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20

小学课堂教学法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1

2.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2.1.教师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包含了不少概念,部分学生会像对语文知识一样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记忆。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概念的时候,尽可能为学生讲解这些概念的来源,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加牢固的记忆。有一些学生,即便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运用时还是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如教学除法时,教师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一些实物如粉笔或者棍子摆设成为与除法相似的形状,之后为学生分析除法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个对比加法、减法、乘法,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对比讨论,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与哥哥、姐姐共同分,大家得到相同的苹果,请问每一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通过设置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概念之后,更加清楚除法的作用。

2.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垂直和平行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同一个平面”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是煞费苦心。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去了解知识。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但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问:“老师手上的魔方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个面上吗?”“这时,我们可以说相同颜色的方块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谁来说说红色方块都在哪个面上?”“现在颜色相同的方块都在同一个面上吗?”教师紧紧扣住主体是否在同一个面这一核心问题,有效地设问,便能使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理解“同一个平面”这一教学活动中来,排除外界干扰因素,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独立探究的模块,为学生创造了很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必须很好地应用这些模块,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讲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时候,教师要科学设计,帮助学生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位数乘法规律。这时,相信很多学生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已经研究出来的学生为没有研究出来的进行分析,这样不但能够令不明白的学生弄懂,还可以让明白的学生加深理解。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充分感受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2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对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正是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指导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研究。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深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教学方法,也是经验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于教学的内容,将教学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合理利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还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的硬件条件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学习。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一定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小组内的学生自行讨论和学习,将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方法

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对于同一个符号,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思维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表现,也是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良好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优势,尽量将学生的这一优势发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乘法的简便算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考虑到学生对于玩游戏的兴趣,将游戏的趣味性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联系。笔者在实践教学的时候,就给同学出了几道题目,17×5×20;22×7×5;12×9×5,让学生比赛看谁先计算出这三个题目的结果,而且要检查学生的准确性。最快计算出结果的同学要向大家展示他计算的方法与结果,每位同学在听取别人的展示之后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在学生展示与提问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方法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拿到第一,都希望自己计算的结果既准确又简便,因此,在这样的竞争气氛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益智性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实践与综合运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与综合运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而且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利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为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小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对于生活和世界都很好奇的阶段,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总结知识,在学生经过实践检验并总结提升自己之后,学生的内心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这也为成为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与综合运用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维、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改理念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进步。本文在结合笔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3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上数学课,才能在整节课上保持旺盛的精力,让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课堂每分钟都变成有效学习时间。对于初中生,激发兴趣尤其重要。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保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备课时,设置问题情景、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教学环节,在课堂中尽量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都是好方法。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4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我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鸟叫、蛙鸣……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春天,春天像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像本动听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像本微笑的书。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孩子笑了,咧开小嘴巴……”刚读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刚才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老师想请你们当当评委,给老师评一评,好吗?”我趁热打铁,孩子们很高兴:“老师,您把文中的轻声读得很轻很好听。”“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我发现你读池塘笑了,孩子笑了的时候,你也笑了”……“你们可真是细心的评委,那么请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课文,我来给你们当当评委,好吗?”学生们很投入地读了起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再通过学生为老师的范读作评价,学生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主动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可通过画、唱、演等活动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小狗敲门》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一只小狗不敲门就进入了布娃娃的家,后来,在布娃娃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做了布娃娃的客人。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表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兴致勃勃、情绪高涨。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主动体验,加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也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情感上得到了熏陶。

三、引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体验。

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我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丰富内涵。如《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一课,在教学时,我引着学生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采摘各种各样的树叶,学生变得积极而主动,观察起来也特别仔细。在采摘、收集、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总结出“树叶的颜色多样,形状更是千奇百怪”,加深了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并感悟到: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生活哲理。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只要语文教师把课内与课外的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地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5

