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专业课程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3:10

会计的专业课程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1

二、财经类专业群人才共性特质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无论从服务领域还是工作过程看,财经专业群均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培养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质。市场调研与多年毕业生跟踪表明,我院财经专业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财经类各类专业首岗人员需求具有许多共同点,各专业升迁岗位也有许多共性要求。“讲诚信、肯吃苦”成为中小企业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最普遍的要求,“善沟通、知财务”成为财经类人才基本的职业岗位基础要求,“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成为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会管理”成为各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成长进入升迁岗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财经专业群人才特质的共同点是“讲诚信、肯吃苦、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这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专业群的协同共性和特色显现。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2

在中职教育改革的诸多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中职教育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关键部分,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所以,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从会计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强调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需体现三大功能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必需体现以下三大功能:

(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重要条件。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本质要素,作为现代课程体系,应当把握技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二)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教育理念。目前,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往往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导致中职学生就业后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发展性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为已任,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力。

(三)能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修养、品行提升、道德完善和个性成长的重要环节,简单而言,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不仅让人更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并能发自内心地更好地关心人、热爱人、热爱生活,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在我们对以往毕业生聘用单位的调查中,反馈的数据一再显示,企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倘若一个人专业技能越强,人格修养越低,那么对社会的破坏性就会更大。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全面关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发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核心作用,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尊重人的表现。

二、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三大功能的三类课程体系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所发挥的三大功能,具体通过哪些课程来实现呢?现代化课程观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类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二是技能类课程,包括会计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目前往往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来实施;三是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等课程。依据上述的三大类课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相应的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人文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智力发展

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的。基础课程通过基本知识的传递,直接服务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而专业课程则是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层面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二)实践课程体系―就业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使学生通过认识实习,有机会参观考察企业与岗位现场,并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使学生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再者,还可以通过企业内实习、实训,或者其他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逐步深化知识、增强职业性与技能性,并逐步融入社会。

(三)人文课程体系―人格完善

人文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都属于人文课程体系的范畴。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户外体验、实践融入等,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教养等,使学生实现全面的个性成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必需”“够用”两化为依据

课程两化是指“基础课程专门化,技能课程专精化”,它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核心内容。基础课程专门化,就是解决“必需”问题;技能课程专精化,就是解决“够用”问题。为了实现基础课程专门化,中职学校应认真分析现有的包括思政、体育、语文、数学以及外语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应渗透企业文化来充实、提高基础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应为学生搭建以专业社团为主体的活动文化载体,使基础课程项目训练得到切实保证。为了实现技能课程专精化,中职学校还应密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应通过校内基地生产化与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打造系列化的技能演练平台;与此同时,还应引入行业标准,做到“教最新的,学有用的”,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这些技能将来进入企业时管用、够用。

四、明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知识是众所周知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中职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中职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一)掌握单项技能

掌握单项技能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例如填制会计凭证技能、审核会计凭证技能、设置和登记账簿技能、对账和结账技能、编制财务报表技能、财产物资岗位核算、往来业务岗位核算、工资岗位核算、成本费用岗位核算等。在以上各项技能的实训中,还贯穿会计字书写技能、清点识别票币技能、计算器盲打技能等技能的训练。

(二)掌握综合技能

可以在仿真的任务和项目(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只有在实际岗位上,才能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譬如勇气、意志等)。

总之,我们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面向考场的读书人。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会计专业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中职会计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3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正致力于提升课程的“价值”,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应以“企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适合职教特点的”课程作为价值取向,本文所述正是基于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所作的实践尝试。

一、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的现实背景

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人员。即:培养面向各类中小型企业,能够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理想的课程建设应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企业需要的,即根据企业的需要来构建课程的内容;二是学生喜欢的,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方式;三是适合职教特点的,即突出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突出“做中学”。

1.小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所有各类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由此可见,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企业而言,无论在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上,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它们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只要能够满足有限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即可。因此,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分小企业的会计机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2.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在现行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财经类教材,其主干课程企业财务会计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编写,执行的是适用于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准则》;而小企业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在会计核算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无论是从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看,还是从职教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看,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都应以《小企业会计》课程为核心。因此,我们将《小企业会计》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尝试。

二、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尝试

根据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训环节的衔接和融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尝试。

