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4 08:47:31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有机体,它的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适应关系。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任何投入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并且“不管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起点多么低,不管它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上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多么低甚至等于零,只要它开始了发展,并保持着发展,工资必然就会上升。”面对日益增长的工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减少劳动数量以促进发展,那么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工资与技术创新怎样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建立一个生产模型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密切相连,消费者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此类商品的生产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工资是消费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必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变动。另一方面,工资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工资上升,企业特别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三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经济史上,关于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研究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Gordon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生产是否加速主要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一工资率的变化。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量的方法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对工人的技能具有正向作用上,这些技能允许新技术在一个较低生产成本下被使用。Van Reenen对英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的替代效应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Mohnen发现关于劳动价格,研究与开发的长期交叉价格弹性是相当大。Flaig和Stadler从企业创新模型的推导中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率是生产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所有这些研究都旨在加强一种理论认识: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工资增长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的共同作用。

第二,研究影响三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文献主要从经济改革、贸易自由化、教育投人等方面来分析的。sugata Marjit认为,经济改革有益于非国有企业劳动者,其实际工资会上升,而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发生变化,私营企业劳动者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进入私营企业,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刺激依赖技术工人发展的出口导向企业规模的扩张,由此引起对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增加,非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减少,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不断上升,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会相对下降。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可通过2条路径影响企业发展: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企业不断发展;二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采用能力,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发展产生作用。在第一个路径中,,rinber―gen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就越高,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conti在分析意大利的在职培训与生产率以及工资的关系中发现,在职培训显著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却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企业获得了更大部分的培训收益,企业得到了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资对生产率变化的滞后。也就是说,即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产出增加,但是也有可能仅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工资在企业总的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薛涌也指出,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劳动者就没有能力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从而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停滞,经济自然也不会增长。此观点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高工资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工资和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企业发展,上述研究并没有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2

由于标准、成本、相关法律、技术成熟度等诸多原因,RFID技术应用离世界物联网的终极目标还有很远。但是RFID技术物流、物资管理、物品防伪、快速出入、动植物管理等诸多应领域的应用已经如火如荼,显示出了其作为“革命性”技术的威力和实力。准备采用RFID技术或关注这项技术的人们常会关心以下问题:RFID标签将会有哪些进步?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是什么?单品标签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计算机系统有促进RFID应用的进步吗?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业务模型改造及消费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RFID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近期创新,考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回答这些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一、RFID技术发展动向

技术进步是推动新技术成长的强大动力。这些进步应提供下列优势:使现有应用变得更加方便易用,提供更多的功能及实施费用下降。

技术进步为新的应用打开了一扇门,这些应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想像或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探讨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虽然它们大都还在研制中,但有的已经或很快就会出现在市场上。

1.新型标签

围绕着RFID标签设计和制造的创新一直在进行,下面是一些最有前途的新型标签。

* 无芯片标签

许多因素,包括物理和环境因素,都影响标签识读的范围和准确性。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接近金属、液体物体或极端天气情况,如低温或高湿条件下出现的。除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这些限制,还可以采用可替代的物理形式以突破这些限制。

可替代物理形式的主要工作以无芯片标签研制为核心,无芯片标签可以改善识读距离限制而且因没有集成电路使成本降低。无芯片标签能够更容易地使用在接近金属和液体的情况下或嵌入纸制品中,它们更可以提供更大灵活性和功能。采用波表技术的无芯片标签在供应链应用中显示出这种优点。波表技术指在高纯度晶体表面无线电波的传播技术。其它有潜力的无芯片技术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RFID应用,它们使用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或甚至化学方法实现无芯片标签或物体的惟一标识,如纸币和产品标签。通过互联网你可以找到开发和提供无芯片标签技术的厂商。

当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标签占主导地位时,主动式标签技术(SAL)获得市场支持。当SAL标签应用到液体或金属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识读范围和准确性。SAL标签实际上是一个以薄片柔性电池为电源的半主动标签。使用SAL标签,可以使对金属听装和瓶装苏打水贴标签和检测变得更实际和更经济。

电子印刷标签

标签封装在特定RFID应用的实用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标签和天线的封装改进将会持续推进到极限,例如可注射和可吸收标签已经成为现实。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无芯片标签目前处于发展的前沿。

标签封装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是极具潜力的电子印刷。包括使用导电墨水和标准的印刷方式印刷天线、晶体管甚至集成电路。在盒子或单品上廉价地印刷标签,扩大了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RFID应用。已经有少数公司使用导电墨水印刷标签天线取代铜。

* 感应标签

日本DNP(大日本印刷)已研制出带有温度、湿度、压力和亮度传感器的主动标签。与传感器封装在一起的标签能够对所在环境的各种状态进行监控、记录,甚至可以有反应。这种感应标签可以产生全新的应用。感应标签可以贴在有保存期限的产品包装上,以便在货物从仓库运往商店上架的途中,探测可影响产品质量的温度、振动、野蛮装卸或生化污染等变量,由此来监控物品、货盘或集装箱的状况。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货架寿命模型可把温度变化情况转换成可由食品检查人员检测快餐口粮或集体口粮的状况模型,这方面的主要进展是以极小的形态整合感应技术和RFID标签技术。

智能电子灰尘是另一种极小的环境感应结合体,它是带有主动式RFID标签能力的感应器(MEMS)。这种装置的大小仅为1立方毫米。这种技术的潜在应用跨越很宽的范围,从监视战场军事行动到通过追踪脸部运动控制残疾人移动轮椅。

* 皮下标签

皮下标签是将RFID标签注射在皮肤下面以实现身份识别或追踪的目的,并非是一个新观念。作为鱼和家畜的身份确认,应用已经超过十年。然而,在俱乐部成员甚至在工作人员身上带有标签以控制进入办公室或接触敏感文件这类创新应用,引发了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狂热,这将导致更容易接受的消费心理。如果布兰妮或贾斯汀决定在他们的音乐会上为购买优惠纪念品或准许到后台而使用它,你就只能为皮下标签会如此迅速地起飞而感到惊奇了。

2.RFID对应的网络结构

英特网曾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网络,而RFID网络在许多方面与英特网有极大的不同,甚至要更复杂。这主要是由于RFID网络结点在全球范围扩大的数量比英特网多几个数量级。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计算体系和架构无法适应和处理RFID网络中可以预期的海量数据。在这里,我们就这个新型网络的需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

* 难以想象的巨量RFID数据

多数人对RFID产生的巨量数据并没有足够认识。假定一些主要的零售连锁集团在所有商店对所有货物在单品级使用标签。而单品标签的数量很容易地达到百亿或更多。这意味着一百亿个单品的识别数据总计约为120GB。如果这些单品在供应链中某处以每5分钟读一次,每天将产生15TB数据。这就是说,一个零售连锁集团每天产生15TB的新增数据。据此,十个使用RFID标签的主要零售连锁集团追踪每个单品将会产生150TB数据。这比美国国会图书馆1700万本书的136TB数据还要大。这样大量的RFID数据都需处理和加工。

