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质量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9 09:33:07

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教育质量篇1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部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各项计划的组织者,又是执行者与控制者,既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还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日常细致的教学活动,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教学过程管理,忽视结果评价分析。一直以来,体育教学计划中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学时矛盾突出,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每个教学班人数多,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花费大量时间,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就非常少,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学生考试成绩评定过程中,授课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成绩如实统计,可能造成学生不及格人数过多,不符合正态分布。以现代思维的角度分析,虽然成绩不及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可以说,不及格就相当于工厂里生产的废品或残次品。如果废品比例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又该怎样来估价其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效益呢?因此体育教学管理中不及格学生所占比例是否应该有一个控制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严重考验。根据四川学者陈建嘉对全国38所大学调查表明:扩招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原来为1:213扩招后为1:288,甚至有的高校高达1:320,师生比例悬殊。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小,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扩招后各高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对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与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大楼等教学基本建设相比,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设施的投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更加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三)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老师的总体数量却增加不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占的比例小,而讲师、助教占了很大比例。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不理想,陈建嘉在对38所院校的调查中,无一个博士学位者,而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1.6%,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力军”。体育师资力量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缓解了当前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其中也包括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相对下降。而且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利局面,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发展也呈不均衡状态,他们之间的体育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心态、条件和秩序。?

(一)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体育教学特点,高校都十分重视制订和完善各种体育教学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对体育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都做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规范了体育教学管理行为。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其次是结合体育教学管理实际制订体育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这一系列体育教学管理文件,使体育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和完善,为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应从学校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议。?

1、教学督导制度。由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性强、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组成,负责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

2、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掌握教学运转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教学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反馈渠道,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开展的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是教学监控过程中的主要观测点,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双边的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教学检查制度。要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检查是最基本的手段,教学情况的检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三)合理安排,改进学生体育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一方面面对扩招后急剧增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又面临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些都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针对目前体育人多,器械、场地少,练习机会少的现状,体育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管理组织方法,如仅仅是把一大群学生安置得井井有条,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游戏、练习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安排的滴水不漏,同时还得考虑运动量等等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是不算成功的。扩招后的体育教学在管理中,应以体育教师引导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教学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求知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组织管理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个性,愉悦身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四)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则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对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高,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观念。二是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在工作中能识大局,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师生关系,化解矛盾,做好思想工作。三是有较强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时刻加强专业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完善,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四是教学管理人员应有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作风、教学质量等,都与管理有着直接关系,更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体育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要使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和业务培训,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扩招后高校要切实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科研水平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聘任,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同时强化体育教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作为体育教师晋升、聘任、奖惩的依据,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地肯钻研教学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制定体育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考研,引进高水平人才,善用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李梅娟.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5;(5):5~7?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59~60?

高校教育质量篇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02-02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哈佛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这句教育名言道出了教师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而高校教师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质量观

(一)必须科学地把握高校教师质量的内涵

科学地把握高校教师质量的内涵,是提高教师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教师质量,最终表现为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是教师人才质量。而且这种人才应该着眼于“教师”,应符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基本要求,并能够适应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提高高校教师质量的现实意义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高校教师质量,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其质量问题。关注高校教师质量,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挑战所带来的反应,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在逐步强化其专业化特征。”[1]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对高校教师质量的现实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质量不仅对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产生影响;而且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保证。因而,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质量重视起来,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提供专业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和服务者的身份。

第一,高校教师须是专业者。《教师法》 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的趋势,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对教师专业化达成了一致认识,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其具体表现在专业情感、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专业自主等四个维度。”[2]

第二,高校教师须是研究者。《高等教育法》 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职务的科学研究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能够合理地掌握并运用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并能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明确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建构,必须有显性的研究成果且这种成果侧重于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

第三,高校教师须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随着“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的提出而盛行。它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总之,教师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第四,高校教师须是服务者。高校教师的服务是指高校教师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包括专业培养和辅助指导等,把教育消费者――学生,培养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新形势下树立高校教师服务观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健。

三、提高高校教师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的招聘与晋升,把握高校教师的选拔路径

首先,在新教师的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成立一个专门组织,由学校教授组成,专门负责对来应聘的教师进行全面考察的组织”[3],并且保证每位入选教授的学术水准与公平度,保证招聘与晋升过程的透明度。在招聘与晋升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各学科学术标准的差异性,应该由各学科内的权威专家及学者来制定相关标准,其他教授学者可参与评价监督,保证评价标准的公正与准确。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程序上确保教师质量。

其次,由于多年来中国高校存在“本科硕士博士留校”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风格师承一统,从而教师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想遏制高校的这种“近亲繁殖”模式,打破“招生唯亲”的旧时代的思想观念;高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观念出发,招天下英才而教之;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观念上确保教师质量。