1.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1)有明确的开发依据。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再加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包括小企业,因此,在制定课程开发依据时,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适当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这样既能使学生避免学习那些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信息披露等深奥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有仿真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一个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为例进行构建,模拟该企业从组建、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到形成利润等阶段,课程内容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按照企业真实会计工作任务的核算程序和岗位职责内容设计模块化教学的模式,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是对小企业会计业务的仿真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程内容真实可信,仿真效果好。

2.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根据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在设计课程语言、人物形象、角色名字等方面尽量做到可亲近,接近日常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1)课程语言通俗化。会计专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中职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掌握。因此,在设计课程语言时应尽量做到通俗化,除了那些不能更改的专业术语,其他文字语言尽量口语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掌握、通俗易懂。例如在每一章的开头,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提问语,来引出本章的内容。如在我们开发的《小企业会计》教材中,讲第一章创办企业时,提出问题:“要创办一个企业,需要准备一些什么呢?”从而引出需要筹集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等内容。

(2)人物形象卡通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喜好,在相关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插图”来辅助表达。例如,人物形象可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使学生一打开课本就能被深深吸引,减小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疲劳。

(3)角色命名生活化。为了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经济业务的理解,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模拟企业的主要人物的命名生活化,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二十四节气等大家熟悉的名词来命名,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不会觉得枯燥。如在我们开发的《小企业会计》教材中,利华公司的董事长取名为王国庆(国庆节)、总经理李武一(五一节)、财务总监陈仲秋(中秋节)、出纳小雪(二十四节气中小雪)等,都体现角色命名的生活化。

3.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理论教学的内容要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课程的理论主线和实训主线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且自始至终可以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中循序渐进,在一个环环相扣的业务链中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开发《小企业会计》教材的同时,开发了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实训教材《小企业会计模拟实习》,使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进行实践教学,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学校教学服务于企业。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企业实践,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要始终体现教、学、练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校教学充分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例如在开发《小企业会计》课程时,课程教材编写是以一个生产型小企业为主线,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会计事项展开的;实训教材的编写也是以一个小型生产企业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模拟该企业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

(3)现在教学服务于将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也随之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变更,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尽量将《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税收、金融等政策相结合,并随着制度、政策的变动及时进行修订。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并适应新制度、新政策变化的能力,以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更新知识,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财经专业《小企业会计》课程建设研究.金华市教育规划课题.2012.6.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4

1 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以及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

2 职业岗位分析

2.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A院校以服务东莞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根据东莞产业结构布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A院校会计专业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业(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和商业服务行业(批发、零售、餐饮、酒店、税务服务、会计中介咨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2.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和需求情况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结果,结合人才市场财务岗位招聘要求,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商业服务、会计中介服务等行业从事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代理、税务代理、出纳员等财务基础性岗位就业。

2.3 培养目标

构建“双元联动,双向融合,三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代理、税务代理、出纳员等岗位,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中职会计毕业生适合从事基础型、协助型岗位

通过对标准化管理的企业财务人员的深入访谈,企业建议中职会计毕业生可从事收银员、出纳、往来会计、费用会计、办税人员、会计代理、审计助理、会计助理等岗位。这说明,按岗位内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承担主办会计部分工作内容,如应收、应付、审核、办税等工作;按岗位胜任,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出纳、收银等级别较低、技能操作较易等基础型岗位工作;按岗位功能,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会计专门岗位的文员、助理等协助型岗位工作。

3.2 中职会计毕业生在岗时间短,离职比率高

通过对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数量与第二次就业数量进行对比,同时对首次就业岗位的离职时间进行分析,发现A院校中职会计毕业生岗位离职率为48%,且离职时间多为半年内。这说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第一次就业岗位胜任情况不佳,或岗位匹配程度较低。

3.3 职业岗位群的五种分类及行业归类

通过对岗位群的研究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具有反映、监督、决策的职能,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企业根据业务类型及岗位群技能要求,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的岗位工作内容重心也有所差异。

核算工作方面,主要要求核算人员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核算、利润进行核算计量能力,需要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及操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审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内部控制、财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评价的能力,需要掌握会计知识、审计准则及资产、负债等业务审计的基本理?和技术方法;税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税务人员具备办税、报税、纳税的能力,需要掌握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账务处理方法;出纳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出纳人员具备处理现金收支结算、银行转账结务及辨钞点钞能力,需要掌握出纳实务及财经法规知识;统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统计人员具备对资料及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能力,需要掌握统计知识及方法。

