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综述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8 10:25:42

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1

近年研究表明,运动对抑郁有积极作用,其效果可媲美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1],甚至更为显著,而且适当的运动无任何副作用,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虽然运动作为抗抑郁的干预手段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现有的抑郁症发病机理的各种假说,结合运动抗抑郁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涉及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 抑郁、运动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相应受体功能的变化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生物学机理中最重要的假说,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较早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功能不足,而大多数抗抑郁药是通过升高突触部位单胺递质的水平起抗抑郁作用的。候钢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脊液5HT和NE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Schildkraut认为,某些抑郁症的发生与儿茶酚胺,尤其是NE在重要脑区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有关[3];但单胺假说很难解释一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及抗抑郁药起效慢和对神经递质改变快的矛盾,比如说通常抗抑郁药能在给药数小时后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但抗抑郁的疗效却在连续治疗2~4周后才开始出现;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提出了受体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数量和敏感性发生了变化的缘故。Whale等发现,抑郁症患者突触后5HT1D受体敏感性明显下降,这一敏感性下降可能是SSRIs药物治疗后突触后5HT水平升高的适应性反应。由此可见,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涉及的不只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而是整个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改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他一些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等不足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如研究发现,DA受体拮抗剂具有抗抑郁的作用[4],抗抑郁药氟西汀可通过减少伏隔核壳Ach的释放而缓解抑郁行为[5],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GABA量比较低,用GABA激动剂可以改善抑郁症状[6]。

基于上述的单胺假说和受体假说,对运动抗抑郁的机制展开了广泛研究。动物研究表明,运动可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如5羟色胺(5HT)[7]、多巴胺(DA)[8]、去甲肾上腺素(NA)[9]、γ氨基丁酸(GABA)[10]和谷氨酸[11],进而会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最早有关运动对动物大脑神经递质影响的报道始于1966年Gordon等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够影响NA的合成和翻转[12]。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运动可升高NA的水平,并使得不同脑区NA的代谢物增多。运动对大脑DA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Chaouloff 等研究发现,急性跑台运动能够显著增加大鼠整个脑区和脑脊液中DA代谢物高香草酸(HVA)的水平[13]。他们的另一研究也发现,运动后大鼠中脑、前额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的DA水平及其代谢物水平都有所增加[14]。一项采用微透析技术的研究发现,20 min跑台运动显著增加了大鼠纹状体DA的释放[15]。同样,急性或慢性运动对5HT水平的影响也得到了诸多研究支持。如大鼠在3 h急性运动后[16]或8周跑台运动后[17],大脑5HT的水平都升高。微透析研究发现,60 min跑台运动后,大鼠海马的5HT水平升高[18]。另一活体微透析研究发现,运动改变了大脑细胞外的谷氨酸[11]。正如Arida等在新近的综述中所总结的,运动能够通过促进5HT、NA、DA等的合成和释放,进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19]。

单胺假说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经典假说,但随着对其他相关机制的不断拓展,这一假说似乎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逐渐脱离主流研究的窘境。诚然,无论是最初的单胺假说还是后来的受体假说,都不可能完全解释抑郁所引发的神经递质系统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单胺类神经递质尤其是5HT作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靶点却毫无争议地得到了一致认可。Maes等新近提出的“抑郁的5HT新假说”[20]将5HT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联系起来,认为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有关的5HT水平的降低是抑郁症发病的典型特征和重要机制,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但运动锻炼对抑郁行为反应的改变是否通过调节HPA轴功能,进而导致5HT水平降低这一介导途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抑郁、运动与神经营养因子变化和神经元发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还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生长因子会对神经细胞的生长与存活有调节作用,现将这些神经营养物质统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TFS)。Duman等提出,应激或抑郁会导致海马、前额叶与杏仁核等脑边缘区的神经元萎缩和细胞丢失,并且引起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降;相反,使用抗抑郁药会促进成年海马神经发生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基于此提出了抑郁的神经营养假说[21]。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动物研究表明,应激减少了海马BDNF的表达,而抗抑郁药有效逆转了这一效果,分子遗传学研究亦提示BDNF基因可能与抑郁症的病因有关[21]。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多种应激均可降低海马中BDNF通路的活动,而抗抑郁药可增强该通路的活动[22]。另有研究显示,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先祖细胞分裂减少,BDNF水平低下,均都表现为阳性棕色颗粒缺失[23];海马和顶叶皮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下降,N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24]。这些证据都被用来支持抑郁症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BDNF通过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进而影响神经元的神经发生。研究表明,应激和抑郁等不利因素会抑制成年海马神经发生[21],而抗抑郁药可以引发海马齿状回(DG)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从而诱导成年海马神经发生[25]。

