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16:15:47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日趋增多,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显得极其重要,所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份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该包括整体的地形地貌、岩层构造、地下水状况、地质情况等。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岩土工程建设做合理的建设分析。下面笔者将对岩土工程勘察概念、岩土工程勘察重难点、重点勘察技术在岩土勘察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2岩土工程勘察概念

所谓的岩土工程勘察指的是利用工程地质学和岩土力学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的勘察方法及测量设备对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1]。具体概念可理解为:查明拟建场地地质条件,对地质条件进行合理分析,形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接下来的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施工作铺垫。主要任务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程项目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岩土情况做出定性分析,指出哪些土地适合工程项目建设,为后期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作铺垫。(2)根据岩层情况,为项目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出出合理的建设建议,使其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在岩土条件良好的场地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并且提出与建设相关的注意事项。

3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难点分析

3.1前期勘察阶段的重点

岩土工程勘察的前期勘察阶段主要是了解勘探地区的地层状况,确定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位置,以及工程项目的具体类型等[2]。在前期勘察阶段的重难点主要是以下内容:

在前期勘察阶段主要是对施工地点周围环境的了解,包括整个地区的地形地貌等,再结合周围建筑资料,对岩土的状况,构造以及地下水情况等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起到参考作用。

勘探点间距以及深度的控制是勘察过程中的重难点,虽然我国对于勘探点深度及间距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例如:因为操作人员的人为因素导致勘探点距离过大,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准确性较低,此外还可能因为操作人员对实际地形的不了解,而导致勘探距离不合适。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都是加密勘探点来提高勘探过程的准确性。

3.2初步勘察阶段的重点

岩土工程勘察的初步勘察阶段主要是在确定工程建设位置后,对场地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为具体的施工建设提供基础资料[3]。初步勘察阶段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前期勘察阶段的工作,已经对地质状况,岩土构造,地下水情况有了基本了解。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采用测绘仪器的使用对地质状况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包括不良地质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性的影响程度,以及当地土地对建筑物的侵蚀情况。最重要的是要对抗震程度较大的土地进行抗震性判定。

3.3具体勘察阶段的重点

具体勘察阶段主要是基于初步勘察阶段的结果,提供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具体的岩土工程数据。具体勘察阶段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内容:

对施工建设地点的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别、具体分布范围以及对整体项目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土地状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及措施。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对地下水状况进行分析,当前地下水勘探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包括:时时关注地下水水位的情况,因为如果地下水在被不断的开采,就会导致水位下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产生巨大影响;还要对钻孔的坐标与标准高度进行比对,因为在实际情况中经常出现钻孔位置地面高度不一,所以要测量地下水的水位状况;还要对施工地以及周边的水位进行研究分析。

3.4技术勘察阶段的重点

技术勘察阶段主要是在施工过程达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需要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合作协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数据参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进行修正,对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区进行重新勘察。这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整个勘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4重点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岩土勘察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这对提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专业仪器来对地层状况进行测量,从而了解地质构造,以及不良地质状况的勘察方法。该技术主要优点就是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而且勘探的数据准确性很高,最重要的是设备轻便,很利于操作人员的使用,具有极强的实际使用意义。

(2)遥感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利用远距离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具体包括卫星图像、雷达数据等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获取的图像清晰,内容丰富,因此当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岩土工程之中。

5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内容不仅复杂,而且个体差异极大,很难做到一套技术全部使用,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进行具体的勘探分析,形成完整的勘探报告,还要对建设地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研究报告结果判断工程建设项目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工程类别,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方法等。岩土工程勘探质量的高低将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岩土工程勘探市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如果在勘探阶段就出现问题,那么在后续的施工阶段将会把问题放大化,最后导致项目工程不能按计划标准建成,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源头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探讨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也希望本文能对勘察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2

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清水混凝土模板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清水混凝土模板的施工有着自身的要点和关键环节。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建筑中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简析

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施工难度、施工重要性、施工准备、模板选择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进行了分析。

1.施工难度

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有着较大的施工难度。这主要体现在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持续发展,混凝土的应用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承重结构,与此同时部分建筑工程人员的建筑创作意境和混凝土的艺术表现力也对于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难度增加了许多。除此之外,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难度还体现在由于清水混凝土的饰面效果在拆模之前有很强的未知性,因此这导致了清水混凝土模板在施工中本身是不允许存在失败, 所以经验再丰富的工作人员在拆模之时都有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增加了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整体施工难度。

2.施工重要性

清水混凝土施工自身存在着非常大的施工重要性。这一施工重要性主要替硝唑哎在清水混凝土工程的施工中模板自身的对于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其施工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清水混凝土工程的成败。因此相应的 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设计工作与清水混凝土模板制作工作和施工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需要相应的材料的选定与调配、模板的设计与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涂料和脱模剂的选用等不同的工作,其施工重要性可见一斑。

3.施工准备

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进行需要相应施工准备的有效支持。例如在清水混凝土模板进行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来更好地熟悉建筑及结构施工图。除此之外,清水混凝土施工的准备工作通常还包括了施工人员应当注重确定清水混凝土表面类型及其施工范围,并且在确认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有明缝、 禅缝时,则工程人员检查各部位的明缝、 禅缝是否交圈, 与阳台、 窗台、柱、 梁及突出线条相交如何处理等。从而能够从成本、 质量等不同的方面对于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进行综合的考虑与优化。

4.模板选择

在进行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对于模板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在清水混凝土施工前工程人员应当要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清水混凝土的类型来合理的选择技术先进、 构造简单、 支拆方便、 经济合理, 且能满足清水混凝土质量要求的体系化模板。除此之外,在模板选择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减少施工现场的制作强度与操作上的随意性,从而能够在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模板的加工精度与此同时更好地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协调难度,最终更好地保证了清水混凝土的饰面效果。

