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2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和综合实力的表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先驱,国内大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都积聚在东北地区,其中不乏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产业,使之成为我国的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协调的发展[2]。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以开放提升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心领域。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在巩固和扩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3]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内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的区域经济效益水平不高。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境,加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稍落后于南部沿海城市国有工业企业。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优势有:(1)从效益上看,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平衡,重工业略微偏低。根据2015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以2011年的重工业生产总值83.8873亿元为基础,近3年发展速度是:2012年,1.046;2013年,1.072;2014年,1.031,重工业发展迅速。(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中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2013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4096家,资产总计达到1409.17亿元,年度利润为1150.21亿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工业发展所存在的缺陷有:(1)根据201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在利润总额上,平均指标中重工业占84.99%,轻工业占15.01%。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由重工业产业创造的,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需要进行治理和改革以促进其发展。(2)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布不均衡,省内主要的国有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处在一般水平甚至稀少,造成区域发展差异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3)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仅少数区域有良好发展,所占比重较少。而国有企业集中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区域虽然创造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在消耗性和运营性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产出,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以求更少的投入。或者可以将经济效益看作一个比值,即企业的资金投入,能源消耗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关系。[4]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是指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划分为相关区域,再对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总结。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决策单元的界定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本文选取了省内14个地区作为评价和分析的单元,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农垦总局。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关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较为常用。[5]本文选用要素分析法,以2011—2015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该体系是通过各种财务比例指标的内在联系,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系统评价体系。[6]净资产收益率是该评价体系的基础,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作为评价核心,以此来对企业获利能力以及财务的杠杆作用做出评价,并明确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基础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分解成以下两式: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所以利用该分析体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能找出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相关数据的运算,得出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三)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现状分析本文分两部分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别利用权益乘数、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进行细化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整合总结。

1.整体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是指股东投资资本的收益率,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在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庆、大兴安岭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佳,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超过30%,但是略有下降趋势,这两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度依赖资源,需要进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0%,其中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齐齐哈尔、鸡西、伊春、七台河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未达到10%,尤其是七台河、鸡西区域降价效益较差,净资产收益率接近0或者为负值,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鹤岗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2013—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2010—2011年其权益指数为负值。2014年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较差,整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2012年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效益最佳,超过20%;其他年份的经济效益稳定,维持在15%左右。

2.细化分析权益乘数: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运营水平。黑龙江省鹤岗区域2010年和2011年的权益乘数为负值,该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形势十分严峻,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整治。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经济效益仍然为负值。双鸭山、黑河、农垦总局平均权益乘数超过了5,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各地区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企业效益存在虚高,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了创造长期价值。大庆和绥化地区的平均权益乘数低于2,财务杠杆作用不明显,销售利润率较高,企业经济存在折扣,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其他区域权益乘数相对较为平稳,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数据正常。而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权益乘数呈下降趋势,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下降,这是省内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开始走向正轨的充分体现。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获利能力,也侧面反映了企业成本投入的比率,从而体现其技术的先进程度。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最佳,年均超过20%。其次是大兴安岭、绥化、佳木斯等区域,平均销售利润率超过10%,部分年份超过20%,较为平稳。哈尔滨、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重点聚集区域,其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是销售利润不高,齐齐哈尔地区甚至部分年份出现亏损。鸡西、鹤岗地区销售利润率常年为负值,这也是该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所在。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作为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体现,资产周转率良好,说明企业的运营良好。黑龙江省所有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转周率良好,国有工业企业整体在企业管理运营方面良好。2013年黑龙江省多处区域资产周转率超过了1,区域平均达到0.92,其他年份资产周转率良好,在0.6左右。大庆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周转率最佳,年均达到了0.96,绥化、大兴安岭次之,年均超过0.8。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由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构成的。在黑龙江省各区域中大庆地区、绥化地区资产净利率最佳,年均超过10%,其中大庆最优,年均达到了28.4%。其次是大兴安岭、佳木斯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在5%以上。但在以上区域中,仅有大庆为国有工业企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稀少,对黑龙江省影响不大。仅有鹤岗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为负值。资产净利率偏低是黑龙江省整体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3.整合分析黑龙江省各区域中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讲,大庆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物质资源充足的区域经济效益良好,甚至有的年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0%,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而本省的国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经济效益却不佳,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利润现象。鹤岗、双鸭山等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几乎每年都是处在负利润的状态。黑龙江省其他区域的经济效益处在中间水平,有部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了20%,但这些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稀少,或者是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存在虚高,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三、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成因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也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历史性问题。本文综合相关数据,总结出以下几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

