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5-08 18:14:37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

一、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2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CPA专业方向审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传统的审计教学方式已显现出诸多弊端,已不适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但案例教学法目前在高校中仅处于尝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尚未成熟,当前仍需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在审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教师依照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可见,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审计学是一门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证券、金融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实用型课程。学生学这些专业知识时,还只停留在书本上,是零散的、抽象的。而通过案例教学,将相关知识与审计学专门的理论和技术融为一体,使平面化的知识突现出来,使经济业务活动与所学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起到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理解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表明,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造。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信息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大,效果好。因此,案例教学模式已在国内外被广为推崇。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体现审计教学宗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辩论,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采用审计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会计、审计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会计、审计实务资料科学合理地加工和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审计案例,并依据会计、税法、经济法、审计等实际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满足审计学教学对案例的需要,教师要深入审计实践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真实案例,并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要恰当地运用,在讨论中要当好指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程序

(一)教师准备案例。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可参考以下几本书: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王明珠等著的《审计教学案例》;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若山编著的《审计案例》;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赵保卿主编的《假账甄别与防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宝友主编的《企业会计错弊与查证技巧》。另外,教师也可自己编写数据,还要精心设计介绍的步骤、内容及提问的问题。

(二)学生准备案例。学生准备得充分与否,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详细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老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写出分析笔记。

(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唇枪舌剑,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

(四)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一总结,加深理解。

三、审计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部分为课堂引导案例。在讲授每节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个课堂引导案例,通过对教学引导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引出此节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教会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给枯燥的理论加一点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之变得生动,易懂。如,在讲授现金审计之前先举这样一个例子:河南洛阳的一个企业里,一名年仅22岁的女孩,担任出纳工作仅三年时间,贪污了现金200多万元。那她作案手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由于这个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她一人兼管现金的日记账和总账,平时增加现金支出,挂在应收账款上,再通过应收、应付账款的对冲,达到账项的平衡,从中将多列的支出贪污。由于她兼管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工作,所以隐藏三年都未被发现。

第二部分为课堂讨论案例。一般安排两个案例,可以在课前先布置,课堂再安排一定时间组织案例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案情及具体问题既有分析又有结论,让学生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例审计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如,在讲授审计程序――抽查大额现金收支时,加这样一个例子:审查现金日记账时发现,在2月1日开具了7张现金支票提取现金数额巨大,找到对应的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450430.01

贷:现金449430.49

银行存款999.52

所附原始凭证两张:一是公司下属单位付给公司的货款450430.01(付款委托书一张);二是该公司付给下属单位货款金额999.52元(付款委托书一张),中间无原始凭证,公款私分,采用“两头不见面,收支不入账”的手法,达到漏税、截利又得惠的目的。

通过介绍这个案例,使学生对销货及收款循环、购货及付款循环的经济业务加深理解,并能综合分析收入、支出、利润、税金等关系,使会计、税法、审计等知识得以综合。

第三部分为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对需要强化训练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可适当安排两三个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如重要审计方法及综合性审计实务等可以适当布置课后独立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课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分析完成。在上述现金审计程序后,教师加以总结:涉及现金的业务会影响到其他会计科目,所以在审查现金的错弊时,要结合具体业务及相关账户来审查。然后,布置一个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清理固定资产转小金库:查现金日记账,“付拆除机器劳务费”,无相关收入,查记账凭证。

借:管理费用-拆除费500(原始凭证为一张领导批准的白条)

贷:现金500

查固定资产明细账,摘要栏“报废A型机器”,凭证:

借:累计折旧50000

营业外支出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

介绍到这以后,要求学生回答:接下来的程序是什么?要运用到什么样的审计方法?会搜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并要求他们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作出审计结论和判断,并调整会计账项。

四、审计案例教学几点思考

(一)进行案例教学要有理论指导。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在审计教学中,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审计课程本身所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将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审计案例不仅没时间讲,更没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消化。例如,在介绍一个企业的背景资料时,若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仅三张报表就够画一节课的,更不用说其他背景资料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色彩和音响效果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审计案例教学法虽然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就目前具体运用来说,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1、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资料负有保密的义务,使得案例教学所需资料的搜集受到一定的限制;2、互联网、新闻媒体、教材等公布的案例大多为调查的结果,缺乏具体的会计资料的介绍,使得案例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由于现代企业规模较大,一般的背景资料甚巨,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故而使课堂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张局促。

(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案例的选用标准是什么?案例的曲折性、典型性、综合性及难度应为多少才适当?

