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感悟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3 09:26:44

百家讲坛的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

“鑫昌讲坛”自开讲已来,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品味,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关注。学校教师讲坛怎样才能办出特色?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这是讲坛的生命与精髓所在,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讲坛,顾名思义。讲演讨论的场所。学校教师讲坛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措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它特别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讲坛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我们开展的“鑫昌讲坛”以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是每一个鑫昌人讲演讨论的场所,也是一个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进行学术、专业等方面的交流,可以进行前沿知识、先进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知识贮备,增长见识。老师们在聆听中汲取知识,在聆听中开拓视野。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2

首先,引导学生将讲坛知识与日常所学相结合,对课本进行重新解读。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同学们除对字句的理解外,还可以感受到陶潜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甚至会发现这种“乐天知命”思想的消极一面。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指出:“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于丹接着指出:“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这样来理解课文,显然就深了一层。又如,“以德报怨”这一成语同学们耳熟能详,它讲的是宽恕、包容。但《〈论语〉心得》却说: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呢?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这样理解,就更全面了。

其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思维习惯,提高其认识水平。中学生心目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奸雄,令人唾弃;但易中天先生经过分析却认为,曹操本来是想做英雄的,可惜那样的社会条件却不容许他去做英雄,另外他的奸雄也有可爱的一面。易中天读出了史书背后的东西,其思维的大胆、论证的精密对我们深有启发。都觉得《庄子》深不可测,但于丹讲评时将经典回归现实的思路,会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一种亲和感,让学生思考问题时会有一种“事不同而理同”的顿悟。《红楼梦》“正因写史,转成新鲜”的创作特点,会让同学们误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刘心武先生严肃指出这种想法的错误,但又指出其合理性,它可以让我们借助贾宝玉的故事来探索曹雪芹的经历。这样的见识显然就高了一筹,它显然可以指导我们将此道理运用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上。

第三,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百家讲坛》众流派给我们提供了各式语言范例:易中天的亦庄亦谐,刘心武的亲切朴实,于丹的新鲜明净,马瑞芳的亲和严谨,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诠释着语言的魅力。请看学生作文:“大千世界,如此华丽。生命的多彩,正在于对心灵的乐土的追寻,‘舟摇摇以轻飏’,智者善于把自己心灵的小船摆渡到了生命的彼岸,找到了那片乐土。而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迷失在这一岸,永远失去了对岸的精彩。”点播到位,使得这段文字的语言运用简直可以和于丹乱真。

第四,在古诗词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我们古代所创作的那么多的诗,我们怎么样来鉴赏呢。这个鉴赏,是实事求是的,是谨慎谦虚的“鉴”,而不是狂妄的,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要死在他句下,要活,要体会他所说的是什么,归结一句话,形式上写的像诗的,不一定是诗,会写诗的人不一定是真诗人。 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这是讲诗人的感受能力,感觉敏锐。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圣贤。举一个例子,孔子《论语》里两句最简单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看到水的流动想到了时间的消失,这是诗人的感受。还有一个例子,杜甫有一句话,他说“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诗人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如果诗人不敏感,他能够从一片落花来落笔吗。周汝昌鉴赏唐宋诗词给我们的启发是:现在我们鉴赏古人的诗词,我们一定要活,一定要用脑去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3

1. 从六祖慧能的智慧人生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了解《六祖坛经》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在文本研读中发现智慧;

2. 在探究思考、分析综合中获得启示;

3. 通过拓展延伸扩大视角,对文化经典作更进一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这部佛教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弘扬民族文化。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研读文本,在故事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通过探究思考、分析综合把握故事内涵,感悟故事中包含的哲理。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幻灯1)《西游记》有关孙悟空拜师一段的描写。

(幻灯2)在禅宗里,五祖传法与慧能和它有几分相似:当日,慧能听到众人唱诵神秀的偈子,也作一偈。弘忍看到以后,说写得乱七八糟,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于是慧能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从此他正式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作的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五祖看了以后就传法于慧能?今天,我们就将借助文本来读这个传奇故事,品味智慧人生。

(幻灯3)本课时学习,我们一是要从六祖慧能的智慧人生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二是了解《六祖坛经》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解题

(幻灯4)《六祖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慧能大师言行录,由弟子法海集记。六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称为六祖。

(幻灯5)坛,封土而高之,是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所建立,并且立碑,预言将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武帝时代,智药三藏在此坛边种植菩提树,也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一百七十年之后,慧能大师果然在此坛落发,出家受戒。他的门人弟子重视由此坛开始的纪念性,集祖师一生说法,以坛命名。经,即文字含载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法则,能为九界众生遵循,得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慧能大师语录集命名为《坛经》的由来。

