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农业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6 08:51:10

高质量农业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部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2

 

为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5号)和《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河南银保监局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关于印发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展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豫财农水〔2021〕9号)要求,发挥好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公司”)政策性功能作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深刻认识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业信贷担保是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激发内生活力的重要手段,是财政撬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的重要工具。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机制的重要内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对全国农担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乡级金融服务站、村级金融服务部三级金融服务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责任共担、风险共管”原则,充分发挥河南农担公司政策性功能作用,创新政担合作机制,构建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形成以“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多种合作模式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农业信贷担保政策

各单位要准确把握农业信贷担保政策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工作。

(一)服务对象。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有产业支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支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适度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服务范围。服务范围限定为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生产和农田建设)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融合项目(指县域范围内,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资、农技、农机,农产品收购、仓储保鲜、销售、初加工,以及农业新业态等服务的项目),突出对农产品、农副产品、畜产品及特色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支持,重点开展10万元--300万元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在保余额不得低于总担保余额的70%;政策性业务范围外的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应谨慎开展,且单户在保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

(三)融资成本。河南农担公司对10万元-300万元政策性业务按不超过0.8%/年的优惠担保费率执行,对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担保费率进一步下调至0.5%/年;300万元-1000万元政策外业务担保费率按不超过1.5%/年执行。

三、操作流程

(一)建立项目库。县农业农村局要依托省农业农村厅搭建的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信息平台,会同县金融服务中心做好信息动态管理等工作。农担公司将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推送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贷款审查审批。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担公司综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技术,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贷款项目申请进行审查审批,提高服务效率。

(三)贷款发放。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双方审批通过的项目及时发放贷款,农担公司及时将已发贷款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名单推送至金融服务中心。

(四)贷后管理。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担公司按照各自规定对贷款项目进行贷后管理。乡级金融服务站按规定对贷款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在贷款到期前30天,督促借款主体做好还款准备,金融服务中心要做好督导和协调工作。

(五)到期还款。借款主体按借款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偿还贷款。符合续贷条件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担公司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四、风险防控

(一)大数据风控应用。农担公司要健全完善信息系统,充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农业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信息做好贷后风险监测预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提高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业务风险防控水平。

(二)日常贷后管理。县金融服务中心、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担公司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做好对借款主体日常贷后管理,对借款主体出现经营、家庭和健康重大变化、未按期支付利息、还款意愿不强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情况的,要及时通报各方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贷款到期前30天贷后管理。县金融服务中心、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担公司提请借款主体按时还款,对因自然灾害、疫情及其他非主观因素等造成暂时性经营困难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经合作各方会商,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主体给予还贷应急周转金、展期、无还本续贷等信贷支持;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政府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贷款逾期后管理。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设置的缓冲期内,各方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取续贷、催收和惩戒等风险化解措施。

(五)代偿。缓冲期结束仍未能偿还的借款启动代偿程序,农担公司对符合代偿条件的风险项目未能偿还的逾期本息,按照约定比例履行代偿责任,并从风险补偿金专户中扣划风险补偿金应承担的责任金额。

(六)风险熔断。核算各合作银行农业信贷担保贷款代偿率,对代偿率超过约定比率的合作银行,县金融服务中心、农担公司和合作银行通过会商暂停新增贷款发放,风险化解实现代偿率压降到设定指标后再恢复新增贷款发放。

(七)风险追偿。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负责对不良贷款进行追偿,农担公司积极配合。鼓励农业信贷担保追偿案件探索采用互联网仲裁、债权文书网上赋强公证等方式提高追偿效率。县法院要支持农业信贷担保追偿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借助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积极通过诉前调解、人民调解等方式化解农业信贷担保纠纷。

(八)呆账核销。银行业金融机构呆账认定、核销依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办理;农担公司依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制定代偿损失核销办法。

(九)尽职免责。健全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容错纠错尽职免责管理办法。

五、明确工作任务

(一)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将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农业信贷担保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金融局、人民银行、供销、人社、市场监管、银行和其他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宣传、法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并组织落实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实施方案;在现有金融扶贫三级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为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组织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考核。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业务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主要负责牵头拟定落实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指导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开展工作;组织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考核。

