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一体化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8 08:18:27

建筑节能一体化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1

Abstract: At present, low-carbon lifestyle is advocated. And low-carbon buildings is the a considerable eleme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which must be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architecture of 21st century. How to inject the low-carbon concept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long-term task before architects. While the low-carbon buildings is rich in content,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the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use of clean energy, especially the solar energy must b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low-carbon buildings. In the long decades of using, reducing its carbon emissions, lowing the use of cost, contributing to energy saving are theimportant part of the low carbon buildings.

Key words: BIPV; 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提出了”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即通过建筑物与光伏发电集成起来,使建筑物自身利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资源产生电力。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其独有的优势必将成为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基本概念,光伏建筑的优势以及光伏与建筑如何实现一体化这三个方面对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基本概念

太阳能光伏建筑发电是新世纪的一种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同时又是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创新应用。作为一名建筑师,大家应该了解它,熟悉它和运用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所有的传统能源(如煤碳、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化石燃料)有诸多缺点。首先,他会对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污染;其次,温室效应也对环境有难以估量的影响;第三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能源可能会消失殆尽。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必须研究和发展无穷无尽的自然界清洁能源--太阳能。要想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给人们使用,必须通过产生光伏效应的装置-太阳能电池来实现太阳能的光电装换。在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光伏

光伏就是光转变成电即光生伏特的意思。在光照条件下,光伏材料吸收光能后,在材料吸收光能后,在材料两端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光伏效应。人们很早就已经发现了光伏效应这种物理现象,但光伏的实际应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为使光伏获得广泛地应用,各国的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索与提高。

1.2 光伏元件 、光伏板、光伏材料以及半导体是怎么分类的

太阳能电池本质上就是一个二级管,这种二级管具有光伏效应,能把光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因此,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光伏元件;一个太阳能电池就是一个小型发电机。为了增大功率输出,要把许多个太阳能电池连接起来,装配成一大块的太阳能电池板,简称光伏板;有一种材料,在低温下是绝缘体,但这种材质加入杂质得到能量或是加热时就变成导体,这种材料叫做半导体。现在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都是由半导体组成的;用于太阳能的半导体材料有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三种形式。单晶体:整块晶片只有一个晶粒,晶粒内的原子有序的排列着,不存在晶粒边界,单晶体要求严格的精致技术。多晶体:多晶体的制备不要求那么严格的精致技术,一块晶片含有许多晶粒,晶粒之间存在边界,由于晶粒之间存在很大的电阻,晶粒边界会阻止电流流动。非晶体:原子结构没有长序,材料含有未饱和的或悬浮的键。非晶体材料不能用扩散的方法改变材料导电类型。但加入氢原子会使非晶体中一部分悬浮键饱和,改善材料的质量。

1.3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从材料分,有硅太阳电池,砷化镓太阳电池,铟镓磷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和碲化镉电池。从内部材料体型分,有大块晶片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从材料的晶体结构来分,有单晶太阳能电池,多晶太阳能电池和非晶太阳能电池。从内部和外部结构来分,有普通太阳能电池,聚光型太阳能电池和级联太阳能电池。

1.4 关于光伏一体化的建筑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阵列与建筑的维护结构相结合,并提供电力的建筑新形势。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目前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些发达国家正将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广。近年来,国外推行在用电密集的城镇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系统,并采用与公共电网并网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光伏并网系统的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能发电量的最大比例。

太阳能光伏建筑的优势

光伏并网发电和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是个标志性的进步。意味着光伏发电将由边远地区向城市过度,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度。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作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能源技术进入能源体系,其比例将越来越大并成为能源主体。

从建筑学,光伏技术和经济效应几方面看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节地:能有效利用建筑的屋顶,墙面,甚至雨棚,遮阳板,大大的解决了土地资源,这点在人口密集,土地昂贵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2)节能:光伏系统不仅能提供电力,还能降低墙面与屋顶的内表面温度,从而降低了建筑物本身的能耗。

3)节约投资:建筑物光伏板既可以发电,又可以用作建筑的护材料,起了双重作用,因而减少了光伏系统成本的回收期。原地发电,原地用电,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可节省电站送电网的投资。对于连网户用系统,光伏阵列所发电力即可供给本建筑使用,也可送入电网。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several different forms of exterior wall insul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briefly narrate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structure integration.

Keyword: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ructure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十五”和“十一五”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外墙外保温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改善建筑功能、减少能源消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已成为建筑结构体系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方向。目前,自保温结构体系(包括非承重和承重砌块墙体)、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复合保温体系(包括CL结构体系、保温砌模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承重技术、模网技术等)等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具备了推广的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各种保温体系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应用。现就目前比较成熟的几种保温一体化体系的各个优缺点做逐一介绍,以便于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参考。

3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自保温材料是已在浙江、江苏推广应用。该产品以河道淤泥、粉煤灰、混凝土管桩厂的离心余浆为主要原料经过轻质陶粒和引气浆体制备、混合、浇摸、静养、自动切割、蒸汽养护等工艺制备而成。目前已建成年产15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

3.1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材料性能

3.1.1轻质高强: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干体积密度为450 kg/m3~750kg/m3。可有效减轻墙体施工劳动强度、减小建筑物自重,简化地基处理,降低造价。

3.1.2 保温、防火: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导热系数为0.11W/m.K~0.18 W/m.K,是粘土砖的五分之一,混凝土的八分之一,在夏热冬冷地区,240mm厚墙体即可满足节能50%的目标。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可轻松实现建筑节能65%的第二步目标。原材料均为无机不燃物,不产生有害气体。

3.1.3耐久、维护费用低:

以高温烧结陶粒为骨料的水泥基材料,可以与建筑物同使用寿命,几乎不需要维护费用。而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一般只有25年的使用寿命,在整个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内,隐藏巨大的维护和更新费用。

