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30 09:24:18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1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 ,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五、五、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纪飞 :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 张相伟 :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 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2017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二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 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 颢( 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 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 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 娟 王建国(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李旭英 朱丽娜 陈文佳(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 赵书良(中学二级 / 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2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仅有34%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等。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村装的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篮球、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羽毛球、跳皮筋、游戏等体育活动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表明:有46.3%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31.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2.4%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但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起参与活动。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每周1次,占6.5%;每周2次,占44.5%;每周3次,占27.7%;每周4次,占21.3%,可见留守儿童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下午的,占53.2%;早晨的,占26.2%;晚上的,占11.4%;中午的,占9.2%。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长,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调查表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占35.3%;31至60分钟,占28.1%;60分钟以上,占37.7%;20分钟以下,占9.3%。从持续时间看,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所在学校体育课十分满意的占23%;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32%。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7%;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4%。

4.结论建议

4.1结论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形式简单,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其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不理想。

4.2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等,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中,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体育器材的配备与场地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安全的运动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3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4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5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

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0引言

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内容,学者们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李钰靖(2009)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转型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1]辜胜阻等人(2011)提出把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相结合起来,创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的观点。[2]潘璐、叶敬忠(2009)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3]段成荣等(201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和家庭照料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4]卢晓军(201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5]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对处于农村与城市边缘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安庆市为例,对安庆所辖县区城市、农村结合地区即边缘化城镇地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安庆市潜山县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连续三年潜山县都因为留守女童的相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潜山县的官方数据显示,潜山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万多人,留守儿童近3万。从留守儿童的管护情况看,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护的,占总数的52.6%;由亲戚朋友托管的占6.5%;留守儿童自我管护的占17.3%。此外,留守儿童与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的占23.6%。事实上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型差异,[6]潜山县在留守女童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采访中,发现该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面临着比同龄孩子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孩子有时候需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特别是当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时。

1.2安庆市宜秀区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安庆市宜秀区是安庆市郊区,距离市中心最近,该区留守儿童的特征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在调查中发现该区90%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只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在亲戚朋友家或者与父母一方居住。因为距离市区较近,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看护人往往会选择让孩子待在家里,性格孤僻,暴躁、交流障碍与其成长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通过深度走访宜秀区发现该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冲动、易怒和思想偏激的特质。42.5%的孩子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归咎与父母,认为父母对他们没有关爱。35.8%的孩子显示出仇视亲情和同学的不良倾向,亲情教育的缺失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偏离。

2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的剖析

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将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笔者对安庆市所辖县区的走访调查,边缘城镇化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2.1社会

①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关注度不足。国务院在2016年2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明显降低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但很少涉及到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解决措施。

②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方面关注度和研究还需加强。查阅文献资料,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却知之甚少。

2.2家庭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经济困难是留守儿童数量激增的重要来源。城郊结合区虽然与城市僻壤,但生活、生产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农村方式,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城镇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经济基础无法与城市居民对等,生产、孳息方式无法真正转变。

②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关注度有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看护人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和习惯养成,长辈的溺爱也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加重。长期以来,吃好就行了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成长需求的忽视都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新“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和发展,使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缺乏信心,对子女教育问题不关注。城郊结合区的部分家长在思想上还受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如果邻近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业不理想,便成为家长们竞相相告的案例。

④家庭教育的缺失加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笔者发现83.3%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中回家时间很短,每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20天,且陪伴质量不高,家长很少过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分数,缺乏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遇到问题或者孩子不听话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巨大鸿沟。

2.3学校

①学校基础教育资源与学生规模不成比例增加教育压力。城市学校就读困难,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城郊学校是吸纳农村外出务工子女读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师资规模和教育质量面临较大挑战。师资力量与就读学生间不成比例的增加,造成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法高效教学的现象。

②留守儿童规模与教师监管间存在矛盾,教师监管力不从心。城郊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构成复杂,加之性格、心理特质个体差异较大,任课教师没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关爱,特别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与老师沟通的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更高。据笔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有82.3%的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他们说话,45%的学生表示自己惧怕与老师讲话,很少和老师进行沟通。

③课程设置单一化,学生缺乏合作、沟通的机会与渠道。边缘化城镇学校教育质量虽然优于农村,但是受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局限,课程开设仍以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为主,自然、手工、美术、音乐课的开课比例和开课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课程还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缺少学生沟通协作、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和渠道,有限的沟通极其容易催生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出现。

2.4身心健康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38.3%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成长发育期,这时期的留守儿童开始追求自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乐于尝试新事物,但面对诱惑的抵御能力较差。边缘化城镇因为邻近城市,各种新鲜事务对孩子的诱惑力更大,如果看护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简单粗暴的干预,极易使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成长期产生个性和价值观方面偏离。另外,由于安全教育和亲情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7]