2、进行案例教学法,必须要改进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浓缩审计理论,审计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里时间占多大比例才为适当?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知识根据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难言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对隐形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关键是隐形知识如何外显和共享。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中隐形知识的把握力差。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客体复杂、审计范围广博。在具体审计取证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的数据、资料和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以便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的搜集方法多样,这同样要求审计人员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实践中情况多种多样,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去遵循,因此审计具体工作具有技巧性、判断性和灵活性,这使得审计学科必然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必须在审计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显性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对审计隐形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实现隐形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这要求必须转换审计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审计教学方法。

二、审计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学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

传统的审计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大多偏重于介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偏重于审计程序的描述,内容上很多是准则原文,较为抽象。对于学习审计学课程的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初次接触审计的学生,这些抽象晦涩的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审计程序,往往是难以理解和想象。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和审计程序,多数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而非真正理解。另外审计学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使得审计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多数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审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兴趣却不高的现象,同时也给教师在授课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审计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二)审计学实务性强,可操作性较差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仅靠课堂教师单纯的讲授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另外,审计与会计相比,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标准,因此可操作性较差。基于此,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其中,对所学知识由抽象难懂到有一个直观感受,以便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审计学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即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别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同时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多重观点提供了可能,通过团队或个体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充分的知识交流沟通,也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内容多、抽象、审计术语晦涩难懂,本身就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教材向学生灌输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有关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并没有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使得审计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差,从而更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则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抽象难懂的审计知识转换到具体的情景中。使枯燥的审计理论有一个较为鲜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不仅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对之前所学过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感受,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2.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知识

审计学内容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是一门集合性学科。在实际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但在学校学习时,这些综合知识是作为各个独立课程开设教授的,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大多是独立分散的。而一个审计案例在分析时,不仅涉及到审计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各专业知识,这样在分析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3.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

审计理论抽象概念较多,且可操作性较之会计教学要差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出现较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区别于会计核算,审计实践中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指导依据较少,不便理解与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难以把握。

案例教学中,通过具体审计案例的分析,可加强学生对审计教学内容和审计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通过一些实际的审计案例,可使学生了解各种审计技巧等问题,也可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审计主体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

1.模仿实务中审计项目组形式,建立班级学习小组

在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可先将班级学生模仿实务中的审计项目组进行分组,一般可6-7人一组,设组长一名。今后不管是课堂案例分析或是课下的大的案例作业等均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这样分组的形式可使学生对审计项目组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在共同完成大的作业或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所有工作均以小组形式计分,教师可以决定是小组中全部学生是否得同一分值,或是由组长在组内分配分值。

2.选取要适当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案例。一般来讲,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而教师在课堂又能够驾驭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取与实际相脱节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过于陈旧的案例。应考虑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学生具体情况、我国审计环境等因素进行审计案例的选取。如讲解审计理论时,可选取较小的案例。在讲解审计实务部分时,则可通过综合案例的讨论分析,达到对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实务操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应重视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审计学案例库,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3.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适当增加审计学课程课时

案例教学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理想授课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教学条件和资源跟不上,造成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甚至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很难有效展开案例讨论,不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大多学校审计课程的课时设置也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因此应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杨清香.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73-174.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4

一、引言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5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率先推出并运用案例教学法。我国许多高校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也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勤动手勤思考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在审计课程中已经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总体而言,我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尚处于模仿和试验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在当前的审计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授审计课程的教师仍需就案例教学法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以提升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本文中,笔者就审计案例教学法谈几点个人的经验与体会。

一、组建审计案例库

(一)当前审计案例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案例教学法,首要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审计案例。但当前我国案例教学中运用的审计案例还很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案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相脱节

目前许多审计案例是由教师自己“创造”出来的。由于教师主观上想采用案例教学法,又苦于没有案例,而且教师缺乏审计工作经验。因此,只好闭门造车,凭着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会计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审计案例。这种案例往往太过于理论化,与审计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不能迅速上岗。

2 大多数案例过于简单,缺乏综合性

由于许多案例的设计,只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个重点或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设计的,因此案例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一阅读完案例,基本就可猜测到答案,无须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这种案例无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计工作只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运用到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需要经过复杂的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缺乏综合性,过于简单的审计案例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审计案例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审计教学离不开审计教材,采用案例教学法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概念和掌握审计理论。案例必须要反映一定的审计理论,学生必须运用审计理论才能对案例进行分析。但当前许多审计案例只是会计纠错题的翻版,与审计理论相脱节,学生不需掌握多少审计知识,也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无法促进审计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另外也很难找到与整个审计教材内容相配套的综合案例。

(二)案例的设计及审计案例库的组建方法

由于审计案例的以上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效果。因此,尽快设计出好的案例和组建大量的审计案例库是目前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审计案例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及几个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审计实践,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同时要能反映审计理论,以促进学生在了解审计实务的同时学好审计理论。(2)典型性原则。审计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反映社会经济中的典型问题,针对中国当前的热点会计与审计问题而设计,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终身受用的效果。(3)实用性原则。审计案例必须适用于教学的需要,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如审计案例要能引人深思,启迪思想,答案不能唯一,能与教材内容一致,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并用大小合适。能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案例分析等。审计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审计案例,组建审计案例库是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库的组建方法:(1)教师参与并深入审计实务工作,从审计实务工作中搜集资料,编成案例。(2)从国内外的审计书籍中寻找案例。但要注意国外的案例有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要排除,而国内的案例有些过时的也要排除。(3)开展校际交流,教师之间相互交换案例。(4)寻求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帮助,共同研究编制案例。(5)从报纸、网络、影视等资料寻找一些社会经济案件,编成案例。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设计