文本节选自《六祖坛经》的“行由品”,有改动。

(三) 文本研读

1. 整体把握

(幻灯6)文本讲述的是慧能求法得道的故事,慧能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一跃而为禅宗六祖,颇具传奇色彩。

(根据文本,我们对故事内容作如下概括:幻灯7)

2. 故事梗概

(1) 南海卖柴悟《金刚》

(2) 黄梅拜祖求作佛

(3) 神秀南廊呈心偈

(4) 慧能作偈呈本心

(5) 五祖深夜传衣法

(6) 历经劫难成宗师

3. 文本探究

慧能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但慧能从一个普通人到禅宗六祖却是有迹可寻的。我们能否找出文本中的相关段落?

(先由学生回答,综合后明确四个部分)

(幻灯8)(1)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以礼拜神)五祖弘忍和尚。见(同“现”)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佛教僧人)俗(佛教称未出家),但(只)持《金刚经》一卷,即(就)得(能够)见性(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慧能闻说,宿业(佛家讲前世的因缘)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幻灯9)简评:“慧能一闻,心明便悟”只此一句,充分说明慧能是有慧根的。与五祖的“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是一致的。此处是先作一铺垫。而“宿业有缘”更说明慧能与佛法在前世便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幻灯10)(2)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特意)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古代中原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又是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亦以泛指南方人),若为(何,怎么)堪(能)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慧能的佛性论观点即佛性无差别,人人皆有之。)

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即旁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幻灯11)简评:五祖为什么让慧能去踏碓?(学生思考分析后回答,教师综合)

“不求余物,惟求作佛”,不是大悟者是无法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一般人,见到佛祖只知求庇护、求福,因为他们生活在有分别、有执著中。(插入对分别、执著的解释)一番对答使五祖初步了解了慧能,但慧能能否继承祖位还需进一步的考察。所以五祖让慧能去踏碓,八个多月不理不睬,并不是看不起他,而是对他寄予无限的希望。

(说明:在慧能成佛的道路上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文本在文字处理上极为简洁。如果不能够理解五祖的用意,下面的内容就无法进行下去。而对这个部分的研读也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方式,教师仅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解释。)

(过渡)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慧能成为六代祖师的可能性。而五祖最终下决心传衣法于慧能是在他看到慧能呈的诗偈以后。

(幻灯12)(3)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完毕),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zhuó,本作“著”,附着。整句即“题着于西间壁上”。)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如果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退)入碓房。

(幻灯13)简评:能否从慧能偈中找出五祖传法于慧能的原因?

慧能偈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这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慧能念完偈依然平静地舂他的米就是开悟的证明。

(说明:慧能作偈,五祖终于决定传法。此处一定要弄清慧能偈的含义,因为偈中包含着大乘佛教的顿悟理念,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恰当地进行随机引导,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偈子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五祖为什么传法于慧能。)

(过渡)慧能得到五祖衣法即为六祖,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行者,又因为不识字,许多人心中不服。所以,慧能还只是名义上的六祖。据此,我们可以说,慧能最终成为六祖并不是靠衣法。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

(幻灯14)(4)能得衣法,三更发去。……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头(衍文)慧能夺法衣。来至半路,尽总却(退)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追逐,从后追及)犯(侵犯)著(zhe,助词,在动词后,表动作状态的延续)。慧能即还衣法,又不肯取,言:“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来。

(幻灯15)简评:“慧能即还衣法”,顿法是以心传心之法,悟心传法,不需信物让人膜拜。故慧能弃衣于地,任惠顺取去。其实,修行求法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脱去虚伪的外衣,让真心与佛同在。如慧能者得真法传顿教即为一代宗师。

(说明:这部分要先作必要的字词解释。然后要搞清楚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故事真正的结局。慧能成为禅宗六祖,衣法凭证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他靠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正是慧能智慧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最具启发意义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点拨到位。)

(四) 人物形象

(幻灯16)慧能身上有太多迥异常人的地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慧能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慧能少时贫苦,偶听《金刚经》心中觉悟,投禅宗五祖门下。他随遇而安,随缘度日,做“踏碓”粗活八个余月就是极好的证明。他心静犹如止水,外界一切纷扰都不能使他受到一点影响。五祖讲《金刚经》更使他大彻大悟,终成一代宗师。

