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1 08:52:03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1

所谓行政人员的行政价值观具体指的就是行政人员对于行政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自身成长意义的理解。行政价值观会对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态度和理念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要想真正提高中小学行政工作质量,就要积极推进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的重塑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的完成相关行政工作,促进中小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小学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性

行政工作对中小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重塑行政人员价值观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行政人员要进行行政价值观的重塑。目前我国推行了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好地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教学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行政人员也提出了全新要求,行政人员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更积极努力的投身于学校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确保中小学教育质量。

二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是社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目前由于一些行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校园建设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是相背离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行政人员必须要重塑自身行政价值观,严格按照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完善自己。

三是行政人员自身角色要求。尽管中小学校中行政人员不从事教学工作,但是行政人员对于学校运行和发展仍然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其行为作风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这就对学校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影响中小学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重塑的原因

1、 社会价值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变得更为复杂,中小学行政人员必然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促进中小学行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进行行政人员价值观的重塑工作。

2、 社会压力增大,内部因素增多

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以外,行政人员的内部因素也是影响其价值观重塑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学行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担任多重角色。在学校运行过程中行政人员与教师不同,不仅需要承担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还需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这样多重的角色要求中小学行政人员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的行政工作,为学生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身份地位不同。在中小学行政管理部门中行政人员的等级结构相对比较严格,上级要管理下级,下级要严格服从上级的命令,这就使得不同的行政人员在不同的位置上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为了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学校行政工作,就有必要重视行政人员价值观的建立,引导不同级别的行政人员都能够重塑科学的价值观念,提高学校行政工作质量。

三、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行政价值观重塑方式

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的重塑对中小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重塑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中小学行政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要想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原则

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重塑工作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这项工作极为复杂,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的基本原则。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价值观重塑时必须要严格设立重塑标准,要积极追求崇高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随波逐流,落入俗套,这就失去了价值观重塑的意义。

二是坚持尊重差异的基本原则。不同的行政人员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在进行价值观重塑时不能要求所有行政管理人员都建立相同的价值观,这是不正确,而且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尊重差异的存在,把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引导行政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状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所以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学校要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重塑计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是要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基本原则。价值观重塑是对行政管理人员思想的改造,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单纯依靠外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重塑过程中要以教育作为主要的引导方式,使行政人员真正了解科学价值观的意义,从而主动进行价值观重塑,自觉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2、具体方式和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想进一步实现行政人员价值观重塑工作就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力度。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等先进思想,使行政人员自觉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2)建立科学的校园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的核心是行政价值观的确立,但是行政文化也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价值观重塑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的促进校园行政文化的建设工作,积极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觉悟,引进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影响行政人员,促进其成长。

3)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要想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重塑工作,杜绝行政人员的现存问题,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力度。在制度建设上主要从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学习制度以及团队管理制度方面入手,全面推进行政人员价值观的重塑工作。

四、结语

在中小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就要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的重塑工作,引导行政人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满足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2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价值取向是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决定着政府绩效评价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最终目标是基层政府,是区域性政府绩效评价的灵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构建基础,是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有效职能。本文重点论述了价值取向的意义、地位及作用。

一、政府绩效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多元服务主体

在行政管理中,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组织者和生产者,而绩效管理理论研究者则认为:政府是社会的组织者,以及少部分生产者,涉及技术性、具体工作事物需要政府组织执行,政府实质上是一种国家性的非盈利组织,也是社会中介组织。

(二)政府绩效管理技术方法的管理

行政管理中注重分析、行政、经济、教育的方法适应。而绩效管理中注重方法和目的的统一,进而找到适合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绩效,更是一种实现目标。政府绩效决定着政府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绩效评价指的是:制定管理目的,根据目标选择最佳的评价指标,进而对政府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政府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动力,进而提升管理绩效。

(三)政府管理中心为绩效

当然,这还需要政府员工注重管理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管理中的变化进行考量,在评价中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相融合。绩效管理理论认为:注重绩效才能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确保评价的公正化,进而得到社会民众的支持。

(四)制度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但其创新只是建立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领导体系创新中。而政府绩效管理以政府管理为核心,注重怎样管理的管理范围中,找到创新管理模式的方法,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制度,以便为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宏观控制等,为社会更好地服务,绩效提升为政府管理目标取向,掌控好上级领导同基层政府的关系;决策、执行的关系,领导、下属关系等,做好社会监管、民众服务等工作。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构建

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可以解释为: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选择。有人提出政府绩效管理需要表现在:多元服务主体、机制创新、服务为民、获得民众的好评等。其中服务为民是基层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要求为目标。

(一)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党的执政目标,也是我党执政的根本基础,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对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有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构建的必要性所在。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1)民众缺少话语权

现如今,通过政府绩效管理的构建,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政治、经济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仍然有一些民众对政府管理工作怀有不满意的情绪。的确,民众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对政府工作给予评价,其途径主要是乡镇干部、企业家、政协等相关民众代表,间接性地评价政府工作。但是这对民众而言,其获得感也是间接的。

例如,目前秸秆禁烧工作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政府绩效考核中生态环境构建的目标之一,一些基层政府将其划分至一票决定指标中,为了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各基层政府付出了较多的经济支持、人力支持,尽管付出众多,但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在政府考核评价中,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于是,民众开始对政府工作怀有质疑态度,但是民众没有直接的话语权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价。

(2)没有真正走向民众中

政府绩效管理在绩效考核中,其根本价值取向目标是:走进群众中,解决民众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塑造、生态环境考核中,也是表现在上级领导工作目说闹葱猩希患热皇俏人民服务,民众对于政府的工作态度有着一定的决定权,但是目前一些民众对政府为民众创造的生活条件依然不满意,因此,基层政府人员在民众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提升。

(3)解决政府基层绩效目标管理价值取向方法

第一,给予民众直接话语权。政府绩效考核中,一些地方给予民众的话语权较为形式化,或者说民众这一权利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民众话语权主要是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参与、建议等,简而言之,民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针对民众话语权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开展了相关调查活动。例如:网民政府工作意见调查、万人评价政府等。同时将民众话语权划分到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下,给予民众十足的成就感,也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并且充分体现了政府为民众着想的工作目标。

第二,将为民服务理念列入考核评价。在一些地方政府考核工作中,主要强调领导工作任务完成效率,对为民服务指导思想涉及较少,也正是由于涉及较少而造成基层政府人员工作重心的偏移,为民服务工作目标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得到民众的“差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问题入手,从考核指标入手,提高为民服务思想地位,在强调完成上级任务时注重为民服务工作的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构成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可以将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深入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中。

现阶段,政府和党的目标价值取向是:民众教育的深化,政府目标价值取向也是民众教育的落脚点。这还需要政府能够根据民众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就像施工建筑一样,只有根据实际场地情况进行方案设计,施工过程中注重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整体施工质量。所以,政府管理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民众,注重管理质量,进而获得民众的好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构建方法

所谓的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指的是:执政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中的最高指标的选择。不同的人对绩效管理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态度,一些学者认为:绩效管理价值取向以社会服务为取向;另一些人认为:政府绩效考核为两方面,即:工具取向、目标取向;第三种人认为:需要立足于内控、外部责任中。对此,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思想认知,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选择的维度思想不一,一些人从社会文化、政治等角度出发;一些人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

从实际工作中而言,不同的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指标不同,其工作维度自然不同。例如:在某地区政府机关中,2015年工作考核目标是: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民众工程建设、乡镇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众多考核内容。而另一个地区工作考核目标会从经济发展上入手。

对此,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我国政府综合工作情况看,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需要立足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治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政治语境、媒体语境对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认定,进而凸显政府价值取向中维度的不同,便于民众掌握政府的工作内容,以更好地配合政府工作开展。

四、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方法

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指的是: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政府绩效要素的选择,当然,不同的区域政府其绩效管理要素的选择不一。要素价值取向需要在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中凸显。不同的绩效维度,政府需要完成一定的绩效要素。一些人认为:政府绩效要素包含:效果、效率、经济。例如:在社会经济发展维度中,绩效管理要素体现在:效果、效率、责任中。要素的选择变化与社会阶段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换要素选择,进而凸显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

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绩效、决策是参差不齐的,民众的需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使得不同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维度,以及要素价值不同,有着明显的特点。并且,社会对于不同地方性质的规划、设计的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以及要素的不一致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中,目标价值取向是其中心,维度取向、要素取向是其构建方法,是为目标价值取向奠定基础。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构建正确的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以及要素取向,才能做好政府绩效目标价值取向。笔者分别从: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构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构建方法、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构建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有利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提高,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3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在完成自身的演化,理性主义承载了主导者的责任,公共行政管理也在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使得行政管理自身越来越趋向科学、民主和理性。行政管理理性主义模式的转变,顺应了时代潮流,也契合了行政管理大的演变规律[2]。

一、行政管理理性及其转变的必然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的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它不像工具理性那样注重效率和利益,它在行为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就是“价值”这两个字,注重人自身的属性和本质,价值理性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思考,更体现了一个人对于价值的理性思考[3]。

(一)工具理性主义的消极影响

1.“机器式管理”的危害“机器式管理”指的是把一个行政管理系统看作是一个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机器,在这个机器身上,各个零件只能在各个位置上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不可共生和互通。而工具理性模式下的组织系统,组织内部的运作就是这种机械化的关系,互相之间不共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就像机器人,在工作中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和心力,当然也不会有饱满的热情,工作过程中缺乏干劲,缺乏创新,一切都是在一个既有秩序却又死气沉沉的环境下运行[4]。2.形式主义的误导形式主义在工具理性主义影响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很容易滋生。在官僚制中,规章制度是其运行的制度基础,甚至对政府的规章制度过分的强调、过分的崇拜,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掩盖了价值理性的内在价值。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都自觉地严格遵循着,他们为组织内部的工作营造了井井有条的和谐氛围,对制度的遵循也渐渐地趋向了简单的完成任务,保证整个组织机制高效有序的协调运转。久而久之,形式主义就这样形成了[5]。

(二)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必然性

1.价值理性是公共管理演化的结果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在发生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是必然的。追溯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史,从一开始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以工业经济为主流模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以知识经济为发展主干线的现代社会,是经济领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以以上三种经济模式作为三个时间段去追溯政治发展史的话,农业经济对应的是君权主义,工业经济对应的是政权主义,而所谓知识经济对应的就是人权主义。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模式正在起步阶段,它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伴随着它的脚步的就是人权主义了[6]。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家在着力于把“管理型政府”打造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人们对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民主意识、民主观念空前觉醒,对强制性、冷漠型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排斥甚至反抗,这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演化结果,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价值理性的回归是时展变迁和公共管理演化的结果。2.价值理性是公共价值管理的理性选择首先,核心价值由新公共管理时期的绩效转变为公共价值管理时期的公共价值创建。价值根源于人的期望和感悟,公共价值的创造才是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其次,人性倘若由新公共管理时期的理性经济人转变为公共价值管理时期的反思理性人,当人的角色转化成反思理性人的时候,他的思维已经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价值,有了对自我价值的理性判断。再次,政府角色由之前的掌舵人变更为其后的“战略家”。政府不再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出谋划策的战略家,在观望的同时从旁协助[7]。3.价值理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随着变革的深入,经济格局的调整,社会步入高度复杂化和高度不确定化。价值理性便是主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呼唤人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走群众路线,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最本质的要求。落实并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有助于政府更好的权衡利弊,尽量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有助于政府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消除贫富差异;有助于人民和政府和谐相处,便于决策更高效的施行落实;有助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