(一)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交叉进行的设计

讲授教学是指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审计理论知识,对审计概念、理论、原理、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案例教学是指主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教师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审计实务工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两者各有优点,不可相互替代。那种全面否定讲授教学,认为只要案例教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审计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两者的关系,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应做到合理安排,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一般而言,教师应先进行讲授教学,让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再开展案例教学,学生才可运用审计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应交叉进行,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二)案例教学与其他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实践教学中包括审计实验教学和审计社会实践。审计案例教学不同于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它们对于学生学习审计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均有作用,但它们又各有优点,相互之间不可完全替代。在审计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也不能完全排除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试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采用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中,适当安排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是有必要的。

对于讲授教学、案例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的设计应在寒假或暑假备课时作好,审计教师应从整体上来进行设计,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审计案例教学的步骤一般包括:动员学生、布置案例、学生个人分析、分组讨论、课堂辩论、教师讲评和撰写报告等。

(一)动员学生

教师在准备采用案例教学法前,应先发动学生,讲明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指明案例教学的步骤及在每一步骤中学生应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案例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在初次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做好动员工作。当然,如果已经成功实施了多次案例教学,学生已适应和习惯案例教学程序,那么动员工作就没必要了。

(二)布置案例

教师应提前把审计案例印发给学生,包括案例背景资料,案例的主要分析内容

以及教师提的问题,以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案例的大小等因素确定提前的时间,一般而言,应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案例。

(三)学生个人分析案例

在正式上案例课之前,学生应仔细阅读案例,运用所学审计理论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审计案例,回答案例问题。这一过程一般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无法直接分析出来并获得问题的答案,就应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去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独立分析完后,应写出个人的分析报告或问题答案。

(四)分组讨论

在学生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对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更加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一般应有固定性,使每组内的学生相互熟悉和了解,也容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小组讨论和下一步的课堂辩论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情感基础。当然也可以将具有同一观点的学生分为一个组,这样使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识,并便于下一步的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可以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前进行。

(五)课堂辩论

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对案例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这时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辩论。首先应由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本组讨论后形成的主要观点。然后针对各组的不同观点由学生展开自由辩论。教师不应参与辩论,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维持好辩论秩序,让持各种观点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要控制好辩论的热度。既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参与辩论,又要注意防止学生过于争强好胜、蛮不讲理,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论的方向,防止钻牛角尖,适时地进行提问和制止一些明显的偏离主题的辩论。

(六)教师讲评

在课堂辩论中,各种观点已表达清楚后,课堂辩论就基本结束,这时就由教师来进行讲评。讲评时要针对学生辩论的不同观点和论证做出不同的评价。对于正确的观点,应进行表扬;对于有争论的观点,应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从更深层次来进行分析。教师的讲评有时不必给出标准答案,讲评后可再进一步提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七)撰写报告

在经过课堂辩论及教师讲评后,学生应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路,应对这些案例有了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在些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有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

四、审计案例教学的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继续努力加以改进。如何优化审计案例教学?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一)建设案例室

目前的审计案例教学大多仍在传统的教室中进行,但教室的设备及布局只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大适用于案例教学,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建设专门适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室是有必要的。首先,案例室要有多媒体设备,便于案例的展示。例如凭证、账簿或图表的展示,要有话筒便于开展辩论;其次,案例室的桌椅应分几片,便于各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案例室中间有演讲台,各组应相向而坐,从而便于发言和开展辩论。如果由于条件所限暂时不能建立案例室的学校,在上案例课时,可在原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增添设备或改变教室布局,形成临时案例室。

(二)建设案例教学资料室

审计案例教学资料室应类似于阅览室。审计案例教学资料室应包括国内外各个层次、各个观点、各种主要资料和文献。资料不要求多,但要求全面,有典型性、代表性,是一个专门用于学生查取审计资料的小资料室。资料室内有桌椅,学生可坐下来阅读,资料室内的资料应不允许外借。这样的资料室比图书馆更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1 资料具有专业性,便于学生查找。

图书馆资料太多,不便于查找,而资料室的资料是全部与审计有关的,可以迅速查找到所需资料。

2 便于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可同时进入资料室,一边查找资料,一边进行讨论。由于资料是不允许外借的,所以资料室内的同学才有共同的时间,共同的地点进行讨论,而在图书馆这是无法实现的。