(二)设立风险补偿金。县财政统筹相关资金设立首期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的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并建立风险补偿金持续补充机制,由河南农担公司托管、专户管理,对河南农担公司直接在县域内开展的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按40%比例分担风险。县财政前期已设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的余额部分直接计入资金池,确保满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三)设立还贷应急周转金。结合县财政部门已在县金财公司设立县银行续贷过桥周转金的实际,此续贷过桥周转金可作为农业信贷应急续贷周转金使用。对因自然灾害、疫情及其他非主观因素等造成暂时性经营困难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经合作各方会商,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主体依法依规给予应急续贷周转金,解决借款主体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原则上不得连续使用。

(四)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县域内开展担保业务实际发生的风险,由县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按照4:2:4的比例分担。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根据县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的设立和使用情况,按照不高于县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余额20倍的比例扩大信贷担保规模。

(五)健全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乡级金融服务站、村级金融服务部三级金融服务组织,要充实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人员,为金融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县财政保障三级金融服务组织的日常办公经费。

1.县级金融服务中心。由金融工作局牵头,抽调农业农村、财政、人民银行、市场监管、供销、人社、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和金融机构人员集中办公,健全内部机构设置,保障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河南农担公司驻县办事处与县金融服务中心合署办公(驻县办事处负责人同时兼任县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工作职责:协助农业农村局组织做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信息采集、项目库建设、信用评价、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宣介和培训等工作;协助金融机构做好项目尽调、贷后跟踪管理、风险化解和不良贷款清收等相关工作;协调县人民法院对农业信贷担保案件做到快立快审快结,通过诉前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方式化解农业信贷担保纠纷,对恶意逃废债的要加大执行力度;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2.乡级金融工作站。由乡镇(街道)分管农业农村或金融工作的负责人牵头负责,抽调农办、财政所、基层人社服务机构、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专人组成固定工作人员,确保有能满足需求的办公设施、工作制度等。工作职责:协助县农业农村局等涉农部门做好辖区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信息采集和数据更新管理;按照县级金融服务中心要求协助金融机构做好项目尽调、贷后跟踪管理、项目异常情况反馈和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做好农业信贷担保不良项目人民调解工作;落实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等。

3.村级金融服务部。由村支部书记负责,乡镇(街道)包村负责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发挥农村基层熟人网络优势,收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跟踪项目贷后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乡级金融服务站,配合做好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

(六)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县农业农村局等涉农部门会同县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做好县域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信息动态管理等工作。协助农业农村部门、人行、河南农担公司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信用评价体系工作。

(七)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维护农村信用环境。县三级金融服务组织要协助参与银行和河南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做好项目贷前、贷后管理和不良清收等工作。合作银行要在贷款逾期后设置70天缓冲期。以县域为单位对各参与银行建立风险熔断机制。人民法院要支持农业信贷担保追偿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借助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积极通过诉前调解、人民调解等方式多元化解农业信贷担保纠纷。

(八)建立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六高”目标和“六化”方向要求,谋划农业产业发展,确定主导产业,建立项目库,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投融资机构投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担公司要针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九)加大涉农政策统筹力度。统筹相关资金和土地、环保等政策,集中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内农业信贷担保工作负总责,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完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实人员在工作期间须脱离原单位工作,服从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和管理,其相应工资薪酬仍由原单位承担。

(二)保障工作经费。县财政要统筹安排资金,保障三级金融服务组织的日常办公场地和经费。

(三)做好宣传引导。县各有关部门和三级金融服务组织要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的培育,牢固树立“失信寸步难行”的理念,共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

 

附件:新蔡县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

      小组

 

 

 

 

 

新蔡县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振南  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刘久锋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康  奇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杨  涛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陈春伟  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卫华  县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雪峰  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

杨  杰  县司法局局长

马  峰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薛建华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牛卫东  县人社局局长

徐  建  县审计局局长

张红旗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吴海滨  县财政局副局长

郝立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蔡县支行行长

徐长海  中国农业银行新蔡县支行行长

闵  伟  县农商行董事长

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康奇兼任主任,马峰、吴海滨任副主任,康奇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安排。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3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基础,关系到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成败。为满足农村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中。而教学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继续深造发展的机会。依据目前农村现有条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是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基于英语学科所处的重要地位,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农村存在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缺乏信息交流等不利条件,所以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互帮互助、就地取材。本文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农村中学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有:

一、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还是自我长期发展、人生价值体现的需要。中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丰富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把自我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结合起来。

二、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21世纪是知识快速增长、更新加快的时代。学校的专业教学已不能满足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终身不断学习。自主学习是合格教师获取新知识、掌握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反思,教学结合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现有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与反思,那么,该教师只是一部知识的存储器,没有发展和传输的功能。通过自我反思,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然后通过恰当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四、互助听课,互帮互助

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能在群体智慧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只有找到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教师间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出路。

五、建立专业发展小组,群策群力

教师的提高和进步,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专家和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内部应建立专业发展兴趣小组,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使各位教师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

本文阐明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适合我国农村中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可行方法,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并提出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段艳霞.唤起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J].师资培训研究,2003(4):7-9.

