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合集12篇

时间:2022-04-28 04:08:48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1

2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⑵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⑶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2

1、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践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最后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的软件工程综合训练,安排在大三暑假集中2周完成,之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训练。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目前软件应用热点,教学实施采用开放性原则,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年的软件应用热点和企业师资状况,选定该年的教学实践内容。

2、案例库

案例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往的实践课程多采用教师提供的虚拟案例,很难体现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有效的案例必须来自实际项目需求,这些案例可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也可以源于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融入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案例的内容主要分为3类:软件应用类(如手机移动软件开发)、面向领域软件开发类(如面向金融领域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方法应用类(如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案例的筛选要能充分体现软件企业开发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如需求不稳定等。实践案例覆盖的应用领域要宽且涉及的领域知识能让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案例规模要适中,能方便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并让参与实践的学生有成就感。此外,还要考虑实践案例实施时间和场地的影响等因素,在案例建设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剪裁,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不同软件项目采用的模型或方法不同,其实际开发过程可能差异很大。软件过程模型既决定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监控的里程碑点,又影响过程执行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模板,因此案例库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案例,根据采用的过程模型,确定项目执行中的监控点和成果的展现形式,开发相关标准和模板。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要保证每年的实践案例不重复。

3、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评和答疑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将无法达到目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软件开发、过程理解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教师要适时开展讲座、及时评审文档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为客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利于澄清需求的问题。实践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好的实践教学团队。软件学院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很难让学生体会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教师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因企业教师的不稳定性致使所积淀的实践成果很难延续。为了使学院教师也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我们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负责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组织安排、案例库的建设、规范化的指导和充当现场客户等工作,而企业教师则负责提供企业案例、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环境以及进行实践现场指导等工作。在企业教师的聘请上,我们以软件学院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单位为突破口,同时借助软件行业协会等支持,积极与企业联系,探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可能方式。为不断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定期与合作企业商讨当年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实施方式,同时共同完成当年实践教学工作。在校企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学院教师相对稳定,企业教师则根据每年选定的实践案例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聘请最熟悉该实践案例的高水平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实践参与者的指挥棒,它充分体现了实践的最终意图,既要减少“打酱油”现象,又要扭转“大作业式”软件开发局面。团队开发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更多的功能。此外,通过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实际软件项目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向用户交付价值”的思想,即软件开发者向用户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用户交付可以为其创造价值或节约资源的软件功能。向用户交付不想要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每一个软件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与学生大作业中的虚拟题目不同,软件开发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向用户交付满意软件。基于上述思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在基本考核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人成绩。基本考核标准是以团队为单位从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过程实施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是否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质量;最后成果演示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最后的交付软件或原型系统及其相关文档的最终稿。最终将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团队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也受所采用的过程模型的影响,如敏捷过程模型强调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而瀑布模型比较适合分层管理思想,学生个人成绩可以在团队成绩基础上,根据个人对团队所做贡献的业绩系数进行调整。

5、交流平台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教师需要定期通知、上传文档模板、监控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根据计划按时提交阶段成果。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顺畅交流,整个实践过程需要实时监控,实践支持平台也必不可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从开发与维护的可持续性、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反复论证,确定“以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建设原则,在学院的“协同工作与学习系统”中实现“教学辅助”功能并向企业教师开放。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还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补充材料和师生教学互动的直接渠道,具体网址为/eCollege/Index.aspx。

6、实施反馈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它只是一个框架,规定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每次具体实施都是对该框架的一次验证,并且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框架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将实施反馈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年课程实施完成后根据当年教学主题的不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持续提升后续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动力并指明方向。

二、框架应用

依据前面提出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通过与IT行业敏捷软件开发实践实施最好的Thought-Works(斯特沃克)公司进行多次洽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于2012年4月确立2012年暑期软件工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由7人构成的校企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对2009级本科生进行敏捷方法实践训练。

1、实践准备

为了使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能很好地合作,在实践准备阶段,学院教师团队一行3人花费2周共累计5天的时间进入企业体验生活,与来自企业的4名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7人的实践教师指导团队。以该公司为某国际机构开发的一个有关慈善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为实践案例材料,对其剪裁后,形成了此次实践教学案例并配备50页文字材料,提供已运行系统的链接网址。为规范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此次实践主题,制定了详细到天的教学实施计划,明确给出教师、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提交物,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发实践交付物相关文档的模板。

2、应用效果

2012年6月15日—7月30日,我们依照上述思想对大三139名本科生组成的14个团队讲授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6月15日的实践启会后,向学生下发案例的相关材料、教学实施计划及相关标准、模板,让学生在实践前就明确验收标准。为了增强实际项目开发氛围,我们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天按时到实践场地。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到实践现场不定期考查各团队进度、批改审阅学生提交的阶段成果,针对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从客户角度回答与需求相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则按计划在各阶段点到实践现场作团队指导和总体点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评审会上,除了指导教师针对每个组作点评外,还邀请做得好的团队介绍成功经验,供其他组借鉴。第三阶段的验收包括软件功能演示和小组答辩。学院指导教师依据最初计划,对学生的文档和软件产品给出综合成绩。为了了解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针对教师、教学等各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软件工程实践课调查问卷见表1。学生对企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达到96.3%;对学院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评审也很满意,但是相对来说,学生对学院教师的实践准备不是很满意。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案例内容生疏,与以往由学生自己提供实践项目不同,此次则由教师提供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启动会后才下发相关材料;二是对“客户意图”理解不够,与以往大作业中自己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不同,此次实践项目的客户是指导教师,他们对案例需求具有解释权。很多学生在开发中遇到需求不清楚的问题时没有与教师积极交流,而是“臆断”需求,导致在阶段性检查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客户”需求而受挫。此外,学生普遍反映时间太短,但这恰好符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中最紧缺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学生对此次实践的整体满意度为95.56%,还是很高的。这表明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该调查中的两个开放问题:“你认为此次实践值得发扬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学生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是企业教师参与实践的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延长实践持续时间。该反馈再次验证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有效性。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3

