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血栓预防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1:56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1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患者和医院的非预期死亡。为了防止在骨科手术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1]。因此,对中药的基础上,将颗粒骨科学的一个分支在2009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推出(以下简称《指南》), 2011专家论坛”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整形”的科学院和审查”的宣传引导,减少DVT后关节更换,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应用,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外科手术预防(以下简称“过程”)。 2013 年1 月~2015 年1月,我们应用过程中120例择期手术在骨科预防VTE,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7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岁。共施行4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9例脊柱外科,16例多发骨折。根据“指南”的VTE风险评分:2例患者低风险,25例中度风险的患者,93例高和非常高风险的患者。出院后,46例患者随访高风险患者。120例患者出院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DVT和肺不适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1.2护理流程 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指引》制定的VTE风险评估表,第一次评估:骨科患者在风险评估表对医院2h返回完成后。动态评价:每3d 1次,在任何时间来评估疾病的变化。一项计划是对中度风险患者的基本预防措施进行评估[2]。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常规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评价为高风险的患者,床边挂警示标志;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通知签名;报告医生和护士;填单VTE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类,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避免N窝压缩禁止静脉穿刺;加强基本的预防措施,遵医嘱给予物理防治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压力梯度弹力袜等。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

出院3 个月后进行随访,追踪患者有无发生VTE。实施计划遵循“指南”对严格的预防和预防药品预防和预防的证据,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加强风险管理在实施中的物理和防范措施。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对前端、中、后方的气压的使用[3]。观察后抗凝药物的使用,主要是由于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血栓形成综合征及静脉血栓形成等,观察切口出血、异常及时报告;观察切口及引流管引流液颜色、性状及数量等,如引入流量大于或等于100ml/h,闭合引流管,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观察大便的颜色和特征,鉴别胃肠出血;医生定期重新发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该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据报道,随时猝死的危险宠物的患者中,约11%的患者死于1h内发病,得到92%的正确的治疗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有限的应急计划[4]。一旦怀疑发生PTE,安慰患者保持镇静,不要深呼吸、强烈咳嗽或用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患者,防止栓子再次脱落栓塞其他部位;高流量吸氧(4~6 L/min),同时立即报告医生,测血压、脉搏、呼吸,急请麻醉科医生到科行气管插管;准备好抢救药械:吸引器、吸痰包、氧气、急救车、气管切开包、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同时急请呼吸科医生会诊;心电监测、指脉氧监测、急查血气分析,并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应选择前臂较好的血管,遵医嘱及时补液、及时用药,保持输液通畅,以防药物外渗延误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持续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指脉氧等动态监测,每10min记录1次;执行口头医嘱,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采取床上直接推法,直至病情稳定,由医生和护士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的简单呼吸袋护送,并简要说明交接条件。评价是非常危险的,并完成出院前VTE。评估患者的VTE患者,和患者出院。3个月后出院,随访患者VTE。

2结果

住院时,共发现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肺栓塞1例。7例有很高风险6例DVT风险评估患者(5例骨科大手术),1例是非常危险的,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例发生在健康的肢体,7例DVT患者及时处理;PTE患者和1例76岁髋关节翻修术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为190 min,糖尿病,外伤的存在,等等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积极救援的角落,痊愈出院。没有VTE患者中有46例出院后。

3讨论

从专业和管理的角度出发,以防止骨科手术操作中的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详细的护理措施,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应用,根据“指南”,制定预防VTE的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根据具体的风险评估和对“流”的实施护理措施,观察与“流”的实施的“指南”,这护士操作简单明了,使预防工作。”过程“开发和应用,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使患者更安全。在建立报告制度,该应急预案中,VTE的症状和体征,高风险患者的风险评估(如肢体肿胀,疼痛,小腿和大腿围,积极的人,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呼吸快速,脉搏血氧下降,等)应在物理防治措施实施报告,如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行报告制度,加强该应急预案,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有保证的。“过程”的制定和应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对“过程”中,护士已经摆脱VTE的危险因素,掌握职业观察,熟悉预防VTE的预防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风险防范[2],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护理质量。“过程”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从单纯的治疗服务促进医院的预防治疗、护理、医疗服务的转变,符合医疗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动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380-383.