教师只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才最活跃、最有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欣赏书法作品和讲小故事的方法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人们常说“眼高手低”,首先应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其次才可能培养书法水平。由此可见,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可能持续,更不可能永久性的,因此兴趣是依靠教师慢慢地去培养,有了兴趣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了。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学生听了书法家的故事深受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教师示范、学生多练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多,粉笔示范的多,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在台下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现在是信息时代,在指导学生书写前,作为教师应当有限的时间放在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技巧、间架结等,在精讲时要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做精简的讲解,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对字的用笔有所了解后,做到“胸有成竹”,再开始临摹。运用多媒体直观性对学生学书法也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直接感触到客观具体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要写好字必须以“练”字当头,书法技能需要反复多次练习才能形成,但也要合理安排“讲”和“练”的比例。教师讲解时要抓住笔法的关键,不能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否则,学生会因为不能理解而失去兴趣,学生要注意用笔的方法,还应该注意力,运笔的快慢也应同时训练,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应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和反馈,并给予写得好的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

三、利用现代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许多古代的碑帖和优美作品集中到课堂上一一展示给学生欣赏,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但学得慢,而且费时,并且往往要走许多弯路。而现在不同了,运用电教多媒体已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打开视频就可以亲眼领略到著名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的指导,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的教学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学生看视频难以弄懂的地方,教师在白板上再加以稍微地指导,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解说,创造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不仅了解了作品的背景、特点,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意蕴,受到了启发和感染,而且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书法离不开“三到”,读帖与临帖有机结合

1.眼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最能让人感受到感觉器官。所以眼睛是读贴感觉器官之一,对字帖中的字的用笔、结构至关重要,她能把握笔画形态,看清每一个字点画间的呼应关系,为临帖、书写做伏笔。

2.手的主要功能为拿取、拉动及推动、举起或抬起物品等。我们可以透过手做很多不同动作和活动。由此看来手是临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把眼所看到的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通过记忆在纸上显现出来。所谓正确有效的手到方法是: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写字时还要做到动作要到位,王羲之的入木三分,说明他的笔力强劲,在写字时,要学生养成这种精神,要根据每一个字的轻重特点用力,否则写出来的字没有一种美感。

3.一定要静下心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句俗语,学生练习书法也是这样,看到一个字,心里会很自然的去分析每一个笔画的形状、写法、这个字的结构、特点等,这样才能把一个字写好。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24-01

书法是我国特殊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素质教育实施后,我国大部分小学都设置了书法课程,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勤奋刻苦的意志,高雅乐观的情趣的重要作用。小学书法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

做好课堂导入是小学书法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步骤,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快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根据书法教学的内容安排,组织教学导入的相关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书法学习状态中,更快的掌握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书法内容。其次,课堂导入设计要兼顾趣味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课堂导入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开展教学导入,导入内容设计要做到新颖、生动,能够刺激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面还要做好时间的控制,课堂导入是开展书法教学的引子,用在课堂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课堂导入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例如:可以用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形式,书法创作讲究平心静气,此时如果播放一首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与书法之韵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在教学生练习基本笔划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渔舟唱晚》,教师用PPT播放一帧帧精湛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将动态的书写过程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古典音乐的感染下,在生动直观生动的演示中,得到怡情、练笔的综合效果。

2 坚持老师精讲、演示和学生多练相结合

老师精讲就是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把书法的坐姿、执笔方法、运笔技巧、字体间架结构等,向学生做精炼的讲解。精讲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字,特别是学生实际练习时经常忽略的细节之处要讲明白,要抓住笔法的关键,避免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听懂学会才是关键。然后通过亲自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临摹。教师在做演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笔锋的走向,完整掌握整个起笔、行笔、收笔过程,让他们清晰获取和掌握点画的具体特征。教师通过演示进行教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接感触到客观事物,对于感官形成了鲜明的印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书法讲究勤加练习,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都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成就了最后的挥毫泼墨,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习体会用笔的方法、骨力、运笔的快慢和字体架构,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指正,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提高学生练习书法的热情。

3 创新小学书法教学手段和方法

首先,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将书法知识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立体的书法,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要注重运用网路资源等基础教育资源网,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优化方面,还可以将故事教学、情感教学等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练字非常刻苦用功,有一次他正在练习书法,书童为他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他像没看到一样聚精会神地练字,饭菜都凉了,于是书童请来王羲之的母亲劝他吃饭。母亲来到只见王羲之手里拿着沾了墨汁的馒头吃着正香,眼睛却还在看自己写的字,嘴里还说着:“今天的蒜泥好香啊!”王羲之坚持勤学苦练,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代“书圣”。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并不十分集中,通过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行书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 丰富书法背景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作文写作特点对提高书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文字的方法是了解背后的文化,包括社会风尚、文化历史等。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书法的背景知识。我国书法的艺术背景源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书法深深根植的土壤。书法理论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体系,囊括了自身的技法理论和美学理论,处处散发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例如,书法中的“神、气、骨、肉、血”理论,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笔下,这些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钻研。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改革将研究重心从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逐渐转移到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上来。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学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法素质,同时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小学书法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享受书法的乐趣,让学生自然融入书法学习。当然,这要依靠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一同促进小学书法教学质量提高,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闫生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在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2(11):126-127.

