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52-02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末,直到2000年《科学》杂志刊登周海中的文章《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才使网络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首次被正式提出。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语言中分离出来的,它作为一个独立概念产生略晚于网络语言,因此国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相对较晚,大致始于21世纪初。早期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专著很少,如王骁炜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网络流行语》和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年出版的《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同时,用于搜集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网络时尚词典》《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新华网络语言词典》等也相继面世。但这些著作多为工具书性质。可见早期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只停留在归纳与解释阶段,还未进行理论研究,后来才逐渐将其纳入语言学范畴,如黄涛在《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类型及产生原因等。随之相关的硕、博士论文也逐渐增多,如王存美的《网络流行语语情调查》、常楠的《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陈伟健的《网络流行语研究》等。从研究视角看,早期学者都用普通语言学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构词方式、修辞特点、语言变异、语体语用等。后来转向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也从汉语言延伸至中外网络语言比较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局面。从研究方式看,目前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前者运用现有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以验证或补充传统理论,或是提出新的假设和问题。后者则是围绕典型个案,聚焦于一个或多个视角展开分析,如叶开的《“呵呵”的社会学解读》、牛子涵的《从“人艰不拆”看网络缩略语》,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欠缺。
二、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是最多也是最早的。多数研究者从普通语言学视角出发,从语义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如语义衍生及泛化过程、语义缩合转用等,并结合例子探寻网络流行语的变异规律、承载内容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着重研究了旧词新意类网络流行语,如2013年网聊最伤人词汇“呵呵”的变异;或站在句法角度,从网络流行语模式的来源、特点、生成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着重分析其结构、语法功能等,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如网络流行语的语法功能和词性灵活易变,外在形式从简单演化到多样,并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固定格式的惯用语体,如“甄痔濉保淮佑镉媒嵌瘸龇,或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和道金斯的模因理论指导下,对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特征、形成因素及过程、传播效应及引导策略展开研究,考察网络流行语遵循或故意违背了哪些传统的语用学原则,探析网络流行语的修辞特点等;或运用礼貌、合作、经济等原则,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等理论对性别称呼语、指示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探讨。
还有学者将网络流行语视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交叉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本质,探讨其产生和变异的社会原因、表现形式及全新的表达功能等。学者大多肯定了网络流行语对丰富词汇数量、提高交流效率、反映社会状况、了解大众心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指出了它的模糊性、语意不明等缺点,并针对部分网络流行语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语言失范问题。如方毅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①甘露认为,网络流行语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②这类研究都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两面性,在剖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探寻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舆论风气的影响,如陈泽星在《仰“浮云”之咏叹,观社会而长思――透过网络热词解读社会》③中提出:“网络流行语不仅折射社会现状,反映社会娱乐减压心态,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体现了网民在不断增强的公民意识下,对自身话语权的争取和对舆论焦点事件与社会现象的意见参与。”
可见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的学者,或以语言为中心,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或立足语言的社会学,把网络流行语视为材料去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把网络流行语当做社会现象考察。但无论哪种研究,都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将研究内容深入到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观缺失、释压渠道不畅、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上,如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一致,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新权威等,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
除此之外,对如“狗带”“蓝瘦香菇”等音译及语音变异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随着这些词的流行而增多;还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网络流行语视为一种符号系统,探讨其认知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以隐喻等作为理论依据,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等;从翻译学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句法特征,提出翻译策略,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国外,虽然其研究方法有待完善,但扩大了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全球的影响。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正在逐渐深入,但现行研究方法多为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虽有许多学者结合语料对网络流行语进行针对性探讨,但所使用的语料比较单一,数量也不充足,很难通过个别案例探究整个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语言规律。据此需要建立网络流行语语料库,展开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
三、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与特征研究
