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4 09:33:38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

为切实加强我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能力,确保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市教局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和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宣传已形成由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教育(校园)网、微博、微信、校信通及其他自媒体等共同形成的立体格局,尤其是智慧校园的蓬勃发展,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活跃度高涨。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各类信息来源、宣传内容、师生思想状况变得错综复杂,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控制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宣传教育中,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更好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深化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保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决定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

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指导,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职责;提高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水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和资料归档。

三、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

(一)强化主体责任

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党组织书记做为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抓小抓早妥善处理舆情风险问题,站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带头管阵地、把方向、强队伍,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各班子成员、校长、科长、股长及环节干部,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考核机制。各级党组织要狠抓工作落实,层层传导压力,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在各级党组织工作总结、党组织书记述职中,要报告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履职情况。

2.建立监控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畅通信息上传下达。要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定期研判网络舆情,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和舆情动向,准确把握热点,寻求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对本级各类涉教重大网络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第一时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确保市教育局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要建立重要节点值班制度,在两会、高考、国庆、教师节、春节、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及有关特殊时期,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安排专人做好网络信息宣传及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3.建立信息周报制度。每周一各旗县区向市教育信息中心上报前一周工作简讯、要讯,由市教育信息中心汇总编制“xx市教育动态简报”,为市、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及时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三)正确对接媒体

在处理舆情事件与相关媒体有工作接触时,要坚持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的原则,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1.善解媒体。高度重视媒体宣传的重要性,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媒体的性质、特点,弄清来访记者、发布者的真实意图。

2.善待媒体。各单位要建立一套与媒体打交道的工作方案,构建各部门相互配合、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市级以上媒体记者采访,须第一时间向上级党委宣传部门报告,积极主动服务,加强沟通,绝不能横眉冷对、盲目阻止。

3.善用媒体。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与市内各类媒体联系,坚持正面发声,积极解读政策,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传播正能量,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讲好“教育好故事”,传递“校园好声音”,构筑思想“防火墙”。

(四)加强阵地建设

加强各类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网站、校信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加大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多方法、多形式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防范意识和能力,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组建xx市校报校刊和教育新媒体联盟,共建市、旗县区、学校及师生、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载体,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2

1. 安全教育没有系统性。目前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都是“应急式”、“运动式”的,且不说这样的安全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即便是这样“运动式”的安全教育绝大多数也是走走过场,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安全提醒等浅层次教育上,而对如何应对安全事故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很少;不同地域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在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上没有体现差异性,存在着教学对象不同,而教育内容相似、教育内容重复等问题。

2. 安全教育模式单一。中小学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是教师讲解与说教,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晨会课或班会课上阅读安全规则、叮嘱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而缺少学生喜欢的影视观看、参观安全展览、实践演练和专业人员讲座等教育形式。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厌倦,起不到实际效果。

3. 安全教育师资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老师常常束手无策。作为教师,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都不够,安全教育不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吗?那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又何从谈起。

二、“六个一”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1. 建设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需要多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公共安全教育设施。要加大投入,在校内外兴建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体验,为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创造。在安全基地内,要装备一些可以让学生接受现场安全体验的设备,如可以设置模拟火灾现场、仿真灾害视频现场感受、各种逃生体验、灾害应急能力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们可以了解消防、交通、高层建筑居住等十类安全知识以及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知识,在人机互动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安全基地内还可以设置安全课堂,聘请专业人士传授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习自护自救的技能和面对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避灾自救的方法。

2. 铺设层级式校园安全教育网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方针,要构建“局-校-班”安全教育三级网络。校园安全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要由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科室具体抓,统筹安排全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制定各项安全制度规范;在校级层面要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设立安管处,具体实施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班级层面要由班主任负主责,因班制宜开展多样化安全教育,并设立安全监督员2~4名,经常性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并负责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突发安全事件。为使这张安全教育网络运行顺畅,还应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台账,内含制度、应急预案、常用安全知识日志等,学校的安全日志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可由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每周第一个工作日可由由分管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其它工作日可由安管处长记载,这样明确了记载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责任到人。

3. 建立预警制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学生的安全教育,重在防范,因此,建立一套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是强化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安全风险的确定、评估、预警防范的有效管理,强化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校园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要确定校园安全风险内容。安全风险内容的确定是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的基础。校园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教育设施设备安全风险、交通安全风险、消防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教学活动安全风险等。我们应根据风险特点与防范需要,具体细化风险内容。

其次,要进行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校园安全风险有高有低,要根据危险程度不同,把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分Ⅰ级、Ⅱ级、Ⅲ级。Ⅰ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高,极易危害师生生命安全,或因长期运行(存在),容易引发群体性伤亡事故的风险;Ⅱ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中等,容易造成较重伤害事故的风险;Ⅲ级安全风险是指安全风险一般,容易造成一般性伤害事故的风险。

第三,要实行校园安全风险预警。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要求,采取不同举措加强预警管理,校园安全预警分为阶段性预警与应急式预警两类。阶段性预警是指学校根据季节更替、阶段性工作特点采取的常态性预警;应急式预警是指学校面对突况或他校出现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紧急预警。学校应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内容,加强防范管理。分类落实责任,明确安全任务;分工落实措施,加强隐患整改;分批完善制度,规范工作要求。

第四,要建立安全风险排查机制。为确保安全风险防范工程落实到位,学校还应定期进行校园安全风险排查,如确定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月,围绕安全教育与培训、设施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安全管理落实等方面展开,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动员全体师生采用“地毯式”、“立体式”排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3

第一部分:工作成效

1、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情况

党支部制定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工作方案》,签订责任清单,组织党支委和中心组学习上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分工认真落实细化分解任务,主动担当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好党组织责任、行政责任和党政同责。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落实双重组织生活,组织好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述职述廉。选送党支委成员参加上级党委组织的相关培训和法治校长培训,加强干部知识储备,从思想和源头上抓牢从严治党机制建设。牵头组织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7个党支部,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落实三大主体责任述职会议,对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