二、行政管理理性主义转变的时代意义

(一)有效解决了行政管理中的矛盾冲突

1.解决了行政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一个很明确的区别就是:前者主要处理效率问题,后者主要处理公平问题。然而公平和效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一方面希望政府大力维护公众利益,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期待政府承当起社会责任,促进经济成长,所以就产生了这对矛盾[9]。在行政管理体制由以工具理性为重心转变为以价值理性为重心的今天,以人民利益为依据,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前提,以共同富裕为口号,为政府在解决这对矛盾方面提供了指路明灯。这就是以价值理性为主,工具理性为辅,两者辩证统一,竞争融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2.解决了行政执行中信念与责任的冲突责任是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组织都具有的重要特征,具有制度性,是一个可以量化和衡量的概念。信念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信念不具有强制性、客观性、规律性。当信念冲破责任的底线,就会和责任发生摩擦。行政理性的转变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转变,而且理论作用下的实践方式也在相应的调整着。3.解决了行政管理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正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两种差异理念的表现。道德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其中夹杂着主观信念和情感表达的部分,具有非强制性。而法律具有道德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制度性和明确性,它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手段,强制要求这每一位公民去遵守。德治与法制的统一是现在社会急需落实的事情,当价值理性更主动的作用于行政管理时,行政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就会站在价值的角度,理性的去判断,既要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又能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偏不倚。所以要合理的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让它们相互融合,辩证的作用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10]。

(二)重塑了行政管理中价值理性的内核

在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中,我国本土的公共行政深受西方早期工具理性的影响,甚至有过过分推崇的时期。在我国本土价值理性尚不成熟、尚不完善的时候,西方工具理性在中国的越位发展使国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产生了碰撞和扭曲。在实践运用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该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两者中任何一个单独作用于行政治理,都将会造成行政管理道路的停滞,甚至倒退。行政管理体制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拯救了日渐势弱的价值理性,填充了价值理性的内核,扩宽了价值理性的层面,使原来狭窄滞后的内核变得宏大且包容。这样的价值理性才可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可以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指导,做工具理性的精神支柱;才符合行政发展的需求。这种转变后的融合新理性的行政模式才会和时展相契合。

(三)引导了行政行为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促进了行政目标逐渐趋向合理化价值理性作用下的行政文化具备一个明显的特性,即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价值理性是种以人类主体为重心的理性,它和工具理性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多的眷顾人们的需求,关切事物存在的价值,是对现在的行政目标涵盖着更多的价值成分的考量。相比于工具理性的机械化、官僚化的行政统治,价值理性的行政文化偏向人治、德治的成分较多。这种德性行政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需求和意愿选择,包括人们的民主选举,民主参与。2.引导了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化在之前的行政文化中,人们在组织中分工明确,规范有秩序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不考虑工作的意义和目标,不考虑这样做的价值和后果。而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它为人们带来了一套具体的批判标准,使人们的自主意识得以觉醒,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意识。规范了行政行为,明确了行政目标和发展方向。3.促使了以德行政得以实现价值理性作用下的行政文化形成了一种称之为道德理性的思维模式。道德理性是用良心致良知,是一种美好的、纯净的内在心灵思维方式,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存在,是一种大德大爱的展现,追求一种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道德范式,集中传播道德规范、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精神等,以这种方式来指导人们设定正确的行政目标。

三、我国行政体制在此转变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过程容易造成工具理性的膨胀

现代的行政管理技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且快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政府在注重绩效的同时,会引发管理模式的技术化效应,这种模式会慢慢走向僵化,会加剧工具理性的蔓延和膨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管理目标的置换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幸福指数。想要为人民谋利益,就需要每时每分关注着人民,及时为人民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注重管理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政府集中在人民身上的精力就会大大减少。久而久之,管理就会偏离主干道,忘记初心。2.管理思维的僵化管理思维的僵化,主要是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说的。现代管理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政府形成了一种固定式的单项度思维,特别是地方政府,很容易形成一种误区,即就是按照新的管理技术去执行就是正确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转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重心,把本该放在行政结果、行政效益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该运用那种行政方法上,使地方的行政管理受制于新技术的视野,他们会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去遵循技术的程序,并按照其路线走下去。这种现象持续和蔓延下去,会削弱地方政府行政治理水平。3.管理方法的单调地方政府除了承担治理一方区域的责任,还肩负着跟着党走的使命。这使得他们对国家机关新的管理精神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它们认为新的管理方法才会让它们紧跟上级组织的脚步,让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换发生机。但其实,针对有些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会取得比现代管理方法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懂得取舍,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不然会适得其反,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益却没有太大变化。

(二)两种理性的运用失衡

两种理性的失衡主要是工具理性的敦促作用。工具理性文化与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理念,工具理性的推广和运用主要从三方面加剧了两种理性失衡:1.政府本位政府本位和民众本位是两个基础性的选择,是一个政府要进行公共事务管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从本质上出发,政府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工作和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事实上,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绩效考核会成为政府行为的追求目标,对于体察民情之类的事情做的是少之又少。2.功利倾向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为人民带来利益,能受人民欢迎。但这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轻而易举。人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他们的利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且其中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分歧,譬如: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而功利倾向对地方政府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上述利益冲突中,他们的选择不会是理性的,而是被功利心左右,偏向眼前和局部利益。这既不利于长远发展,又不能做到顾全大局,对国家前进的脚步有阻碍作用。3.唯形式论唯形式论主要指政府走形式主义,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绩效内容甚为看重,而对一些具有真正意义和精神的东西视而不见,使政府华丽的业绩外表下空空如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对工具理性的传播和运用必须小心谨慎,把它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上,万不可使其越俎代庖,从而影响国家机关对政府治理道路的整个设想和计划。

【参考文献】

[1]韦伯.韦伯作品集[J].学术与政治,2004,(3):56.

[2]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3.

[3]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

[4]王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20-122.

[5]吴育林.当代中国价值问题与价值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22.

[6]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6):62.

[7]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5-56.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4

一、影响小学行政价值观重塑的原因

1.社会价值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元素不断涌现出来,发展中社会的结构框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小学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受到了一定影响,价值观念过于陈旧。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塑造行政管理价值观是一个必然趋势。

2.社会压力增大,内部因素增多

在当今的小学校园里,很多教职员工都是身兼多职,很多人员不仅要承担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还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导致工作人员压力增大,力不从心。因此,为了加强校园的建设就需要塑造行政管理科学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小学行政管理价值观重塑方式

1.坚持原则

塑造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同时这个过程也比较复杂多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及落实下面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塑造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出一些计划,做出科学价值观的最新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标准进行。同时,引导教职人员具备崇高的价值观,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思想和理想,并向已制定的目标前进。除此之外,在新的时期,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要避免出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科学价值观的真正意义,避免落入俗套。

第二,要坚持尊重差异的基本原则。教职人员分为很多个层次,在方方面面都会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不同类型的教职人员会负责不同的工作,在工作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塑造行政管理价值观的时候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不要采取统一的方式,塑造统一的价值观既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应该构建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教职人员的个体差异,将每个教职人员的价值观大致方向有个把握,在正确的方向上教职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要坚持和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塑造小学行政管理价值观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完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教职人员价值观的塑造,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对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学校还应该认真了解每一个教职人员的性格特点、能力和专长等实际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每人设计一个树立价值观的重塑计划,并在长期的时间内始终坚持才能够有效实现目标,为学校教职人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行政管理的个性化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基本原则。对于学校教职人员来说,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就意味着对他们思想观念的重新改造。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想都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在塑造科学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是采取外力来实现,这样并不是可取的。为了能够有效构建他们崇高的价值观,应该重视对教职人员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加强新思想的建设,在教育中不断进行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让学校教职人员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提高学校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自主进行改变,为自己树立新的价值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具体方式和途径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塑造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解放学校教职人员的思想观念,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为了能够进一步塑造价值观,要不断加大对教职人员的教育投资力度。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思想素质,从内心让他们自觉完善自身的素质,为本校员工确定定期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措施和工作进程,鼓励员工努力完成目标,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

第二,建立科学的校园行政文化。所谓行政文化的中心就是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同时,行政文化也影响着行政价值观,它们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在小学校园中,为了能够有效塑造科学价值观,对学校内部的教职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学校应加强学校内部的行政文化建设,为行政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职人员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提高他们的觉悟性,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理念,不断引进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学习现代的管理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

第三,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为了能够有效开展管理工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避免以后出现问题,学校必须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在此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监督制度、教育学习制度及奖罚激励制度,同时,还应该重视学校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完成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的重塑工作,促进校园行政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行政管理在小学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塑工作。学校应该加强校园行政文化建设,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并加强人员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念,提高学校员工的专业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5

本文作者:公善临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研究所

价值观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在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加大了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难度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带来了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在与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其中既包含一些进步的、理性的因素,也包含了一些负面效应的产生。在经济蓬勃发展与当前社会分化严重的矛盾下,价值观的迷失或信仰缺失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点在高校行政人员中也有所体现。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个体本位主义日渐凸显,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了其对社会的贡献。此外,在价值取向上,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错误地将人生理想、价值理想代之以具体的现实目标、物质目标。现实社会的竞争和生活压力,使部分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使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甚至出现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利用公款铺张浪费、私拉关系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缺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以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的教师不同,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合理的工作评价尺度,他们的工作经常得不到认可,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客观地讲,他们付出的劳动有时并不比教师少,但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等待遇方面无法做到与科研教师“平起平坐”。管理人员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心理,直接表现在其服务性理念缺乏、工作态度浮躁,急于突出自我,以追求所谓的工作业绩来开展工作。在此动机下,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对提高工作质量和行政管理效率并无益处。工作中因循守旧、随波逐流,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确是有章法可循的,长期的管理经验无疑会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因循守旧,固守章法。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这就加大了管理人员确保信息处理的时效性的难度和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部分工作人员学习和创新不够,加上全局观念、超前意识缺乏,工作缺乏热情,安于现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导致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的状态。