1概述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紧缺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现有软件人才培养存在质和量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软件企业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人才培养质量这个角度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计划陈旧,课程内容与当前世界主流实践落后脱节,学生知识体系不能适应软件企业的需要;(2)教学侧重于理论介绍,缺乏实际案例。导致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和项目经验,成为空洞的概念和教条,学生不易学习和掌握,学习兴趣较低;(3)缺乏足够的软件工程实践。学生对软件工程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只能来源于书本,不能掌握其精髓,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4)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方案。由此看出,现有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根据软件开发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国内外最新实践经验,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将项目驱动模式引入软件工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2项目驱动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2]。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软件项目,引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思想,对项目开发过程分解成如干阶段。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死”的理论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和经验。项目驱动模式的关键在于“学中做、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在引导,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在实践中理解理论,走“反复迭代,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路线。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学表面理解,实际不理解或者不会应用。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发挥,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协作、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满足当今世界软件行业的对软件人才的要求,才能适应当今高速发展,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发展。

3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几个规模适中,知识技能覆盖广的项目,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开发规范流程做出这个项目。学生分成不同项目组完成不同项目,项目组内人员分别模拟实际项目开发中的不同角色,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评审和点评。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将一个班级全体分为若干个项目组,每组6-8人。项目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划分。1名项目经理,1名技术主管,2名程序员,1名测试工程师,1名美工,1名文档和1名配置工程师。每个人都要参与编程和测试工作。项目经理负责和甲方(教师)沟通客户需求并在项目内部开发计划和管理工作。技术主管负责系统分析和架构设计以及核心功能攻关和对项目组内部成员培训和指导。2)教师提供软件项目,分配或者各项目组自选题目。各组项目必须不同,以防互相抄袭。项目要规模适中,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项目要给出明确工期和要求。3)项目实施应在理论教学相关内容授完后进行,各组项目的实施应由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教师用点拨方式进行指导,不参与具体工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教师作为项目“甲方”,解答学生关于需求的咨询和进行项目阶段评审,推动项目的进行。4)项目实施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架构和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应按时递交相应的设计文档。设计文档要符合软件文档规范,要采用主流设计和开发工具完成,如UML语言、MyEclipse、RationalRose和PowerDesigner等。5)每个阶段由教师和项目经理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评审具体如下:每个项目组委派一名同学进行“答辩”,介绍自己项目组工作任务及内容,展示工作成果。评审组进行提问,答辩人或具体工作完成人应答。最后答辩小组给出答辩意见,对于指出的问题,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成员进行整改。最后再次评审并通过后提交当前阶段所有文档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6)项目完成后组织验收。各项目小组提交项目文档,文档应包括:软件及其源代码和设计文档、软件部署和使用说明。然后教师和项目经理组成验收评审组进行验收。对于每个项目,项目经理总体介绍,技术主管介绍架构设计和主要技术。最后,老师根据评审小组意见选出最佳,并针对每个小组优缺点进行点评[3][4]。

在项目实施中要注意到以下方面:1)项目小组人员分配要得当。要求每组中都要有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组成.各小组实力要均衡,成员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模拟真实开发团队和锻炼学生沟通能力。2)严格控制开发进度和资源分配,力求最大限度贴近实际开发。3)要严格按照实软件项目模板和规范,进行文档书写,培养学生文档编写能力。4)教师充当甲方角色,解答关于客户需求方面的问题。5)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评审,评审成员由各项目组组长和教师担任。这样不仅客观公正而且让学生在评审中认识到自身不足和学习其他项目组的优点,在下面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4项目驱动模式实施的效果

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虽然操作过程繁琐复杂但效果非常显著。自2011年新疆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课程进行教改以来,取得非常了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内各种软件设计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在各种省部级软件设计大赛中,先后有4人获得一等奖或第一名;8人获得二等奖;32人获得三等奖。在中国软件协会和中科院软件所主办的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有3名学生闯入决赛并获得三等奖。维吾尔族学生吾提库尔2012年10月参加了“中国移动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全国三年总评”,他的“优件师维吾尔文手机浏览器”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成立了“优件师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支持下多名优秀学生注册了软件公司,承接了多项软件开发项目,其中“掌心科技”已成长为年营业额超过700万的新兴软件创业公司。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在学习中比过去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更积极的学习主动性。不仅能按照软件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开发,而且项目规划和团队协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5反思

自实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来,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解决。

