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特征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5:23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篇1

每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日语就是一个很有社会特性和民族时代变迁特性的文化语言。随着对语言文化的深入研究,社会大众对世界上的语言文化认识也越来越广泛,语言和各民族之间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一、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对学习和使用日语沟通的好处

世界上各个国家其语言想要发展和生存都会跟自己国家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相关联,语言和文化环境会出现一些有关联的影响,语言的发展会因为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制约。现今的日本语言文化也正是反映了如今的日本社会环境的特征,日本的语言文化是由整个民族历史的时代变迁的,这就衍生出了具有日本独特文化气息的语言文化。如果想要学好日本的语言,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只是单纯的学会日语,掌握简单的语言知识,这根本是无法跟日本的国人顺利的进行语言沟通。因此深入的对日本语言文化的了解研究,对日语的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的结构运用了解加深,对想要学习和研究日语的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提升使用日语跟人沟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日本的语言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在与人沟通时比较委婉的语言表达。这反映出了日本人比较传统个性的生活态度,还将整个日本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表现了出来。现今的日本人比较喜欢考虑与之沟通的人感受,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是不想要损害自身和别人的基本利益。日本文化在其日常的语言沟通上会比较委婉,尽可能的在语言叙述上避免由于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伤害他人、或者发生冲突,比较喜欢委婉含蓄的来表达,已达到与他人的语言沟通。就比方说:日本人在与人沟通时,如果想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但是又不想让对方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或者尴尬的心理,就会用一些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通常都会用“这件事情我需要考虑一段时间”又或者说是“等等别着急,这件事情不太容易说明白”等等这样的语言。这就让人容易联想到可能会有话外有话的感觉,语言的表达上也不会过多的直接使用比较明确字句来表达,多数时候都会竟可能的使用委婉和含蓄字句来诉说。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含蓄表达还会体现在与人交流中的表现形式上,日本人喜欢把对方的感觉和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看的更重要。传统文化中的日本语言文化,其表现是比较喜欢使用比较少得语言来进行交流,更擅长于观察对方的心理特征,从对方的利益来表达解决问题:“你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是呢我觉得应该这样会更好”,“这样做是很好,却不符合规矩”等等,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真的可以表现出日本人比较重视对方的情感需求,虽然是拒绝了对方但是却不是很直接的表达,让对方有种很好的感觉,中国的说法就是“给了个台阶下”,这种语言文化感觉更尊重人。所以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会很避免太直接的表达拒绝的语言。

三、日本语言文化特征的表现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就是不直接的说,而是让对方去自己感受和推敲诉说者究竟隐藏的语言含义,在一种委婉和含蓄的语言文化下来达到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本这个民族是比较特殊的,其语言文化只有单一的一种语言日语,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中是比较少有的。比如我国有很多个民族,就出现了很多个语言文化,各民族之间人们的语言沟通,在很多情况下沟通都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世界上这么多个国家,其中很多都是使用了多种语言文化,像日本这种一个民族只说一种语言的,还真是比较少。有些国家因为其人种的分类,会将其国家的国语定为两种或者三种。比如瑞士这个国家就有三种国语;又例如比利时就拥有两种类型的国语;泰国这个国家就拥有五种公用的语言。

在日本的语言文化特点下,日本的国语和公众用语都是使用日语的,由于这样的特定因素,反而使得人们在日本想要进行语言的沟通上更加的方便,不会因为种族的不一样、语言文化的不一样,而出现语言沟通上的不方便。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许不会理解和明白,但是日本的国人却马上就能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多的人都觉得日本人这种语言文化特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那是因为很多的人没有认真的了解过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日本人只是不喜欢直接的说,不想让自己的一些激进想法强压与对方,这就是这个国家最有特点的文化特性。

四、总结

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交际越来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日语,我国近年来与日本在多个领域都广泛的交流,对日本语言文化特性的了解研究,可以加速世界各国对日本文化的探索,促使人们更好更认真的学习日语文化,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回智光 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1)

日语语言特征篇2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委婉的语言表达。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模糊的语言表达。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四)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五)省略的表达方式。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日语语言特征篇3

【中图分类号】K893/8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19-02

一、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人类的交际行为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种,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美国学者Birdwhistell教授曾经对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能传递语言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非语言交际不像语言交际那样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特定符号、严谨的语法规则和固定的结构,其传递形式主要伴随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发挥多种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交际含义,产生的交际效果也不同。[1]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形式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2]恰到好处的非语言行为是加强和密切人际关系的纽带,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

二、日本礼仪

日本是个重礼仪、伦理意识强、长幼尊卑等级比较森严的国度,待人接物均讲究“非礼勿行”。由于日本人性格拘谨、保守含蓄,在交际活动中,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且颇多规矩,使用的概率也比中国人大得多。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在各种交际行为中,最能体现日本人特性的莫过于他们在与人交谈时的点头、微笑和迎来送往时的鞠躬等非语言行为。

1.鞠躬成自然

人们常用“点头哈腰”来形容日本人,这是日本社会人与人相互问候、打招呼所通用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礼貌行礼方式――鞠躬。在日本,一切言语问候都伴随着鞠躬,鞠躬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言语问候。如日本人在初次见面做自我介绍时边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边鞠躬,且脸上略带微笑。对方亦马上回应相应的问候。鞠躬有“站礼”、“座礼”两种,按行礼的深度又分为“最敬礼”、“敬礼”、“点头致意”三种。行礼时根据对方身份、年龄、地位、相识程度的不同,鞠躬的深度、时间和次数也就不同。行最高礼节的“最敬礼”时,上身要弯到大约45~90度左右,背要直,头不宜向下耷拉,要连续鞠躬几次,时间要长,要等对方拾头以后方能把头抬起。这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只用于十分郑重的道谢或谢罪以及在神前和佛前才使用。最常见的是“敬礼”,对上级和长辈均可使用,上身要弯到约30~45度左右,脊背要直,下巴不宜擦着领襟,时间以2~3秒为宜。第三种的“点头致意”是用于关系亲密的同事或朋友之间,行大约15度左右的鞠躬或是轻微颔首以表问候即可。同时,除了鞠躬度数等不同外,男女的鞠躬姿势也稍有不同的。鞠躬时双脚并拢,背要挺直,男性双手应当自然下垂,严格的讲应当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内,轻轻地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女性则双手五指并拢,掌心向内,左手叠在右手上,轻轻地贴在小腹前。由于受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影响,妇女向男人行鞠躬礼时,一般腰要弯得深,时间要比男人长,待对方抬头后才抬头。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一动作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从一般的民众、公司职员到日本首相,新知故友、各行各业的人之间都会鞠躬问候。另外,在请别人帮忙或者要求别人做某事时,鞠躬也是常用来表达谢意或者歉意的方式。在日本,低头鞠躬的行礼方式具有“缩小”自己,敬仰、尊重对方的含义,反映了日本人谦恭、含蓄和相互尊重的心理。

