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训感受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3 09:42:28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1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2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社会兴起了所谓的“爱的教育”,用以代替处罚式教育。这样一种趋势,让许多父母把对子女的爱转变为溺爱,想尽办法满足儿童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结果造成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这样便演变成为了一种溺爱教育,它会养成儿童不良的观念与习惯,根据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儿童在天性上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并且随着时间而增强,若不对其妥善管理,将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以上两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其不当之处。这个问题在台湾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西方教育家认为这是家庭教育里的问题,并对其十分重视,强烈主张不要把禁止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手段,而是更注重培养儿童遵从戒律、服从理性的性格,家庭教育不当问题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培养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成效。对当下全面发展科学的我国来说,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经验来认识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调整和修正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西方国家关于把训育应用在家庭教育中的探索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3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考虑到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以拦截式访问为主、入户调查为辅。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

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

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

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

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

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

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

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

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

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 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

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

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

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4

一、体验式家长教育活动

2012年9月,沧州市南环小学启动“体验式家长活动”。“体验式家长活动”是让家长用自身的行为、语言、思想,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经过感知、理解、领悟、操作、交流进而生成反思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达到提高家长对自身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自身用正确的观念、行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和谐共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依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主题活动,帮助家长在参与中感悟、提高教育方法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但是,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共同之处。于是,学校依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按班级选择不同的活动课程,把家长活动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但相互间又密切关联。

一年级:家庭教育的前提――亲子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家庭系统才有改变的可能,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才有望顺利进行。

二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石――家庭系统。家庭内部和谐,系统运行平衡,亲子沟通才会有效,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三年级:家庭教育的难点――情绪管理。和孩子有效沟通,家庭系统就会和谐,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予以实施。

四年级:家庭教育的核心――责任传承。负责任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成长能力,都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其他生命。

五年级:家庭教育的目标――学习成长。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和主动行为,获得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

六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础――珍爱生命。本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家庭成员珍爱生命,焕发生命活力,感恩社会,奉献社会,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2.从家长行为中寻找基点,促进家长在游戏中领悟身教重于言教的必要

有学者说:孩子不是在教育中长大的,而是看着家长长大的。可见家长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镜子。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自己却屡屡闯红灯;在自己家保持清洁卫生,在学校、公共场所却随手丢掉垃圾,那么家长和教师的说教将是苍白无力的。据此,我们在一次家长体验活动中,开展了“撕纸”活动。为了避免家长的思想负担,活动前教师没有做任何暗示,只强调:“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很简单,按我说的去做就可。‘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撕掉右下角,再对折撕掉右下角……’”在展示作品时,家长们看到了个性差异与创新性,体验到了专心倾听的重要,独立操作的重要。有部分家长每次将撕下的纸屑丢在地板上,当教师用照相机拍照他们丢弃在地上的纸屑时,家长们立刻觉察并羞愧万分。有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身教重于言教啊!谢谢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还有的说:“教师无声的教育改变了我几十年的陋习。”发自肺腑的领悟,成为家长以身作则的新起点。

3.创设平等、共识的体验氛围,营造积极、生动的体验环境

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一方有居高临下的意识就会产生交流的尴尬。在体验式活动中,老师既是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感悟者,与家长是平等、和谐、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关系。如在游戏“击鼓传花”中,大家围圈而坐,首先在形式上形成了平等。游戏中,教师与家长随机的自我介绍,营造了相互学习的氛围。参与游戏的几位教师活动前结合家长的表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案例,在活动中悄然引导,很快就将大家心灵的距离拉近,在其乐融融的良好氛围中让家长有所感受和体悟。

4.平等的感悟交流,是活动升华的平台

每次活动,家长都有很多感触,畅谈交流是分享,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轻松的氛围给大家带来畅所欲言的机会。家长、老师通过实践与反思,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凝聚力在增强,家校合作更融洽。随着家长对体验式活动的认可,我们确立了目标及课程流程:

(1)进入环节――破冰

[目标]营造体验场,使家长的身心走进课堂,为后续环节打基础。

(2)重点环节――感受

[目标]提出问题,展示现状,检视自身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促家长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引起心灵的震荡。

(3)核心环节――应对

[目标]建立科学理念,学习应对技能,丰富亲子关系技巧。

(4)检验环节――评估

[目标]检验家长对本次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巩固环节――作业

[目标]家长学习、使用课程理念处理日常亲子关系,提高子女教育的效能。

(6)交流环节――分享

[目标]家长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子女教育效能。

活动得到社会与家长的好评,《沧州晚报》给予报道,三位老师的活动课在省家庭教育观摩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二、家庭教育沙龙活动

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沙龙”活动,是家教活动的一个创新举措,传授了科学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凸显了家L行为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大影响。

活动一开始,老师便抛出以下问题让家长们共同发言讨论: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幼苗要长大,需要哪些条件?如果你的孩子就是这棵幼苗,你希望把他培养成什么样?要让孩子成为你希望的那样,需要什么条件?于是,家长们踊跃发言:

幼苗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肥沃的土地,细心呵护成长的人……

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乐观,健康,活泼,快乐,自强自立,诚实,博学多才的人……

老师说,希望孩子有这些特征,那么你作为家长,有没有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些特征?父母是孩子的根,家长的自我觉醒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

在沙龙活动中,老师抛出了四个命题案例,由在场的家长分四组讨论:

案例一:一8岁男孩很顽皮。一天,他与同学打架回到家,大哭不止……

家长们讨论:1.安抚情绪;2.询问原因;3.学会包容;4.自我保护……

老师说,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是这样处理的:先问孩子,你这么委屈,需要老爸怎么帮你?孩子说,老爸,你要帮我把他杀了,你带砖头去帮我砸他。老爸说,好。于是老爸上楼拿了一袋衣服下来。孩子问,我让你去拿砖头砸他,你怎么拿了衣服?于是老爸跟孩子说,我们明天去杀他,去砸他。这样,有可能就伤了他,警察叔叔就会来家将我们带去坐牢……所以我们要多带些衣服。于是,孩子便说,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是我先推他……父子的沟通中,孩子的气消了,事明了……