3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并不是“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8]在对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1建立社会帮扶机构,为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提供实际需求帮助

①建立咨询辅导机构。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回家无人监管和辅导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及儿童家长或看护人提供咨询辅导帮助,进行心理教育知识方面的指导,并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的课外学习环境,进一步密切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②建立留守儿童兴趣活动室和关爱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建立活动室,提供免费指导,让留守儿童在离开学校后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例如: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提供儿童艺术指导,画出自己的心情。同时绘画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孩子的心理问题,为老师提供辅导和矫治的依据。

3.2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①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长外出打工时要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参与孩子的生活话题,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责骂。

②提升父母家庭角色的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宣传和指导力度,让他们处理好经济与子女教育的关系,转变他们的“重生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让留守儿童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③改善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通过与留守儿童家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发现家长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家庭教育方面的环境。通过对看护人的教育指导,宣传溺爱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让看护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管教爱而有方,严而有度,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适合的环境。

3.3发挥学校的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①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9]学校基础课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刻渗透在课堂上,及时发现班级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②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问题档案真实管理制度,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登记,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实时情况和变化情况。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让他们轻易掉队,只有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才能根据每一人的情况做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③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将辅导融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活动课上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自我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亲情电话”,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沟通的机会;或者通过开展心理访谈节目拉近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解决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4政府、教育部门要完善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

①政府部门要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改善边缘化城镇居民就业情况。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边缘化城镇居民的就业指导,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就业培训指导,提供本城市的就业岗位,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制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亲近家长。

②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重视。当前社会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城镇关注度极低,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也一直被边缘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儿童的专注和支持力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

3.5加强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①开展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讲座,培育他们基本的安全素养,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各种危险情形。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安全问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学校可以通过漫画与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教育,并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学会自我控制与管理,并积极与老师沟通。

②让刑事犯罪案的审理走进校园。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叛逆期极易因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冲动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让学生旁听刑事犯罪案的审理可以让他们直观感受冲动的后果与代价。2016年6月13日上午,有一百多名中学生旁听了安庆市太湖县法院公开审理的一起一群年轻人寻衅滋事犯罪案件,旁听这次审理过程对同学们的触动很深。教师普遍反应这样的形式可以多次开展,让学生引以为鉴,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

作者:詹林云 曲泽静 单位: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钰靖.关注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J].文教资料,2009(6).

[2]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

[3]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段成荣,吕丽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

[5]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5).

[6]李小芳,吴箫言.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5(7).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Key words: marginalized towns;left-behind children;status;reasons;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57-03

0 引言

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内容,学者们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李钰靖(2009)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转型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1]辜胜阻等人(2011)提出把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相结合起来,创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的观点。[2]潘璐、叶敬忠(2009)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3]段成荣等(201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和家庭照料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4]卢晓军(201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5]

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对处于农村与城市边缘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安庆市为例,对安庆所辖县区城市、农村结合地区即边缘化城镇地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 安庆市潜山县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连续三年潜山县都因为留守女童的相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潜山县的官方数据显示,潜山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万多人,留守儿童近3万。从留守儿童的管护情况看,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护的,占总数的52.6%;由亲戚朋友托管的占6.5%;留守儿童自我管护的占17.3%。此外,留守儿童与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的占23.6%。

事实上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型差异,[6]潜山县在留守女童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采访中,发现该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面临着比同龄孩子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孩子有时候需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特别是当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时。

1.2 安庆市宜秀区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安庆市宜秀区是安庆市郊区,距离市中心最近,该区留守儿童的特征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在调查中发现该区90%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只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在亲戚朋友家或者与父母一方居住。因为距离市区较近,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看护人往往会选择让孩子待在家里,性格孤僻,暴躁、交流障碍与其成长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通过深度走访宜秀区发现该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冲动、易怒和思想偏激的特质。42.5%的孩子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归咎与父母,认为父母对他们没有关爱。35.8%的孩子显示出仇视亲情和同学的不良倾向,亲情教育的缺失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偏离。

2 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的剖析

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将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笔者对安庆市所辖县区的走访调查,边缘城镇化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2.1 社会

①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关注度不足。国务院在2016年2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明显降低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但很少涉及到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解决措施。

②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方面关注度和研究还需加强。查阅文献资料,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却知之甚少。

2.2 家庭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经济困难是留守儿童数量激增的重要来源。城郊结合区虽然与城市僻壤,但生活、生产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农村方式,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城镇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经济基础无法与城市居民对等,生产、孳息方式无法真正转变。

