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1:56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天津市“双城双港”战略的实施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推进,滨海新区正在由原有的产业功能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综合性城区转型,并将逐步构建“多中心、多组团”城市地区的布局模式。基础教育设施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服务设施是滨海新区转型期的建设重点。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人口发展与分布特征,编制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是指导基础教育设施科学合理建设的主要保障。规划编制内容涵盖了中学、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和附属教育培训机构等。

1 滨海新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问题

近几年,新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设施,全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滨海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滨海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随着示范镇新农村的建设,各乡镇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有了极大提高,达到了天津市居住区配建设施要求。经过政府多年的投入,中小学在数量和布局上基本覆盖了现有居住区。截止到2011年年底,滨海新区常住人口253.66万,高中23所、初中44所、小学85所、幼儿园9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行政事权划分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各区在民生设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殊要求。规划应当通过对特殊矛盾的分析,制定规划方案,具体解决各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规划在现状问题分析中,按城市的不同区位和发展时序,分老城区、新建区和村镇区三种区域类型进行总结,以便在规划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1老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这一区域类型的特点是学校配置相对完善,教育设施在服务半径上能够基本覆盖,但是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存在用地规模不足,没有空间发展余地等显著问题,如图1。在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下:

①学前教育

老城区的国办幼儿园数量较少,分布也不均匀,部分学校由于规模较小,超班额问题严重;大港油田等企业办幼儿园数量和布局相对合理,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求学需要。

②小学

老城区的小学布局基本合理,学校的分布与人口密度一致;但部分小学的建设规模较小,配套功能设施不齐全;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像浙江路小学等学校超班额现象较突出。

③中学

老城区的中学布局基本合理,可以满足居民就近入学的需求;高中用地规模充足,初中部分学校规模不足,设施配套参差不齐。

1.2新建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新建区指的是城市新开发的地区及大片更新改造的地区。滨海新区设置了9大新建独立功能区,包括北塘、生态城、空港、东丽湖以及响螺湾、于家堡、大沽地区等。教育设施由各功能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新建的功能区(如空港、生态城等)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相对超前,在用地和配套设施上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功能区内居民的需要,参见下表。

表1:新建区部分中、小、幼学校情况一览表

但在滨海新区的新建区中,还存在一类区域——拆迁改建区,这个范围内的特点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小区逐渐增多,但是教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短缺,大部分学生依托老城区入学,给老城区学校带来很大压力。如大沽、工农村等区域的老学校大部分已拆除,新规划的学校却尚未建设,原地区的学生被分流到老城区的学校就读,造成了部分老城区学校超班额运行。

1.3村镇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村镇区指的是目前涉农的街道、镇、乡等。村镇的学校主要依托村庄设置,在布局上较为分散。

①学前教育

村镇区的学前教育大部分以民办幼儿园或小学附属学前班为主,且分布不均匀。

②小学

村镇区小学布局依托现状居民点,基本满足需求;示范镇中的小学建设规模基本符合规范;部分村里的小学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齐全。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移动,导致生源减少的效应在村镇区显著。

③中学

初中布局基本合理,在硬件建设上基本均衡;高中在村镇区分布较少,村镇区的学生均需到城区就学。

1.4滨海新区基础教育附属机构存在的问题

滨海新区缺乏一些必要的基础教育附属机构——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教师培训机构具有教育行政部门办公、以及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成人教育、考试中心、电教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督导等功能;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基地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教育基地。

2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按照现状分析的问题出发,对老城区,新建区,村镇区提出不同的布局原则及发展策略。

老城区---整合资源、提升水平

由于老城区的学校建设时间比较早,对于规模较小、设施不齐全的学校,应因地制宜的结合周边用地适当改扩建。对于周边用地紧张的学校,则进行保留,适当提升硬件水平,争取全部达标,起到示范的带动作用。

以核心区老城区为例(见图3),新村和新港地区的学校伴随居住区的建设布局已相对均匀,但部分学校由于建设时间早,规模较小,学校周边用地也已建设成熟,改扩建难度很大,可结合相邻新河和新港船厂地区拆迁改造规划设置规模较大、设施较齐全的学校,以缓解老城区的就学压力。

解放路商业区是滨海新区现状商业中心,根据其最新城市设计成果,远期将拆迁部分住宅,从而达到扩大商业规模的目的。伴随原住宅的拆迁,居民也会减少,专项规划将拆除一中心小学、七幼和十幼等学校,以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作为滨海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首批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由于区内有大量在天津投资或工作的外籍人员,因此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得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机构发展向国际化发展,呈现出高端与多样的发展模式。开发区内基础教育特点是国际化、建设超前,在专项规划中对开发区内的现有学校进行保留。

新建区---统筹协调、同步建设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新建区的学校要开拓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以政府为龙头,各功能区管委会为主体,建设学村试点,最终形成基础教育设施与新建区同步建设。

以中部新城为例(见图4)。中部新城规划定位为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宜居新城、创业新城、活力新城、生态新城,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60万居住人口。专项规划将其划分为6个组团,学校布局结合近远期用地开发设置,同期配建学村1处。学村作为新建功能区的先期配套设施,具有几个特色:

(1)高标准、示范校区,政府开发建设;

(2)集中建设,中小幼齐全,带动地区发展,解决前期配套;

(3)配校车,食宿等,解决周边稍远地区,扩大服务半径。

村镇区---均等化布局

所谓“均等化”并不是完全的平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地域分布的角度上看,均等化应是维持所有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某个预定的基准水平,以保证居民基本的机会平等,不因其居住经济条件落后而受到损害。均等化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村镇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均等化应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地区优质学位的集中相结合,以优质学位促进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的推进来增大优质学位的覆盖人口范围,从而最终达到绝大多数居民能方便地均等化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设施的目标。结合示范镇规划及村镇体系布局,适当整合、集中各类学校,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学校数量,但应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全面达到建设标准,并考虑校车等后勤配套扩大学校的服务范围。

具体来说,幼儿园应符合人口分布特点,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在街镇所属村开办分园,全面推进标准化农村幼儿园建设;小学: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小学数量,远期应逐步将小学生集中至示范镇就学。小学应在交通便利的位置结合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学校主入口附近100m以内应设公交车站;中学: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中学数量,远期应增加农村地区中学生寄宿比例,逐步将中学生集中至示范镇或城区就学。

以南片区村镇区为例(见图5)。南片区的中塘镇与大港城区接壤,紧邻大港石化基地,总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是大港重点示范镇。在专项规划中,对中塘镇的新建学校适当扩大规模,整体提高硬件水平。对于太平镇、北抛村、徐庄子和窦庄子等现状村镇的学校,近期采取保留并适当整合、集中,远期根据滨海新区示范镇规划及村镇规划,结合居民点布局合理配置学校。

3结论与启示

基础教育设施作为城市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必须提前做好规划,迎接城市转型期的挑战。现状分析是编制规划的前提条件,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也不例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首先要进行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按不同区域类型分析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其次,制定合理的布局原则与策略,结合老城区改造、新建区建设及村镇区迁村并点等配套设施的布局,解决现有学校空间布局的主要问题,同时与控规结合,落实新学校的规划用地,最终真正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剑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发现与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7(2)

[2]陈武 张静.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探索—以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规划为例,规划师,2005(7)

