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6 08:51:10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1

统计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是以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作为基础,将数理统计方法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形成的具有极强推断性的一种分析方法。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强对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现象的判断和整理能力,将统计学应用在生活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现阶段的数理统计的一种便捷方法。

一、统计学的概念

统计学指的是调研人员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对整理出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推断出调研对象本质,甚至可以对未来的类似事情进行预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进行统计学整体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统计学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可以使用。

二、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一)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应用

运用统计学对生活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首先要学习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统计个分析等学科,这些基础知识和方法都是在开展统计学应用活动之前调研人员所必须掌握的。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作为经济学学科当中的重要分支,在经济学课程中经常被应用,例如,经济学的计量统计就需要根据统计学在金融里面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作为基础,将金融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结合,将金融计量和时间的序列进行结合,对收集到的金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得出金融计量和时间序列的一定关系。

统计学在金融经济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在思想上而言,统计学是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对象的判断结果,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可靠性,统计学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必须是带着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地位,这是由于研究人员在对金融量进行数学分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金融数学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就必须保证金融量数据收集分析等预处理过程是科学合理的;其次,统计学是经济学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最优化的选择,经济试验研究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研究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经济学的试验研究活动受到诸多限制,运用统计学进行经济学试验研究活动,使得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变得简洁明了,降低试验研究的成本支出。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当中的统计学应用主要是运用了统计学当中经济必然性的思想,使得经济学当中的统计结论不具备复杂的思想成本。

(二)统计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应用

统计学在医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医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生物医学主要的研究目标就是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学变异现象,变异现象在生物体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对于外在条件基本相同的两个病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治疗时,却有可能出现有的病人被治愈,有的病人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死亡的现象。造成这些外在条件相同的生命体却出现不同程度治愈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医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人体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随机因素,客观差异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某种偶然性的潜在的揭露必然性的发现。

在医学临床统计中发现,对于同一种病因的客观性规律进行调查,对于健康人的共同作用的交织与疗效的考查的病人很少。在医学当中运用统计学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观察不同疗效病人的医疗诊断效果,将实际的医学诊断治疗效果与医学理论和假设进行验证,运用概率论以及数学方法对对比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相关软件设备对研究对象的指标进行记录,并绘制相应的图表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结果。将统计学应用到医学当中,可以促进统计方法和多变量分析法在医学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对未知病因所造成的医疗诊断事故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医疗诊治手段的不断创新l展。

(三)统计学在体育比赛中竞技指标的应用。

统计学在体育比赛中的应用主要是用统计的职业联赛的数字反应比赛队伍能否成为世界顶级,这是因为在体育比赛中应用统计学可以对比赛中的胜率进行分析,主要是将每个队员在每个赛季比赛的分数和常规赛场上的分数进行统计,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分析,制定出每个队员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之间的正态分布图,通过正态分布图的稳定性来判断队员的技术稳定性。以众所周的NBA篮球比赛为例,NBA比赛中由于明星球员众多,在运用统计学进行数据整体分析时,需要依据本质上的规律进行数据统计,而不是随意的选择数据进行统计,例如在进行篮球比赛发球这一项双方队员的进攻和防守的概率时,在进行指标选择时就涉及到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可以运用统计学统计球员在每一场比赛上的均得分,通过这些数据指标的正态分布图来确定球员的技术稳定性。

三、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可以极大提高生产生活中对研究对象的管理效率,使得研究对象变得明确,降低管理成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用统计学时,调研人员需要通过多次的试验和随机概率对比来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定量定性的数理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学对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2

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推断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首先必须注重在各个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提供有效的活动时间与空间,精心创设情境素材,以便让学生经历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促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由于现有的教材中有的已经提供了统计活动的素材与数据。因此教师在使用时,必须坚持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过程,让学生亲历统计活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时,教师应随着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在统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以增强统计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如在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既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教学,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经历不同的数数活动,对被统计的各个活动项目素材进行数据统计,而获得原始数据;接着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用涂笑脸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然后进行初步、简单的数据分析活动。在活动过程,教师要重在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的过程,对于统计的数据应当“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看图描述所呈现的数学信息以及如何提问题,培养提取信息与提问题的能力。在一年级下期的统计表与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经历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体会,并体验如何准确地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便捷、清晰的原始数据记录方法,才能保证所收集与整理的数据能实现“不重复、不遗漏”。