3.1.4 收缩率低:

因为陶粒的收缩率极小,在产品中占总体积的60%以上,浆体中又采用了减缩剂技术,因而制品的收缩率很小,只有同类产品的60%左右,且收缩的发展速度慢,绝干收缩率只有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无墙体开裂之虑。

3.1.5 合适的吸水率: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体积饱和吸水率为15%~20%,可以使墙面的抹灰作业更加容易,质量更能保证。

3.1.6抗渗性强: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具有极强的抗渗性。用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砌筑的水池或盛水器皿,壁厚<5cm,表面未做任何处理,不渗水。

3.1.7 精密的尺寸: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是在静养后坚硬状态下,采用金刚钻圆盘锯,经自动机械切割而成,避免了养护过程中的变形,尺寸精度达到同类产品优等品的要求,可减少粘结及抹面砂浆的用量,降低成本,提高墙体质量。

3.1.8 绿色环保、循环利用: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主要原材料均为工业废渣或河湖泊淤泥,产品符合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建筑主体材料的要求。即使建筑物拆除以后,砌块仍可通过破碎,实现循环利用,降低建筑垃圾的污染。

3.1.9 粘结强度高、施工简单: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与水泥基材料相容性好。内墙面可以不做抹灰,直接批括腻子,外墙面可以用普通砂浆抹面,也可以用水泥砂浆直接粘贴面砖、文化石、花岗岩等。

4 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

4.1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特点

(1) 系新型墙体,结构先进,为国家积极推广的新型墙体结构,有利于节能降耗;

(2) 墙体外测彩色装饰性劈离砌块,新颖美观,自身强度高,不脱落、耐风化,既有保护中层夹芯保温层的作用,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克服了目前外墙饰面层开裂、脱落的质量通病,延长了建筑物使用期限;

(3) 保温层位于内、外两侧墙身夹层部位,为新型保温体系。避免了出现冷(热)桥的质量通病,保温效果良好。

4.2 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工艺原理

混凝土砌块夹芯保温外墙,由结构层、保温层、保护层组成。结构层采用190mm主砌块;保温层一般采用50mm聚苯板;保护层采用90厚装饰性劈离砌块 砌体。外墙全部载荷由外墙内侧190厚结构层承担,在每层圈梁处挑出 90mm高挑口支承外测保护层。外测保护层的平面外作用力由拉结钢筋片传递到结构层。

5 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

5.1 保温与建筑物同寿命

可以单独砌筑成墙,解决了建筑保温墙体的整体性和耐候性,使墙体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真正实现与建筑物同寿命,解决后顾之忧。

5.2 消除火灾隐患

消除火灾,留住生命,这是现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济南七星公司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实现了墙体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彻底解决了火灾隐患。

5.3 降低建筑综合成本

外墙外保温设计使用寿命为25年,QX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可实现保温与建筑物同寿命,可大大节约外墙外保温维护维修和25年后的更换费用

5.4 简化施工工序

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外墙工程不需要再做其它保温处理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减少了传统保温墙体外保温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

6 结束语

相比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问题,而且在抗震、安全等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能同时满足建筑、防火等要求,是建筑节能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要求。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逐步限制淘汰已经明显落后的传统外墙外保温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贠英伟,吴香国,范丰丽.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2] 怀方林 ,方桂英. 复合节能砌块墙体技术经济分析[J]. 吉林建材, 2002,(02)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3

二工艺原理

1FS外模板FS外模板

由外向内的组成部分为:外侧粘接加强层、保温过渡层、粘结层、挤塑板、内侧粘结加强层。复合外模板保温体系的工艺原理:把强度符合要求的FS外模板作为混凝土构件的外模板,按图纸要求支设于绑扎好的梁、柱、墙的钢筋外侧,并在FS板上设置规定数量的羊角螺栓,使FS板与混凝土构件可靠连接在一起,在浇筑完混凝土后FS板与混凝土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结构。

2自保温砌块烧结页岩注孔

自保温砌块,采用保温砌块中间填充聚苯乙烯保温泡沫塑料,为避免砌块灰缝处产生热桥,砌块在保温材料注孔时,在水平和竖向灰缝中间凸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高出砌块10mm,砌块与保温材料连接在一起,阻断灰缝中的热桥;砌块主要规格为260mm×290mm×190mm,因其不方便切割性,主要用于窗台以下的砌体施工;其砌筑方式同普通砌块。刚骨发泡混凝土自保温砌块,是由发泡砼经过特殊成型工艺或性能增强处理而制成的砌块,该砌块的主要规格为390mm×260mm×190mm,因其切割方便,主要用于窗间墙的部位,其砌筑方式同普通砌块。

三施工工艺操作要点

1FS外模板

(1)绘制外模板排版图根据图纸外墙尺寸要求绘制外模板拼装图,确定外模板主规格尺寸;施工时尽量使用主规格尺寸的外模板;对于无法用主规格安装的部位,应事先在施工现场用切割锯切割成符合要求的模板。

(2)安装连接件在施工现场用冲击钻在FS复合保温模板预定位置穿孔,安装连接件,每平方米不少于5个;门窗洞口及拼装处可视情况增设连接件数量。

(3)墙体内外侧模板安装就位根据安装排板图的分隔方案在墙外侧安装FS板,并用绑扎钢丝将连接件与已通过隐检验收合格的墙体钢筋绑扎牢固,先安装外墙阴阳角处墙面板,后安装主墙面板(注:此环节进行前需在墙体钢筋内外两侧绑扎混凝土垫块,设置要求及方式同传统做法);安装外墙内侧模板:根据混凝土施工验收规范和建筑模板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传统做法,安装外墙内侧多层板及木方次楞。