1.产业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是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石油产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并且大庆市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但是除了大庆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以外,黑龙江省整体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处在一种集聚的区域经济效益不佳,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稀少的状态,这对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结合2015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黑龙江省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0.424、0.235、0.105,拥有全省绝大部分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可以说这三个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的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其他区域分散发展。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差异极大,造成黑龙江省物质资源运用不充分,政府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造成了黑龙江省各区域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全省国有工业企业难以平衡发展。

2.竞争优势不集中结合相关数据,哈尔滨地区拥有黑龙江接近1/3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黑龙江省绝大部分高校,几乎包揽了黑龙江省所有985、211名校,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人才储备,再加之齐齐哈尔地区,这两个区域是黑龙江省企业、人才、技术的核心区域,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亏损。大庆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是黑龙江省效益最好、拥有较高利润、企业资金最为充足的区域,但是其产业较为单一,无法持续发展。而黑龙江省的北部等地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物产资源(石油除外),但是国有工业企业稀少,无法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区域间的国有工业企业各有优势,但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少,无法集中省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物产资源的优势,也是阻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产品的领域相同的情景下,所具有的优点或领先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景下,企业拥有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技术条件或者优势。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不佳,生产产品成本过高,从而无法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也是缺乏技术优势的核心表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缺乏技术优势是近些年来显现的较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不少国有工业企业还沿用以前的生产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对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国内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工业企业体制的优势逐渐消失,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能赶上技术优势的步伐,导致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4.历史遗留问题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弊病所在。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基本形成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也逐步迈出国企改革的步伐,但是也遗留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速度过快,过分注重改革效率,忽略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情。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的体系,加上多为大中型企业,改革过快,难免形成遗留问题。其次,政企责任不清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最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陈旧理念和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其改进创新。[7]

5.人才流失严重黑龙江省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继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缓慢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全省各方面人才外流,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根据相关数据,黑龙江省每年有16至20万的高校毕业生,近2万的研究生,而在黑龙江本省就业的研究生只有数千人,个别年份更少。尤其哈市地区,人才培养量最大,同时人才流失量也最严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所能招收的本省毕业生人才就更加稀少,这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6.气候条件恶劣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虽然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气候条件恶劣,冬季寒冷漫长,使得省内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业处于待业状态,尤其是户外作业的相关产业,几乎需要半年的待业期。

四、提升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综合上述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改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渠道。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要内容,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对应的渠道,将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准确地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去,促进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协调黑龙江省各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各个区域间缺乏联系,资源的分配不协调,造成了区域技术效率差异严重。建立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加强各区域间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动和信息共享,统一和协调各区域公共资源,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助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间的跨区域合作,互补发展,共同提高。

2.区域联动,集中优势整体提高由前文可知,大庆区域是黑龙江省资金优势区域,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是黑龙江省人才、技术优势区域,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是物产资源优势区域。可以实现省内多区域的联动,集中各方区域的竞争优势,滚动发展,共同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北部区域,大庆区域可以实行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弥补各自缺陷,集中优势发展。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是指在政府的调控下,根据市场的信息,大庆市对其他两方提供充足的资金,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对其他两方提供人才、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提供充足的物产资源,三方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滚动向前发展。在滚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信息的反馈,发现新的创新点,增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以达到持续发展。区域联动并非限定于三方的联动,可以是双方联动也可以是多方联动,甚至多个区域联合与其他区域进行联动,只要是各方均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联动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竞争优势,还能够弥补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差异化,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平衡发展。