以上仅用单品级标签应用导出了RFID产生的数据雪崩。同样,可以用相似的公式计算其它情况的数据量,如包装-托盘级标签的情况。尽管这种级别应用的数据量较单品级要小一个数量级,但它仍比使用RFID前要大几个数量级。

* 点对点计算

RFID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达到TB级,它们都需要实时处理,其中许多数据要在一个或多个企业间交换,甚至在全球范围交换。这就使人想到通过RFID识读器将数据在本地处理,这样可以使数据在传送到中心计算机之前能大大降低,减少中心计算机的资源负担。这是一个处理RFID数据的好想法,点对点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方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网络中一些非紧密连接的计算机(结点)中。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3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

艺术的特点在于多变,而新媒体的到来给予艺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新媒体艺术包含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甚至还包括哲学。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并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形态,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活动。相比传统的媒介艺术,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丰富多样,但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一)结构相对开放。传统媒介的作品往往都体验单一,相比新媒体艺术,与普通大众交互起来难度较高。而新媒体艺术拥有开放性这一特征,由于作品处于动态,使大众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并以此呈现良好的互动性。(二)体验丰富多样。新媒体艺术在展现的途径上也远远多于传统艺术,比如传感器、投影仪、计算机等,借助这些设备,在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更宽广,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2]。(三)内容涉及宽广。新媒体艺术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艺术形式,涵盖的内容广博。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后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进行表达,不光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的多元化标准,也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融合的一种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新,使当代艺术教育工作不得不顺势改变策略,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教育的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是传统艺术教育的出路。艺术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发展、进步,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有人曾说科技改变了艺术,艺术融入了科技,但二者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两者的侧重不同,艺术讲究的是熏陶人类的内心,用美填充人类的感受,而科学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为人类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捷径。表面看来两者截然不同,但是艺术和科技有内在的沟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往往都是由艺术体现和保存,科技推动艺术,艺术展示科技。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科技中发现艺术的身影,在艺术中也能发现科技的痕迹。(二)艺术具有交互性。这个特点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被放大,从而决定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必须兼备开放性、多元化、动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体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反向决定了艺术课程对多样性的态度。(三)新媒体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和修饰,艺术才能高于生活,给人们带来启发。艺术的题材是有限的,叙事的手法、加工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创作者的情感、对现实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完整展现在艺术作品中。但是随着各式艺术作品得到展现,越来越多艺术作品变得同质化,风格趋同,内涵趋同。这无异于杀死了艺术的生命。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的窘境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三、教学与思政一体化措施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 TU674.3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46-02

1 前言

我国有大小疏浚企业近百家,各种疏浚船舶上千艘,年疏浚能力约5.3亿立方米,疏浚力量居世界第三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疏浚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疏浚业技术相对落后,效率较低,核心技术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疏浚企业存在着吃设备、拼设备、设备老化和成本计算不合理现象。近来疏浚工程不断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致使疏浚设备也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疏浚机具需求。因此,我国要从疏浚大国迈向强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自主发展之路。

2 耙吸挖泥船的设计

近年来,国外疏浚公司技术进步相当迅速,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包括环保疏浚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最典型的是比利时DI公司自行开发的Dracula系统,其高压冲水水压高达600bar, 可用来辅助耙吸船耙头开挖坚硬的黏土,取代链斗挖泥船和绞吸挖泥船施工。对于疏浚业来说,吹填造陆是其中一个主要业务领域。在世界许多地方,工业园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例如机场、集装箱码头或工业厂房、住宅区等。新加坡吹填工程和阿联酋迪拜棕榈岛Ⅰ、Ⅱ期大型吹填工程就是一些大规模吹填造地的例子。工程必须开挖和运送千百万方砂来填筑吹填区和连接岛屿;现有航道必须浚深以通航更大型船舶;环保、地理和政治因素也可能会导致挖泥船运距加长和必须在更深水域施工等。这些限制条件都要求有更大舱容和更高效率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来施工,尤其是当航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舱容耙吸船比小舱容耙吸船的采砂成本更低。1992年以前,耙吸船的最大舱容都不超过10000m3,其后,舱容则不断增加。

3 开沟和开挖深坑开沟是海床管线铺设的预备工作

视土质情况而定,开沟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项就是采用疏浚方法。

在完成开沟和铺管工作后,有时还需要覆盖,以保护管线。覆盖施工方法很多,例如抛石法、自然海流法和通过耙吸船吸管回埋法。借助吸管将沙从泥舱泵送到沟槽进行回埋作业。

现在,许多大型耙吸船都拥有深水开沟或为保护海上油气开采设备的进行所谓的大深坑开挖功能。

“Vasco da Gama”号安装了挖深达160m的深水开挖设备。为达到160m挖深并保证足够的泥泵吸入压力以维持泥泵正常功能,该船的1400mm直径吸管上安装了功率高达6500kW的高效潜水泵。

4 有限元法

在挖泥船设计过程中,有限元法(FE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计算方法的专业应用可获得强固的船体结构,同时重量却相对较轻,使船船获得更多的装载量。

由于在外海环境下疏浚施工以及连续不断的装舱卸舱过程,耙吸挖泥船的船体要在强侵蚀环境下经受各种周期性荷载。耙吸船的设计特点包括较小的舱容/船长比,这意味着荷载主要集中在船中部,导致较大的船体大梁弯矩和高剪切强度。

此外,由于采用大功率挖掘设备以及带舱底泥门的泥舱结构布置,不可避免地要求船体采用大量不连续性设计。

为优化船体的应力重量比以及最大化船体细部结构的强度和疲劳寿命,采用了有限元计算方法。

大型绞吸挖泥船在开敞水域施工时要承受因波浪和开挖岩石时船体振动而产生的大幅波动的荷载。

船舶与海床之间以及桥梁耳轴与定位桩台车之间的船体形成(挠性)连接的位置上发生裂纹的概率相对较高。

应用有限元计算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应力集中出现并提高疲劳寿命。有限元计算法进一步应用于优化绞刀桥梁与定位桩的强度和硬度。为了避免因振动产生的共振或过度变形,目前IHC公司正在建立一个绞刀桥梁与船体的有限元模型以判断这种振动特性。

5 高航行效率船舶的航行阻力取决于船体周围的水流和航行过程中船舶所产生的波浪

通过适当的船体设计,可以大大地减少航行阻力并提高船舶的总能量效益。船头设计尤为重要,许多大型船舶在船体水浅处安装了所谓的球鼻(即人工鼻),球鼻改变了船体四周的水流状态,结果减少了波浪造成的航行阻力,因为船舶产生的波浪主要由船头形状决定。精心设计的球鼻船头产生的波浪远小于传统船头的波浪。

根据利用CFD计算法获得的船体设汁经验,IHC公司设计出一款形状特别的船尾。船尾设计获得一个进入推进器的理想水流通道,可以减少推进器振动并获得更高的效率。

6 流体动力计算(CFD)

CFD方法可计算出这些船体设计变化的结果。如上所述,船头对航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同样,船体与推进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通过CFD方法计算。