二、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

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包括了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合理选择模板体系、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提升模板保养水平、完善模板节点处理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进行了分析。

1.合理选择模板体系

合理选择模板体系是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合理选择模板体系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进行相应的配板设计和技术交底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清点模板和配件的型号、 数量, 核对模板编号。除此之外,在合理选择模板体系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在模板就位过程中有效的防止对其造成破坏。 并且模板面板清洁情况也要检查, 严禁有污物沾染在模板上,刷过脱模剂的模板遇雨淋或其他因素失效后必须补刷,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水平的持续提升。

2.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

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对于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确保吊装模板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并且模板起吊应平稳与此同时不得存在偏斜和大幅度摆动。除此之外,在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站在安全可靠处,并且严禁施工人员随同模板一同起吊。另外,在优化吊运与安装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确保这些工作的慢起轻放并且严禁碰撞以免影响清水模板的使用及清水混凝土墙体的效果,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效率的持续进步。

3.提升模板保养水平

提升模板保养水平是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提升模板保养水平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单位应当确保清水混凝土需要比普通混凝土高的拆模强度并且能够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或延长拆模时间来实现。除此之外,在提升模板保养水平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拆除顺序进行拆除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对清水混凝土的保护。另外,在提升模板保养水平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在保护清水混凝土墙体的同时也同时保护清水模板,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可靠性的不断提升。

4.完善模板节点处理

完善模板节点处理是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的重中之重。在完善模板节点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确保模板面板使用与维修情况根据清水混凝土的分类和各类等级要求来确定并且清水模板现场存放区应在起重机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完善模板节点处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确定存放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并且不得倚靠在其它物体上,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模板下脚滑动倾倒,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应用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建筑工程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建筑中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人员应当对于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内容有着清晰的了,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程磊.高层建筑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任海明.试论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难点及其控制[J].科技风.2010,10(15):39-41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3

一、岩土地质勘查要点分析

1、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有以下几种: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 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

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 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比,各有优缺点。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 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 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 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样。主要的缺点是:试样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观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差;试 样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状,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难取得原状试样。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量工作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但是这项工作 一般需在高级勘察阶段开始实施,所以又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测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

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此项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间内进行,但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在建筑物竣工运营期间继续进行。

2、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场地地震效应、地基基础方案、基坑工程等。

1、岩土分层和参数选用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划分;岩层按地质时代、岩性、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指标划分。

2)参数选用:首先要进行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应该按照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区段和层位分别统计。按照统计原则和标准,提供统计指标和相应的数据。当数据变化较大时,应分析原因,进行取舍,必要时重新分层统计,以保证参数可靠。

其次就是参数的选用,应根据地质的特点,并结合地区的经验,进行合理选用,保证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指标之间相互吻合。根据统计原则和标准,选取统计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样本数。用于评价岩土性状和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指标,应选用平均值。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所需岩土参数,宜选用标准值。若指标选用值变异性较大时,可以根据地区经验进行适当调整。

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断裂勘察,查明其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效应,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

(2)不良地质作用勘察,针对存在工程安全隐患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进行定性分析,根据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3、场地地震效应和地基基础方案

应当根据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判别砂土液化等问题;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经验,以及施工、材料等因素,针对地基进行分析,提出安全可靠的地基基础方案。

二、建筑岩土地质勘查中的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勘察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地下水是岩土体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 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查中,对水文地质评估应该结合基础设计以及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的危害,因此,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考虑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影响;应该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合理选型;此外,还需要从工程角度出法,根据不同条件,有侧重的考虑不同的地质问题。

2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危害可分为四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4)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公路工程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其弃土弃渣、路基填筑与开挖等工程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搞好水土保持,维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编制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减缓由于建设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及时解决水土方案编制中出现问题,编制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缓工程建设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从而保护好建设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

1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与主体工程的衔接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应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坚持“预防优先,先拦后弃”的原则,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和《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公路建设项目应在可研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随着水保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对方案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协调的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可研文件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工程初步设计做铺垫,此时其线路走向、设计标准等尚未完全确定,对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调配、工程占地面积和类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设置等重点水土保持问题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详细而准确的介绍。方案编制者只能从水保角度出发,通过查看地形图、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估算或选定这些基础资料,很难站在主体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致使施工时主体设计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带来困难。

1.2 现状介绍存在的问题

方案报告书中的现状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两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中来,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在编制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时,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主体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对现状不进行分析或分析深度不够,致使现状介绍得主次不分,土石方、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大临工程等主要内容缺失或不突出;对土地利用现状、人均耕地面积、暴雨特征值等既不进行现场调查,也不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导致项目概况章节篇幅很长却缺少主要内容,不能满足方案审查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日益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但方案编制单位在方案编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查通过和迎合主体工程需要为目的,被动服从、迁就于主体工程设计结果。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中出现方案比选无水土保持量化指标,施工工艺介绍不全面,无临时占地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内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对施工工序、时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致使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流于形式。

1.4 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测项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多采用类比法,即通过与项目区既有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修正值来预测本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但是,由于现有水土流失监测制度不完善,大多数监测数据不公开,很多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项目区缺少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实测值;同时鉴于科研深度和方案编制的客观条件,方案编制单位无法开展现场实测工作,导致方案编制单位在水土流失预测时不能对水土流失危害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无法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合理取值,使得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降低,起不到指导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的作用。