2、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学习,二是制度,三是执行和监督。重大节假日,加强“四风”问题自查自纠。严格控制使用“三公”经费,无因公出国(境)经费。学校有公务用车1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使用。招待费低于2019年。

3、深化廉政风险滚动排查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结合中心组学习,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环节的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二是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签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责任书》。组织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制定履行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三是做好重点工作的廉政风险防范,依法依规使用好三公经费。结合道法课程,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四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采用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情景党课、党员公益实践服务、党员政治生日等形式,对党团员进行教育。今年收到一次关于教师师德和一次关于食堂午餐温度的投诉,党支部高度重视,实地调研,认真排查,开展廉政谈话1次,提醒谈话1次。

4、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情况

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严格遵循议事规则,自觉遵守校委会集体讨论决策规程。2020年共召开三重一大校务会议决策项目16项,包括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2项,重要项目5项。严格落实党务校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认真落实党支部领导下教代会制度,严格遵循民主议程,保障教职工的权利。

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开展“三创”工作,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三创”工作领导小组,融合“垃圾分类我先行”等,推送微信专题宣传。组织校内保洁组加强督促检查,并将垃圾分类检查情况与班级卫生红旗评级相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及基础理论测试等实践活动。联合公检法司律各方面资源,成立长风青少年法治校园联盟,发挥好法治副校长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法治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6、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推进、防范情况

制定《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方案》、《职责分解表》,分层分类细化意识形态“十管”责任和“党政同责22条”责任清单。一是分类指导,坚守学习宣传阵地。在重要会议活动中,抓好舆情风险研判和舆论引导。二是风险防范,筑牢舆论监管阵地。结合学校少年宫阵地建设,开展“四史”教育进课堂。三是队伍建设不放松,心理思政工作有力有为。落实减负减压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一对一导师制”,开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着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和育德意识和能力。抓好典型示范,开展本校“战役精神总结推进会”,引领青年价值追求。学校获评第2届全国文明校园。

7、开展“四史”情景党课学习教育情况

结合长风地区特色和教师学科特点,通过将党建主题与音乐、故事、历史以及TED演讲等有机结合,创新形式,扎实做好“四史”学习教育。一是以“战役”为课题,彰显青年力量。组织长风区域内的青年以感动自己的抗疫故事为主题,在抒发爱国情怀的同时,提升青年演讲水平,帮助疫情之下各个岗位青年党员成长成才。10位选手的决赛同步线上直播,吸引3万余人观看。二是以“同心圆”为载体,服务更多党员。共举办各类党课、活动34场,其中TED演讲培训、展示4次,情景党课12次,故事党课6。以广大党员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

学校积极推荐3位老师成为区级理论宣讲员,4位教师成为网宣员。共有116条信息被区级媒体录用,10条信息被市级媒体录用。

第二部分:存在不足

1、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机制方面有待完善。在党员队伍中存在认识不平衡现象。党风廉政建设滚动排查工作党支部已经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分类指导,但是压力传导不够,存在排查不对症下药的情况。整体推进落实情况也存在差异。

2、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机制有待完善。对落实责任制存在班子与中层之间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致,存在着“上紧下松”的情况。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情况把握还不够。

3、对教师思想动态多元化的了解要加强。随着本校的扩招,每年有一批青年教师今如华四大家庭。了解教师思想政治动态,服务一线教师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不够,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党建工作的思路不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下一步打算

1、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新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党支部要有全局意识,协调、指导、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中,融入部门工作之中。充分调动各部门抓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责,切实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细化意识形态“十管”具体内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完善“责任链”。一是增强主体意识。把从严治党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监督,推进主体责任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二是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3、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一是加强对学情的了解与研判,继续深入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新期待,深入一线,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二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三是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化对班子研究决定事项的执行落实,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

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教师思想动态,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群体,尤其是对道法、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严把政治关,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划定课堂教学仪式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监督机制,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管理。要加强对干部、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培训,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2020年学校支委会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

一、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

按照《中共思明区委教育工委关于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作出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壮大积极、健康主流思想文化。

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做好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积极配合做好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斗争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利用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

一是着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通过网络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建立网络、社会舆情发现和报告机制,明确专职或兼职舆情信息员。认真抓好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管理,积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涉及学校重大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上级主要领导报告,不出现迟报、漏报、错报。

四、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4

一、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对自身的心理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相对于学校内的其他学院有特殊性,因学生均住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在师大校园内进行阵地建设较为困难。但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协同管理之下,学生受安全防范、生活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宣传程度能保持与广西师范大学学生保持同步。在线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学院每学期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新媒体平台信息登记,和学生进行询问排查有无在校园内出现一些不良的微信、QQ群。

1、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管理

形势研判:在师生及舆情员的监督下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出现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问题的威胁可能性小。

风险点:学生加入一些传播不良信息的群聊,受不良信息危害。

解决办法:定期通过学生舆情员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

2、学生参与社团的管理

形势研判:学生参与漓江学院各社团的情况较其它学院数量较少,部分学生会参加师大的社团活动,出现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问题的威胁可能性小。

风险点:学生参与师大的社团,学院缺少了解和监管。

解决办法: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在汇总统计学生在师大参与各类社团及成为学生干部的情况。指派社团联干部与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协助关注该部分学生群体。

二、师生教育教学管理

体育与健康学院把安全维稳工作实抓细抓落地,按学校规章管理制度做好师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对于教师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形势研判:目前教师教学管理出现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问题的威胁可能性小。

风险点:外聘教师的监管问题、新入职教师监管问题。

解决办法:体育与健康学院每学期定期召开外聘教师交流会议,同时严格外聘教师任课资格审查,各教研室定期开展查课活动,每学期开展学生交谈会议,了解老师上课情况。

加强党总支委员对新入职教师的沟通工作,指派党总支委员一对一了解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促新进员工较好的适应工作,了解述求。

