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6 16:1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儒学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儒学文化论文

篇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关注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礼乐和诗教培养君子的美育观。而这中美育观又与儒家文化中的“仁”、“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密不可分。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对道德熏陶的作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人格培养要从诗歌的熏陶开始,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而乐又与礼互为表里,所以孔子更注视乐教的重要作用,他本人也擅长器乐演唱以及音乐鉴赏。君子人格的形成和实现在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孔子对乐的重视,源于他对“仁”这一儒学核心价值的深切认知。他对礼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反思,他十分崇尚先古帝王利用诗教和礼乐教化达到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做法,那是他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这是对诗教的认同;“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礼乐不仅可以实现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巩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基础,至此礼乐具有了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

“天人合一”是儒学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必须要通过音乐的形式。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子路、曾皙(名点)等四位弟子的志向。子路师兄弟均表示愿意从政治民,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只有曾点的志向有些例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此却极为赞赏,曰:“吾与点也。”曾点所描述的这样一种随心所欲,自由闲适的生活画面恰恰是孔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达到美与善的统一。而这种在审美中所体会到的乐趣,就是美育所要达到的无关利害的澄明境界。

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也提到了上文中的这个典故,对此,王国维评论道“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害,无人无我……一人如此,则优入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孔子所谓安而言之,与希尔列尔所谓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舍美育无由矣。”尽管王国维把孔子的“安而言之”与席勒的美育观进行同比有些牵强,但都是对美育所达到的个人性格提升和社会安定和谐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所谓的“无用之用”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提升国人的趣味上。从美育的被引进到之初,就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儒学传统价值观,即通过美育来培养完全之人物,以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在这一点上,王国维与孔孟的美育观殊途同归。

“美育”当属清末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舶来品。从最初“美育”观念的引进到“美育”在中国形成一门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科,都离不开西方哲学以及美学思想在国内的传播。20世纪初前后,中国处于封建文化的没落与各种新思想兴起的更迭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接近崩溃,新的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成为中国救亡图存的先驱们的选择。兴洋务,开新式学堂,变法新民,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教育,许多知识分子都经历了这样痛苦的转变,从而产生了“美育”的西学东渐,这中间不能不提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在十八岁前除去在私塾所受教育外,还从其父学习骈散文及古今体诗,金石书画,并长于考据。中日的爆发促使王国维产生了学习西学的欲求,最初他从日本英文教师那里获得了关于康德与叔本华的哲学论著,后来经过罗振玉的资助留学日本,回国后开始致力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翻译了大量哲学著作例如《伦理学》(日本,元良勇次著)、《心理学》(日本,元良勇次著)、《西洋伦理学史要》(英国,西额惟克著)等书。他还在《教育世界》上大力译介西方哲学及美学思想,写出了《哲学辩惑》、《论教育之宗旨》、《孔子之美育主义》等学术论文。《论教育之宗旨》写于1903年,王国维在文中提到了美育的必要,并指出席勒“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

“所谓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王国维认识到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又把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联系起来,始开美育独立的先河。后来王国维又通过《教育家之希尔列尔》专门介绍了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写作背景。席勒主要的著作都是在接受了康德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特别是《判断力批判》的影响,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展开美学以及美育的讨论。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用27封书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社会作用、性质作了系统的阐述。他从人性的分裂着手,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批判功能,“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自由是美育的本质属性,应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可见西方审美教育的目的并非立足于社会的安定有序,而且重在追求人的自由。但这样的美育观是怎样中国化的呢?

从1903年至1907年,王国维写下了《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教育偶感四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孔子之美育主义》、《教育家之希尔列尔》等一系列文章讨论美育,提出了“形式”、“审美无关功利”等现代美学观点,成为当时主要致力于美育思想传播的旗手。但第一个把“美育”观念引进国内的,却是先生。早在其作于1901年10一12月的《哲学总论》中论析各种学术之关系时指出:“人类生存其间的宇宙由物、心、神三者成立,而其研究之学问,则分别有理学、哲学、神学。哲学论究无形之心性,为心性之学,而心性有外显之心象,由作为哲学之一部的心理学研究之。心象又有情感、智力、意志之三种,相应又有审美、论理、伦理之三学。伦理学说心象之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故此三学者,为适用心理学之理论干实地,而称应用学也。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89-01

1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意义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俄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俄语的文化导人,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文化的导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俄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导人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俄罗斯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俄罗斯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俄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俄罗斯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俄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2 文化导入的内容

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的生产、生活、言语、思维等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当然,人们创造的各种社会成就的总和也是文化。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前者正是本文讨论的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有人把它称为“交际文化”或“小文化”,把各种社会成就总和称之为“知识文化”或“大文化”。

2.2 文化导入的概念和目标

所谓文化导入是指在俄语教学中通过俄语作为中介将俄罗斯文化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文化犹如强大的磁铁,能把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走出母语天地来到另一个语言环境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只有当他们认识了外语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跨越文化障碍。文化导人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俄罗斯民族社会的文化现象的过程,也就是在他们头脑里建立俄罗斯文化库、储存文化信息,进而培养文化能力的过程。于是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一起构成了语言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导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俄罗斯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对比法: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俄罗斯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典故引入法: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篇3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的问题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这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这种“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正在得到改变。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不仅是对该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还应包含对该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领悟。例如儿童在本族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母语时,既能学会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也能在恰当的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形式。其中,在恰当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被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es定义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能力的体现。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把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语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在Hymes“交际能力”的理论提出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开始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冲击并显现出弊端,“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质疑,随之“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并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有文化偶合也有文化差异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

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度到文化意识。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利用图片展示法等。

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让学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及导入的内容。

[关健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NewYork:Harhcourt,Brace.&Company.1921.

篇4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最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4.脆弱的心理及较弱的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为现阶段年轻人有着突出的个性和鲜明的性格,导致他们在遇到大的困难并且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时容易出现懈怠心理,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比较脆弱,多愁善感,抗挫折能力较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样一来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

1.把握新生心理,做好迎新工作

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新的学习场所、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环境,学生对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期待,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新生的心理特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入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学生在新生入学仪式上自我介绍,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并且新生在入学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困惑都可以与教师沟通解决。

2.加强大学生品行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学校为了能够给新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能够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轨道,在新生入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以及思想道德的相关教育,这样一来能够让新生在了解自己所就读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时还能够对自身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形成自觉约束行为的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整体氛围。具体举例来说,可以在进行入学文化素质教育时让学生学习校内管理规章纪律、违纪处罚条例规则、住宿环境管理细则、教师评级机制、校园网络管理以及成绩公示细则等。通过对这些条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内部管理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日常文化知识的同时谨记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入学时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需要遵守的纪律规范。

3.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除了详细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这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必上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课中,学校告诉学生要想在未来为社会与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就应该在此时此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党的教学理论,开展一系列讲座以及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以新生的角色进入学校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殷切关怀,在这样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下,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眼下的学习时光,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努力与奋斗。

4.开展专业性创新教育

每个新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专业作为未来四年主修的领域,但在过去新生入学时,并没有对新生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新型模式下的入学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所选专业为基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教育与学习指导,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学习与生活正常轨道之前就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出自己所选专业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迎接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该阶段的教育模式与时代背景相联系,顺应时展的潮流,让新一代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为各个专业领域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孙巍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