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6 10:29:05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

1.1.1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笔者于2014年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贵阳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一,高层次人才依然十分紧缺。27家企业共有员工2375人中,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人,省、市科技创新人才7人,博士23人,高级职称114人。第二,中级专业技术员、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以及懂市场的营销专员严重不足。第三,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仅2013-2014年,27家企业人才外流79人,其中研发人员外流共49人。

1.1.2科技创新资金严重不足。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少;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面窄、经费少;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来源渠道单一;金融、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心不足。

1.1.3科技创新信息渠道不畅。工信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以及各开发区管委会等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服务部门。中小企业要从众多的部门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较为困难。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国家、省市出台科技创新政策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仅7.7%,“比较了解”的占30.8%,“基本了解”的占53.8%,有7.7%的“不了解”。

1.1.4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较少;企业对员工从事科技创新的激励不重视。调查的27家企业中,获得“科技成果奖”的占了50%,获得“收益分红”和“岗位技能工资”的占45%,获得“科技项目承包奖励”的占20%,采用“技术入股奖励”不到10%,没有任何激励措施的企业占11%。

1.1.5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中小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难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没有申请商标、专利或版权等;核心人员流动,导致核心技术流失;维权周期长,成本高。1.1.6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第一,政策受益面相对较小。调研数据显示,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上,27家企业中仅11家享受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的措施上,27家企业仅15家获“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支持,6家获“减免部分税款”支持,2家获“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第二,科技人才后续服务力度小。27家企业仅7家获“技术经纪人培训、咨询服务”,有4家获“引进外地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有1家获“科技人才评估服务”,有11家企业没有得到任何服务;第三,由于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较多,在具体执行时存在职能部门推诿,不落实现象。

1.1.7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仅有《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绩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1.2主要原因

1.2.1政府层面的原因。①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依然存在,如存在定指标,下任务的现象,在人才引进政策上“重引进、轻服务”、“重外地人才、轻本地人才”,在技术创新项目资助上的不平等性,均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②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协调功能弱。政府的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部门间各自为政、政府的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③政府制定政策的缺位。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上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比较注重高端人才引进,而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大量中、初级人才。企业急需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熟练工却得不到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

1.2.2企业层面的原因。①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对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达不到其期望的待遇,同时,企业给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不足,福利待遇没有跟上,员工稳定性较差,使企业科技研发缺乏核心领军人物,团队研发能力较弱。加上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以及激励机制对调动员工工作效率的作用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手段单一。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相对较少;政府、高校、研究所的研发机构相互独立,资源共享少;产学研合作不到位,即使实施了产学研项目,很多企业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时舍近求远,缺乏与本地高校的合作,产学研的成本较高,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限。③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第一,现行政策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具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第二,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远不及对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第三,银行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信心以及长期以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歧视,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比贷款给大型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第四,政府虽有科技创新基金,但是,有限的创新基金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④中小企业维权意识弱。中小企业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较弱。企业的科技创新往往依赖某几个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核心人员离开企业,技术就会流失,企业的研发就没有保障;多数中小企业因对专利、商标的申报时间、费用和申报流程不熟悉而选择放弃;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不少企业也因为高额的维权成本放弃维权。

2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2.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2.1.1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市(区)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院士、长江学者、入选者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制定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中小企业人才库,档案由人才市场免费保管,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考生须重新择业。

2.1.2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或自主创业。②制定人才绿卡服务计划。在保障人才绿卡持有人获得相应待遇的同时,制定人才绿卡持有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要求取得人才绿卡的高级人才必须到中小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或管理指导工作,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其评职和晋级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配合贵州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2.1.3借助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借助市属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申报SIYB创业培训基地,既可将市属高校学生纳入GYB、SYB培训范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SYB培训。

2.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2.2.1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中小企业地方债券发行及管理条例,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地方债券。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贵阳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2.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2.2.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在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2.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3.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2.3.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部级综合孵化器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部级行业孵化器贵阳火炬软件园、省级综合孵化器贵阳科技大厦、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2.3.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011、061、083三大民基地优势,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2.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2.4.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2.4.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2.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2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代对先进的高科技成果的需求,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良好契机,这些企业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示了其强大生命力。这些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进一步激发了研究院所、高校等技术雄厚科研单位的研究热情。当前,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并将持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我国为了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颁布了很多政策,目的就是为这些企业构建起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系统。现阶段正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各项有关政策对此均有倾斜性优惠,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转型,逐步走向正轨。然而,我国的经济体制自身还尚存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维持稳定和协调性,各家企业的成长也有缺陷,进度缓慢,转型质量上也是良莠不齐。有些企业不能依法运营,缺乏诚信意识,市场行为也不是十分规范,这种种问题都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再者,当今全球的科技与经济环境也要求国家要走创新之路,企业要有自主创造力,这样才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由“制造”转为“创造”的梦想。不过,当前的企业创造力还极大地有赖于科技竞争力。所以,要想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的科技竞争实力入手,使其获得极大提升才是解决之道。