[2]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 2003(12):103-105.

[3]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66-70.

[4]方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0-103.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4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__年,**县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按照“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把握市场形势变化和需求,立足资源优势,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互动战略,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提升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林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将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及规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粮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优化,粮经草比例和布局趋向合理,主攻畜牧业取得显著成效,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367万元,林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8.8万亩,其中新植经济林16.4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新建温室大棚面积903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务创收1283.28万元,全县农村人均劳务创收120.84元,比上年增长了近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2元,同比增加278元。

20__年,我县将按照地区“三干会”会议精神和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继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坚持‘优化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主攻林果业,做大设施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20__年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合理,使畜牧业、林果业、农村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在农业经济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7%以上,达到47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年我县将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致力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坚持以水定田,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兵团植棉经验,落实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节水措施,使全县棉花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120公斤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力争达到65万担以上;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运用市场引导加行政手段的办法,有效调控粮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开展大面积高产田攻关,实现“两高一低一优”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金银花和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种植业多元化,农民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继续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主攻方向,依托种植业和饲草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好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围绕建设牛羊生产基地的目标,继续抓好各乡镇饲养量500头以上的养牛基地建设,继续培育、扶持饲养量2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对已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切实成为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依托现有良繁技术优势,继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和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决防止“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在全县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加大暖棚暖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饲草料加工、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秸杆、饲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栏33万头(只),出栏19.45万头(只),产肉6460吨,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截止20__年末,我县林果面积已达30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如何使已有的林果发挥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关键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因此,我们把20__年定为我县的林果业“质量管理责任年”,在完成地区下达新植林果面积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前几年新植的果树进行管理,力争把这使现有果园尽快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成为产业优势。一是大力实施“32112”(即每个乡(镇)分别建立3个200亩香梨园,2个高标准养殖小区,1条高标准葡萄长廊,1片高效益的温室大棚,2个高密度林果科技示范园)工程,坚持全县各单位、各部门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包村对果树进行管理,直接将管理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二是狠抓林果业管理措施的落实,重点抓好“追肥、修剪、嫁接、防病、补种”五大管理工程,将责任落实到承包单位、到农户,通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示范引导,切实提高林果业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上档次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实施我县沙玉葡萄、杏子、核桃、灰枣等果品的商品化栽培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提升库买提杏、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枣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品牌实现转化增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实现由重种植向重管理转变,由重面积向重效益转变,扎扎实实的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使现有林果面积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林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保鲜、贮存、深加工,尤其是发挥纵横保鲜、绿堡果蔬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林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六是继续加大绿洲植被保护、铁路沿线绿化和基干林建设,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百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以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__年我县果品总产力争达到26653吨,同比增长15,农民林果业纯收入达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进 行培育

20__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继续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的协调和发放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在在技术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签订责任书,制订奖惩制度,将赴内地培训的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明确任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20__年我县将新增温室、大棚面积1100亩,使全县温室大棚面积达到2540亩,设施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891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元。

五、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收,各乡(镇)配备专职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常年抓;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安排培训经费,突出实际实用,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尽可能使农民工参与全县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今年全县要转移劳动力8500人以上,劳务创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5

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效果,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影响着民族地区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水平。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产品品质普遍提高、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结构持续优化,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处于低质量发展状态。因此,依据四川民族地区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合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着力探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有效实现形式、运行机制体制等进路问题,将农业经济的资源、政策、制度等优势传化为高质量的发展优势,对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概况

现有关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状况看,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学院派研究较多,研究的队伍大部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们,大众性研究不强,反映其他社会群体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突出,大部分聚焦个案和个例性研究。三是经验性研究较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对策性研究较少。虽然学者们对特定区域或特定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比较少。介于此,本文基于四川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路,拟构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分析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及优化策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稳增长、调结构对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如何破解低质量的发展境况提出了肯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可持续增长压力大等问题十分突出,成本攀升与农产品价格迟滞、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技术需要与人才不足等矛盾急需破解。