3.创新发展模式,以工业共生网络带动区域发展工业共生网络为一个区域内,各个企业通过物理交换和信息传递,共享企业间的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长期合作和共生的目的,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效益。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8]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其中也有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如哈尔滨的哈飞、哈电,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等,但是其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哈尔滨区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齐齐哈尔区域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还不足5%。可以以共生网络模式带动区域整体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依托型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以区域内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组建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来促进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

4.发挥特色优势,以服务性产业带动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北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稀少,且除大兴安岭外,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总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但是该区域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湿地系统和林区资源,这是北部区域的特殊优势。可以借此大力发展黑龙江北部区域的旅游、湿地保护等服务性产业,以带动相关的公共设施生产、水利、森林食品等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拥有丰富的天然冰雪资源,这是特色优势所在。由前文可知,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这既是阻碍也是优势,它为黑龙江省带来了丰富的冰雪资源。积极发展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体育、交通的服务产业发展,以带动黑龙江省相关的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5.要“借东风”和“激发内生动力”并行发展我国现今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各类资源和要素齐聚产生竞争优势。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同时改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结构,落实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和人才引领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分配难以平衡,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稀少,加之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北部区域技术效率严重低下。首先要完善黑龙江省的区域、投入、分配等结构,全面协调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其次,黑龙江省北部区域地处边境,积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该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再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掀起了新的一轮振兴东北的高潮,黑龙江省各区域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以政策导向为支撑,以资源状况为基础,综合发展[9]。最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改善管理制度,优化人才任用和培养结构,以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优化人才任用政策,最大可能保留高端人才,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6.创新基础资源,让“基础变动力”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大兴安岭这些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是以依赖本区域的优势基础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譬如大庆的石油资源,大兴安岭的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非常有限。要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首先黑龙江省各区域要创新运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实现现有基础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如石油是大庆的基础资源,要发展石油化工的相关产业,综合发挥现有优势,同时合理开发有限的石油资源,使其发挥最持久的效用。其次省内各区域需要不断创新基础资源,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以原有基础资源引领新的基础资源,以新的基础资源推动原有基础资源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开发区域的可再生资源,促进区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的区域基础资源,以实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各区域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其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肖玉巧:《基于DEA的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技术效率评价研究》,沈阳: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范德成、沈红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4]牛水霞:《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无锡: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郑鸣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探讨》,载《现代国企研究》2014年第10期.

[6]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载《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胡兴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载《财政研究》2014年第10期.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2

创新和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发展的必备要素,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一个监理企业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创新和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不变的主体。在目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3

一、引言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它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所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希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投入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本文选取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广东省各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唐国华(2008)通过比较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出了国有工业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经济效益好。郑宇益和杨沛(2009)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地区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聂勇(2009)认为运用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对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还可以知道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薄弱环节,因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彭潇等(2011)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

本文采用2011年的数据,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的21个城市的各市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2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了《广东统计年鉴(2011)》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以此来进行因子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这一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而广东省主要用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这六个指标来对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因而本文就选取了这六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以上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资产贡献率(X1)=(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X2)=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X3)=负债总计/资产总计;成本费用利润率(X4)=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X5)=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产品销售率(X6)=现价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

(三)广东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关系,找出能代表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进而表示出每个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所有变量综合成尽可能少的几个综合性变量,并且要求这几个综合变量既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又能使少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具体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求出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建立因子模型,并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和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

(2)数据处理及分析。输入原始数据,应用SPSS软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公共因子,并考虑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1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值:1.894、1.870和1.147,其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1.835%,说明这三个公共因子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由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在X2和X4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2在X1和X5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3在X3和X6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

其中,X2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X4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工业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X1总资产贡献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X5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X3资产负债率是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X6产品销售率是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运营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反应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公共因子F3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如表3所示。

由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即:F=(31.563×F1+31.164×F2+19.109×F3)/81.835

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珠海、河源和潮州,其中河源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河源市的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效率高。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梅州、惠州和茂名,其中茂名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人员利用效率很高,对广东省的贡献相当大。公共因子F3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广州、梅州和汕头,其中汕头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城市的风险都较高。