又如在二年级的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本班学生体重增加的具体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亲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同样在以后各个年级的统计内容教学中,教师都应当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据的统计活动过程,以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增强统计意识。在后续的各年级的《统计图表》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现场经历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活动过程,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项作为统计内容。从时间上看,由于课堂教学时空的有限性,统计活动可尽量安排在课内,也可设计为课内外的连接延伸。总之,教师应借助、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组织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对于数据信息收集整理的体验活动内容,促使学生建立统计意识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话”活动,发展统计观念

对于《统计图表》内容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注重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统计图表不同作用的条文,以及依教师提供的数据将统计图表补充完整,学生往往显现出被动学习统计图表的状态,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课程改革后,教师要重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主动的“对话”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形成与发展统计观念。不但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同时要让学生结合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等数学活动。这里的“对话”并不是指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被动式对话,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对于数据文本进行主动的思考“对话”。同时养成与同伴或教师对统计结果的数据进行“对话”交流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在经历“对话”活动中学会并进行数据分析,促进学生统计观念的建立。

另外,在各个年级进行相关统计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参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应当在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制作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后,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对话”活动。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而随着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增长,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依据数据的不同呈现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可结合教材的统计项目,先组织学生对,本班级同学的体重现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等统计活动,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然后引导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于超重与偏轻的现象产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建议等。又如可结合班级学生对参加喜欢学科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结合参加的具体数据对偏科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使学生认识到要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性。要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学习并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3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接触的信息元素也迅速增多,因此如何快速的从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应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

概率统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在生活过程中的随机现象统计规律,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中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SPSS软件具有操作简单,统计分析方法丰富、全面的特点,利用SPSS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对大量的数值进行计算,并可以对数据进行对应分析、联合分析、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等,可涉及300多个变量、100万个以上样本的数据资料文件。

一、SPSS软件应用于统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统计学主要以数字为语言,针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一门描述和分析客观事物数量的科学,目前统计学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自然和社会科学中的各个领域,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工作中应用的统计技能主要在于学生在统计学课程中学习得到,学生应了解统计学课程中的统计思想,并掌握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统计课程中的公式计算一般是通过计算机器和手工完成的,很难把含有大量复杂数据的一些典型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同时,一些包含数据的图形在统计学课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手工绘图的精确度很难掌握准确,这些都给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因此在统计课程中系统并灵活的应用SPSS软件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在统计课程教学中应用SPSS的方法

1.强调更新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并转移教学重点

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SPSS软件辅助教学后,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应由原始统计数据过程转向对统计数据结果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在对统计原理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应该摒弃统计过程繁琐的理论证明、推导和计算步骤,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应用SPSS软件,让学生通过SPSS软件解决繁琐的证明和计算步骤。在统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侧重的是从实际问题中引申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思路和主要的用途特点,并能深入的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和数据类型,且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相应的统计知识的应用,而具体的统计计算则是由SPSS软件完成。

2.加强统计课程教学过程的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上机操作完成

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当每一个理论要点讲解完成后,应该及时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实践,通过具体的数据案例、完成作业和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教学等各种方法应用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对本节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和回顾,亲自在主机上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或其他典型习题,要求学生完成软件的基础操作步骤和基础统计训练,并对计算机运行出的结果进行解释。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统计学课程应用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小组讨论和上机练习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统计概念和理论,能利用相关专业的软件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具体方法包括:鼓励学生组成团队,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通过收集数据,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的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等问题,通过进行相应的校园问卷调查和收集数据,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SPSS软件开展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统计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SPSS软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

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将统计概念、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适当的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统计方法,通过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通过软件的绘图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等功能利用计算机特有的程序和演示功能使统计学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和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运用。教师也可在教授过程中随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问题,并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状况。

2.把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具体实例的应用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具有实际背景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的问题作为统计教学的研究主题,应淡化相应的计算细节的处理,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实际生活问题或经济管理问题,例如:大学生目前就业情况、校园餐厅卫生情况、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大学生网购情况、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等,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搜集数据,并建立相应具体的数学模型,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应的统计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将来从事统计专业工作做铺垫。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4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结合点。通过统计与概率原则和特点的介绍,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统计和概率。《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之一,在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将其当做工具性知识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如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表等操作技能要求。为此,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不要仅仅当做是一种技能让学生掌握,更要让学生认识生活实际,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处理生活中某些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统计与概率”课程标准设计特点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既有普通特点又有其特殊性,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关。

