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实践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2:57

环保实践小论文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1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2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塑造的活动路径

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由活动组构而成,这些活动载体成为推动生态知识传播、塑造大学生生态人格的便利、有效的平台。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当前的环境现状、参与解决生态问题,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保护自然,锻炼了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了生态环保意识。

(一)学生社团,尤其是生态环保型社团,在对生态文化的传播、生态审美的体验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兴趣,开展校园节水调研、节水装置发明普及等活动或者定期组织了解附近工厂、小区的排污状况,既服务了学校和社会,亲身体验了生态活动,又提升了自身的生态践行能力。如盐城师范学院的水文化研究协会,其中集聚了海洋开发与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成员,吸纳了许多热爱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充满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同学,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地球日,协会成员或走进工厂企业、或田间地头或街道社区的宣讲,宣传着当今的水环境现状、普及水资源的现状、国家的水法知识政策等等,和广大民众一起解读他们关心的热点。在增加了广大同学、民众对当前环境了解的同时,传播了生态环保理念,普及了生态环保知识,锤炼了大学生自身的分析、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3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4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5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6

广东精神融贯创意环保

奔赴中山市沙溪镇龙瑞村的广东工业大学志愿者小分队得到了当地村委的大力支持,在村里人流最为集中的文化广场进行环保宣传。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海报加上志愿者们设计的醒目创新的摊位,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围观和咨询。据志愿者了解,当地很多村民都在家禽养殖中遇到了养殖场地异味重、卫生差等问题,为此实践队将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带入到宣传内容中,安排专人向村民讲述了如何安装排水管,定期消毒和合理处理粪土的要点。

在宣传期间,志愿者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对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概念仍是模糊不清,更加不了解什么是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而且环境卫生意识较差,村内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情况经常出现,村民对“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多有抱怨。得知这样的情况,志愿者创新宣传方式,将环保行动与广东精神相融合,向村民提出要将环保意识与道德结合,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同保护家园的卫生环境。为此,志愿者们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村民设置了形式各异的环保小游戏,让村民亲身参与环保之中,为了让“广东精神”与“环保精神”有机结合,志愿者们又设置了“广东精神环保节能”的拼字游戏,通过游戏将精神文明带入村民心中,同时也让村民做环保的主体,分享他们在“德、言、行”中的节能小技巧。“安装节能灯”、“洗菜水冲厕所”、“洗米水浇花”……村民积极地为环保出谋划策,一人出招,众人受惠,让绿色环保的裨益渗入每位村民心中。

海洋夏令营栽种绿色希望

华南农业大学环保科协绿色海岸线小分队来到陆丰市蕉园村,走访了村上的所有农户,参与国土资源保护巡查与讲座,做了对虾鲍鱼螃蟹养殖的发展状况以及养殖业对海洋水质影响方面的调研。小分队还招收了70多个当地村民的小孩进行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通过各种趣味知识让这些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们首次系统地了解海洋,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和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绿色海岸线小分队教会了他们一些触手可及的环保知识,引导小朋友注重从实践和小事做起,尤其重要的是向小朋友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念:环保行动,从我做起。

环境科普走田间进心间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7

保护人类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构建和谐节约型校园。

__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作品分三类,即文章、摄影作品和环保科技制作。

1、文章,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本次文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环保实践和生态体验,参与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的经历、故事和感受,以及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校园等方面的创意、设想、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1)文章必须是以环保和构建节约型校园为主题,如学习环保知识的体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报告、建议等;

(2)题目自拟。题材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散文、杂文、言论或调查报告;

(3)文章内容健康,有现实意义;

(4)科研论文以学生本人的实践创新课题为主;

(5)文章必须用a4纸打印且题目为3号,文章内容为5号宋体字。

2、摄影作品,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1)以环境保护为主题。

(2)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意,具体形式不限。

(3)作品需以照片的形式上交参赛,并附有1000字以内的创意说明。

3、环保科技制作: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1)可以制作各类形的模型,要求必须是实物;

