发学生的关联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顺利实现阅读目标。(2)加深对于英语阅读的语境效果的认知。语境在阅读理解中有重要意义。语境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篇章意思。由于书面语言没有任何的外部语境,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根据语言文字提供的有关信息,创造其内在的语境(Holliday &Hason, 1989)。通过文章内容中存在的关联性建立内在的语境,结合学生具备的语言知识,最终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进而实现阅读的目标和价值。(3)加强背景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无疑对学生的认知知识是进一步的增加。认知知识(即旧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促进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对于篇章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的把握,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3 结语

从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的角度指导高校英语阅读,无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更深层次指导阅读教学活动。综上所述,关联理论能有效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关联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寻找关联性的能力,同时注重语境认知效果和文化培养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联合教学论文篇9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旨在帮助大学新生了解专业性质,把握专业全貌,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物联网是一个涉及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于大学新生,凭借以往知识结构很难全面透彻理解本课程知识内容。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办法与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目标

物联网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领域。本课程将介绍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现状,阐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特点,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物联网的含义,理解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现状,了解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把握物联网的技术调整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大一新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让学生宏观把握住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本专业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讲授内容宜广不宜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认知理解能力有限。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面授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学习,没有一点理论基础,虽然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学习一些抽象理论的时候,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提到一些名词,如路由器,学生几乎都听过,但大多都没见过实物,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要针对本课程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以便提高学生理解力。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单纯理论讲解,没有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开设有相关实验,但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无法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

3.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学生习惯了以往中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过于依赖老师,课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查阅文献资料少,另一方面死记理论,没有理解其内涵。这与传统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采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评机制,学生为应付考试,背诵记忆,不利于发散思维,也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科建设不成熟,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久的新专业,存在学科建设不成熟、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物联网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很难覆盖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另外,物联网涉及众多专业,可以将一门课由几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发挥各个教师专业优势,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探究

1.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丰富,针对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参考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教材要难度适中,内容结构合理,语言浅显易懂,可以选择一些实例较多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培养学习兴趣,教材每章节后面要附有练习题与思考题,便于巩固所学知识;(2)在开始每节课内容之前,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讲一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脉络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讲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贯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内容讲完后,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串讲回顾,强化记忆与理解;(3)讲课过程中,少用专业词汇,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一些缩写词,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等,要对缩写词原文进行说明,注重基本概念,开展基础技术的学习。

2.丰富教学方式。

在新时代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讲课过程中多采用案例,如比尔・盖茨最早提出了“物―物互联”的设想,可以以比尔盖茨智能家居为例,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物互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技术,而且对物联网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前沿科技产品,如谷歌智能眼镜,苹果iwatch智能手表等,揭秘其中的技术奥秘,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2)讲课过程中多与现实结合,如讲传感器时,可以结合智能手机,其中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方向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讲课中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如教学生如何用手机控制电脑,这是通过现有一些简单设备很容易实现的,学生对科技带来的便捷会觉得神奇,也会有学习动力。(3)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学生不畏惧老师,敢于在课堂发问,关于这门课的疑惑或现实中遇到一些难题都可以提问,老师要给予及时回答。

3.开展实验教学。

物联网涉及大量全新复杂的概念与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理论。(1)设计一些基础实验,如讲解RFID时,可以利用RFID教学实验箱进行RFID功能演示与学生;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利用数据采集板卡,实现数据的采集或利用开发软件模拟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无线区域网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蓝牙进行数据传输。(2)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借助本校现有资源,如我校农学专业比较强,学校里有小麦中心研究基地,可以在小麦种植区部署一些传感器节点,每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土壤湿度、温度或有害物数量,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实例,实现农业智能耕种。

4.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新形势下新型专业考核机制要更合理全面。(1)课堂报告,不限题目,只要与该门课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集资料,进行课堂汇报与展示,并对讲解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期末加分。(2)提交期中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根据论文立意、内容进行打分。(3)课程实践设计,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包含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内容、实验中问题、问题分析与解决。学生最终成绩应该是这些成绩的综合考量。

四、结语

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分析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希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高精尖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联合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47-02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较强、反应迅速、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准确决策的人才是符合发展需求的可用之才。研究发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培养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教学概述

(一)课堂讨论的含义

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确定论题,然后在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真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恒常性。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学法,不能只在某节课穿行,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实践性。在高校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再是以控制者的身份存在,而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以及宏观调控者的身份存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总结等工作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三,主体性。课堂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参与者。第四,启发性。课堂讨论的本质就是启发式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争论来得到启发,进而完善自身认识。