②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关注度有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看护人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和习惯养成,长辈的溺爱也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加重。长期以来,吃好就行了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成长需求的忽视都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新“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和发展,使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缺乏信心,对子女教育问题不关注。城郊结合区的部分家长在思想上还受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如果邻近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业不理想,便成为家长们竞相相告的案例。

④家庭教育的缺失加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笔者发现83.3%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中回家时间很短,每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20天,且陪伴质量不高,家长很少过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分数,缺乏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遇到问题或者孩子不听话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巨大鸿沟。

2.3 学校

①学校基础教育资源与学生规模不成比例增加教育压力。城市学校就读困难,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城郊学校是吸纳农村外出务工子女读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师资规模和教育质量面临较大挑战。师资力量与就读学生间不成比例的增加,造成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法高效教学的现象。

②留守儿童规模与教师监管间存在矛盾,教师监管力不从心。城郊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构成复杂,加之性格、心理特质个体差异较大,任课教师没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关爱,特别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与老师沟通的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更高。据笔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有82.3%的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他们说话,45%的学生表示自己惧怕与老师讲话,很少和老师进行沟通。

③课程设置单一化,学生缺乏合作、沟通的机会与渠道。边缘化城镇学校教育质量虽然优于农村,但是受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局限,课程开设仍以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为主,自然、手工、美术、音乐课的开课比例和开课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课程还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缺少学生沟通协作、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和渠道,有限的沟通极其容易催生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出现。

2.4 身心健康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38.3%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成长发育期,这时期的留守儿童开始追求自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乐于尝试新事物,但面对诱惑的抵御能力较差。边缘化城镇因为邻近城市,各种新鲜事务对孩子的诱惑力更大,如果看护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简单粗暴的干预,极易使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成长期产生个性和价值观方面偏离。另外,由于安全教育和亲情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7]

3 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并不是“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8]在对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1 建立社会帮扶机构,为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提供实际需求帮助

①建立咨询辅导机构。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回家无人监管和辅导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及儿童家长或看护人提供咨询辅导帮助,进行心理教育知识方面的指导,并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的课外学习环境,进一步密切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②建立留守儿童兴趣活动室和关爱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建立活动室,提供免费指导,让留守儿童在离开学校后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例如: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提供儿童艺术指导,画出自己的心情。同时绘画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孩子的心理问题,为老师提供辅导和矫治的依据。

3.2 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①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长外出打工时要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参与孩子的生活话题,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责骂。

②提升父母家庭角色的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宣传和指导力度,让他们处理好经济与子女教育的关系,转变他们的“重生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让留守儿童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③改善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通过与留守儿童家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发现家长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家庭教育方面的环境。通过对看护人的教育指导,宣传溺爱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让看护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管教爱而有方,严而有度,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适合的环境。

3.3 发挥学校的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①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9]学校基础课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刻渗透在课堂上,及时发现班级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②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问题档案真实管理制度,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登记,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实时情况和变化情况。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让他们轻易掉队,只有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才能根据每一人的情况做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③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将辅导融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活动课上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自我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亲情电话”,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沟通的机会;或者通过开展心理访谈节目拉近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解决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4 政府、教育部门要完善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

①政府部门要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改善边缘化城镇居民就业情况。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边缘化城镇居民的就业指导,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就业培训指导,提供本城市的就业岗位,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制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亲近家长。

②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重视。当前社会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城镇关注度极低,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也一直被边缘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儿童的专注和支持力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

3.5 加强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①开展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讲座,培育他们基本的安全素养,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各种危险情形。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安全问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学校可以通过漫画与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教育,并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学会自我控制与管理,并积极与老师沟通。

②让刑事犯罪案的审理走进校园。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叛逆期极易因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冲动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让学生旁听刑事犯罪案的审理可以让他们直观感受冲动的后果与代价。2016年6月13日上午,有一百多名中学生旁听了安庆市太湖县法院公开审理的一起一群年轻人寻衅滋事犯罪案件,旁听这次审理过程对同学们的触动很深。教师普遍反应这样的形式可以多次开展,让学生引以为鉴,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李钰靖.关注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J].文教资料,2009(6).

[2]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

[3]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段成荣,吕丽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

[5]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5).