[3]胡永红 李莉.从基础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引发的思考,2006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06

[4]初云宝.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5]王悦. 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山西建筑,2009(1)

[6]张京祥 葛志兵 罗震东 孙姗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_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城市规划,2012(2)

作者简介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2

二、县教育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秉承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一个根本办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全县于1996年实现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及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36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1所,小学508所(其中完小165所,村小124所,一师一校219个),幼儿园2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有教职工4251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5440人,其中幼儿园6520人(含学前班5590人)、小学生34406人、初中生18371人、高中生3533人、进修学校和职高中专生2610人。小学入学率达99.53%,小学辍学率为0.8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01%,辍学率为0.9%,高中阶段入学率为31%。全县学校总占地面积17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其中:中学12.8万平方米,并且有危房1.3万平方米。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小学校点分散,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导致教师编制紧缺,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园占地和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特别是功能用房面积不足。三是现有校舍中,砖、土、木结构比例居多,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比例较少,危房存量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四是各中学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率不达标,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发展滞后,学校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切实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努力实施“农村初中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竭力创建适合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为满足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基本要求,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为科学决策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做好必要准备。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地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进行统筹规划,突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普通初高中办到县(市、区)及乡(镇),小学办到乡(镇)、学区或村委会,幼儿园和学前班办到乡(镇)或村”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力争用六年左右的时间撤并规模小的初级中学和初中办学点,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完成初级中学布局调整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工作。使新建、改扩建的初级中学既能适应当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2.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此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务必要全面、宏观、长远。对纳入规划范围的学校校舍建设,严格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2号)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9号)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一次规划,所有功能用房齐备,规划不留缺口。今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建设规划项目库中直接进行筛选,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高中、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规划将紧随其后,追加进入项目规划库,真正实现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进行全面、宏观、长远、科学、合理规划。

3.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地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时,必须整合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资源,对于校舍面积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标准、但存在结构性短缺矛盾的,首先应进行办学资源整合,鼓励通过调整、改造部分富余校舍,解决不同类别校舍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总体规划的编制要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危改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国家工程项目的建设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整合各国家专项工程和项目资金,实现学校建设总体规划的目的。

4、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根据我县布局调整规划,原则上一个乡镇只办好一所中学,避免重复投资,切实提高办学效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师生为本,以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及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为重点,做到科学、规范。

5、因地制宜、确保安全。全县中学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特点,确保校舍安全。同时要结合学校所处区域民族风俗特点、城乡规划要求,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五、中学布局调整规划情况

根据省厅的布局调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3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重要国际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0年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全民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受教育机会”为目标,同时,大会还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首次提出的危境教育(Education in Emergencies)理念,阐述了危机与教育的关系,将“自然灾害、战争、侵略、内战”视为国际社会实现基本教育权利的主要障碍[1]。自然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往往使各国的教育基础毁于一旦,使各国在实现全民教育这一目标的道路上荆棘重重。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类型繁多,对各地的教育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在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人们应积极总结应对灾害的有益经验以获得更好的发展[2]。如何确保教育系统能够抵抗灾害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在自然灾害的挑战中把握发展的机遇,是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对2005年巴基斯坦震后教育重建规划的制定主体及其职责、机构设置、相关理念、规划阶段划分和各阶段主要举措进行引介,以期对我国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有所助益。

一、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的主体及其职责

2005年10月8日,里氏7.6级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组织了有效的抗震救援工作,并将教育救援与重建纳入工作的重心。震前,巴基斯坦国内缺乏全国性的灾难管理机构,现有的省级民防机构无法应对较大的自然灾害。在灾后教育从应急救援阶段到恢复重建阶段的过渡时期,巴基斯坦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联邦救济委员会(Federal Relief Commission,FRC),随后又成立了地震灾后重建委员会(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uthority,ERRA),并对联邦救济委员会进行了合并重组,在此之后,ERRA成为震后各项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ERRA采取纵向线性权利设置模式,形成了上级机构管理下级机构、下级机构对上级机构负责的管理模式。ERRA在行政等级上为联邦中央机构,下设两个并列机构:省地震重建与复原局和州地震重建与复原局,分别位于受灾最严重的西北边境省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省。这两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和管理地区重建计划的实施;预备和管理财政预算;建立监督和评估系统;进行问题进程汇报。每一个地震灾区都设有区重建委,区重建委由地区重建咨询委员会监督。区重建委具有以下权利:制定地区重建和复原项目的工作方案和财政预算,实施通过的方案;监督和评估计划的实施进程;作为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进行初级联络[3]。ERRA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具体见表1。

同时,为加快重建与复原进程,实现既定目标,ERRA与众多利益相关者成立了教育核心团体,作为教育领域内的协调机构。该协调机构由教育核心组织、非政府组织、赞助者等一般组织组成。教育核心组织由ERRA指挥部干事,省和州ERRA总干事,两省的首席规划师,阿扎德克什米尔教育规划干事,教育部人员,政府人员,以及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非政府机构的人员组成。其职权范围是监督和审查捐助者、赞助商、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在教育部门实施的干预措施;促进合作伙伴及其他组织在教育部门工作中与政府的相互沟通与反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教育部门内的协调和正式报告机制;裁定所有涉及教育问题的大规模复原和重建工作;建立并持续更新所有在教育部门内工作的组织的数据库;为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信息传播。[5]

二、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的理念与指导原则

(一)教育重建规划理念

ERRA重建工作的战略愿景是“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对于教育领域而言,这不仅意味着重建之后会更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将在新的基线上更好地发展。对于西北边境省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省的教育部门来说,这一理念包含了以下五方面蕴意。[6]

第一,更好的社会服务。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部门的服务配备需要被重新评估与提高,同时,重建后学校在学校布局、设施数量与质量以及服务提供方面有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确保资源在不同性别、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教育水平上的公平分配;②确保教育重建工作的现实可行性,并同地区的需求相适应,避免资源的浪费;③规划校点,通过对适龄入学儿童人数的调查来规划重建学校数目;④避免重建无功能的学校;⑤在满足当地教育需求的前提下,避免私立学校或非政府学校与政府学校发生冲突;⑥考虑为教育提供免费服务;⑦设立新型初级中等学校,尤其是女童教育未覆盖的地区。

第二,更好的设计。

更好的设计意味着:设计必须考虑生理残疾儿童的需求,并为其提供足够的设施;提供抗震教育设施,并允许捐助者在不同层次的抗震建筑标准和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缩小建筑维修预算;确保建筑质量严格符合既定建筑标准并受到监督;教室规模的设计应符合国际生均空间标准等。

第三,更规范的设施。

更规范的设施提供表现为:学校或学院在对当前和未来招生规模的合理预测的前提下,满足学生对教室和其他设施的需求;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合适的水源和卫生设施;为师生设立独立的卫生间;每间教室应安装两扇门;设立围墙,确保教育的正常进行,避免外界对学生安全的危害。

第四,更好的教室。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学校应设有更好的教室,每一所重建的教室都应包含足够的教学材料、桌椅和教学设备,同时,省级政府和地区政府应根据财政预算确保有足够的教育机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使教育机构与震前相比能够运作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明确的所有权关系。