从综合得分来看,河源和茂名的的得分很高,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国有企业整体都很好。而综合得分较低的佛山、韶关、阳江、湛江及云浮,是因为它们的三个得分都较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和加强。

四、结论

过去经常使用加权合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方法由其主观赋权可能会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因子分析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是非常客观的。总之,采用因子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而且还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4

作者简介: 杨栩,男,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企业战略管理与技术创新研究; 张宗义,男,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6BGL04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情景下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G2014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国防科技工业国家战略和国家管理研究”,项目编号:HEUCFZ1607

中图分类号:F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60-07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和综合实力的表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先驱,国内大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都积聚在东北地区,其中不乏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产业,使之成为我国的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协调的发展[2]。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以开放提升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心领域。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在巩固和扩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经过60 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3]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内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的区域经济效益水平不高。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境,加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稍落后于南部沿海城市国有工业企业。

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优势有:

(1)从效益上看,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平衡,重工业略微偏低。根据2015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以2011年的重工业生产总值83.8873亿元为基础,近3年发展速度是:2012年,1.046;2013年,1.072;2014年,1.031,重工业发展迅速。

(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中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2013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4096家,资产总计达到1409.17亿元,年度利润为1150.21亿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工业发展所存在的缺陷有:

(1)根据201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在利润总额上,平均指标中重工业占84. 99%,轻工业占15. 01%。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由重工业产业创造的,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需要进行治理和改革以促进其发展。

(2)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布不均衡,省内主要的国有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处在一般水平甚至稀少,造成区域发展差异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

(3)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仅少数区域有良好发展,所占比重较少。而国有企业集中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区域虽然创造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在消耗性和运营性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产出,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以求更少的投入。或者可以将经济效益看作一个比值,即企业的资金投入,能源消耗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关系。[4]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是指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划分为相关区域,再对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总结。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决策单元的界定

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本文选取了省内14个地区作为评价和分析的单元,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农垦总局。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关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较为常用。[5]本文选用要素分析法,以2011―2015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该体系是通过各种财务比例指标的内在联系,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系统评价体系。[6]净资产收益率是该评价体系的基础,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作为评价核心,以此来对企业获利能力以及财务的杠杆作用做出评价,并明确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基础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分解成以下两式: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所以利用该分析体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能找出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的运算,得出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三)黑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本文分两部分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别利用权益乘数、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进行细化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整合总结。

1. 整体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股东投资资本的收益率,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在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庆、大兴安岭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佳,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超过30%,但是略有下降趋势,这两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度依赖资源,需要进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0%,其中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齐齐哈尔、鸡西、伊春、七台河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未达到10%,尤其是七台河、鸡西区域降价效益较差,净资产收益率接近0或者为负值,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鹤岗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2013―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2010―2011年其权益指数为负值。2014年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较差,整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2012年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效益最佳,超过20%;其他年份的经济效益稳定,维持在15%左右。

2. 细化分析

权益乘数: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运营水平。黑龙江省鹤岗区域2010年和2011年的权益乘数为负值,该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形势十分严峻,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整治。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经济效益仍然为负值。双鸭山、黑河、农垦总局平均权益乘数超过了5,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各地区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企业效益存在虚高,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了创造长期价值。大庆和绥化地区的平均权益乘数低于2,财务杠杆作用不明显,销售利润率较高,企业经济存在折扣,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其他区域权益乘数相对较为平稳,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数据正常。而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权益乘数呈下降趋势,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下降,这是省内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开始走向正轨的充分体现。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获利能力,也侧面反映了企业成本投入的比率,从而体现其技术的先进程度。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最佳,年均超过20%。其次是大兴安岭、绥化、佳木斯等区域,平均销售利润率超过10%,部分年份超过20%,较为平稳。哈尔滨、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重点聚集区域,其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是销售利润不高,齐齐哈尔地区甚至部分年份出现亏损。鸡西、鹤岗地区销售利润率常年为负值,这也是该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所在。