(二)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讨论的分类

在高校课堂讨论中,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的类型比较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可操作性较强的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型讨论和个体自由型讨论[2]。

小组合作型讨论就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衍生出一些小论题,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以后,每个组选取一个小论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组内讨论,最后委派代表在班上讨论。在此教师要注意设立的主题应该与实际有密切的联系以及较大的争议性。在小组讨论以及班级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个体自由型讨论就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流程,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讨论的时间、内容等,控制好讨论的节奏。

二、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与要求

只有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点以及要求,才能在课堂讨论中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一)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

高校思政课在课堂讨论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其要掌握的教学重点就是把握好理论、实际、联系这三个环节[3]。其中“理论”就是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就是现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体现。“联系”则表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内部之间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动态过程。

(二)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

在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教学也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理论”方面的要求。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讨论教学中,所有的理论分析、理论依据都应该围绕这些理论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所涉猎。因此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要科学的选择和应用用来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所选取的理论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可以综合分析实际出现的问题。

其次,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际”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实际、实例、学生实际等都是对“实际”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严谨,内涵丰富,科学性十分严密,这就要求在实际事例的选择上要小心谨慎,所选事例必须准确、科学,可以经得起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应该首先选取真实有效的事例材料,并且其可以切实反映理论要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选取的事例材料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最后,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联系”的要求。由理论到实际以及由实际到理论是“联系”的两个途径[4]。由理论到实际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用理论来说明实际;由实际到理论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认真总结实际经验,对其深入分析思考后升华到理论高度,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

三、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技巧

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分为三个步骤: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总结。这三个步骤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密切结合,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教学方式。

(一)课前准备

论题是讨论的核心,只有一个优秀的论题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论题,要注意设计的论题需要体现课堂的教学目的以及反映生活实际,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在课堂讨论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证明理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之中对“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两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个论题是“人治的本质及意义”,第二个论题是“法治的本质及意义”。针对这两个论题让学生在班级展开讨论,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就一个论题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在此时教师可以将“人治更符合社会发展还是法治更符合社会发展”作为辩题,开展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论,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直到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一直都是以“人治”为主,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制度的建立才由“人治”转向“法治”。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认识到“人治”是在自然经济的主导中,农业文明占据核心地位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治国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君主专制,强调最高统治者掌握最大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就有“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法治”则是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中,工业文明占据核心地位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治国方式,权力的行使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强调民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学生就会明白在现代民主制度之下,强化法治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对于国家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自身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效的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

此外,针对思政课政治性较强的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明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无论哪种观点都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课原本就是辩证是非、追求真理的学习过程,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使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二)课堂指导

课堂讨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是否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消极对待,对讨论的进程以及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发言,合理发言,文明发言,课堂讨论要对事不对人,避免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课堂讨论是对学生学识、口才、胆识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消学生的顾虑,营造和谐、民主以及平等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针对僵局、冷场、发言比例失衡等情况,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打破沉默的气氛,同时也要保证男女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避免出现一方激烈讨论、一方漠不关心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在课堂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三)课后总结

结束课堂讨论之后,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要注意不能面面俱到,不仅拖沓而且浪费时间。首先要对讨论的情况作出总体的评价,肯定优秀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比较到位的地方要加以明确,让学生吸取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继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于帮助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坚持在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的基本含义,分析在课堂讨论中需要掌握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探讨了在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总结三个方面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技巧,希望对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范海燕.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课堂讨论[J].群文天地,2012,(3):248-249.

联合教学论文篇11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或价值指向的实现,需要依靠长期的理论教育和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两者绾结起来方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不过,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分工不同且缺乏协作与配合,依然存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无法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教育有效性及针对性的瓶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方法,成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可资借鉴的生长点。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涵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呼应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的同时,总结和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此机制由以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积极合作,达成一致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空内产生教育协同。“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合力论理论是“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理论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协力作战,“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2]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合力和整体功效。