案例二:孩子上学后,写作业很拖拉,你经常要陪他到很晚……

家长们与老师共同讨论:1.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订学习和生活时间表,承担未完成作业的后果,商量做作业的时间。2.是否作业多,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3.作业难,没有兴趣……

案例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检查签字,你发现孩子很粗心,总是错很多……

家长们与老师共同讨论:1.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家长只签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独立面对;2.孩子不能出错吗?出了错就一定要头B穑课颐且宽容孩子;3.家长和孩子共同检查比赛,多鼓励;4.先复习,再做作业;5.鼓励孩子多读题;6.先鼓励对的,再指出错的,孩子更能从心里接受;7.家长假装不懂,让孩子教自己。给孩子成就感,体现孩子的价值。

案例四:孩子喜欢玩电脑,对学习没兴趣……

家长与老师共同讨论:1.家长做榜样。自己不玩游戏,不玩手机;2.多做户外运动;3.亲子多沟通,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等等;4.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通过活动,家长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向:接纳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民主平等地沟通,欣赏和鼓励孩子。

三、“三加一”互动新模式

我们利用家长会、开学典礼、毕业仪式等,各组织一场家庭教育讲座。讲座采用“三加一”互动新模式,即由三名家长与一名专家主讲。每位家长利用10-15分钟时间,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教育子女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案例,最后由专家就其中涉及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5分钟的点评和分析。

讲座主题为“家庭教育大讲堂――构建’三加一’互动新模式”――教子有方。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等。组织“三加一”互动模式讲座,为家长们创造碰撞科学教子思维、交流家庭教育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

四、试水“展光”教育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在家在校表现一致,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我校试水了家校合作新模式――“展光”教育,1860名师生、1800个家庭全程参与。

我校和从事习惯训练研究多年的展光老师合作,将展光好习惯训练课程引进校园。该课程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限时书写为手段,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品质为核心目标。开设课程在二至六年级,训练时间全校统一,日不间断。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5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6

2019年7月13日我校一行5人出发到湖南岳阳汨罗参加2019年第七届专门学校教学培训,此次培训感受很深,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7月16日上午9点,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2019年(夏季班)第七届专门学校教学培训开班仪式正式开始,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理事长王春生、汨罗市教体局负责人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50多所专门学校的200余名专门教育一线教师参加本次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的主题是,学生进入学习兴奋状态为起点的专门学校课堂教学。

  一、此次培训会为期4天,以合作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观摩、专家讲座、交流、拓展活动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包括“乐趣课堂教学”,以及专门学校更加科学、准确做好安全工作的“隐身安全方略”。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7.18号的“奔跑课堂”,该堂课以定向越野为延伸,让学生在奔跑中学会学习,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定向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乐趣课堂教学持续的给学生创设充满乐趣(快乐、乐于、兴趣、情趣)参与体验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中点燃好奇心,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及由此激发学习动力。

二、困惑青少年大多在心理、行为、品德上产生了偏离社会主流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但教育是个延续性的过程,这两种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放弃了家庭教育,孩子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专门学校要切实确保教育转化效果,形成良性长效机制。与普通学校相比,这里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关爱、鼓励、鞭策与呵护,必然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单一的说教方式,单一的文化教育、单一的心理辅导、单一的军事训练很难达到转化教育一个困惑孩子的效果,而我们专门学校要将这些方面并举,把教育的本质呈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是全方位的教化与培育,这也正是我们工读教育者一直以来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三、心理辅导体系是专门学校,教育转化学生的重心,工读学校 “问题学生”是一个心理偏常的群体,他们内心敏感、脆弱,又正直青春叛逆期,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会降低内心压力,调节情绪。最终实现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快乐健康的成长的目的。不从内心打开学生的心结,我们的教育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学生从入校开始,心理老师就应该开始心理测试,全面了解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为后期的教育转化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文化育人是工读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文化的本质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濡染、熏陶或陶冶,来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文化的感染力源于对“问题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息息相关与熨烫人心,为此,工读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的探索与尝试,打造高尚的学校文化。

五、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德育工作

(1)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好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习惯所支撑。因此对“问题学生”日常管理及常规工作严格要求,不能有一丝马虎。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7

1.喜欢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大都突破了害羞、内秀的性格,更多地希望通过积极的表现活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大胆而富有活力。比如在问及“军事训练周”活动中最大心愿是什么时,82%的学生选择了“当小军官”,希望在小军官的“工作岗位”上展现才华,而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改善伙食”和“少挨批评”。

2.希望锻炼自我。调查表明,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素质教育后,中学生锻炼自我的觉悟和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在问及为什么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时,有83%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愿意”,1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只有6%的学生选择“家长要求”和“学校要求”;同时在回答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88%的学生回答是学会了吃苦、增长了本领,选择“交了很多朋友”和“其他”的只占12%。

3.增强了积极参与的民主意识。调查显示。当代学生的民主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敢于主动要求民主,给人一种“小民主斗士”的感觉。在回答如遇到不民主待遇的态度时.近95%的学生的答案是“站起来反对”,只有5%学生的答案是“忍气吞声”。

二、暴露问题让人忧

1.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不够。整个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当代中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够,集体主义观念相对弱化,他们过多地注重个人行事,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即使配合起来,也不默契。调查显示,近48%的学生愿意单独完成任务,只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协作,另外22%的学生选择“随便”。

2.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不强。由于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进入新的环境,没了“依靠”,他们就会慌乱起来,甚至不知所措。调查表明,近65%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洗过衣服,近95%的学生不知道鼻孔流血后该怎样应急处理。

3.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不足。虽然很多学生是抱着吃苦锻炼的想法加人“军事训练周”活动的,但实际情况是,一旦训练累一点,饭菜差一点,他们就开始动摇,甚至找借口逃避活动。据调查,45%的学生表示明年不再参加学生军训活动,原因是“太苦太累”、“没意思”,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25%的学生表示要继续参加。

4.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欠缺。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一天平均花费在5元以上,其中20%的学生高达15元,1元以上的只占5%,在问及饭莱不合口味怎么办时,85%的学生选择自己花钱买零食吃,选择坚持吃的只占15%。