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作为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体现,资产周转率良好,说明企业的运营良好。黑龙江省所有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转周率良好,国有工业企业整体在企业管理运营方面良好。2013年黑龙江省多处区域资产周转率超过了1,区域平均达到0.92,其他年份资产周转率良好,在0.6左右。大庆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周转率最佳,年均达到了0.96,绥化、大兴安岭次之,年均超过0.8。

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由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构成的。在黑龙江省各区域中大庆地区、绥化地区资产净利率最佳,年均超过10%,其中大庆最优,年均达到了28.4%。其次是大兴安岭、佳木斯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在5%以上。但在以上区域中,仅有大庆为国有工业企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稀少,对黑龙江省影响不大。仅有鹤岗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为负值。资产净利率偏低是黑龙江省整体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3. 整合分析

黑龙江省各区域中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讲,大庆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物质资源充足的区域经济效益良好,甚至有的年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0%,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而本省的国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经济效益却不佳,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利润现象。鹤岗、双鸭山等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几乎每年都是处在负利润的状态。黑龙江省其他区域的经济效益处在中间水平,有部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了20%,但这些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稀少,或者是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存在虚高,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三、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成因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也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历史性问题。本文综合相关数据,总结出以下几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

1. 产业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平衡

黑龙江省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是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石油产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并且大庆市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但是除了大庆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以外,黑龙江省整体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处在一种集聚的区域经济效益不佳,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稀少的状态,这对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结合2015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黑龙江省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0.424、0.235、0.105,拥有全省绝大部分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可以说这三个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的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其他区域分散发展。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差异极大,造成黑龙江省物质资源运用不充分,政府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造成了黑龙江省各区域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全省国有工业企业难以平衡发展。

2. 竞争优势不集中

结合相关数据,哈尔滨地区拥有黑龙江接近1/3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黑龙江省绝大部分高校,几乎包揽了黑龙江省所有985、211名校,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人才储备,再加之齐齐哈尔地区,这两个区域是黑龙江省企业、人才、技术的核心区域,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亏损。大庆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是黑龙江省效益最好、拥有较高利润、企业资金最为充足的区域,但是其产业较为单一,无法持续发展。而黑龙江省的北部等地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物产资源(石油除外),但是国有工业企业稀少,无法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区域间的国有工业企业各有优势,但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少,无法集中省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物产资源的优势,也是阻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缺乏技术优势

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产品的领域相同的情景下,所具有的优点或领先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景下,企业拥有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的技术条件或者优势。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不佳,生产产品成本过高,从而无法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也是缺乏技术优势的核心表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缺乏技术优势是近些年来显现的较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不少国有工业企业还沿用以前的生产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对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国内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工业企业体制的优势逐渐消失,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能赶上技术优势的步伐,导致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4. 历史遗留问题

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弊病所在。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基本形成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也逐步迈出国企改革的步伐,但是也遗留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速度过快,过分注重改革效率,忽略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情。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的体系,加上多为大中型企业,改革过快,难免形成遗留问题。其次,政企责任不清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最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陈旧理念和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其改进创新。[7]

5. 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继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缓慢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全省各方面人才外流,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根据相关数据,黑龙江省每年有16至20万的高校毕业生,近2万的研究生,而在黑龙江本省就业的研究生只有数千人,个别年份更少。尤其哈市地区,人才培养量最大,同时人才流失量也最严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所能招收的本省毕业生人才就更加稀少,这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6. 气候条件恶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虽然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气候条件恶劣,冬季寒冷漫长,使得省内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业处于待业状态,尤其是户外作业的相关产业,几乎需要半年的待业期。

四、提升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综合上述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改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渠道。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要内容,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对应的渠道,将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准确地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去,促进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协调黑龙江省各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各个区域间缺乏联系,资源的分配不协调,造成了区域技术效率差异严重。建立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加强各区域间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动和信息共享,统一和协调各区域公共资源,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助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间的跨区域合作,互补发展,共同提高。