5.1项目驱动在软件工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实施,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项目的设计和选取缺乏新意、项目过难或过易、综合性不强,任务的分解粒度存在不够细,不均匀。2)部分教师“双师素质”不强,掌控全局的能力不足,工程实践能欠缺。3)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不恰当,存在干预过多和指导太少问题。干预过多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干预太少,没有及时发现学生项目进展出现问题,导致进度迟缓或者题目走偏,没有起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4)项目组成员分配缺乏合理性,组内成员构成缺乏多元化;小组长的领导力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小组学习气氛不热烈、不和谐,没有相互合作,各忙各的,出现两极分化严重。5)成绩评价不当。只重视小组平均成绩,不关注组员具体能力;重视明星小组,忽视平凡小组倾向,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受挫。

5.2完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措施

针对项目驱动在软件工程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教师对项目进行讨论,按照知识点覆盖和难度值对现有题目进行评估,更新三分之题目,对保留题目难度做出调整,任务分解粒度保持一致。组织教师短期外出进修,引入软件公司担任客座教师改善和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加强教师和项目组沟通,每周定时讨论,持续关注各项目组进度和状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对项目组成员分配采用学生自由选择和老师干预相结合方式保持人员能力,男女比例和民族比例。对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明确任务,安排不同同学定期汇报,项目组成员参加讨论来解决学习气氛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成绩评价中,对项目组组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由经理和组员共同开展。[5]

6结束语

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其实质就是通过项目开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不仅锻炼和培养了需求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编码能力、测试和维护能力、文档书写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在项目开发中沟通、协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对培养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5.

[2]李伟波.项目驱动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8):45-46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4

1.1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重点建设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开展产学研、科研立项等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工作性实践。

1.2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增加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一方面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建立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具体实施专业为主体,确定并拓展一批高水平软件企业作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校企双方共同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强化工程实践的环节,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各项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1.3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研究,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我们对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以建设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实施专业专职和兼职教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构建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核心,建设“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及“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其中,“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产品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是为卓越软件工程师建立软件工程的系统理论与基础方法;而“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则主要负责GIS平台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地学应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该团队是结合地大特色、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而建立,是培养面向特定领域的具有特色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基础。

2.2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学历提升、学源合理、专业对口、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引进软件工程专业的“”“新世纪人才计划”“海外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每年邀请高水平学者或企业家来学院开展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研发人员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此外,通过各类项目支持专业教师到美国、加拿大等具有软件工程、地学信息化等专业优势的高校进修访问。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工作性实践经验,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教育部GIS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相关合作企业从事大型软件工程实践。

3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改革遵循以学生培养为主的管理理念,以严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制度,制定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规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在企业工作性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制定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考评与激励政策,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确保“卓越计划”实施质量和成效。

3.1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制度,保证师资素质

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做好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企业工作性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改革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师的考核方式;改进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师资素质。

3.2建立教学过程监控及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校内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内实践学习质量;重点建设企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主要包括:①强化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②建立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与管理的措施与机制,如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建立学校、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3.3建立完善学生激励与保障制度

通过制定学生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和学生安全保障制度等措施,将其与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合理、运行科学规范的包括目标机制、管理机制、条件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教学管理改革保障机制,为实现教学体系能有序、规范地运行提供基础。主要包括建立学生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提供学生毕业前职业素质培训保障,以及制定和实施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保障措施等。

4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它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为此,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创业教育的着重点,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5

一、引言

目前,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高等院校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模式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调整,特别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上的加强,已经成为衡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软件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软件学院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以便满足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与软件产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不协调,对实践教学过程内涵理解不够,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表现为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模式各异,产学脱节,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为了更好地适应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新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自从成立以来,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学目标、培养方法、考核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经验教训[1]。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出了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针对新时期实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求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内涵,重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量化可控的过程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与国内外名校名企深度互动融合模式,我们构建了“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同时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系统管理和开发实训以及企业实习”为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融合“教授讲座、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计划”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三类型”是“实验、实训、实习”,三者相互联系、渐进性地进行,从而保证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要求[2]。实验是为满足理论课程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的不同在实验室完成不同任务。它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实验是在实验室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或者工程原理的发现和验证,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论证新原理,开发新技术;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实训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取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实际案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项目经理小组化指导,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软件工程专业的技能、经验、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分为3个过程,第一过程由软件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以小型软件项目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软件编程技巧,使学生软件编程能力得到提高。第二过程由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或企业导师指导,以中型软件项目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系统开发能力,包括: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等,并能够应用常用的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工具。第三过程由企业导师指导,以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6~10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对大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能力,训练学生对软件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认识,以规范的过程和标准来有效地开发和管理软件系统。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是让学生去现代的软件工程生产企业开阔眼界,认识现代软件生产过程,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改变,把现代的一些理论知识融合到现代软件工程企业里面。根据“实验、实训、实习”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要求,采用导入、展示、训练、评价、强化、反馈、应用、监管八个环节,渐进完成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具体的项目导入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示开发方法和过程。以一定的形式训练学生完成相关工作,并通过系统地分析,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强化学生对软件过程各个环节的认识,并不断完善自我,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把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训实习中更好地加以展示[3]。总之,根据“实验、实训、实习”三种实践教学的具体内涵,实现对软件工程人才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实验侧重培养专业技能;实训侧重培养工程实践、团队协作与沟通、创新等能力;实习进一步加强工程能力、社会适应以及产业融入能力。通过“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能够熟练应用规范的软件工程标准和CASE工具开发软件项目,从而使其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适应现代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及开放式的师资队伍