1.5 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公路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应以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设置监测小区,并平行布设3个以上监测点。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土石方工程一旦开工,就会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弃土等工程活动,路基边坡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被频繁扰动,很难布设监测小区和定点监测点。但为了满足水保[2009]187号文中有关监测频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选择符合条件的坡面布设定点监测点,无法对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量化。此外,因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主体工程实施进度的制约作用较小,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往往在工程接近完工时才委托监测单位实施监测工作,使土建高峰期的水土流失资料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监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个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设计单位无法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水保措施。

2 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设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设计的一项专项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体工程可行性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航片解译等辅助手段,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的对象为主体工程本身,而对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弃渣场和取土场占地面积、地类、设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点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不会进行详细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根据主体工程已选定的线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根据工程所需选定相应的取土场和弃土弃渣场,但这些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选定的,大部分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运距等主体工程的要求,落实难度大,致使水保方案报告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结合行政要求,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及行业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开展行业分类研究,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间的互补关系,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的目的、编制深度、主要研究对象、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方案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并积极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和培训学习,了解公路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时序,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段落及时段,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鉴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保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2.3 强化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是方案编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线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补充和完善建议,有利于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使水土保持监理和水土保持监测落到实处,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保证。因此,应强化方案编制单位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并按照水土保持规范中的一般规定、约束性规定以及特殊规定,从保护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查找主体工程设计中线路选线、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及大临工程位置设置等环节存在的缺陷,论证主体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并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弃土弃渣、预防或减轻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大,工程组成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受项目所在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正确取值对预测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在已有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壤侵蚀现状,研究制定出各类型区不同侵蚀类型、等级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技术参数,并形成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对各开发建设项目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以便编制单位对照或参照采用,从根本上解决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不准的问题,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更加规范和科学。

2.5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凭证。由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制度不健全,所以监测手段、方法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特点,制定出科学、操作性强的监测规范规程,使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监测点的布设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方案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各项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日趋完善,相信编制人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编制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水土保持方案。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67-02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现状分析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次强烈地震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自从汶川地震以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8年对抗震规范做了局部修订,2010年做了大范围的修订。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分布非常广泛,抗震减灾成为土木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由抗震规范附录得知,全国除浙江、江西等省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省、市、地区属于抗震设防区,都需要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结构的抗震设计。而汶川地震也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可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尤其是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将抗震设计知识融合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抗震与非抗震设计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抗震基本知识的理解,避免抗震与结构设计脱节。

混凝土结构设计(专科为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结构等专业课)是衢州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直来很受重视,建筑工程学院相关教师对该课程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比如2005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教学方法研究,2006年的《建筑结构》校级重点课程,2007年的《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校重点课程和《建筑力学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校级重点课程,等等。而建筑抗震跟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相比,受关注的程度就要低得多。这门课曾在2003房建、2004房建、2006建工专科专业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后来就取消了,对该课程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往年授课效果来看也不太理想。因为,以往抗震设计这门选修课是在建筑结构相关专业课程授课完之后开设,由于专科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即使是选修了抗震设计课程的学生,也很难将抗震与之前学过的建筑结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没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抗震设计的概念就更差了。从2010级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来看,暂时没有设建筑抗震这门课,其抗震设计内容分散在每门结构课的最后章节。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结构相关课程中将抗震知识补充到每一章节进行融合教学,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建立抗震设计这一概念,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点课程的建设为该教学改革项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改革理念

根据“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的理念设定为: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融合抗震设计基本知识,优化抗震教学内容,内容精简且又能反映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缩减纯理论知识,增强抗震构造措施、工程实践,立足学科特点轻地震作用计算、重抗震概念设计。课程改革做到:抗震构造与结构设计融合贯通、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

三、改革思路

1.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授课,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善学生认识环境,丰富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地震震害及特点可采用影片放映,人工模拟地震波、振动台可以通过共享网络资源实现,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以及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先进成果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中正截面、斜截面、抗扭、抗拉等难度大的计算理论,可以采用传统教学一步步推导,加深学生的理解。总之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力争两者的和谐统一。

2.由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1)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截面设计的基本公式推导等,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参与具体推导过程,加深理解。

(2)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复杂图形如抗震构造节点图、震灾图片等,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

(3)各种混凝土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各种混凝土构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等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较难表述清楚。用动态模拟表达,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可以获得其它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大大节约了授课学时。

(4)对于楼盖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等内容,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掌握课程内容,形成结构整体概念。对于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思考题和习题来完成。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

3.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改革评价机制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授课前鼓励学生多查阅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和书籍,引导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在授课过程中不单纯讲解地震基础知识,而是结合震害图片以及相应的抗震规范分析结构所存在的抗震构造缺陷、分析破坏原因,培养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抗震设计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结构设计的平台,引导学生将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知识应用到结构设计模型制作中。

4.抗震与非抗震对比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抗震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抗震结构与非抗震结构的对比分析,比如在讲授唐山地震灾害时,可以通过天津地区经抗震设防后的房屋震害统计与唐山地区非抗震房屋震害统计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讲解框架结构构造措施时,同时给出抗震和非抗震的节点锚固图,分析两者的异同及不同的原因,等等,加深学生对抗震构造措施的理解。

四、改革内容

通过对毕业学生和设计院、施工、监理企业进行的走访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精选与学生的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必要的抗震设计基础知识。分析各抗震设计基础知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各章节的对应关系,进行抗震设计基础知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知识的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收集赈灾图片和录像,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润色和完善,并将教改内容全部上网。最后,将教改成果应用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及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或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验证教学效果,收集反馈意见。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技术体制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运用各种勘察技术手段有效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场地内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提出正确的岩土工程评价和相应对策,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主要是地面以下的地质体,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大多数岩土体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且受力状态复杂,岩土工程类型及其勘察、设计和施工方法繁多,尤其是在复杂条件下场地自然条件的多变性,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多种多样,其勘探工作的实施要正确反映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低价承接勘察业务,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导致勘察质量和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提供准确、合理、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任务,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有:1、界面划分问题:不同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2、地质形态问题: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3、岩土参数问题: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4、综合能力问题:部分勘察技术人员对勘察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够强,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需要;5、技术素质问题:勘察技术人员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能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各种勘察手段的综合应用和思维的多样性,提高勘察精度,全面反映勘察场地各种地质体的形态、界面、物理力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2、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3、加强岩土测试和各种原位测试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使用施工检测和监测技术,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参数的可靠性。