三、分析原因不能少

1.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到所有家庭总数的80%,独生子女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人们观念的更新还十分滞后,一些家长和教师受社会习俗的影响,还跟不上时展变化的脚步,家长和教师接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很不够,陈旧落后的观念束缚了家长和教师的手脚.从现实的情况看,人们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孩子还不普遍.人们生活的环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位家长一语道破天机:教育孩子还用学习吗?不必自寻烦恼,孩子树大自直。多数家长和老师也随波逐流。

2.家长和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随后的对家长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不学坏,学不学无所谓,让他吃好玩好学好休息好就行了,有时间休息或娱乐一下都是好的;二是认为孩子年纪小,自己多用点精力和时间,只要不让孩子吃苦就行。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家庭教育提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看,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普及科学家教知识的基础差.社会普及的措施不力。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基础差是阻碍广大家长学用科学家教知识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受到正规良好的家教知识培训,加上家务负担重,更没时间学习家教知识.有些家长虽接受过一些常识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真正实行,有些家长觉得学习家教知识耗时费力,为了自己轻松自在,所以放松了自我,不愿提高家教水平。

由于家庭教育是个人家庭私事,农村和社区及教育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普及家教知识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号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家教制度,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衡量家庭和农村或社区的一项制度,这也是造成家长家教观念和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四、应对措施不能无

1.要加强对学生艰苦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艰苦朴素由自发感情上升为自觉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艰苦朴素的传统,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美德。认们对此普遍有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认识和情感,家庭和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艰苦朴素的教育得到深化。

2.要加强对孩子的吃苦耐劳教育。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大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又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是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这还是就个人而言。要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去看,那就更不堪设想。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定将更为激烈。关键当然是科技竞争,但科技是靠人去掌握的,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还得靠人的体力和意志。高度的智慧、充沛的体力、坚强的意志,三者缺一不可,而体力和意志则是智慧能否得以发挥的基础保障。现在的人们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择校、择师、聘家教、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都不惜重金,可对孩子的体力和意志的培养,尤其是意志的培养却是那么欠缺。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8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70-0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

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生的心理培育作为学校重要研讨内容,通过“三横一纵,三个面向一则专栏”的多维联动心理培育网络,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一、专业引领,整合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我校的学生心理培育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野。

专家指导,提升高度。我校每学期都会专门聘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专题指导。学校的心理教师团队,也有机会向专家请教学习,提升成长。

专业引领,长线扶助。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作为学校的长期心理顾问,对学校的心理活动进行专业指导,解决心理教师团队的工作困惑。

团队共进,天天向上。我校的心理团队有四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全部都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中不乏心理专业出身的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心理辅导是对一个人的心灵疗愈,为了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校的每一位心理教师都主动自费进修学习。教师们掌握的技术领域颇丰,包括精神分析、沙盘治疗、格式塔疗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式家庭治疗等。我校的一位心理骨干教师更是进入中德班学习,可以说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畏风雨,天天向上。

二、“三横一纵”,构建校园心育网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教师全面开展的,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专栏进行心理知识的每周传播,力求实现“三横一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一)面向学生

1.心育历程,成长启航

每年的新生入学前一个月,我校会开展新生入学前测工作。前测采用两种形式进行:标准化量表形式的一般能力测验和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根据前测结果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特殊的学生建立档案,为后期辅导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家长们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做好孩子的心理调适,使孩子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

(1)标准化一般能力测验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测验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依据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保证信效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化改编,量表对新生的社会发展、语言发展、心理素质、社会反应、问题解决、记忆能力、观察推理、数学能力、方位辨别和感觉统合身体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测验。施测教师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统一培训,保证评价标准统一。 测量结果不作为任何评价标准,只是用来提供教育指导,对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身体协调性得分不佳的学生,建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运动的机会,尤其是手、脚、眼、脑并用的体育游戏等。

(2)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

采用儿童喜爱的绘画形式,使用房树人绘画测验,了解和收集被测者的人格、情绪等方面的信息。“房树人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 JH于1948年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是一种投射性的测验。绘画由心理教师统一回收,对特殊的绘画作者进行个别访谈,本着不评价、不分析的态度,了解学生的生命故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建议。

(3)心灵成长手册

通过上述测验,筛选出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以及后续在读阶段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后,教师会将学生的沙盘、绘画等作品制作成《心灵成长手册》赠送给学生。只有作品,本着不评判、不诊断、不解释、不分析和接纳尊重的态度,作为一段心灵历程的纪念。

2.心育课程,成长导航

(1)心理主题班会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梳理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我校通过主题班会有计划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内容,涉及自我发展、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我们都很棒”“和月亮说晚安”“我的小火山”“我就是我”等。

(2)订单式团体活动课

每学期心理教师们会根据班主任反馈的班级现象,开展订单式服务,设计适合学生需求的团体活动课。比如:针对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模仿成年人的拥抱、亲吻等行为,设计“身体红绿灯”一课,有效地指导学生适当合理的行为尺度,并解决了班主任和家长们的困扰。再比如,针对学生互相起绰号的现象,设计“我也有‘美丽’的烦恼”一课,用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被叫绰号者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开玩笑要适度。

(3)沙盘体验选修课

沙盘游戏 ,亦称箱庭疗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来访者获得以自性化为目标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我校每周五的下午为选修课时间,沙盘游戏作为一种体验式课程,每周一次带领学生体验自我探索与心性完善。沙盘主题有固定的,如“家”“朋友”,也有生成的,由小组自发生成。

(4)家长进课堂

我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整合家长资源,为学生打开了新视野,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我们的家长讲师团里不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者,这些家长们也进入学生的课堂,为我们的心育培养计划增砖添瓦。

我校曾邀请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青岛市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刘杰老师为三年级的孩子们授课“健康心态,快乐学习”。学生们看着同学的家长给自己上课,心情放松。刘老师通过“带你走进魔法世界”“盲人摸象”的互动游戏,教会了孩子如何坚强、坚韧地走出困境的道理,给予孩子们专业的心理引领。

3.心理辅导,成长护航

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残疾儿童、有缺陷的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等)、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网络成瘾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五步走的程序进行规范化辅导。

(1)由班主任提供关于上述学生的大致情况信息;

(2)由心理教师进行个体的课堂或课下观察,进行初次访谈评估,并提供详实的评估报告;

(3)由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家长知情,并获得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意。

