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8:54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

篇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着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85-01

1.引言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都已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而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不具备安防生产联动监控的功能。推广应用变电站安全监控系统,以自动化的科技手段替代人开展变电站工作现场安全的相关自动检测工作,是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2.视觉辨识技术

(1)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媒体识别技术

多媒体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或其他传感器等多媒体手段检查对象的特征,进行辨认和判断的一种技术,核心在于如何寻找对象的特征并作取样,提取其唯一性的内容,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基于相关算法识别不同的目标和对象。多媒体识别是多媒体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其与人工智能相交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衍生出图像文字识别、视频分析、生物特征识别等多种类型。其中视频分析:使用计算机图像视觉分析技术,通过将场景中背景和目标分离进而分析并追踪在摄像机场景内出现的目标。用户可以根据的视频内容分析功能,通过在不同摄像机的场景中预设不同的报警规则,一旦目标在场景中出现了违反预定义规则的行为,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监控工作站自动弹出报警信息并发出警示音,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报警信息,实现报警的场景重组并采取相关措施。

(2)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其研究主旨是使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学习活动,它是研究计算机识别现有知识、获取新知识、不断改善性能和实现自身完善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机器”,指的就是计算机,电子计算机,中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或神经计算机等。将机器学习方法区分为以下六类:

1) 经验性归纳学习。经验性归纳学习采用一些数据密集的经验方法(如版本空间法、ID3法,定律发现方法)对例子进行归纳学习。其例子和学习结果一般都采用属性、谓词、关系等符号表示。归纳学习是由环境提供某概念的一些实例或反例,学习器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该概念的一般描述。

2) 分析学习。分析学习方法是从一个或少数几个实例出发,运用领域知识进行分析。其主要特征为:推理策略主要是演绎,而非归纳;使用过去的问题求解经验(实例)指导新的问题求解,或产生能更有效地运用领域知识的搜索控制规则。分析学习的目标是改善系统的性能,而不是新的概念描述。

3) 类比学习。利用二个不同领域(源域、目标域)中的知识相似性,可以通过类比,从源域的知识(包括相似的特征和其它性质)推导出目标域的相应知识,从而实现学习。类比学习系统可以使一个已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转变为适应于新的领域,来完成原先没有设计的相类似的功能。类比学习一般要求先从知识源(源域)中检索出可用的知识,再将其转换成新的形式,用到新的状况(目标域)中去。

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模拟生物繁殖的突变、交换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在每一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它把问题可能的解编码为一个向量,称为个体,向量的每一个元素称为基因,并利用目标函数(相应于自然选择标准)对群体(个体的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值(适应度)对个体进行选择、交换、变异等遗传操作,从而得到新的群体。

5)联接学习。典型的联接模型实现为人工神经网络,其由称为神经元的一些简单计算单元以及单元间的加权联接组成。

6)增强学习。增强学习的特点是通过与环境的试探互来确定和优化动作的选择,以实现所谓的序列决策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学习机制通过选择并执行动作,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并有可能得到某种强化信号(立即回报),从而实现与环境的交互。强化信号就是对系统行为的一种标量化的奖惩。系统学习的目标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动作选择策略,即在任一给定的状态下选择哪种动作的方法,使产生的动作序列可获得某种最优的结果(如累计立即回报最大)。

(3)视频行为分析

视频中运动目标行为分析与理解是计算机视觉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希望计算机象人一样可以自动地分析理解视频数据,知道场景中是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视频内容分析技术通过对可视的监视摄像机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并具备对多种背景的过滤能力,通过建立人类活动的模型,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使用各种过滤器,排除监视场景中非人类的干扰因素,准确判断人类在视频监视图像中的各种活动。

3.视频监控技术应用

(1)高级视频移动侦测:在复杂的天气环境中(例如雨雪、大雾、大风等)精确地侦测和识别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运动方向、运动特征等。可运用于变电站一般场景监控。

(2)物体追踪:侦测到移动物体之后,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自动发送PTZ控制指令,使摄像机能自动跟踪物体,在物体超出该摄像机监控范围之后,自动通知物体所在区域的摄像机继续进行追踪。应用于变电站重点场所、重点人物、车辆和物体的监控。

(3)车辆识别:识别车辆的形状、颜色、车牌号码等特征,并反馈给监控者。可用于变电站安防和车库车辆监控识别。

(4)遗留、遗弃物品检测:当一个物体(如箱子、包裹、车辆、人物等)在敏感区域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超过了预定义的时间长度就产生报警。可用于变电站工作现场检测,如在工作现场有遗留或者遗弃物品,及时报警通知监控人员进行处理。

(5)入侵探测:可感知设定区域内突然出现和入侵的物体并及时报警。可在变电站摄像机监视内设置一定区域,如该区域出现和入侵物体,就发出报警,通知监控人员及时处理。

(6)物品被盗或移动检测:当监控场景中的物体被盗或移动,算法将自动检测这种动作,常用于变电站中贵重物品和关键设备的监控。

(7)人体行为分析:在目标检测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人体的各种行为特征对其进行各种行为的描述和分析,提取那些危险和有潜在危险的行为。可用于变电站作业安全管控,对作业人员在工作中误入其他区域进行报警,并及时通知相关监护人员。

(8)焰火检测:根据发生火焰过程中烟火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烟火的实时检测。可在变电站摄像机监视内设置警戒区域,如该区域有火焰出现并达到触发门限时,产生告警。

4.总结

篇3

【例1】 (2010年浙江省理综第23题)

如图1所示,一矩形轻质柔软反射膜可绕过O点垂直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在纸面上OA的长度为L1,垂直纸面的宽度为L2。在膜的下端(图中A处)挂有一平行于转轴,质量为m,长为L2的导体棒使膜绷成平面。在膜下方水平放置一足够大的太阳能光电池板,能接收到经反射膜反射到光电池板上的所有光能,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光电池板可等效为一个电池,输出电压恒定为U;输出电流正比于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设垂直于入射光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保持恒定)。导体棒处在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中,并与光电池构成回路,流经导体棒的电流垂直纸面向外(注:光电池与导体棒直接相连,连接导线未画出)。

图1

(1)若有一束平行光水平入射,当反射膜与竖直方向成θ=60°时,导体棒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求此时电流强度的大小和光电池的输出功率。

(2)当θ变成45°时,通过调整电路使导体棒保持平衡,光电池除维持导体棒力学平衡外,还能输出多少额外电功率?