根据“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有效地实施“实验、实训、实习”三种类型教学过程,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良好的师资队伍。(一)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有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良好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等,而且还需要提供培养学生的基础设施,包括理论课程实验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和环境等。对于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软件学院非常重视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制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方案,并逐步实施和完善。除了更新和改建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还不断扩展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与国内外一些著名IT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如IBM、Mi-crosoft、SUN、HP、NTDATA等公司,一方面共同创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广泛接触,优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学院也与国内的IT企业进行了合作,如:深圳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建立了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并已经应用于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过程,经过几年合作运行,达到了软件工程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学院还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特别是重庆市的IT企业(如:重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产业分公司、金蝶重庆分公司、重庆宏声新思维集团等)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于有良好的校内外合作企业和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面得到了保障。并在观念上破除传统的由学校包办实习,注重形式而不完全注重效果的现状,提倡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学院非常重视用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的形式建立由学院控制的、市场化运作的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吸引国内外IT企业,在企业研发软件产品的同时,使学生有真正参与软件产品研发的机会。(二)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师资队伍通过遴选本院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聘请合作企业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开放式教师队伍,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在“三类型八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效果,实验由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指导;实训指导由本学院教师或企业导师担任;企业实习指导采用双导师制,由本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和实习项目,完成主要指导工作,本学院教师负责实习监管与过程审定工作。

四、成立质量保障机制工作小组,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为了加强“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软件学院成立了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学业导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教学指导委员定期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试听和特别指导,改进教学质量。教学督导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案、教学日志、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全面考察任课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能力与水平。学院为学生安排了学业导师,每一位学业导师指导5~8名学生,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充分的引导和监管。企业专家熟悉软件企业的系统研发过程,加强企业专家的教学参与力度,更好地完成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质量.

五、构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组织机构主要规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学业导师、企业专家等组成机制和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主要明确本学院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导师要求机制。管理制度给出教学督导制度、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实习基地筛选制度以及实习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价包括工具的使用与使用技能评价、过程管理与制度评价、工程设计与实现评价、团队协作与沟通评价等。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依托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中知识管理、项目开发的代码管理、错误跟踪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软件测试管理等功能。为实现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实践教学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支撑。

六、结论

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是首批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改进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按照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下,制定了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类型,循序渐进地实现了软件工程人才不同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导入、展示、训练、评价、强化、反馈、应用、监管”八个环节,保证了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为了保证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顺利实施,制定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并研发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效确保了“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总之,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和推广意义,可为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玲,高旻,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05-208.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6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启动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是国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贯彻《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提高软件工程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还不是卓越工程师,只是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夯实了基础。高校应该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应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来思考。卓越工程师不仅是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也不仅是解决问题能力强,而是具备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成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这是高校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1]。

二、研究假说

(一)卓越软件工程师能力及素质要求

基于网络搜索软件工程师招聘信息调研,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描述和技能要求关键词进行收集排序,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聘经历归进行档整理。经过市场需求与应聘两方的相互对比印证,分析提炼出当前软件行业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软件工程专业的素质培养结构。

2.1 软件工程师专业能力要求

能够参与项目需求分析,研究项目技术细节;根据新项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配,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根据需要及时修改、完善软件;根据公司要求规范,编写相应的技术文档;编制项目文档、记录质量测试结果;研究项目技术细节,完成项目初始至终结的全部技术跟踪协调工作;根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解完成软件编码工作,配合进行软件测试工作;参与客户沟通、项目需求调研分析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2.2 软件工程师素质能力要求

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文档编写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书面表达严谨、规范;关注细节,能主动思考,逻辑能力强,敬业进取;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的掌握新技术;身体素质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及创造力,敢于接受压力和挑战,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攻关。

软件工程师素质培养结构如如表1所示。

三、软件工程训练教学

软件工程训练教学是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软件工程意识,培养实践编程能力和软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软件学院建立孵化园和创新基地两个软件工程实训中心,模拟软件企业环境,招聘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和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进入,组织优秀学生建立项目团队。在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环境中进行软件工程训练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实地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软件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软件生命周期理论、提高动手编程能力、增强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软件创新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长期的项目基础训练。通过系统全面的软件工程实践,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编程动手能力。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编程技能训练之后,增加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按照软件公司团队开发形式,组织开发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队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然后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分阶段迭代开发实现,创作出有创意的软件产品。学生的创新设计项目训练后,集体评价讨论设计制作的产品,增强学生自我创作的信心,激发和培养软件创新的欲望。软件学院的孵化园和创新基地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在国内省内软件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创新训练效果显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软件工程实践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打下工程基础。通过软件工程实践训练教学,促进专业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结合,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卓越软件工程师标准课程的制定,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推进实施校内外的软件工程训练,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要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主要以掌握工程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以全面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现代工程教育和软件行业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使之融入软件工程师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61-03

物联网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依据是传统的软件工程设计、嵌入式系统与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它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M2M、GPS、GIS和北斗卫星导航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提供系统交互式通信以及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应用开发。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深度融入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把仿真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成为真实的开发平台,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使课堂向社会延伸,在企业环境中融入实训大纲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