(4)由心理教师进行同质团体或者特殊个体的心理辅导。

(5)反馈给家长和班主任,并提出心理培育建议,三方协同跟进,改善现状。

(二)面向家长

1.贯通三方资源,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新途径

我校特聘全国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为学校长期家庭教育讲师、青岛市心理专家作为家长学校顾问。同时邀请家长代表(心理学相关工作者)组成讲师团和学校心理教师团队进行家校合作,贯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通过组织家长系统地学习家庭心理培育知识,联合学校、社会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的新途径。

2.立足三个维度,实现家庭心理培育

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心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听取家长们的需求,从学校、年级、个体三个维度,分层落实,全员覆盖,实现家庭心理培育的广泛性。

(1)全校范围内,定期(一个月)举办专家讲座。邀请国内家庭教育知名人士和教育专家到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如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陈麒光老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席詹惠元老师开展了“破解家庭教育的三大密码之心理密码、习惯密码、动力密码”主题讲座,好习惯养成教育专家王碧英老师等专家多次为家长学校授课。

(2)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培训班;年级优秀资源分享会;社会专业人士的“拥抱青春期”专题亲子讲座;等等。

(3)从个体上,每个学校都有特殊学生,而每个特殊学生的产生多半源于特殊家庭。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通过沙盘、会谈、绘画、雕塑体验等活动,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一同制订适合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

(三)面向教师

1.心理培训,为心理保健

(1)入职培训,调整心态

每年我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中都必定有半天的时间是心理培训,新教师入职面临着工作适应,角色转换,生存竞争等多重压力,是特别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

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心理团体活动,让新教师们互相认识、了解,增进团队友谊。同时了解自己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心态上调整自己与未来工作的关系,降低入职后角色转变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

(2)提升培训,呵护心灵

从微观的了解自我角度出发,走向成功。我校的教风是专业智慧,教为不教,努力实现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梦想。大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为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办教师心理培训。我校曾邀请到美国卡内基训练中心山东区总经理、卡内基公司Y深讲师夏明杰教授进行“Retreat meeting” 主题培训,全体教师们在静思、反思中了解自己,重新出发。

从宏观的职业生涯角度出发。我校曾经邀请到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刘丰处长到校给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思考”主题培训,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审视与规划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长期在一线辛苦耕耘的教师们寻找工作中“诗意的栖居”指明了航向。

(3)班主任心理工作培训,以点带面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关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大面积展开,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必须重视。我校由专职心理教师结合学校心理工作实际情况,给班主任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基础培训。培训的主题和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包括: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做心理辅导,如何介绍学生的情况和问题,什么才是心理辅导的目标,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有效的心理辅导等等。

聘请市知名心理专家于明东老师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主题为“如何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资本提升培训。针对当前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班主任讲解怎样识别和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通过班主任们提出的实例,进一步论证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性。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例,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感悟并寻找学生问题心里的产生原因,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2.关爱教师,优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之本,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管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教师同样肩负教学、教育研究、活动服务等多重任务,加之小学学生尚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教师肩负的学生人身安全责任重大,同时教学及研究工作更是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考核,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身心健康,由心理教师采用专业的量表,进行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社会八个维度,将教师的压力反应分为:生理、心理、行为三个维度。科学、客观、有效地调查出教师们的现状。校领导层非常重视教师们的幸福感,针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具体的管理方案调整,并切实给出了许多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措施,如:针对教师的压力反应以生理为主,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针对教师的压力源分析中语文教师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学校采用午休午写时间全校教师轮班制度,大大减少了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

3.心理援助,温暖心灵

(1)个体心理援助

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针对遇到特殊问题(意外、失恋等)或处于特殊时期的教师,由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进行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来生活和从事教学工作。

(2)团体活动

在教师的问题类型比较集中,相互之间不存在负面关系的情况下,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咨询的活动,使教师们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

我们的期末班主任总结会都是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包含:热身、破冰、团结协作、升华总结四个大环节,让教师们在游戏中放松一学期的重担,在分享中总结报告,在体验中互相理解,团结向前。

(四)微信公众号专栏

我校从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平台专栏每周发文。以简短精炼的小文章,结合生活,及时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提供心理策略知识补充。随着阅读量的增多,经验的累积,专栏不断改版升级,经历三次改版,最终由“父母讲堂”升级为“七彩心苑”。文章主题以家庭心育和生活减压为主,例如:“好的家庭教育,先了解儿童心理的7种特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与宝贝分床的小建议”“父母如何能做到心理学家说的‘和善而坚持’”等。

三、一种追求,让幸福从这里起航

让幸福走M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础条件[1]。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学校的心理健康团队严格恪守伦理道德,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力求将幸福感带给每一个人,搭建心育网络,让幸福从这里启航。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6)03-0117-03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享有“中国针织名城”荣誉的爵溪,吸引了大批外来民工到爵溪务工安家。从调研获知:外来民工家庭四处漂泊,流动性强;文化层次低,缺乏早教育儿知识;经济收入低,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家教观念落后,不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为了提高外来民工的整体素质,转变他们的育儿观念,促进婴幼儿健康愉悦成长,幼儿园积极探索适合外来民工家长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培训方式和策略,提高外来民工家长育儿水平。2009年爵溪街道成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依托中心幼儿园和社区的人员资源和活动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外来民工家庭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一、早教“社区指导模式”

以街道社区、村为中心,在早教指导中心决策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创建社区示范基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联手其他相关部门全方位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主要模式有:健身广场角指导模式、家庭活动点指导模式、区角活动站指导模式。

(一)健身广场角指导模式

利用各社区、小区和村庄拥有完善的设施和健身广场,中心园早教指导人员开发了颇有创意的“社区健身广场亲子指导角”的早教模式。借助社区健身广场,吸纳社区内散居婴幼儿、父母及其祖辈家长参加由亲子指导站组织的家庭育儿指导活动,为广大祖辈家长提供家教指导和服务。设立在婴幼儿活动人口密集的小区健身广场上,开展两城创建百人签名活动、两城创建环保大地画、两城创建人人宣教活动,结合时代落实两城创建等活动。并根据季节特征和老年人起居习惯随时调整活动时间,且活动采用问题交流、谈天说地、祖孙游戏、宝宝剧场等生动、轻松的形式,因而深受祖辈家长的欢迎。