再次,在如今人才流动普遍盛行的时代,高校也将不再是“象牙塔”,高校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人才流动的影响。为了高校教师获得健康的活力和持续的发展,高校必须建立良性的人才流动制度,在制度和实践上给予支持。争取在招聘与晋升的制度上确保教师质量。

(二)充分的培训与学习,抓紧高校教师的终身发展

高校教师培训,这里指职后教育,它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品质。“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研修,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主要特征。”[4]因此,首先了解高校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不足。通过听课,在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地了解高校教师的现状,摸清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底细,根据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其次,还要通过座谈,详细的关注高校教师不可忽视的需求。

(三)适当的探索与研究,重视高校教师的存在意义

重视高校教师质量的研究是重视高校教师质量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研究才能为如何提高教师质量提供智慧保障,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成立高校教师质量研究委员会、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通过关注高校教师的学识、教学方式、信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的关系,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对高校教师质量进行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伦.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观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高校教育质量篇3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重任,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幅扩充,截止到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工266.8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3.30万人[1]。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对高校教师进行综合而科学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高校教师评价的认识论基础

高等学校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责,这些职责的目标不同造成了教师在完成这些职责的各种冲突,也造成了对教师评价偏重科学研究忽视教育教学、偏重成果指标忽视学生成长的现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但是,在高校教师的评价实践中,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基金课题和获得奖励荣誉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甚至与教师的绩效直接挂钩。教师评价改革的巨大阻力促使我们从认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

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现代社会一直在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职业吗(profession)?①大学教职员工是专业人士吗(pro⁃fessionals)?戴维斯(Davis)给专业职业下了一个定义:“专业职业是许多从事同一职业的人自愿组织起来谋生,以一种道德上允许的方式公开服务某种道德理想,而这种方式超出了法律、市场和道德的要求”[2]教师作为一种专业职业,第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要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拉达克里希南(Radhakrishnan)指出,大学教学必须实现三个目标:首先,将人类的知识和道德遗产传授给年轻人;其次,丰富这一遗产,拓展知识边界;最后,发展学生的个性。简而言之,在教学方面,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激发年轻人的头脑,以培养从所有可能的角度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3]。大学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因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澄清学生的疑虑,设定评估和评估的标准,并在每个学期开始时与学生沟通,按时讲课,并确保学生的认知、智力和道德进步。总体而言,教师以专业的方式履行对学生的职责,从而满足社会的期望[4]。教师在课堂上将教科书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将科目的基本信息传达给学生[5]。教师作为一种专业职业,第二个标志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被视为专业人士,需要他们履行符合教师道德准则的职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员”,需要点燃学习者心中的激情,参与学生自学,激励他们成为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在大学教学机构中教师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因为参与大学教学的教师具有双重地位:道德代理人和培训师。教师作为道德主体要拥有无可挑剔的行为准则,如诚实、公正、公平等。作为培训师,教师协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品格,以美德为目标,如责任、勇气、善良、耐心、自律、同情、尊重他人等[6]。教师作为一种专业职业,第三个标志是教师要具备专业技能。高等教育教学是一种专门职业,因为它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能、智力和专业知识,而普通人可能不具备这些技能、智力和专业知识[7]。教师职业不同于普通的工作职位,它是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够胜任的专业职业。教师的专业教学催生了所有其他专业职业,如会计、律师、医生和商业人士等。如果非专业人士被要求培养专业人士,那么社会就会怀疑大学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8]。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所以对于教师的评价,就不同于一般职位的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与教师评价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教学

“加工”材料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高等学校组织中有两个基本的“加工”材料。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加工”材料,是高等教育诞生、存在、发展和演变的必要条件,伴随着大学发展,大学的专业、学科也是不断的分化[9]。这种分化的结果,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宏大系统。学生也是高等教育的“加工”材料,教师在传授高深知识、发现高深知识和应用高深知识过程中训练学生,使学生在思维品质、专业技能和合作沟通上增值。高等学校组织中有两个基本的“加工”材料:高深知识和学生,这两个加工材料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对于材料加工者———教师评价的复杂性。教育教学是将高深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将两个材料进行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的素质,如果学生的素质有限,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再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科学研究是教师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加工”的是一种材料,即高深知识,我们很容易判断教师在“加工”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研究课题都能够直接反映出对于高深知识的加工结果,所以,我们在评价教师的时候,形成了以学术论文、基金课题和奖励荣誉等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如何破解教师评价中的难题,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首先,要明确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从高等学校教师“加工”产品的特性出发,可以将高校教师的工作分为“单材料加工”和“双材料加工”两种工作模式。“单材料加工”模式中教师加工的材料只有高深知识,对于这种工作模式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创造高深知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科研评价,目前这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是看科研的成果;对于“双材料加工”模式,高校教师既要“加工”高深知识又要“加工”学生,对于这种工作模式,不仅需要评价教师传授高深知识的能力,还需要评价学生经过学习之后的增值程度。教师教学“双材料加工”的模式如图1所示。