(4)防止FS模板拔台的措施对拉螺栓与木方间距同普通模板的施工设置基本一致,外墙木方应竖向设置,间距约200mm~300mm,并且向下与已浇筑完预留的螺栓加固在一起,要及时垂直,以保证外墙面的垂直度,相邻两块外模板的拼缝处用一根木方固定,以保证外墙面的平整度。

(5)防止漏浆的措施注意拼缝严密,复合外模板在支设、拼装过程中,板与板之间要挤紧、对严,缝隙不大于2mm,板缝间无需增设胶条,就能够防止漏浆。

(6)安装时注意区分FS外模板内、外侧使用因为FS板内、外层表面材质不一样,内侧只设粘结加强层,增强外模板与砼的粘结强度;外侧在粘结加强层的基础上设置加强筋,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避免外模板的抗弯性能,满足模板砼侧压力要求,所以安装时一定注意区分模板内、外侧使用。

2自保温砌块

根据烧结页岩注孔自保温砌块与刚骨发泡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各自性能特点不同,为保证内、外墙结合处符合墙体砌筑规范要求,现场采用两种不同保温砌块配合使用的方式砌筑外墙,窗台以下采用烧结页岩注孔自保温砌块,窗台以上及其它需要切割砌块部位采用刚骨发泡混凝土自保温砌块。

(1)材料型号的控制根据图纸绘制砌体排版图,确定各种自保温砌块的规格尺寸及数量,注意内、外墙砌块的高度必须一致,否则水平灰缝不能保证在同一水平面上。

(2)砌筑方式的控制定位放线,并进行砌筑工作,砌筑方式及质量标准同普通砌块;在窗口处按照门窗固定要求预埋带有FS板的预制水泥砖。窗垛等部位吊垂直线保证窗垛上下在同一垂直线上并保证墙体外侧与FS板外侧在同一垂直立面上。

(3)收缝方法在砌筑过程中,应采用“原浆随砌随收缝法”,先勾水平缝,后勾竖向缝;灰缝要平整密实,不得出现瞎缝、开裂及粘结不牢等现象,以避免墙面渗水和开裂,以利于墙面粉刷及装饰。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4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随着我国对于建筑行业“节能省地”的进一步要求,建筑行业中关于节能的覆盖面和深度得到更大力的推广。尤其是随着部分已建建筑保温层质量通病的凸显,以及四川地震后对结构安全度的重新审视,保温与结构、节能与抗震、施工速度等问题成为建设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对于建筑行业的进一步要求,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结构体系也就顺势而起,被大家所熟悉和认可,并加以应用。

对CL建筑结构体系的概述

CL建筑结构体系是由CL复合剪力墙、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现浇楼(屋)盖连接而成的整体现浇结构,属于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其所具有的优点,在各种热工设计分区的不同抗震等级的新建民用建筑都可以被应用。CL剪力墙是CL建筑结构体系的核心构件,它是由CL网架板(一种钢筋焊接网架保温夹芯板)两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的一种兼承重、保温、隔音于一体的墙体。这种墙体在建筑物的外墙、分户墙以及一些有保温和隔音要求的墙体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墙体中的CL网架板钢筋都是墙体受力的钢筋,而钢筋的直径、间距以及组合规格必须根据承载的要求来确定的,保温芯板的材质及厚度就要根据当地节能标准来进行采用。CL网架板是在生产车间由生产线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来进行定制加工的,而作为墙体受力钢筋、保温层于一体的部品就可以直接提供给施工现场。

1、墙体的构造

CL复合剪力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边缘构件(暗梁与暗柱),另一部分是墙身。边缘构件与普通剪力墙的形式相同,它的主筋和箍筋都是普通的钢筋,在现场绑扎制作好,并进行安装。墙身中有CL网架板,它是一种里面夹着保温板的立体空间结构的钢筋焊接网架。保温板的两边有钢筋焊网,钢筋焊网是由很多数量的三维斜插钢筋均匀分布连成一体的。钢筋焊网的间距和直径都是由计算来进行确定的,并且还要满足相应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2、材料的组合

CL复合剪力墙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混凝土、钢筋、聚氨酯、XPS、EPS等保温板材,它是现在建筑行业中最普通的建材,被广泛的使用。组成CL复合剪力墙的原材料和普通的剪力墙相比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将上述材料中的本身使用方式和相互组合的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可以使它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并延长保温层的使用寿命,实现了节能和结构的一体化。

CL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

CL复合剪力墙的墙体节能形式实现了与结构的一体化。在节能形式方面,CL剪力墙的墙身采取了复合保温的这种形式,即保温层夹在两层同时现浇的混凝土层之间,其室外一侧为40mm~50mm,室内一侧为至少100mm。这样混凝土就可以把保温层严密地包裹密封起来,能够将保温层长期的进行保护。在节能效果方面,由于采用了复合保温的形式,降低了保温层对于选材及厚度的要求,这样传热系数就可以达到0.4w/(m ·k)以下,满足了不同的热工地区对于节能需要。在我们要对保温板的温度进行确定是,也需要考虑到斜插钢筋对传热系数的折减效应。CL复合剪力墙在节能方面,可以减少外保温的维修,减少建筑垃圾。而且CL剪力墙在抗冲击能力、防火能L力等方面,也比外保温有了更大的提高。

CL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方法

CL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严格来说,CL建筑结构体系也是属于剪力墙结构,所以它的受力原理是非常明显的。内力分析的话,也可以按照普通剪力墙的传统方式来进行分析。现在CL建筑结构体系的建筑模型和内力分析还是采用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AY进行计算,部分特殊构造可按各地《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相关规定执行。CL复合剪力墙在结构方案布置的时候,是用于外墙和楼梯间等一些需要保温隔音的剪力墙。剩下的一些内承重墙,我们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物的高度选用普通剪力墙、十字形、L形等一些小墙肢。另外的一些构件,也都是普通的形式,用常规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和设计就可以的。关于承载力进行验算的时候,LC复合剪力墙的厚度取值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第一种方法:把比较薄的一侧的混凝土给忽略掉,就用比较厚的一侧的混凝土截面厚度。可是比较薄的一侧混凝土本身的重量应该要当成荷载计算上。