4、重视勘察现场的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这首先是由于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没有完整、可靠、适用的测试数据,一切分析评价都是空中楼阁。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其次,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力环境差异,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5、重视地质钻探的过程控制。岩土工程勘探中的地质钻探仍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勘察手段之一,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岩体、地层条件和取样、测试要求对钻孔进行设计控制,以达到既能满足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野外勘探工作方面

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是在现场踏勘、收集勘探区地质资料,明确拟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基础埋深、基本荷载情况等的基础上,编写勘察大纲,制定勘探工作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勘探区地层了解不详、建筑物结构、功能等情况的不明确,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探点间距

实际工作中,勘探人员虽严格按原定大纲执行,但因现场编录人员的不仔细,不能做到随机应变,造成在内业资料整理中发现相邻两勘探点地层变化很大,甚至相差悬殊的情况。另外,在对勘探区岩土特性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按某个地基等级进行勘探,在室内对所采集的岩土试样进行分析时,发现如盐渍土、湿陷性土等特殊性岩土,使地基等级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点间距的不合理。遇复杂地基情况,应按规范要求加密勘探点,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否则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埋下工程隐患。

2、勘探点深度

建筑基础形式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可满足要求,在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区可适当减小深度,而多层框架结构商场,高度较大的地下室,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尤其在细土平原区可能存在软土层的情况下,15m深度不能满足要求。相反,在有丰富经验的碎石地区,对2、3层一般建筑物,也盲目地勘探15m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地下水位观测

地下水位量测要求应各勘探点同时进行,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量测时需考虑周围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精度要求为±2cm。但实际施工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终孔即测,也不考虑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等,以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极为不准,甚至给工程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4、试样采取

试样采集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不足或密封不到位,造成土中含水量散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采集时因从井壁敲刻接收不好,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才终孔即采取,尤其是采用冲洗液或泥浆护钻进的钻孔,其水样成份根本就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份。

四、结语本文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措施的分析,了解到岩土工程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且相对复杂。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只有全面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规则,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学习和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speed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high building is also on the rise,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method and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re are many in need of solution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defect. Further, markets survey more and more competition. Low quoted price make many investigation unit didn't want to use the advanced mean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investigation technique progress has stalled trend.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geology survey

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所接触的对象和需解决的问题范围较大,涉及的内容多且十分复杂。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只有全面掌握与岩土工程有关的规范、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同时汲取互相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交流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才能有效开展工作,确保勘察成果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并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修建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时,保证地基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措施,分析并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迥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如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 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5)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在目前中国的工程物探的专业技术中也有了弹性波、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等等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勘察、采集、处理等设备的运用,这些设备现象,而且由于这些技术设备的先进,也可以解决岩土工程中的暗洞、不明物体等地下分布特征、形态深度和位置,可以利用工程物探为工程中的连续加密测点提供很大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技术方面的界面划分问题中的漏判和划分不准确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洞穴软弱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位置,为工程技术数据提供动力参数和设计地动参数。但是,各种工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对探测对象的适用性,物性条件的适用性越强,解决问题的可靠的性越大,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二,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技术的使用,例如:多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等,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所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第三,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勘察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研讨工作重点、方向、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及涉及相关专业有关问题。工作过程中定期进行交流、反馈,及时更改调整、学习补充、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例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沉降分析、数理统计、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 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等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综合能力。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技术,在自身的发展中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阶段。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近二十年来,勘察专业体制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未真正到位,因而阻碍了岩土工程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发展,相互渗透和衔接,岩土工程体制的形成使岩土工程勘察在资源能源开发 交通、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更重作用,显示出勃勃生机,同时,推动着勘察技术向高精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8

引言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就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占有很大的比重,混凝土成分包括水、水泥、粗集料、细集料以及添加剂等。混凝土成型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因此,混凝土常常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设工程中。我国引进了许多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的新技术和新建材,形成了很多新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正是因为这种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所以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大有提高。由于建筑混凝土技术不断提高,使建筑混凝土的使用范围的大大的扩大,所以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在建筑工程中尤为重要。

一、 施工规划

企业接手部门应该在房屋建筑施工前期,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相关工程概况,根据该工程的结构需求、质量等级、使用年限等进行合理全面的施工规划,而就这一点,针对于房屋建筑的施工地点和施工的实际工作量,就必须做好工程质量策划和施工现场区域安排。

(一)工程质量策划

透过直观的了解房屋建筑的跨度、层高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依照工程图纸,相关的建筑部门首先应该做出全面合理的质量策划。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保证简化部分加固的措施,认真的选取合理地钢模或木模。另一方面,选用钢模与层板时,也必须确保符合实际的建筑施工情况,使材料运输难度的降低,从而保证框架结构的机械强度。最后一方面,为保证模板系统的稳定性、刚度以及强度。必须在墙体砌筑,支模体系以及混凝土浇筑方面,经过仔细精密的分析计算。

(二)现场区域安排

在工程质量策划的基础上,相关的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必须对现场区域建设做出详细的安排。一是,确保区域的规划切合施工场地的实际环境状况,保证区域化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以免非施工因素对结构材料特性的影响必须建立起专业化的材料运输通道,;二是,众多企业同时施工的情况下,确保完全有效的将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建立并完善文明施工管理上的要求,以确保建筑工程各个项目施工都能稳定、安全、高效的进行。