2. 区域联动,集中优势整体提高

由前文可知,大庆区域是黑龙江省资金优势区域,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是黑龙江省人才、技术优势区域,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是物产资源优势区域。可以实现省内多区域的联动,集中各方区域的竞争优势,滚动发展,共同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北部区域,大庆区域可以实行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弥补各自缺陷,集中优势发展。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是指在政府的调控下,根据市场的信息,大庆市对其他两方提供充足的资金,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对其他两方提供人才、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提供充足的物产资源,三方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滚动向前发展。在滚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信息的反馈,发现新的创新点,增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以达到持续发展。区域联动并非限定于三方的联动,可以是双方联动也可以是多方联动,甚至多个区域联合与其他区域进行联动,只要是各方均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联动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竞争优势,还能够弥补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差异化,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平衡发展。

3. 创新发展模式,以工业共生网络带动区域发展

工业共生网络为一个区域内,各个企业通过物理交换和信息传递,共享企业间的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长期合作和共生的目的,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效益。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8]

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其中也有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如哈尔滨的哈飞、哈电,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等,但是其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哈尔滨区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齐齐哈尔区域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还不足5%。可以以共生网络模式带动区域整体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依托型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以区域内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组建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来促进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

4. 发挥特色优势,以服务性产业带动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北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稀少,且除大兴安岭外,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总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但是该区域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湿地系统和林区资源,这是北部区域的特殊优势。可以借此大力发展黑龙江北部区域的旅游、湿地保护等服务性产业,以带动相关的公共设施生产、水利、森林食品等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拥有丰富的天然冰雪资源,这是特色优势所在。由前文可知,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这既是阻碍也是优势,它为黑龙江省带来了丰富的冰雪资源。积极发展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体育、交通的服务产业发展,以带动黑龙江省相关的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5. 要“借东风”和“激发内生动力”并行发展

我国现今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各类资源和要素齐聚产生竞争优势。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同时改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结构,落实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和人才引领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分配难以平衡,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稀少,加之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北部区域技术效率严重低下。首先要完善黑龙江省的区域、投入、分配等结构,全面协调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其次,黑龙江省北部区域地处边境,积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该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再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掀起了新的一轮振兴东北的高潮,黑龙江省各区域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以政策导向为支撑,以资源状况为基础,综合发展[9]。最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改善管理制度,优化人才任用和培养结构,以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优化人才任用政策,最大可能保留高端人才,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6. 创新基础资源,让“基础变动力”推动区域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大庆、大兴安岭这些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是以依赖本区域的优势基础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譬如大庆的石油资源,大兴安岭的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非常有限。要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首先黑龙江省各区域要创新运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实现现有基础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如石油是大庆的基础资源,要发展石油化工的相关产业,综合发挥现有优势,同时合理开发有限的石油资源,使其发挥最持久的效用。其次省内各区域需要不断创新基础资源,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以原有基础资源引领新的基础资源,以新的基础资源推动原有基础资源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开发区域的可再生资源,促进区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的区域基础资源,以实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各区域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其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I

[1] 肖玉巧:《基于DEA的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技术效率评价研究》,沈阳: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 范德成、沈红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载《科技管理研 究》2010年第8期.

[4] 牛水霞:《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无锡: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郑鸣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探讨》,载《现代国企研究 》2014年第10期.

[6] 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载《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 胡兴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载《财政研究》2014年第10期.

[8] 王怡:《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工业共生网络战略联盟研究》,载《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5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有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审计类型,在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实践中较为多见,它属于委托性的审计,是一种就地进行的、事后性的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审计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审计界的创新与创造。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在法律上确认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经过十多年的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在整治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和,促进领导廉洁自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科学合理的考察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提高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质量,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民经济体中,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在决策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而且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这种牵制关系带有较明显的虚构性,在实践中操作困难重重,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互相牵制也只是制度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内部权利又处于高度集中的压力下,通过加大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力度,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类型,它与效益审计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计目的是查证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也就是审计对象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而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它的审计对象是单位,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行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要求高、责任重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数在领导班子换届时进行,需要审计人员尽快提供出高质量的审计评价报告,所以任务要求时间紧,所审计的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时间紧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更加的突出,势必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审计环境,难以保证审计质量。而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部分企业的效益审计已经实行常态化,效益审计已作为每年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审计机关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合理借鉴效益审计成果,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作为对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审计工作,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审计,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关注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对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审计,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健全对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投资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几个方面