企业科技竞争实力的增强,依赖于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必须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关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陈莉敏从规模、合作、竞争的角度,对创新企业孵化器集群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进入孵化器集群的条件,即合理增加合并经济和约束成本、有效降低竞争成本[1]。毕克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财政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的现状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包括财税、金融、政策法律、技术以及社会化等组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2]。薛瑞飞阐述了安徽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优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从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的角度具体分析优化方法,选取部分上市公司数据作对比分析,构建了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框架,最后得出针对安徽省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具体建议[3]。刘小兵从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创新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长沙市对于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以调整和完善并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业服务为目标,通过增加扶持内容,提供多种形势的活动平台,为引进人才创造有力条件[4]。何如喜在分析知识服务在企业孵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更好地做好企业孵化器的知识服务能力的建设问题[5]。高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而提出了该地区孵化器效率改进的方向及对策。其研究表明,陕西省企业孵化器的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各孵化器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对其规模效率的改进上[6]。

针对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国外明显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研究成果,仅仅局限于初级的理论层面,难以有效指导实践,而国外的研究,早已跨越理论阶段转向实践,而且已经指导并完成了许多成功的具体案例。我国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都由政府投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创新服务的市场化发展。如何快速把科技创新服务推向市场,是国内的专家和各级政府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把科技创新服务真正推向市场,科技创新服务才能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本文将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出发,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办法,并提出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建设迅速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实体存在形式多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咨询与评估机构、创新型企业孵化园以及技术交易中心为主。

从武汉东湖科技服务中心的建立到现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迅速成长,通过这些科技孵化器,为我国孕育并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企业和优秀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焕发了蓬勃的生机。据201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共有各类孵化器1700余家,在近7000万平方米的“孵化场”中,在孵企业数量高达7.8万家,通过孵化培育,现从孵化器成长起来的企业达到5.2万家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各类孵化器集群,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它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不断涌现,我国的科技强国之梦正逐渐变成现实。

2011年,科技部开始着手实施火炬创新工程,就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为科技服务体系打开了三横三纵的工作新思路,纵向以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为三条工作主线,横向以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型企业并购市场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国家层面的三大资源集成平台。另外,为了加强服务体系的规范性,对其构建目标、中心责任以及工作环节作了进一步明确,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试点工程建设指引条例,遴选出的25家试点区域进行“自上而下”的个性化咨询与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着力落实科技体制转变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加速科技创新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

武汉市的“黄金十条”构建起了许多科技服务承载机构单位,例如各类研究室、技术开发中心、转移中心、创新平台等等;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理委员会等单位都同时开始创建面向全世界的技术转移汇集区,旨在构筑起一个全国范围的技术转接与合作枢纽站[7];天津市也开始着手建设科技服务工程,将创新工作全方位铺开,逐级落实到每一层面上;西安市通过科技大市场的打造,构建起可以统筹技术资源的服务性平台,建设起科技服务行业的示范型基地;成都也在高新区范围内筹建了“1233”项目(即一个中心:进行人才招纳和技术孵育;二个保障:政策和服务;三个支撑: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以及科技金融;三个阶段:企业的起步期、发展期以及成熟壮大期),服务体系建设秉持“四大观”,也就是大的人才观、平台观、孵化器观以及服务观[8];深圳市将深港科技服务基地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载体,站在全球视角来强化与不同国家间的技术协作关系,重点是放在人才和机构的培育,在行业标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以推动措施,全力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行业。

虽然我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快,但远远赶不上创新科技型企业全新需求的增长速率,因此我国应向欧美等国家多多取经,力争在较短、较快的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尚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服务体系模式较为模糊。国外成熟的创新服务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和民营两种形式。公共体系由政府力量来推动和支持,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开展日常工作;民营体系则由民间力量为主导,通过市场来推动,同样成立类似的工作机构,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整体,共同致力于搞好创新服务。我国的创新服务体系,仅仅相当于国外的公共体系,政府主导行为明显,而民营体系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中介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行业要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必须开发和拓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从而满足各级各类企业的不同需求。西方国家的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一般随着创新企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如美国有研究中心、英国有咨询服务中心、法国有项目支持中心等等。我国目前的中介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仅仅能够满足创新企业的基础性要求,而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大范围的帮助,这种现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创新企业的发展要求。

3.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服务体系在资源的调配上依旧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投放市场的禁锢较多,也未能完全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模式,社会信用评级机制建设还不完善,信息的管理与标准化程度都还比较低。科技服务机构,实则是知识产业的承载者,但目前的情况是它和许多其他贸易中介机构的权责界限模糊不清,其在进入市场、资质许可以及管理等方面也被视同一般的商业企业,行业特征未能得到彰显,也没有特别的实施规则使其可以享受高新企业的政策性优惠。

4.创新创业服务的管理团队缺乏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所需要的从业者不仅要掌握技术,还要对市场有一定的熟识度,不仅要知晓管理知识,更要能懂相关法律,应当是一类复合型高级人才。但当前形势下,已有的服务机构规模都不大,专业化层次也不高,很难招纳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市场环境中,没有较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必然会让这类机构的服务水平下降,服务项目有限,服务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没有专业的服务能力,就不能满足各类客户的所有需要,无法得到社会和各家企业的首肯。