二.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

(一)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控制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为、外界气候、技术手段、机械作业等原因,导致建筑体地面或者墙体经常会出现局部裂缝的现象。而且由于外部气候条件、天气状况的原因,混凝土的结构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在控制裂缝宽度方面也会有不同的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普遍通过施工期间的技术强化与重点监管,来对裂缝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因为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问题,再对其采取补救措施就如同“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很难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与质量标准。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很大,建筑物墙体裂缝的现象就很难避免,所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韧性和强度,以保证建筑工程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感。

(二)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且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一是钢筋和预埋件的数量、位置和保护层厚度;二是检查模板的尺寸、强度、刚度和标高;另外,浇筑混凝土时,应该从低处往高处分层进行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结构的配筋情况以及捣实方法等相关素确定。而且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出现离析现象;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反复的观察模板、支架,预埋件、钢筋的状况,如果有变形、移位等现象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三、 全局管控

(一)施工人员安排

保证任务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就是要保证施工人员的任务安排,这样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一,根据实际情况,要做的就是各劳务队伍的报价与实力状况员的配置,整合完成后,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考核,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各方面的素质能够符合标准方可上岗工作;第二,在确定劳务队伍后,企业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检查,保证他们达到我们要求的指标,使各施工小组明确相关技术操作与质量标准;最后,在配备核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上,管理部门必须指派专业人员进行专项负责,保证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

(二) 全程质量管控

工程从计划施工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都必须具有单独的部门进行质量管控,不仅要实现对现场各区域施工进度的控制,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而且还必须建立起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一体的管理体系,将整个建筑能够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能够步入既定的轨道进行施工,从而保证各方面要求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当然,难易程度不同的施工也会按不同的管理制度,对于混凝土施工中排架柱、填充墙等方面的管理落实要做到比其他作业更加严格的管理,确保房屋建筑美观与实用并存。另外,还要对房屋进行定期的检查,寻找和完善施工中的疏漏之处,最终保证房屋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方面众多,不管是在建筑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方面还是在养护方面的施工技术都要控制得当。如果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得以保障,那么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就会不断进步,这些就需要建筑行业的单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中,探索出更强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艾石强.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315.

[2]郭旭东. 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181.

[3]孟云如. 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可控制的分析[J]. 城市建筑,2012,15:33.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9

我国土地资源逐渐出现稀缺状态,而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使每一寸土地都具备更高利用价值与空间,不断扩大高层建筑规模,一来符合节约土地资源使用要求,而来促进建筑事业更上一层楼。在高层建筑中,土建工程施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施工质量对高层建筑影响甚大,根据目前对土建施工情况调查发现,很多土建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技术、材料、设计等不合理的情况,基于此,提出几点优化土建施工技术方案的有效措施。

一、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土建工程施工主要以土料运输、土上施工为主,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复杂、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人员和设备多等特点,导致管理方面比较困难,土建施工管理也因此明显难度增高,若是处理不当就会伴有危险性存在。目前,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中:

1、施工工艺不合理

施工工艺是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水平的关键,而在很多土建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为了追赶施工工期,提前完成工程交付,多数土建工程对施工方案的设计环节并不重视,对设计中的施工工艺也比较随意,没有具体的、详细的施工方案,甚至没有施工现场实际调查与分析的环节。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借鉴其他相关工程设计进行参照设计,使施工工艺并不具备科学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但没有进行全面考虑与科学分析,还擅自更改施工工艺流程,更换施工材料等。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会使施工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与建筑效果。

2、建筑材料不合格

建筑材料质量与否是影响高层建筑整体质量高与低的关键,而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节约成本中提高发展能力,选择采用质量一般或者不合格的材料进行施工,而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结构性能,缩短结构使用寿命,甚至因为施工材料的恶劣质量给高层建筑留下安全隐患。在使用中常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反而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加大了人员生命的危险性。

3、结构设计不合理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设计要求很高,一些企业没有对建筑内部受力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就直接使用以往的设计图纸,或者干脆套用其他建筑物的设计,导致整体结构设计偏离实际要求,结构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给建筑物留下重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二、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多项技术的优化

1、大体积混凝土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容易出现塑性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等,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包括如下方面:(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包括全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斜面分层浇筑等,要求浇筑完一层之后,再继m下一层浇筑。(2)对水泥材料加强控制。需要优选凝结时间稍长、水化热低的水泥,还需要注意其成分以及细度,以防析出大量水分,应首选泌水性的品种,并加入适量减水剂,从而有效减少用水量。(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技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上双层麻袋,然后浇水湿润;等到混凝土初凝之后,就可于四周砌挡水,蓄水约6cm,时间为20d;养护中及时测温,针对温度变化状况随时调整养护策略,以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

2、深基坑支护技术

深基坑支护有多种形式,例如排桩支护、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水泥土墙支护、止水帷幕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深基坑支护技术流程包括施工准备、支护桩施工、锚杆施工、开挖土方等。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应急预张平案:首先,随时监测地质状况,只要出现异常情况,就必须马上停止施工,而且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其次,水是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致因,所以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排水治水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同时加强现场土质监测,以防降水对土体造成不利影响。

3、基坑降水技术

基坑降水技术涵盖降水法、截水法、帷幕―排水等,其中降水法也被称为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法,动工之前在深基坑的底部埋设特定的井点管,让地下水流入井眼内,然后用潜水泵等抽水设备不间断抽取地下水,让地下水下降到设计深度;截水法涵盖钢板桩、稀浆槽、夹心墙、冷冻法、地下连续槽等方法,对地下设施和周围建筑物影响不大,适用于设施密集的深基坑降水;帷幕―排水法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很小,既可以充当支护体系,也可防止周围地下水渗入基坑内,而且减小内部降水对附近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不过帷幕―排水法对技术要求很多。