3 有利于搜集和补充案例资料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6

《审计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会计、审计和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然而,从几年来自己从事审计学教学工作来看,审计教学常有“假、大、空”之嫌。自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学生始终似懂非懂,不得要领,因此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很困惑,自己也也无奈。一直以来,如何找到一个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始终困扰着我。范钦珊教授说过,教学效果有三个层次,如果有80%的老师能够达到第一层次效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也即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对讲课有兴趣、听课率高。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与反复实践,我认为《审计学》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那么,作为《审计学》课程的执教老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

审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会计、审计与理财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讨论来实现,只有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充分搜集案例,逐步建设案例库。《审计学》的案例不需要要闭门造车,形形色色、活生生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审计署公告等都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进行公开的披露。搜集案例只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要想把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要要进行至关重要的一步,认真研读案例并将其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对应。当然,学生也不能闲着,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只能是介绍一些经典案例,对于跟理论知识相关的其他案例可以由学生自己搜集,或是老师给出基本案情,由学生动手搜集。

建设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亦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研室的老师精诚协作,一起努力。由于本课程只有我自己执教,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搜集、整理并形成案例库了。

在具体的案例搜集整理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1)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如《中国证券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署网站、证监会网站等)搜集案例;(2)利用其他专家学者编写的案例,如:《会计舞弊之反思》、《会计数字游戏》、《安达信:事件与反思》等书籍;(3)教师如果能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搜集整理形成案例更好;(4)老师自己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或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并分析案例。

其次,案例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了好的案例,并不意味着老师就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了。要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老师还必须有很好驾驭课堂教学的功力。否则,案例教学就又会变成冗长的照本宣科。那么,如何才能使案例恰当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令抽象的审计理论变的栩栩如生呢?通过观摹一些精品课教师的审计示范课以及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积累,自己进行了总结,可操作的方法有:

(1)采用课程讨论或者是课程辩论的形式。案例教学没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然后每组推一名负责人进行发言阐述,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或赞成,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由任课教师做点评与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好案例讨论时,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以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

(2)平时授课过程中每章或每节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以导入所讲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本次课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打破我们传统的先讲概念、特征、重点、难点等形式,由于审计的概念、理论抽象难懂,一味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讲授每一节课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找到一、两个和此章节相关的案例,把学生吸引到解决案例的过程中来。 转贴于

(3)在授课中适时穿插小案例,以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理解。

(4)采用网络上现成的好的案例,直接采取链接的形式,当堂让学生上网观看或让学生课后了解与学习消化。

最后,让学生动手做案例分析题。《审计学》课程必须要有作业,这样学生才能消化所学内容,案例分析是一种很好的作业类型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后,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诫学生不要去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与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案例教学法的审计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并能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

(2)案例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维与才华的场所,在分析与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对学生来说,这不见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如何有效组织、归纳自己的观点、论据和结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互动,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案例中去,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思路更加开阔,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也使老师在讨论中获益匪浅。

3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审计课程教学不能指望单单采用案例教学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教学目的,有一些知识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率的,如何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述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3. 05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89- 02

1 引 言

审计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在审计教学中,一直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审计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并被各大高校广泛运用于多学科领域,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其养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审计教学工作,觉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在第一次审计时,是相当惊讶和杂乱无序的。他们难以想象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有这么多的工作,或者需要了解如此繁多、复杂的系统和规章制度。他们似乎认为审计是相当抽象的、评估一些量化的审计证据的过程,不是核对控制测试和账户余额的数据,并分析差异原因的过程。在高校审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实践的案例。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如今教学中所使用的审计案例类别,提出未来所需的审计案例。

2 审计案例教学的作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一部分高校得到推广。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它。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审计案例为线索,让学生成为主角,真实感受实战训练,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而案例教学中的审计案例是教师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能为理论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4)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选择或设计出适用的审计案例,并合理地安排在审计教学进程中。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引导,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恰当总结,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审计案例类别及分析

3.1 类别

蒋云(2010)将审计教学中使用的审计案例分为两大类:真实案例和虚构案例。真实的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如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虚构案例是紧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

3.2 分析

这两种类型审计案例的作用相当突出。真实案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绝对是精彩的故事,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好的复杂事件,可以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让他们指出现今审计制度的不足。虚构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既可以给学生介绍现存的审计技术,又可以指出这些技术的固有局限和问题,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但是,真实的案例总是以众所周知的审计失败为基础,所以它们不是典型事件。它们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出现的不正常情况。仔细分析众多审计失败发现,它们很少是由于审计技术的失败导致的。审计失败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以下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出现导致的:① 被审计单位故意颠覆审计; ② 审计人员不履行审计责任。所以,审计失败是一些不幸事件的后果,但是是个体的,是一次性的事件。它们仅仅是特定情况下人和机会的结合,它们非常有趣,可以作为故事,但不能作为理解和评论审计的方法。