学校是整个社会的财产,其所有权掌握在人民手中。震后,应鼓励教育受益者,尤其是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建和管理。学校的家长教师联合会或者管理委员会在学校的重建资金上拥有财务监督权。

(二)ERRA指导灾后重建和复原的基本原则

基于教育重建和恢复工作面临的各项重要议题,ERRA制定了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一切工作由省政府或州政府通过各自的地方政府在地方一级实施;在规划、制定、实施政策过程中要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商议;通过ERRA协调所有的捐赠者;确保学生在性别、地域等方面享受平等;确保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及时性;确保学生、家长等在重建工作中的所有权;关注重建的结果和产出;对所有阶层、所有人负责;明确规定,易懂会用,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注重专家在教育重建中的作用;确保教育管理部门、捐赠者和非政府组织在学校建筑修建等重建工作中的选择自由;确保学校或教育部门对用地的所有权;由不同主体发起的重建学校的所有权仍归各政府所有。[7]

三、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

教育重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重建规划必须立足当前,不仅要把握当前利益,从短期需求出发,更要立足长远,进行全局规划[8]。UNESCO认为,危境教育是整个危机(自然灾害、武装冲突和复杂性危机)期间用于初步恢复国家教育体系(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管理能力建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该措施从阶段上可划分为预防、应对和恢复三个阶段[9]。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属于危境教育的恢复阶段。ERRA根据灾后教育重建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将灾后教育重建划分为两大阶段:阶段一是受损建筑的重建与复原,主要任务是土木工程的兴建、设备与材料的补足、教师培训以及技术的援助;阶段二是基于需求设立新学校与更新学校设备,主要任务是新学校的建立与现有学校的更新、日常支出的确保、残存建筑的翻新。[10]

ERRA在对上述教育重建阶段进行广泛磋商的基础之上,制定了灾后教育重建和复原策略,分为三个时期。[11]

(一)短期阶段

此阶段预计需要3-4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西北边境省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省必须对土建工程、设备、物资、家具、教师培训和心理咨询这些方面的需求进行详细归纳。区政府、捐赠者、非政府组织、私立机构、西北边境省课程和教师教育理事会、阿扎萨德克什米尔省和其他地区的教育拓展中心和工程中心都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并按照以下步骤来开展工作:对学校和学院进行逐个调查,为机构重建需求和成本预算提供数据;解决性别和地区差异问题,确保平等;为教育机构的合理布局提供标准说明;基于经济规模制定规划程序;基于合作者参与程度建立多种重建机制;监督和评估计划;建立明确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准备详细的责任模型。

(二)中期阶段

此阶段预计需要6个月的时间,期间有些行动可能会和短期阶段与长期阶段的某些行动重叠。此阶段的主要行动包括:教育设施的重建,民间团体的参与以及抗震建筑的建设(该阶段必须采取的行动);为所有学生和教职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组织教师培训;为不适合长期使用帐篷的学校提供半固定式学校;为帐篷学校和半固定式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物资、图书馆以及专门为其设计的桌椅;培养当地翻译人员。

(三)长期阶段

此阶段预计需要3年的时间。主要行动包括:地震重建与复原局通过区重建委来监督整个教育重建工作;业务部门将在私立团体、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专门负责提供相关服务;西北边境省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省分别成立一个管理组织,为学校教学建筑抗震标准的制定和全国范围内重建的监督赋予强制权,这一组织由ERRA任命的中央级管理机构管理;为提高工人再生产效率、加强社区引导、贯彻重建指导原则、培养方言翻译人员以及延续信息共享机制提供培训;投入使用半固定式学校。

重建策略是未来几年开展教育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蓝图,也是ERRA下级机构与当地政府、各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参与者制定教育规划必须遵循的准则。

四、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的特点

通过对巴基斯坦应对震后危机的机构设置、机构职责、权限安排、重建规划理念、重建原则以及规划的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巴基斯坦震后教育重建规划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注重实效性,强调重建工作的应急性

灾后重建工作的首要要求便是时效性,救援工作的开展时间与人民的生命息息相关。教育重建的时效性要求参与重建工作的各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必须迅敏、高速、优质地针对受灾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予以基本的满足。教育重建工作的应急性是对各类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考验,要求各组织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救援。从巴基斯坦教育重建规划来看,政府在灾后紧急动员了军队参与救援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门负责重建管理工作的组织――ERRA,并成立了从省级到地区的重建机构,负责重建工作的安排。同时,根据教育重建的具体需求,ERRA明确了震后教育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部分或完全受损的初等学校建筑、职业和技术学院建筑、大学和学院建筑进行重建和修复,保障了灾后群众的受教育权。以上措施都体现出灾后救援的时效性和应急性特征。

(二)注重教育重建规划的针对性与差异性,确保其科学性

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但持续的时间也很长,重建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灾难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受灾社区的恢复能力以及重建工作的规模和深度,因此,捐助者、受灾政府和实施者制定的重建时间表可能暂时没有考虑到切实的需要[12]。科学合理的教育重建规划是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的蓝图,其科学性、合理性能为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助于整个重建工作有序协调,形成良性循环。ERRA教育重建规划理念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更好的学校设计、更规范的设施的同时,强调为教育资源分配制定相应的标准,关注重建工作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学校地址,以满足受灾地区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重建工作应遵循科学的建筑规范,ERRA通过指定专业的机构来负责学校建筑的规范设计供捐赠者选择,确保了学校重建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再者,ERRA关注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并使其符合国际标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注重平等,确保全纳性

平等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的问题。公平问题也是教育重建的关键问题,否则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公平关乎重建中的群众在工作中的归属感,确保机会平等能唤起群众的积极性,使工作开展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危境教育具有全纳性,教育的全纳性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基础。全纳教育承认所有孩子都有学习的权利,承认并尊重儿童的差异(年龄、性别、种族、语言、残疾等),确保教育结构、制度和方法能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共融战略的一部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3]。ERRA在教育重建中强调教育资源在性别、地理位置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地区的合理、公平、平等的分配,确保不同群体之间的机会平等,避免学生产生受到歧视与不公正对待的心理。同时,在学校重建中,注重男女学生之间的平等,将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纳入重建规划的理念与工作原则之中,切实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使他们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使得重建工作不仅是对已有教育的恢复,也是对以前未能解决的社会问题的超越,凸显出了重建不仅是一项挑战,同时也可能是更好的发展的转折点。

(四)注重权利意识和主体性的发挥

教育重建工作中的援助主体具有多元性,家长、学生、教师、捐赠者、团体、非政府组织、政府都是援助主体。在震后教育重建工作中,每一个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保障不同主体的合法权利有利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同时确保不同主体能够在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开展教育重建工作,形成合力。为确保协调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可通过独立的机构设置来联系政府与其他援助主体,为双方的沟通提供载体。在教育重建过程中,ERRA允许捐助者有权选择不同的抗震建筑标准和设计,教育管理部门、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在学校建筑的重建中可以自由选择,但学校建筑的抗震标准和设计以及学校的重建标准均由ERRA指定的专门机构负责设计,教育管理部门、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可在重建标准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负责建筑标准设计的机构成为中间载体,为双方需求的达成提供了中介,这在一定程度上既确保了不同主体的选择自由,又确保了重建学校的质量标准。同时,学校或教育部门对用地具有所有权,由不同主体发起的学校重建机构的所有权仍归各政府所有。这些承诺均切实尊重捐赠者的合法权利,并保障其在重建工作中的独立性。

