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6-30 09:24:18

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1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把结果变成了过程,把知识变成了智慧”,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与追求。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方法不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问题

1、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许多教师认为找到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法宝,大家趋之若鹜地想把所有数学知识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掌握,殊不知在没有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同新知识关系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走向同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相同的结局。

2、 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上,教师通常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但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的个别现象,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教师不能把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完全归咎于学生的差异性而放任自流,只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个别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得到缓解。

4、 巩固研究性学习结论的途径与现实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把“探究”、“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殊不知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尤其重要的一环。新知识的巩固不能只依靠纸上的练习,要与生活联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策略

1、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2、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 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结语

目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分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而开展的探索越来越多,相信随着一线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以及他们对教学指导纲领的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朝阳领域定会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2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开设.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而这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的.要实现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接受了专业化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都比较低,这就给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广泛开设造成了困难,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主动加大课程调整的力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具体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宽泛、更开放、更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这些无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急需补充的知识包括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知识等.

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最应当积极倡导并努力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的.

网络信息技术则是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同学生一起在网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在BBS上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用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成果.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所要求的.

学生要想搞好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查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从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高师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哪?

2 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策略

2.1理论性内容——联系实际,分析推理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关注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更要关注通过化学教学所要达成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因为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最具体、最直接,并且是需要由教师来确定的目标.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上位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首先要得出来的结论.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曾经接受的初高中教育以及所收集的典型资料,列举交流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情感态度”的现象,比较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偏差,联系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未来公民素质的构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之一.它的职责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注重过程方法、培养能力;良好情感、科学态度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论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活动,用以通过联系实际(特别是自身实际)找问题,分析比较得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完成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确实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2.2实验性内容一注重过程,体验研究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策略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调整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计划.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和高师生实际,增设了研究性实验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目标、探索研究结果.进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研究性教学策略.

如:在“碘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这一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下时间)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方案(全组学生参与、第一次课)一方案实施(全组学生参与、第二次课)一结果报告.

在该研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充分的发挥,他们针对食盐中加碘的原因、碘元素的定性分析、碘含量的表示方式、国家碘盐标准及定量测定方案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然后组内分工,每个同学承担一个方面内容的汇报任务,在课上代表发言,再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交流研讨,指导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作出评价.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此方案还需在下一周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完善.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过程性,也实际参与了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无研究性学习经历、高师教育阶段缺少研究性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又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力的高师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此外,我们结合化学学科和大学校园的特点,又安排了诸如“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利用”等涉及环境保护、废旧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本实验的回收产品为实验室提供某些化学药品.这对于引导高师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科知识与身边环境、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会“化学在我身边”,探索“化学为人类造福”是很有意义的.

2.3挖掘教材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创设情景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3

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研究性学习课的学习评价,应当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评价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影响着学习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关系到学习效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评价策略上尝试了一些有意义的做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愿与大家商榷。

一、创意与创新为主的核心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用科学思维和创意设计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最终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探究,即以创意和创新为主线的核心评价策略。在实施该策略的动态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问题引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探究课题活动中实现课堂评价的创新化。只要诱导学生具有了探究事物的创造想象,就能在确立题目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图书室、实验室以及自然社会等学习资源,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课题背景,拟出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案,进而实施创新探究,对结果进行创新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交流、展示和评价。这样才能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创意—创新为主线不断合理化、人文化和科学化。如: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的“手机屏蔽仪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是否受性别影响的探究”等富有创意的研究性课题,在指导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自主探究、互动探究、创新理解、快乐交流展示等环节进行动态的创新主评价,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积极发挥,探究兴趣多次再激发,使学生多方位体验了知识交汇和情感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多向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偶联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考试的定量评价,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中。既要及时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又要集中分析并整理总结得出结论,作为评价的科学证据。即结题性的总结评价要与过程评价并重,方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如:我校高二(2)、(3)班学生近期开展“孟坝镇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活动”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0岁以上老人养老及其保健实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该项调查过程中,就组织过小组内的中期评价,既肯定了已做的有效行动,又提出个人与小组需完善的方向和内容;结束的总结评价,由小组到全班进行多次的分析、讨论交流才完成。在评价中先引导学生应用几种数学方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再相互对照评价,从而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摆脱长篇文字叙述的单调程式,呈现图文并茂的优化态势。较好的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究地学习品质和评价意识,这也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共同体现的实践见证。