二、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讨论

考虑到高等教育中“加工”材料的差异性,目前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了按照教师的岗位来进行评价的方法,一般将教师岗位划分为教学岗、教学科研岗和科研岗三类,并按照岗位分类进行教师评价。这种按照岗位不同设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方式并没有解决教师考核评价中的问题。教学科研岗的评价是以科研为主,对达到规定课时数量的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其教学的评价;对教学岗的评价是按照外显指标进行,例如,教学岗教师普遍要求获得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或者撰写规划教材等等,这种指标对于普通教师是难以达到的,因此,这种评价也不是真正的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教育教学成效是教师评价的关键目标,同样,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教育教学的评价,最为关键是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成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通过学生的增值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两个重要手段。

(一)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直接受益人,因此,学生自然成为教师评价的最直接的人选。学生评教于20世纪中叶由美国学生发起,并于70年代被美国大学所广泛采用,德国和哥伦比亚的大学则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10]。学生教学评估(StudentEvaluationofTeaching,简称SET)在北美和英国被广泛用作记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11]。对于学生给教师的评价一直有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一种是肯定的声音,另外一种就是否定的声音。已发表的有关学校评教的研究一般认为这些评价是可靠[12](P79-326)。一些学生评价教师的量表已经创造了0.70到0.90之间的可靠性。使用学生教学评级是大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或者能力最常见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学生评教主要用于形成目的,即改善和塑造教学质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们也成为总结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即“总结”教师的业绩,以决定晋升和任期。学生评价已经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在许多情况下,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指标。否定的声音认为学生评教结果并不具备充分可信度。在校学生正处在认识、理解与判断等多种能力的改善中,这些能力是评教必需,在学生阶段的学生们还不具备评价教师教学的能力。让不具备评教能力的学生评教,不是将教育教学质量往上推,而是往下拉[13]。学生的评教行为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一项在荷兰一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给学生打分数的等级与学生评教的结果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有6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的评分越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越低;福特(Foote)等研究者认为,很多教师在学生评教中得分高,不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他们与学生相处得好[14]。在一个研究中,70%的学生暗示说他们会依照老师给他们打的分数来评价教师[15]。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外,我们还会经常使用教学督导来检查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督导成员多数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由他们来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教学督导需要大量的教师,有研究表明,教学督导一次至少要连续听2个学时的课程,才能够获得较为可信的评价,如果按照这个要求,教学督导需要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巨大,难以作为主要的教学评价手段。

(二)通过学生的增值来评价教师

“增值”一词是从经济学中借来的,用于指成品价格与生产该产品所需原材料成本之间的差额。教育系统中的“增值”概念指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属性方面的成长,这些都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教育系统中积累的经验[16]。增值也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其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学习前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成长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多的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成果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增值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评价学生增值程度的模型称为增值模型(Value⁃AddedModel,简称VAM模型),增值模型旨在客观地衡量教师“增加”(或减少)学生从一个学年到下一学年的学习和成就的“价值”。更具体地说,VAM模型是统计工具,旨在衡量教师的教学以及该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取得的成就。增值模型可以定义为一类统计模型,利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成绩数据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收获。正如Doran和Lockwood所指出的,增值模型回答了如下研究问题:在观察到的学生成绩变化中,有多少比例可以归因于学校或老师?[17]增值测量提供了一个更“准确”的评价手段,借用这种评价方法,我们可以评价教育机构对学生学术进步的贡献,增值评价测量可以通过将学生的成就与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其他影响因素在一学年或另一段时间内分离出来,来估计教育机构对学生学业进步的贡献[18]。教师教学质量是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标志的。利用增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需要很严格的控制条件,即能够有标准化的测试来反映有价值的学习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成就;在对教师评价时间段内,单个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贡献者。除了以上这些控制条件以外,评价还要考虑学校的因素、以前的教师和学校的情况、同伴的文化和家庭的情况。增值评价虽然能够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由于增值评价的干扰因素太多,而且这些干扰的模式又非常复杂,因此,使用VAM模型同时带来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学校更加担心VAM模型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积极的力量?是否能够支持建立一个更有效和公平的教育体系,而不是阻碍教师为高需求学生服务和工作互相合作?[19]使用增值评价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考核评价目前多数还是应用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科数量有限,可以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考试,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的逐渐完善,能够在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阶段的增值评价主要是针对学校层次的评价,例如,由美国州立大学协会和公立大学与赠地学院协会联合推出的自愿计量系统(VoluntarySystemofAccountability,简称VSA系统),VSA系统致力于使用标准的测试来衡量高等教育的教学成就,标准测试主要测量写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被认为是在21世纪全球化市场中最为重要的能力[20]。高等教育领域中通过学生增值对教师进行评价面临很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专业众多,课程繁杂,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难以直接的比较,需要进行标准化的测试,要明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在技能和能力方面有什么提升?在对学生的测试中还要控制学校有关变量、学科专业有关变量和个人因素的变量,依靠学生增值对教师进行评价,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方法上的突破。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视角下的思考