第二种方法:考虑两侧混凝土协同工作,取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边缘件和墙体是一样厚、设置构造墙中柱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否则就用第一种方法。如果用第一种方法计算的时候,比较薄的一侧混凝土本身的重量要当成荷载输入,还要考虑到它的刚度影响,要进行周期的折减。关于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先不要考虑它的周期折减,分别按照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二种方法第一周期的比值,然后在综合的考虑填充墙的数量、材料进行确定。计算完成之后,检查下计算数据,要满足相关规范中关于剪力墙结构如层间位移角、剪重比、以及有效质量系数等各项要求。

CL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

其实CL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和普通剪力墙结构的施工大体上是一样的,它们不同的地方就是CL复合剪力墙的施工工艺。这种复合墙因为它的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一侧(比较薄的一侧)预制一侧现浇、两侧同时浇、喷射等方式。但是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施工的方法,都应该根据墙体密集型的钢筋焊接网架以及比较薄的混凝土截面原因,而采用粗骨料粒径较小的高性能的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用混凝土。

总结

CL建筑结构体系因为本身诸多的优点,从2003年正式的进入市场应用阶段到现在为止,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已经被业内接受和认可。现在我国对于节能政策的不断加强、提升,也使得CL建筑结构体系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众多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为我国的建设行业的进步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DB13/T2000,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s].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5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储能材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使得建筑内部的温度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可以通过储能材料及时存储太阳能,以备不时之需。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储能材料功用的发挥程度的大小,还和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有关,并且还与储能材料的具体储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案的可行性

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师都非常关心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从最初使用单一型的围护结构来进行墙体的保温隔热,发展到如今将太阳能和建筑本身的一体化节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建筑节能工程上的飞跃。建筑的一体化节能设计中,通过利用建筑的储能材料可以有效减小建筑节能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储能材料一般是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能够很好地吸收与保存及释放一定的热量和冷量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的储能效果的高低是由建筑材料本身的比热所决定的。

一些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具有良好的储能功用,它们的统一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大的比热性质,例如建筑材料中的石材、混凝土、砖块等,这些材料的造价并不是特别高,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如若将它们的储能作用发挥出来进行能量之间的储存与转换,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建筑的能耗量,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建筑结构构件别出心裁的使用功能,有力促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技术的新发展。事实上,这种设计方案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实施本方案都是有利的,但太阳能的实际利用效果与使用的材料性质、构造方式以及区域气候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与材料的关系

建筑的储能材料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热惰性,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对建筑物的昼夜温差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大大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幅度,使人经常处于恒定的室温当中,通过此种方式还可以减少用户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降低空调的能耗,节约了能源。

相关的实践证明,建筑的储能材料的特性不同,储能效果就爱不相同,有些储能材料的储能效果在数小时,有些可以维持数天,还有的可以维持超过半年之久。储能的效果还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例如有些地区的夏季日照时间比较长,冬季日照时间短,针对这样的地区恰好可以通过建筑储能材料的功能达到太阳能跨季节使用的目的。

常见的储能方式包括水箱储能、混凝土或者岩石空腔储能。这两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器具也极为简单。水箱储能主要利用一些比热比较高的物质来储存热量,例如经常用的有水、乙烯/丙烯乙二醇液等。这种储能方式需要妥善解决热流层化问题,这是因为来当储能箱中的液体被太阳能集热板中的被太阳光加热之后,还会和箱中的冷水产生一定的热量交换,从而又回到集热板进行二次循环。这样的过程要反复多次才能使箱体内液体的温度逐渐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加热的时间,可以基于热流层化原理,利用两个以上的水箱把冷、热水进行分离,以此来提高储能的效率。

利用混凝土或者岩石制成的空腔储能容器也可以将太阳能进行有效的存储。这种构造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围护结构,同时也是良好的储能体。虽然它的使用效率不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效地将太阳能的广泛利用同建筑节能工程有机结合了起来,所以也可以作为简单易行的储能形式。这种结构的理想厚度要控制在25毫米到65毫米之间,不能过厚,体积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相对延长它吸收太阳能的时间,也会延长其释放热/冷量的时间,使用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它也不能太薄和太小,否则会受到空气静压增高的影响,就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进行热量的交换。

三、与气候的关系

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选用适当的储能材料,可以提高储能材料的利用率,这是因为建筑材料本身的蓄热(冷)能力同建筑材料实际的干密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大,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大,进而就有很强的蓄热能力,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颇为缓慢。反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小,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小,蓄热能力也比较低,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还比较快。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依据建筑所处的区域气候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储能材料。

一般来说,日温差低于6℃的区域在建筑方面不适合采用储能材料;日温差处于7℃到1O℃之间的区域可以采用储能材料,并且可以取得相应的效果;日温差大于1O℃的区域,需要使用蓄热系数比较大的重质建筑材料。这样可将区域太阳能的差异性的功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尤其是通过储能材料将太阳能分季节地储存,更加具有节能的战略意义,也更需要讲究技术策略,同时也要看到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所面临的资金与技术问题,而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能源利用达不到均衡的目的,只有不断提高可以水平,才能提高建筑节能的普遍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的方案具有很高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实际应用中还要综合考虑建筑所使用的储能材料的特征与气候条件的特征,将节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琛.太阳能技术在农宅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7)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6

随着我国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建筑领域在技术革新与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电气节能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的质量,逐渐成为相关部门与技术研究人员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深入探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优化设计途径,为我国今后的建筑电气节能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1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的意义