运动可使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并能诱导成年海马神经发生,这可能是运动抗抑郁作用的又一机制。在所有的神经营养因子中,BDNF可能是对运动的调控作用最为敏感的。动物研究发现,运动可增加BDNF mRNA的表达,并增加BDNF的蛋白含量[26]。Liu等[27]研究发现,运动可作为预防慢性应激(CUMS)所致抑郁行为的有效手段,其中可能涉及的机制就是运动增加了海马BDNF的水平。Zheng等[28]研究发现,运动可通过增加海马BDNF的水平逆转CUMS所致的抑郁。Erickson等[29]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老年人海马的体积,这一体积的增加与运动诱发的血清BDNF水平的升高相关。Sarbadhikari等[30]认为,BDNF在运动改变神经递质活动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除BDNF外,其他神经营养因子在运动抗抑郁的机制研究中也有所关联。新近研究发现,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的改变是运动诱发神经发生的重要因素[31]。Kiuchi等[32]研究发现,运动能够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发生,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Duman等[33]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运动抗抑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虽然BDNF、VEGF和IGF1等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不同,但是功能互补甚至重叠,能够共同调控下游的信号传导以及基因转录过程,在运动抗抑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动能诱导成年海马的神经发生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运动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其类似于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作用。此外,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在海马、前额叶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中表现出相反的抑郁行为调节作用,这提示神经营养因子更可能是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神经网络而不是单个脑区活动而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对运动抗抑郁过程中所涉及的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而言,未来研究应该从单个脑区转移到整个神经网络的作用。

3 抑郁、运动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

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轴。糖皮质激素(GC)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该系统2个关键基础物质[34]。许多抑郁症患者血清GC升高,提示HPA轴功能失调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增高的GC可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GR)降低海马神经元新生,造成海马体积缩小。成年后脑区特异性敲除GR引起小鼠HPA轴活动增强并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抗抑郁药可以逆转这些变化[35]。高皮质醇症可能由GR介导的负反馈调节失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过多等因素造成。动物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模型大鼠血浆CRH、ACTH含量增加[3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功能亢进[37]。Rubin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程度与皮质醇浓度有关,且随着抑郁的恢复,这种增生似乎也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38]。Catalan等发现,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及下丘脑外的CRF浓度升高,与轻度或中度抑郁组相比,重度抑郁组血浆CRF浓度更高,且血浆CRF与皮质醇浓度呈显著相关[39]。

抑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假说为运动抗抑郁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又一个视角。早期即有研究[40]发现,运动可通过HPA轴的反复激活,从而诱发HPA轴的适应性。Liu等[41]新近研究发现,游泳运动可通过降低HPA轴功能,进而缓解胚胎期接触GC诱发的大鼠抑郁样行为。Karandrea等[42]研究发现,运动可下调雄性大鼠海马GR mRNA的表达,而对下丘脑GR mRNA的表达则起上调作用。Zheng等[28]研究发现,运动逆转了慢性应激所导致的大鼠皮质酮的升高和GR的降低,诱使HPA轴对应激产生了适应性,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Kim等[43]研究发现,跑台运动可恢复由于慢性注射皮质酮所诱发的大鼠海马CRF mRNA表达和血清ACTH水平的下降,改善了HPA轴的异常活动[43]。另有研究[44]发现,运动能够拮抗因应激刺激导致的动物行为指标及肾上腺、海马及血浆皮质酮水平的异常,保护海马组织不受损伤,以维持海马对HPA 轴的正常调控功能,从而预防抑郁的发生。

虽然运动对抑郁诱发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改善已经得到认可,但其主要聚焦于HPA轴的导向难免拘泥了对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研究。已有研究发现,雌激素能够加强HPA轴的应激反应[45],而睾酮对此则起抑制作用[46]。临床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虽然妊娠期接触GC是否会导致子代大鼠行为变化的性别差异还尚无定论,但是胚胎期接触GC会诱发抑郁行为则广为接受。其机制可能是妊娠期接触GC会对HPA轴产生编程效应(即在生命早期由某种异常因素所导致的永久性基因表达的改变)而导致HPA轴功能的改变,这与应激诱发的相关疾病(包括抑郁在内)是有关的。研究发现,运动锻炼可能会恢复HPA轴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妊娠期接触GC对子代造成的抑郁行为。另一方面,运动对性激素的影响已展开了广泛研究。基于此,运动或许可以通过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进而有助于阐释抑郁的性别差异。

4 抑郁、运动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除对神经炎症的作用外,运动对神经免疫影响的机制还尚不明确。外周CK数目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所致。就此角度而言,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GC的作用最为重要。这些激素,尤其是皮质醇,已经被证明参与了免疫反应及其CK的调节。低浓度GC可刺激CK,而高浓度的CK却是免疫抑制的。同时,CK又是HPA轴的有效催化剂,但也要注意到,由于这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受到抑制反馈机制的高度调控,所以,CK对HPA轴活动的刺激只能达到一定程度。此外,CK诱发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可催化色氨酸(Trp)循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使犬尿氨酸(Kyn)和神经毒性喹啉酸(QA)累积,降低5HT的合成,说明IDO的过表达可介入与抑郁有关的单胺能和HPA轴失调[20]。根据“抑郁的细胞因子假说”,促炎细胞因子可通过IDO的激活而降低5HT的生成,而这一过程又需要NFκB的信号传导和激活[53]。NFκB调节的荷尔蒙机制作用于应激所诱发的雌性动物的抑郁,进而代表了抑郁性别差异的一种机制。实际上,CK通过NFκB影响抑郁是抑郁发病的一种可选择机制[54]。可见,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绝非截然分开的,而是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基于此,未来运动抗抑郁的机制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神经内分泌或神经免疫系统的各自功能,而是要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为研究的靶点。