三、学情与实践相融的跟踪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无论是从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结果、体会,还是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上,都要从学情出发,与实践相符合,评价的效果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激励作用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如:学习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我利用学校正在开展的篮球运动会之机,安排了探究专题:“探究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出现暂时性蛋白尿”活动。并全程跟踪评价,尤其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的亮点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结果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该研究活动,并在评价作用的激励性下,自主提出了“探究玉米嫩茎中还原性糖的存在和探究花荵种子中脂肪的存在实验”等理想的创新课题十多个。使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勇于实践的自觉性。

四、师生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评价方式。即: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团队,也可以是邀请来的校外辅导人员,或者是家长,或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等。如果研究成果参与评奖,专家和社会人员也扮演评价的角色。由于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且积极交流的互动过程和体验过程。如:我们指导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课题,学生收集了近五年来的杏林面积的变化与对应的农民杏产品收入等数据记录,还有调查时选拍的杏林“鸟语花香”照片及录制的片段视频等,使活动资料较丰富。抓住这个关键点,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将数据用数学方法绘成曲线图,将照片及视频制成课件播放。在总结评价时,学生、指导教师、果农代表和邀请来的“新一代”杏产品厂技术员一起参与小组的展示与评价过程。在小组展示交流中自评、互评、他评,使研究成果的汇总、展示、评价与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是成功愉悦的情感教育得以升华,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知、能、情、思、行联动的复合评价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4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必须以积极的情感目标及一定的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要领

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画画、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总结中。

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三、例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例如,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1刀,2刀,3刀……,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1刀,都是2块;切2刀,就有3块、4块之分;切3刀;更有4块、5块、6块、7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1.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3.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5

一、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价值

自主研究性的语言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后,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内容、方式、进度、实施、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

三、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

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四、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中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6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太过枯燥

数学学科与其他的学科不一样,学习数学就意味着每天都要跟数字打交道,时间长了就会感觉数学是那样枯燥乏味。再加上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逐渐消失。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总是坚持原有的教学方法,觉得并不需要再有所创新,只要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现在处于一个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而讲授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但是,单一的课本内容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大大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落后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于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仍旧无法改变拿学生的成绩来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思维。也正是因为这种陈旧的思想,使教师一味地采取灌输模式教学,而学生只能一味地奋笔疾书地记笔记,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相反,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却是少之又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严重缺乏。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内容还不够了解,只基本明白其表面内容而没有明白其内在本质,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2]。

二、如何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整体观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营造一种互相探讨、积极研究各个问题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小学数学研究性课堂中,除了完成任务之外,还要为以后的研究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过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好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一个事物,一直将它放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它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反而会后退,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是一样的。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保证教学顺利完成。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7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小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受当前教学目标背离、教学方法、模式落后等原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学质量。根据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的心得和体会:“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学习机制

提出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实现真正语文教育教书育人,以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消除语文学习中的不良因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指导、引导、点拨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独立开展学习,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最后独立地完成课堂练习。显而易见,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而老师是起到一个推手、监督者的作用。老师的作用弱化了,老师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卖力”了。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用“自主、交往、合作”来形容。这一教学模式即建立师生群体共同参与的、合力的、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教学运行机制(下图所示)。教学模式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也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研究性的教”来启发学生“研究性的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自主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呢?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要让学生从小自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他们以自信,要根据他的分析找出哪些是正确的,先给予肯定,以鼓励他积极参与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再请同学们帮助他补充和完善。这一点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更为重要,使他们也能感受“到胜利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了自信心。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在错误中学习,让做错的学生在错误中找回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价值地位。

2.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研究性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真正获得了空间和时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3.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景中,不仅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途。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分三个步骤设疑:

(1)在学习活动的开端处设疑: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文章情节发展顺序,说说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试着用一句话概述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课程伊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学习活动发展时设疑:请同学们全班合作学习,找出本文中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为什么?或者说你们认为本文哪个地方写的好?为什么?先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精彩之处加以简要的评述。

教师在这一部分设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学生进一步思考,经讨论共同研究,然后汇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欣赏了精彩片断,对情节和细节描写进一步赏析,深入理解了课文。

(3)在学习活动尾声处设疑: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彩虹,目的在于要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同学们请思考,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你感悟到了什么?应从不同角度思考。