在考后的分析统计中,本题学生的得分率非常低。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学生看不懂题目,不懂得把原题转化

为熟悉物理模型。其关键问题在于学生不懂得过程分析,缺少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碰到问题只是在脑海中搜索做过的题目,看看有没有对上号的,进行“简单机械照搬”。因此,遇到像本题一样情景新颖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仔细分析本题物理情景,可发现有几个创新:第1新,新在用平面膜代替了以前常见的导轨;第2新,用光电池板接收膜的反射光产生的电流作为以前常见的确定电源的电流;第3新,把以前固定角度的问题变为可以改变角度的问题。连续三个创新使学生搜索不到了老师讲过的原题。结果自然就做不下去了。其实认识了这三个创新,通过分析就可以把这道题作如下简化处理(见图2)。

图2

相信当分析到第三个等效图时,绝大多数的考生都会做出正确解答。这从侧面反映了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忽视了解决问题时,过程分析的能力培养”的问题。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解决一个难题时,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过程,而是把解答过程很详细的抄在黑板上。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最多只会机械记住解题的过程,考试时又机械地照搬答案。因此,对类似这样的创新题型就不会分析过程了,有的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

过程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己成为我们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成为在高考物理中取胜的关键。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里结合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以其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过程分析之一——实物情景还原再现,构建物理过程

高中物理中,许多物理问题的设计都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这一类题型情景新颖,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题。

【例2】 跳起摸高是学生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某同学身高1.80cm,体重65千克,站立举手达到2.2米,他用力蹬地,0.4秒竖直离地跳起,设他蹬地的力大小恒为1300牛顿,则跳起后可摸到的高度为多少?

这是学生常见,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然而许多学生碰到这个问题时,却不能利用条件解答。教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动作,展示出实际情景,细心体会这一过程:人要跳起必先蹲下,此时重心下降(图3中a所示),然后用力蹬地,重心由于受到向上的合外力,从静止开始加速上升;上升h位移时,身体伸直,脚刚要离开地面(图3中b所示),人获得一个初速度;离开地面后人只受重力作用,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上升H位移时,人的速度为零,达到最高(图3中c),此时手伸直触摸到最高点。

图3

通过这种具体场景回放,帮助学生构建物理过程模型:人起跳必先下蹲,重心先下降,在蹬地的恒力作用下重心开始匀加速上升(时间为0.4秒,F合=FN-mg,初速为零,求离地瞬间速度vt=?),双脚离地时速度最大,然后做匀减速上升(初速为vt,F合=mg,末速度为零。求H=?)。接下来的方法就是用熟知的物理公式计算。

学生有了过程分析的体会,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模仿这一“过程”,把问题情景建构成过程模型,将过程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建构成数学模型,最终解决问题。

2.过程分析之二——类比场景,化抽象为具体

【例3】 国庆阅兵式上,我国新型战斗机水平飞越北京天安门上空。已知在该位置,具有一个斜向下的地磁场分量。则以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由南向北飞,驾驶员左侧机翼电势高

B.飞机由北向南飞,驾驶员左侧机翼电势低

C.飞机由东向西飞,驾驶员左侧机翼电势低

D.飞机由西向东飞,驾驶员左侧机翼电势高

该题中和方向有关物理量有:磁场方向、飞机飞行的方向、机翼切割的方向、驾驶员方位等,所给情景抽象又复杂。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考试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驾驶飞机现场体验,但通过场景模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例如,分析A选项时,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过程分析。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一个战斗机驾驶员,你的前面就是北方,你正在向北飞行,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地磁场分量正从你的头顶穿下来。此时,伸开你的两臂作为飞机的机翼,它正在向前切割竖直向下的磁场,应用右手定则,可以判定,电流从你的右侧流向左侧。根据内电路特点,左侧电势较高,A正确。其他各项可参照此方法进行判断,B、C错,D正确。

有了这种场景的类比,化抽象为具体。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眼前能看见的事物感知能力要比用抽象语言描述的事物敏感得多,更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再比如,空间中三维直角坐标,在教学中可用教室中三个互相垂直的墙角线作为x、y、z的三个坐标轴,有了看得见的实物场景,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因此对于类似的复杂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过程分析。

3.过程分析之三——构建模型,触类旁通,并举一反三

【例3】 如图4,AO是橡皮绳,BO为不可伸长的细绳,A、B点固定在木板上,木板竖直放置。绳OC穿过定滑轮,其下端悬吊一个砝码。此时O点到达某一位置。问:如果在任意改变定滑轮的位置,是否可以找到不在OC直线上的另一处,也能使结点O到达原来的位置?

【例6】 如图5所示,把一个篮球用网兜挂在竖直墙壁上,当悬挂绳子变长时,分析竖直墙对球的弹力和绳子对球的拉力的变化情况。

图5 图6

分析以上两题,我们发现虽然题目情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改变其中某个因素,破坏原有平衡,分析在使物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各力的变化情况。为帮助同学们能顺利解决此类问题,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模型:物体受到多个(一般为三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保持某个力大小和方向以及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分析第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另一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

解决方法:画受力分析图,找出不变量,从三角形中寻找制约关系(分别见图7、图8)。至此类似的受力分析题学生就能轻松作答。

图7 图8

篇4

引言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即利用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如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智慧旅游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这些企业借助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向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互动服务(周晓梅,2012;朱珠、张欣,2011)。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业务和服务,但主要还是以电子票务为主。电子票务即游客在线购买景区门票,到达景区后,借助于企业研发的电子票务验证平台,利用身份证、二维码等载体来验证游客身份及订单信息,方便游客入园。但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发现,电子票务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兼容性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数据需重复录入、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及景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二)标准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 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电子票务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电子票务这一应用。通过对提供电子票务业务的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电子票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子票务的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如果不能统一标准,将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普及,不利于政府、景区的监控与指导,不利于在游客中的推广使用,甚至影响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电子票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为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以上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应用,为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共享桥梁,如图1所示。如果不构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则无法在多个部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也无法为以上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因此,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游客在互联网上预订电子票务时,需要填写相关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目前各个提供电子票务应用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一套电子票务填写要求,有的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则要求填写联系方式等,而各个景区是跟各个企业合作的,这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电子票务只能在其对应的景区应用,而无法在其他景区应用。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游客无法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需要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使用体验,也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游客统计信息来对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而电子票务能够很方便地提供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电子票务的应用将为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目前各个电子票务的信息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很全面深入地对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分析。比如需要统计哪个地区的游客对景区感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信息内容并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并不会体现游客来自于哪个地区,这势必会给旅游部门的决策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旅游部门要想第一时间掌握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使用现状,必须推动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这势必会给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带来交通压力,尤其是五一、国庆黄金节假日,随着自驾游热度的上升,大量游客会选择自驾游方式涌入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交通部门能够提前了解本城市游客数量、游客偏好的景点、游客来源城市、游客交通工具选择等问题,将能够有效帮助交通部门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方便游客和城市居民出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电子票务信息来获取,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制定对于交通部门至关重要,如果不标准化,则无法全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 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innovation/cn/think/downloads/ smart_China.pdf,2009.2