通过对我国电气节能工程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可知,国内的智能化建筑电气仍旧停留在水平较低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节能工程的实施与开展过程中仍会导致诸多能源消耗问题,严重削弱了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1]。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开始认识到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重要性,智能化的建筑电气节能工程逐步开始被人们所应用[2]。通过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继续分析可知,国内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我国各种能源消耗行业中占有主要位置,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是实现建筑行业优化与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电力行业可循环发展的重要关键。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化的一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在实施与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出现代化、智能化电气控制与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势[3]。通过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进行更好的优化与完善,使我国建筑电气节能工程在今后的实施与开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实际效用。

2 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现今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存在漏洞与不足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实践运用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可知,在国内环境中被逐渐广泛运用的一些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及使用设备,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技术上的漏洞与不足,各种使用设备缺乏相应配套性,致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无法达到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致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效率无法达到最大化,进一步削弱了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有效性。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备在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技术设备上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却大大降低了技术设备的节能效果,致使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最终还是消耗了大量的电能。

2.2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设计阶段缺乏整体性与统一性

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实施与开展的关键就在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应用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满足各类设备的实际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如果不能达到最大的运行效率,那么就会出现能源损耗,致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被大大削弱,导致大量资金在投入后无法取得满意的成果,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

2.3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缺乏安全监控

通过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国内的电气工程师水平有限,在实施与开展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时,往往无法有效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进行监控,致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安全性逐渐成为设计师与技术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3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完善的控制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完善化的控制管理方法,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能够在优质化的实践环境中得以开展和完善。实现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控制体系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第一,设计人员应当注重对智能控制策略进行编排与设计,结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在符合我国现行施工管理条例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电气节能工程控制与管理的质量。其次,施工管理部门还应实施智能化数字控制体系,通过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进行在线监控与管理,遵循节能工程设计工作安全性、节能性、环保性与适用性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降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备出现漏洞与问题情况的可能性。

3.2注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实施的统一性

在开展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设计工作时,技术人员应当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在开展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备运行的效率,使更多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备能够被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所应用。设计师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效用,根据建筑电气施工不同环节的相应要求,针对性的将不同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备调配到相应施工区域,尽可能的提高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备在实践环节的应用效果,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最大的节能效果。

3.3注重建筑电气质量的安全性监控

在提升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时,设计师与技术研究人员应当进行多方面的节能优化,在注重智能化设备运用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监控设备构建完善的监控体系,例如,使用视频监控体系、入侵报警体系、数字网络视频监控技术与门禁控制体系等,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智能信息化监控与管理技术,使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设计工作能够在实践环节发挥出最大的节能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的设计工作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保障,值得相关部门与技术研究人员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7

诺丁汉大学开设有类似建筑物理的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直接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理论讲授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同类技术知识易形成体系。技术知识的设置针对性运用于设计,而相应的设计也侧重于技术的实现。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2003年开设与节能建筑、绿色与生态建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筑环境控制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建筑学四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节能建筑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设计。通过两环节的实施,实现节能建筑教学的渗与析。

(3)山东建筑大学。

为打破传统建筑教学方向单一的体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实际,与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增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从国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节能理论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采用理论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国内建筑院校对建筑节能教学实践主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增设建筑节能课程或现有课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与节能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2国内典型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及分析

通过重点调研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械部第三设计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四家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国内设计院节能机构所涉及节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态势,说明市场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领域、多方位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参与到建筑节能的各个领域。

2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对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中所设相关课程的评价,最能代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就建筑节能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节约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关节能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从实际的物理环境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对擅长使用形象思维的建筑学学生而言,难以消化。教学方式以课题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更谈不上主动运用于设计课程。

3.1.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转化的,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是经验转化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节能知识,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进而提高节能设计水平的目的。

(2)专题讲座与专题化设计相结合。

专题讲座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针对性地把专题讲座知识运用到专题化设计当中,实现理论讲授与设计课程平行的教学模式。

3.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相关课程属于独立的理论课程。节能减排视角下,建筑节能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其建构的是一个体系,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象空间、造型、功能、流线一样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的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是指将节能理念从学习设计初期就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阶段化是指分阶段地学习专项的建筑节能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

3.2.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

现阶段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相关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讲授节能基础知识,四年级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进行立体拆分成若干、具体的专题讲座,穿插到合适阶段并在设计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2.3将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类课程

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节能理念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即节能意识;方法层面即节能理念;技术层面即节能技术。结合建筑学专业各年级教学特点,运用立体化拆分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相关拆分成适合不同年级的节能专题讲座,适时地穿插到给定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将不同层面的节能理念阶段性地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

(1)不同层面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阶段划分看,二年级是学生基本观念形成的良好时期,节能意识作为观念层面的教学内容,放在该阶段是合适的。三年级属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阶段,节能理念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理念,是妥当的教学思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具体的节能技术,是合适的思路。

(2)将环境模拟分析与设计竞赛引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环境模拟分析为建筑设计的节能创作思路提供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环境模拟软件将在辅助建筑及规划设计,提高环境分析能力方面,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设计竞赛是推行建筑节能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节能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技术。因此,不同阶段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等设计竞赛,将会极大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节能设计的培养。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8

1.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的重要性

1.1阐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跨度很大,涉及到很多领域与专业的知识,是一个复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性能及建筑结构的规划与设计。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主要对建筑的朝向、方位和体型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还必须优化建筑材料,对建筑的户墙、玻璃、窗框、屋面、楼板和外墙的设计等进行严格的优化和量化。以此来提高建筑设备能效,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1.2 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建筑能耗不断上涨,我国能耗总量的47%左右是建筑行业的能耗。我国每年以21亿 的速度新建的建筑中属于高能耗建筑的达到90%以上。2007年,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只有7%属于节能建筑,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节能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我们必须利用新的节能理念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努力寻求经济发展和能源保证的最优结合点,促使建筑能耗处于最佳经济状态,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建筑节能的优化和创新思路的优化体现

