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学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4 09:33:38

国防经济学专业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1

预防专业本身的发展演变是在经典的四大卫生基础上进行的特色发展,这是预防专业发展到今天21世纪的必要性。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而特色教育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预防疾病的内容更加广泛,这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营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人类的健康长寿及疾病的发生和康复息息相关。但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人群中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同时存在[1]。目前,人类疾病的致病原因近70%是来自食物、膳食等环境因素,因此,食物、膳食对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癌症等有着决定性意义。国务院高度重视公众营养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改善公众营养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在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管理条例》中规定,对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求配备专业营养师[2]。在高等医药院校应设置医学营养或食品营养专业,强调了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公共营养师也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的新职业,营养与保健知识在未来预防疾病领域中的需求会不断增高,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营养与保健方向的培养体系,进行特色预防专业建设十分必要。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设置预防专业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广东药学院作为广东省最早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高等医药大学,自1978年一直招收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广东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以来预防专业按照国家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预防专业人才,其中1990至1995年培养了第一批营养方向的毕业生,1995年因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后停止招生,因此在原有师资基础上设置营养与保健方向是完全可行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的设置,使预防专业学生在掌握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后期的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的学习,可以系统学习有关营养和保健的知识,对即将踏入社会的预防专业学生在就业的竞争力和扩大就业领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在后期分流中设置营养与保健特色方向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及预防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相对接,培养地方特色预防医学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调整思路,进行改革,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3]。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也是地方高校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4]。因此,结合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在地方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是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5]。我校作为省属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即为地方服务是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发展,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疾病防控培养应用性强的高级卫生人才,不仅是高等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珠江三角洲地区稳定且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下,培养地方特色预防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样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及专业特色。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营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营养与保健的专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广东省一直以来仅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开设有预防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6]。目前对于疾病预防的有效方式是采取合理的营养膳食模式,针对健康人群起到预防作用。地方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只有顺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使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真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使高校人才培养真正做到跟上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并在为服务社会中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3面向珠三角地区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2

劳动力资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战时经济发展和军队扩充的基础。战争中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就不能维持战时国防工业生产,民用生产和兵员补充,也就不可能维持战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基数很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见表2),从以往历年我国人口总量及总人力资本增长(见表1)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也是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可以预计,2020年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将提供很强的支持能力。

二、2020年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的支持能力

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家为主要投资主体的军校培养的或主要通过在“干中学”积累起来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另一类是在进入国防科技系统前已拥有了较多知识和技能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目前,我国的国防费与许多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人均军费上还是在占GDP的比例上均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国力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国防费,因此,在战争爆发或平时紧急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现有军队系统的国防科技人员,而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毕业生或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军队建设对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的需求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程度

当一个国家即将或者正在进行战争时,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增大。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周边环境稳定,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会减少。

2.国家军事战略

如果某国奉行军事霸权主义,在国际社会上处处树敌,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就可能需要大量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相反,如果某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仅为了维护领土和民族尊严进行有限的国防科技活动,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相对较小。

3.国家经济实力

国防科技活动耗资巨大,需要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可以增加国防科研投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随之增大。

4.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对国防科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的说,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越高,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越少。因为国防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很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如果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较高,就可以把部分国防科技任务交给地方单位完成,减少国防科技人员的编制。

在以上几个因素中,虽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军事上不称霸,但由于未来我国仍面临复杂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也没有最后完成,还要为打赢敌人可能强加给我们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而努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国防科技人员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这不仅要求我们发展整体教育水平,而且需要加强某些军队建设急需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此,我国教育部全军院校制定计划,规划了我国教育事业在2020年以前的发展蓝图(见表3):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

一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科技人力资本大国。据初步统计,在1994年,我国每千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15岁以上劳动人口(15岁―64岁)的5.2%,而1995―1997年,这一比例美国是46.5%,加拿大是46.9%。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二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仍有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发展仍相对较落后,越是在高素质人才资源层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大。

三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类专业人员短缺;人才队伍产、学、研的脱节严重。我国企业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50%,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德国是35人、加拿大和英国是25人;人才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仅占总数的5.7%,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5%。

 四是近年来军队吸引地方科技人才偏少。近年来,部队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干部显著增加,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技干部有不少是博士或硕士,知识化层次发生了飞跃。全军现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干部11.3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万多名。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军营以下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比1978年提高46.3%,其中营连主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8%以上。但喜中也有忧:近年来,军队单位留住了大量部队培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而接收的地方名牌大学一流毕业生还很少,尤其是从地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屈指可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基本上是从军队向地方的 “单向流动”,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但是,我军有经过“两弹一星”等重大军事项目的国防科技积累,有着全民爱军支前的光荣传统,随着现行兵役制度的改革,如2008年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中以上文化青年入伍,2009年国家出台八方面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等,而且随着军队待遇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部队院校教育培养能力的不断加强,全军国防科技队伍规模将迅速扩大。全军专业技术干部从1978年的几万人,发展到目前约占全军干部总人数的一半。学历层次显著提高: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由过去的不足10%上升到60%多;学科带头人中,中青年占了70%;24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博士后近300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

综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我国对2020年前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可得出如下结论:202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以上分析表明:到2020年前,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大学, 2002.

[2]陈代兴.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海潮出版社,2006.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25-01

一、计划经济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的路程。而由于体制、机制的变革,给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而在这种机制赖以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消防法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诸多断层、漏洞、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甚至不适用的现象,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给消防工作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一)市场经济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的消防工作,应在全社会建立一种“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微观管理、全民积极参与、消防部门依法监督”的全民消防新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处理和解决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为本行政区消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政府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消防安全工作负总责,其他领导要对其分管的行业(系统)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在转换行业管理职能过程中建立健全并切实履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能。企业单位在转换经营机制享有高度自,建立并实行“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工作机制。

新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特点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全体公民都必须独立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同时,消防监督部门必须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责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以及法人、自然人、消防监督部门等的行为都必须对法律负责,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二)政府应强化宏观消防安全管理职能