2.随声附和与点头示意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日本人喜欢沉默不语,也不随意插话,但在与人谈话时则强调有声的信息反馈。日本人在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往往为了显示礼节和谦恭,一边微笑应声回答“はい”“ええ”“そうです”等一边习惯性地频频点头“うなずき”。交谈中的这种有声反应即为日本社会中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随声附和“あいづち”,其意思是向说话人传递“あなたの言っていることはよくわかります(我明白你讲的内容)”、“あなたのをいています。どうぞ、Aけてください。(我在听你说话,请继续讲下去)”,并不表示“像你所说的那样”,“了解了”等肯定和同意对方的意见或看法。这是日本人一种维持谈话气氛、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非常有效的非语言方式。而且,与我们在讲完一句话时做的反馈信息不同,日本人的随声附和和点头称是常常是在对方讲话过程中同时进行的。

日本人随声附和的频率非常高,据调查,在日常谈话的场合下,这种情形几乎达到几秒钟就能见到一次的程度。不过,随声附和都出现在面对面的个人交谈中,在听课或听演讲等情况下则以点头呼应为主,而且,女性点头的动作比较小但频率较高,显得可爱和女人味十足,男性的点头则是收下颚但频率低。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与这样的日本人接触的外国人,如果把这些当成“他同意了”的话,将违反了那位日本人的本意。反之,习惯了这种随声附和与点头称是的日本人,对于在谈话中没有任何表示的听话人则会感到不安而产生“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呀?”、“我说的话他听懂了没?”的疑问而无法继续交谈下去。

3.日本人的神秘微笑

非语言行为是人际交往中的剂。虽然人类的无声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受各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国家的无声语言会有所差异,即使是相同的无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可能相差甚远。就“微笑”这种面部表情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甚至微笑的程度、时间长短及引起微笑的原因也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微笑作为一种带有文化含义的非言语传播符号在日本人的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分重视团体生活的日本,人们将微笑作为一种简单可行的见面礼赠与对方,可以免麻烦,生和气。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大都是有节制地微笑而非大笑,而且日本人在笑时习惯将声音放低,常常会用手轻轻地半掩住嘴,因为在别人面前张大嘴巴开怀大笑被认为是粗俗的行为。因此,日本人的微笑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是拥有迷人的魅力,温文尔雅的感觉。许多旅居日本的外国人或者到日本旅游的游客都深有感触。在街头巷尾,不论男女老少见面时常常会鞠躬伴微笑着互致问候;在餐馆吃饭、到商店买东西,店员一定会鞠躬伴微笑着跟你说:“欢迎光临”、“多谢,欢迎您再来”。在日本,不管在哪个消费场所,你都能看到服务员微笑着的亲切面容,得到礼貌、细致、周到而体贴的服务。

但是,随着与日本人长时间的接触你就会发现,日本人的笑,其实是让人捉摸不透的。由于日本人比较含蓄,他们在谈话开始时就面带微笑,并将笑容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从传统上来说,日本人是个不善言笑的民族。在古代社会,不仅流眼泪是被禁止的,而且笑也被视为不雅,喜怒不形于色是被公认的社会美德。所以,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很少哭也很少笑,表情淡漠,常浮现出一种暧昧的表情。我们很难理解日本人的这种笑容,因为它可以表示赞同、反对、拒绝、歉意和确认等,微笑成为日本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三、结 语

当然,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还有很多,如手势、面部表情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日本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日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变化。如日本人渐渐不鞠躬,年轻人越来越盛行见面时用握手来取代鞠躬行礼,小学生碰到老师也只是向老师挥挥手,神气地蹦出个字“嗨!”。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与日本人进行交际时只注意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信息的传递,或者不了解非语言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甚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交际双方一方面要能够解读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思,理解他们的心理和真实意图,缩短和对方沟通的距离,消除交际的障碍;也要学会适度得体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非语言行为来弥补自己言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交际效果。

日语语言特征篇4

俚语,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语言变体,一定程度反衬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俚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甚为广泛。彭元峰和孙佩捷指出:“自从有了人类语言就有了俚语,俚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均有联系。”

本文选取了美国电影《公主日记1》为个案,探讨了美国俚语语言特征在其影片中的体现,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体会其语言特征。

一、关于电影《公主日记1》的背景知识

电影《公主日记1》是根据美国作家梅格.卡伯特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公主日记》系列改编的。原片由迪斯尼电影制片公司出品,以2001年在欧美地区上映。《公主日记1》这部电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美国俚语,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平凡而特别的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描写。

二、影片分析——《公主日记1》

对于俚语的定义,各国学者发表了其各自独特的观点。在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三版中,理查德指出:“俚语是一种随意的,非常不正式的言语,使用富于表达但非正式的单词和词语。”

为了能更好地透析本文的主旨-美国俚语的特点,作者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一)生动形象。

片段一:影片开始妈妈(海伦)的一句“现在是该上学的时候了”把整个场景拉入了学校。乔什,一个自恋又自大,常常做美梦的男孩(请看下面节选的选段)。

-Anna: Josh! W hat are you doing?

乔什!你在干什么?

-Lily: Oh, he's such a show-off.

哦,他真是爱出风头。

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变体也是一种社会变体。在此节选的片段中, “show-off”一词常常用来表达某人是爱炫耀的人,爱卖弄的人之意。换句话说,乔什是一个喜欢被人关注和认同的焦点.。“show-off”一词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兼益,用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了乔什的人物特点。

(二)诙谐幽默。

片段二:女王克拉丽丝.雷纳尔蒂,海伦正在和米娅商讨舞会的事情,奶奶和妈妈都在试图说服米娅在参加完列年的独立日纪年舞会。

-Helen: Now, can you both live with that?

现在,你们都能接受吧?

-Clarisse: It seems I have no option.

看起来我别无选择。

如著名词典学家H. Bradley所指出:“几乎没有人总是把事情说的明明白白,司空见惯的词似乎常常由于熟悉而失去力量,要是换上一个生动逼真的隐喻,平铺直叙的枯燥语言就会变得趣味黯然。”这更加说明了俚语诙谐幽默的特色。

在此 “live with”一词作为容忍、接受的意思使用,诙谐地表达了奶奶对米娅是否选择参加一年一度的独立纪念日舞会事情的忐忑。

(三)正面意义。

片段三:在一段轻松诙谐的背景音乐之后,镜头拉转到了妈妈海伦和米娅一起去攀岩协会运动的场景。

-Woman: Another huge tip from Mrs. Hersh.

赫什太太又给了大笔小费。

-Mia: I got one from Mrs. Taubman. We're doing all right today.

塔布曼太太也给了我小费,我们今天一整天都干得不错。

“tip”一词在此对表中暗含了一个积极的意义,在俚语中通常用来表示在为别人提供某些小的服务之后应所得到的酬劳。展现了赫什曼和塔布曼女士英伦的风范、友好和高雅。

(四)反面意义。

片段四:情景发生在在接下来的第二天早上,当米娅开车去接莉莉上学时,好友莉莉为了米娅改变造型这件事和米娅发生了争执。Lily: And who knows, next week……谁知道呢,下个星期……

You could be waving pom-poms in my face.你也许就会用机关枪对我扫射了。

You sold out!你背叛了我!