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深入思考,学文而明理,思想得到升华。

这样,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从具体的教学情景出发,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

三、各类设计的准对性教学方法

1.书面解答法

为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对有些需要一定的逻辑性,内容较复杂的文章,由于口头回答一是受课堂时间限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把问题和答案内容写在课堂作业本上。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

2.分组讨论法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能使优、中、差学生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每4—6人一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不必费尽心力地去分析讲解,要求学生接受,而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查阅资料法

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新的课程方案十分突出了这一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般语文教学中,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作品出处等内容,都由老师介绍讲解,学生把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现成材料往笔记本上一抄,就算学习了。学生总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感到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如《陈涉世家》、《公输》、《唐雎不辱使命》等几课,让学生把三篇课文涉及的《史记》、《墨子》、《战国策》等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并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上课时让学生自己介绍这些知识,然后师生共同补充确定。

4.分层教学法

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尊重差异,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我们先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分为A、B、C三类,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食物从何出来》一文时,A类学生要求:列食物链,仿读类似说明文,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B类学生要求:探究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C类学生要求:掌握字词,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即对A类学生重在指导自学提高,对B类学生重在点拨释疑,对C类学生重在拾遗补阙。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不但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而且在教师的精心关照下,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得到了较有力的保障。班中不仅杜绝了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在学习上更没有一人掉队。小班化的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初中小班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6(20).

[2]张丽娟.运用个性化教学 提升小班化教育[J].吉林教育,2006(9).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8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课改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2.学生讨论问题并设计实验流程;3.教师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考与创新;4.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5。师生共同评价并总结研究成果。

在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已习以为常,再加上学业负担很重,因此很少有高中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情境,促使学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上《遗传的基本定律》新授课时,笔者请了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站到讲台中间,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的相貌特征,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热情高涨,研究兴趣浓厚,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有大有小?”“怎样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长得更高?”“不同人相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一个良好契机。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是30%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学生按照书本上提供的实验步骤验证完实验现象之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始自主研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10%或50%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换成30%的KNO3溶液或30%的葡萄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来观察,将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而应鼓励他们去设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或指导学生用现有材料去配制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换了实验材料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让实验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外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7-01

1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

将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教学,这是当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即采用探究方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布置这样的实际任务:运用量角器测出就近山头的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量角器为什么可测高度?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函数,等等。生活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发掘研究性课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1.2激励研究探索

研究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获取

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时,首先出示一组数:2、4、6、8、10……100,让学生记住这些数中,相邻两个之差是相等的特征。然后倒写:100……10、8、6、4、2并且相加,让学生计算其和,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结论,并在教师的指点下,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此刻,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意识。

1.3注重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角度、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更能引发他们对研究的兴趣。

2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采用的策略

2.1教学策略

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景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挖掘、探索、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兴趣提高。

2.2分层策略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再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要给予表扬、肯定和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筛选、论证,多中选优。教师应允许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力求开放式、多样化。

2.3民主策略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7-01

1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

将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教学,这是当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即采用探究方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布置这样的实际任务:运用量角器测出就近山头的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量角器为什么可测高度?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函数,等等。生活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发掘研究性课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1.2激励研究探索

研究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获取

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时,首先出示一组数:2、4、6、8、10……100,让学生记住这些数中,相邻两个之差是相等的特征。然后倒写:100……10、8、6、4、2并且相加,让学生计算其和,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结论,并在教师的指点下,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此刻,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意识。

1.3注重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角度、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更能引发他们对研究的兴趣。

2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采用的策略

2.1教学策略

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景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挖掘、探索、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兴趣提高。

2.2分层策略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再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要给予表扬、肯定和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筛选、论证,多中选优。教师应允许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力求开放式、多样化。