2、对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

形势研判:学生管理工作时刻不能松懈,随着冬季到来,学生宿舍内的违纪行为照以往会上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

风险点:学生不服从管理在师大雁山校区违纪,给漓江学院带来不良影响。

对策措施:辅导员通过周末晚例会,每周各年级统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从2020年6月份至今体育与健康学院在符合广西师范大学及疫情防控的要求之下,一直坚持每周线下课堂晚例会,对于毕业班学生每周一直坚持线上晚例会,做到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覆盖和重质量。

三、对于特殊群体的管理

体育与健康学院建立《特殊关注及跟踪人群台账》,对可能引起和发生问题的学生或已经发生问题的学生情况进行记录,提醒辅导员定期关注该部分学生并谈心谈话,对于已发生处理的事件问题对处理办法进行记录,吸取成功经验。

形势研判: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特殊群体中首要需要处理的是“赵凤娇”事件。赵凤娇于2020年6月份在上课时被同班同学的铅球砸到腰部,该生哥哥在向学校索取赔偿,赔偿金额加医药费约为2万,并且该生哥哥认为此次事件为校园安全事故,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师在上课时已做好安全提醒,砸人学生未按老师要求砸球,并且出现脱手。

风险点:赵凤娇及其家长因在校被铅球砸伤来学校引起冲突和社会不良影响。

对策措施: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正在积极的和砸人和被砸学生及家人沟通,已通过党政事务部与法律顾问,在赵凤娇的和解协议上进行修改完善。在处理这一事件上如能和解是最好,如果被砸学生不支持和砸人学生的和解协议,则下一步走法律诉讼程序。

四、对于舆情的管理

建立《体育与健康学院舆情事件台账》。自2019年5月份起,体育与健康学院对每月学院发生大小舆情事件进行记录,了解事件处理办法、引起原因、造成后果,不断的在事件中吸取经验,加强学生舆情管理,同时设置各班级年级舆情员,舆情员教师,学生舆情员为各班各年级心理委员,舆情员教师为郭时骏。

形势研判:体育与健康学院发生重大舆情事件的可能性较小,但小范围的舆情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近期需要多方面关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

风险点: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职工目前处于两地办公的情况,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沟通较其它学院来说有一定不便,学生突发舆情事件的反应可能会较慢,在酝酿、发酵中的舆情事件可能不易发现。

对策措施:继续发挥宿舍党小组作用,了解学生宿舍生活。同时结合辅导员查寝,班级舆情员关注、宿舍长QQ群,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转设期间的焦点问题

体育与健康学院相对其它学院师生对于专设的关注度明显较高,主要原因为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均住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大量外聘老师来自广西师范大学,专设问题更加密切的联系到了学院内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

形势研判:对于学生方面,各年级辅导员已经收集了学生的问题,辅导员们统一口径对于能回答的问题进行了统一回答,学生目前尚未有发生不良舆情和行为的趋势。教职工方面,目前教职工对于转设的关注度较高,但尚未有发生不良舆情和行为的趋势。

风险点:教师因转设而离职,学生因转设发表负面言论。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65-03

201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应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风险投资运作》 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高校《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看,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方式,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呈现“多而全”的状态,使得与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和重复性严重;有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逻辑性比较混乱,难以形成对课程相关理论框架的完整和系统理解;现有教材未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未能突出实务性特征, 相反却由于零散性、规则性的知识点较多,显得理论性突出。就该门课程本身的知识架构而言,图1说明了这种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层面,尽管课程最终落脚在应用性层面, 但理论性层面的内容占了80%以上。 由于这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如果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领会,以一般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架构很难从系统性层面把握相关知识,从而会导致知识点难以深入,单纯记忆性学习,应付考试等。而对于实务层面而言,虽然学生对于相关的操作很感兴趣,也符合他们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这些实务往往只能简单地落实在“案例分析”的讲解层面,使学生失去兴趣,降低参与度,导致与实践脱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下,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应付考试、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情况,同时又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情绪,导致其备课不足,授课难度偏低,教研脱节。

(二)面临较大的“双功利”约束 [2-3]

1.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当前大学生学习功利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风险投资运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但由于当前课程内容构架具有较强理论性, 必然面临着这样的制约。具体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运作》一般为面向全校公开设置的通识性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考虑该学科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单位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风险投资运作》很难获得学生重视。它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风险投资运作》虽然从其内容本身看应该偏重于实务,但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快让学生掌握风险投资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直接影响到学生到课率和参与度。(2)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大都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对课程的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这是因为,在课程开始阶段, 学生往往对一门课程抱有试探性的学习兴趣,预期较高,渴望能通过学习迅速获取实务知识、提升操作能力,并能很快运用于实践。随着课程的跟进,以概念和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引导不强的惯常性案例分析与学生的预期相背离,导致学生兴趣消减,到课率降低。临近考试,由于考试压力增大,学分成为现实得失,学生往往又“应试性”地采取“强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短暂和零散性的,无法构成体系,更不能上升成为一种能力。

2. 教师功利性教学。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教师群体中功利性教学现象比较突出,大都存在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优于教学,科研高于教学的思想。一方面,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对于科研有所偏重,这种政策导向造成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成就感认同的心理差异,追逐成功的动机决定了其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而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的行为选择也成为教师轻视教学的助推剂。而《风险投资运作》作为通识性、 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该层面上的约束尤为突出。从这种情况来看不断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打破“双功利”的约束,寻求两者间的统一均衡至关重要, 而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凸显意义。

二、《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第二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第三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的总称。总体来看,传统课程凸显了规定性、要求性,其本质是对固化知识的一种安排。 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获取零散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性引导, 形成系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综合的系统性知识, 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突出特征是突出教师的引导, 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拓展性学习。