[6]李小芳,吴箫言.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5(7).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8

一、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个性、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与父母俱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不喜欢群居,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敏感,或拘谨沉闷,或圆滑世故。黄爱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趋向攻击性和畏缩型两个极端。[1]笔者的田野调查也验证了黄氏的结论。在2010年江苏常州某地“快乐大作文”兴趣班上,由于留守儿童居多,课堂上总是比较吵闹,有些孩子无故与同学争抢座位、蛮不讲理,一意孤行。在安徽西部农村的小学课堂上,笔者所见到的留守儿童待人比较冷漠,表现出畏惧、自卑的精神状况,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也不多。

2.情绪方面。留守儿童容易被激怒,平时常有焦虑感,或者有抑郁倾向,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偶尔流露出敌对情绪;课堂反应冷淡,同学间的冲突频发,不易接近,偶尔故意给别人造成伤害。在调查与访谈中,笔者经常遇到那些突然生气或拒绝回答问题的情况,一旦他们改变主意,无论怎么努力,访谈都很难再进行。访谈过程中,愿意交流的留守儿童还常有说谎的情况,或前后矛盾,或时而烦躁。李宝峰在中部地区的调查也得出近似结论: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比例是31.8%,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上。[2]

3.行为方面。留守儿童难以管理,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行为特征之外,他们常与非在校的年轻人交往频繁,抽烟、酗酒、耽于游戏,喜欢迟到、早退,不服管教,爱撒谎,多动或者呆滞,人前与人后表现不一。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无节制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导致他们缺乏节约观念,衣食住行甚至优于其他儿童。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在就读学校内外租借房屋学习,看管他们的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有限,行动迟缓,难以有效监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甚至无法保障。一份由某县交警大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该县因交通事故而发生的伤亡事件中,在校生比例较大,而留守儿童或曾经的留守儿童又占其中很大比例。

4.人际交往方面。如前所及,留守儿童对陌生人比较冷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祖孙之间的信任度较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一旦与同龄人交往,又容易形成小圈子,互相影响,排斥群体之外的任何人。

二、音乐干预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

学科教学和科任教师的功能不能忽视,多数研究都没有关注学科教学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的作用,其实,学科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首先,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和同学、各科任教师共处。学科知识和科任教师有义务而且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课余和假期,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训练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一些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复习与实践,而且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第三,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将有利于各科教师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到音乐学科,正如美国纽约医科大学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所认为的那样,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影响很大,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音乐也可以提高情绪智力,因为和谐的具有治疗作用的音乐,能疏导人们的心理,使大脑神经系统运动平衡,使意识得到调和,心理得到调整与放松,有助于智力的开发。[3]

首先,音乐科任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亲近音乐,通过视唱练耳等教学活动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冷漠、封闭、自卑、焦虑中走出来。同时,也可以积极配合班级和学校,在课内外组织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通过唱、跳、演等,激发留守儿童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拉近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关爱和教育活动做好情感铺垫。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乡土音乐的特色、校风班风,灵活地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将乡土音乐、乡土表演形式、乡土审美趣味带进课堂,提升留守儿童的课程认同感,培养他们学习与参与兴趣。

其次,建立音乐心理减压室,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行动力,丰富课堂形式。有研究者注意到乡土音乐教育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4],乡土音乐只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种媒介,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心理减压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或直接开展音乐心理干预。这些措施需要注意,不能失之生硬,紧要的是通过乡土知识、乡土表演形式和地方审美特点等元素的引入,丰富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本土化,提升教师的课程行动力,增强课程的向心力。

最后,其他学科的经验为深化音乐课程认同、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贵阳市金阳新区第二实验学校语文组以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为切入点,让留守儿童与经典同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全方位修身养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5]。这样的做法颇具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有吟诵传统,吟诵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传统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合,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效果将远远大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单兵种作战”。

三、音乐干预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诗教传统进行音乐干预

第一种是吟诵法。结合语文学习,培养孩子的吟诵习惯。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以音乐的方式,引领学生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方式走近文本,在反复的视、读、听的过程中,得文本之真意,感悟文本作者和文本中抒情主人公的神态,与其对话,进而自省。在这个过程中陶冶情操,熔铸品性。吟诵首先教会学生的是吐纳气息的方法,由易入难,促进人的呼吸率、呼吸容积、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乃至胃肠功能等方面的变化。[6]

吟诵具有情感效应,可以刺激大脑右半球的边缘系统,该系统是人的情绪、情感、感觉中枢,从而促使该中枢调节人的情绪活动,这样往往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引起人的情绪反应。[7]吟诵还具有振动效应。音乐声波的机械振动会引起肌体内脏器官节律活动的改变,或加强或减弱,或趋向同步的节律活动,或使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有节律的活动。这种振动对减少情绪突然波动、抵制烦躁情绪,具有突出的作用。

第二种是表演乡土音乐剧法。利用家乡戏的唱腔、曲调,改编语文教科书中的故事,以课本音乐剧的方式,完成音乐学习目标,帮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吟诵简单易学,合拍应律,且具有表演性,既易引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作为极具个人色彩的表演方式,还能增加互动,烘托氛围。吟诵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编排课本音乐剧。课本音乐剧具有身心效应。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通过音乐剧带动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心理情绪的变化与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故而音乐课本剧通过调节心理和情绪状态,能改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使之恢复正常。[8]