[2]Gebhardt M,Mentlein R,Schaudig U,et a1.Diffetential expression the limbal originof pterygia[J].Ophthalmology,2005,112(6):1023-1030.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5-01

骨科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主要为老年人。深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猝死,治疗处理困难,所以必须要进行该病的及时预防,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周岁。6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基础病变,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基础疾病控制、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使用等。患者有症状时,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及时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栓,按一天2次的频率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的密切观察。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后,没有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患者均正常恢复,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复杂的机制,一般包括高凝状态的血液、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壁的损伤。患者肌肉处的静脉丛是其深静脉血栓的来源。骨折后,在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高。其中近端静脉是发生其他血管器官栓塞的主要来源。由于手术刺激使得将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强;若手术致使患者脱水或失血则会导致患者血液出现浓缩现象,从而使得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由于手术中出现全身性麻醉或联合阻滞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现完全状态或致使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现象,因而减缓了静脉流速;患者经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其下肢制动,加其长期卧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终保持在一种松弛状态,从而致使其血流滞缓。若骨科手术中由于机械性操作使用不当需使用止血带,但这样不仅极易挫伤静脉壁而且还会致使血小板出现黏附现象,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致使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和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和相关合并疾病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肥胖、高龄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病等。

32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护人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求患者食用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以巩固基础疾患的治疗效果。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手术结束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可采用充气加压泵或标准长腿弹力袜来减少患者的血液淤滞。若患者出现了深静脉栓塞的问题,就应做到及早治疗。采用的低分子肝素持续泵入的作用是抗凝,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溶液的作用是避免血小板凝集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重要措施。一般术后2天左右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药时间一般为一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全身各处以及切口部位有无出血情况,要特别注意有无颅内出血的症状,同时监测血液凝血时间。有症状的患者要求患者休息,勿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及时地进行溶栓治疗和生命体征的检测。鼓励多饮水或增加静脉输液量,减轻血液黏稠度。

参考文献

[1]韦喜艳预防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8):29

[2]田会,赵振英,王兆娜,赵捧新,张采红,王浩汀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6):30

[3]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5)

[4]王彩莉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7):5975-5976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3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0~86岁,平均6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手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上端及转子部的外侧显露径路。

1.2 护理措施

1.2.1 基本预防措施

①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②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心理压力,影响生活和工作,护理人员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③术后抬高患肢垫下肢垫,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④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运动及排长肌、股四头肌训练[2]。

1.2.2 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们所应用的物理预防措施包括骨折治疗仪和梯度压力弹力袜,骨折治疗仪在术后24 h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直至术后第7天。梯度压力弹力袜术后12 h开始给予,持续穿着,直至术后术口拆线。

1.3 疗效评定

手术后第10天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有无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期间如果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怀疑有血栓形成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若有血栓记入阳性结果。诊断DVT的标准为[3,4]。①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低回声。②管径增宽且不能被压瘪。③管腔内无自发彩色血流信号,挤压肢体远端后仍无血流信号出现。④虽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不能充盈管腔,有充盈缺损现象。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7%。该2例患者经过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机化,未发生肺栓塞。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大手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而其伴随的并发症DVT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必将日益突出。DVT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5],其原因有①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②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③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④对DVT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患者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DVT。骨科大手术后DVT在早期即可出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因此,早期进行预防DVT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不单涉及医生,护理人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4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至今仍被沿用。要想预防DVT形成或者减少发生,可以从预防这三大因素着手。其中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包括持续被动运动活动仪、循环仪动仪、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7],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骨折治疗仪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该装置既可以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纤溶酶原活性。可用于有出血危险而不适合使用药物的患者,也可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DVT 的高危人群。梯度压力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DVT的发生率,由于样本量有限。同时无相应标准参考,未能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但从中仍能反应出积极护理预防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护理措施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是一种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适宜口服药物预防DVT的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8119.

[2] 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e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r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m.Arch Intern Med,2003,163:13621366.