2.“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功能促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纯的日常教育或教学管理,理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因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以及缺乏有效沟通与联动机制,难以发挥“大思政”协力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责的惯性思维,把更多的人纳入到教育主体范围之内。”[3]单纯依赖高校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某一支队伍,都难以有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联动作为“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现实之思,要求两支队伍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进而发挥综合教育的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环。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亟待“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提升实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向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使命。“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借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统一,缩小了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和情感距离,促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推进思政课教师介入学生管理事务的同时,激励辅导员适度参与大学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趣味化、生活化、立体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4.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基需要“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急剧发展深刻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国内环境。“淡化”“腐化”“丑化”“溶化”“分化”“西化”思潮相互激荡,导致出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评判准则。大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受到较大冲击和腐蚀,以致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迷惘、价值错位等乱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一旦产生对资本主义的归向和社会主义的背离,就难以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更不会期冀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终将引起人们社会心理及思想的动荡、困惑、迷惘甚至抵触。高校“决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进行引导、转化、消解”[4],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时代节拍,健全“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把抽象的教育理论具体化、虚功实做,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二)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者联动的内在理论自洽以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决定了“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的理论自洽。首先,从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基于现实,反映大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解决其现实问题,才能与之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5]526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则是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履行者,二者分工不同且岗位职责有别。“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旨在构建一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相分工、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寓理论教学于日常管理,有助于攻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的难题。其次,从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积极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是坚持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灌输给学生,使其“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任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8]在一定程度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完美实现了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又做教书育人的“人师”这一目标旨趣。最后,从知行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培育什么样的人”一贯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育的人不仅要“知”,更要落实于“行”。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蜕变,一直是横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毫无疑问地成为考量“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这一知行统一的价值意蕴。

2.“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大思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原则和理念。首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空间逻辑自洽:全员育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论上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担负育人职责,都应根据自己的职责,从教学、生活、管理等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参与人员方面,不囿于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鼓励其他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9]其次,“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自洽:全程育人。针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时空上的局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充分体现全程育人的宗旨。全程育人意指从学生入校到离校,应根据其每一阶段的特质,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地贯穿落实到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要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价值逻辑自洽:全面育人。高校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尽可能地发掘、搜集、优选、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10]作为“教辅联动”机制的价值取向和必然结果,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论思想中体现其思想追求的制高点,意指人的主体性及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和复归,是人在真正意义上对自己的全面占有。

二、“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其人生道路和方向,需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它有虚的一面,如果不建立切实可行的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将流于形式。

(一)优化“教辅联动”育人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物质利益是利益结构中的核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5]531高校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心教师情感动态,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完善“教辅联动”的利益保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活动如期开展并给予基本的经费支持。要主动创设条件鼓励兼职辅导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要帮助兼任班级辅导员工作的思政课教师以及兼任思政课教学的班级辅导员踊跃从事相关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力图推出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第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设计是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关键一招。高校需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适应、与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思政”相协调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两支队伍的深入交流和良性循环。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制度的制定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积极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制度环境,为“教辅联动”提供重要保障。

(二)创新“教辅联动”育人的方法机制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2]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活动发生急遽变换,在这种支援性背景下,立足实际情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的模式、方式成为迫切话题。第一,“教辅联动”的初级形式:强化沟通交流。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由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引发,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交流沟通,有助于全方位掌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日常问题中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波动和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应对之策。高校应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沟通平台,如期举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主体的活动,商讨、研判、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第二,“教辅联动”的中级形式:互邀参加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邀请授课班级的辅导员随班听课,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点评和主题发言;辅导员可以邀请所带班级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文化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维持二者原始身份稳定的同时,优化队伍的配置组合,达成合力育人的效果。第三,“教辅联动”的高级形式:实现双向兼职。为便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制度设计方面应要求思政课教师兼任一定数量班级的辅导员,但仍以任课为主;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任某些思政课,但仍以辅导员工作为主。双向兼职模式是克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工作缺陷、实现优势互补的共赢路径。高校应优化不同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解决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别属于不同部门所带来的交流不便,统筹两支队伍的人员调配及工作分工,积极营造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联合教学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46-02

伴随数字技术时代的推进,音乐艺术和数字技术平台愈发紧密结合。计算机音乐制作已成为现代社会音乐创作的主流方式,极大影响了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形态。基于计算机音乐的强大优势和影响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纷纷设立了相应的音乐制作课程,期望为音乐艺术、市场、教育等领域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与发展为计算机音乐制作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向输出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创新的主客观需求

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是一个创新多变的过程。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是明确课程特性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推动课程持续创新的生发点。计算机技术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创造性促使应用领域也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面对技术工具的更新换代,课程教学必然要接受一次次技术创新的考验。同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研究主体是音乐创作,创作者的知识存储和创造能力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一个持续创新、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下,创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得以不断激发,创作出更多样的音乐作品。基于上述两个要素的内在需求,相较于音乐学科的其他课程,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对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探索,更应与外界保持信息互流的活跃状态。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客观环境使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科技与经济、文化的深度交集,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艺术人才输送的主要领域。然而,作为相关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艺术高校或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从宏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到微观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方式等都缺少与时俱进的积极风貌,使计算机音乐制作等新兴课程也陷入重专业、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思维中,忽视了对课程个性优势的挖掘。