船体产生的涡流对航行效率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产生振动。CFD方法可为优化船舶设计提供数据,并最终获得最佳的水流进入推进器。

对于挖泥船,风、波浪和潮流作用方面的数据对于预测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船舶操纵性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使用CFD计算方法获得的某些系数可以预测操纵性能。

7 泥泵

IHC公司开发出高效泥泵,在同等安装功率情况下可获得比普通标准泥泵更高的产量。为确保泥泵性能和预测耐磨性,在IHC公司的研究部门(荷兰MTl)进行了由CFD分析方法辅助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荷兰MTI有一套可测试泥泵的环路,环路管直径为300mm,可提供可靠的实型泵试验结果。

为了提高产量,现代耙吸挖泥船都装有射流泵,其一般有3项主要功能:①使底土流体化并减少耙头所需切削力。②使泥舱疏浚土在卸舱期间流体化,以缩短卸舱时间。③卸舱后清洗泥舱。

为了防止射流水中有时夹带过多沙粒造成高磨损率,多功能、小型高效泥泵越来越多被用作射流泵。

为了优化疏浚效率,疏浚过程中的泵速必须根据真空度、泥浆流速和泥浆浓度等疏浚参数进行优化凋整。

IHC公司开发的Variblock齿轮箱是一种可连续变速传动齿轮箱,它可在恒定输入功率和速度情况下以最小的功率损失提供输出速度的变化,可实现各种输出速度,例如,在输出速度15%增减幅度内,齿轮箱总效率达94%。Variblock齿轮箱可避除非自航吸扬挖泥船(例如绞吸挖泥船)在不同管线长度情况下对叶轮直径的调整。其投资额远低于一个泥泵电动装置,而且所有液压配件在全球可即时供应。

8 耙头耙吸挖泥船的耙头对挖泥船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其设计、质量和多用途性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挖泥产量主要由耙头宽度、开挖厚度和航速决定,而其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所需拖曳力等。耙头设计通常会详细考虑疏浚过程的所有其它主要因素。

多年来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耙头。最初,耙头完全根据冲刷原理设计:即在耙头活动挡板与底床之间产生水流。例如,IHC公司的Dutch(荷兰)型耙头,水流主要从挡板后面进入耙头,而Califoenia(加利福尼亚)型耙头的水流则主要从挡板两侧进入。

耙头借助底床上的水流在底床与耙头之间产生的压差,将底土疏松并挖起。最新式的现代耙头则在整个耙头宽度的固定部件装有射流装置,在活动挡板上装有切割刀片或切削齿,借助上述两者的共同作用,可降低耙头所需的压差,同时产量却可大大提高。通过调节挡板后侧的进水瓣,可供给足够的额外用水。

在某些情况下,泥浆浓度和射流水量很高,只需较少的额外供水量。有时,挡板通过液压缸保持在与耙头固定部件与耙头固定部件一定的相对位置,使之能够抵消因切削刀造成的上冲运动,这可采用一个预调切削力完成。

在切削十分细密的砂层时,即使采用传统的射流水,刀齿的贯入度还是不足够的,结果导致产量低。为此,最近IHC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模型试验,在喷嘴相对于切削刀的不同位置进行了测试。尽管目前试验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初步结果似乎不错,一个额外的优点就是进一步降低了所需切削力,因此也降低了拖曳力。

耙吸挖泥船尺寸的不断增加也可以从耙头的发展看出。最早的第一代耙头只能与直径300mm的吸管相匹配,而最新发展显示,耙头相配套的吸管直径已达到1400mm。

9 装舱过程耙吸挖泥船的效率效益可通过改进泥舱的沉淀过程来改善

在开挖细砂时,耙吸船的装舱时间与泥砂沉淀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高效的沉淀过程可缩短装舱时间,从而缩短疏浚周期,结果是提高了施工效益。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泥舱中含砂量增加。考虑到当前所需的投资,更高效率的施工可相当大地提高船舶的收益率。

IHC公司为了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国际疏浚公司(DI)合作开始一项广泛的研究计划。为了获取更多经验并能够对实型设备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MTI研究院在“Antigoon”号耙吸船上安装了一套大型试验装置。

泥砂的沉淀过程不仅取决于泥舱的设计,还与泥舱的进入水流有关。除了泥舱设计外,泥沙的沉淀也是取决于泥舱进入水流的因素之一,例如,选择合适的进入水流流速分布可大大的改善泥沙沉淀过程。这些使用大型试验装置的试验的观测和评估结果使我们在总体上和特定情形下的泥沙沉淀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利用根据获得的认识进行的改动将有助于开发出新的设计工具及改进泥舱设计,以提高泥舱沉淀效率,从而提高耙吸船的实际产量。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5

中国杂技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杂技凭借着“新”“难”“奇”“美”等艺术特色,创造了无数精彩的艺术奇迹,杂技艺术今天已成为以杂技、魔术、滑稽、马戏为主体,融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科技等其他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当前,中国的杂技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大数据时代赋予了杂技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如何更完美地让杂技艺术传统与现代结合,如何实现“互联网+”与杂技艺术的深度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发表,使我们的文艺工作进入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杂技艺术的发展也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可遵循的方法与手段。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的杂技艺术工作者应抢抓机遇,不负重托,戮力前行,不断开创杂技工作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杂技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力争为广大观众呈现出更多的艺术新品、佳品和精品,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吴友云(湖南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演艺界的同行,我们很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杂技艺术现在可以说既迎来了春天也面临很多艰辛和困难,湖南杂技在湖南越来越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好评如潮。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是我们湖南省演艺集团的五个院团重要的一员,长沙市政府的邀请有一个想法,打算在我们美丽的湘江边上建一个现代马戏场,并同时附带一个杂技和儿童剧的艺术剧院,所以说杂技在湖南很有市场。同时我们也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尤其是我们杂技人才入不敷出的问题,选人难、培养难、表演难,特别是退役以后的出路难。昨天我们省里面有三位省级领导在观看我们这场杂技剧的演出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跟他们汇报讲到我们杂技界的信心和困难。宣传部长特别叮嘱我,要借鉴这次杂技界的领导和专家朋友们的经验,多向别人学习。我们演艺集团的同志和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同志,一定要把这次机会抓住,好好地了解一下兄弟院团的经验。

刘学(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是我们省里面杂技艺术的一支劲旅,近几年来着力抓经济生产、抓人才培养、抓市场开拓、抓文化交流成绩显著,给我们省里增加了荣誉,也给我们中国杂技艺术做出了贡献,这个团队经常会代表国家的有关部门和“四海同春”“亲情中华”这样一些国家文化品牌,到国外进行交流,受到了各国的欢迎。