通常情况下 “sold out”一词指代某物很流行、很受人欢迎。例如:麦格.卡博特的小说《公主日记1》刚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了。结合本片段可以看出,sold out”一词有力的展现了米娅打破了她与好友莉莉之间的约定。作为好朋友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但因为米娅没有告诉莉莉事情的真相,莉莉觉得自己被米娅出卖了一般,愤怒到几点的莉莉一时间对米娅大吼大叫。“sold out”一词结合语境展现了其消极意义。基于对以上节选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俚语所要表达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能够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好的阐释。

三、结论

通过对电影《公主日记1》电影剧本的分析可得出,大量的俚语在此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俚语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有更身历其境的去理解美国俚语,才能更好的体会其语言魅力,并从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日语语言特征篇5

隐喻是目标语域与源语域之间的本体对应的映射。但是,这种映射不是任意的,受制于言语共同体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观。例如:He is as wise as an owl.(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西方语境下,人们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但汉语语境中,猫头鹰则有不吉祥之意的联想。因此,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受制于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语言可以构建现实,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语言具有政治性和建构性,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身份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温特(Alexander Went)认为,身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不仅要从传统的物质权力和利益来考虑国际关系,而且必须考虑身份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身份认同代表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体系中空间和地位的坐标,维持和推动国际社会既有的权力关系。身份构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言语建构实现的。外交话语中,经常要使用身份建构引导人们理解政治事件。  

本研究通过语料分析,透视外交话语所使用的隐喻,从听者视角分析隐喻建构身份和意识形态、传达价值观念、达到外交目的的途径。  

3.中国外交话语隐喻分析例一:针对日本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2014年元月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痛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并将日本军国主义喻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原文第一段如下:  

“In the Harry Potter story, the dark wizard Voldemort dies hard because the seven horcruxes, which contain parts of his soul, have been destroyed. If militarism is like the haunting Voldemort of Japan, the Yasukuni Shrine in Tokyo is a kind of horcrux, representing the darkest parts of that nation’s soul.”(小说《哈利·波特》中,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藏在7个魂器中,消灭伏地魔的唯一方法是把7个魂器全部摧毁。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就是藏匿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始源域和目标域本体对应的映射如下:  

如上表所示,刘晓明大使文章中,有四处隐喻。首先,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因为它们都代表着令人恐惧的黑暗和邪恶。在《哈利·波特》小说中,伏地魔是最大的反面角色,是恶魔头,是邪恶的象征。同样,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在历史上同样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二者有共同之处。其次,把靖国神社比作招魂社。在《哈利·波特》小说中,伏地魔一度被击败,摧毁肉身,但借助藏匿其部分灵魂的“魂器”,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日本军国主义虽然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宣告失败,但日本一些政党并未真正反省,反而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宣扬错误的历史观,鼓吹军国主义势力,正如伏地魔的魂器死灰复燃。小说中,伏地魔最终溃败,彻底被正义力量消灭,魔法世界最终实现和平。同理,日本军国主义应受到全世界的唾弃和谴责。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阻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复活。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政治世界是复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觉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刘晓明大使在西方的语境下,考虑到隐喻的民族性特征,使用了西方人熟知的小说和人物形象,用伏地魔隐喻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从而在西方世界引发共鸣,成功地达到外交目的。  

日语语言特征篇6

当日语教学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时,学习者所具有的汉语基础会带来正迁移,使学习变得较为轻松。特别是在词汇的学习中,除外来语外,绝大部分单词都包含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汉字中窥探、猜测到单词的含义,有助于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米”,日语也是:“米”。又如形容词:“高的”,日语则为:“高い”。动词里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如:“吃”,日语写作:食べる。但在这种正迁移产生效应的同时,其负迁移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上的阻力。

1语言学习与母语迁移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 Lado)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该博士及其认同者的理论认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最初开始二语习得时,学习者是根据母语来理解、消化外语的,这样或许会使二语习得变得更加的容易。正如上文中所举的那样,由于母语是汉语,学习日语时日语汉字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方便被称之为:母语的正迁移;其次,随着所学知识的加深,母语也会给外语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在实践教学中,一个日语学生给其日语外教的信里有这样的句子(这样写道):“日本?Zの敬?Zは?yしいです。大?涿曰螭筏皮い蓼埂!笔导噬细猛?学想表达的意思是:“日语里的敬语很难。感到非常的迷惑。”但由于她用了“迷惑”一词,使句义变成了“现在正在(给别人)添麻烦。”这是由于中文和日语的“迷惑”一词词义的差异所导致的错误。母语的正迁移变成了负迁移,由此可见一斑。

2词汇的特征意义

笔者认为,在词汇教学中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最主要的对策就是区别词汇的特征意义。根据语言学者奥田靖雄及喜屋武正胜等的研究,词汇中包含着“音声形式”和“意义内涵”,而“意义内涵”又可以细分为“特征意义(语义)”和“概念所指(外延)”。以“お母さん”一词为例:

这其中,音声形式本身就因语言而异,比较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因此,要解决母语的负迁移问题对词汇学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更应该致力于特征意义的教学。那么,什么是特征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词区别于其他词汇的意义特征。以日语单词“座布?猓ㄗ?垫)”为例,在《广辞苑》中解释为:座るときに敷く布?猓ㄗ?的时候垫的褥子)。从该解释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项:①布?猡扦?る。(是褥子类的东西)②座るときに使う。(坐的时候使用)③敷く物である。(是垫在下面的)

特征意义是从现象里面抽取最本质的,区别于其他词汇的内容加以归纳而得出。在上面的例子中:①属于单词的属性特征;②属于单词的用途特征;③属于单词的形态特征。想要正确理解上述单词的词义就必须正确地掌握其特征意义,并加以区分。而这种特征意义往往是不同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对事物的认识所作出的总结归纳,有着特殊性。虽然日语中借用了中国的汉字,但经过改良和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适应日本社会文化的日语汉字及词汇。因此,这种包含汉字的词汇在二语习得中,最容易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3解决方案

在日语学习中,学习者可能会下意识地按中文意义去理解一些单词。出于表达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应用一些自己本身并不理解的词汇,或者自创出一些汉语词汇。在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句:“道を渡ろうとした?rに、三毛が?wび出してきて、びっくりした。”学生们看了以后,马上就翻译成了:“正要过马路,突然三毛跑了出来,吓了(我)一跳。”其实,这句话里的“三毛”是“花猫”的意思。像这样的单词容易望文生义,但一查字典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是由于“三毛”一词太过简单,又是汉字,学生就想当然了。学生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就要从刚入门时候开始,老师要在课堂上专门找一些类似上面“迷惑”、“爱人”、“三毛”这样的单词,让学生在查字典中找到乐趣,减少学生对查字典这件“麻烦事”的抵触。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充当字典,而是查字典习惯的养成督促。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在讲授单词时,对一些单词进行比对教学,让学生也逐渐养成对比学习的习惯。比如,一个毕业生谈到在公司工作中遇到的一次困惑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社?L:?aを?みたいが、このコップに、お??をちょっといれてくれないか。

社?T:お???あっ、水ですか。分かりました。

社?L:お??だよ、お??!水じゃないのよ!