而对于审计案例的另一类别虚构案例而言,所有被虚构的案例都有这样的局限:固定的结构,戏剧性地引导读者,给他们一种踏实的感觉。如果解答在案例之前已经被暗示,例如,案例的目的是体会分析程序如何提高审计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效率,很明显学生就会仅仅考虑分析程序,而不是从诸如检查记录或文件、重新计算等8种审计程序中找出可以提高审计效率的分析程序。这种案例对训练有一定帮助,但是在鼓励学生处理复杂和含糊的问题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案例

案例研究在针对各种层次和各类群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因为职业的保密要求,真实的、针对常见问题的案例是不能获得的。能获得的真实案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审计失败,已经在公众的监视之下。这对案例教学并不是好现象。灾难之所以为灾难,确实有其特质,但是这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这些灾难仅仅是偶然事件。在教学中关键是要把审计失败与正常的审计教学联系起来,查找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公司治理因素。

案例研究在整合学生知识方面有巨大潜能,但是我们要防止案例在两个方面被误用。一方面,虚构的案例仅仅说明了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真实的案例是从情景中截取的,所以,案例一些关键的应用会被减弱。相反,真实的案例如果有公司治理的背景是最有价值的。笔者倾向于这样的案例:数量不多,但篇幅长,更加复杂的案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深入理解审计如何适应企业的公司治理。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时的审计不仅仅是作为技术的应用,而是作为组织和系统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例如,巴林银行倒闭所引发的最有趣的问题不是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而是新加坡分行管理层监督的不到位。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发挥什么作用?审计人员对修正不充分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负有多少责任?为什么日本的住友商事在不同的治理体制下会发生类似的灾难?从新闻报道、公司治理文化和专业声明等方面深入地挖掘一个事件比孤立地看一堆事件更有研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汪燕芳,叶慧丹. 浅谈高职审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用新思路[J]. 商业会计,2011(19).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8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 710077)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增强审计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造成的课程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现状。本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Auditing is very practical;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practice of audit teaching, and change dr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clas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f case teaching, summed up its meaning in audit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model,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use and recommend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审计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alysis of cas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4-02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审计教学的意义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却被普遍认为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课程,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较多,概念较为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繁多的知识点讲解也使该课程变得枯燥、难以理解。要解决审计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就必须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案例讨论的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法下,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形成“纸上谈兵”。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模拟的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引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2 有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方法下,审计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法下,由于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了案例中的“主角”,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要深入实践收集大量审计案例,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筛选、改编案例,使之更能符合教学的要求,更加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还要积极组织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要当好引导指挥者,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2.1 “课堂讲授式”模式课堂讲授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逐步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2.1.1 以理论为中心,结合案例讲解这种形式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诠释某个概念可以引用一些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为“案例例证法”。

2.1.2 以案例为中心,将理论融入案例中这种形式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出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授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又称为“案例导入法”。

2.1.3 分别开设审计理论课与审计案例课,在案例课上大量引入案例讨论有时课堂时间有限,理论知识讲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样在大部分理论课开完之后,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审计案例课,将综合性的审计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最终通过讨论和教师总结集中理解所学内容。

2.2 “课堂讨论式”模式与“课堂讲授式”比较起来,“课堂讨论式”则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教师发放案例并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发言,最终教师做出讲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高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或是通过考试取得某种证书或资格,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从而造成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具体来讲,目前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课前准备阶段

3.1.1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缺陷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已编辑出版案例教材,二是教师平时在各种媒体中收集的真实案例。已编辑出版的教材大多与课本配套,案例的选择东拼西凑,错账也是编者故意设置的,缺乏连贯性与真实性;其次,案例大多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时效性的需求。教师收集的案例虽具有真实性,但是背景复杂,内容较多,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

3.1.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所选案例缺乏适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似的授课模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案例素材缺乏体验,对审计实践过程也缺乏专业性体验,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很难将较为抽象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3.2 分析讨论阶段分析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是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却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不透彻,这样就难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无法对学生的分析做出精准的评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施分析讨论时还会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班过大,不便于开展讨论;第二,教学计划编排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将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3.3 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授课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是有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分析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缺乏灵活性。

4改进审计案例教学的措施

4.1 转变教学目标与理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技能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积极配合此教学方法的开展;其次,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编排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得当,保证充分的案例教学课时。

4.2 提高师资水平要使案例教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研究水平,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审计课任课教师首先可以考取CPA、ACCA资格考试,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其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建立联系,成立教师培训和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 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是审计案例教学的关键。针对现有案例库使用中的缺陷,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多渠道收集审计案例,例如,参考有关资料收集;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等,尤其对于审计实务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案例,由事务所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得出;第二,注重案例的全面性,现有审计案例多以查账为主,这样无法满足全面掌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需要;第三,及时补充审计案例,注重案例的新颖性与时效性。

