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概况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5 15:59:32

研究工作概况

研究工作概况篇1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直到1962年,French和Kahn才将压力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根据Cooper和Dewe(2004),系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已经存在将近半个世纪。工作压力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Beehr和Franz(1987)认为通过医学,临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这四个有规律的途径可以最清晰的表达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关于压力的定义和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关于压力定义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四类:基于刺激、基于反应、基于刺激一反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基于差异。一是刺激论(Kahn & Byosiere,1992),认为某些刺激是可以引起压力反应的,如时间压力、人际冲突等,但并不是每个个体对这些压力源都有同样的反应。二是压力反应论(Selye,1980),认为压力的关键要素是心理反应,而不管情境如何,但这个概念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情境可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个体的应对策略也会影响个体的压力反应。三是交互论,即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Lazarus,1966),但在实证研究中持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往往也是用心理反应也测量压力。四是差异论(Edwards,1992),这一概念认为压力是由于个体需求与组织供给的不一致造成的,这个概念在操作化上存在困难。

二、压力源的分类

压力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条件和事件(Kahn& Byosiere,1992)。主要的压力源可能分成三类:环境相关的压力源,工作和组织相关的压力源以及个人相关的压力源。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本身是造成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噪音、污垢、热、震动、化学或者毒药物质会引起人的生理压力,通常还包括人体工程学条件恶劣的工作场所和事故。单个事件例如灾害的曝光,重大事故或者极其危险的活动归纳为创伤性事件压力,警察人员和消防人员是特别容易暴露于创伤性压力之下。社会压力情况包括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冲突,性骚扰,聚众或者恃强凌弱和其他工作场所的侵略。另外经济,政策和技术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引起人们的压力。

工作和组织因素:工作相关的工作压力出现在执行一个任务时候,它包括很大的时间压力和超负荷工作,工作时的高复杂性,单调的工作和中断。工作时间安排也会引起压力,最著名且研究的很好的压力是夜班和轮班工作长时间的工作和加班都属于这一类。工作不安全感和糟糕的职业生涯机会归纳为职业相关的工作压力。组织的变革也可以视为组织因素压力源,例子包括合并,精简或者新技术的实现,这些变化也是有压力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工作不安全感,加班和社会冲突。

个人因素:导致压力的个人因素很复杂,包括角色压力、个体特征、工作-家庭冲突等。角色压力分为角色超载,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角色超载发生在当个人要做太多或者太复杂工作的时候。角色冲突指的是与角色期望冲突的情况,角色模糊指的是角色期望含糊不清的情况。通常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有强烈的联系,且这两个主题被放在一起研究。个体特质包括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点,A型人格等等。这些压力源对某个人来说有可能是压力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构不成压力。工作-家庭冲突是某种形式的角色间冲突,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压力源主要是工作和家庭领域互不相容的部分。

三、工作压力反应

压力在组织中对个人和组织都有影响。个人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他们的闲暇时间,生理,情感和行为层面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反应可以是短期反应,也可能是长期反应。

(一)对个体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压力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例如,个人在所谓的高压工作状态下血压比在其他类型的工作中高。慢性工作的压力源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对急性压力源的反应。压力同样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经历高度的压力对个体的免疫系统是有害的。个人经历高度的工作压力更有可能发展成心血管问题或者骨骼疾病。另外,工作压力的长期影响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生理症状,包含头痛,眼睛疲劳和肠道问题。

2、对情感的影响。在长期来看,幸福和心理健康会受损。从纵向研究的证据来看,有压力的工作情况与日益增加的抑郁症水平、心身投诉、和其他痛苦的症状有关系。职业倦怠是另一种长期的压力反应。它的特点是情感衰竭,人格解体(玩世不恭)和减少的个人成就感。传统来说,职业倦怠在人类服务和教育职业中被大量研究,但是现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一些其他的职业团体当面对工作压力时,也会发展职业倦怠。精神压力可以带走一个人的本身的健康,也可以导致精神疾病的发作或恶化,如抑郁和焦虑。

3、对行为的影响。压力源可能对行为水平也有负向影响。例如,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注意力会下降,工作记忆力会降低,绩效的准确性会较少。但是当面对一种压力源时,个体通常会更加努力,所有的绩效并不一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可以看出在工作状态下压力源与暴力有关,例如破坏活动,人际攻击和敌对和不安全行为,事故和工伤。

(二)对组织的影响

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源还与组织行为中的其他方面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历压力的个体很少奉献于组织体现出更高的离职意向和实际的离职行为。因此,工作压力源与反工作行为,低组织承诺,高离职率和在特殊情况下旷工的增加有关系。

1、反工作行为。反工作行为指的是整体看来为了伤害其他工作中的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它包括行为侵略,敌意行为,偷窃,怠工和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实证证据表明工作压力源比如人际矛盾和情况受限与反工作行为积极相关。元分析证据进一步表明人际矛盾往往与以组织为目标的侵略联系的更紧密。

2、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指的是个体与组织的纽带或联系(Mowday,Porter,& Steers,1982)。它包括态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方面。元分析检验了角色压力源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报道了这些类型的压力源和组织承诺的三个方面的消极关系。因此,个人感知到一个更加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个更低的组织承诺。建立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框架下,元分析得出结论:阻碍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消极相关,然而挑战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没有显著的二元关系。

3、离职率。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也可能与离职意向和离职行为有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从组织中辞职的意图和找工作行为有积极关系。关于真实的离职行为,元分析表明主要是阻碍性压力源而不一定是挑战性压力源与离职率积极相关。

4、消极怠工。工作相关的压力应对,欠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与怠工消极相关。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压力源与怠工有关系。压力源可能与压力应对有重叠,压力应对可能与怠工有重叠,一部分与压力源没有关系的压力应对可能导致了怠工。压力源与怠工关系的数据是不确定的。截面和纵向发现表明工作压力源和缺勤之间的关系不是遵循简单的模式。

四、压力干预

自从展开压力研究开始,研究者和机构都对减少员工压力的方式感兴趣。多种干预的目的在于减少压力的消极影响。压力干预领域最发达的领域是压力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休息时间。

压力干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干预得到公众健康专业人士的青睐,包括改变工作环境来降低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二级干预,关注大量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包括培训员工在工作环境中更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最后,三级干预包括提供更加严肃的干预形式,例如心理健康咨询或者员工援助。

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压力干预。压力干预可以从减少压力源,增加资源或者减少压力应对来减少压力的负面影响;另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压力干预的一部分。

1、减少压力源。压力源由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减少(或者两者结合)。个人压力源的减少往往是改变员工压力管理程序的结果,他们可以改变工作环境的某些方面。但是,个人压力源的减少通常假定一定程度的控制工作。组织压力源减少途径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典型的例子包括减少噪音,按照昼夜规律改变流水线速度,或者在工作中减少干扰。减少工作时间的数量是减少压力源的另一种方法,在一些公司的报告中和元分析中似乎是有积极作用的。