1.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统计过程中,在统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问题(统计图表或统计图形),用图表或图形分析数据,发现规律,从而得到结果。与同学分享,取长补短,优化个人处理方法,这种处理过程是学生形成数据观最有效的方法。

2.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并且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为统计和概率学习提供了方便。计算机可以大大增强数据整理和显示的效果,在建立、记录和研究信息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具,可以使学全有充足的时间探究统计的实质。将计算机模拟应用到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到充分印证。因此,复杂的数据通过工具完成,避免过多精力用到数据处理上,从而使学生更多的掌握方法和思路。

二、帮助学生确立“统计与概率”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统计与概率”教学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统计观念,建立随机思想。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就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收集、处理、分析和描述数据,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初步建立随机思想,就必须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随机环境中,亲身体验问题的随机性,研究问题随机性的过程。如果不注意事物的随机性,而冒昧采集数据,那么势必会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决策的合理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在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注意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同时强调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统计和概率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常见的东西或事件。如学生喜爱的对象:花草树木、水果;比较熟悉的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濒临灭绝的物种及数学的出生年月;戴眼镜的人数;一天的体温变化记录。

2.过程性原则。

一些著名的河流的长度;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臂长等;气温、雨量记在小学阶段的各个概念计的结果。应该注重形成概念的全过程,培养以随机的观点理解世界的观念。

3.趣味性原则。

我们不能把“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而应以有趣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数据信息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有利于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推理和判断。

四、“统计与概率”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1.指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设计统计活动是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包括设计的主题,实施的方法,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设计统计活动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调查的范围在同一个班内,学生容易实施。在调查前,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一个调查表,然后实施调查。在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调查班内某个同学上学路上所用的时间;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时,经常运用他们身边的实例作为主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统计活动的设计方法。

(2)设计统计活动应与预测相结合

预测是判断某一事物,判断是否精确与判断中的知识和掌握的数据有密切关系。学生预测能力的提高,对于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预测能力的目的,教学中需要设计统计活动,先进行预测,再统计论证。以生活中常见的白色污染(塑料袋)调查为例,在学生调查活动开始之前,先预判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公布调查数据,从而验证调查结果。预测结果出来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对与错的原因,从而得出预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指导学生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锻炼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之一――交流和解释统计结果。这种能力的锻炼是深一步研究的基础。解释统计结果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如果其内容不是他们熟悉的,对它没有感性认识,他们就不感兴趣,也不容易解释清楚。例如,某班40人,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有8人;30~39分钟的有26人;40~59分钟的有4人;20~29分钟的有2人。从这些统计数据结果分析,60分钟以内的占大多数,做家庭作业用的时间在30~39分钟说明老师留家庭作业的量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有学生用的时间比较长,就要考虑他们学习上有没有困难。

五、结语

通过对统计与概率特点的讨论可知,只有遵循教学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立“统计与概率”学习中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借助生活经验,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应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雨卓.小学数学教材螺旋上升编排方式探析――以统计与概率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

[2]张东辅,唐华军.上海与加州数学课程标准小学“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06).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5

一、精选现实素材,凸现统计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统计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和培养相应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生体验统计巨大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使用研究获得的真实数据来说话的科学品质。对于教材中的知识,首先要重新整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带领他们在情境中发现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问题,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时,有的教师喜欢使用国家的、工业的等大型的数据,这会让学生感到很陌生。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一些数据,如班级里同学课外时间利用的情况,看书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看电视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玩电脑的大概有多少时间,找朋友玩的大概有多少时间,然后指导学生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条形统计图,并整理其中的相关信息,然后为大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在充分的参与之中感受统计具有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

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意愿。

二、提供学习材料,经历统计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双手和大脑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可见统计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亲身参与的过程。小学统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处理掌握的数据,从而学会一定的分析、整理方法,学会认识和制作一定的统计图。