政府要把消防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保证二者同步进行、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消防事业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进而实现社会消防保障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社会消防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要重视各类开发区、新区等城市扩建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及灭火救援能力与整体建设的相匹配,完善城市消防安全功能,确保扩建市区在消安全问题上不欠新账。同时,要积极改善老城区的防安全条件,切实提高整个城市抗御火灾能力。

(三)企业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企业要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界定并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和行政领导在消防安全管理上的权利和责任,促其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行使消防安全管理的权利,并对其经营的国有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资产及全体职工人身安全实施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独立地承担法律和行政规章所赋予的责任。

企业应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联动进行,把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经营活动等各个过程的环节中。

企业应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其防火灭火手段和消防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企业的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应将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员工等履行消防安全责任的好坏与工资、奖金挂钩。对违反消防安全制度、造成火灾事故的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者,不仅要扣发奖金,工资也不能全额,把消防工作摆到同完成生产任务、保证产品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消防监督部门必须严格执法

消防监督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必须努力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刻苦钻研消防业务,熟练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三、完善我国社会消防工作新机制

(一)建立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自主申报制度

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由其单位自己负责。为此,社会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对火灾隐患自查自改工作力度,对无法及时消除的重大火灾隐患,建立及时向消防监督部门申报制度。消防监督部门对申报的火灾隐患进行认真复查,并组织各相关方面的专家,研究制定既能确保消防安全,又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的可行措施,再由其单位组织落实,消防监督部门依法实施必要的监督。

(二)健全并完善社会单位消防设施定期检测制度

要加大力度培育消防设施检测、维修的中介机构,依法赋予其社会单位各类消防设施检测、维修任务,并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社会单位消防设施定期进行全面技术检测制度,检测单位应及时将检测结果汇总成检测情况报告,检测报告应科学、公正,检测单位应对检测报告责任。消防监督部门根据检测发现的隐患和问题,依法督促社会单位对隐患和问题进行整改。

(三)建立辖区多学科的专门人才资源库,研究现实工作中的消防安全新问题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4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则是提升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则是快速提升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阵地。于是,与高校合作办学成为了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而校市合作办学后,如何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自2012年建校区以来,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9首批新生1790人入住该校区,目前在校人数3300余人。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在短短的数年中取得不菲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秉承了一贯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但是校市合作模式下的机制瓶颈给学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院的长远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现实矛盾:

(一)人才需要和标准不断提高与学院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种高技能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课题设置、师资配备和实习实训等方面还跟不上岗位技能要求,滞后于人才需求的更新与发展。受学制、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学生在校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即使在校时所学技能均为前沿技能,但由于知识技能的高速更新,毕业时该技能或可能在实际工作岗位处于淘汰境地,或明显滞后实际工作要求。

(二)岗位设备日益更新与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设备更新步伐也不断加快,企业设备如果不及时更新,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更新设备已不可阻挡,而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实训场地不足,设备设施相对落后,学生得不到仿真的实训,毕业后就业难以立即适应,技能的落后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就业。

(三)办学规模拓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自建校区以来,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招生规模、基础设施、专业设置、科研力量等均得以迅速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拓展专业发展迅速。为适应办学规模的拓展,学校通过引进、自培、外聘等一系列途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的质和量都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校区教学环境不足,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引进和外聘的教师(尤其是优质专业课程的学科带头人)不愿意长期留在防城港学院工作,想方设法调离岗位或自谋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配备和教师队伍的培养,致使师资队伍滞后专业课程调整与设计,制约了学院进一步发展。

(四)生源素质特点与教学目标和要求存在差距之间的矛盾

根据有关生源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防城港校区所招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学生进校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然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则不断提升和强化,教学目标河要求设计逐步抬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明显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生源素质和特点,造成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教育效果明显偏低。

二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与思路

按照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防城港市区位优势,对照防城港市资源布局和政策框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着力点,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依托,以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品牌吸引力,成为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知名高职院校。

(一)立足北部湾区情,以特色职教谋发展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地处北部湾经济圈中的防城港市,从版图上观之,防城港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防城港市属于沿海沿边城市,陆路边境线23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584公里。防城港据此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被誉为链接东盟国际通道的桥头堡、西南出海的主门户。北部湾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防城港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顺应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和现代服务业、信息化产业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必须呼应防城港市区位优势的要求,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紧培养适合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信息技术、物流管理、财务传媒等行业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以特色专业为突破口,以技能训练职教为着力点,以培养强基础、宽口径、高技能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谋生存谋发展,坚持走以职业教育为龙头的多元发展之路,顺应并满足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契合生源特点,强化教育实效

纵观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几届的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和教师意见反馈,基本得出一致结论: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的学生存在着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的问题,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和行为规范性距离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其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都存在着问题。据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应尊重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特点,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逐步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多组织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多进行实训教学和岗位实习,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手段日益渗透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当前,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辅助,如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实训场景模拟、信息及时有效的等,都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当前,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信息化设备陈旧,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因此学院必须尽快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研究制定适合防城港校区的教学信息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硬件短板,加快推进防城港校区教学信息港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信息化校园。

(四)迎合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任何高职院校忽视人才需求而盲目教学,都最终会举步维艰。北部湾国家经济圈发展建设规划后,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抬升,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更为清晰,经济格局和区域地位更为凸显,人才需求信号释放更为明显。学院应认真研读规划纲要,厘清资源和产业布局,瞄准人才需求信号,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追踪人力资源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和学校共赢发展。

三创新教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校市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要认真比较几个校区之间的关系与优劣,科学评估校市合作校区现状,认真研究对策,进行改革调整充实,明确校市合作模式下校区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制定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层面的制度。要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选择有实力有诚意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逐步统一“教学、实训、研发、服务”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技能标准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转变。

(二)优化专业集群,打造优质品牌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现有会计专业群、财金专业群、商贸专业群、工商管理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港口经济专业群大专业集群、16个专业和专门化方向,即:会计、金融保险、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防城港校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按照“做精财会专业,打造一流品牌;做优金融专业,提升示范作用;做强港口特色,凸显区位优势”的专业集群建设总体思路,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

(三)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实训能力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院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拥有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港口物流实训室、港口仓储实训室、金融保险实训室、ERP模拟综合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总使用面积近800平米,实训室的软硬件配置基本满足基础教学需要。下一步,学院要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充分整合地方政府资源,拓展校外核心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短板,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实训效率。