(说明:在研读文本之后形成对慧能的全面认识,是文本延伸的准备。)

(五) 文本延伸

(幻灯17)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疑问:什么是禅?慧能不识字,为什么深奥难懂的禅理却一听即悟?为什么跟随五祖修行多年的神秀在见地上远不如慧能?禅距离我们有多远?……

(幻灯18)禅起源于拈花微笑: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起一朵花看着众弟子沉默不语,弟子们都不懂佛陀的用意面面相觑,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我有一个精妙无比的法门,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没有记载在经典中,不过我刚刚把他传给摩诃迦叶了。”一花一叶道尽禅法不可言喻、以心传心的微妙之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禅是不立文字,禅是言语道断,禅是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禅是我们的本心自性。将禅与生活结合起来,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生活艺术。禅者的生活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禅者对待一切问题都无分别、无执著。所以,禅是智者觉者的生活体现,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慧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慧能八月踏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幻灯19)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从而获得觉悟人生。

(幻灯20)《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讲的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够顿悟成佛。国学大师钱穆博士将它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因为《坛经》中超越传统佛教教义而具有革命性的学说,促成了禅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发展,乃至成为今日安定社会人心的重要法门。因此,《坛经》的高度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禅从历史走来,走入我们的生活。(幻灯21)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一个命题:人类生命的核心或者说生命的支点在哪里?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最高智慧,它让生命在清澈的智慧中纯净下来,让人类在永恒中找到精神的家园。综观禅宗,它所表述的生命核心是心性,人的生存理念、意义和价值是以心性为本源构造和理解出来的;没有心性,人对生命结构的理解将是混乱、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如何安身立命,这些问题始终贯穿在禅的自觉、觉他的智慧中。

(幻灯22)所以禅法不是宗教,而是一门教导我们从静虑当中去认识生命本质的艺术;自古以来,它虽然依附在佛教的外衣底下,实际上它的生命力却深耕密植,普遍地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它活泼没有拘束的精神也深刻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幻灯23)禅有无限的意义,禅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我们调和了心物,拓宽了心境,升华了精神,培养了人格。一切不悦都会烟消云散。因此,禅是绽放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枝美丽的花。

(说明:延伸是非常必要的,文本的研读只能帮助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如果仅仅是读懂一个故事,知道一个历史人物,这样的学习意义不大,仍然局限在读本中,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他们走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必须了解这部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它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原因所在,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个部分由教师主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激起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兴趣。)

(六) 布置作业

(幻灯24)向大家推荐两本有关禅学的书阅读,进一步了解有关禅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将它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附推荐书目:

(1) 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方立天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说明:书海茫茫,选择也是一件难事。推荐书目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少走弯路。)

(七) 结语

最后,我以这样的几句话和大家共勉:简单是快乐,放弃是拥有,而平淡才是真正的幸福。

(说明:简单的几句话是禅的现实演绎,也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氛围,令人长久回味。)

[教后记]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4

一夜蹿红让经典走出象牙塔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3天后的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于丹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以其对孔子《论语》的精彩解读广受好评,而且其讲座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在网上被无数人传看。

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主任,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以传媒前沿的著名学者、各大电视台“传媒军师”的身份。凭她的“专家”身份,在众多节目中与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吕新雨教授等一批男性电视研究者开阖纵论。而在《百家讲坛》中,一身素雅职业套装的于丹更像是一位企业高管。这种扮相在“老头扎堆”的《百家讲坛》中格外显眼,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

于丹也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于是让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还是很忐忑,就想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国庆7天长假,《百家讲坛》只要求我讲7天。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观众最需要的,撷取我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最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从7个方面来讲。”

于丹坦言:“讲述自己的心得,里面串进去很多故事。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我想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一位《百家讲坛》的热心观众说,听了于丹的讲解,大家都想买一本《论语》在家里珍藏,想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典籍的强大魅力。

低调的“学术超女”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2500年前,千古孔子不知是受了什么老鼻子气,恨恨地发出这样的喟叹;2500年后,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手拈话筒微笑:他呀,其实说的是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读中,把“小人”理解成“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所以把女人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又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但我不否认其他解释的存在。

于丹,不但不计“孔子蔑视妇女”的前嫌,还继续寻找着孔子言论的闪光点,言称要用《论语》给人的心灵以阳光。在她心目中,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对于网络上的追捧,于丹自己比较低调,她表示,自己谈《论语》只是些个人心得,并一再谦虚地说,以她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是万万没有资格的,“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心灵的鸡汤”让大家同享《论语》感悟