(二)家庭活动点指导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与因人而异相结合、延续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等原则,如创建了家庭小院以及串门式的早教服务,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为使指导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泛,幼儿园对于那些不方便参加集体活动的儿童,将园内活动拓展到园外活动,利用农村家庭宽敞的室内外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接纳其他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同伴家庭”交往活动;让亲子班的孩子到同伴家作客和游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和孩子开展交流;让家长亲身体验、目睹早教方法。指导前,早教老师和家长进行电话联系,针对孩子的实际,针对性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教师送教上门、入户指导的服务内容包括育儿指导、图书借阅、玩具共享、家长沙龙、测查分析、家教咨询、游戏创编等。在具体指导的时候,老师会准备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亲子小游戏,操作游戏或者儿歌、音乐等资料与家长交流分享,让家长参考《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重点提示》,给予孩子针对性指导。同时根据早教各月龄段亲子活动方案内容给予授课,课后请家长填写早教问卷,切实了解家长对早教需求的状况,为下一次的活动点指导活动做准备。

(三)区角活动站指导模式

对社区内0-3岁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散居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进行公益、免费的教育和指导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爵溪街道划分为三个社区六个村,集中了90%外来民工孩子。考虑地域的便利,街道在社区及村委会中设立了活动区角,创造适宜指导环境。根据组织活动等内容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和图书,形成漂流图书和漂流玩具,各家庭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喜欢,自由选择玩具和图书;通过定期的组织讲座和宣教活动等进行开放性指导。

二、早教“幼儿园指导模式”研究

以爵溪中心幼儿园为主阵地,依托家长学校,根据外来民工家长科学育儿不同需求,开展系统、全面、科学的培训。主要模式有:家长学校培训模式、自选菜单学习模式、网络媒体指导模式。

(一)家长学校培训模式

围绕“办好两所学校,教育三代人”的目标,依托家长学校系统培训,推进家长科学育儿素养的提升。主要创建了“健全—灵活—保障”的特色教学培训模式。1.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健全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组员由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担任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工作,对全园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各成员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从各块工作的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家长学校正常成功开展,同时建立考核实施办法,从培训计划呈报制度、学习卡管理制度、家长学校档案制度、培训信息上报制度、培训母亲考核、考核督查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确保家长学校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开展。2.灵活运用授课方式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选修内容,教材中有必学教材《幼儿入园家长必读》《学习型母亲标准》等,如母亲选择“母亲素养课程”和《母亲素养读本之一》;父亲在行动中学习《感悟教育》,早教父母可以选修《早教指导手册》等内容。面对多类型的家长参加活动,幼儿园选择各项主题性亲子活动来开展。二是教学方法灵活。主要方法通过“亲子活动,家校互动、家长沙龙、家长会,书香家庭,专家讲座、志愿者互动,早教咨询”等八个活动方式进行落实,辅导者有组织、有机划、有选择的灵活组织活动。实施整合做到了四个结合,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独奏”与“合唱”相结合,授课与活动相结合,书籍与网络相结合等途径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三是教育对象灵活。因授课对象包括爸爸、妈妈、祖辈、幼儿、教师等,幼儿园灵活的选择对象组织相对应的活动。3.保障落实四大机制为了家长学校的各项机制的规范,学校即确保有一本培训书籍、一份学员名册、一支讲师团、一张学员学习卡,有序地推进培训的实施,并认真做好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自选菜单学习模式

以改变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方式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亲子沟通、育人环境等,我们把拟定的菜单投放给家长,供家长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菜单,每位家长每学期可选择2-3项参与活动的菜单。幼儿园还围绕市级“母亲素养工程”课程设计方案,推出母亲身心健康素养培训课程菜单,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理念、身心健康知识、身心健康技能三方面。(三)网络媒体指导模式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家长学校渠道的拓展,园内开设了家长学校网页,分五个板块,有“家教诊所”“家教锦囊”“家教信息”“家园职责”“母亲课堂”等栏目,不定期的为家长提供家教知识服务。每个班级成立一个家园联系群体,平时采用QQ群或微信,如早教QQ群,母亲素养工程QQ群、父亲联盟行动QQ群等,家长在这里可以聊各种营养餐点、育儿经验、人生感悟、生活琐事等,使得这个平台不只是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家长们心灵放松的平台。如网上分享、走访家庭、亲子阅读,好书推荐,撰写育儿心得,聆听“为了孩子与你相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大讲堂”等;有各班自行组织的重阳节亲子慰问老人活动、家园联谊会活动、为贫困地区送温暖活动、马路志愿者交通安全维护活动等,活动照片网上共享。针对家长提出的家教疑难问题,幼儿园还专门邀请家教行家进行网上交流应答,使家教疑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有时候幼儿园会抛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家长和老师都会积极参与,各抒其见,缩短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大家感觉特亲切。通过网上网下定期讨论一些疑难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可以畅所欲言,查找并学习网上家教理论知识,达到沟通思想,实现共同进步。

三、早教“家庭参与模式”

在了解外来民工家庭情况和家教需求后,根据家长的不同特点和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结成社团,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主要模式有:

(一)亲子游戏体验模式

家长亲身体验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变家长育儿理念,让家长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体验着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一是前期预告报名。每逢“运动会”“六一节”等节日来临,老师会请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化妆组、道具组、服装组、摄影组、后勤组等。二是参与组织策划。让家委会组织放风筝、车队联系、安全保卫等方案设计,为了让各节日活动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也让家长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体验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三是参与体验感知。“重阳节”邀请爷爷奶奶来园与孩子一起“老小同乐”;迎新年,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体验贺卡,辞旧迎新;“三八节”,母子同乐度佳节,如:“赶小猪”、“抬花轿”等游戏,这种体验式的游戏方法,使得家长感知体验游戏“玩中学,学中玩”的趣味快乐。