鉴于此,在《风险投资运作》的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一是突出教学的引导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教学要打破传统课程的统一性,将传统课程体制的“划一”和“封闭”转化为“个性”和“开放”,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崇尚个人差别和见解,将零散、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落实在普适性的方法论层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层面“功利性”学习的约束。

二是与实践的动态契合。《风险投资运作》 是通识性、创新类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要突破当前教材中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增强以案例为核心的图文信息资料。此外,课程内容体系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这种动态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突破功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高度重视研究的教师群体而言, 也是对其研究能力包括把握热点、梳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挑战,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三是教师与课程融合。学生进行拓展性、创新型学习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掌握程度和引导力。因此,创新型课程与创新型教师不可分割。这与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风险投资运作》教学模式改革

(一)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阐述及其逻辑辨析,叙述性的内容多,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是“灌输型”的。而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将内容落实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和实践,反映在教学层面上,必须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精选国内外风险投资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件,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见解。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相比,这里的案例教学凸显两点特征:一是突出课程案例的前沿性与关注现实问题的热点性。二是案例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书面的案例材料,也包括访谈、记录等纪实材料。

不同的案例虽然着重于不同的知识点,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以拓展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将案例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一方面,培养的是学生剖析、发掘、联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方法论层面的引导具有普适性,易于落实在应用层面,从而满足了学生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行为相对来说是固化的,而在流变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向创新型转化首先面临着的是个人反思, 即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加强知识储备,还要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师的科研得到有效的融合统一。

(二)行为引导和受众的“微格”化 [5]

1. 师生交互。这一层面和互动式教学是一致的,但更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个过程以授课内容的延伸为起点,以文为本,但不受文的约束;学生对信息进行有差异性的反馈, 这种反馈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双方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把最新的成果、方法、事件等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引导拓展性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组团,强调“自主合作”,形成小的团队,即把大范围的受众“微格”化,每一个被“微格”的受众团体成员虽有差异性,但具有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或知识点, 他们能通过相互探讨和合作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各“微格”团体间也具有差异性,不同“微格”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方法和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模块化、专题式教学

以上提到,要打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必须将理论性强且零散的知识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案例教学外, 还必须辅之以引导性的模块。这种模块应凸显分析问题的“范式”,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拓展性和创新性思维, 并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专题式教学也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专题式教学,需要关注的是:

1.专题内容应该同教师的兴趣点以及课程核心内容密切结合。 一方面专题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分享自身研究成果的过程,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身研究的不足,并能激发创新。从这种层面讲,教学的过程则与教师的科研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统一,从而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2. 根据模块内容配备师资。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有专题式教学,但一般都存在于“学科前沿讲座”和“学科专题”等授课内容相对独立的课程中,在一般的课程中极为少见,且是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体系涉及的模块较多,单个教师不可能对每个模块知识都有深入的把握,因此,在以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中,《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贯穿始终的单一、僵化的授课组织模式,建立新型的以课程内容板块划分为依据配置师资资源的授课模式,在师资配合上强调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相互协作。从操作层面上看,即创设《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团队,在共同讨论、研究、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的“统一”。对于专题教学,根据各教师自身体系和实践经验能力,负担相对应的独立性较强的专题单元,也就是专题教学部分由团队中多个教师承担。这种以课程内容为主导的师资结构优化最终必然会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动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参与度的提高是引导其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关键,这将对打破其“功利性学习”约束起到重要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突破了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呆板模式,也有利于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而与其自身研究密切结合的专题模块更能充分发挥不同研究特质的魅力,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多渠道、非固化沟通

大学本科生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尚处于“塑造期”,学习过程要着重于“引导”。因此良好的心理沟通对于引导其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沟通”是无形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答疑”为例,传统的答疑方式多为规定时间和地点,方式比较僵硬,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模式也比较固定化。在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答疑方式上,采用“非固化”的答疑方式,答疑问题不局限于课程架构本身,而是更加落实到分析问题层面。

事实上,这种“非固化”的答疑方式对于突破“双功利”的约束是有重要意义的。非固化的答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分散性的“点”知识要有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突出的实务性,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因此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掌握学科内容和实践进展,这对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研究点”,促进其科研的深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出发,“非固化”的答疑行为,可以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而对于学生而言, 但凡其自主性的答疑行为,都意味着探究该层面知识的基本动机,如果加以合理引导, 则有益于突破其纯粹为了应试的“功利性学习”行为。

总之,《风险投资运作》 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模式, 打破教学活动中的“双功利”约束,有效促使其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从理论化走向实际化,切实可行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冯婉玲.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3(8):11-12.

[2]赵韩强,赵树凯等.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6

1前言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国际贸易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要调整。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式,对国际贸易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国际贸易人才要对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要求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要相应增加经济新常态的国际贸易相关的内容,对专业人士进行更紧跟时代步伐的业务培训,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式,对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有重要意义。

2经济新常态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现实需求

管控风险的能力要强。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呈现平稳恢复发展中的阶段,经济风险依然存在于国际贸易当中,包括诚信风险、汇率风险等。这就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风险意识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对该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之一,规避风险和预测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管控风险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损失。能具备解决贸易纠纷的能力。当前的国际贸易是存在很多的贸易纠纷的,像贸易壁垒就是典型的贸易纠纷,在发生贸易交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摩擦不断,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求专业人士要懂得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并能运用这些法律、法规处理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好的还是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这样也能降低自己的损失,还有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国际上的贸易争端,但一旦遇到也要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放首位,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发起贸易争端,促进国际贸易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对其他国家也是一个警醒和制约,促进相对公平。