2、增加资源。增加资源是一种受欢迎的压力管理途径。这些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组织资源。应对技能,效能信念,和个人能力是个人层面的资源,可以在压力干预项目中得到增加。应对技能和效能信念增加的好处在评估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加强个人能力不是一种压力预防技术。组织压力预防目的在于增加工作控制和增加员工参与决策讨论,是有一种减少工作压力,有前途的途径。Jackson,S.E(1983)表示参与决策讨论的增加减少了情绪压力,旷工频率,和离职倾向。一种附加的重要资源是一种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干预期间可能增加,且当主管支持是很高的时候增加工作控制是特别有益的。

3、减少压力应对

面向个人的减少压力应对的项目属于最常使用的项目。大量存在的研究和评论发现了明确和积极的作用。压力管理项目试图影响员工去解释一种情况它不是作为一种压力,而是一项挑战。他们同样指导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应对策略和减少压力应对,例如,压力免疫或放松技巧。组织减少压力的方法是提供休息时间。众所周知经过短时间的工作复苏最快,最初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对复苏是最重要的。研究表示5%的工作时间应该被用作休息时间。当员工预感到了休息时间,绩效是很高的。同时,当休息时间在工作中穿插,压力影响变小。文献表明休息时间应该被有组织地建立规定和监督,因为当只有员工自己时,他们倾向于更小频率和短时间的休息时间。

4、改变生活方式。个人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改变项目尝试着改变饮食,支持健康的生活和鼓励体育锻炼。员工支持计划通常针对酗酒或者其他类型的成瘾,但是也包括锻炼和压力管理计划;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健康项目在减少焦虑上,在减少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血管死亡率上,和在提高幸福指数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项最近的元分析指出工作场所干预针对身体活动,与积极增加健身,更好的心情和一些生理指标相关(Conn,Hafdahl,Cooper,Brown,& Lusk,2009)。但是,影响大小主要来自研究,表明干预措施的具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可能在这种项目上发挥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Cooper,C.I,& Dewe,P.(2004)Stress:A brief History.Mak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Beehr,T.A,& Franz,T.M.(1987)‘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in J,Ivancevich and D.C.Ganster(eds),Job Stress:From Theory to Suggestion.New York:Haworth Press,pp.5-18.

研究工作概况篇2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基本情况统计

在社会变革和发展历程中,党的青年研究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党对青年工作的研究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即从对青年的地位和使命研究到关注青年本体和青年运动,并进一步走向高度繁荣和发展。新时期对青年工作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青年工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15749篇;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1802篇;以“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605篇,其中专门针对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的相关文献有80余篇。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研究异常活跃,成果丰硕。党的十以来,先后发表了多次关于青年工作的相关重要讲话,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精髓与方向。

二、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概述

1.青年运动、组织方面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青年的参与与投入。党的青年工作也同样离不开青年运动和青年团组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同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不管是青年运动还是青年组织,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青年运动和青年组织的引领者。

2.青年干部选拔、培养方面

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在其中就起决定的作用。青年人才和干部在青年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3.青年教育、培训方面

青年人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延续者。对青年人的教育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问题,而对青年人的教育效果直接决定青年工作的成效,最终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青年人的教育工作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路线,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方向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三、对党的青年工作研究的思考

1.从研究内容上着手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工作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始终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衰成败。在当前转型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广大青年思想的多变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应寻找对青少年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与渗透的有效方式与模式。

2.在研究规律上努力

注意研究的实效性,青年工作是事关全社会的综合性事业,研究青年与青年工作要以青年特点为依托,深入探索青年工作研究的内在规律。青年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始终是青年工作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意义的青年工作思路和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青年工作研究的规律。

3.在研究方法上探索

在青年工作研究方法方面,以青年成长需求和规律为依据探寻青年工作研究的方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关注青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来开展青年工作,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实际数据,并以此得出可靠的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结论,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指导青年工作,进而更好地把青年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促进党的事业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研究工作概况篇3

(1)平均预测方法:简均法、简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均法

(2)长期趋势预测法

(3)回归分析预测法;经济分析评价的介绍。在对项目建设尽心市场分析预测之后,如果认为这里的发展情景不是很好,就可以直接否决项目经济可行性;如果项目建设市场分析发展前景良好,但是无法准确对经济可行性作出结论,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有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主要内容,财务评价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为主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税收、项目费用以及产出的收益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得出项目建设的盈亏经济可行性;而国民经济评价是以国家为主进行分析,按照资源合理配制原则,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国家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国家受到的具体利益。最后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最后的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其以后的经营状况,获利能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因为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可行性结果不是很准确,所以我们应该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具体的分析不在这里过多的介绍,只介绍一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有

(1)从预测项目最主要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中,找出敏感因素,确定影响程度的敏感性分析;

(2)对产品项目盈亏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的盈亏平衡分析;

(3)乐观悲观法

(4)概率分析法等。

二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概况分析

建设工程造价的介绍。建设工程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商品一样,自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勘察、设计、设备、安装、材料等施工活动时间决定的。每项建设工程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需要对各个部分具体分开计算,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出工程总造价。工程概算介绍。工程概算就是以货币形式来反应建设项目经济效果。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对计算机模拟项目从经济上进行计算,用建设项目设计的实际费用、建设项目的实际人工费、建设项目的实际材料费、建设项目使用机器的实际费用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出总工程造价费用。在进行工程概算之前,我们应该将建设项目的图纸给牢记,然后开始计算工程量。工程量作为计算费用的基础,是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建设工程计算量越准确,工程造价的费用计算的越准确。在进行费用计算的时候要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这样会使计算的数据更精确。定额直接费用=Σ(分项工程量×单价)+Σ(未计价材料量×单价)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工程建设项目的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按照当地的规定进行计算。计划利润=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税金=直接费用×费率这些都是各项工程费用计算的基本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应该将设备费用和材料费用给分开计算,让费用计算的更加合理。

三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发展建议

现在的化工行业建设中,可行性研究应用非常的广泛,这是最值得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概算的发展进行创新建议。

1、未来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简化其中的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研究工作概况篇4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Byrne,1986)。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性发展的中心,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感密切相关。身体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作为多维度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它可能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前因(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效益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相对整体自我概念的其他成分研究显得非常薄弱,针对身体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单一方向研究身体锻炼对个体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反向研究的非常少,如果身体自我概念能对个体的身体锻炼情况有显著影响,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变化将成为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全面健康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根据Harter能力动机理论与Fox提出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模式,从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对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影响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实证性研究考查我国部分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与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提供一条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湖南、山东等5所中学进行调查,随机抽取班级。从班级中随机取样(见表1),共发放1682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男生817人.女生562人,年龄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15岁。问卷有效率为82.0%。