2020年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下,教师评价需要从两个方向去考虑:首先,尽管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案,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但是教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评价方案越复杂,评价的成本就越大,而太大的评价成本是我们无法承担的;其次,在教师“双材料加工”模式的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中包含了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学生成长过程是一个混沌系统,各种因素缠绕交织生成结果,我们难以说清楚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也说不清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正是因为对于学生评价的不确定直接影响到了对教师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不能奢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试图在绝对意义上对教师进行评价,试图通过教师的评价来激励教师行为,或者对教师的业绩进行排名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努力[21]。因此,教师评价要“跳出评价谈评价”,对于教师评价的有限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评价改革的同时,既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教师评价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完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评价应以教师更好发展为宗旨,尊重教师的意愿,给教师充分发展选择的权利。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22]为此,评价应体现多元化的评价思想和指标体系,要重视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教师开展个性化评价,区分不同类型教师的重点工作与基础工作,使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某一方面充分发挥特长,带动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以价值尺度来设定评价标准,同时将不同学科进行分类。例如,基础性学科研究要将原始创新和理论价值作为尺度,以同行评价为主;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要将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作为尺度,以市场评价为主;社会人文学科要将思想引导和人性关怀作为尺度,以社会评价为主[23]。科学分析教师在考核评价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教师现有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引,促进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支持高校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

高校教育质量篇4

狠抓细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办学品位

1、提高领导班子的服务水平。推行领导班子值周制度。值周领导上学时段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下午放学时段护送学生回家。确保了学生上下学安全。落实假期领导班子带班值班工作制度,带头奉献,树立形象。2、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行为习惯。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行侯课制度,珍惜课堂教学时间;落实教师值周工作制度,全面监管学生。通过对教师的细节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3、培育学生队伍的行为习惯。一是开设礼仪课,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二是推行路队制度。学生放学期间,按照回家路线列队举牌离校。教师负责监管,确保学生整齐靠右行驶,监管家长接送车辆停放在固定位置。三是落实值班制度。课间每个楼层都安排一名教师和两名学生监管,提示学生靠右行走、轻声细语;校园每一个区域安排专人巡查,监管学生的课间活动。四是加强细节管理。每周开展一次监督检查,从学生仪容仪表到携带食品,推行自行车挂牌到登记造册、统一编号、按号停放,定期检查车况,杜绝病车上路。

推行梯队发展,打造强能高效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育质量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1-03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邬大光教授指出: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应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办学质量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不断努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但是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支新兴力量,起步晚,底子薄,发展快,对于其质量,人们颇有微词。另外由于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民办教育出现了分布不均匀,发展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民办高校还面临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趋减,公办高校、其他办学形式发展以及来自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民办高校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教育质量,避免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

一、树立正确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良好,必须得看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毕业生是否有着良好的就业率,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民办学校在没有国家资助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没精力也没有资金投入。当前,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社会大环境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更加惨淡。与公办院校的教育质量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就没有长处。潘懋元教授认为,对待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应有一个公正的、辩证的态度,不能以公办高校的标准来评价当前的民办高校的质量。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不同的对象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的需求,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得到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水准的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消费者决定质量和全过程质量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消费者决定质量是指民办高校注重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来满足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其质量的高低由消费者来评价。全过程质量是指全员参与,重视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关注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形成教育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树立正确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状况分析

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办学时间较长,经受住了教育市场机制考验的民办高校,已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现已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因此教育质量是比较好的,如浙江树人大学。而新办的民办高校则更注重自身生存问题,更多关注的是节约成本,完成教育资源的原始积累,因而教育质量需要提升。但是,随着教育部对民办高校设立条件的要求日益苛刻,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建设就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为标准,投入大量的资金,聘用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就铸造了相当高的教育质量。一部分民办高校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的思路,但在办学实践中,相当的民办高校甚至一些知名的民办高校还是只注重学生规模的增长,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急于把学校做大,而忽视把学校做强,越来越暴露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软肋。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各教育环节有待加强和提升。大部分的高校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源短缺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三是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导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分为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校内原因指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导致教育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有:1.办学无特色,学科专业的设置不具备特色,与其他公办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重复率高。2.教材的选用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状况和基本素质,选择的教材的内容过繁、难、旧。3.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不高。4.教学手段保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改革得不到有力的重视。5.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历史短,文化积淀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外原因主要是指政府政策方面,继而影响到民办院校教育质量的原因。主要有:1.不利的招生政策。民办高校招生没有自,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招生被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很多省份将民办高校的招生放在公办高校招生之后。这样民办高校只能录取分数较低的学生。而高素质的学生对于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政府对学校的资助政策。中央政府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资助,资助主要来自于省、市与地区级的地方政府,但十分微弱。而教学资金的投入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条件。3.民办高校的教师并没有享有和公办高校教师一样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如民办高校的教师的保险还是按照企业单位的标准缴纳的,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教师根本就不可能申请到省级课题等等。这种不公平性限制了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竞争优质的教师资源,也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三、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路径选择