5.外部融资困难。当前,科技服务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因为目前形势下,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很窄,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大范围的投资市场,他们所指望的唯一融资途径就是从金融机构贷款。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市场估值都比较小,无法获得充足的资产抵押,也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所以要想取得金融机构贷款也是困难重重。

三、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来自于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一点正逐渐为全社会所重视,要通过政策法律的强化来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和促进,对现有的服务资源调整并整合,尽快建成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系统化的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科技与经济同步进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成,同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等。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服务质量,逐渐完善服务体系所需的内部支撑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让我国的中小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涉及影响或制约其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持,培育现代企业自主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量,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具有明确指向的扶持科技的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基础设施或基地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等等。

配合自主创新创业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国家为了尽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实施,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政策法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并对企业创新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推进我国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借助于这个运行机制,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才能练好内功、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客体和服务方式等几个方面。服务主体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管理团队。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仅应具有管理不动产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应能够具备对技术成果市场进行有效分析和正确判断的能力以及为企业的发展进行多渠道融资的能力和与当地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并能与当地大学保持经常的联系,等等。

服务客体主要涉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核心对象的中小企业,其关键是对其服务企业的选择。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按照自身的目的来确立选择其服务企业的标准,并实施严格的接纳步骤。成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般都指定了较严格的选择其服务企业的标准,并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金融分析、项目评估或商业分析、创业者综合评估等多方面的步骤和方法,对其进行总体的评定,最终确定合适的对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切实根据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展阶段指定的接纳标准,建立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维护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共享空间和设施、共享服务、政府扶持等方面都属于服务方式的内容,任何一个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为企业的生长发育提供服务的物理空间,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物理空间可以分为三大块,即办公场地、生产场地和共享的服务空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为其服务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不仅要为其服务企业提供硬件设施,也要为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同时,在融资、中介、培训和咨询等方面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便利。

(三)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的知识服务系统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利用社会网络营造公平、公正的服务平台,从而完成企业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建立的起始阶段缺乏健全的体制,主要体现在体制的单一性比较突出,基于此,有关政府将其定位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它可以依靠政府,并借助政府的力量和支持来有效地处理企业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在各种文件和条文中都没有正式涉及到这个概念,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是介于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间的,社会上的一些创新服务体系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但由于它被定性为事业单位,并受事业单位有关制度的制约和限制,所以它的服务功能就要受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其服务效应的发挥。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无论采取何种运作模式,都要以运作模式能够加强其服务功能为宗旨,所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采取何种运作模式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服务功能的效果。具体来说,其服务功能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其内部服务平台完善的程度如何和服务水平如何,二是观察其服务的效果,即为社会培养出了多少个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毕业企业的档次如何,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只有将政府、创新创业服务和创业企业三方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创新的、良性互动的三赢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才可能使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满勃勃生机,并以新的活力健康向前发展。

共享服务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进行其服务企业满意度调查和知识需求调查,提出用知识作为服务的主要载体,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知识服务模式[9]。在这种服务模式下,为需要提供服务的企业做好信息的收集、市场业务的开拓、灵活融资、企业管理咨询等服务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业务体系。

(四)明确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取向

要想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须确定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取向,如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发展、网络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就离不开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为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加强国家政策的系统扶持与引导

1.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创业需要比较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以强大的财税支持作后盾,为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够正常顺利开展。在财政政策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智力及资金支持,设立各种财政计划和财政基金。在税收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投资风险。

2.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任何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为了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正常顺利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功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3.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支持。前文已经提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能真正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最根本的还是政策法律的支持,脱离了政策法律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就很难实现。因此,法律政策的支持对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4.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和政策法律支持是坚强后盾,技术支持则是中小企业项目研发中的中坚力量,它决定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命运,一个企业,脱离了技术的支持,就会很快被市场所淘汰。企业要适应新的科技环境,就应敢于大胆地进行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努力创造一流的技术水平。

5.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社会化支持。社会化服务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了自主创新管理能力的桥梁,其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能力。

(二)完善科技服务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规划和服务能力。探索国民经济增长对于科技服务产业的需求所在,提炼相关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掌握规律,科学制定规划措施;适应创新性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要求,强化高新产业孵化能力,着力推动企业转型、产能空间重配,强化人才及其他要素的开发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2.强化政策创新和制度建设力度。在政策创新方面,可以从动力、能力以及效率方面的强化上入手,结合市场需求的带动作用来共同开展。要让科技创新服务型机构都能感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享受到高新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交易印花税政策,对个人所得税实施减免,发放公共服务项目的政策性补贴,对服务的流程和规范加以完善,加速信用等级评估,等等。