(二)家长社团实践模式

许多外来民工家长往往在节假日或晚上都要加班,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参加集体专题培训。另外考虑到家长中也有不少理念先进、教子有方的行家,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开设了梦想工场项目,成立家长社团。家长社团的活动旨在吸收有心、有闲、有才的家长参与,由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幼儿发展需求相结合,组建各类社团,并由家长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由幼儿园提供活动场地。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10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6-0423-0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是一种发育性异常。发育儿科学认为ADHD是儿童发育的个体与环境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1]。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儿童出现多动症状或加重已有的症状 [2],养育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3]。据报道,ADHD患儿家庭较正常儿童家庭存在更多问题,患儿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教养不良[4]。因此,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来提高ADHD的治疗效果是值得探索的。

现阶段对ADHD的干预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以及感觉统合训练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现在已经认识到长期的药物治疗可能与未知的危险因素相关联,药物治疗并不能使行为正常化。而且认识到任何单一的治疗措施往往难以达到显著而持久的疗效,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正在推行ADHD儿童多模式、多角度、综合性治疗研究(MTA)[5],我国各地很多机构也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外的综合干预,但却没有固定模式,其效果也有较多争议。这些干预措施多侧重于患儿,较少对其家庭、父母干预。有些研究涉及患儿父母,也只是让父母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对父母的干预定位不准确,具体干预措施也不系统和全面。然而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成长、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无论药物治疗还是行为干预都主要由家长完成。ADHD儿童的行为治疗,不仅强调对儿童的培训,更应强调对父母的培训[6]。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家长培训、家庭访视等综合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实施整体干预,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促进ADHD患儿的家庭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ADHD患儿90例。入组前由精神科副主任及以上医师确诊。两组患儿家庭均为核心家庭。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中ADHD 诊断标准[7];②均为独生子女,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③均为在校小学生;④排除由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和药物副反应等引起者。入院时用抛币法随机分为家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际完成86例,其中家庭干预组42例,对照组44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家庭干预组男34例,年龄9.6±1.0岁,病程23.8±2.8月;对照组男36例,年龄9.8±1.4岁,病程24.3±3.1月;两组性别比例(χ2=0.01,P=0.918)、年龄(t=-0.75,P=0.450)和病程(t=-0.78,P=0.435)差异均无显著性。

两组患儿父母一般资料:家庭干预组年龄34.1±1.7岁,职业包括干部33人、工人18人、农民10人、其他23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31人、中专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18人。对照组年龄33.8±1.9岁,职业包括干部35人、工人19人、农民9人、其他25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33人、中专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20人。两组年龄(t=1.09,P=0.278)、职业(χ2=0.13,P=0.988)和受教育程度(χ2=0.07,P=0.963)差异均无显著性。

1. 2方法

1. 2. 1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哌醋甲酯治疗,以5mg/d为起始剂量,然后根据病情和症状控制调整至最适合治疗剂量。一般用至15~20mg/d,分早、午餐后服下,晚间禁止服用,疗程共8周。常规治疗期间有针对性地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出院后,于病情稳定时,周六、周日停服药物,以减轻其副作用,两组患儿药物剂量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 0.05)。干预组给予综合家庭干预1年,对照组仅给予电话随访,以保证其服药的依从性。

1. 2. 2家庭干预方法

经医院医务科和护理部同意,选取精神科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共14人,在家庭干预开始前一个月先进行家庭干预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此次家庭干预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工作分配等,培训时间为2天。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家庭干预组,干预前先向患儿及其父母详细说明家庭干预的目的、方法和内容,获得理解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每例患儿进行综合家庭干预1年,包括8次家长培训和9次家庭访视。2年内共完成42例。家庭干预的主要形式及内容为:

1.2.2.1家长培训 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地点选择在医院安静舒适的房间,于出院时约定首次培训时间,以后每周一次,共连续进行8周,每次1-2小时,每次培训包括5-8个家庭。医院统一举办,每周一次,8个主题循环进行,每个家庭随时加入培训班,连续培训2个月即可完成整个培训。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为:针对ADHD疾病知识、患儿家庭环境中常见的不良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患儿的有效管理技能等,设定了8个主题,由专人进行授课。①了解您的孩子。引导父母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辨别孩子的异常表现,介绍ADHD主要临床表现。②理解您的孩子。主要介绍ADHD常见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让他们理解孩子紊乱行为的生理基础,对待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③亲子关系和“特殊游戏时间”。包括亲子沟通技巧等,强调家长每天花一定时间与孩子进行趣味游戏,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父母亲子关系的能力。④正确的关注技巧和奖励。包括行为矫正法,如负强化及正强化方法。⑤有效的指令。如重复命令或写在提示板上等方法,强调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指令。⑥家庭行为契约。同时约定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行为。⑦帮助孩子学习。如创造一个安静、不易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对学习成就感的形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⑧控制情绪,对未来做计划。包括理性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杜绝责打的方式,从长远看待问题,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等。

1.2.2.2家庭访视 患儿出院后,由患儿所在病房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电话预约访视时间和内容,访视前半年每月一次,后半年2月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60分钟。参与研究的女病房1个,男病房6个,每个病房有2人经培训后负责家庭访视。对42名患儿按照住院所在病房负责家庭访视的原则,按要求进行家庭访视。具体工作量:378次家庭访视分24个月进行,平均每人每月进行家庭访视1次多一点。家庭访视强调患儿和父母都在场,主要内容:①了解患儿病情、服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加以指导;②反馈家长培训效果以调整培训内容;③一对一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行为干预;④结合实际情况,协同家长指导患儿社会交往技能;⑤调整家庭交流方式;⑥指导父母与患儿具有相对稳定的情绪;⑦强化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有效的行为矫正方式和教育方式;⑧现场指导父母如何选择较合理的期望水平;⑨鼓励父母取得学校老师配合;⑩共同发现患儿的优点,保护其自信和自尊。

1.2.2.3家庭集会 干预期间安排2次多个家庭的集会,包括父母和患儿,鼓励与会者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1.2.3工具及方法

1.2.3.1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 Version,FES-CV)[8] 包含90个条目,分10 个因子,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让患儿和其父母对每个条目用“是”或“不是”回答,回答“是”为“1”分,回答“不是” 为“2”分。

1.2.3.2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9] 因为研究对象均为独生子女,所以删去了量表中偏爱被试这一维度及对应的项目,修改后的量表包含60个条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4个因子。让患儿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记1、2、3、4分。

1.2.3.3Conners父母用量表[10] 由与患儿生活密切的父母评定。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6个因子,共48条,采用0-3级评分。