在信息化产业及软件产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要求物联网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因此,要培养社会缺乏的高素质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迫切需要对当前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实施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CDIO项目化教学内涵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和检测测评的标准。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和课程之间相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对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DIO项目化教学改变由传统“以课本为中心”为“以软件项目为中心”,CDIO工程教育提倡在工程实践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创造能力上进行综合培养。

二、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

(一)总体构思设计框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秉承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遵循反工艺路线的思想,制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以项目实施为核心,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框架

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设计框架按反工艺路线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分析第四阶段大型项目,深入分析行业企业对物联网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探讨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具备的软件工程能力和职业技能,制定物联网软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确定软件专业的具体方向;其次,分析第三阶段中型项目,学生应掌握的专业选修知识、所需选修技能,满足第四阶段大型项目培养的总目标,反过来分析制定这一阶段的所要达到的具体培养目标;再次,分析第二阶段小型项目,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所需核心技能,满足第三阶段中型项目培养的总目标;最后,分析第1阶段微型项目,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这一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实现第二阶段小型项目的培养目标。

(二)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具体如下:

1.CDIO项目化课程建设体系。在物联网软件工程教学中融入科学成果和工程案例,优化组合课程实验,增加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的工程实训课程比例,并贯穿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训创新能力,按照校企协同创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优化重构以“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训练体系,实现学生物联网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渐进性阶梯式培养,如图2所示。

图2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体系

各阶段项目设计要满足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要求:(1)毕业设计、企业实习阶段专业领域方向实验课程:企业信息化、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课程以大型项目开发为主,尽量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参与软件企业真实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如JAVAEE应用开发、.NET开发框架和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实训课程的设计以中型项目为主,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工程实训中心完成;(3)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如物联网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操作系统和计算网络等的实训课程设计以小型项目为主,尽量让学生学校的实训使中完成;(4)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如C++、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的教学以微型项目为主,大多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

2.CDIO项目化教学运行模式。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是CDIO的基础上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围绕物联网软件工程以项目的方式引入有关知识点,根据讲授完成项目需要的理论需要,教师预先准备多个微小的软件开发项目;(2)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实施课堂微型项目,边做项目边讲理论,让学生真正在“学中干”中应用理论,课堂组织过程项目化,将学生作为主体,以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引导,采用学生小组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完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相应的实训实践性活动,老师对学生所完成的阶段任务加以点评等;(3)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承担项目开发,推行学生组长与项目组评审机制,项目开发结束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

3.CDIO项目化教学管理体系。物联网软件工程教学管理体系由教学信息管理和项目实训管理组成。教学信息管理可以将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信息到网上,供师生随时查阅,将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中心,建立起一个教师、信息和学生之间的通道。项目实训管理是物联网实现将人与机器连接实现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训计划、实训过程记录和监督、实训成果等相关功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参与的实训环节通过实训设备将数据主动上报方式汇总,一个完整的实训过程加上最终的审核评定就成为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

4.CDIO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考核方法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根据物联网软件工程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业务考核和综合素质评定。业务考核主要评定一定时间内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侧重对学生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面向领域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综合素质评定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学习工作表现评价学生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个人素质和团队精神等,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

图3 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评价指标

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训的成绩分成个人表现和个人项目绩效两方面,通过项目验收评分进行考核:(1)个人表现主要考核指标如下:团结协作能力、态度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纪律得分、周报情况和考勤情况;(2)个人项目绩效分为项目验收成绩和个人组内评定主要指标包括:功能(完整性准确符合应用需求)、界面(设计美观符合规范)、技术(应用新难度高)、创新(是否有创新)、演示效果(讲解清晰演示流畅重点突出)、文档(符合规范)、规模(代码数量数据库记录数量)、易用性(易于理解)、可靠性(出错率低容错性强)、可维护性(可适应不同场景);(3)个人组内评定由开发组长、项目经理共同评定,主要指标包括:项目贡献度、代码和文档数量、效率、质量、进度、流程等。

三、物联网软件工程CDIO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构建

(一)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是构建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式。协同创新全过程贯穿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高校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其技术发明经过企业运作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完成创新过程;企业需要集合高校来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物联网软件工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围绕项目展开来设定。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解决企业工程师进校讲课和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问题,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学生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缺乏和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不足,打破高校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促使学校由教师本位学生本位的转变。

(二)构建企业真实的教学生态环境。物联网软件工程项目校企“产学研用”真实教学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化需求环境、多实验例程实训环境等。以社会化需求为引导,将企业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项目分解为实验案例,构建多实验例程库,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创造实训环境,完成校企从“生产―学习―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教学创新机制。按照企业真实环境配置各种仪器,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创建一流的实训条件,按照真实的实训项目、项目角色、工作过程、工作条件、工作压力, 真实的企业环境标准建设实验、实训教学生态环境。

(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物联网软件工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型项目培养阶段,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完成教师安排的典型“任务”为主;在小型项目培养阶段,教师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型项目培养阶段,以CDIO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师可以借助当地的工程和项目条件,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在大型项目培养阶段,使用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来拓宽知识的深度来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在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具有精通物联网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具有企业化背景的专兼职并存的开放式师资队伍,为学生去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学校采用“教师走出去,专家引进来”的方式,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邀请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的企业专家,给学生现场讲解软件设计开发经验,软件全生命周期中文档如何规范撰写。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均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作为导师,并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的职责是负责实习监管与毕业设计内容与论文写作的指导审定工作;企业导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物联网软件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项目及其技术的指导工作。