4、型钢混凝土技术

型钢混凝土施工具体过程如下:(1)型钢柱吊装。实际吊装要分段进行,分段点要高出所在楼层1.3m,并且分段点标高要全部统一。吊装中充分考虑塔吊的起重量以及运输能力,每次吊装完必须用缆风绳拉住型钢柱。(2)型钢梁吊装。吊装方法是从里向外、对称吊装,起吊前先用两根钢丝绳绑住钢梁两端,吊装过程中吊索角度≮45°,吊完后对照设计图纸校正位置和方向,确保正确无误。(3)高强螺栓安装。安装前调整构件中心位置,同时复验扭矩系数,同批次至少复验5套。安装螺栓过程中应自由穿入螺栓孔,或用铰刀进行修整,不可以强行穿入。修孔前应将周围螺栓全部拧紧,然后再进行铰孔,最后用小锤敲击,以防漏拧。

三、优化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方案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依然面临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我国自己的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体系,然后在建筑行业推广开来,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实际问题,实现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技术难点,可以尽可能参考成功案例,再基于工程实际慎重处理。当前,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化、智能化、科学化,设计难度也相应增加,对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深入现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图纸,为有效利用土建施工技术打下基础。在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各工序要配合紧密,衔接顺畅,以切实发挥各项技术的关键作用,以技术推动施工管理,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其混凝土浇筑环节及其其他施工环节的配合,从而满足当下的土建工程施工的需要。提高高层建筑整体质量,首先要不断优化土建施工技术方案,为高层建筑奠定稳定基础。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0

1工程概况

济南华山片区安置一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将军路以东,建筑面积为330km2,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为1.0,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该建筑高层及中高层为住宅、商业用房,高层住宅地下室为两层,商业楼地下室为一层,楼座之间设计一层地下车库,住宅部分为外廊式住宅建筑,局部带有裙房,多层及裙房为商业服务网点、物业配套用房以及社区服务用房。经综合分析,本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分项工程: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工程、基础工程、地下室结构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防水工程、装修工程、给排水工程,项目部应加强对其各工程的管理与监督。

2分项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控制

2.1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工程分析与控制

由于土方工程受天气、弃土场、城市道路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对工程总工期、投资影响都较大。项目部应组织好土石方开挖及基坑支护的施工顺序,落实好基坑截水、排水设施及雨季施工措施,组织好场内外土石方挖运的交通疏导与协调,做好对基坑支护的保护和监测,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控,如要在基坑四周开挖截水沟,在基坑坡顶硬化,挡水墙挡水;按规定在基坑内设置集水坑集水明排,对透水层地段,需降水符合要求后方开挖;加强基坑边坡的施工工序验收,确保施工质量;边坡开挖按规定的高度和长度范围施工,严禁超挖,以避免超挖造成塌方;基坑逐层开挖后及时对边坡进行封闭,以防止暴露过久土体垮塌,确保支护体系质量;雨季施工边坡施工及时跟进,开挖地段,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支护施工。

2.2基础工程要点分析与控制

基础施工质量是保证主体结构安全的关键之一。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柱下独立基础+防水底板。桩基形式为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钻孔灌注桩。井壁支护应根据该地区的土质特点、地下水分布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进行井壁支护的详细计算和设计。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必须试钻孔,以便核对地质资料,检验所选机具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钻机安装就位后,底座和顶端应平稳,在钻进过程中不应产生位移和沉陷。钻机顶部起吊钢索、转盘中心和护筒中心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2cm。第一次清孔应在终孔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清孔应在下放钢筋笼和灌注混凝土导管安装完成后进行。钢筋笼沉放时不得碰撞孔壁,观察孔内水位变化,如下沉困难,不得强行下沉;灌注水下混凝土应连续进行,严禁中途停顿。导管埋入混凝土面的深度以2~6m为宜,不得小于2m或大于6m;沉桩完成后应做好桩基检验工作。

2.3地下室结构工程要点分析与控制

本工程地下室建筑面积较大,为实现底板、楼板、外墙砼连续浇筑,并控制混凝土裂缝、保证施工质量,其浇筑质量和拆模养护是本工程的重点,且保证施工完成后的地下室不得渗水、漏水是本工程控制的难点。由于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面积大,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范畴,因此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是施工和监理过程中的控制要点。施工中应做好对混凝土的验收,制定好抗渗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机械设备、浇筑顺序和方向、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浇筑施工缝、后浇带留设位置等的作业规程,编制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为防止侧墙砼收缩后在墙顶附近开裂,宜将侧墙顶部1m范围内的横向筋加密,间距调小5cm,使侧墙顶形成一道“暗梁”,以抵抗砼的收缩应力。地下室底板、侧墙和顶板的自防水砼必须振捣密实,不得漏振、欠振或过振。振捣时间10~30s为宜,其振点布置应均匀。施工缝设置、钢板止水带安装焊接清理、后浇带清、对拉螺杆、套管止水措施等要确保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

2.4主体结构工程要点分析与控制

本工程结构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体系,首先要做好砼的供应和浇筑、养护工作,把好高强度钢筋的原材料、加工和机械接头等质量控制关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给排水、消防、电气、通风空调等预埋件多、预留孔洞多,安装位置的精度要求高,控制难度大,项目部在施工中应做好充足准备。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应复核设计施工图,特别是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通风空调施工,应进行相互核对,严格查对某一专业设计变更而其它专业未作相应修改而带来的质量问题;审查施工单位模板工程施工方案,重点审查其测量、定位、架立、支撑等系统的施工顺序、保证措施是否符合要求,检测复查方法是否正确;在模板架立前,应检查模板系统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钢筋须经见证送检合格后,才能用于施工;砼浇灌时,如发现砼坍落度超出允许范围,应必须重新拌合合格后方可使用;材料进场检验、浇筑顺序、振捣方法等混凝土施工要素应进行控制,督促作好保湿养护,防止砼因收缩产生裂缝。