(2)模型的材料不限,但必须本着节约、环保、实用、美观的思想;

(3)模型要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环保性,安全性。

1、宣传与发动:

10月29日—10月31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版面等形式向广大同学积极宣传此次活动。

11月1日—11月20日,利用课余做好环保调研,准备提交作品。

2、作品提交:

11月21日—11月30日,学生以系团总支为单位向大赛组委会报名提交作品,报名地点设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a-01楼209房间)

3、评比表彰:

12月1日—12月8日,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和相关教师对参赛作品进行评比,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和最佳创意奖若干名;在12月9日,进行总结表彰。

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上报方案完成作品。比赛期间,参赛者(组)可以使用相关的辅助工具,可以找相关教师进行辅导,但决不可搬用抄袭他人作品。

七、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__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N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毕业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非常重要。

一、影响和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正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使学生度毕业论文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准备不充分,临时抱佛脚,产生抄袭现象;另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布置和要求不以为然,态度也不认真、不积极;学生对选题的认识不足,避难就易,重文轻理,重理论轻实践,形成综述类论文很多;部分学生认为做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根本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完成或把它按平时大型作业来完成;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放任自流。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必须做好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以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做好毕业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在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备工作首先要做出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完成毕业论文的具体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指导人数要求、最终的存档目录等等。并把它作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指导性文件和主要监控管理依据。其次,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的文件要求并及时检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整改。另外,给出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格式统一要求,规范毕业论文模式。

三、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监控

1、监控毕业论文的题目选择和开题工作

毕业论文的题目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主要是监控论文题目的来源、题目涉及的领域、题目的大小、题目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监控论文题目的来源,可以有效控制题目的出处,防止题目的重复性和盲目性,防止题目涉及领域过宽过大,学生无法驾驭或完成不了;也可以有效控制题目的空洞或没有实践意义,便于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完成或很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同时,监控毕业论文题目选择对学生一人一题也能起到控制作用。对毕业论文题目的监控,可以要求有本科毕业生的各教学单位上报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然后学院通过组织相关教学部门领导或教师、教授采取抽检或全面审查的方式进行。

另外,在学生开题的过程中,严格控制学生的开题报告完成情况,高度重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材料和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情况,必要时在开题过程中询问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想或完成步骤,以此监控学生对毕业论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判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不满足开题要求的坚决不予开题,对毕业论文题目理解和材料搜集整理不充分的缓开题,以此来保证毕业论文的开题环节监控,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把好开题关。监控的具体方法可以采取按学号抽检的方式进行。

2、监控指导教师资格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

首先严控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教师指导学生数量,应指派教学水平高、学历职称较高、有学术专长或有教研、科研课题的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选派采用系部推荐与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由系部推荐的指导教师提出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填写可供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呈报表,然后由学生按照毕业论文题目呈报表,选择指导教师,再征求指导教师意见之后确定师生结对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其次要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具体方法是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和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安排,监控检查各教学单位的整体毕业论文完成情况,抽查学生毕业论文具体完成情况,没有按进度要求完成的要及时督促或进行通报,限时完成。另外,检查毕业论文中期应该存档的材料,同样对没有按进度要求完成存档的要及时督促其完成或进行通报,限时完成。监控过程中可以采取抽检方式进行。

4、严格监控毕业论文答辩环节

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情况全面检查和验收,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指导老师首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结合《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实事求是地填写毕业论文相关文件,对不满足答辩要求的,坚决不允许其答辩;对完成情况有欠缺的,要求其及时修改,达到答辩要求的再允许其答辩。其次,成立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毕业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具体安排。在答辩过程中严谨答辩环节,答辩小组要根据《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和学生答辩中的自述及回答老师提问情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定,给出答辩成绩。答辩不过关的学生,采取二次答辩。监控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作用,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严格要求、督促、检查,并及时反馈整改。