(五)注重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的处理

规划是立足现状,面向未来的。它是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根据规划对象的预测信息对规划对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途径所做的谋划,是对实现规划对象未来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所做的安排[14]。教育重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重建工作既具有应急性又具有长效性。突发应急性要求处理好受灾群众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并对师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危机情况下迅速恢复。由于教育建设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事业,因此从灾区教育的长期发展来看,教育重建需要整体布局,科学规划,把握重建机遇,实现对原有水平的超越。因此,教育重建规划必须立足对当前灾区教育现状的科学分析,把握重建过程中的主次矛盾,科学制定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对达成目标的各种举措进行安排。在进行教育重建规划时,ERRA依据本国教育特点和受灾地区具体实情,首先明确了教育重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将重建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规定了各个阶段的主要行动,为指导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合理处理了应急与长效、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对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做好灾后教育重建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巴基斯坦灾后迅速有效的教育应急与重建规划为我国在灾后教育重建规划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灾后教育重建规划应注意教育重建的应急性与长期性,处理好短期应急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灾后教育重建规划应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公平,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灾后教育重建规划应注重维护各参与主体在重建活动中的合法权利,有效协调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2]Rabia Nusrat, Baela Raza Jamil.Earthquake and Education in Emergencies: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R].ITACEC,2007:10-14.

[3]Alison Buttenheim. Impact Evaluation in the Post-Disaster Setting: A Conceptual Discuss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5 Pakistan Earthquake [R].The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for Impact Evaluation.2009:20.

[4]Jackie Kirk. Building Back Better:Post-Earthquake Responses and Educational Changes in Pakistan[R].IIEP,2008:104.

[5]ERRA.Education Sector Core Group[R].ERRA,2006:1-2.

[6][7][10]ERRA.“Build Back Better”: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trategy [R]. ERRA,2006:15,13-15,25-26.

[8]龚波,杨熙.关于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理性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10.

[9]UNESCO,IIEP.Guidebook for Planning Education in Emergencies and Reconstruction[R].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2006:12-25.

[11]Education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EB/OL].http://serra.gov.pk/showpage.asp?Reconstruction Strategy, 2013/3/13.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4

1 背景及意义

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近期建设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每年有序推进规划教育设施的实施。但由于规划教育设施的规划编制在规划主管部门,而教育主管部门对规划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具体用地情况信息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导致规划教育设施的实施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推进缓慢等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从规划主管部门角度,在我市建设用地基本实现法定图则全覆盖的情况下,主动研究规划基础教育设施实施潜力,通过深入调查全市基础教育设施的现状运行情况,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人口模拟分析与设施需求评估,筛选出供需矛盾突出而又具备较好实施条件的规划设施纳入优先实施台帐,着力解决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地区,尤其是原特区外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实施,有效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活品质。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未来几年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也为未来各专项规划的调整修改提供了支撑。

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本研究指的基础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由于法定规划编制的时间和编制单位不同,采用的规划标准不同,在法定规划中,基础教育设施类型共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中学。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设施现状压力评估、未来人口增长潜力区域预测、行业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评估和规划用地潜力评估,台账筛选和制作等。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按照“以需定供,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筛选当前学位压力较大区域或者未来三年内人口增长较快区域,对规划尚未实施设施进行评估,挑选出规划实施条件较好且位于现状或未来学位压力较大区域的规划设施优先实施,将实施条件较差且位于现状或未来学位压力较小的区域的规划设施次优实施,并将其纳入台帐,指导规划设施有序实施。(图1)。

2.3 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分为基础教育设施供给压力评估和服务盲区适龄儿童评估。

现状基础教育设施供给压力评估主要利用教育局提供的在校生数和班级数,推算班均人数,与标准规定的班均人数标准进行对比。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3版)中规定幼(托)儿园每班30座;小学每班45座;初中每班50座。本研究中认为现状班均人数超过规定的20%的则认为现状学位供给压力较大,则当现状幼儿园班均人数超过35人、小学班均人数超过55人、初中班均人数超过60人时则认为需要加快推进周边规划未实施设施实施,将其纳入规划优先实施区域。

现状服务盲区评估主要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3版)中规定幼(托)儿园服务半径宜为100米-3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初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方法,简单分析现状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范围与现状居住人口的关系,本研究将现状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半径未覆盖区域,且现状居住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称为服务盲区。在服务盲区中,如果适龄儿童数量达到设置一个标准班规模的时候,则认为需要加快推进周边规划未实施设施实施,将其纳入规划优先实施区域。

2.4 未来预测

根据近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提取我市未来几年重点发展区域,优先推进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设施实施。

由于深圳人口多为外来人口,流动性较大,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动性,但在无规律可遵循的情况下,本研究按人口年龄结构,采用位移法预测未来的学龄人口的增长趋势,作为未来基础教育设施需求的计算依据。

2.5 行业规划

结合各区教育“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发展目标,综合评估设施实施的紧迫性并将相关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实施设施。

2.6 规划评估

首先,在我市已经建立的城市规划“一张图”系统基础上,对规划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实施进行判断,筛选出规划尚未实施的基础教育设施。由于规划设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位置可进行小范围调整,在进行规划设施是否实施的判断过程中,本研究采用规划设施耦合度的概念来判断规划设施是否设施(耦合度是一种模糊的判断方法,主要通过设定一定的空间范围,如果规划设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相应类别的现状教育设施,那么就认为其规划设施已经实施)。其次对规划尚未实施的用地潜力进行评估。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权属、现状建设情况,综合评估规划设施的用地潜力。用地潜力较好的设施可优先纳入实施,其他尚未实施的设施列为待实施清单。

2.7 台账清单

结合现状压力评估结果、未来三年发展预测、行业规划和规划评估结果,将现状供给压力较大区域及周边地区,外来三年发展较快区域,行业规划涉及的规划设施和用地潜力较好的设施进行匹配,筛选出现状供给压力较大区域及周边地区规划尚未实施的设施且需求规模已达到设置最小规模的设施、未来三年发展较快区域且需求规模达到设置最小规模的设施和行业规划涉及的设施且用地潜力较好的设施纳入台账。最终形成“一表一图”成果,提供给各区职能部门推进其实施。

3 基于GIS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潜力评估

3.1 深圳市人口特征分析

3.1.1小户型,年轻型人口特征,未来对基础教育设施需求较旺盛

根据“六普”人口数据,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1035.84万人,平均年龄30岁,户均2.11人,说明深圳呈小户型,年轻型人口特征,对于基础教育设施来说,未来基础教育设施需求有很大空间,需要规划提前考虑。

3.1.2 适龄人口主要分布在原特区外,且原特区外的龙岗区、宝安区和福田区的适龄人口较多。

全市基础教育设施适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6%。从全市层面看,原特区内适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89%,原特区外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4.17%。从分区来看,龙岗区适龄人口最多,占全市的1.61%,其次是宝安区和福田区;从基础教育设施类型来看,小学适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3.34%,其次是幼儿园(2.14%)和初中(1.58%)。