3.激活对科技服务的社会需求。明晰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引进专业性强、服务技能高的相关社会组织,跟政府一起对各类服务事项加以监管。大力支持服务型企业的业务领域拓展,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在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政务服务项目外包,建设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智慧型城市,各种服务项目实施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等。打造一个过硬的科技服务品牌,并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宣传,以强化社会对此产业的认知程度,推动信息化服务、业务与知识流程的外包进程,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的迫切需要。

4.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努力吸引并催生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公共市场化服务的大力前行。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所需,促进事业单位体制下的科技服务机构加快改制,以尽快迈入企业管理模式,大力扶持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转移及服务中心的市场化运营,对于服务机构给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性服务项目,可以以政府购买的形式进行财政补助。

(三)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及高端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构建企业诚信评级体系。现代企业的创业之路,往往源自融资,因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应该大力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创技术型企业提供坚强的融资后盾。要充分利用这些科技型企业的优势,用知识产权、股权等作为质押,来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再加上担保融资和贸易融资,积极拓展各种融资渠道,努力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另外,还要完善区域投资环境,引入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诚信体系评级的服务项目,提高信用评级的服务水平,构筑诚信等级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立起信用等级的奖惩机制,助力企业自身信用监管的体制建设。对企业的融资途径要大力拓展,促进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以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

2.要积极围绕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来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明确服务机构运作的方向,把过去向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转向积极参与这些企业的运作,积极为创新企业出谋划策,努力挖掘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新技术项目,做好融资和引资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大力进行融资,通过宣传发动和包装,充分利用置换资产、转让股权、吸引风险投资等灵活的方式,从而为创新企业的发展谋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创新型企业市场化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4

[参考文献]

[1]陈莉敏.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5.

[2]毕克新,李 莹,陈 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及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4):70-76.

[3]薛瑞飞.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机制优化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5.

[4]刘小兵.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171-180.

[5]何如喜.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孵化器竞争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7):187-190.

[6]高 强.基于DEA方法的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效率评价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57-56.

[7]杨文利.科技部与北京联手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6-06-13(B).

[8]王 磊,王 淼.部级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成都高新区为例[J].城市,2009(6):50-52.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5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效率;信息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换和销售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Roberts(1999)在回答创新的重要性时说,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高风险的,其中创新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1信息的经济效用分析

信息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同时伴随着信息效率。信息效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效率。二是使用者对于可获得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效率(E)等于实际平均信息量与最大平均信息量之比。其中E在0与1之间,假定市场最大平均信息量不变,E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际平均信息量,E越大,说明使用者拥有的信息越多,使用水平越高。竞争越有优势。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信息越多,若能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创新信息,它的风险就越小,竞争也越有优势。

1.2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今天竞争的环境里。有效地共同享有信息是成功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要特别重视信息的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关系图(见图1)。

根据图1:纵轴R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横轴表示信息效率。曲线A表示,从长期来看,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的收益,更要重视创新,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曲线B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获取有效创新信息与有效利用信息,可以提高创新收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即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充分处理获取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提高创新决策水平及其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一旦商业化,则收益会增加,同时信息获取也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的进步,降低其他开支。

技术创新的效果与信息效率(E)息息相关,E可以作为经济控制参数,也可以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参数,资源配置的最优本身意味着最优信息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工作绩效。因此,创新收益(绩效)大小与创新者创新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2.1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信息的支持

创新能力不仅指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包括团队(或组织)的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一般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不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如需要经常沟通信息、方法、经验,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优秀创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方向把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主动搜寻、分析研究及其处理加工相关信息。还需要通过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来实现。

1.2.2有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最优本身意味最优信息效率,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有效信息来支持。创新的资源不仅指本企业拥有的资源,还包括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企业间的充分合作,创新组织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充分识别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相关利益者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集成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才能使创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改变,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该协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理论说明信息系统对内可以改进经营和管理工作,提高决策水平:对外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独自完成技术创新和实现预期目标,必须与其他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发生联系,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从而获得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冯・希普(Erie Von Hippel)等人的研究表明:产品用户、产品制造商以及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都是重要的创新源。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来源中,40%多一点的信息来源于参观本地市场、参观其他相关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交流,可见与相关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流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识别

影响创新信息的因素是多维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唐纳德・马奎斯认为影响公司创新思想的产生并导致答案出现的关键信息来源大部分出自公司内部。实际上外部环境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信息的重要来源:

2.1 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

消费者需求偏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人的需求偏好具有内隐性,只有在具体的消费中才能看出来,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不容易把握的,也不能完全了解,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者喜欢,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创新出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求偏好,同时要研究新产品的未来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短,进入和退出市场速度都很快,创新者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了解呈现很大的不对称性。

2.2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内容和

发展前景受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变化的影响。“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等,这些大的方针、政策引导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了重点产业发展速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契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市场化成功率很低,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应该有稳定的相关政策,但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形势多变性,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如一些地区的局部动荡会影响整个国家(世界)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

2.3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产业结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都是很难全面了解,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多因素的,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影响,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同样供给和国际贸易也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变化。