特别是转企改制以后,始终非常执着地奋进在杂技艺术的道路上,队伍建设出人才,产业发展见效益,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些年省杂技团在演出创作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推出了《芙蓉国里》《梦之旅》等作品,省里面对他们的演出非常重视,昨天晚上有三位省领导、两位省委常委前来观看演出。杂技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一种力与美的完美的融合。在最新的文化环境下面临了很多挑战,我觉得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以提出并探讨,比如说杂技艺术如何坚持创新并与时俱进,杂技技术如何与其他艺术门类实现融合,杂技艺术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翅膀更好地展翅飞翔,杂技艺术如何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同时又建立又独具特色的杂技美学等。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研讨会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在此将我们湖南的演艺事业的发展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舞台演出这一块,我们这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第五届湖南艺术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全省近40多台原创剧目和31台精创剧目在省里集中演出,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包括我们杂技《梦之旅》也是其中一台非常精彩的演出,这是舞台演出这一块。大众文化这一块,以我们田汉歌剧为代表的歌厅演艺文化值得重视。实景演出这一块,我们有张家界的《天门狐仙》山水实景演出,这个也应该成为上水实景演出中一个标志性的演艺产品,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品牌,另外以韶山的《中国出了个》为代表的红色演艺实景演出,这个项目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我们也邀请了许多全国业内的专家来进行改进。

湖南在推进文化艺术的发展、推进舞台艺术的发展、推进演艺事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贡献。我们有一个文化品牌叫做《雅韵三湘》,省里面每年拿出一千多万来扶持高雅艺术的演出,有一些演出是我们从省外、国外引进的一些高端艺术团来进行的;另外一些就是我们省里面比较成熟的,也包括我们杂技剧院的演出,这对《雅韵三湘》把高雅艺术送基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赵双午(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总经理,省杂协副主席、秘书长)

2009年我们创作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芙蓉国里》,是我省杂技界首次创作的、较为严谨的主题杂技晚会,翻开了杂技艺术创作新的篇章,体现了湖南杂技人对于杂技艺术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不断更新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于杂技艺术在传承中求发展的深刻理解。《芙蓉国里》先后获得了第三届湖南艺术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奖、第四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首届“湖南文学艺术奖”。

党的十召开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意蕴深刻的论述。根据“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指导思想,我们产生了创作原创杂技剧《梦之旅》的想法,旨在通过杂技艺术讲述圆梦之旅的艰辛、拼搏和收获,向人们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首先,在创意构思方面,主创团队首次尝试用杂技来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通过戏剧的表导手法,以一个“少年与凤凰仙子的故事”,把整台晚会14个不同类型的杂技节目相对完整地串联成一部戏,让观众与演员共同完成一场逐梦之旅,感受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其次在创作立意和美学追求上,运用了中国古典美术水墨画审美中简约、高度概念化、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法,加入西方和现代艺术地各种元素,丰富了观众华丽时尚的视觉享受;在音乐设计上以旋律优美的戏剧性表达为主,营造了一个意境唯美的听觉空间。《梦之旅》的创作既没有沿袭传统杂技“重技不重艺”的表达方式,又有别于近代杂技“技不够舞来凑”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现代观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充分挖掘杂技的肢体语言优势,采用轻灵、风格化、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将人物对梦想的追求通过杂技艺术本体表现出来。剧目虽然借助了舞剧的表现手法,但是全剧14个节目,没有一个完整舞段,使这部戏突显了“杂技剧”的艺术本体特色。

在提高创新能力多出精品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文艺作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化新常态下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是将两个“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的真正途径。首先是坚守公益市场,赢得社会效益。随着我省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我扪公司作为湖南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单位,越来越彰显着它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圆满完成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布置的“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及“演艺惠民”系列演出任务和其它公益性演出。在这些国内外体育、文化盛会上,展示了湖南杂技人的风采,留下了湖南艺术一抹最艳丽的色彩,为湖南争得了荣誉。其次是抢占商演市场,谋求经济效益。十年前,我们作为湖南省国有文艺团体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先行起步,试行市场经济轨道。我们很清醒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企业,要以精品力作抢占市场,只有成功地实现艺术产品在市场中的交换,才能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

李西宁(战旗文工团团长,中国杂协副主席)

首先我必须点赞,第一个赞是领导给力,第二个赞是原创非常有魅力,第三个赞是主创非常有创造力,第四个赞是演员拼力。我看完以后觉得特别不容易,作为一部原创的杂技剧,而且40多个演员每个演员都有独特的角色塑造,音乐也非常棒,舞美和剧情完美地融合,灯光做得很干净,有设计有想法。舞美我觉得有些特别好的点子,比如说最后的三人技巧的红日,包括凤凰、海浪都做了设计和处理,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昂贵的舞美设备的情况下,靠纯手工在控制节奏。还有编曲也是原创的,服装也很绚丽,比如说钻圈,配合着长裙和舞美,我觉得画面非常唯美。在创作和创意上面,比如说在笼子里的肩上芭蕾,配合着羽毛的飘落使得画面非常美,使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有一点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字幕太快,如果没有提前拿到节目的单子,观众会很难了解到剧情。还有空竹和跳板放在一起有点打架,和舞美配合得不是特别好,会显得有些凌乱,其他节目都很完美很干净,绸吊刚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女孩低头准备的时间有点长,可以把开头的动作做得更唯美一些,还有小丑那一段与老太婆的时间有点长了,让本来很紧凑的演出显得拖沓。这台晚会最大的优点是没有把那么多的节目切割得支离破碎,而且很完整地一个节目一个节目地根据剧情把它演下去。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我觉得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么多专家一起把这部剧的瑕疵都剔出去,这部剧的提升空间很大,我希望我们的《梦之旅》可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董争臻(政治部杂技团副团长,辽宁省杂协副主席)

首先,我觉得这场演出是一首杂技诗,是一首散文分行式的杂技诗,湘江两岸、八百里洞庭、潇湘大地用一个梦境来实现、来体现,从一张床到最后的一艘船,把潇湘大地的文化风范、美学架构呈献给大家,我觉得这是总导演的巧妙驾驭,可以说是在美学才思上的巧妙运用。以一张床作为开始,的确是十分的大胆,因为我们很多人对床的解构可能带有另一种歧义。要说是梦,那梦起始的地方肯定是从床上开始的,带着这样一个摇篮,我们回到船上,最后落幕在船上,所以梦在船上起航,我觉的首尾相顾的这个创意非常好。就色彩而言,血色残阳和一汪水灵灵的月,时刻的转换非常巧妙,我觉得给人们一种大色块的视觉冲击。第三点,上半场和下半场两种美学架构把它推到观众的眼前,特别是下半场,大胆地去掉了其他装饰,完全用黑幕效果,凭借服装与光束色彩把演员和节目衬托得干干净净。在众多大屏幕备用泛滥的时候,总导演敢甩掉大屏幕,扔掉任何装饰,用一个黑幕来托起后半场,尽管是一个非常简洁也很原始的办法,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就走市场而言,还是我们眼前清爽的视觉体验而言,都可以算得上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后半场。

其次,演绎任务矛盾,解构任务心态,用杂技演员去演戏、去说戏,我觉得这方面做得也挺充足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杂技演员最不擅长说故事,最不擅长演故事,更不擅长演人物,我觉得这部剧里面不管是主角也好,还是配角也好,都很关注自己的那份戏。这也是在《梦之旅》之中,凸显出来的巧妙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总导演下的功夫。