3.2 规划基础教育设施实施潜力评估

3.2.1 现状压力评估

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有幼儿园1092所,总班数9526班。其中,非托班9134班,托班392班。非托班在园人数28.13万人,班均学生30.8人。班均学生在36人以上认为压力较大,共有幼儿园112所,占10. 26%。全市共有小学540所,13480班,在校小学生65.13万人,班均48.32人。有54所小学班均人数大于55人,有385所小学的班均人数超过45人,占71.3%。全市共有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86所,共6683班,在校初中学生24.57万人。全市初中班均36.8人;共有72所(25.17%)初中班均人数在50人以上,其中8所学校班均人数在56人以上。从当前初中的整体情况分析,我市初中学位供应总体上压力不大。

3.2.2 未来人口预测

考虑到人口的年龄结构,本次以社区作为基本人口分析单元,基于“六普”人口统计数据,按照“位移法”推算了全市各社区学龄幼儿、小学和各街道未来三年的人口增长。

根据推演,未来三年幼儿园新增需求基本上分布在原特区外各区(图7、8、9),主要涉及60个社区,119所幼儿园。

未来三年我市小学人口增长较快的社区有12个,主要集中在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分别为龙华新区的民治、同胜、松和、大浪社区,宝安区流塘、塘尾、凤凰等社区,南山区的科技园、粤海社区,罗湖区梨园社区等。

未来三年全市初中学位需求增长主要集中于宝安福永、沙井和南山粤海街道

3.2.3 行业规划

结合各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各区“十二五”教育建设项目库纳入本次研究成果,更好的推进教育设施实施。

3.2.4规划评估

(1)规划实施评估

单纯从数量上比较,全市现状幼儿园1092所,规划幼儿园1560所,现状-规划数量比达70%以上。从规划实施耦合度分析可见,罗湖、福田、南山等区依规划建设的比率(规划实施耦合度)相对较高;原特区外各区的规划实施契合度较低,尤其是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等新区最低(表1)。

单纯从数量上比较,全市现状小学540所,规划小学753所,现状-规划数量比达71.7%以上。从规划实施耦合度分析可见,除光明新区较低外,全市小学的规划实施契合度总体较高。

单纯从数量上比较,全市现状初中286所,规划初中415所,现状-规划数量比为68.92%。从规划实施耦合度分析可见, 规划实施契合度总体较高,但是光明新区、龙华新区等区域规划实施情况不理想。

(2)用地潜力评估

结合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圳市地籍数据、深圳市现状建设等数据,对上述基础教育设施用地进行评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核查土地利用管制分区,位于允许建设区的基础教育设施用地潜力较好;

(2)用地权属核查。重点核查规划地块是否与其他已有明确产权主体的宗地界线重叠。其中,国有未出让用地和政府储备用地具备最好的权属条件。对于原城市化转地区域,如果转地补偿手续完善,则认为用地的可实施性强。

(3)现状核查。重点核查现状建筑普查数据和现状影像图。现状为空地或临时用地的设施其用地潜力较好。

3.2.5 台账清单

根据服务半径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全市所有的规划未实施幼儿园中共有31所规划幼儿园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的现状学龄人口达到180人以上,即符合开办一个小型的6班以上幼儿园的规模。上述31所规划幼儿园主要分布于福田 、南山、宝安中心区及龙岗区的布吉、南湾等地。

全市有20所规划小学500米范围内的现状适龄人口达到18班以上小学学位规模。主要集中在龙岗中心城、布吉、南湾,宝安中心区,罗湖东门等地。

全市有6所规划初中1000米服务半径范围内的现状适龄人口达到设置18班以上初中的规模(图2.14),主要集中于罗湖区和龙岗区横岗地区。

台账成果为一图一表,表格中列明相关设施的关键信息,如具体地块位置,用地面积。学校规模,用地条件等。该成果经规划国土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移交给教育职能部门供其参考实施。

4 结语

本研究在法定图则全覆盖的前提下,结合深圳市人口分布特征、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实施潜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筛选出供需矛盾突出而又具备较好实施条件的规划设施纳入优先实施台帐,着力解决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地区,尤其是原特区外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实施,有效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活品质。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未来几年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也为未来各专项规划的调整修改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1]万昆.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实施制度探讨[J].规划师,2011,(2):88-92.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5

1.概念界定

基本建设(capital construction),即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基本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建筑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勘察、设计、科学研究实验、试运转、征地、拆迁和建设单位管理工作等。基本建设的类型主要包括:按建设的性质分为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和恢复项目;按建设的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性基本建设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是指学校使用政府性资金、自筹资金、国内外基建贷款以及社会捐款等其他专项资金,以扩大、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或新增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新建、改扩建工程。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及辅助配套设施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具体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食堂等功能建筑的建设工程及场地绿化改造、电扩容等项目。

本文中的教育基建项目主要是指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

2.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越来越多,2008年至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8%,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的目标。2013、2014和2015年,4%目标得到进一步巩固,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基建项目纷纷上马,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的数量、体量和覆盖面大幅扩大。这些基建项目按照出发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补不足”,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学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的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上述地区的教育基建工作,部署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国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到2013年,中央财政4年累计安排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补助资金656.6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取得明显成效;于2014年起,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全国计划用3~5年规划新建、改扩建校舍约2.2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

另一类主要是“促发展”,主要集中在高校、职业教育学校。20世纪末,高等教育在我国稳步上升发展的态势凸显,主要呈现在高等教育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显著提升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以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全国很多高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学校和地方政府都着手规划、组建大学城、新校区、集中学园区等。

无论是哪一类,教育基建项目的实施,都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际需要的提升和思想理念的更新让原有的硬件设施再难以满足需求。而且学校的基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须有一个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从总体来说,就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具体的基建项目来说,如造一栋教学楼,就是要解决教室问题;造一栋宿舍楼,就是要解决教师或学生的住宿问题。所以,教育基建项目的实施都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

二、实施教育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

1.规划布局的重视程度不够

(1)规划布局不长远

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从规划本身的意义来看,起到的应该是引领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如农村学校的布局是随着适龄入学人口日渐减少,原来的教学资源利用率越来越不足,倒逼着教育部门进行规划调整。还有的规划在信息化教学发展迅猛的今天,制定时没有考虑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得很多新推广的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

(2)规划考虑不周全

由于高校扩招、基础学校教学要求的提高等原因,很多学校各类用房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生活的需要。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学校无可奈何地进行着低水平应急性新建、应付性改造的基础建设,事实上造成相当多的项目决策和讨论的时间短,立项依据不科学,设施功能论证不完备,项目匆匆上马,建设仓促迫切,设计难以周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过程中,就发现个别省份因规划校舍建设用地落实困难,影响了项目进度的问题。部分高校、农村学校建设新校区时,交通、生活用水、用电等因素甚至不在考虑范围内,新校区建成后师生的学习、生活、出行很不便。

(3)规划难以坚持贯彻

规划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并确定后,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作为项目实施的蓝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项目建设。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认为规划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程序,或认为制定的校园规划仅仅是美丽的图画和纸上谈兵,其实难以真正实现的人不在少数。有些规划甚至沦落为向上申请项目、资金和建设用地的一种手段。这种实际上的无规划状态,造成在具体建设项目安排上便只能着眼于当时工作的难易,缺乏长远和整体的打算,天长日久,学校的建设将陷入困境,发展将受到影响。

