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结构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5:30

高中化学结构

高中化学结构篇1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 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高中化学结构篇2

按照学生以后发展方向的不同,可将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分为五类,高中阶段应开发多层次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人指出目前至少应开发三个层次的化学课程:其一要开发出为加速我国化学科学发展、为培养未来的化学家和高级科学研究人才、与发达国家高中化学高层次课程平行的课程内容;其二要开发出为学生进入理科专业学习打基础的化学课程:其三是开发出为培养高素质公民所需要的化学课程;与此相对应,高中阶段也应编排多层次的化学教材以供志向不同的学生需要。目前人教社新教材适应多数地区高二开始文理分科的现实,设置“三册四本”的宏观教材结构,文理科分别采用化学I和化学II两种不同的教材。不但教材的宏观结构要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层次性,每册化学教材内部体系结构和内容也要体现层次性,既要有必教必学内容,又要有选教选学内容;既有精讲内容,又有泛读内容;在打好高层次的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毕业后的进一步分流打好不同的基础。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二、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联系

优化高中化学教材结构还必须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联系。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纵向的,即各册教材之间、各章节之间知识内容的前后衔接;二是指横向的,指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处理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要遵循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保持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言以蔽之:“重要的是把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知识上的渗透;二是结构上的一致。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教材应该渗透、融合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如化学计算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能源、电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融合,环境、资源与地理知识的融合等等。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发展和认识,有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在化学教材结构的编排时必须考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并进关系,使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内既不重复,又能使相关各学科知识互为基础,如化学平衡理论需要有关于气体压力的知识作为基础,教材中甲烷结构的介绍,必须在数学中学习了正四面体之后。

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最佳结合

二序结合是教材编写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我国化学教材的编写在二序结合上的具体做法是“以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加以变形”,由于长期受学问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化学教材的编写一直将知识的逻辑顺序放在首位,当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认知顺序相冲突时,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项序,由此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教材编写的学科中心倾向,所编写的教材便教但不利学。由于学科中各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既不同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发展逻辑,也不同于每个人自身的认知发展逻辑,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可以不采用以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的编排方法,或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出发,或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使教材既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又能促使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有机融合

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是高中化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组成化学教材结构三个实体要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虽各有自己的结构,但又密不可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教材结构的编排过程中应三者兼顾、协调进行,使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应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就是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思想上得以升华。例如美国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让学生解决自由女神像受侵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正在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探讨。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会产生一种尝试一下的念头;其次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且想到科学家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而自己也能想办法解决它,颇为伟大;另一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化学知识,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甚至通过做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把这种问题作为化学教材内容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关能力和学习知识整合在了一起。新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重视,例如第一册第四章“环境保护”一节,通过问题揭示、活动指导、角色扮演等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高中化学结构篇3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一门学科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于其进行优化显得格外的必要.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俗话说的好,不要总认为考得好,才是学的好.只有教学生怎么学,怎样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高中化学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反对那种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脚踏实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恰如其分的进行教学工作,把学生全部培养成科学家,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显然是行不通的,提法过高,过虚,都会导致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2.注重换位思考

教师在讲授高中化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够简单的认为只要板书写清楚了,教师自身心理觉得自己讲清楚了就完事的错误想法.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资历方面的差距将会使得同一句话在两者心中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教师只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才能够获得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共鸣,而这其中教与学的换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换位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请学生上来进行教学试讲,通过学生的讲述,从而发现学生年龄段学习上思维的特点以及接受的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的路线,朝着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路线迈进.在设计问题时也是如此,一个好的习题的设计,往往是对于学生所不懂的,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的考察.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有教无类.目前教育界有关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如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我们不能够总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上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比如,可以打破常规,布置一道以探究石蜡加热后所生成气体的性质的研究型的作业,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中组员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方案,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探索任务,最后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以ppt的形式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另外,也要充分的运用化学这门实验学科的特点,跳出课本实验的束缚,多开展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要坚持高中化学中实验再怎么多也不过分的思想,使得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完成实验任务.