于丹以女性的角度诠释《论语》心得,这在《百家讲坛》还不多见。随后,中华书局将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的《论语》心得讲稿结集成书。

言及学术的大众化,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学,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用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是直指人心的。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于丹携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下午1点多一直到晚上10半,创中国作者日签售新纪录。当天,拥挤的人群令人震惊。长长的队伍已经将图书大厦绕了一圈。现场一位不知情的路人被这场面震惊了,忙着给朋友打电话:“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在等待签售队伍的前列有位60岁左右的女士,她中午之前就已在此等候,一共买了8本书,其中有4本是送给亲戚朋友的。

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一同分享阅读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个潮流。

“玩委会主任”从小通读《论语》

一位老师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很多人都爬到了大树上。景区管理人员责问:怎么玩得这么疯?你们老师跑哪里去了?老师很尴尬,她也在树杈上。

她就是于丹。于丹特能玩,她上大学的时候玩出了名,被封了个“玩委会主任”的头衔。

其实,小时候的于丹不爱说话,是个很孤独的孩子,她从那时候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

生于书香之家的于丹,小时候除了练字就是背诗。从4岁开始,她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论语》,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了我读过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读懂了。”于丹大学时修的是中文专业,硕士阶段学的是先秦文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我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铭心刻骨。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在学校,她除了讲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同时还给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告诉笔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稿费不超过1000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得多”。学生说:“于老师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5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信访局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把学习党史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推动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增强思想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只有思想上贴近群众、要求进步才能真正做好信访工作。武进区信访局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信访干部培训全过程,依托“主题党日”,开展集中学习和支部书记讲党课,让同志们回顾历史、坚定信念,学习党之精神,拥护党、团结党,更好地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扛起政治责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带领党员干部走进沙家浜,感受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强化信访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的思想信念。

二是拓展教育形式,强化履职能力。党史学习教育中,区信访局成立局机关信访大讲坛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信访业务大讲坛”活动,全局党员干部定期开展初信初访办理、信访积案化解、依法治访等专题课程讲授,努力做到精选精讲,以专业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打造信访业务大讲坛品牌,推动信访干部加强政策解读、业务钻研、经验总结。讲课结束后,其他党员同志讲好学习收获、认识感悟,交流工作短板,抓好问题反思和改进,实现讲课人和听课人的同步提升。

三是深化学习成果,为民排忧解困。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把学习党史与学习信访工作史相结合,学习掌握信访工作历史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完善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化解信访矛盾、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落脚点,定期召开区、镇信访联席会议,深入推动“人民满意窗口”建设、重复信访治理等信访重点工作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席,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6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娱乐性。追求感官上的娱乐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宗旨。更有甚者说娱乐可能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事业”。人们希望从大众文化的得到的是放松是快乐。美国的休闲学研究者杰弗瑞?戈比曾说:“休闲时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正是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的现状,给人一种相对自由轻松的状态。

而《百家讲坛》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寓于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之中。在讲解内容不脱离史实不违背原著原意的大前提下,嘉宾在讲解的时候用一种相对娱乐的方式来阐释中华典籍,这是考虑到观众文化层次、理解能力参差以及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等的因素。但是,《 百家讲坛》与一般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是他不是单单只是娱乐大众,他只是希望借用娱乐的形式来向观众讲述我国的历史文化,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实一些文化底蕴。其节目内容中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如果仅仅是按照像老师上课那样乏味的形式向观众灌输知识的话,节目必然不可能有好的收视大众必然是不会买帐。也正因为如此,《百家讲坛》不得不形式多样,让科教片也可以很有看头;不得不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拉近观众与节目中讲述的精英文化的距离。

更具体来讲,比如在《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中,节目中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论语》中所讲述的事例、道理。于丹用口语化的语言为观众讲述她的论语心得,其中还有她结合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以及她的生活感悟,有理有据也有体验。个人感觉《百家讲坛》中还有一点做得让观众感觉比较舒服的是旁白的讲述,背景音乐的选择。这些细节部分的到位使得节目的整体风格更加的平易近人,不像传统的科教片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正是其大众娱乐性的体现。事实上《百家讲坛》的娱乐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看嘉宾的讲述方式,讲坛中几位中将娱乐做的比较好的如易中天、于丹等。