学生说,“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社长要一杯水吃药,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纠正我呢?”确实,中文和日语中都的水都写作“水”,也都是“水”的意思。但却有着温度的差异。中文的水根据实际需要,即可以指开水,也可以指常温的水。而在日语中,“水”只指常温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凉水,开水则一定要说成“お??”。所以,社长要马上纠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通过这个事例,特征含义教学的重要性也可以窥见一斑。再简单的词汇,只要有着与中文不同的特征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阐释清楚。

日语语言特征篇7

一、现实世界中老人语的使用情况

1.老人语的定义。

根据《新明解国语词典》第6版的定义,日语中的“老人语”指:“已经在很多人的常用Z中不存在了,但高龄的人还在使用,并没有作为死语、古语进行处理。”

1972年刊行的《新明解国语词典》,就将老人语设定为一个话题,与女性用语、学生用语并列,作为语言使用位相的一个标签。

2.老人语的使用情况。

《新明解国语词典》中,例举了以下最初老人语的使用例子:

あいじゃく(圩牛あいちゃく、しょけん()i、しんしょう(身上)Yb、あさゆ(朝)朝ぶろ、そらんじる(Oんじる)暗唱する、

ゆさん([山)ピクニック、いまもって(今以て)いまだに、かように(斯に)……

原有的和语和汉语很多,外来语很少。老人语一般是脱离时展残留下来的古老的语形,例子如下:

いいなずけ(フィアンセ)、さじ(スプ`ン)、り物(プレゼント)、り合い(バランス)、家内(妻)、C会(チャンス)、花キャべツ(カリフラワ`)、わし(わたくし)

外来语的例子有: シャボン(せっけん)、ピンポン(卓球)、べ`スボ`ル(野球)、シャッポ(帽子)

另外,老人语随着老年层的更换,有很多被废弃从而变成死语。例如:\合自榆(バス)、活有凑妫ㄓ郴)、百店(デパ`ト)、ひらに(ぜひとも)等。

3.老人语的特征。

无论是年轻人用语还是高龄人经常使用的老人语,都能从中发现一些特征。

(1)音声的特征。

片假名的发音很奇怪。特别是、「ティ「ディ「ジィ的部分会有不同的发音。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高龄者特有的英语发音,并观察出他们对单词发音的焦虑。从学生的评论中,指出“祖母那样年纪的人,无法发出类似于「ィ的音”。

(2)语意的特征。

就如上述例出的老人语的单词一样,词语中饱含着古朴风俗习惯,年轻一代无法理解,即使能够理解,也几乎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老人语中有如「えもんかけ、「ご膳这样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的语言、也有60岁前后「お偈帧埂「手ぬぐい60岁前后的老年人使用的语言,跨越幅度很大。而且具有年轻人用语特征的片假名用语,一个也没有出现。

4.老人语的特征的发生原因。

(1)多数高龄者,在年轻时没有充分的接受英语教育,即使接受了也是以朗读为中心,根本没接受过有关听力和演讲的指导。

(2)而且片假名用语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泛滥,平日里也没有经常听片假名用语。换言之,高龄者并没有习惯英语的发音方式。不能正常的发好「ティ・「ディ・「ジィ的读音,就用日语中和它们相似的音来替换发音.

二、小说中老人语的使用情况

日本的小说世界中,很多人物都是凭借忍者造型为原型登场。他们不仅人物形象和动作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有特征。战后日本漫画中登场的忍者角色分为“老忍”、“少年忍者”、“青年忍者”、“女性忍者”四类。

作为老忍的代表,这里举出作者和发表年代都不同的漫画作品中登场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横山光辉的《伊Rの影丸》中出现的服部半藏,半藏是为德川家服务的第五代领主(上忍),立场是以主人公影丸为首向其他忍者下达命令。半藏作为忍者社会最高身份的人,这种身份的高贵使半藏在使用老人语时有所犹豫,因为使用老人语会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一般人们会把使用老人语的人描绘成一个温柔爷爷的形象。

而另外一个人物是岸本齐史《火影忍者》里出场的自来也。自来也的台词中除了自称词「ワシ以外,看不到老人语的特征。从这两个人物可以看出即使同是老人语,但我们能够在语意和表现形式的选择上看出两者的差异。例如,老人语使用者经常会用到终助词「のう。「のう接在文末表示感动,也就是说,通过在文末加「のう,与其表达说话者冷静的陈述事实或者意见,还不如说是表达话者自己心情的一种语感,具有对过去事情的一种深切诉说的效果。这就是老人角色经常使用「のう的理由。但是,这种语气与作为上忍的半藏并不合适。他作为上忍,对部下的忍者要排除自己的感情,冷静的对部下下达命令。因此,他高贵的身份很难使用终助词「のう。

服部半藏和自来也的用语,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a)称呼自己时用「わし(ワシ)。

(b)表示断定的助动词用「じゃ来表示。

(c)表示人的存在的动词用「おる来表示。

(d)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用辅助动词「おる来表示。

(e)表示否定的助动词用「ぬ(ん)来表示。

以上,针对老忍的用语进行了考察。老忍虽然作为“老人Z”的使用者而存在,根据角色所赋予的性格,老人语的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有时并没有使用老人语,根据角色的性格,采用其他的功能语,使用的语义和表现有限制。

三、其他有关老人语的研究

米川明彦は,将老人语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最终变成死语的可能性很高,在当时是一种比普通的词汇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

(2)随着年龄的变化,由于身体的制约,发音发生变化(用鼻音、破裂音来代替等),当时所处年代的语言习得一般不存在那样的发音,因此用类似的音来代替,如[ti]・[di]用[te]・[?i]・[de]来代替,[?e]用[ze]来代替。

(3)高龄者所特有的误用

作为老人语研究的目的,解明通过语言所展现的社会样态的变化,高龄者和年轻人之间差距的存在,探求老人语的特征。

四、老人语和年轻人用语的对比

与保守的老人语相对照的是年轻人所使用的新语和流行语。新语和流行语是伴随着新的事物或者概念的产生而产生,并且充分体现年轻人寻求新鲜和新奇的心理特征,汉语和外来语很多。造语方式不拘泥于现在的造语基准,将类似于「ナウい・エロい、「トラブる・デモる这样的无活用形式的词语进行活用,将类似于「サラリ`マンする・お茶する・ラッキ`する这样表达体言概念的名词或形容动词后加上「する,除此之外加上「超`、「々`这样的造语要素变为「超おもしろい、「“病梗随后这种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新语、流行语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具有新鲜感,在使用的过程中,一部分作为普通用语定着下来,另一部分有褪色颓废的倾向。