4.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

课堂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是否融洽,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个好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往往能够受到周围学习气氛的感染,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来.时刻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性,随时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创造教学的氛围.譬如,在讲授金属钠性质那一章节时,可以像变戏法似的,事先将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包括在脱脂棉中不让学生看见,然后用镊子将脱脂棉放入到蒸发皿中,并用一细长的玻璃管对准脱脂棉缓缓的吹气.此时,奇迹发生了,脱脂棉居然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学生看到此景立马兴奋起来,难道教师吹出的气体有特异功能,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开始讲授过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5.注重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课本中的化学实验较多,尤其是演示实验,为了达到演示的目的,我们不能演而不示.因此,很多教师加大了实验的尺度,加大化学物品用量,放大实验仪器,通过来回展示实验结果,但是我们只能有限地放大实验仪器的尺度,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里来回展示实验结果又很不太现实,很浪费时间的,而且有些实验现象是瞬间产生的,我们无法观察到现象,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整体的实验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克服以上这些缺陷,使得化学实验能够很好地展示演示效果.譬如,我们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以往都是让钠和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钠单质投入盛有酚酞试剂的方形投影试管中,两者反应产生的“浮”、“响”、“熔”、“游”、“红”等现象将会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实验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也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

二、教学实践的应用

1、自制实验仪器,经济又环保

利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往往会收到非常的效果。生活中产生的废品矿泉水瓶有以下优点:1.通明度高,容易观察实验现象;2.质轻,便于携带;3.质软,易裁剪;4.气密性好;5.瓶口7号橡皮塞正好配套;6.耐酸碱性好,不易腐蚀;7.来源广,易收集。例如,矿泉水瓶用来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方法是:将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收集满氯气的矿泉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子立即变瘪,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并发出“砸砸”的响声。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证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效果很好。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例如,高中化学中配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实验,教师可以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的程序,即先讲述用什么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但是,按探究性实验要求,在教学时,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做实验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我对两个班级分别采取上面的两种教法,结果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去做的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全部学生操作有序,学生很快并顺利地做完实验,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法,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存在的不少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都拿着自己配制的溶液请我观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以某一组或几组的实验为主,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智能及实验技能的有关问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互讨论,甚至进行争论,最终在我的指导下,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

3、课外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针对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大有文章的。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硫酸、化肥等的工艺流程,开展化学活动周,组织化学竞赛,设计家庭小实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学校附近的水体污染情况,等等。我们身边的素材其实只要用心去思考,动脑去研究,可利用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H2和Cl2的爆炸实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小小的实验设计、改进,使学生迈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脚步,同时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通过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的更大空间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思维变通性,发散思维,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把微观现象以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常规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Na+、Cl-、H+、OH-离子的运动情况,从微观本质上加深对电解过程的理解。另外,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历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实实验来表现的微观概念和理论,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与动画模拟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加以展现,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能达到其他教学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

高中化学结构篇4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世界主要交流的语言,英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高考中,英语分数占很重要的比例,因此无论是从学生自身利用的角度还是学生考试的角度出发,英语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很多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主要因素在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较枯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情感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促进英语水平的提升。

1.情感教学概述

教学指的是“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是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自身是学习的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努力程度对学习成绩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不仅代表教和学之间的互动,同时是实施教及实施学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一方向一方单方面单向传递信息,在相互交流之余离不了情感上的交流。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其实是有情感的。因此,情感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将认知因素考虑在内,更需要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作用,强化整体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必须统一,用情感因素提升认知因素的作用,通过情感教学分析教学现象,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运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成绩自然能够得到提高。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极大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非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让学生端正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增强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信心,才能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高中生思维正处于活跃的阶段,自尊心较强,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情感因素,包括学生的自尊渴望、好奇心等,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在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迎合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以便强化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在每次上课前,选择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在师生之间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英语。

2.2教师以身作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以往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作为主体,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以身作则,在教学中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解疑解惑,同时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在和谐的环境中更能强化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的情绪。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宽容待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民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多加赞扬,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该以正确的观点加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以便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3进行丰富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学习情感。寓教于乐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强化情感教学的效果。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展各种丰富的教学或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英文演讲、歌唱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英语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设备等,根据所学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就制作形象的课件,创设有效的情境,利用网络下载相关的视频,构建英语学习的语境,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课内课外,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为提高教学质量,将情感因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情感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认知因子与情感因子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对情感学习加以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结构篇5