信息风险不仅来源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且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不完全了解,根据波特(M.E.Porter)五种竞争力模型理论: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竞争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业面临着行业性竞争,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程度不相同,其创新的风险状况和出现概率也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很难全面了解、准确预测。

2.4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一般是渐进的,但有时会产生突变,并且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准确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若能科学地预测引领未来需求的技术,快速地跟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商机。获得“2005创新数字生活最时尚产品奖”的海尔流媒体电视,就是海尔彩电凭借网络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流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以及国际化品牌的影响力冲破层层壁垒,最终顺利进入日本、韩国市场,是中国彩电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生命力,但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使用效率。

2.5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部分风险因素是定性的,难以衡量,且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成本和市场转化率更是难以估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估能力总体比大企业低、主观性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及其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估计与实际之间可能差距很大。这种难以准确的估算是技术创新意外的损失原因之一,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之一。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科技型种小企业创新风险受多种因素(政治、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等)的影响,其中信息短缺是影响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保证多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降低创新风险。

3.1 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化成为大企业控制市场的手段,当信息化成为市场准人的一个方面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成为他们生存的首要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风险很高,如何把高风险转化为高回报是它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创新的收益与信息效率的正相关性,虽然其他因素对创新的风险也有防范作用,但与信息相比,在强度和持续性上差了很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特别重视信息的作用。重视信息,不是不考虑信息风险大小,而是研究一种合理投入和获取方式。比如,通过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渠道来获取创新信息,这种渠道成本低,很有效。

企业对信息获取的重视,不是要弱化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发挥政府的辅助功能作用。

3.2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

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德鲁克所说: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已经变为信息和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信息支持,信息可以催化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商业化快速实现,经济信息和市场信号能够消除或减少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自身收益,但错误信息也可能给创新造成很大损失。

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减少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创新者的决策方案更科学。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市场分割、信息传播系统和人类的“有限理性”因素的限制,因此人们有交易信息的可能和必要,创新者所需的信息并不能被免费无偿获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都需要付出成本,由使用创新信息给创新带来新的收益与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之间的偏差,它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如图1所示:假设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是C,应用信息资源 给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为 若 ,表示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大于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越大,信息风险越大;若 ,表示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 越小,信息风险小; ,则获取、使用信息成本等于由于利用信息带来增加的创新收益。

创新的收益大小来源与对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水平有关,从信息资源处理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基于信息过程分析、利用来研究创新商业化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决策要客观评估信息成本C和由于使用信息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竞争战略,科学地分析、控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

3.3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果不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那就导致低信息效率使用,不能有效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获取的信息有效利用,企业运作是一个整体,一些简单的信息在企业里按照传统形式流动,对预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高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是不明显的。因此,企业要把信息收集、处理和流通与业务部门流程整合结合起来,探索一种高信息效率和新业务运作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可能要付出高成本,但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并会产生明显的增长效益。

3.4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系统。风险就是由于这个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了系统的人、财、物及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从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预警系统应对企业各种类型的风险提供警示。比如该体系中可以建立一个子系统以进行技术创新预警,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警示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对超常规的技术创新风险起到预警或者预报的作用,早做防范工作。

预警系统的建立应该结合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的不同风险特点进行信息预报,有针对性地预防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6

科技政策的不匹配及缺乏科技政策实施监督机制和执行反馈机制,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不高、政策无法及时修缮和完善等现象。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和信息公布的渠道不通畅,许多政策是少数人掌握,一方面政府有文件规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得知相关的政策,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的有效指导。

2、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既是技术成果的交换场所,也是技术成果交换关系的综合。缺乏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应该给企业提供技术需求、成果、企业合作等信息,为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信息支持。政府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的信息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无法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三大研发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缺位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外部信息的不及时和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结构简单,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补贴、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方面。大多数的企业资金来源的主体是自筹资金。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风险投资,企业无法获取科技创新充足的资金,也无法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性高,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要求,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素和主要依托。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普遍问题,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尤为严重。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性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方面的影响,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又缺乏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激励乎段,使这些企业吸收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1、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让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方面的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面的法律保护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让政府的政策制度能够传递到企业。

2、强化和完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政府建立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提供网络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涉及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3、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协调好银企关系,加大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集合性债权融资方式,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另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另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4、人才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根本,政府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政策,针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缺口,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应该出台更有力、更务实的实施办法。设置一些激励政策比如成果转化、奖金提成等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快对企业管理者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管理素质。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7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界纷纷响应,一年来的实践证实,“互联网+”成为了新经济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借助于 “互联网+”重塑科技创新模式,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高其创新效率及创新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及实践意义。

1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

“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外理论及实践证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和机制优势,且表现出比大型企业更高的效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取得相当进展,但还很不够,仍有面临诸多困境,存在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1]。分析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盲目风险大、创新效率低、创新成本高等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根源来自于如下因素。