五、结语

以上,对日语中的老人语进行了考察,发现年龄的不同会引起语言使用的差异。

2007年3月,日本民间调查公司对全国的1343人进行调查,语言回答中是否有授受表现,从全体的回答来看,回答有授受表现的只占10%,是少数人,从年龄层的不同来看,回答有授惠表现的数值随着年龄层的增长而增大。经过实际调查之后,就能发现授受表现的使用有年龄差。

社会语言学是以社会和语言的相关关系作为研究焦点的学际研究领域。也就是说,既可以理解成语言学的一部分,将社会放在与语言的关联中进行考察,也可以理解成社会学的一部分,用来解明社会和语言的关系。因此,今后的课题是打算进一步通过社会语言学这个学科来发现语言的年龄差异。

参考文献:

[1]国Z国立研究所 国Z大辞典 1980年

[2]R・M・Wディクソン(大角翠 U)『言Zのd亡岩波店 2001年

[3]金田一秀[『新しい日本Zの予法角川店 2003年

日语语言特征篇8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不断出现“很淑女”“特悲剧”之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方式很难说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可是此类组合在人们口语中经常被使用,报刊杂志中也大量涌现。而笔者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也不时接触到诸如“はるか方に住む。(住在老远的地方)”“これはずっと昔のことだ。(这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少し右をてください。(稍微往右看一点)”等与“很淑女”相似的句子结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语呢?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程度副词+名词”的类型,那是否能理解为副词修饰名词呢?

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吕叔湘等语言学家都一致认为副词可以修饰限定动词、形容词、或某些副词,但不能修饰名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持肯定的态度,主要采取三个平面的理论进行阐述,而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就是其中的一类。

从句法方面分析,“很淑女”结构属于“程度副词+名词”短语,前面的副词修饰后面的名词,“很”属于常用的程度副词“很、挺、更、最、太、好、真、特、非常、十分、特别”中的一个,此类副词都表示高的程度。在句法功能上,“程度副词+名词”属于形容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原因是:汉语没有西方语言和部分亚洲语言那样的形式变化,没法在名词后面加改变词性为形容词的词缀,所以只能把有关的名词“硬性”使用在出现形容词的典型环境中并且前面再加一个“很”之类的副词,强行改变名词的功能和意义,使其临时具有形容词的功能和意义。例如:“他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近年来,楼市的繁荣很泡沫。”

从语义角度看,“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以名词为核心。而名词又分为概念义和特征义。概念义是词的本质意义,特征义不一定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是词义所指本身所含有的性质,指代人和事物的名词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形成词义的过程中被高度概括抽象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引起交际双方的遐想,增添了生动的表达效果。“淑女”的特征义包括“文静、端庄、娴静、贤惠”等许多属性,说某人“很淑女”,我们就可以对她整个人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一句“很淑女”来传达信息,会使人感到“意会之美”。由此可以得出,名词的特征义正是“程度副词+名词”成立的语义基础。

但是却不能随便使用“那栋大厦很楼房”、“木器店的商品太桌子”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呢?一般来说,“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组合受如下因素的影响:1.定语结构中的名词。这类名词的定语部分与名词所指的特征有紧密关系。如:“悲剧”的特征义与“悲”有关系。2.具有被社会公认的某种特征的名词。如:英雄、戏剧、八股。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有典型特征的专有名词。如:阿Q、猪八戒。4.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的名词的特征义必须是会话两方认同的,这样才不会产生交际障碍;5.由于特征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还需要一定的语境来确定,“正面”的词也会传达“反面”的意思。而“楼房、桌子”属于没有明确特征义的名词,又不具备形容词的特征,而且一般不容易分解或呈现出特征,只是指具体的事物。

讨论完汉语的“程度副词+名词”,我们再看看日语中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用法。自山田语法以来,所谓副词的连体修饰语争论很多。既有把“副词的连体修饰”称做“副の特殊の二次的特征”又称为“副の非连用修饰用法”。“郁”在“副の系(刊《日本教育指参考19副の意味と用法》,1991,国立国研究所)”中“基本的な用法として比的自由に形容、形容とびつく,例えば「とてもうれしい、わりあい切な人などが考えられる。また名の中でも性や状を表す意味を持つものや、名性的な面がされると程度副とびつくことがある「かなりやり手だ「ずいぶん子供だ「とても心(“心”为“心がい、ずうずうしい”などがこれにあたる)。对于「ずいぶん子供だ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用汉语名词特征义这一点来分析,“子供”的概念义是“自己的后代、年幼的人”,特征义是“孩子气、幼稚、不成熟”。那么当谈论某人时使用“彼はずいぶん子供だ”,就能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了。

另外,北条的文章中把“副的连体修饰语”分为“连体修饰Ⅰ”(情态副词――间接型「副词+の+体言)和“连体修饰Ⅱ(程度副词――直接型「副词+体言)”。本文的讨论对象符合第Ⅱ类不用の的副词的连体修饰语的特征。例如:⑴彼のなは父とも母とも、ぜんぜんのものなのです。

而连体修饰Ⅱ可以划分为①「副+体言+の+体言。如:

一番奥の席(だ) すぐ前の花(だ)

②「副+体言(だ)即副词修饰体言述语的用法。如:

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の女(だ)

句中的の就是被认定是だ的活用、述语的代用。它的理解有许多。如“女は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だ)”“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にえる女(だ)”。其具体意思的确定就可以套用上述汉语结构分析的第5点,需要语境的确认。另外我们也能分析出“连体修饰Ⅱ的体言前的副词”是“用言呼应的潜在化”的表现。如⑴的“ぜんぜん”就解释为“ぜんぜんがない”,原因是:“ぜんぜん”如“して、少しも”之类的副词,可以和句中“ない”构成否定的表达方式,这种用法带有隐性语言的色彩。此外当副词修饰含有状态、动作的名词时,如“まだ半出来”(半分+出来る)“ずっと向こう”“分慌て味”(慌てる+味),这种修饰只是形式上的连体修饰,本质上仍然有连用修饰的意味。

由此可以看出直接型的副词连体修饰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修饰内含用言要素的体言时,可以使用副词连体修饰语。

2.由于体言和副词的结合而产生状态动作性,可以使用副词连体修饰语。

3.直接型的副词连体修饰语中,被修饰语与前面的副词是不能“相互转换关系”,而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则可以。