2.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cn/services/bcs. Iibv,2009.2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basi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 Tourism Polic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 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1)

11.Font,Xavier,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gress, proces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篇5

一、研究背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解决能源问题带来了可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风电是一种环保能源,其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国际上称其为“环保能源”、“绿色电力”。陈炳森、胡华丽(2008)在分析风电产业发展概况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风力发电的发展十分迅速,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30%。随着这一态势的发展,世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预计会达到12.45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电力消费量的12%。截止到2009年年底江苏累计装机容量为1096.75MW,2010年新增371MW。具体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电联(CEC)]同时,由风力发电催生出的包括风电项目和风电设备制造业在内的风电产业还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但是,由于盐城风电产业发展起步更晚,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能力比较薄弱,合格的关键部件供不应求,严重制约整机产能的释放。其次,行业缺乏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深度协助和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比较混乱,效率低下,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市场竞争过度,势必造成产业资源浪费。再次,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比较薄弱,风电产业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技术难度大,没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最后,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认证制度,许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盲目追求风机产量,忽视质量,使得风电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隐患。

二、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学者对于风电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风电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何满(2013)指出当前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面临着综合规划缺乏、风电技术落后、风电并网障碍和产业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影响风电产业持续稳健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法对风电产业发展中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对风电产业发展进行了情景预测。同时分析了中国政府的风电技术研发策略选择,风电发展目标规划中的政府行为,风电市场中供需双方企业行为,并借鉴国外发展风电的经验,提出构建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2、风电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王元(2013)阐述了我国大型风电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小型风电产业的作用和现状,海上风电场建设取得的进展,介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前景和长远规划。王冬梅(2012)本文尝试从风电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而提出优化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而对风电产业形成轨迹的研究内容较少,本问以盐城地区风电产业为例,对盐城地区风电产业形成的轨迹进行研究分析。

三、模型构建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发展和风电设备制造商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盐城风电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利用学习曲线模型,构建风电产业发展轨迹模型,对盐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盐城风电产业取得的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和设备制造成本。

1、风电产业演化模型构建分析

盐城风电产业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典型的新技术进入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过程。按照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发展规律,这一进程必然要经历大规模普及和成本、价格下降的阶段,这些都非常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曲线规律。

因此,以Logistic模型和学习曲线为基础构建风电产业演化分析模型,非常符合风电产业的发展特性,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2、风电产业链Logistic演化模型的建立

Logistic增长曲线作为一个典型的刻画技术创新的模型,揭示了在较长时间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同一类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性能将沿着S形曲线趋近于该类技术的性能极限N,在这过程中的拐点(d2/Xt=0)一般位于相应技术性能极限的一半之处(如图2所示)。

四、实证研究

1、模型参数的确定及计算流程

风电产业链Logistic演化模型涉及到基期的选择、分析期间以及一系列参数和初始值的确定。根据统计资料及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2002年作为分析基期。根据国外风电大国发展经验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实际,结合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分析期间确定为2002―2050年,共48年。同时,为了更好地对我国风电产业演化发展路径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应用新

能源开发的经验公式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确定风电产业演化Logistic模型的参数。

2、Logistic仿真结果分析

从仿真结果来看(见图4),盐城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演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成长型特征,在2015年之前年增长幅度将高于30%,是盐城风电产业高速增长的阶段;此后到2020年之前,盐城累计风电装机容量都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水平,2020-2030年之间保持10%一20%的增长率,直到2040以后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总量还在继续增长。

五、基本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近年来盐城风电产业实际增长情况相对照,到2008年盐城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几年实现了翻番的爆炸式增长,这种超高速增长态势除了说明风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投资者的广泛重视之外,也不能排除存在一定的盲目扩张的可能性,与国有电力集团强占风电市场的投资冲动相关。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03).

[2]徐琴,楼俊尚.风电并网现状及产业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12(12).

[3]娄伟,李萌.基于情境分析的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05).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影响内部审计措施分析

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依托载体的不同。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处理为载体,而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就我国现阶段发展状态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许多企业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引入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变与应对措施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的影响分析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会计电算化虽然并未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目标作出改变,但它对于审计线索收集方式的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依托于计算机,将企业审计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从而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权利得到了深化。审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审计相融合的产物,是财务软件的延伸与拓展。但是由于审计电算化软件是针对于某一企业特殊经营管理活动所制定的,因而企业在践行企业审计的过程中要比企业践行会计电算化简单的多。换句话说,这种企业审计电算化软件在自助型企业会计系统审计作业当中有着诸多的优势。具体而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线索的影响分析。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作用下,有关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所产生信息数据的储存介质、储存形式以及传递形式都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传统意义上以可视性审计线索为主的企业审计工作被打破。在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之下,企业审计人员比无法再依据经验或是肉眼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会计业务进行跟踪与处理。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人工考核会计档案数据安全性与真实性的方式变得不再适用。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强化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强度,我们就需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构建指出就提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要求――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与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处理的过程中,除需要为信息系统各核算与处理板块输送信息资料以外,还应当为企业后续所开展的审计行为活动预先留下完善的审计线索。这些审计线索不仅需要能够由计算机信息数据转化为文本纸质形式进行归档与保管,还应当在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当中专设可审计板块,对这部分数据文件进行储存、备份与保留,以此确保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分析。在传统意义上纯手工审计方式的背景作用之下,审计人员对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的审计工作量比较大,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然而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之下,审计工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融合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审计工作人员除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实现企业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提升。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企业审计软件应当以本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在提供完整审计线索基础之上兼顾审计工作各方责任人权利约束的综合性企业审计软件。以企业发生经济业务时的原始凭证录入工作为例,企业审计软件应当对每一笔原始凭证的录入行为做双向处理――首次录入原始凭证时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应当生产一笔单独的会计凭证用作后续核算,而后相关授权工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改动及删除在反映至原始凭证板块的同时也会在会计凭证下方生成相应的变动记录表。这也就是说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这一笔核算业务进行查询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到这一笔业务在审计前又怎样的改动与操作,并对应相应的责任人,进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审计线索的完整与真实,进而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

(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内容的影响分析。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背景作用下,整个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计算机高效率的运算性能极大的减少了传统意义上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帐、漏帐问题。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能够按照计算机预定处理程序进行自动的处理,有效的防止了经济业务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篡改行为。但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当中,一旦整个处理系统的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或是被人为更改,那么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就会按照错误的核算与运行方式对后续凭证及会计事项进行处理,由此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财务风险问题将会给整个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针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进行较为严格与周密的审计。不仅如此,除了要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加以审计以外,审计人员还需要要特别关注到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设计研发阶段各项业务活动的监督与审计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人员的影响分析。基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操作环境以及操作内容等方面均比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式会计信息处理要显得复杂许多。企业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综合技能显然还不足以应对新时期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企业审计相关工作人员不仅应当具备丰富的财务及审计知识,还应当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及相关应用技术的技能水平,以此适应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背景作用之下,不仅企业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工作当中,企业同样需要选拨一批专门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尽快构建起一套针对于本企业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措施分析