1.2 研究工具

1.2.1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mcal Self-Descnpuon Ques-tlonnalre,简称PSDQ) 此问卷由Marsh编制,包括70个题目,11个维度,适用于12岁以上的被试。这些维度分别为①身体健康;②身体力量;③身体耐力;④身体灵活性;⑤身体肥胖;⑥身体活动;⑦身体外表;⑨身体协调性;⑨身体运动能力;⑩整体身体;11自尊。杨剑(2002年)对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检验,结果为:①全量表的稳定性系数大部分0.60~0.85之间,重测信度大部分在0.65~0.80之间;②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抽取11个因素,累计贡献率达63%;③在11个分量表的相关距阵中,大多数都在0.40以下,④各个分量表内的题目与分量表总分的相关都很高。总之,杨剑对PSDQ进行的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理论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可以成为可靠而有效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工具。

1.2.2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自编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调查表,共7项内容,包括锻炼的时间(每次锻炼时间)、频率(每周锻炼次数)、强度、体育成绩、坚持性(锻炼年限)等。其中锻炼强度用主观运动强度感觉测定表(RPE)测定。在2007年3月首测间隔1个月后再测,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且相关系数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01).表明两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测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从而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查阅了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

1.3.2 问卷调查 使用经过杨剑修订的Marsh的“身体自我概念量表(PSDQ)”和自编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

1.3.3 数理统计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Blvarmte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使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

1.3.4 个人访谈 在身体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组被试中随机抽取志愿者进行个人访谈,以定性方法验证身体自我概念对个体锻炼参与的影响情况。

2 结果

2.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与性别差异

2.1.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情况及性别差异 将不同性别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所有维度上,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协调、身体肥胖、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身体自我概念总分等方面的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2.1.2 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及性别差异 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①72.9%的中的中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或以上,即拥有锻炼习惯;②约85.5%的中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以上;⑧本研究的锻炼强度采用主观运动强度感觉测定表(RPE),有15个主观感觉等级,感觉运动强度在12~15之间的占到64.6%,说明大部分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是中等强度,有24.7%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比较大,只有10.7%的人群运动强度较小。以上统计表明,中学生的运动多以中、大强度进行锻炼。符合年青人的身心特点.

表3表明:在体育锻炼情况的各个指标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和体育成绩方面。均是男生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生。

2.2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分析对身体自我概念11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与锻炼情况调查的6项内容进行两两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没有显著相关的组:肥胖*锻炼兴趣(0.071),肥胖*锻炼强度(0.084),肥胖*锻炼年限(0.207),性别*健康(0.245),健康*锻炼强度(0.277);②其他各组均显著相关或非常显著相关。

2.3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各指标间的多元回归分析以锻炼情况各指标为因变量,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为自变量。使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标准方程如下:锻炼年限=0.463*运动能力+0.321*耐力;每周锻炼次数=0.320*身体活动+0.217*耐力+0.179*运动能力;每次锻炼时间=0.327*运动能力l锻炼强度=0.239*身体活动+0.201*运动能力;锻炼兴趣=0.458*运动能力+0.203*自尊+0.201*灵活-0.158*外

表;体育成绩=0.546*运动能力+0.192*灵活。

3 讨论

3.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在性别上的差异 Fox以PSPP为研究工具,结果显示,不论在身体自我价值、运动、条件、身体或力量的得分,男性都高于女性。Marsh以PSDQ为研究工具,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身体自我概念性别间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PSDQ的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耐力、身体力量、运动能力、身体协调、外表、身体灵活、整体身体与自尊的得分上,男性均高于女性,即只有健康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国外的研究表明:整个青春期男生降低了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女生则增加了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国内黄建等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总体上男生在身体自我各量表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所有维度上。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身体肥胖、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身体自我概念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Marsh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与其他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原因可能是;①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自我概念的在时间调适上男女有差距。青春期身体的巨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立刻完全接受身体的变化,因而不易形成恰当的身体概念。一般男性身体变化进程中由于肌肉群的增加而趋向于正性情感体验。青春期的女性有的因为脂肪堆积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女性比男性对身体感到更加不满意,因而女青少年对身体自我概念在时间调适上较男性差。②社会文化导向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受社会文化导向作用影响,并急切地想要改变或消除那些身体上不符标准或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女性特别受文化观念中苗条身体的影响,青春期的女性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3.2 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Gruber在1986做的一项元分析表明,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儿童有更高的自尊。Sa-10kun以12~18岁的青少年为受试对象,探讨篮球、曲棍球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发现,透过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本研究是探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对体育锻炼情况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的各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身体自我概念的运动能力维度来预测;运动能力和耐力两个维度进入了锻炼年限的回归方程,它们与锻炼年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预测锻炼年限;身体活动、耐力和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预测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能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每次锻炼的时间;身体活动和运动能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锻炼的强度;运动能力、自尊、灵活和外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锻炼的兴趣;运动能力和灵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体育成绩。由前述的回归方程还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的各个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和体育成绩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身体自我概念的运动能力维度来预测。这与国内谢琴使用PSPP对大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她的研究表明:运动能力的得分可作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预测指标。

4 结论

4.1 我国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锻炼情况明显好于女生。

4.2 男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除了的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研究工作概况篇5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建设性质:指新建或改扩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六)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支持该项目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包括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产业经营的有关方针政策,我市本项目所属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要求,自治区对项目建议书的审定意见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要引用相关法规、政策、规划的目录和文号。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况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建设地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行性研究结论包括。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建设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或供水、供暖方式)

(三)厂址(建设地址)

(四)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项目建成后的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项目财务和经济评价

(十)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等。

2、论证结论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阐述项目提出的理由和主要依据,如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方向、市场因素,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和决定等。

二、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概况是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包括: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成果

(二)实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三)建设地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分析阐述项目建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发展城市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建设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及社会效益。

第三章 建设条件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2、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文、气象、土壤、河流水系等。

3、社会经济条件

4、基础设施

5、社会经济状况(农业):包括耕地面积、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项目所在市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等。

6、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产前、产中、产后的发展现状(农业)。

7、项目建设地点选择:按照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资等方面做对比分析比较,选择建设地点。

8、环境条件分析

9、各种费用比较

10、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2、资源优势

3、市场优势

4、基础设施条件:包括给排水、供暖、供电、交通、效能、运输、通讯、能源及市场建设状况等。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属工农业和经营性项目)

一、建设单位概况:发展历程、现有产品类型,主营业务,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

二、研发能力:企业自身及其技术信托单位的科研开发能力。

三、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银行信用等级等。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属工农业和经营性项目)

一、市场分析

1、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国内外市场相关产品的供求状况。重点调查目前国内同行企业的布局及生产销售情况。

2、产品市场前景分析:分析预测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及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所占市场份额。