另外,对传统手法和现代手法的运用,湖南杂技团我们接触得不多,单个节目却接触得不少,当初国庆老师排的行为艺术《狼》,包括春晚之中我们湖南团的小轮车,等等。但是他没有形成一个大块的整体的看点。所以昨天我是带着久远的期待来的,刘军科团长在电话里一直说一定要来,我想其中一定是埋着伏笔,果然昨天看完之后大呼过瘾,非常满足。

张红(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杂协副主席)

我觉得省杂技艺术剧院在湖南省是有位置的。这种位置我觉得是有为才能有位,证明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才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还有一点特别是得到观众的认可。昨天我们进剧场比较早,从进剧场坐下,观众的上座率,到整个演绎过程中的反响,到出场的时候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翻译出的满意度。我后面的观众好像已经不止看了一场,看过几场别的类别的演出,还说了一句:“还是杂技好看。”不要小看这一句简单的评价,我觉得我们杂技已经做到了深入人们心中,这实际上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所以在这一点上真是应该向湖南省艺术剧院的各位领导致敬,向各位演员致敬,是因为你们的工作才赢得了这么多的好评。昨天看整个《梦之旅》剧目,我是始终沉浸在剧目之中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是跟着走的。因为杂技这个门类确实很难讲故事,但我昨天始终是沉浸在里面的,所以我说这个故事是成功的。特别是有几个章节,我觉得特别好,比如肩上芭蕾,实际上飞舞的羽毛是一根根地在身上拔掉的,和以往的双人技巧是不同的。它带着一种悲壮,那个时候的心绪是随着情节走的,而且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地到位。还有,我最喜欢的就是结尾,最后扬帆的船,把各种杂技的技巧都融入进去了,昨天我的朋友圈里那个小视频刷屏了,很多没到现场的,包括我团里的一些演员,也在给我转发这个节目的小视频。实际上它的那种影响力,包括它那种在现场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所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包括两位专家刚才讲的很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值得我们的创作人员学习。当然这也让我看到我们湖南演员的综合素质,去年刘团长带着他们的演员到北京做过考察。当时这个队伍到北京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湖南团将来会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队伍,因为它有一支非常好的杂技演员,无论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还是未来的队伍,气质都非常好,综合素质都非常之高,昨天在我们整个看表演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领略到了。这是团里重视演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大体现,我觉得未来的湖南团会走在整个杂技行业中的前列,因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昨天看演出的一些感受。

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这个时代实际上也给我们杂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的杂技现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秀场,还是演出行业的各个门类的舞台上,都开始有杂技的身影,我个人觉得存在就是价值,杂技的市场将会非常广阔,是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创作出适合这个时展的、更新的东西。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我更喜欢看国外的节目,因为这几年我看国外的节目,大的赛场我每年必去,包括我们去乌克兰马戏学校参观,我就发现现在国外的创作,国外杂技的呈现应该说越来越能够走进观众的心里,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在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我们国内的所有杂技院团,确实应该有一个理念上的革新,有一个虚心向国外杂技同行学习的心态,我们要融入国际的潮流,当然首先要从我们中国杂技团做起。

很多次我跟我的创作团队说我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状态,当然杂技的创新它包括很多方面,技艺的创新、道具的创新乃至方方面面,但是这个技艺的创新呢,我觉得有几类,一个是无中生有的创新,实际上现在国外的很多杂技节目是属于这类的。还有一种是在传统杂技技艺基础上的再革新、再完善,再有就是跨界的融合,这些我觉得都是我们未来杂技路上要探讨的几个类别,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湖南组织的创新论坛能够掀起我们杂技界创新的一个高潮。创新这个话题我们一直在谈,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当然所有的创新都取决于人才的培养。我觉得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所以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湖南团可以给我们杂技界带来一抹新的阳光。

齐春生(大连杂技团团长、中国杂协副主席)

从题目开始就非常好,因为刚开场梦就是从床上开始随船起航,无论是总导演还是编曲都非常有想法,用整场剧来诠释爱情。首先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看,一个剧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其实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剧首先要好看,其次要想看,再次要耐看,《梦之旅》我觉得达到了这个要求。因为我们创作的东西不仅仅要给专家看,更要深入到观众心里,所以导演也好,编剧也好,在创作的时候更多地要想到观众,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这是最主要的,要接地气。这个剧从开场到结尾都十分具有诗情画意,诗情体现在了情上面,任何一个好的剧如果没有情在里面贯穿,就很难使大家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双人技巧上面,配合着羽毛的片片凋落,有一种悲壮的美,跟我们以往看到的芭蕾的纯美又不相同,是一种另外的美,一种美被恶势力所破坏从而带给心灵的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也都带给了观众。再一点就是船,船运用得非常好,船在中国的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种意思,在这部剧里面表达的是一种正义战胜邪恶最后扬帆起航。

什么是新形势,现在的新形势就是我们需要的市场它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有压力,我们要出更多好的东西,它不仅仅要有社会效益,还要给我们带来市场效益,使我们的杂技事业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再讲讲“杂技的发展”,创新就是要无中生有,我的想法是创新分为继承、发展、创新三个阶段。第一我们要继承,因为我们杂技有3700多年的历史,能延续至今,就说明它是有独特的存在价值的。没有什么艺术在创作之初就非常完美,我们既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继承优点,也要在新的形势下创造出新的东西。第二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不能在家闭门造车。最后一个是完全创新也就是无中生有。直白点说也就是要做到有继承、有学习、有创新。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6

二、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两大特征凸显,其一在技术层面上,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速度突飞猛进;其二在金融层面上,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金融加快了经济腾飞的速度。科技与金融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两者的结合助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结合金融的功能,从金融服务规模、结构、效率三个方面,立体分析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以期健全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

(一)扩大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金融领域,资本形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增长的基础,包括资本的积累和投资追加。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投资回报中发挥作用,所以必须追加更多的资金投资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同样规模的产出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的重要前提是金融规模的扩大。而要评价金融资源的形成状况,则需分析资本形成途径和金融剩余动员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本形成不足,只有通过集中金融剩余、增加储蓄的方式,才能使中介机构在金融资源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配置,最终促成生产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增加。

(二)优化金融服务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金融服务结构的优化能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在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初创建成长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风险资本的外源性融资,能否获得银行贷款以及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便利程度,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其中金融机构业务结构的优化,可以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影响社会资金的筹集规模和流动方向。金融体系结构合理,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就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结合高级化、开放性的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引导资金从经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率高的部门,彻底冲破资本流动在部门、数量和区域分布方面的壁垒。资本的流动还会带动其他社会资源向经济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提升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动力。