[3] 阎冰,张春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监测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6):365367.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4

临床资料

2010年收治股骨头置换术患者1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5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0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13例,骨科牵引患者35例。发生大隐静脉血栓2例,均为男性,年龄42岁和46岁。有1例是T12 L1压缩性骨折伴肋骨骨折,有1例患者是右髋关节脱位伴牵引,2例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都未引起严重的后果。

基本预防

目前,临床上尚不能根据DVT的临床、遗传、生化、免疫等不能预测高位病例,不能根据个体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次预防,因此,对骨科手术后,骨科牵引,长期卧床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预防。

DVT好发于下肢,所以将患者下肢抬高30°改善血液循环,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牵引或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可采用tens法则,即收缩股四头肌10秒,休息10秒,收缩10次为一组,重复10次,3~4次/日。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节段加压弹力袜。

吸烟患者应严重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鼓励患者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在四肢或盆腔临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内膜损伤。

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如果下肢肿胀明显、剧痛、苍白和压痛,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快,因警惕DVT的发生,应进行积极的处理。

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节段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下肢DVT发生率。但在临床实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位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目前,我们医院都没有应用机械预防措施,在这里只是作一个了解。都是应用抗栓药物和基本预防防止DVT的发生。

药物预防

达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丹参注射液20~40ml,静滴1次/日。

有文献报道尿激酶5万U+654-2 10~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抗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在应用以上抗栓药物时,可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

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在应用抗栓药物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并做好记录。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药品说明书。

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

决定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等药物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情况。

应用抗凝药物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应根据情况作相应的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处理。

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和严重的凝血障碍。所以,在应用抗栓药物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并作好记录。

讨 论

骨科术后及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梗死,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临床医生应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患者在预防DVT治疗期间,未出现全身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在治疗期间未发生肺梗死、下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3-01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髋骨周围故障、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在流动时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没有齐全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使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则会造成静脉坏疽,最终导致肺栓塞坏死等严重后果[1]。本文分析我院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后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5~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1岁[2]。实验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科学的预防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常规护理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按摩患者的下肢,并且抬高患者的患肢,在此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垫枕放于患者的小腿以及窝下,防止出现患者的深静脉不能正常回流的情况,同时鼓励患者要合理的进行锻炼,经常下床走动,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2)机械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慢慢的将充气加压装置与加压弹力袜等各方面机械的措施,使静脉血流在机械性原理的促进下得到良好的循环,防止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情况,还能够促进患者股、足等位置血流良好的循环[3]。(3)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是所有预防措施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6150u肝素钠通过皮下或者脐周进行注射的方式,每隔12h或者24h进行注射,防止出现滥用止血药的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具体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然后告知患者要进行哪方面的身体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食用食物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容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等方面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防止增加血液的粘稠度。(2)对患者的静脉采取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因此,应该避免在相同的静脉下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同时也不能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滴注,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的时间不能超过2d。(3)护理患者的患肢,首先要密切的对患者肢体水肿、皮温以及色泽等情况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在供血时局部受到压迫等,则会造成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因此,尤其要重视帮助患者及时的更换。(4)预防出现并发症。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形成的情况后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恐惧、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时,则应该考虑患者已经出现肺栓塞并发症,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改善。

2.结果

本组研究组的骨科大手术患者通过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全部消失,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且良好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形成,但没有并发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4.4%;实验组骨科大手术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手术位置出现疼痛的感觉,2例患者出现肿胀的感觉,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但未能够良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其中,发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6例,在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13.3%,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6%。

3.小结

患者在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形成通常会与比较繁杂的理化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患者体内的深静脉栓形成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血流缓慢以及损伤血管壁等会出现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血液循环的情况在开始进行骨科大手术时便会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通常会有50%的下降范围。通常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品会造成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丧失紧张性而造成的。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采用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护理方法应用在研究组的患者中,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的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效果[4]。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20):245-246.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7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71

骨科疾病种类较多, 病情较严重, 主要导致患者行动受限并产生疼痛。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髌骨骨折、粉碎性骨折、髋部骨折、尺神经损伤、先天性髋内翻等, 治疗此类骨科疾病的首先方法为手术治疗, 但是在骨科大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引发深静脉血栓, 严重者引发脑、肺栓塞而危害生命健康[1, 2]。随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护理效果逐渐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本文为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时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将本院骨科90例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在骨科进行大手术的9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54.20±7.14)岁;其中髌骨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2例、髋部骨折9例、尺神经损伤5例、先天性髋内翻3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53.10±7.19)岁;其中髌骨骨折18例、粉碎性骨折14例、髋部骨折6例、尺神经损伤6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大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按护理规范进程进行护理操作, 如检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及伤口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健康宣教:①在手术前期对患者进行疏导, 让其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病情程度及预防因素, 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②病情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下肢出现水肿、充血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时及时处理。③下肢按摩护理:在患者行大手术前后, 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力度要缓和、轻柔, 按摩30 min/次。④机械性护理: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足底静脉泵的作用下, 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输。⑤术后护理:将患者患肢抬高, 多进行足部活动并尽早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评价分为明显好转、好转、无好转, 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率+好转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66%, 对照组为64.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严重影响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3]。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深静脉中凝固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可并发脑栓塞或肺栓塞, 加重患者病情。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 护理手段及效果备受重视, 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护理方法有护理干预、综合护理、针对性护理等多种。目前, 有报道表明, 有效的护理方法可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 5], 因此本文比较了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意义。

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病情护理、下肢按摩护理、机械性护理及术后指导等多方面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护理价值, 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Endemann DH, 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J Am Soc Nephrol, 2010, 15(8):198-199.