管理人员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在高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说,管理人员不仅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而且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者。切实提升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以及服务性理念,对于在实际工作中营造高质量的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保证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高校行政管理,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内化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思想精髓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更全面、更系统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层面,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辨别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从而指导实际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行政管理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坚定不移地为这一理想、信念奋斗终生。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坚持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导,不断创新行政管理的工作形式、方法管理工作中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干部对事物的观察要敏锐、思考问题要周密,善于发现问题。社会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的长足发展,还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当前,要树立管理上以人为本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竞争的观念,超前服务的观念,讲效率、效果、效益的观念以及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观念等。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加强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坚决抵制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等腐朽文化的侵蚀。在管理人员中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公仆意识,逐步淡化职位身份,强化岗位服务宗旨。在处理教学与管理二者之间关系时,行政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性地位,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一切为教学科研让路。我们要提倡主动服务,要有服务的意识,同时要有超前服务的意识,不能互相推诿。只有实现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协调和谐,才能推动整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高校行政管理“价值导向”要落到实处,必须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包括认识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践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坚持个体价值与核心价值相协调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反,要给个体价值追求一定的表达和存在空间。个体价值具有多样性,有的与核心价值相契合,有的与核心价值相违背。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以主导价值对多样价值形成良好的控制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能够为价值体系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能够更好地体现行政人员的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广大高校行政人员对自己思想进行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重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要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高校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和合理,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得以体现。除了传统的对上级负责,受上级监督外,应进一步开辟多种监督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网络,使行政人员思想上不懈怠、行动上不含糊,使一切不符合职业要求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价值观的塑造与业务素质的提升并行如果说高校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方向标,那么这一群体的业务水平就是管理工作走远、走好的持久动力。行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进行严格和高质量的招聘;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在岗业务培训和进修;三是组织和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研讨会及管理技能会议。确立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的长效机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一纸文件,而是要将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校应丰富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如党史历程的学习、先进典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的开展等。当然,将核心价值为我所用,融入个人的价值观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律能力,坚持长期的学习机制。总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通过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增强行政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理念、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才能使行政管理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便利的条件。同时,将核心价值生活化,行业化,营造高校从行政管理者到学术建设者,从教师到学生主动审视和塑造价值观的校园氛围,才能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和中心任务的完成指引正确的方向。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6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价值工程的运用可以提高产品及其零部件的标准化,可以去掉无用或是不必要的零部件,可以节约能源和贵重材料或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材料,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革工艺和生产流程,这样可以在事前将产品的功能与成本控制在最优方案里,从而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只要是有功能要求和花费成本的地方存在,就能运用价值工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在产品设计阶段使用价值工程尤为重要。

1 价值工程的理论分析

由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当前社会上的生产企业普及的采用,并发现问题给予改善现状的主要方法是使企业实施KPI诊断和PDCA(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 循环等。运用这些改善方法可以是,使企业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的标准化改善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因而达到企业的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作业逐步实现精益化。如对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改善时利用PDCA循环方法,其改善的步骤是先根据作业需要制定作业标准,然后在工作中按照制定的作业标准进行操作并将工作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记录下来,再将实际操作情况的记录与作业标准进行对比看是否有不同之处,如果有就将其作为一个新的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问题,然后采用5W3H 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分析的结果采用新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再次改进,同时根据所采用的措施对作业标准进行修改并制成新的作业标准。企业按照此方法依次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就可以实现企业作业标准的不断优化。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引进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理论和概念以来,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已初具规模,良性发展的局面真正逐渐形成。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论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年代末。

2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特点

市政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造价的大额性。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每项工程所处地区、地段和地理环境的不相同,使得工程造价的个别性更加突出。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概念,虽然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完全相同了: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 概念主要是指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调度上的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 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市政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现代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这个阶段的主要事实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MRPⅡ是把生产管理与生产能力管理、仓储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DRP 是把分销计划、客户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车辆管理、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ERP 是把MRP 和DRP 二者集成起来;ERP 是把MRPⅡ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集成起来等等。

3 价值工程应用于市政工程的重要性及障碍

3.1价值工程应用于市政工程的重要性

在传统生产系统中,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被视为资产,期末库存与期初库存之差,代表这一周期流动资产的增值,用以表示该部门效益的提高。当由不确定的供应者供应原材料和外购件时,其库存可视为缓冲器。所以,原材料、外购件和成品的库存,能够作为供应商不能按期供货增加的缓冲。工厂的效率是用车间设备利用率来考核的,车间管理人员的责任是保证各设备及工作中心连续不断地运行,达到满负荷工作,即使设备加工的零件并不是现在订单所需的。

3.2 存在的障碍

3.2.1 建设资金的流失

市政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而控制和管理的重点却恰恰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等控制手段,才能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当然,政府作为项目的投资人和项目管理者,也是项目的使用者,如果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从项目的各个阶段人手,在过程中寻找控制要点,将控制要点贯穿在阶段的控制过程中,将各个阶段的控制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闭环控制系统后加以严格监控。

3.2.2 计价依据的复杂性

由于影响造价的因素多,计价依据复杂,种类较多,除GB50500- 200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以下简称 《计价规范》) 规定的依据外,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有以下七类。设备或生产线检测法,通过生产设备或生产线自动检测不良产品,一旦发现产品异常,立即自动停止设备运行,设备操作员检测法,操作人员发现产品有问题时,有权自行停止生产,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要求,最后工序检测法,在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及时处理不合格产品,尽量避免出现生产中途停止的情况。

4 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1)对象选择。根据客观要求选择价值工程的对象,并明确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限制条件和分析范围。

(2)组织工作小组。根据不同的价值工程对象,确定价值工程活动的工作人数,组成工作小组。

(3)制订工作计划。工作小组应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具体执行人、执行日期、工作目标等。

(4)情报搜集。由工作负责搜集整理与活动对象有关的一切信息资料,解决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情报搜集的工作贯穿于价值工程活动的全过程。

(5)功能分析。通过分析信息资料,按功能定义的方法正确地表达各对象的功能,明确功能特性的要求并绘制功能系统图。

(6)功能评价。评价为完成此项功能所付出的代价是多少。功能评价包括原有对象的功能评价和创新对象的功能评价。

(7)方案创新。针对应改进的具体目标,依据已建立的功能系统图、功能特性和功能目标成本,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各种不同的实现功能的方案。

(8)方案评价。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评价新方案的成本,看其是否能实现规定的目标,然后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9)提案编写。将选出的最佳方案及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和预测效益编写成正式提案,以考查新方案能否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7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93-08

当前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基本问题是价值选择问题,它在实践中表现为政府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本文从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价值选择中的理论冲突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作为价值选择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在政府实践上的定位问题、公共价值弱化与政府行为失范问题;在理论上表现为公域与私域、公平与效率、制度与技术等一系列的冲突。

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的现实困境

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困境是当代政府改革面临的价值问题在事实层面的一个重要反映。这种困境具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政府定位的模糊化。改革前传统的有限责任政府定位是与市场相分离的公共领域,大政府的价值定位是将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延伸。现在的政府改革对大政府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但是又不是要回到原来的政府与市场互不干涉的状态,因而产生了一个重新确立当代西方政府管理价值定位的问题。由于在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中用市场来改造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运作模式而引发价值定位的模糊,在政府改革的实践中就造成了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价值上的第二种困境,即公共精神的流失。这种公共精神的流失在当代西方政府管理实践中主要是由于通过市场信号来确立政府管理的事务、通过回应顾客要求来确定政府行为的重点以及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公共利益的运作的模式,从而造成了公共利益的受损和公共精神的流失。政府价值定位的缺位导致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实践的价值困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行为的失范。

1 政府定位的模糊

在当代西方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主导的改革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府治理和改革实践的同时,人们对这场运动的评价也贬褒不一。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所引导的政府改革实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或对其有效性作最终评判还为时尚早,因为缺乏充分评价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正如米洛格(Martin Minogue)所指出,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强有力的模式,对于所有那些面临着政府负担过重、财政紧张等类似问题的政治领导人来说,这个模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新公共管理与经济改善或效率提高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特别考虑到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削减成本时则更是如此。理论的争论和实践的经验也表明,新公共管理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工具一样并非完善,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事实上,也正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基调决定了在政府管理改革中一味地追求效率,从而忽视了公共精神,造成政府定位的价值缺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以科学和理性为指导原则,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成了最高的目标,从而忽视和弱化了其他社会价值。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政府改革体现了改革者对市场价值和市场机制的崇拜,是一种新的“市场神话”,那就是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施政的价值和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三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能(effectiveness)。在价值取向上从传统的官僚制体制强调代议制的民主责任以及效率、有效性与经济性,偏向更强调行政中的成本――效益、竞争结构、诱因机制及市场取向等价值。在理论上,通过大量使用治理、全民质量、企业家精神和再造等符号,试图将基本政治问题边缘化,湮没公共行政的价值。然而,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灵魂(Cooper,1990)。在实践中,则试图寻找既适用于企业(或私人)管理,又适用于公共行政管理的普遍法则。研究的重点在于“技术的合理性”和“工具的合理性”,完全忽视了“目的的合理性”,完全忽视了公共行政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关连性。它们倾向于去发现事实,寻找通则,而发现事实和寻找通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始终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质言之,忽略了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方面――“公共”的层面。也就是说,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政府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淡化了对公共精神的追求,一味地强调效率,而忽视了政府改革的终极价值目标。

第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政府改革过程中注重市场价值,而忽视了非市场价值。在改革的实践中,将经济、效率和效能作为价值基础,强调企业价值的优先性和工具理性,特别是强调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绩效责任和诱因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诸如人民、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的非市场价值。正是因为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囿于新泰罗主义的偏狭,无暇顾及公共行政及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和目的,将其变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不仅无力担负捍卫民主政治价值的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使命。上述的矛盾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政府在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值徘徊,在改革的实践中又最终倒向了市场价值的怀抱。这在本质上也是市场化取向的政府管理改革面临着的一个基本价值困境。

第三,对两类价值关系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与说明。在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改革中,正是由于对市场价值的崇拜和对非市场价值的漠视,才导致了对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没有作出界定。如果说,新泰罗主义的倾向明确了以效率、效能为中心的市场价值的主导地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其非市场价值,这实质上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以民主为基础,强调追求人民、社会公正、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等。戴维・G.马希尔森(David G.Mathiasen)则从根源上找到了忽视非市场价值的原因,“复杂的契约规则、详细的授权规定、集中控制的资金以及大量类似的事物都是新公共管理的阻碍。它们也都被看作是贯彻伦理或道德原则的手段,而伦理或道德原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新公共管理重视效率而忽视民主等价值取向的原因。实质上,根本的原因是对这两类价值关系的模糊,特别是市场价值与以民主为核心的非市场价值的关系定位以及对这种关系应然状态的必然性的认识方面。正是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了以效率为核心的市场价值与以公平为核心