3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相对缺乏。很多教师也都是在本国内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又在高等教育机构担任老师,他们基本很少有国际贸易的实战经验,相对还是理论知识的领域上做研究。那么,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也是都是理论层面的,很少涉及实践,这就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分离,更多对新经济形势的探讨也都是理论层面的,在加上自身的局限,很难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尤其理论方面是欠缺的状态,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双语教学成为形式化的面子工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也是要面对的是处理和解决国际间的经济贸易问题,英语尤其口语的教学是必须的,但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多是我国完成博士学位的相关人士在从事教学,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本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口语也是欠缺的,就算请外教又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认识,就算是也做不到全国范围的高校的该专业都配备外交,这很难实现,况且还有国际间贸易利益的维护必须使我国人从事教学更好。我国对英语教学向来是重笔试轻口语,学生普遍很难开口说流利英语。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教学没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学内容方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有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更高级的电子记账、电子结算的具体操作和数据信息的处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教学是欠缺的,我国的专业课大多是课本式教学,很少教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也存在方式老旧、很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问题,甚至教师都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自己也不关注相关的时事,即便关注,也是加些自己的观点,做些点评或发些论文而已,很少介绍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学好这门课。

4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改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小组,安排专业知识强的、实践能力强且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和提高,着力于对学生培养的负责,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地处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院校要建立健全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培养体系,定期请专业人士作专题讲座,给教师做培训,还可以委派一定名额的教师到相应的外资企业,锻炼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关注国际贸易的变动性,适时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鲜和时效性。要有专门负责教材的老师,开设教材小组进行教材的商讨和更新,让学生接触时效性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教材的教辅资料和相关的配套资料,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内容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对该领域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的熟练操作,在这方面,学院可以加强和外资企业的合作,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先进的技术设备,弥补在校学习对实践操作的缺失。此外,该专业对学生的口语教学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要想出具体的上课方案,如何平衡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中英文教学,这也是学生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起码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5结语

新经济常态给世界和中国的贸易带来影响,为了我国经济贸易更好的发展,必须在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更新,要针对目前的教学问题,相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的策略,在不断实践中运用,并适时更新,从教师到教材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方法,供大家借鉴。

作者:陶海东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58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推M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客观要求,是高校规范权力运行、完善治理结构的现实需要,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切实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化解腐败风险的可靠途径。

1 高校廉政风险的主要特征

高校廉政风险是指高校的干部职工在行使职务(岗位)权力的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1 廉政风险的覆盖面广

高校的廉政风险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方面是体现在涉及招生录取、后勤基建、财务管理、大宗采购、职称评定等高校的多个管理工作领域,相关领域常常涉及多个业务和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是涉及的人员众多,从具体经办、中间审核直至最后领导审批,一些重点领域的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存在着一定廉政风险。据相关统计,高校腐败案件的涉案人员从校级党政领导、中层部门的干部到基层的普通办事人员,涉案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廉政风险正向一些职务较低、岗位普通的人员蔓延。

1.2 廉政风险的隐蔽性强

高校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其廉政风险常常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类人员的腐败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和专业化,也使廉政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些人常常利用制度漏洞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包装使腐败活动披上合法外衣,如假借劳务费、专家指导费等名义曲线进行变相行贿,给廉政风险防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行贿的形式上,非物质性贿赂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如变相旅游、汽车使用权等,规避直接的权钱交易,从而使发生腐败的隐蔽性更强。

1.3 廉政风险的差异性大

由于高校各部门、岗位工作的职责分配与权力大小不尽相同,廉政风险的差异性也就相对较大。从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数据分析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来看,廉政风险的表现形态复杂多样,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风险发生概率、发生时空跨度、风险的结构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形式。比如,案发的时间从一年左右到十多年不等,作案的次数也从一次到几十次不等,涉案的金额也从几万元到千万元不等,查处的人员也各异,而且窝案、串案较多。

2 高校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权力制约不够

近年来,针对高校腐败问题,教育行政及有关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制度以促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但还是远远不够,高校的权力运行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具体表现为监督的客体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监督的方法也相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的“组合拳”,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也就不能形成高效的监督合力。同时,因为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相对流于形式,而民主监督由于“老好人”思想的客观存在,造成上级监督和校内监督无法真正形成预期的制约作用,导致部分权力的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腐败行为由此而生。

2.2 执行落实缺位

为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很多高校根据重点领域的关键权力运行和执行中的特点,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以确保各项管理职权的清晰和权力运行的公开务实。但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执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执行落实不到位。根据一项对12所高校2 000余名干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显示,对学校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内容,有48.52%的调查对象认为“制度已经够多了,关键是执行不够”。这充分说明,虽然高校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但由于执行过程走样,仍然无法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2.3 宣传实效不佳

对于廉政风险防控,高校的很多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工作繁忙而淡化了此类知识学习,很少拿出精力去认真学习相关的党纪国法,其廉洁自律的意识也就愈加淡漠,风险防控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高校都非常注重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对师生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育安排、组织实施、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引起师生的思想共鸣,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4 制度建设滞后

高校办学自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大,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配套跟上,制度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责任追究未落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腐败苗头的滋生,为权力寻租留下活动空间。而制度机制的不配套缺失又对业务流程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以及思想道德风险的整合防范带来很大影响,使得整个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在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防控机制在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缺陷。

3 智能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改进对策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美国学者戴明创立的质量管理思想与模式,主要是建立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工作程序,是由计划(Plan)、执行(Do)、考核(Check)、改进(Action)等阶段不断循环组成的持续改进的工作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高校大力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当下,针对高校廉政风险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化解腐败风险的可靠途径。

3.1 计划(P)阶段:评估风险,注重防控机制的顶层设计

海登海默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制度的存在可以节约成本,如果一种反腐制度提高了反腐成本,那就还不如没有的好。因此,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紧密体现高校的大学精神、价值导向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将廉政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处置进行有机结合,使廉政风险防控在管理上形成闭环,以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高校可按年度设立一个基础循环周期,根据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同特点,沿着权力运行的轨迹全面识别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计划,着力形成以岗位、程序、制度为分辨点、线、面的防控体系链;在执行过程中对相关风险进行全程、全面监控,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在检查环节全面考核廉政建设情况并适当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最后反思过程,采取改进措施。在智能校园建设方案设计开发中,要体现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将防控的理念、流程、方法等要素固化到整体信息系统中,实现刚性的自动约束,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2 执行(D)阶段:重在落实,严格执行防控管理体系