4 调研结论

4.1 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通过对A院校毕业生就业异动情况的调查,发现A院校毕业生在岗时间较短,离职比率较高。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普遍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当中,一直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指导老师须帮助学生树立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帮助学生分解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短期的可操作性目标,再根据学生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改善目标。

4.2 以出纳、统计技能为基础,加强核算、税务技能培养

通过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会计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审计类岗位要求最高,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难以达到相应能力要求,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出纳类、统计类岗位要求相对较低。出纳类岗位技能涉及辨钞点钞、银行存取款、转帐结算等技能;统计类岗位涉及数据整理、图表制作、函数公式、软件运用等技能;核算类岗位技能涉及流动和固定资产、成本、社保、差旅、薪酬及利润核算等技能;税务类岗位涉及税费计算、税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筹划等技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技能要求的难易程度,结合相应理论知识夯实技能训练。

4.3 以需求为导向,就业为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5

一、“行业会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笔者根据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非工业企业的可能性较大。在已学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行业会计”课程于高职会计专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分析商贸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业、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业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 7 个主要行业的典型业务,通过对经营业务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比较,学生能熟悉各行业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行业会计比较”是会计专业的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职委课程指导中推荐的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在 7 个学习情境中了解并掌握这些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增强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行业会计”课程内容与特点分析

1.遵守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

各行业的经营业务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行业会计”是一门反映、监督不同行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专门会计课程。课程内容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以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

2.“行业会计”的共性分析

不同行业会计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共性、会计要素上的共性、行业会计核算原则上的共性、会计信息报告方式上的共性。行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行业会计核算都要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行业会计信息报告的基本方式是财务会计报告,不同行业在会计报表的名称、格式和内容与编制方法上基本相同,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行业会计”比较的内容与方法

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与行业特有业务的核算方法不同,“行业会计”针对核算对象、典型业务的核算方法进行比较。运用横向比较法,侧重同一会计核算内容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差异所导致的业务处理要求上的不同,反映两个进行对比的 “行业会计”在各个会计要素核算方法上的差异,比较的项目主要有存货、收入核算、成本核算、经营损益等。纵向比较是将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逐一与工业企业会计进行比较。

三 、“行业会计”课程优化设置的思考

1.把握知识难度

“行业会计”课程知识偏难,每一个行业的会计核算都作为一门课程,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因为课时有限,对所有行业的核算内容难以深入详细讲解。专业教师需要灵活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会计核算中存在共性的部分可以省略,选择其中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在短期之内掌握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太难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根据兴趣补充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理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真实感与指导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法规制度、参考资料获取技能与知识。教师要认真准备PPT、案例、法规、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企业税收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目前的“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按“营改增”前的规定进行经济业务讲解,影响了学生在税务处理、会计实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判断,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行业会计”课程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与时代接轨,与行业发展同步,内容要与最新法规政策相统一。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6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部署。自2013年起我校与徐州财经高职校实施会计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给中职学校学生拓宽了学习与就业通道。但我校会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遇到的问题

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不准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技能人才,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课时偏多,甚至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相近,导致学生不重视技能课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又与高职校的课程安排相似,部分课程直接使用高职校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基础会计与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重复学习的部分很多,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课程也有重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不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会计主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

在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尽可能多地安排主干课程,把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知识偏少,如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导致教师、学生都跳不出会计、财务的框框,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难以适应未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3.会计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单一中职学校一般以财政部统编或本校自编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专业课程只要求学生学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学,缺乏发展性;二是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课程,大部门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形式固定单一;三是课程知识难度大,会计专业课程多数是沿用原来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没有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等原因,造成专业课学习难度相对过大;四是专业知识陈旧,有的专业课知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催生的新技能;五是专业知识面广而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部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没有联系。4.会计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偏少目前中职校专业课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2—3门模拟实验课,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外出实习,放任自流。这种单一的组织方式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开设几门模拟实验课,也不能把它看成是走上岗位前的能力检验,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测试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课程为主体,实践操作课程成了辅助,而且课时数偏少,导致实践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构建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就要细致编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围绕文化素质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对口升学和就业多种需求。文化素质课程中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素质课程主要是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说话、普通话等,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性地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电子商务、社交礼仪等可以提高素质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自选课程。课程设置时,恰当合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必备的会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会计行业的规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为后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做好准备。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定2—3个专业方向,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本类课程的教学项目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训练、从业资格考核、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穿插实施,综合训练项目训练学生掌握多种知识点融合的专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所以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能只追求逻辑严密,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决改变原有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教学,而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机制,落实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