2.3民主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11

我们学英语大多从初中开始,近年来才逐步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从这些年的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的,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网易,2012)。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及会运用单词、词组、短语进行简单造句。对于词汇的规律、词汇的活用及其文化知识却知之不多,或觉得无关紧要,往往一带而过,甚至由学生自行解决。这种做法显然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完成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后,脑袋只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却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除了要注意文化差异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理念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行行动研究,并在研究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词汇学习途径或方法。“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赵宏,2004)。笔者在高一就进行了一个为期一个学期的词汇有效性策略研究试验,效果良好,主要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的研究小组,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合作办英语词汇报。在办报过程中,组员分工明确,如:有的查字典,有的画刊头,有的归纳语言点,有的归纳词组和收集相关资料等。通过查找、讨论、分析,总结出词汇学的一些较为基本的策略,再指导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词汇的构词规律,使之懂得派生词、一词多义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学会用词造句,用语境学习词汇,最后把这些成果用词汇报的形式展现出来。词汇报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各小组的词汇报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后评选出最佳作品,并一一在学习园地上展示。这样的词汇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听与模仿为积极体验与获取新能力,效率大大提高。有时笔者连自己的课堂词汇教学也大胆交给学生,事先布置预习,并由他们归纳总结,老师只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补充即可。这样,上台归纳讲课的学生事先要备好课,听讲的学生感到好奇,既给学生轮流展示的机会,又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效果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老师发给学生填写的形成性评价调查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学生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策略、交际策略和文化意识得分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认知策略、交际策略选项上分别比开展研究前提高了36%和26%,他们大都觉得此种教学法远比老师满堂灌教学法好。另一方面,从学生上交的手抄报作品看,相当多的学生十分用功地学习、研究和归纳词汇规律。笔者每次都会认真地加以总结,如:把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供学生学习交流,让词汇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开展词汇报评比,每个作品均给予奖励;布置撰写研究心得,对其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小结,再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推广,等等。自始至终,老师都在引导、点评和鼓励学生,学生都在主动学习、反思和归纳,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浓厚,效果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学生获益匪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任务型词汇策略研究小组活动,使参与的学生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加上都有少年不输人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通过探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学习能力和互帮互助意识,也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合作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出社会学会与人和睦共处打好了基础。

3.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为同学归纳词汇学习策略和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胆量、口才及归纳总结能力等;有利于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交流,使之发挥应有的功效。

4.合理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保持其学习的兴奋感。老师每次都对学生精心归纳出来的词汇报进行评奖和布展,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受表扬,常会产生一种再来一次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得以延续下来。

5.学生逐渐养成通过查阅字典学习单词的好习惯。通过查阅字典,获得生字的构成及其在字典里出现的一词多解、一词多义,以及前缀、后缀、近义词、反义词及例句等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学习词汇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6.通过办词汇报,把词汇学习化乏味为有趣。一份报纸既要体现本章节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又要进行编辑,配予文字图案,图文并茂,使报纸美观生动。学生办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词汇学习过程。同时,由于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7.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些人认为,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的。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即可,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兽类的性别时,用词就有多种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但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当然,并非所有兽类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有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比如:male panda公熊猫,she-wolf母狼等。指人时,一般以加后缀的形式体现,如:waiter男服务员,waitress女服务员或woman teacher女教师,man doctor男医生等。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时不能总是用自己本国的文化意识来理解,而是要善于对比,否则,会贻笑大方。“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对文化敏感性和理解文化的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性和自觉性”(陈琳,王蔷,程晓堂,2005)。

8.在情景学习中掌握词汇:情景学习是指运用一定的学习氛围、使用一定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进行的一种学习模式,常见的有阅读、口语、听力及完形等练习形式。通过以上的学习形式,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在语境中领会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理解不同情境词汇意义各不相同的真谛,而且能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词汇的乐趣和语言带给人们的魅力,这也是众多语言学家所推崇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一个不懂得运用情景进行教学的老师,肯定不可能教好他的学生;同样,一个不懂得运用情景进行学习的学生也肯定学不好英语。

9.简单分析与复杂分析相结合:根据Lawson和Hogben的观点,简单分析就是句子分析,初步利用上下文、与音形相近的词联系;而复杂分析就是多方面地利用上下文,用不同表达方式和运用记事本。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并且把拼读规则融入单词识记中,是许多学习者常用的方法,效果还不错。当把一个词放在多个句子和情景下理解,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表达运用,加上运用记事本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效果就更为明显。笔者不断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常把简单分析与复杂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单词记忆,并进行阶段性的诊断、检查和指导,学生良好的词汇识记能力与策略得到不断提升。洪丽芬(2010)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对他们的学习有意识,知道在语境中学习单词的重要性,能意识到新学的单词和已学的单词之间的词义关系。而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却很少使用策略,不知道怎样学新单词或者把新单词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可见简单分析与复杂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究,觉得词汇教学原来也可以是绚丽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趣,学得高效出成绩,学得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不断得到挖掘。通过探究学习、行动研究及调查,反映出学生们收获多多。如:对构词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尤其在前缀后缀等派生词技巧、查字典技术、词汇扩展、词汇归纳总结和办词汇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历次的单元小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们掌握了词汇的拓展技术,学会了运用情景进行学习,学会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其他良好的学习策略。笔者从中也体验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进步带来的快乐,觉得有成就感。这些做法和帮助学生形成的能力和策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网易网站.英语词汇学学习策略研究.2012.