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审计行为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需要作出一定的转变,以此适应整个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作用之下,计算机信息系统当中所储存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一定的非法篡改可能性,并且这种非法篡改与破坏的行为是无法及时发现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因此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简单来说,我们应当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保障整个企业审计工作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

(一)明确的权责分工制度。简单来说,企业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企业组织结构、岗位权责划分以及工作内容界定这三大指标作为整个企业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以此确保企业现行的权责分工制度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基本原则,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当中的开发人员与操作人员、数据输入人员与复核人员有效的区分开来,从源头上合理规避各种非法篡改、破坏行为的产生。

(二)有效的安全控制制度。企业审计人员在对企业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安全控制制度的践行作为一大关键考核指标。审查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与规范制定了包括计算机硬软件、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在内的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规定,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之上,进而确保企业审计工作能够有序运行。

(三)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式发展背景之下,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强化应当作为企业一项专门的控制措施及规范。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会计电算化推动者企业审计不断现代化、信息化化发展的背景作用下,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技能与综合素质若不与时俱进,整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无从开展。企业需要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网络安全方面以及高级计算机程序语言应用的培训工作当中,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中的一大关键指标,力求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批既充分把握财会、审计相关知识与技能,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的高端内部审计人员,从源头上适应并推动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发展脚步。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查证工作的基础之上需要用过专业技术人员所提供的行业技术标准作为审计复核资料与规范,使审计活动所提供的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加大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融合力度。企业审计工作应当以企业现阶段所践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出发点,对企业包括内控制度构建情况、执行情况在内的多种因素进行审查,以此帮助企业进行整改与优化,进而确保整个企业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脚步日益加快,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剧烈市场竞争中所形成或潜在的各种经营管理风险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摆在最关键位置,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背景作用之下,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整个企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树林.为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改进与调整.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21).

[2]刘红燕.论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

[3]李巍.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8).

篇7

电力企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活生产的重要部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究其原因在于电力系统的营销系统与数字化时代脱节,不能良好的运用现阶段社会整个大时代背景,因此其管理系统的创新迫在眉睫。

一、大稻荼尘案攀黾暗缌ζ笠涤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大数据背景的概念分析

大数据是指涉及到的资料数量非常之多,规模之巨大,整理后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当前现状以及预测未来的数字信息,它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具有体积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以及速度快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数据的局限性,是能够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电力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多数营销系统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薄弱,导致两者之间的协同效果极差,从而营销精细化和科学化开展困难;第二点就在于使用的营销系统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进更为科学化的系统来帮助营销的进行,除此之外还存在营销思维陈旧、故障维修效率低下、运行效益差等诸多问题。

二、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创新机制要求分析

1.精细化营销管理的要求分析

要想实现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精细化,需要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现存的业务大数据,找到问题的根源,从分析结果存在的最多的问题出发,正确认识大数据,细化经营管理的操作,不断优化营销的手段,重新思考营销的需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科学化营销管理的要求分析

科学化的营销管理首先需要先进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保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先进的营销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保持完美的体验,这就需要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以采集的大数据为中心,结合其他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先例,参考国内外此方面的经验,积极整合现代数据的支撑,以高质量来要求营销管理系统,根据先前的经验不断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达到科学化营销管理的目标。

三、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1.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要以大数据为参考背景,通过新的模式实现生产系统和营销的联动化,信息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彼此间业务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水平,整合大数据下建立新的营销系统精细化模块,具体到每一个区每一个用户,解决电力系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电力服务系统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进行电力消费,同时也需要对营销服务成本精细化,可以降低整个营销系统的成本,对未来电力营销前景进行展望,积极调整营销策略。

2.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化营销管理系统

数据大背景的好处就在于能帮电力系统通过分析国内外同水平的营销系统的效益找到最佳的科学化营销系统,以互联网科技为根基,依托实际电力公司的经验,持续推进智能营销系统的构建,抓住大数据的四大特点,以多元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探索大数据与营销系统的适应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让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通过科学的手段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借助现代通讯媒介帮助业务的开展,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营销系统。

3.构建正常运行的大数据控制电力营销系统

目前的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得以解决,以便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借助大数据找到客户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优化相应服务器的速度,极大的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实现精准化面向服务群体,提升服务技术,从而改变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力系统价值水准的改善,维持电力企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以精细化和科学化为代表的大数据背景中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机制的改良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大变革,它能够以宏大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电力系统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帮助在快节奏时代找到符合发展的规律,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替代,以其推动我国电力营销系统的和谐发展,向更人性化的服务方向迈进,帮助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H 744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2.05.016

引言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历经数十年发展,已经形成利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不同光谱特性进行有效化学分析的光谱分析仪器系列。纵观原子光谱分析仪器近几年的发展,一方面,设计与制造技术日臻完善、质量水平日趋稳定的“综合大系统”被全球各领域数以万计的实验室购置使用,成为微量与痕量元素分析的重要装备。另一方面,便携式分析仪器由于小型化、专用化、便于携带、可以现场快速分析检测等诸多诱人的优点,有日渐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研制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旨在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出可以在现场进行分析检测的便携式仪器。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造福子孙万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食品与药品的安全防控也是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环境恶性事件频发,水质、食品、药品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不得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管防控措施的社会大背景下,研制和发展小型化、专用化、现场快速分析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无疑是顺应了社会公共安全需求,为建设社会公共安全监管防控长效机制,尤其是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检测监测,具有现实意义。1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实验室用常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至今,其稳定性、可靠性都达到较高水平;仪器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分析方法也不断更新提高。在传统的常规分析仪器发展定式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历来是实验室内使用的仪器,属于“高、精、全”综合大系统。虽然仪器小型化有诸多优点和诱人之处,但便携式、小型化的原子吸收仪器由于原子吸收原理的复杂程度和仪器功能的综合程度等原因,在过去很少有人触及与探索。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对于小型化、专用化、应用于现场应急分析检测的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明显进展。1972年国外首次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采用了钨丝电热原子化器[1]。文献[2]详细介绍了国外钨丝原子化器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情况;文献[34]介绍Hou X D等人在实验室内对光源、原子化过程和钨丝温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56]报道了国外组装便携式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Pb和Cd的情况。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组装了钨丝电热原子发射光谱仪,并于2005年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520033944.5)。其后完成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实验装置,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钨丝电热原子化器的研究成果对原子吸收仪器实现小型化、便携式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钨丝电热原子化器由于功耗低,可实现无电网环境下的电池供电,为原子吸收光谱仪器走出实验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综上所述,钨丝电热原子化器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已在实验室内对其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仪器的商品化研发设计及产业化发展尚未起步。2006年8月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开展合作,基于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的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实验装置的研究成果,进行商品仪器的开发设计。2007年1月该研发项目中标,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主标单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监测检测专用仪器产业化示范――现场检测小型原子吸收光谱仪”课题(编号:2006BAK03A14)。光学仪器第34卷