基于上述的分析,为提高和保障高校的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而政府应从法律政策和经济资助上给予民办高校以有力的支持,督促其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监督。具体途径有:

(一)深化教学改革,建构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和保障体系

1.民办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民办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专业面过窄、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通过暂停招生、减少招生数量、转向或合并、撤销等多种途径予以调整;对社会急需专业,加大投入力度,增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带动其他非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不断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拓展专业口径,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校、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地发挥精品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3)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优先选用近年来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特别是经学校重点立项的规划教材。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4)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试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试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重点资助他们参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的竞赛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和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民办高校发展进程中,“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最为重要。因此,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民办高校要切实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教师努力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深造的机会,创造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的条件,并努力推动他们实现职称晋级、职务晋升,为他们开拓参加各类竞赛、评奖、申报课题等渠道。完善教学积累和约束机制。制定教学评优奖励条例,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2)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术品行。加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力度,严肃教学纪律,整顿教学环境。进一步言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遏制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加强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内部长效机制

(1)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2)完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先进办学经验中,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3)坚持教学检查和听课制度。校领导经常到各学院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院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本院教学工作。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教学秩序等相关内容进行全校随机性抽查,检查结果将通报各院系。(4)建立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抓好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

上述的一切措施要得到实施都离不开民办高校大量的教学经费投入。因此,民办高校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经费拨款要及时、足额到位,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仪器设备维护等教学开支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室、宿舍、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

(二)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构建起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1.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的招生配套政策

改变以往计划招生方式,扩大民办高校的招生自。《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实行地区保护政策。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来自主招生,但需实行主管部门备案制。政府要努力为民办高校开辟新的办学渠道。如允许中等职业学校与民办高校联合办学,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职专生升学的愿望。

2.政府进一步落实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政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依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除了学生个人是受益者外,社会和国家也是受益者。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主要包括对民办高校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对教学设施建设的资助,对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的资助,还有民办高校学生奖学和助学资助。采取普遍资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通过有条件的资金支出,要求民办高校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办学上,确保教育质量,从而达到了质量管理的目标。

3.政府部门通过相关立法政策调控来改善民办高校师资状况

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立法对包括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标准、社会保险缴纳方式、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的实现方式等诸多问题做出统一明确规定。可以规定: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不得低于同级同类公办院校的同职称的教师的工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缴纳和公办院校教师一样,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的标准来缴纳。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基金资助机制,对民办高校教师参加科研活动进行资助。从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稳定性,使得他们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4.建立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外部力量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活动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评估,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评估的形式可以采取由政府认证的民间评估机构组织评估。政府只负责对民间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纯民间的、非营利性的民间评估机构负责对民办高校的整体评估和学科专业领域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办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效果,保障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新闻舆论媒体可以及时报道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予以监督。用人单位和家长向民办高校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促进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辉,楚媛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2]李晓康,侯晓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报,2Ol0,(2).

高校教育质量篇6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质量是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根本,也是成人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应当看到,尽管近年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加快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高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成人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后教育质量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成人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有着一些“成人高等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看法。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

2.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一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等等,这样很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教师由于同时要应对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压力大,有的是由于情面或增加额外收入才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热情。此外,当前部分成人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成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当前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4.成人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除正常课堂活动外,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6.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和再版;教材除了公共课用统编教材外,其他不少的教材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种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不少学员反映“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学”。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殊规律。高校成人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其学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其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泛、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同、水平差异明显,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破框框,面向社会办教育,适应需求育人才,直接与市场经济对接。

2.办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高校成人教育的层次、规格应该多样化,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基础理论来说,一般以够用为度;就专业基础而言,以应用为本;对专业知识来说,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有效参与者。