1.1 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自主研发创新不够

根据科技部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 500 人以内,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大于 30%,R&D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2]。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学历层次及研发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在研发能力上由于缺乏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大部分自主研发原始创新不足,较多采用购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导致依赖相同“技术源”,缺乏自身产品特色;另外企业通过购买或模仿技术的二次创新虽然也可以实现企业短期内的继续发展属于“短平快”项目,但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创新合作缺乏,所研发的产品有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低,属于低水平、低档次的创新,很难产生附加值高的产品创新。

1.2 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资金来源中,自筹、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大约分别占83%、8%和9%左右[3],可见自筹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竞争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真正自主开发新产品时,由于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立项到产业化规模生产至少需5-6年的时间。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资金的缺少导致研发进展缓慢,产业化成功率低,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路径漫长进展缓慢甚至夭折,从而使创新风险加大,创新成本高,创新效率低。因此,融资环境支持和服务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庞大障碍。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弱势群体”。

1.3 政府支持服务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挤出效应明显

政府的科技政策、支持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明显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刺激、促进作用[4]-[5]。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制订的科技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仍有很多待完善健全之处,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补助问题,扶持和保护问题;加上各中介服务机构彼此独立行事,研发、咨询管理跟踪服务不到位,分工协作不力;同时由于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不到位,专利侵权和违法行为查处不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及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一是与垄断企业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因创新保护不足导致的仿制型、假冒伪劣型市场挤占,不正当竞争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挤出效应明显,研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收创新成本艰难,很难发挥效益。

2 “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广泛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6]。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及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中介科技组织、社会大众、供需两端、企业之间等等实现快速的联合融合、连接链接,从环境政策、市场机制、创新激励、金融服务支持等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培育新的创新驱动要素,“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2.1 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Gassmann提出开放式创新包括了全球化创新、外包研发、早期供应商集成、用户创新、外部商业化和技术的应用[7]。Boudreau等认为大众成为创新伙伴,谁在公司创新工具箱中排除大众,谁将失去机会[8]。“互联网+”使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再进行封闭式“单打独斗”,创新征程里必然打开了360°全域门户,大大提高创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同时由于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创新的复杂性及难度已经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提供完备的开发方案,“互联网+”的非封闭式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可以实现这种复杂性高难度创新,并同时大大减低创新的盲目性。

2.2 系统创新结构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重塑系统创新结构,融合各类资源,使其创新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技术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其有一套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9]。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获得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结构的虚拟化、平台化、网络化、协同化,改变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系统风险,实现企业快速跳跃式弹性发展。

2.3 信息流动通畅,目标清晰扶持支持服务精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势单力薄,资产少规模小、管理规范性弱,需要多样性+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支持,如政府优惠政策性指导扶持、中介机构技术咨询培训与信息交流支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支持等。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流动通畅,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性体系目标清晰扶持、服务精准;同时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形成大众化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社会公众变为大众投资人。集中了更多力量的支持支撑,驱动要素的多元化协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意愿强动力足,有力地实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3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构建

基于前面分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元驱动联合式创新模式,把企业与社会、与行业、与客户、与金融、与政府、与科研院校、与中介科技组织、与大众等多元融合,让各方力量、各方智慧、各方资金都参与进来,匹配适度、聚集协同、功能齐全,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各方多元进行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外多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如图1。

3.1 内生无边界创新核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依然是企业自身。企业是创新的核是创新的内生变量。核本身要过硬,必须有:(1)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企业家队伍、坚忍不拔的斗志、敢于创新、开放共享包容的科研团队;(2)要建立科学高效过程控制运行,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紧密结合全程受控;组织结构使用高效创新的矩阵结构,全员创新,成立跨部门创新小组;(3)采用逆思维研发流程,即借助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精准挖掘客户需求价值,从市场上获取企业的“创新源”,而后立项研发,同时在研发过程中要时时紧盯市场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发方案;(4)要杜绝封闭式研

发、避免创新“孤岛”,借助“互联网+”巧用“分包”战术,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弥补企业自身存在的人才、资金等短板,加快创新进度,提高研发效率。

总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自身核要过硬,它是创新发展的灵魂,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精准挖掘创新方向,巧用“分包”战术,弥补自身短板,深度融合、链接外部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成为外部资源整合器、方向跟踪器,唯此而开启的创新触发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避免创新盲动,降低创新风险。

3.2 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

“互联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的“核爆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3.2.1 “互联网+”宏观政策服务圈。主体是政府,功能是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整体思路,统一规划设计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充分重视“互联网+”效应,引领和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科技创新”系统工程。该政策圈有多元包括:(1)创新政策扶持元。包括促进创新政策、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减少环节,简化手续。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加大在科技计划支持,政府采购中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政策的互相协调,政策程序的透明性;(2)法规保护监督元。加强法规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公共基础设施

元。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子元。规范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加大服务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性共性技术支持能力。

3.2.2 “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借助于“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要动态跟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动向跟踪评估。该支持圈有多元包括:(1)金融支持服务元。金融机构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产学研联合等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改善。提供出口信贷、信贷担保等。(2)资本基金支持元。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资本市场及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上市融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3)信用监督评估元。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信用评估、信用监督、信用奖惩机制,维护金融信用。