第5期章诒学,等: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研究与探讨

2研究内容与实验室用常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较,所研制的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同样是利用元素的自由原子蒸气对其特征谱线产生吸收,及吸收值与被分析元素浓度线性相关原理进行元素定量分析。但该便携仪器的原子化系统和分光检测系统与传统仪器相比,发生了重大变革。研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至现场进行检测的仪器,需要解决制约常规仪器走出实验室的两个关键:一是原子化系统高耗电,不能脱离多种气体(包括燃气)及冷却水供应问题;二是分光检测系统体积大,仪器有可调节移动机构、不耐受环境温度变化及不适应经常搬移等问题。为此,解决两个关键制约因素的技术路线是:原子化系统采用钨丝电热原子化器,实现仪器功耗小,冷却快,无需水冷;分光检测系统采用一体化CCD光谱仪,这样可避免使用常规仪器分光系统必有的调节移动机构,使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仪器具体设计方案如下:(1)根据四川大学提供的钨丝结构、吸收池、电源及载气与保护气供给的相关技术要求,设计试验商品仪器的原子化系统。(2)检测考核CCD光谱仪技术参数,确定符合设计目标的光谱仪规格,进行外光路系统试验、计算及光学零部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制成科研样机,由四川大学与瑞利公司两地同时考核评价整机性能与零部件结构。按考核评价意见,修改原设计方案,产成正样机。仪器创新点在于:(1)应用四川大学科研新成果之实用新型专利――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专利号:ZL 200620036013.5)取代传统仪器的火焰/石墨炉原子化器。由于其瞬间单次电能消耗小,冷却快,无需水冷,可使仪器摆脱复杂的多种气体(包括燃气)及冷却水供应装置,同时其功耗仅为石墨炉原子化器的6%,可在无电网环境下实现电池供电;(2)应用物理光学分光检测新技术之新型CCD光谱仪,取代传统仪器的光学分光系统。这样可使仪器体积大大减小,重量仅18 kg,实现仪器真正意义上的便携。3关键技术的研究

3.1钨丝电热原子化器及其电、气供给系统结构性能试验研究对组成原子化系统的原子化器(钨丝组件+吸收池部件)、加热供电控制部件、载气与保护气控制调节部件,根据四川大学提供的科研成果基础数据,按商品仪器设计要求,确定部件结构设计方案,组装后测试检查是否满足预期性能要求。原子化器的钨丝组件,经加热测温试验,确定钨丝结构、尺寸、材质、功率、电压等要素,着重解决其方便更换安装与保持电接触良好问题。吸收池部件则关注其形状尺寸设计和光窗材料透过率问题,以形成有利于光吸收的原子化气流场及尽量减少短波谱线光辐射损失。经初期试验,发现光源光斑与钨丝顶部位置关系对元素分析灵敏度、重复性有显著影响。进一步修改原子化器部件设计,改进位置调节机构,消除钨丝组件高度尺寸离散性对分析性能产生的影响。原子化器加热电源及升温控制电路部件的设计是保证原子化器具有良好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发现,存在仪器升温控制电路某些器件发热以及汽车蓄电池过重,不便携带问题。通过对电路及工艺设计改进、元器件选择,实现仪器光源供电控制、原子化器升温控制、光电信号检测传输等全电路系统的模块化,解决电子器件过热问题。电源试验表明,体积小、重量轻、大储电量锂电池完全适用于加热供电要求,可以替代汽车蓄电池。原子化系统使用氩、氢混合气作为载气与保护气。经试验确定气体控制与调节模块采用手动调节控制的气路元器件架构,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可以实现减少电能消耗的目的。

3.2光源、分光检测系统结构性能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检测CCD光谱仪技术参数,如光谱范围、波长准确度、分辨力、主要检测元素的主灵敏线检测信号强度等是否满足仪器性能指标设计要求,由此确定光谱仪技术规格。其次进行光学计算,设计辐射光源光束传递光路。经实验验证发现,测试不同元素时,光源与CCD光谱仪距离原子化器中心的理想位置也分别不同。如果光源与原子化器中心之间和CCD光谱仪与原子化器中心之间的距离不能调整,则影响不同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光辐射强度信号检测。因此,需要将固定式的光源组件结构和固定式的CCD光谱仪支撑结构分别修改为导轨滑移式结构,以利于优化调节光源辐射能量与获得CCD成像的最佳位置。4分析方法研究仪器所使用的分析条件与应用方法研究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承担。方法研究工作由两部分组成:(1)对仪器参数与分析条件进行检测试验。分析人员对测试不同元素标准样品的仪器参数,包括原子化器高度、进样量、空心阴极灯位置、空心阴极灯电流、分析波长、背景扣除方式、CCD积分时间、载气流量与比例、原子化升温条件(加热电流与时间)、定量方法等进行优化选择,确定镉(Cd)、铬(Cr)、铜(Cu)、铅(Pb)、铊(Tl)、锌(Zn)6种元素的标准分析条件,写成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手册,作为未来提供给用户使用仪器的参考。(2)为仪器未来推广使用进行探索性研究。2006年采用超声辅助萃取法与仪器联用,测定大米标准样品与实际样品中不超过0.2 mg/kg的痕量镉[7]。2008年使用样机测定水样中铜、铬、铅和镉,给出优化的实验条件、仪器参数与分析结果[8]。通过浊点萃取法处理,用仪器测定大米和水中镉,检出限为0.03 μg/L[9]。2009年用溶液萃取法测定三种国家标准物质(大米、人发、水系沉积物)中痕量锌,定量下限是5 μg/L,有效解决痕量锌测定时的高空白问题[10]。与大学农牧学院合作,采用微波消解法,在优化仪器条件下测定了手掌参、黄木耳中的镉。进样10 μL时,检出限为0.2 μg/L。该方法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的结果相符。2010年,采用中空纤维膜萃取方法测定自来水、池塘水、河水中的痕量铅[11]。经过数年样品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试验研究,确定了水质、食物、生物类样品中铅、镉、铜等有毒有害元素直接测定的方法与条件,为仪器应用奠定分析方法基础。5结论(1)研发成功的WFX910型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有如下技术特点与功能特色:(a)具有与实验室用常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同的分析性能。瑞利公司分析人员经使用产品样机检测镉、铬、铜、锰、铅五种元素,与WFX810型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所测元素分析灵敏度略低于石墨炉法,但明显高于火焰法;分析重现性略低于石墨炉法。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上述分析条件下,便携式仪器测量镉(Cd)、铬(Cr)、铜(Cu)、锰(Mn)、铅(Pb)这五种元素的曲线相关系数优于0.997,标准点的精密度也控制在3%以内,达到了常规石墨炉仪器的测量水平。检出限、特征量两项指标值,略高于常规石墨炉仪器,这主要是由于分析灵敏度低造成的。目前有效的补偿手段是通过增加进样体积来降低相对检出限(检出浓度),仪器升温程序中的干燥、灰化时间也需要适当的延长[12]。常规石墨炉仪器和便携式仪器测量结果比对数据列于表1。