5、监控毕业论文的最终资料整理和存档情况

毕业论文材料整理和存档也是监控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论文检查和验收具有重要意义。档案的保存科学合理,内容完整,有助于学校组织教务处管理人员和督学对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进行抽查,有助于对教学单位毕业论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审核。

四、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情况总结

毕业论文工作情况总结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收官工作,也是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全面审视和回顾。做好总结可以找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的突出优点和明显不足,对今后工作的促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和实践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进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8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验社会变革和变化,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高校在“05方案”的指导下,普遍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然而,在实践教学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停留在走形式的层面。加之利用网络技术较少,难以精细化管理,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以网络化为背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把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以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明确其定位为前提。

(一)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没有准确的定义,在认识上也存在着误区,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和课堂教学对立起来的,区别于理论教学的,特指学生参与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包含诸如课堂讨论、自学作业、自学自讲、回答问题、课堂辩论、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的课堂实践,以及撰写课堂演讲稿、命题论文、讨论提纲等形式的科研实践。[1]

笔者认为,如果“实践教学”的外延太窄,仅仅从实践教学的形式出发界定为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教学,那就极大地限制了实践教学的范围和渠道,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校外实践是很难常态化的。所以,有学者据此把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途径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它应是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是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理论体系的。具体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和学生可以广泛参与为目的的一切教学方式,包括课堂内外的和理论教学不同的一切实践活动。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地位和作用正在凸显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的实施情况,笔者对某市的15所本专科院校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流于形式,很多学校没有单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调查的15所学校中,有13所学校没有设定单独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学校没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有的学校无实际的教学内容,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纳入课堂教学完成。教师热情不高、学生参与不足、形式陈旧单一、教学体系混乱等现象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原因,主要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定位不准确。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区别于学校其他部门开展的德育教育实践。前者应该是以教材为基础,有效的延伸着理论课教学的空间,充实着理论课程教学的资源,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小实践”;后者则是依靠党、政、团等学校德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社会大实践”。前者可以融入后者完成,但是又不能和后者的工作完全重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设立单独的学时和学分,编写完整的实践阶段和内容,拟定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模式构建的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有力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与信息技术发展相接轨。

(一)教学管理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需要从管理层面上建立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此模式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但这样的管理模式构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面对众多的实践教学对象,单纯依靠数量有限的思政课教师去指导学生实践是难以组织实施的。因此,依托网络建立运转灵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轨道,在管理机制上实现整体配合,全员育人,进而解决由于现实原因造成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的要求

笔者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单一是很普遍的问题,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几乎都停留在以参观走访的实践形式和提交心得体会或实践报告的实践成果的层面。那么,如何在常规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置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方面锻炼自己。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拟态的实践环境,以到达实践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的要求

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精心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要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织、监管、评估体系。然而,有的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际开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标准,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才做些表面工夫,而在不检查或者实践教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任意缩减实践教学学时。[3]利用网络化信息系统,能够使学校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定期探讨和筹划,对实践教学实施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此套管理模式在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平台。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化管理机构

严格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保证。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就不能形成规范的实践教学。因此,该机构构建的基础是形成一套至上而下的规范化网络管理体系。具体包括: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该机构由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机构(该机构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负责人负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机构(该机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学院(系部)党支部书记、团支部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在领导、组织、实施的三维管理机构中,由相关的人员负责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制度化、常规化,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成果的检验。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一个指定的账号登陆完成各自负责的环节。利用网络技术将党、政、团、教等各方面力量组合起来的纵向管理体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也加强了学校层面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确保了其实效性的发挥。