4.4 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相互融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到师资、教学案例、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推进过程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灵活、课堂气氛好,但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相对较差,这就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配合。

4.5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都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准,平时成绩不但所占比重较少,而且主要是平时的考勤成绩。在案例教学法下,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要强化平时考核,将案例课上的分析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纳入到总评成绩之中。可以在期末卷面成绩、案例分析讨论成绩(课堂讨论表现情况)、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考勤成绩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各占40%、30%、20%、10%,以这种多元化的成绩组合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研,2010(12):68-69.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9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11-02

审美文化是人文社科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美学和从事审美文化研究的必备基础。审美文化对后续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审美文化与其他先修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审美文化的教学需要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生活实际,如常见的影视文化、消费经济、现代科技、商品符号等,作为讲解审美文化的素材来源。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讨论和延伸,辅助老师的总结,达到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讲述教学内容,打破了常规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模式,构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合作、探索的创新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案例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直观性、典型性和放射性。

二、案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大爆炸和消费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涵义出现井喷效应,常规的案例无法满足需求,常常出现窥一斑难见一豹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流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TRIZ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构建的一套创新设计理论。TRIZ经过分析各种信息发展的规律模式,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并由此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算法和理论体系,诸如进化理论、冲突举证、76个标准解法、ARIZ分析、AFD分析、物质-场分析、ISQ演化模型、40个创新原理,等等。TRIZ可以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出发,明晰问题内部的构成、冲突和进化模式,从而为创新提供思路。[1]

与传统的案例设计方式相比,TRIZ既可以提出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案例标准,便于后续的案例选择,又可以指出这些案例未来的走势,从而在理论上给出了诸多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文化的内核。

这里以“现代穴居人”案例为参考,分析如何设计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讲解流程。

“现代穴居人”是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现代穴居人”是与远古时期的“穴居人”相对比,其前导知识点包括穴居人、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和偏执等,后继知识点包括精神寄托、救赎、娱乐化皈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等。其中,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是同属前导或后继的知识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不同的讲解顺序,采用的知识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2]

这里采用TRIZ中的进化理论,对“现代穴居人”的教学脉络进行整理。

流程1:英雄神话爱情神话救赎精神皈依孤独幽闭都市人穴居人现代穴居人。

流程2:现代穴居人孤独幽闭精神寄托英雄神话爱情神话娱乐化皈依穴居人。

流程3: 穴居人孤独幽闭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现代穴居人娱乐化皈依精神寄托救赎英雄神话爱情神话。

在流程1的演化趋势中,强调现代都市的英雄神话和爱情故事带来的皈依,给予大众精神上的平和,同时也造成大众孤独幽闭的性格。此流程能够很快地产生教学共鸣,但是会用到许多后继知识点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的失控,不予选择。

在流程2的演化趋势中,强调都市人感到孤独和幽闭,主动需求精神皈依,进而产生消费市场,造就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但是神话演绎后自己依旧孤独和幽闭,穴居人的本质没有改变。此流程的逻辑比流程1更加清晰,但是存在后继知识点前移的同时,还存在两种穴居人特征的比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和论证,也不予选择。

在流程3的演化趋势中,从穴居人的孤独和幽闭出发,对应于都市人的孤独和幽闭,进而提出现代穴居人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现代穴居人希望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皈依,进而产生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此流程将前导知识点和后继知识点严格分开,逻辑脉络清晰,且为后继知识点的提出埋下伏笔,是案例讲解的良好脉络,予以采用。

三、案例库评价体系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特定的情景,通常包括:设定主题、营造教学场景、信息资源组织、打造自主学习、构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估六个方面。案例库的构建和使用可以很好地对上述场景提供支撑,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需求,即设计问题、提供案例、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认知工具、设计协作会话机制、规范教学评估手段等。

根据审美文化学科的特点,案例库设计了相应的权重分析表。

四、案例库需求分析

审美文化案例库的用户群主要是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以及相应学科的爱好者等。案例库用于日常教学和科研项目,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完善项目报告。案例库内容参考通用的审美文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网络的形式,对外呈现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常规的电脑终端进行访问,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案例库以目录树的方式管理和呈现相关案例信息。

案例的选型标准:现实案例与当前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且具有指导性;传统案例需要有相应的历史文献证明或印证;案例的篇幅大小适中,与案例承载的理论深度对应,且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侧重进行适当删减;选用常见案例,拒绝孤例,强化案例之间的知识关联;案例准确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权威信息来源,如官方公开发行的文献、典籍和规范等等,且案例需要补充完整的参考信息,如作者、时间、信息源等。[4,5]