的非市场价值的冲突与失衡,甚至导致了这种价值关系的颠倒,以至于本该是工具价值的市场价值变成了终极价值。

2 公共价值的弱化

市场是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本身能有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这种市场神话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中彻底被打破了,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正如萨缪尔森所言,“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对于市场的缺陷,众多的经典经济学家们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机制无法克服外部效应的存在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第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第三,市场机制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政府改革正是用这种在经济领域公认存在着缺陷的市场模式来指导政治领域中公共管理的改革,这必然在公共管理领域重演市场失灵的悲剧,这种影响则比在经济领域更广泛、后果更严重,从而引发公共价值的弱化等问题。沃尔多早在1948年就指出,公私通则性忽略了公共行政的根本,即忽略了源于民主政治理念的公共本质。因此,公共部门引进竞争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公共部门又不能将市场无法运作而交到公共部门手中的工作再丢回市场管理。

正是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和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异质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演了市场失灵的悲剧,譬如公益的丧失、为局部人服务、进行政治交易、社会领域成本增加等问题。沃尔希(Kieron Walsh)在专门研究了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后比较客观地指出,政府管理运用市场机制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化有利有弊。当把市场机制完全引用到政治领域中,其局限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人”假设前提可能会在政治领域进行政治交易,导致为局部人服务的后果;第二,造成公共利益的丧失;第三,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第四,对社会公平的损害。在以私有化为主要手段的改革中,虽然有助于精简机构,增强公共部门的活力,但是却损害了公民参与,淡化了政治导向,损害了社会公平。

3 政府行为的失范

在上文已经分析了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实践上证明,它在微观上会导致外部性、垄断、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现象,从而产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宏观上则会导致贫富的巨大差距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等现象,这也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往往成为对市场进行政治干预的理由。但是,政府在弥补市场的缺陷时是不是完美无缺呢?最近几十年各国的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也会失败,这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正如查尔斯・沃尔夫所指出,并非在任何时候自由放任的不足都是能够由政府的干涉弥补的。政府失灵的现象在凯恩斯主义大力推行以后就逐渐凸显出来,以西方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为标志达到了巅峰状态,实质上这是政府干预不当的必然结果和伴生物。然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以效率为导向、以市场为工具模式的市场化政府改革运动,则是强调放松政府规制、减少政府的干预,这种在市场化改革中产生的“政府失灵”与处于政府全面干预市场的大政府时代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失灵主要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在微观上不仅没有使资源配置优化,反而使之更加恶化;在宏观上不仅没有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减少贫困和失业,反而带来滞胀和新社会不平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在试图纠正市场缺陷、限制外部性时产生无法预见的副作用,带来了派生的外在性;第二,政府控制垄断导致新的垄断;第三,公共服务的浪费减少了公共福利;第四,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现象,反而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停滞和增加了失业现象;第五,消除不平等的政府干预行为造成了新的不平等。此外,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在博弈后的结果会偏向那些有话语权的利益集团,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有效地得到保护,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当然,在市场化政府改革过程中,政府失灵不仅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在市场化改革的理念上有其特殊性。由于市场化政府改革理论的缺陷,这些价值冲突在实践中造成政府行为的左右摇摆,进而造成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或者说是政府行为的失范:在改革中不知要不要讲公共性,也不知如何实现公共性;在市场化的理念下造成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倾向;在实践中造成政府行为边界的模糊,不能进行准确地定位,导致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与社会所提出的各种正当需求等等。在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中,传统的政府管理的行为模式已经打破,而市场操作的行为模式又面临着重大的缺陷,因此,政府行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失范状态。这种失范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是政府行为失范的总体趋势。在市场化的政府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下,政府行为自然而然也会打上市场价值的烙印。第二,政府行为的缺位是政府失范的具体表现。在上文我们已经探讨了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而导致政府失灵。然而,在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中,政府由于市场手段的引入而导致政府行为发生新的变化,也就是新的条件下的政府失灵。第三,公共性的损失是政府行为失范的必然结果。在政府行为市场化的趋势下,这种以结果和绩效为导向的目标取向的政府行为与政府的公共性要求越行越远,导致公共利益的受损和公共福利的降低以及公共责任的丧失,损害民主政治的根基。市场化倾向的政府行为却是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不能及时反省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因此在实践中沦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特别是在市场化的政府改革的过程中不知如何维护和弘扬政府行为的公共性的认识徘徊中又进一步加剧了政府行为的失范。

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的理论冲突

与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困境并存的是理论上的冲突。在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中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理论流派:一是新公共行政学派,它要求恢复与弘扬政府传统的公共精神;二是新公共管理学派,它要求运用传统的属于私域的市场机制来提高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效率。由于价值定位的不同,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目标和理论工具三个层面上面临着事实上的分裂:一方面是公域与私域的关系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重视的是公共领域,新公共管理学派看重的却是私域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新公共行政学派强调公平,新公共管理则突出效率;第三,在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上,新公共行政学派重视制度理性,新公共管理学派则重视技术理性。由于这些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议,对上述的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价值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公域与私域的界线

在市场化的政府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政府价值定位的核心问题聚焦到一点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这也是困扰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政府理论对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线是有明确规定的,即在私人领域之外,也就是说政府只能在公共领域里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有侵害个人自由的嫌疑。大政府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的引导下,政府的公共部门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旗帜下介入私人领域,私人领域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政府“看得见的手”无处不在。然而在市场化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又高举市场化的工具对公共领域进行改造,政府在市场的进逼下步步退缩,但是又不知道公共领域的最后底线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的本质是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的关系。简而言之,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组成了社会,每个人又授权将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委托给政府来管理社会事务。国家和政府与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力界限,这种权力界限将社会生活分成两个组成部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在于划分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威的合理比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确定一个恰当的分界线。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则构成了对有限政府理论的有力挑战,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政府功能不断膨胀,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在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中,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工具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领域的边界在逐步缩小。这种将私人领域可引进公部门之中的理论假设是: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存在差异,存在着一种跨越公私情境的一般管理。认为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强化政治控制、削减预算,以及半竞争型的机制可以避免官僚体制天生的无效率。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选择。然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分歧与争论集中体现在实践中如何确定政府管理改革中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上,在学术思潮中也就表现为新公共行政学派和新公共管理学派对公域与私域的争论之中。新公共行政学派强调的是通过公共领域自身的机制来弘扬社会公平,而新公共管理学派则强调利用私人领域的市场机制来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率。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对新公共行政学与新公共管理的比较中反映了两个学派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关系的各自主张。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官僚制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对公域与私域的不同偏好。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解决官僚制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官僚制或组织化,通过对官僚制度本身的进一步完善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公平。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坚持改革的方案不再依赖于官僚制或组织化,而是通过授权和减少内部规制等市场化的措施来改造官僚制,在实践中通过绩效预算、内部企业化管理、社区治理机构等市场力量,看重的是私人领域中市场机制的效率。

第二,对回应对象的不同界定反映了两种理论深层次的冲突。新公共行政学和新公共管理都强调回应性,但是对两者的回应对象、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这关键在于两者在假设和哲学层面上对回应的对象看法不一:新公共行政强调的回应对象是公民,而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回应对象却是顾客;新公共行政强调公民广泛参与公共活动的目的是对政府与公共行政方面有着比个体和自我服务更多的兴趣,并且关注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利益,主要是涉及公共领域;而新公共管理使用顾客隐喻的观点,借助功利主义的逻辑、公共选择模式和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认为授权顾客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或家庭能在竞争的市场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打破官僚服务的垄断。

第三,对提供公共产品的不同认识体现了公域与私域的本质差异。新公共行政致力于提供有效而公正的公共服务,因此强调履行公共政策所应担负的个人和集体的行政责任,促使行政伦理尤其是人本主义的伦理和社会公正伦理得以张扬。而在新公共管理中,服务是供被授权作出决定的公民和被授权的公职人员选择的商品。

由于新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同认识和主张,新公共行政重视公共领域,而新公共管理青睐私人领域。在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市场化的选择又占了上风,市场开始全面地介入公共领域,但是由于公域与私域本质的巨大差异,两者之间的合理边界也就成了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或许两者关系的最佳模式应该像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竞争性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效进行生产和产品分配的最佳方式,但是,市场不能在真空里运转,它们需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体系。所以,二者都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表明,二者协调一致地运行时,经济社会就会取得惊人的成就;而二者相互对立时,就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已经说明,政府干预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干预取代的市场的作用,使经济发展反而变得缓慢。正确的态度是:要求政府在某些方面减少干预,而在其他方面则要多些干预,即让市场在它们可以运行的方面运行,并立即有效地介入市场力所难及的方面。历史经验表明:这是一条尽快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和持续发展经济的最可靠的途径。明智的看法是,将政府干预看作为一种特别稀缺的资源,必须谨慎地、节约地、适时地使用这种资源”。

2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个极为古老的命题,早在几千年前的柏拉图、色诺芬时代,就已成为人们关注并讨论的话题。关于两者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主题,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其扛鼎之作《平等与效率》一书中作了经典的解读,认为“市场需要有一定的位置,而且市场需要受到约束,但是必须给它足够的活动范围来完成它本能胜任的许多事情”。当然,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在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中政府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问题,体现在两大学派在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是:新公共行政强调以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中心,而新公共管理则强调以效率和效能为中心。

新公共行政出现在一个标志着社会骚动、对政府持不信任且持敌视态度的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末。新公共行政记录了历史的呼声:要求进行行政改革以使公共行政更为“合法化”。它在学者与行政官员如何看待管理及评估公共政策的征途上投射了新的理念。它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不强调技术,而偏重于人本主义。新公共行政学派则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这种服务是否增强了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价值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保证着公共行政典范的变化。当然,新公共行政也不是完全抛弃了效率取向,而是通过对社

会公平的价值观的倡导来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公共行政新规范,即社会性效率。新公共行政对社会公平的寻求不仅在于确保社会项目被平等地分配给那些需要者,同样在于改革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社会公平是制定公共政策、发展项目、执行和评估这些项目的优先权。也就是说,通过公共政策的公平运作来实现这种社会性效率。

新公共行政不仅期待政府能够通过观念与行为转换解决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更期待着公共行政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在当代民主社会中,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的这种主张入世的公共行政思想使得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思辨和假说中,而是积极投身到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去。但事实证明,社会公平理念并未能达到新公共行政拥护者所期冀的顶巅。尽管寻找独立于其他代表性民主机构的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在过去30年中未能被实施,公共服务所发生的大多数变化构筑在新公共行政的准则之上。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面临着无法回答和解决的危机,如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公众的政府能力丧失信心,“政府失灵”论开始占主导地位。然而,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新公共行政理论更是无法解决这种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管理主义的效率导向重新获得审视,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管理受管理主义传统的影响,将经济、效率和效能作为价值基础,强调企业价值的优先性和工具理性,特别强调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绩效责任和诱因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平、正义等价值。在实践中,新公共管理通过民营化、市场化、竞争、质量管理、组织创新、绩效等手段对政府进行再造,以追求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绩效,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利益需求作出回应。在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尽管人们把公正和公平视为民主政体最基本的决策标准,但治理却并不强调公平和公正。这说明了新公共管理对这种民主价值的认同,但是实践中却很少考虑制度并且回避政治问题,一味地追求效率。当然,对效率的标准可能会与我们评价公共组织工作的其他标准――比如,正义原则和参与原则――相抵触。