(四)培育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学生综合能力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课程教学是其核心因素。课程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影响专业技能的获取与提高。因建校时间短,精品课程是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的明显短板。要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应用案例教学、实训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积极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加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搭建精品课程信息平台,不断增强课程含金量,提升课程品质,努力建成精品特色专业课程集群,提升课程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5

消防专业规划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分布、基础设施配备和地域特点,在分析城市火灾事故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城市火灾风险作出综合评估,确定城市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及消防装备建设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和救灾综合能力提供决策和依据。消防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对消防专业规划要求,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消防专业规划。

1城市基本情况及总体规划概况

四平市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松辽平原腹地。全市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总人口34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2万人。分铁东、铁西、四平市经济开发区和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四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首批成长型创业之城。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了将以打造最适合人居、最适合创业、最适合发展城市为目标,突出“南接北融”,承接沈阳以南地区的产业转移,融入长春经济圈,接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确定“一核三带”生产力布局战略,以四平市区和城市周边为主体,形成面积1100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以四平至长春经济带(长平带)、四平(经辽河垦区)至郑家屯经济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带(环长带)为三个经济隆起带,全面提高四平发展力和竞争力。四平将重点引进低碳环保节能项目、科技先导型项目、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项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项目,并在降低投资成本、搭建金融平台、促进企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做好一流服务。四平正以巨大的发展潜力、蓬勃的创新活力、无限的创业商机,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迈进,实现四平全面振兴。

2消防专业规划编制指导方针、原则

消防专业规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消防专业方面的具体要求,重点加强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提升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城市综合抵御火灾的能力,提出一个近、远期有机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发展弹性的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建成高标准城市消防安全体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既经济合理又切合实际,平衡社会综合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消防管理综合水平。

3消防专业规划重点编制建议

消防专业规划除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编制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常规内容外,建议增加天然水源利用、消防站选址、消防站建设形式、公共消防宣传设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公共疏散设施、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区域高压给水系统及双回路供电系统的设置方面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消防专业规划内容。

3.1充分利用天然水源

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部长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要把天然水源作为城市消防水源重要来源,规划建设消防车天然取水口,能够保障特定时期的消防用水。

3.2 科学规划建设消防站

消防站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消防站的位置规划及消防站装备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灭火抢险救援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安消防队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防站位置规划不仅要考虑灭火实战需要,还应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长平高速公路,102国道穿境而过,危险化学品年中转能力数百万吨。据统计数据表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次数最多是交通事故和危险品泄漏事故。要对火灾危险源分布、道路交通情况、灭火抢险救援距离,城市功能分区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结果确定消防站位盆、消防车数量及型号。要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区作为最高等级保护区进行重点防护,规划建设特勤消防站,相应地提高大吨位干粉、泡沫、抢险救援车辆配备比例,配备防毒抢险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

3.3消防站投资建设、运行形式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设消防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大型电厂、大型港口、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及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都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大型工业区内集中的大型企业都要按照规定建立自己的专职消防队,建设、运行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企业专职消防队训练、执勤备战水平不一,平时很少参加灭火、抢险救援实战,不仅经济上不合算、抢险救援能力也得不到保证。要推进消防站建设投资运行多元化,消防站建设可采取政府出资建设、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建设、企业联合建设等方式,企业联合建设消防站可由政府统一组织执勤,由受益企业共同承担执勤费用,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实战中不断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战斗力,从而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正规划建设水平。

3.4规划城市公共消防宣传设施

消防工作的基础在于预防,预防的根本在于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素质。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牢固树立预防火灾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让公民掌握火灾自救逃生技能;三是要提高全民的火灾防范和扑救初起火灾技能。将公共消防宣传设施纳入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消防宣传阵地建设的保证。建议规划建设火灾防灾教育馆;依托现有公园或绿地规划建设消防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群众互动参与性强的设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新建居民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固定消防宣传栏,设置公共消防设施器材。

3.5编制重点区域消防专项规划

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规划区域中物资高度集中的区域,危险化学品、粮食、木材、煤炭等大宗可燃物资中转量、储存量大,火灾荷载同其他区域相比高出许多倍。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组织制定区域消防专业规划并实施。建设可视监控系统,对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初起火灾,提高火灾预警能力。

3.6 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

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数量多、储量大,一旦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极易扩散,特别是发生爆炸影响的可能区域会更大。危险化学品的防护间距不能简单地规定为防火间距,对于原有与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毗邻的居民区必须有计划地予以搬迁。要结合绿地、道路建设规划设置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安全防护区域,形成隔离带,设置独立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设置统一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公共警报装置,定期试鸣维护,编制设置公共洗消站。

3.7设置公共疏散设施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学校、绿地、广场等建设,增加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与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形成体系,保证大面积火灾、地震、战争等特殊情况下的疏散避难。合理利用道路、广场、绿化带、河流等作为消防安全分隔措施把城市分隔成区域防火分区,防止火灾从一个分区蔓延到另一个分区,减少因火灾、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综合利用城市河流、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的目的。

3.8规划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

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对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消防重点单位和要害目标逐步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实施消防监控动态管理,建设高空望设施,提高火灾预警、处置快速反应能力。结合“数字化城市”工程建设,同步将消防实时监控系统、消防指挥系统、数字地图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控系统、交通道路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数据监控系统等进行整合编制,同步建设。

3.9规划建设区域高压给水系统

高层建筑室内消防用水一般由单位自建消防水池、安装消防水泵来实现,由于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备用状态,部分单位管理维护不善,供水可靠性较低、单位维护运行费用较高。建议在高层建筑密集的主城新区规划建设统一高压给水系统以满足消防供水需要,提高综合效益。

3.10规划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6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指企业根据法律的风险特性,为了有效的避免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所建立的评估、监控、控制及处理的多个部门参与的一个系统的工程。