五、案例库设计

总体设计。审美文化案例库包括基础教学案例库和项目支撑案例库。其中基础教学案例库包括两个子库,即当代审美文化和经典审美文化,主要面向高校教师、科研院所和爱好者。项目支撑案例库包括三个子库,即项目支撑方案、文化产业企划、书籍撰写方案,主要面向项目申报者和科研院所。[6]审美文化案例库的主体框架。

其中,当代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科技、消费经济媒介文化、微观政治、式微宗教、后现代艺术等模块。经典审美文化包括精英政治、崇高宗教、经典艺术、历史典故、语言特征等模块。

搜索模块设计。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搜索,如标题、作者、关键词、全文、语句等。同时,搜索功能还具有模糊选项。当搜索功能开启模糊选项时,搜索可以将输入的关键词按照包括部分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联想搜索,否则将使用精确搜索模式,即以包括全部关键词为搜索目标。默认状态是精确搜索。

针对搜索结果,提供四种记录管理模式,即时间范围、相关度、文献来源、日期。时间范围是指显示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案例记录,相关度是指案例与关键词的耦合程度,文献来源是指来源渠道,排序方式是指案例记录的排序方式(当前主要有两种,时间升/降序和点击率)。

六、案例库的应用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根据参与者的人数、输出内容和老师参与度等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个阶段。[7]

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划分为指定小组或兴趣小组等模式,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元化,具备不同的知识层面、男女比例和目标诉求等。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论证,对案例本身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在小组讨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参与,仅对案例本身和结论输出格式进行说明。

班级讨论是小组为单位,老师作为讨论的协调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出现。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讨论按照下述几个步骤进行:分析问题,总结原因,给出现实例证,归纳结论。小组间的辩论以代表形式进行,代表人数为1~2人为宜。

各小组陈诉后,进行小组间辩论。辩论中的论点是小组自己的结论,论据是案例涉及到的现实信息,而理论来源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脉络。

(3)得出结论和撰写报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论由老师来判定。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和对案例本身的理解,分别对各小组的分析和结论给予判定,并指出相应的优缺点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讨论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步骤和结论等四个部分。

七、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案例库的构建有效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差距,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学生方面,他们获得了统一的、体系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在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生产实践的能力,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教师方面,老师的劳动量得到极大降低,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构建了直通道路,从而构建一条贯穿教学、项目和个人提升的螺旋形上升曲线,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1-3.

[2]丁筑兰.审美文化作为“新宗教”的代言性质[J].求是学刊,2009,

(2):103-105.

[3]段庆华,黄蕾军.基于CLE模型的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构建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8-129.

[4]李泽林.课堂研究方法:基本范式与路径嬗变[J].教育研究,

2013,(11):99-103.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3-01

一、引言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杂乱、多,章节之间内部逻辑不清晰,理论知识多,理论和实务部分不好衔接。所以,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调研,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满意:学生认为审计内容比较乱、枯燥,概念多,条条框框太多,老师上课没有新意,知识掌握得程度不好;教师认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程气氛死气沉沉,自身缺少审计实践经验,讲课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不好。这些现象说明了审计教学必须改革,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和活生生的审计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教学效率差。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倡审计教学案例法,但是实际在高校课程中应用得不是很好,大部分老师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为主,上课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上课效率不高,学生掌握得情况也不好。

2.案例的获取渠道少。由于专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对审计案例做到很精细的收集、整理,再加上学校经费紧张、领导重视不够,使老师缺乏积极性,大部分案例的获取都是在网上搜集或者是在不同的教科书里面随便摘录的,适用性不一定那么合适,也没有创新性。

3.案例教学中缺乏互动。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有案例讲解的话,基本上都是老师把题目给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共同来分析案例,由于课时有限,很少给学生单独留时间去找资料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活学活用,对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是很好。如果是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肯定比上面的案例讲解方式的效率高。

三、完善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建议

1.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还是有很多学校在上审计学这门课的时候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很差,所以我们提倡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专业基础较差(比如独立院校或者高职学校的学生),建议老师慢慢过渡,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适当地选取案例,选取和实际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根据上课内容,分模块进行案例教学。导论课案例;一门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必须上好导论课,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偏多,比较枯燥的课程。第一堂课给学生把生活中的审计案例列举出来,吸引学生。比如,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名单一般都是会计事务所第一个知晓的,为什么?这就和审计的监督功能有关;很多国家领导人都认为审计很重要,曾经在相关场合中强调审计的重要性等。不同的内容分模块讲解:审计学里面内容比较多,前后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可以分模块来讲解,比如有风险评估模块,这时候可以引出:“帝国大厦的鸟粪”的案例,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财务系统和鸟粪的关系;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系统和鸟、虫子的关系等。审计证据模块,老师可以在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前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审计证据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样比只进行理论教学印象更深刻,学生知识掌握得程度更好。最后一次课的延伸案例,我们建议在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讲这门课程的前沿,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比如给学生讲讲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等,一定要是最新的知识和数据,让学生感兴趣。