2.1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节能主要有墙体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三种技术。

2.1.1墙体自保温

墙体自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的使用,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标符合相应标准。墙体自保温适合应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它具有安全性能好、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可与建筑物同寿命和便于维修改造等优点。

2.1.2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大城市民用建筑保温工程不适合采用外墙内保温浆体材料。外墙内保温具有造价相对较低,受气候影响小,外饰面自由度大,施工较简单和技术成熟等优点。

2.1.3 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在外墙主体结构外侧添置高效保温材料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保温节能技术,具有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保护主体结构,不影响室内装修,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综合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2.2 采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成本低、能源质量高、无地域限制和储量巨大等优点,属于首选的节能技术。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建筑的技术应用包括了主动应用、被动应用和综合应用等多种途径。

2.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最成功的领域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每个家庭独立分散安装的方式普遍存在,这种使用和安装方式对其外观和性能造成很大影响,没有使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完美结合。所以,在建筑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是很必要的,既美观又节省材料。

2.2.2 太阳能采暖技术

建筑物采用太阳能采暖的方式分为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使用常规能源,利用动力系统(如风机和水泵等)将热空气和热水等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传送到采暖房间或储热器内,通过控制系统中的每个部分使室温达到需要的范围。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最简单的采暖方式,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并选用恰当的结构构造和建筑材料,在寒冷的时候,建筑物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采暖的目的。

2.2.3 太阳能空调技术

太阳能空调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能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另一种在实现光――电转换的前提下,利用常规的电力驱动制冷剂进行制冷。

2.3 采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出现不久的高科技产品,它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又能使玻璃保持高透光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以在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进行刷涂和喷涂。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在引进可视光的同时使长波长的暖气在室内反射,约90%的室内暖气都不会外流。在夏季,纳米透热隔热涂料在保证透光率达到70%的同时还能把65%的太阳能辐射隔离在室外,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4℃-7℃。

3.现阶段阻碍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相关因素

3.1 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设计监督不够

建筑节能设计属于系统性设计问题,只有进行准确化和定量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技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然而,主观部门对设计节能成果缺乏必要的评价和考核,同时对建筑设计方案节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审查要求。

3.2 建筑内部设备用能设计不合理

建筑设计应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人的感受的顾及,只是一味要求高标准,忽略了建筑设计时的节能标准,造成能效低、能耗多、舒适感差的后果,是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障碍。

4.优化与创新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措施

1)提高建筑师的节能设计意识。建筑师在建筑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从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注入节能理念,才能保证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顺利进行。

2)提高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物内部的通风、保温和采光等微气候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9

[关键词] 建筑节能;趋势分析;模式

1 引言

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已不断为人类所认识,其中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资源条件有限、环境约束加强、减排压力增大的前提下,要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而建筑节能、提高能效是我国节能减排道路的最佳选择。

2 建筑节能发展趋势分析

历史上,为了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掩蔽场所―――健康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第一阶段的建筑要求是掩蔽场所,建筑材料取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完全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阶段是健康建筑。健康建筑要求室内通风,把一般的封闭建筑改造成更利于人类居住的健康建筑,但是付出了高能耗的代价。第三阶段是节能建筑。为了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创造健康舒适环境,许多国家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要求并衍生出多样化的节能技术。第四阶段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主要特征是高能效的建筑能源系统、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2]。可以看出,随着人类建设活动进入理性阶段,建筑的发展不仅在建筑功能和美观上不断探索,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识也与日俱增,使之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建筑节能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新建建筑节能向既有建筑节能的覆盖,从常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拓展,从城市节能向农村节能的延伸,实现了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节能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2.1 从建筑单体节能向区域能源规划和城市节能减排横向发展的趋势建筑节能的发展,或者说对建筑能源系统的认识,遵循着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建筑节能起步阶段,注重单体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以及单独节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通过技术弥补的方式抵消建筑所产生的能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随着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节能逐渐发展到区域内建筑能源系统的合理用能规划,乃至城市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

2.2 从重视建设使用节能向重视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和优化运行管理纵向发展的趋势成熟的建筑节能机制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并融合进来,包括从单种节能技术的应用逐步发展到多种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高效的建筑能源运行系统和管理模式,节能的生活方式等。

2.3 从建筑节能定性化向建筑节能定量化发展的趋势建筑遵照标准体系进行设计和施工,形成了节能潜力。将节能潜力转化为节约能量,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支撑。随着建筑节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建立了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大型公共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测体系等制度,为建筑节能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建筑领域节能发展模式探索就建筑能源系统而言,通过规划阶段对城市资源能

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使用最少的能源消耗来满足城市能源系统的需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应用节能技术,如城市尺度、区域尺度或是建筑尺度等。

3.1 城市层面

3.1.1 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分布式能源将是未来城市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可能将会是一种城市尺度分散―――区域多源集中―― ―终端用能系统的模式。多种能源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能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但是由于不同能源种类携带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存在的方式和使用条件也各不相同,基于目前的建筑节能技术水平,需要合理规划能源利用模式,提高建筑能源系统效率。

3.1.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我国的能源利用目前仍然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系统之上,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规模化应用较少。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气候环境的角度来看,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是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减少对煤炭消费、降低对石油依赖度的选择

之一。

3.2 建筑层面

3.2.1 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降低建筑能源需求通过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内墙保温技术和自保温墙体技术等)、屋顶保温隔热技术(正置式/倒置式保温屋面、通风屋面、绿化屋面、蓄水屋面、遮阳屋面等)、门窗保温技术(断热桥铝合金窗、Low-E 玻璃窗等)、自然通风和遮阳技术等,多方位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水平。

3.2.2 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持续利用率高,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非化石能源的重要来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筑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采暖系统等[8],