物联网软件工程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按照反工艺路线的思想,设计项目体系与项目内容,围绕项目的展开与实施设置课程建设体系、教学运行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践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采取校企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企业真实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培养开放式的师资队伍等措施,推行教学实施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兴志.物联网软件工程校企协同CBE 实训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2)

[2]潘翔.基于物联网的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广西教育,2014(39)

[3]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 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

[4]李春英,汤志康. 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6)

[5]张德海, 柳青,黄光能.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S1)

[6]司春景,李向阳.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7]张培颖,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2)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2012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基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院转型发展,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理念,以“改革模式、鼓励创新、回归工程、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树立高等教育主动服务“江苏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需求的观念,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应用型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上追求卓越,稳步推进。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mode)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实施,盐城师范学院积极探索“3+1”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尝试有利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先后与“昆山中创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软国际资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无锡)、无锡海创数字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

该模式下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与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最后一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等工作。打破单个专业方向课程独立教学的开课形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校内软件工厂,以项目驱动,实施专业方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了“回归工程”的教育改革运动,构建“学习环境企业化、学习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实用化、效果评价专业化”的工程教育大背景,引入工程人才的职场环境,真正针对产业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另外,将部分课程设计放在企业环境中进行,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运作模式;参加企业中短期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平台以及工具;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尽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享和共建教学资源平台[2]。

3 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Training

standards and training plan of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本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标准。学生通过该标准的培养能应用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软件工程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在实际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并有效的交流;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3]。

以CDIO工程教育大纲为基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立主干课程与特色课程;确定毕业标准、学制与学位;合理设置课程分配学分(特别强调课外研学);给出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建立培养标准能力矩阵—审视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和时间;制定企业学习与实践公约;制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考核标准;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综合训练项目与实习思考题。确保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根据“软件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于CDIO工程教育大纲,把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按照矩阵对应的方式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即建立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基于“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与“精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1所示。将整个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扩展课程、实践环节以及技能课程等六个模块。在建立程序设计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实验区的基础上,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全面启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在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融合“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几门课程,以“问题求解”与“计算思维”的内在逻辑为主线,裁剪上述三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求解”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建立“一级项目(面向专业体系)、二级项目(面向课程群)、三级项目(面向专业)”,以项目为驱动,改革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一级项目为程序设计基础实训,相关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

二级项目为软件算法综合设计和小型数字系统设计。软件算法综合设计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小型数字系统设计相关课程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三级项目为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和软件测试综合实训。信息系统设计相关课程有软件工程概论、数据库系统概论、统一建模语言、设计模式;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相关课程有Web开发基础、软件体系结构、面向JavaEE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相关课程有软件质量保证、测试框架与自动化测试工具。

图1 卓越软件工程师专业课程结构鱼骨图

Fig.1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professional

course structure diagram

4 结论(Conclusion)

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过程中,主要特色有: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坚决打好“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研究型教学”三张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的转型,努力追求“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工程实践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培养特色。经过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Windows 8 store中提交62件作品;一组学生参加Imagine Cup2013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国区比赛获得三等奖;2011年至2013年连续参加三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EB/OL]..

[2] 荀启峰.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

件工程师,2013(12):16-17.

[3] 荀启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

电子商务,2013(10):74-75.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9

关键词: 校中厂;学分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Key words: factory in school;credit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bining working with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47-02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1]。培养大批能够胜任软件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软件程序员可以极大地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软件产业能否立足的关键[2]。在国家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很多同行在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化探索。我院在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主要内容

1.1 建立“校中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

软件技术发展快,如何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是专业建设的难点,校内“工作室”模式[3]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引进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能及时将行业新技术、企业新需求与专业建设紧密地融合起来,为专业建设提供可靠支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学生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提供支撑。实现校、企、生“三赢”。

近年来,我们先后引入两家软件企业来校设立“校中厂”,在校内建立软件研发实训室。企业工程师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承担实际教学任务,指导核心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

1.2 按照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专业教学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建立并实施了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分制改革,强化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在师生中获得良好的评价。

1.3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的课程体系

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和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4],

分析软件专业从业人员对岗位专业技能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4 实施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革

软件专业教学团队自2008年开始对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等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一是建立了以项目导向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二是实施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三是积极构建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情境;四是注重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如C语言以“学生管理系统”项目为载体,C#以可视化“系统项目”为载体,综合实训项目以网上购物平台、游戏开发为载体等。

目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1门已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多门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1.5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4211”工学交替实训体系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技术人才,我们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4211”工学交替实训体系(如图1)。

“4”——课程实训。前4个学期对应于课程的独立环节的基本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测试及数据库运用的基本技能。“2”——体验式实训。学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训,由企业项目工程师带领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与测试过程。“1”——专业综合实训。第五学期模拟职场环境,实施“综合项目实训”,师生实施完整“项目”的教与学活动。由教师对项目进行裁剪,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任务进行讨论、协作、实践。实训期间注重过程考核,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1”——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又深度融合的顶岗实习基地。

1.6 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信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是院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此外还建立了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7 精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近年来,通过内培外引,强化了软件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二是安排教师下厂实践;三是支持鼓励老师提升学历;四是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专题培训;五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等方式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8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专业所在系为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点,鉴定计算机操作员、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师(员)、网络工程师等工种,是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近三年已鉴定2000余人次。同时还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技能培训工作。