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可能,融合后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模式框架,强调理论知识“实用、适度”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师恰当融合本课程中的理论与操作内容,创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能。案例编写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设定,设有单人操作、岗操作方式,单人完成时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整个流程,完成后提交规定的实训报告。岗操作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的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合理分工,承担相应的会计角色,明确个人职责与权限,完成业务处理,小组共同提交实训报告。融合后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一体化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

3.建立融合职业标准考评、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技能

大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层次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关联,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标准直接反映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认证促进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既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的目的。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对会计专业理论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以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和实训,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调整,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设定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内容融合的空间,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保证课时数。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方案,把方案中的重点项目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技能大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楣.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任课教师须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虽然每所三本院校均会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入学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三本院校将《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出路、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也已经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的备考事宜。此时再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有切身的体会。更有甚者,不用任课教师强调,学生自己也会明白哪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从事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在笔者的《经济法》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带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并在课间休息时间向任课教师咨询不懂的题目或者知识点。因此,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要比在入学专业教育时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任课教师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曾经在武昌工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理论高深、内容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如此误解,责任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空洞,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任课教师自己没有理解知识,又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何向学生传授法律条文如何应用?有的任课教师上课就是念PPT,以至于学生戏言:《经济法》老师就是念经,《经济法》课程就是催眠。其实不然,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法亦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法也应该很精彩才对。因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兴趣则是《经济法》课程任课教师的迫切现实。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厘清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等。在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在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其他法律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等。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与支付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与其保持一定的衔接。鉴于会计专业已经专门开设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就无需再涉及财经法规、税法的内容;《经济法》课程应以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为主要内容,适当兼顾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以及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内容,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6-02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有效信息,也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而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从业人员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高校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然而,考察近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市场对一般会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普遍反映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差,传统教学模式下连年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又加剧了这种就业压力。而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却相对奇缺。这反映出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合理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都包括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这两部分课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课程设置方面:①基础课课时量和开课时间安排不尽合理。部分院校在学生一年级阶段几乎全部安排如政治理论、法律基础、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且课时量过大,学生往往不理解这些课程的安排用意,以及这些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关系,多盲目地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完成学习,学习效果较差;②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新兴的如网络会计、养老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型行业和领域的课程,跨国贸易的发展、并购和上市等使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精通外语的会计人才更加紧缺,而大部分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都较少涉及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专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③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④轻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尽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通过若干课时的培训和一纸试题的考核就能够提升的,但是这也不能成为高校会计教学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理由。当前会计舞弊案件较多,这与学校教育阶段对职业道德的培养缺失不无关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①校内模拟设计的业务环节较少,一般都是选择工业企业几十笔典型的经济业务进行操作,这些与企业实际业务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前会计岗位分工细化的形势;②模拟实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理解模拟实习的意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③实验室设备落后,校内模拟资源相对有限。④校外实习难于监控,多流于形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而大部分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随便找单位盖公章了事,毕业实习形同虚设。

二、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教学环节上予以落实。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革完善:

1.科学配置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应该适当压缩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减轻学生应付这类考试的压力;明确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重要关系,增强学生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增加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专题的讲解和实训,使之共同构成会计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渗透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地学习计算机课程。其次,对于专业课,应该在兼顾每门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减少课程间交叉知识的重复学习。最后,应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学生进入大学,十分期待了解自己未来专业的内容,而如果在学生大一阶段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盲目和厌倦。

2.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行业、领域不断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不断产生,因此,原有的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很难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增开如养老金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专题等课程,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丰富教学手段,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当前会计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课堂的理论讲解。这种“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应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给学生课前思考准备、搜集资料和课上讨论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多方面思考和求解,深化对该问题的理解,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会计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培养模式“一刀切”,教学“时滞”问题突出、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满足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3):55-63.

[2]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35.

[3]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论: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4]徐克英.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的探索及成果[J].财会通讯,2006,(3):120-123.

[5]张旺峰.认知学习论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30-32.