对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内许多学者有的主张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的主张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对于机制和体系,二者是有区别的,机制是指制度化的方法或者制度加方法,而体系是指若干个事项或者意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机制和体系相比较,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更需要机制的建立,才能彻底的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事后的补救,确保企业有效的经营、从而避免经济损失,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实现企业长久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本文主要是对其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而非体系的研究。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给企业甚至全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推进,决定了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对企业而言,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发展可以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较好的发展或者占领制高点,必须要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除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外,法律风险有效防范还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从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法治经济逐渐建立,但是各种明潜规则交错,社会经济改革使各行各业面临着法律风险不可避免,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和企业都需要一个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

三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也有积极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经营不佳,势必会造成失业人口增加,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是起到反作用。相反,企业发展向好,将会对推动和谐社会实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我国总体的法治环境,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一些大型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做的较好,都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一些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企业有专门的法律部门,但是作用不大,仅仅是个摆设,有些企业仅仅把企业法律工作作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而设立,还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有问题从社会上赵律师即可。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对于法律风险防范不够重视,往往遇到事采取的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了一时的法律问题,没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这种意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如果没有法律风险意识,将会对于企业发展壮大带来很多的阻碍。

(二)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缺陷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采取的都是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往往往往是针对企业的经济风险,对于其他风险几乎没有涉及,并且企业的法律顾问大多都是从律师事务所聘用的律师,他不是企业的一员,仅仅在企业出现法律纠纷时才会介入,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很少涉及,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缺乏法定程序,涉及投资和担保的重大事项,往往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一人决定,律师和法律顾问的参与其中仅仅占到2成,导致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时缺乏对于法律风险防范的法律建议。

(三)内部工作流程审查不严

二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不合规,在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时,很多企业不做或者很少做商标审查、专利审查等,对于抵押财产也没有实现合法性审查,签约时对于签约人的权限审查也没有重视,导致企业因此引发的商标、专利、土地转让、抵押纠纷高发。

三、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借助外力,多管齐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作用不明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增强法律防范意识,律师或者法务人员增强法律水准,在企业、政府、法律工作者共同作用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二)做到防范、控制和救济相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坚持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一是事前防范是基础性的,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成本与事后救济相比较小,但是效果往往较好,因此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时,应当注重事前的预防,做到未雨绸缪,使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保障企业正常运作。二是事中控制,事中控制防范的关键,事中控制关系到法律风险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控制不好,风险蔓延,最后只能通过事后进行补救,但是有些是无法挽回的。因此,事前防范有了,事中控制也应当做好,否则同样导致风险防范的失败。比如合同风险,一份合同签订了,签订时对我方有利,但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双方一些信件或者会议纪要往往会变更合同条款。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非常关键,这一关把握好了,事后纠纷就少,否则会造成不必要或者无法挽回的损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局面,但是事后救济也是风险防范的有利的补充,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业损失降低的最小,尽最大限度挽回企业损失,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外合作

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面临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反腐是当前我国政府工作一个重点,而作为企业也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高管纷纷落马,涉及经济犯罪,如此国情,作为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诚信经营,拒绝商业贿赂,防范因此导致企业法律风险。同时,企业应当借鉴国内外好的法律风险防范做法,完善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与国内企业跨国企业的合作交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不仅懂得我国的法律,也熟悉国际规则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从而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江水著.《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7

从社会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的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森林能够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提升。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我国对森林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我国各项事业都要求有相应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社会能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总的来说对现在森林进行管理制度的强化也属于响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方式,尤其对森林防火管理来说,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强化森林防火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森林防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出强化措施。

1强化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社会上经济体制的改变,这就要求我国现在进行的各项事业都要有一个正向的改变。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现在最主要的社会经济来源就是林业的生产,因此这就需要对林业管理有一个创新。而且在林业管理的前提下,最主要的就是对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做出合理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林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大提高。对林业防火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这里笔者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1.1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前文中也清楚的说到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能够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现在社会中对资源的划分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尽管森林资源属于前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森林资源的再生环节是非常漫长的,这也决定了我国现在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的原因。这就需要我国对森林资源能够起到高度的重视。而且研究发现森林资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你为各项制造工业提供合理的原料,也就是说要想使得制造业得到发展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求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1.2森林防火管理对整个森林资源发展的作用

在现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森林火灾的发生对森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阻碍。而且森林火灾的发生还会使得人们的财产和生命遭受到威胁,针对于此就需要对森林防火管理起到高度的重视。而且总的来说在森林火灾的发生过程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火灾形式,一种是因为自然原因而出现的火灾,这种森林火灾是不可以进行避免的。还有一种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这样的火灾只要通过对人为因素的管理就可以使得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现在人们对森林火灾的重视程度会存在很大的缺失,这就提高了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对我国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3做好合理的防火工作

对森林来说,内部存在的大多数可燃物体,这就导致森林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有很大的提高。针对于此就需要对森林做出合理的防火措施,有效的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保障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也可以说对森林进行合理的防火措施对整个林业的发展和资源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对森林进行有效的防火管理还可以保障经济体制的运行能够更加顺利。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进行合理有效的森林防火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措施探究

2.1建立专门的森林防火机构

为使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得到改善,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机构来对森林进行管理,因此,森林防火机构的建立是减少我国森林发生火灾的第一步。建立森林防火机构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机构的实用性,二是机构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森林防火机构建立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即能够实实在在的对森林起到保护作用、对人民的财产起到保护作用,而不是只是形同虚设。

2.2建立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

过去,一旦发生火灾,我们通常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人海战术,即尽可能的发动更多的人对森林进行抢救。但目前这种救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想要使森林火灾的救援工作更有秩序、更有效率的进行,就一定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以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更加顺利的对森林进行救援。建立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好处多多。首先它能够及时的收到火灾消息,并及时出发,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进行救援。其次,专业的队伍无论从工作效率方面讲还是从专业素质方面讲都要强于普通的救援人员,它们能够根据丰富的经验准确的对火灾状况进行判断,以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的位置及时扑灭大火。这样做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省了灭火所需要的费用,对森林火情的及时控制是非常有利的。

2.3利用科技手段对森林火灾进行控制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与经济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在解决问题时都要运用科技手段,森林防火工作同样也应该引入相应的科学技术,将以往的经验与现今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防火手段与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使森林防火工作更加对规范、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管理。同时,科学技术的引入还能够根据火灾发生的时间以及特点发现其规律性,从而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好的对其进行控制。