网上有一些说法是说《百家讲坛》是用娱乐的方式亵渎历史愚弄观众,个人觉得这中说法着实是有些过分了。《百家讲坛》只是与时俱进地用一种更让大家接受的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而且大体上也并没有哪里太出格到扣愚弄大众这样的帽子在他们头上,又没有麻辣评委也没有找托儿。退一万步讲,现在原本就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如果央视策划一个严谨至死的科教类节目,刻板严肃一丝不苟,那收视率可想而知。《百家讲坛》用很恰当很适度的娱乐为国人提供了一档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

在《百家讲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节目所请到这些学者也一炮而红。于是请他们去做讲座的人多了,写作出书也来了,节目中的插播的广告也带来了巨额的收益。这就体现了大众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商业性。

商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在现今文化日趋产业化的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提到过“文化工业”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文化工业就是处心积虑用文化来赚取大众的钱。一旦大众文化具备了文化工业的特征,那么大众文化业就成了大众文化商品,有了商品属性。

不可否认的是《百家讲坛》将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商品化了 。但这原本就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且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经济利益向来是绝大多数人做事情时考量标准中极重要的一块。《百家讲坛》只是用了宣扬传统文化这样的方式,但是事实上它也确实是在传统文化的普及宣扬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说《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东西带给观众以及讲述者自己的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现实是残酷的,所以赚钱这一点必须的,其实只要找到平衡,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7

一、巧用俗语,趣说历史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同样的历史内容,为什么百家讲坛就能讲得很精彩,而我们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百家讲坛教师的语言有魅力。在讲武则天的时候,易中天说:“有王皇后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很快都如愿以偿。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这句套用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产生了奇妙的搞笑效果。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假如我们的教学语言能时常幽上一默,给孩子们一些“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身临其境,活说历史

历史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灌输。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纪连海、易中天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运用“移时”手法,让时空转换,让岁月倒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三、用心用情,演说历史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饱含深情的。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师的语言传递的应该是真挚的感情。如果是虚情、浮情,那就是苍白无力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是语调高亢的,感情显露的;也可以是语调舒缓的,感情含而不露。为什么纪连海的历史课那么受欢迎?首先就在于他是用心、用情在讲述历史。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泪落,情难自己。如他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其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爱之深,情则切。纪连海之所以能用情讲历史,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自己的想法都渗透在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当中。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褒贬扬抑要态度鲜明、有形有色。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要有自豪之情……

四、特立独到,悟说历史

富于启发性的语言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难免华而不实,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五、达意顿挫,简约说史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50-0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文化语文”为原动力,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对话交流课堂和感悟体验课堂,并增设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提高文化创意水平。

一、文化语文的内涵

语文“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诠释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因此,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交流、体验和分享教材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唤醒和培育学生高尚的价值感。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应将文化自觉与自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教材和课堂,通过体验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建构特色课堂,丰富文化意蕴,品味文化创意的特性

(一)建构阅读经典课堂,突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精选传统经典作品,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边分析边引领学生挖掘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底,成为他们文化创意思维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建构多媒体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内涵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学主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唐之韵》,将唐诗的经典作品以经典的方式诠释,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容量。阅读古典四大名著时,教师播放《百家讲坛》,让学生在评析经典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建构对话交流课堂,增强文化创意的情感性

文化语文是一种与不同文化对话交流的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它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和谐沟通并相互融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一个语言环境中都敞开心扉,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交换思想,沟通情感,扩展视野,升华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置一系列的话题,通过这种情感交流与写作,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性思维。

(四)建构感悟体验课堂,感受文化创意的现代性

文化语文为满足学生敏锐的文化需要,必须及时吸取现代文化的精华,迅速反映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如将《文化正午》《第十放映室》《百家讲坛》《记忆·百花》《文明之旅》《人物》《流金岁月》等电视栏目引入文化语文课堂。在《记忆·百花》中展现建国以来的影片,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创意过程、创意思想及手法。

(三)体会多元文化,感受文化创意的世界性

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演变,在文化语文教学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对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各具特色的西方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才是科学的文化态度,这才是文化创意的基础。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教师播放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突出同一时期东西方在文化创意上的不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为学生指出其文化创意的独特性。

三、增设选修课程,融贯艺术审美,彰显文化创意的艺术性

增设影视、戏剧、民间文化等选修课程或讲座,通过阅读名著及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和鉴赏名著及其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如将《红高粱》的小说描述和电影创作进行对比,突出张艺谋大胆采用色彩的创意;比较舞台创新版的《牡丹亭》和《桃花扇》,让学生充分领悟现代艺术的综合美,以及创意所带来的画面美。教师在选修课上要积极营造充满美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既要以心灵打动心灵,以热情带动热情,以善良唤醒善良,又要处处洋溢文化艺术气息。巧妙设计选修课,既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吸收外国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创意的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2]苏彤.创意中国[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3]董渊.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8(18):64-6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A Tong