汤玫英按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单纯流行语和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格式流行语。④谢亚军根据网络流行语的外部特征和构成元素将其分为首字母缩略型、数字谐音型、符号语言型、汉语谐音型、旧词新意型等。⑤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出发划分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三种类型。⑥可见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各持标准,但对这些标准的界定还缺乏严密的限定,导致标准交叉重叠,归类时模棱两可。
此外,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概括不仅存在差异而且较为粗略含混,存在抽象、易造成理解偏差等不足。如李秉震把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抽象概括为“奢化”和“简化”。⑦有学者将其特点概括成便捷性、口语化和娱乐性;有学者认为,W络流行语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具有特殊的封闭性;还有学者指出,网络流行语具有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性、衍生性和推广性以及蹿红快和周期短等特征。
四、网络流行语的正负效应与趋势预测
站在语言学角度,学者们都肯定了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形式创新,指出了其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积极作用,也指出要对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及其给汉语带来的负面作用进行规范和制约。但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我净化能力,网络流行语和其他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顺应适者生存的法则,不必强制规范。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各有道理,网络流行语也会朝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性极强的语言现象,它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加快自身的更迭演变,自然进行新陈代谢,以适应“适者生存”这一演化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和网民素质的提高,其中不文明、粗俗、轻佻只附着于热点事件而流行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将逐渐被淘汰。
网络流行语逐渐趋于理性化和现实主义。浅显的字母缩写词等已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思想、炫耀文采的需求,用幽默的语言抒发生命体验,在嬉笑怒骂中使用委婉含蓄且极具个性化的词句,更能获得大众青睐,使之得到充分传播。可见以讽刺口吻抒发社会生活体验的网络流行语将是新趋势。
网络流行语与“表情包”的联系越发紧密。英国卫报称:社交媒体正进入一个“无文字”的传播时代。新奇夸张的“表情包”配上网络流行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人们甚至脱离文字只用“表情包”就能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斗图”已成为社交媒体的常态,“表情包”也从静态发展为动态,语音交流的发展可能会催生出“有声动态表情包”,以满足人们更好的试听享受。
[注 释]
①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第77页。
②甘露:《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第12期,第43~44页。
③陈泽星:《仰“浮云”之咏叹,观社会而长思――透过网络热词解读社会》,《文艺界》(理论版),2011年第7期,第258~260页。
④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9页。
网络流行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就此问题,我们做以下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在网上特殊的语境里,网民们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增加信息含量,独具匠心地改造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词汇,并把文字和数字、符号、字母、图片等进行连接和镶嵌。这种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标志,融合了符号型、数字型、谐音型等的“Q言Q语”给日常用语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除具备简捷的特点外,还附加了直观、通俗、风趣、幽默等特征。
如:斑竹――版主,新蚊连啵(新闻联播的谐音)――被无数蚊子咬了。
酱紫――这样子,迷有――没有,笑声:呵呵(HeHe),哭声:呜呜,wuwu,55555。
如:SJB―&m dash;神经病, PMP――拍马屁;如ZZZ…(睡觉的状态);如:*^__^*――笑。等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影响
(一)来源于网民独创
目前,网民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追求时尚,富有个性,喜欢创新,他们出于不同的心理,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如:靠――不满。
(二)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 “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 “范跑跑”等[5],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怎样的舆论“切口”与“暗号”?值得玩味和思考。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常常让其中人物的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交际中,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引用过来,增强了表达的意义。如:
非诚勿扰――2008年12月上映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在网上发了一则征婚启事:“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有意者电联,非诚勿扰。”不管在什么场合,“非诚勿扰”四个字都有可能随手拈来,既是自己的准则,又提醒了对方,因此,这个符合大众心理的词语也迅速流行开来。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每年的春晚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流行语,无论是网络媒体的推荐还是老百姓自己的理解,一些经典语言都会流传开来,作为大家日常交流沟通的一个常用工具。那些春晚相声小品节目的台词笑料百出,成为流行语的很多。如:
为什么呢――源自08年春晚蔡明小品《粼布以啊罚一露面,便被媒体和网民灵活引用于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讨论中。
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赵本山的搞笑台词,形容生活的窘迫状态。
(五)来源于娱乐节目
2005年夏,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PK(PK即 Person-killing,单挑,原指要出虚拟人命的网上决斗。超女选秀节目把它引用过来,指选拔选手所用的方法,即双人对决)等词瞬间流行开来。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将不断增加,加上近年来手机短信飞速发展的推波助澜,使网络流行语和现实生活再度贴近。网上交流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的基本沟通联络方式。交流中,不同兴趣和话题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友圈子,拓展了网民的社会交往。网民创造出许多简洁形象、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和表情符号,形成了便捷、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对现代汉语造成极大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因此,网络流行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四、积极促进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也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惊呆了?