学院软件研发工作室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已承接并完成了学院网站项目建设、招生网站、高招录取数据后期处理等多个实际项目开发任务。

1.9 引领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及成果引领带动计算机应用类的专业群建设,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1.10 积极承担教科研项目建设

①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1689);

该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已通过结题验收。

②院级重点教科研项目“基于CMS平台的校园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2009gfyz01);学院网站上线以来,通过不断优化,运行稳定,解决了高校网站普遍存在的网站信息安全、时效性、信息共享等问题。该成果是开源软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并作为成功案例运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综合实训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结束语

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5]。现有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训形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缺乏是重要原因[6]。我院教学团队在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架设一座连通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桥梁,从而提高人才教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闫桂玲,周波.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12):8228-8229.

[2]于筱荔.软件职业岗位群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139-140.

[3]王昌建.基于校内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54-155.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45-02

1 建设目标

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广东省粤东地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师范院校,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该项目依托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引入全新的KAP-CDIO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把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省内有影响力并且在地方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中具有行业特色、起引领作用的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的软件工程师。为广东省尤其是粤东地区移动互联网[1][2][3]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培育移动开发软件应用的市场环境,推动移动开发软件产业的发展。

2 措施与进展

2.1 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名师: 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潮州电信等企业邀请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专题讲座、暑期项目实训、课程培训,强化专业的应用特色。

培养骨干:一是选取、选拔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移动互联网相关专业和方向进行学习深造,攻读学位;二是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进行项目训练,丰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现有教师实施分类循环培养机制,做到教师培训五年一个循环,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倡教师专岗化。教学团队中2位老师获得网络综合布线高级讲师认证,1位老师获得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颁发的创业指导教师资格,2位老师获得物联网技术骨干教师认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充实了力量。

2.2 平台建设

2.2.1 课程与教学资源平台

培养方案制定:依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成了2014版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方案更加突显课程结构模块化、块内课程群组化,分模块、分群的特色。

建设开放、立体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题网站的建设。 围绕移动互联网方向构建课程群,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UML等网络课程, 安卓手机应用开发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

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安卓手机软件应用开发》、《WEB程序设计》等教材 。

2.2.2 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在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天盈创新基金及各类课题为牵引,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型实验平台,在系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专门设立了移动互联网开发小组,并在课外科研项目和经费上重点扶持,实现本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社会。

2.2.3 实习基地建设

与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融合,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2014年与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3 多项目融合,协同建设

为整合资源,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 “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广东省计算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项目进行融合,协同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共招收了2012和2013级两届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共30名学生,并采取小班授课形式,专门邀请了达内科技的资深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进行软件项目培训,邀请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安卓软件应用开发讲座”,并每学期举行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作品汇报会。通过这种资源整合、项目融合、协同建设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完整性和质量提升。

2.4 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内外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大赛、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以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综合改革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2.5 项目引领,积极创业

在学生科研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确保项目具有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并具有孵化和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在项目的研发商,通过引入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研发流程,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项目研发实行双导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制,依照企业开发流程,采取严格质量监控过程,科学评判机制,争取进入创新中心的项目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将项目与产品,产品与创业紧密结合。项目实施以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广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实际创业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3 下阶段工作

1)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评价指标,认真进行项目的完善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2)以“大师”+“团队”建设思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专业带头人,努力打造以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使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成为在省内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3)围绕移动互联网课程群进一步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

4)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力度、长期和实质性的开展校企融合工作, 拓展校内外实训平台。

5)争取配套经费,建立模拟企业实训环境、项目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实训平台。

6)以项目-竞赛-创业为引领,通过专业改革和建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同时,通过创业服务移动互联网市场。

7)争取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2+2”联合办学能取得成功。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11

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system)

2.1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要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懂得如何实施一个软件项目并对之进行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工程化教学、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要在遵循IT业界标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领域知识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兴趣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在软件工程指导下,以数据库为主线进行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的模式。这一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系统地讲授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的知识体系,精讲系统原理和方法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案例讨论。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来编写案例,通过对一些精选案例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可能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第三阶段是实践训练。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完成一个项目,一个小组可由若干人组成,按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要求,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分配角色,分别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各环节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对上述环节的任务完成都以答辩作为考核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锻炼,通过对标准文档格式的讲解和精选案例的学习,学生编写所有环节的文档资料,而每一个环节的文档资料只有在通过答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

2.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各级院校已经开展,但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导,忽略了将案例作为背景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在被动的听讲过程中缺少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全过程非常模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对每一个阶段进行承前启后的分解,其中强化软件项目管理在整个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把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并辅以必要的答辩讨论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

2.4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引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加大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近三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及实践/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implementationprocess)

以面向工程化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指导,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核方法、提升重视团队合作、突出软件测试过程、搭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确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师指导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

3.1合理设计课程模块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司麦克斯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需求和质量分析,根据结果及时与IT领域企业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以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双方建立稳定、长效和双赢的合作模式,包括人才标准的制定、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在培养方案中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模块,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覆盖文化修养和专业领域,构建一个知识面较宽广、实用性很强的大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根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企业认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认证培训、参加大赛等教学环节。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为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在部分专业必修课中实行了分级教学奠定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流应用软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桌面应用到基于Web的应用,再到目前的电脑、手机客户端与Web端多客户端平台应用[3]。以精选的项目案例为驱动,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大量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多途径理解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项目开发和案例讨论中了解工程过程并积累工程经验。以面向工程化的教学法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又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培养工程化思维能力