(Liaoyuan Branch Campu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oyuan Jilin 1362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use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to mak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modern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by dialogues and exchanges. Besid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reative thinking.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9

谁能想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居然是广东省军区政委蔡多文将军。如今,当读完了他的新著《讲坛随笔》,我相信作者的实力,更相信读者的选择是有眼力的。

《讲坛随笔》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蔡多文的谈吐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因为他是形象生动的,是妙趣横生的,是充满智慧的,是真知灼见的。同时,他的笔下也是信念坚定的,是理想远大的,是思想深刻的,是坚持原则的。

比如,《讲坛随笔》在《学习 修炼 成才》一文中,有一段的题目是《不要看扁了猪八戒》。要把猪八戒和人才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会不认可。但作者认为,观音菩萨愣是选中猪八戒担任西天取经的要员,这里涉及到人才标准问题。猪八戒有两个最大特点,一个是做精英不干的事情,经常自告奋勇干一些粗活、累活、脏活;第二个是善于公关,有亲和力,使原本枯燥危险的取经生活充满了乐趣。他胸怀也算宽大,虽然总跟孙悟空争来吵去,但关键时刻,兄弟情谊总是压倒一切。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只要是对社会能做出贡献、能干成事、能为人民谋利益的,他就称得上功臣,不愧为人才。

这样的分析是独具慧眼的,是领导人尤其需要具备的宽广胸怀。据悉,蔡多文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的实力派作家。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将军,他开过荒、种过地、养过猪、种过菜、打过仗、驻过港,先后在基层部队、机关院校、驻港部队和省军区担任领导职务。于深刻的人生体验之余,他拿起了创作的笔椽,在军事文学领域里笔耕不辍,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就。可以说,见识是由经历和感悟决定的,而作者本身的成长经历也给人诸多启示。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0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诸仙”就是“同学们”),开讲大道(注意,这就是上课了)。……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小动作”真多,后来竟然有了“大动作”)。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这个回答妙不可言)。望师父恕罪!”

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遇见过。遇到情况,一般叫起来,不外乎两种结果。一种,一言不发;另一种,开口致歉。如孙悟空这般回答的确实少而又少。一般人是用“笔”来听讲的,主要是将老师的结论记下来写到本上;孙悟空是用“脑”、用“心”来听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这些话吴承恩写得实在是好!他不但是个大作家,甚至还是一位“教育家”。悟空确实是优秀的学生,他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同学。从他的状态上,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悟空所在班级的其他同学的“听课状态”,他们一定是“老老实实”的。如果大家都像他那般“作此踊跃之状”,祖师就不会单单责问他。“老老实实”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听课状态”。持有这种状态,它说明你对知识,对本领,对进取,对老师讲课所涉及的内容缺乏内心深处百般的渴求与无尽的向往;它说明你对所学的内容,知道也罢不知道也罢;它说明你在听老师讲解时只是把它当作了一门“知识”,而还没有将其深入内心,与自己的情感、血液交织在一处,化为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丰沛感悟。“老老实实”,说明你人虽在课堂,而生命却缺席了。“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是一条将你带成“平庸之辈”的宽广坦途;“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会让你几年下来依旧如此,“改变”甚微;“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会让你养成一种对什么都没有十足的兴趣,都无所谓的生命状态,而这种没有生命激情的状态又必然会将你导入到庸庸碌碌的命运轨道上去。激情,对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你能激起多大的生命激情,你就能够走多远的路,你便能成就多大的功业。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所以虽常伴祖师,终无所成;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故而祖师并未将自己盖世绝艺“筋斗云”与“七十二般变化”传授给他们;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故而漫漫的充满奇险的取经路上不曾有他们的身影……在成长的道路上,仅仅有好老师还不够,我们的“内在”也需要在呀!