[2] 毕书锋.浅议小学书法课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1(05):133-134.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7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英语课堂的教学亦是如此。如果说英语课堂是一首歌,那么导入就是这首歌美妙悠扬的前奏;如果说英语课是一部戏,那么导入就是这部戏引人入胜的序幕;如果英语课是一本书,那么导入就是这本书提纲挈领的前言。导入,是每一节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感知,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能迅速安定住学生还可能处在课间活动的兴奋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进入课堂氛围和学习状态,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法,抛砖引玉。

一、助手导入,潜移默化

课间十分钟总是非常短暂,很多小学生玩得正尽兴呢,上课铃就响了,多数学生很难立马收回心来,于是在上课前的几分钟里,课堂上总是会略显骚乱。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我会找几个“小帮手”。我会在上课铃响的前一两分钟,播放一些学生学习过的,或者和即将讲授的内容相关的英语诗词、歌曲或者童谣等,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跟随着音乐的旋律哼唱。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而且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更能安排英语课代表或者班长在上课前的一分钟带领其他学生诵读英语课文或者唱首英文歌曲。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就是教师直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利用图片、声音或者实物,单刀直入地展示给学生。直接式的导入方式如果设计和使用恰当,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系统,而且能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直接和清晰的感受,增强直观性,有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教师在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呈现英语知识时,学生会对这些表达方式产生好奇,并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故事,猜测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利用声音,通过歌曲和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缓解紧张、单调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记忆力等。

三、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复习导入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教师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点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构建新知识的方法。在授课之前,我会针对这堂课的授课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点,引导学生先温习学过的内容。然后引入新课单词,或者先让学生对身边可见的物品单词进行一下检测。这样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四、会话导入,轻松活泼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谈话形式作为导入是非常有效的,也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新课的一个或者多个话题,精心设计谈话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对话。通过“free talk”的形式,不仅能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师生距离,而且能在简短的问答过程中,使学生情绪紧张而兴奋,从而迅速进入学习角色,沉浸在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会话导入,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在其中蕴含新知识点的支撑,可谓一举多得。

五、情境导入,身临其境

学生所处的汉语语言环境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想要让学生身处在英语课堂中时,有一种置身英语文化中的感觉。再加上当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生活化,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情景对话,如购物、打电话、问路等。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篇幅较小,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优势,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搬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交往实践中表情达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学习热情。

六、游戏导入,其乐无穷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游戏导入,在授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一系列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能够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的小游戏,寓教于乐,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8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2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3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4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5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9

引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上课下所采取的教学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论中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论的原则。传统课堂中所采用的常规的教学方法亟待调整和改进以便体现出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与创新,农村学校和老师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农村小学课堂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尽绵薄之力,以期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一)农村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农村课堂上常规保守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学生基本公式、基础知识、知识点的单向传授,课堂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另外,农村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是反复重复考点,然后让学生们背诵记忆,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养成发散式思维,因此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二)人教版教材的修订要求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程改革之后,与以往教材相比,教材的内容量有所增加,教材结构趋于完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深入。因此农村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背的模式难以更好地使得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因此教学方法需要适时该进,让学生在理解明白的基础上练习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点。