[6]王忠孝.试析如何构建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53.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9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市场、生活和社会发展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跨国流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加强各国教育资源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UniSA)联合开办了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

一、中澳两所学校办学情况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正式升本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 000余人。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是平顶山学院最早升本的专业之一。2014年,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开办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目前,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澳合作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总部设在阿德莱德的南澳大学是一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拥有35 000余名在校学生,其中包括来自海外80多个国家的9 000多名留学生。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南澳大学排名世界前3%,是全球顶尖的大学之一。南澳大学商学院是澳大利亚七所获得EQUIS(欧洲质量完美体系)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商学院开设的专业有会计、行政管理、应用经济、银行和财务、资讯管理、行销、房地产经营等。南澳大学商学院的会计系是公认的一个动态的教育领导者,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格,所有的课程是由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CPA Australia)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ICAA)认可的。平顶山学院在与UniSA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会计学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并准备将双语教学、国外原版教材逐渐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会计专业向普通会计本科专业过渡,以提高会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一)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四大部分构成。通识课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主要是思政类、大W英语、体育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科基础课主要是数学和经管各专业均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涵盖中财、高财、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从大二开始陆续开设。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大二到大四陆续开始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四开设的集中教学实践环节。

(二)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开设商业会计,财务会计1、2、3,管理会计,企业财务,税法,审计原理与实务,会计当代热点等会计核心课程和企业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原理、企业法律、商务智能、战略财务分析等相关课程。

(三)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2014以来,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与UniSA合作办学后,在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及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的比较,笔者发现双方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1.课程开设数量相差较大。跟国内的许多高校一样,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设置的课程总数为54门(其中包括2门集中实践课), UniSA的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仅开设会计学专业课和相关的商科课程24门。因此,即使考虑到两校的学制不同,以及课程学时设置不同(平顶山学院为每门32―72学时不等,而UniSA每门基本上是96学时),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在数量上远超UniSA的学生,课业负担也明显大于UniSA。这主要是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非专业课程,而UniSA却是纯粹的专业课程。

2.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修订,但是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际,双方的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其课程体系中包括了长达4个学期的英语、数学、体育及各类思政课程。UniSA主要开设的是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全部都是紧紧围绕商科和会计学专业的课程。

3.课程认可程度相差较大。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学生修完的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仅仅被学院自身认可,全部成绩合格可以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后具有申请参加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资格,不可以免去任何考试科目的考核。而UniSA的会计专业学生修完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除了得到学校的认可外,还同时被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认可。

三、借鉴与思考

虽然在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不同,但就具体课程而言,UniSA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

UniSA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授课形式主要包括Lecture(主讲课程)、Tutorial(辅导课)、Workshop(讲习班)、Virtual Lecture(网络课堂)和Computer Practical(计算机实践)五种方式。主讲课程通常是由一个富有教学经验教授在一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Lecture theatre里讲授,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这种课学生一般多是以听为主,教授也很少会提问,主要是为了传达知识要点,一般多为不记名式,时长一般为两个小时。辅导课通常是紧接着Lecture的下一个学习程序,主要由一个助教,带一般不多于20个人的小班进行,对Lecture里教授讲的东西进行系统学习和小组讨论,课上学生也可以对Lecture里或平时作业上的任何问题向Tutor提问,这种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讨论、做练习为主,时长一般为1.5小时。讲习班主要是小组讨论,强调解决问题,UniSA的几门核心专业课都是以Workshop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授课,学生可以利用主修的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会计问题,如准备退税报告、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也能调查审计人员如何根据公司、个体及信托机构的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网络课堂,是将课程内容搬到网络上,学生可以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有较强的互动性。计算机实践,主要应用于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usiness和Business Intelligence这两门课程,计算机实践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二)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

UniSA会计学专业的每一门课的网上教学资源都比较丰富,一般包括: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并修课程(Corequisites)、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课程考核(Assessment)、课程协调员(Course coordinators)等具体内容。而平顶山学院只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会计有较详细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样卷等网络资源,且存在资料陈旧、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其他课程网上可参考资源较少。针对课程考核,UniSA课程考核方式多由连续评估(Continuous assessment)、作业(Assignment)、报告(Presentation)、考试(Examination)联合构成,不仅仅拘泥于考试这一种形式。平顶山学院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就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

四、结语

平顶山学院与南澳大学所处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不同,在会计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通过上述比较与分析,我们要不断借鉴国外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期能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182-03

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把握并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较强的人才培养意识,落实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财会双语人才。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发展历程较短,近年来人才培养主要参照历史较悠久的公办院校《,会计专业英语》作为民办院校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修读的一门课程,可以算是与财会双语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较紧密的一门课程,笔者以《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作为突破口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转型。

1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定位《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转型方向