从传统的有限政府到大政府,公平与正义等民主价值一直是政府管理追求的核心价值。诚然,效率也是政府管理中的核心价值,传统的韦伯的理性官僚制就是实现效率的制度保证。然而,到了当代的市场化政府管理改革,则是以效率为头号公理,公平与正义等民主价值次之。这种理论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不同价值追求上。新公共行政更关心人道主义和民主行政,更关心制度建设和职业能力,更为直接地关注政治问题和在广泛的社会公平的标签下的正义与公正问题。新公共管理则更倾向于个体选择、刺激措施、竞争效用和政府的市场化。在这种背景下,在政府管理改革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面临的难题。

3 制度与技术的关系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8

先锋队打造成效显著。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各单位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载体丰富,较好地发挥了“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政治核心作用,成为凝聚党员完成中心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本领、讲奉献、做表率,成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为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南方电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体为“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创新政治工作的管理策略,通过文化领先战略,促使体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网文化,提高了企业软实力,实现员工良好习惯持续养成,文化贡献率持续提升,发挥了文化软实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团共发展工作格局形成。按照“服务公司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总体思路,将分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导向贯穿所有活动载体,增强团员意识,活跃团的阵地,锻炼团的干部,有力促进了公司改革发展稳定。一是加强团组织建设。二是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三是把各种“青”字号和创新创效活动作为主要工作载体,树立公司团青工作品牌。

南方电网十年政治工作的思考

盘点过去十年的工作,可以看出: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承接中央精神和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各项基础工作思路清、工作实,创造出许多工作亮点和经验,为南方电网企业战略的落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战略管理思维的审视下,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一直没有清晰的功能定位。因此,工作抓得实,点上有创新,但政治工作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明显有所欠缺,缺乏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着力点有时比较分散,活动化倾向明显,管理思维不足,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科学体系有待完善。国有企业政治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性概念,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体系,这恰恰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一个短板。虽然南方电网党建思想政治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为南方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这些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政治工作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理论研究,缺乏高屋建瓴的全方位的政治工作科学化体系的构建,实现横向打通和纵向贯通。

科学机制不够清晰。南方电网在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虽然并没有很清晰地进行工作对象群体的划分,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根据不同工作对象群体(共产党员、团员和全体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一是有分类管理的自觉但没有分类管理的机制;二是有分类管理的实践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分类管理的工作机制。在三类工作对象群体的日常管理中,以“先锋队打造”成果最为显著,“南网人塑造”独具特色,“生力军培养”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协同机制也未有效形成。

科学方法有待加强。在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方面,更多沿袭的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没有系统地把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使工作显得比较零散和不系统,同时在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手段上受到较大局限,相应地工作成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科学化的

理论框架研究

有了过去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具备了理论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坚实基础。课题组通过梳理、总结南方电网十年政治工作经验和成果,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和先进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搭建科学的政治工作理论框架,谋求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开拓和创新。

科学定位

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实践逐渐成为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和更加人性化的文化驱动力。政治工作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灌输和教育,为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评判准则。从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层次上引导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南方电网应该把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于价值观的管理。一是因为南方电网公司的理想、理念或价值取向决定其相应的制度、流程、规范或标准;二是因为通过行为准则构建、文化习惯养成等方式,能够将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使命,“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公司在战略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其他价值信念,深刻烙进每位职工的脑海,从而间接地塑造与南方电网公司战略、使命和责任相适应的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南方电网价值观管理,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价值观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功能和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南方电网公司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实现思想的内化于心以及外化于形的问题。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价值观管理定位,在本质上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南方电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行为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途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是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目标和追求。

科学机制

根据南方电网的实际,为了使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更好地发挥各个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南方电网应该形成一个政治工作分类管理的科学的工作机制,让价值观管理立足于分类管理。把政治工作的对象划分为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职工三个主要群体,形成了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三个专业化的路径。三个群体的特征和特点不同,政治工作的内容、重点、方式和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机制最终体现在实现价值观管理的“三个专业化路径”上,即通过党建打造先锋队、通过团建培养生力军和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南网人这三个专业路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管理。

先锋队打造――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实施党员先锋队打造工程,就是要提高党员能力素质,把党员队伍打造成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表率作用。

生力军培养――团员青年是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并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一个群体,是公司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是党的预备队,应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

南网人塑造――南网政治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对南网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的引导和塑造,全面提升南网人的职业素养,让每一位南网人快乐地工作、开心地生活,让“南网人”成为每一位南网干部职工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认同,成为每位南网干部职工的骄傲和自豪。

科学方法

政治工作中的价值观管理涉及企业管理中与“人”有关的多项职能,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来源,才能确保价值观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本研究重点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方法,按照战略管理框架对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进行梳理,并借鉴现代管理学的系统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闭环管理理论,明确价值观管理的功能定位,并通过先锋队打造、生力军培养和职业人塑造三个专业化路径,科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工作,促使每一位南网人都由衷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日常行为。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是指导开展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最重要的一项理论基础。因为,政治工作具有内涵丰富、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等特点,提高该项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注意把握其系统性,考虑其主要工作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盘考虑。因而,本研究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的整体框架,把政治工作看成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其要素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并寻求系统优化的方案。

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强调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把组织目标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并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它是南方电网公司通过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的一项有效指导。这是因为,提高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必须注重有效性,必须围绕政治工作总体部署,着眼于做实做好每项工作,着眼于激发基层积极性,着眼于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因而,本研究将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战略管理的思维,把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功能目标分解为先锋队打造、生力军培养和职业人塑造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具体行动,通过有效的目标管理措施全面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

闭环管理理论。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可以指导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流程逐步实现标准化,并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不断循环持续提升科学水平。实现流程标准化是提高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它能帮助明确每项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执行方式、绩效标准、质量监控和改进途径等,是实现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科学体系

为了与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战略一脉相承,我们借鉴公司战略管理的体系框架,按目标、路径、方法和基础四个层次梳理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思路体系,构建了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模型(见图1)。

一是确立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功能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南方电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行为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途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二是打通实现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功能定位的专业路径,通过先锋队打造(党员)、生力军培养(团员)和南网人塑造(全员)三个专业化路径,科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工作,促使每一位南网人都由衷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日常行为;三是形成每条专业化路径的工作框架,包括先锋队打造的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五个建设,生力军培养的一个目标、三个转化、五个系统,南网人塑造的一个使命、三个提升和五个载体;四是加强价值观管理的过程管控,完善四本手册、三个测评和一个考核,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将价值理念贯穿到具体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中去,形成体现价值理念的制度体系,实现价值观固化于制;五是加强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建设,通过人才保障、理论支持和制度建设等各方的协同与相互配合,发挥政治工作的最大功效;六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完善现代化网络系统,在整个南网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和完善政治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南方电网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坚实的支撑平台和有力的宣传阵地。

政治工作:全方位立体闭环管控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南方电网公司通过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的一项有效指导,理应处于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在实践中,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必须在价值观管理的统领下,构建整体目标和各层次子目标纵横交错、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工作目标体系,使公司总目标成为政治工作的引领和组织员工行为的引导;使公司从上到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子目标都与公司的整体目标保持方向上一致和内容要求上的相互配合与统一;使自觉管理和自我管理成为管理的常态;使检查、考核和奖惩相统一。

程序管理。政治工作要虚功实做,就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体系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政治工作程序的管理,从管理对象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逐步深入、循序渐进,进行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把握思想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四个环节,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管理,对各个管理要素、各个要素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及时分析和调控,增强工作的全面性,减少片面性。

行为管理。政治工作的行为管理,就是探讨和研究行为过程的规律,对受教育者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进行指导、评价、矫正和控制,使之产生正确积极的行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引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和思想行为、引导和规范道德行为和法纪行为,关键是要制订和严格执行完备的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对象通过自我意识内化后,又外化为行为自塑的活动过程。自我管理有三个条件:自我意识成熟、提高自觉性和增强自主性。政治工作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强化、自我激励、锤炼意志和自我调适几个方面。因此,政治工作要加强指导和帮助,要发挥群众组织的功能,个体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学习理论和知识、坚持做到“慎独”。

过程管理。现代管理在强调目标管理的同时,也强调过程的管理,即过程的管控。要实现预期目标,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不能被过高地估计和预期。我们必须加强过程的管控。而过程管控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信息化管理。政治工作信息化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政治工作方法的信息化。在网络时代,覆盖时空和人群的信息网络,使舆论导向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也成为了思想引领的制高点,通过有效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获得巨大的宣教力量。二是依托企业信息系统,实现政治工作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共享强大的员工基础数据,基础业务管理与流程植入信息系统,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给决策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管理工具,而是具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理清路径:坚持“三个专业化路径”

实施长效化精细化管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政治工作也应该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在不断推进“三个专业化路径”时,更注重工作的长效性和精细化,重具体、重落实、重成效,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期为长效、变粗糙为精细、变虚功为实干,强调以人为本,讲究细节控制和过程管理,重视“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强调过细工作,重视每一个环节创最佳、争一流,有效改进政治工作内容过于宽泛、考核难以量化、成效不好检验等现实问题。

如何做到“虚”功实做,一直是困扰企业政治工作的一大难题。政治工作实做的“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看政治工作的载体是不是更加实在。二是看政治工作的落实措施是不是更加实在。三是看管理层和执行层落实的行为是不是更加实在。四是看工作考核是不是更加实在。五是看对服务对象产生的作用是不是更加实在。如:企业对政治工作是否满意;政治工作是否对经营管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等。

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政治工作对象群体的划分是为了使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群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三个专业路径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与联动效应,才能有效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管理。

党员先锋队打造的“一条主线、三个主体、五个建设”在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先锋”者,即先进、先行、走在前列的意思。青年尤其是团员青年是充满朝气、活力、智慧与创新精神的群体,是南网的未来与希望,发挥他们的生力军作用是实现南网梦和中国梦的关键。南网人塑造在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作为南网的干部职工,首先必须做一名合格的南网人,才谈得上成为生力军和先锋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幸福南网建设等旨在南网人塑造的工作路径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基本着力点。

全面落实工作框架。在实践中,南方电网公司的政治工作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工作框架和工作模式。根据南方电网的实际,我们完善了“三个专业化路径”的“一三五”工作框架(见下表)。“一”主要体现的是该专业化路径的目标和宗旨;“三”主要概括该专业化路径的实现方式;“五”则主要是该专业化路径的具体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先锋队打造。一条主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三个主体:党委、支部和党员。五个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生力军培养。一个品牌:万家灯火,青春点亮。三个提升:团员青年综合素质提升、幸福感提升和战斗力提升。五个载体:主题实践活动、传帮带活动、双争双创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幸福南网建设。

南网人塑造。一个目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三个转化:核心价值观得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五个系统:文化识别、文化传播、文化转化、文化保障、文化评价。