3.切实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除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外,还应通过兴办学校科技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教育及科技咨询服务,争取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集资捐助等途径,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应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整体规划成人教育发展目标,对办学规模偏小、条件较差、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以及无法满足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函授站(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或停止办学。改革以往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包括运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拓宽专业范围,发展面向未来的急需而短缺的专业。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函授学员为本”。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基础课。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过时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以利于学员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角色身份决定了成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学校本部上课,还是在函授站(点)授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6.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有效的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成人教育质量持久不断地提高。对学员的入学注册、专业计划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教、学、管三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对成人自学的组织与指导、面授、辅导答疑、实验实习、作业、考试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全程监督、控制,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7.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水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制定政策、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等方面。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学管理者要注重研究成人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要将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管理中,尤其是教务管理中。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多进行理论高度上的思考,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多进行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多想想办法,在思想观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使管理水平跟上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高校教育质量篇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5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是在逐年下降。虽经各方努力,但至今仍未有根本性好转。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对健康体质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我们的体系中最能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去锻炼的各级竞赛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几乎没有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到了大学就根本不可能有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改革更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要充分强调健康体质的重要意义,并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为出发点。

一、高职生体质状况

2012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暨科学论文报告会上,高职院校体育科研人员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20年来在持续的下降,仍然没有减缓的趋势。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和体能素质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大学生的体重要不过重,要不过轻,其中肥胖率逐年上升,近视者也越来越多。

根据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同龄学生,其中大部分的身体素质指标落后于韩国的同龄学生。从全国健康体质测试结果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比本科院校稍好,但仍然是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能及时阻止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体质的下降,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必将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对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了他的担忧:“以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建设人才强国?”他指出,不少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可以分阶段的,在孩子考上大学之前,也就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先不要花费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等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其实不然,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体育锻炼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小学和中学,如果孩子没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等上了大学之后,就更不可能自觉地去锻炼身体了。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与安排简单、呆板和教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基本上是以选项课为主,即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根据本校教师、场地、器材以及在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来设定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相对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来学习。大部分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学生一周一次体育课(80~90分钟)。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项目除一些传统的、比较普及的外,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增加了不少新的、时尚的体育项目,来丰富学生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与课程安排的改变,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结构的简单、呆板和教条。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安排都没有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人为的压缩体育课、体育场地以及体育经费等等,这就是高职院校体育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和科学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校统一安排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包括人数),统一安排上课时间,体育教师负责授课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以及上课时间的自。具体教学形式一般是以专项课的教学形式为主,普修课教学为辅。普修课是以原始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专项课则是以体育项目为单位进行教学。每个班1次/周,每次80~90分钟;每班每个学期上12~16周体育课。教学内容虽然相比较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有了一些的变化,增加了不少新兴的、时尚的和热门的体育项目。但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和中小学的组织教法差不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也几乎就是一些旧教材的翻版,没有什么逻辑性,递进性也不强,更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到大学了还要重复中小学学过的内容,重复那些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单一性定量测试,对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无法区别对待,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单一。一直以来,现实中的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说明我们大多数的领导往往是表面上重视体育,实际上不把体育当回事。以至于体育课时被压缩,运动场地被占用,体育经费被挪用。学校体育没有被摆在应在的位置上,自然教学质量和效果就不会好得到哪里去了。既然领导不重视,教师也就没有积极性。现在仍然有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放羊式教学,少则四五十人一个班,多的甚至六七十人,教师几乎连看都看不过来,就更别说教了。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好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些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过于注重体育课考试和体质测试结果,而忽视了体育课练习和体育锻炼的过程。再有就是,过于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低下。

三、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体育课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进行课改这么多年来,在体育教学方面之所以仍然没有找到能切实提高学生体质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归根到底,是没有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体育课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人们受高考应试教育后遗症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还是像中学一样可有可无。在中小学,我国90%以上的学生家长及本人都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没必要每天去锻炼,甚至每周仅两次的体育课也没能认真的锻炼,偶尔遇上个刮风下雨或小伤小病干脆就不上了。等到上了大学,学生所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少了,自由支配和娱乐的时间多了,不少学生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者熬夜不注意休息和锻炼,这样的生活习惯极易造成自身体质的下降。另外,除学生本身疏于锻炼外,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间接导致了问题的形成。高职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身体素质是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提高和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没能锻炼好身体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到了大学如果仍然没有意识到健康体质的重要性,体质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所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加强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二)改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纯粹技术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为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通常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技术上过多的要求会令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淡化竞技教育,丰富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各种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培养和发展。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与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体育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体育锻炼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