课本剧还具有联想效应。人们在倾听过去唱过或听过且比较喜欢的乐曲时,音乐信息作为一种刺激物会引起听者的联想,联想过去听或唱这首歌曲时一系列的情景和经验,如愉快的联想可引起温馨、欢快的心情,从而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造成良性的心理-生理循环。

(二)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音乐干预。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干预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其中感受式干预、参与式干预是主要的两种方法。感受式干预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主要是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乐曲的内容,以启发留守儿童进行放松、联想;参与式干预是一种主动的方式,直接让留守儿童参加演唱、演奏或者即兴编曲等音乐形式。更多时候可以采用感受式与参与式结合的方式,对上述两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三)注重对音乐库的选择。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认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不同的音乐就是不同的语言。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节奏音乐的选择,使音乐对留守儿童起到发泄感情、稳定情绪的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的选择,使留守儿童的激烈情绪得到释放、存积的压力得到减缓,减少不恰当行为的发生以及增强自制力。

(四)注重个性化特征。留守儿童是正常的儿童,性格各异,活泼好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干预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既注重留守儿童人格尊严的照顾,又尽量使其情绪得到缓解,性格得以正常发展。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9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Henan Province

YAO Yuan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review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Henan Provinc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s being ignored, an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ose 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 pattern of integrating local school,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Keywords】 rural area in Henan;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思想政治、犯罪、家庭教育缺失、社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抚养问题、成长问题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

2007年4月29日起,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人口超过100万〔3〕,他们的体育教育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农村小学(指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96.09%的教师没有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有3.35%的教师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所有教师均没有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对待这一特殊群体。说明留守儿童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也反映出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结果如表2所示)

(1)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

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82.84%,低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87.20%〔4〕的水平,在开设有体育课的学校中,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教学现状

自2001年9月《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中。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仍有7.26%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没有一所学校全部实行《标准》,在完全没有实行的34所学校中,100%的教师认为学校根本不具备实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行《标准》与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537名体育教师中,有27%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78.64%的教师使用教案教学,100%的体育教师无单元教学计划。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课被占用情况、《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操”、班级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等〔5〕。调查中的农村小学有48.04%能够坚持早操,51.47%能够坚持课间操,但仍有25.98%的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7.94%的小学能够组织课后体育活动,15.67%的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36.27%的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43.0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被忽视的又一明显表现。

4.学校体育师资状况

由于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调查显示的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802,教师与班级比例为1∶8,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个别专职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兼职体育教师,而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6〕。而我省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随意教学状态。

5.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学人均活动面积将达到3.27m2,小学人均活动面积达到2.7m2〔7〕。而我省农村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为人均1.26m2,低于国家规定,并且38.24%的学校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硬件条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小学中的实施,至于全国优质课模式及教材,以及推广大课间活动等,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现状

1.家庭人员结构限制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条件与成员的爱好和兴趣,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8〕。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而留守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家庭人员结构的不完整,还有农村留守家庭经济贫困使得其家庭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调查的317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50.79%的家庭属于只有父母一方在家(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在家居多)的单亲型留守家庭,45.11%属于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隔代型留守家庭,这两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绝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结构直接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2.经济贫困导致无暇进行家庭体育活动

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家庭体育消费的缩减和体育需求的降低。调查发现,有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简单体育器材的家庭仅占16.72%,但也很少安排体育活动。留守家庭的家长普遍表示,没有精力考虑这些问题,更没有资金购买孩子们喜爱的体育用品,再说每天忙于农活和家务已劳累不已,没有心思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在因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家庭体育除了表现为有形的体育消费外,还表现为体育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以及体育意识的强弱更能够反映家庭体育发展状况。有研究表明,目前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9〕,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意识薄弱是制约家庭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家庭体育消费及其水平是衡量家庭体育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留守家庭闲暇时间少、经济贫困以及对于体育的认识不足的现状,是制约农村留守家庭体育水平的根本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缺失。

(2)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82.84%,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偏低,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于主观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在农村小学中实施。

(3)留守家庭成员结构、经济贫困问题以及体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议

(1)关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培养身心俱健的儿童。

(2)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鲜明特点,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21页)体育教学模式。

(3)深化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生活,以解决留守家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问题。

(4)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应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使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成员体育意识;通过社区体育弥补家庭体育环境的不足,这些都有助于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5)本研究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研究对象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并且尚未对社区的体育功能进行研究,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争取为河南省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提供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EB/OL〕.〔2007-09-27〕..