5 抑郁、运动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生物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基于此,由结构影像和功能影像所组成的神经影像学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的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其海马结构出现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这些都提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和小脑均有萎缩[55]。结构影像学[56]和尸体解剖学[57]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海马和前额叶灰质体积和胶质细胞密度显著缩小。Coffey等对抑郁症病人进行核磁共振研究发现,这些病人的额叶体积比正常人约小7%,提示抑郁症病人的额叶出现萎缩[58]。最近,有研究者采用一种新的功能数据分析方法——局部一致性(ReHo)技术来分析抑郁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数据[59]。该方法通过计算某个给定体素与其周围相邻若干体素间的kendall’s系数,得出该体素的局部一致性系数,即ReHo值。李东明等采用此项技术发现,抑郁组在双侧前扣带皮质(ACC)、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颞中回均有ReHo值降低,ACC位置ReHo值也显著降低,提示抑郁症患者前扣带皮质及其相邻部位自发神经活动异常[60]。局部一致性技术有助于揭示抑郁病人异常脑区的可行性,从而为进一步阐释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依据。

虽然抑郁所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已得到诸多研究的验证,但运动对这种改变的影响却尚未见报道。可喜的是,已有研究者对运动导致其他人群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了一些探索。Pereira等[61]采用磁共振的研究发现,3个月的有氧运动增加了锻炼者海马齿状回的体积,促进了海马神经发生。另一采用磁共振的研究[62]发现,运动延缓了老年人颞叶内侧萎缩的速度。Erickson等[63]对老年人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步行与灰质体积增加相关,坚持运动可预测9年后额叶、枕叶、颞叶和海马体积的增加,进而可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Miller等[64]认为,抑郁是介于运动与认知关系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之一。

可见,结构性影像技术对神经环路相关结构直观而精确的描述使其在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中举足轻重。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功能性脑影像技术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PET和SPECT可揭示脑区代谢或血流变化,而任务相关的fMRI则反映了相关任务导致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强度改变,但PET和SPECT都属于侵入性检查,fMRI则受任务设计和病人配合度的影响较大。相对而言,静息态ReHo技术反映的是局部脑组织内功能单元之间神经活动协调性的改变,虽然神经机制不同,但可克服上述技术的限制;而且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静息态ReHo对于异常脑区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见,静息态ReHo技术将成为本领域未来研究的主流方向。鉴于此,采用神经影像学方法研究运动对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将会有助于揭示运动抗抑郁作用的机制,能够真正为临床诊断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实时资料。

6 结束语

综上,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构这几方面的改变并不是各自独立发生的,它们在运动抗抑郁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如图1所示)。如内分泌功能改变不仅是影响单胺神经递质合成,而且还会直接作用于参与人类认知功能的主要脑区——海马,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既表现为功能性神经递质传递功能的下降,也有神经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虽然本文所阐释的5个假说均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且结论亦趋于一致,但很显然每一种机制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机制之外,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在聚焦各自主导研究方向的同时,兼顾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或许更为有意义。

注:COX2=环氧酶2,PGE2=前列腺素E2,MKP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GC=糖皮质激素,GR=糖皮质激素受体,BDNF=神经生长因子,5HT=5羟色胺,NA=去甲肾上腺素,IDO=吲哚胺2,3双加氧酶,QUIN=羟基喹啉铜,3HK =3羟基犬尿氨酸,QA=喹啉酸。

参考文献:

[1]Blumenthal J,Sherwood A,Babyak M,et al.Exercise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upbeat (understanding the prognostic benefits of exercise and antidepressant therapy) study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2,60(12):10531063.

[2]候钢,张心保,陈珏,等.抑郁症患者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相互关系的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1):78.

[3]Schildkraut J.The catecholamine hypothesis of affective disorders:a review of supporting evidence [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65,122(5):509522.

[4]Hori H,Kunugi H.The efficacy of pramipexole,a 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an openlabel trial[J].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2:372474.

[5]Chau D,Rada P,Kim K,et al.Fluoxetine alleviates behavioral depression while decreasing acetylcholine releas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shell [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1,36(8):17291737.

[6]Sanacora G,Saricicek A.GABAergic contributions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epress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action [J].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Drug Targets,2007,6(2):127140.

[7]Blomstrand E,Perrett D,ParryBillings M,et al.Effect of sustained exercise on plasma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on 5hydroxytryptamine metabolism in six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in the rat [J].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1989,136(3):473481.

[8]Poulton N,Muir G.Treadmill training ameliorates dopamine loss but not behavioral deficits in hemiParkinsonian rats [J].Experimental Neurology,2005,193(1):181197.

[9]Chaouloff F.Physical exercise and brain monoamines:a review [J].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1989,137(1):113.

[10]Hill L,Droste S,Nutt D,et al.Voluntary exercise alters GABA(A) receptor subunit and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67 gene expression in the rat forebrain[J].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2010,24(5):745756.

[11]Bland S,Gonzale R,Schallert T.Movement related glutamate levels in rat hippocampus,striatum,and sensorimotor cortex [J].Neuroscience Letters,1999,277(2):119122.

[12]Gordon R,Spector S,Sjoerdsma A,et al.Increased synthesis of norepinephrine and epinephrine in the intact rat during exercise and exposure to cold [J].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1966,153(3):440447.