2.5建筑防水工程要点分析与控制

受地下水影响,地下室承台、地梁砖胎模的抹灰层及地下室地板的混凝土垫层容易处于潮湿状态,对附加防水层的施工造成很大难度,直接影响附加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的施工缝、后浇带设置数量大,如何保证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抗渗混凝土不开裂、后浇带和施工缝处的抗渗混凝土控制是地下室防水的重点和难点。严格把好防水材料质量关,认真作好材料进场前的资料审核,防止“假冒伪劣”材料进场。监理将对材料作见证抽样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施工。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须做闭水试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渗漏情况,方可组织防水层隐蔽验收。屋面面层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坡度,分格缝嵌缝油膏应嵌填密实。

2.6给排水工程要点分析与控制

本工程所需管材、配件和设备、阀门等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各类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同时进行,并保证其施工质量。同时对各元件应做好检测工作。如阀门安装前应作严密性试验和耐压强度试验;闭式喷头进行密封性能试验;无损伤为合格、报警阀逐个进行渗漏试验等。最后应加强对管道安装位置、管道坡度、管道横平竖直等要进行外观检查,法兰、螺栓等位置应作表面除锈处理等。

3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是当前各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工程,因此,应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将有效的管理措施落实于各分部分项工程,以确保其工程质量合格。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1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主要是地面以下的地质体,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其复杂性和拟建项目的专业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难度,而且岩土工程是决定整个工程质量的重点,其勘探工作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岩土工程勘探不到位,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因此,对于岩土工程勘探人员必须熟悉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以获取最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后面的工程建设做铺垫。

1 熟悉勘察任务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是:场地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场地地层和地下水分布的几何参数和岩土体工程性状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对基础方案、岩土加固与改良方案或其他人工地基没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建议,根据设计意图监督地基施工质量;预测由于场地及邻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建筑场地造成的影响,以及工程本身对场地环境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为现有工程安全性的评定、拟建工程对现有工程的影响和事故工程的调查分析提供依据;指导岩土工程在运营和使用期间的长期观测,如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观测等工作。

2 确定勘察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必须服从工程所在地的法律,法规约束及符合行业和业主的各项技术要求。勘察技术工作的依据是在岩土工程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工程设计或施工要求来收集确定的,包括主要的工作标准和技术工作指导规范、规程等。通常情况下勘察工作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是系列性的和复合性的,鉴于不同标准间界定的差异,勘察工作依据的一系列标准在某一方面的界定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控制值,实际勘察工作执行时必须通过分析研究归纳为某一确定的界定标准,并使之完全符合系列标准限定的范围,或克服所收集的系列规范中相互矛盾的界定值。

3 布设勘探点

我们认为,勘探点的布置应以满足基坑侧壁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计算及支护设计为前提。若勘察范围受到场地狭小限制。那么勘探点的布置宜采取尽可能利用场地条件的原则,并辅以开挖边界以外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同时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勘探点深度不同,如桥梁工程中,小型桥梁勘探点深度一般在20m以内;特大桥、大桥如果采用端承桩桩基,勘察深度宜达到预计桩底深度以下2m~3m。勘探点深度也困地层岩性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小型桥梁,对于碎石上构成的地层,勘探点深度为4m~8m,而对于软土、松砂等勘探点深度为12m~20m。

4 确定勘探类型

勘探点类型应结合勘探点功用和场地岩土层条件及地层鉴别精度和样品采取、原位测试要求的数量和技术等级综合确定。通常钻探是普遍适用的勘探方法,因此,钻孔是常见的勘探类型。若勘探深度不大,且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应首选探井法;对于须划分岩土分区界线的勘探点位,探槽法是应考虑选择的方法。确定勘探类型的同时尚应结合勘探点功用确定基本设计参数,如钻孔口径等。对于复合功用勘探点位,应按适合全部划分功用的参数(如最大直径)设计勘探点基本参数。

5 获取原始资料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取准、取全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最基本的工作,任何误判和假象均会直接影响工程勘察的质量。那么在勘察过程中应严格原始资料的获取。首先是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比如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应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一方面可以保证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极软弱地层标贯自陷,自沉现象,从而确保标贯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是加强地下水位的观测。一方面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因素,另一方面观测应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进行,再者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第三是注重土的定性划分。要对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加深理解,掌握各种类型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上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而且在50及100 kPa压力固结试验时会出现百分表测出的变形量小于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的情况,若不注意这些特点。很容易把膨胀土定名为常规的粘性土。另外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和液化判别时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故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项目。

6 运用勘察技术手段

勘察技术手段须结合勘探点共用,按全面满足勘察设计要求,且同时具有可靠性保证的条件设计和布置。复合功用勘探点应结合勘探点布置目的设置相应的勘察技术手段,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功用勘探点往往同时布置多项勘察技术手段。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显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他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在信息时代中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地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地动态分析。将GIS技术引入岩土勘察设计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勘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2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对策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07-02

0 引言

岩土勘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运用的技术手段,在结合岩土工程的实际综合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岩土工程中有关勘察的关键要素,对于涉及到岩土工程中勘探点的布设、钻探孔深度的控制、原位测试及土工实验等方面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岩土工程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运用的难点