教师除了讲授学生学习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然后由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进行项目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任何项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预定的目标和指标,而工程就是去实现这个目标和指标,它需要创新,没有工程思维,就很难进行创新。

3.4更新考核方法

以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完成的阶段任务。首先,确定答辩小组成员,以7—9人作为一个答辩小组,成员有教师、工程师、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成员既是答辩评委又是答辩者,一个班级可以分5—6个小组进行答辩。其次,由学生将自己在前一段时间所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做完整的介绍。答辩小组成员,尤其是学生评委必须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详细记载分析每一个答辩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充分讨论,经修改后进行下一阶段工作。成绩考核中引入团队评分制,不再以个人表现来评定成绩,而是以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加强沟通和合作交流,体会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非标准化考试。

3.5提升重视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交换使用设计方案,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工作的基础,用较真实的场景模拟项目评审,从设计方案到代码的编写、测试,都暴露在其他小组成员的监控中,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组间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6突出软件测试过程

学生邀请非小组成员或班级外的学生对软件产品做严格的测试,以便发现问题。之后指导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的更改情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更新设计方案获继续下阶段的工作,其目的是模拟实现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

3.7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基本保障。在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型、工程化的培养思维为指导,构建跨专业、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化综合应用环境,同时在国内IT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体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12

一、引言

软件工程实践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软件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1]。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上不注重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

(2)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指导[2]。

(3)实践教学偏重结果,学生只是按要求编写规定文档,但文档内容、开发出的软件质量差强人意[3]。

(4)实践环境不符合软件工程要求,与实际的企业开发环境有一定差距。

软件工程教育与软件产业发展的不相适应,导致产学脱节较为严重,甚至进而导致了软件市场“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的现象[4]。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人才,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实践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二、构建校企合作框架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项目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5]。校企合作中,教学环境在企业,教学实施的引导者是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学生,由此我们提出了“双导双带”的合作框架。

“双导双带”指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两位导师,一名为学校教师,一名为企业软件工程师,二者共同制定实践计划、指导计划、考核细则,在毕业设计期间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过程、软件质量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把握,论文撰写及论文质量由学校教师指导把握。

实践分为两步走:一步是专业技能提升阶段,一步是项目实践提升阶段。无论哪一阶段,都着重学生技术能力、实战体验、职业素养、应试技巧等几个方面的训练。

三、实践模式具体实施

(一)开发环境

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演练一个已经完成的实际项目后,再以团队为单位集体完成一个难度适合的真实的项目。开发工具、沟通平台、人员分配、开发过程、管理过程等完全按标准的企业项目实施来要求,力求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过程,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性,也促使学生尽早向职业人进行转换。

(二)实施过程

企业导师作为整体项目的负责人预先做好项目计划,规定好项目各阶段应提交的制品及里程碑点,监管所有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负责所有项目指导、评审、答疑工作。

人员安排:根据项目规模划分项目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技能选择合适的项目角色:项目经理、技术经理、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测试人员等,让学生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理解角色、掌握软件工程涉及到的工具、过程、规范。

进度控制:项目组每个成员都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度计划,同时也清楚自己在不同时间段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人在项目经理协调下都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如果项目存在进度滞后的情况及时分析当前项目存在的问题,查找影响进度的原因,若有必要可压缩关键路径长度,如:安排关键路径上任务并行,增加关键路径上人员,人员赶工等方式提高项目进展速度。如果进度滞后严重则要考虑重新制定进度计划,评审,执行。

团队沟通:确定沟通原则――准确、完整、及时、可理解[6]。对于一些比较紧急事件或复杂问题可采用口头的非正式的沟通,对于那些重要的信息、与合同有关的信息等则需要采用书面的正式的沟通。确定具体的沟通方案,如:每天下班前项目组成员进行5-10分钟的口头站会交流,沟通当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每周五上午9:00-11:00召开项目周例会,沟通项目组成员当前工作内容,工作进展;沟通项目当前进度、项目存在问题。会后会议纪要给相关的项目人员,由专人跟踪项目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质量控制:按项目要求,在预定的时间提供预定的制品,如:可行性分析报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说明、软件代码、软件测试报告、用户验收报告等,在制品提交基线之前,从内容和格式两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审,保证文档的质量。为了保证软件满足用户要求,且软件与文档二者一致,在里程碑点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软件演示,进行阶段性的软件验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成绩评定

整个实践过程的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软件项目从定义、分析、设计到开发、维护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1)软件质量:各里程碑提交的演示软件的质量及团队最终提交的完整软件的质量,考察内容如:软件软件的可操作性,与需求的一致性,软件中缺陷的数量等。

(2)文档质量:各阶段提交文档的质量,考察内容如:文档结构的正确性,内容的正确性,文档的规范性等。

四、总结

在校企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项目、真实开发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执行了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至少熟练掌握了2~3种主流开发工具;体验较为严格的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流程和规范;增强了创新、竞争和团队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企业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玲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0(11):137-139,49

[2] 覃遵跃等.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2,17

[3] 秦放等.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3(9):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