一是农牧民收入偏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远远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这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从气候看,四川民族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地区海拔跨度大,高山、高原、半山、峡谷、河谷气候多样,形成了“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和“十里不同天”的小区域气候。从生态环境看,四川民族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尤为特殊,且大部分耕地都具有水土流失易发多发,农作物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的普遍性特征。另外,在牧区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大部分地方草原草场“超载过牧”情况时有发生,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化解,草原草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四川民族地区的道路、水和电灯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道路的通组入户总里程不高,覆盖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道路通组入户的等级较低,大部分道路等级多在四级以下,而且道路狭窄、弯道多、错车道严重不足,已经建成的机耕便民道路技术等级不高,道路承载能力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半高山等高海拔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渠系配套建设、微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还不能从根本上给予保障。另外,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二是农牧产品品质不高。从产品研发看,初级农牧产品销售和纯畜牧活体销售仍然偏多,畜产品附加值利用不充分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农牧产品整体研发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研发投入不够,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更新换代的进程缓慢,后备特色产业储备严重不足,产品品质提升不明显等问题。从产品经营方式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产品生产户之间利益联接比较松散。农业产品整体上“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同时,农牧产品包装销售人才严重缺乏,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主要通过利用错季优势,走市场“填缺补位”之路,主要以规模扩张占领市场,重点仍然停留在扩大初级销售端口,在农牧产品品牌包装上重视不够、创新不足。从产品质量看,粮食类等商品率低、产出效益低的产业在种植业中占比还偏高,在高原地区、高山地区和半高山地区的边远农牧区表现尤为突出。从产品模式看,大部分地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过度追求“一村一品”执行的一致性,没有因地制宜,一些特色产品在不适宜生产的地区大规模生产,有效资源浪费严重,优势特色产品发展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升级缓慢。从产业类别看,休闲农业设施配套不完善,经营模式单一,与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融合不够,带动优势产业转化升级效果不显著。电商产业向城郊、乡村落地困难,产品集散处理、冷链物流、专业配送、服务营销等新业态发展缓慢,产品增值链短小,难以形成气候。从产业培育看,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在高山、高半山、河谷以及边远牧区在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上严重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大部分荒山荒坡治理和生态修复与发展产业相脱节,林下种植和立体种养开发利用不多,饲草产业和粮改饲料推进缓慢,种养模式依然较为传统,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依然十分缓慢。从产业增量看,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要素保障滞后,产业链条短小,产品附加值利用不充分。四川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着土地、草场、试验基地、监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发展要素保障水平不高、覆盖范围有限、规模零散,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量大体小质弱”。

三、对策建议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6

一、深刻认识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质量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利用好国家面向农民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完善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并科学公正地做好作业质量鉴定工作,及时处理好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提高维修质量。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机手维护保养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保护好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总体要求

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一)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规建设工作,做好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农机鉴定机构要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科学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鼓励引导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鉴定机构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做好部级鉴定的协调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质量调查。质量调查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明确质量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时间和方法。周密组织调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科学分析调查信息,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备案程序,报农业部备案。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大农机零配件的打假力度,净化农机配件市场。

(五)高度重视投诉监督。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做好全国农机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各地要定期分析汇总并上报投诉情况。

(六)加大机具推广力度。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先进机具,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机具推广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机具质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

(七)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四、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业机械化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7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质量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利用好国家面向农民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完善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并科学公正地做好作业质量鉴定工作,及时处理好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提高维修质量。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机手维护保养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保护好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总体要求

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一)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规建设工作,做好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农机鉴定机构要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科学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鼓励引导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鉴定机构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做好部级鉴定的协调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质量调查。质量调查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明确质量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时间和方法。周密组织调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科学分析调查信息,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备案程序,报农业部备案。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大农机零配件的打假力度,净化农机配件市场。

(五)高度重视投诉监督。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做好全国农机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各地要定期分析汇总并上报投诉情况。

(六)加大机具推广力度。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先进机具,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机具推广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机具质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

(七)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四、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业机械化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S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1-0087-02

现阶段,大量农机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但在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我国农机产品质量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农机操作进行规范,使农业生产及管理具有标准依据,从而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农机质量监督与标准化工作有利于降低农民投资风险和使用、维修成本,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对农机质量监督与标准化工作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对确保农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农机质量监督的作用