(二)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化实施项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是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平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与德育性为基础,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成为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项目教学法。此方法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为导向,把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分解为具体的事件(每个事件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设计不同的项目完成方案。学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把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以项目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学习。因此,此方法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它依靠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模拟的交互平台,以此达到受时间、空间、人力等因素限制学生不能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提供的项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通过不断实践来强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2011-2012学年在计算机科学系开展了该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试点工作,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题网站,达到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性,来源于其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为增强其实效性和长效性,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应该有组织管理机构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因此,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优势,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在线留言、数据统计、师生讨论等板块。学生实践教学的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可以参与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氛围。通过在线留言、数据统计、师生讨论等板块,达到实践教学环节运行监控、教学质量分析和问题反馈的效果,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4]

【参考文献】

[1]焦凤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探析[J].新闻大学,

2010(7):96-97.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10

本文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以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管理与实施为例,着重进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1. 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调整工作已经开始并在相应年级试行实施

2007年,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大环境下,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领导和相关责任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比重,除了进一步强化《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还在《综合英语》、《英文阅读》、《英汉翻译》、《英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明确了≥30%的实践比重,尤其是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教学论》、《英语测试》、《微格教学》等教育方向实践课程,提出了“理论指导、实践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付出实施。2011年起,又将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延长为半年,有效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

2. 教育实习基地保障

自2000年起,河南教育学院先后在郑州回中、郑州23中、郑州58中、郑州61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47中、金水三中、金水四中、郑州八中东校区、聚源路小学、心怡路小学、郑东实验小学等设立教育实习基地,每年输送大量实习生,为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外国语学院已经与郑东实验外国语、郑东实验学校、心怡路小学等进行了“双导师制”对接;同时,为了适应高考及基础教育英语改革需求,外国语学院正在和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联大、阳光、新奇等,协商实施双向导师、定向实习等合作项目。

3. “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2013年5月,河南教育学院启动了“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其中,英语教育专业与郑东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向导师联系;2014年3月,新增郑东实验学校为双向导师联系基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教育学院和基地中小学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听课、观摩、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课堂指导、实践,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渗入到全程教学中等具体实施方案。

(二)改革内容

“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特色,将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起来,并运用到教学全过程,突出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和实践,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采用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实践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实践课程核心化、技能具体化、方法多样化、训练全程化,从而使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潘金林,2010)具体内容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细化各门主干课程实践比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30%、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45%,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80%,突出实践环节全程化;

2. 构建“双导师制”,实行校-地协同共建,使中小学一线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同时有效保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能有机会接触中小学实际课堂,亲身体验,促进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与中小学教学环节相结合。

(三)实施方案

依据前期调研成果和教育厅实行校-地同创共建的文件精神,根据河南教育学院“双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外国语学院和郑东实验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导师指导,强调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通过观摩、指导、实践等环节的实施,将实践全程引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进一步调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大各门主干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让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进行实地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观摩和指导。通过加大实践环节、延长校内外教育实习期限等,实现“双导师制”背景下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四)改革目标

2013年外国语学院参加“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双导师”项目教师2人,联系中小学2个;2014年参加该项目教师增至3人,联系中小学3个;下一步,河南教育学院将加大校地合作共建基地建设,争取增加8-10名“双导师”,增加4-6所中小学基地,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具体目标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外实习计划,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分别进行2-4周的校内外实习实践;

2. 延长大三教育实习期限,尤其是校外实习期限;

3. 在现有校地共建试验区的基础上,拟增加郑州八中、经纬中学、聚源路小学等为实验基地,为“双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后台。

4. 促进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观摩、指导,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关章节的讲授,并对高校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督导。

5. 促进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和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

6. 在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地协同、共建“双导师制”。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厅“双导师”制、校-地协同共建文件精神,着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双导师基地建设,将中小学教师引进高校专业课堂进行观摩、实践、指导;将高校教师引进中小学课堂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观摩,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

2. 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校-地共建,将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环节贯串全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自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演练。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机会,并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 以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利用观摩、访谈、问卷、实践等形式,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

1.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立足校-地协同共建,以“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契机,加强高等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环节贯串教育全过程。

2. 以河南教育学院“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背景,将“双导师制”引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拟构建理论指导下的、突出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 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突分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就业机率。