2.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不足

在教育基建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欠缺会造成很多问题的产生,而最后的结果经常是整体项目投资金额的增加。目前,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

(1)规划方案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委托专业设计公司或团队拿出拟建设教育基建项目的设计方案,是必要的工作流程和正常的工作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教育基建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资历、经验与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相比明显不足,容易对设计单位过分依赖和信任,对建设方案与实际需求契合度的严谨把握变得难以实现,前期设计的不恰当就可能造成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另外一种常见情况,则是因为项目立项阶段的仓促,调研不够深入,征求使用单位意见的论证未充分开展,建设方案与实际使用者需求的客观脱节,项目建成后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需要返工。

(2)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国内目前监督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公开招投标,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引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但在工程实际招投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诱惑让部分人铤而走险,出现违规操作,投标单位用围标、串标、挂靠投标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得中标,从而导致项目中标价格失实的现象发生。

(3)施工阶段监管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对现场监管不到位,使施工单位有空可钻,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变换施工材料设备等情况;对联系单的签证审核把关不严,会造成联系单签证工程量与实际不符;对工程量减少或取消项目没有督促施工单位出具联系单予以明确,会造成施工单位虚报造价,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3.资金的投入水平仍然偏低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正是因为学校建设的特殊性,项目建造成本较高,相关项目资金是否能及时足额拨付就成为了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国家对教育的相关投入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财政拨付专款的教育基建项目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基建项目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基本除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外,只能依靠金融机构贷款,一般来说也就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能设定抵押与担保,加之建设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收回大多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对于发放贷款的银行来说具有不小的风险和压力,更增加了资金落实的难度。虽然目前很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有的学校开始尝试捐赠办学等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讲,现阶段可借鉴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4.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建设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只是消极应付。大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岗位人员也缺少监管,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应有的配合就更无从谈起。这些直接导致教育基建档案收集难、整理难和利用难,与工程整体建设进度不同步,工程项目技术文件分散、损坏、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人借机随意篡改相关文字和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育基建档案的实用性、真实性和系统性。

(2)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相关规章制度欠缺或不完善,没有科学地明确操作流程、规范管理标准等重要内容。而且,教育基建工程大多是系统工程,涉及土建、给排水、绿化、内部装饰以及信息化等多项子工程,一般由多家参建单位共同完成,如果建设方缺乏必要的基建档案管理制度和指导、检查的机制,将致使各参建单位要求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归档的教育基建档案质量参差不齐,格式和内容不符合规范,必然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3)档案管理硬件落后

档案管理都需要一定相关投入,但部分教育基建项目建设单位只注重工程建设本身的硬件发展,面对必需的档案管理相关投入则刻意强调困难,致使设施落后甚至不足,存在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室狭小,无法满足防火、防盗、防潮相关要求等问题。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项目建设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常态,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益的开发和利用。

三、改善实施教育基建项目的对策

1.加强调研,科学规划教育基建项目

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综合性非常强,常涉及财政、土地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项目建设的事前规划至关重要,需引起高度重视。

(1)做好立项调研

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管理组要对该项目的需求迫切性、已有教学资源、前景、建设过程中的困难、资金来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等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出理性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切实保证建设项目能顺利开展、进行和达到预期使用目的,绝不能盲目扩张、贪大求洋。

(2)重视规划的科学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重视,学校基建项目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额不断增加,重视资金预算编制和制定项目效益预测报告制度的要求应运而生,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要注重调研,对新建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分析,有的放矢,统筹协调地安排专项资金。同时,按照勤俭节约办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随意修改预算而造成的时间和资金浪费。

(3)统筹考虑规划安排

学校基建项目经常安排在放假期间进行,要求开学前完成,所以,更应该重视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和整个计划安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资金情况和需求,提前做好时间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加强监管,完善教育基建项目管理体制

教育基建项目建设具有使用财政资金、实施周期较长、环节较多等特点,要保证规划有效落实、资源有效配置,就必须加强对教育基建项目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1)厘清职责,各司其职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进行职责的适当划分,教育行政部门只从事规划和监管的工作,从而在减少自身工作负担的同时突出强化监管职能,而由学校负责建设的具体招投标等工作。

(2)全过程进行监管,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全过程监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就是:在决策阶段,学校要根据发展前景和使用需求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建立工程造价管理中心,设立信息管理岗位,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全面、科学地编制项目投资估算;在设计阶段,要通过竞争择优来确定设计单位,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避免设计漏项以减少设计变更,从而降低承包方的索赔几率;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材料变更,坚持实施全过程控制,对需发生的变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会签和确认程序进行,加强现场签证管理;在竣工阶段要严格控制工程预算外的费用,对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等一律核减费用。

(3)保持独立,定期检查

身份的独立能让其在监管时更加实事求是。所以,对重特大项目可以聘请社会独立部门进行专门的工程验收,并联合纪检部门对资金使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

3.加大投入,解决教育基建项目的后顾之忧

我们的教育资金投入首次在2012年达到GDP的4%,但是这一目标设定的最初实现年份是2000年,而且,这个数字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发展不足,依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现实情况。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目标,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教育这一公共领域的投入,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尤其是侧重解决已经严重滞后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硬件上给予其足够保障。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继续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更多的新生力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地方出现强行要求地方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情况,而可以尝试通过减免税收等方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校,进而缓解当前教育资金投资不足的问题。

4.增强意识,提高教育基建项目的档案工作水平

(1)增强档案规范化管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基建档案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育基建工程管理、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切实把教育基建档案管理纳入教育基建工程计划,纳入教育基建工程规章制度,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以确保教育基建档案管理与教育基建工程建设同步。做到基建工程检查时同步检查基建档案,基建工程交竣工验收时同步验收基建工程交竣工档案,使教育基建档案管理从工程建设源头上加以掌控,提高其归档质量和管理水平。

(2)完善基建档案管理体制

制定包括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各项制度,并真正落实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在项目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档案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沟通,保证基建档案的及时收集、完整归档,加强基建档案过程管理。

(3)增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作为基建档案管理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档案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外,还要懂得基建方面的管理程序及相关知识。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6

相关规范、标准简介目前,可以用于指导基础教育规划编制的规范主要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代码为GBJ50180-93,2002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以及各省市颁布的《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规范》中的规定比较笼统,只对不同规模的居住区的教育用地的控制指标(千人指标)做出了规定,同时,也规定了中小学校的服务半径,即中学不大于1000米,小学不大于500米。而各省市颁布的标准中,则比较详细的规定了不同规模学校的用地规模、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等内容。如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中,分别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设置与规划、校舍建设标准,师资配备和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基础教育布局规划首先应该综合城市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基础教育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再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以保证方便学生就学为前提,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做到科学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有效地控制基础教育的发展用地。规划编制原则中小学的建设,要遵循近、远期相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未知因素,要带有适度的弹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空间。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规划区中小学布点的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提出近、中、远期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布局规划及实施步骤。(2)在近、中、远期规划中,根据规划范围内人口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学校现状及生源分析,对中小学规模和数量进行预测,提出合理的指标体系、规划布局和要求。(3)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现状保留、规划扩建和规划新建学校的规模和标准,并列出新建和扩建学校的时序和步骤,为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提供可操作性。