[2] 翟洁婷. 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3(19):108.

[3] 何俊玲.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1):45.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8

临床实践证明,骨科创伤手术会使患者静脉损伤,引起血流停滞、血液黏度增加,在术后制动状况下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概率极高。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如未予以及时诊治,长期作用会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1],或可形成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急性肺栓塞[2],形成重症肺血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8±6.2)岁。包括股骨骨折术32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预防措施 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全面的预防护理,对照组患者并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护四肢及盆腔周边静脉,操作手法要尽量轻柔、精细;术后抬高患肢,推进静脉回流,要注意,抬高患肢的过程中不可造成血管压迫,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效果;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性收缩训练,强化肢体肌肉功能,还可以通过加强深呼吸锻炼来提升胸腔负压,进而推进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入,对严重凝血障碍患者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并加强肝肾等体征指标监测。

1.3 深静脉血栓症状与治疗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起病较急,发病后患肢有痛感、肿胀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发热等全身性病症,血栓部位压痛,沿静脉有条索状物。行彩超检查,观察分析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流状况。

治疗方法: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肌肉收缩锻炼;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取栓术与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手术治疗;血栓形成部位明确的患者可以行导管内溶栓治疗(静脉穿刺插管后行尿激酶静脉泵入)。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肢无明显肿胀,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膝下15cm部位双下肢周径差低于1cm。有效:患肢仍伴有轻度沉重感,肿胀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周径差控制在1.0~2.5cm间。好转:造影检查血栓部位大部分已再通,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显著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用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将该并发症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研究组发生8例(14.5%)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27例(49.1%),研究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共发生32例下肢深静脉栓塞,主要采取3种治疗方法,其中联合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方法(P

表2 32例并发症患者治疗方法与效果比较

3 讨 论

一般而言,骨科创伤发生后会直接改变静脉结构,破坏静脉瓣,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增加,致使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术后机体活动量减少及下肢肌肉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可以从基础性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方法着手,推进患者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发生,可以切实降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4]。本文研究组采用系统的预防措施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机制给予系统的预防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效果显著。

本文对32例血栓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法治疗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优于抗凝药物治疗。笔者基于多年经验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后会伴有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基于患者患肢疼痛及肿胀状况定位栓塞部位,进而给予取栓手术治疗或导管内溶栓治疗,可以提升并发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海松,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2,23(16):240-241.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9

深静脉血栓是指机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了异常的凝结,其多发生于下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以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一旦发生血栓脱落会,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会出现Homans征,当落入其他脏器时会造成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加上肢体的制动,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加[1]。本文探讨了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手术类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分别为(43.5±9.5)岁、(64.8±9.5)min、(44.8±10.7)岁、(65.9±10.2)min,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①根据ACCP指南,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②自愿参加试验。

1.3常规护理 健康教育,讲解骨折手术方法,宣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告知患者戒烟,低脂饮食,术后抬高患肢,定期进行按摩,遵医嘱进行护理。

1.4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

1.4.1手术前护理 ①大部分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高危因素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扭转患者认知错误。护士在于患者的交流中,告知患者术后要尽可能早期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的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等,帮助其形成客观科学的态度;②与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心理交流,利用微信、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知识;③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注意礼貌用语、学会尊重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同时让患者对护士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减少顾虑;④对于气候炎热的夏季,体液丢失过多,会造成血液浓缩,因此护士要告知患者多饮水,避免体内高凝状态。