4. 有利于基础阶段教育改革。“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师走入高校课堂,为其理论提升建立了平台,通过与高校教师理论、实践的沟通,也更有利于其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引介入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并为其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科研提供有利支持。

三、“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意义

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而作为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英语课程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以“双导师制”为背景,在英语教育专业实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强化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在于: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将教学实践细化到各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际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素养。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环保实践小论文篇12

[作者简介]陈爱华(1981-),女,广东梅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3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53-0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的,理论教学着重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践教学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以场所划分,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里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而课外实践教学则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课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目的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课内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指向鲜活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富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学生们尝试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甚至解决社会问题。二是指在整个过程中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学生们思考问题,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查找历史文献,拟写发言提纲,讨论、演讲和辩论,动手、动脑、动嘴,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目的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首要特征。一方面,课内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它同时也是任课老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课内实践教学并不是为了活跃气氛或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把它视为课堂上组织的娱乐、游戏等活动。课内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课内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偏离主题或遇到思想困惑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在课堂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长处和努力,同时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希望。

多样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又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创造和完善新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以下将分别探讨这三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校内实践形式有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法庭辩论、案例教学、即兴演讲等。近几年无领导小组讨论引起高校教师的强烈兴趣并尝试引进课堂。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新兴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选拔考试和招聘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受测者进行集体面试的方式。它通过一定数目的受测者为一组(通常是5-10人)进行40-60分钟的就某个问题讨论,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受测者的座位,评价者不引导、不干涉受测者们的讨论,观察和评价受测者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说服别人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等。可见,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讨论的不足,不但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手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将来就业和工作做好准备。从课程特点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比较适合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例如,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就可以设计一次题为“你认为人最重要的五个品质是什么?”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内实践形式有知识竞赛、历史是非问题专题研讨、经典历史影视赏析等,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例如,在讲完思想部分后,可以设计一次主题为“走近,学习思想”的知识竞赛,把上课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题目设抢答题、必答题和风险题,同组之间有合作、团结,两组之间又有竞争。这样,不但达到了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如,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理论涉及如何看待和驳斥“侵华有功论”,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先不要自行讲解,而是把它放到课内实践教学进行,采用历史是非问题专门研讨的形式,要求学生们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参考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请教家里的老人,组织学生研究讨论。讨论中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要急于进行判定,而是进一步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最终引导学生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内实践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会、时事评论都是很有效的方式。新闻会是一种学生很感兴趣的课内实践形式。要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师应提早一两周布置,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热点新闻,举行一次新闻会。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去了解最新新闻,了解新闻会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分配新闻发言人、主持人和记者等角色及其任务,然后彩排,提早到教室布置新闻会的会场。学生们选择的新闻往往是热点问题,如双汇瘦肉精、利比亚局势、日本地震等。他们还能对新闻会的过程进行录像和拍照。这种课内实践教学不但引导学生关心了解时事,了解了国内外的形势和政策,而且也有助于引起他们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浓厚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并不排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把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为共同的教学目标服务。两者的区别在于,理论教学更强调教师的作用,主要由教师讲授、讲解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运用和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关系。有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把实践教学仅仅定位在课外或校外的社会实

践上,这就大大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课外实践教学主让学生走出校门,主要有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在时空上具有灵活性,确实是学生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但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经费和较集中的时间等限制性因素,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而课内实践教学在课堂内进行,学生们可以广泛参与,故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其实,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因此,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两种形式,各具优势,互补相成。

3 课内实践教学内部各内容之间的关系。课内实践教学内部各个内容和主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每个课内实践教学内容是相互区别的,都有各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独立的教学过程。同时,由于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因此,作为课程组成部分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必然也是相互衔接的体系。在设计和安排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实践教学时都要统筹整个课程和教材,注意前后的衔接和联系,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某个章节。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性机制主要包括政策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人员保障机制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