3.2.3 “互联网+”横纵集群创合圈。借助于“互联网+”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群以及由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还包括与大企业的专业分工协作群,从横向到纵向,从智力协作、科技人才培养、企业间的集群创合,改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创新效率低的客观不足,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创新发展。(1)高校、科研院所横向群元。可以接收委托研究,进行技术转让,可以培训、培养企业科技人才。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分析企业的创新需求,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提供急需的智力支持。(2)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元即销供垂直群元。集群内的企业信息集聚效益,可以降低信息搜集分析成本,同时集群内的竞争又会促进作为集群单元的企业不断技术创新。(3)大企业专业分工协作群元。大企业灵活性和柔性相对差,为了摆脱“大而全”体制束缚,与中小企业展开社会分工与协作;而中小企业需要依托大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改变技术力量薄弱的缺陷,因此形成了分工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4 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圈元驱动方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实现内核与外圈元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摆脱创新困境,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为国家实施创新战略驱动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曹悦,郭小敏,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6(2):87-90.

[2]汤颖梅,李福来,王怀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11-13.

[3]唐雯,陈爱祖,饶倩.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

[4]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5]Mayer H. Catching up:The role of state science andtechnology policy in open innovation[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0,3(24):195-209.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8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将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整体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9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 

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了该时期企业制度创新的热点。以联想为例,中科院早在1993年就同意按中科院(及计算所)65%、联想职工按35 %分红,建立职工分红股制度,后来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基础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营销创市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例如,该时期的联想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联想抢占市场地位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  

  成熟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其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这是该类企业从快速发展走向衰亡或得到新生(蜕变)的过渡阶段。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该时期联想在管理上采取了“舰队模式”,以前的业务部门按产品区分组成了事业部,事业部都要自己制定经营计划,自己负责生产、科研,自己制定产品价格、建立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年底根据销售业绩,自己制定奖金分配方案等。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譬如,1997、1998年度联想又进行了大陆、香港集团一体化整合。整合后,公司总部只把握主要事业部的战略方向,充分授权,形成既高效统一 (尤其是资金统一运作 ),各事业部又有很大权限,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体制结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些细分市场,加大其发展空间。1996年2月,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市场份额也由以前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  

  

蜕变期或衰退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直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从技术创新看,由于这一阶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第二个初创期,如同前面所述,该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突破性的。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手段及方式等都要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的管理创新是突破性的。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制度创新显得异常重要, 

因为蜕变转型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模式、战略方向的转变和各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因而该时期企业选择突破性的制度创新策略。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客户和市场会发生改变,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开辟新市场。但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参考资料:  

1.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袁建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0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与Web2.0等,将有助于科技园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科技园的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创新服务方法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方法是在需求驱动和技术拉动的背景下提出的。首先是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人手少、许多与创新项目相关的工作不熟悉,如果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不仅没有这方面的精力,效果和效率也不好。因此,迫切需要来自外部的服务。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服务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方法主要是:

主动式科技服务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不知道需要哪些服务有助于提高其创新的成功率,提不出服务需求,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服务。例如,产品开发前需要进行专利查询和分析,确定有否“专利陷阱”;产品开发后,需要进行专利布局,防止竞争对手进行“专利包围”,使研发成果难以市场化。

主动式科技服务能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利用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企业信息,及时发现企业需求,发出有针对性的主动服务询单;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科技服务机构的主动服务询单,进行比较,选择最合适的服务和服务机构;科技园的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种数据库是主动式科技服务的基础。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主动式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方法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规范管理比较陌生。零散、碎片化的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急需,但带来的问题是这种服务往往没有顾及项目的总体需求,视野比较狭窄,会有顾此失彼的问题。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面向科技项目从申请准备到验收后的推广的全过程,提供的是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的、连续不断的、环环相扣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取得整体最佳效果,如图2所示。其特点是:围绕科研项目提供整体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申请概率、项目完成质量;通过服务,使企业的科技人员在实战中学习和掌握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开展方法。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需要众多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因此,需要对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评价、选择和组合。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是科技服务机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自己长期、全面服务的对象,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收入与服务对象未来成长的收益关联。科技服务机构随着服务的深入,不断帮助企业发现其未知的需求,解决企业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并逐步实现。企业成长过程如图3所示。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是一种深度全面的服务,其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更能提供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贴心服务;将企业的服务效益与企业的成长效益结合起来,更能体现科技服务的长期效益的特征;有助于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方法

面对成百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对企业从项目申请到知识产权保护,从财务分析到技术咨询等各种科技服务,一家服务机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需要联合许多服务机构一起为企业服务,这就形成“大众为大众”的服务模式。该方法的关键是服务机构质量的评价、服务机构与企业服务需求的匹配、多家服务机构的服务组合等。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分工协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基于服务平台的用户评价,对服务机构质量进行监督;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服务机构与企业服务需求的匹配,使企业得到高度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利用任务众包协作方式进行科技服务和创新。这里的科技服务机构还可以是科技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还包括科技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服务。