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应是以揭露问题为主,无法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审计的重点是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等几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通过审计,发现和揭露由于领导决策错误造成的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和客观实际,实现科学的、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避免因短期行为以及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使有好的项目,最终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效益,由于管理不善、资金调配不合理、人员任用不当等都有可能影响到项目效益的发挥,而最终形成亏损的局面。效益审计中一个重要的审计内容就是要查明被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企业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6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7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其效应正在进一步显现。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恢复性的,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还很大,而且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工业企业进行了综合的财务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旨在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分析要求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本文从财务分析的角度,主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进而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据此,选取了以下六个财务指标:(1)工业总产值(亿元),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2)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3)资产负债率(%),这是反应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指企业全部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的比率。(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年),企业营运能力指标体系其中之一,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5)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个指标体现的是所得与所费的关系,其数值越大,则所费相等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报酬就越高,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6)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率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是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

二、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来解释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它常被用来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且给综合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以适当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互不相关。也就是将给定的一组变量X1,X2,…,Xk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Y1,Y2,…,Yk。在这种转换中,保持原变量的总方差不变,同时,使Y1具有最大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Y2具有次大方差,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就可以转换出k个主成分。一般来说,如果前q(q

三、实例分析

本实例是全国全国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财务分析,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表1。

表1 全部解释方差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1按顺序给出了六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方差越大对总变量的贡献也就越大。由每个因子对方差的解释项可见,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为2.085,贡献率为34.744%,依此类推。从累计贡献率来看,我们提取前三个主成分,即可概括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输出也显示,这三个主成分是相互独立的。

表2 主成分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第一主成分(F1)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二主成分(F2)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而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在第三主成分(F3)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三个主成分综合起来能够反应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信息,所以说这种主成分分析是合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F1、F2、F3这三个主成分并没有实际的含义。

表3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根据该矩阵以及各个变量的观测值可以得到这三个主成分的得分,表达式为:

F1=0.389X1+0.060X2-0.064X3+0.349X4-0.180X5+0.541X6,

F2=-0.117X1+0.511X2-0.001X3+0.151X4+0.565X5-0.109X6,

F3=0.122X1+0.167X2+0.765X3+0.149X4-0.179X5-0.400X6。其中X1~X6依次代表得分系数矩阵中出现的六个财务指标,但是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这些指标已经经过了标准化。根据三个主成分各自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的是层次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即依据不同类之间个体的距离的平均值,进行类别合并。利用SPSS输出聚类过程表以及树形图和冰柱图。

表4 Cluster Membership

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1个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辽宁、吉林、重庆},第三类为{山西、湖南、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第四类为{黑龙江、新疆},第五类为{}。

四、结果解读

第一类中的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而且,北京汇集了众多央企,其规模优势也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第二类中除了辽宁、吉林是东北三省其二,重庆是西部唯一一个直辖市之外,剩余的12个省都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中东部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第三类则为西部个省,以及中部的山西、湖北两省。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缓,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由于资源、科技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西部的工业企业发展相对落后。第四类为东三省中的黑龙江和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类为回族自治区。虽然国家对于自治区的政策一直是有所倾斜,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也并不太可观。从总体来看,本文的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但是,由于指标选取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只是从宏观上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评价,排出它们的优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各企业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起到帮助作用。

2011年以来,中央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下降等新情况,中央出台了宏观调控的综合性对策,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采取了债权转股权、增加技改贴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所以,国有企业上半年的经济效益呈现大幅度增长。在这些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定能够保持下去。

参 考 文 献

[1]刘章胜,赵红英.新编财务报表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108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8

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从整体上来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要保证它能够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接轨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内部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对于企业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给予经济效益审计充分重视,通过相关的手段及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让其发挥成效性。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类型,它与效益审计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计目的是查证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也就是审计对象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而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它的审计对象是单位,审计重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公共受托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 (04).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0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公共受托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04).

 

[3]陈亚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N].理财杂志,2010(7):84-8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2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