用以上量表分别在患儿出院时和出院1年后进行评定。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或句子,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具体指导,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

1.2.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 1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评分比较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矛盾性、控制性低于对照组。

2 .2 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前两组间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父母惩罚、拒绝因子评分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

2. 3 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Conners父母用量表评分比较

表3显示干预前两组儿童行为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量表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ADHD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学龄期患病率约为3%-5%,主要表现为注意分散、活动过度、行为冲动、学习困难等,其影响可延续至青春期乃至成年期[11]。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学龄期患儿由于学习的需要,住院治疗时间往往较短,出院后多数需要一边上学一边继续治疗。因此,治疗的主要任务由医务人员转给了父母,治疗的主要环境由医院转到了家庭。医务人员应把治疗工作跟踪延伸到患儿家庭,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指导,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促进患儿家庭康复。目前,国外已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比较著名的有Barkley的父母培训八步法,其作用是积极的、肯定的[12],而国内尚无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父母培训方法。另外, ADHD疗程长,早早中断治疗的现象较多见,因此长期追踪随访也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13]。定期的家庭访视,一方面能及时反馈家长培训效果,以调整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能深入到每个家庭内部,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化干预。

本研究干预组干预后家庭环境量表中,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评分显著提高,说明父母和患儿之间能够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患儿能自由、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重视自身及整个家庭的文化素质培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并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通过家长培训,患儿父母了解了ADHD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后,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紊乱行为,对孩子招来的麻烦不再采取责打等不良方式,并且懂得如何选择较合理的期望水平,不对孩子过分苛求,从而减少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方式,这是矛盾性、控制性评分降低的原因。干预组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显著提高,说明在干预过程中,父母掌握了行为矫正方法,多采取正强化法,即患儿进步或良好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奖赏,包括搂抱、摸头、鼓励、表扬等,以及周末外出游玩和奖给玩具、美食等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父母惩罚、拒绝因子评分降低,说明综合家庭干预后,患儿家庭中民主、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明显增多,消极的教养方式明显减少。

干预组通过连续的家长培训和定期的家庭访视,使患儿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得到改善,为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等多项治疗的持续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提高了家庭康复效果。体现在患儿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评分显著降低。家长培训对儿童有行为矫正的作用,药物对改善儿童注意力、帮助学习有作用[3],家庭访视能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化干预。家长培训和家庭访视使父母掌握了有关疾病的知识和有效的教子方法,减轻了父母的心理压力,恢复了父母的信心,帮助孩子调整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变得更积极、更健康。本研究中心身障碍、焦虑两个因子改变不明显,这与黄彗桃等[3]报道一致。分析原因,除情绪和身心方面的问题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方能见效外,是否还有与疾病本身这两个症状相对较难改善有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改善这两个症状,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干预效果较好,可能原因有三个:①本研究对象均为核心家庭,无单亲家庭,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疗效不如双亲家庭[14];②本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后的患儿,其症状严重程度已相对减轻,有报道ADHD的严重程度可影响培训的疗效[15];③本研究教授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矫正孩子行为的方法,以赞美、肯定和欣赏为主,满足孩子情感和精神需求,能针对过分追求学习成绩的中国教育文化背景并适应社会现实。

家庭访视中发现,本研究药物治疗中哌醋甲酯早、午餐后两次服用,只能改善患儿在学校时间的症状,其作用不能持续至晚上做作业的时间和与家人交往的时间,是父母排斥药物治疗而乐意接受行为治疗的原因之一。由于循证医学获得的科学证据对广大民众普及不够,多数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存有疑虑,担心药物副反应而影响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此,家庭访视中做了大量的解说工作,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目前,对服药方式、药物疗程以及药物耐药性、成瘾性、不良反应等争议仍在继续。

本研究还发现,家庭访视可以发现很多ADHD患儿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发现不了的问题,这可以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充分的第一手材料,在以后的家长培训、家庭访视中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而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走出医院,走进家庭”的重要性,对医院目前坐等病人上门的医疗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国家的卫生政策提出了挑战。目前全国各地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各种各样,人员配备也参差不齐,但多以躯体性疾病的防治为主,在心理障碍的防治方面是个薄弱之处。要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除了树立精神疾病的未病防病、有病防残意识,还要有合格人才的培养、配备,工作机制的建立,这都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大力改革。短时间看,势必增加卫生投入,但如果这项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方面对已有某些症状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高危儿童及其父母可以从中受益,以减少ADHD的表达率,减少问题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减少ADHD对患儿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青春期、成年期乃至下一代的影响,而这将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本研究中的被试年龄相对EMBU的最佳测试年龄而言偏小,因此指导语必须向被试明确、多次解释。被试主要靠回忆来回答问卷,切忌让患儿受父母的某一行为事件的影响,而要对父母的一贯行为做出评价并尽量保持客观、准确,以减少对父母评价的偏颇。即使如此,10岁左右年龄段与20岁左右年龄段的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会有差异,对此须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教师参与治疗的干预和研究,医疗和教育之间的交流太少。下一步研究应努力使医务人员把治疗工作跟踪延伸到患儿家庭的同时也延伸到学校。

志谢: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务科、护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谨表谢忱!并向参与家长培训、家庭访视的姬玉萍、王贵山、张明、孔媛等医护人员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皇甫智敏.佛山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家庭环境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16):150.

[2] 王佳佳,袁茵.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现状与动向.中国特殊教育,2006,69(3):51.

[3] 黄彗桃,杜亚松. 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21.

[4] 刘琳, 曾昭祥,岳淑英,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05,1(20):3-5.

[5] 李亚平,马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维治疗.中华儿科杂志,2006,44(2):149-150.

[6] Tutty S, Gephart H, Wurzbacher K. Enhancing behavioral and social skill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newly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pediatric setting. J Dev Behav Pediutr, 2003, 24(1):51-57.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1-152.

[8] 费立鹏.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34-142.

[9]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161-129.

[10]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211-212.

[11] 康传媛,王玉凤,杨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性患儿至青春期的再评估.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1):17.

[12] Barkley RA. Defiant children: A clinician's manual for a-ssessment and parent train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7.1-14.