高校在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之后,在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按照廉政风险的不同等级加强防控,通过分级管控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面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苗头倾向性问题并加以防范处置,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数据,进行状态分析并发出风险预警,最大程度上防范廉政风险、避免腐败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制度体系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严格执行监督和考核制度,将廉政风险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处理等环节充分把握好,真正使信息监控平台发挥“检测哨”的重要作用,并防止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因走样而导致的腐败。

3.3 检查(C)阶段:查找漏洞,切实加强廉洁教育宣传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高校应对周期内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应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漏洞,评估工作成效,并对存在缺陷和薄弱环节实施整改。要在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宣贯的氛围中,扩大和延展廉政文化建设、宣传的宽度和深度,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分类教育,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不断强化风险意识、预防意识和育人意识,引导养成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习惯,从而推动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以全面梳理防控工作流程及其制度依据为抓手,对各流程节点进行反思排摸,特别是要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进行廉政风险排查,修订防控措施,以降低廉政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对防控数据信息平台的检查,也可以修订完善防控数据监控管理制度和平台功能,使廉政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手段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改进(A)阶段:循环推进,不断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改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应根据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漏洞,对现有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程序、范围等进行补充完善,以实现权力防控流程的科学化、固定化和公开化,确保权力规范运行、有效制约。要建立健全边界明确、相互协调、实时预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要抓住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抓紧进一步完善廉政信息公开、廉政信息A警、廉政成效考核、廉政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防控管理的规范化。要通过强化数据信息的运行管控,纠正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执行管理评审改进决议、听取第三方监督评价意见等方式,全面修正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存在不足和潜在缺陷,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螺旋式改进提升。

4 结 语

随着教育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将是一项更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在高校推进智能校园建设、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的过程中,创造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数据平台,提高防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相关性及沟通效果,着力强化PDCA循环管理,有效落实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的防控着力点和主要任务,有利于实现防控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有利于形成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心党.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2]刘爱英.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4).

[3]孙功奇.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推进状况与现实障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白致铭.高校行政权力扩张与廉政风险防控论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5]邹毅.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东南学术,2016(2).

[6]杨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 .

[7]丁红燕.COSO 内部控制新框架解读[J].财会通讯,2013(25) .

[8]葛本成.廉政风险防控在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

[9]臧志彭.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10] 何希耕.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

[11]高惠民,李克勤.试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J].理论导报,2013(5).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8

3. 加强安保队伍建设。

(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当下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安全工作办公室急需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我们抽调了几名精干人员:崔长江、孙长军、刘德森三人组成机动小组,专门负责处理校内突发事件,类似校园“110”。

(2)内强素质,抓好保卫干部、校卫队员的教育和训练。建立技能训练制度,使保卫人员具有较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外树形象,抓好管理。加强对校卫队员和保安的管理和监督,明确责任,坚持依章治警、依合同促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文明值勤,热情服务。

4. 创新校园安全工作体系。

(1)创立“校园风险月历”。通过对典型案例、季节特征、地域特征、法规制度等因素的梳理,形成一年中12个月的高危、频发风险列表,以月历的形式向班级发放,为提前做好针对本月度频发风险的防范准备提供依据。

(2)创建“校园安全稳定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指南”手册。针对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高危频发风险,提供具体的防范和应对建议。

(3)制定“校园安全稳定的能力提升规划”。明确了相关人员能力培训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展示教育、理论授课、桌面演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等培训对象的实战技能。

5. 拓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1)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校园网、广播、电子显示屏、条幅、板报、宣传单等,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每天出示一条安全警示语,提醒学生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2)抓住时节,及时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根据季节、环境等不同特点选择重点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拥挤踩踏、防食物中毒、防疾病、防触电、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必要的安全常识和遇到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知识教育,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集中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如开学初、学期末、“安全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和5.12”、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地进行讲解。

(4)充分发挥安全课主渠道作用。我校非常重视安全课,做到“四有”,即有教材、教师、教案、课时。主管安全工作的校长、教务主任,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确保安全课的教学工作。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9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0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大学生尝试着自主创业。但是,市场经济运行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创业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才能同时,也产生相应的风险,其中法律风险不容勿视。如何规避和化解创业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构建高校法律课程的核心内容。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或者个人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自身产生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1]法律风险存在于大学生创 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从法律风险客观运动状态考察,分成静态法律风险和动态法律风险二个方面,笔者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面临的静态和动态法律风险的内容和特征展开论证。

一、 大学生创业中的静态法律风险

    静态法律风险比较固定,主要存在于经济实体组织形式创立时和固有法律文件缺漏等情形下产生的。

1. 大学生创业时确立经济实体组织形式的静态法律风险。

    大学生创业,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的组织形式,以及理解并掌握该种组织形式所隐藏的哪些法律风险。因为不同的创业组织形式法律风险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刚开始创业时,往往选择资金较少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其承担的法律风险是以自己全部财产承担无限责任。而有限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有限合伙人和公司股东,个人承担的是相应的有限责任,这种选择对创业者承担的风险较前少。

2. 漠视关键法律文件而产生静态法律风险。

创立的企业正常运营后,还需要在从事经营的领域内到相关主管部门办理法律手续。如法人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完成企业事项变更登记和企业年检相关的登记,若有涉及环境保护等事务,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学生经常把以上事务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如被吊销营业执照等。又如,合伙协议是合伙企业的基础性文件,它规制了合伙人共同经营权利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本依据。部分创业大学生,只是把其当做创业过程中必须准备的一个文件上交相关部门了事。殊不知今后承担的法律风险会因此而起。