化学这门理科学科的内容从小学的时候就在我们的科学教科书中有所涉猎,初中是属于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高中化学被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被列出,所涉及的化学方面的知识更加复杂,难度也有所加深。为了让理工科的学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应用实践,在高中打下夯实的化学基础便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也应该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完善课前备案

教师在正式教授课堂内容之前总要进行备案,化学老师也并不例外。每一章节,每一时段教授的学习内容不同,因而教师备案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异。根据章节难易程度不同,内容总量有差,学生掌握情况不一以及部分课程还要涉及实验的部分,教师都应作出相应的课前准备。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内容难度较高,不易理解,教师就应多做准备,多搜寻一些贴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要点来引出详细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假如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腾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复习。为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学习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教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组队完成试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融合生动的课堂生活情景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也要应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生活情景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老师用完一把剪刀后,就将其放在了水池旁边,隔几天老师再去拿剪刀,却发现剪刀已变得锈迹斑斑,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碰到过这种现象吧。”在这种生活情景的结合下,老师便可以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导出,铁会在水和氧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铁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理论学习的印象,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让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所用。这种情景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做辅助,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而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学习情景,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究,因为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到主动求索知识,其学习思维也有了质的飞跃。

三、鼓励提出疑问,启发诱导

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少不了疑问的提出,只有基于对知识存在疑惑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审视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密,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就出现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化学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老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与探究,自然对老师灌输的知识无疑问可言。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理论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教授的化学知识只是理论部分,当学生将这一部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可能会发现,理论与实际有出入。那就是因为每个人在实际状况下,所面临的实际状况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时就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内心对所学知识的疑惑,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辅导,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先关实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化学实验教学都是基于理论基础,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相应的实验效果,从而证明理论或得出新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让学生采用分组进行试验的方式,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克服困难完成试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时观察到实验中的效果和反应,进行总结和思考,以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之间配合完成试验,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例如,考查水与钠的反应实验中,我们先在烧杯中注入水,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钠表面的煤油擦去后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学生就能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更生动、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学习化学。

五、深入总结,举一反三

在大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后,我们还应做到对知识及时的总结和回顾,同时联系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老师还应在总结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内容,碰到相类似的问题和情况,并用学过的内容加以阐释和解决,同时进行归纳,哪些具体情况可以用哪些相对应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注重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都要遵从从总体到细节的规律,只有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后,才能从宏观出发,有正对性地学习基础的细节理论。因为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通篇讲述,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课堂。

高中化学结构篇6

一、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生成

众所周知,正是在数学课堂结构优化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所有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无一例外指向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这一目标。

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尔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提出,其观点主要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其意图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及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说,“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选择各种教授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方法的最优结合方案。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符合于所提出的任务,考虑到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那么,教学效率就是相应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的教学原则――“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这之后,不少的教育学家孜孜不倦地从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从此就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法。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例如,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

(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等。

(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在我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 “八字教学模式”、 “单元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六课型最优化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二、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原则

所谓课堂教学的结构,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环节”及其顺序。它体现教学的整个过程,反映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优化教学结构,则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母系统,其中包括许多子系统。而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则,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课堂结构是指课堂诸要素(如教师、教材、教法等)之间的组合排列。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而已。”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学不能只重视局部,要着眼于整体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各要素相互协调。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数学教学过程也同样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过程,因此,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树立心理学原则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实施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心理、接受心理等影响因素,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办事。

课堂结构优化一定要研究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加上它在教学上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决定数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特点。数学学习中的心智活动有两个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特征是,心智活动始终借助自主思维展开,同时大多要伴随动手演算等“动作技能”;另一个特征是,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外化的直接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双向刺激――反馈系统;从学生的活动层次看,又是群体的多边活动,即学生群体内的多向刺激――反馈系统。

三、数学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我们知道,课堂结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而课堂结构优化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课堂内容的优化、课堂环节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技术的优化、学生活动的优化,练习设计的优化等等。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划分得更细,比如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课堂环节划分为自学、质疑、点拔、讨论、训练、总结等步骤。巴班斯基认为,优化教学主要是优化教法,而教学活动主要是组织、刺激、检查三方面。所以,优化教学方法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优化组织学习活动的方法、优化刺激学习活动的方法、优化检查学习活动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老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结构优化方面,提供了许多典型范例。作为教学的终极理想,最优化始终是无法达到的完美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教学》,2004 年版。