3结束语

从现在社会上对森林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在森林发展的过程中,防火工作的进行对整个森林资源也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是由于现在人们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比较弱,这就导致森林防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对现在存在的森林防火进行一个合理的强化措施,进一步促使我国森林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得我国现在社会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能够更加顺利。

作者:张吉龙 俞虹 单位:国家林业局北方航空护林总站

参考文献:

[1]滕飞.省政府召开森林防火电视电话会部署森林防火工作[J].云南林业,2016(1).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8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也显得更加突出。尤其在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消防部门为保卫改革开放和经济连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下。消防工作迎表了难得的机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大量财富。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消防监督执法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消防警力严重不足

我国现役和公安消防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万分之零点九,而发达国家政府消防工作人员占人口比例均在万分之十以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万分之三至五以上,我们的消防警力只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消防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如一个县级消防监督机构,一般只有3个监督员,有的仅有2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时因人员不足,导致执法程序混乱。

(二)消防监督干部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公安消防机构实行的是现役体制,消防监督执法干部不得不面对交流、更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为了加强对监督队伍的管理,消防部队对重要岗位做出了定期交流的规定,不同专业岗位交流也相对比较频繁。因此,监督执法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人员很不稳定。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导致监督执法人员业务素质难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方式提高。二是任期较短也往往造成执法监督存在短期行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规划。其次,消防监督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从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现役干部,主要有消防部队院校毕业和地方院校毕业两种,其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不多,许多监督执法干部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摸索和经验积累来逐步提高监督执法水平,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活跃、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优秀消防执法人员极其缺乏。再加上受消防部队现役体制影响,消防监督执法人员队伍很难固定,往往一个案例先后几个人经办,情况不熟悉,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而少数消防监督人员放松学习,疏忽了对消防监督执法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吃透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基本精神,不掌握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不熟悉消防行政执法程序,不清楚完成一起消防行政执法的要素和环节,对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存在畏难情绪,即使进行查处也难以做到依法处理,监督执法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消防执法质量。

消防工作作为现代经济良性运作不可欠缺的环节之一,受到全社会愈来愈多的重视,消防执法管理的范围和纵深程度也随之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基层消防机构拥有较大的权力,少数执法人员廉政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下,经不住金钱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利的事抢着做,将手中的权力当作商品交换的筹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该办的不办,借执法办案之机,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极大的淡化了消防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上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还普遍较低,消防执法系统内外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消防监督执法进行制约,客观上纵容了一部分基层执法人员为了自己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违法乱纪,搞权钱交易,导致执法腐败。

(三)消防技术人才缺乏

消防工作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力、建筑、治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火调、建审、法制、宣传、化危、质检等。但是,目前全国最高消防专业学府培养的人才仅仅是本科学历,难以培养和造就消防工作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二、消防监管机制和手段滞后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保姆式”的消防治理已经过时

在公安部61号令实施前,重点单位的监督治理,就是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全权负责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监督人员长期包重点单位,导致治理和监督的角色错位,单位将自身应抓的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等消防安全工作全部依靠于公安消防机构落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消防监督部门的这种保姆式的消防治理手段难以真正发挥效能。

(二)社会单位的内部自我治理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有些方面甚至日益弱化

公安部61号令实施后,在许多单位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原有的消防自我治理手段不断弱化:不少企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裁减人员,企业消防保卫部门有的被撒销,不少专职消防人员被分流下岗;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致使大量火险隐患滋生。

(三)消防科技水平较低

消防检查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许多基层消防大队、科在消防监督检查、火灾现场勘查中,尚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的阶段,完全凭感觉和经验办事。基层消防监督部门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程度低,电脑配备少、联网更少,资源难以共享,法律文书手写,办事效率低、质量差。尤其在火灾原因鉴定方面,许多基层大队尚未建立火灾原因鉴定室,先进的鉴定设施缺乏,鉴定结论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缺乏

当前,在我国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以上的是人员违法、违规、违章行为造成,社会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高。

三、加强消防监督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科技建设,走“科技兴消防”之路。这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消防工作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配备“九机”和“三仪”,即: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电视机、放像机、照相机、摄像机和可燃气体测量仪、检漏仪、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检测仪器等设施,同时还应配有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进一步提高消防机构办公条件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消防信息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三是大力发展高科技消防检查仪器和检测手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消防安全检查设备、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设备、火灾原因鉴定设备等,尽快改变目前消防检查只能凭借目测、手量等方式进行消防检查的落后局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准确地发现火险隐患和火灾预防中的问题,使消防工作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选择高科技技术手段及设备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性强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可一味追求科技含量和档次,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浪费。

(二)加强消防治理机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狠抓自我改革,加强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快捷的专业消防队伍;二是要狠抓社会单位治理改革,加强单位规范化自我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要狠抓三级消防监督治理机制建设,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管职能。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要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素质培训。要建立消防监督员定期专项业务集中培训制度,分别在各总队、支队进行培训,或者在全国现有的消防院校开设消防监督及执法的短期培训班进行业务轮训,或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消防监督培训的远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干部自学,为其自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要加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培训、考核、聘任。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三是要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入非消防体系的专业人才有助于消防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工作更为有效地结合。要不断引进消防部队急需法律、信息、计算机、工民建、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经培训后将其放在他们所专长的一部分消防监督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带头作用,推动消防事业发展。四是要培养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消防教育体制存在没有高学历,本科生教育比例偏低,办学力量过于分散。要加快发展消防教育事业,设置高学历消防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消防技术干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新要求。

(四)加强社会消防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一是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氛围。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消防知识的教育,定期上好消防课,从小培养其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技能;二是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培训工作。要督促社会单位制定职工消防培训计划,定期对本单位的防火负责人、防火治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消防法律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应知应会培训,使广大职员明确岗位消防职责,懂得什么是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不断提高消防法制观念,自觉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运用开放消防站、开办消防警校、举办培训班、组织消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办墙报、图片展出、放电影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消防法规、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社会各单位防火负责人、消防保卫人员、专兼职防火人员、重点岗位、非凡工种人员的集中培训,熟悉岗位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消防安全知识。要利用“119”等非凡时机,组织大型消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要让消防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会单位,使广大群众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能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促进全民消防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消防、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9