研究性学习策略篇1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6-03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课堂教学逐渐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校推出“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http://),鼓励各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翻转教学。教师可个人或团队进行申请,根据本人的课程特点在平台创建相应的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基于视频类及非视频类的学习任务设计,可个性化。大学英语组织团队,考虑信息化下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始积极尝试“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同时不断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顺利开展翻转教学。FCM的概念近几年已为教育界熟知,不再累述。任务信息化教育下,对于翻转,需要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洞察视角[1]。课堂知识变得有限,学生必须转变观念,通过自身的实际能力调节学习节奏,借助并整合各种渠道的优质资源,课外与课内有效结合。这自然决定了FCM的实施要求具备学习适应性更强的学习者。

一、FCM下网络平台学习实况及问题

(一)FCM班级网络学习实况

本人所在大学英语FCM团队共7人,带班28个,学生总数为900人;本人所实施的FCM参与对象来自法学、旅游、传播及酒店专业,共130人。为使此模式顺利推行及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并未采用大多课程所采用的“一周上课,一周翻转”的模式,而是分裂课时,采取3+1(总课时4)或2+1(总课时3)模式,即每周3课时或2课时的课堂加1课时的课外网络学习。网络学习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有一定要求,这也意味着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无课堂及教师引导的环境下,需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甚至拓展。然而,在实施翻转过程中,不同班级所体现出的状况各不相同。从网络学习完成度以正确率数据显示,两个学期之间出现了较明显差异。比如旅游专业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总体网络学习完成情况比例分布如下(图1和图2)。从图中我们可清晰分辨,第一学期成绩分布在80到100分的占74.29%,而第二学期相同分数层次所占比例降为51.61%;20分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2.86%和22.58%,数据上无明显降低。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学期出现了网络学习成绩为满分的比例为3.23%。传播专业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网络学习成绩分布(图3和图4)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化,传播班第一学期80到100分的比例占到了97.14%,60到80分占2.86%,无20分以下的比例。而第二学期80到100分的比例降为80%,同时在第二学期出现了20分以下的比例为8.57%。法学及酒店专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数据情况,但同时存在个体差异。观察其他教师所带班级,95%的班级都出现类似情况,但同时存在个体差异。

(二)网络学习呈现的现象及问题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FCM、普及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出现了波动,从而导致不同学期学习结果的较大差异。

1.数据现象分析。(1)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网络学习成绩80到100分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2)第一学期存在20分以下比例的班级,到第二学期,比例较难变动或只有微幅变动;(3)60到80分的比例呈上升趋势;(4)60分以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5)分数层次结构复杂化;(6)不同专业呈现较大差异的学习效果,见图1和图3;(7)数据中开始出现满分比例。

2.数据呈现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以及纵观两个学期的变化,FCM环境下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如下:(1)第一学期全新的环境、同学、教师等因素促使大部分学生能基本保持好奇心及学习热情,而第二学期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懈怠期;(2)小部分学生较难适应FCM的开放模式,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出现较明显的学习惰性;(3)学习效率出现波动,学习效率有下坡倾向,导致居中网络学习成绩比例增加,成绩分布分散化;(4)与教师见面频率降低,学生面临从高中时“被监管”的高压模式到“无人监管及引导”模式转变,较难适应,自主性缺失;(5)大量自主时间使学生学习茫然,学习动机不明确,自控力较差,较易受网络负面环境影响;(6)学习专注力及持续力在第二学期较明显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翻转教学模式尽管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稳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培养,同时也影响了翻转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到底什么是翻转模式下的学习适应性?而在翻转模式下的学习适应性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积极推动呢?