随着我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因此根据国际会计准则需要编制英文报表,这势必会引起未来就业市场对高端财会双语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趋势,高校应当做出适当反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早应对未来就业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明确《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是首要任务,特别需要区别《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与《会计双语课程》的差异。学者指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更适合大专阶段学生学习,因为该课程属于多学科综合性质的教学工作,重点在于专业英语学习;而《会计双语课程》则更适合本科阶段学生学习,重点在于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其次,有学者提出建议引入国外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替代或补充《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知识,将国外资格证书课程与《会计专业英语》进行有效融合《。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不再作为一门专业语言学习的课程,而是通过授课将专业英语作为一项基础技能去学习ACCA(国际特许注册会计师)或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课程体系,从而拓展《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些提议皆是基于目前教学改革提出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课程转型方案。但是,如何将这些课程改革方案有效地与民办院校教育更好地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课程转型的问题

2.1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加强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尚且不能牢固地掌握中文会计专业知识及扎实的英语技能,更何况在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开课伊始已经产生了学习疲劳。如何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及教学成果,这无疑是《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转型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2学生思维定式如何改变

基于《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目前一般为高年级学生所开设,通常情况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知识。由于中文课程理论知识做铺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专业英语,即在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只需要掌握对应的英文表达即可;可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首先想到国内会计准则下中文专业知识的相关概念,在此主观意识上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下的英文专业知识,不自觉地会“认死理”,即学生一定会为双语课程内容找到准确对应的中文释义,一旦教师无法合理解释差异原因时,学生会产生迷惑。如何克服学生迷惑,清晰讲授国内外会计差异是教师需要正视的一项难题,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基本功的修炼,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授课方法。

2.3教材如何满足转型要求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多是根据财务会计课程编写,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差异及学生全面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诉求。所谓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差异,指的是由于我国对财会专业划分,大致可分为会计学、审计学及财务管理等专业。由于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方式及开始课程必然不会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包括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求职产生了局限性。

3市场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转型建议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适合现代会计类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应不断探索可以既能满足高校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又能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并且同时满足会计行业市场需求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自身《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经验,笔者十分认同以往学者提出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转型的定位及改革的思路。对于民办院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转型,笔者建议将《会计专业英语》更名为《FinancialAccounting》,从课程名称上高度重视课程的改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笔者有如下思考。

3.1层次化授课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

针对民办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相对不高的情况,我们需要科学的教学理论来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他提出可以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分别分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以及评价性问题。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种是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种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在问题设计中,该理论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根据该理论,我们将该门课程的授课目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的学习及授课目标。第一,学生能够认识并记忆专业英语词汇;第二,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词汇理解专业英语段落及文章;第三,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及技能解决模拟习题,参加外国资质证书考试;第四,学生能够辨识国内外会计知识体系差异并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把握授课进度,逐级上升学习目标。当学生能够实现上一层学习目标时,能够从学习中感到满足感与成就感,自然能够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2授课内容如何对比进行

我国大部分《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对中文会计课程的翻译,很多作者在编著教材时参考了英国及美国的授课思路及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因而存在国内外财务会计课程授课内容顺序的差异。我国将财会会计课程划分为《会计学原理》(部分院校为《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从课程划分详细程度及层级关系可知,我国更倾向于细节讲解,然后从“细节”到“框架”。我国财务课程多是以具有复杂业务的企业为例,如生产制造企业《,会计学原理》介绍从资金进入企业到资金退出企业这一过程中各个环节业务处理的分录《,中级财务会计》以会计六要素及不同科目介绍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然后由“细节性”的分录直到“框架性”的财务报表。然后国外的授课顺序是从“框架”到“细节”,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编制简单报表并掌握报表数据的由来。例如,国外对财务会计课程没有递进关系上的划分,从最简单的个人独资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入手,不断扩展知识直至复杂报表。所以,如果学生在存在先入为主的中文财会知识的情况下,往往会质疑教师讲授的《会计专业英语》知识的准确性,他们会不自觉地对比中文的财会知识及国外的财会知识。

3.3成立双语教师师资群

包括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及教师个人需要具备的素质背景。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除了需要掌握中文会计的英文翻译,更需要具有扎实的国内外财务会计知识基础,才能做到教学游刃有余。因为民办院校机制更加灵活,建议利用这一优势有效引导教师拓展自身知识面,率先考取国际资质证书如ACCA、CIMA、AICPA等。