[13]Chaouloff F,Laude D,Guezenne C,et al.Motor activity increases tryptophan,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and homovanillic acid in ventricular cerebrospinal fluid of the conscious rat[J].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1986,46(4):13131316.

[14]Chaouloff F,Laude D,Merino D,et al.Amphetamine and alphamethylptyrosine affect the exerciseinduced imbalance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tryptophan and synthesis of serotonin in the brain of the rat [J].Neuropharmacology,1987,26(8):10991106.

[15]Hattori S,Naoi M,Nishino H.Striatal dopamine turnover during treadmill running in the rat:relation to the speed of running [J].Brain Research Bulletin,1994,35(1):4149.

[16]Barchas J,Freedman D.Brain Monoamines:response to physiological stress [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1963,12(3):12321235.

[17]Brown B,Payne T,Kim C,et al.Chronic response of rat brain norepinephrine and serotonin levels to endurance training [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79,46(1):1923.

[18]Meeusen R,Thorré K,Chaouloff F,et al.Effects of tryptophan and/or acute running on extracellular 5HT and 5HIAA levels in the hippocampus of fooddeprived rats[J].Brain Research,1996,740(12):245252.

[19]Arida R,Cavalheiro E,Scorza F.From depressive symptoms to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epilepsy: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this picture [J].Epilepsy Research,2012,99(12):113.

[20]Maes M,Leonard B,Myint A,et al.The new '5HT'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cellmediated immune activation induces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which leads to lower plasma tryptophan and an increased synthesis of detrimental tryptophan catabolites (TRYCATs),both of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onset of depression[J].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2011,35(3):702721.

[21]Duman R,Monteggia L.A neurotrophic model for stressrelated mood disorders [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6,59(12):11161127.

[22]Nestler E,Barrot M,Dileone R,et al.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Neuron,2002,34(1):1325.

[23]李云峰,刘艳芹,张有志,等.抗抑郁剂对慢性应激小鼠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4):385388.

[24]王雪琦,由振东,赵小林,等.抑郁症大鼠海马和顶叶皮质神经元NGF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6):590592.

[25]Santarelli L,Saxe M,Gross C,et al.Requirement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for the behavioral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J].Science,2003,301(5634):805809.

[26]RussoNeustadt A,Alejandre H,Garcia C,et al.Hippocamp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reboxetine,citalopram,and physical exercise [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4,29(12): 21892199.

[27]Liu W,Zhou C.Corticosterone reduces brai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mitofusin,BDNF in depressionlike rodents regardless of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2,37(7):10571070.

[28]Zheng H,Liu Y,Li W,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depression in rats [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06,168(1):4755.

[29]Erickson K,Voss M,Prakash R,et al.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 and improves memory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7):30173022.

[30]Sarbadhikari S,Saha A.Moderate exercise and chronic stress produce counteractive effects o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rain by acting through various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 subtypes:a hypothesis[J].Theoretical Biology and Medical Modelling,2006(3):33.

[31]Heyman E,Gamelin F,Goekint M,et al.Intense exercise increases circulating endocannabinoid and BDNF levels in humans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reward and depression [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2 ,37(6):844851.

[32]Kiuchi T,Lee H,Mikami T.Regular exercise cur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via VEGFFlk1 signaling in chronically stressed mice[J].Neuroscience,2012(207):208217.

[33]Duman C,Schlesinger L,Terwilliger R,et al.Peripher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produces antidepressantlike behavior and contributes to the effect of exercise [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09,198(2):366371.

[34]吴丽敏.大鼠抑郁症模型中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35]Boyle M,Brewer J,Funatsu M,et al.Acquired deficit of forebrai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produces depressionlike changes in adrenal axis regulation and behavior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2):473478.

[36]徐志伟,严灿,李艳,等.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血浆及中枢βEP、ACTH含量的变化及调肝治法方药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8(5):126129.

[37]陈瑶,秦路平,郑汉臣,等.积雪草总苷对抑郁症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1):1224.

[38]Rubin R,Phillips J,Mccracken J,et al.Adrenal gland volume in major depression:relationship to basal and stimulated pituitaryadrenal cortical axis function [J].Biological Psychiatry,1996,40(2):8997.

[39]Catalán R,Gallart J,Castellanos J,et al.Plasma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J].Biological Psychiatry,1998,44(1):1520.

[40]Luger A,Deuster P,Kyle S,et al.Acut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responses to the stress of treadmill exercise [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87,316(21):13091315.

[41]Liu W,Xu Y,Lu J,et al.Swimming exercise amelior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induced by prenatal exposure to glucocorticoids in rats [J].Neuroscience Letters,2012 ,524(2):119123.

[42]Karandrea D,Kittas C,Kitraki E.Forced swimming differentially affects male and female brain corticosteroid receptors [J].Neuroendocrinology,2002,75(4):217226.

[43]Kim H,Lim E,Jung W,et al.Effects of treadmill exercise on hypoactivity of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 induced by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corticosterone in rats [J].Neuroscience Letters,2008,434(1):4649.

[44]崔冬雪,范秦海,刘建国,等.游泳运动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行为学指标及皮质酮含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3840.

[45]Lund T,Hinds L,Handa R.The androgen 5alphadihydrotestosterone and its metabolite 5alphaandrostan3beta,17betadiol inhibits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response to stress by acting through estrogen receptor betaexpressing neurons in the hypothalamus [J].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26(5):14481456.