作为一位教师,我甚至觉得,从“听课”的那一刻起,悟空与他的同学们便注定会成为两类人。“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这是何等高贵的“听课状态”。祖师语言的水流,破开时空,在众生团坐的教室中流淌,道道水波沁入泻入奔入悟空的脏腑;悟空的脏腑顿时变成了美丽的湖,湖水冲涤而出,再达四肢百骸……祖师的语言流欣然填满了悟空每一处凹陷的生命渴求,沛然滋灌了悟空每一处在前一时刻尚还龟裂的思维焦灼……祖师飞花碎玉的语言在悟空体间、脑内欢畅无阻地流淌着,有时它们潺成秀丽的道道大河,有时它们跌落成险绝的万丈飞瀑。祖师的语言构成的千般奇观,百般景致,让悟空目不暇给,流连忘返,沉浸其间。祖师的水流终于汇聚撞击出悟空生命的喜悦,这喜悦从悟空的心底腾跃而出。悟空抓挠舞蹈,用耳用腮,用眉用眼,用手用足,终至“喜不自胜”,“作此踊跃之状”;这等生命的大喜悦实在太盛大了,悟空的心头已经装不下,跳荡的喜悦排闼而出,肢体与心一同欢畅着。

在四中的讲坛上,我欣赏过孙悟空式的优秀学生。在高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一次讲课我说道:当年徐志摩走进剑桥大学书架叠叠、储有万卷书海的图书馆的时候曾说,我就像一条小鱼游进了大海。大家现在看穿高考现代文阅读1500字,将来还会像那些大学者那样贯通古今中外,读懂世界上最美的思想与最卓越的见识。古往今来的这些伟大学者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学力”这个词;他们确实是学力深湛;他们确实是大师,因为他们胸藏万卷,横亘古今。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许多学生的眼睛晶晶亮起。这晶晶亮起的眼睛,确实让我感怀不已,这些眼睛里亮起的是人类高贵的精神之光。在学生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1

鲍鹏山,1963年3月1日出生,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论语新读》《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等十余部著作。曾在《百家讲坛》开讲《新说水浒》系列、《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鲍鹏山的语言既幽默风趣,犀利辛辣,又不乏细腻温情,极具亲和力。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很有见地。2011年10月29日,鲍鹏山出席了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城市创意论坛。在谈到“文化和创意的关系”时,鲍鹏山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所有创造和创意都来自文化。“文化能给人四种基本素质,就是信、观、群、愿。什么意思呢?文化让一个人有情怀、有理想、有判断力,让人有担当,并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鲍鹏山说,如果你想成为创造者,就一定要尊重文化。

深度评论

文化如花,但文化又不同于花。因为,花即便凋落了,成了残花,依然是美丽的,被狂风撕碎的花瓣随风飞舞,凄美、忧伤。此外,花落了,还可以再开。但是,那些承载着千古华夏文明的文化,一旦被消解,结局就不会让人乐观了。如今,文化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对象。不信,看看现在书店里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书吧!《西游记》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花瓣凋零,一地落英,触目惊心!

多维解读

尊重文化。文化让一个人有情怀、有理想、有判断力、有担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见证,只有尊重文化,一个民族才会进步,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四光说:“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钱文忠::

对财富不能简单化

钱文忠,1966年6月6日出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曾在《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对于“财富观”,钱文忠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开始反思和修整对财富的概念,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把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紧缩和简单化,这30年里,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财富等同于金钱,或者说财富等同于物质。但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财富如此简单化过。”钱文忠认为,财富起码该包括精神的满足、信仰的拥有,还应该包括人生的辉煌、身体的健康等。他认为,安全感、有自由,按照人类的经验不应该缺乏幸福感。但是,在拥有飞速增长的物质财富、日益稳定的国家安全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越来越少地感受到从内心深处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欢笑,我们发现我们不幸福。

深度评论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财产视作财富。殊不知,这些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物质财富。财富还有一种形式――精神财富。百无聊赖、精神空虚的有钱人,不能算是拥有了真正的财富;精神充实、只会清谈的人,也不能说是拥有了财富,只有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完美统一才算拥有了真正的财富。

多维解读

财富。“财富”的内涵是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

信仰。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没有了信仰,再多的财富也都失去了意义。乔布斯不就说过“成为坟墓中最有钱的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吗?