身着戎装投身军事教育,他的阵地在三尺讲台;专注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他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此;投身国防军事经济学,他将军人责任、学者使命扛在肩上。

他是沈志华,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第四届学科学术带头人、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防经济》杂志副主编、中国经济系统分析学会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他又获评国防大学第五届名师工程“杰出中青年专家”。

冬日的早晨,记者如约来到沈志华的办公室,他已经备下一杯热茶,满含笑意与记者握手。沈志华从1982年走上军校政治理论教员岗位,迄今已有30多个年头。谈起自己的从教生涯,他由衷地说:“1982年以来除了代职一年外,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当政治理论教员。我曾经也有转换岗位的机会,但自己始终没有动摇过。1996年调入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任教后,我更倾心坚守于此,在岗位上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提高。”

干一行,爱一行

17岁考军校,当时沈志华的想法很简答,就是想穿上军装,成为当时人人都羡慕的军人。在河南信阳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习飞机机械师专业毕业后,由于沈志华在校期间表现出色,组织安排他走上了政治理论教员的工作岗位,但是对于沈志华来说,这等于是放弃了最初的专业,转而重新学习政治理论,当时的学习方式除了有老教员一带一,其他的努力就靠自己。沈志华经常抓紧一切时间甚至彻夜读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一本本与教学相关的书籍他都细细研读,平时在旁观摩学习老教员上课,虚心讨教,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赶紧适应这个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也许当时的沈志华也没想到,他这些简单的想法,推动他逐渐深入的了解了并逐渐爱上这个领域,政治教员成为了他一生钻研的事业。

沈志华决定考研究生,这个想法源于他一次去上海学习的经历。“人的经历决定了人的选择。”他说。沈志华从小在农村长大,那里师资力量薄弱,沈志华说自己其实理论底子薄,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考研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他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学习,这段时期的学习深深影响了沈志华。当时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很多老师来为他们上课,国际大都市的氛围和老师的传授给了沈志华很大的思想冲击,他感觉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这里有改革开放的气息,人的精神状态也完全不一样。这同时也让他感觉到了自己思维层次和知识储备的差距,他以后想要在这项工作上有好的作为就必须要不断充电,让自己的理论功底再上台阶。

回忆起当时的复习,沈志华说可能当时有陌生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每天清晨在小树林里被单词,背书的人。经过刻苦的学习过程,沈志华1993年考上了国防大学研究生,当时他在同学中底子算是薄的,但是入学成绩是第一名,师从蒋宝祺教授。可以说沈志华后来做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研究,是受了导师的很大影响。

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防服从经济,国防要忍耐。但是怎样服从?要忍耐到什么时候?军工企业也面临困难。思考这些问题的学者中,沈志华的导师蒋宝祺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读研期间,沈志华跟着导师到三线军工企业做调研,这那里他切切实实的看到了企业生存的困难,也看到我们武器装备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沈志华发现,如果我们武器装备靠当时现有的体制生产,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个就是怎么能尽快生产出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另一个是现有的军工企业怎么能融入到国民经济当中去。因为军工企业高度依赖军队需求,军队需求一旦下来了之后,企业的生存就有困难。这让沈志华意识到了经济在军事国防中的重要性,军人也必须有经济的视野。经过不断学习调研,沈志华也更加重视和热爱起国防经济学。

沈志华说,2008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副政委。“我所代职的部队是一支以‘走向深蓝’为已任的优秀部队。我有机会参加部队的训练和演习;寻访过西沙水域,近距离欣赏过美丽的西沙群岛;考察过南中国海,登上了永暑、渚碧、赤瓜等岛礁……”这段宝贵的经历,给了沈志华太多的感悟。“我深切地感受到,强大的国防对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权益不受侵犯、促进国家的和平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年的经历,让沈志华跳出了这么多年的理论钻研,真正到实地有了实践,切切实实看到国防的重要性,这推动他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更加走向实际。

逆境有时是一种激励

2009年是让沈志华刻骨铭心的一年,在这一年,一直在学业、事业和家庭上不断给予他支持的爱人被确诊为癌症。沈志华和爱人1987年经人介绍,喜结连理。当时他还在河南信阳工作,爱人是当地人。他一路走来,爱人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当时那边的观念是如果我考研会跑掉,但是她没有,就一心一意支持我考研。当时她花了一个月的工资240元为我买一把椅子,就是为了让我学习的时候能坐得舒服,经常为我准备一些营养品。当时我英语底子不好,她就细心为我做好英语卡片,方便我背诵。”

爱人生病的消息沈志华的打击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的孩子只有5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整个家就靠他一人支撑,每天要管好孩子,要去医院照顾妻子,每天奔波在医院、家和办公室之间。“我妻子很坚强也很乐观,从来没有哭过也没有抱怨。这也是她到现在状态一直很好的原因,精神的力量很大。”沈志华说,“现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也很感谢当时单位的支持,领导和同事都给我很大帮助支持。没有让我感觉到孤立无援。这三年多来,我的工作非但没有掉队,反而取得了新的成绩。愈挫愈勇,是我近几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沈志华在逆境中,反而得到了一股力量,让他更加出色。先后获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奖、国防大学教学奖、国防大学教学成果奖,五次获国防大学优质大课奖,2012年被评为学校科研先进个人。在政治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两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多年来,沈志华围绕制约军工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军工问题专家。9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军工企业改革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他敏锐地把握了这一问题,从1993年开始研究现代军工企业改革问题,并于1996年在《经济学动态》发表的《军工企业制度创新新探》一文,在国内学术界较早系统研究了建立现代军工企业制度的问题,描述了现代军工企业制度的特征,提出了现代军工企业制度模式的四种类型,并系统提出军工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008年出版专著《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研究》,系统研究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思想。主持完成了《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宏观管理体制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和谐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当代西方军工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国家部委、军委总部课题,为我国军工改革与发展发挥了政策咨询的作用。此外,还担任了《当代西方军工经济理论与实践探析》、《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等著作的主编、副主编,为我国军工经济理论研究并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军工经济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要做一点事,需要一份坚守