(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金融动员方式与途径的差异必然带来金融服务效率的差异,进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会金融资源动员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市场性的金融动员和管制性的金融动员。市场性金融动员是指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居民或企业支付利息,然后把这些金融剩余集聚起来,转换成为银行储蓄,进而通过储蓄—投资机制转换为社会可支配投资资金。管制性的金融动员更加强调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通过运用强制性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吸收和集聚社会的金融剩余,进而将其转换为政府可支配的金融资源。根据金融资源动员途径的差异,配合政府经济发展的初衷和宏观金融环境的完善程度,选择性采用相应的金融动员方式,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资本形成规模,使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经营规模得以不断地扩张,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三、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现状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技经费的投入状况,而科技经费的规模大小取决于资金来源,因此,对资金来源分析能够看出科技经费规模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的整体现状

我国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形成的资金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中占比最大。以2008年为例,全国企业自身积累资金的比例达到87%,即超过8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积累资金,而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比为8.4%,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仅仅是3.2%。另外,基于资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些小额借款暂时不在列表之内。2002~2008年,金融机构资金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构成中占比最高是2003年,为10%。2008年因为遭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环境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增大,金融机构对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最小,仅为3.2%。总的来讲,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金融机构基于安全性原则回避对高新技术产业发放贷款,从而限制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的区域现状对比

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同样如此。2008年,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比达到87.7%,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仅为7.3%和4.9%,三个区域的产业运行结果悬殊。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上看,主要由政府、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三部分构成。根据表1整理的数据,2002~2008年,在政府投入方面,东部地区的资金占比整体偏低,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政府支撑力度相对较大,而且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区域政府投入越大。以2008年为例,东部政府资金投入占比为5.4%,中部为22.3%,西部地区达27.7%。在企业自身积累资金方面,三个地区的资金占比都相对最大,占有绝对优势,其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占比增长较为明显,2008年比2002年增长21.3%。在金融机构资金方面,除了中部地区占比运行相对平稳外,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占比最终趋势向下,而且呈大幅度萎缩态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从2002年的10.3%、6.2%下降到2008年的2.9%、1%。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过多依赖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优势来运营,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当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大幅削减时,政府和企业补充资金的能力有限,此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建设有特色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金融机构的改革,构建有特色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带动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1.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一方面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以增强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稳妥推进跨区经营,注重产品和服务异质化,条件成熟时积极扶持地方法人银行改制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地方银行体系的发展。2.建设多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在资产总量较大、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的地级以上的城市,这样可以把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整合资源、资本管理,带动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建设;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包括对业务、产品、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等进行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支持信托机构的业务创新,积极发挥其综合主导能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对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监管制度要完善和落实;提高相关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鼓励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另外,还可以鼓励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国内外的金融机构成立新型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助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股权融资方面,大力支持发展中小板、创业板,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积极推动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积极扩容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范围,把部级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准入重点对象培育,同时逐步探索发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加强监管,提高场外交易市场的运作效率。在债券融资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的方式进行资金融通。2.构建多层次的商品市场。在产权融资方面,推进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探索一系列包括会员制、成员制、股份制等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在期货融资方面,加快期货交易所的建设,同时加强期货交易市场主体的培育,引导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实现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在金融要素市场上规范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提供交易、管理、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推进大宗商品在远期交易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要探索建立金融市场创新交易平台,包括票据交易所、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等。

(三)建立政金企三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方相辅相成,协调发展,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合作,可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1.促进政府与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采取“建设-经营-转让”、资产收益权或土地开发权质押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组建一批资信评级高的现融资平台公司以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争取设立科技发展银行,支持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通过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结合的途径,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健全政策性融资再担保机制。2.促进政府与高新技术企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推动广东省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利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企业,通过以政府为主体设立的创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领域;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四)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后援服务平台

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而且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模式为基础,高标准地建设有特色的金融后援服务平台———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政策的扶持和招商的力度,吸引一大批金融企业后援服务机构进入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开设机构,包括数据处理中心、金融创新研发中心、银行卡中心、保险资产管理中心、备灾中心、培训中心等。[10]这些金融后援服务机构不仅能为金融前台业务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而且为高新技术的落户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撑,同时也完善了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功能。通过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技理念,结合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拓展园区功能,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一个集金融产品研发、技术开发、信息备份和管理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创更加丰富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盈利模式。

(五)打造全新的金融服务合作开放格局

依托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按区域部署相应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广东为例,广东和港澳台、东盟的金融合作交流密切,金融服务合作内容非常丰富。针对港澳地区,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都鼓励在广东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广东省积极为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穿针引线,争取一些综合的金融服务,如银团贷款、保险等,助力跨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省大力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赴香港上市,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大力支持其在深圳、香港两地的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加强粤港澳租赁融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合作。针对台湾地区,以东莞、汕头市为重点地区开展粤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争取中央批准在广东省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针对东盟地区,探索成立广东东盟投资基金,支持广东金融机构把金融服务链条延伸到东盟地区,为广东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形成广东-东盟常态化的金融合作机制。

五、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通过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保障机制以及金融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降低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强化金融服务创新的功能,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是金融服务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保障。金融监管能够制止各种欺诈活动和不恰当风险转嫁的发生,从而维护金融业的健康运行,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要从两个机制切入,一是协调机制,二是创新机制。1.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具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包括人民银行、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的监管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它们共同构成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部门之间要提高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递的效率,缩短时滞,使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回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危害性。二是要健全金融法规建设。首先,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设立适用的金融法规及实施细则;其次,清理原有的法规和制度,及时修订或者废除与金融服务创新不适应的条款;再次,立法环境如果尚不成熟,可以采取缓冲手段,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2.完善省金融监管体系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的完善强调信息的传递,要求信息传递的渠道畅通、数量充分,且质量能够保证。借助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加大监督信息网络化在金融机构内部、监管部门、监管当局之间的建设力度,改善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实现金融监管中的信息共享。

(二)建设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

在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约束下,通过为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各种类型的信用服务,可以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使货币资金运作起来更加安全和顺畅。信用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搭建公共平台和丰富参与主体上。1.搭建信用体系公共平台。建立一套适合的信用标准化体系,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逐步建立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建立信用违规违法惩治机制;严厉打击寻租行为,对经营活动中违反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的行为防微杜渐,推进廉政建设,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丰富信用体系参与主体。首先,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用、企事业单位信用和政府信用,其中个人信用是基础,企业、事业单位的信用是重点,而政府信用则是关键。通过建设信用服务体系、文化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管与奖惩体系以及区域联动体系,共同为三大信用主体的培育服务。[11]其次,建设联合征信数据库,把保险业、证券业和外汇管理等信用系统信息进行对接共享,提高信用评估的效率。再次,逐步把个体工商户和重点人群纳入征信范围,通过公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政府行政部门等有效途径,掌握他们的个人信用信息,补充建设征信数据库。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7