仪器类型实验室仪器便携式样机耗电量4 kW(最大)150 W(最大)耗气量空气6~10 L/min无乙炔2~4 L/min无氩气800~1 000 mL/min800 mL/min氢气无200~300 mL/min耗水量1.8~3 L/min无

(b)仪器运行分析成本(指电、气、水等消耗量)远低于实验室仪器,如表2所列。(c)维修服务成本远低于实验室仪器:构成仪器的各功能系统均为模块化结构,无需安装服务。发生故障的模块,采用快递更换方式,用户可自行安装,简捷易行。(d)仪器具备实验室外使用功能:工具箱式外箱,内置锂电池,重量为18 kg,外形尺寸:610 mm×230 mm×335 mm。(2)研制样机外形如图1所示。其主要技术指标,经研究室检测、检验部门检测、用户使用、型式评价、专家测试等多次测试,达到设计考核要求,如表3所列。(3)在仪器研发前及研发过程中,经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检索,尚未发现有同类商品仪器出现。根据对仪器性能进行的多次检测评价,以及仪器在整体结构、关键性能系统的创新性方面,其技术水平应属国际先进水平。图1仪器外形

(4)首次实现原子吸收仪器的便携化,必然存在一些有待继续完善、改进和研究的问题。(a)便携式仪器使用钨丝电热原子化器,其节电无水冷的特点是便携仪器的首选,而其原子化阶段不能停气的特点恰恰是其分析灵敏度低于石墨炉仪器的根源。如何通过控制原子化器内气流速度和调整气流场分布以提高分析灵敏度是今后改进的研究课题之一。(b)便携式仪器不宜使用常规实验室仪器的氘灯背景校正系统,更不可能使用庞大的塞曼背景校正系统。由于目前光源为直流供电方式,亦不能采用自吸背景校正,故只能使用双线法校正背景,所以存在两次测试的不便以及有些元素找不到邻近线做背景校正的问题。需要从CCD检测脉冲信号问题入手,研究引入自吸效应背景校正方式的可行性。(c)由于钨丝电热原子化器尺寸结构细小,造成不同元素光源成像位置与待测元素自由原子蒸气团分布位置相互关系影响分析性能,目前采用调整光源与原子化器中心之间和CCD光谱仪与原子化器中心之间距离方式以取得最佳分析性能。是否还有更好的调整方式或调节机构,今后可以继续探讨。(5)仪器研发中已对钨丝影响不同元素及不同样品的原子化过程问题有初步了解,今后在便携式仪器的市场开发和应用方法拓展中,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适合不同元素的通用性、永久性基体改进剂,以使钨丝电热原子化器适应更多类型样品检测要求。(6)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的问世,已引起水利、环境监测、地质、工业污水处理等领域分析工作者的关注。可以预期该仪器在这些领域的水质有毒有害元素现场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1]WILLIAMS M,PIEPMEIER E mercial tungsten filament atomizer for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J].Anal Chem,1972,44(7):1342-1344.

[2]吴鹏,温晓东,吕弋,等.钨丝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6,34(S1):278-282.

[3]HOU X D,JONES B T.Tungsten devices in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J].Spectrochim Acta Part B,2002,57(4):659-688.

[4]HOU X D,JONES B T.Field instrumentation in atomic spectroscopy[J].Microchem J,2000,66(1-3):115-145.

[5]SANFORD C L,THOMAS S E,JONES B T.Portable,batterypowered,tungsten coi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lead determination[J].Appl Spectrosc,1996,50(2):174-181.

[6]BATCHELOR J D,THOMAS S E,JONES B T.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with a portable,batterypowered tungsten coi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J].Appl Spectrosc,1998,52(8):1086-1091.

[7]王俊伟,何艺桦,胡静,等.超声辅助萃取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痕量镉[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4):430-432.

[8]温晓东,吴鹏,何艺桦,等.便携式钨丝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水样中铜、铬、铅和镉[J].分析化学,2009,37(5):772-775.

[9]WEN X D,WU P,CHEN L,et al.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n rice and water by tungsten coil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fter cloud point extraction[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50:33-38.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1901

1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出现很多年,但时至今日电子商务专业也没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师资问题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是从计算机类及经济管理类教师中抽调而来,他们的知识只局限于本专业, 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也不够实用。另外教师本身很少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 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这样他们在讲解电子商务课程时只能局限于本专业的部分而不能兼备,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

1. 2课程设置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理解。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只是将相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进行简单堆砌,而不能做到真正整合。

1.3系统务实训练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培养的是既懂商务又懂技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现在加大了实训教学力度,但这些实训多数是以课程为中心,将某一岗位所需技能按所学课程分割进行的。 这种方式缺乏把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按职业岗位组织起来的“供应链”式的整合。

2仿真式教学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按职业岗位“供应链”模式来进行专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训教学尤其要按照这一原则开展。 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则是按“供应链”模式来组织实训教学的最好方法。

进行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技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进行策划并供虚拟仿真场景,这种仿真场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的、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流程、模拟参与商务活动和模拟仿真情景分析等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仿真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适应商业活动的能力。

3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的特点和分类

在进行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现场布局成企业的办公场所,使学生置身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真实环境中。采用“供应链”模式,将企业的各部门或各职能岗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依次以不同的角色进行业务操作,使学生体会自己在业务流程中的位置和应负的责任。

根据访真的内容,可将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分为以下三类:

(1)模拟仿真教学:仿真当前企业真实的业务处理模式,教师在设计仿真场景时给出电子商务活动的情景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包括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及问题、解决方法和措施、经验或教训的评估等。在模拟仿真演练中,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