例如,在教学小学低年段的“统计”知识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内容,引导他们产生统计的观念。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最喜欢什么水果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将大家最喜欢的水果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并把这些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有的同学喜欢苹果,有的喜欢梨,有的喜欢香蕉,等等。接着又问到:“如果我们想很快地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哪种水果,可以怎么办?”学生说:“数数看啊!”“把不同的种类分出来,排成对。”这样,就为继续统计的内容打下了基础。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怎么排,怎么分呢?”很快学生就知道了可以把相同类型的数据整理在一起,再进行比较。于是,我再适当地点拨,指导他们将这些数据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这些数据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数据是学生统计出来的,他们在思考并且尝试如何更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的活动中,逐渐得出了统计图,这样的图表表示法,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强了统计的意识。

三、设计调查活动,提高统计能力

统计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现象进行的一种总结和提高,同样的,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存在于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事先制订调查方案,在调查中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智慧,在获得结果的同时,实现统计能力的养成。

例如,在教授“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统计图知识,并学会分析复式图后,我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统计的意识。在活动中,把学生分为4个调查组,为每组学生事先确定调查的目的——所在小区人员的年龄构成和男女比例情况、所在小区成员学历情况及对应的年龄段等。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制订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方法,以及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并根据教师的建议制定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接着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分组活动,通过活动收集和整理得到的调查数据。最后,小组成员合作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分析其中的信息,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再指导他们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个活动达到了很好的锻炼目的,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在活动中,学生运用基本思想展开数学的思考,积累经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抓住思想,就抓住了知识生成的脉络。在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领域,关于知识和技能,“课标”已做明确阐述和要求,同时对相关的活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活动经验获取的途径。那么,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统计推断思想。

一、小学数学中的统计推断思想要义

我国著名学者史宁中认为统计推断属于归纳推理中的一种。归纳的本质是个别到一般,个别即有限个,一般即所有或任意。统计推断思想的核心就是用样本推断总体,样本的容量是有大小的,从某校三年级学生当中抽取30人,30人的身高是一个样本,样本容量就是30,是有限的,统计数据并分析后可以推断总体即所有三年级学生(或任意一个三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推断的结果具有或然性,是猜想,人们需要做的就是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猜想并提高和断定猜想的可靠程度。在数理统计学中,统计推断对于样本的选取、数据的描述、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有着严格的方法和要求,但都是统计推断思想的具体表达。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在简单的统计活动、探求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渗透统计推断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这一思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应使学生具体感悟以下几点:

1.统计推断需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观测数据

作为归纳推理中的一种,统计推断有从个别到一般的本质特征,个别应该对总体具有代表性,这是获得可靠性猜想的最基本条件。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保证“个别”即样本的代表性。第一是样本中个体数量要足够多,即需通过多次观察或实验获得样本数据,小学生应该体验到“多”使得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变得稳定。第二是样本数据须具有随机性,即采用随机抽样或随机实验的方法获得样本,所谓随机抽样即在选择样本时,总体中每一个个体有相同机会被抽取出来;所谓随机实验就是每次试验能事先明确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但无法确定哪一个结果出现,实验是可以在同一条件下重复的。如在装有红球和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观察其颜色就是做一次随机试验。以上两种方法的使用小学生都应该经历并体验到人为的干扰对于数据随机性的影响。

2.使用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可以简明地表达数据整体情况

统计推断要推广的是数据整体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不光要逐个考察样本个体,还须在此基础上对考察结果进行统一的整理或形成新的数据并做分析。如上例的“摸球”实验,重复20次,不光要观察每一次摸到的球的颜色,还要统计红、白球出现的次数,分析次数和总数的关系。再如前面例子中测量30个学生的身高,人们关心的不是每个人的身高,而是关心身高的整体情况:超过130cm的有多少?平均身高是多少?数理统计学中使用专门的统计量和统计图表整理最初的观测数据,在小学阶段只需学习简单的扇形、条形、折线统计图、单式、复式统计表、统计量只学习平均数。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应该体验从整体看待数据的意义,经历利用图表和平均数整理凌乱数据的过程,体验到简明的数据表达利于分析,从而感悟图表和统计量对于数据整理的优势。

3.统计推断的结果是有适用价值的猜想

统计推断的适用价值在于:当人们需要把握总体情况但又无法逐个考察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时,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通过样本估计总体情况,获得猜想。但猜想不是统计推断的最终目的,人们最终要以猜想为依据做出判断和决策。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有些问题的解决不得不依赖统计推断,体验猜想对自己决定的作用,从而获得对统计推断思想价值的感悟。