在与沈志华教授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也体会到了他的一份焦急。对于经济学在国防军事领域的现状,沈教授也有些担忧。“现在很多人的观念认为军人关注经济无用。”

虽然现在在国防军事领域,经济学好像是个边缘课题,其实国防和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以国家经济作为支撑,同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这个时候怎么向前发展?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国防如何配合经济?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清朝末年被人打,不是因为穷,恰恰是因为富,富而弱。因为富,所以有吸引力,因为弱,所以成为目标。所以,国防和经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很多人认为我做的事情和国防没关系,他去地方上讲座的时候甚至有人疑问你国防大学怎么还搞经济? 另外,军人也是生活在经济社会中,很多人还要回归到经济社会中。”沈教授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到基层单位去对话,很多基层官兵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突出很多热点问题,比如有官兵的父亲是私营企业主,他问是否能以个人资本参股类似国家电信、电网等国有资本投资项目;还有问家里农村的宅基地能否用于流通等等很多,这些问题很实际,也充分说明了军人需要有经济观念。

“国防大学的平台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学员很多担当重要职位,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与基层院校相比辐射面是不同的,我希望通过的课堂,能够从经济方面给他们一个新思路,也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学在国防军事领域的重要性。”

沈志华就是在教员的岗位上实现着他的理想,对于教学,他非常上心,也对老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思考和改革。“过去的学员理论功底比较差,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慢,教员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讲清楚,提高学员的理论功底和思维层次就可以。现在学员的理论层次有很大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成为了我们的学员,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理论功底。而且社会变化很快,这种情况下再按老式的学科体系式的理论的教学方式就不适用了,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最新的问题要不断的总结概括提炼,要不断吸收新东西,学术界的新观点。不能再就军事论军事,实际上军事的背后是经济和科技。”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16-01

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更加注重对于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这就要求基层卫生防疫部门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中,基层卫生防疫部门所处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其实际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在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改进策略。

1 基层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各级行政区域分别设立了卫生防疫部门和机构,其根本目的是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起源、传播、危害等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达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卫生防疫工作普遍面临下列问题:

1.1 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中,由于受到人们传统观念和意识的影响,普遍将其归纳为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项目。基层卫生防疫部门工作人员在待遇、福利等方面也相对较差,加之基层地方机关和领导的不重视,都导致了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安心、敷衍了事等问题,对于卫生防疫工作的质量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 “重治轻防”现象严重

国内基层卫生防疫部门在工作中普遍存在严重的“重治轻防”现象,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疾病的防控,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大肆传播。同时,由于基层卫生防疫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大,缺少专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也导致卫生防疫工作缺乏长远计划和连续性。

1.3 专业技术不精,仪器、设备陈旧

虽然国内大部分基层卫生防疫部门都配备了医学专业毕业生,但是缺乏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专业技术不精的缺陷。另外,由于基层卫生防疫工作无专项资金调配,而仅是依靠地方财政中拨发的卫生事业费维持正常运行,难以保证专业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从而增加了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开展的阻力。

1.4 缺乏严格的用人机制,卫生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

由于受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国内的基层卫生防疫部门普遍存在用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卫生防疫人员的选拔标准不严,从而导致基层卫生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低下。同时,基层卫生防疫部门的业务培训经费有限,导致很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未能经受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卫生防疫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也逐渐“落伍”,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2 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改进策略

针对国内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必须提高认识,结合工作实际需要,积极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为基层卫生防疫部门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促进卫生防疫工作协调发展

在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中,各级政府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要加强各类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促进卫生防疫工作的协调发展,保障区域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应将卫生防疫工作提升到与文教、科学、医疗同等的地位,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监督管理等方面也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同时,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的号召,各级政府应重点研究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与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国民经济与科学防病的协调发展,并且逐步完善现行的卫生防疫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卫生防疫部门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进行。

2.2 建立完善的基层卫生防疫体制

在基层卫生防疫体制的建立中,应结合国内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建立由县级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站负责,乡镇防保所或卫生所、村级卫生室等组成的卫生防疫体制。由于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和机构之间必须构建横向与纵向相连的组织网,以保证各项工作的快速传达和执行,从而提升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2.3 加大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针对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基层卫生防疫工作问题,适时加大对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促进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结合基层卫生防疫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现有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以及在公共场所张贴政府公文、标语等方式,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在区域的影响力。同时,基层卫生防疫部门还要加大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而且要积极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全面的卫生防疫意识与法律意识,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4 加强卫生防疫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了提升基层卫生防疫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加强卫生防疫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调拨1000万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基层卫生防疫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基本卫生防疫部门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所以在今后的基层卫生防疫队伍建设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增加现场流行病学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

总之,在我国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整体发展。在我国今后的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管理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等改进策略都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11

1.军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军事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开展国防理论学习与军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与学生实际。可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明晰军训的真正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部队的普通新兵不同,过多地简单军事训练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该在训练正步走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结合正步走的历史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为何会使用这种步法作为每个军人的标准步法,它的美感体现在哪,它的军事价值体现在哪,并结合国庆大阅兵中,的方正队伍与步调一致的整齐步伐,让学生体会这种步法所产生的强大震撼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正步走的步伐。第二,丰富国防理论知识课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注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以多媒体的手段,模拟国防战争形式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沙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国防理论知识与军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接受到应有的军事教育教学。