编制要点在总结历年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千人指标,明确学生数量。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域合理划分密度分区。同时,为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择校、大班额、生均用地偏小等实际问题,切实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质的教育空间和环境,在规划中可以把学校分为三类:保留调整学校、扩建迁建学校和新建学校,并在学校的用地、规模、服务半径和班额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1)保留调整学校:对目前严重超额的学校,如学校周边地区已改造完毕,且已无扩展用地,一方面要通过重新划分教育片区缩小其生源范围,将生源分流到周边具有发展空间的学校,同时调整学校内部功能,尽量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对其周边有发展空间的学校可适当扩大服务范围,小学为500—1000米,中学为1000—2000米,同时对学校扩大用地规模,增加建筑面积,满足生源需求。(2)扩建、迁建学校:对学校周边尚未改造完毕,有扩展空间的学校,要根据周边学校情况和服务半径内居住人口的规模,确定学生数量和学校用地规模,为学校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需要迁建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中控制的规模进行建设。(3)新建学校:对于规划城市新区和尚未进行城市改造的地块,要充分利用退城进园、旧村改造等有利时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规模,合理预测规划范围内人口情况,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配建规模适当的中小学校,并为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基础教育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规划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成败。同时,各级教育、规划、城建等部门应严格控制共同抓好中小学校建设,以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韩伦 阮祯 王蕾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7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无锡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都将实训基地列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同时也将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作为职业教育投入的重点,以我省为例,每年投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达到数亿元。但是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缺乏系统规划、缺乏规范制度和有效落实等问题,笔者通过交流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

1.只为评建而建,不为专业发展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前期,学校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独立于人才培养之外的一项工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团队不知道实训基地怎么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团队不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的思路,两者脱钩,不知道怎么做好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更没有做好前期调研与系统规划,也缺乏对本地行业做的基础调研,基地建设走一步算一步,往往在得到上级实训基地申报通知后才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临时拼凑申报,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为获取项目资金,临时组队,短时突击申报立项,有时直接照搬或仿照其他学校或企业的设计方案,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学校获取资金支持的手段。

2.只重硬件设备投入,不重软件内涵建设

(1)基地建设不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盲目借鉴。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有些学校为了获取项目资金或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在建设实训基地时,缺乏调研论证,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简单仿照某个或某类特定的企业设计方案,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适应相应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配置固化,缺乏灵活性。

(2)只注重规范使用资金,没有考虑合理发挥资金效益。基地立项后,为方便完成资金使用,完成验收要求,学校往往将资金用于购买高价设备,没有考虑基地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存在购买高价设备时,缺乏有效论证,流程简单、参与面窄的误区,特别是对一些三重一大的投入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和流程监控,这也导致实训基地后期使用中出现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

(3)没有将基地软建设提到足够高度,只停留在制度建设和资产管理层面,没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基地文化建设、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入融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赛训一体、服务研发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实训基地建成后仍然不能体现功能性、先进性和服务性。

3.只关注创建评审和验收,不注重实际使用效益

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围绕验收开展,基地验收后的使用、管理不再受到重视,建成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利用率低,效益差。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优效益运营、强特色示范”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其建设进度,可以分为筹建、建设、建成三个阶段,其中筹建阶段重思路,建设阶段重实施,建成阶段重提升。为此,针对实训基地这三个阶段的建设提出三个建议:

1.理念引领,规划先行,论证立项,按步推进

职业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基地建设也需要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建设,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建设,兼顾产教融合、区域服务和科技创新。

各校应抓住2016年“十三五”规划年的契机,抓住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系统规划,做好地方经济产业调研,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多方论证,确定本校的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应分校系两级开展,校级通过论证立项,排定专业按序推进,逐步提升各实训基地的建设;系级层面对专业规划论证,制订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保证在各级基地建设申报中顺利完成相应申报工作。

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近年来在“积极教育、幸福人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基本建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平时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对各个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与设计准备工作,本校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积极教学”的理念,在基地建设中根据课程、实训项目、教学场景、工位布置等方面合理规划场地设施;有效使用资金,按使用紧迫性排序立项采购实训设备;考虑基地软建设,投入较多资金用于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这些资源建设由专业教师主持,一方面契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的特色,另一方面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2.规范流程,合理分配,软硬皆施,综合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训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型教学团队为教学主体、以职场环境为主要特征来建设。在建设实施阶段,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要求,一般分为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提升建设,其中硬件建设主要涉及实训教育仪器设备的购置、教学软件购置等,相对容易实施;软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两者既有不同又相互关联,只有通过全局设计,合理分配,协调共建,方能实现基地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实训基地软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既能保证基地建设的规范合理,又能保障基地运行的效益最大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成员职责、“三重一大”执行规定、仪器设备申购规定、设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进出库管理规定等。

第二,做好实训场所规划设计。基地建设围绕学校育人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能力目标,结合专业建设长远目标,依据专业实训项目开设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规划具有生产功能的专业实训场所。

第三,促进实训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基地硬件条件的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项目也必须修订,实训基地的主要训练方式是综合性项目训练,项目主要来自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项目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综合)到大(综合),由教师团队共同设计、筛选,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同时,随着实训基地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入,还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这两项建设锻炼专业师资团队,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改能力。

第四,做好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综合实训的教学环境应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复杂、真实的生产问题里,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时,须考虑建成包含有逼真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框架、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生产安全须知等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主要是在制度框架下,按照时间节点,规范执行流程,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同时,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设备投入的必要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区域符合性,要从实训教学需要、技能竞赛需要、技术引领需要、区域服务需要等方面考虑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

3.提升管理,深度融合,开拓创新,示范引领

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体现在基地建成后的辐射服务功能,因此,基地建成验收通过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体现实训基地“三服务四中心”的功能,要依托基地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服务、产学研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监控力度。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要根据基地发展动态修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管理制度,依赖制度创新和精细管理来提升基地使用效益。

(2)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学校为主体,基地为平台,高质量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推进“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鼓励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设立毕业生创业孵化中心,并予以政策与经费支持。

(3)创建技术教育研发中心。鼓励教师在各类培训、竞赛、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中积累产品、技术、经验,研究开发转化为专业实践教学中可用的实训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并物化为实训教学讲义、活页和校本教材,培养师资团队,在研发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4)建设网站平台。依托平台服务地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实训基地社会化培训和企业化生产;承担地方技能竞赛赛事活动;提供兄弟学校专业技能实训支持。通过平台一方面有效提高基地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基地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区域服务功能。

三、结语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基地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必不可少,对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系统规划,如何做到合理化建设,如何实现高效能运行,是每一位职教人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秋,徐正来.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5(12).