二、小学数学统计推断思想的渗透策略

统计推断思想是统计与概率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依据,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充分感悟这一思想,才能促进他们对相关活动过程与知识的理解。

1.增加活动探索空间

在小学的统计与概率学习领域,各版本教材均安排有统计活动、探求可能性大小的活动,其中统计活动又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数据分析活动,探求可能性大小是在随机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目的是估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统计推断思想就是这些活动开展的线索。教师应该增加活动探索空间,促进学生是对这一思想的感悟。在活动前,应设置必须使用统计方法解决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人教版二下的 “定制校服(给定四种颜色每人只能选其中一种)”的活动,一开始可以提以下两个情境问题:一是:选择哪一种颜色作为校服呢?二是:为公平起见,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选择,应该怎么办?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然想到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就选哪种。先从本班调查。实际调查活动中,如果一开始就发现选择红色的学生超过了半数,那么结果就出来了,统计调查活动没有必要进行下去。学生探索空间少了。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学生调查所有同学的选择,为了向老师汇报清楚,又体验到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必要性。实际上,随着后续数据分析活动的进行,学生们会发现,“统计”可以解决不止一个问题: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班服选哪一种颜色?)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少?对整个统计活动过程有了完整的经历。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尝试和走弯路的机会,同时指出思考的方向而不是让学生模仿照搬,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经验。如上例中,有些学生提出逐一收集每个同学的选择,可以提示学生:有必要告诉老师哪一位同学选择哪一种颜色吗?使学生感悟整体看待数据的意义,有了“统计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的想法,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不必着急给出统计表让学生填,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法把结果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给出统计表,通过对比自己处理过程,学生才能感悟到统计表可以使数据简单明了,在以后的统计活动中自觉使用统计表。

2.借助直观感受

利用随机实验呈现出的数据规律估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统计推断思想中最难于理解的,教学中,小学生只有理解了随机实验,才能进一步感悟到统计推断的适用价值。在生活中,小学生常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如转盘抽奖,小学生看到转盘中一等奖的区域很少,指针总是很快转过一等奖的区域,就能判断出”“得一等奖太难了”,这种直观感受的正确性在生活中反复检验得以加强。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可以解释随机实验,如“摸球”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盒子中红球和白球的个数(红球多),提问:闭着眼睛从盒子中随意拿出一个,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哪种颜色的球被拿出的可能性大?借助直观,小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出红球被拿出的可能性大,因为红球多”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组做“摸球”实验,重复3次、6次、20次、30次,统计红、白球出现的次数,学生会发现每个小组的数据不相同,实验次数少的时候,会有红球次数比白球少的情况出现,但实验次数多时,每一组记录都是红球次数多。如此,学生就能领悟“随意拿多次,红球出现次数多”与“ 随意拿一次,得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是一致的。理解了随机实验后,当不能直观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时(如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并不知道),学生就能自觉利用随机实验并感悟到统计推断的适用价值。

3.结合演绎分析

尽管统计推断思想的本质是估计,是猜想,但为了保证猜想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就要对数据的代表性和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即需要演绎分析的帮助。对于数据的代表性,教师不必深入讲解但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有所领会:如上例“定制校服”的活动,统计出一个班学生喜欢红色的最多后,能否把红色作为校服的颜色呢?如果只是简单说明“一个班学生不能代表一个学校学生”,就把“统计”和“推断”割裂开了,学生不能体验到统计活动对于推断的价值及推断对于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要求。其实利用演绎分析,小学生是能够理解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不同年级的学生喜好一样吗?只调查了本班,其他年级的学生喜好有机会被了解吗?为了公平,以后调查时应该怎么做?通过演绎推理,学生在思维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体验到了统计推断思想的合理性。在随机试验之前,教师可以强调试验要求,如随意、闭眼睛、摇匀、骰子应该是均匀的等等,试验后应该请学生回忆并分析:如果允许看着摸球、不摇匀会怎样?这样“随机性”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要求,通过分析人为干扰的后果,学生对于随机性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于数据的整体情况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学生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后,可请学生分析以下关系:条形统计图中长方形的高和数据的关系、扇形统计图中扇形的面积和数据的关系;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线与数据的关系;当学生能用统计表记录随机实验数据后,请学生分析为什么每个合作小组的数据不一样但结论却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演绎分析,学生才能切实体会统计推断思想中整体看待数据的要求。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7

一、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理念

所谓引导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问过程中自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进而达到知识习得的目的。从现代基础教育的理念来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采取引导式教学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还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引导式教学法的“扇形统计图”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大课间照片,师生谈话:之前我们已经对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大课间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大家一起来看看统计结果。

2.处理数据,引入新知

出示统计表:

引导: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其他”类表示什么?