〔2〕〔3〕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

〔4〕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4-6.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1986-02-27〕..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10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既有地域性的特殊情况,又有家庭性的特殊情况,可以说是多种情况作用下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农村户口的家庭,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各种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生活和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多选择出外去打工并且夫妻二人共同出外打工比较常见。因为经济原因、户籍原因等因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单一的传统教育向全面的时代教育转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毛尖山乡旭辉小学、毛尖山中心学校(初中)在读6-18岁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状况相关的文献资料10多篇、著作10部。检索了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各中小学体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体育设施分布情况的资料信息,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的体育锻炼情况和深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情况。

1.2.2访谈法

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的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家长和孩子,一方面了解所居住地方的体育设施情况和体育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孩子们所在学校体育教育情况和体育设施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的体育锻炼现状。

1.2.3.1问卷调查的设计

在设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与内容的涉及面与调查研究的问题特征保持相对一致,针对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咨询了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线老师的意见,对问卷内容不断修正更改,最终形成问卷。

1.2.3.2问卷调查的发放流程

由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调查员在发放过程中,监督并解释整个问卷调查的过程,及时回收,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

1.2.3.3数据处理法

通过计算机利用Spssl2.0对回收过来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类,根据研究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1.1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男、女生留守儿童分别占58%、42%,其中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但是女生平均年龄大于男生。样本年龄主要在6-16岁,其中8-14岁占总人数75%。

2.1.2目前监护人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中,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31.72%,与父亲单独生活在一起的只有14.40%,但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较大占52.41%。在走访各个农村留守家庭中发现,绝大多少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孩子们大多数比较恋母,畏惧父亲,在长期家庭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生理上造成一定影响。

2.1.3家庭经济情况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容乐观,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向经济发达地区,把孩子留在家里生活。在调查样本里,孩子生活费在0―100元之间的竟然高达45%,在100―400元之间的有37.5%,但只有17.5%的孩子生活费可以达到400元以上,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孩子能购买的体育运动产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别说花钱参与体育锻炼。

2.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现状

2.2.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92.5%的孩子表示喜欢体育锻炼,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7.5%。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减小压力和释放心情、减肥、交更多朋友。这些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是有较强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高于人们的期望值,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2.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地方体育条件有限,而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方,常见体育锻炼器材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器材拥有率普遍低于城市周边地区,体育教育投入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开展的项目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问卷调查样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前5位分别是跑步、羽毛球、乒乓球 、广播操、骑自行车。

2.2.3 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地点选择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时间和地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样本数据,5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天锻炼不超过1个小时(不包括体育课),17%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参与体育锻炼2个小时左右,只有5%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可以超过3个小时。体育锻炼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学校操场、公园、家里。但是有65%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没有固定锻炼的地点,23%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地点是学校操场,只有极少数人(19%)选择公园或家里进行体育锻炼。农村体育健身器材的严重缺乏,没有适合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都影响着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时间,阻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成长

2.2.4体育锻炼的形式

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可以利用的体育锻炼设施是很少的,都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形式单一,枯燥。通过样本数据统计显示,78%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13%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只有5%的喜欢和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三种形式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朋辈群体观念和独自自主观念。在遇到困难时,52%选择向朋友们求助,28%选择向家人亲戚求助,只有9%选择向老师长辈求助,看来农村留守儿童对朋辈的依赖超出了对家人的依赖,这是明显亲情缺失导致这种现象。

2.3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3.1家庭体育环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体育意识淡薄,特别是其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不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希望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把体育锻炼看做一种“无用的行为”,甚至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更别提积极的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了。由此可知,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性原因,尤其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对体育的态度等对其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体育环境

学校体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以及学生的数量等。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安庆岳西县是安徽省部级贫困县之一,大多数安庆岳西县的中小学校,地域偏远,体育场所简陋,部分还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多数沉默寡言,造成较差的体育锻炼环境。学生普遍反映部分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72%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当做其他学科的“补习课”私自占用体育课时间。另外68%的人觉得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让自己尽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3.3 农学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没有更深的认识 (23%的孩子认为体育太累),体育意识较差。87%的孩子没有具体体育锻炼计划,9%的孩子有体育锻炼计划,但是并不能遵守锻炼 ,只有4%的孩子体育锻炼有计划并且遵守下去。大多数孩子没有体育特长和爱好,而且部分孩子体质比较虚弱,发育不良,在体育游戏中表现不尽人意,增加他们心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状。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只有极少数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但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分布广,带给社会一些问题。

(2)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父母比较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隔代管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因本身教育水平低,没有能力在学业、体育锻炼上提供帮助。

(3)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体育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不多,导致体育项目的选择出现区域化、集群化现象。

(4)与性格内向,自卑心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体育活动中,往往比较紧张、怕人,害怕参与竞争[4]。

(5)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环境比较差,表现在缺少适合的运动场所、缺少运动器材、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老师等。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

3.2建议

(1)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运动场地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优惠政策,鼓励体育基础建设走向农村,深入农村。