2、《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高中化学结构篇7

众所周知,正是在数学课堂结构优化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所有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无一例外指向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这一目标。

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尔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提出,其观点主要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其意图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及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说,“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选择各种教授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方法的最优结合方案。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符合于所提出的任务,考虑到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那么,教学效率就是相应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的教学原则――“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这之后,不少的教育学家孜孜不倦地从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从此就涌现了形形的教学法。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例如,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

(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等。

(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在我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 “八字教学模式”、 “单元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六课型最优化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二、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原则

所谓课堂教学的结构,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环节”及其顺序。它体现教学的整个过程,反映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优化教学结构,则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母系统,其中包括许多子系统。而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则,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课堂结构是指课堂诸要素(如教师、教材、教法等)之间的组合排列。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而已。”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学不能只重视局部,要着眼于整体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各要素相互协调。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数学教学过程也同样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过程,因此,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树立心理学原则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实施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心理、接受心理等影响因素,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办事。

课堂结构优化一定要研究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加上它在教学上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决定数学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特点。数学学习中的心智活动有两个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特征是,心智活动始终借助自主思维展开,同时大多要伴随动手演算等“动作技能”;另一个特征是,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外化的直接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双向刺激――反馈系统;从学生的活动层次看,又是群体的多边活动,即学生群体内的多向刺激――反馈系统。

三、数学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我们知道,课堂结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而课堂结构优化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课堂内容的优化、课堂环节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技术的优化、学生活动的优化,练习设计的优化等等。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划分得更细,比如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课堂环节划分为自学、质疑、点拔、讨论、训练、总结等步骤。巴班斯基认为,优化教学主要是优化教法,而教学活动主要是组织、刺激、检查三方面。所以,优化教学方法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优化组织学习活动的方法、优化刺激学习活动的方法、优化检查学习活动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老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结构优化方面,提供了许多典型范例。作为教学的终极理想,最优化始终是无法达到的完美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教学》,2004 年版。

2、《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高中化学结构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60-02

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理念和内容要更新,当然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如何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目的呢?那便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大力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指课堂教学的结构,即课堂教学的环节、步骤、过程;微观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手段、措施、技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前面说的“法”并着眼于宏观,指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后者说的“法”是着眼于微观,指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要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正所谓:“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教改要富有成效,必须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通常是指参与课堂学习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和活动序列,在课堂上怎么样活动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哪些操作要点以利教师、学生掌握等等,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所要探究的课题。

近年来,我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进行教改实践,广泛吸收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大致分为:“自主探究、点拨指导、巩固训练”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人的学习心理过程、感知、理解、运用过程相吻合,这三个阶段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应该三个阶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罢了:

一、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心理规律及有关的学习手段(运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电教设备等)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感知和思考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要通过吸引注意、揭示认知目标,激励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认知活动方式的现实化。这个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

1、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用通俗、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并迅速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2、明确目标 准确拟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3、学法指导 教师结合教材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分析资料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领悟、总结,运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

4、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要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和修正下面“点拨指导”设计重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上自主探究的立足点是指导学生有效的学,是根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总体构想,有计划的步骤地进行的,探究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关键的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加强探究的计划性和指导性。

二、点拨指导

这一阶段是以学生探索的实际效果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质疑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阶段,教师的启发指导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能力,这个阶段仍然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会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主要是提供“学习指导”,可分为四步进行:

1、提出质疑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究和掌握结合自主探究阶段对学生实际的了解,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向教学的重难点。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的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启发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乘机进行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心得引导到一定深度,突破教学难点。

4、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小结归纳,使学过的知识明确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识结构,总结学习方式。点拨的着眼点是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讲解。点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搞好点拨的关键是确立好点拨的重点,即“画龙点睛”,讲究点拨的艺术,才能有效的提高点拨的质量。

三、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这个阶段可分为四步进行:

1、咨询解惑 通过上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解决了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一些个别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安排一些时间接受学生咨询,解答疑惑,这便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

2、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解答问题、填空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化和系统化,同时教师也由此反馈教学效果。迁移训练。教师应当是“为迁移而教”,要交会学生举一反三,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迁移训练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技能。

3、参读延伸 树立起“大生物”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通过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活动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参读即可放在课内(实际需要,时间允许),也可安排在课外。

4、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不等于一般所说的练习,练习往往放在新课结束之后,常常仅限于书面作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明显,而巩固训练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如同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一样。从形式上看,巩固训练即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即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单项训练,也可以是总合训练。从时间上看,虽然主要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新学,迁移知识,形成能力,但也可以是安排在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总之,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学模式虽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步骤程序,但教学模式并非是封闭僵死的,而是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系统。这一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追求,其指导思想是明确的,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是完全吻合的。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结构篇9

一、化学教师需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当前,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A和必修B,其知识编排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如何领会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和意图,采用何种课堂教学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的改革,是大家积极探讨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精选学生在终身学习理念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兴趣索然的状态,提倡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且勇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整理、删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降低了部分知识的难度,淡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注意了与生活、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性。教师及学生必须对新教材知识内容的编写和意图正确理解并给予支持,并有自己辩证的、独到的见解。新教材在排版上对每一个课题设置了一些栏目,如“化学·技术·社会”、“资料”、“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与探究”等卡片式知识,其目的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观点,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把教师传授型的教材变革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导探究型教材的标志。

这些栏目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效果不同的导航作用,比如“化学·技术·社会”起着扩展视野、培养兴趣、接近生活的作用,资料起着“搭脚手架”、提供更多针对性信息的作用,“讨论”起着交流互动的作用,“调查与研究”起着倡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的作用,“活动与探究”起着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动手实验的作用等等。

二、关注个性差异,组织和把握好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契机

“多元智力理论”阐明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进入课堂之前的知识体系呈不规则的球形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交流与合作”的互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速度;另一方面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搞惟分数论,而应当把学生对知识意义体系建构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合作程度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对学生特长必须予以重视和保护,我们的教学分工将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总之,社会需要杂家,更需要各个领域、各行业高素质、高技术的专家。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体,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为实现培养多方面、多领域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而教学。

三、合理利用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开放性创设情境,合理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资源

高中化学结构篇10

一、化学教师需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当前,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A和必修B,其知识编排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如何领会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和意图,采用何种课堂教学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的改革,是大家积极探讨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精选学生在终身学习理念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兴趣索然的状态,提倡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且勇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整理、删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降低了部分知识的难度,淡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注意了与生活、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性。教师及学生必须对新教材知识内容的编写和意图正确理解并给予支持,并有自己辩证的、独到的见解。新教材在排版上对每一个课题设置了一些栏目,如“化学·技术·社会”、“资料”、“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与探究”等卡片式知识,其目的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观点,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把教师传授型的教材变革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导探究型教材的标志。

这些栏目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效果不同的导航作用,比如“化学·技术·社会”起着扩展视野、培养兴趣、接近生活的作用,资料起着“搭脚手架”、提供更多针对性信息的作用,“讨论”起着交流互动的作用,“调查与研究”起着倡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的作用,“活动与探究”起着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动手实验的作用等等。二、关注个性差异,组织和把握好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契机

“多元智力理论”阐明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进入课堂之前的知识体系呈不规则的球形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交流与合作”的互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速度;另一方面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搞惟分数论,而应当把学生对知识意义体系建构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合作程度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对学生特长必须予以重视和保护,我们的教学分工将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总之,社会需要杂家,更需要各个领域、各行业高素质、高技术的专家。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体,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为实现培养多方面、多领域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而教学。

二、合理利用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开放性创设情境,合理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资源

高中化学结构篇11

由于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优化高中历史的教学结构,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是机械的记笔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作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组织学生做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印象更深刻。