(三)转变思维,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对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之所以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本人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过于注重体质测试和体育课考查的结果,没有充分重视体育课内、课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安排过多的竞技性项目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这样,往往会造成技术好、竞技能力强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而技术不好、竞技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没兴趣。所以,建议学校要转变思维,明确体育教育目标,真真正正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广泛性,丰富体育教学形式,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自觉锻炼。这就能够使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群众基础。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从实际出发,以耐力素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大约从2005年扩大招生开始,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阻止学生体质的下降,从2008年开始,学院决定以耐力素质为突破口,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体实施是在每一次体育课中必须安排10~15分钟的中长跑等耐力练习,并且每个学期都要进行12分钟跑或800米(女)1000米(男)跑的考试,占期终体育成绩的30%。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坚持给学生进行耐久力的练习,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通过以耐力素质为突破口,来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体育教学模式,值得在各高职院校借鉴和推广。

(五)实行多元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评优、就业几乎都与体育的好坏无关,这样缺乏体育因素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而且存在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体育课考核标准过低,执行不严和形式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因此,必须建立更加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乃至社会都充分意识到体育是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因素。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赵苏矗余卫平. 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高校教育质量篇8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拥有发挥个性的舞台,在这里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充分施展;三是教育能充分顺应时展的潮流,能迎合社会的需求,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和高素质人才稀缺。特别是“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缺乏新思路;缺乏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缺乏创新点,某些创新性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上。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1]。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2013年,“师德标兵”不断涌现,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是走走形式;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2]。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四、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化。

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高校应当切实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利用考核结果,有效落实师德建设工作。

高校教育质量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4-02

一、基本概念的明确

1.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划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15%到50%之间为大众型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简要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某个国家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向培养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过渡的发展过程。”

就我国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1998年的招生数为108.4万人,高校毛入学率为10%,在1999年扩招之初招生数猛升为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在以后几年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招生数仍然不断上升,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高校扩招告一段落。从如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这一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大跨步式前进。

2.有关教育质量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国内外的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瑞典学者胡森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美国学者刘易斯认为,质量就是一种与满足或超过期望值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笔者赞同瑞典学者胡森的说法,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是一个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的概念,量的扩张简单,而质的变化则较为复杂。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

1.办学条件限制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常而言,高校办学条件并不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特殊背景下,办学条件则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等院校原本在教育设施方面就基础薄弱,扩招使得普通高校物质资源条件短缺的状况更加恶化,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但无论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学生宿舍面积,还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馆数,我国高等学校无一不在下降。高校扩招使得对高等教育的供给远远不及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情况,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大超过高校教学仪器、图书、教学用具,学生宿舍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建设速度,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2.招生数量增加,一些院校生源质量下滑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大众化”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数量的扩张,这种数量的扩张当然体现在招生的名额上。若想找来更多的学生,自然会降低原有的生源的质量。对于某些知名院校来说,扩招对其生源的质量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般院校来说,扩招就意味着要降低身价了。特别是对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的高校来说,生源的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高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上,扩招使得原来一部分本来没有资格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挤上了独木桥,进入了象牙塔,而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自控能力相对不强,这些都无形中给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这必然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确保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加紧张。

3.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性、功利性很强的专才教育上。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但是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在日益扩招的高等学校竞争中,许多学校盲目追求规模与效益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学校这种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的模式,尽管整齐划一,提出统一的培养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套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但这种单一化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个性和特色,造成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从而减弱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降低了教育质量。

4.教学管理总体水平一般,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的学校还存在着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堂秩序混乱、实践教学环节不落实、考试成绩评定不规范等情况。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缺乏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虽然在2003至2008年我们刚刚结束了本科阶段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内质量监控和保障体制的建立,但是由于收集信息的方式较为原始,也不能够很好的起到对学校的监管。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仍然有许多因素导致在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师资队伍的问题等方面。

三、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相对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不利于高校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政府过度依赖公立高校实现大众化。而在这种公立学校扩招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下,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增大私立高校在整个高等学校内的份额才是可行之路。政府要不断谋求私立大学发展的条件,完善私立大学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再来谈一谈大学这一方面,学校处于一种被政府高度监管的地位,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于政府,第二点原因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社会。以上两点就导致高校对政府的绝对服从,这种服从完全泯灭了大学本应该拥有的自主性,这种高校的自恰恰是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给自己合理的定位,不应该过宽过细的干预高校工作,把这种直接的干预转变为宏观调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众所周知,教师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增加投入,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得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有满足感,以此达到留住人才和稳定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在评估体系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大力强化教学工作,把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教学上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3.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动摇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念。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在精英型教育阶段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考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然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有的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有的毕业生进入了私企,甚至有的毕业生面临着“啃老”的尴尬境地。人们开始思考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计算相对于收获付出是否值得。这时候,就业至上论浮出水面,这就使得人们上大学的目的自然转变为成了找到好工作。因此,追求名牌大学进入了白热化,大众化并没有减轻高考的压力。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国家干部,要有高科技人才,也有专门技术人才,还要有生产在第一线的技师。这就需要学校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校外评估体系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的监督系统

包括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还包括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评估。最有效的评估是社会评估,即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好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又有利于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评估一部分学校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声誉不高的学校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由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制逐步向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估体制过渡。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有助于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助于质量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规定性探析[J].江苏高教,2003,(6).