3、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项目产品成本、价格、行业标准、质量要求和项目产品供需对同类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等。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

根据市场前景分析,提出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生产规模、预期销售目标。

三、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二、项目规划和布局

三、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凡由本项目投资的所有单项工程、配套工程均属项目组成的范围。

1、建设标准

项目产品技术参数、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选择、主要原材料消耗指标等。

2、总平面布置

3、占地面积及分析

4、土建工程

(1)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及结构设计

(2)特殊基础工程设计

(3)建筑材料

(4)附属设施

(5)绿化

(6)其他

5、其他工程

研究工作概况篇6

环境因素对结构作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环境荷载下结构动力响应机制研究、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及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基于离散方法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和软件的开发研究、基于动、静力分析的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等。目前工程领域针对极端海况对海上风电机组影响方面的研究,大多借鉴海洋平台等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基于年极值取样法选取工况组合对结构进行分析。海洋环境的简单选取往往造成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导致结构在极端海况作用下失效破坏或者过于保守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有学者对于热带气旋对海岸工程以及风力发电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区划式的分析,但并未对极端天气过程对结构的作用机制作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结构可靠度分析原理,建立结构响应模型、多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嵌套的分析体系,进行热带气旋诱发海况对海上风力机组支撑结构作用的研究,以及风电支撑结构整体可靠度的初步分析。

1双层概率分析模式

在热带气旋诱发的极端海况条件下对海上风电支撑结构进行可靠度分析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样本缺乏。并非所有工程海域都有充分的热带气旋影响下的海况实测资料,同时结构在极端海况下的实测响应资料也难以得到。使得结构可靠性分析不易实现。(2)现有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不能充分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高带来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概率分析、灰色预测方法交叉结合的研究手段,建立一个双层概率分析模式(Double-layerProbabilityAnalysisModel-DPAM),第一层由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和结构分析模型构成,第二层由结构分析模型与多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组成(见图1)。

1.1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灰色模型(GreyModel-GM)是处理随机性强、信息量少的随机序列的有效方法。最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是一阶灰色模型GM(1,1),该模型由一元变量X的原始序列和生成序列构成。X(0)代表研究对象的实测值构成的序列(原始序列)。

1.2多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复合极值分布是一种新型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式,最早由刘德辅等提出。该分布由泊松分布与多维极值分布复合构成。多维复合极值分布能够合理的反应由台风过程引发的极端海-气现象的概率特征。以该模式为基础对随机模拟法进行的改进是针对受台风等天气过程影响海域的极端环境荷载分析的有效手段。

1.3环境载荷模型作用于海工结构的风载荷按下式计算。对小尺度圆形构件,垂直于其轴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的波浪力f,当D/L≤0.2(D为圆形构件直径,m;L为设计波长,m)时,可按Morison公式计算。

2算例

本文以一座工作于中国南海大鹏湾的3MW三腿架式离岸风电系统为例,来分析台风对结构物的影响。工作环境水深约为24m。表1中列出基线风机总体性质,图2表示三脚架支撑结构的设计尺寸参数。

2.1运用GMCM方法预测极端海况采用1954—1979年期间由台风过程的极值风速、波高及波浪周期的测量数据作为原始数列,建立AGO模型。运用GMCM计算1980—1999年期间预测值,并与同期测量数据比对。表2列出了在使用灰色模型预测台风引起的风速、波高及波浪周期时所需要的发展系数a及灰色输入系数u。之后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进行残差修正。修正后的预测数据与测量数据的比较如图3~5所示。不同变量的后验方差比C与小误差概率p也在表2中给出。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台风引发的极端海况因素的长期预测,GMCM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模型。

2.2台风影响下三脚架式支持结构的响应依据台风风速与GMCM预测波浪的结合进行结构物的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由于缺少海流数据,使用原设计资料中提供的流速值代替台风过程相应海流值进行极端工况条件的计算。本文仅以静力可靠度分析为例。有限元模型建立后,结构内各点应力分析便可进行。图6表示在预测的极端海况下结构某关键点最大应力的概率分布。图7和8表示预测期内某组工况下的结构应力云图。由DLPM得到该关键点应力的概率特性。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台风年频次参数λ=6.19,经概率曲线拟合,采用复合极值分布的一种形式———Poisson-Weibull模型进行应力概率分析,拟合参数如下:均值=77.45MPa,标准差s=54.25,尺度参数a=0.0054,形状参数b=1.28。平台结构的许用应力为[σ]=189MPa,该点可靠度Pr=P(σ≤189MPa)=0.9882。以此方法对结构各个关键点应力逐一进行概率分析,得到各点失效概率。

研究工作概况篇7

PRA安全分析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我国现阶段已经有相对成熟与完善的商业故障分析应用软件。但是安全概率分析模型构建等程序依然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来操作与进行,因此开展PRA安全分析模型软件开发项目刻不容缓。将新的分析方法引入PRA安全分析系统,使得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为故障与事故处理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优化安全分析系统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因此PSA安全分析研究是非常有前景与价值的。

1 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1.1 概率安全分析方法相关理论与概念

概率安全(PRA技术分析系统)分析的首次运用是在在美国核管20世界80年代出版发行的《反应堆风险分析评估美国商用核电站事故风险》报告中,该报告对堆芯熔化的风险和概率进行分析与评估的时候第一次运用了概率安全分析方法。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概率安全分析方法定义为:以概率论和稳定性作为前提,按照事件已知概率,对某一错综复杂的系统或者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对估算客体的风险与后果进行分析与评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概率安全分析系统将一个运行中的复杂系统进行全面考量,可能对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影响的全部因素都要进行研究与排查,将各种可能的核电事故情形均纳入研究范围。因而,PRA技术分析系统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发现设计缺陷、共因概率和各种失效模式,以及核电厂内诸多不利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和方式,而且还能够被用于评估修改设计的成本与代价,因而对核电站周边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PRA安全分析系统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主要目的为评估堆芯损坏频率和程度。第二级主要对于堆芯熔化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级分析研究重点在于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环境生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存在的威胁与损害后果。我国现阶段PRA安全分析系统主要以静态分析为主,动态概率安全系统的研究与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核电厂尚未运用动态理念对核电厂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安全性的评估偏向于保守。

1.2 主要任务

安全是核电站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保障核电站各种状态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核电站安全分析的主要任务。核电站安全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第一,在核电站正常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保障放射性在安全与被允许范围之内,安全性不能低于火电、风电等传统发电方式。第二,核电站事故规模和类型评价体系标准化与规范化,与国家评价标准与级别一致。第三,对发生事故后纵深防御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冷却水评价体系即属于这个范畴。第四,全面评估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情况,以及对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与生对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2 概率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1 掌握冷却水系统PRA技术分析要点