举一个例子,讲解一课,在研究的利与弊时,学生会存在着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场辩论会,让他们自由选取正方和反方,展开讨论,辩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已经对课堂中的知识点了解的非常透彻了,最后,教师再做一个总结性的言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凌乱的知识点的规整与总结。辩论赛能够使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调动课堂的整体气氛,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会运用。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任务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学任务一直都是思想道德基础、基本能力、基本知识,而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任务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索与发现能力的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一个知识点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讲解近代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有助于培养他们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析我国近代史形成的原因,在他们自主探讨的时候,适当做出一些提示与讲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提问几个同学,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于我国近代史的具体感受,这一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与情感观,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过程,对不正确的价值观及感情观,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范围之内。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任务进行优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重视课程的导入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悬念等导入方式,使教学质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气氛,来创造出一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课堂背景,一个合理的背景,往往就会大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中,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来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讲解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长征的图片、视频,也可以通过几个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导入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表情,根据他们的表情来判定何时导入课堂内容。运用导入式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会满足新课程标准。

四、整合课程资源

为了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教师还应该对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虽然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文本资源,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由于教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会与编写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一味的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的话,会使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讲解中,根据学生具体的理解情况,现有的知识量,适当的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顺序重新整合,删减或增加一部分知识,找出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进行讲解,这样才会使教学的效果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的规定。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有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适当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有效的引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转动大脑,发散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教育的研究中来,在不久之后,会出现更加优化、更加科学的历史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 周仕德.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J]. 历史教学,2004年12期.

高中化学结构篇1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83-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31

高中化学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国有3个版本。本文提出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晶体结构问题

以石墨晶体中的化学键以及作用力为例,石墨晶体的化学结构属于层状结构,每个同层内的碳原子都采用sp2杂化,并和周围邻近的三个碳原子形成δ键。每个碳原子还在pz轨道上侧面重叠,形成π键;但是各个层之间的碳原子则是靠范德华力吸引结合在一起,所以称它为“混合键型晶体”[1,2],或者“混合型晶体”[3]。人教版及苏版教材称之为“混合晶体”,从概念探究这一称呼似乎不太准确。而且人教版教材还有这段描述:“石墨晶体中,既有共价键,又有金属键,还有范德华力,……是一种混合晶体。”这段话的描述值得商榷。石墨可以导电,这个性质和金属很像,如果由此就推断石墨晶体中有金属键,未免欠妥,很容易模糊概念。

此外关于金属键的定义,众多专家并未达成一致的公认,但是基本的观点类似。所谓金属键指在金属晶体中,若干个带正电荷的正离子和若干个带负电荷的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使正离子与电子胶合在一起,形成金属晶体,而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4~6]。换个说法,若说石墨中的π键有类似于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的性质,这种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仍然较大。金属键的特点之一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但是石墨中的π键则不能完全描述为无方向性。而且石墨晶体导电只能在同一层碳原子之间进行流动,碳原子层间则无法流通,所以有些学者将石墨的这类键称为中间键型[7]。

二、分子极性的判断问题

关于分子极性的判断问题,人教版教材认为所有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为零作为判断依据,是可行的。而苏教版则认为应以分子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作为判断依据,这亦是可行的。笔者认为根据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之间的相交情况,可以判断分子是否具备极性。这个判断可以解释为:“若分子之中只有2个对称元素仅仅相交于一点,那么分子的偶极矩便为零,即非极性分子,否则便是极性分子。[8]”

但是,鲁科版在对这个判断进行阐述时,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仅仅”二字。鲁科版的表述为:“利用对称性很容易判断分子是否有极性:当一个分子的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等)相交于一点,则这个分子没有极性。[1]”笔者认为,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更加严谨,“仅仅相交于一点”和“相交于一点”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共价键方向性问题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苏教版中有这么段描述:“s轨道与s轨道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无方向性。”这个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给广大师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即有的共价键有方向性有的则没有。化学中所描述的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和现实中的无方向的球体完全不是一回事。

众多文献研究表明,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对称的条件都要非常明确地指出s轨道只能与s轨道、pz轨道、轨道重叠形成σ键,而不能和px、py、dxy等形成轨道重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强调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以上看法是否正确,欢迎专家和广大教师共同讨论。

参考文献

[1] 王磊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6

[2]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 物质结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58

[3] 郭用猷. 物质结构基本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470

[4] 何福城,朱正和. 结构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0

[5] 唐作华,万家义,毛治华. 基础结构化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4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