创新服务平台

上述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方法需要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与Web2.0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三大部分:科技园基础设施服务子平台、科技园企业运营服务子平台、科技园企业创新服务子平台。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的技术路线

通过科技园基础设施服务,在保障企业基本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如是否经常租赁会议室、能耗和水耗高否,进出是否很频繁等,还可以通过停车管理等了解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情况等。

通过科技园企业运营服务,在保障企业运营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如仓储与物流、采购、融资等情况,并可对企业能力进行评价。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

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了该时期企业制度创新的热点。以联想为例,中科院早在1993年就同意按中科院(及计算所)65%、联想职工按35 %分红,建立职工分红股制度,后来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基础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营销创市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例如,该时期的联想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联想抢占市场地位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

成熟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其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这是该类企业从快速发展走向衰亡或得到新生(蜕变)的过渡阶段。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该时期联想在管理上采取了“舰队模式”,以前的业务部门按产品区分组成了事业部,事业部都要自己制定经营计划,自己负责生产、科研,自己制定产品价格、建立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年底根据销售业绩,自己制定奖金分配方案等。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譬如,1997、1998年度联想又进行了大陆、香港集团一体化整合。整合后,公司总部只把握主要事业部的战略方向,充分授权,形成既高效统一 (尤其是资金统一运作 ),各事业部又有很大权限,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体制结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些细分市场,加大其发展空间。1996年2月,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市场份额也由以前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

蜕变期或衰退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直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从技术创新看,由于这一阶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第二个初创期,如同前面所述,该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突破性的。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手段及方式等都要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的管理创新是突破性的。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制度创新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蜕变转型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模式、战略方向的转变和各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因而该时期企业选择突破性的制度创新策略。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客户和市场会发生改变,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开辟新市场。但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参考资料:

1.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袁建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2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在管理思想方面,由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技术人员出身,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训练,因而不太精通经营管理之道;加上这类企业受规模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外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主要靠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曾经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和获得公平的经营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而纷纷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成产权不清并进而导致责权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

3. 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泰勒式”、“军队式”等管理方法。这类方法在企业成长的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成为发展的桎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著名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基于这一观点,再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创新。

1. 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资金短缺、技术实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机制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1)关于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积累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善于利用外部资金,具体办法有: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申请国债贴息的政策优惠;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给予高新项目的低息贷款;出售产权再租赁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争取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等。(2)关于技术实力不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利用好并留住现有人才和招揽新的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实行改进型创新;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与其他企业的联合攻关及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3)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技术实力、搞好信息收集和创新项目的事前调研论证工作等途径来规避和降低风险。(4)对于主要因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借鉴四通、联想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加以改革;同时,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来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激情。

2. 推动企业内部成员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知识尤其有关技术、技能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企业积极推动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建立 “学习型组织”。从整体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中所有或一部分人共享的知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共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另一部分是个体成员的知识储备,保留在成员的头脑中,并可以再分为两部分:与组织有关并直接为组织所用的部分以及潜在的难以被组织调动和利用的部分。因此,为了使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和发挥作用,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扩大共享的部分。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个人先进的经验、工作方法和观念等广泛推广宣传,使之上升为共识;二是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把个别、零散的知识综合加工成为系统知识。(2)扩大个体成员储备的知识。这一途径是基于“分配比例不变而总体增大同样能增加各分配方利益”的原理。鼓励企业成员学习并为之创造条件是该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3)扩大个体成员知识储备中能为企业所用的部分。具体方法是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个人对企业的态度和加大个体与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3.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实施规范的制度化管理。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仍是“家族式”、“泰勒式”管理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来实行制度化管理。其实质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承认这些制度规范的权威性;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克服了以往管理方式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等弱点,使管理具有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制度化管理依靠的是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管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纯粹的制度化管理只强调规律、科学和理性,在实施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好以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手段,同时辅以文化管理等其他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手段,它起作用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归宿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一套价值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的,由于惧怕受到其他成员的孤立和谴责等惩罚,企业成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依靠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弥补纯粹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找到为大多数人普遍珍视的、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兼容,最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用作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4. 重视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实行人本管理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拥有各种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工作者”,对这类人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不再单纯的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模式,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来展开管理活动。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提供令成员满意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通过多种形式的员工参与来激励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董事制,组建自律性工作小组等让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管理的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实践。(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和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岗教育培训、工作轮换、半脱产培训、脱产学习等是企业培训的常见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5. 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产权不清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即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如:财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以及企业的各种制度环境(如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的转换等)的统称。其中,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需要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以四通、联想等为代表的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产权问题的好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在结合实际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后,企业的利益、管理者的利益才会清晰,企业才有长远的发展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组建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其本质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制度归根到底只不过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值得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实用出发,应该着重内容,而不是纠缠于形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环境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既使已经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等于这一制度就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行为应该是时机成熟时的水到渠成之举,而不应该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之举。

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规模化、组织集团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多元性、管理现代化、运营国际化为目标的群体创业实践。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技术创性为途径、以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运用好这驱动企业发展的3只轮子来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