根据对概率安全分析方法的研究,把握冷却水系统概率安全分析方法系统中的核心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构建规范和标准化的概率安全分析模型,为我国核电站建立后的安全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2.2 冷却水PRA安全系统进行动态概率分析

核电厂PRA安全系统分析中运用的许多系统都有显而易见变动性。过去的事件树-故障树概率分析方法只能实现对时间相应特点进行微小的保守处理,这种情况会致使误差出现过大情形,包含PRA安全分析系统工作情况本身以及对核电站事故发生概率的评估。所以,为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系统的安全性特点,运用动态稳定性性手段,用结合静态与动态的方法分析与比较其偏差。

3 核电厂概率安全分析分级评价方法的应用

3.1 一级概率安全分析

一级PRA安全分析的目标是明确致使堆芯结构完整性缺失和燃料损毁严重的事故类型与原因,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依据一级概率安全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排查核电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风险的环节,研究比较过程中可以对比各类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根据PRA安全分析报告改进和优化规划设计和论证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 二级概率安全分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二级PRA安全分析客体绝大多数为安全壳和各个系统。除一级PSA安全分析的客体之外,还包括堆芯损毁故障分析研究、安全壳工作能力丧失时间和模式分析研究、放射性物质释放概率分析研究等。二级PRA安全分析关键结果之一是放射性核素在核电站运行前期大量释放的概率。为了研究这种概率,必须评估不同堆芯损毁故障序列导致的放射性物质弥散的后果严重性,在对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的前提下找到导致严重故障发生环节,为重大故障和事故管理方式的改进提供依据。关于开展二级PRA安全分析工作最权威的文件就是NRC的NUREG-1150报告。

一级PRA安全分析的结果是致使堆芯损毁的故障序列以及电厂堆芯损毁概率大大降低。在进行二级PRA安全分析的时候,必须运用一级PRA安全分析的结论。一级与二级分析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与命名为核电厂损毁情况。一个核电厂损毁情况是由若干拥有在冷却堆压力与温度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的故障系列形成的组合,这个组合会致使类似的故障进程和安全壳回馈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核电厂损毁情况决定了堆芯损毁故障序列的频率、进程等重要参数。也就是说核电厂设备损毁情况给故障分析的初始与边界条件提供了许多改进工作的参考依据。

3.3 三级概率安全分析

三级PRA安全分析主要是对二级PRA安全分析结果进行环境生态影响进行评估,评估多种应急预警方案和措施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后果缓解的有效性。核电厂三级PRA安全分析运用MACCS程序,MACCS是美国Sandia联邦实验室专门为国家核管会设计开发的核故障与事故影响评估程序系统,主要的关注点为生态环境影响和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缓解策略有效性。

三级PRA安全分析是研究由二级PRA安全分析整合源项所生成的场外影响,模拟核电厂事故中弥散的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及沉降在地表的过程,并评估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对周围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烟羽淹没、吸入、地表沉降悬浮再吸入、食品与农作物污染照射导致的健康和剂量效应。

4 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下,大力发展核电是的大势所趋。我国的核电站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山东核电、海阳一期均已经或者即将投产运行。对于核电安全概率分析研究以及怎样进行高效监管,我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水平甚至空白状态。因此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把握核电安全分析研究与监测管理技术方法,同校核电站相关系统的关键设施设备操作运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中旺,奚树人.后处理厂与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方法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3.

研究工作概况篇8

一般说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或者说在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应然”的方法,一种是“实然”的方法。所谓“应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应该如何如何的方法,所谓“实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实际上如何如何的方法。所以,“应然”的方法是一种从原则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的方法,而“实然”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中本来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但这种相互补充必须要以“实然”的研究为基础。而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缺陷正是片面地强调“应然”方法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充斥着“应然”的方法。人们在研究某方面的问题时,先是怀着某种愿望,然后从某些原则出发去推论出为了实现愿望应该如何如何的一系列结论,并以为这样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而不管实际上情况如何。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按照“不应该”的方向发展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从应然出发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应该如何如何的结论变成空洞的说教,表面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对实际问题根本不起作用;一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把应该如何的结论丢在一边不管。显然,这两种办法都不能解决“应然”的方法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形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结果。这就极大地败坏了理论的名声。我这里不想分析人们之所以陷入这种教条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因,我想,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这些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任务。在这里只要提出问题就可以了。总之,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就是或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拿来几条原则,加以推论和演绎,得出某些结论,指出在某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从西方某些学说中搬来几条原则,加以推理和演绎,得出另一些结论,指出应该如何如何,等等。例如关于民主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搬来关于民主的阶级性原则和关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原则,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结论。由于我国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所实行的民主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最高类型的民主。由于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中引申出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的概念,从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结论。因此,一切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的代表机构应该是最高权力机关。因此各级领导者都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就应该制度化、法律化;就应该建立各种参政制度和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就应该树立民主的作风。为了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水平,就应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等等。所有这些应该如何如何,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的规律。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些“应该”,特别是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发生的与之相反的一系列“不应该”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应然”的方法在对西方民主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他们也是从西方政治思想中搬出一些原则来推论出一系列的应该如何如何,而对于西方民主的发展中,究竟是一些什么因素在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并造成当今西方国家民主发展的现状的,“应然”的研究方法也是无能为力的。

为了推动和预见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实际发展,我认为应该提倡和强调“实然”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1.首先要弄清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各方面的现实状况到底是怎样的;2.探讨这种现实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造成目前状况的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3.再进一步就是要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如何?4.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影响这些因素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并通过这种影响来达到人们的某种目的?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揭示出一些规律来。

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显然和“应然”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并非就事论事。它不但需要理论指导,而且还需要有驾驭和运用各种理论的高超的能力,并通过研究而概括出一些真正的理论来。这种研究还要吸收“应然”研究中的某些积极的成果,以使研究能和实现人们的一定目标结合起来。

进行“实然”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的状况。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它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洞察力,而且还要有很大的勇气。现实虽然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因而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从来就要受到观察工具的影响,而在观察工具背后则又有某些理论在支持着它。这方面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此,若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要想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现实的描述往往又可能触犯人们某种既成观念,特别是这种观念背后的利益,因而带来政治风险。这就需要人们有相当的勇气。从以上两方面即可看出,要想如实地描述现实的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这一步,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可能的发展状况,也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乃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我们要揭示现实的运行机制时,更是如此。为了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的宏观层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经历着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而且循着螺旋形的路线曲折前进的。这种发展的轨迹是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进行“实然”分析在宏观上的理论指导。但是,用宏观的理论直接地分析各种具体的现实事物还不行,因为它太抽象。由于太抽象,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于别人的个人的理解,其结果往往陷入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例如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把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中的斗争和统一。于是便片面地强调事物的斗争性,到处人为地设置对立面,用所谓的两分法去对待一切复杂的事物。其结果便造成长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所谓的两分法,已成为人们思维的定势,其危害是很深远的。它使人们在思考任何事物时都只注意两端,而忽略了更为复杂也更有意义的中间地带和中间环节。回顾我们多年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发生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滥用对立统一概念引起的。这就说明,把宏观理论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的不可行性。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世界发展的宏观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缺乏一个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于一般人分析具体事物的分析工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寻找适合于这个要求的分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中、微观层次的理论框架。