二、树立综合教学观

观念指导实践,在完善教学行为之前,需明确教学的主导观念。这里提出的综合教学观是指突破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与音乐学科内部其他课程,以及与非音乐学科之间知识交叉与融合的态度和看法。需要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并不是多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在不同学科的连接与沟通中,形成新的整合。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在教学观念上需消除学科间的隔阂,树立综合互融的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领域各个学科间的交流途径豁然畅通,彼此间也逐渐从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向交叉融合,在频繁的对话与合作中不断碰撞出新兴学科领域。计算机音乐就是学科互融的产物,其基础学科背景横跨音乐学与计算机科学,呈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形态,其研究与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科互动的观念基础上。近些年新技术媒体层出不穷,音乐从“一枝独秀”走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艺术大融合的壮观景象。音乐艺术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坚持学科壁垒的同时,还需要延伸学科知识触角,帮助学生探索和积累新音乐形式的创作经验。因此,把教学观念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全局的角度树立综合教学观,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内在倾向和外部环境的需求所在。

三、综合观下的联动教学实践

联动教学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课堂、联合讨论、联合作业与联合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联合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交流,形成“触一点而动全局”式的网络状教学模式。

1.联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课堂的联合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立一门综合课程,以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为主线,定期拓展研究视野,邀请其他相关学科门类的教师辅助讲解,形成“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样式。其他学科知识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分阶段引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知识资源的互享和共享,引导学生在各异的知识技能之间寻找交叉点;二是技术上的联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之外,通过引入互联网、多媒体和交互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创造深层互动的教学环境。互联网能够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课程信息更加快捷广泛地传播,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沟通和交流。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形体和言语的综合艺术感知力。交互技术更是有利于缩短人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两种方式在层次上由浅入深,互为补充,尽管行为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课堂联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整合创新、跨域转行的能力。

2.联合讨论,促进沟通合作。讨论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常见行为,也是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对流和创新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相较之下,国内高校中课堂内外的讨论气氛较为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气氛的提升。因此,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中设立专题讨论课,为学生提供一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天地,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专题讨论课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确定下来,以非正式的形式来授课。课上,教师设立单元主题,组织学生针对课程或学科发展中某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在讨论课之前要求对主题予以一定的研究、分析和思考,课堂上可以先由教师抛砖引玉,继而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人可以自由表达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看法。参与的教师与学生群体不一定只局限在本专业,尽量吸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外专业人士进入,知识背景差异越大,讨论的视角越多元,彼此间创新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体大讨论的环境下,学生自觉投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反思精神,自学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师生间、不同专业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交流互动。

3.联合创作,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己之能,与相关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来完成音乐作品的筹划与创作。在传统作曲概念中,音乐创作是对音符、节奏、节拍、和声等构成因素的编排和组合,创作思维在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等“四大件”构成的表现空间中展开。而在数字环境下,依托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特征”,众多大胆新奇、前卫多样的音乐作品粉墨登场,奇妙的创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变化多样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音乐创作愈发建立在多学科人才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许多作品并非音乐人才独立完成,而是集合了诸如计算机编程、戏剧文学、舞蹈等专业人士的智慧与技术才能,是多种知识信息整合、交融、提取和重组的产物。高等院校具备人才合作、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过程中,针对跨学科、跨媒介的音乐创作趋势,可以设计一门合作创意课,规定好具体的学时数和考核标准,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课堂,探索音乐与外专业领域的新交合点,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内涵,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联合评价,扩展评价主体,提升反馈价值。联合评价是指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或联合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协同任课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学生作品的评价审核的方式,是对目前课堂“一对多”评价形式的有力补充。评价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既可让学生与各位评委现场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通过网络获得反馈信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之所学,是计算机应用、音乐技能、基础理论以及其他课程知识的合成课,涵盖知识面广,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评价和指导学生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意见空泛、内容趋同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品的改进空间。克服问题的方式之一,是扩大评价主体的队伍,定期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教师,汇集各方视角,对作品给予精当、全面、清晰的评价,增强评价信息的内在价值。联动教学实践的四个部分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延续,除了第一部分以外,其他三项都易于实施。第一部分的实现难度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联合课堂的搭建,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开阔的学科视野、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然而计算机音乐学科走入国内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尚处于向成熟和壮大的前行中,现有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磨炼和提升。由此看出,联合课堂在高等院校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实验、调整、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艺术日益交融的大环境下,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广学识的音乐科技人才。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教学应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音乐科技学科特色,树立综合教学观,敏锐把握计算机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使教学的内容涵盖音乐、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前沿领域。在教学方式上,联合社会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推进学科间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的综合素质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