(2)开发型仿真教学:仿真当前企业电子商务业务流程中某一环节,教师在设计时只给出情况介绍并指明问题所在,但不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找出问题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型仿真要求学生有电子商务的整体概念,能够剖析电子商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创业型仿真教学:教师在设计场景时只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关背景材料及其发展趋势等。启发学生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商务活动的发展作出判定,从中寻找到商机。创业型仿真重在“创业”,要求学生给出电子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解决方案,并要求学生能将其实施和运营。

4仿真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仿真式教学法要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方能设计出适当的仿真场景。在设计场景时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场景紧密联系,将内容与过程充分整合,并引导学生从中探索、发现及应用所学知识。

4.1仿真场景设计

教师在仿真场景设计时必须明确场景设计的目的, 学生要通过实际参与来体会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时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分析讨论。 教师所设计的仿真场景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既要体现课程的重要概念,又要有适度复杂性,能够反映真实社会的场景。

4.2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的组织方式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引导学生进入仿真场景: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快速了解整个场景,对场景中所给信息获得感性认识,并从中发现有用的材料,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确定重点并提出问题: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找出场景中的关键事实,主动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讨论并得出结论: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查找各种资料并进行全面分析,在得到初步解决方案后,再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教师对场景分析进行总结: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将问题引向深入,并注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解决方案。

4.3教师在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电子商务仿真式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仿真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好地引导和协调, 并且控制仿真流程的进度, 调节课堂的气氛,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进行仿真式教学前, 要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而在仿真场景分析时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及分析技巧加以补充。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分析技巧后再进行仿真实践,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篇10

在传统运维中:侧重点为监控;监控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以及IT资源运行的健康状态;偏重技术层面,对了解IT资源运行情况有所帮助;目的在于保障IT资源的正常“运行”;但几乎没有“维护”的成分。在ITIL运维中:参照ITIL标准建立的运维体系,流程为主;规范企事业单位在IT管理过程中的步骤,与监控结合不紧密;虽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但在国内的实施案例中发现,几乎很难达到这个目标;根本原因在流程增加了运维的过程,缺少关键业务支撑“服务”。而业务运维中:管理维度由“IT资源”转向为“业务”;形成自上而下的自动化事故分析机制;从全景业务视图可追溯到故障资源的物理位置;更加易于管理,运维过程更加透明、可控,效果更加明显;业务系统性能评估服务,让决策更有依据。站在运维的角度去为用户解决目前运维中的各个信息孤岛,将系统数据完美结合到本系统之中,并以图片,三维,报表等方式将各部分数据分类显示。实现运维操作一体化,简化维护人员工作,便于领导查阅及安排工作。

2项目关键难点

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攻克了:(1)三维虚拟技术使用,将设备、实际环境、机房厂址建模形成完整场景,并依据地址形成完整网络拓扑链条;(2)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3)培训系统的研发等难题。本项目在IT运维领域上实现三维虚拟技术开展的新模式,将机房的日常运营维护升级成为全景系统,从ITIL中吸取其优势之处,与业务完美结合,同时简化其流程,使不同的操作人员和领导分层显示自己的界面,将界面友好度和流程度简化,减轻维护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项目建设目标

全景平台建立,依托三维虚拟技术,图形化真实的设备及物理位置和机房本身物理地址,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网络分析,提供平面拓扑,鹰眼拓扑,鱼眼拓扑等多种不同角度展现模板,采取原始网络数据,生成模型,给故障预警提供重要依据。监测预警平台建立,采取报警数据,以实时的告警浏览方式预警,可快速掌握当前报警信息,了解历史报警趋势,定位故障原因。统计分析,提供多种分析方式和数据,让参与运维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查询到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统计分析报告。数据采集接口系统研发:获取机房相关系统相关数据。培训平台建立,以虚拟现实方式,让学员身临其境的学习业务知识,了解业务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位模板结合三维虚拟技术改变以往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学员学习兴趣,扩升学员知识面,使培训实际相结合,避免产品分离。

4项目应用效果

项目依托“SG186”信息一体化原则,建立了一体化三维虚拟全景运维平台,实现对机房的的远程全景管控,预警,展现,统计,分析等功能,将电力机房的各个点以三维虚拟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拓扑全景化管理,将管控方式表现为全景视图化管理,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界面,合理利用资源,历史数据综合建立培训系统。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问题解决速度,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其余电力系统数据进行接洽融合,整合目前电力系统相关通信专业在线、离线数据,将信息展现在统一的全景平台之上,提高数据有效使用率。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92-02

数字化技术虚拟演播室的节目制作又称为虚拟布景数字演播技术,通过区分实际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利用节目制作技术提升整体效果。传统的成像技术主要以摄像机的运动过程为基础,画面上显示播音员是附在背景前的,效果明显失真。采用虚拟演播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按照摄像机实际的位置变化标准,合理分析背景与摄像机运动的步伐,准确分析实际场景与背景之间的准确融合,提升虚拟播音技术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实际的场景进行搭建,按照有效的技术标准进行转换,尽可能的节约大量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提升电视节目的制作效率,确保数字技术虚拟化的合理发展,保证虚拟演播室工作的合理性。

1 数字化虚拟演播工作室的基本原理

数字化虚拟演播室技术以传统的扣像技术为基础,用另一路背景视频图像进行代替,代替视频中的蓝色背景水平。当摄像机位置与焦距发生改变的时候,背景视频的图像就无法有效的随着变化,造成图像缺乏有效的立体感,缺乏有效的真实效果。虚拟演播技术是在传统扣像的前提下,利用三维数字技术进行视频合成。当前的摄像机位置与焦距等数据参数的时候,三维虚拟场景的透视效果与前景保持一致效果。经过合理的扣色处理后,可以实现人物道具与三维虚拟场景完整的结合,构造出逼真的立体感效果。

2 虚拟演播室的核心技术标准

数字化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关键步骤是对可能产生的虚拟背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数字变成,数字转换,实现三维场景的制作,保证背景与成像的同步生成。三维虚拟场景的制作技术,摄像机的跟拍技术是极其关键的。

2.1 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标准

虚拟场景的演播室图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止的。通过利用虚拟场景,按照计算机实际创作的三维标准图像,准确的分析虚拟演播室实际的场景,确定有效建模的标准方式,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准确的分解,形成多边形标准。一般可能是三角形,通过定义轮廓,确定每一个边角的材质,将图像施加在多边形上,从而提升真实场景的虚拟效果。场景中往往包含较多的边和数目。场景较为复杂,对系统的渲染三维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