寻找适合的概念工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它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条件:它必须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已如前述,就是承认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态,一是表现为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既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又因利益的和意志的差异而互相作用的状况;二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方向上的确定性;三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中各方在地位上的不平衡性。这就是说,我们所寻找的概念工具必须符合上述的要求。我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合适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这个概念过去我们理解得比较狭窄,即仅仅是指国家政权及其派生物。但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把这个概念的涵义大大地扩展了,并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把权力作为一种广泛的影响力来看待。因此认为,一般地说可以把权力定义为: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说,权力是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局面或结果,即是使他人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目的性。这样就赋予这个概念以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因而它也就被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社会科学的多种领域,成为人们分析该领域内事物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工具了。在政治学领域中使用权力的概念,就应将它具体化为政治权力,以区别于其他领域中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这个定义中包含着政治权力的如下一些要素:第一,权力主体;第二,目的性(即利益);第三,强制力(亦包括非强制力的借用);第四,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权力客体);第五,权力主体对客体的一定作用方向与方式;第六,权力格局;第七,权力关系的稳定程度。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所反映的是各种政治体(群体或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况,并强调这种影响、作用和制约的方向、不平衡性和实际结果。只要我们不把各种政治体看作是孤立的和静止的,那么在其相互关系中就必然贯穿着权力现象。所以用政治权力这一概念工具去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既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应排斥政治权力概念,而是应该把它吸收进来作为自己在中、微观层次上的基本分析工具,并以此来建立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学体系,即体现着“实然”研究方法的政治学体系。这样,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方法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但是为了进行“实然”的研究,仅仅有政治权力这个概念工具还不够,还必须以此为基础来构造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我认为,这个基本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力的主体;第二,政治权力行为;第三,政治权力关系;第四,政治权力运行机制。

政治权力主体所涉及的是政治权力能量的源泉问题。政治权力之所以能在政治过程中作用于他人,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权力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其结构而转化的。因此就应该研究主体的特征和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各种具体的政治权力主体的状况。

政治权力行为所涉及的是权力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问题。这就要研究政治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的关系,研究各种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权力关系所涉及的是各种政治体之间以政治行为为中介所形成的特定格局。研究这种格局所体现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而研究各种政治关系模式等等,就使我们能进一步认识政治权力的运动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则是要研究政治权力运行的总的规律,包括政治权力运行的原理、政治权力能量形成的机制、结构与功能转化的机制、政治行为的运行机制等,从而使我们对政治权力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把上面这几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所构成的政治权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为“实然”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并可能对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新体系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作为新的认识工具,它应能使我们认识原来认识不到的东西,犹如显微镜和望远镜那样。

例如关于民主的问题,如果我们从权力现象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就会看到,民主主要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运行的权力。它是在政治管理系统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多数人对于处于管理地位的少数人的制约。这种制约一般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由社会上的哪些人去充当管理者,这是以选举和授权形式实现的;二是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执行,这是人们运用政治权利采取选举之外的其他形式实现的。

研究工作概况篇9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标识码: A

1、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一百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工作,因此边坡稳定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很多,如:各种极限平衡条分法,有限元法,极限分析法,边界元法等。但是,各种边坡稳定分析的定值法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没有考虑边坡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了一些边坡的安全系数大于临界安全系数,可事实上还是发生破坏的现象。那么,要想正确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必须考虑边坡工程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对于边坡工程而言,土层剖面与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现场与实验室测定的岩土性质指标的不确定性;土的性质的天然可变性;勘探取样方法与试验方法的误差;试验数量与勘探数量的不足;外加荷载大小与分布的不确定性;计算模式的不确定性等都可造成边坡稳定分析结果的误差。因此,必须进行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

2、可靠度方法研究现状

可靠度理论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战后得到完善与发展。二战期间由于军事的上的需要,德国在研究飞弹失灵及美国在电子元件失效的问题上,均引用了“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这些围绕着军事项目的研究工作最终孕育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可靠度理论。

可靠度理论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始于1950年代。作为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的基础一一土性指标的概率统计分析是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不确定性远比人工材料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土性参数的统计性质、概率模型的研究和区域资料的统计分析一直在进行当中。在这方面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可靠度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Vanmarke建立了土体各向同性随机场模型,提出了“相关距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土性参数概率模型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高大钊等人研究了土工指标的变异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统计提出了一种全回归的统计方法,并建议用分布来拟合、切的联合概率密度,并经统计给出了上海地区软土的几个主要指标的概率分布特性。

冷伍明等人根据影响土工参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土工参数不确定性的一种计算途径。改进了相关距离计算的递推空间法,用双曲线的形式来拟合方差折减系数,消除了作图时人为因素的影响。

陈立宏,陈祖煜,刘金梅,通过收集整理的多个水利工程中丰富的长序列的抗剪强度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K-S法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概率分布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一般情况下抗剪强度指标均可以接受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而选择对数正态分布能够避免出现物理量为负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这样处理更为合理、简便。

虽然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状况,没有较权威的结论,因此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没有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边坡可靠度分析

传统上,一直以安全系数作为边坡工程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然而,安全系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由设计因素的变异性所决定的随机变量。20世纪70年代后期,边坡工程界开始接受不确定性的概念,构造随机模型,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如可靠指标和破坏概率来评价边坡的安全度。即借助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便可以求得边坡可靠度,即所设计边坡能在使用期内、在指定的工作条件下,肯定地达到预计状态的程度,或保证边坡稳定的概率。因为可靠概率与破坏概率之和为全概率,所以有:。因此,可靠度分析结果能反映各种类型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包括频率分布上的和结果可信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不但给出边坡设计可采用的平均安全系数,还同时给出相应的可能承担的风险,即破坏概率。这样就避免了“绝对化”,只要破坏概率很小,小到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就认为边坡设计是可靠的。可见,用破坏概率比用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更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边坡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上,对于鉴别具有相同安全系数、不同破坏概率的两个边坡的安全性,破坏概率比安全系数具有更突出的优点。

所以说,可靠度方法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岩土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岩土工程学者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我国,虽然边坡可靠度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许多学者对边坡稳定概率分析和可靠性研究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祝玉学出版了《边坡可靠性分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运用可靠度理论解决边坡稳定的各种问题,是国内研究此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包承刚、高大钊、姚耀武等对土质边坡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张骄培、姚耀武、武清玺等将有限元与可靠度理论结合,计算出单元和整个边坡的失效概率、可靠度指标;在近期,陈祖煜等人在其各自著作中都系统地阐述了边坡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及方法。祝玉学还指出可靠度分析方法只是所有安全度问题的一种方法,是确定性方法的发展与补充,且该方法还刚刚走向实际工程应用阶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预计,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将更加深入、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4、结语

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勘察、设计、施工等方方面面。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可靠度分析评价,并同确定性分析方法相互印证,还远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程度。总之,边坡可靠性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当中,有许多问题还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祖煜.土坡稳定分析一原理、方法、程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39-248.