1.4.2手术中护理 ①手术或创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密切相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避免温度过度,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护士要将毛毯盖于患者身上,避免体内温度丢失,尤其是要保护好下肢,避免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或血小板凝聚;②手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操作中,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1.4.3手术后护理 ①手术结束后,护士确保患者下肢处于舒适的,利于血液回流;②产后2 h后对患者下肢、踝关节、膝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双手挤压腓肠肌,充分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瓣的淤积血流回流心脏;③术后24 h鼓励患者翻身活动,踝关节、双足内收外展运动,趾部的主、被动活动;④饮食指导:有大肠排气后,以高蛋白、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⑤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加快血液回流;⑥术后早期在护士帮助下及时离床活动;⑦手术后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状态,护士要根据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医生共同挑战用药方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⑧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借助血管超声来排除静脉腔有无异常血流信号。

1.5观察指标 对比:①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②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由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健康指导4项组成,共有10各条目,分值为1分、2分、3分,满分30分。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Excel中,经过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以P

2 结果

2.1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

2.2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有:①年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②性别: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液黏度增加;③血型:B型者较高,O型者最低;④季节:夏季天气颜色,血液浓缩明显;⑤手术与创伤;⑥肢体制动;⑦静脉内留置导管;⑧恶性肿瘤;⑨下肢感染及内科疾病等。

骨科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变得松弛,周围静脉扩张,血液流动的速度变缓[2];此外术后为愈合创面的出血,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增加;此外骨科患者在卧床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尿潴留等,而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3]。上述原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还让患者下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早期下床运动,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及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这对预防疾病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4-5]。同样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综合护理可以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惠茹,郭晓英,陈静,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腰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7):34.

[2]张秀梅,侯娜.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12):2648.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影响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关节置换等逐年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为降低死亡率,除围手术期做好相应的治疗外,护理的有效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9月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年龄41~82岁,平均57.94岁;手术时间38~146 min,平均60.6 min;关节置换术32例,脊柱手术21例,创伤骨折23例。观察组76例:年龄40~83岁,平均58.04岁;手术时间36~145 min,平均60.8 min;关节置换术33例,脊柱手术20例,创伤骨折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常规,术中补充血容量、维持好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及时更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家属如何护理宣教有关术后血栓的预防情况等护理。要求患者禁止吸烟,多饮水,饮食尽可能是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压。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观察,及时解决。对患者出现下肢肿胀,肤温异常,浅静脉充盈程度加重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若确认的话则予以绝对卧床休息,抗凝药物对症支持,溶栓等治疗;②早期活动。一般术后开始的是采用被动的功能锻炼,尽可能的锻炼促使红细胞的聚集功能破坏,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活动的一般以被动活动为主,主动活动为次,由于解剖的差异,左侧髋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所以护理中尤其要加强对左侧的被动活动。而活动时嘱下肢抬高6°左右,活动双下肢包括运动膝关节和踝关节,1周后进行主动环转运动。这些活动均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让患者早期下地行走;③下肢穿弹力袜。一般弹力绷带的捆扎范围从足背至大腿根部。这可有效的防止静脉的回流,防止末端腓肠静脉血栓形成;④用抗凝药物。遵医嘱从术后24 h后开始运用低分子肝素40 mg,1次/d皮下注射。连续用1周。虽然这可能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情况;⑤使用足底静脉泵加速血液的循环。

1.3  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护理后从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例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术后发生率,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7%,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下肢肿胀及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总发生率(%)

观察组

76

5

1

7.9

对照组

76

9

5

1

19.7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科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形成下肢血栓,重者导致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容易并发死亡[1]。但是,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目前的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血液回流减慢的综合结果。所以,针对形成的机制予以加强观察,防止出现后难以挽回,穿弹丝袜,降低血流的速度,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早期活动,促进血液的循环等预防性护理,就可大大降低DVT的形成[2]。

    另外,下肢的关节置换手术,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以及长期的卧床休息等均是DVT的高危因素,所以,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总之,本研究认为重视对骨科手术后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术前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术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锻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行走,有效指导患者应对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11

1.1一般资料本科2001年4月~2002年2月下肢骨科手术后99例,男67例,女32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2岁。详见表l。

1.2护理原则方法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保持引流通畅;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

2结果

1例患者术后3d有小腿肿胀、肢体沉重感及紧张感,5例足背屈时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伴活动受限。因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护理体会

DVT的三大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本组20例均属高龄患者,术前多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为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下肢静脉回流减慢,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使下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此外术中长时间的被动、止血带的作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3.1关于术前评估和高危人群宣教工作 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的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有:①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视,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3.2关于术后促进静脉回流和保持引流通畅问题