二是以低品位能源为热源的热泵技术,如水源热泵技术、土壤源热泵技术等。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丰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类型,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规模,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十分重要。

3.2.3 用能调节与运行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建筑节能的技术集成与优化配置问题。在建筑节能领域,对于建筑能源系统的节能潜力,合理的用能调节与适宜的运行管理仍不可忽视。建筑能源系统的调试运行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反馈指导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10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tar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 of strategy of the third pac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th five year plan,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Keep the ener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e face is a major strategic problem.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security measures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City planning is the primary task to become a national advoca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not allow to ign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ceed with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city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to change proces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201.5

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建筑节能,必须要对建筑节能及其技术有深入的了解,正确理解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建立科学、有效、适用的建筑节能保障措施,才能够保证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广泛推行。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开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二个阶段。简言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建筑节能,其本质内涵仅仅着重于通过能源节约以降低资金投入,是最浅层次的建筑节能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建筑节能己经将其升华至节约资源的高度,是基于资源有限论的理论框架而得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提建筑节能,则把建筑耗能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节能概念。此概念的要义在于,人类社会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能源则是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须以耗能作为其发展支撑平台。这种最具科学意义的建筑节能概念并非不要消耗能源,而是需要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为居住者所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条件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

就建筑节能的整体框架思想而言,建筑节能应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尤其是在其运行使用期间),尽量减少宝贵的稀缺的常规能源的消耗量。

建筑物在运行期间对常规能源的消耗主要来自采暖与空调能耗、炊事和饮食能耗、热水供应能耗、家电能耗以及照明能耗等方面(各部分能耗大体比例见下表);所耗能量资源主要是化石类燃料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电能和热能(如热水、热气)。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国计民生,量大面广,节约建筑用能,是个牵涉到国家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建筑能耗的构成 采暖空调 热水供应 电气 炊事 备注

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65 15 16 4

二、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规定的有着技术发展的行动准则.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属于技术政策范畴。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减少建筑

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健康等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的措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建筑节能的政策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新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政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选建筑节能,其总体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并重转变。从内容上看,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两大部分:节能技术行业标准的演变和其他技术政策的演变。

三、建筑节能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1)施行节能性能化政策

在与现行相关建筑规范的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性能化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建筑性能化设计和评测。建立健全科学、量化、可评价的节能性能化指标体系,减少法规对设计创新的限制,通过一定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或绿色建筑性能化规范(如美国的LEED标准,我国的《建筑性能评定标准》等)对建筑进行广泛的性能评定。还应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统计报告制度,掌握分析建筑节能进展情况。

(2)制定节能激励政策

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地方科研计划,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人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实现建筑节能的新飞跃。

(3)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

制定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应用制约政策,各类高能耗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能耗规定指标,对这些高能耗建筑和企业的耗能量进行严格限制,建立能进能出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原有高能耗建筑、企业必须进行设备、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一些产能过剩,设备、工艺、技术落后,能耗和单位产出能耗过高的企业要被淘汰;大力支持高能效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淘汰低能效的设备;在建筑节能和设备应用等各方面推行有效的节能措施。

2、管理保障

(1)完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

完善宁波地方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把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在对设计环节严格监管的同时,要加大对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施工图审查制度。对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文件坚决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跟踪监管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2)健全建筑节能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机构,充实机构人员,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机构建设,强化机构职能。统筹协调建设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部门互相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增强宏观调控力和微观控制力。

(3)规范建筑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结合国务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相互衔接的节能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要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阶段、初步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备案阶段,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抓好市场准入关、节能设计图审关、工程监理关、验收备案关,在建设各阶段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各级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监管上,领导专门负责,部门之间相互衔接,联动监管,使建筑节能进入全过程封闭式管理,对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建立违规举报制度。各级建筑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违规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

(4)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为使建筑节能有序地开展及可持续发展,应发动社会力量,设立各环节的能源服务公司,开展建筑节能服务工作,可以从方案策划、设计评估、施工管理、用后评价体系诸方面进行科技咨询,使建筑节能更具科学性、严谨性,起点更高,以市场来引导宁波建筑节能的健康发展。

3、技术保障

(1)技术优化

加大优化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制订和实施优化技术体系的生产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动节能型堵体材料、门窗、保温及采光技术的优化;建筑低能耗围护结构组合设计方法的优化;低能耗建筑的综合设计、环境控制和节能设计的优化;新能源供热制冷成套技术的优化,包括地热能、太阳能、地下和地面水体蓄能等的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建筑和节能设备优选和集成,以及相应节能设计软件的优化;利用相变贮能推动建筑物节能降耗技术的优化以及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研发、示范和应用。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11

目前,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控制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节能工程发展的需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只有拥有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的水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具有较好的效益和信誉。同时,建筑工程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和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为了较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确保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质量,采用有效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的措施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使得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控制存在很大的波动,因此,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的对象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同时,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并且我国很多地方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也不到位,这样就使得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1.2管理目标的综合性

为了更加严格地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质量,需要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中的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同时,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施并不是非常完善,很多地区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因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系统化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很有必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的水平,需要对基础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综合性管理。

1.3管理行为的专业性

为了确保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因而要求建筑节能工程管理行为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一种基础产业的建设更加要求配置专业化的质量管理人员,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水平。尤其是对于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来说,实现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专业性是提高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

2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程序有待严格

目前,由于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会给社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率,因而人们更加重视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控制。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程序对建筑节能工程进行管理,从而使得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运行,以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质量。

2.2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方向不够明确

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中存在缺陷的问题常常会出现在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运行的过程中,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做的不足。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制定好相关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方向。同时,在进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对自己应该负责的工作不够明确,从而影响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质量。