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联动性是公司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从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联动性不仅体现在“三个专业化路径”之间的联动以及“一三五”工作框架和工作思路的联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司政治工作与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之间的联动与配合。要着力提高政治工作与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之间的联动性,提高政治工作引领企业科学发展能力,支撑人才强企战略、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促进生产经营和科学管理、保证企业科学持续发展。

三个专业路径的“一三五”工作框架表

动态监测:做好动态化过程化管控

在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中,价值观的管理是通过“三个专业化路径”和“一三五工作框架”来实现的,但实现的过程和最终的成效都需要通过过程的管控来管理和检验。过程管控必须是动态的、持续的、闭环的。对南方电网而言,政治工作过程管控的重点是进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建设、政治工作成效的测评以及政治工作责任制的考核,明确目标和绩效量化标准,能够量化的必须量化,无法直接量化的应当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运用综合、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达到间接量化的效果。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在实践过程形成了一套过程管控的体系和方法,包括“四本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基层党委工作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南方电网公司青年思想引导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团支部工作手册)、“三个测评”(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组织先进性测评办法、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员先进性测评办法以及幸福南网测评)和“一个考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其中,“四本手册”主要是相关的政策、依据、标准和流程,承担的是基础规范化的任务;“三个测评”承担的是动态性监测的任务;“一个考核”承担的是结果性考评与闭环化控制的任务。

“四本手册”,解决政治工作的基础规范问题。“四本手册”是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的作业指导书,其目的是对政治工作基础业务工作的制度依据、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作出明确的规范,根本任务是通过“四本手册”的严格执行,实现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个测评”,解决政治工作的动态监测问题。承接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动态测量需要,公司需要完善三项动态测量。一、二是党组织及党员的先进性测评。以年度为周期,对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推动发展力、改革创新力和凝聚保障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三是幸福南网测评。测评办法涵盖单位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幸福指标测评题目,体现了公司对幸福南网建设工作成果的全面要求。

强化考核,解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与闭环管理的问题。责任制考核制度是政治工作的绩效动力机制,它以政治工作管理目标为导向,以政治工作责任制为基础,通过定期检测各级党组织及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行为,并运用到班子考核评价中。按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在科学化的命题下,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尚需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分类分层考核问题。虽然在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办法中提到“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但在具体的办法中并没有真正实行分类考核。要定出分类的方法,然后根据不同“类”的具体职责和客观条件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防止“一刀切”。

二是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政治工作客观存在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和创新工作。基础工作是已经固化的重复的可量化的工作内容,这类考核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日常的过程考核,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平台进行有效管控。

三是科学选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考核指标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不仅表明重视什么、提倡什么,引导下级单位和干部的工作方向,而且还关系到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四是加大考核的量化度。定性考核指标如果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就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党建考核办法中的“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职工精神状态不好的”等,都是难以量化、难以搜集、难以检验核实的指标。

五是推动考核的信息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给责任制考核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电子化考核,使考核过程方便,结果准确、公正,不会出现人为的情感偏差。电子考核为自行申报制,不申报者不得分,这样改变考核的传统逻辑,变被动考核为主动考核。

六是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建立考核反馈机制,对结果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找出工作的差距不足及其产生原因,科学制订对策,使考核的过程成为调查研究、工作指导的过程。通过绩效沟通,能够建立共识,发挥责任制考核的最大效用,再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弥补上下级缺乏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

协同支持:完善人才机制、理论支持和制度机制

管理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支撑来实现,需要各方的协同与相互配合和支持。政工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分别从人才、理论和制度三个维度,构成政治工作的协同机制,发挥政治工作的最大功效。

人才保障。政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胜任力模型作为人才评价、人才甄别和人才选拔的管理工具,在管理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胜任力和胜任力建模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人才测量方法和人才甄选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能够比较有效地预测从业人员的工作绩效。因此,开发南方电网政工队伍专业化胜任力模型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首先,在已有政工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取该职位或者岗位最关键的能力要素,分层分类甚至分岗开发更实用、更具操作性、更具区分度的政工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其次,配备相应的胜任力测评指标和测评办法,作为政工人员评价、考核、选拔、培养和任用的依据和工具。再次,开发政工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让政工队伍的培训常态化。最后,完善政工队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实践培养,即给政工人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理论支持。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开拓和创新需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员工思想和心理的新问题、对政治工作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去,指导政治工作的实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研究与现实创新研究的关系、当前研究与超前研究的关系,还要注重本学科研究与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以深入开拓本学科领域为基础,同时,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使政治工作科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百花园中,蓬勃生长,竞相开放,为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制度保障。政治工作领域制度建设要按照公司一体化业务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充分借鉴公司前阶段工作成果及经验,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全面梳理政治工作领域业务工作和具体流程,通过流程节点建立起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的相互关联关系,落实管理制度、作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形成能直接指导政工干部按步骤开展工作的规范,使政工干部既能按规矩干活,又能实实在在减负,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真正落地。

制度建设要秉承科学分析的理念,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编制政治工作领域一体化业务管理体系框架,将各专业领域管理业务分类划分为一级业务、二级业务和业务事项三类。第二步是梳理业务流程关联关系,有效识别政治工作各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关联的各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与其他专业领域达成职责界面、管理策略、流程衔接和相关标准的协同一致,打破目前的政工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间的壁垒和重叠,完善政工业务拓扑图及关联关系表,实现同质业务的统一规范。第三步是明确管控策略,根据网公司经营型管控的定位,将各专业领域业务管控按照“负责型”“审批型”“指导型”“报备型”分别对号入座。第四步是制订统一规范策略,将业务事项的业务输出、流程步骤与要求及涉及的组织或人员职责按照“全网统一”“省内统一”“地市内统一”和“地市内不统一”四种策略进行分析。第五步是编制政治工作一体化业务管理规范性文件,即编制制度及业务指导书。

保障平台:科学搭建信息化系统

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党建系统。当前,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全面推广应用党建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基于Intranet技术的“1+2”工作板块构成,整个系统以一个党建信息平台为核心,辅以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群建两个专业平台共同构成。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9

目前,在社会转型、工作转型和观念转型的大背景下,工商部门干部职工价值观念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滞后性。

社会转型,干部职工价值观出现多样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在深刻调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也必然带来个人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共处、激荡碰撞。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差异性和多变性。这必然会对处于社会群体之中的工商干部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乃至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工商干部队伍中尽管总体价值观念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地侵蚀着部分工商干部的灵魂和思想。“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落后思想仍然挥之不去,且有一定的影响面。

工作转型,干部职工思想情绪出现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进程也不断地进行转型和调整。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实施以及“两费”的停征,加速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转型。许多基层工商干部的思想转型却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形势,表现出思想观念复杂困惑,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士气低落的情况。有些老同志模糊了工作的目标,产生了困惑的心理;有些同志对工商事业的前途缺乏信心,产生了悲观的心理:公务员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后,由于新的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及时形成,有些同志便认为今后先进落后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的动力和激情有所弱化。

观念转型,工商整体价值观出现滞后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中包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现念,对我们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体社会成员都面临思想观念迅疾转型的趋势下,工商干部队伍共同价值观养成与更新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必要的整合、提炼和完善,还没能很好地吸收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及时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整体价值观。

二、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基于当前工商干部队伍中价值观念多元、思想观念复杂、整体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现状,工商部门积极加强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以工商共同价值观来统一思想,奠定科学的主导思想。当前,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点。然而社会意识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工商部门的价值观问题也同样如此,尽管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各不相同,体现出的具体价值观可以是多元的、多样的,但我们需要建立起工商部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引领各种具体价值观。以工商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指导思想,坚定正确方向,形成共同意志,从而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

有助于以工商共同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指出:党要有“共同语言”。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些重要论断,强调的都是要以共同思想、共同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建立起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形成我们工商部门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增强广大工商干部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有助于以工商共同价值观来激励士气。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现代管理学中的团队建设理论在总结高绩效团队的基本特征时,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强调高绩效团队均有共同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和目标可以激发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团队的整体目标。培育当代工商的共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全体工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围绕目标追求,形成共同行动,大力提升工商队伍精神士气,又可以充分激发个人潜力,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与整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有助于以工商共同价值观来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价值观本身体现着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价值观一经形成确立就不易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功力,把道德戒律内化为个人的修养和操守,使公务员能够由内而外地采取自觉的行动。在不需要他人、舆论、外力监督的情况下就能自然而然地作出抉择。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道德被扬弃,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每一个工商干部各自的理解去掌握行政道德的规范,难免产生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理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会进一步变成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积极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起一种“集体道德理性”,使全体工商干部的行为在一个统一的道德评价体系下有了尺度和参考,在集体理性的导向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工商共同价值观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工商共同价值观作为全体工商干部共同信仰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风尚,应当具备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政治性。政治性是工商共同价值观的最基本的属性,这是由工商干部队伍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是一支国家公务员队伍,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属性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本质属性。因此,工商共同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反映,必须要体现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等属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特性,而不能偏离政治方向。

主流性。当代中国各种价值观念激荡共存,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

用的价值体系。工商共同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工商共同价值观必然符合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其背后是由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来支撑的,必然带有主流性的特征。

时代性。工商共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内核,是一定时期工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尽管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僵化的,它能够体现出时代进步的烙印。因此,工商共同价值观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使命的集中体现。必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普遍性。作为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国家公务员担负着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义务。公务员队伍所必须具备的宗旨意识、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伦理精神等均体现在公务员的价值观中,这些公共伦理精神和价值对每一位公务员来说都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群体要求。因此,工商共同价值观必须遵循公务员公共价值观的普遍规律,体现人民群众对公仆的普遍要求。

特殊性。工商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特殊使命,行使着监管、服务、维权、执法的各项职能。工商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工商共同价值观的特殊性。工商共同价值观既体现了普遍性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又反映出有别于其他队伍的职业特殊性要求。

四、工商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根据工商共同价值观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工商共同价值观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忠诚。工商干部应当要树立忠诚于党的政治观。忠诚是工商共同价值观最重要的政治属性,是关系到工商价值观最根本的方向性问题。忠诚的内涵包括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最为关键的是忠诚于党,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忠诚于党就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首要的就是要强化忠诚于党的政治意识。工商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忠贞不渝地听党指挥、跟党前进;,

公正。工商干部应当要树立公平公正的行政观。工商部门在监管、服务、执法、维权的过程中需要处处体现公正的行政价值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行政相对人。因为各个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平等主体平等对待,要尊重其平等的权利,要给予其平等的机会。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的两个层次对我们很有启发:“作为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保护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第二是要机会平等,在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愿意,就有权利参与竞争去获得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准入上,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给予各种经营主体以平等的机会;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给予一视同仁的对待;在执法的过程中,公正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到过罚相当,情节相同处罚幅度相同,使我们的执法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具有公信力。