2.国防军事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如果将国防军事教育融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之中,既可以达到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观念,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结合当下的全球经济与贸易形势来分析。因为,现代意义的军事竞争,其深层次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经济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有稳固的国防。因此,国际贸易的争端,看似普通经济利益的纠纷,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借此引发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军事与经济强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战后期,美国对各类科技人才的网罗,这对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军事教育是可以和高校的专业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国防军事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高的目的。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军事教育教学应该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军事教育教学。首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最新的影音素材和经典的视频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其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当下非常流行的微博,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学校在进行国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设专用的国防知识讨论微博,学生和教师通过微博交流。第三,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学习方式,要想取得最优效果,离不开学习者个体的努力。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创设多种便利措施,帮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军事相关的活动。如在业余时间播放军事题材电影;组织成立军事活动小组,吸引更多的对国防军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12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这样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垮台解体的例子。在这方面,以色列一直是个备受推崇的范例。以色列建国和创建国防高科技产业都只有五十多年左右,而且一直处于严峻的安全环境之中,但由于采取了科学灵活的发展模式,使国防高科技产业和国民经济都发展很快,不仅成为中东地区的第一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而且成为全球高科技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涌现出了像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以色列武器发展管理局、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拉法尔公司、以色列造船厂等十几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军民两用企业。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向朱镕基总理介绍说,以色列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实现的。尤其是近些年来,以色列通过对国防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使企业不断适应新的国内外环境,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并进一步带动了国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国防高科技产业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进程中,以色列的许多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以色列长期以来采取以国防高科技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在发展高科技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色列每年都将大笔经费用于国防,其年度国防经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高达25%左右,对国防工业的投资占以色列整个工业投资的50%左右。而以色列国防高科技产业的产值也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并且其中有50%以上的产品出口。目前,世界上除少数几个大国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在武器系统国产化的种类和数量方面能超过以色列。

以色列国防高科技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且在许多领域水平突出。以色列航空工业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不仅具备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与鉴定飞机、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武器等能力,而且还具备发动机组装制造能力,其中在无人机、飞机改进、改型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以色列导弹工业具有很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其战术导弹技术可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另外,它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自行研制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以色列舰船工业以小型高速水面舰艇设计建造为重点,自行设计建造的“萨尔”4.5型导弹快艇采用大功率的动力装备和先进的舰载武器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以色列已经能够研究和生产门类齐全的常规兵器,例如主战坦克、装甲车、火炮和火箭炮、轻武器、弹药等,其中自行研制的“梅卡瓦”-4型坦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比美国先进的M1A1坦克更适应中东沙漠地区作战。在电子装备研究技术领域,以色列居于世界前列,自行研制的“费尔康”雷达系统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光电传感器、侦察系统、先进防空系统、头盔瞄准系统、通信与电子战系统等也具有较高水平,自行研制的无人侦察机的性能是世界一流的。

冷战结束后,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以色列的国防费用也开始削减,使以色列国防高科技产业这一主要依靠军事产品的产业受到更严重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加速了国防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为使国防高科技产业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技术实力和技术储备,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色列政府对国防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将国防部下属的企业公司化,以促使其转变职能,更方便地开拓业务范围及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以色列政府还积极鼓励国有公司和私营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带动了一大批私营技术公司的高速发展。为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以色列许多国防高技术公司都在美国华尔街股市等地挂牌上市。目前,以色列至少有上百家高技术公司在美国上市,其资本的市场总值超过几百亿美元。以色列高技术公司在美国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本总额超过了其他国家,这为以色列国防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以色列国防高科技产业与美国及西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市场开拓方面处于有利的位置,为国防高科技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色列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防务政策,在防务问题上尽可能地自力更生。目前,以色列大多数武器都已经是国产化。以色列注重多渠道筹集国防科技经费,国防部所属公司的经费出自国防预算;政府所属公司由国防部和财政部共同提供资金;私营企业自筹大部分资金。此外,以色列与美国共同设立了双边研发基金(BIRD),以积极推动以、美高技术国防科技公司发展有潜力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BIRD已经投入到上千个科技项目,其中多半为国防科技项目。此外,政府还积极募集国内私人资本,推动国防科技发展。如约兹马(YOZMA )基金自1993年创立以来,至少已将募集到的几亿美元投入国防项目。以色列政府认为“以色列军品公司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是必要的,建立合作关系是大势所趋”,并鼓励军工企业与西方公司开展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技术,分享营销优势。以色列军工企业目前正在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实现全球化和开放化,通过购买专利、获得生产许可证、引进成套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等手段,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军事技术,并采取共同研制、争取国外贷款、进口单项部件等多种形式来发展武器系统。如与美国共同研制“箭”式反战术弹道导弹,在全部所需5.8 亿美元的研制费用中,美国出资比例为72%。这种作法,既弥补了本国资金的不足,又为军工生产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有效地发展了本国的先进武器系统。

以色列近些年来不断改革军工经营和管理体制,先是对国防部所属机构和企业,如IMI、IAI、Rafael等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改制,对其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它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近来,以色列政府又积极推进国防工业私营化改革,将逐渐对国有军工企业实行私有化的计划作为放宽经济限制的一部分。国有军工企业私营化计划,首先从IMI开始。IMI的私营化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关闭某些经营不善的军工厂、精简员工、保护国有资产、提高经济效益;第二阶段:将IMI的部分业务完全私营化。以色列政府还将面向世界、进军海外市场作为国防工业能力调整的重要方向,利用其在电子技术及飞机改造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开拓亚太、中东和东欧等新市场。同时推进军工企业进一步合并与重组,形成核心实体。

以色列政府还非常鼓励国有公司和私营公司平等参与项目的竞争。这一做法不仅使以色列的国有企业保持极强的竞争力,而且带动了以色列的一大批私营企业高速发展。国有的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曾经亏损大,并难以按时交付订货;通过竞争,销售额、盈利都有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声望也在不断增强,实力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以色列私营企业也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快速发展。近几年,在以色列国防工业中最活跃的企业就是私营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该公司先后收购了以色列的奇内提克斯公司和旋风航空产品公司,并通过它在美国的分公司——EFW公司收购了美国的国际企业公司,后又与EL-OP公司合并,从而一举成为以色列第二大军工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

转贴于 以色列政府一方面自我培养科技人才,一方面非常重视广纳世界科技人才。以色列把有知识的移民视为宝贵财富,把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安排到重要的军工部门,推动以色列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制和生产。据估算,目前以色列的科技人员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居世界首位,国防工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要高于其他领域的平均水平。据统计,目前拉法尔武器发展局4600名员工中有48%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的4000名员工中超过50%是科学家、工程师、软件编程人员和技术专家,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的4000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埃利斯拉集团的1600名员工中有50%左右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