二、 大学生创业中的动态法律风险

大学生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与客户签订合同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动态法律风险。

根据2007年《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员工手册制度、保密制度和竞业禁止制度,有效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2] 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依据《劳动法》签订相关劳动合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遵守《安全生产法》开展生产活动,财务要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财经制度进行审计等。创业者往往忽视以上情况,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企业的生存就会遭受重大风险。因此,在企业设立之初,管理者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内部员工的劳动合同和保险合同,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以完善的财经制度规避法律风险,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订立合同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内容,大学生涉世之初,社会经验不足,往往更多把企业利润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和银行资信情况的审查。忽略了合同涉及的内容和条款,以及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的评估。忽略了从法律纠纷的角度斟酌事关合同双方当事人重要权利义务的条款。对于规避对方合同欺诈的行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更是缺乏警惕。对于债权的违护和索取缺乏法律的手段,对债务人实履实际偿还能力估计不足都会导致企业在此事项方面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防范创业法律风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到创业活动相关各类法律关系,涉及到整个创业过程。因此,如何应对以上的静态和动态法律风险,需要个人、高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合力支持。其中加强高校创业法律教育是规避以上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法律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校创业法律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任何创业都会遇到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也不例外。学习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知识,提升化解风险的法律驾驶能力。创业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培养大学生守法意识为基本原则,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实践并重原则。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必然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和系统性相统一。

(二)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以下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二个方面加以阐述:

1.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众多,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无法也不应做到面面俱到。在结合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的特点,如下创业法律课程内容的教育必不可少:

为了规避大学生创业中的静态法律风险,针对大学生创业主要经济组织企业形式,主要法律有《个人独资企业法》 、《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等企业法。教学的重点是比较三种企业的不同点,如企业成立的必要文书、企业运营的基本条件,企业责任人的债务承担情况等方面,让大学生明白在企业设立时必须规避的法律风险内容。对于2005年《公司法》和2006年的《合伙企业法》中设立的有限责任制度,对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想承担连带责任,选择成立公司和合伙企业对于化解法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国家对创业者的贷款优惠政策、市场经营和企业社会保险等方面内容为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式开拓了思路和政策支持。

在经济法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法包括《不正当竞争法》、《商法》、《价格法》和《税法》等。以上法律内容的熟识情况,有利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遵重交易规则和合理运用法律扛扞的意识,自觉尊守国家法律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市场中的法律风险。

为了规避大学生创业中的动态法律风险,大学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在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方面主要法律有《劳动法》、《保险法》和《工会法》。与其他商事主体进行商事交易活动的过程,《合同法》和《担保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通过以上创业法律的教育,使大学生创业者初步理解相关经济组织体的运作模式,创业组织的正常 运行,企业的自律行为和企业法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意识和行为。企业在经营中可能会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生合同纠纷和法律诉求,调解和公证仲裁是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而法律诉求则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因些三大诉讼法的学习尤为必要。

当然,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很多,不可能在大学的有限的时间和课程里全面学习和理解,大学法律课程只是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其余法律实务和细节问题,有待大学生具体问题个案分析。

2.教学实践方面:

高校创业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提高在创业过程中的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法律实践教育。首先应建立一支良好的具有法律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筛选具有相应法律实务和深谙企业创业运作之道的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兼收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学生创业先行者进行创业讲座和创业顾问。

高校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设备和人才优势,构建创业法律教育大学生实训网络平台和虚拟企业管理平台。“创业法律实训平台就是以模拟企业注册、经营、纠纷与解决等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各种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如公司法、税务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等重要知识点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3]以上双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教育提供全面的法律资源和资讯,还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实训提供主动参与和探索实践的体验。

对于有创业决心的大学生或创业团队,学校可牵线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也可参与孵化园企业经营活动。学校、政府和社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层次性,为大学生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及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还要做好应对创业法律风险的评估预案和预警预报方案。

参考文献: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1

一、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保险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传授性教学多,启发性教学少,教师喂得多,学生自己获取的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作能力差,一接触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和操作方法,感到无从下手,更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未来教育过程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改变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预期性、创新性学习,即不仅教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需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吸取知识,并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二、对《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目前,在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都要上《保险学》课程,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高校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少学生是以无所谓、混学分的态度来对待课程学习, 课堂上不太集中精力听课, 有的为了考各种等级证书干脆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英语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就有意识地引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 着力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从课堂讲学、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 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 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 20 分钟) , 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 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 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变压力为动力, 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 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 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 突出其实用性价值, 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 既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 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论 “问题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意义学习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设问、疑问、留问、提问的形式,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

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三、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教师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连环导学的设问、疑问、留问、提问应做到“八要”:一要激感,叩击心灵,讲究思想性;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化,讲究逻辑性;三要一石二鸟,触类旁通,讲究有用性;四要因势利导,点拨启迪,讲究启发性;五要扣其两端,活跃思维,讲究灵活性;六要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讲究针对性;七要新旧联系,层层递进,讲究连贯性;八要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究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龚放.强化问题意识 造就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4(4)

[2]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2)

[3]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2)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2

一、引言

会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科,而课堂中面临的又是一群文化知识底子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低下的特殊群体———职高生,所以在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打断教学秩序、似乎影响教学的“课堂风险”, 作为一名新课改后的专业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这些“课堂风险”的教育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让我想起一个课堂案例:一位老师正在兴高采烈地讲课,突然发现一位同学打磕睡,那位老师笑呵呵走过去用手指敲敲他的桌子说:“快别睡了,再睡我可要唱《霍元甲》的主题歌了,说完还真唱了起来:“睁开眼吧!小心看吧!我唱的对吗?”学生都被他逗笑了,连打磕睡的同学也来了精神,专心致志的听起课来。“课堂风险”教师处理得当与否,将会带来积极或消极两种不同结果,因此,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既要体现其科学性,又要体现艺术性,让教学活动走上和谐健康的发展轨道。如果类似的情况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又该如何处理呢?