(三)教学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小学中,多媒体、幻灯片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一直没有安装。因此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和拨款,完善现代教学设备。现代化、数字化设备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这些技术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上的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重新安排农村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方程,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元简易方程与二元复杂方程、检验、验算与方程的应用。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以下几种方程,具体形式为:x+a=b、x-a=b、ax=b、ax+b=c、ax-b=c、(a+x)b=c、(a-x)b=c,除了这些基本的方程式,还有一些在此基础上面的变形。传统农村课堂采用解方程的教学与应用结合起来的方法,但是两个知识点同时进行,教室教学任务重,学生接受难度大。笔者在农村课堂“算用循序”的教学方法,把方程的运算与应用结合起来,首先尝试解方程的教学,然后再进行方程的实际应用。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进农村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之下,农村课堂的教学方法也会相。应地改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农村教师教学理念的该进。例如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中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老师在农村课堂中,可以采用纸质或者塑料凳实物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形状的画面,鼓励学生寻找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教师设置有效形式,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一情境中,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引导出新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体验式学习,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教学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然后探索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改进农村课堂教学方法。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发现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此来设计形象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四年级《平均数》这一课程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安排学生提前了解一下家里面主要的家用电器,以及家里边主要成员,进行数据的搜集和统计,然后根据学生统计出来的数据引导学生如何计算出每一个家庭成员所拥有的平均家电数量。或者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提前了解小组成员的年龄,并做好记录,然后课堂上老师先计算出所有小组成员的年龄之和,然后计算出小组成员的个数,最后教导学会学生如何进行计算平均数。农村课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将数学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使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出农村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把大数字变成小数字,把抽象的化为具体的,把繁琐的化为简单的,从而有效整合教材资源。例如农村课堂数学中比较多少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把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作为例子,例如,小明有六支铅笔,小红有三支铅笔,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支铅笔?小红比小明少几根铅笔?然后再进入大数目的问题研究。

例如三年级有关公园里面参观人数增减、公交车车上人员增减、船只上人员的增减后计算最后还剩余多少人,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教师在农村课堂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师里面,班级里面一共有45名同学,让18名同学走出教室,然后又进来5名同学,问这时教室里面一共有多少人。此时学生通过观察便会知道教室里面的人数,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以及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例如,人教版里面计算水电费的问题,这些问题距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实际中比较相似的情境设置出来,然后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10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在消耗相同的时间与精力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数学是小学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学科。不管是在中考中还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数学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正是笔者在研究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背景下,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做了简要总结与分析。

一、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有不少。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与逻辑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以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差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依赖或被动状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不假思索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比较少,思维长期僵化不活跃,学生还没有形成与同伴合作探究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二)教师教学思想陈旧

许多数学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机并不清楚,单纯的认为自己长期以来都是优秀的数学教师, 学生在考试中成绩斐然, 也深受学校、家长与学生的欢迎,就可以保持现状,不必进行改革。尤其是一些示范性小学的许多数学教师, 更是如此。在这些教师眼里,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可理喻的要求,这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好不透彻,教学思想也有待改进。

(三)对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认识欠缺

传统“灌输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已经习惯了“讲授法”教学,一时之间难以改变。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小学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放开双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探索。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很难打破,要想实现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四)学生思考能力欠缺

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独立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方程求解这一模块中,学生会接触到求解方程的多种方法,每一种证明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定条件和公式,不同的方法既有类似又有不同,如果学生不主动总结,进行对比记忆,很容易混淆。

面对这种状况,数学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引导独立思考与总结,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正确思路与方法,积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适当给予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总结学习技巧的习惯。

三、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师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也能在课堂学习中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后,预习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小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还较为欠缺,在预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例如教师第二天要讲鸡兔同笼的典型习题,教师就可以在前一天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例题理顺思路,并额外做十道相同类型的题目。第二天上课前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见解,为教师课堂讲授奠定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小学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高效的课堂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几何体时,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这样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不够形象直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三)实现小学数学的阶段性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内部互帮互助,在课堂上开设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问。除此之外,学案设计和作业布置也可以有所差异,基础较差的同学只需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目,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继续完成拓展题目。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趣味课堂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依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学活动要以“学”为中心。运用“课堂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理论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生成学法”。重教法理论原则,不拘于固定模式。其特点是以解放学生学习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强调“自学互教”,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学习能力、诱导主动性为前提,以指导观察、强化感受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和能力、着眼创新和实践为重点,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体现“导而先学,学而后教、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

1开展“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 三个阶段

我校开展“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1第一阶段理论解读

从2012学年度开始有意识的渗透“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理论学习,改变教师观念,学校领导在语、数、英科组上多次进行“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解读和培训,针对课堂教学的“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各科组在每月的科组学习中更深层次的理解“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内涵意义。“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解读是。

1.1.1前置导学――“先导学”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内容指引的“先学”(现场指导或借导学提纲引导),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争取达到独立自主地“先学”的状态。