[46]Mccormick C,Linkroum W,Sallinen B,et al.Peripheral and central sex steroids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the HPA axis of male and female rats [J].Stress,2002,5(4):235247.

[47]Maes M,Bosmans E,Meltzer H.immunoendocrine aspects of major depress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sma interleukin6 and 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prolactin and cortisol [J].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1995,245(3):172178.

[48]Gohier B,Goeb J,RannouDubas K,et al.Alpha interfer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a prospective study of 71 patients [J].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3,4(3):115118.

[49]Basterzi A,Aydemir C,Kisa C,et al.IL6 levels decrease with SSRI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J].Human Psychopharmacology,2005,20(7):473476.

[50]Eyre H,Baune B.Neuro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depression [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12,26(2):251266.

[51]Beavers K,Brinkley T,Nicklas B.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hronic inflammation [J].Clinica Chimica Acta,2010,411(1112):785793.

[52]Kohut M,Mccann D.Aerobic exercise,but not flexibility/resistance exercise,reduces serum IL18,CRP,and IL6 independent of betablockers,BMI,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older adults [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6,20(3):201209.

[53]Fujigaki H,Saito K,Fujigaki S,et al.The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alpha and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1 are not essential for the induction of IDO by lipopolysaccharide [J].Journal of Biochemistry,2006,139(4):655662.

[54]Anisman H,Merali Z,Hayley S.Neurotransmitter,peptide and cytokine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disorder:comorbidity between depression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J].Progress in Neurobiology,2008,85(1):174.

[55]Sheline Y,Mittler B,Mintun M.The hippocampus and depression [J].European Psychiatry,2002,17(3):300305.

[56]Drevets W.Neuroimaging and neuropath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implications for the cognitiveemotional features of mood disorders [J].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2001,11(2):240249.

[57]Rajkowska G.Depression:what we can learn from postmortem studies [J].Neuroscientist,2003,9(3):273284.

[58]Coffey C,Wilkinson W,Weiner R,et al.Quantitative cerebral anatomy in depression.A controll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3,50(1):716.

[59]Shukla D,Keehn B,Muller R.Regional homogeneity of fMRI time seri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Neuroscience letters,2010,476(1):4651.

[60]李东明,黄晓琦,吴杞柱,等.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27(1):1619.

[61]Pereira A,Huddleston D,Brickman A,et al.An in vivo correlate of exerciseinduced neurogenesis in thedentate gyrus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104(13):56385643.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岁,以“进食后两颊部存食物1周”为主诉入院。1周前进食后两侧颊部存留食物,讲话漏风,两眼闭合困难,无肢体功能障碍及呼吸困难,无耳鸣、耳聋,无发热、头痛等。多处诊疗,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入本院。平素体健。病前1~2月无发热、感冒、腹泻史及疫苗接种史,无输血、献血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检查正常,精神差,双侧额纹消失、闭眼困难、皱眉不能、口角下垂(以致下唇下垂、闭嘴不能、讲话困难)、鼻唇沟变浅、鼓颊、示齿不能,余脑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双侧共济运动正常,双侧感觉(浅、深、皮层)正常,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未引出。血常规:白细胞9.6×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心电图正常。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病程1周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40 mmH2O,细胞计数6×106 /L,蛋白(),糖、氯化物、蛋白质均正常。拟诊为:(1)吉兰巴雷综合征;(2)面神经炎。家属拒绝使用丙种球蛋白,故给予激素、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等治疗,辅以面肌按摩、功能锻炼等,病情渐恢复(入院第2天明显恢复,下唇下垂明显改善,讲话已无大碍)。病程3周时复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50 mmH2O,细胞计数30×106/L,蛋白1268 mg/L,糖、氯化物正常。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又于当地诊所用丙种球蛋白治疗5 d,0.4 g/(kg·d)。1个半月时电话随诊,一切正常。(需要提及的是,病人为高三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知道了一些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知识,后诉说仅行走时双足趾麻、胀,安静、休息时消失,体格检查浅、深、皮层感觉均正常,拒做肌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故又辅以心理疏导)。

2 讨论

吉兰巴雷综合征,即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神经纤维脱髓鞘,严重病例可出现继发轴索变性。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位于神经根(尤以前根为多见而明显)、神经节和周围神经,首发症状常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诊断要点是病前1~3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在四周内进展的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和脑神经损害、轻微感觉异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F波异常对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是本病的一线治疗,因联合治疗并不增加疗效,故推荐单一使用。无条件或不适合上述治疗的病人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重视对症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等。但临床上,除典型病例外,尚有一些表现不典型的变异型,如MillerFisher综合征、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脑神经型少见,主要累及脑运动神经,表现为脑神经急性或亚急性的双侧对称性的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如双侧周围性面瘫、延髓麻痹、复视等,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无肢体瘫痪,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3]。本病例以双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无肢体瘫痪,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故应为本病的脑神经型,但左侧面瘫恢复明显较右侧快,与前述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3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 方法

1.2.1 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 综合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 结果

2.1 疗效 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 复诊患者的特征

(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 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4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6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43-01