[13] 金星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12.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11

家长学校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的普及推广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升,家庭教育越来越得到了家长、社会与学校重视。教育不能单单靠学校,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我县于 2014年5月7日在县实验二小举办了家庭教育培训讲座,特聘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进行了《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训。参会人员为全县中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及优秀班主任,本人有幸参会。经过一天的培训,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上午关鸿羽教授重点就《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有理论,有实例,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首先将家庭教育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总共分为粗暴型、精神虐待型、期末算总账型、抽风型、超负荷型、保姆型、干扰型、金钱刺激型、放任型、分数第一型、溺爱型、迁就型、攀比型、暴躁型、唠叨型、冷漠型、纯理智型、专制型、期望过高型、过度教育型等等20多种类型,对每一种类型进行分析,并指出改进方向。这对我们指导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之后关教授分别“从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和“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两个方面来说明家庭教育专业性与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差别很大,教育孩子不能重来,家庭教育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关乎孩子的命运,甚至关系的国民的命运。提出问题后关教授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法。

在听到关教授讲国外高中生开新婚指导课后我们都有些吃惊,当听到有的国家在结婚前要求听家庭教育讲座,进行理论学习并要通过考试才能结婚的消息后深感震惊:家庭教育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分析完国际家庭教育指导情况后关教授提出了“大教育观”的概念。大教育观分为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具体指时间上的终身教育和空间上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大教育观的效果是1+1+1>3。这个概念非常新颖,也能很实际的教育完整的概括起来了。关教授认为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以及做好家庭教育要从以下几个反面入手:一、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二、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三、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四、给家长开读书活动,汇报会,分享家长自己的教育案例等等。所提出的方法和给出的建议都很实际也很有有意义!下午关教授就有关创新教育的话题做了简单的介绍,也很有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一整天的培训我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成立家长学校,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在看的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看的家庭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篇1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机遇,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76名,这些儿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福利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设立了手工坊、模拟超市、绘画室、运动室、多功能厅、情境教室,并不断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福利院根据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内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里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家”的归属感。

(二)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了康复特教室,聘请专业的康复特教教师,并注重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福利院选派特教教师外出培训5人次,并组织特教人员先后赴标杆单位、兄弟单位学习特教经验;同时挑选特教骨干人员在全院开展定期特教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1、开设特教班,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开设特教班,根据儿童年龄、智力情况和接受能力,对儿童进行分班教学。课程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蒙氏教学为主,结合手工、音乐、美劳、品德教育等辅助课程开展课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与多元智力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拟定包括年、月、周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辅导计划,按计划实施课堂,根据课堂进度、学员接受程度进行课堂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估。目前福利院开设4个班级,分别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学班和语训班。一共有15名收养人员参与到上述班级中进行学习。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对一些有就读能力,可以进入高层次学习环境中的收养人员,福利院院主动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院内提前为这些孩子制订入学前个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入学前能力训练一对一进行强化,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儿童进入张家港市特殊学校就读,1名儿童进入梁丰幼儿园就读,4名大龄收养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会。

3、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从“零”开始,抓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一是对0―3岁的婴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通过音乐、图画、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婴幼儿的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开展了“爱德祖母育婴”项目,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人员充当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做游戏等方式,使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对3―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龄前的教育。以儿童为主导,老师为辅导,主要从语言、知识、日常行为及动作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进一步推行“微笑妈妈“行动,使护理员与孤残儿童间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依恋,满足了孤残儿童情感需求,实现了由按需喂养向回应式抚育的转变。

4、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培养教育孤残儿童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的个人品德,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龄儿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其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是持续开展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送孤残儿童去苏州学习刺绣,并进行展览义卖;三是开展“类家庭”项目,筛选出3名大龄儿童进行类家庭生活体验教育;四是联系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提供学习就业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残疾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独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经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脑瘫儿童可以较熟练地弹奏电子琴; 3名儿童的油水分离画在“《少儿画苑》第1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暨第44界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喜获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5、注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外加上从小生活在福利院这样单一枯燥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为此,福利院将孤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请专业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等方式提高孤残儿童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6、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福利院脑瘫儿童的比例相当大,针对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吸收现代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康复知识,实施一对一和小组化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在保证对其肢体训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以增强脑瘫患儿的自身适应能力。同时融合音乐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养育模式。回归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的,但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孩子因残疾、患病无法被正式收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打破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养育模式,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和规范,定期回访,追踪服务。同时,为了让孤残儿童既能感受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到院内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教服务,2013年福利院探索启动“爱心助养项目”和“类家庭”项目。目前已有16位爱心人士与我院签订了《爱心助养协议书》,成功与8名儿童结对,并开展了畅游欢乐世界、制作月饼、庆祝生日等20余次活动,使儿童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弥补了机构集中养育的不足。

8、开展社工项目,促进孤儿成长。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节日间社会爱心捐赠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春节期间开的“迎新春联欢会”活动,五一期间的“亲子运动会”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爱心同行”主题开放日活动,“小小故事会”活动等等,使孤残儿童在参与活动时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同时,组织儿童走入社区感受居民小区的生活气氛,带领儿童参加相关单位的联谊活动,使孤残儿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条件的有限及人力资源的缺乏,致使该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见的制约因素使该项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专业特教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师中仅1人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毕业,教师专业训练经验不足,仅凭着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儿童传授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长远来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指导、帮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幼龄儿童家庭式抚育跟不上。虽然开展了“类家庭”“爱心助养”等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开展以来,只在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龄儿童间开展,一些重度残疾幼儿还没有享受到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没有感受小家庭的爱和温暖。 应建立幼儿教育模式,再配套适合幼儿成长的家庭式抚育生活照顾模式。

(三)心理辅导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残儿童多半有很多心理问题,随之表现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但福利院没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开展该项工作,虽然成效不错,但亦显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不仅能解决很多行为问题,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计划上来看,整体设计上缺乏前后呼应的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模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开展略显单薄,不能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堂;从总结评估上来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特教、康复、养护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沟通。

三、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一)不断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实现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设施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优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强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残缺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等,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通过协调人力资源部门,招募志愿者等形式,为我院输入具有正规教育学历的幼龄和学龄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弥补我院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与救助管理站共享资源--“阳光心灵”心理咨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盘游戏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