2.2 摄像技术的跟踪处理

摄像机技术在实际演播节目拍摄过程中,往往需要摄像机与实际的演播位置参数进行动态平衡,其中摄像机的参数往往以ZOOM为主,云动态平台运行参数为YILT,通过描述摄像机实际的空间动态位置,明确实际的参数角度,确定实际参数与摄像机镜头的高度位置,保证实际的链接效果。背景制作的应用往往需要使用参数进行调整,确定实际的虚拟摄像机位置合理性,保证方向位置和镜头参数,提升参数场景位置的变化效果。

2.3 图像合成技术

数字技术的虚拟摄像机与实际的摄像效果是相同的,虚拟背景数量不同。使用两个不同背景的合成器,不同的色键器,控制摄像机的实际像素效果,保证实际虚拟背景信号源的合理性,完成数字信号数据的叠加,实现编辑制作的合理处理。通过计算机对实际的接口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切换摄像机水平,保证实际的切换角度和切换效果。当虚拟摄像机进行切换处理的时候,需要明确实际虚拟背景信号源标准。为了有效地提升叠加效果,按照计算机实际的编辑入口,准确分析实际数据信号的切换状态,保证实际虚拟背景的信号源标注怒,按照上下源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切换处理。当虚拟摄像机需要切换的时候,需要对实际的切换器进行叠加装备,实现图像的合成。

3 虚拟演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相比传统实景演播,虚拟演播更具有大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像,按照虚拟场景进行准确的设计,明确实际可实现的布景水平,对无法实现的场景进行虚拟,降低实景与虚拟景之间的不同,逐步拓宽节目的制作标准和制作空间,充分满足电视观众的艺术效果分析水平。从资源、人力、时间规划角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认识电视观众的艺术效果水平,明确虚拟演播实际可以呈现的目标,降低背景摄像需要花费的成本,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水平,制作出优质的电视节目内容。

虚拟电视演播技术从实际的应用角度分析,大部分电视应用主要以小规模新闻访谈、体育节目预告等栏目为主。受环境大小、灯光位置、演播场地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直接制约实际演播室的技术条件水平。我国只有少数电台采用三维虚拟演播技术进行直播,一般采用大洋、索贝等软件虚拟演播室技术。通过视觉数据信息的准确传递,对虚拟的演播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表达的信息内容,提升视觉感染力效果,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水平,对实际的信息进行传递分析。以虚拟演播的背景,对实际合乎比例的设计、射向移动标准内容、虚拟背景等信息进行准确的变化分析,逐步增加节目制作的动感效果和美感水平,提升人们对于信息接收的要求标准。

4 数字技术应用下实现演播效果的自由性

按照数字技术核心要点内容,准确分析虚拟演播实际的关键步骤。按照实际数字技术的要点,准确的分析实现演播效果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实际虚拟演播节目制作标准,合理的分析适合数字虚拟演播节目制作的应用效果方式,对实际需要直播的演播进行实时跟踪,适宜的制定合理的虚拟演播效果,提升实际现场演播与虚拟演播的同步水平,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演播室实现的自由应用。虚拟演播室的提出不断是数字化技术水平应用的发展,更是演播实际需求的体现。通过虚拟演播技术,逐步提升实际演播效果,方便节目制作的灵活性,降低节目制作的成本。节目制作不在需要根据实际计划安排进行布景设计,而只需要按照实际规划的布景标准,准确的分析实际计算机软件应用,按照实际设备的使用合理范围,准确的分析适合数字虚拟演播的环境,从电脑上进行演播室的设计,明确演播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升演播数字技术的合理性,方便演播室随时取消或改进,提升演播室的灵活性效果。

5 结论

综上所述,虚拟演播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实际计算机发展标准,合理分析有效替换传统演播室的方法,逐步降低实际的成本,控制数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不断完善有效可替换的技术方式,降低演播室制作的成本,提高演播室的灵活性,不断完善用户对于演播室水平的使用体会分析。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系统技术标准的应用方式,不断提升最大化优势建设,达到虚拟演播系统和计算机的理想设计效果。在虚拟演播室中寻找适合的工作节奏,分析对节目制作工作人员的新技术要求,从虚拟场景的设计、制作、演播灯光的布景、摄像机的操作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明确实际不同演播室的技术需求,设计合理的虚拟演播设计标准,制作符合实际演播室应用标准又具有良好灵活效果的演播室,提升演播拍摄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充分认识计算机三维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利用数字技术完成虚拟演播的效果,这是未来演播室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顾名思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它改变了密集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会计电算化就是最好的体现。会计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是在管理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分析

会计电算化通俗的说就是在会计工作当中以计算机技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企业电算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应由的管理岗位

当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人员无非是算算数字的工作,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入。在会计电算化认知上也是简单的认为,有部电脑就可以了。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更不可能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电算化操作管理操作流程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电算化管理当中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电算化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另外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当中,缺乏应由的审计管理工作,致使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电算化背景下安全问题突出

在企业电算化管理过程当中很多公司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进行有效的密码管理。另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互联网运作当中还存在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部分企业针对这些问题认知不足,会计电算化管理存在安全漏洞。

三、加强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措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的系列文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战略地位,加大电算化的投入,提高电算化管理水平。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要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岗位。如电算主管岗、电算维护岗、电算维护岗、审核记账岗。如电算主管岗是由财务管理总部设立,负责公司会计电算化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公司财务用计算机的使用及财务软件的运行;对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及管理;协调、督促财会人员的电算化工作,完善公司的电算化制度。

(二)完善电算化操作流程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保障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高效进行。在实际工作当中电算维护员每天到岗后,首先检查服务器是否正常开启,检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是否正常运行,为其他工作做好准备;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填制记账凭证,并打印机制记账凭证,同时签名或盖章确认;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在打印出的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确认,并立即对机内对应记账凭证执行“审核”操作。审核人员将已审收(付)款凭证交给出纳;每天工作结束后,电算维护员可依据工作情况选择是否关闭服务器,如要关机应提前通知电算主管,由电算主管通知各在线操作人员,各在线操作人员退出后方能关闭服务器。

(三)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提高电算化安全管理力度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算化有序进行。在实际管理当中内部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财务软件日常操作维护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电算维护员应及时解决。如不能排除,应立即报告电算主管并联系财务软件供应商予以指导或现场处理。操作人员必须以“命名用户方式”登录财务软件系统,操作人员的密码由操作人员自己拟定。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密码必须严格保密,泄漏密码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对财务软件的修改、版本升级等程序维护由财务软件供应商负责,电算主管及电算维护员应与软件供应商进行联系,及时得到新版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系统客户端以VPN方式通过防火墙管理。客户端的防火墙证书及密钥由信息技术中心统一发放,防火墙证书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各单位电算维护员必须妥善保管信息技术中心下发的各类证书和密钥。如因保管不善,导致泄密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岗位不健全;电算化操作流程不规范;安全问题突出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重视力度;完善操作流程;提高完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