[摘要]目的:研究药物联合针刺治疗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有不安腿综合症(影响夜眠者)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一组常规药物肌注VitB12治疗,另一组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联合针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药物联合针刺阴陵泉、足三里治疗尿毒症血透患者合并有不安腿综合症(影响夜眠者)比常规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针刺;尿毒症血液透析;不安腿综合症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legsyndrome(RLS)又称不宁腿综合征、多动腿综合征、艾克姆氏综合征。首先由Ekbom于1944年所描述,故又称Ekbom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两小腿深在部位以酸麻胀痛为主的不适感,患者为此而不断抖动,摇动双腿故名。

尿毒症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有不安腿综合症且部分病人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睡眠,导致患者夜眠差、烦躁易怒、血压较难控制,部分患者主诉有自杀倾向。本研究证实针刺联合药物对于尿毒症血透患者合并有不安腿综合症(影响夜眠者)较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择本中心维持性血透病人伴有不安腿综合症严重影响夜间睡眠者50例,透析龄为(68±25)月,连续夜眠时间均不超过6小时。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6岁。原发病糖尿病3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红斑狼疮2例,高血压2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肌注VitB12组,另一组为针刺联合肌注VitB12组,其他用药种类和剂量相同。两组年龄、透析龄、夜眠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定位:按照经穴定位国家标准(GB12346-90)定位。毫针:使用30号毫针。

1.2方法:常规肌注VitB12组,每日肌注VitB12500ug;另一组为针刺双侧阴陵泉、足三里,隔天一次,治疗30分并联合每日肌注VitB12500ug,10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10天,其他用药种类和剂量相同。针刺穴位选用双侧阴陵泉、足三里[1],先补后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天一次,连续四周为一疗程,观察症状改善及夜眠时间的变化。

2疗效标准

将不安腿综合症患者根据夜眠时间分为Ⅲ级(Ⅰ、Ⅱ、Ⅲ级)

Ⅰ级:夜眠时间≤6小时

Ⅱ级:夜眠时间≤5小时

Ⅲ级:夜眠时间≤4小时

3结果(X±S)

4讨论

4.1不安腿综合征在1685年由英国人首次提出,1945年瑞典的神经病学家对一系列病人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之后,被正式命名为不安腿综合征,直至1995年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确定了诊断标准。但是不安腿综

合征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西医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肢体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瘀积刺激局部有关,遗传因素、代谢障碍、血管运动功能障碍、药物反应为其主要影响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特殊治疗措施,采取治疗原发病,应用维生素类、镇静剂等等,结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治疗,维生素B族的应用为最常规用药。本病在中医学隶属“痹证”、“血痹”范畴。基于患者气血虚,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损,使下肢经脉、经筋失去血之荣养;且夜间阳气在里,阳气失调,影响气血运行所致。治疗上宜平衡阴阳,疏泻经络郁滞之阳气、湿热,疏通双下肢经络,解郁安神。笔者针灸取穴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取风寒外袭,伤及阳气,病久累及营血,而筋脉失养治疗,故而临床多采用太阳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2]。

4.2阴陵泉:为足太阴经之合穴。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局解: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3]。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经穴。在膝下三寸,行外廉。局解:有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以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胃痛、呕吐、痢疾;喘;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癫狂、妄笑;鼻疾,膝胫酸痛[4]。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7

在近几年生物高考试题中,对植物激素知识点的考查多以图表、曲线及探究实验设计等形式进行,以检测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涉及的知识由生长素知识(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逐渐渗透向其它植物激素的调节,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命题形式在以后的试题中仍然是主流考查方向。

例1(福建理综卷・5)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A. aB. bC. cD. d

【评析】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及学生“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即“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将会不同,在最适范围内会随着生长素的浓度增加而弯曲度增大,超过最适浓度则会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生长素知识的理解程度,又符合考纲对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基本能力要求,是今后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典型范例和方向。本题答案B

例2(浙江理综卷・30・I)请回答下列有关赤霉素的问题:

(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的_______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________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将导致稻谷产量________。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_______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________(A点、B点、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评析】本题在“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

题”方面对考生进行了考查,要求在题中所给信息的基础上,回答有关赤霉素作用原理和生理分布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于赤霉素等其它植物激素介绍的内容较少,学生对它们的产生和分布及生理作用理解不够可能是该题前两个小问题的难点,但是如果能有效提取和利用题干的信息提示,准确回答前两问还是比较容易的。细胞周期长短主要由细胞分裂的间期决定的,间期从分子水平分析,主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赤霉素过多会导致水稻生长速度过快而徒长,过于密植易倒伏,使产量反而下降。

本题的难点在于第(3)问,要求学生能提取题干描述及所示的实验结果曲线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分析、回答赤霉素促进生长原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实验)的有关知识。由曲线可以看出,CaCl2处理后生长速率反而下降,可知CaCl2抑制了茎的伸长,B点之后,生长速率快速上升,应该是使用赤霉素溶液的时间。说明赤霉素能消除细胞壁中CaCl2的抑制作用。

用含有必要文字和图表的简答题目考查学生,既考查学生识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生物学基本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仍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命题范例和方向,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