1.1.2诊断定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教师在“先学”之后的“教”的方法。它强调“教师应该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无需教师再讲,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初步有所涉猎的情况下,了解预习进展的措施。

1.1.3递进教学

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课的环节,要点。与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相配合,建构学习台阶(体现课程性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机制),引导有意义的思考。核心问题与支架结构――理解内容,思维至发展学习过程和彼此联系的学习内容,运用于问题解决,引导记忆。

1.1.4针对练习

指针对学的情况进行的随堂练习与作业。知识点学习需要及时巩固,随堂作业就是寓存具体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进展。反对用“直线式”的对话解决随堂练习与作业。如教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

1.1.5生成学法

是老师在现场的分析和现场帮助。任务一是基于学生成果与困难。任务二是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2第二阶段课堂实践探讨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校进行实践操作性的探讨,分别在语、数、英三科的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讨,目的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理论的实施进行操作性的研究,其中语文科组课例由杨清华副校长带头上了一节《画杨桃》,欧慧伶老师上《可贵的沉默》,英语科组李悦媚《How often do you go hiking? 》,数学科组钟伟森老师上《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研讨过程中分别聘请了金湾区教科培语、数、英教研员姚雪葵、潘润兰、傅永飞、冯晓颖进行了学术上的指导。

1.3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全面展开

我校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三个阶段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实施感悟是:

1.3.1懵懂中看到了希望

从一开始要把“五要素导学教学法”在一节课中完全体现,老师们觉得难度挺大。课余时间或者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各年级的老师们都在讨论如何运用这“五要素”,怎样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体现“五要素”。但没有行动就无法打破传统,没有尝试就无法找到出路。从每一次的研讨课的活动中,通过老师们的课前议课和课后评课,以及专家们的指导,老师们在懵懂中看到了希望,也开始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1.3.2教师层面上的改变

在我校的课堂改革实践中高兴地看到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由“上课”为主过渡到“组织学习”为主。主要体现在上课教师开始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先学”,我们48位教师都是借助导学案进行引导学生课前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对对教学目标做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认真把握每一章(节)教学任务及重点,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课教师注重把学习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知识能力上。

1.3.3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导学案在课堂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见,导学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堂做好启发诱导工作,是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剑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综合我校语、数、英各科组针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中提倡的“先学后教,顺学而教”的课堂学习方式改变尤为突出,语文学学科体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题的体现,教师课前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将本节课中的基础知识问题以提纲形式给学生,教师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找出答案。这样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达到独立自主地“先学”的状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讲了,教师只是引导重点讲学生不懂的,也就是预习中的困难之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遵循认知规律从而进行递进教学,如:理解内容,思维至发展学习过程和彼此联系的学习内容,运用于问题解决,引导记忆。从课堂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做笔记)、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的随堂练习与作业,巩固知识点,这一环节中教师更多关注到了后进生的学习体验,能适当地利用较简单地问题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充分地让后进生体验到学习的参与乐趣,在练习环节也更多地走到后排指导后排学生解答练习,除此之外,老师重视对多媒体的运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数学学科体现在:教师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课堂实施在数学学科上体现最为突出,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活动经验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体现了当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3.4“五要素导学教学法”方法的收获

在“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活动中,我校各科组都有自己本科组在课堂实施中最为突出成功的地方。

(1)语文科组最突出的就是“生成学法”。例如:语文科组的全体教师在课堂中,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并适当的进行小练笔,特别是学习了每篇文章后都重视概括出该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这对于帮助学生的习作能力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趋于精练和实用,他们对教学一丝不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

(2)数学科组是“导学设计”上。能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以问题式、表格式、框架式等不同形式向W生展示“导学”内容。做到富于启发性,能够积极引道学生思维;富有操作性,能够便利学生动手完成和交流互动;具有简洁特质,能够切中要害,保证学生在导学时能够完成。教师紧紧把握住导学案的设计要素:从课题到时间,从目标到难点,从“导学、训练”到教学反思,做到要素齐全,不空缺,不漏补。

(3)英语科组是在“递进教学”环节上。根据学科的特点改进为“指导”让学生敢学,在课堂上做到师生平等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交际实践的语言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使课堂变成剧场,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英语水平。教师努力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生乐意追求的学习形式。