[2]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观:内涵、属性与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3]陈玉琨.超前发展的重点应是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3-02.

[4]李建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问题辨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高校教育质量篇10

2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管理机构中还缺少将行业、企业作为质量管理重要参与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校内,教学和实训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也不符合“教、学、做一体”的需要,无法使质量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3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需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相关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度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4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院的信息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但还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采集,学习效果测评、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滞后性,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5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可信度不高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政府还是唯一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较少,就很难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评价依据学校提供的自我信息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提高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就是让行业、企业等各相关力量有效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诊断效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充分关注行业、企业等各方需求,并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参与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行业、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应该直接参与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成立董事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互利共盈为纽带,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及时调查、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出建议,学院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基础,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与行业、企业的目前和长远需求挂钩,并作为考核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3.2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氛围全员参与,全员管理首先应该在全员普遍建立质量意识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应该不仅包括在校教职工,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代表和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对人才培养过程投入和监控,参与对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形成学校围绕企业需求不但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的需求的无缝对接。

3.3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成立各专业委员会,构建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与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挂钩,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监控。

3.4大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提高决策和改进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是要建立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实时的管理,决不是事后的弥补,更不是让问题遗留。教育教学实时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汇总和分析之上,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统计、分析信息,为及时性决策奠定基础。扩大教育教学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采用教育教学计划与实际施教进程的对比,教育教学质量的及时测评,学生日常的网上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抽查、系(部)教研室同行听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不断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实时化转变。

3.5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以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委培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地满足行业、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了解、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召回”制度,对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实施免费“回炉”教育,解决少数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

高校教育质量篇11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成为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普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13%,招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到2008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9.1平方米下降到17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4册下降到65.2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0元下降到5390元。因此无法回避的是办学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质量。

(二)高校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的理顺

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高校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接受高校教育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没有把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学习放在首位。我国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时较短,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把对学生和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却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

二、提高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确立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企业满意就是教学质量的标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教学质量对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工作放在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职”,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面向市场及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市场需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高校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的设置是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类为框架,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然后根据专业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解决了校内、校外实训的建设问题,既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达到了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三)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这种合作不单单仅限于学生就业方面。虽然促进学生就业是目的,但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的问题。倡导我国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共享教学和科研成果,生产和实验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祢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足。这样,企业通过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来实现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的机会,并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熟练的、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来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的实习、指导等,对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社交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满足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会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即参与教学过程,又参与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和教研、科研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可。产学研训结合做的成功,才能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企业需求。

(四)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导和岗位的针对性,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的熟练性。推动教师参加业务实践,增加一线工作的经历,大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结构问题。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高,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胆任用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作为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建立一支动手能力强并能达到一定行业技术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保证。

(五)加大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凸显高校教育的职业角色

“双证书制度”是毕业证和相关资格证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否是企业鉴别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实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和要求学生考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形成,为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质量篇12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07-01

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提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

1.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

2013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对教育的科学论断

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体会到,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担负起首要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教育事业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将国家政策基点从确保"学有所教"、"全民教育"的教育机会公平,逐步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迈进,不仅让亿万中国人能够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而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务实精神和崇高境界,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精神

作为高职院校,领会贯彻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

3.1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来调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地方经济、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为职责。特色办学,特色立校。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要注重方式的转变,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打造三大工程建设,一是打造教学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狠抓教学管理,提高课程与实践的融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广泛开展说课活动,开发校本教材。二是打造特色专业工程,调整优化现有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制度完善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专业群。三是打造信息化校园工程。努力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媒体,信息化带动教学质量的发展。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广大教师需要更加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2013年教师节,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既是政治立场,也是思想品质,更是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越来越成为"应知应会"的岗位规范。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对每一位教师来讲,可能是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职业院校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青年教师成长,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提升,充分利用师资培训基地为本校培养能胜任高职教育的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脱产或不脱产或利用假期到相应能满足需要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通过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真正的"双师"教师。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建立专业课教师多深入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采用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定期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管理、技术开发、企业员工培训。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3 加强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素质。不管是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古语对莘莘学子寄予厚望,还是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得讲话,从对学生和青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蕴含的三层重要意义。一是砥砺品德,陶冶情操,一定要从小做起。当前的重点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教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二是青少年都应该珍惜美好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三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固然是重要场所,但要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还必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掌握真才实学,并且学以致用。我们坚信,的重要指示,一定会对亿万青少年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斌.突出职业综合素质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9(02)

[2] 陈卫.强化学生服务意识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

[3] 周文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9(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