4.在普通名词中,能够以体言述语(「体言+だ)的形式接受副词的修饰。

从中日语法的角度看“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有某些相同的地方,首先,被修饰的名词多少都带有抽象、特征义的色彩,带有“潜性语言”的特点;其次,副词的出现既强化了被修饰名词的意义,也满足了作者力求新颖、朦胧、含蓄的表达方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及表达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日语语言特征篇9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日语语言特征篇10

guage Processing,下称 NLP)就是要找到语言的模式。例如:录入大量非结构化的文本,自动从中抽离结构。NLP 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它极以英语为中心。英语无疑是语言学家研究最多的一门语言,于计算机科学项目而言,也是具有最多可用资源的一门语言(就计算机科学而言,数据总是越多越好)。因此,测试一个 NLP 系统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换用不是英语的语言来测试。一个系统处理多样化数据的能力越强,那么其应付未预见数据的能力,也就更令人有信心。

为此,我们也许可以选择去根据英语的特性来定义“怪异度”。但是,这样的定义可是相当令人恼火。所以咱们来试试换一种方法吧。

纵观全球,纠出“语言异类”

语言结构世界地图(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下称 WALS)根据一大堆各种语言特征,评估 2676 种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特征包括词序、声音种类、否定方式,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共计 192 种不同的语言特征。

因此,与其采用一个以英语为中心的世界观,WALS 毋宁允许我们换用一个世界性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评估每一门语言,根据的都是其每种语言特征的不寻常度。例如,英语的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 WALS 对 1377 种语言的词序进行编码,其中 35.5% 具有“主动宾”词序。同时,只有 8.7% 的语言以动词作为起始,比如威尔士语、夏威夷语和马扬语(Majang)。因此,从跨语言学角度讲,以动词作为起始,就是不寻常。另外顺带一提,实际上全世界语言有 41.0% 是“主宾动”顺序。(题外话:从事了一些夏威夷语和马扬语的相关工作后,动词对我而言,简直就变成如结婚般重大的承诺:每每开口,我却总是还没有做好准备。)

WALS 的数据相当稀疏,所以我们把研究限定于 165 种语言特征,这些特征至少要包含 100 种不同语言的数据。(现阶段,就这 165 种语言特征而言,数据不足其中 10 种的语言,我们也剔除掉了。因此共计还剩 1693 种语言。)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的筛选到此为止,那么数据共线性太高。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 WALS 中列举的语言特征本质而决定—有整体考量“主语/动词/宾语”顺序的特征项,另又有分别考量“宾语/动词”和“主语/动词”的项。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基于不相关的特征评断怪异度。我们可以集中关注互相之间没有很强相关度的语言特征(在两种互相关联的特征中,我们选择有更多语言编码的特征)。最终我们筛得总计 21 种语言特征。

至于某种语言的每项数据值,我们考量其他所有具备该项编码的语言,计算该项值的相对频度。因此,如果我们把“主语—宾语—动词”词序也算进来的话,那么英语得到的怪异度值就会是 0.355(实际上,我们根据每项语言特征的整体熵值对所有数据值统一化处理,所以这个值本身并不正好就是 0.355,但你懂这意思就行了)。因此,得到的“怪异度指数”(Weirdness Index),就是一项交叉考量 21 种独特结构特征的平均值。但是,因为不同的特征采集数值的数量不同,我们为了减少统计偏斜,实际上取了调和平均值(又因为我们希望“数字越大=越怪异”,所以终值是用 1 减去这个平均值)。本篇博文我汇报所涉及的语言,就这 21 项语言特征而言,至少三分之二(即 14 项)具有数据值(即 239 种语言)。

答案揭晓:全世界最怪异的语言是——

与全世界大多数语言最不同的语言,是一种以动词起句的声调语言,在墨西哥的瓦哈卡(Oaxaca)有 6000 人使用,名叫“恰卡通戈米斯特克语”(Chalcatongo Mixtec),又名“大圣米格尔米斯特克语”(San Miguel el Grande Mixtec)。第二名在西伯利亚有 2.2 万人使用:涅涅茨语(Nenets)—英文里“派克大衣”或称毛皮风雪大衣(parka)一词就来源于这种语言。第三名是乔克托语(Choctaw),约有 1 万人使用,大多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但是,难就难在这儿了—有些实际上最怪异的语言,是你听说过的:德语、荷兰语、挪威语、捷克语、西班牙语,以及汉语普通话。而且,实际上英语在“语言怪异度指数”(Language Weirdness Index)表中也位列第 33 名。

世界上最怪异的 25 种语言:北美洲的,恰卡通戈米斯特克语、乔克托语、大梅萨迪埃格诺语(Mesa Grande Diegue?o)、库特奈语(Kutenai)、索克语(Zoque);南美洲的,帕乌玛利语(Paumarí)、特鲁迈语(Trumai);澳洲暨大洋洲的,皮詹加加拉语(Pitjantjatjara)、拉伍卡莱维语(Lavukaleve);非洲的,哈勒尔奥罗莫语(Harar Oromo)、伊拉库语(Iraqw)、刚果语、穆穆耶语(Mumuye)、祖候语(Ju|'hoan)、科伊科伊语(Khoekhoe);亚洲的,涅涅茨语、东亚美尼亚语、阿布哈兹语、拉达克语、普通话;以及欧洲的:德语、荷兰语、挪威语、捷克语和西班牙语。

顺带一提,皮詹加加拉语(Pitjantjatjara),这名字还能更牛吗?(另外,你能猜出这个拉丁化拼写中哪个音节不发音吗?*)

以两项特征为例:问句与代词

“这很怪。这很怪吗?”

(This is odd. Is this odd?)区分各种语言的特征之一,是“是非问句”的提问方式。绝大多数语言都有特别的疑问语助词,添加在句中某处(例如日语问句句末的“か”[ka])。在 WALS 中,有 954 种语言具有这项值的编码,其中 584 种有疑问语助词。(译注:又如本段段首的普通话提问方式,添加语助词“吗”实现简单疑问句提问。)但像英语那样的提问方式,即调换词序,其比例在所有语言中仅为 1.4%。也就是说,一共只有 13 种语言采用这样的方式,而它们大部分都是欧洲语言:德语、捷克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弗里西亚语、英语、丹麦语和西班牙语。

但还有一种语言,其是非问句的提问方式更加不走寻常路,那就是恰卡通戈米斯特克语:提问时,什么都不变。我们调查所涉及语言中,唯有这种语言提问时没有疑问语助词,没有词序调换,没有语调变换……这种语言就“是否”提问时,以及作简单陈述时,讲话真的是毫无任何区别。我花了好些时间,想象用这种语言做电视游戏节目会是什么样。

语言还需应付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简单主语代词,比如“我”(I)、“他们/她们/

它们”(they)、“它”(it)。这些词称为“代词主语”(而像“有关部门负责人含糊其辞”这样的说法则是使用了名词主语)。最通常的做法,是将代词信息附加到动词上—所调查的 711 中语言中有 437 中语言采用这样的做法,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但是,荷兰语、德语和挪威语,与英语一样,宁可使用特别的主语代词,而这些代词通常—或必须—在句中出现。不过,在 WALS 有编码的 711 种语言里,也只有 82 种语言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库特奈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 100 人使用)和穆穆耶语(尼日利亚有 40 万使用者)的处理方法更不寻常:它们有类似主语代词的东西,但其在句法中的位置,则与完整名词性短语的位置不同。而比这还更不寻常的,又是恰卡通戈米斯特克语:这种语言混合多种不同策略,所以既有附着在动词上的主语标记,又有代词,而且这些代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还与完整名词短语不同。