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在术侧肢体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枕,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并保证每天2次将肢体放平。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胫腓骨骨折术后常放置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积液,引流管于术后24~72h拆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变缓。本组1例术后4小时切口渗血较多,伤口内积血积液,局部皮肤张力增高,经疏通引流,增加换药次数后痊愈。引起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连接引流管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阻塞;引流袋过满导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器漏气失去引流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引流液过少而患者主诉局部胀痛时应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以保证引流效果。延长管长度应适宜并妥善固定,负压引流器应低于伤口40~60cm。

3.4早期积极活动和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DVT。术后定时更换,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护士应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

3.5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

本科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因手术创伤大,且应用抗凝剂,故术后24h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下肢骨科手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分析本组发生的6例,除1例术前有下肢静脉手术史外,其余例均为高龄且伴有糖尿病史。有报道全髋转换术后1周内进行双下肢静脉造影,DVT的发生率为16%,但临床并没有觉察到DVT的发生。这可能是术后病人下肢疼痛、肿胀,掩盖了下肢DVT的症状。如此高的亚临床DVT发生率,告诫我们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篇12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63-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问题,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现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骨科手术后DVT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41例,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39~81岁;其中左下肢24例,右下肢17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16例,股骨颈骨折术14例,胫腓骨骨折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2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合并糖尿病8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脑血栓病史6年以上4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d。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行走不便。

2 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 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经发生DVT侧下肢远端静脉,将40~50万u尿激酶加入100mL 0.9%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7~10 d为1个疗程;将0.4 mL低分子肝素于脐周皮下注射,每12h 1次,连用7~10d,随后口服阿司匹林0.1g,1次/d;将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放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1次/d静滴,连用7~10d。宋宗仁曾应用类似方法治疗骨科DVT有效率为100%[1]。本组患者中我们在抗凝治疗的后3天同时口服华发林2.5mg,规律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数值稳定在2~3,期间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该方法简便易行、痛苦少、安全性高。41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骨科术后DVT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常会造成下肢肿胀不退、色素沉着、皮炎、慢性溃疡、下肢深静脉曲张以及肢体坏死,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2]。

创伤和骨折导致较高的DVT发病率,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伤后的内皮细胞功能与结构变化很有可能增加DVT的发病率,此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其次,创伤与骨折导致肢体水肿,这会压迫或者伤害肢体静脉,产生血管内皮与内膜较大损伤、静脉血液流速降低等现象,最终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次,创伤和骨折通常会引发炎症,这也导致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成为形成血栓的重要诱因;最后,创伤与骨折后,病人通常会伴随着大量的失血,进而降低体内的血容量,应急状态下外周动、静脉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使血小板聚集、附壁[3]。

骨科术后的病人,要时刻警惕肺栓塞的形成,其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周内,且多发生在久卧后开始活动时。其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期在骨科大手术后24h,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进行干预;24h后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骨科手术后并发DVT的预防主要分为基本性预防、机械性预防和化学性预防。基本性预防如: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注意伤口的冲洗和引流等;机械性预防主要包括标准长腿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泵、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化学性预防是预防DVT的有效方法,如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4]。

对于选择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口服10mg,1次/d)预防血栓的疗效显著优于伊诺肝素(皮下注射40mg,1次/d),2种药物的安全性相似。利伐沙班是2008年在加拿大和欧盟获得上市批准的Xa因子抑制剂,其药动学、药效学参数受性别、年龄或体重的影响较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每天固定1次剂量,不需监测特殊血液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服抗凝血药,已完成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骨科术后预防DVT和主要心血管事件效益好,而出血风险小[5]。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并说明其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进行;指导患者进低脂、适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禁止吸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的损伤。DVT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溶栓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静脉血流,还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病程不超过72h者可溶栓治疗,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生成纤维蛋白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主要防止血栓形成;祛聚疗法: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术后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对疑有DVT形成者,禁止热敷、按摩和患肢反复穿刺。

总之,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锻炼,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做一些早期、易行的功能锻炼;术后或术中适当补液,避免脱水增加血液粘稠度。机械性预防治疗过程中,应用循序减压弹力长袜,刺激小腿肌肉加速静脉血液回流方法,可较好效果,有缺血性皮肤坏死的患者禁用[6]。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DVT,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需警惕骨科或长期卧床病人容易发生DVT,对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宋宗仁.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277-1278

[2] 苏伟,李继铭.龙发伤科七味片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07,2(4):233.234

[3] 魏春林,陈玺.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0(30):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