[2] 谭晓慧. 边坡稳定的非线性有限元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007.04.

[3] 高谦,吴顺川,万林海,等.土木工程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9.

[4] 姜兆华.三维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可靠度分析[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工业学院,武汉,2009.06.

[5] Vanmarke,E.H..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soil profiles[J].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1977a,103(11):1227-1246.

研究工作概况篇10

中图分类号 D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68-01

引言:

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也是学者们经常争议的几个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行家。

一、关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该学科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清楚。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刘少奇曾对这一概念进行过解释,他认为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1902年前后,当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又提出 “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用上述各种不同的提法,但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重点概念有所不同。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建国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化。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虽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但在整个50年代,这一提法只是诸多提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提法。这一时期,除了在军队中仍然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则呈现交错使用或并用“政治工作”、 “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其他的提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概念上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新时期思想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但这些概念之间又确实有差异,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这里着重对前四个概念作些辨析。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像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保卫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是明确无疑的。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人往往把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别,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作为一般的提法,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其中大有学问,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客体。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它的固有规律性,从而形成一门新学科。但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命题,则是不妥当的。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曾有精辟论述: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这一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意见有:第一,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第二,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第三,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第四,无产阶级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第五,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第六,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主要动力,并规定着其他矛盾。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一个规律论”和 “两个规律论”。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后者则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两个规律可以分开,主张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应另外建立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两个规律是紧密联系的,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内在统一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分析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人的思想变化有什么规律性表现;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简言之,就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去做工作。可见,这“两个规律”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矛盾研究的需要或者说是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我们所把握的。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研究工作概况篇11

公务员(civil servant)概念起源于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英国,在美国又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 employee)。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综合分析了近十几年的研究文献,归纳了研究者们有关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和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希冀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使公务员队伍不断成长,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1.国内外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

国外有关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早,Bogg与Cooper(1995)对英国557名高级公务员和1056名私营企业行政经理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验,对两类群体的心理、身体健康和工作不满意度、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工作不满意度要更加严重一些;G Mein与P Martikainen等(2003)通过自制问卷对在职公务员进行调查,得出在职公务员与退休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差异显著,而对于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来说,其心理健康状况在退休后并无较为明显改善的结论。

广西师范学院的赖国强教授在1998年曾提出公务员的心理素质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情感与意志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家行政学院的李雪峰教授在2001年对司、局级公务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的李皓等在2004年对公务员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5年,福建行政大学的黄训美在《公务员心理保健》一书中提出公务员心理健康标准。

2.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概念的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学者对“工作压力”这一概念研究较早,尽管对工作压力研究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的定义和本质却并没有达成一致。

早在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生理学家Wafer Cannon在其专著中最先将压力引入到生理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压力是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害健康。

1980年,Hans Selyels提出“压力是身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应”。John M.Ivancevich和Michael T.Matteson将压力简单定义为“个体对于环境的反应”;T.A.Beehr和J.E.Newman将工作压力定义为“一种起源于人与工作的相互作用的、以人的内部变化为特征并导致他们偏离正常功能的状态”;Fred Luthans综合上述两种定义并加以概括,将压力定义为“对外部情况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偏离”。

1990年,我国学者徐长江提出:工作压力是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性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

2002年,冯喜良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可能集中在时间、期望等方面,而组织压力可能较小;葛晓红等通过对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研究发现,危重病人造成的长期精神紧张,较多生死离别形成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范围狭窄造成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的内在期望与现实冲突,以及无规律生活造成的生理素质下降,构成了护士特有的工作压力来源。

此外,心理学对工作压力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各个学派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理论有刺激学说、压力反应学说、主体特征学说和压力的复杂构成学说。

总结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各学者从心理学、生理学领域对工作压力加以界定,并引入社会领域,其探讨是逐步深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作压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健康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工作压力开展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这可以从相关文献中反映出来,从1981年开始,以工作压力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急剧增长,从198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200多篇文献以工作压力为主题。21世纪以来,工作压力一直是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3.有关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概述

郑洪利在《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岗位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000)中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实际调查了青岛市某一公务员群体的工作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赖小林、林昆等人的《广东汕头市公安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部分公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工作压力角度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霍团英在2004年对杭州市213名青年领导干部作了测量,结果显示,有22.4%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值,并且工作压力偏大,表现为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对在该院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调查显示,公务员约占总数的10%,其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的患者都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对心理咨询者进行盘点时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国家公务员排在首位。

2006年,朱晋峰在《广州地区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中提出,广州地区政府公务员群体中有大约二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存在身体不适感、厌烦感觉和偏执性思维较国内常模更加突出,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在随着职务的提升、工龄的延长而增加;躯体化症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增加,而男性公务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高于女性公务员,学历较高的公务员在工作中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而且其它方面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2007年,禹玉兰在《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提出,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平均状况良好,但是生理健康显著低于社会及行为、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状况好的占总人数的8.84%,身心健康中等的占总人数的70.75%,有20.41%的公务员身心欠佳。工作压力是影响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职务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时间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

2008年,《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出,甘肃省处级及以下公务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总体是比较好的,说明其在公务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上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年龄在30-39岁的公务员指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大,领导要求高,造成紧张情绪;(2)女性公务员群体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表现为不被领导重视,引发消极情绪;(3)科级以下的公务员,由于晋升压力较大而易产生较高的敌对情绪;(5)任职年限在6―9年,甚至10年以上的公务员,在职业倦怠方面表现突出。

2009年,王文芳在《天水市公务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天水市85%的公务员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71%的公务员注重心理调节,11%的公务员对调查有排斥回避倾向。有29份调查表要么选择很少一部分,要么对所有的问题全部都选择没有或绝大部分,这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其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19%的公务员认为工作压力大,20%的公务员认为人际关系紧张,21.2%的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情绪”。

综合近几年的文献,我发现,研究者们对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虽调查结果尚不统一,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今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有关组织部门的关注,同时,有关心理健康的测评也被纳入公务员选拔考试和公务员培训体系中。此外,许多研究者也根据不同的结果提出了管理策略。

5.总结与展望

公务员作为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何缓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使这一群体更好地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公务员的压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工作压力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由于该课题的研究历程并不长,研究内容尚不完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崔会玲,杨俊峰.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报,2005,(2).