4结语

面对如今不断发展的高校教学改革《,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也需要满足当今人才的培养需求。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其市场需求脱节严重,高校《会计专业英语》专业应迅速建立起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课程改革的任务任重道远,不能单凭授课教师一人之力,需要得到学校的政策及经费支持以及教师全体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11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又有现实需要。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理论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高,符合市场需要,且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则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将其产品和服务顺利推向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是很不容易的,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等才能实现。

目前高校将其非会计专业毕业生顺利推向就业市场的难度不亚于企业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难度,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高校每年向就业市场提供的毕业生(含非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同)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1999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招,当年招生人数是108万,7年之后,2006年的大学新生达到540万。与此同时,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其二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中,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减少。企业由于效益不佳,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对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够旺盛,如国有企业长期存在人员太多、债务太多、设备老化等三大难题。据教育部披露,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有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伪造就业率。其三是高校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专业基础不扎实,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好。

因此,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借鉴市场竞争理论,即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包括会计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是《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一规定赋予了高校自主制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计划、选编会计教材、组织实施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教学需要”。

既然法律赋予了高校自主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高校应该利用这个权利。反过来说,如果高校不合理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将影响到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学生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毕业的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高校必须研究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需要”应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必须服从于市场需要,否则特定的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教学需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而且必须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指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途径。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众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证券管理、投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等。会计课程有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税务会计、行业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西方财务会计等到十多门。由于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两者在会计课程教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此外,非会计专业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各专业在会计课程教学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目前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或市场需要,教学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非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采用了会计专业的模式,而且非会计专业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这不仅影响了有关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还影响到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会计的专业课程篇12

经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中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数量远远低于高职;通过对比中高职的课程内容可以发现,中职的课程内容,在高职的课程内容中均能找到;通过对比中高职的课时安排可以发现,开设的同一门课程,高职课程安排的课时数少于中职安排的课时数;通过对比中高职的教学要求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太多的差异,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进而使得教育资源受到极大的浪费,严重降低了中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高职的教学质量。

(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重复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实习训练方面,无论是内涵上,还是层次上,中职和高职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对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定位时,一些高职院校制定的实践训练项目,基本和中职院校是一样的,因而出现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对于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中职学生来说,会计专业技能的锻炼机会变得少之又少。

(三)文化素质层次脱节

专业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课时数是非常大的,因而文化基础课程课时数相对偏少,使得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够扎实,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自升入高职以后,中职毕业生在学习相关文化基础课程时,普遍表现为吃力,再加上中职毕业生没有掌握足够的人文知识,许多学生都不能达到高职教学对他们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升学后都会进行一次文化基础课的考试,高职院校就会根据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进而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明显的学科痕迹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中高职院校设置过多的专业必须课程,制定过全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后期学习过程中国,就会极易出现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在最近几年中,尽管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幅度改进了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教学方法,制定了许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过,总的来说,设置的会计课程仍然存在明显的学科痕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科内容体系强调的重要内容,如果各层次课程内容频繁出现重复现象,就会大大降低课程的有效值。

(二)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不统一

由于高职院校不够了解中职院校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导致制定出的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大纲、计划表现过于随意、主观。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一些高职院校根本不考虑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之间在能力、素质、知识等方面的区别,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

为有效解决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中高职必须要共同进行协商、交流、沟通。但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受到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尽管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类型是相同的,但是中职院校是由职教司进行管理的,而高职是由高教司进行管理的,由于职教司、高教司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导致二者分别管辖区域内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之间同样缺少交流,因此交流不顺畅、融合不恰当的现象是经常会发生的,使得中高职教育内部在衔接过程中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使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过程也受到严重影响。

三、解决会计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不断促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要经常开展各种沟通、交流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对中职院校加强认识,多多去中职院校去听课,不断掌握中职院校设置的会计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随着中职会计教学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对其改革的关注度,加强和中职教育的对接,科学、合理对自身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将自身会计专业的技能、知识基础在中职院校内大力进行宣传。中高职院校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应做好详细分工,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应做好正确的指导。

(二)实行学分制管理,全面贯通课程考核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课程考核评价的交流,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的比重要比普通高中生源大,但是,专业课程学分比重比普通高中源生小。在学分制管理方面,生源的专业基础、文化基础都比较差时,则需要适时延长学习课程;选用学分制管理,在适时的时间中可以分别协助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基础不同的学生实现培养目标,有效提高中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衔接的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