幸福。幸福不能和金钱画上等号。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往往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幸福不仅仅在于享受,更在于劳动和创造。

易中天:

学问事小,人品事大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08年,素有 “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发起“登坛品酒”等活动,向一批文化名人和学者下了“挑战书”,其中包括于丹、王立群、孔庆东、刘心武、纪连海、易中天等。结果,火眼金睛的编辑和读者们发现,即便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也免不了要犯错,有些错得还颇为离谱,例如把“歃(音煞)血为盟”念成了“插血为盟”;将“虚与委蛇(音移)”念成了“虚与委舌”;连古代书籍中使用的“牙签”(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也被解释成了“剔牙的牙签”……作为备受关注的“咬嚼对象”之一,《百家讲坛》知名“坛主”易中天应邀为《咬文嚼字》2008年度合订本作序。他戏称作序之举,类似“落马贪官做反腐报告,有点‘反面教员’的意思”。自呼“活该”的易中天表示,自己当下只能做三件事:认账、道歉、致谢,并称“学问事小,人品事大”。

深度评论

易中天先生作为一个“大腕”,在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时既无失态,又没生气,还欣然为合订本作序,这充分体现易中天先生的度量与人品。

多维解读

度量。度量是一种高尚境界,不计较眼前得失和个人荣辱,志存高远。度量是一种生存哲学,学会宽容别人,才懂得宽容自己。度量升华人格,提升价值,唤起良知。世上多几分度量,社会就多几分祥和,少几分争斗。

人品。“学问事小,人品事大”,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凸显了易中天先生在做学问及做人方面的谦逊严谨的态度。

权威。我们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做任何事时,都要有自己的见地。

于丹:

用古人的智慧

享受人生

于丹,1965 年6月28日出生,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

于丹以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生命感悟激活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她说:“我们站在今天要做的事情,把那些能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思想拉近千古隧道,而不是回到古典去全盘接收,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精力,甚至可以说没有那个必要。什么是今天的文化?我想它是把孔子有用的30%,庄子有用的20%,西方哲学有用的30%,可能诗歌、艺术里面也是20%-30%,所有的东西融会贯通,让自己的生命像一个烧杯一样,所有的文化基因投入进来成为一个化学反应堆,这样的话,融合的是一种现代文化生态,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那就是一种多元组合。”

深度评论

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于丹的古典今读,使国人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完成了众多国学家的一个心愿,让经典走近时代,贴近人心,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启发民智的作用。于丹帮助大众懂得了感悟生命,感悟人生,聆听她的讲解,你会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地去接受一切。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61-02

[作者简介]张敬芬(1964―),女,江西九江人,专科,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新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既然数学是一门如此重要的学科,那么,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共同探讨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活教材,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中间连续有几个零)“9007-274”时,笔者以生活中的“借债”为例,进行形象化的讲解。

师:被减数个位上有7个,拿走4个,还剩几个?

生:3个。

师:被减数十位是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这里拿走7个,拿得到吗?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先到百位上借1,1个百等于10个十,所以借1个百可以当10个十,拿走7个十还剩3个十。

师:被减数百位上一个物体也没有,还帮十位上借了一个百,也就是欠了一个债,在这里要拿走2个百,能拿到吗?

生:不能。

师:看谁能想出办法?

生:还得向千位借,1个千等于10个百,所以借1个千可以当10个百。

师趁机问:用10个百减去2个百吗?

生齐声回答:先必须还掉一个债,还掉一个百还剩9个百,9个百拿走2个百还剩7个百。

师:9个千借走1个千还剩几个千?

生:8个千。所以9007-274=8733。

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学生在计算这种类型的计算题时,准确率达到100%,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二、不失时机,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十遍也不如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更深刻。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多么重要。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动手实践,这样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

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在学习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新大楼门前的几个花坛和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一样的。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挑战:“你们有没有信心到实地去算一算花坛的面积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个个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劲,跃跃欲试。随后,笔者带着卷尺,学生们拿着本子和笔排好队来到花坛旁。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知道当时砌这个花坛时,只砌了3面墙,有一面墙是利用大楼的墙壁。

师:利用大楼的墙壁有什么好处?

生2:可以节省材料和空间。

生3:我还知道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个梯形。

生4:如果要算围墙的总长,只要把3面墙的长度合起来就可以得出。

师:如果老师把预先量好的3面墙的总长和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告诉你们(一一说出),你们能算出花坛的面积吗?

生齐声:能,只要用3面墙总长减去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就是上底和下底的总长。要算出这个花坛的面积,只要用花坛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再除以2即可得出。

为了让学生形成表象,亲身感受数据的真实性,笔者请3位代表(2人测量,1人记录)亲自测量。他们量出花坛的上底是3.85米,下底是4.18米,高是8.4米,然后把测量结果向大家公布。同学们开始计算起来,很快得出结果“33.726平方米”,个个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那股高兴劲在课堂上是很难见到的。有些同学还在窃窃私语:“我要把学校花坛的面积有多大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学生们此时都觉得自己长本领了,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可见,学生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都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各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每当推出一种图形的面积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都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体会到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了他们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