本题答案(1)间期 DNA复制 蛋白质合成 (2)生长活跃 下降 (3)抑制 B点 赤霉素能消除细胞壁中的Ca2+

考点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体液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它化学物质(H+和CO2等)调节两部分,近几年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以文字形式、图表或概念图直接检测学生对各种激素的产生部位、作用、激素间的关系掌握情况及提取利用信息能力,题型可以是选择题或简答;二是以各种激素的调节作用为知识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其中第二种考查方向既能考查学生有关激素的作用,还可以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实验思维,将是以后该部分知识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

例3(全国理综卷II・2)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从知识角度看,考查的是激素的产生部位及其生理功能。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依题意,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由于体液的调节作用,人体血钙浓度处于动态平衡。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本题答案 B

考点3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细胞间的传导部分,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识图简答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本质(信息传递)及在不同部位传导的联系和区别,有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细胞间与神经纤维传导的区别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例4(宁夏理综卷・30)图4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进入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

【评析】本题属于考查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判断、解释和分析类题目,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图文转换的能力。此类题目解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审题(提取信息)回顾旧知识应用信息解题规范表达。

(1)根据题意可知,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提取信息),神经元间存在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旧知识)。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解题)。

(2)由题意图4 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信息),故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旧知识解题)。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旧知识).因此,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解题)。

本题答案

⑴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⑵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考点4神经一体液综合调节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在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神经―体液调节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最终要理解的目标,所以,命题者命题时也会更多的将神经―体液调节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体现学科内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5(四川理综卷・4)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

C. 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8

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

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

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动),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所以,所谓经络的实质即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灵枢》对经络形态的描述即是对这一运行轨迹的描画,而非实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这一轨迹的,则可能是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的可能。总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如:营、卫、三焦、神等,它们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意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其实体物质,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一种象。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这就是说,人体的总的生命活动之象是气,而这种生命活动又有不同特性,这样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级的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对气的描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又统称一切液体状的物质。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是指象,如讲津液受寒,聚沫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当我们描述血虚的时候,并没有说血的总量有所减少,也不是西医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当我们说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内容、结论的

不同于西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象、解剖等手断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其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西医诊断的结果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对于中医,诊断的结果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于很多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病人,西医往往认为没有病,或归于臆症;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给以治疗。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在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并非逻辑的推理,而是中医先辈们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 又“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却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各项内容(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中医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故称之为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这是多么生动的有关脉诊指象意义的描述。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体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非以象会意不可。闻诊和问诊也都有相似之处,在闻和问之后,中医会综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体的象。四诊合参则是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一更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的综合把握。

4、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

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5、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四、中医唯象理论的意义

中医这一唯象理论体系既没有解剖基础、实验方法,又没有明确的概念、逻辑的推理,更没有客观化的原则,对于经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给出统一的解释,对其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其体系是由有中国特色的象构成的。也正因如此,标榜科学性、客观性的现代人对中医或不理解,或无从学起,或盲目指责。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不能盲目的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而中国古老的被实践检验了两千年的中医理论只有被西医证明后才给予承认。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及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使现代科学将与牛顿、爱因斯坦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无时间的、非动态的、确定性的世界告别。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更强调了主体与对象的互动。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3]在这一点上,“执其见功处见其形”的唯象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这并不是国粹主义,而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客观评价。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象对于中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不从象入手,不以象会意将是不得要领的。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9

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

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

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动),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隨,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所以,所谓经络的实质即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灵枢》对经络形态的描述即是对这一运行轨迹的描画,而非实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这一轨迹的,则可能是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的可能。总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如:营、卫、三焦、神等,它们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意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其实体物质,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一种象。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这就是说,人体的总的生命活动之象是气,而这种生命活动又有不同特性,这样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级的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对气的描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又统称一切液体状的物质。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是指象,如讲津液受寒,聚沫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当我们描述血虚的时候,并没有说血的总量有所减少,也不是西医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当我们说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内容、结论的

不同于西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象、解剖等手断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其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西医诊断的结果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对于中医,诊断的结果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于很多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病人,西医往往认为没有病,或归于臆症;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给以治疗。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在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并非逻辑的推理,而是中医先辈们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 又“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却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各项内容(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中医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故称之为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这是多么生动的有关脉诊指象意义的描述。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体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非以象会意不可。闻诊和问诊也都有相似之处,在闻和问之后,中医会综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体的象。四诊合参则是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一更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的综合把握。

4、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

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5、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四、中医唯象理论的意义

中医这一唯象理论体系既没有解剖基础、实验方法,又没有明确的概念、逻辑的推理,更没有客观化的原则,对于经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给出统一的解释,对其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其体系是由有中国特色的象构成的。也正因如此,标榜科学性、客观性的现代人对中医或不理解,或无从学起,或盲目指责。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不能盲目的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而中国古老的被实践检验了两千年的中医理论只有被西医证明后才给予承认。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及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使现代科学将与牛顿、爱因斯坦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无时间的、非动态的、确定性的世界告别。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更强调了主体与对象的互动。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3]在这一点上,“执其见功处见其形”的唯象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这并不是国粹主义,而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客观评价。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象对于中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不从象入手,不以象会意将是不得要领的。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10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目前虽无根治方法,但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1~3]。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Ⅰ类似物[6]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不良反应,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这不仅将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开辟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这意味着人类在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方法之外,找到了一种通过人体内部调节机制控制糖尿病的重要途径,是糖尿病治疗药物中的第六种药物。

综上所述,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有进一步的发现,这些新的进展有广阔的前景,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应将传统的治疗方法和新进展恰当的结合起来,使糖尿病治疗的难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0.