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一、序言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它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网络为现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性精神不断提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尤其表现在话语方面。现今,网络流行语日益增多,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朋友见面一句:“亲,好久不见”打破了好久不见却又再次相见的陌生感;网上聊天最后以一句简明,干脆的“886”并附带一个挥挥小手的表情结尾,省去了很多没有必要的赘述,又减少了词穷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尴尬。由此,应该说网络流行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是否网络流行语真是百益而无一害呢?我们应当谨慎思考。
二、流行语的列举及其特点
2004年至2012年的流行语列举:
2004顶,潜水,汗,沙发,百度一下,偶稀饭,……
2005官煤勾结,,芙蓉姐姐,博客,超女,……
2006一树梨花压海棠,楼主火星人鉴定完毕,……
2007七时代,亚婚姻,基民,晒客,……
2008宅男/女,澹雷,霹雳,很傻很天真,……
2009楼歪歪,楼脆脆,杯具,蜗居,偷菜,……
2010羡慕嫉妒恨,你妹,吐槽,鸭梨,给力,神马都是浮云,……
2011穿越,坑爹,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
2012正能量,潘浚XX style,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通过这些流行语的列举,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了一定的乐趣,使人们的话语不再那么中规中矩,为人们的交际环境带来了轻松的氛围。因此,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通过对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列举,从而对它的特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新颖性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流行语多是根据现代汉语的发音音译而来的。很多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是因为它们多运用了谐音和变形的方式,从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如2004年流行的“偶稀饭”,本是“我喜欢”的变音和变形。但是“偶稀饭”与“我喜欢”相比就更具有趣味性,这种通过音译的方式使文字所产生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更易调动说话者和受话者的交际情绪,从而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
(二)形象性
流行语中词汇极具形象性,让人听起来能够很容易的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从而正确地猜想到它所表达的意思。如“雷”它的含义是听了某句话或者看到某个异乎寻常的做法从而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吓。词的含义与出乎意料地听到雷声从而受到不同程度惊吓的感受相似,因而它的意思也就不难猜出。具有形象性的此类流行语被赋予了一种极强的表现力,对汉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幽默性
流行语中的一些词汇常带有浅显的幽默性,听起来令人有种哭笑不得的无奈之感。如“神马都是浮云”。其中,“神马”的原形是“什么”。一个“神马”显示了说话者俏皮的情感色彩,而“浮云”表示了飘渺之感。“神马都是浮云”道出了说话者在无奈中所含有的调侃语调,更加衬托了说话者的悲伤与失落之情。这种流行语的幽默性恰好满足了网民的“找乐”心里。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这种没有声音,没有图像的实时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不断丰富着“网络流行语的词汇。[2]
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负面效应
语言与人类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人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成为社会人的,尽管我们很难意识到,但语言的确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从中汲取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的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框架。”[3]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是反映当下网民们心理状态的符号,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交际带了益处,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然而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1、就词汇的语法规则而言,网络流行语以病毒入侵般的速度悄悄地潜入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国汉语词列中,并且无声地影响着词汇的构成规则。不利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和学习,对汉语的国际推广增加了极大的干扰。如“偶稀饭”,“偶”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三:a.用木头,泥土等制成的人像,即木偶,偶像。b.双数;成对的(跟‘奇’相对),即偶数,无独有偶。c.间或;有时候;偶然发生。“稀饭”即粥(多指用米或小米组成的)。而“偶”作为名词与名词“稀饭”组合时,构成了并列的语法规则,但从整体性而言,“偶”和“稀饭”是不能组合的,没有意义的相关性。“偶”作为副词与名词“稀饭”相组合,是一种奇异的组合方式,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因此,在语法的角度研究“偶稀饭”,它是一种畸形的组合方式,但是它的存在又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这就为人们研究和学习语法规则造成了障碍,同时它也破坏了语法规则的稳定性。
2、现在网络流行语穿梭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领域,不管是报纸,媒体,还是QQ,微博,人人,我们时时刻刻接触着这些新鲜词汇。在此,笔者且将传统的词汇比作我们的血液,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就如病毒一般,侵入我们的血液,影响着我们身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传统词汇不知不觉被取代,进而被遗忘与丢弃。如“偶稀饭”代替了“我喜欢”;“有木有”代替了“有没有”;“神马”代替了“什么”等等。这些词汇的疯狂使用对我们的传统词汇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传统词汇地继续传承。
3、虽然网络流行语中规避了一些直白的粗话,脏话,但是这并不能说这些不文明的词语就不存在了,相反,它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并且被人们广泛认可、接受、和传播。如“坑爹”它来源于地方方言,是“羞你先人”的代替,意为做了不道德的事使祖先蒙羞。网友多用“坑爹”来感叹自己对某人某事的不满之情。还有“TMD”(他妈的),“你妹”,“你不是VIP,甚至不是V,你丫只是个P”,等等。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文明语虽然形式上优越于那些直白的粗话,脏话,但是从它们的含义上来说,所表达的意义程度都是大同小异的,它们的本质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网络流行语中诸如此类词汇的大量使用和广泛传播并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集中,负面情绪有一定积累,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4]。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时事的一种评判,是人们思想自由的一种体现。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出了网络流行语所携带的弊端。因此,笔者认为,人们当理性使用流行语,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领域内,不可滥用,也不可跟风,人云亦云;当使用文明流行语,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