[2]林智慧,唐亮.关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5(3).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8

                    广州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搞好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基础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辖区内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

第三条  广州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教育、城建、规划、财政、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按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的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应与商品房同步建设;购房者入住小区时,教育设施应保证同时启用。

第五条  市教委、市规划局应会同市计委对全市教育设施建设制定整体规划。市规划局在批出成片开发住宅小区规划方案时,应分列教育设施配套的具体项目、用地面积;并在批出开发建设单位的单体报建方案前,先征求市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方案的意见;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查验开发建设单位与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未签合同,一律不予办理。

第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在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方案及《建设工程报建审核书》审批后,与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合同应包括: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的名称、地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辅助设施(操场、绿化、围墙等)、适用的建设和质量标准、开工建设时间、验收移交时间、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

第七条  市国土房管局在计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时,按规定算出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须经市计委加具书面核准意见。在市教委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后,由市国土房管局从开发单位应交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额中,扣减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并注明资金是市政府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一次性投资。

第八条  市计委应以1995年底建筑工程造价每平方米1200元为基数,参照市基本建设定额站最新制定的建筑工程造价调整系数,制定每年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建筑工程单价。

第九条  市计委应制定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项目计划,并在计划备注栏注明已投入建设资金。计划分别送市建委、市教委和有关区教育、计划、规划、国土、建设部门备案。

第十条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会同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手册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部分进行审查。

第十一条  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无偿提供“三通一平”的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用地,并负责教育设施配套工程的土建、水电安装、教学辅助设施、永久供水供电等施工建设。教育设施竣工后其校舍产权及使用权应无偿交给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应将配套项目的用地资料、报建图纸资料、建筑施工图纸有关资料及申报、批复、验收等有关文件交给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不得擅自改变教育设施的使用功能,不得转让或变相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十二条  市规划局批出的含有教育设施配套成片开发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方案》、以及市教委或开发地段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的《广州市建筑安装工程承发包专用合同》,应报市计委、市建委备案。

第十三条  对不按本办法规定进行管理,影响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和使用的,由所在单位或上一级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 评价、检测机制: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WWW.133229.cOm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11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贵州是全国欠开发、欠发达程度最深的地区,教育经费长期严重短缺,教育投入很少,教育欠账太久太多,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是校园校舍设施等办学硬件不足,没有足够的学位;二是没有足够的经费聘用足够的教师;三是没有经费购置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难于办成较多质量优良的学校满足群众的需要。比如铜仁城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多数存在生均校园面积不足、校舍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且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等办学资源不足问题。

(二)城市发展较快,教育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加快,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得到较好实现,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同时进步,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最早凸显出来。铜仁市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增容迅速。学校规划建设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建设。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铜仁市碧江区外来小学学生数为9171人,占学生总数的31.96%;初中外来学生数为3700人,占学生总数的22.13%。铜仁实验小学辖区,铭君华府、公园道1号、江华、恒基、万货城、板桥新村等小区先后建成后,未规划建设新的学校,该校20年也未扩大校园规模。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从现实性来讲,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在各个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在各个层级之间、在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发达地区、大城市、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都比落后地区、比农村、比普通学校占优势。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大多数家长都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并存,校际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悬殊,引发了严重的择校现象”,“择校热”从小学阶段已经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个好小学,好初中,好的高中以及高考能有好大学读而不断掀起择校热潮,不遗余力。而“择校热”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优质名校的大班额现象。

二、解决城市基础教育大班额和择校现象的对策与建议

(一)保障教育资金

根据教育专项规划,及时制定近期新增学校建设资金筹资方案,采取土地资源变现、银行抵押贷款、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资金。认真研究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扶贫攻坚规划中有关政策,积极做好教育项目的编制和争取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争取将我市的教育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将破解教育发展融资难题作为金融服务方面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赞助、投资、垫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办学,进一步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给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同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缓解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压力。

(二)加强规划指导

根据解决当前“大班额”问题和满足将来的教育需求,及时制定城市基础教育建设专项规划,并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区开发、新住宅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调整中,补好“中小学校规划课”。在城镇建设的立项、规划、建设时,须充分听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确保中小学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配套中小学校项目建设与新区开发和新住宅区建设项目建设同步。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解决“大班额”的指导原则、近期和远期目标、领导责任、步骤措施等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推进中小学班额控制工作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建立工作台账,理出改扩建、新建学校开工建设、竣工投入使用清单,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公共资源优先满足。

(三)扩充教育资源

着力解决教育资源硬件不足问题,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近期要抓紧启动中小学校改扩建和新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确保改扩建项目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新建学校项目工程尽早开工。远期要城市发展构架的拓展,在新区及市政中心等附近地方规划新建中小学,尽快投入使用。同时,要科学预测适龄儿童新增人数,超前做好新增学校相关工作,满足城市扩容需求。制定关于城区中小学校所需人员编制解决方案,及时配齐各校缺编教师,切实满足学校新增班级所需缴教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校寻求与名校的深度合作,引入名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校的比例和总量。同时,发挥区域内优质名校示范带动作用,推行优质学校“帮带”和“一校多区”工程,缓解优质教育总量不足的压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四)促进教育均衡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均衡配置师资队伍。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乡镇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建立校长交流机制。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激励机制,适当增加乡村地区的教师岗位,政府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扶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尽量缩小同工不同酬现象。

(五)规范择校行为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规范各级学校招生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对教育招生制度的相关规定实施招生,严格规范学校接收择校学生的行为,坚决遏制乱招生的现象存在,加强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惩处力度。

(六)对学生家长正确引导

正确地引导社会和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家长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要盲目的去择校。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让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只有适合孩子学习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篇12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教育城选址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东起棠香街道办事处红星村10社、金星村1社和3社,西至红星村8社、三合村5社,南起红星村8社,北至红星村8社明昊加油站,涉及2个村8个社,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各迁建、新建学校的具体建设地点,由县教委按照科技教育城总体规划,确定初步方案报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近期规划(**至**年);迁建高中2所(**二中、**职业中学)、初中1所(**城南中学),同时迁建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远期规划(**至2010年)学校控制用地3000亩。

(二)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原则。科技教育城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要。建设中,涉及水、电、气、通讯、道路、园林绿化以及文体设施等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三)经营城市,多方筹资原则。科技教育城建设应坚持市场运作,县财政主要利用土地的开发增值、土地出让金、建设规费作为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依据财力投入货币资金。各迁建学校要通过招商引资、募集资金、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民合办等形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三、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1、学校用地和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办法,由县国土房管局按照程序报批。

2、科技教育城开发用地,其价格由县地价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出让。其土地增值部分资金和土地收益金由县政府统一收取后,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额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和学校建设(其中:学校的开发用地——清定桥东面133.1亩地的收益全部用于两所迁建高中学校的建设)。

(二)税费政策

1、科技教育城内学校建设规费按《**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做好筹措教育经费加快教育投入的通知》(渝府发[2002]1号)和《**县人民政府转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足府发[**]46号)执行,其余规费全额收取,并专户存储,专项用于科技教育城迁建、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2、科技教育城开发建设项目和商住区建设的规费,按照项目和标准全额收取,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3、税收政策。科技教育城的耕地占用税、建安营业税、契税的县级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或即征即返的政策,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三)投融资政策

1、成立**市棠香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科技教育城的投融资业主,并赋予其划定范围内土地的二级开发权,将其获取土地开发的收益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建设。

2、允许学校集股融资,用于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购置。集股利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县财政、县教委适量集中全县中小学学杂费支持迁建学校建设。

4、支持迁建到教育城的公办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财政保证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基本公业务费的基础上,按照“产权国有或私有、校长负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学校享有民营学校收费政策,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

5、学校建设用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可作为抵押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可用学校收费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6、鼓励学校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县内外资金,并享受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7、支持学校迁到教育城。县财政对学校迁建工程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暂定贴息二年(**年和**年),每年按项目贴息100万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