为民。工商干部应当要树立勤政为民的宗旨观。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为谁执法,为谁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一项根本性、宗旨性的问题。工商部门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宗旨观,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一是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作为一支国家公务员队伍,工商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根本宗旨,热情服务、依法行政、科学监管、为民维权,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两费”的停征和工商工作的进一步转型。反映出工商部门正朝着纯粹的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过去狭隘的部门利益观,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三是要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根本要求。执法为民还要体现在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上。公民合法权利与国家行政权力之间。公民权利是本位的、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工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要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态势。严格依照法定依据和遵守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尊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与行政相对人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新型行政管理关系。

奉献。工商干部应当要树立敬业奉献的事业观。奉献是工商部门在任何时期干好工商事业的精神支撑。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实施反映出工商工作转型过程中,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不是在弱化,而是在强化。工商部门目前履行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经营主体登记注册、食品安全、农资打假、商标广告管理、合同监管、网络经营监管等十多项法定职能。这些职能的履行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干好工商工作,没有一种爱岗敬业,为党、国家、人民利益牺牲自我、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行的。有了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广大工商干部才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不求名利,热爱岗位,勤业精业,积极投身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工商事业中去,履行好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责,确保法定职能履行到位,坚决完成好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履行职责使命中展现工商部门以及工商干部的社会价值。

荣誉。工商干部应当要树立崇尚荣誉的奋斗观。在价值观念日趋多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情况下,崇尚荣誉对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崇尚荣誉。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誉观。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弘扬优良传统,排斥不良风气,视荣誉为骄傲,把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集体荣誉统一起来,把崇尚荣誉与淡泊名利统一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遵守道德规范统一起来。其次。要创造荣誉。全体工商干部要以追求荣誉为目标。以赢得荣誉为骄傲,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开拓创新,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争创一流的目标荣誉。再次,要珍惜和发展荣誉。每一名工商干部都要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觉珍惜和爱护荣誉,严格要求自己,不因自己的一点瑕疵而影响到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取得荣誉后,还要进一步发展荣誉,放下荣誉的光环,脚踏实地,从头做起,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向更高目标、更高追求迈进。

五、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

和持久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脚踏实地、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培育工作的开展,使工商共同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融入工作,为工商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深入学习讨论,使工商共同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同深化。一种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这种价值观本身要符合社会或个人的科学发展,具有合理性;其二是有广泛的个体理解、社会认同、接受并实践这种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使工商共同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同深化。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深化认识。采用印发工商核心价值观读本、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使广大工商干部深刻理解工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使共同价值观入耳人心,内化为工商干部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深入讨论。培育工商共同价值观既是促进工商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工商干部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强调主导价值观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个人的主体需要和精神诉求。要多用民主讨论、交流疏导、说服教育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干部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偏向,引导广大工商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而从内心深处加深对工商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加强典型宣教,使工商共同价值观由观念形态向具体载体量化。价值观属于一种思想观念的范畴。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需要将它载体化、具体化。加强典型宣传教育,通过一种物化形象则能够集中反映和阐释工商共同价值观。在我们工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他们有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奉献,有的扎根基层坚守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岗位上,有的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为了群众利益舍生忘死、奋不顾身……。这些先进典型虽然事迹不同。但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着当代工商共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要通过广泛宣传工商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广大工商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和精神,让先进典型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使工商共同价值观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广大工商干部认同接受。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10

一、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解读

“企业的价值观以其对企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对企业文化及其他要素所起的核心支配作用为标准,其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1]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定位、管理发展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1)国有企业的概念内涵

“企业”一词原意为“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而国有企业是政府政治指令、政权意志的载体和执行者,既不需自负盈亏,也不愿意、不需要、没必要参与风险投资。我国的国有企业除中央政府投资参与控股的企业外,仍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股企业。国有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织部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重要地位将维持不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其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根据国有企业股份归属主体属性,国有企业从广义上可分为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独资企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全额出资创办,企业以社会公共服务定位为主,经济定位其次,其典型代表为资源垄断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控股,并以社会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兼顾为定位标准,以经济定位支撑社会公共服务实现。

(2)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掌控国家资源安全。此外,国有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及关键领域处于经济支配地位,关系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繁荣。可见,国有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又具有其特殊性,即国有性,为政府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目标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受市场因素与政府行政倾向影响,根据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企业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亦可节约政府交易费用,国有企业可充当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替代物。”[2]因此,国有企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国有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体现,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根本性质。国有企业国有性具体表现为:一、国有企业是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双重融合体;二、国有企业是政府施政的载体和工具;三、国有企业是社会性和企业性的统和体。总之,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命与特征决定了其奋斗目标兼具社会性和企业性。

(3)国有企业的价值追求

国有企业兼有国有性质和企业性质,兼具“公共性”与“盈利性”双重诉求。“国有企业不仅要在诸如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也要通过‘盈利性’来实现其创造财富的功能。”[3]国有性质决定了其价值追求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统一。通过对国有企业主体分层,其价值追求也分为不同方面。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的价值追求以及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追求。不同主体,其价值追求亦不同,同一主体的价值追求亦分主次,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追求往往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只有将企业、员工与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追求协调统一于某一平衡点,才能真正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形成国有企业发展合力,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与长足进步。

二、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1)强调贡献国家

国有企业的两大典型特点:盈利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甚至增值,以及国有企业服从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协调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在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国有企业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经济、社会关键时期承担更大公共责任的特殊使命。”[4]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一体两翼”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翼,其所掌控的国家资产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述,国有企业价值观不仅在于夯实国家经济基础、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亦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等多维层面。

(2)突出服务人民

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同的主体价值观,其是维系企业团结稳定的精神纽带、推动企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指引企业跨越前进的精神旗帜。宏观上讲,国有企业通过夯实国家经济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国家和社会宏观功能,继而服务人民。同时,国有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实现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与提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收入。微观上讲,国有企业服务人民体现为其对自身员工的关怀与服务,国企员工不仅是国有企业的“雇佣者”,更是国有企业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育到践行,需要企业上下积极探索、不断普及、全面覆盖,直至干部职工思想高度统一、行为高度协调才能发挥作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5]

(3)注重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一员,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肩负。“企业社会责任实际是企业与社会的生存关系,隶属经济范畴和道德范畴,深受国家文化影响。”[6]在国有企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国有企业区分于一般企业的核心。此外,社会责任建设本身就是国有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美誉度是衡量国企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需更加强调坚持和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提升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找准履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社会责任,不断培育和提高“责任竞争力”。

三、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征

从企业主体来看,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国有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非“老板”与“打工仔”的单纯雇佣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关系。因此,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应从国有企业不同主体层次角度进行解读与剖析。

(1)企业本身的核心价值观

国有企业作为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兼备的统和体,其核心价值观是围绕政治和经济职能而展开。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看法和评价,它解释了企业秉承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等本体诉求。

国有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来源于‘国有’这一制度属性,即“一般企业是天生逐利而国有企业的逐利动机是其非逐利天性的衍生物。”[7]“社会效益”是国有企业在使用一定数量国家信用、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源后,在可计量的时间段内无法获得与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所匹配的经济收益。但国有性决定了其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更倾向于为国家、社会与人民服务。“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成员共有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群众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物化的精神环境或文化氛围”。[8]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特色是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民主特色与风采,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保证国有企业管理在思路、内容与形式上都时刻渗透民主色彩。具体表现为倾听广大职工的声音,为国企职工谋福利、促发展,将时代内容注入企业管理之中,把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

(2)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管理层即企业“领导”、“干部”,其实质是企业员工的代表者、倾听者、服务者。其具有双重性,即管理层为“党政”领导的统和体。国有企业管理层不仅为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层,亦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管理层,即为政府与党的双重代表。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党组领导,思政引导,人文关怀,创新管理”。

“党组领导”是从国有企业管理层性质出发,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之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引领企业职工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凝聚共识,形成力量。“思政引导”是以国有企业党组为核心,向广大国企员工辐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与理论成果武装国有企业各层面,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能有效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国企员工满意度,是充分调动广大国企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战略,有利于国企员工逐步形成和增强“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人文关怀”是指国有企业管理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员工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创新管理”是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诉求,不仅包括创新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还包括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实施方略等内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要实现从“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演变,实现从人出发、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模式。因此,人本管理理念下,国有企业管理者须在实际工作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嫁接员工与企业沟通之桥梁,努力将国企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共生共荣。

(3)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从关注“中国经验”到关照“中国体验”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中国体验”强调中国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微观精神或社会心态的嬗变。借鉴“中国体验”的思维方式,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应重视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与经验鉴诫,更应从企业员工视角出发,注重企业员工的价值追求与发展倾向,彰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特色。

国有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劳有所得,爱岗敬业,政工追求,全面发展”。“劳有所得”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方式在国有企业的践行,是国有企业员工个人对社会价值贡献的肯定,是对国有企业员工劳动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是能否形成职工、企业共同发展利益共同体的根本准绳。“爱岗敬业”是国有企业员工对职业的基本态度与要求,即国有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价值观,要求国有企业职工对其职业追求要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政工追求”是指国有企业员工对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诉求,不仅要求国企员工在业务水平上不断提升技能、创新发展,而且要求国企员工党性坚强、作风良好、知识面广、业绩突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自我发展与提升的概括与总结,国有企业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民,全面发展是其内在自觉提升与发展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提升自身发展的内生力量。

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有企业明确改革方向、提升凝聚力和竞争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明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方向、提升国有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社会公共责任感。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公民须遵循的价值原则,能为国有企业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杨爱军.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国有企业党建与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3(21).

[2]程承坪,程鹏.国有企业性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替代物[J].当代经济研究,2013(01).

[3]谭祖雪,罗娟,杨微.改制国企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基于成都市新都区新兴社区的调查[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4]王力刚.论国有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个问题[J].思想战线,2010(01).