1.1 勘探点的布设不合理

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有些勘察企业没有注重勘探点的布设,对于其中的注意点没有形成全盘的技术控制。譬如,在高层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应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状时,没有在凸出部位的角点和凹进的阴角布设勘探点;没有在高层建筑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位置处布设勘探点;没有在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对于一些单栋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少于5个,乙级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足2个,这些勘探点的布设没有形成合理化的布置,不利于整体的工程需要。

1.2 钻探孔的控制深度不精准

在岩土工程勘察钻探孔的控制中,没有形成精准的控制,造成过深或深度不够等现象,与上部结构荷载要求不相适应,与现场地质条件没有一定的吻合度。在特殊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需要进行,当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不能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没有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的桩基不能满足超过地基变形计算的深度,因此,造成整体质量不高。

1.3 原位测试不够标准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原位测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标贯、触探、十字板的测试中,更要注重其中的技术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有些没有做到标准化的运用,譬如,在触探机就位后,没有调平机座,并使用水平尺校准,使贯入压力保持竖直方向,并使机座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贯入速率也没有控制在1-2cm/s,一般为2cm/s;使用手摇式触探机时,手把转速应力不均匀。在使用记读式仪器时,没有贯入0.1m或0.2m时应记录一次读数,造成整体效率的不高。

1.4 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不准确

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不足或密封不到位,造成土中含水量散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采集时因从井壁敲刻接收不好,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终孔才采取,尤其是采用冲洗液或泥浆护钻进的钻孔,其水样成份根本就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份。

2 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运用存在的不足

2.1 勘察人员技术运用与素质之间的差异

岩土工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为了保证岩土工程中施工的规范性,必须对岩土工程进行控制。但是在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所受的勘察教育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加上勘察过程中使用的规范各不相同,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没有准确的可以依循的规则。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的高层建筑不断地向前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重要性也逐渐地凸显出来,同时相关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之中。

2.2 专项技术分析与工程结构分析之间的差异

对于施工建设项目来讲,针对地基进行可靠的处理,是保证后期施工质量的关键点。所以在地基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之中应当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专项分析,并且结合当前的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的对策,以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的增强。在当前地基处理以及岩土工程勘察之中,问题较多,今后应当充分地对传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地总结经验,同时对技术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工作的创新和完善。真正意义上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改革。岩土工程勘察是当前施工建设项目之中的核心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的施工过程之中往往采用的测量、实验、钻探以及物探等技术方式,均属于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对于当前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有着深远并且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实践的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之中往往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在实践之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误或者是施工事故等等。

3 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勘探点位测设

现场勘探点位置及孔口标高均采用南方全站仪进行测设,孔位误差不超过0.25m,孔口高程误差不超过±5cm。测量工作引测点由项目业主提供,位于场地南侧,引测点坐标、高程详见引测点一览表,如表1所示。

钻孔采用XY-150型工程钻机,黄土地层采用螺旋钻头,干钻钻进,采用黄土薄壁取土器压入法进行取土;砂卵石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采用单动双管全断面取样器进行取土。从地表下1m开始,间隔1.5m~2.0m取土样一件,变层加取;土层取ф120mm×150mm不扰动土样1件,遇砂土碎石土取扰动样。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成孔,人工坑壁采取土样,不扰动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砂土、碎石土样质量等级为Ⅳ级。取样自地表下1m开始,间隔1m取不扰动土样2件,规格ф120mm×200mm,变层加取。

3.2 工程实例

拟建山水庭院二期A1#~A10#楼及附属地库位于太原市红沟北街南侧,经园路东侧,阳光路西侧,所处地理位置见图1。建设单位为广州康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及介绍,拟建建筑场地原计划拟建水上乐园,部分位置已经采用灰土挤密桩进行过地基处理。为了使得主楼建筑和地下车库之间不出现差异沉降情况,主楼的地基基层形式应该采用筏板基础,基础梁高要达到1400mm,筏板厚度不低于700mm。车库下的地基基层要采用独立基层,要使用250mm以上厚度的防水板。地基基础的底标高在负10.6m处,第4层细砂为持力层,如果基层基底未达到持力层,那么局部可以使用配砂石进行换填处理。建筑地基基层设计要合理的关键是上部荷载量要准确,上部荷载量的准确性关键又在建筑的建构选型上,也就是要求结构计算模型与软件的计算条件的吻合程度要高。为了满足抗震能力的要求,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是建筑上部通常采用的结构方式,框架剪力墙或框筒处的负荷是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层数的升高,该负荷也逐渐增大。

3.3 监测数据的远程控制

在远程数据的控制过程中,对于先进技术以及仪器的综合研制开发,可以在岩土工程中形成安全监测信息与监测数据的网络分析系统处理,在水电边坡工程的监测数据管理与处理分析,最终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共享与网络化的管理与分析,并实现人工数据的监测结果,在提升劳动效率的基础上,减少人为的相关因素,对规避设计与施工的相关风险,可以形成有效的安全控制。并在多样化、数据采集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信息反馈化的多方向发展。

3.4 提升技术运用的整体水平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往往是主要勘察手段。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借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相当关键,对于勘察单位和技术人员来讲要想更好地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完善和改进还应当加强对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系统化分析以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健全和创新发展。在岩土工程勘察之中应当及时地调整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情况,以更好地保证基础设计结果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加强先进技术的使用,鼓励现场的人员大力地、全面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充分地结合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之中的有力条件,保证报告编写的质量和水准,突出工作的水准,并且很好地遵循其中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保证地基处理的可靠性。

4 结语

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数控方式、技术方式的研究与运用,尤其是在工程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当前技术领域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创新性探索,在整个技术的创新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运用水平,突出在系统化的运用上下功夫,突出在监测数据、远程操作、技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再结合对重点、难点的综合运用,全面发挥出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中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