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农机装备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亟需加强农机质量监督,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1.1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进入21世纪,为有效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农机购进计划,对农机购置进行一系列补贴,并不断提高补贴数量。加之农机市场存在巨大商机,因此吸引更多的人�M行农机创业,涌现出大量的农机私有企业。这类企业的员工综合素养不高,其生产的农机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通过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可以促使农机企业提高农机质量意识,引进农机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更新高深科学技术,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

1.2督促相关企业整改

农机质量监督需要对农机工作情况进行实况调查,一旦发现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生产活动,以保障农机产品质量,消除农机潜在安全隐患。同时,农机企业应高度重视农机质量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对查出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整改。

2农机标准化的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农机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技术规范问题,因此,亟待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以保障农机质量。

2.1规范农机技术操作

所谓农机标准化,就是规范农业机械生产,为农机生产结构调整、农机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并保障生产活动正常安全开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农机标准化的前提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加以落实;其次,要深刻认识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并尽快完善相关农机生产操作标准,以保障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2.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机械装备是可重复利用的产品,其质量和性能对农机安全使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农机生产过程中,应牢固树立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此外,要有效防止劣质农机进入市场。相关部门要经常性开展农机市场专项治理,对倒卖劣质农机产品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以保障农机消费者的权益。

2.3提升农机市场竞争力

我国农机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质量检验报告。面对全球农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不断提升农机质量,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而农机质量监督则是保障农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农机质量监督与标准化工作的关系

农机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农机产品质量,而农机质量离不开农机标准化生产。

3.1农机质量监督是农机标准化的重要依据

机械装备的优劣取决于使用寿命和作业效果。制定农机标准时,需要参照农机使用、市场销售、质量监督等情况。现阶段,农机质量监督机构对农机产品质量有基本的了解,可以结合相关实践操作对其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此外,农机质量监督机构不参与任何生产活动,能够对农机标准的技术水平、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合理评价,而不会出现隐瞒现象,实现质量监督的公平、公正、公开。

3.2农机标准化是农机质量监督的保障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农业本身,同时又扩大了农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了农产品的“产而不销”的困境,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同时也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研究

何安华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差别化形成,体现产业优势,扶持重点地区和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金融行业、各种政策及行业间协会的倾斜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繁荣。

高越认为本文利用系统GMM实证方法,通过GS指标构建、VC、GC指标构建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认为教育资金投入短期内对加工业发展效果甚微,研发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则会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且效果明显。

葛毅强认为主要从农产品加工本身着眼,对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目的。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永久发展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政策的出台来支持其发展,但要想农产品加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从自身着眼,从整个生产链开始,通过对每一环节的优化和提高,以增强我国在这一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好。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链的延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数是“家庭联产承包”种植方式,各户没有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对我国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根据土地状况和种植作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让每一种农产品都生长在最适合的土地上。

(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粒好种子才能长出好粮食。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抗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育种科研的投入,培育出适合我国土地的优良品种。

(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前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存在不可控性和风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非人为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例:运用恒温技术降低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自动检测农产品生长状况等。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如今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但是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加工品质量低、品种少。使加工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应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大规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不太明显,我国信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加工业生产匹配程度不高,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措施:(1)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可以通过与高校专业人才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科研工作。(2)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品种类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对食品行I已经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通过对我国加工产品的检测,结合国外经验建立质量检测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完善检测标准。例:增加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种类等。较高的检测标准不仅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打开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加工农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提出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它不单单是关乎农民自己生存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农产品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应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为农产品增加更多的利用途径,进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2]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04:200-205.

[3]王化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1,03:35-36.

[4]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7.

[5]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57-162.

[6]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10:34-35.

[7]陈坤杰,李石.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09:9-11.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0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平均海拔1 400m,全区总面积26 844.5km2,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mm,境内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随着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对策。

1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取了突出的成效。截至2009年9月,全区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产地规模达37 107.1hm2;截至2009年7月全区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0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5个,年产量71 547t;养殖业产品5个,年产量10 960t。组建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主销区域进行农残检测,逐步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依托山区资源,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业,已初步创建无公害大米、辣椒、西红柿、竹荪、核桃、茶叶、马铃薯等基地近1 777hm2,重点开发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为全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缓慢;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不深入,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尚待加强,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农残超标率在个别县(市、区)仍较高;四是农业标准化基层推广队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小,生产基地建设滞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六是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财政支撑保障措施。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