2 Ellen Castle-where Firkins diabetes study(English copy version).Science Press.

3 马通军.糖尿病患者健康箴言(糖尿病治疗新概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11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内容经常会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大量的神经解剖形态学基础、神经电生理学基础以及神经分子生物学基础。如果能够有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从而将复杂的神经生物学课程,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的综合多方位展示,将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复杂的内容。传统教材在这一方面就会显得容量有限,所以,我们借助网络课程来扩展传统教材不能涉及的广博知识。

2 与教师课堂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可以克服时间限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

神经生物学综述篇12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3-02

文化之于教育,是一种包含着“精神”、 “观念”、“意识”的影响力,它以独有的价值追求、精神品质、兼容并包的意识,形成学校发展提升的内在动力。培育校园文化需要正确把握学校文化的内涵,从而理清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之内涵

研究校园文化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内涵。首次给文化下完整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将“文化”一词界定为:“从广泛的种族意义上来理解文化是指一个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许多其他能力和习俗的复合体”。自泰勒后西方学界对文化内涵的阐释没有停息,至今观点趋异,岐见纷争。

国内关于“文化”定义之争也亦然,虽然近代很多学者对“文化”的内涵做过诸多探讨,但其界定至今仍无共识。“文化”一词,在汉字字面上就对文化概念作了高度的概括。“文”的内涵可能意指:礼仪风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等。而“化”字则可解释为事物的普及流传、蔚然成风等,又指事物对人的感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等。所以《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定义既有“文”的内涵,又有“化”的意义。即强调人类活动方式(动态)和活动成果(静态)的统一,又反映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综合上述对“文化”界定的阐述,笔者理解的基本观点是:“文化是对人的教化。”因为教育对人的培养就是借助于“文化”这一包含着人类精神、思想、价值内核的整体,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教育是文化的传乘,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实施以价值引导精神建构的过程,便表现为学校的文化宿求。

二、校园文化之内涵

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数从“文化”的基点来阐述,兼容实用主义的精髓,观点颇丰。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异见纷纭。 以下分述之。

1.西方之观点

“校园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威拉德·W·华勒在其所著的《教育社会学》提出。 通过研究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互影响,威拉德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该概念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内涵不断丰富。

美国学术界为了摆脱“文化”概念多样性的困扰,试图在一定实用的框架内来解释“校园文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约翰·塞菲尔和玛修·金(John Saphier & Mathew Kine)认为,学校文化是对行为意图的理解和所应遵循的行为的认同。大卫·斯图瓦德(David Stewart)也指出,学校文化即“人们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方式”,这也反映出学校成员一般所认同的价值和信念[1]。(2)鲍尔·E·赫克曼(Paul E.Heckman)认为:学校文化是由其历史背景和组织中的“人”所塑造的,学校文化存在于“教师、学生共同拥有的信仰”当中[2]。特瑞·迪尔(Terry Deal)和肯特·彼德森(Kent Peterson)从这个角度提供了更为经典的定义。他们把文化简称为“内在实体”(Inner Reality),是“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关于价值、信仰和传统的深度形式”。罗宾斯和艾维(Robbins & Alvy)进一步明确了该定义的内涵:“这一内在实体反映了组织成员所关心的、他们想花时间去做的、和他们经常所谈论的内容。[2]” (3)还有一种观点表征一个学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以及其文化孕育学校成功的动因。如瓦格勒(Wagner)把学校文化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惯例和礼仪)、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4]。据此,盖瑞·菲利普(Gary Phillips)把校园文化进一步归纳为“基于学校人际关系、协作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基于以上观点,他们把校园文化界定为“一定历史阶段上,包含着由学校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礼节、传统和传说等组成的意义传播形式。这个系统通常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4)还有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即学校个体价值和标准的凝练,学校文化“就是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4]。

综上,笔者认为,就其基本形式而言,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方式”,包括群体的目标、期望、认同和习惯等。同时,加上盖瑞的观点,校园文化还指通过它的风俗礼节、象征逸事和语言文化等“人为因素”来彰显学校的风气和特色。

2.国内之论说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对校园文化概念作了种种界定。综合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下列几种“论说”。

(1)“组织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包含在“文化”这个大概念之中的。校园文化严格地说,是一种亚文化,即“组织文化”的一种。(2)“社区论”。持此观点者是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校园文化的。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特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现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3)“氛围论”。持此观点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待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研究校园文化就是要从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来探讨人和环境的互动。(4)“补充论”。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5)“精神论”。持此观点者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它能促使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熏陶和感染,使良好的传统和作风演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道德观。(6)“综合论”。持此观点者认为校园文化是长期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现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国内学术界还借划分“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等来界定。所谓“二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所谓“三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四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关于以上“分说”观,顾明远教授在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做了总结性的阐述:“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三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5]”。

三、结论

关于校园文化的要义,综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就是指使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的统一体。同时认为,了解校园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了解提高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Stewart,D. Tomorrow’s principals today[M].Palmerston North:Kanuka Grove Press,2000.49.

[2]Robbins,P.& Alvy, H. The principal’s companion [M].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19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