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有的运动健身场地,在全面健身计划运动启动后,城市的很多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不足,给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和心理压力。学校应主动承担点责任,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留守儿童家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3)建立健全的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体系,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

(4)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师责任制度。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他们会造成很大伤害。农村体育教师要定期举办适合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绍艳,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

[2]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

[3]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

[4]杨荣.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品行影响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

[5]柳友荣,罗永义,柳泳.农村社区体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干预的现实路径―基于公共治理视域[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 (2).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11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的父母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学界存在一些分歧。本文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不满18岁的农村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或者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的青少年。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因此,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通过经验或大众传媒,人们接受了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污名化”的现象,留守儿童就是一个易被实施污名的对象。

一、污名与污名化的涵义

“污名”(stigma)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最初是作为奴隶的一种标志,后来演化成为一种有污点人的身体标记;在中世纪,污名又加上了宗教色彩,被用来指异教徒和肮脏身体的标记。这种标记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的身上,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Goffman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Goffman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损的身份”(spoiled identity)的核心概念,用于描述遭受污名化体验的人们,被社会他人贬低的社会地位。在Goffman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相似的定义,都认为污名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受欢迎的特征,它与特殊外表、行为或者群体身份相联系,并存在于特定的场合或情况中。我国学者俞国良认为污名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污名概念包含污名化(stigma atization)、被污名者(stigma atizedperson)和实施污名者(stigma atizer)三个要素,而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处于强势的实施污名者通过贴标签(labelling)将被污名者的某些负面特征加以扩大,直至形成固定的刻板印象。污名化的实质是促使一种排斥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

就目前情况来看,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广泛关注,即使有过头的地方,但也都是出于对他们的高度关怀,基本上不存在将留守儿童污名化的主观故意。然而,过犹不及,如果一味盯着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会对他们的成长优势和教育资源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可能把自身利益与留守儿童的问题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将留守儿童污名化。

二、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现状

罗静等系统地总结了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几乎都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常带“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分析问题;任运昌教授在历时4年,深入西部10省的500余次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受访者基本上把留守儿童当成问题儿童看待,常说他们厌学违规、素质低下、不守法纪、犯罪倾向大等。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素质评价普遍偏低,约1/4的相关学术论文(近400篇)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倾向。谷子菊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这个标签被贴在父母外出工作而自己留在原籍的学生身上,他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都被冠以“留守儿童”特有的“标准”――成绩差、攻击行为、性格缺陷、内向、自卑等,按照这种“标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距离,减少交往,甚至产生排斥和偏见。以上种种研究表明,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偏见和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已处于启动状态。

甘满堂和赵越利用“利克特量表”研究发现,公办学校中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较弱,其次是作业完成情况差,再次是遵守课堂纪律也较弱。在老师印象中,最顽皮、最不守纪律、最不爱学习的都是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是否影响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师都认为有影响,并普遍反映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难管理。难于管理主要集中在课程作业上,其次是课堂纪律。老师普遍反映留守儿童,特别是男生,都比较顽皮、好动,不守纪律,管教困难,课程作业大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据某校校长反映,大多数留守儿童无法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根本不做家庭作业,这主要与家庭环境差相关。留守儿童的家长整天忙于挣钱,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在某些留守儿童的家长看来,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他们照看孩子,对于是否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不在意。

三、留守儿童污名化的危害

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现象,不但容易形成学术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片面理解和刻板化印象,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甚至在社会环境、大众心理上也容易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污名化现象会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农村留守儿童向上的社会流动,使之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甚至令他们蒙受强烈的羞耻感和罪责感,损害其身心健康。同时留守儿童也会由此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敌意和不信任态度,甚至出现行为。

首先,将导致教师、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丧失教育信心,给广大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带来毁灭性打击。污名是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有机结合的整体,公众污名是泛化的社会群体对“受污者”的不良刻板印象,而自我污名是伴随公众污名出现的自我低评价和自我低效能。与所有人一样,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动力源于自我尊严的展示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污名化将使他们的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遭遇巨大障碍。其次,留守儿童污名化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师、家长等群体之间出现巨大的心理鸿沟,他们与同伴的互助成长、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与老师的心灵沟通将出现不必要的障碍,其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重要资源也将更加难以获取,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进而陷入“孤岛效应”一样严重的发展困境之中。再次,污名化还将导致留守儿童之间的关系发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改变。一种可能是,留守儿童之间易于失去那些本能或传统的互信、互助、互惠关系,个体之间的排斥与防范增加,彼此都陷入社会认同感、归属感模糊的发展困境。另一种可能是,留守儿童非正常小团体越来越多,团体内部不健康思想逐渐滋生,彼此所谓“臭味相投”的越轨行为难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的污名化将转化成留守儿童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甚至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不认同甚至怨恨报复。试想,若我国5800万留守儿童被普遍污名化,将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四、农村留守儿童去污名化的建议