总结:在统计时,如果项目的种类比较多,且有些类别的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把数量较少的这几项合并成“其他”类别来进行统计,使统计表更简明。在这里,更能突出“最喜爱的运动”类别。

引导:你能算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引导:这个统计表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出示课件: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引导: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选用了哪组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两个条形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横轴都表示运动项目,不同的是图1的纵轴表示人数,图2的纵轴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3.体验过程,学习新知

引导:上面图2的信息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引导学生初识扇形统计图。

(1)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

①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②从图中看出喜爱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④如果老师想为咱们班购买一些大课间用的体育器材,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你有什么建议?

(2)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图2和图3都选用了百分比这组数据,都能比较出数量的多与少,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小结:我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步骤是怎样的?

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③分析数据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认识图例。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3)完成教科书练十一第2题

5.整理归纳,反思提升

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展示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显现

1.让学生亲历统计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步骤

学生亲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极其重要,便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着“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反思中掌握统计的步骤。首先,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之前,我让全班学生提前进行该项数据的收集,并把只有2人或1人选择的项目合并为“其他”项,制成了统计表。其次,在新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计算喜欢各项活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并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反映出人数与百分比的情况,进而揭示用扇形统计图表现百分比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从而引出新的数据整理方法――扇形统计图。其次,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一步一步深化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各部分扇形的大小与百分比、总数的关系,学会读懂图意、分析数据,并作出适当的决策。最后,让全班学生都经历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这样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使学生清晰了解了统计的步骤,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加强横向比较,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为了凸显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在本课例题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统计图之间的比较。

一是两个条形图的比较,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百分比,这是对条形统计图认识的补充;二是反映百分比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能比较各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1个直条只能表示其中的一部分,而扇形统计图则是把整个圆看作单位“1”,用扇形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数的百分比,它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从而明确了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优势所在。

3.强调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所有的统计图表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用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好统计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很有帮助。为此,我除了使用“六2班同学最喜爱的大课间活动项目”的真实数据以外,还合理使用了教科书的练习题,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地区分布图”“世界陆地面积分布统计图”,以及2015年12月4日和12月11日在《羊城晚报》上刊登的“政府举债用在哪里?”“你考驾照花了多少钱?”这些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另外,我还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利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的excel工作表插入饼图的方法开展一些数学实践调查活动,并制成扇形统计图。既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引导启发的角度将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亲历统计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步骤,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有利于加强横向比较,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为平.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

[2]王秀馨.试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3]李丽琴.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6).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8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学知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社会领域,发挥了重大的应用价值。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学科,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以及预测对象未来发展,其内容设计面广、理论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如何适应学校学习与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要,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师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往往较差。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统计学原理介绍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绎和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统计学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讲解,这样就更加剧了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没有关系,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经管类统计学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的讲解,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就是一门简单的数学理论课目,没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从而忽视统计学在经管专业的地位。此外,教学材料普遍存在着知识面很广,但是不够精的现象,大多数统计学教材中没有建立统计思维的培养板块,只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统计方法,并且教学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与经管专业学生所实践的内容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所占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所占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严重。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

统计学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悠久,课程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要使得学生有效、自信、轻松地接受课程内容,要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设法采用多种形式,多应用启发式教学,重点通过引入大量案例,如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经典的统计应用案例、统计方法的来源和思想等,尝试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更深刻理解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条件和分析思路。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学生讲课、游戏互动、课堂讨论、小竞赛等,活跃课堂气氛,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统计学知识与其所学专业的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定量的大型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实验作业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本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兼顾目前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某一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具有成就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热情;二是教师必须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示范应用统计学相关的具体方法,比如下载数据中国的数据资料,从新闻和广告等大家熟悉的渠道获取素材,使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领会统计工作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学生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生活了解不多,对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较少的弊端。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题型丰富化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例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结束语

总之,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面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考核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9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Www.133229.COM