一、经济发展概况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民财富是唯一代表是金银,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产品是社会的第一财富,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阶段,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物质生产部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部门。直到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仍把国民生产总值看成是第一财富。20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1969年世界上最富和最贫20%的人口收入之比为11:1,1989年上升到17:1,衡量世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也有0.44上升到0.55。造成国际收入分配不公平,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或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事实证明,其政策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三架马车”投资和净出口占GDP增长的比重分别为50%和30%。我国常年对外贸易的顺差是基于廉价的人力资本,而非产品所包含的技术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我国进出口差额在缩小,人力资本的廉价优势在降低,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二、 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其特点就是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只充分运用政府动员资源和控制资源投向的能力,向政府指定的项目投入足够多的资源,事实证明,这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坏快慢的症结,在于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去激励人力资源的创造,然后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提高竞争优势。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就明确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落后国家缺乏有效率的激励机制是经济发展缓慢并长期在贫困中徘徊的重要原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途径是制度创新, 它通过把个人的努力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社会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其中,荷兰和英国较之西欧国家表现得更为优异,如陈振汉所说,“乃是由于这里的人享有其他国家所享受不到的民主自由权利,工商业者要比西班牙、法国和欧洲其他地方更能抗拒当地政治、宗教或城市行会势力的压迫、垄断和横征暴敛,因而身家财产比较有保障,也能比较自由地经营企业,使这里的私人收益率较高,与社会收益率比较接近”。

因此我们要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技术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制度激励的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三、政府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准备合适的制度环境

在我国现今形势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就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大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虽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产业聚集的效果,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但事实上,显然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一项政策支撑应该要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或者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年来西方一些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的“非正规制约”便是指行动准则、行为规范和习俗。他在文章中曾指出:“然而,勾划与确认社会所设计的正式法规比起勾划与确认人类形成其互动结构的非正式方法容易得多。虽然非正规制约大部分不能被确认,而且也非常难检证其是否显著,但是它们是重要的。”

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的《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便是对造成美国这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非正规制约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特别指出硅谷特有的创新文化是使硅谷超越128号公路地区的重要因素。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A.萨克森尼安认为:“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它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两个地区的企业组织模式的不同导致了128公路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向硅谷。128公路地区的大公司具有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组织结构,使他们偏重于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进,而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不够灵敏。硅谷的企业家们摒弃传统的企业模式,它们力图把企业建成不存在社会差别的共同体,公司实行灵活的工作制,让职员拥有一定的公司股票。以上种种机制使得人力资源从128公路地区流向了硅谷。而且在这里,任何等级制度在这里毫无意义。

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注重建立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创造力的经济体制,公司组织形式和社会文化环境。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准备合适的制度环境。建立好游戏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政府的策略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政府在支持其发展的基础上要讲求一定的策略。从各国历史经验看,在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市场体制的形成,同时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保证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时期需采用不同的策略。在有后发优势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具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在此情况下,政府要发挥调动资源的力量,集中发展。然而当处于创造者身份的时候,对未来信息不充分,此时对于未来的不可测,政府就显得反应迟钝,此时就应该发挥小企业的灵活性与对市场形势,未来局势的灵敏嗅觉。

五、总结

一、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创新很重要,资源投入,人力资本的培养对于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但是需要政府制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人力资源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二、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其在市场运行中的不具有公司对于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制定了游戏规则之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在高新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策略。(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华. 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05-01.

[2]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06-01.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8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三、中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Opschoor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dwindlingcarbonspace.Enviro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WillanC.Globalcarbonmechanisms:lessonsandimplications.Climat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9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发展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实现职工成长成才,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深化与发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意义重大,成为企业工会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提高三种认识,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举措。在煤矿企业面临传统工艺逐步退出市场,机械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新形势下,职工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企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工会能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破解这个难题上来,能否引领职工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个难题上来,对企业发展、职工发展、工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二)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对职工在企业生存发展权利的根本维护。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职工素质、体现价值的重要载体,企业要从多方面给职工搭建成才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实现职工潜能开发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我成才”。

(三)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实现队伍高素质化;有利于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三个重点,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

(一)紧扣企业中心,构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格局。确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机制。创建评价体系,实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态化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重心,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作实效。一是利用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发挥职工的潜能和智慧,努力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对煤矿企业来说,就是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设备技术等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抓好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职工现场处理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献身煤炭事业。二是将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坚持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全员培训、全员创新、全员发展;坚持活动与管理一体化推进、与项目一体化实施、与指标一体化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创新活动的切入点、落脚点,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

(三)拓展创新领域,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抓常新。一是强化市场意识,以效益为中心,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领域就拓宽到哪里,把活动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二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也要覆盖思想、覆盖企业文化,凡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益的方面,都要纳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拓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对煤矿企业来说,既要在岗位技能、产品质量、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上创新,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方面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10

1 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

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从论述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专著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

1.1 创新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1.2 创新与企业家的关系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企业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

1.3 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他从经济运动的内部去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本质动因,强调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他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蓬勃发展,一批批老企业被淘汰,一批批新企业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再加上“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长短之分,这就形成了发展周期的升降、起伏和波动。

熊彼特有关创新问题的论述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一块基石。

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同时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由此,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认识,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

2.1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这一流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

此学派以索洛(S.C.Solow)等人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技术与其他商品一样存在公共商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适当的政府干预将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进行,并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增长函数》一文中,对美国1909-1949年间的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此期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或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带动作用。

2.2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创新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熊彼特的影响,集中讨论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与扩散,以及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等,有些学者把这些研究称之为“新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侧重研究企业的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

2.2.1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大――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争论的焦点之一,并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965年,谢勒尔(Scherer.F.)对1955年《幸福》500家大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他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其他更大规模实证研究的支持。实践表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均有上乘的表现,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或产业,因企

业大小不同而自身具有的一些不同特点影响和约束着企业创新的绩效而己,从而客观上形成适合不同规模企业创新的领域与行业。

2.2.2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罗(Arrow.k.)、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N.)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阿罗在1970年发表的《经济福利和发明的资源配置》一文中,比较了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发明(创新)的影响,他的结论是: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发明(创新),但两种市场结构都低于社会期望的最优状态。

卜米恩、施瓦茨认为,最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乃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推动力量;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物资条件,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因此难以引起较大的技术创新动机。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出企业重大创新的活力。所以,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既避免了上述两种极端市场结构的缺陷,又兼有二者之优点。因此,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的选择。

2.3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促进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有:(1)规模经济性。市场规模扩大,商品交易额增加,促进制度变革,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获取更多经济利益。(2)技术经济性。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促使人们去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取新的潜在经济利益。(3)预期收益刚性。社会集团力量为防止自己预期收益的下降而采取的制度变革措施。例如在通货膨胀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工资、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实行收入指数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实际收入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或不至于下降得过快过多。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进一步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形成“第一行动集团”阶段。所谓“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人,他们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敢于冒风险的,有锐敏观察力和组织能力的从事全新的“企业家”。(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先提出制度创新方案,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创新活动。(3)“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必须符合能获得最大利益之经济原则。(4)形成“第二行动集团”阶段。所谓“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这个集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个人。(5)“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协作努力,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11

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要按照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国防科技创新投资战略,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快速供给能力,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满足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必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在战略高技术、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组织优势力量攻关。

(一)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关乎国家安全与军事发展

从本质上讲国家安全是一种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没有威胁或较少威胁的战略态势。在国家安全中军事安全是基石。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世界多数国家在注重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解决争端的同时,仍把军事手段以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拥有军事装备高技术领先地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军事安全。