世界上最“不怪异”的语言

如果我现在请你考虑一下以下这几种语言,你觉得它们有多怪呢?立陶宛语、印尼语、土耳其语、巴斯克语,以及粤语。吓一跳吧!它们的怪异指数排名相当低呢。对于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习者而言,这几种语言可能并不显得典型;但就我们研究的 21 种语言特征而言,它们相当随大流。请注意,在怪异度各级分布中,我们有一些孤立语言(比如巴斯克语)。巴斯克语很“典型”;但是另一种孤立语言,库特奈语,则相当怪异。更令人惊讶的是,汉语普通话名列 25 大最怪异语言,但粤语却栖身倒数十大。这与二者发音系统不同有关:与粤语不同的是,普通话有小舌延续音(uvular continuants),而且在软腭鼻音方面有一些局限(普通话同英语类似,可以发出英语“song”词尾的那个音,比如汉语“颂”[sòng];但无法将这个尾音置于单词的词首发音—世界性地来看,这个特定限制实属罕见。)

而在怪异指数列表最末尾的几种语言里,有两种你听过,有 3 种你可能没听过:匈牙利语,

通常享有“语言学异类”的美誉,但在我们考量的这些维度里,却是彻头彻尾的典型语言。(我去年夏天在布达佩斯住过,我发誓匈牙利语绝对有其怪异之处,只是隐藏在其他地方了而已。)查莫罗语(关岛有 9.5 万使用者)、阿伊努语(仅在日本有少量使用者的濒危语言),以及布雷佩查语(Purépecha,5.5 万使用者,多在墨西哥),这三种语言都很正常。但是,所有语言中最最正常、超级典型、最不诡异的一种语言,怪异指数仅 0.087 的语言,是印地语—只有一项怪异特征。

这一点,一部分说明,有些你想当然以为正常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或德语),其实一贯与世界上其他语言格格不入。这令我想起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我们调查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即如约瑟夫·亨利希(Joseph Henrich)及其同事所认为的,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裕的、民主的大学生—那么这样的研究,其概括程度到底能有多高?换句话说,有时输入的信息本身就“不正常”,或曰怪异,那你就要问问自己,这是否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你讲英语,你很怪

尽管这里采用的方法没有以英语界定,但仍然夹带了一些文化特异性的私货。即是说,开发这个系统以及注释这些语言特征的语言学家,大部分都是欧洲语言使用者。如果换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塞俄比亚或亚马逊的某个人来做研究,最终确定的语言特征又是哪些呢?而且,当然,WALS 并不具备全球约 4000 种语言的所有数据;其所拥有数据资料的语言,也并不真正足够随机。

日语语言特征篇11

1.引言

就日汉辞典中的义项切分和排列,本文调查了《新编日汉词典修订版》(1996)、《标准日汉词典》(2006)等12部日汉辞典①的前言、凡例及使用说明,结果仅6部对多义词的义项和排列进行了说明,但在这6部辞典多义词义项的处理方面仍有不明之处,如《当代新日汉词典》(1996)的凡例中的“有多项词义时,按先基本词义、后派生词义的顺序,用①②③…列出”,但多义词有多个派生义时,多个派生义之间如何排列的问题仍没有解释。总之,在当今日汉辞典中,对多义词义项的处理受到忽视。本文以身体词汇多义词“口”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多义性,找到适合中国学习者的义项排列方法。

2.“口”的义项切分

2.1“口”的原型语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形具有多个意义相关联的语义是范畴化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多个语义中有典型和非典型语义。引言中所述12部日汉辞典的“口”的释义中,第一个义项基本一致,都为“口,嘴”。“口,嘴”这一义项比“口味”、“传闻”等义项更加具体,容易把握。本文把“口,嘴”作为“口”的原型语义。具体来说,“口,嘴”有“消化器官的起始”的位置特征、形状特征、“食物和空气等的通过点”的通过点特征、“饮食、语言”的功能特征。

2.2“口”的意义关系和义项切分

本文对所述12部日汉辞典中“口”的义项进行总结,并参考《广辞苑第五版》(1998)、《大辞林3.0》(2009)的释义,“口”有如下语义:口,嘴;(器物的)口儿,(瓶子等的)塞儿,盖;出入口;口儿,窟窿,缝儿,(肿疮的)口;开始,开端,头绪,线索;言语,传说,话柄;饮食,吃,口味;(家中的)人口,人数;工作,就职单位;生计,糊口;邀请,召唤;种,宗,类;讲话能力;说话方式;嫁入的人家;客人对艺人的传唤;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

根据典型语义的特征,本文将”口”的意义派生分为饮食功能派生(饮食,吃,口味;家中的人口,人数;生计,糊口)、语言功能派生(言语,传说,话柄;讲话能力;说话方式;客人对艺人的传唤;邀请,召唤;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通过点特征派生(出入口;器物的口儿,瓶子等的塞儿,盖;种,宗,类;工作,就职单位;嫁入的人家)、位置特征派生(开始,开端,头绪,线索)、形状特征派生(口儿,窟窿,缝儿,肿疮的口;)。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语言功能派生的语义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义派生关系。

着眼于“口”的语言功能,将其视为一个容器,来把握容器内的东西“言语”这一目标物,这是“容器-内容”的相邻关系产生的换喻过程,如“口の数が少ない”中的”口”就是“言语”的意思。“传说、话柄”作为“言语”的一种,是通过“类和种”的提喻产生的,如“世の口”、“口がうるさい”等。“客人对艺人的传唤”也是“言语”的一种,用于艺人和艺妓。现在也用于一般场合表示“邀请、召唤”,这是用表一般意义的形式表达特殊意义的提喻产生的。“言语”的具体的侧面,比如“讲话方式”,“讲话能力”都是通过“整体-部分”的换喻产生的,而“说话方式”的特殊形式,如“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则是用一般形式表示特殊意义的提喻过程。其关系图可以表示为:

口,嘴言语传说,话柄

客人对艺人的传唤邀请,召唤

说话方式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

讲话能力

关于语言功能派生语义中,上述12部辞典存在收录不足的问题。“讲话能力”、“说话方式”、“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客人对艺人的传唤”都没有被收录,而这些在实际例子中使用,应当被收录。“言语”和“传说,话柄”两个语义抽象程度不同,所指事物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应该分别立项。

本文通过从认知角度分析“口”的意义关系,发现其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义项处理的语义如下(;表示一个义项):口、嘴;饮食、吃;口味;生计、糊口;(家中的)人口、人数;言语;传说、话柄;讲话能力;说话方式;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客人对艺人的传唤;邀请;出入口;(器物的)口儿;塞儿,盖;种、宗、类;工作,就职单位;嫁入的人家;事物的开始,开端;头绪,线索;口儿,窟窿,缝儿;肿疮的口儿。