3发展优势

3.1优越的自然资源

毕节试验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覆盖较好,加上境内工矿企业少,水质和空气质量很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3.2产地环境质量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貌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因素,加之毕节试验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农业发展落后,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地区。

3.3明显的区位优势

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区内县级公路已实现柏油化,通乡公路已逐步推进,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公路在毕节交汇,交通便捷,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商机。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部门应切实履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职责,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障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总书记关于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

4.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

由于生产过程控制薄弱,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积极推行种养殖企业和农户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切实把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生产关[2]。

4.3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力度

要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二是组织对全区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监督抽查,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追溯不合格产品源头。

4.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全区各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3]。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要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抓好源头治理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农资市场环境。

4.5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建设

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清除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4]。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制度相衔接,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摸清源头,把好质量关、市场关;生产基地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对进入市场的合格农产品有所标识,特别是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

4.6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宣传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教育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5参考文献

[1] 黄如鑫,王志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67-268.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1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农业标准化是一种较为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居民食品中毒事件多发,社会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个给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科学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减少农产品生产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的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健康食品。

1.我国农产品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药、化肥等有毒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认识不足,并且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中使用大量农药、化肥,而这些农药大多都是有毒有机物,在除去农作物害虫的同时还会有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中,一旦清洗不彻底被人们误食,就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很大危害,威胁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1.2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不够

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主要是个人承担,对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企业化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占有率严重不高。相对于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来说,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不够,对先进生产设备的引入产生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只能依靠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阻碍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3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相关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起到的作用

2.1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食品安全成为较为重要的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进行生产活动,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严禁出现通过使用恶劣的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现象,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限制与规范,对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以更好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的统一

现如今,我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只有实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生产的技术标准,将参与生产与加工的人员整体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实施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够将良种供应、作物插播、作物灌溉、产品加工、产品储存、产品包装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协调统一管理,避免由于生产管理过程的分散进行而产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效地扩大了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3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销量,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中的地位严重下降。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顺应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化的生产标准,引进国外的优良作物品种,运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科学规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3.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策略

3.1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制定生产标准

随着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农产品的生产模式逐渐规模化。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对于农产品的经营、质量管理等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生产标准的制定,要跟随效益农业的发展步伐,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突出生产重点,对生产行为与经营行为进行统一规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标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

3.2将市场促进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推行农业标准化

农业化标准的实施要强化质量管理措施,不仅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还需要各级政府对其进行积极推进,坚持标准化原则,对于符合市场需求与制定标准的,要进行积极推广,坚持以重点基地建设为中心,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大力推广。另外,要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的扶持力度,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鼓励专业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3.3强化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力度

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强化对标准化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另外,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在加快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4.结语

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生态环境,根据我国居民的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进与提高,严格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科]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2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平均海拔1 400m,全区总面积26 844.5km2,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mm,境内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随着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对策。

1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取了突出的成效。截至2009年9月,全区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产地规模达37 107.1hm2;截至2009年7月全区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0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5个,年产量71 547t;养殖业产品5个,年产量10 960t。组建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主销区域进行农残检测,逐步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依托山区资源,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业,已初步创建无公害大米、辣椒、西红柿、竹荪、核桃、茶叶、马铃薯等基地近1 777hm2,重点开发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为全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缓慢;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不深入,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尚待加强,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农残超标率在个别县(市、区)仍较高;四是农业标准化基层推广队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小,生产基地建设滞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六是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财政支撑保障措施。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

3发展优势

3.1优越的自然资源

毕节试验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覆盖较好,加上境内工矿企业少,水质和空气质量很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3.2产地环境质量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貌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因素,加之毕节试验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农业发展落后,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地区。

3.3明显的区位优势

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区内县级公路已实现柏油化,通乡公路已逐步推进,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公路在毕节交汇,交通便捷,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商机。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部门应切实履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职责,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障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

4.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

由于生产过程控制薄弱,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积极推行种养殖企业和农户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切实把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生产关[2]。

4.3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力度

要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二是组织对全区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监督抽查,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追溯不合格产品源头。

4.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全区各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3]。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要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抓好源头治理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农资市场环境。

4.5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建设

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清除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4]。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制度相衔接,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摸清源头,把好质量关、市场关;生产基地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对进入市场的合格农产品有所标识,特别是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

4.6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宣传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教育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5参考文献

[1] 黄如鑫,王志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67-268.

友情链接