国防战略高技术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般高技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国防战略高技术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人工智能、军用电子计算机、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新能源与软件工程技术等。它们能够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对军事装备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影响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对国家安全具有直接影响:高技术层面、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层面;另一方面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影响可以通过军事安全完成。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发展起着引导作用,进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最终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对军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是军事变革的原始驱动力,是军事装备发展的源泉与基础。而军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对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军事装备高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命脉,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选择。

(二)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如今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和平发展,必须制订我军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战略,开拓我军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途径,从而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快速发展。

在指导思想方面,构建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一系列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坚持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的高起点。

在战略原则方面,必须遵循军事需求、非对称性、预测性、综合平衡原则。军事需求历来是国防战略高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源动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因此,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首先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针对现实和潜在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特点、作战方式、武器装备以及技术水平等,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创新的方向、项目和目标。非对称性原则就是跳出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发展模式,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取得绝对优势,以局部的绝对优势赢得整体优势的发展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坚持预测性原则,就是要积极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努力把握其特点规律,科学预见其发展趋势和进程,着眼未来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的需要,选择未来可能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能提高我军整体军事威慑力的关键技术。综合平衡原则要求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效费比高。

在战略目标方面,我国2020 年国防战略高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应是:以军事斗争装备准备为龙头,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加强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科技预研工作,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和使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发生倍增作用的高技术,拥有对付强敌的“杀手锏”装备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手段和能力,为实现强军梦奠定坚实的装备保障基础。到2050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国国防战略高技术发展总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有些项目接近世界第一流水平,能够确保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实现防御手段现代化,在人类开发空间和海洋资源的竞争中有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手段和能力。

在战略重点方面,我国国防战略高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继续重视新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关键性军用高技术;大力发展面向海空军装备和太空、网络的高技术;发展高技术综合保障装备。

(三)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模式

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是创造性劳动,必须要从增强国防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就是我国的国防战略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

原始创新是指独立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它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在原始创新过程中必须注意坚持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首创性,必须要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实现重大变革,必须要在对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牵引作用同时,要给国防安全结构和军事形态带来重大变革,在微观层面上引发军事竞争态势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上推进军事领域深刻变革、战争形态的演变。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集成创新强调灵活性,重视质量和产品多样化。国防战略高技术集成创新是集成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战略高技术技术集成创新是指将公知技术、有效专利和部分自创技术, 系统化地组合集成为一个新的具有创造性的国防技术方案直至获得实际应用, 并产生良好国防效益的全过程活动。国防战略高技术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通过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 集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工艺生产式。

消化创新是指将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用以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国防科技生产工艺,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科技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国防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防科技生产力水平。因此引进技术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

二、国防高技术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军民结合高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加强军民结合高技术、民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国家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军民用技术双向互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先进民用技术满足军事需求。

二是推进军工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振兴军工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积极推进军工制造业信息化,增强军工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试验验证能力,保障重大军工产品的快速设计、批量生产和规模化试验验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在军工制造技术领域重点开展军工产品与制造业数字化技术等优先主题的研究。形成军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敏捷、高效和绿色的新型军工制造业。

三是强化国防基础与前沿科技研究。以引领未来发展,拓展创新基础,强化技术保障,培养创新团队为宗旨,超前部署一批国防基础与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水平的技术基础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支撑军工产品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四是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若干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加强统一领导,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大力协同,精心组织,本着成熟一个上一个的原则,逐项启动,确保国家重大专项目标的实现。

五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科技工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按照基础性、集成性、带动性的原则,选择一批对提升国防基础能力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科技项目,实施基础能力科技工程。

三、武器装备发展重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远程、快速、精确打击武器研发。精确制导武器被称为“常规威慑力量”,是世界各国最优先发展和采购的武器。由于我军没有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因此作为超远程、超高速精确打击武器是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如常规洲际导弹是我军反应速度最快的作战平台。

二是进一步加强无人化装备研发。无人化装备作为未来作战中的一支新型力量,在应用于部队的过程中,应以服务和保障部队战斗力提高为准则,以无人化装备未来遂行的作战任务为牵引,促进无人化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将无人化装备应用于联合作战之中,要注重无人化装备设计所用的编程语言、硬件接口、数据链等技术规范与作战平台、武器平台等作战要素相衔接,实现彼此的互联互通。

三是继续开发隐身技术在陆、海、空作战平台上的应用。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现代隐身技术最早应用在飞机上,隐身飞机发展最快,也最成熟,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隐身性。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12

随着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此为机遇,林业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保障林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采用更加高效、合理的手段对林业进行创新管理。

1林业技术创新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无论是不充足的光合作用,还是不合理的管理造成的根茎腐烂,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传统林业不合理的经营模式有关。只有合理的经营,我们才能对林业作物的基本要素如营养、日照时间等有一个合理的估算与控制[1]。而林业技术创新,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先进的设备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精确的测量,让作物的成长可见化、可控制化。在让林业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同时,也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1.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林业地区的就业情况

传统林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毫无疑问,当天气变坏的时候,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最大的。在林业技术创新带来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给林业就业机构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可以减少工作量,也就减少了工作时间。而且,林业发展中科技力量的加入,对于掌握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相信有了科技血液的涌入,林业的发展会更加现代化。

2目前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未能清楚地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大意义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传统林业的发展一直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即“靠天吃饭”,这种理念经营下的林业发展直接结果就是对林业的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更不用说对于林业的研究开发与使用了。落后的经营理念,对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2.2林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过去落后的林业经济体制,我国的林业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还是片面地依靠一些科研机构或者是一些院校,而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或者个人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林业的经济效益很难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林业科技与企业甚至市场的需求也不完全吻合,林业技术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2.3林业的科研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

据相关统计,当欧美国家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有70%的时候,我们国家只有50%左右。而且,我国林业人才极度缺乏,专门的林业院校不是很多,学习林业的人也较少,更不用说从事林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了。而这些,对我国林业成果的转化情况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林业技术创新举措

3.1逐步扩展林业技术创新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对于林业发展,科技与人才从来都是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而现代林业的发展片面依赖一些科研机构与院校,而且林业的重要性始终也没有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而林业技术创新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支撑的。因此,一些高等院校就必须着力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通识教育。林业技术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作支撑的。在注重对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对农民和普通技术人员的教育也必不可少。把林业的发展与教育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深化林业教育改革,才能让改革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2逐渐完善林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体系

对于林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的完善,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就算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响水县通过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县镇2级成立林业领导小组,对绿化重点工程实行镇一把手包干负责制。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林业相关的法律,使林业技术创新有稳定的创新机制。同时,尽量加大或者至少稳定对于林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与林业相关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方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农民和普通技术人员也可通过学习一定的林业技术创新知识使自己更好地从事林业生产。

3.3注重运用新技术

江苏响水县在林业管理中,注重新技术,高科技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森林资源及林业有害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由于目前林业发展尚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林业技术改革必然是一个长远的工作。无论是为了迎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还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业技术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以教育为基础,让更多的人参与林业技术创新,同时,尽量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让现代林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