二、FCM下的学习适应性及干预策略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主体依据学习环境和学习需要,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通过调整自身条件,形成与学习情境相平衡和相适应的心理与行为过程[2]。FCM模式所建立的学习环境灵活度强,延伸度高,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要顺应此环境,还得与自身抗拒此环境的消极因素对抗,达到自身与环境相平衡,学习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因FCM与传统课堂区别较大,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在各方面都具有差异,这也导致了学习适应性必然出现的差异[3],及在不同环境下呈现的不稳定性。

曹贤中等[4]对网络学习的适应性进行了分类,而赵呈领等[5]基于此分类,对FCM下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构成要素构建,认为涉及到认知和非认知两个维度(表1)。要素的外层和内层相互作用,外层表现的越积极,内层的适应性便越强,内层适应性越强,会推动学习主体的效能感、自主性等越强,良性循环。反之,便越弱。而当学习主体出现非认知不稳定性,自然影响内层认知方面的波动,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不难发现,在之前所呈现的问题中,比如学习惰性、自控力较弱、时间安排能力差、无明确学习目标等,都处在要素的外层。外层出现障碍,内层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

在FCM模式的大环境下,以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此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非认知外层的干预非常有必要。赵呈领等提出了FCM学习活动设计可作为一种教育干预策略以有效解决此环境中的学习适应性和学习发展能力的问题。而本文所提出的干预策略,是针对于更外层的管理层面。如何通过监督、管理和引导对学习主体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记录,以促进学生在非认知方面的能力。

(一)监管及引导性干预策略

以下策略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单层、多层或复合式进行,具体通过改进后的平时分表的细致记录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明确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班级个人、班级小组、班级之间的对比,来推动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自主的学习态度。改进后的平时分表如表2。平时分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登记小组号、姓名、学号(student number)。FCM下所进行的一系列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都可设置评估分。个人完成学习任务所得评估分可以记录在个人分数(personal score)部分,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学习任务记录在小组分(group score)部分共享。个人与小组互相捆绑、支持及制约。个人带动小组,小组带动个人。在FCM进行的过程中,还可进行不同阶段的个人评估分和小组评估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进行回顾、反思及改进。而针对于平时分表的监管和引导,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教师监管及引导。在第一学期,师生关系互生的情况下,可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监督管理以及过程引导。第一学期由教师管理平时分表的好处在于:(1)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尽快建立师生关系;(2)帮助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成立合理的小组关系;(3)引导组织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评估,帮助学生熟知此方式;(4)帮助个人及小组解决即时产生的问题,同时引导小组建立自行解决问题的信心;(5)引导及强调课代表在本课程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对班级管理的积极效应。

2.课代表监管及协导。随着FCM推进到第二学期,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由课代表监管及协导或课代表与教师合作进行。课代表与同学关系更接近以及更容易获取同学的真实想法和问题。教师在实施翻转模式过程中,因减少了与学生实际接触的机会,非常需要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精准信息。通过课代表的管理及中间的协导,教师可获取更为精确的信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3.小组监管及协作。第三学期及之后的平时分表管理,可落实到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小组长,自行管理平时分表,同时可增加制定细化学习活动过程的登记表,由小组长在平时分表汇总成绩。课代表对表格进行定期检查。教师通过课堂学生的实际表现来抽查以小组为单位的平时分表管理情况。

以上干预方式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调节及个性化定制,以获取最佳的管理方式,协助学生在非认知方面的自我管理,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外层的管理,以促使内层的适应,使学生在翻转学习的模式下,培养更好的学习适应性及学习能力。

(二)兴趣激励干预策略

兴趣能激励学生对学习的持续性。FCM环境下更需学生具备持续的学习热情。利用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并细致记录。比如课外可尝试的英文配音类APP、双语类公众号定制、微信群每日英文趣味新闻推荐阅读、TED话题推荐、每周英文新闻跟进(China Daily、VOA、BBC、CNN等)、以及与实际考试相关的资源共享与推荐。

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比我们能力更强,信息面更广、更宽。学生所需求的是“如何去做”的方式引导。开展FCM模式的教师,更应以此为信念,与学生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去激励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更长远的学习目标。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在独特的翻转模式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如要更加深刻的研究,必须全方位了解学习适应性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在实际的FCM模式操作中,如何探究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和特征,如何挖掘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如何协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效能最大化,是教师可不断斟酌及研究的问题。通过不断摸索有效的干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沈德梅.信息化教育中的逆序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2,50.

〔2〕冯庭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44-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