1. 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 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 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 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 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 (1) 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 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 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10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1. 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 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 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 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 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 (1) 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 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 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11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是学习负数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负数的认识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由整数的意义迁移过渡。引导学生体验认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得出使用符号表示法更简洁的结论,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在多次矛盾碰撞和认知冲突过程中认识、理解负数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让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负数的概念,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负数的概念内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收集、举例生活中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含义。从中认识理解负数的意义。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主持人播放天气预报的情景: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表示5℃和零下2℃。

生1:可以用文字来表示,5摄氏度和零下2摄氏度。

生2:5℃可以表示成+5℃,零下2℃可以表示成-2℃。

师:观察温度计。0摄氏度可以记作0℃,零上3摄氏度可以记作+3℃或3℃。零下3摄氏度可以记作-3℃,这里的“+”、 “-”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零上的温度、零下的温度。

师:“+”在这里表示零上的温度,如+5℃表示零上5℃。“-”在这里表示零下的温度,如-5℃表示零下5℃。

师:我们将。“-”称作负号,前面带有“-”的数,称作负数。“+”称作正号,带有“+”号的数,称作正数。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举出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并学会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教材还安排了正、负数的读写、大小比较、非形式化的加减运算等练习。为进一步学习负数打下基础。

统计部分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统计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并在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家或学校栽种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记录。《栽蒜苗(一)》、《栽蒜苗(二)》这两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简单过程。还蕴涵了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统计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栽蒜苗的过程中,经历了等待、期盼、欣喜等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此外,对教材实践活动内容不要只做口头布置,要真正开展栽蒜苗活动。

二、在分析数据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的教育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学生的统计意识及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调查、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了蒜苗的高度,他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那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如果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一个点,他们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作成一幅折线统计图。教学中。要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应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的思想。

三、在处理数据中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图表

教学时,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即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制成条形统计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学生以为根据已学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现不顺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此时,教师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即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利用同样的实验数据又让学生把自己种的蒜苗的第3、6、9、12、15天的生长情况填入统计表中,并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相同的数据,在不一样的处理中应用到条形统计图表和折线统计图表知识,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

空间与图形部分

一、在获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线,区分它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符号世界,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具体一表象一抽象”的教学化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应用数学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抽象的平面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角,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活动角,观察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并进行对比交流。

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篇12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数据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信息,如何收集数据,组织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从小开发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为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发展儿童统计观念的内涵和价值

平均思想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多一线老师会问提出这样的问题,统计数据不就是数字的收集,计算平均值,图表等简单活动吗?干嘛非得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呢?教师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往往较侧重于知识点的教学,觉得统计学就是教学生制作统计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意识。事实上,统计观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个人对事物加以统计的意识,所以统计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单单只是掌握计算,绘图等简单的技能。简而言之,统计观念就是人们面对数据引起的思维,所判断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初步建立统计思想

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中分辨出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这些是统计的初期观念。而分类则是基于比较和排列,深入划分不同标准的结果。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对其灌输一些这样的思想观念,既可以为以后的学习统计知识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因此,在分类活动中,学生特别要了解分类对象需要一定的标准,又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根据物体的不同特点,其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尽量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例子。认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有法,学无定法。对于不同的课,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科学,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教师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让学生体验跑步后的脉搏比运动前快多少,然后让学生对体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在体验,思考中感受统计的魅力,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将统计学与学生的实践相融合

学生学习的统计数据知识离不开现实生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价值。例如,引导学生描述一些简单的事件的可能性;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统计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在生产、生活、科学和航空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一天的温度变化,一个家庭每个月的生活成本等,让学生有必要了解曲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学会了这些图表自然会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4.运用游戏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统计观

游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小学生天性好玩,老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引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形成新游戏———数学游戏。我相信在数学游戏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和动嘴等感官的配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老师通过游戏和知识的结合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小学生在玩中收获知识。例如,如何用有限的班资金来购买两种水果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让每位同学用小纸球来对这两种水果进行投票,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统计出最终结果;还可以给学生安排统计调查任务,如在度假时让学生调查日常开支出情况等。教师可以分给学生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在表中填上开支所用的项目,之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问从表中可以知道哪些重点。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统计表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结束语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统计学习应当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明确统计的作用和必要性,小学生具备了统计观念,就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一些问题,对出现的数据,就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1]村前河.不懂课程标准难教好学[J].现代教育报,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