2.3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在我国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由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给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4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高素质人才,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一般主要是由房屋工程施工单位负责的,但是,由于有的房屋工程施工单位的某些管理人员还存在经验不足、管理理念比较传统和管理知识不够全面等问题。同时,由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的工资不高,房屋工程施工单位就很难吸引高水平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人才。由于房屋工程施工单位缺乏高素质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才,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就很难高质量地完成,从而就会影响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质量。

3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的措施

3.1确定科学化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目标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首先应该确定科学化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目标。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首先应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管理。同时,有效地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明确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的目标,实现科学化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

3.2实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实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传统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的需要。当然,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的,这就会导致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制过于落后,所以进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显得非常关键。

3.3建立健全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中都存在质量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因此,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健全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系,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进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时,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有必要到施工现场进行考察,进而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第二,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约束注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水平,避免不合格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从事到实际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科学化的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第三,制定出合理的责任制度和建筑节能工程管理评价水平的制度,使得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只有致力于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体系的完善,才能确保整个建筑节能工程管理质量有效的提升。

3.4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使得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意识到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通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发建筑节能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为整个建筑节能工程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建筑节能一体化篇1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如今,科技水平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设计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的建筑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新技术与新思维的涌入,使当前的建筑设计更趋多样化,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更需要符合人们的生活理念。同时,人们对宜居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最佳的设计建造,才是建筑设计的源泉。绿色建筑设计是当前建筑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下文就其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一、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的以实现建筑物自身能源效益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的对建筑物自身的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概念、实现建筑物自身的节能环保、建筑物的根本功能要求、实现建筑物与人的整体和谐。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主要是建筑物整体布局与规划、建筑物各个单元的设计与优化、对单元建筑结构自身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满足建筑物的根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实现人与建筑物的自然和谐,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步骤。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上文所说就是建筑物整体规划、各个单元建筑物的设计与优化、对单元建筑内部结构的优化。下面就分别予以予以详述。

1.对建筑物整体布局与规划。建筑物整体的布局,一方面要考虑现场工地的具体的地理环境,要充分利用现场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功能需求。我们在布局时对于现场环境的把握要十分清楚。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河流、风向、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如附近基本设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基本功能等)。对于自热环境的考虑,具体表现在布局有河流的地方,要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布局在河流上游。对于风向的考虑则是尽量避免布局在西北或东南方向。我们的建筑物朝向应统一为向南。因为这样一方面能更有利于采光,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建筑物能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环境的具体考率,主要是建筑物布局时要主要周边是否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超市、天然气、饮水供应公司等基础设施,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周边环境的基础设施情况后,我们才能实现建筑物自身功能的多样化,从而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两方面因素。对于两方而因素的考虑缺一不可。

2.对建筑物各个单元的设计与优化。建筑物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若干个单元。对各个单元的设计与优化,是绿色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建筑物各个单元主要指的是建筑物内部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从而实现建筑物功能多样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对环境污染最小化。建筑物各个单元的设计与优化,要遵从整体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建筑物单元的优化与设计时一方面要从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这个大局来进行设计,要在满足各个单元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物整体的合理化。

3.各个单元内部结构的优化。对于各个单元内部结构的优化主要指的是内部设施的布局与功能的发挥。对内部设施的布局一方面要满足设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是要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使得能源效益最大化。最后就是要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人与环境相和谐。

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使得建筑物自身功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污染能耗最少。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与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进行考虑。要把满足建筑物根本功能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设计。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下最终动土完工的,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实际表现,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绿色节能建筑主要是指按照气候变化原理和节能环保的基本要义,来对建筑物进行整体布局、建筑朝

向、阳光采集、风向等进行充分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高效益建筑物。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实现建筑物每天能有2小时的日照、平面布局要利于通风。

绿色节能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节能,而它的节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室内热环境的调整;空气质量的调节;声光环境的优化。

(一)室内热环境的调整。室内热环境的调整一方面是要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是要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化。室内环境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控制室内表面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指标来实现。这对于技术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对于玻璃产品的要求。高性能玻璃产品的运用可以充分吸收光能。

(二)对于新鲜空气的高要求。新鲜空气本事居民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居民对于新鲜空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节能建筑就是要在保证充足的新鲜空气。

(三)噪声的隔绝。城市建设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又为我们带来了麻烦。在城市集中区尤其是闹市区,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建筑的基本内涵是要降低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

(四)照明光环境的优化与设计

照明是建筑物的基本功能,绿色节能建筑物对于照明的要求更高,一是要实现居民照明更加舒适,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技术提高,来降低能耗。照明是居民的基本需求,如何在照明上节能,是绿色节能建筑物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实现节能的重点。照明节能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是绿色节能建筑物的重点。一个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照明节能。

绿色节能建筑基本上包含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绿色节能建筑物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建筑物在实现节能的时候,上述四个方面,应该成为研究重点,因为这是我国能耗最高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可以大大改善的四个方面。

三、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之间联系紧密。可以说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产物,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实际表现。同时绿色节能建筑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

建筑物本身功能的多样化和节能环保是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物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后,人们要求过的更加舒适,更加完善。照明、空调、通风等基础设施是提高人们舒适度的主要途径。通过照明的改善可以给人们提供不一样的感觉,空调多样化功能的实现,可以保证室内温度。通风设施的改善则可以进一步让人民呼吸到新鲜空气。这四个方面是提高人们舒适度的重点,我们说人们对于舒适度的要求是节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做好这四个方面是必然要求。

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照明、空调、通风等四个方面的优化与改善,同时也是高耗能最严重的四个方面。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在对建筑物的这四个方面进行改善的时候,还必须要考虑到对他们进行节能。

功能服务、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三者并不是孤立的事物,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应包含这三个方面,同时这也是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功能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这三个方面是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所共同要求的。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纽带。这三个方面是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真正本质和真正内涵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事物。绿色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步骤和必要节,是实现建筑物节能环保的关键;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体现,它表现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总之,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绿色建筑设计也为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