二、案例描述

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中,“约当产量法”的计算是高职高专教材《财务会计》整本书的重难点之一,而“约当产量法”中“原材料投料程度”的计算又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大部分是公式的记忆和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学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没深入过企业,无疑是较难理解,所以我作了充分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听得较投入,但正当我在讲授原材料一次投料和陆续投料的区别时(课堂时间已进行了一半,快到午饭时间了), 我讲得有些吃力,学生好像听得也有些困难,这时,我突然注意到班中很多学生笑着在窃窃私语,几个学生还偷偷地看着窗外,便停下来问“发生什么事了?”,原来学生被食堂的菜香吸引了,窗边的学生又听到了炒菜的声音,这个时间,学生是饿的时候了,当时,脆“计上心来”,顺着学生的思绪转移话题,让学生思考:炒菜其实也是加工材料的过程,那它是“一次投料”还是“陆续投料”呢?这么一问,学生都认识到的确和知识点是一个道理,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是“陆续投料”。这么一比较,学生对“陆续投料”理解了;那时,我进一步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让学生自己举“一次投料”的生活实例,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几个学生竟能想到同“炒菜”对应的例子——“清蒸”,确实有其贴切的地方。又有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觉得清蒸可以分2道工序完工,如蒸熟后,为了“色”上更美观,可以在第2道工序中一次投入“葱花、植物花瓣”等之类,或可以浇点“麻油”等调料。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静在专业知识的探讨中,看着他们学习的喜悦和收获,我有种特别的成就感和喜悦,这主要归功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影响课堂秩序的“课堂风险”,如果能换个角度去用到教学中来,很可能是我们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案例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而不是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固定的”。要使学习底子薄、热情低的学生,爱上专业课,在课堂上愉快学习并学有所获,教师的有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在职教教育大力提倡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期间,我们会计专业课教师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必须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时时有可能发生的“课堂风险”,如何利用、化解这些风险,变“风险”为有效教学的契机和资源,达到课堂教学的价值最大化,使原本枯燥的会计专业课,上得生动、灵活、真实,使学习消极、落后的职高生喜欢上会计课,重新找回自信,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力呢?上述的这次课堂案例使我体验深刻,我个人认为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风险”可分三步解决。

(一)分析风险、反思教学预设

课堂上,时不时会发生分散正常教学注意力的事件,很多教师会害怕遇到这样的“课堂风险”,觉得影响了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教学进度,甚至当堂赌气发火、大动干戈、批评训斥;相反,如果我们教师能沉着冷静地分析风险,反思教学预设,说不定这些“风险”就是良好的教学资源,会收到“意外”的帮助!

上述课堂案例中,如果我当时“怒气大发”,批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即使批评后继续上课,学生不见得会认真听,对于这群自尊心强、叛逆心强的职高生,有些人还会认为老师太古板,因此对你有偏见而导致从此不喜欢上专业课;倒不如抑制“怒气”,沉着冷静地分析风险,反思教学预设。

职高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形象思维相对较强。在上原材料的投料程度时,我例举了许多不同企业产品投料的程序,很多学生也听得较投入,我正为自己能充分备透教材而沾沾自喜。但是我忽略了部分后进生和一些类似在听实际上没用心在听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已经听得疲倦了,难免会被食堂的菜香味和安静中清脆的炒菜声吸引住,炒菜这一过程不正是和企业生产产品时投料程序中的“陆续投料”同一道理吗?学生到后来会不专心听课,被外界所影响,主要是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还没有完全备到学生的心理去,一味地讲知识点学生会听得疲倦,如教学设计中能将课外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结合到知识点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领风险,稳定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风险”表面上看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进程,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有些“课堂风险”很可能是有用的即时教学资源,哪怕是错误的生成只要对教学有价值的也可以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有用的“课堂风险”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旁敲侧击,才能引导教学内容,生成有用的即时课堂资源。

所以我当时趁机旁敲侧击、加以点拨,顺着学生转移话题,从“炒菜程序”联想到“投料程序”这一课堂知识点,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会造成紊乱的课堂纪律,反而使发生的“课堂风险”“化险为夷”又回复到平静的课堂中来,很快稳定了课堂教学;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属怎样的投料程

序,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是“陆续投料”,也就深刻理解了“陆续投料”的含义,起到了引导教学的效果。更为惊喜的是学生会联想到“清蒸”一般是“一次投料”,从而优化了教学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会计的乐趣,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收获了成效。

(三)巧化“风险”,优化教学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光点”,甚至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黑点”,正如我们教师无法预料的“课堂风险”,如果教师当堂能巧妙地调控学情,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再深入生成有利实用的教学资源,将使抽象、理论的专业课生动化、生活化。

在本堂课中,学生对食堂菜香的吸引正是课程教学中“原材料投料程序”大同小异的原理。这时借此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去联系起来,不仅避开了当时看似影响课堂纪律的“课堂风险”,而且学生对“陆续投料”和“一次投料”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当时不顺着学生的心理转移话题,随机应变,也就没有后面学生自己得出的“清蒸”是“一次投料”和“清蒸”后如果加点“葱花”或“植物花瓣”之类的话就是“陆续投料”等 “头脑风暴”,这比烦燥、反复地列举脱离学生实际的企业实例要透彻、深入的多,让课堂在随机推让中展现出一片诗一般的精彩,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得到教学价值最大化。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焕发课堂的活力。

四、结尾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叶谰),课堂中防不胜防的“课堂风险”或不经意的“课堂小插曲”等都随时会发生,特别是学习消极的职高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此时的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找到真正属于自身生命的元素和能量,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当然,这首先要在教师自身课前充分准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从此,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06月.

[2] 朱志平,杨启亮.《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M].朱志平,杨启亮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3] 《好老师在这里》林文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