1.3.5学生层面上发生了变化

(1)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态度。在以往的预习中,预习只看看书或是读读课文,勾勾词,写写字,现在他们知道预习课文必须多读几遍,因为课上要比赛,生字可以用形近字比较来记忆,新出现的多音字、词语要去查查字典,这些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原因是课上检查改变了一种方式,那就是代表小组展示用分数来衡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学生表现的热情备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我们欣喜的发现在展示中,孩子们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展示,展示的内容如何,但他们敢于站在全体同学面前说和做,这就是一种积极性的调动。相信通过老师每节课有意识的参透“五要素”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孩子们的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

(3)优生能力明显展露,学困生渐渐爬上。在“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学习小组长在导学案施行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他的任务和责任很大,开始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学生很自私,只管自己;他们不知道怎么协调组员的关系,组员不听话也是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因为毕竟学生在家都是娇惯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有些小组长开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组员也有了一定的配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低段学生学习方式成型。一、二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识字量不多,但老师们在课堂中也很好地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识字教学是重点,他们的特点:读贯穿整个课堂。读词读句读文,通过读来巩固来培养语感来领悟其含义。培养优等生,给他们一定的责任。适时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适当加入一些游戏。

1.3.6存在的困惑

实践研究中具有收获也存在不足,在每次研讨课后,各备课组长组织本年级老师评课,课前预设的环节和课中运用出入原因在哪里?应该怎么样处理这个环节等等。在研讨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制定。

(2)如何设计导学案最为高效,导学案和练习题的区别。

(3)展示内容如何分工合作

(4)如何培养学生之间的互评水平

2结束语

通过“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研究活动,我们感到收获颇多,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上,还是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理解与实践都有很大的提高,学校课程改革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促进了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备课组成员之间对本组教师在研讨课前都给予了很多帮助,齐心协力地将自己组里的研讨课展现得更圆满。同时也调动了年青老师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求得指正。通过观摩研讨课,我校全体老师对“五要素导学教学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为营造高效课堂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课堂教学法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18-01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列式计算、应用题、作图题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土”教学法。

一、紧扣定义法

紧扣定义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紧紧扣住有关定义,利用定义让学生明白算理、算法,解决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的问题。这是解决简单列式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49比25多多少时,我没有采用简单的“多加少减”的方法,而是引入了“大数”“小数”“相差数”的概念:大的那个数就是“大数”,小的那个数就是“小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数就是“相差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在这个题中,49是“大数”,25是“小数”,问题“多多少”是“相差数”。由大数-小数=相差数,得出49-25=24,成功避免了学生由“多加少减”得出49+25=74的错误算法。

二、分类法

分类法就是把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或把应用题分类。如:“归一法”“倍比法”“正、反比例”是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归一法”“倍比法”“正比例”“路程问题”的意义。列如:一辆汽车5小时行400千米,行1200千米要多少小时这个问题既可以用“归一法”“倍比法”,又可以用“正比例”解决。同时又属于“路程问题”。归一法:先求出1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出12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列式为1200鳎?00?);倍比法:1200里面有几个400就是5的几倍,列式为1200?00?;正比例:1200比x和400比5表示的是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路程一定,列式为1200:x=400:5;路程问题: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称为速度,行了多少小时称为时间,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称为路程。速度资奔?路程,路程魇奔?速度,路程魉俣?时间。列式为1200鳎?00?)。在这个题的教学过程中,中低年级可以选用一种解题方法。高年级重点放在一题多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脉络,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三、还原法

还原法就是把计算题还原成列式计算,或者把计算题还原成应用题。例如:在教学脱式计算90+(125-25)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计算顺序,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个算式还原成列式计算:90加上125与25的差,和是多少或者把这个算式还原成应用题:同学们举行跳绳比赛小花每分钟跳90下,小红每分钟跳125下,小丽每分钟比小红少跳25下,小丽和小花每分钟一共跳多少下?教师在教学脱式计算时不仅有意拔高了教学要求,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个别过关法

个别过关法又叫个别辅导法。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因自身能力问题或者因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掌握,采取个别辅导,逐个过关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给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作高时,少数学生怕麻烦,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画出的高和底要成直角),而是用直尺随便画。老师发现后,让学生用三角板逐一检验画出的底和高是否成直角,对个别特别不认真的学生,老师亲自逐题检验,直到全部合格为止。

五、图示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