[2]朱晋峰.浅析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

[3]黄训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5,(1).

[4]毛秀娟.公务员心理状况及其调适分析,2008,(5).

[5]徐明政,徐金南.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6]潘莉,佘双好,李怀军,戴永胜.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07,(2).

[7]马剑虹,包雷萍.工作特征、控制感及职业紧张的关系分析[J].心理科学,1999.

[8]年乘涛.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4,(4).

[9]周跃萍,周连英.不同职业人员工作压力源于压力反应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1).

研究工作概况篇12

一般说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或者说在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应然”的方法,一种是“实然”的方法。所谓“应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应该如何如何的方法,所谓“实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实际上如何如何的方法。所以,“应然”的方法是一种从原则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的方法,而“实然”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中本来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但这种相互补充必须要以“实然”的研究为基础。而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缺陷正是片面地强调“应然”方法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充斥着“应然”的方法。人们在研究某方面的问题时,先是怀着某种愿望,然后从某些原则出发去推论出为了实现愿望应该如何如何的一系列结论,并以为这样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而不管实际上情况如何。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按照“不应该”的方向发展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从应然出发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应该如何如何的结论变成空洞的说教,表面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对实际问题根本不起作用;一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把应该如何的结论丢在一边不管。显然,这两种办法都不能解决“应然”的方法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形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结果。这就极大地败坏了理论的名声。我这里不想分析人们之所以陷入这种教条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因,我想,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这些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任务。在这里只要提出问题就可以了。总之,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就是或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拿来几条原则,加以推论和演绎,得出某些结论,指出在某个问题上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从西方某些学说中搬来几条原则,加以推理和演绎,得出另一些结论,指出应该如何如何,等等。例如关于民主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搬来关于民主的阶级性原则和关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原则,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结论。由于我国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所实行的民主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最高类型的民主。由于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中引申出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的概念,从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结论。因此,一切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的代表机构应该是最高权力机关。因此各级领导者都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就应该制度化、法律化;就应该建立各种参政制度和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就应该树立民主的作风。为了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水平,就应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等等。所有这些应该如何如何,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的规律。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些“应该”,特别是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发生的与之相反的一系列“不应该”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应然”的方法在对西方民主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他们也是从西方政治思想中搬出一些原则来推论出一系列的应该如何如何,而对于西方民主的发展中,究竟是一些什么因素在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并造成当今西方国家民主发展的现状的,“应然”的研究方法也是无能为力的。

为了推动和预见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实际发展,我认为应该提倡和强调“实然”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1.首先要弄清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各方面的现实状况到底是怎样的;2.探讨这种现实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造成目前状况的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3.再进一步就是要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如何?4.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影响这些因素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并通过这种影响来达到人们的某种目的?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揭示出一些规律来。

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显然和“应然”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并非就事论事。它不但需要理论指导,而且还需要有驾驭和运用各种理论的高超的能力,并通过研究而概括出一些真正的理论来。这种研究还要吸收“应然”研究中的某些积极的成果,以使研究能和实现人们的一定目标结合起来。

进行“实然”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的状况。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它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洞察力,而且还要有很大的勇气。现实虽然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因而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从来就要受到观察工具的影响,而在观察工具背后则又有某些理论在支持着它。这方面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此,若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要想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现实的描述往往又可能触犯人们某种既成观念,特别是这种观念背后的利益,因而带来政治风险。这就需要人们有相当的勇气。从以上两方面即可看出,要想如实地描述现实的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这一步,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可能的发展状况,也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乃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我们要揭示现实的运行机制时,更是如此。为了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的宏观层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经历着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而且循着螺旋形的路线曲折前进的。这种发展的轨迹是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就是我们进行“实然”分析在宏观上的理论指导。但是,用宏观的理论直接地分析各种具体的现实事物还不行,因为它太抽象。由于太抽象,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于别人的个人的理解,其结果往往陷入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例如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把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中的斗争和统一。于是便片面地强调事物的斗争性,到处人为地设置对立面,用所谓的两分法去对待一切复杂的事物。其结果便造成长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所谓的两分法,已成为人们思维的定势,其危害是很深远的。它使人们在思考任何事物时都只注意两端,而忽略了更为复杂也更有意义的中间地带和中间环节。回顾我们多年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发生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滥用对立统一概念引起的。这就说明,把宏观理论直接用于分析具体事物的不可行性。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世界发展的宏观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缺乏一个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于一般人分析具体事物的分析工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寻找适合于这个要求的分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中、微观层次的理论框架。

寻找适合的概念工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它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条件:它必须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已如前述,就是承认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事物在中、微观上存在的状态,一是表现为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既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又因利益的和意志的差异而互相作用的状况;二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方向上的确定性;三是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中各方在地位上的不平衡性。这就是说,我们所寻找的概念工具必须符合上述的要求。我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合适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这个概念过去我们理解得比较狭窄,即仅仅是指国家政权及其派生物。但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把这个概念的涵义大大地扩展了,并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把权力作为一种广泛的影响力来看待。因此认为,一般地说可以把权力定义为: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说,权力是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局面或结果,即是使他人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目的性。这样就赋予这个概念以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因而它也就被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社会科学的多种领域,成为人们分析该领域内事物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工具了。在政治学领域中使用权力的概念,就应将它具体化为政治权力,以区别于其他领域中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这个定义中包含着政治权力的如下一些要素:第一,权力主体;第二,目的性(即利益);第三,强制力(亦包括非强制力的借用);第四,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权力客体);第五,权力主体对客体的一定作用方向与方式;第六,权力格局;第七,权力关系的稳定程度。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所反映的是各种政治体(群体或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况,并强调这种影响、作用和制约的方向、不平衡性和实际结果。只要我们不把各种政治体看作是孤立的和静止的,那么在其相互关系中就必然贯穿着权力现象。所以用政治权力这一概念工具去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既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精神,又能如实地反映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应排斥政治权力概念,而是应该把它吸收进来作为自己在中、微观层次上的基本分析工具,并以此来建立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学体系,即体现着“实然”研究方法的政治学体系。这样,我们就为“实然”的研究方法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但是为了进行“实然”的研究,仅仅有政治权力这个概念工具还不够,还必须以此为基础来构造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我认为,这个基本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力的主体;第二,政治权力行为;第三,政治权力关系;第四,政治权力运行机制。

政治权力主体所涉及的是政治权力能量的源泉问题。政治权力之所以能在政治过程中作用于他人,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权力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其结构而转化的。因此就应该研究主体的特征和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各种具体的政治权力主体的状况。

政治权力行为所涉及的是权力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问题。这就要研究政治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的关系,研究各种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权力关系所涉及的是各种政治体之间以政治行为为中介所形成的特定格局。研究这种格局所体现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而研究各种政治关系模式等等,就使我们能进一步认识政治权力的运动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