污名化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为防患于未然,社会各界必须高度警惕并杜绝留守儿童的污名化。

首先,传媒要注意对留守儿童报道的角度。各种媒体尤其是影响面广或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媒体,要注意留守儿童现象报道的角度,在报道有关留守儿童的个案时,一定要客观全面,而不是以偏概全。大众传媒要引导社会成员去除对留守儿童的偏见,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都不应持有异样的眼光,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应尽量为留守儿童做实事,而不是一味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并且夸大化。

其次,学术研究揭示留守儿童问题要客观全面。各类学术研究更应该本着严谨的态度,并得出科学结论,而不是随意夸大。不可否认,留守经历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留守经历并不必然会导致心理问题。诚然,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开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对其身心发展、人格形成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性风险,但顺利并成功应对的可能性也同时存在。事实上,现实生活的确存在不少适应良好的儿童,其成长过程并未因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受到消极影响,各方面发展均健康良好。魏军锋、郑洪冰(2007,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通过SCL-90的测查认为,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初中生人际关系敏感且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在家的学生。但与全国中学生SCL-90常模比较发现,即便是得分最高的留守中学生在9个因子上的成绩也均显著低于国内中学生常模。很多留守儿童虽远离父母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生活积极乐观。

再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从“非问题儿童”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要增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确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对待留守儿童的缺点错误,坚持正面激励与引导。同时,主动优化自我专业发展状态,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使命感,避免对工作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杜绝怨天尤人的心态。

第四,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良好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自信坚强、独立进取是留守儿童所应该具有的素质。留守儿童自身应该自尊、自信、自强,要认识到留守不是无法改变的境遇,只要自身努力,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提高自信心和意志水平,避免出现自我贬损和自我污名的情况。

第五,采用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的李翔和安招认为,弱化和消除留守儿童污名化实际上是一种角色转变的过程。引入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可以培养留守儿童新的社会角色。他们采用了以下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局外参与者介入模式,开展个案工作,对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服务,建立留守儿童的自我发展衔接机制。二是角色引导者介入模式,开展小组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的角色演化机制。三是关系协调者介入模式,开展社区工作。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发展或培育非政府、非赢利组织。

参考文献:

[1]李翔,安招.进城农民工子女污名化问题的社工介入[J].社会工作,2011(8).

[2]李建新,丁立军.“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社会科学[J].2009(9).

[3]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4]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5]谷子菊.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篇12

在西部地区,由于政府、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政策的缺失,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目前,针对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受农村经济条件与生存环境的制约。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推出的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无法保证其享受跟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能够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有限;或者是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较偏,安全性不高,无法照顾孩子,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第二,缺乏相关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汲取地,少了父母的培养,留守儿童就会缺失很多优秀的品质,甚至误入歧途。第三,留守儿童自身约束力差,家庭监管不力。因留守儿童大都是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教意识薄弱,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关注,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日落千丈。

二、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

(一)家长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沟通

首先,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构成家庭、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次,教师应要求家长做到“五为”:一周为孩子拨打一次亲情电话,给他们足够的关心;每个月为孩子健康成长与班主任通一次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每年为孩子回一次家,并给孩子带回些礼物;为孩子制定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目标责任书”;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或学习环境。

(二)转变传统作业模式的设计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问题,应该改变或者调整传统的布置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减少布置需要家长辅导的作业,尽可能地布置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作业。其次,教师要改变作业的形式,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实践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内容。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为学生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家庭作业。

(三)作业要及时检查和评价

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检查,并且对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出评价,将检查与评价融为一体,既要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及时处理或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要善于进行表扬和鼓励,让表现好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四)作业要重质轻量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0~40分钟即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优、中、差三个阶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加量,不罚做,不责骂的教育原则。引导和鼓励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做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三、课题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镇原县留守儿童。研究内容: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调查结果和分析:多数留守儿童回到家中对写作业兴趣不大,敷衍了事或者是乱写一通,加上没有监护人积极督导,从而使得留守儿童不能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形式单一、量多,使得学生感到十分疲劳,最终产生厌恶乃至放弃完成作业的行为。制定对策:首先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与教师的联系,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与监督;其次对家庭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兴趣,例如趣味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自主性作业等;最后,改变家庭作业的呈现方式,以活动方式进行开展,例如开展留守儿童日记评比、家庭小会计、小小测量员等活动。反思: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留守儿童不能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叮嘱监护人或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应适当改变家庭作业的布置方法与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兴趣。总之,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依靠家庭、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因此,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段瑞倩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马洼小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