2.案例获取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所上课程负责,案例选取也要正规:可以从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审计署公告中搜集资料,这些案例是具有权威性的,也结合我们的国情。比如讲固定资产审计的时候可以以中国红光集团为例让学生来讨论学习;可以通过电视财经频道、杂志报纸、网络方式获取资料,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搜集的资料,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自己分析原始数据,和学生一样自己认真地去查资料、整理和分析,效果会比较好;还可以通过其他书籍来搜集,很多学者编辑了关于审计案例的书籍,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厦门大学李若山教授编辑的资料等;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去自己搜集案例,这样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中。

3.让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上好一门课必须有好的老师,好的教材还要有积极参与、爱学习的学生。学生是重要的一分子,学生是主角,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把理论和案例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讨论,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就会非常高。

四、结论

审计教学过程以审计案例为导向是大势所趋,通过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是,案例教学要想成功必须要求老师有很丰富的实践能力以及很过硬的专业知识;学校也要大力支持,不仅从工作上,还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黎焱.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0(7)

[2] 何芹.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及效果评价[J].财会月刊,2009(9)

[3] 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4)

[4] 邢永梅.建构主义理论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0(4)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5502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审计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滞后性。传统的理论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审计教学的需要,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审计案例相结合。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案例进行教学。具体而言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老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谈论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上,打破传统教学当中老师的单一主体地位,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授课方式上,强调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联动机制;而在授课教材上,则使用具有特定情境的实例,并不断扩充其内容。

2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审计教学的意义

2.1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审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审计学课程大体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和审计实务。其中,审计理论是抽象的,而审计实务是复杂的。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抽象与复杂并行的审计学,仅仅依靠理论讲授是没办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审计内容的。而案例教学法则通过具体案例,将审计理论与具体实务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

2.2对于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习兴趣是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能够推动人求知的内在力量。对于审计学的学习而言,如果学生对其有兴趣,将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而不再是传统讲授教学法下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审计案例中,学生将以审计人员的身份身临其境的接触审计工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以个人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为主。在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推导未知,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以及在小组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得以体现。除此之外,案例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此一来就极大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2.3对于老师,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案例教学法中老师是主导,老师负责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供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因此,审计老师素质的高低成为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老师为了寻找到适合的案例,必定要阅读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以及运用新媒体搜集大量的案例,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将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案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对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老师需要很好的把控课堂讨论的进程和节奏,这样将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审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审计案例的选择与设计问题

3.1.1审计案例不易获取

在审计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要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市场上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一方面有些案例存在滞后性,与实际的审计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有些案例选取国外公司作为背景材料,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如此很难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缺乏合适的审计案例教材,导致审计案例不易获取。

3.1.2案例设计脱离现实

由于基础的审计案例获取困难,那么在案例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很难与真实的审计实务一致。使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很可能适得其反,这背离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目的。

3.2教学形式与案例实施问题

3.2.1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性和极端化

采用案例法进行审计教学,有一部分老师还是运用以前的理论讲授式方法讲解审计案例;还有一部分老师就完全放开,仅让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从纯理论讲授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教学形式都不是案例教学法的正确教学形式。审计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单纯的审计实践,应当是案例教学中贯穿审计理论的讲授;审计理论的讲授也并非讲解理论知识,当中是可以穿插案例的。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践中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学形式还有待改进。

3.2.2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混乱

案例在实施的过程中,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老师作为引导者全程都要进行把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全程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在实际应用中,老师和学生都存在课前准备不足,课中无法顺利进行案例分析,课后无反馈的尴尬混乱局面。

3.3案例教学的教师素质问题

制约审计案例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就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审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成长模式,完全没有审计实务经验和解决实际审计问题的能力。因此依靠这样的老师去进行审计案例教学,必定功底不足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4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对策

针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完善案例法进行审计教学:

4.1建立审计案例教学库

审计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教学库。具体来说,案例库中的案例应该按照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的需要,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搜集、整理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包括可以中书籍、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获取资源。在案例的加工梳理过程中,要将审计理论与案例实际相结合。同时,还可加入一些虚拟条件模拟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4.2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考核形式

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综合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授课的对象、课时安排等因素,将案例教学法分为课上老师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课下的练结反馈等形式。

另外,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之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才能实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应该改变传统的期末笔试成绩占绝对比重的考核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课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课后案例分析等,如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

4.3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

审计老师要能够较好的运用案例法教学审计教学,需要提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审计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把控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有力保障。提升老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力,除了老师自身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外,学校也要鼓励“走出去”,多多参与校外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就需要多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多进行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汲取课堂教学经验。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审计课程学习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案例不以获取、教学形式单一与案例实施混乱、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相应地,需要建立审计案例教学库、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考核形式以及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等途径,通过老师、学生和学校共同的努力来推进案例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