[5]孙晓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企业思想道德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5(07).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11

1.1资料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国家林业部、环境保护部、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和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门户网站,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论文、报道和文件等。

1.2问卷调查

1.2.1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

在专家咨询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订,设计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23位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7位专家认为非常可行,5位专家认为比较可行,1位专家认为一般可行。该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选择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漳州市环境保护局、漳州市林业局、云霄县环境保护局和云霄县林业局等单位的管理人员开展调查,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并对问卷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提高了问卷回答质量和回收率。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7~8月。共向81人发放调查问卷81份,回收调查问卷7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6份。对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表明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1.2.2专家的调查问卷

设计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23位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6位专家认为非常可行,3位专家认为比较可行,2位专家认为一般可行。该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按照具有代表性原则,选择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单位的专家,选择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主要从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9~10月。共向78人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调查问卷75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3份。对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6,表明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1.3数理统计

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按照重要程度给予赋值,分别以5分、4分、3分、2分和1分的赋值,最后用总得分除以选择人数,得到平均分。

2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指受一件事的原因或者结果影响的人、集团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分析是通过确定基本特征、内在联系等方面来推定关键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工具或方法[4]。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更强调参与者和组织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影响的背后就隐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答案[5]。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能很好地协调利益相关方,使复杂的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趋于理性化。2.1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6]。根据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定性判断,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包括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中的2个特征),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中的1个特征),包括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利益相关者中的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的重要性高,重要程度都大于4.50分(图1);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性较高,重要程度在3.00~3.50分;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的重要性低,重要程度都小于2.50分。图1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Fig.1ImportanceofthestakeholdersintheManagementofZhangjiangkouNatureReserve根据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定性判断,结合专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界定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2.2管理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由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责任和任务不同,其价值取向的差异较大,造成利益者相关者之间的冲突。通过专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从表1可以看出,有71人(97.26%)认为政府的价值取向为生态价值,有69人(94.52%)认为当地社区的价值取向为经济价值,有68人(93.15%)认为非政府组织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价值,有70人(95.89%)认为企业与旅游公司的价值取向为经济价值。政府追求的是漳江口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发挥以及生态效益提高,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调控和规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实现漳江口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价值管理的目标,所以政府关注的是生态价值。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作为政府为湿地保护和生态价值管理设立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执行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生态效益为目标,所以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关注的是生态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建立和管理制约了当地社区的发展,限制资源的利用造成漳江口保护区当地社区经济收入的减少,而当地社区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漳江口保护区当地社区为了发展生产,追求经济利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当地社区关注的是经济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加工企业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获得经济收入,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企业关注的是经济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公司利用保护区内的资源环境发展旅游,其主要目的是以营利为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价值。非政府组织通过培训漳江口保护区的社区居民,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提供了社会支撑;另外,非政府组织通过湿地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项目、推广科学管理技术,提高了当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非政府组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使命,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社会价值。

3漳江口保护区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公共组织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经济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整合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公共组织的力量,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社会中为追求公共利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等[7,8]。漳江口保护区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在管理中会造成“搭便车”、“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9],需要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之间的配合与互动,所以作为公共管理对象的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主体应该多元化。

3.1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分析

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分别为缺乏分类管理、缺乏社区共管、缺少管理经费和缺少管理编制,其重要程度分别为3.95分、3.57分、3.03分和2.29分(图2)。管理中缺乏对漳江口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在管理政策上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别,影响了漳江口保护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注重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对保护区湿地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建立保护区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在禁止当地社区居民不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没有为其寻找可持续生计的发展途径,使当地社区居民从保护区中所得的收入减少,当地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的管理,造成当地社区居民对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消极抵抗,影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上级财政拨款是当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上级财政拨款只能基本满足职工的工资,缺少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宣传等管理费用,由于管理经费匮乏,致使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粗放的管理阶段,对保护区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目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县(处)级建制级别,而管理人员编制维持在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时的人员编制,影响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图2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单一的政府管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要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当地社区需要和社会公众期望相一致的综合目标,而政府机构难以独自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漳江口保护区需要推行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以促进该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2漳江口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选择

漳江口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防灾护堤、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效益功能,提供生产有机物产品(包括木材、凋落物、渔业)、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游憩等经济效益功能,发展当地社区经济、增加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和文化水平等社会效益功能[10],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漳江口保护区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和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漳江口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11],构建合理的公共管理模式(图3),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漳江口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目标。

3.2.1政府主导的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生态价值指保护区内各种生态服务价值,包括防灾护堤、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功能。而作为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漳江口保护区具有非排他性,会产生“搭便车”现象,私人从利润最大化角度不会提供此类物品。通过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可以看出,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关注的是生态价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生态价值进行管理。政府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政府作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主体,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向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其他主体提供经费,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其他主体进行规制和监督。

3.2.2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经济效益指通过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使保护区当地社区、加工企业和旅游公司获得经济收入,包括提供红树林木材、红树林凋落物、滩涂海水养殖和景观资源等。漳江口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生态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漳江口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发展,限制资源的利用造成漳江口保护区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下降,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共管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目标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中可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当地社区居民关注的是经济价值,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经济价值进行管理。政府作为漳江口保护区社区共同管理的启动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实施保证者,为当地社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补充当地社区在管理漳江口保护区公共资源上的需求;当地社区组织在提供市场信息、推广先进技术、项目示范、宣传和落实政策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共同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实施者,依法享有规定的产权,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社区资源利用规划,以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力量参与实施和管理。

3.2.3政府指导下的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相关企业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获取经济效益,旅游公司利用保护区内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在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及相关服务业,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可以看出,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企业与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价值,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经济价值进行管理。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为企业与旅游公司提供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政府指导下让企业与旅游公司通过市场竞争,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2.4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社会价值指保护区社会效益的价值,表现为当地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居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漳江口保护区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的良好场所,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非政府组织作为公益服务的社会群体,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中可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漳江口保护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政府在其建设与管理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非府组织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社会价值进行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支持性的法规和政策,赋予非政府组织充分的权利,承担湿地保护的责任。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篇12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市政工程项目投资规模以及投资额度的加大,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工程建设价值管理理论对其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指导,经过一个系统且有效的价值管理方法促使企业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价值工程理论的概述

(一)价值工程的含义以及特征

所谓价值工程就是指经过分析产品的功能,来正确处理成本和功能之间关系,以此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节约资源的一种方法,不管是新产品的设计,还是老产品的改进均离不开经济与技术的组合,而价值工程正好抓住了这一点,促使产品自身的结构更为合理,使其功能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价值工程的特点:第一,将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作为其出发点,分析功能;第二,系统地研究成本和功能间的关系,其努力的方向为提高价值;第三,需要多方的协作,按照其相关程序,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

(二)价值工程的基本程序

第一,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其选择的原则为:从产品的结构来看,选择复杂、材贵性能差和笨重的产品:从制造来看,应该选择产量大、占用关键设备多、成品率低、消耗高且工艺复杂的产品;从成本来看,应该选择单位成本高与占成本比重大的产品;从销售来看,应该选择利润低和竞争能力差的产品;从产品发展来看,应该选择正在研制即将要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其选择方式有:产品生命周期法、重点选择法和百分比法。

第二,收集相关的情报。其情报资料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生产规模和经营效果等,以及各种历史资料与经济资料,最后对其系统的整理,将有用的资料留下并加以利用,寻找分析以及评价的相关依据。

第三,功能的分析。其主要是对产品和产品的零件、部件以及组件进行系统地分析,对其价值进行计算,从而明确其价值工程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在价值工程理论中,功能分析是其一项重要的手段和核心内容,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确定分析对象的相关要求;确定分析对象应该具备的功能;功能的分类,进一步将功能具体化与明确化;明确功能系统,进行功能系统图的绘制,确定各功能间的关系;功能的评价,从而明确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顺序以及重点等。

第四, 提出相关的改进设想以及改进方案的拟订, 接着对其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方案的评价方式有:综合选择法、优缺点列举法、成本分析法和打分评价法等,最后进行可行性试验,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价值工程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一)当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设监理市场不够健全,其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监理人员都身兼数职,导致其不能正常的上岗,进行监理工作。而部分在岗监理人员因不具备相应的监理资格,造成其建立工作产生偏差,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建设。

2.市场化管理不合理和不规范,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个别部门未严格按照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一味地追求工期,在没有签订相应的监理合同和正式施工合同的条件下盲目的施工,造成工程项目在设计上其功能不够全面,埋下一些施工质量隐患。同时缺乏相应的质量意识,对市政工程项目的结构安全问题不是很重视,很多安全责任没有落到实处。此外,其管理相对较为粗放化,不能及时地发现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其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

(二)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价值工程的意义

经过对工程设计实行分析的一个价值工程活动,能够更加确定业主单位的需求,便于熟悉工程建设的设计要求和其结构特点以及该项目施工现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此便于制定施工方案,更好的组织与控制市政项目的施工。通过实施的价值工程活动,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为用户节约资源和提高其功能,有效降低寿命周期的成本,取得业主的信任,利于工程项目建设双方之间的协作与和谐。此外,还可提高其自身在社会中的知名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强项目组织的综合素质,有效改善其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消耗等。

(二)具体运用流程

第一,制定出能够提高价值的相关方案,结合用户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制定出最佳方案,即在符合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其工程成本。第二,按照其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功能系统图的绘制,根据各个功能在分部工程中的作用大小,计算这些功能在分部工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修正功能的比重。第三,按照分部工程的功能作用分析表以及功能作用修正表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各个分部工程自身的功能系数进行计算,同时结合上述资料以及财务部所提供的目标成本和预算成本,计算各分部工程的价值系数与成本系数。第四,明确价值分析对象,并且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但凡其价值系数不超过1的,都可将其作为价值改进的对象,最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三)案例

如某地产开发公司采用大模板技术来建设一批高层住宅,在完成设计方案以后,发现其造价超标,需要通过价值工程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减少工程的造价。其主要流程主要如下:第一,选择对象,对其及造价构成进行分析,发现该工程结构造价占总工程造价的70%,其中外墙造价占结构造价的三分之一,而在结构混凝土总量中外墙的体积只占有四分之一,就其造价构成上来看,外墙是减少造价的一个主要矛盾,可作为价值发工程分析的重点;第二,功能的分析,经过调研与功能分析,了解到该外墙的主要功能就是抵抗水平力9和挡风防雨以及隔热防寒,在这里我们分别用F1、F2、F3来代替这三项功能。第三,功能的评价。在该工程当前的设计方案中,采用的是长为30cm、厚为8cm且高为90cm,同时重量大约为4t的一种配钢筋陶粒类型的混凝土墙板,其造价大概在345元左右,在这其中抵抗水平力功能的相关成本大约占60%左右,挡风防雨功能的成本则占16%,而隔热防寒功能的成本占24%。通过这些数据我国可以得知这三项功能重要程度的比应为F1:F2:F3=6︰1︰3,利用这些数据来试计算其功能的系数以及其价值系数,按照限额的设计要求,其目标成本为320元,明确各项功能的改进顺序以及其成本的改进期望值。

(四)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措施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必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1.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管理作为其根本、以技术作为其核心、以创新作为其主导。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构建以项目指挥为主和科研机构为辅的一种创新型格局,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去。同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其管理创新也非常的重要,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创新性思维并结合其本国的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国发展的项目相关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加大对一些重要技术的研究,不断优化其施工方案,增强其技术水平。

2.构建健全的组织系统,确定领导责任,促使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将精干高效和运作有序作为其管理的基本准则,市政工程项目分管领导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做好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合同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等工作,从而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高,最大程度确保市政工程项目建设能够一次性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价值工程作为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一项综合管理活动,其着重强调的是不断的提高与改进。价值工程的应用较为复杂,同时其技术性比较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数据以及业务知识,且涉及很多的经济部门以及技术部门。因此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其系统工程的相关要求,将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部门有效地组织起来,实施协作工作,这样才能在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用最低成本来实现其价值,取得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德元,靳方倩.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概述[J].价值工程,2011,30(3):58-58.

[2] 任利锋.浅谈价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1,30(23):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