3.“口”的义项排列

在2.2中已经分析了语言功能派生的各语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关系图可以看出各语义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为了得到更清晰的日汉辞典的释义,义项处理应该分层次,例如在语言功能派生的语义中,处于上位层次的是“言语”,直接由“言语”派生出来的语义是中间层次,由派生语义再次派生出来的语义则是下位层次。

在日汉辞典中,即使释义内容很长,由于空间限制,也不能设置空格或分段。所述12部辞典都是采用“①、②、③”等数字列出各义项,首先,这样的排列方法使上位层次、中间层次、下位层次不易辨别,其次①、②、③等数字掺杂在汉字中,一个义项从何处开头从何处接尾难以判断。为了让使用者快速得到所需信息,必须使用能够容易引人注意的符号和字体。加粗字体容易引人注意,可以用加粗了的字体表示大区分,此外,用“、、…”表示义项,即使这些数字混杂在汉字中,比起“①、②、③…”或者“Ⅰ、Ⅱ、Ⅲ…”来,要引人注意的多。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中区分,而小区分则可以用“①、②、③…”来表示。具体如下:一、说话,言语;传说,话柄;客人对艺人的传唤;①邀请,约会;讲话能力;说话方式;①吟咏和歌、连歌等的腔调。

4.结语

本文以”口”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多义性,并且将其义项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排列,这使“口”的各个义项之间的派生有了理据,也有利于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多义词的全部语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多义词,并将此语言理论应用到日汉辞典的编纂中具有广阔前景。(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辞书编接符号[J].辞书研究,1991,(3):3-7

[2]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国哲弥.理想の国辞典[M].大修店.1997

[4]丹保健一.多における配列について:形容(性状)をめぐって[J].三重大学教育学部研究要,1990年(第41期):11-25

日语语言特征篇12

从每一种民族语言中,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而两种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一方面会体现在表达方式、结构以及形式上,另一方面会表现在文化气质上。简单来说,翻译就是连接两种语言的一种载体,通过翻译,相互之间就能够实现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每一种语言在行为意识、、人文风情、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将一种语言转化成人们较为熟知的语言,同时还需要呈现出其中所表达出的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民族特性,进而更好的合作。

一、日语语言特征

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人文环境、发展环境以及生长环境之间关系密切,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民族语言,其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特征、民族品行等多种信息。而日语作为日本这一民族在发展和崛起的进程中逐步发展的,并随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从中能够直接体现出日本这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日语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来说,日语在表达上都比较含蓄、委婉。比如在日常的交流中,日本人不会直接的向他人索要物品或请求提供帮助,一般多是较为婉转的询问他人。二是在日语中,比较重视谦敬,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社会生活中十分的重视等级观念,存在明显的上下级等级、长幼等级以及男女等级,因此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自身的身份,也要符合对方的身份。三是交流的语言比较暧昧,这主要是与日语表达含蓄、委婉的特点相关,就是由于在表达自身意或建议的时候比较含蓄,导致语句的含义就较为模糊。四是男性和女性之间都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用语界限,在日本社会中,男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由于地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在语言中男性用语就相对比较霸道,女性用语就相对较为柔弱。

二、导致在日语翻译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语言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表达事物的重要工具。每一个国家在风情、民俗、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具备相应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无论是在表达习惯、语法、词汇,还是在语音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也就表示及时在生活中人们已经能够十分熟练的应用某一种语言,但是当面对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都很难开口叙谈,更可况是下笔成文。在翻译活动中,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不仅仅需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含义,更需要掌握译文中的表达习惯和形式,如果想做到准确表达的话,就必须做到正确理解,两者之间是不可分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准确的理解原文中的含义,第二步则是需要用准确的译文语言表达出原文中的含义,无论是其中哪一个步骤出现问题的话,都会导致翻译失败。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同时掌握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充分的了解其表达特点,进而才能够成功翻译。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译者来说,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和应用的都是以汉语为主,这样对汉语的表达手法、语法特征都比较了解,但是对日语来说就会相对生疏。即使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着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4]。这样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虽然在语义理解方面的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将其转化成文字表达的话,很可能会由于不够熟练,进而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影响翻译效果。

2、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局限,常常会在译文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式”语句,反而与原文中的含义出现偏差。同时由于日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3、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在表达同一种思想或事物的时候,表达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虽然最终表达出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别,导致翻译的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译者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日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够应对自如。

4、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原文中的内容并不能吃准、吃透,这样对于缺乏经验的译者来说,翻译工作就会出现“卡壳”现象,不仅仅导致整体翻译的难度上升,同时还会影响翻译效果。如果译者的经验较为丰富的话,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会采用“意译”的方式,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意译”出的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含义差别较少,不影响整体的效果;另一种结果就是“意译”出的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加大的差距,而译者尚不自知,整体的翻译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在日语翻译中如何应对语言文化差异

(一)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对于我国人民在日常的交往中,比较喜欢直入主题,通常都是直来直往,变化耿直,但是日本人则是比较偏向于含蓄、委婉的表达。这样在翻译中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应该尽可能的注重语义表达的含蓄性和委婉性,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原文作者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含义的揣摩。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更好的将原文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对于日语来说,通常会表现出“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在保证原文 含义不受到影响的基础上,直接省略或者是部分翻译,进而更好的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礼貌用语、谦敬有序

由于日本的等级观念比较浓厚,在社会中对每一个阶层和群体应该用什么语言、说什么话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描述出相应的人物语言特点、地点、时间以及场合等,比如朋友与朋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等,相互之间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的描述出相应的场景和人物之后,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

(三)注重男女用语之间的差别

对于日本的社会来说,由于等级观念比较浓厚,尤其是在传统的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社会差异比较明显,一般男性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导致男性的行为和语言都比较强势,并且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之外,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就会比较霸道、强势;而对于女性来说,多比较柔弱,且性情温和,社会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主,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就会比较柔弱、委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男女用语之间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7]。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但是也还是需要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平和的语气,以免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四、在日语翻译中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尊重的意义

作为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和区别,两者之间如果想实现交流的话就比较进行翻译来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仅仅只是依据自身所掌握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的话,最终所获得的译文就会相对较为枯燥、单调,原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展现。因此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需要熟练的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之外,还应该了解和认识相应的民族文化特点,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的将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才能够在译文中表达出原文中所具有的思想与情感,在增加译文真实性的同时,读者理解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8]。

结语:不同国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依据单一的语言的话,不重视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挖掘,交流活动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在每一个民族语言中,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该民族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并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重视,只有在文化背景下实现语言翻译,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翱宙.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5-86+104.

[2]李东奇,葛文光,张雪梅.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热带农业工程,2012,04:49-55.

[3]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246.

[4].从语言到文化――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06:186.

[5]王志勤.汉英语言中“黑色”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99-102.

[6]王丽.基于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研究――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2: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